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的运用

2024-08-09

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的运用(精选9篇)

1.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的运用 篇一

一、审美教育的涵义

审美教育简而言之即对审美进行的教育, “因为人的身上, 既有人性, 又有兽性”, 为了使人们对美的认识更加形象化而进行的一项教育,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可以这么说, 如果不进行审美教育, 那么这种教育便是一种不符合科学的教育。一个人如果没有正确的审美观和认识美的能力, 那么无论从思想上还是行动上他都是不健全的。审美教育是一种告知人什么是美以及如何去发现美、探索美, 如何让自己的行动更加符合什么的需求, 并且指导人的行为, 使其向好的一面发展中。同时协调人际关系, 使人们之间的关系变得融洽, 变得易于相处, 这样将更加有利的促进社会的进步。审美教育能够把美的价值和人的价值统一起来, 直接以发展人的全面的潜能为目的, 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整体的人”。

二、中职学生语文课堂现状

由于我国客观的历史原因, 普遍不重视中职教育的发展, “万般皆下品, 惟有读书高”的思想根深蒂固, 造成了目前中职教育的困境, 中职学校的发展方向也越来越迷茫, 由于学校专业设定主要是依据市场的需求, 因此对教学只注重实践, 不注重文化课的学习。而中职学生由于年龄小, 认识不到学习的重要性, 他们本身的文化素养普遍偏低, 加之尚未形成成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很容易将市场经济以及眼前利益作为行为导向, 自身很难对历史文学以及现代化的优秀文艺作品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从而不重视语文的学习, 就出现上语文课睡觉或开小差的现象。中职语文教师因为其自我价值不能实现, 产生厌倦情绪, 对教学无法产生热情, 呈现给学生的是一种慵懒的、毫无进取心的风格。因此, 要改变当前中职语文课堂现状, 加强审美教育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应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本学科的审美教育作用, 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和高尚品质的形成, 提升他们的艺术创造能力, 激发他们生活、学习的信心与激情。

三、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贯彻实行审美教育的几个途径

1、提高中职语文教师的审美素养

语文教师应学点美学理论, 加强美学修养, 提高审美能力, 具备审美素质。只有这样, 才能担负起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光荣职责。教师的审美素质主要从两方面提高:

(1) 提高文化素养。中职语文教师只有自身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 才能在课堂上带领学生品析美的语言、感受美的形象、把握美的主题, 使学生时时处处心中装有美。可是在现实工作中, 许多教师不注意自己语文素质的提高, 每天只是应付工作, 讲完课便不再管教学的事, 不注意自己自身水平的提高, 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中职语文教师应每天坚持学习, 阅读一定量的书籍, 不仅教育学生这样, 自己也应该每天晨读, 以加强自己的语感。

(2) 提高业务水平。教学是一种动态的语言艺术。成功的教育工作者必须是科学地艺术地运用语言手段的高手, 尤其是中职教育。因此, 讲课要形神兼备, 讲求语言规范, 做到口齿清楚, 吐词正确, 语调、韵律、节奏恰到好处。说普通话是生动活泼“传神”的基础, 讲求遣词造句之工, 收妙语连珠之效, 更是“传神”的需要。而这传形“传神”, 则需要借助教师丰富而美好的情感活动。没有情感的语言终究是苍白无力的, 空洞而蹩脚的。

2、利用多种教学方法, 营造美育情境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强化审美教育, 就必须利用各种教学方法, 营造出良好的审美教育情境。相应的中职语文教师必须在语文教学当中创设出具有美的教学环境氛围, 这样学生就会更加直接的进行审美体验。例如, 教师利用充满感情、抑扬顿挫的文章泛读, 引导学生进入到相应的审美情境当中;也可以引导学生美读作品, 这样学生就可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对文学作品的情韵进行揣摩和品味, 使自身融入到作品的角色当中, 自然而然进入到作品所营造的意境;还可以通过学生的想象力进行美育, 因为中职学生的想象力非常强, 所以教师可以利用详细而优美的语言创设相应的美育情境。另外,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越来越多的高科技产品进入到课堂教学当中,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幻灯、投影、多媒体等手段进行教学, 从而促使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美, 更容易进入到相应的教学情境当中。

此外, 还可以运用语言烘托、辩论、讨论、角色扮演、配乐朗诵等方式安排教学过程, 通过富有美感的教育过程, 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鉴赏、品味, 使学生被语文学科的魅力所吸引, 同时将教材中点点滴滴的“美”渗入学生心田, 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美的教育, 从而实现对学生情感的滋养与润泽。

3、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中职语文课一个很重要的职责就是要引导学生弄清楚趋新和求美的区别, 不盲目地追风, 要欣赏那些既有时代感, 又有民族特色的真、善、美的东西;要引导学生能欣赏各种类型的美, 如写实的, 具象的现实主义艺术, 表现的、抽象的现代主义艺术等等;要培养他们掌握审美鉴赏的规律, 从形式到内容, 从内容到形式, 对审美对象的外在美和内在意蕴反复观赏, 品味, 悟出真义, 获得积极主动的审美享受和对对象的中肯的评价。当下的中职学生, 生活阅历浅, 心理不够成熟, 学习自觉性不强, 目标也不够明确, 被认为是学习上的弱势群体。但他们感情丰富, 对美有着一种发自内心的追求和向往。当大量的社会信息以多种渠道源源不断地涌向他们时, 部分学生是非观念模糊、缺乏审美判断能力, 言行举止、穿着打扮盲目追随时尚、崇尚流行, 他们往往把平庸化的东西奉为时尚, 而把深刻崇高的东西却视为落伍。这就有必要对中职学生进行辨别是非、美丑、高雅与低俗的教育。要实现这一点, 可以从二个方面入手。第一方面, 要为学生创立审美的场景, 激活他们的审美情感。在阅读教学中, 学生不能与课文产生感情共鸣, 就不会得到精神满足, 产生美感。要激活学生的审美情感, 教师就要先全身心地投入, 然后把充沛的感情, 有层次地传递给学生, 使学生产生相应的情感互动和微妙的审美心理。另一方面, 对学生的课外阅读也不能放松。引导学生多阅读中外文学名著, 如莎士比亚、巴尔扎克、托尔斯泰、雨果、高尔基等作家的作品中, 有众多充满人文主义色彩的人物, 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总之,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直观、形象的审美条件, 以发挥美的动之以情的情感审美作用, 要让我们的学生认识美、体验美、培养美, 引导他们热爱自然、体悟生命、感受崇高, 完善自我人格。

2.审美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篇二

关键词:审美教育;语文教学;小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6-217-01

一、感受音乐美,增强语感和想像力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通过音律与节奏创作了音乐艺术。这种来自视、听高级感官而产生的美感对学生来说能获得一种精神愉悦和情感满足。巧妙地运用音节艺术能激发学生的想像,使情感,思维及个性心理活跃起来,产生出一种既轻松自由又深沉博大的快乐体验。

1、把握语句的节奏,培养良好的语感

掌握好语言的节奏与韵律所显示出来的那种抑扬顿挫的语调,轻重缓急的语速,字里行间的回环往复,体现出一种和谐的音乐美。教师应抓住教学契机,点拨、启迪学生把握轻快、凝重、低沉、高亢、舒缓、紧张的节奏,把学生引入一个千姿百态的意境,富有节奏的朗读,使学生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获得情感和情性的熏陶。

2、借助器乐创设情景,激发想像力

语文教材中的语言美饱含着丰富的情感。如能使音乐与语言完美结合,就能创设出良好的情景。如教《观潮》时,我运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随着跃宕起伏的音乐观看潮来时的壮丽与雄奇。音乐声,浪潮声,声声入耳。音乐的采用与画面的完美结合,使学生感受到了“浪潮越来越近,一齐向这边涌来,声音非常响。”理解了潮来时的“浩浩荡荡”、“山崩地裂”。当时学生所表现出的眼神和表情,证明了学生真切地体会到大潮的壮美。

