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皋春节礼仪

2024-08-28

如皋春节礼仪(通用11篇)

1.如皋春节礼仪 篇一

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外,还有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古代的春节叫“元日”、“元旦”、“新年”。辛亥革命后,才将农历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

漫长的历史岁月使年俗活动内容变得异常丰富多彩。其中,那些敬天祭神的.迷信内容,已逐渐被淘汰,而那些富有生活情趣的内容,像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饺子、燃爆竹、除夕守夜、拜年等习俗至今仍然盛行。

用红纸写春联始于明朝。年画源于唐朝的门神,它和燃爆竹一样,在古代都是用来驱鬼避邪的,现在却成了专为增加喜庆气氛的习俗了。贴“福”字在宋朝以前就有了,人们把写在红方纸上的“福”字,故意倒贴在门、窗、家具上,取其“福到(倒)了”之意。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这在魏晋时期就有记载。除夕晚上,一家老小熬年守岁,共享天伦之乐,这是炎黄子孙至今仍很重视的年俗。等第一声鸡啼之后,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穿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家拜年,相互道贺祝福,祭祖等活动。

从初一到十五,人们一直沉浸在欢乐、祥和、文明的节日气氛中。

2.春节饮食文化礼仪习俗 篇二

春节的前夜是除夕,古称“岁除”或“逐除”,意思是旧年至此夕而除,明天就更换了新岁。除夕的饮食习俗,北方和南方不尽相同。北方人以饺子为美味,有水饺、蒸饺等,在除夕子时食用,取“更岁交子”的意思。为讨吉利,有的在饺子中放些糖块,意味来年生活甜美;有的在饺子里放一枚“制钱”,吃到有制钱的饺子,意味着财运亨通。

在南方,人们以年糕、元宵、松糕、粽子以及鱼、肉、蛋、菜为美味。除夕多吃年糕和元宵。元宵也叫“团子”、“圆子”即汤圆,取“全家团圆”之意。年糕多用糯米做成,取生产和生活“年年高”之意。

吃年夜饭之前,旧时一般还先要祭祖,将食物分出少许,献给祖先,以示纪念。午夜钟声一响,辞岁礼开始,全家向祖先灵位行礼致敬,子女们依长幼之序向长辈行礼辞岁。小辈可从长辈那里收到“压岁钱”即“押祟钱”,寓意镇压“邪祟”。

正月初一,人们早早起来,相互祝福。早餐北方人吃饺子,南方人吃汤圆等,几乎全国各地都要吃年糕,“黏”字与“年”字谐音,而“年”字本来是谷物成熟的意思,吃黏糕寓意一年收成更比一年好,一年更比一年高。现在已通称年糕了。吃罢早饭,人们穿上新装,到亲戚朋友、左邻右舍家去拜年,预祝在新的一年里万事如意。每家都会以瓜子、花生、糖果等零食招待客人。这一天,人们吃的大多是节前准备好的食物,即取其“有余”之意。北方大多吃馒头,南方还是以米饭为主。

除了以上礼仪习俗外,各地、各民族还以自己地区独特的风味食品庆祝春节,增加了春节的热烈气氛。

台湾人欢度春节要吃新鲜西瓜,以庆贺新年新岁。全家人围炉聚餐,品尝水酒和菜肴。菜肴大多取名吉利,如萝卜叫“菜头”,寓意为“彩头”;“鸡”是闽南语“家”的谐音,隐寓为“食鸡起家”;还有一种茎与叶子较长的“长年菜”,表示长生不老等。

湖北部分地区流行“压甑饭”。当地居民从农历正月初一起,数天内不做生米饭,谓之吃存有余。由于是除夕这天各家煮好的够几天吃的饭,俗称“压甑饭”。

四川西部一带,正月初一,按习俗每家都要吃一顿面条,谓之“吃长寿面”。相传汉东方朔云,彭祖寿长,活到八百,因是脸长之故。“脸”亦称“面”,“脸长”可称“面长”,因此吃长条面寓意人长寿。民间走访亲友,还多以挂面为馈赠礼物。

浙江西部地区,每年正月初一,各家都准备丰盛的茶点,如花生、核桃、榧子、瓜子、炒米糖、冰米糖等,依次邀请亲友或邻里到家饮茶,以增进友谊,加强团结,称之为“请大年”。

侗族,大年初一必吃鱼。这天清早他们从池塘里捕几条又大又鲜的鲤鱼,或煎、或炸、或烧、或炖,制成不同风味的菜肴,配上一盘香气四溢的腌鱼,整桌菜以鱼为主。春节吃鱼,预示新的一年吉庆有鱼(余),五谷丰登,余钱余粮。

