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驿区新城区规划

2024-06-24

龙泉驿区新城区规划(共6篇)

1.龙泉驿区新城区规划 篇一

龙泉市“十二五”文化事业产业发展规划

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市十二次党代会的战略部署,按照《浙江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纲要》和《丽水市进一步推动绿谷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纲要》要求,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积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特制定全市‚十二五‛文化事业发展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文化事业产业发展回顾

(一)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龙泉青瓷城建设项目一期工程——龙泉青瓷文化创意基地于2008年10月顺利开工建设(其中有青瓷博物馆、大师创作区和国际陶艺村3个功能区);新的文化馆、图书馆、剧院等文化设施相继开工,将于2010年后竣工,2011年投入使用;市、乡镇、村三级文化基础设施网络初步形成,创建乡镇文化中心19个,体育强镇4个,村级100平米文化活动室110个,体育小康村150个。

(二)群众文化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成功实施‚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送戏送书工程‛、‚农村文化活动繁荣工程‛、‚农村文化队伍素质提升工程‛、‚农

村文化示范户创建工程‛等十大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十一五‛以来,共送戏下乡500余场,送电影6000余场,送书46400余册,培养农村文化员、业余文艺骨干和村级文化管理员200余人,全市建立了百余支业余文艺队伍。乡镇每年举办一次汇演,送戏下乡到村达80/0以上。创建2个省级文化示范村,44个省级文化示范户,建立一个市级信息共享工程中心和2个服务点,以及400多个行政村的文化信息共享网点。

广播电视‚村村通‛、‚村村响‛工程进一步开展。目前,龙泉市广播覆盖率达到98.13%,可听率达85%,全市444个行政村已有327个行政村建起村广播室。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使我市387个行政村与市区有线电视同网传播,有线电视终端用户已达4万多户,其中农村占50%,电视综合覆盖率达98.73%。低保工程的实施使3700多户低保户享受到广播电视均等化服务实惠,彩虹工程为困难户免费发放了1450台电视。

(三)非物质文化普查取得可喜成果

顺利完成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共搜集到‚非遗‛线索2.3万条,整理出‚非遗‛项目1325项,其中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龙泉宝剑锻制技艺和龙泉青瓷烧制技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它还有8项‚非遗‛项目列入浙江省名录,22项列入丽水市级保护名录,53项列入龙泉市非遗名录。‚曾芹记古窑坊‛获得浙江省首批23个传承保护基地之一,徐朝兴、沈新培被列入国家级首批非物质 0

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毛正聪、沈新培、陈阿金、夏侯文、叶时木、季大科、翁清泉、项木松、赖火林等十人被确认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有 人被确认为丽水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有 人被确认为龙泉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龙泉市宝溪乡、沈广隆剑铺、龙泉宝剑厂有限公司被列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龙泉市被列为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典旅游景区,龙泉市中等职业学校被列为省级非遗传承教学基地;组织龙泉青瓷赴法国举办《中国意境》人类非遗龙泉青瓷巴黎展。龙泉市被评为省级民间艺术之乡。

(四)文物保护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

文物普查工作已完成第一阶段的野外普查任务,并通过了丽水市组织的文物普查第一阶段的野外普查任务验收。完成了省保单位垟顺顺得桥、安仁永和桥、黄南古溪桥、浙大分校旧址、稽圣潭塔等维修工作,完成了龙泉窑枫洞岩窑址考古发掘和窑址的保护展示工作,并对大窑村进行村容整治,建起了小水碓,陈万里先生纪念亭和纪念馆及游览便道。

(五)文化体育产品更加丰富

群众文艺作品佳作不断。创作演出音乐、舞蹈、小品等作品50多个,美术、书法、摄影作品100余幅。龙泉山歌《啰啰咪》代表浙江省参加在陕西西安举办的全国原生态民歌大赛获得优胜奖。龙泉市人民政府首届文学艺术奖评奖工作完成,其评出银奖3名、铜奖7名、优秀奖20名。

体育事业不断进步。省首届体育大会在舞龙、拔河、龙舟、蹼泳等项目上获2金6铜。省第十四届运动会获2.34枚金牌。09年第二届市运会:获金牌33枚、银牌18枚、铜牌8枚。2010年承办省首届体育大会三项比赛。创省体育强镇4个,先进街道1个,体育小康村150个,为农村建健身路径90余条,篮球场50余个,乒乓球桌150余台,培训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160余人。40%的市民经常参加体育活动,体育场地人均面积0.80㎡。

