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教案

2024-11-12

曾国藩教案(精选13篇)

1.曾国藩教案 篇一

那个曾国藩……

——读《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有感

时间像一阵狂沙,不停地吹舞着,然后,滤去浮华,将那斑驳的记忆展现。由此,揭开了历史的印记。曾国藩,亦是一个被岁月的沉沙湮没的传奇人物。

——题记

曾国藩作为晚清中兴名臣,之所以能以待藉侍郎一匹夫举兵湘乡,镇压勃然兴起的太平军,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成为大清之柱石,得益于他怎样的人生呢?

自古以来,“有志者事竟成”。记得一个很有影响力的企业家曾经说过:“哦手下成功的人中大多是些能够坚持不懈的呆子。”是啊,他手下的经理有些只是初中毕业有些曾经是他的汽车司机,可以说不是或者不尽然是聪明才智使他们成功的,我想最重要的是那份坚持。21岁的曾国藩第六次参加考试,可是,依旧事违人愿。于是,他闭门不出,咬牙发愤。我历来十分佩服古时那些寒窗苦读的读书人。即使是曾国藩这样一位学了十六年、考了七次时才考中秀才的“天资不足”者。知耻而后勇,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精神。他确实不算天分多高明,但也是少年成名,雄心很大,这样的心志,往往难以耐住琐屑,做事不能精细如发。曾国藩能成为曾国藩,靠的不是道德勇气,而是精神上不断地自我更新。

他一辈子强调勤与恒。说天下事,无论什么,要做成样子,必须有两样,一是规模,一是精熟,两样都从勤与恒中来。

费里尼所说,“为了逾越常规,才需要严格的秩序”。

晚清官场最重要的潜规则是“官官相护”。常在河边走,谁能不湿鞋?只有彼此掩盖,才能最大限度保证大家的集体安全。动辄咬人,足以令人人自危。湖南官员从此对曾国藩更加恨之入骨。

曾国藩终于认识到,行事过于方刚者,表面上似乎是强者,实际上却是弱者。这片土地上真正的强者,是表面上看起来柔弱退让之人。中国社会的潜规则是不可能一下子被扫荡的。那些他以前所看不起的虚伪、麻木、圆滑、机诈,是在这片土地上生存的必须手段。只有必要时合光同尘,圆滑柔软,才能顺利通过一个个困难的隘口。只有海纳百川,藏污纳垢,才能调动各方面的力量,达到胜利的彼岸。但他的确又可以说是智慧的。

他的修身术、治学术、为官术、治国术、用人术、用兵术、处世术等等,全面为人们展示了曾国藩的“修身、治家、平天下”之道。“实事求是”这个词汇,是曾国藩家书、日记中所多见的。如果将中国历史用人物来断代,或许可以这么说:曾国藩是中国古代史上的最后一人,近代史上的第一人。毛泽东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更是崇拜曾国藩,说他“足为吾人之资”。而大才子梁启超历来眼中无人,他却对曾国藩推崇备至,面对民国军阀混战的局面,他认为如果曾国藩在世,当时的混乱局面,一定得靠他来拯救。可以说,中国近代史上的那些叱咤风云的人物,都认为曾国藩是一个“大人物”。他有“湘军创始人和领袖”、“中兴名臣·、“太平天国的克”、“汉奸”、“大卖国贼”的头衔和评价,且有“洋务运动的领袖”、“近代史之父”等各种称谓。

青年曾国藩有三大缺点:性情浮躁,坐不住;傲慢自大,修养不佳;与人交往虚伪不实,容易言不由衷。他的自我改造,却很成功。无论从哪个角度讲,他都是一个大成功者,名誉地位,别人所有,他皆有;别人没有,他也有。他作为一个儒生,没有靠山,不拉关系,凭着自己的刻苦勤奋.在科举制度下,考取功名,踏上仕途。可知他“的功夫了得,而且他并非那种天赋很高的人„„真实的曾国藩,也许比不上那些名人士绅,但他却是一个传奇人物,一个生活在尘世间,久久挣扎的人,有灵魂,有体温„„

2.曾国藩相面 篇二

李鸿章请他进一步说明,曾国藩于是解释道:“他们三人来到后,我要其在大厅外台阶上站着等,过了大约一个时辰,就叫他们走了,始终未与他们正式见面,也未说一句话。这中间我来回走动,借厅内一个穿衣镜观察他们。那个麻子可能认为我不传见,是刻意羞辱,因此咬牙切齿,面红耳赤,似欲殴人,足见他有威武不屈的气概。高个子则一直从容冷静地站着,显现此人沉毅有为。至于那个矮个子,我面对他们时,他规规矩矩站好,我一背过去,他便放松下来,这个人实在没出息。”

这三个人,麻子是刘铭传,高个子的是张树声,矮小的则姓吴。

姓吴的以后作战常畏缩不前、投机取巧,只做到道员。

张树声则转战南北,积功升至两江总督,政绩卓著。

至于刘铭传,中法越南战争爆发后,他统兵大败法军。其后治台六年,修筑铁路、兴办实业,政绩斐然,遗爱在民,为郑成功以后之第一人。

曾国藩对命相,有套说法是:“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器宇,事业看精神,寿夭看指爪,风波看脚跟,若要看条理,尽在言语中”。

3.曾国藩家训 篇三

诲弟篇

一 读书作文类

业精之法在于专

读书宜专一耐久

学诗宜先学一体

读书应有恒心

学诗不可读选本

读书贵在有常

教子侄读书不要蛮读蛮记蛮温

教子侄读书首应教之以自省自立

读书须从容涵泳

读书不可有好名之心

教子侄辈须勤读经史

子侄辈读书事不可疏忽

为文宜专从“简当”二字着力

学习贵在有恒

应拼命用力于奏议文章

不要把文章看得太重

二 修身处世类

明修己治人之道才叫读书

进德修业二者不可或缺

大官之家不应讼涉公庭

不贪财不失信不白是为处世为人之本

不应存当官发财之私念

迁善改过与修德读书最可靠

须用志于道义身心之学

力戒牢骚

不可倚势骄人

不可与闻外间事

对绅士贵在奖之以好言

规模远大与综理密微不可缺

无恒则一事无成

一心应向平实处努力

与人交往应酬须讲究礼节

力戒长傲多言

勤奋以图自立

以“平和”二字互勉

趁人生适意之时做出一个局面

天下无完全无间之人才

戒傲惰

再戒傲惰

戒骄满

开口议人短长即是极骄极傲之表现

以“廉、谦、劳”i字自惕

劝弟爱惜声名

要重视外间指摘和批评

互相劝诫以保善终

善待本县父母官

存倔强以励志

重在有豁达光明之识

凡事非气不举非刚不济

“强”字须从“明”字做出不可屈挠

应听得进逆耳之言

从“畏慎”二字痛下工夫

一定要谦让相诫

应视富贵功名为浮荣

兄弟唯有互劝互勉互恭维而已

不宜轻易出头露面

只能畏天知命而不能怨天尤人

切莫干预公事

有福不享尽,有势不使尽

存其倔强,去其忿激

男儿自立须有倔强之气

功成身退

用人不率冗.存心不自满

求强当在自修处着力

应有打脱牙和血吞的坚韧之气

能屈能伸的秘诀在于一个“悔”字

居安应思危

应从挫折处磨炼意志

应牢记“悔”字“硬”字诀

三 从政治军类

不宜涉足军政

凡事当量而后入

治军应注意“根株”、“柱梁”