达斡尔族的男女青年,在大年初一早上梳洗打扮完毕,先向长辈行礼、请安、敬酒,然后逐户拜年。而每家都备有年糕,拜年的人一进门就抢着吃糕,取其“年年高”之意。

云南地区的壮族妇女,在初一清晨,身着新衣、鞋,到河渠挑水回家,手里拖着象征牛、马、猪、羊、狗、猫的石头,口里模仿着六畜叫声,寓意来年“六畜兴旺”。到家后将新水加红糖、竹叶、葱花、生姜,煮沸后,让全家和客人品尝,象征吉祥,相信喝了会使人聪明伶俐。

云南鹤庆地区的白族人,在节日里有去野外汲河水的习惯,称“汲春水”。初一那天全天吃米糕,称“吃熟年”。

海南岛的黎族,除夕早上,男人宰猪、鸡,妇女蒸年糕、煮年饭(或包粽子),下午封存压年米,傍晚摆设祭品,祀拜祖宗,祭毕吃年饭、喝年酒。新年初一闭门守家。早上给牛栏、猪圈、鸡窝等处送年糕。

云南丽江等地的纳西族人,在初一这天吃素拜祖坟。节日期间各家还用大米猪肉喂狗,因为传说五谷是狗带来的。

贵州中西部和南部地区的仡佬族人,春节时要酿酒、杀猪、宰鸡、做豆腐和糍粑等,并用几升糯米或糯苞谷做一大糍粑供奉祖先,并在三天之内不许动,以纪念祖先当初开荒辟草的艰辛。

3.春节礼仪 篇三

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据《梦梁录》记载:“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儿……”;“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旭,钉桃符,贴春牌,祭把祖宗”。文中的“贴春牌”即是

写在红纸上的“福”字。好范文,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而在过去则指“福气”、“福运”。春节贴“福”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倒”“福气已到”。“福”字倒贴在民间还有一则传说。明太祖朱璋当年用“福”字作暗记准备杀人。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马皇后的旨意自然没人敢违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皇帝听了禀报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漳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

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过去民间有“腊月二十四,家家写大字”的说法,“福”字以前多为手写,现在市场、商店中均中出售。

4.春节祭祖礼仪 篇四

春节祭祖礼仪

年谣称:“腊月二十九,上坟请祖上大供”。对于祖先的崇拜,在中国由来已久。视死如生不仅是孝道的重要标志,也是尊老敬老的美德。春节是大节,上坟请祖仪式也就格外郑重。上坟请祖的时间,大多数地区在二十九日早晨请祖。

据汉代崔寔的《四民月令》记载:“正月之朔是为正月,躬率妻孥,洁祀祖祢。及祀日,进酒降神毕,乃室家尊卑,无大无小,以次列于先祖之前,子妇曾孙各上椒酒于家长,称觞举寿,欣欣如也。”这说明,早在汉代中国的祭祖活动就已经是春节中一项十分重要的活动了。

中国人有慎终追远的传统,过节总不会忘记祭拜死去的先人,春节也不例外。供奉食物或鲜花以表心意,是中国普遍采用的仪式,祭祖的形式或许因宗教信仰而不同,但纪念祖先的意义却是相同的。

家庭祭祀活动最主要的内容之一。按照民间的观念,自己的祖先和天、地、神、佛一样是应该认真顶礼膜拜的。因为列祖列宗的“在天之灵”,时时刻刻的在关心和注视着后代的子孙们,尘世的人要通过祭祀来祈求和报答他们的庇护和保佑。

不同地区的春节祭祖习俗

1、台湾:从除夕转进春节,三更时分,第一件大事是祀神、祭祖。那时红烛高照,上供清茶、红豆等祭品,人们严肃诚敬。祀神后要叩拜祖先,这叫“开春”。迎接新正,也叫“开正”。祭典进行到最后,是烧金纸献给祖宗。

2、浙江宁波:正月初一,在祖先遗像前,点着香烛,供陈汤团、糕、饼、水果,家人依次跪拜。也有把祖先遗象供在祠堂里的,家人就同去祠堂行祭祖礼仪。

3、广东东莞:正月初一,大多数人家先在历书上择一个吉利的时辰,举行祭祖典礼,祭品是茶、酒、白饭、攒盒、生果、如龙(年糕)、禄堆和斋菜。祭祖程序:焚香、点烛、烧元宝、放串炮,全家人依辈分、年龄的秩序拜祖先。中上人家的祭祖,都是灯火长明,香烟不绝。

4、河南开封:守岁的到五更时候,先行盥洗,穿着礼服礼帽,在供桌之上摆好祭品,香烛齐燃,爆竹争放,一家人依长幼辈分,连续向祖宗跪拜致祭,拜祝“年福”。

5、湖北罗田:新正初一早晨,到祠堂去祭祖拜年,看守祠堂的人早已准备祭品供奉在祖宗神位之前,又准备一支长竿挂着鞭炮,等族人来到时,便点火燃放,表示欢迎前来祭祖,等到祭祖仪礼完毕,有果盒、茶点或丰盛的早餐相招待。

