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用工 就业帮扶(通用9篇)
1.企业用工 就业帮扶 篇一
中国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用工荒并存问题的研究
摘要:中国大学自1999年扩招以来,大学录取率不断攀升,大学生毕业人数逐年增加,大学教育以基本从“精英型”教育转为为“大众化”教育,扩招带来了就业难的问题,也带来了很多社会不稳定的因素。
伴随着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的同时,沿海制造业发达的城市也出现了用工荒的问题。自2004年以来,节后用工荒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沿海许多企业的正常运转。
(一)大学扩招的问题
自1999年以来,中国大学开始扩大高校招生规模,以下是2000年以后各年毕业生人数:
200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107万人;
200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115万人; 200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145万人; 200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212万人; 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280万人; 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338万人; 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413万人; 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495万人; 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559万人; 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611万人; 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631万人; 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758万人。
根据国家2009年统计的中国大学毕业生人数超7000万,累计到2011年7月,中国历年已毕业大学生总人数预计达到8400万,占中国人口的7.4%,再过几年大学生将完全“平民化”。
2010年,中国高校录取率总体上超过70%。此外,据记者了解,在全国其他多个省市,今年高考录取率也创出新高。今年北京市高考录取率超过了80%,其中本科录取率首次超过50%,高达54.9%,比去年提高了5.6个百分点。上海今年高考录取率超过85%,较去年再升一个多百分点。此外,浙江为83.8%,山东突破80%,重庆达78.55%,广东超78%,云南超过70%,安徽也达到了创历史的67.3%。
(二)沿海企业用工荒的问题
自2004年以来,沿海地区企业用工荒的问题层出不穷,用工荒的问题登上各类媒体节后头版。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90年代以后,第一代农民工进城打工,他们吃苦耐劳,中国的制造业凭借廉价的劳动力优势,创造了中国“世界工厂”的超级生产规模,铸就了中国经济的腾飞。
进入2010年后,85后、90后登上时代的舞台,他们基本上是纯独生的一代,没有吃苦的习惯,其中很大一部分通过大学扩招基本上已不太可能回头成为农民工,剩下的一部分由于家庭的呵护和所处时代形成的性格特点,大多宁可在家游荡也不愿进入制造型企业。另外,随着中国商业服务业的高速发展,不少“农民工”二代选择了环境相对宽松的商业服务行业。
加上近几年中国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大量沿海企业的内迁策略,形成了中西部与沿海争夺劳动力的局面,客观上加剧了用工荒的程度。
(三)大学生就业难与经济产业结构的关系 中国能成为“世界工厂”,客观上也反映了中国企业的主流结构——劳动密集型。中国的社会形态和历史原因,造成了中国高端技术产业和金融服务产业的相对落后。
中国教育体制的失败,又决定了中国的科研人才素质总体不高,缺乏创新意识,反过来又制约高新尖产业的发展,这是社会悲哀。
而真正需要人才的企业是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的,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只在少数环节需要少数的大学生。这个特点客观上加剧了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四)冰火两重山——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用工荒并存
现在,大学本科毕业生可能会为了2000元工资的一份工作挤破头,与此同时是一些生产制造企业开出3000元的工资却招不到农民工,真是冰火两重山。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归纳下来有以下几点:
1.大学扩招,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加剧了就业的难度;
2.扩招带来的教育质量下滑,专业与企业实际要求不匹配,培养了大批不符合企业要求的半成品和废品;
3.中国的劳动密集型经济产业结构决定了对大学生的需求量有一定的限制; 4.受中国的传统观念的影响,大学学到了知识,也学会了虚荣,很多大学生还自视为“天子骄子”,放不下身段。
企业用工荒的问题归纳下来有以下几点:
1.沿海地区生活成本逐年升高,工资上涨相对缓慢,减少了农民工到沿海打工的欲望;
2.内地经济的发展、沿海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内迁,沿海与内地工资差距的缩小,让许多原来在沿海打工的农民工有了新的就业途径;
3.农民工结构的转变,85后、90后独生“农二代”逐渐成为企业用工的主力,他们的观念已与第一代农民工大不相同,宁可进商业服务等环境宽松舒适行业或在家游荡也不愿到艰苦的生产制造型企业工作;
4.农一代对子女教育的重视、大学扩招导致升学率的提升、分流了很大一部分青年人群转向高等教育,以不大可能回转到产业工人岗位。
以上诸原因,造成了中国目前的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用工荒两难的局面。
(五)未来大学生的趋势分析
从目前中国的教育产业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的状况看,中国的大学招生录取率将会进一步扩大,大学教育将彻底“平民化”,也即大学只是多读了几年书而已,并不能把学历和身份、能力、待遇挂钩。未来的大学生也是普通劳动者,只是有一定知识的普通劳动者。大学生从事一切目前看似不应该是大学生该干的行业将越来越司空见惯,大学生农民、大学生屠夫、大学生商贩、大学生清洁工将成为正常现象,一切光环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消失。
(六)未来中国经济产业结构的转型问题近二十年来,我们亲历了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近十年来出现了“国进民退”,中国的现状和危机,很多方面是政治和经济体制造成的,这里就不分析中国的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的问题了。
根据目前的情况看,国际市场形势的变化,导致欧美国家都中国出口的抵制;国内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原材料成本提高、用工成本上升,加上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压力,中国以出口为经济增长支撑的模式将越来越难维持经济的增长,这也是国家为什么反复提倡并践行“扩大内需、鼓励消费”的原因。
中国未来经济转型的方向预测:
1.沿海地区将被迫首先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因为不升级面临的将是倒闭;
2.劳动密集型企业将向内地和包括印度在内的东南亚诸国、非洲等国家转移,以降低企业的用工成本,维持企业的利润;
3.中国将由外向型经济逐步向内向型经济转变,生产制造型企业将依托资源优势、用工优势、物流优势在内地蓬勃发展。
4.出口市场的除欧美外,也将开拓其他市场,同时竞争将会逐步加剧。
中国的经济在未来20年仍然是世界上最有机会的市场,未来的经济走向必将是全面的、纵深的发展。
作者简介:程凡,男,汉族,大学本科学历。市场营销与运营类职业经理人,先后担任江浙沪地区多家大型企业销售经理、办事处经理、分公司经理、运营总监等职务。多年致力于现代企业管理实战与理论研究,尤其专注于建材行业与服装行业门店连锁管理系统研究。曾协助多家公司筹建分公司、办事处,并进行后期招商拓展与运营管理,对市场战略规划、市场整顿、团队建设、员工激励、业绩提升有许多独到的见解。
2.企业用工 就业帮扶 篇二
一边是用工企业招工难、用工荒的声音不绝于耳。除了原本就缺乏的中高级技术工人, 普通农民工、保姆、育儿嫂等都变得稀缺起来, 工资水涨船高。
我们的就业结构怎么了?如何化解经济转型下的就业结构性矛盾?