吏才应更优于将才

治军以爱民为第一义

治军应以“勤”字为主

应以“勤”字报君恩,以“爱民”二字报双亲

制胜之道在人不在器

紧紧依靠自己的力量

蓄不竭之气,留有余之力

用兵应以全军为上

应多用活兵轻兵

为官不可得罪绅士

四 谨守家风类

“孝友”二字可使家势经久不衰

应学会收拾条理

应以“勤敬”二字为法

严教子侄勤敬和

教子侄应以习劳苦为第一要义

教子侄当引入正大一路

联姻不必富室名门

蔬竹鱼猪四事须时时讲究

对子侄辈应教之以礼

和气致祥.乖气致戾

家运之兴在于和睦、孝道、勤俭

居屋莫太宏丽

力戒太劳、唢呐、多酒三事

家教八字诀

不可日趋奢华

切莫买田起屋

应教子侄以勤谦自任

不要信医药、僧巫、地仙

谨守人生八本

孝勤恕可致家势祥和

切记礼厚不如情真

戒用人太滥.用财太侈

不培坟墓,不谋田庐

生日不可宴客称庆

早婚不利读书

切戒家中过于奢华

力戒骄奢,以勤俭为本

应时时在“俭”字上用功

恪守祖训

家中应以勤俭为主

勿忘耕读之家风

订八好六恼之家规

不能忘却寒士风味

应以“耕读”二字为长久之计

以勤俭自持,以忠恕教子

须力行节俭

五 善养身心类

毋恼毋怒以养肝疾

要善于保养身心

治病应以自养自医为主

养生以少恼怒为本

告养生五事

养老不在服补药

养生与力学缺一不可

谕儿篇

一 读书作文类

切不可浪掷光阴

读《汉书》之道

坚持看、读、写、作“四法”

读书须做到“虚心涵泳”和“切己体察”

学诗须讲究声调,学字须讲求墨色

读书应注意广泛涉猎

治经、作赋、练字均须讲究

读《文选》以医“笔下枯涩之弊”

学做高邮王氏那样的学问大家

写字作文宜模仿古人问架

学书法须从赵法入门

看书不可不加选择

作文要分类手抄词藻

读书务必求个明白

学书须窥寻四大家门径

心常用则活,不用则窒

每月必须完成“三课”

作文须效法古人之“珠圆玉润”

不可积钱买田而应努力读书

文章贵在行气

作诗文宜从短处痛下工夫

对《左传》释经之答疑

写篆字不能无帖意

看、读、写、作应逐日无问

目录分类很有学问

宜对古人诗集悉心研究

行之以恒就会有持续不断的进步

读书可以变化人的气质

学作文应循序渐进

学诗可以陶冶情操

行气为文章第一义

钻研小学宜先知其源流优长

学诗宜取韩愈奇崛之气

以精确之训诂作古茂之文章

绝好文字必突出一长

少年文字贵在气象峥嵘

阅书贵在有恒

练书法贵在困知勉行工夫

学字当学颜柳秀雄之气

宜从古文上用工夫

作文须讲究支撑之意

作文以思路宏开为必发之品

诗文若非迥绝群伦不足以当大家之目

作诗文应具备情韵趣味

读书应具有广大气度

学习须注意一张一弛

须在五十岁以前将应看之书看完

务必以好学为第一义

二 修身处世类

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

宜力戒“骄、奢”二字

做人的道理重在“敬”、“恕”二字

当思雪我“三耻”

处世为人理应与人为善

与长辈常存休戚一体之念

一定要经风霜磨炼

早起、有恒、稳重三者皆最要之务

“勤敬”二字断不可忽视

举止要庄重说话要谨慎

宜常记“劳谦”二字

应牢记“八本三致祥”

“劳”字“俭”字是最好的安身之法

早起和种蔬之家类多兴旺

居家惟崇俭可以长久

世家子弟不宜多积钱多制衣

要成大器须谨守俭朴

闺女理应孝顺翁姑敬事丈夫

勿忘先世之勤俭

处世须以“谦谨”二字为主

在省城应以“谦敬”二字为主

应以“勤俭”二字自惕

家眷不能住在风俗华靡的城市

悉心体会勤、俭、刚、明、忠、恕、谦、浑八德

家运兴衰与穷通决定于勤惰

不宜居大位享大名

诫富贵之家不可敬远亲而慢近邻

势利机巧之心,与猎取清廉虚名均不可取

修身应以不忮不求为重

有国有家之兴皆由克勤克俭所致

孝友为家庭之祥瑞

每日以慎独、主敬、求仁、习劳四课相勉励

应以好学与节俭为立身持家之本

三 谨守家风类

办丧本不可铺张

治家八事缺一不可

临危遗嘱:一意读书、勤俭治家

门第鼎盛而规模礼节愈要认真讲求

莳蔬、晒菜是家世兴盛之象

用财太奢最可耻

对儿女不要看得过于娇贵

居家须限定日常用费

孝友二字须切实讲求

四 善养身心类

体弱不宜随便服药

多食蔬有利于节俭和养生之道

养生之道在于戒恼怒知节啬

惩忿窒欲为养生要诀

养生之道在顺其自然

生病不宜乱投医乱服药

常行辛劳有助于保养身心

4.评价曾国藩 篇四

“曾文正者,岂唯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唯我国,抑全世界不睹之大人也”。这是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梁启超评价曾国藩的一段话。我觉得这段话形容曾国藩确实是最贴切的。作为一代名臣,一代重臣,他做到了以天下兴亡为己任,扫清反叛分子,开办洋务事业,中兴大清王朝,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曾国藩全部做到了,其所著的《曾国藩家书》被后人世代传闻,他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讲究经世致用,和实用主义,成为继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个“儒家大师”。文学方面创立晚清古文的“湘相派”。清末及民初严复、林纾,以至谭嗣同、梁启超等均受其文风影响。同时曾国藩善用人才,晚清一些名臣如左宗棠、李鸿章都与他有密切关系。李鸿章等称呼他为老师。但是说到评价曾国藩最重要的最高潮的莫过于太平天国运动了。

1851年1月,洪秀全在广西发动金田起义,太平天国运动爆发,1853年攻占江宁定都改成“天京”,正式与大清王朝分庭抗礼,而此时大清王朝曾经引以为傲的八旗、绿营不堪一击,帝国的命运已经风雨飘摇。太平天国废孔孟之道,兵到之处生灵涂炭,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毁于一旦。然曾国藩以天下兴亡为己任,响应朝廷号召,组建地方武装“湘军”其目的就是保卫家园,一时间成为了清朝消灭太平天国的主要武装力量。不久,太平天国内部分裂史称“天京之变”曾国藩率领湘军攻城拔寨,先解南昌只围,后攻克九江,再围困安庆。同治三年7月,湘军攻破天京。太平天国覆灭。因为战功显赫,朝廷加曾国藩太子太保、一等公爵。成为汉人中最有权势的人。而此时的曾国藩坐拥东南半壁江山,如果这时候他佣兵自立,大清江山恐怕是信手拈来。但是,曾国藩考虑再三,决定将大部分湘军裁撤,仅保留左宗棠、李鸿章的小部和湘军水师以备朝廷只用。从这足以看出曾国藩对朝廷的忠心。但是,这里又不得不提一下,凡事皆有两面性,曾国藩的湘军在攻打太平天国之时,由于长期缺乏稳定的粮饷,为了维系军心,只得纵容官兵掠夺财物。破城之后烧杀抢掠,例如南京城破后,李城典“戮绝妖男,虏尽良女”,日夜宣淫,一夜“连御十女”而暴亡。可以说晚期的湘军在腐败已经超过了绿营。并且曾国藩所创立的湘军对后世影响极其严重,湘军在实际上取代了绿营和八旗的地位,将帅自招的募兵制度取代了国家经制的世兵制度,皆以“兵随将转,兵为将有”为方针,一改中国自北宋以来“兵无常帅,帅无常兵”的军事准则,形成了地方武装势力,成为了后来北洋军阀的起源。这纵然是世事使然,但是曾国藩也未尝没有责任。