6、山东东北:一到初一那天的子时时分,大大小小都换上新衣、新帽、新袜、新鞋、祭拜祖先,在供奉祖宗的神位前面,点烛、烧香、焚纸、放炮,子孙跪拜如仪,称为“发纸接种”。

7、粤桂地区:初一上午五、六点钟,摆设去·丰盛酒菜在祖堂之前,全家男女老幼都穿上新衣,按尊长辈分,排前后次序,向祖宗跪拜叩头。

8、豫东地区:初一早餐以后,全家大小都要祭祖,照辈分长次,先男后女,对着祖宗神位,一一磕头跪拜。

9、川西地区:祖宗神位前的香炉中,点了轻烟缭绕的长香,红烛燃起辉煌的亮光,铜磬在一声声的敲着,弥漫肃穆的气氛。长辈带领男女老幼,男左女右衣冠整齐地站立两旁,向祖宗神位,焚香点烛烧纸,按辈分长次,向祖宗跪拜,上酒,供饭,焚化纸钱。

最典型的春节祭祀习俗

因各地习俗不一,所以有的地方在年夜饭之前祭拜。有的地方在除夕夜子时前后祭拜。有的地方在初一早上开家门前祭拜。而台湾地区是在除夕午后,进行一年中最后一次祭拜祖先。还有的地方初一在家里祭拜之后,还要去祠堂祭祖。也有上坟祭祖的,俗称墓祭,主要是在坟地烧香、上供、叩拜。近代一般是到亲人的墓地祭拜。

很多地方墓祭都是在吃晚饭前进行。先是到自家的坟茔地祭祀,有的只是磕头,有的还要用炕桌抬一桌酒菜,称为“给老祖宗送席”。祭祀的顺序当然是从坟地中辈份最高者开始。把炕桌摆在坟前,磕头行礼,再倒一盅酒于地上,照此依次祭完之后,把饭菜埋进土里,算是给祖宗们“送去”了,同时还要在坟前烧纸,算是孝敬祖先们过年期间的“零花钱”。

也有祭祀则是在家中进行,时间多是在除夕晚饭前后,民间称之为“接老祖宗回家过年”。因为传说死者的魂灵不能在白天行动,所以要等天黑以后进行,以满族人家的做法比较典型:

先将香炉、香筒、烛台(俗称五供)或者木香碟,摆放在西炕上或堂箱的箱盖上,将平时放在“祖宗匣”里的族谱“谱单”(世系表)请出打开挂在西墙上,有的人家因不是长房主枝没有谱单,则按照谱书的记载把自己各代直系祖先的“名讳”写在一张长纸条上张挂,俗称“祖宗条子”或“谱条子”,也有的是摆放木牌位。摆挂好后开始上香摆供,全家大小依次磕头行礼。

所摆的供品一般是面食和水果之类。许多人家专门为除夕祭祖蒸白面馒头,每个上面点一个红色的圆点,每两个平面相合摞在一起为一组,一般是三至五级,各盛放在白色瓷盘当中。

这些供品一直摆到正月初五,而且从初一到初五每天早晚两次在祖先神位(谱单)前上香,直到初五晚上,才经行礼后把“老祖宗”送走,即将谱单或牌位收归原处。

还有一些地区在除夕晚上为去世不久的祖父母或父母举行一些祭奠仪式。比较有特点的是将其生前穿过的衣服叠好摆在炕上,然后晚辈们跪下磕头,嘴里还要说“xx(对长辈的称呼)回家来过年吧”。

5.春节宴客餐桌礼仪 篇五

在吃饭之前,让孩子帮着摆放碗筷、端菜等,准备好后,可让孩子邀请长辈用餐,并记得饭前洗手。

2.请长辈先入座,让长辈先吃

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家长平时就要做好示范,吃饭时先请家中长辈入座,并先给长辈盛饭。

3.鼓励孩子帮家人及长辈夹菜(用公共筷)、盛饭

孩子完成后父母可以夸奖孩子“妈妈发现你很会照顾别人”等。

4.正确地拿筷子

最好和孩子讲讲筷子的起源,并教会孩子正确使用筷子。单单是一个用筷子,就可以让一个人显得很有教养,我们老祖宗发明了筷子,一种道具可以用于各种食物,蕴含着深厚的以不变应万变、以简单应对复杂的传统文化精髓,这也是我们必须要传承的。

5.不消极评价食物

不抱怨别人辛苦为你准备的饭菜不合口味,不要说任何没有礼貌的评论。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来享受我们的每一顿饭。这种感恩包括对大自然各个季节给我们带来各种当季的美味,包括对培育这些食品的人,也包括给我们补充营养和能量的这些食物。