用工荒、就业难并存, 技工短缺现象突出
从小到大都是好学生的王晓卿最近有些迷茫, 近半年来求职的不顺利让她很受挫。
“国考、省考的成绩都差了一点点;简历投了不少, 通知面试的企业没几个。有家旅游网站愿意录用我, 但一个月工资2500元, 还要经常加班, 我不太想去。每天都在等待中度过, 都不知道自己能干啥了。”今年大四的王晓卿是河北一所大学的法学专业学生, 春节前就开始为找工作忙碌。
王晓卿说, 班上60多个同学, 有十来个去了北京闯荡, 大多都在房地产公司做销售, 月工资只有两三千元, 必须铆足了劲儿做业务拿提成;还有二十来个考上了研究生;剩下的大部分都没有找到工作。“离毕业离校不到一个月了, 不知道工作能不能定下来?”王晓卿说完, 微微叹了口气。
与王晓卿不同, 北京金隅科技学校毕业的小宋, 当年还没到毕业季, 就被许多用人单位争抢。“我是学数控专业的, 当初读书时很多人不愿意选这个专业, 嫌当车工又累又脏。其实只要学好了, 我们这个专业很容易找工作, 而且待遇都不错。”小宋说, 他最后选择了首钢机械厂, 工作4年后已经成长为一名数控高级技工, 每个月工资6000多元。“我们厂子的待遇不是最好的, 我比较看重它能为我提供一个优秀的平台, 学到更多技术。如果单为挣钱, 可以去其他地方。高级技工哪儿都缺, 很多高级工的月收入都一万多元。”
就业市场正上演“冰火两重天”。一方面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 一方面是部分企业招工难、用工荒问题仍然突出。据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2010年—2013年的千户企业用工情况季度追踪调查显示, 近年来企业招工难度日益增大, 特别是中小企业招工难问题尤为突出。
此外, 我国技能劳动者总量严重不足, 技工短缺的现象非常突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数据显示, 目前技能劳动者数量只占全国就业人员总量的19%左右, 高技能人才的数量更是仅占5%。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张车伟认为, 就业市场上就业难和用工荒并存, 反映出我国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结构性矛盾实际上就是不匹配的问题, 如岗位和人之间的不匹配, 地域上的不匹配等。目前还不能说我国的大学生人才过剩, 其实我们的大学生比例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一些大学生就业难说明现实中缺乏大学生合适的岗位, 技术型人才也存在这样的情况。”武汉大学去年发布的《武汉大学2014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指出, “虽然就业需求整体上比较充足, 但社会需求在专业之间、区域之间的分布很不均衡, 文科、理科、工科之间差别较大, 中、东部地区、发达地区需求充足, 西部不发达地区需求较少。”
结构性矛盾反映出经济发展方式、教育培训体制等诸多深层次问题
为什么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会这么突出?
张车伟认为这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与结构有关。“长期以来, 我国经济的增长方式创造更多的是生产性岗位, 给农民工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即使是在经济增长形势较好的年份, 大学生的就业岗位供给也不是很好, 说明我们的经济结构停留在比较低端的层次, 所以就业市场往往出现农民工、技术工人用工荒, 大学生却有了就业难。”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杨伟国分析, 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到增速放缓, 新常态下的经济结构调整必然带来劳动力需求的变化;而劳动力供给与经济结构、产业转型、产业升级匹配的能力还较弱。“总的来说, 我国农民工劳动力和技能劳动力都是供不应求的, 对于低技能和中等技能的人才社会需求较大, 这反映了我国现阶段经济结构的整体特征。短缺的是农民工, 说明经济水平还没有上升到很高的层面上去。如果上升到一定程度, 会对高端人才有更大需求。”
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也反映出我国教育培训体制的许多深层次问题。专家认为,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培育模式难以适应人力资源市场的实际需求, 在经济体系加速与市场对接的同时, 教育体系仍然难从供给为导向转型, 在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等方面很少考虑市场需求。
“说实话, 但凡孩子成绩稍微过得去, 能上三本的, 就没有人愿意上职业院校。”山东东营职业学院招生就业处处长张汝山说, 由于整个社会的评价体系和价值导向, 技能型工人难以得到社会尊重和认可。尽管高技能的蓝领比普通白领收入高得多, 但还是没有人会主动选择职业院校。此外, 职业院校的发展也受到政策、师资、资金等多方面的制约。
大学毕业生期望值偏高, 对就业地域、单位性质、薪酬水平和发展前景等过于看重, 用人单位不愿承担过高的劳动力成本、人为设置就业障碍等, 都是造成就业结构性矛盾的因素。
破解矛盾需全方位深化改革, 加强职业教育, 鼓励青年创业
张车伟表示, 解决就业的结构性矛盾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全方位的深化改革, 要坚持市场导向, 国家和市场应发挥好各自的作用。治本之道在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使发展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同时深化高教改革, 通过用人机制、保障机制、评价机制等全方位的社会改革大力推行职业培训和创业培训, 全面提升劳动者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 扩大就业, 提高就业质量。
专家认为, 目前我国第三产业还很不发达, 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从业人员总量的比重为40%, 低于发达国家60%的水平。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升级换代必须加快步伐, 与之相应的技能人才短缺的问题也必须予以正视。
张汝山则建议, 高校尤其是职业院校应该打开围墙与企业全面对接, 人才培养方案中应植入宽口径人才培养课程。“东营是一个石油城, 石油化工、机电一体化、石油工程技术等专业就业较好。结合当地的情况, 我们设置了宽口径专业课程。为了加强实践性的教学环节与实际工作的对接, 学校在工科类专业中占比达到50%左右。所以我们学校的学生就业率常年保持在较高水平。”
在高等人才培养方面, 专家建议学校要按照市场需求来调整专业设置, 根据自身定位办出各自的个性和特色。加强职业规划和引导,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就业观, 提升就业竞争能力。既要重视职业教育, 也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投入, 完善激励政策, 引导农民工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张车伟表示, 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提出, 我国需要培育更有竞争力的制造业, 其中的新型技能人才培养是重要一环。没有人才, 难以支撑更高级的产业结构。建议国家在政策、资金、技术等层面给予职业教育更多支持。更关键的, 则是完善有利于劳动者成长成才的培养、评价和激励机制, 畅通技能人才职业上升通道, 使技能劳动者能够获得与能力、业绩相适应的工资待遇。唯有如此, 才能在社会上真正营造出劳动者光荣的舆论氛围, 鼓励劳动者学技能, 做一个优秀的技术工人。