在教学中,我还曾运用了快板、小鼓、电子琴等乐器进行伴奏,让学生合着节拍诵读诗文。让学生在美的音乐中享受、感悟,得到美的熏陶。

二、玩味文段的图画美,激发爱国热忱

学生感受美的能力相当强,语文教材编有大量优美的富于教育意义的图画。老师要善于发掘教材中的图画美、图案美,唤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情怀,激发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热情。

例如:《桂林山水》的插图,描绘的是玲珑剔透的山水风景图。学生边听配乐朗读边观看图画。之后提问:

1、作者写漓江水是抓住哪些特点来写的?(板书:静、清、绿)

2、漓江的水清得怎样,绿得怎样?(重放画面,要求学生从画面进行玩味、联想)

通过让同学观察、诵读、玩味,感受桂林山水之秀丽。然后在抒情优美乐曲声中,用当导游的方式,边看画面边背诵,可谓声情并茂。桂林山水的风景图,让学生“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豪情。

三、领略诗文的意境美,获得情性和理性的交融与升华

叶圣陶先生提出:“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教诗词,不仅使学生弄懂字面的意思,了解其主要内容,还必须“入境”才成。反复吟咏,方能读出韵味来,细细体味诗中蕴含的意境。同时使思维产生发散。如教《朝发白帝城》,这是李白在唐朝元二年春天遇赦,离别白帝城,乘舟东下时所作。全诗叙述与描写相结合,创造出生动感人的艺术画面:“清晨诗人辞别朝霞满天的白帝城,乘着一叶扁舟,沿着滚滚长江,顺流而下;两岸猿声不绝于耳,山峦叠嶂,夹道相迎……好一幅三峡行舟图啊!”通过听有感情的配乐导读,学生进入情境了:全诗展示了三峡美景,洋溢着诗人遇赦东归时轻松,喜悦的心情。从而与作者思想感情交融,感受诗文的意境美。

对部分文章的精彩片断,教师要充分创设情境,做到语言、形象、情感三者融合。使审美教育成为情感教育,思想教育的突破口,让学生在感受美、领悟美、表达美的氛围中分析情境和再现情境,使思维能力和想像能力得到发展。

四、锻炼品格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是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1、人格力量的培养

教师要把塑造学生真善美三种人格作为奋斗目标,依据教材内容,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去完善学生美好的人格。如《中彩那天》,文章里的小作者多希望能把中彩的那辆奔驰汽车占为己有,但爸爸却把汽车还给了库伯。这体现了爸爸品格上的“真”。讲课时,我让大家讨论这个问题,然后自由发表意见。并说说:你如果碰到这样的情况,你将向爸爸说什么?大家异常热烈地发表自己的想法。总结时,同学们懂得了:爸爸的诚实是最珍贵的,是一辆几十万的奔驰汽车无法比的,因为诚实正直是心灵美的体现。

2、人生觀、世界观的树立

一种情感向道德、人格、价值观的升华,都离不开一个“知”字,学生在优秀篇章中接受到健康崇高的情感熏陶,是认知的成分。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健康的情感,良好的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呢?

首先,要因势利导,贯穿于日常教学之中。在教童话《幸福是什么》,我先让学生上台谈谈最感幸福的事。所讲离不开吃、喝、玩、乐及亲人的疼爱。此时应正确引导学生理解幸福的真谛,结合课文领会“劳动最幸福”的主旨,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思想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其次,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文章中鲜明的英雄形象,如邱少云、黄继光、董存瑞、雷锋……无一不是学生学习的楷模。英雄为国捐躯,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对学生情感的触动,心灵的震撼会深刻印在脑子里的。这时候的教育会影响他们一生,也正是理想教育,奉献教育,爱国教育的大好时机。

3.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的运用 篇三

摘 要:《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课程作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一门综合性基础课程,在促进学生向合格的幼儿教师角色转换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在具体的教学开展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如理论和实践脱节等。因此笔者将情境学习理论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相结合,运用模拟情境教学模式与真实问题情境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以此适应其岗位能力和社会的需求,为实现与学前教育机构的零距离对接奠定基础,也对学前教育课程的教学改革具有启发意义。

关键词: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情境学习;教学模式;启示

一、前言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新课程改革和本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然而该课程教学中的问题却影响着教学目标的实现和学生的专业能力发展。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得新课程改革极为重视学生知识与技能获得的有效性,进而主张在现实问题情境中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由于情境学习(Situated Learning)理论是“一种能提供有意义学习并促进知识向真实生活情境转化的重要学习理论”。[1]那么,基于情境学习理论的教学实践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这使得情境学习理论在本课程教学中的运用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厘清当前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借鉴情境学习的理论,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形成一套相对合理的课程教学模式,以此培养适合其岗位能力和社会需求的学前教育工作者,实现与学前教育机构的零距离对接成为本研究的主要任务。

二、当前该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内容上重理论轻实践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既不属于专业技能课程范畴,又与专业理论课程有一定的区别,那么,到底是理论性更强还是实践性更强,是理论教学的内容更多还是实践教学的内容更多呢?从一些院校的实际做法来看,还是存在着教学内容上理论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现状,当然这也基于很多现实的问题,比如课程目标的定位不清、教材的编写还是侧重理论、师资的培养达不到实际要求、实践教学的安排跟不上学生人数的增长规模等。该课程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活动设计和应用能力,所以从课程性质上来说就具有双重性,这就需要在课程目标的基础上平衡好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内容,将理论更好地应用到实践中。

(二)教学关系上定位不合理

自从杜威的“学生中心说”诞生以来,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就发生了很大的转变。现代意义上的教育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处理好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关系,也能更好地处理好教法与学法的辩证关系”。[2]教师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角色身份是变化发展的,教师需要教,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然而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对教学关系定位不合理,仍然以传统的知识传授为中心,没有把握好教学活动过程中师生的关系,没有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中的角色换位,当好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指导者、评价者。

(三)教学方法上开展不完善

该课程在教学上普遍采用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模拟试讲等方法和手段,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活动设计理论,但学生的实际问题仍然存在,学生的学习能力没有得到根本性地改变,不仅模拟试讲不能普遍性的开展,实训实习方式更是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这样致使理论和实践的差距越来越远,学生解决幼儿园活动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提高,将来很难适应岗位的要求。

(四)教学评价上相对不多元

教学评价的多元化是促进教师和学生发展的有力手段。本课程教学中,由于对理论的偏重,评价内容方面比较重视学生理论知识的评价,对学生能力方面评价不足;评价方式上重视学生学习的结果,忽视了学生发展的过程;在评价主体方面重视教师的评价,缺乏学生的评价与幼儿园教师的评价。

综合上述情况,该课程教学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这也是最根本的问题,处理好两者的关系,缩小两者的差距,有利于改变理论知识教学为主的现状,让学生参与到更多的实践中,学生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同样在实践中有助于学生的主动学习,教师更好地指导学生,教和学的关系更合理;有利于改变理论知识评价为主的现状,教学方法的完善也使得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从而实现评价方式多元化。因此缩小理论和实践的差距,解决课程教学中的问题,是笔者课程教学中的当务之急。