6.规范坐姿

餐桌上要让孩子身体坐正坐直,保持挺拔的姿势。这样不仅好看,也有利于儿童消化。

用餐时中式饭碗要端起,一手把碗一手拿餐具,不低头扒饭,手肘不要支放在桌面上,双腿放在桌子下面,双脚尽量并齐,不可跷足,与餐桌的距离以便于使用餐具为佳。

西餐餐叉送嘴边,不为食物而折腰。双脚要平放,脱鞋或叉开双腿都很不礼貌;不翘腿,不抖脚。

7.吃饭时不要敲打碗筷或大声喧哗

敲打碗筷和大声喧哗都是很没有教养的行为,不尊重他人的表现,会引起同桌吃饭的人的反感和厌恶。

8.避免在盘中翻来翻去

夹菜的时候一次不宜夹得太多,把自己碗、碟里的吃完,再去取菜。不要为了挑自己喜欢吃的菜而用勺子或筷子在盘中翻来翻去,有的人甚至将自己喜欢的菜从盘中全部调走,而把不好吃的留给别人,这是一种很失礼的行为,并且显得比较自私。

9.吃饭时尽可能不要发出声音

用餐时,细嚼慢咽,餐食在口中不说话;喝汤的时候不要用嘴吸,以防止发出声音。

10.用筷礼仪要记好

不要把筷子放在嘴里和舔筷,不要手握筷子在餐桌上乱寻,不要越过别人去夹菜,不要把筷子插在饭菜上,不要拿筷子或刀叉指着别人或用来玩耍打架,不要到别人餐盘中拿取食物,不要把夹出来的食物再放回去

11.不当众做不文雅的行为

告诉孩子咳嗽、打喷嚏应单手掩嘴朝向无人的一边,剔牙和抠鼻要用餐巾纸或手挡住,以免影响在场的其他客人的食欲。

12.如何吃,很重要

不浪费食物,吃多少盛多少,学会把食物分成一小口一小口吃,不撕咬、整块啃,吃相不野蛮,吐出的鱼刺、骨头、菜渣,用筷子或纸巾接出来,不能直接吐到桌面上

13.教育孩子多用敬语,如“请”和“谢谢”

引导孩子向他人要求什么东西(比如够不着桌上的食物)需要用礼貌用语,当有人递菜给孩子时,微笑道谢。

如果遇到家人朋友过年期间一起相聚吃饭,免不了喝酒助兴,家长可鼓励儿童用饮料或白开水向长辈敬酒,并说些诸如“新年快乐,身体健康”等的祝酒辞。

14.不要一边吃饭一边干别的事情

吃饭的时间是家人朋友聚在一起沟通的时间,提醒孩子,吃饭时不可以玩玩具、看电视、玩iPad,吃饭过程也尽量让孩子不要离开座位走动。爸爸妈妈也要以身作则不玩手机。

15.饭后对准备食物的人表示感谢

向准备食物的人表示感谢,这不仅仅是礼貌,还是感恩。

16.吃完该做什么?

吃完饭后若要先离席,要跟长辈打招呼,饭后帮助清理餐桌、收拾碗筷或者帮助洗碗。这也是一项基本的礼仪。如果孩子先吃好饭,应起身对大家说,“我已经吃好了,大家请慢用”,然后再离开餐桌。

6.春节拜年文化礼仪 篇六

要注意衣着整洁。适当穿上一些好衣服,给人一种节日的美感。要讲究称呼的规范化。拜年的时间选择要妥当。如有必要,可先向主人报信,避免空跑一次,如不准备吃饭,最佳时间是上午九时至十一时之间。

1、最好穿新衣,以暖色为主,红色更佳,不仅渲染喜庆,还带着传统意义上的趋吉避邪的意思。忌讳穿一身黑或一身白。

2、着新装的同时,别忘了理发,俗语说“有钱没钱,剃头过年”,拜年时,必须将头发收拾干净整洁。

3、登门拜年时间别太早,礼尚往来已经不是越早越好,保证别人的休息,找好适当拜访时间非常重要。

4、家里拜年时,忌说不吉利的话,像什么死啊、病啊的,不要过分渲染不好的事情,什么离婚啊、谁谁有病了等等。

要事先对可能碰到的长辈、同辈的称呼有所了解,以免出现尴尬的场面,使人感到不够礼貌。吉利话要说得适宜。对不同的人,应有不同的祝贺语。交谈时,要拣双方愉快的话题,不要扯到悲哀伤感的事情上,不要高谈阔论,信口开河,过分激烈地争论问题,要在轻松愉快、亲切自然的气氛中,把道喜贺新的真情实意表露出来。举止、姿态要文明。

常见的春节拜年方法:

一是叩拜,即跪拜磕头,现在在一些农村地区,晚辈给长辈,尤其是未成年人给辈分较高的长辈拜年时,还行这种礼仪。

二是躬身作揖,作揖的姿势是先双手抱拳前举。这抱拳可不能乱抱,男子尚左,也就是男子用左手握右手这称作“吉拜”,相反则是“凶拜”。大过年的,来上一个右手握左手,就是触人霉头了。行礼时,不分尊卑,拱手齐眉,上下加重摇动几下,重礼可作揖后鞠躬。这种礼仪一般是晚辈向长辈,或下级向上级拜年时所用。