(六)文化产业发展形势喜人

歌舞厅、健身娱乐场所等文化经营企业,随着市场发展和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利用,进入大规模更新改造阶段。皇朝娱乐休闲会所、钱柜餐饮娱乐有限公司、英皇娱乐会所、健身房、游泳池等一批文化体育场所的开业,提高了大众文化娱乐休闲生活的文化档次。龙泉青瓷、龙泉宝剑在丽水市四大文化产业占了两项,近些年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现建有青瓷厂281余家,宝剑厂243余家,为我市文化产业做大做强,做成世界级的奠定了基础。

在全市文化事业和产业取得较快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主要是:公共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乡镇、村级)还不够完善,财政投入尽管增加大,但与需要相比还很不足;文化产品生产和文化服务能力不够强,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文化活动档次和质量都有特提高;文化体育人才匮乏;文化与旅游业结合不够紧密,直接推动经济发展作用不够

明显等,需要在‚十二五‛期间努力改善。

二、“十二五”文化事业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按照十七大关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要求,全面落实市十二次党代会的发展战略,以推动‚三市‛建设为主线,充分发挥大文化体制优势,加大力度实施重点文化工程和文化惠民工程,努力构建独具龙泉特色文化事业、产业体系,大力提高文化服务水平,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推进我市‚活力龙、幸福泉‛建设和浙闽赣边际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二)总体目标

按照结构合理、发展均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原则,以政府为主导,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鼓励全社会积极参与,努力建设以公共文化产品生产供给、设施网络、资金人才技术保障、组织支撑和运行评估为基本框架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的服务功能显著增强,文化事业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加快发展具有龙泉特色的文化体育产业,积极培育具有龙泉地域特色的文化产业群,文化的创新能力和产业综合实力大大增强,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不断增多,努力实现文化魅力独特的‚活力龙、幸福泉‛发展战略和三省边际枢纽的‚新城‛。

发展的重点目标: 至2015年

——公共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健全完善,社会文化活动阵地更加巩固。市本级、乡镇、社区、村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达到省级建设标准。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完善,城市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保障,城乡特色文化繁荣,人民群众文化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

——文化产业发展和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初步形成具有龙泉特色的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重要产业。

——文化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不断创作出即有思想内容,又有市场价值和龙泉特色的文化精品。

——文化机制改革进一步深入,建设完善和文化队伍,形成科学有效的宏观文化管理体制,形成富有效率的文化生产和服务的微观运行机制,文化资源配置更加优化,布局更加合理,效益更加明显。

——至2015年达到国家级先进文化县(市)标准。

三、发展的具体任务

(一)文体基础设施建设

1、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文化馆、图书馆建设完工,完善

内部设施装置,图书馆藏书达28万册,两馆达到国家一级馆标准。乡镇(街道)文化站有500平米站舍的达80%以上,中心集镇全部达一级文化站标准,创建图书馆乡镇分馆5个,全市444个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室,其中三分之二村级文化活动室面积达100平米以上。

2、龙泉新剧院建设工程完工,完成剧院内部设施装置,力争达到国家三级剧院标准。建设‚乡村戏苑‛(室外舞台)6个。

3、建设游泳馆一个,创体育强乡镇五个,实现小康体育村二百个。创建浙江东海文化明珠示范乡镇2个,省级文化示范村3个,省级文化示范社区1个。(建设体育公园1个)

4、实现有线电视数字化,优化网络结构,完成双向网改造任务,提升视频质量,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85%以上,网络双向化改造达80%以上。广播:农村有线广播行政村联网95%以上,80%以上农户听到广播,100%乡镇建立广播站,98%以上行政村建立广播室。

(二)文化艺术与文博

5、扩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功能,在争取省级财政和地方财政支持下,扩大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覆盖面,建好全市21个乡镇(街道)文化站和444个行政村终端网点并正常运行。