三、情境学习在该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一)理论基础

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美国兴起了建构主义理论,它是一个理论群,以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和维果茨基的社会建构理论为主要理论基础,当时,一些研究者对知识本质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将注意力转移到知识的情境性上来。其中,著名研究者柯林斯、杜基德和布朗三人从心理学的认知角度出发,在《情境认知与文化》(Situated Cognition and The Culture of Learning)中指出:“知识与活动是不可分的,情境化活动是知识获得的有机组成部分。”[3]这样经过研究的不断深入,在建构主义理论的基础上衍生出来一个学习理论――情境学习理论,主张“学习是情境和活动的共同功能,脱离真实情境来谈学习毫无意义,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作为学生的促进者和引导者,要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学习情境,促进能力的发展”。[4]可见,情境学习理论强调了知识与情境的相互作用的重要性,学习的关键是创设情境活动,参与实践。正好有利于弥补《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教学中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差距等问题,因此它是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论基础。

(二)教学实施

为了解决《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结合情境学习理论的精神实质,把握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注重幼儿园教学情境的创设,以学校模拟情境教学和幼儿园真实情境教学展开,激发学生参与实践,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便于未来的学前教育工作者上岗就能用,上岗就好用。笔者根据自己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将本课程的教学分为两个阶段,即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模拟情境教学模式和关注真实问题情境的教学模式。

第一阶段: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模拟情境教学模式

1.小组分与合

由于课程内容涉及到幼儿园教育的五大领域,教学内容较多,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情境化试讲,笔者主要采用了小组教学的组织形式,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小组成员内有分工与合作,小组合作讨论,小组集体备课,小组分工展示,根据不同领域主题,每个成员轮流进行,一个当“老师”,其他的扮演“幼儿”;小组与小组之间有竞争与评价。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好教师和学生的关系,给学生充分的展示空间,老师进行汇总指导。

2.主题多与一

在每个领域的教学中,笔者会选择不同的主题供学生参考讨论设计思路,让学生展示的内容更丰富多彩;为了拓展学生设计的思路,笔者也会让几个小组选择同一个主题进行讨论并展示,即同课异构。不管是主题的“多”与“一”,都可以在活动设计的讨论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设计活动能力,更利于运用到幼儿园的具体实践活动中。

3.情境模拟化

通过前面小组的分工合作以及对主题的选择与讨论后,需要将准备的幼儿园活动展示给大家,这样我们就在教室内创造一个幼儿园的情境,比如从桌椅摆放、师幼角色、环境创设等方面与幼儿园情境更接近,让学生作出各种贴近幼儿的表现,以便在模拟情境试讲中锻炼“小老师”的应变能力。

4.评价多元化

在模拟情境中,改变以往单一的评价模式,以形成性评价和学生评价为主。试讲结束后,我们会先让“小老师”自我评价,主要反思自己活动设计与实际表现的异同点,再让“幼儿”点评,评价内容包括教师素养、活动目标的达成情况、活动过程的处理情况、活动方法的合理性、活动效果等,最后笔者结合大家的点评进行梳理与补充,做最后的评价与总结。这样通过一种自下而上的多元化评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活动设计能力和实践效果。

第二阶段:关注真实问题情境的教学模式

在第二阶段,笔者将本课程的教学与学生的见习结合起来,为学生创造了一个真实的实习情境,将学到的理论贯穿到具体的实践中。具体实施如下:

1.观摩学习与真实情境相结合

笔者将学生分配到某幼儿园各个班级中观摩听课,向幼儿园教师学习经验,另外也会组织学生观摩幼儿园的公开课,针对性地集体观摩学习与交流,并选择某些主题让学生进行同课异构,这样再回到学校,大家进行集体讨论分享经验。学习几周之后,会要求学生在自己所在幼儿园班级进行试讲,面对真实的情境,面对真实的问题,提高了学生的活动设计和组织能力。

2.借班试讲与集体评课相结合

鉴于学生在各个班级的试讲不便于教师的指导和其他学生的学习,笔者会利用幼儿园环境,安排部分学生进行借班试讲,即借用某班小朋友,选择部分学生当“小老师”进行试讲,让其他学生和几个幼儿园教师听课评课。这样在真实的情境中,大家集体评课反思遇到的问题,不断学习,不断改进,不断提高,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遵循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以情境学习理念为指导,将实践贯穿于“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课程始终,通过校内模拟教学情境和幼儿园真实教学情境有机结合,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教师成为学生的指导者和评价者,改变了以往情境模拟等方法的不完善性和评价的单一性,进一步缩小了理论和实践的差距,锻炼和发展了学生的教育教学实践性知识和能力。

四、情境学习对学前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启示

通过情境学习理论在《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课程中的应用,该课程教学取得了较好地效果,但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某一门课程的教学改革仍然不利于高素质学前教育工作者的培养,再加上当前高校学前教育课程教学仍存在各种问题,对教学进行改革势在必行。情境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个体参与实践,与他人、环境等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形成参与实践活动的能力、提高社会化水平的过程”。[5]这正符合了高校教学的特征,因而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具有启发意义。

(一)教学观的转变――从理论外化到内化

情境学习理论与新课改的理念都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主张学生是学习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指导者。新课改实施以来,教师都有相关的理论学习,但是停留于理论是无效的,只有将这种理论形式的教学观真正内化为教师教学的实质观念,才能实施正确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教学应该改变以往知识本位的传统教学模式,要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和能力的培养,进行小组学习、案例探讨、项目学习等多种方式,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自评和互评,注重学生的形成性评价,也可以将幼儿园教师请进来对学生的活动从贴近实际的视角进行评价,把教师的课堂真正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的民主性课堂。

(二)实践体的转变――从体系封闭到开放

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强调与学前教育机构的零距离对接,课程内容应该适合岗位和社会的要求,因此教学改革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解决问题能力的真实情境尤其重要。我们应该改变相对封闭的课堂教学模式,实施走出去战略,实现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相结合,教师指导下实践与学生自主实践相结合,将实践引进课堂,将课堂搬到实践中,加强学生的情境性学习,避免在接触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时产生茫然无措的感觉。另外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包括实践教学活动、教案设计比赛、案例分析比赛、说课展示等活动,达到提高全体学生教育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4.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的运用 篇四

[作者]  沈亚萍

[内容]

中学语文教学内容是一个多层次、多结构、多要素的美学系统。它荟萃了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国度的审美情趣、审美要求和审美理念,蕴含着极其丰富,极其广泛,极其深刻的美学内容。凭借这一巨大的美学资源优势,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渗透、强化审美教育,并通过阅读范文,分析内容,说写训练等各种形式,帮助和指导学生去充分感受美,正确鉴赏美,准确创造美,这对于促进语文教学改革,推动学校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在阅读范文中充分感受美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由于审美对象的显现是以课文为主的,所以课文内容则是学生耳听,眼看,口读的最直接感知的材料,而阅读范文则成了激发学生美的情趣,树立美的意识,增强美的感受的重要途径。

1.激发美的情趣

学生美的情趣是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出来的。教师的作用,就在于为学生对课文的感知和体验创设一种情境,指出一种导向,即通过对课文的认真阅读和反复品味,为其接受机制创造美的情绪氛围,诱发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其中。比如教学说明文《核舟记》,在充分梳理课文内容之后,教师反复吟读,恰如一个聪明博识的导游,把学生带到一件新奇的珍品面前,将其部件的精细,机关的巧妙及前后关联一一化解展示于众,而学生种种巧语妙思随导游手指足引次第而来,将木舟诸多妙处逐一接受。一篇平实无华的文言说明文就这样把学生引入了意趣盎然情景之中,而教师的朗读就是由此岸到达彼岸的“木舟”。实践证明:朗读课文是激发情趣的关键。通过朗读,课文中的美学意蕴得到了初步的揭示,美学价值得到了相应的开掘。

2.树立美的意识

学生美的意识是在美的情趣激发以后,潜移默化逐步确立起来的。教师要分外珍惜,精心呵护,要在阅读范文上下功夫,花气力。阅读范文既有老师富有魅力的范读,更有学生富有表情的朗读。如前者是导径的灯,后者则是寻路的杖。学生在寻路之时则能把教材中优美的诗歌、散文,动人的小说、戏剧,通过声情并茂的反复吟诵,体味出作品的美感,从而进入作品中特定的意境,达到“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醉其音,心同其情”的艺术效果,就会积极主动的去发现美,感受美。