说完了太平天国,紧接着曾国藩的又一大功绩无疑就是洋务运动了。由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的严重打击,清朝内部的一些大臣已经意识到中国正在面临一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因此踊跃出一批洋务派,他们是以曾国藩、恭亲王奕以及曾国藩的学生李鸿章为代表的一批人。他们继承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西方列强的工业技术和商业模式,获得强大的军事装备,增强国家军事能力,维护清朝统治。1861年1月11日,咸丰帝批准恭亲王等人上奏的《通筹夷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洋务运动从此开始。

同年,曾国藩在安徽安庆大观亭设立安庆内军械所,这也是中国最早的现代军工企业。主要制造子弹、火药、枪炮、轮船。同时,安庆内军械所没有借助外国的帮助,完全靠国内的力量,并且集合了一批当时中国著名的科学技术专家。曾国藩创立军械所并非一时兴起,因为曾国藩当初在剿灭太平天国的时候曾碰到太平右军主将韦志俊向湘军投降,他投降时所带“器械甚精,洋枪甚多”。左宗棠也说:“从前贼匪打仗,并无外国枪械。数年以来,无一枝贼匪不有洋枪洋火,陈炳文赴鲍军门处投诚,禀缴洋枪七千余杆,而本部堂一军截剿湖州逆贼于皖、浙、江三省边境,所得洋枪亦不下万余杆。”这表明太平军使用新式武器已相当普遍。这一方面固然说明时势之必然性,另一方面也形成了一种促使清军加快洋式武器购求的压力。但是求购永远比不上自己造,“师夷长技以自强”中国不能永远依靠外国人。在这样的背景下,安庆内机械所应运而生。1862年,也就是洋务运动第二年,这个伟大的军械所就制造出了中国第一个蒸汽机,同时又联合徐寿制造出了中国第一艘火轮船。1865年,曾国藩又亲自规划了江南制造总局,后交李鸿章督办。江南造船厂经过历代演变,现为中国船舶工业集团。他同时也认识到,光有器械还不足以救中国,新式人才才是关键,于是在他的努力和多方斡旋下,派出了中国第一批留学生,这批留学生当中就有后来享誉盛名的詹天佑、冯如等人。

虽然我们作为后人已经清楚的知道了洋务运动的结局,但是作为一百多年前的一场中华民族自强运动它给中国带来现代银行体系、现代邮政体系、新式教育、新式军队、新兴共和思想、铁路、重工业等影响后世的成果。在文化交流、商务往来、科学技术上拉近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洋务运动时期建立的机构和系统今天还能见到,如:邮政系统、电信系统、铁路系统、招商局、江南造船厂、交通银行等均由晚清延续至今。由于曾国藩本身地主阶级的局限性也导致了曾国藩所谓的“自强之道”,不过是为已露末世相的清政府借洋务运动寻找政治出路。在那样一个特殊的大的历史背景下,洋务运动不可能成为救国良方,更不可能使国富民强。最后,中日甲午战争以北洋海军的全军覆没,宣告了洋务运动失败的大结局。不论曾国藩,还是李鸿章,都无法挽回大清王朝覆灭的命运。

5.曾国藩名言 篇五

3、端庄厚重是贵相,谦卑含容是贵相;事有归著是富相,心存济物是富相。

4、以爱妻子之心事亲,则无往而不孝。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

5、米已成饭,木已成舟,只好听之而已。

6、人只是怕当局,当局者之十,不足以旁观者之五。智臣以得失而昏也,胆气以得失而奋也。只没了得失心,则声气舒展,此心与旁观者一般,何事不济?

7、清高太过则伤仁,和顺太过则伤义,是以贵中道也。

8、君子称人之善而非誉也,折人之过而非毁也,毁其劝善而改过也。小人不然,善则忌之,过则扬之。

9、行事不可任心,说话不可任口。

10、论人情只往薄处求说,人心只往恶边想,此是私而该底念头,自家便是个小人。古人责人,每于有过中求无过。此是长厚心,盛德事。学者熟思,自有滋味。

11、礼义廉耻,可以律己,不可以绳人,律己则寡过,绳人则寡和。寡合则非涉世之道。故君子责己,小人责人。德有余而为不足者谦,财有余而为不足者鄙。

12、以德遗后者昌,以祸遗后者亡。谦柔卑退者,德之余,强暴奸诈者,祸之始。

13、一念之善,吉神随之。一念之恶,厉鬼随之。知此可以役使鬼神。

14、禁大言以务实。

15、人该省事,不该怕事。人该脱俗,不可矫俗。不该顺时,不可趋时。

16、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

17、善人固可亲,未能知,不可急合。恶人固可疏,未能远,不可急去。

18、精神愈用而愈出,不可因身体素弱过于保惜。

19、将古人心信今人,真是信不过。若以古人至诚之道感今人,今人未必在豚鱼下也。

20、放开手,使开胆,不复瞻前顾后。

21、胸怀广大,须从平淡二字用功。

22、举止端庄,言不妄发。

23、责己厚而责人薄耳。

24、打仗不慌不忙,先求稳当,次求变化;办事无声无臭,既要精当,又要简捷。

25、事以急败,思因缓得。

26、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

27、溺爱者受制于妻子,患失者屈己于富贵。大丈夫见善明,则重名节如泰山。用心刚,则轻死生如鸿毛。

28、脚踏实地,不敢一毫欺人。

29、另起炉灶,重开世界。

30、君子之道,以知命为第一要务。

31、常常提其朝气为要。

32、凡权要人声势赫然时,我不可犯其锋,亦不可与之狎,敬而远之,全身全名之道也。

33、见异思迁,欲求长进难矣。

34、处事速不如思,便不如当,用意不如平心。

35、女相妒于室,士相妒于朝,古今通患也。若无贪荣擅宠之心,何嫉妒之有?