三是抱拳拱手,这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礼仪,抱拳,是以左手抱右手,自然抱合,松紧适度,拱手,自然于胸前微微晃动,不宜过烈、过高。这种礼仪多见于平辈间的拜年。

四是万福,古代妇女礼仪的一种,右手覆左手,半握拳,附于右侧腰肋间,上下微晃数下,双膝微微下蹲,有时,边行礼边口称万福。当代已经鲜有袭用。

五是鞠躬,现代通用礼仪,用于拜年,多在晚辈对长辈、下级对上级,亦可用于平辈间,男女皆行。

送贺礼也十分讲究,

这也是礼物也拜年要素之一。

贺礼一定要送的得体。给长辈、教师、师傅拜年时,应适当带点礼物。礼物既不宜太昂贵豪华,又应能“拿得出手”。捧上一束鲜花,送上一张精美的贺卡,近年已成为都市现代人浪漫温馨的拜年方式。

拜年贺礼物还应讲究卫生、安全。比如,别人送给自己的糕点,一般不宜转送他人,否则食品在“旅游”中难免会腐烂变质;给年迈或患病者拜年,所送的水果等应该有益于对方强身健康,以免造成浪费甚至引起误解;赠送花炮之类,则万万不能去购买伪劣产品。

此外送贺礼还应注意节俭。自己如果动手制作一个精美的小礼物送给同学、恋人、同事等,既可表达真挚的情谊,又可显现自己的才华。

7.拜年春节的礼仪 篇七

“恭喜发财,红包拿来”,胡育在从事幼儿教育研究时发现,或许出于好玩的心态,不少年轻的父母总是喜欢教孩子学说这样的“祝福”。殊不知,这很容易给孩子留下错误的印象,以为过年就是“讨压岁钱”或是吃喝玩乐,而忽略了节日的真正含义。她建议父母,抽时间跟孩子讲讲“年”的由来,有哪些习俗传统,告诉孩子过年意味着家庭团圆,也寄托着对来年的展望。明白了什么是过年,孩子们才会对传统节日多一些敬意。

学会分享莫攀比

亲友聚会,孩子们会接触到不少同龄伙伴。互相攀比谁的压岁钱多,谁的新玩具高级,甚至为此争争吵吵。这些镜头,可不应该成为新春即景。家长不妨准备一些诸如橡皮泥之类的玩具,供几个孩子共同完成,学会合作,或是鼓励孩子们交换玩具,分享快乐。对幼儿来说,身体素质发育尤为重要。因此,您还可以引导孩子们互相约定,看看新的一年里,谁能先学会游泳,学会打球,或是添了别的什么体育技能。这样的比较,可比争一样玩具有意义的多。

餐桌礼仪要注意

新春佳节,聚餐频繁。家长们可得注意了,别认为孩子年幼,就可以任其享受大家的`宠爱,成为餐桌“小霸王”。既然是参加筵席的一分子,就同样要注意餐桌礼仪。您得提醒孩子,别只顾着把好吃的堆在自己面前,别忘了给长辈们夹夹菜;敬酒时,也可以举起饮料杯,送上祝福;想离席去旁边玩,可以,但得先得到父母允许,并和同桌的长辈们打个招呼。别忽视了这些细节小事,它们将帮助孩子学会尊重他人。

出门前的准备工作

打招呼

1岁:此时宝宝多半还不太会说话,所以事先教他们看到人要叫人,抱拳作揖等。

2岁以上:可以教孩子说“恭贺新年”“岁岁平安”之类的吉祥话。

收红包

2岁以下的幼儿,不会知道红包是什么,只要告诉他别人给他时,要说声谢谢,然后放进自己口袋或给妈妈。宝宝稍懂事后,要事前跟他们说好不要马上拆红包。

接受糖果巧克力

宝宝虽然听大人讲过不能吃太多糖果巧克力,但还是不能控制。所以,大人要自己控制,并讲清楚如果拿太多这些东西,就要剥夺一些他喜欢做的事情或东西。

特别提醒

1.别让热情的大人亲宝宝的小脸,以免细菌交叉感染。

8.春节串门礼仪 篇八

有人情味的礼,送烟送酒过时了,送去也是摆设,收礼的人也没有感觉了,也不重视。所以针对任何人群都是最好的礼品。比如冬天是各种慢性病的高发期,因此如果送礼给父母长辈等,不妨送一些健康保养类的礼物给他们,比如过年都是吃,走到哪家都是吃,这个时候肠胃肯定增加很大负担,肚子不舒服,吃多了肚子胀消化不好不舒服,这个时候送点顾胃宁、五兆菌、德国酸菜酵素,能进进自己的孝心。比如过年都要回家相聚,母亲、老婆都要在做家务,打扫房间,下厨房,这个时候送点天然浓缩的家居用品,让母亲或者老婆远离化学物质的伤害。倘若送给自己的另一半,也可以送一些滋补养生类的礼品,比如一套高大上的瑞士出品的纯净系列护肤品等等。