3.增强美的感受

范读不仅要再现课文的情境,更要能深刻体会课文的情感,只有真正体会到课文的情感,才能获得最真切的感受。中学生正值青春萌动期,内心世界一刻也不会平静,他们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强烈的感情共鸣,适时的情感渲泄,而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因势利导,使其从作品中吸取营养,产生爱心,升发美感。比如课文《春》,教师通过舒缓、欣喜的语调,再现了坚韧的青草,温柔的春风,湿润的春雨,璀璨的春花等形象,使学生感受到春天的美景。再如《回忆我的母亲》,教师通过平和温情的朗读,使学生从平实的叙述,诚恳的报答,深情的思念之中感受到平凡而伟大的母亲的美好形象。

二、在课文分析中正确鉴赏美

中学语文课文中包容了各种美的形象和各种美学风格,如苏州园林的优美,松树风格的崇高,小桔灯的朴实等等。教师通过文章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的挖掘和分析,一方面唤起学生情感,调动学生想象,一方面又加以理性的指点、引导,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

1.抓住美的语言

高尔基曾经说过,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因此分析作品首先要抓住作品的优美语言,在领略其语言美中获得美的享受。如《荷塘月色》以细腻委婉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淡雅而富于诗意的图画,字里行间透出一股淡淡的喜悦,交织着淡淡的哀愁,而这种朦胧隽永的情绪都是通过对荷塘及月色的描写传达来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象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韵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当教师讲析到这段文字时,一幅光彩相间,淡雅朦胧,明暗相宜的月色荷塘显现在学生的脑海之中。语言的中介使他们感觉出景物中所寄寓的至情至深的意境,激起了活跃的想象,升发出喜悦和满足。这正是美的语言产生的奇妙效果。

2.抓住美的形象

美具有形象性的特点。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欣赏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带有普遍社会意义的典型形象的美。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能够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和塑造学生的心灵,具有启发人,感动人,鼓舞人的艺术魅力。如魏巍的《我的老师》中的蔡老师,她外貌温柔美丽,心地慈爱,爱孩子,关心孩子的甘苦,及时为孱弱的孩子排除痛苦悲伤,是一位老师的美好形象,使人受到美的感召而净化心灵。

再如《背影》中的父子情,《回忆我的母亲》中的母子情,《七根火柴》中的战友情,《藤野先生》中的师生情,均是通过生动而丰满的人物形象表现出来的,这些都是课文审美鉴赏的关键。抓住人物形象,并深刻体验所表现出来的特有的情感,细心揣摩,反复品味,必能使学生作出富有情感的审美评价,从而使审美鉴赏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3.抓住美的意境

分析意境美,就是要把作者“难写之景”呈现在学生面前,把“言外之意”恰切地表现出来,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所刻意追求的意境。实践证明,优美的意境能引起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课文《荷塘月色》的重点就是启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要让学生想象出在清幽,寂静的夜里那流水一般的月光,月光下那绰约多姿、清香四溢的荷花,一切都显得那么恬静、淡雅。然后在进入作品所描绘的意境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联想,你可曾在生活中遇到类似的意境。于是作品的艺术美唤起了学生心中生活美的回忆,从而加强了对《荷塘月色》作者创设的意境的理解。

再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给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通过教师的分析点拨,学生读着这雄伟的诗句,仿佛看到了历史上的无数英雄豪杰,为中华民族的兴盛和发展英勇奋斗的雄姿。通过联想和想象,学生不仅会感受到诗人描写的不尽长江滚滚来的雄奇景色,还浮现出一条历史人物的丰满画廊,也进一步鉴赏到词句的意境美。

三、在说写训练中创造美

一个人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提高和发展与他审美能力的深化和拓展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决不能光用教师的范读和讲析去代替学生的朗读和理解,用教师的鉴赏代替学生的鉴赏。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使课堂成为感受美、理解美的场所,使学生成为评价美、鉴赏美的主体。

俗话说,言为心声。说话文明,举止礼貌,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人的素质水平。因此,训练的第一步骤是“说”,要加强对学生的表情朗读,创造性复述,演讲辩论等方面的指导,做到音质悦耳,诵咏清晰,韵律和谐,言之有序,言之有物,言之有情。第二步骤是“写”,要循序渐进的进行训练,以说促写,以读促写。在讲读课后,安排同类体裁、题材的训练,引导在语言表述、结构安排、主题表达方面对范文从模仿入手,进而达到独创的层次。

如学完《我的老师》这篇课文后,即布置同题作文,要求学生按照范文仿写。同学们饱蘸情感的笔触,描述了全国劳模,特级教师李庚南严父慈母般的形象,赞美了她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关怀备至的高尚情怀,表达了学生对李老师的一片挚爱之情。

再如《最后一课》中的主人公小弗郎士得知是最后一堂法语课时的思想感情的急剧变化,他回答问题时的复杂心理活动以及决心学好自己祖国语言的誓言等等,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法国人民在即将失去自己祖国时的悲痛心情。当强烈的艺术效果深深地感染每个学生时,随即提供两篇材料作文,要求学生依材料作文时侧重于心理描写来表达和刻划人物形象。从实践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同学的习作都有独创之处。中学语文中的审美教育既是一种潜移默化、实实在在的教育,又有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深化的过程。只有坚持不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把美育工作做得更实更好。

5.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的运用 篇五

一、中国传统线性审美

1.线的情感性

从几何学角度来看,线是点与面之间的过渡。不像点拥有太强自由度,难以成型,也难以将思想感情寄托与其上,不具有表达功能。而面,太过拘谨,表现范围已被固定,所有感情都表露在外面,不符合东方含蓄审美思想,故许多国画在创作中都要进行艺术留白,将本来完整的图画故意去掉一部分,展现出意境美。从这点来看,线正好符合传统审美,可以灵动柔美也可以宁折不弯,依据设计者造型需要,随意改变。而且没有长度、宽度、厚度进行限制,更富有变化感,帮助设计者激发无限灵感。

2.线的装饰性

将情感寄托于线条之上,则使线条展现出装饰性。线条展示形态虽然只有直与弯两种,但两种形态都具有独特美感,直线设计可以使得整个作品看起来干净爽朗,就如书法中竖笔,不管是悬针还是垂露都要以直取胜,衬托出字整体气势,而且符合中庸之道思想,不偏不倚,适中为上。而弯线设计则使得整个作品自然质朴,因为自然万物在形态展现时,曲线居多。曲笔,更能体现道法自然之感。在传统设计装饰中,体现最多则是在工笔画与器物造型上,如“吴带当风”的画圣吴道子在艺术创作中大量运用曲线使画中人物看起来有翩翩出尘之感,创造了一种满壁风动气势。3.线的民族性线条审美文化并非一夜之间养成,从先秦再到唐宋五朝,再至现代,线性审美在一代代设计者应用传承中,早已深入民族文化,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一部分。线性审美也是民族文化展现的一部分。而现代设计者通过电子科技及现代装饰理论,几何学原理进行线条再创作,也是对于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

二、线性审美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室内设计中,立体造型是多种多样的,而且依据摆放位置占用空间不同,也具有不同功效,设计者不但要考虑到外在作用还要考虑到内部功用。而线既是设计作品沿边界线,也是图形构成的基本骨架。