6、增加公共图书馆藏量。市财政每年投入20万元购书费,图书馆每年增书1万册。

7、继续开展广场文艺演出、群众歌咏比赛、广场健身舞、图

书馆系列服务等活动;推广普及舞蹈、音乐、美术、书法、摄影等大众文化;加强未成年人的文化建设,发展老年文化事业;年组织培训农村文化队伍50名。

8、坚持文化下乡活动,充分发挥演出大蓬车、电影放映车和图书流动车的作用。每年送戏不少于100场,送电影每年2000场以上,送书每年不少20万册,50%行政村建有1支以上业余特色文体团队。乡镇每年在本土汇演一次,做到‚乡乡有汇演,村村有节目‛。

9、扶持本土艺术作品创作。继续实施每两年一次龙泉市人民政府文学艺术奖的评奖工作。争取每年组织一次业余文艺骨干进行文学艺术采风活动,省级以上获奖的文艺作品每年不少于2个。

10、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组织机构、经费保障等机制、体制建设。建立龙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出台相关政策,制定《龙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施意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经费列入地方财政预算,每年不少于50万元;成立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

11、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

——在全国第一次非遗普查的基础上,深入调查、挖掘富有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对普查、挖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汇编整理,建立龙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数据库。编制《龙泉市青瓷传统烧制技艺数字化保护库》。

——加强宝溪青瓷传承历史研究,编纂出版《宝溪青瓷文化》以及《龙泉谜语》、《龙泉谚语》等极具地方特色又急需保护的文化遗产书目。

——建立非遗项目保护体系。组织申报丽水市级、省级、国家级非遗名录,对省级以上非遗保护项目实施重点保护。

——完善中职校青瓷传统烧制技艺传承基地和武术学校菇民防身术(凳花)传承基地建设;有计划的建立青瓷传统烧制技艺传承基地、宝剑锻造技艺传承基地、开天门传承基地、菇民防身术(凳花)传承基地、炼火传承基地、高机与吴三春传承基地。

——建立健全传承人保护体系。组织申报省级、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建立传承人数据库,组织传承人培训,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队伍建设。

——组织申请创建国家级、省级龙泉青瓷文化生态保护区,编制国家级、省级龙泉青瓷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方案。

12、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工作。

——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展示馆。包括青瓷博物馆、宝剑博物馆、香菇博物馆和高机与吴三春馆。

——举办‚非遗‛论坛,配合做好中国龙泉青瓷〃龙泉宝剑节工作。

——组织重温‚海上陶瓷之路‛龙泉青瓷世界巡回展。积极参加国际、省内外各种非遗博览会。

——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创作文化精品。编制《高机与吴三

春》大型歌舞剧或影视剧。弘扬畲族文化,举办‚三月三‛畲乡风情文化节。研制青瓷乐器,组建青瓷器乐队。

13、拟申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持护单位。完成第七批全国重点文化保护单位的申报,具体包括龙泉窑制瓷作坊、浙大龙泉分校旧址、龙泉廊桥、龙南菇民建筑群。

14、全市各级文保单位的修缮保护和展示

——国保单位大窑龙泉窑遗址。对岙底大湾窑址实施考古发掘;对大湾窑址、岙底山头埕窑址、衫树连窑址、溪口窑址进行清理、保护展示;对大窑龙泉窑遗址保护规划进行重新编制;同时对大遗址附近村庄、道路实施环境风貌整治。

——省保单位浙大龙泉分校旧址。完成浙江大学龙泉分校旧址纪念馆陈列展览的布展工作;同时对分校旧址门楼实施全面翻新和旧址的日常维护保养。

——龙泉窑青瓷作坊。对分布在八都、木岱口、大坦、溪头、下基的12处龙泉窑制瓷作坊进行保护维修。

——古建筑。完成省保单位古溪桥河道清淤、修复卵石河堤、整治廊桥周边环境等项目;对永和桥桥层、桥墩进行维修、加固工程;完成济恩桥、顺德桥佛龛改建项目;对龙南菇民建筑群:凤阳山菇神庙、龙井菇神庙、麻竹坑菇神庙、下田菇神庙进行维修保护。

15、水下文物的保护和利用加紧对紧水滩库区淹没于水下的龙泉窑遗址进行考古调查。

16、完成龙泉市博物馆馆藏青瓷器物修复,计划三级以上文物30件;三级以下文物50件。深化龙泉青瓷博物馆陈列展览、丰富展览内容及形式。

(三)广播影视和体育

17、自办对农广播每周3档以上,自办对农电视每周3档以上,98/0以上低保户减免广播电视节目收视费。

18、建立农村和学校电影放映服务网络。积极培育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农村和学校电影放映队。按照市场运作,企业经营,政府购买,群众受惠的电影公共服务体系思路,建立和完善符合我市实际的农村和学校电影放映服务长效体制机制,改善放映条件,确保我市建制村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确保每个学期为中小学生放映两场爱国主义教育电影。