3.依法规范用工行为 促进充分就业 篇三
一、用工行为不规范是当前就业难的直接原因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劳动者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就业不仅关系着劳动者的切身利益,也关系着国家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千方百计促进就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是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的重要内容。我国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劳动力供给、需求矛盾和就业结构性矛盾交织在一起,同时还存在失业人员再就业、大学生就业以及农民工就业等相互交织的复杂局面。
就业难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从客观上讲,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我国劳动力多,就业压力大。我国有7亿多劳动力人口,如此庞大的劳动队伍,远远超出了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吸纳劳动力的承受能力。2014年,有人说有2000万待就业人口,也有人说有4000万待就业人口。但是,2014年社会仅能安排1200万左右个就业岗位,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之间的缺口仍十分巨大。二是经济落后,产业链条发展不够充分,特别是第三产业滞后,难以吸收大量的就业人口。从主观上讲,也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用人单位用工行为不规范,或者说是不合法,如工商建筑企业和一些事业单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超劳动时间和超劳动强度的现象,使相当一部分劳动力被排斥在就业领域之外。二是劳动行为的社会检查监督不到位,造成非法用工,如童工的使用等。另外,退休再就业人员也挤占了一部分就业岗位。随着人口寿命的延长,加之退休人员经验知识丰富,深受用人组织青睐,使适龄就业人口无法实现就业。
用工行为不规范是当前就业难的直接原因。用工行为失范侵占了相当一部分就业岗位,用人组织用工行为失范,主要表现为劳动时间延长和劳动量增加。一是物流、餐饮等服务行业劳动者的劳动时间达12个小时,有的甚至更长,主要是私企表现较为突出,他们的节假日制度不健全。二是物质加工企业劳动者经常加班加点。由于企业用工自主,且随着社会就业压力增大,许多员工为了保住工作,只能默默地承受。三是建筑行业农民工的劳动时间没有明确的规定。四是学校等事业单位职工超劳动强度工作。教师成了上课机器,另外还要完成科研等任务;中小学班级大,一个班学生人数达七八十人,有的甚至超过100人,班主任和任课教师难以照顾如此大的班级,无法保证教学质量。
解决就业难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它不仅涉及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影响着社会的安全稳定。解决就业问题,从长远讲,必须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延长产业链条,创造就业机会,实现充分就业;从当前来讲,主要是依法规范用工行为,清理非法就业岗位,为就业者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二、规范用工行为,实现扩大就业
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优化就业创业环境,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今年高校毕业生将达727万人,有关部门要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实施不间断的就业创业服务,以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比例。加大对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帮扶力度,确保“零就业”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做好淘汰落后产能职工安置和再就业工作。统筹农村转移劳动力、退役军人等就业工作。努力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使劳动者生活得更加体面、更有尊严。贯彻实施这些政策,必须从规范用人组织的用工行为开始,因为不规范的用工行为侵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使一部分就业者被排斥在就业领域之外。
一是依法规范用工,严格劳动时间,创造就业机会。用人组织要自觉贯彻执行《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在法定的劳动时间内合理合法用工,保证劳动者的休息休假时间;同时要加强劳动执法监督检查,对违法用工行为进行纠正并做相应的处理和制裁。通过依法规范用工,为求职者顺利就业提供保障。
二是制定相应法规,保障农民工的权利,使更多的农民工就业。农民工为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社会劳动群体中平等的成员,应当制定农民工进城务工的相关法规,以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三是合理规定学校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量,为社会各行各业创造就业机会。我国人口多,就学人口也多。通过合理规定各级各类学校教师的工作量,不仅可以保障当前教师的身心健康,提高育人质量,更重要的是通过创办更多的学校满足学生就学的需要,还可以为社会各方面创造出大量的就业机会,实现充分就业的目的。
四是规范用人组织行为还要通过调整社会收入分配结构来实现。一方面社会要加大用人组织和员工在社会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另一方面还要规范员工最低工资和管理人员的收入水平,使用工组织有资金能力来吸纳更多的员工进入就业领域。
五是提高员工的维权意识和能力,规范用工行为、实现充分就业。就业员工通过依法劳动、依法休假,也可以避免用人组织任意加班加点,为求职者创造就业机会。
此外,加强对退休劳动者的使用,保障退休人员的权益。退休劳动者是社会劳动群体的一部分,社会要加强对他们的管理,一方面保障他们的劳动权益,另一方面保障他们安享晚年。
三、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