36、家和则福自生。

37、总宜奖其所长,而兼规其短。

38、功不独居,过不推诿。

39、傲人不如者必浅人,疑人不肖者必小人。

40、聪明外露者德薄,词华太盛者福浅。

41、宁可数日不开仗,不可开仗而毫无安排算计。

42、神正其人正,神邪其人奸。

43、处毁誉要识有量,今之学者反有向上底,见世所誉而趋之,见世所毁而避之,只誉我而喜,闻毁我而怒,只是量不广,真善真恶在我,毁誉与我分毫无干。

44、受非分之情,恐办非分之事。

45、伤化毁俗者,虽亲虽贵,必疏而远之。清公贞修者,虽微虽践,必亲而近之。

46、人宜减者决减之,钱宜省者决省之。

47、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

48、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

49、前世所袭误者,可以自我更之;前世所未及者,可以自我创之。

50、久视则熟字不识,注视则静物若动,乃知蓄疑者乱真,过思者迷正应。

51、须先立坚卓之志。

52、一身能勤能敬,虽愚人亦有贤智风味。

53、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

54、只要人肯立志,都可做得到。

55、知足天地宽。

56、百种弊病,皆从懒生。

57、劝人不可指其过,须先美其长。人喜则语言易入,怒则语言难入,怒胜私故也。

58、今日所说之话,明日勿因小利害而变。

59、人皆有爱生恶死之心,人皆为舍生取死之道。何也?见善不明耳。

60、居有恶邻,坐有损友,借以检点自慎,亦是进德之资。

61、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

62、闻善言则拜,告有过则喜,有圣贤之气象。坐密室如通衢,驭寸心如六马,可以免过。心不清则无以见道,志不确则无以立功。

63、尖酸语称快一时,当之者终身怨恨。

64、倚富者贫,倚贵者贱,倚强者弱,倚巧者拙。倚仁义不贫不贱不弱不拙。

65、小仁者,大仁之贼。

66、静坐自我妄为,读书即是立德。

67、人若一味见人不是,则到处可憎,终日落嗔。

68、受挫受辱之时,务须咬牙励志,蓄其气而长其智。

69、凡有用之物,不宜抛散也。

70、特患业之不精耳。

71、得失有定数,求而不得者多矣,纵求而得,亦是命所应有。安然则受,未必不得,自多营营耳。

72、闻人善则疑之,闻人恶则信之,此满腔杀机也。

73、水激逆流,火激横发,人激乱作,君子慎其所以激之者。愧之则小人可使为君子,激之则君子可使为小人。

74、遇诡诈人变幻百端,不可测度,吾一以至诚待之,彼术自穷。

75、久利之事勿为,众争之地勿往。物极则反,害将及矣。

76、遇棘手之际,须从耐烦二字痛下功夫。

77、凡事留余地,雅量能容人。

78、从人可羞,刚愎自用可恶。不执不阿,是为中道。寻常不见得,能立于波流风靡之中,最为雅操。

79、以才自足,以能自矜,则为小人所忌,亦为君子所薄。

6.《曾国藩那些事儿》 篇六

中央编译出版社

从曾国藩的出身、家庭背景和所受的教育,我们不难发现,曾国藩所做的一切不过是为了保护他所在阶级的利益,对于后人所说的丧权辱国也并非是他的本意。毕竟每个人在说话的时候都只是站在自己脚下的一亩三分地早,而非站在大众的角度,这是每个人都无罚避免的个人局限。

不过,和京城那些有钱有势的人比,自己这个乡下来的土进士,也的确没什么好炫耀的地方,钱没人家多,成绩不比人家好多少,关系更没有人家硬,他所能做的不过是夹着尾巴做人,好好地做好自己分内的事,而曾国藩这种不算尊贵的出身也造就了曾国藩做事谨小慎微的一种特性。

然而在曾国藩谨慎的外表下却隐藏着不为人知的远大抱负和宏伟志愿,曾国藩最初对自己的前程充满了热望,他也像每一个京城的达官贵人的子孙一样,渴望着有朝一日,自己也能够找到一棵可以乘凉的大树。

然而,有时候这样的一棵大树在很多人的身边都会存在,但是,能否不失时初地靠上这么一棵大树,很多时候也取决于我们的肚子里是否有那么一点墨水。

然而,胸有点墨的人并非都能及时地被自己渴求的伯乐发现,这就牵涉到一个时机的问题。时机的到来,很多时候都需要我们在平凡而无奇的生活之中慢慢地等待,等待伯乐的到来。

而此时,正有一位既可谓大树又可谓伯乐的贵人,站在不远的地方颔首微笑着向曾国藩招手。

道光十八年正月,曾国藩在京参加全国会试时,遇到了利会试钦派主考官大学士穆彰阿,而这个人正是奠定了曾国藩之后能够在10年之内连升10级的贵人。

然而在两人相识的最初,这位贵人或许对曾国藩这个只考中了同进士的后生并没有太多的好感,要不然,对于穆彰阿这个在当时呼风唤雨的大臣来说,随便要个小伎俩就可以给曾国藩谋个官当当,也不至于让曾国藩在考中了进士后,只能等待皇上的垂青。

道光十八年五月初二,也就是在曾国藩虚岁28中同进士后,在礼部(负责考察国家礼仪的部门)堂官(礼部的长官)引见下,曾国藩才有幸平生第一次朝见皇上。

然而这位长官对曾国藩的引荐并非是对曾国藩的垂青,因为,只要是在翰林院的庶吉士都有这样的机会,只是别人早在半年前就得到了这样的机会,而曾国藩却等待这样的机会一直等了半年多。

虽然如此,对于当时的曾国藩来说也一定是个天大的好消息。

中国、东亚与全球经济

(日)滨下武志/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本书围绕中国和亚洲纳入世界经济探讨了许多关键性的问题,作者带着批判的思想重读亚洲经济史,从朝贡贸易,以及与此相关的白银流通、通商口岸网络、金融网络等形成和发展的角度重新诠释了16世纪以来东亚地域体系与世界经济的演化关系。

迷失的盛宴

(中)陈恳/著浙江大学出版社

中国经济奇迹的洪流,裹挟着稚嫩的中国商业保险滚滚前行。究竟是市值泡沫,还是真实增长?本书穿越制度的框架,关注这个行业庞大到过千万的从业者,以及那些曾经的从业者,以此追寻推动中国商业保险的向上力量。

五常学经济

(中)张五常/著中信出版社

本书细说了张五常在海外的经济学道路上坎坷的求学过程,张五常屡遇名师,包括“产权理论之父”阿尔钦,从他们身上张五常学到了很多做学问的严谨态度和奇思妙想,并在自己独立的求真意识及原创精神的指引下,最终改写了经济学的基本范式。

哈佛制遁

(英)布劳顿/著中信出版社

建校百年以来,哈佛商学院已经成了全球商界最具影响力的机构。本鹅从一位目光敏锐的哈佛学生的视角,揭去口佛商学院表面覆盖的神秘面纱,第一手呈现了它培养全球商界精英的种种方式,是一本哈佛商学院MBA的生存必读手册。

(日)原研哉、阿部雅世/著木马文化出版社

原研哉与阿部雅世,居住在东京与自材的两位设计者,进行了一场以“设计”为题的讨论。本书是两位作者的精彩对谈录,他们结合自身对设计的想法与实践,融合彼此对东西方文化的观察,深入探讨设计的根本,以及种种与设计相关的有趣议题。(瑞士)冯塔纳/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7.曾国藩语录 篇七

“大柔非柔,至刚无刚”。

“家勤则兴,人勤则健”。

“侍亲以得欢为本”。

家庭三致详:“孝致祥,勤致详,恕致详”。

“勤于邦,俭于家,言忠信,行笃敬”

人德八本:“习勤、崇俭、谦谨、敬恕 、毋贪、去私 、专一、有恒”

“以才自足,以能自矜,则为小人所忌,亦为君子所薄。”

“好汉打脱牙,和血吞”

“君子之所人不及,在君慧眼善识人”。

“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

青年读书应当“有志、有识、有恒”。

“霹雳手段,方先菩萨心肠”。

“先静之,再思之,五六分把握即做之。”(做事的时候应该好好考虑一下,比如:葛尤。)