19、加快促进群众性体育活动普及。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倡导科学、有针对性的体育活动,全面提高全民身体素质。通过体育创强等平台,积极引导农村、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具有当地特色和优势的群众体育活动。在‚十二五‛期未,体育人口达到总人口的45%,国民体质将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20、加快城乡基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全面实施小康体育工程,以体育创强为载体,因地制宜兴建体育健身设施,重点扶持、资助以村、社区为主体的城乡基层公共体育设施,大力开展体育强镇(乡)创评工作。在‚十二五‛期未,建设游泳馆一个,人 0

均公共体育场地面积达一平方米,创体育强镇(乡)10个,实施小康体育村444个。

21、努力提高业务训练水平,大力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全面实施‚教体结合‛工作,推动一批体育传统学校和基地学校上新水平。在‚十二五‛期间,增设切合龙泉实际的体育重点项目1-2项,通过培训和引进相结合,建设一支有较高水平的教练员、裁判员和管理干部队伍,培养一批优秀体育人才,积极向上级体育部门输送体育人才,力争在各类比赛中取得好成绩。

(四)文化产业

22、建设龙泉青瓷创意基地(或称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龙泉青瓷园)。该基地分三期工程:一期工程总用地面积12.85公顷,工程概算25122万元,设博物馆展示区、大师创作区、国际陶艺村等三个功能区。(一期工程现为浙江省集聚发展31个文化创意园之一,省级服务业集聚园区,计划2012年建成)。二期工程:用地约150亩,设入口区、综合商业区、实习培训区等三区块,计划在2015年建成。三期工程——度假山庄,‚十二五‛期间启动该项目。

23、启动龙泉中华宝剑文化园区建设项目(或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龙泉宝剑园),完成龙泉宝剑博物馆改造布展工作,鼓励和支持具有地方特色文化的民间博物馆的建设。

24、依托龙泉生态资源和人文资源,以大窑龙泉窑窑址为品牌,形成‚龙泉山景区‛、‚留槎洲水上乐园‛、‚西街历史名街‛、‚浙大龙泉分校旧址‛、‚龙泉人民公园‛、‚安仁廊桥文化和水上陶瓷之路‛、上垟青瓷小镇等为主要亮点的龙泉文化旅游产业群。

25、加快发展文化创意,电视制作、演艺娱乐、文化会展和节庆活动等类文化产业,积极培育具有龙泉特色文化产业群。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规划实施

争取各级党委和政府把文化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制定落实《规划》措施,建立工作责任制,把文化建设作为评价地区发展水平、衡量发展质量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 充分利用欠发达地区给予的优惠政策,积极争取上级对口、对项目的援助资金。同时争取相关部门支持和配合,形成推动文化发展的合力。

(二)落实国家文化经济政策,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投入 落实国家文化经济政策,加大公共财政对公益性文体事业的投入,将文化事业经费、基本建设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增加对文化事业的投入,确保地方财政每年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增幅不低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文化事业经费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目标设定为1.5%,农民人均文化事业费目标设定为35元/人。建立健全各类文化发展专项资金和基金,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扶持力度。

制定和完善支持公共文化服务的相关经济政策,吸引和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公共文化实体,建设公共文化设施,提供公共

文化服务,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稳定的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机制。

(三)培养引进人才,加强队伍建设

以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抓住培养、引进、使用三个环节,增加人才总量,优化人才结构,提高人才素质。坚持按需引进的原则,重点引进紧缺的高层次人才和创意产业人才。落实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高度重视发挥人才作用,千方百计创造条件解决其必需的工作、生活要求,构建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的人才服务体系。

(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增强发展活力动力

按照中央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部署和要求,加大力度、加快进度,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着力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培育合格的市场主体,着力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着力整合文化资源、促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良好体制环境。

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公益性事业单位以政府为主导,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实现和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经营性文化单位全部完成转企改制,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