解决就业难问题,不仅要规范用人组织的行为,同时还要加强对就业者的教育培训力度,使他们适应就业岗位的需要。对劳动者的培训要与岗位的需要相结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其内容应包括岗位技能、职业道德、就业观念和法律意识培训等。岗位技能培训主要包括劳动者所在岗位的职责要求、专业技术知识、相关的企业规章制度等内容;职业道德培训主要包括劳动者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思想道德境界,追求事业成功的事业心和成就感,严格的组织纪律观念和服从服务意识,忠诚敬业和团队合作的精神以及健康的身心、积极的心态、远大的抱负、开阔的胸怀、优秀的品格等;就业观念培训主要包括劳动者要树立到基层、到生产第一线、到民营企业就业的理念,树立多次就业的观念,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不断寻找适合自己的位置,开拓自己职业发展的空间;法律意识培训主要包括《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以及劳动者维权常识等法律知识,帮助劳动者知法、懂法、用法,增强劳动者依法维权的意识和能力。培训的途径可以依托职业培训机构(如职业学校等),也可以通过社区村镇以及广播电视等多种渠道进行。
总之,规范用人组织的用工行为,实现充分就业是一项复杂而紧迫的工程。只有用人组织依法用工,就业者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社会执法组织依法监督检查,才能尽快地解决这一根本的民生问题。
4.用工荒和就业难 篇四
“用工荒”和“就业难”的现象及原因
近年来,“用工荒”和“就业难”问题越来越多的困绕着我们,用人单位无人可用,无业人员无工可干,这一矛盾越来越突出。从逻辑上讲,我国“用工荒”和“就业难”是一对矛盾的共同体,只要企业提高工资待遇,劳动者不挑不检,就一定能够解决就业问题。但事与愿违。
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业化的进步,如今的农业生产已基本实现机械化,因此大量农民拥有了大量空闲时间,也就出现了大量的富余劳动力,也就产生了大量的农民工。但农民工自身能力差,很多需要技术的工作,农民工并不能轻松应付。而伴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会涌入城市,而相应的,很多工作对员工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有些还要求掌握很多科学技术知识,这个矛盾越来越突出,也就导致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找不到工作。而那些只需求劳动力的产业,由于本身利益就不是很高,无法给农民工提供较好的待遇,无法满足农民工的需要,也就造成了相应的农民工无工可干。
而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也是表现的十分明显适合大学生的技术密集型的就业岗位还很少,如现代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先进制造业等研发性、知识性的技术岗位,未能形成国际竞争优势,不具有区域性、行业性和阶段性特点。
据报道,全国的女大学生就业率只有54%。
在社会化发展的过程中,就业岗位应该逐步逐步进化,我国有大量的农民工需要转移到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也需要大量的知识劳动者实行产业结构升级和进入高端技术行业。
因此,用工荒和就业难将长期存在:
一是产业结构升级加快。技工需求缺口大,在今年初诸多沿海企业订单量日益增大、用工数日益攀升。仅广东省技工缺口达32%,其岗位主要是技术工种和熟练工。
二是房价、物价上升,劳动力成本提高。
物价水平的上升是由生产成本的提高推动的,工资作为生产成本的一部分,工资的上涨必然使得生产成本提高,又由于市场的不完全竞争性,企业便会提高产品价格,减少就业量,同时对劳动者技能又提出新的要求。
据广东省调查,500家企业有300家企业缺工,其工资水平比不缺工企业低200-400元;月工资水平达1800元以上的企业基本不缺工。其它,劳动安全和社会保障也存在问题。
三是劳动力多元分流加快。由于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湾、西部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对劳动力需求急剧加大。在国家促进劳动力流动政策引导下,人们就业观念也随之产生了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劳动就业“孔雀东南飞”的局面。
劳动者就业从先前的定向流动变为现在的多元流动。在劳动力多元分流格局的影响下,东南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招工优势逐渐丧失,近年出现了招工困难的局面。
四是我国劳动参与率下降。
预计到2010年我国超过60岁的老年人将达到亿,约占总人口的12.8%;到“十二五”末期该比例将达到15%左右。人口的老龄化,使劳动力的年龄结构、人口抚养比例、代际关系发生着重大变化,直接影响劳动力供给,五是科学技术进步,促使劳动者的技能更新。
我国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企业面临升级,需要素质更高的劳动者。随着经济垒球化的到来,具有传统优势豹产业经过结构调整和优化,客观上要求企业产品结构作相应的调整和升级,以获得薪的竞争优势。这就对企业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六是大学生毕业人数的连年增加。
2008年新毕业了610万以上,流动人口中接受过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教育的人数开始迅速上升。我国未来每年大学毕业生会在810万以上。
就业难和用工荒,折射出一个共同的命题,那就是我们的经济发展方式急需转变。
在GDP崇拜的背景下,各级地方政府想得最多的是迅速做大经济总量。这其中最便捷的路径就是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重化工业等,而这类产业恰恰缺少就业弹性,远没有发展第三产业、服务业创造的就业机会多。
在重低成本优势、轻自主创新的背景下,顶着“世界工厂”光环的中国企业更多依靠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来赚取微薄利润。处于国际产业链低端的企业,需要的往往只是普通熟练工,赚钱的法宝则在于拼命压低人工成本,自然会导致就业向下竞争。
在产业结构畸轻畸重的背景下,低端制造业需要大量的廉价劳动力,新生代农民工不愿意走父辈老路只赚辛苦钱,知识层次相对较高的大学毕业生又不具备就业低成本优势,最终形成一边是用工荒、另一边是就业难的怪象。
“用工荒”和“就业难”的解决方案
从农民工本身来讲,必需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要不断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劳动价值,只有这样才能找到更让自己满意的工作。而相对大学生而言,在学校努力掌握知识的条件下,也要想好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及时为自己的以后的生活做好准备。同时要放低自己对工作起点的要求,不能总是要求超过自己所能创造价值的要求。另外,有能力的人要勇于自主创业。
当经济陷入这样的发展惯性,结构性地缺工在所难免,大学生就业难只会愈演愈烈。因此,从某种角度看,用工荒和就业难,最后都指向一个问题,那就是加快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步伐。东部沿海企业要想保持和巩固先发优势,根本出路也只有靠加快产业升级,迅速从劳动力密集的加工业跨越到资金、技术、人才密集的新兴产业。
只有进入利润空间更大的新兴产业,东部沿海地区的企业才能有实力去吸引高端人才,实现“腾笼换鸟”。而每年成千上万的应届毕业生们,正是农民工回流之后的接续人才。这样,用工荒和就业难两大难题才能同时破解,从而形成真正的双赢局面。
所以,从促进产业结构加快调整的角度看,目前出现的用工荒和就业难,或许正是东部沿海地区加快产业升级的推动力。