第二:送礼要知道对方的兴趣爱好

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性别,不同的文化背景等,对礼物的选择也不一样。比如现在年轻的恋人,看重的是礼物中有多少浪漫的程度,实用并不实用并没哟多大的关系。而一对中年男女,也许妻子要丈夫所送的礼品,就要实用了。送给父母,更要送些适用的了,可以送些进口的蜂蜜了,麦片等等。

第三:有礼一定要知道对方的禁忌等

9.春节礼仪小报内容 篇九

过年最让孩子们欣喜的就是拿红包了,不过,要知道,拿红包也是要讲究礼仪的哦。接红包与拆红包,都是有技巧的。掌握这些小礼仪更能体现孩子的`乖巧懂事,家长们也更加的有面子。

红包礼仪速成法:

要点一:接过红包要致谢

长辈给红包的时候,宝宝们要双手接过并向长辈们说声谢谢。宝宝们要如果宝宝太小还不会做,老爸老妈可以扶着宝宝的手,双手接过红包,然后带着宝宝一起说“谢谢”。

要点二:红包不可当面拆

2岁以下的幼儿,不会知道红包是什么,只要告诉他别人给他时,要说声谢谢,然后放进自己口袋或给老妈。宝宝稍懂事后,要事前跟他们说好,接过红包,千万不能当着客人面拆开,最好的做法是马上把红包放到老爸老妈的袋子或宝宝自己的袋子里。

二、说话礼仪

要点一:见人称呼不可少

一般来说,比较常见的亲人,懂礼貌的宝宝们都会称呼,如外公、外婆、叔叔、阿姨等。但是,春节期间的客人比较多,这就要靠父母提前教导该怎样称呼就要见面的客人。由于一些称呼孩子平常少用,叫的时候比较口生。如果你等与客人见面了才教孩子称呼,孩子或许觉得别扭不肯开口,若你在见客人之前和孩子“排练”着称呼一下,孩子称呼起来就很自然了。

要点二:祝福话语要多说

一岁左右的宝宝会说的话还不太多,老爸老妈们可以事先教会宝宝用手势打招呼:抱拳作揖、看到亲朋好友微笑打招呼。两岁以上的宝宝就可以教他们说“恭喜发财”、“新年快乐”、“岁岁平安”之类的吉祥话和祝辞。有些宝宝的发音未必完全正确,或未必能完整地说出这四个字,这点老爸老妈还需多多体谅。

春节是可是一个十分注重“吉利”、“意头”的节日,因此,贺年祝福的话不能少,说话礼仪要掌握。吉祥的祝福语从可爱的宝宝嘴里说出来,想必长辈们一定乐开了花。

三、餐桌礼仪

10.春节送礼礼仪的介绍 篇十

送礼礼仪的最基本原则赠送礼物的礼仪常识

一,春节送礼原则

1.礼轻情义重——赠送礼品应考虑具体情况和场合。一般在赴私人家宴时,应为女主人带些小礼品,如花束、水果、土特产等。有小孩的,可送玩具、糖果。应邀参加婚礼,除艺术装饰品外,还可赠送花束及实用物品,新年、圣诞节时,一般可送日历、酒、茶、糖果、烟等。

2.把握送礼的时机与方式———礼物一般应当面赠送。但有时参加婚礼,也可事先送去。礼贺节日、赠送年礼,可派人送上门或邮寄。这时应随礼品附上送礼人的名片,也可手写贺词,装在大小相当的信封中,信封上注明受礼人的姓名,贴在礼品包装皮的上方。通常情况下,当众只给一群人中的某一个人赠礼是不合适的。因为受礼人会有受贿和受愚弄之感,而且会使没有受礼的人有受冷落和受轻视之感。给关系密切的人送礼也不宜在公开场合进行,以避免给公众留下你们关系密切完全是靠物质的东西支撑的感觉。只有礼轻情义重的特殊礼物,表达特殊情感的礼物,才适宜在大庭广众面前赠送。因为这时公众已变成你们真挚友情的见证人。如一份特别的纪念品等。

3.态度友善,言辞勿失——送礼时要注意态度、动作和语言表达。平和友善、落落大方的动作并伴有礼节性的语言表达,才是受礼方乐于接受的。那种做贼式的悄悄地将礼品置于桌下或房某个角落的做法,不仅达不到馈赠的目的,甚至会恰得其反。在我国一般习惯上,送礼时自己总会过分谦虚地说:“薄礼!薄礼!”“只有一点小意思”或“很对不起……”这种做法最好避免。当然,如果在赠送时一种近乎骄傲的口吻说:“这是很贵重的东西!”也不合适。在对所赠送的礼品进行介绍时,应该强调的是自己对受赠一方所怀有的好感与情义,而不是强调礼物的实际价值,否则,就落入了重礼而轻义的地步,甚至会使对方有一种接受贿赂的感觉。