落实完善改革配套政策。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和支持文化企业发展两

个规定的通知》(国办发[2008]114号)要求,制订完善我市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及支持文化企业发展的相关配套政策,实现转企改制单位的平稳转换和顺利过渡。

(五)强化服务监管,营造良好环境

以强化服务意识、增强服务效能、提高服务水平为中心,树立公开行政、有限行政、民主行政、法治行政的理念,切实把服务作为政府机关履行职责、行使职能的起点,通过更新行政理念,改革行政体制,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管理方式,建设为民、务实、清廉、高效的服务型政府机关。

强化政府管理职能,加强宏观调控,逐步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加强和改善政府对文化市场的依法监督,形成权限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体制。进一步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做到执法权限法定化、执法内容标准化、执法管理制度化。积极与工会、共青团、妇联、文联等人民团体的配合,充分发挥他们在联系群众、组织群众、推动文化建设方面的重要作用,努力营造有利于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各类文化体育行业协会的协调自律作用,营造有利于文化企业发展、有利于文化繁荣、有利于人民群众文化消费的良好文化环境。

龙泉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龙泉市体育局

二○一一年五月

2.龙泉驿区新城区规划 篇二

就像200多個地级市就有183个提出要建国际大都市,新城新区规划人口多达34亿人,都想着要实现人口倍增,延续的仍是“国际一流、世界领先”的思路。其实,除了极少数的国际大都市,大多数的欧美城市人口并不多,“人多力量大”不是城市发展的根本路径,“小而美”才是世界的主流。

梦想总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地方,有点自己的规划或者说梦想,总归不是坏事。举个例子,如果人人都想成为亿万富翁,13亿人的发财梦加起来,会比“规划34亿人新城”更疯狂。这只会意味着人民币的灾难,在钱仍旧值钱的前提下,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并不能因此说,人们的发财梦不好,只不过大多数人无法实现而已。

各地规划新城新区也一样,加起来规划人口居然多达34亿人,貌似开国际玩笑,但具体到每一个地方,规划其实未必不能实现。只不过,大多数地方的规划,注定不可能实现,因而徒增了“规划34亿人新城”的可笑。所以,光调侃去哪里找34亿人来住,或者光嘲笑183个城市要建国际大都市,其实并不是问题的关键。

真正的问题是,个人做做梦也便罢了,即使不能实现,努力也总会有回报;而地方政府做梦,是需要付出极大代价的,钱砸出去了房子建起来了,人口却没有倍增没有流入,那就将是一个又一个的“鬼城”拔地而起,极大的浪费是无法挽回的。有人会说,房子不都是开发商建的吗?这些商人怎么这样傻?市场失灵了吗?

当然不是什么市场失灵,而是政府规划确有魔力,它能引导市场过度投资,尤其是在扶持政策的作用下,帮政府做梦是有钱可挣的。更何况,很多地方投资项目“肥水不流外人田”,直接就是由地方国资企业操作,资金来源往往是政府举债,亏了也是由纳税人埋单,明明没有市场的“鬼城”,因此总能建得起来。

说白了,很多地方官员的发展理念,根本不是什么“以人为本”,而是“以大饼为本”。只要把“大饼”摊的足够大,就算是大城市了,就算是有政绩了。不切实际的“超前规划”,是名副其实的“烧钱规划”。

但是,地方政府如果只是做做梦,无论怎样规划新区或者怎样规划人口倍增,其实并没有太大问题,不能说“禁止做梦”;关键是,如果要实际行动,那就必须尊重市场的规律,必须按市场的运作法则办事,行政干预的手不能伸的太长,不能一手包办自己规划自己举债自己盖楼,不能将政府行为公司化。

所以,要管住新城新区过多过滥,通过行政审批来把关,其实是低效的甚至是没必要的,关键是要管住地方政府举债融资,要管住政府行为公司化,要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

3.龙泉驿区新城区规划 篇三

摘要:在城市化进程中,因城市的建设迅速开展,很多城市郊区及城市边缘地带都需要进行重新规划和开发建设,这样便产生了位于城市边缘的新城区。城市新城区规划建设是一项极具全局性和综合性的工作,具有很大的战略意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城市化;新城区;规划建设;战略意义