“天下事

在局外呐喊议论

总是无益

必须躬自入局

挺膺负责

乃有成事之可冀”

“人初做事,如鸡伏卵,不舍而生气渐充;如燕营巢,不息而结构渐牢;如滋培之木,不见其长,有时而大;如有本之泉,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 ”

◎ 勿扬人过,反躬默省焉,有或类是,丞思悔而速改也。

◎ 士有三不斗:毋与君子斗名,毋与小人斗利,毋与天地斗巧。

◎ 独立之行,不徇流俗,然怨不可不恤也。高义之事,弗避小嫌,然累不可不虑也。

◎ 吾常见夸己者,以要誉而受嗤也;吾常见媚人者,以求悦而招鄙也。夫士处世,无为可议,勿期人誉,无为可怨,勿期人悦。

◎ 甘苦自得。

◎ 文人富贵,起居便带市井。富贵能诗,吐属便带寒酸。

◎ 忧时勿纵酒,怒时勿作札。

◎ 能食淡饭者方许尝异味,能溷市嚣者方许游名山,能受折磨者方许处功名。

◎ 薄福之人过享其福,必有忽然之祸。贯贫之人不安其贫,必有意外之忧。

◎ 失意事来,治之以忍,方不为失意所苦。快心事来,处之以淡,方不为快心所惑。

◎ 素食则气不浊;独宿则神不浊;默坐则心不浊;读书则口不浊。

◎ 甜酸苦竦宜尝遍,是非好恶总由人。出死入生宁不易,各宜努力去修身。

◎ 和可消人怨,忍足退灾星。

◎ 善观人者观己,善观己者观心。

◎ 轩冕而敬,伪也。匿就而爱,私也。

◎ 多躁者必无沉毅之识,多畏者必无踔越之见,多欲者必无慷慨之节,多言者必无质实之心,多勇者必无文学之雅。

◎ 爵禄可以荣其身,而不可以荣其心。文章可以文其身,而不可以文其行。

◎ 功名官爵,货财声色,皆谓之欲,俱可以杀身。

◎ 诚无悔,恕无怨,和无仇,忍无辱。

◎ 巧辩者与道多悖,拙讷者涉者必疏,宁疏于世,勿悖于道。

◎ 绮语背道,杂学乱性。

◎ 知足则乐,务贪必忧。

◎ 广积聚者,遗子孙以祸害;多声色者,残性命以斤斧。

◎ 立身之道,内刚外柔;肥家之道,上逊下顺。不和不可以接物,不严不可以驭下。

◎ 口腹不节,致疾之因;念虑不正,杀身之本。

◎ 古之人修身以避名,今之人饰己以要誉。所以古人临大节而不夺,今人见小利而易守。

◎ 君子出则忠,入则孝,用则知,舍则愚。

◎ 智大心劳者狂,力小任重者踣。

◎ 善人种德,降祥于天。恶人种祸,贻殃于后。

◎ 沽虚誉于小人,不若听之于天。遗货财于子孙,不若周人之急。

◎ 利可共而不可独,谋可寡而不可众。独利则败,众谋则泄。

◎ 一念忽略,便有错言错事。

◎ 越自尊大,越见器小。

◎ 好胜人者,必无胜人处,能胜人,自不居胜。

◎ 君子但尽人事,不计天命,而天命即在人事之中。

◎ 才智英敏者,宜加浑厚学问。

◎ 恶莫大于毁人之善,德莫大于白人之冤。

◎ 事以急败,思因缓得。

◎ 能甘淡泊,便有几分真学问。

◎ 只是一个见小,便使百事不成,亦致百行尽堕。

◎ 信算命,信风水,皆妄念所致。读书明理人以义命自安,便不信也。

◎ 尖酸语称快一时,当之者终身怨恨。

◎ 聪明外露者德薄,词华太盛者福浅。

◎ 好饰者,作非之渐。偏听者,启争之端。

◎ 傲人不如者必浅人,疑人不肖者必小人。

◎ 姑息必成大忍(过),面誉必至背非。

◎ 甘让君子其志卑,不让小人其量浅。

◎ 人该省事,不该怕事。人该脱俗,不可矫俗。不该顺时,不可趋时。

◎ 因循二事,误尽一生。鼓舞精神,方破此弊。

◎ 与多疑人共事,事必不成。与好利人共事,己必受累。

◎ 受不得穷,立不得品,受不得屈,做不得事。

◎ 好谈己长只是浅。

◎ 居心平,然后可历世路之险。

◎ 才觉私意起,便克去,此是大勇。

◎ 清高太过则伤仁,和顺太过则伤义,是以贵中道也。

◎ 各安共分而天下平矣。

◎ 法者,天讨也,以公守之,以仁行之。

◎ 知天地万物于一体,则能爱矣。

◎ 人伦明,则礼乐兴。

◎ 二十年来治一怒字,尚未清磨得尽,以是知克己最难。

◎ 到老始知气质驳,寻思只是读书粗。

◎ 事事顺吾意而言者,此小人也,急宜远之。

◎ 人之所学,不可为人所容,为人所容则下矣。

◎ 人要为善,先要明善始得。

◎ 气忌盛,心忌满,才忌露。

◎ 凡读无益之书,皆是玩物丧志。

◎ 常沉静,则含蓄义理而应事有力。

◎ 以举世皆可信者,终君子也。以举世皆可疑者,终小人也。

◎ 富贵家宜劝他宽,聪明人宜劝他厚。

◎ 世间极占地位的,是读书一著。然读书占地位,在人品上,不在势位上。

◎ 今人计较摆布人,费心心思,却何曾害得人?只是自坏了心术,自损了元气。

◎ 决不可存苟且心,决不可做偷薄事,决不可学轻狂态,决不可做惫赖人。

◎ 当至忙促时,要越加检点。当至急迫时,要越加饬守。当至快竟时,要越加谨慎。

◎ 盘根错节,可以验我之才;波流风靡,可以验我之操;艰难险阻,可以验我之思;震撼折衡,可以验我之力;含垢忍辱,可以验我之操。

◎ 要与世间撑持事业,须先立定脚跟始得。

◎ 从人可羞,刚愎自用可恶。不执不阿,是为中道。寻常不见得,能立于波流风靡之中,最为雅操。

◎ 听言当以理观。一闻在辄以为据,往往多失。

◎ 有恻隐之心者,必有羞恶。

◎ 人于平旦不寐时,能不作一毫妄想,可谓智矣。

◎ 举世惟一真字难得。

8.曾国藩语录 篇八

2、无恒者,见异思迁也,欲求长进难矣。

3、神正其人正,神邪其人奸。

4、勿扬人过,反躬默省焉,有或类是,丞思悔而速改也。

5、人于平旦不寐时,能不作一毫妄想,可谓智矣。

6、精神愈用而愈出,不可因身体素弱过于保惜。

7、誉望一损,远近滋疑。

8、艰苦则筋骨渐强,娇养则精力愈弱。

9、善人种德,降祥于天。恶人种祸,贻殃于后。

10、一个忍字,消了无穷祸患,一个足字,省了无限营求。

11、聪明外露者德薄,词华太盛者福浅。

12、天下事未有不由艰苦中来,而可大可久者也。

13、以才自足,以能自矜,则为小人所忌,亦为君子所薄。

14、功名官爵,货财声色,皆谓之欲,俱可以杀身。

15、多躁者必无沉毅之识,多畏者必无卓越之见,多欲者必无慷慨之节,多言者必无质实之心,多勇者必无文学之雅。

16、困心横虑,正是磨练英雄之时。

17、另起炉灶,重开世界。

18、人各有性,冷者自冷,豪者自豪也。

19、居高位者,以知人晓事二者为职。

20、人宜减者决减之,钱宜省者决省之。

21、受不得穷,立不得品,受不得屈,做不得事。

22、书蔬鱼猪,一家之生机;少睡多做,一人之生气。

23、忠信廉洁,立身之本,非钓名之具也。

24、为善者常受福,为利者常受祸,心安为福,心劳为祸。

25、智大心劳者狂,力小任重者踣。

26、人亦不可闲惯,闲惯则些小事便不可耐。

27、轻财足以聚人,侓己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

28、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29、人之处于患难,只有一个处置。尽人谋之后,却须泰然处之。