1.空间结构中线的体现

如前所述线没有宽窄、薄厚之分,拥有较大自由度,在运用中可以随意搭配、划分长短与疏密。而人从视觉角度对于空间结构判断则是通过线形变化与长短比例为依据的,通过变化线条长短比例是整个空间看起来更符合人类视觉审美,而且使整个空间看起来不呆板充满活力,如最简单的沙发设计,现在很多沙发构成都为一个主体沙发,搭配单人沙发、贵妃榻或是双人沙发,在线条比例上为1:2:4,看起来更加合理,而在摆放过程中也很少并排摆列多为横-竖-横,横-横-竖,使房屋空间优化配置,看起来舒服大方。

2.分割与组合作用

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线条也通过不同排列展示出立体化效果,为了更合理分配房屋空间资源线条也起到了分割与组合作用。在室内分割中,线条应要展示出一种隔而不离效果,不是直接将空间分成一格一格,而是加强视觉层次感,运用线条使空间看起来更加明朗。如在建筑物内电梯与楼梯设计,商场中,由底层直接通往顶层的大型电梯,是整个卖场空间向高处扩张,即使卖场内商铺布局较密,从整体视觉角度也会觉得开放,明亮。而很多西方建筑如教堂、剧院在楼梯设计中采用旋转设计,增加了空间层次感,站在楼梯顶端向下看,一重重螺纹也具有观赏功能。室内线条组合设计也是一种常见设计方案,如上文举例中沙发摆放,就是一种简单线条组合。而现代室内设计中墙面装饰也常用线条组合,如在照片墙设计中,通过墙上相框高低位置,大小不同使整个墙面看起来显得青春活力,而且这种装饰手法既起到了装饰效果也有效利用了墙面空间资源。

3.线性装饰作用

这是线条最普遍一项功能,在室内装饰中也有助于调整房间氛围,如房间色彩以冷色调为主,家居风格简约、硬朗,可增加一些曲线设计均衡氛围,增加房间亲和力;而房间色彩以暖色为主,家具颜色鲜亮、空间占用大,则可以装饰一些直线线条纹饰,或是多采用竖线设计,使整个空间看起来明朗不累赘。另外改变线条斜度与曲率有时也会起到一些意想不到的装饰效果。

三、总结

6.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的运用 篇六

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 是国家素质教育中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 也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随着国际音乐教育交流活动日益增多, 国外一些先进的音乐教育思想和教学体系被引进, 影响了我国现行的音乐教育。旧的教育观念、内容、方法、手段和评价体系, 已经阻碍了音乐教育审美功能的有效发挥, 制约着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 因此, 音乐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新课标中对音乐价值的描述有几个方面, 其中最重要是它的审美体验价值:“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 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中小学开设音乐课的内容是在教学当中进行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以这三项基本内容为主的审美教学, 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多种音响形式中的丰富情感, 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 与之在内心产生强烈的情感上的共鸣, 达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的目的;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为其热爱生活的良好品格铺垫坚实的基础。”

理解了新课标中对音乐审美体验价值的精髓后, 每一个音乐教师都有责任和义务把新课程标准中现行音乐教育观念、内容、方法、手段和评价体系运用到教学中, 及时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才能更好地推动我国中学音乐教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为祖国蓬勃的建设事业输送一批又一批的高素质人才。

要在教学中运用新课标的审美体验价值, 以审美为核心, 我认为就要引导学生在音乐中用心, 让心灵与音乐产生共鸣, 达到音乐与心的交融, 才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 帮助学生更好地体验和表达美好的情感。具体教学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要用心去听, 使音乐情感走进内心;其次, 要用心去唱, 来表达内心的情感。

关于以上两个方面,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帮助学生构建内心情感与音乐之间的桥梁, 更好地实现音乐的审美体验价值。

1. 转变教师的身份特点, 才能营造轻松自然的课堂氛围。

随着音乐新课标的推进, 音乐教育形式由以往的“言传身教”向“师生互动”再向“主动性与实践性相结合”转变。同时教师的身份也由“教书匠”转为了“设计师”、“指导师”继而达到现阶段的“合作伙伴”。有了身份上的转变, 教师的心态起了很大的变化, 传统的“严师出高徒”已经一去不复返, 教师与学生是一种新型合作伙伴关系。教师没有了高高在上的严指导师的态度, 学生自然就解除了紧张畏惧的心理, 积极性与主动性得到大大提高, 这就为“用心去听”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 也为“大胆地唱”创造了轻松自然的环境, 克服了学生演唱时的紧张心理, 有利于演唱时感情的抒发。

2. 教师以积极真诚的心态和生动的语言感染学生、带动学生。

(1) 教师的心态

创新能力教程中告诉我们:“保持快乐与良好的心态, 对事物的高度热情, 以及适当的情绪激活水平等都是每个教师在课堂中应具备的积极情绪状态。”只有教师自己先具备这种积极的情绪状态, 才能用自己的情绪去感染和带动学生。热爱学生是每一个教师最基本的职业道德, 对学生抱有良好的期望, 教师就会在不经意间给予学生肯定、赞扬和鼓励, 学生在得到教师的鼓励后, 更会有自信, 会激起对老师的更真诚的信赖和尊敬, 达到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这样, 无论是歌曲鉴赏还是歌唱表演都会更加认真和投入。

(2) 教师的语言

有一位语言学家曾说:“生动的语言可以给人一种快感, 干瘪的语言只能对人的心理产生压抑。”使用语言教学的教师们更要注意自己在教学中语言的运用, 要用美的语言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情境, 确定自己的语言节奏和语调, 使声音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使用生动、形象、活泼的语言教学, 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 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还可以振奋学生的精神。有高昂的求知欲望和饱满的精神, 学生更容易被音乐感染, 也更容易用歌声感染别人。

3. 了解歌曲的背景。

(1) 歌曲地域文化背景

根据对全球地域的划分, 首先可以分为不同的洲, 再分为不同的国家, 国家领域又可以分为不同的民族。每个不同的地域的音乐代表着本土民族的社会文化生活的特点和风俗习惯。歌曲地域文化背景就是歌曲本身的风格特点。

(2) 时代背景

不同的历史时期, 会产生不同的音乐。每个时期的音乐都能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生活与状况。例如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 都是抗日和斗争题材的歌曲较多, 现阶段我们耳熟能详的有《走进新时代》《春天的故事》等这些歌颂祖国蓬勃发展的歌曲。

歌曲来源于生活, 是生活的体现, 所以了解歌曲的时代背景就是了解歌曲的创作来源。

(3) 作者创作背景

了解了大的时代背景, 再进一步了解词曲作者的创作歌曲时的个人生活和思想状况, 更能够理解歌曲。例如:湘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壮丽的诗篇》中的《中国, 我可爱的母亲》取材于方志敏烈士的不朽名著《可爱的中国》, 这部名著就是方志敏烈士在被捕后, 在监狱中完成的作品。这部作品抒发了他在监狱的艰难环境中, 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通过在教学实践活动当中对学生进行歌曲三个方面背景的介绍, 使学生对歌曲的风格特点、创作来源和作者创作歌曲时的生活与思想状况都有所了解, 帮助学生理解音乐, 同时在理解的基础上表现音乐。

4. 歌曲情境的模仿与表演。

图画是在教学中描绘情境的方式, 用课本上的歌曲插图或学生欣赏后所画图片把歌曲内容形象化, 实际上就是再现歌曲所描述的情境。随着教育教学活动进展的需要, 教师不可能将真实生活情景搬入课堂, 但能模拟音乐情境创设接近的图画。把歌曲形象化在无形中淡化了学生的学习意识, 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生活意识, 将课堂教学融入学生的真实生活当中, 让音乐走进生活, 使生活再现音乐。

创设了歌曲情境之后, 还可以鼓励学生自主表演。让学生扮演教材中的角色主要有两种倾向: (1) 担当自己喜爱的角色。 (2) 表演喜爱的故事情节。喜爱, 是顺应了学生兴趣的情感方向。对角色的偏爱使他们带着深深的情感和美丽的憧憬, 积极地参与教育教学活动。