发展经济、促进就业,最终都是为了让劳动者拥有更好的生活。就业难和用工荒同时出现,提醒我们再不能抱着“劳动力低成本优势”不放,因为这样的发展方式必然是不可持续的。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劳动者会做更多权衡,苦活累活,钱再多可能也没多少人愿意干。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加大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升级,才能从根源上破解就业难和用工荒,并实现经济增长和促进就业的良性互动。
5.谈用工荒与就业难 篇五
姓名:王子秋学号:210993240专业班级:09级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1)班
摘要:春节一过,一场让企业头疼的用工荒像往年一样席卷而来。尽管有太多的不适应,但
仍需面对。然而眼见着人头攒动,摩肩接踵的招聘现场,每个企业所招的人数却远远没有达到预期。另一面,大学生也不得不面对找不到工作的艰难局面,过完年就匆匆的涌向人才市场,成功的却是寥寥无几。本来,“用工荒”和“就业难”看起来是两个完全对立的现象,然而,在中国,他们的同时出现不是偶然,其背后实在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关键词:用工荒、就业难、企业、大学生、工人
(一)两种看似对立的现象:用工荒和就业难
这两种现象不是这
两年才出现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充当世界工厂的中国,以其廉价的劳动力吸
引着国外的企业来华投资建厂,随之而来的是众多农民涌入城市,出现了“农民工”这个词,他们为城市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成为了经济发展浪潮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然而,如此数量的工人仍满足不了企业的用工需求。
另一边,这几年的高等教育的扩招,使得每年的毕业生数量持续增长,据有关
统计,2011年毕业生数量已经达到640万。这个数量无疑给就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一面是企业招不到人,不得不放下身段,提高薪酬来吸引。面是大学毕业生发
出去的一份份漂亮的简历,却不被录用。其中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二)存在“就业难”和“用工荒”的原因
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出现这样的问题,不能从单方面找原因。
(1)用工荒的原因
首先,从我们最熟悉的农民工说起,他们作为工人之前,大多是农民出身。由于国家近几年的惠农政策,使得一部分农民工又找到了其他更好的谋生出路。因此导致工人的流失,虽然这是好事,但却是造成用工荒的一个原因。国家的初衷是好的,所以一些政策还有待更深一步的探索,加以完善。
其次,是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难保障工人的基本权益。近些年来,有关农民工的社会保险和福利保障问题越来越受到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重视,随着相关政策法规的建立,农民工权益保障问题得到进一步的改善。但是从调查数据来看,我国农民工的社会保险覆盖率仍然偏低。并且,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企业更愿意招聘有工作经验的工人,他们希望找到的工人能马上进入工作状态,为企业创造效益,而不愿意为工人进行培训花钱,这使得一些刚进入社会的应届大学生和农民工,没什么工作经验,就被挡在了门外。其实劳动力不缺,在利益这方面企业真的应该好好想想。
再来就是季节性劳动力迁移导致企业用工短缺。根据国家统计局《200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我国东部地区的外出农民工占全国外出农民工人数的62.5%。春节是外出务工人员返乡探亲的高峰阶段,如此大规模的劳动力迁移也是造成东部沿海城市周期性缺工的原因之一。
(2)就业难的原因
存在就业难,我认为问题主要出在我们学生身上。大学毕业生都希望能够找到高收入、待遇好的单位,但是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东西部地区之间、沿海地区和内地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大学毕业生选择就业区域时,过度集中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经济发达、工资水平较高的地区,造成发达地区的就业压力显著增加而西部城市求贤若渴。同时,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心理更加严重影响择业与就业。
大学期间的学习成绩和专业水平也是企业招聘的一个因素,而恰恰很多学生在校期间,只是混日子,专业学习的不够深入,以至于文凭是混出来的,没有真才实学,企业是绝不会聘用这种学生的。所以,学业的“不给力”同样是制约大学生就业的屏障。
高等教育的过度扩招也是原因之一。随着我国高校扩招,在校生人数和毕业生数今年迅猛增长,其直接结果就是目前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的严重失衡,导致大学生供给量绝对值增加。随着世界经济危机影响的逐步显现,劳动力的社会实际需求增加缓慢,与过多的新增毕业生的数目相抵消后,形成相对供需失衡,造成了一部分学生的就业困难。
总的来说,“就业难”与“用工荒”主要是产业结构问题,工资待遇问题,福利保障问题,学校与社会脱节的问题。国内最不缺的就是公务员,原因主要就是工资与福利。所以国内从来不见“公务员荒”,却年年喊“用工荒”。
(三)“就业难”与“用工荒”,多方都应反思
出现了两种本不该同时出现的现象,身为在校大学生的我们,首先应该进行反思。从高中开始,我们就被灌输了“高中努力,大学轻松”的思想,可悲的是我们也确实是这么认为的。孰不知真正应该努力的黄金时期正是大学。国外大学的自修室,凌晨四点还是座无虚席。与他们相比,我们还在天真的生活在这象牙塔里。平时悠闲,考前努力,考完就忘,这就是现在大学生的状态。并且学校应该以学生为主,辅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多磨练学生们的社会生存能力,不要以一味的填鸭式教学教育学生。
第二,国家政策应该更加完善。“用工荒”实则是“政策荒”,应该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中国的产业整体还处于低端,多以“薄利多销”为盈利模式,且目前中西部的低端产业也大有发展,因此对劳动力的需求依然较大,而大学生群体要求的薪资待遇较高,且所学知识适合高端产业。因此,产业升级的困难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大学生的就业难。试想,如果沿海城市盈利模式调整,利润空间得以打开,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就有望迎刃而解。
第三,从每年的情况来看,用工荒需要反思的是企业的工资、福利保障体系。农民工追求的是制度平等,他们需要尊严,他们害怕拖欠工资。大学生追求的是使生活富裕的薪金。企业不能把这种需求变成工人的奢求。经济高速发展,而工资却没有与之想匹配。如果工资和福利能有更好的保障,目前的就业局势将会大有好转。
(四)解决“用工荒”与“就业难”的关键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要从学生入手。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从15岁开始做职业生涯规划是最好的。所以,从高中开始就应该教学生会做职业规划,规划应该是长期的,应该是一个从小到大的过程。学生遵循着规划,从小事做起,积累