30、知天地万物于一体,则能爱矣。

31、忧时勿纵酒,怒时勿作札。

32、既爱其才,宜略其小节。

33、人必诚,然后业可大可久。

34、受挫受辱之时,务须咬牙励志,蓄其气而长其智。

35、清高太过则伤仁,和顺太过则伤义,是以贵中道也。

36、凡家道所以持久者,不恃一时之官爵,而恃长远之家规,不恃一二人之骤发,而恃大众之维持。

37、受人恩情,当为将来报答之地,不可多求人也。

38、独立之行,不徇流俗,然怨不可不恤也。高义之事,弗避小嫌,然累不可不虑也。

39、遇棘手之际,须从耐烦二字痛下功夫。

40、一身能勤能敬,虽愚人亦有贤智风味。

41、见异思迁,欲求长进难矣。

42、带兵之道,用恩莫如用仁,用威莫如用礼。

43、若日日誉人,人必不重我言矣。

44、寡言养气,寡视养神,寡欲养精。

45、善观人者观己,善观己者观心。

46、要与世间撑持事业,须先立定脚跟始得。

47、银钱则量力资助,办事则竭力经营。

48、遇诡诈人变幻百端,不可测度,吾一以至诚待之,彼术自穷。

49、米已成饭,木已成舟,只好听之而已。

50、省事是清心之法,读书是省事之法。

51、驭将之道,最贵推诚,不贵权术。

52、沽虚誉于小人,不若听之于天。遗货财于子孙,不若周人之急。

53、自其外者学之而得于内者谓之明,自其内者得之而兼于外者谓之诚,诚与明一也。

54、有恻隐之心者,必有羞恶。

55、既有定识,又有定力。

56、凡有盛必有衰,不可不预为之计。

57、不可轻率评讥古人放开手,使开胆,不复瞻前顾后。

58、爵禄可以荣其身,而不可以荣其心。文章可以文其身,而不可以文其行。

59、士有三不斗:毋与君子斗名,毋与小人斗利,毋与天地斗巧。

9.曾国藩的遗产 篇九

曾国藩真的积攒了这么多钱吗?显然没有。

同治七年十一月,他在家信中说,他到那时为止所有的积蓄,一共一万八千两。差了一百倍。那么,曾国藩的钱都花到哪去了呢?

第一,是他拒绝了很多灰色收入,如我们前面所说,他不收下属官员送给他见面礼。

第二,各衙门送的陋规,他大部分都拒绝了。一年只收三万两。

第三,小金库中的余钱,他不会带回家里。

虽然一生出将入相、封侯开府、位极人臣,但是曾国藩晚年的心境是很落寞的。虽然他早年立下内圣外王之志,并为此奋斗了一生。然而在垂暮之年,他突然发现,自己用尽一生精力换来的“同治中兴”不过是一片虚假繁荣。大清王朝,已经走到了末路。

他在家书中对弟弟曾国潢说:“诸事棘手,焦灼之际,未尝不思遁入眼闭箱子之中,昂然甘寝,万事不视,或比今日人世差觉快乐。”也就是说,工作压力太大的时候,他很想直接躺到棺材里去,人死了就能心安理得地好好休息了,那样还比活着更快乐些。

曾国藩之所以如此绝望,是因为对大清王朝的现状深为失望。

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日,曾国藩期盼的这个长夜快乐之期终于到来了。这天下午五点,曾国藩结束一天辛苦的公事后,由孩子陪着,到总督府西花园散步。走着走着,突然脚步不稳,身子向一旁一歪。原来是突发脑溢血。在旁边陪他散步的曾纪泽与随从赶紧将他扶住,曾国藩“渐不能行,即以抽搐”。曾纪泽赶紧叫人搬来一把椅子,让他坐在其中,然后抬入花厅。家人全都围了过来。曾国藩已不能说话,坐了三刻之后,就与世长辞,终年六十一岁。

对于自己的身后事,曾国藩早有打算。他存在江宁布政使衙门的一万八千两养廉银,除了养老之外,还打算用来办丧事。然而这笔他自以为“极丰裕”的养老钱,被事实证明并不充裕。

曾国藩生前很早就留下遗嘱,嘱咐孩子们给自己办丧事时不可收礼:“余若长逝,灵枢自以由运河搬运回江南归湘为便。沿途谢绝一切,概不收礼。”

然而,一品大员、中兴元老的丧事,毕竟要办得体面风光一些。曾国藩只留下一万多两,如果动用这笔款项,曾家其他人的生活显然就要受影响。所以曾国荃建议曾纪泽不要遵守曾国藩的遗嘱。

曾纪泽拒绝了此项建议。他坚持“不受奠分,百事皆从撙节”。李鸿章带了两千两白银南下奔丧,曾纪泽坚决不要。连李鸿章的都不要,别人的更不能要了。曾国藩的丧事,前前后后花了一万多两银子。可以说曾国藩生平积蓄,基本上都花在了丧事上。

这正好符合了曾国藩的心愿。他从青年时代起就打定主意“不靠做官发财”,在晚年在给曾纪泽的信中说:“余将来不积银钱留与儿孙。”一生的信条是不留金钱给子孙。

曾国藩一生,只留下了两项财产。一项是那座被命名为富厚堂的宅第。

同治五年,曾国藩打算辞官回家养老,命曾纪泽在湖南老家修理一处老房子,以备告老回家后定居。我们今天去荷叶镇,会看到一座规模很大乡间侯府,扁额上写着“富厚堂”三个字。不过曾国藩后来没有告老还乡,也就没有在这里住过。

曾国藩的第二项遗产,就是书籍。在个人生活上,只有一项,曾国藩舍得花钱,那就是买书。他多次对曾纪泽说,“买书不可不多”。因为书籍属于精神财富,它对子孙后代,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在曾国藩身后,这些藏书及文件中最珍贵的部分,被曾宝荪、曾约农带去了台湾,现在寄存在台湾故宫博物院。

富厚堂其他的当时认为比较珍贵的藏书,共计200多担,1950年冬被湖南省文管会运往长沙封存,侥幸躲过了文化大革命,现在存在湖南省图书馆和省博物馆。

至于大部分几十万卷当时认为没什么价值的藏书,在经历“土改”、“四清”、“文革”之后,都不知去向了。今天我们到藏书楼上,看到架上还零星躺着线装书,其实这是些影印件或从附近村民家收来的旧书,只是摆摆样子,曾家原来的藏书,一本也没有了。