通过模仿情境和表演情节, 把课堂变成一个大舞台, 在舞台上学生化身为歌曲情节中一个活生生的角色, 这样可使音乐教学化“抽象”为“形象”, 变“单调”为“多彩”。情境的引入和角色的转换会使学生产生心理与情感上的变化, 在这些变化的推动下, 学生渐渐由“扮演角色”过渡到“进入角色”, 继而全身心投入, 学生一旦投入, 无论是听赏歌曲还是歌唱歌曲都会成为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

5. 升华歌曲主题。

教材是由精心挑选的古今中外优秀音乐作品组成的, 每个音乐作品都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 只有升华歌曲的思想内涵, 才能赋予歌曲教育意义。教材中音乐作品的思想内涵是丰富多样的, 有表现对祖国山河、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赞美和歌颂的音乐作品, 如《歌唱祖国》、《祖国颂》、《保卫黄河》, 等等, 这些作品的主题思想是热爱祖国, 十分鲜明, 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还有赞美青春和劳动的, 弘扬民族文化和智慧的等许多深刻的歌曲思想内涵。在音乐作品的思想内涵中, 突出的还有注重培养学生共同合作的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 如《众人划桨开大船》等。目前绝大多数学生是家中唯一的孩子, 缺乏集体意识与集体思想, 个人本位思想较重, 有时不能正确处理和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 在价值判断、价值取向方面, 以个人为出发点, 将集体利益, 置于次要地位。培养学生共同合作的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在现阶段的教育教学中显得更为重要。

歌曲的思想教育意义是教材歌曲的灵魂,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要针对歌曲的不同思想内涵, 对学生进行不同的思想教育, 这样就把单纯的音乐提升到了教育学生思想的境界, 能够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 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 把每一个学生提升到拥有一颗高贵的心灵与完美的人格到极优秀的程度。有了高贵的心灵与完美的人格做基础, 无论是听到的音乐和表现出来的音乐都会是心灵与音乐的共鸣, 达到音乐与心的交融。

7.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的运用 篇七

【摘 要】语文是美的教育,学会审美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因此,要提升语文教学的质量,必须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注重语文课堂的审美教育。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 审美教育 意义 运用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必要性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审美教育,这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审美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语文教学是人文教育,在培养学生个性,陶冶学生情操,健全学生人格方面发挥着主要作用。语文教学更是一门艺术,而艺术的精髓在于美。具有教学艺术的教師,不会使学生感到学习和听课是一种负担,而觉得是一种不可多得的美的享受。中国古人讲的“腹有诗书气自华”“知书达理”,也是强调审美教育对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学生的心灵如果缺乏审美的清泉浸润和美化,就不可能成为现代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

三、审美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根据初中语文的整体性和文学性进行教学,让学生品味“美”

品味美,主要是把课文作为一个整体,重视其整体的艺术性和科学性,引导学生欣赏课文的文学价值,给学生以美感,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让学生品味“美”,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强调阅读的重要性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为了防止学生出现重复阅读的厌烦性和盲目性,教师可灵活采用多种方法进行阅读教学,比如可以采用富有魅力的范读、朗读技巧的指导,阅读与分析有机的结合等多种方式方法。比如教朱自清的《春》一文,可通过配乐范读让学生走进课文所描绘的春光美景中。学生自己在掌握朗读技巧以后,有感情地朗读,分角色朗读,齐读,男女轮读,既能避免学生产生厌读情绪,又能使学生从中得到美的享受。

2.欣赏作品的文学性

如《散步》一文的语言,散发着清新淡雅的芬芳,阅读这种语言的感受像是背着花篮和作者一同散步,一边交谈,在不经意间往花篮里采摘几朵并不名贵却很雅致的花朵。文章语言平易朴实,然而内涵丰富,耐人寻味。一家四口,祖孙三代在初春的田野其乐融融散步的画面,如同一杯清茶,越品越觉得有味,越读越觉得温馨。

(二)发挥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引导作用,让学生感受“美”

学生的个性深浅各异,审美经验的多寡不同,审美的情趣也不一样。因此,教师需要用简洁准确优美的语言一语道破难点和重点,使学生对形象的最初层次的观察进入对深层意蕴的把握。比如《秋思》中没有一个“思”字,更没有游子的心理描写,作者通过“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等极具典型萧瑟秋天特色而又富有独特感情内涵的审美意象的巧妙叠加,再加上“断肠人”远离故乡流落“天涯”这一孤独痛苦心情的诉说,从而创造了一种既含蓄深沉又悲怆欲绝的艺术审美意境,寄寓了作者极其深邃的“秋思”之情。这里就需要教师适当点拨,学生才能通过这首小令想象作者见到的各种景物,感受到作者的内心世界,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产生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意境悠远而深邃。

(三)发挥学生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解读“美”

让学生与课文进行零距离对话,以自己的认知水平,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和感悟文章的内涵,与作品、作者进行精神交流。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给予鼓励,让学生主动去解读“美”。

在探究文章的主题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感受美,不但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思考,而且有的文章还可以作深化延伸的探究,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比如教学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这篇小说,大多数学生认为小说反映了金钱至上的人际关系,认为小说艺术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但有的学生却认为这部作品表现了小人物的辛酸,于勒其实不过是灰色人物菲利普夫妇灰色人生的一抹亮色,于勒的潦倒则是灰色人物的灰色理想的幻灭。还有的学生认为作者通过几件琐细的小事揭示了菲利普夫妇的那种虚荣得近似滑稽的丑态。也有的学生持“同情”一说,即小说通过对下层人物被社会遗弃的悲惨命运的描述,寄予了作者最深切的同情与怜悯。如果没有学生在教学前或教学中的主体思考,那么课堂便成了空中楼阁;学生的思维训练受到限制,课堂上便放射不出这么多的思想碰撞的火花,美感更无从谈起。

语文教学中美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可以是主题的鲜明深刻,也可以是构思的别出机杼;可以是情节的跌宕起伏,也可以是人物形象的丰满典型;可以是文章细节的耐人寻味,也可以是人物语言的含蓄隽永;可以是节奏的疾徐舒缓,也可以是音韵的和谐协调……初中语文教材中,美文举不胜举:读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可以体会作者写出的真挚、深沉、感人至深的父爱之美;读杨绛先生的《老王》,让人感受到了最让人心疼的人性之美;读《三峡》,让我们感受到了三峡的自然之美;另外还有《云南的歌会》的淳朴美、《端午的鸭蛋》的风俗美、《海燕》的灵魂美、元曲的音韵美、唐诗的格律美……所有这一切美的“宝藏”,可以任由我们大展身手,放手开掘。这样,初中语文课堂将不再枯燥乏味,而会美不胜收。

8.浅谈游戏活动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篇八

合山市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参与和合作的方式,通过任务型教学途径,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精神,从而促进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发展。在英语课中进行游戏活动教学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好方法之一。

一、小学英语游戏活动教学的可行性研究

1、生理和心理特点:小学一六年级的学生正处在6至12岁的儿童期。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具有好奇、好活动、爱表现、善模仿等特点,他们喜欢新鲜事物,对陌生语言的好奇心能激发起他们对外语的兴趣。他们喜欢引起别人的注意,重视老师的表扬,不怕犯错,很少有羞怯感。他们的身体各部分器官还在发育,尚未定型,发音器官比成人的更灵活,因此模仿外语的语音语调远比成年人容易。他们的记忆力强,形象思维好,但缺乏理性思维,逻辑思维能力不强。他们爱玩,爱唱,爱做游戏,爱活动,他们坐不住、坐不久,这些都是他们长身体、长体力的需求。这一切都是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学习外语具有许多成人甚至中学生所不具备的优越性,例如较强的模仿力、记忆力、可塑性等。因此,小学英语课中增加游戏活动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