经验,最后达到自己规划的事业的顶峰。这里有一点就是要让学生的眼光放低,放低身价,从基层做起。年轻人需要的不是高薪工作,而是能够学到对今后的职业生涯有用的知识和经验,使得今后能拥有优质生活的岗位。其次就是学好本专业的知识,打好基础。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国家需要做的是进一步扩大毕业生的就业去向,鼓励更多的毕业生到基层去,到部队去、到中小企业去、到中西部地区去。而要做到这一点,除了要加强就业指导,改变大学毕业生的择业观念外,还必须继续加强和完善相关的扶持政策并使之长效化。同时,要进一步拓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渠道,鼓励一部分大学生走自主创业的路。大学生自主创业,不仅能解决本身就业,而且能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有倍增效应。
企业应该尊重劳动力,不能一切都以利益为最终目的,给劳动力以合理的薪资和福利,其实这也是留住企业中意的人才的手段,更是以后吸引更多人才的有效手段。保障农民工的工资能按时发到手,这是最基本的。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更加努力地头上到学习中去,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并积极拓宽知识面,培养自己的国际视野,才能适应全球化趋势,才能在祖国的建设大业中有用武之地。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200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
6.用工荒与就业难的讨论 篇六
摘要:近年来,两大话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一是从广东经济发达地区蔓延到全国人多数地区的“用工荒”,二是“就业难”特别是人学生就业难在很多企业感到用工荒的同时,很多人学生却从一进校门就开始为找工作而烦恼两个不同文化层次的人群所遭遇的相矛盾的问题,使我们不得不去反思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现状,反思造成这两种现象的原因,反思面对社会人才供给需求的不平衡我们应当如何协调整个社会的人才的需求与供给。
一、“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
据统计,自2006年起大学生供大于需、待业人数年年增长,由此产生了一系列问题:一是国家极大的资源浪费。大学生失业,原本的人力资源变成人力负担,造成硕士生抢本科生的岗位,博士生抢硕士生的岗位,本科生只能与大专、中专生争饭碗。2010年出现了18%的大学毕业生愿意接受“零报酬”就业、甚至放弃高考的情况。二是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三是不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失业使大学生心理抑郁,容易导致自杀或社会性攻击。
而与此相矛盾的是企业用工荒,用工荒东部沿海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和服务业,蔓延到劳动力净输出的中西部地区,岗位缺口从技术工蔓延到一线普通的操作工。从行业分布上看,橡胶轮胎行业、石油装备行业、机电行业及纺织行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用工荒”问题。从岗位看,存在“普工缺口大、技工难招、管理人员难留”二者并存的情况。从工种看,主要是一线操作工人、高技能水平的熟练工及餐饮业服务人员。从地区看,本地用工供给能力小能满足需求,外出到陕、廿、宁等原来的主要劳务输出地的招聘活动也同样遇冷。
二、实例采访
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现实社会的“就业难”,我对我们学校的大四毕业生进行了采访,采访对象陈某。从他那里我了解到他递出了十来份的简历,分别投向了各个银行,各个证券公司。但是,至今他却只收到过2次面试通知,面试后也再无消息。他告诉我那天同他一样去递简历的人就有3个,这还只是他去的那一小会儿,所以他并不抱太大的希望。他最后跟我说他打算去考研,打算考出研究生后在去求职,那时候就有些资本了。
三、为什么“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
大学生是特殊的劳动力,他们受过高等教育,有着更广更深的专业理论,他们精力充沛、思维活跃、可塑性强,而且更有创新意识,科技转化生产力的能力高,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的砝码,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人民富裕幸福、国家繁荣昌盛的重要力量。在我们这个人力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出现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用工荒的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企业与求职者互相博弈,互不妥协
企业与员工之间的纽带是工资,企业付给员工工资,员工才会为企业创造价值。工资是企业从劳动力市场上购买劳动力的价格,也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需要支付的成本。从成本控制角度来看,用工单位会极力压低付给劳动者的工资,以提高投资收益,而劳动者为了满足自己及家人生活的需求,希望能得到较高水平的工资收入。如果用工单位和劳动者之间在工资问题上相差甚远,双方都不愿做出让步或妥协,必然会造成企业无人可用,而劳动者无工可做的局面。2.大学生观念滞后,就业模式单一
在目前的劳动力市场上,高校毕业生是求职者的主体,他们在求职的过程中不同于以往的求职者。每年的应届毕业生大都想着往高企、外企、银行、政府机关里钻,他们的就业模式很单一,就是想待遇好,工作体面。现在的大学毕业生,有着一定的文化基础,维权意识不断增强,对工作前景、工资待遇比较看重,同时也在意对生活闲暇的享受,以融入城市生活和实现身份转变为追求。所以,对于依旧采用粗放式用工模式且生活条件较差的企业,他们不愿意去,即使临时性加入也不愿意相对长时间的停留,这在一定程度上诱发了“用工荒”现象。3.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矛盾
结构性矛盾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劳动力人口结构的不合理,二是劳动力的供给质量不符合劳动力需求的质量。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矛盾是造成当前“两难”局面的重要原因,所以有专家学者认为当前的“用工荒”,主要指的是“技工荒”、“青年民工荒”,特别是“青年女工荒”。
四、“用工荒”与“就业难”的解决方法
1.国家政策的出台及监督。在用工单位方面,一方面要对企业经营者进行观念教育,使其认识到工人不仅是企业的成本,更是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稳定的工人队伍是企业稳定发展的有力支持。通过最低工资标准、行业工资指导价等引导用工单位制定合理的工资标准,并且通过劳动监察等手段督促企业严格按照《劳动合同法》规定进行用工,使工人应有的权益得到保障。这是在国家法律框架内,将改善工人现有待遇落到实处,对工人就业和企业招工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另外,政府应该加大对就业指导中心的投入,使其能够提供公益性技能培训,提高进城务工人员工作技能,提高其就业机会和竞争力。