1前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城区范围逐渐扩大,作为城市到乡镇最具有发展活力的过渡部分—老城区边缘的城市新城区站在了城市扩展的最前沿。但由于城乡政治体制和文化差异,土地利用类型多,结构复杂,用地权属不明晰,使城市新城区在规划设计与开发战略中出现了很多难题。以下探讨与研究城市新城区城市发展战略与规划设计主要工作。

2城市新城区规划的解释

所谓城市规划,首先要对城市未来发展目标进行定位,根据目标制定相关的行动纲领、途径及开展步骤,同时,还要借助社会实践的控制及引导对城市的发展进行干涉,最终实现城市发展的目标。城市新城区规划必须合理的管理引导城市的建设用地空间发展,应紧扣老城区的发展节奏进行新城区规划,起到规划对城市建设的指导作用,增进新城区全面协调发展,实现城市新城区规划的有效性。

3明确发展战略、科学编制城市新城区规划

城市新城区规划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广泛领域,是一项战略性、综合性、全局性很强的工作。

3.1正确把握规划的经济性与前瞻性的辩证关系

城市新城区规划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紧紧围绕人口、环境、资源和经济协调发展思想,正确把握规划的前瞻性与经济性的辩证关系,树立规划就是财富的`理念。把城市新城区规划和经济发展相结合,增强规划的经济意识。科学论证城市新城区的发展方向,严格依法依规实施新城区规划建设。建立健全规划决策机制,完善规划管理体制。城市新城区规划和布局定位是政府配置资源的主要方式,因此要顾及城市的经济实力,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掌握规划的前瞻性,把握规划宏观发展大局,洞察本区域未来发展趋势,分析规划的经济性,适度超前,使规划的经济性与前瞻性和高度统一。

3.2城市新城区的规划要具有特色

城市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它是一个没有终极状态的动态系统,城市规划具有系统性、复杂性及综合性,城市的发展受到很多条件和影响因素的约束。一个城市没有了特色,就好像一个人没有了灵魂。研究城市的发展和现状,掌握其规律,把握城市特色特色风貌才能编制出使城市不断更新,发展城市规划。城市的特色就是城市的品牌,城市品牌经营得好城市发展的就好。因此,要打好城市特色这张王牌,充分发挥一个城市固有的自然资源和历史底蕴优势。努力将一些具有影响力和特色的人文历史文化挖掘出来,同时把这些特色融入城市规划中去,这样可以在保持城市历史文化特色的时候,也根据现在的发展需要,做好城市未来的当前的规划,逐步塑造出有特色、舒适宜人的城市空间环境。

3.3坚持理性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

城市规划建设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城市环境是城市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条件,从一定程度上,它也标志或象征了城市文明的发展。在开展城市规划时,还要特别注意规划和发展中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要对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治理。为减少和防止在规划中人的失误状态的出现,需要采用科学合理的现代环境理论及方法,可保证城市新城区规划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及协调性的基础上,这样做出的决策更科学。科学进行城市资源的配置,达到最大化资源使用效益的目的,从而促进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统一、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4编制新城区规划主要工作

4.1科学合理的进行新城区规划

城市规划必须做到科学而合理,才能促进城市建设统一和发展。因此明确城市新城区建设和发展的重点是科学编制新城区规划的首要条件,首先要以现有布局为基础,积极支持与城市新城区发展密切相关的区域基础设施建设,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实事求是,讲求实效,量力而行,逐步推进。要摒弃以追求物质形态规划为主,要尽可能地保护好新城区的不可比拟的自然原生态。

4.2打造新城区时注重彰显特色并因地制宜

根据这个城市的自然景观、环境特色、人文及历史文化,进行新城区规划时,要力求打造出一个有特色风貌的城市,这样可以增加这个城市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对增加城市知名度也很有帮助,可以弘扬民族文化及振兴地域经济。因地制宜,彰显特色,打造宜居新城区是编制城市新城区规划和详细规划的主要工作,要参考新城区建设发展的实际需要和具体情况,还要依据总体城市普遍的发展规律,确定满足城市新城区发展的模式和方向,做到彰显特色的城市风貌,切勿盲目模仿和照搬。

4.3保证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和谐发展

城市环境是人们生存的基本前提,同时,还是城市社会文明的发展的象征和标治。在进行城市规划时,不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环境保护也不是要停止发展来保护环境的。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主张的是统一实施、协调发展。即城市建设、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可持续的城市规划就是要营造良好的经济与生态环境相兼得的优化结构。