4.顾及习俗礼俗——因人因事因地施礼,是社交礼仪的规范之一,对于礼品的选择,也应符合这一规范要求。礼品的选择,要针对不同的受礼对象区别对待。一般说来,对家贫者,以实惠为佳;对富裕者,以精巧为佳;对恋人、爱人、情人、以纪念性为佳;对朋友,以趣味性为佳;对老人,以实用为佳;对孩子,以启智新颖为佳;对外宾,以特色为佳。

5.送礼一定要掌握避免禁忌的原则——例如,中国普遍有“好事成双”的说法,因而凡是大贺大喜之事,所送之礼,均好双忌单,但广东人则忌讳:“4”这个偶数,因为在广东话中,“4”听起来就像是“死”,是不吉利的。再好,白色虽有纯洁无瑕之意,但中国人比较忌讳,因为在中国,白色常是大悲之色和贫穷之色。同样,黑色也被视为不吉利、是凶灾之色,哀丧之色。而红色,则是喜庆、祥和、欢庆的象征,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另外,我国人民还常常讲究给老人不能送钟表,给夫妻或情人不能送梨,因为“送钟”与“送终”,“梨”与“离”谐音,是不吉利的。还有,如不能为健康人送药品,不能为异性朋友送贴身的用品等。

二,春节送礼购物指南

礼物应尽可能适合接受礼物者的需要。×××小编认为,接受礼物者可分为三类:

一、“高枕无忧型”:这种人财力雄厚,送给他们的礼物最好是具有收藏价值的,如名家字画、古董等艺术品。

二、是“锦上添花型”:这种人物质条件比较好,送给他们的礼物最好是具有生活情趣的,如花篮、葡萄酒等既可观赏摆设又有实用价值的生活用品。

三、是“雪中送炭型”:这种人物质条件不很丰厚送给他们的礼物就应该是实用的,如衣物、灯具等家庭生活必需品。

总之,礼物应以价值而不是以价格为前提,这样才能送出既体面而又受欢迎的礼物。

给领导送礼的基本礼仪公关送礼的礼仪常识

常用送礼备选:

1、普通礼品

中国的茶文化和酒文化至古以来源远流长,加之烟草行业的日益壮大,烟、酒、茶已经成为逢年过节、走亲访友、拜见领导的必备礼品了。烟酒茶的种类繁多,档次不一,价格不同,购买和赠送都有一定的讲究。不过吸烟有害健康,还是建议大家戒烟为好。喝酒有度,不要上身。切记,酒后不开车!

2.保健品

随着近几年保健品行业的爆炸式发展,在漫天广告的轰炸中,送保健品似乎成了很多人的潜意识。作为子女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父母长辈能够健康长寿,但是小编要提醒的是,现在市场上的保健品种类繁多,真假不一,购买时需要仔细甄别。

3.购物卡

不知从何时起,购物卡已经渐渐取代了米、面、油成为了单位福利或是年终奖。现在也逐渐变成了春节送礼的选择,需要提醒的是,如果送给父母长辈,也许不太合适,但年轻朋友喜欢外出购物的话是愿意接受这份礼物的,礼程至臻卡、生日礼品卡等多种购物卡直接送货上门,礼品种类琳琅满目,等您来选。

4.送清烟机、空气净化器等

这才是真正的送健康!看看今年长久的雾霾天气,呼吸着这浑浊的空气,不停的跟PM2.5作着斗争,这可怎么办?负离子空气净化器已经被证实为消灭PM2.5的有力武器。而中老年人因身体摄氧功能下降,造成体内各器官缺氧老化,负离子可以使血液流速变慢、延长凝血时间,增加血中含氧量,有利于血氧输送、吸收和利用。负离子对呼吸系统的影响最明显。负离子是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的,它可以提高人的肺活量。同时无辐射、无臭氧发生,不会产生二次污染。负离子切切实实的改善心脑血管供氧,净化呼吸系统,从而有效改善和预防,胸闷、憋气、失眠、健忘、三高、五高、中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痛风、呼吸衰竭、血管痉挛、癌症等老年疾病。

最受欢迎的礼物:

1、摆设类。如果造型特别的水晶、瓷器等。

2、情趣类。如水果篮、花篮、巧克力、葡萄酒等。

3、艺术类。如名家字画、古董等。

4、个人用品类。如化妆品、香水、香薰油、衣服、配饰等。

5、家庭用品类。如造型别致的茶杯、烹饪用具等。

6、文化用品类。如书、唱片、文具等。

三,春节送礼注意事项

1.春节送礼很多人都觉得礼越多越重越好,其实送礼不在意形式,在于心意,如果在过年的时候送大礼的人,反而让人觉得礼重不敢收,还特别让人觉得功利。

2.送礼不是往好的贵的送才是对人的敬重,送一份贵重的礼物,还不如送一份需要或者喜欢的礼物来得巧妙。

3.有的人是出于礼貌而送礼,有的人是有所求而送的大礼,像这样的礼,一般会给人带来烦恼和担忧,接也不是,不接也不是,所以春节送礼最好不要让人太无法接受或者有目的性的,避免到时候尴尬或者感情被破坏。