2.高校要从以下几个方而缓解这种现象:一是要改革高等教育体制,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调整大学专业设置结构,提高教育质量。二是要主动开展就业市场需求分析和毕业生跟踪调查,根据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就业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改革教材、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拓宽专业适应性,努力办出特色。三是学校的就业系统要更加畅通和有效,除了要有真实及时的就业信息,学校还应该开展职业咨询,通过在高年级设置相关课程进行择业技能指导,举办座谈会和报告会等提高就业能力和创业理念。
3.用人单位要改变人才观,理性招聘。一是要对所需人才进行科学定位,建立更为长久、稳定的团队。二是调整薪酬结构、改善福利待遇,给蓝领更多的尊重和关怀。三是完善激励认可机制,重视蓝领的心理健康和职业发展。四是主动加强与高校和就业市场的联系,宣传自己和建立自己的人才库。
4.大学生要在充分认识自己的前提下,转变就业观念。一是要调整就业期望和就业标准,树立不怕辛苦,吃苦耐劳的精神,应有不怕做清洁工的态度,摒弃工作的贵贱之分。二是要在扎实学好本专业理论基础的同时,进行社会调查,加强实践能力的锻炼。大学生应当对自己进行全面的工作分析,明确自己的能力,不能好高骛远,去竞争那些高待遇、高福利的工作,那只会是自己摔得更厉害。在这个社会上只有想偷懒的人在喊“就业难”,勤奋的人早就赚到第一个iphone了。参考文献:
人力资源管理(第三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由体系和制度入手完善创新人才培养
马陆亭 大学生就业期望偏高的经济学分析
吴克明
7.企业用工 就业帮扶 篇七
一、准确把脉劳动就业存在问题, 做到有的放矢
第一, 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大丰市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并存, 城镇就业压力加大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速度加快同时出现, 新增劳动力就业和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相互交织, 就业工作的任务较重。同时, 大丰市的就业难群体大多存在文化程度低、劳动技能低、年龄偏高的“两低一高”以及就业观念陈旧等问题, 很难满足产业结构升级中创造的就业岗位要求, 特别是青年一代求职与企业用工难以对接, 还有劳动者对工资水平的期望值与企业实际支付能力的差距等, 就业难度较大。
第二, 人力资源开发任务繁重。大丰市十二五期间新增重大项目逐年增加, 企业每年新增用工总量平均达5000人以上, 人力资源需求量骤增, 港区、开发区基础设施还不配套完善, 对外地劳动力和人才吸引力不足, 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及战略性新兴产业急需人才相对缺乏, 人才队伍结构不够合理;随着产业升级转移的推进, 大丰市高技能人才缺口日益加大, 优化人力资源技能结构的相关工作迫在眉睫。
第三, 劳动关系中的矛盾日益突出。随着城镇化、工业化和经济结构调整进程加快, 以及经济成分多元化和就业形式多样化, 劳动关系将更趋复杂化, 协调好利益关系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工资分配关系不合理、分配秩序不规范的矛盾日益尖锐, 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企业工资决定机制不健全, 部分企业普通职工工资增长缓慢。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超时加班、拖欠和克扣劳动者工资等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现象比较严重。
二、依据大丰市经济发展特点制定政策, 搭好就业平台
第一, 建立健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平台, 更好地为市内企业服务。现有基层平台加大投入, 保证经费, 强化企业用工服务;区、村要建立专门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平台, 设立专门机构, 确定专人负责, 及时提供就业信息和人力资源情况服务。进一步完善市镇村三级就业服务体系, 力争在全市所有镇 (街道) 建成功能齐全的基层就业服务和人力资源信息平台, 为大中专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城镇失业人员、失地农民和农村劳动力提供优质高效的职业介绍、职业指导、创业指导等就业服务。
第二,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和人力资源开发政策, 鼓励和吸引外来人员到大丰市就业。要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方针, 以扩大就业、稳定就业、促进就业为目标, 大力开发人力资源。按照实现城乡一体化、适应经济转型发展、解决就业工作中的突出矛盾、构建促进就业长效机制等要求, 研究出台引进外来人力资源的优惠政策, 着力打造“凤还巢工程”。必须出台鼓励外籍人才、务工人员以及在外务工人员到大丰市企业就业的优惠政策, 包括子女入学、住房、医疗、参保等方面。同时, 加大宣传力度, 鼓励其回丰就业、为家乡经济建设服务。
第三, 采取多种形式职业教育培训制度, 为大丰市企业储备提供合格劳动力。一是加强对职业技能培训的规划和管理, 根据全市经济发展情况, 制订职业培训规划。二是加强对培训机构的监督和管理, 规范培训机构的培训行为, 确保培训质量。三是加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充分结合就业的需求来确定培训的工种和要求, 达到以培训促就业的目的。四是继续做好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工作, 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五是采取“请进来, 走出去”方法办培训, 为大丰市企业培养后备劳动力。
第四, 企业加快转型升级, 真诚善待每一名员工。重点是劳动密集型企业, 要加大技术革新的投入, 加快企业转型升级, 减少用工总量。要改变传统的用人观念, 减少员工劳动强度, 改善劳动环境, 提高工资待遇, 企业家要像关心自己的家人一样, 对待每一名员工。
三、切实转变就业观念, 实现企业、人力双赢
第一, 劳动者要积极转变观念谋就业。解决劳动就业问题, 除了需要政府、社会为其创造就业平台外, 劳动者自身也需要转变择业理念, 调整好就业心态。市场经济条件下, 不可能再有铁饭碗、铁交椅, 劳动力作为一种资源、一种要素, 必须依靠市场机制进行配置。今后灵活就业、阶段性就业、双向选择就业, 将是一种常态。劳动者必须放正心态, 放低姿态, 先把自己当作普通一员, 先就业、再择业, 先求生存、再求发展, 先做社会成员、再做社会精英。
第二, 企业要迎难而上扩就业。企业的生产依靠人力的各种投入才能正常运转, 企业生产的产品最终也必须依赖人的最终消费才能成为有效供给。当前, 尽管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但积极吸纳就业人员, 主动促进就业, 仍符合企业长远的根本的利益。
促进就业不仅是企业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 也是企业对社会应承担的一份责任。这份社会责任既表现为一定的法律义务, 如公平地给予劳动者就业机会和就业待遇、保证劳动者接受培训和教育的权利、为劳动者依法缴纳各种社会保险等, 也表现为一定的道德义务, 如不轻易裁减雇员等。在最近有关企业“最佳雇主”的品牌评估中, 除了传统指标, 如企业规模、品牌号召力等, “社会责任感”已成了评价雇主形象的重要指标。企业在承担促进就业责任面前, 不应退避三舍, 而要迎难而上, 就会为企业的形象多添一层光辉, 为企业的发展多积累一份无形资产。这样的无形资产, 不仅可以为企业创造利益, 更能为企业创造超越商业利益的价值。