10.曾国藩语录 篇十

2、刚正不阿,铁骨正之;迎难勇进,雄壮豪迈。

3、受不得穷,立不得品;受不得屈,做不得事。

4、好胜人者,必无胜人处,能胜人,自不居胜。

5、为德为才,得一已难,两者兼全,更不数见。

6、化危为夷,缓解矛盾;以滑化险,急中生智。

7、口腹不节,致疾之因;念虑不正,杀身之本。

8、恶莫大于毁人之善,德莫大于白人之冤。

9、凡为一事,事皆贵专;以专而精,以纷而散。

10、化大为小,一展了之;诱其松懈,自我发展。

11、惟柔以制刚狠之气,惟诚以化顽梗之民。

12、食能止饥,饮能止渴,畏能止祸,足能止贪。

13、熟极生巧,妙无不熟;万事皆熟,熟则能强。

14、洞察势情,识破天机;深识远略,出奇善变。

15、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忙里偷闲,小处放松。

16、莫怕寒村,莫怕悭吝,莫贪大方,莫贪豪爽。

17、因循二事,误尽一生。鼓舞精神,方破此弊。

18、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欲稍得成,从恒下手。

19、事缓乃圆,好从慢得;从缓待变,应对自如。

20、傲人不如者必浅人,疑人不肖者必小人。

21、人贵自知,自知则明;偏信则暗,兼听则明。

22、太柔则靡,太刚则折;刚自柔出,柔能克刚。

23、勤俭节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

24、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群居守口,独居守心。

25、仁术并用,以仁爱人;仁礼并施,稳聚人心。

26、勿以小恶弃人大美,勿以小怨忘人大恩。

27、宁人负我,我勿负人;宽以待人,容人之短。

28、心胸宽博,举止端庄;步履稳重,字墨刚劲。

29、平易近人,不卑不亢;内外兼修,乐道人善。

30、难得糊涂,愈致混淆;藏锋剑锐,戒骄装愚。

31、要与世间撑持事业,须先立定脚跟始得。

32、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有志者,事竞成。

33、实事求是,精益求精,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34、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群聚守口,独居守心。

35、洁身自好,严于律己;节欲莫贪,克己复礼。

36、俭以养德,贫而自强;物欲丧志,侈以败业。

37、危急之际,莫靠他人,专靠自己,乃是稳着。

38、静能生明,怒以伤身;静以修身,宁静致远。

39、盛世创业之英雄,以襟怀豁达为第一义。

40、遇有不测,自查反省;汲取教训;以利再战。

41、忠实处事,忠诚为人;忠孝持家,忠心敬人。

42、惟忘机可以消众机,惟懵懂可以祓不祥。

43、欲去骄字,不轻非笑人;欲去惰字,不晏起。

44、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心胸广宽,得道多助。

45、取人为善,与人为善;乐以终身,忧以终身。

46、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不问收获,但问耕耘。

47、人我之际,须看得平;功名之际,须看得淡。

48、推心置腹,言而有信;精诚所至,始终如一。

49、既讲原则,也讲艺术;举止留心,内方外圆。

50、三思而行,谨始慎终;深思熟虑,慎者受益。

51、激浊扬清,赏罚严明;恩威并重,治病救人。

52、刻苦求进,勤学善思;懒惰误己,勤奋兴财。

53、受不得穷,立不得品,受不得屈,做不得事。

54、谦虚谨慎,好学穷理;满则招损,谦者受益。

55、善人种德,降祥于天。恶人种祸,贻殃于后。

56、修身养性,志存高远;忍气静心,平息愤争。

57、禽里还人,静由敬出;死中求活,淡极乐生。

58、恶语难消,忍过事堪;和睦相处,万事谐通。

59、人生六耐,缺一不可;临危应耐,耐以生存。

60、节制锋芒,谦和退避;激流勇退,养精蓄锐。

61、艰难险苦,坚定意念;决不气馁,振作精神。

11.曾国藩名言 篇十一

2. 名节至大,不可妄交非类。 ——曾国藩

3. 居乡勿为乡愿,居官勿为鄙夫。 ——曾国藩

4. 经一番挫折,长一番识见。多一分享用,减一分志气。——曾国藩

5. 责备贤者,须全得爱惜裁成之意。若于君子身上,一味吹毛求疵,则为小人者,反 极便宜。 ——曾国藩

6. 闻人之善而疑,闻人之恶而信,其人生平必有恶而无善。故不知世间复有作善之人 也,若夫造作全傅会以诬善良,鬼神必殛之。——曾国藩

7. 盛怒极喜时,性情改常。遇有所行,须一商之有识者。不然,悔随之矣。 ——曾 国藩

8. 凡人皆不可侮,无用人尤不可侮。 ——曾国藩

9. 向人说贫,人必不信,徒增嗤笑耳。且人即我信,何救于贫,哓哓者可厌也。 — —曾国藩

10. 凡与人晋接周旋,若无真意,则不足以感人;然徒有真意而无文饰以将之,则真意 亦无所托之以出, 《礼》所称无文不行。 ——曾国藩

★ 曾国藩语录

★ 曾国藩名言

★ 曾国藩的名言有哪些

★ 曾国藩的读书名言

★ 曾国藩名言阅读欣赏

★ 曾国藩的励志名言

★ 曾国藩家训励志名言

★ 曾国藩家训家书名言收录

★ 经典名言语录

12.贫“困”曾国藩 篇十二

他双手紧臻着兜里的银子,徘徊良久,最后还是咬咬牙把书买下,他一边小心地把书一册一册地放进担子,一边悄悄地问书店的伙计:“小兄弟。这里可有当铺?”伙计用手往斜对面一指:“那不是?”曾国藩立即挑起担子,径直向当铺走去。当掉长衫后,他便去码头搭船返湘。让他惊讶不已的是,船钱与当长衫的钱又相吻合。

船行了三天三夜,他读了三天的《明史》,睡了三夜的好觉,中途只吃了船家的几个火烧。当饥寒交迫、狼狈不堪的曾国藩挑着担子走进家门时,家人都以为他遭劫了呢。

道光:十年,曾国藩当上了翰林院检讨,为大清编纂国史。尽管此时他已官至七品,有俸禄银饷,但是除去借支及日用开销已所剩无几。日子过得捉襟见时。

一天,道光帝突然造访翰林院,众大臣便立即跪倒一地。道光帝翻了翻眼前的日课,随口一问:“曾国藩,有什么新作啊?”

曾国藩马上跪上前去,大声说:“微臣曾国藩给皇上请安!”

道光帝细细打量跪着的曾国藩,只见他身穿一件补了两个大窟窿的旧官服,外相极其寒酸。道光帝脑中突然浮现出乾隆年间,为博得节俭的美名而刻意长年穿旧官服的浙江巡抚的影子。心中十分不悦,便问:“曾国藩哪。你身为翰林七品检讨,不仅要学仪天下,还要威仪天下。你穿得这么破破烂烂,成何体统啊?”

曾国藩吓出一身冷汗,谨小慎微地回答:“皇上恕罪。微臣以為,翰林院检讨应以治学为第一要务。如果抛弃学问只靠仪表服饰来装点门面,微臣就有负皇恩了。更何况,微臣也不愿举债而刻意装扮自己。”

买件衣服就要举债,遭光帝十分不解,便问:“曾国藩,朕来问你,你现在身为检讨。一年的薪俸除掉日常开销难道就买不起一件新官服吗?”