4.最好亲自上门送礼,时间选在晚上7,8点,避免在不合适的时间段打扰到别人。

5.送礼的时候不要太单调,最好有说辞,什么情况说什么祝福语,能给人加深好的印象。

6.送礼也要注意不重的礼物,最好进门直接放下,出门也不要提起,大家心照不宣。如果是比较贵重的礼物,如果没事求人,进门就要展示。如果是有事情求人,最好是提前说完事情,出门时才交代。

7.如果给年老的老人家送礼,一定不要送“表”“钟”之类的礼物,有“送终”谐音。年老的可以送一些保养品营养品之类的。

8.春节送礼要根据自己的经济情况买礼,如果受礼的人知道你的经济情况的,而你送出的礼却很贵重的,这让人家难免不好接受。

9.送礼最好不要送太大众的,如果能送受礼之人喜欢需要的那是可以的,如果不知道爱好的话,最好选择比较独特的。

10.送礼也不要送一些不搭边的礼物,比如人家不爱甜品,就不送糕点,不抽烟什么的就不送烟灰缸等,送礼就要送到人家的心坎里,可以不是贵重最好的,但是也得让人觉得你有诚意。


更多春节礼仪相关文章推荐:

1.春节拜年基本礼仪参考

2.春节拜年方式礼仪

3.春节送礼礼仪的介绍

4.关于春节拜年有哪些礼仪

5.中国人的春节礼仪

6.春节礼仪有哪些内容

7.拜年春节的礼仪

8.春节礼仪知多少手抄报

9.春节节日礼仪

11.关于春节的礼仪 篇十一

如何拜年

提到拜年,有人握手,有人拥抱。其实,应该双手抱拳“作揖”。这个动作平时不常做,但是在春期间,就有特别喜庆的寓意。但是,怎样的动作才标准呢?标准的男子姿势是右手成拳,左手包住,因为右手是攻击手,包住要以示善意;女子则相反,但不抱拳,只压手。这和自古”男左女右“传统一脉相承。

餐桌的礼仪

参加主人新年招待宴席,要以长者为主,谦让主座给长者。吃饭不能吧唧嘴、吃饭时捧起碗是最基本的礼节。此外,晚辈还得记得帮长辈和小朋友舀汤、盛饭、夹菜。年夜饭里的鱼,一定要留下头和尾,寓意新的一年有头有尾。同是,吃完一面鱼,记得不能说“翻”过来,要用“顺”字。

拜亲朋的礼仪

拜亲朋讲究次序:初一拜本家;初二、初三拜母舅、姑丈、岳父等,直至十六日。按照这个顺序拜年,既符合中华传统,而且也用担心顺序排前排后得罪人。咱们中国是礼仪之邦!人们都会赞许讲礼仪之人。尤其是长辈,见到懂礼貌的后辈,那必定是人前人后都给夸一遍。所以看到长辈要主动问好,打招呼是很有必要的。

做客之礼

进门要根据亲朋好友家的环境请求换鞋;对亲朋好友家人一一打招呼(可提前了解亲朋好友的家庭成员情况及称呼);礼貌送上礼品;到亲朋家做客,以客厅为主要活动场所,未经主人允许,不要主动到各个房间参观;到亲朋家要以主人家的生活习惯为主,不要象自己家的一样随意。与主人之间的聊天内容多以问候、寒暄,增进彼此感情为主。

春节的来历和习俗

一、春节的来历: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是中华文明最集中的表现。自西汉以来,春节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春节的来历有一种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客家人的传说)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二、春节的习俗

1、腊月二十三 祭灶

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

2、腊月二十四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3、腊月二十五 接玉皇

旧俗认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4、腊月二十七、二十八 洗浴

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谚语。腊月二十六洗浴为“洗福禄”。

5、腊月三十除夕 贴门神、贴春联、守岁、爆竹、吃年夜饭、给压岁钱、祭祖。

6、正月初一 拜年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邻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三、春节食俗

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因为腌制腊味所需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尽早准备,我国许多省份都有腌腊味的习俗,其中又以广东省的腊味最为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年糕的口味因地而异。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黄米制成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则喜欢在年糕中加入大枣、小红豆及绿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内蒙古等地,过年时习惯吃黄米粉油炸年糕,有的还包上豆沙、枣泥等馅,山东人则用黄米、红枣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干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则甜咸兼具,例如苏州及宁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还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汤。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猪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细,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上一篇:药士考试练习题及答案下一篇:意识形态工作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