8.“三强化”倾力帮扶促就业 篇八
该市主要做法:一是强化政策落实,提供便捷服务。充分发挥各级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的作用,积极兑现各项优惠政策,免费为民族乡各类人才提供求职登记、政策咨询、职业指导、职业介绍、人才及就业推荐、劳动权益保障等一条龙服务。2015以来,该市共为民族地区6.74万名群众提供就业公共服务。
二是强化职业培训,提升技能水平。根据民族乡劳动力就业愿望和素质情况,组织定点培训机构有针对性地开展实用技能培训,帮助他们掌握一门实用技能,尽快实现就业。2015年以来,该市在民族地区开展计算机操作员、砌墙工、维修电工及焊工等技能培训1200余人次,就业实现率达96%以上。该市5个少数民族自治县连续4年提前超额完成就业工作考核指标。
三是强化宣传引导,构筑就业平台。该市各级就业部门结合就业形势的特点,在重要时间节点举办“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等多种形式的专项招聘活动,积极引导民族乡各类人才参加,为他们提供均等的就业服务和就业援助。2015年以来,共有3.37万名民族地区群众参与专项招聘活动,2.65万人达成就业意向。
9.大学生用工荒与就业难论文 篇九
近几年随着各高校的扩招,大学毕业生的人数在逐年提高(如去年毕业生人数为630万,比2009年的611万多了11万),同时,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另一方面,有些单位的工作岗位却人员短缺,招不到人,出现了“用工荒”现象,这两个矛盾体在我国时刻存在,而它们又该如何协调,解决已成为当务之急。
要想找到解决办法,首先要分析这两种现象出现的原因。
有人说,如果没有忘记大学生就业难,那么就会发现,用工荒并不是真的无工可用,全国用工缺口不过二十几万,而待就业大学生却达百万之多„但我们不能说,出现用工荒就代表中国的就业问题已经解决。
就业难与用工荒并不是针对所有企业,也不是针对所有人。第一,就业难主要是针对有稍微较好的待遇的单位,人很多;而对于真正需要高端技术实力的企业,才会出现“用工荒”。就如计算机专业而言: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越来越“热”,无论哪一专业,或深或浅,都要学习计算机的知识,好多单位也看准了计算机的前景,招技术人员,而且工资也不低,这样就导致很多大学毕业生挤在这样的门槛里,但真正能进的却没有多少人。很多人对于计算机的基本技术的掌握差不多,这样,一些非技术因素就成为招聘的主导因素(如责任感,对事件的处理能力„),而不像在计算机刚刚起步的年代,在很少有人懂计算机的年代,技术是主因。而在需要高端计算机人才的地方,门槛很高,而中国很缺少这样的高端技术人才,就出现了企业的“用工荒”。
第二,在一些需要体力劳动的单位,有时也出现了“用工荒”。理由很简单,很多大学生仍有一种思想:大学生应该和笔杆子打交道,对于体力劳动,工资很低,而且感到很丢人。
从深层次来讲,这两种现象的出现与中国发展模式的瓶颈甚至财富分配有很大关系。
不可否认,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让中国成为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之中的巨大赢家,中国引起世界的震惊。靠着廉价的劳动力,再加上其他有利条件,我们积累了巨大的财富,迅速崛起为世界主要经济体。但是,廉价的劳动力并不是一成不变,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人不在满足于现有工资,跳槽,投奔于更高的待遇的单位。这样也导致了有的单位就业难,有的地方没人干。同时,即使是同一份工作,工资高低差距也大,人们当然选择更好的。因而,劳动力变得“不廉价”。
解决就业难,最简单的办法是要企业能够扩大招聘人员数目,国家政府能够给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大学生自主创业也是解决就业难的方法之一。近几十年,大学生自主创业成功的事例充分彰显出了当代大学生的实力:如杨致远和雅虎,于1999年由清华大学学生创建的“北京易得方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都显示的大学生的风采。而这种自主创业,又会给其他人增加就业机会。另外,现如今,好多本科毕业生选择读研,更深层去学习,来缓解当前的就业压力或是为以后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这也逐渐成为一种趋势。
解决用工荒,最重要的是解决“民工荒”。农民人口仍在中国占有大部分比例,解决好农民问题才是真正的“以民为本”。可以从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提高农民工工资待遇。这是最简单易行也可能是最有效的办法。农民打工就是为比在家能赚更多的钱,企业不能再把他们看成是一种廉价的劳动力,而应视为企业必不可少的员工,适当提高工资,给予更好的待遇,那么体力劳动也就不会
没人干了。
2.切实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实际上,劳动合同法,不仅保障了工人的权益,同时,也维护了企业的合法利益。我们以前总说台资企业在大陆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此每年春节后他们都会闹“用工荒”;然而台湾老板们早就有了对策,因为他们与自己的员工签订了固定的劳动合同;所以台资企业并没有出现“用工荒”。这样既避免了公司无故裁人,拖欠工资,同时也避免了工人无故旷休,减少企业亏损的风险。
无论是就业难还是用工荒,最重要的是政府能提出相关的政策来解决,无论是提高工资还是自主创业,都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在两会期间,大学生就业难和用工荒是重点内容之一,科学的解决这一矛盾,对于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对于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都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政府部门在解决群众就业的过程中,要推进卓有成效的教育培训机制,让更多的就业者能够拥有一技之长,而且,所学技术要紧紧结合企业所需。在解决就业问题时,政府部门绝不能仅仅满足于解决就业率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要着力提高民众的就业质量。那么,采取更多举措,做好对就业群体的培训工作,是至关重要的。
除了才刚提到的,政府要尽量增加将就业岗位,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政府还应该加快我国产业调整和升级的步伐。(人民日报)。只有加快产业调整,让其更适合当今中国的经济形势,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大矛盾。
另外,政府可以鼓励在校大学生有专研精神,并出台相关政策经济政策(经济补助)使大学生自身发展不局限于本科毕业后找工作,而是继续深造,为中国高端技术方面培养人才,改善高端技术科研方面缺人才的现象
【企业用工 就业帮扶】推荐阅读:
企业劳动用工报告10-25
企业用工重点条款解读07-08
关于企业用工难问题的思考07-08
浅谈电力企业劳务派遣用工管理09-08
企业劳动用工合同的法律风险防范分析09-29
美容用工合同06-26
临时用工07-26
应对用工荒07-29
劳动用工合同简易07-10
公司用工情况说明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