曾国藩略一思忖,平静地回答:“蒙皇恩授检讨后。微臣当日从国库领取全年俸禄33两皇银。微臣还会馆食宿银70贯,用庶吉士服改裁七品官服费银30贯,做补服裤靴费银一两三贯。余下的银子除了交给会馆,又为祖上祠堂捐香火银2两,孝敬高堂祖父母6两,孝敬父母4两……请皇上明察。”

一席话,倒把道光帝逗乐了。

这件事是过去了,但是新的问题又来了。一天。翰林院学士赵楫因老父来京看望。便发帖宴请翰林院官员。接到请帖的曾国藩左右为难:不去吧,赵楫是自己的顶头上司,有碍颜面;去吧,身上仅存170枚铜板,度日艰难不说,也没有谁拿铜板去赴宴的。他思来想去,最后还是不去。

第二天一早,曾国藩就受命誊一份“皇考”。而每次交与赵楫审查时,赵楫都会在上面批雨字——“重誊”。一份5000字的“皇考”。曾国藩整整誊了一天才交卷,真是苦不堪言啊。

一月未到,曾国藩又收到詹事府金正毕的请帖。他知道,赵楫的宴席既然没参加,金大人宴请也就不能参加。此外,他又担心以后会收到类似的请帖,于是提笔写了个告示:“曾国藩出身贫寒,箱内无银,七品小官,俸禄有限。即日始,凡京官应酬之事。概不参加。见谅。”然后,他就把这告示贴到会馆的柱子上。

13.曾国藩读书笔记 篇十三

俗话说:文如其人。读曾国藩的家书,好像听见他在耳边娓娓道来,看不到丝毫厚黑、狡诈,也不会觉得他是一个政治家。家书从曾国藩由翰林院庶吉士初授官职到去世前不久,跨越近三十年。除了思想渐趋成熟外,他的志趣仍然和少年读书时一样,始终以读书人自居,这决定了他对周围事物的看法,也成为他一生成功的基石。他在信中表述的对为学、作文、历史等等的认识,有很多经验值得后人学习,按现在的话说,即是他有非常好的学习方法和领悟能力。他科举出身,却深得教育大义,更加强调灵活大气、坚挺的文风。他在家书中对自己官场得失谈的较少,而始终牵挂在心的是少年时学习的误区,如字体、天文等,这几乎成为他一生的遗憾。同时,他官学并举,胸怀大略,时时刻刻警戒自己:做官清廉、做人谦逊、做事勤劳。对弟弟、儿子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功夫力透纸背,非一般官宦人家所能及。感受最深的,是他作为过来人对以前每个阶段读书方法和效果的总结。他的方法积极向上,深得儒家精神熏陶。开始认为自己学术修养已经可以了,可是准备写书时又认识到基础不扎实、涉及面窄,还远远没有达到总结前人经验后再提炼的地步。他讲究做人与作文融会贯通,特别强调读书的意会和对人的教化作用,教导儿子“自古圣贤豪杰、文人才士,其志事不同,而其豁达光明之胸大略相同。以诗言之,必先有豁达光明之识,而后有恬然冲融之趣”,“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于陶诗之识度不能领会,试取其诗反复读之,若能窥其胸襟之广大,寄托之遥深,则知此公于圣贤豪杰皆已登堂入室”。对科举考试,他评论道:只有文丑而侥幸者,断无文佳而埋没者;针对弟弟们的考试失利,建议他们从自身找问题,而不是徇私舞弊,到主考官面前说情。他总结了为学初始阶段模仿和积累的必要,“收效较速,取径较便”。对于通用学习方法,他谈到“看生书宜求速,温旧书宜求熟,习字宜有恒,作文宜苦思”。读经之法在于“耐”字,一句不通,不看下句;读史之法“莫妙于设身处地,每看一处,如我便于当时之人酬酢笑语于其间”。他感叹少年十五、六岁是人生长、读书的关键时期,自己到三十岁时方悟出文理之意,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引以为重的知识。

除了读书习字之外,曾国藩也提到了修身养性、处理人际关系等方面。姑且不论他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是非功过,仅从个人角度来看,历史上轰轰烈烈、建功立名的人物能做到功成而退、善始善终的人少之又少。而在晚清动荡的政局下,他以汉族耕读人家出身的背景,能做到官居一品,爵至封侯,不仅需要足够的能力和魄力,更需要洞悉人生和社会的方方面面,这些可以从曾氏家书中窥见一斑。他在位居高官时仍能以朴实的观念教育儿子,“陈岱云姻伯之子,比尔仅长一岁,以其无父无母家渐清贫,遂尔勤苦好学,少年成名。尔幸托祖父余荫,衣食丰适,宽然无虑,遂尔酣豢佚乐,不复以读书立身为事”。在大儿子23岁时,指出“今年二十三岁,全靠尔自己发愤,父兄师长不能为力”;对小儿子则指出“生长富贵,但闻谀颂之言,不闻督责鄙笑之语,故文理浅陋而不自知。处境太顺,无困横激发之时,难期其长进”。他在京城权倾朝野,却规劝家人不要自高自大,插手地方政事。对同为高官的弟弟,他谈到“纵人以巧诈来,我仍以浑含应之,以诚愚应之。久之,则人之意也消;若钩心斗角,相迎相距,则报复无已时耳”;“未有钱多而子弟不骄者。吾兄弟欲为先人留遗泽,为后人惜余福,除却勤俭二字,别无做法”,“此时家门极盛,处处皆行得通。一旦失势,炎凉之态处处使人难堪。故不如预为之地,不见不闻之为愈也”,“吾辈在自修处求强则可,在胜人处求强则不可”。从这些言语里可以感受到他的坦诚大度和坚毅稳重,这些绝不是所谓厚黑,完全是积极向上的认识和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说,和现代社会卡耐基、拿破仑·希尔等的成功学如出一辙。读曾氏家书一个重要的收获就在于能让读者直接与他对话,有助于纠正社会上某些观念的误导。

看看太平天国以民族革命的旗帜为号召所进行的农民革命的后果?不是被满清的八旗兵所剿灭,而是被汉族反动官僚地主、土豪劣绅、大汉奸、刽子手曾国藩的团练武装所剿灭!足见,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汉族反动官僚地主阶级,完全落入满洲贵族的羁縻索之中,把满清殖民政权当作中国文化道统的继承者与民族利益的总代表,而不惜充当走狗,为之拼死效力。实际上呢?在袁世凯当上清末的“内阁总理大臣”之前,清政府的统治大权牢牢掌握在满洲贵族的手里!满洲贵族为维护自己的殖民统治,竭力保持自己的统治地位,就必须处心积虑防止汉族地主集团政治势力的崛起。鸦片战争之后,随着八旗兵的腐朽与八旗制度的没落,镇压农民起义的重担就落在各地的团练地主武装身上,随之崛起的汉族地主阶级政治势力之代表曾国藩、左宗棠之流的人,在有效抵御农民起义的同时,也成为满洲贵族的心腹之忧,看看满洲贵族怎么处理以曾国藩为首汉族地主阶级政治势力的,曾国藩是个老滑头,深知“兔死狗烹”的道理,天京的硝烟刚刚散去,就连忙向满洲贵族表衷心,交出兵权,要求重新建立南京“满城”(八旗兵的驻防所),清廷解散湘军,左宗棠死后,满清政府以各种借口,把左氏系统的官员一并罢黜,总算是清除心腹之忧

上一篇:IT行业合同下一篇:区域房地产市场分析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