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需求,小学阶段英语课程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他们英语学习的积极态度,使他们建立初步的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培养学生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基础,使他们形成初步运用英语进行简单日常交流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笔者认为,为了达到以上目的,在小学英语课中采用游戏活动教学的方式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师资配备:目前,各个学校的英语师资力量都在逐渐加强,每星期的英语课时数也在增加,进行英语游戏活动教学有了时间保证。

二、小学英语游戏活动教学的意义

小学英语课增加游戏活动教学意义重大,它是给小学生“减负”但不降低教学质量的有力措施,是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1、有利于培养学生直接用英语进行思维的习惯

在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要逐渐学会直接用英语进行思维,最后形成一种习惯,这才能更好地掌握英语,以后能切实把英语作为一种交流工具运用自如。什么是直接用英语进行思维呢?举个例子,我们平时与朋友告别时随口就能说出“Bye-bye”,而不是先想出“再见”,再翻译成“Bye-bye”;听的人呢,也不用把“Bye-bye”翻译成“再见”才能理解,而是听到“Bye-bye”就马上能知道对方是在和自己告别,这就是直接用英语进行思维。

小学英语游戏活动能促使学生直接用英语进行思维。比如,教完几个动词后,让一名学生看着单词表演出相应的动作,其他同学根据这个动作猜单词的活动就是在让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看到单词就能想出动作,看到动作就能说出单词,不用汉语作为中介。再比如,学完表示颜色的词后,让学生指着班内任何一样东西说出它的颜色,说得越快越好,也是在训练学生直接用英语进行思维的习惯。

2、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

孩子的天性是玩。小学生朝气蓬勃,乐于参加游戏活动,让他们在玩中学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丰富多彩的英语活动能够使孩子们对英语越来越感兴趣。比如,学习doctor, nurse, policeman, postman, driver等表示职业的单词,本来内容很枯燥,但是如果利用活动,让学生们充分发挥想象,表演出这些职业的特点,学生们的思维就会立刻活跃起来,再利用竞赛形式比一比,谁演得像,孩子们的热 1 情会更加高涨。

3、能激发孩子旺盛的求知欲,促使他们自发地、主动地获取知识

比如,在学生准备自编自演的小对话时,经常会遇到一些不会说的单词或句子,他们就会主动向老师或其他同学请教,或者求教于电子词典。这种自发地、主动地获取知识的过程正是增长才干的过程,这时学到的东西往往更难忘记,由于要在表演中用,学生就会反复练习,这时学到的单词或句子以后更容易脱口而出。

4、可以更好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才能

在教学压力大的情况下,英语教学很容易陷入“教师教——学生学”、“教师出题——学生练”的模式。但教师要切记:磨刀不误砍柴功,抽出点时间来组织英语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展示创造性才能,这比一味地教会更有效。比如,给英文歌曲添加动作的活动,给全体学生提供一个创造的空间,同学之间互相启发,往往能编排出好几套动作,在边唱边动的过程中学习了英语,也缓解了课堂紧张的气氛,教师和学生的精神都会得到短暂的放松,也更有利于后续的学习。

三、小学英语游戏活动教学的组织

(一)准备阶段

要想组织好一次英语游戏活动,教师必须提前进行周密的策划,详细设计每一个环节,确保活动顺利进行,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1、从时间上进行策划

(1)英语活动安排在课前5分钟

如果前一节课是体育或学生考试,采用课前5分钟进行英语游戏活动,能够迅速使学生的注意力回到课堂中。

(2)英语活动安排在下课前5分钟

当英语课内容较难较枯燥时,快下课时,学生的注意力已不容易集中,这时进行英语游戏活动,能使学生集中精力,在玩中巩固所学知识。(3)英语活动安排在课中

刚讲完新知识,及时进行相关的英语游戏活动会使学生获得成就感。这种活动适合安排在教学内容不太多的课中。

(4)整堂课都进行英语活动

在课时不紧张的情况下,几个单元学完后,教师可把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根据其特点,设计多种多样的游戏活动,上一节有准备的活动课,使学生在花样翻新的ACTIVTIES中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各种能力。

2、从内容上进行策划(1)单词部分的游戏活动

a.Bingo游戏:学完数字后适合进行这类游戏。教师让学生把规定的数字填到3×3的九个格中,学生划掉教师所读数字,划掉的部分最先连成一条直线的同学就获得了胜利,这个同学口说;“Bingo”上台领奖。

b.利用图片猜单词:教师出示图片的一小部分,用别的物体遮住另一大部分,让学生猜,并用英语说出相应的单词。

c.触摸物体猜单词:教师把物品事先放入袋子中,要学生来摸并猜单词,这个游戏适合学完名词后来做。

d.猜Leader心中想的是哪个词:单词有几个字母,leader就画几条线,并可提示少量单词中出现的字母,其他学生猜。这个游戏可扩大学生的词汇量,适合在小组内开展,而且小组人数不受限制,两个人就能做,多个人也行,可以轮流当leader。

e.听单词画画:比如学完apple, pear, fish, dog这些词后,可让学生把老师说的单词画出来,并鼓励会拼写的学生把单词写在图旁。这个游戏适合在低年级开展。

f.表演动作:比如学完sing, dance, draw, skate, swim这些词后可让学生表演出相应的动作。(2)短语部分的游戏活动:

a.找朋友:男、女生分成两组,分别计分,只要找到朋友就给本组加1分。b.听指令做动作:如 take a shower, play the piano, read an English book等,教师事先选定一些短语,为降低难度,教师可在活动开始前复习相关的短语。

c.看动作猜短语:选一个leader,看老师纸条上的短语后表演动作,其他学生来猜。(3)对话部分的游戏活动:

a.自编自演小对话:根据本单元和以前学生学过的内容,几人一组编演小对话。每当孩子们进入角色,成功地完成一次表演,他们便情不自禁地喜形于色,因此信心倍增,学习动机也会受到很大激励。

当今时代知识更新日益加快,衡量一个人素质的主要标准不再仅仅是他占有知识的多少。国外学者指出,一个人在未来社会必须通过教育拥有三张“通行证”,即学术性通行证,职业性通行证,以及事业心和开拓技能(创造力)的通行证。人们不难获得一个共识:新的世纪更加强烈地呼唤着教学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自己创编小对话,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他们还能从其他组的表演中获得启示,为今后的创新积累素材。

b.记者采访:比如用英语采访班内同学喜欢的颜色、喜欢的食物、籍贯、父母的职业等,巩固了所学重点句型,培养了学生用英语交流的能力。

c.调查问卷:学生独立设计或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一份英语的调查问卷,并在全班乃至全校范围内进行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汇报,整个过程可分小组进行。这个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等。

3、从形式上进行策划

(1)集体活动:适合于年龄小和班容量小的班级。(2)小组活动:适合于高年级和善于合作的班级。

(3)个体活动:例如采访、调查等,适合于高年级和善于交往的班级。

4、从学习动机上进行策划

学生学习动机对学习兴趣的形成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它是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形成的基本条件。一个有强烈学习动机的人,才可以有强大的学习动力,也才能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学习动机包括四种类型:

A.外部动机:学习目的是为获得某种物质奖励。

B.社会动机:学习目的是为了让身边某些人物(如父母、老师)高兴。C.成就动机:学习目的是为体现自身的优越性,获得某种价值感。

D.内部动机:学习目的是因为学习教程本身能满足自己情感或智力的需要。

由第一种动机到第四种动机,学习者学习目的逐渐由外向内转移。教师要善于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促使其投入学习过程,并从中得到乐趣。

(二)组织和指导阶段

1、激发学生做游戏的兴趣

《超级教学》作者、美国超级营地创建人之一埃立克·詹森相信影响学习的两个核心因素是:状态和策略。“状态”即创造学习的适当的精神状态;“策略”代表授课风格和方式。第三个当然是内容,“内容”即主题。在我们每堂好的英语课中,都会有这三者。但是,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教学模式忽视了“状态”,而它恰恰是三者中最重要的。“学习之‘门’必须打开,否则真正的学习无法发生。而那‘门’是一种情绪性的东西——学习的‘门卫’。”为了打开学习之“门”,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之初,采用多种办法协调课堂环境,创造一种轻松的气氛。赞可夫说:“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儿童和教师在课堂上都能够‘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造成这样的良好的教学气氛,那么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

2、讲清规则

游戏活动开始前,教师必须首先讲清游戏规则。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再好的游戏也需要大家遵守规则才能进展顺利。课前,老师要考虑周密,把规则定得细一些,甚至严一些,保证大家在游戏中的公平,使学生游戏后都能开开心心。3.多鼓励、多表扬

教师的身体语言即教态是无声的语言。教师亲切而自信的目光、期待而专注的眼神可以使学生产生安全感,消除恐惧感,缩短教师与学生的感情距离。教师热情洋溢的微笑、友善慈祥的面容可以使学生获得最直观、最形象、最真切的感受;潇洒得体的身姿手势,无时不在感染着学生。所以说,教师的情绪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情绪,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效果。

在学生的游戏活动中,教师起着指导者、参与者的作用。教师只有精心组织,调整好自己的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并给他们以适当、有效的指导,充分发挥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精神,才能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体现,让学生在充满合作和竞争意识的游戏中思考、讨论、交流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并报告结果,从而达到学习和使用英语的目的。

4、关注后进生

教师要对相对弱一些的小组加强指导,关注他们的每一次进步。在组织过程中,要力求“活而不乱”,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充分表现自我。另外,教师还要格外关注学生的情感。试想,一名学生与他组内的同学有矛盾,他还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游戏活动中来吗?所以,教师要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让每一个孩子都高兴地参与游戏,乐于与大家一起互相学习、互相帮助。

愉快的课堂气氛,轻松的学习心态,有趣的语言环境和积极的自我参与意识,能促进学生去获取最大限度的语言信息量。在英语课堂教学改革中,我们必须重视创造轻松、愉快、和谐的气氛,创设最佳的学习状态。

(三)评价阶段

良好的评价机制在英语游戏活动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最后不了了之的游戏学生会渐渐失去兴趣。学生是有情感的,学生的情感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效果,只有积极、肯定的情感才能使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得到发展,学生的思维才能更加活跃。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学生的游戏活动中,任何适时、恰当的激励性评价都能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游戏活动不可流于走过场,教师要重视评价的作用,采取不同的评价手段不段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要注意对后进学生的表扬。

四、组织小学英语游戏活动的注意事项

1、忌教师不敢放手、管得过死,学生束手束脚。

2、忌教师不精心准备,活动过程混乱。

3、忌活动过难,不能照顾到全体学生。

9.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的运用 篇九

一、以尝试教学,激发幼儿的兴趣

“兴趣”是幼儿认识世界的动力,模仿是孩子的天性。我们知道幼儿天生好奇、好问、好动,特别喜欢注意新奇事物,往往对新问题产生浓厚的好奇心。这时他们就有了“尝试”的愿望。因此我们利用孩子们这一特点来吸他们的注意力,激发其兴趣并培养其能力。“尝试”教学不失为一种能激发幼儿学习兴趣的好方法。因为尝试活动本身就能调动幼儿情绪,使幼儿跃跃欲试。如科学活动中《电池与电珠》,教师给幼儿提供手电筒、电动玩具、电线、小电珠、电池,看谁能让小电珠亮起来。在尝试问题之前,让幼儿之间相互商量、交流、讨论,这是教师在给予指导。开始时幼儿显得手足无措,怎样摆放小电池也不亮。先让孩子们玩一玩手电筒、电动玩具,看一看它们的构造,经过孩子们的看、玩、模仿、操作尝试,在教师的指导下,让他们知道电池有极性,就像小河的流水,有方向性,怎样接灯才会亮,哪样安装是正确的,经过引导,让幼儿自己动手尝试,小电池终于亮了,孩子们为自己的发现而兴奋不已,争着把自己的“经验”告诉其他幼儿。尝试活动带给幼儿无限高涨的情趣,让幼儿有兴趣地“乐学”。这种活动强调的不是先把结论告诉幼儿,而是变幼儿被动接受为主动尝试、探索、寻求,强调的是保持幼儿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引导作用。

二、以尝试教学,引导幼儿主动活动

《纲要》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幼儿主动活动,多种形式的教育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幼儿教育活动中把幼儿看成是活动的主体,让幼儿实际操作、尝试,充分利用自己的感官去感知周围世界的事物变化,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尝试教学改变了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法,而让幼儿主动去试、去想、去探索、去发现,变“教师在前、幼儿在后”的被动局面,为“幼儿在前、教师在后”,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幼儿。如在主题网络教学《我爱家乡——油田》的活动中,我们利用丰富的环境资源引导幼儿通过各种方式亲自查找资料(教师或家长给予适当的帮助),带幼儿参观;动手做一些小实验,并用绘画的方式记录自己的发现等方式去了解油田的各个方面。在活动中,幼儿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孩子们喜欢去发现和探索,只要我们给予他们时间和机会,鼓励孩子亲自动手和动脑,而并非教师一味地“引导”,幼儿只是跟在后面“接收”,这样能够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

三、以尝试教学,提高幼儿的操作能力

“尝试”教学即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教师手把手教幼儿机械操作的教学模式,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幼儿主体作用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在教学活动中运用尝试原则,让幼儿先想、后试、再做、既动手又动脑,这样大大提高了幼儿的操作能力。如计算活动中学习《二等分》,教师提供用纸剪的五颜六色的几何图形、有粗细不同、长短不一的线段、有玻璃球、糖果、蛋糕、面包、各种器皿、水、剪刀、小刀、尺子等等。让幼儿动手操作、尝试等分,尝试前引导幼儿:“小朋友能否试着把自己喜欢的实物分成相等的两份,记住是怎么分的,让幼儿带着问题自由选择操作”。在尝试过程中发现,有的幼儿用正方形、长方形的纸对折等分为两等分,有的幼儿运用组成式在左边一粒、右边一粒的等分玻璃球,有的用大小相同的容器等分水……通过操作实践,幼儿学会了测量等分,动手能力大大提高,感性经验也大大提高,同时也提高了教学效果。

四、在尝试过程中,教师的指导要因势利导

在尝试教学中,要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教师的指导要有效的把握时机,激发幼儿尝试欲望和操作的热情,为幼儿指明操作的方向,时刻鼓励幼儿直至操作成功。如在体育活动《花样玩轮胎》中,我们引导幼儿先玩,后讲,即在体育活动中,先让幼儿在游戏中亲自尝试,不断摸索不同的游戏方法,幼儿在尝试的过程中,相互交流,相互模仿,再由教师引导幼儿总结学习,使幼儿逐步掌握并创新各种各样的玩轮胎的方法,从而调动了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

五、以尝试教学促进幼儿自主发展

《规程》指出:要注重活动的过程,促进每个幼儿在不同水平上获得发展,尝试教学,充分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和幼儿的主体地位。教师善于调动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幼儿通过动手去感知事物,在活动中增长知识。在开展尝试活动中教师发挥着指导、观察、鼓励、建议等作用,幼儿是真正的探索、思考、学习者,他们大胆操作,发表建议、兴趣和求知欲望得到尊重,个性得到和谐发展。

上一篇:处分撤销申请格式下一篇:店长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