4.4应做好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工作

城市地下空间是指独立开发的地下交通、商业、仓储、能源、通讯、管线、人防工程等设施。进行城市规划时,还要做好城市地下空间部分的开发,在开发中,要遵循横向相关空间连通、竖向分层立体综合开发的原则,还要遵循地表建筑和地下工程协调一致的原则。在进行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专项规划时,还要衔接好与人民防空专项规划等各类专项规划的关系。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专项规划包含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利用的发展战略、功能分区、用地规模和布局,交通体系,禁止、限制和适宜建设地下空间的区域,环境保护,防空、防灾,文物保护及其他相关内容。

4.5科学编制新城区绿化规划

城市新城区绿化的建设能够改善生态环境,美化生活,增进居民身心健康。因此,社会发展与国民经济计划要有城市绿化建设的内容。强化城市绿化科学技术的研究,推行先进技术,科学编制新城区绿化规划,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

5结语

城市新城区是一个城市发展程度、城市功能和形象的综合展示区。城市新城区规划城市新区的规划不是推倒重建,要与城市老城区发展建设的总体要求相一致,应统筹全局,综合布置,挖掘本城市的历史文化、人文景观等风貌特色,实现城市未来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并做好生态规划,这些都是我们城市规划建设者需要不断探讨的课题。

参考文献:

[1]王景,李长江等.明日中国:走向城乡一体化[M].北京:中国经济出社,.

4.白云新城规划方案 篇四

备受关注的白云新城规划方案正式出炉。白云新城的起点定位于未来广州新区的样板,其规划编制过程吸取了华东诸市和新加坡的先进理念。担当起“云山西麓的宜居新城,主城区北部商业文化服务中心”的重任。9.22平方公里的白云新城将形成“一轴双中心六社区”的`空间结构。

新城北部主打文化,将建成广州历史博物馆、广东画院、广州画院、岭南文化中心;南部定位商贸,兴建大型购物广场和商业街,整个新城六大社区近25万人工作生活在这里,南北两中心通过原机场跑道空间有机串联起来。

值得关注的是,新城中心将建30公顷湿地公园,名为白云公园,其南还有一占地15公顷的飞翔公园。整体上,白云新城将达到人均公园面积10平方米、步行500米可到达公园的宜居效果。

业界认为,白云新城规划出台,将大大地刺激该区域的楼市发展,不仅会吸引品牌发展商进驻,还有可能会成为广州又一个备受关注的新兴置业热点。目前,白云新城已有多家知名房企进驻,如新世界、方圆、时代、万科等。

5.龙泉驿区新城区规划 篇五

在经济全球化新经济和新技术不断涌现的发展背景下,我国已步入城市快速发展阶段。而我国的大城市中普遍存在着城市化与郊区化二元并存的特殊情况。近年来,我国大城市纷纷兴起新城规划和建设的高潮,以此来扩展原有的城市空间,向外疏散人口转移产业。但是如何在新城建设过程中避免出现盲目的郊区蔓延则成为新城建设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为了解决美国式的郊区蔓延,1980年代出现了新城市主义”。虽然许多学者认为新城市主义只是城市设计的一种手段,但是.其所包含的规划理念对中国的新城建设仍然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如何更好地建设新城,避免走西方国家曾走过的弯路;如何对新城市主义去伪存真,指导中国的新城建设,这些正是本文所试图探讨和研究的。

1、新城建设在西方的兴起

二战以后.英国兴起大规模的新城建设运动,这与英国的田园城市传统有一定渊源。其他西方国家的郊外城市建设也深受田园城市思想的影响。二战后城市发展的新动向,实质上反映了一种摒弃旧的城市发展模式,追求理想的城市生活及崇尚自然的社会呼声。

英国发起大规模的新城建设运动的原因主要有:一是战后伦敦和英国东南部地区急剧增加的城市人口需要疏散二是英国中部工业发达地区产业结构需要调整;三是政府根据当时的趋势认识,为顺应战后的形势变化,需要创造居住就业条件并预留发展用地。

而美国由于战后经济发展经历了一个较长的繁荣时期,城市空间迅速扩张。以低密度平房和小汽车交通为主体的近郊发展给城市带来了诸多弊病.如交通拥堵空气污染土地浪费等。到了1960年代,美国为了控制城市盲目向郊区扩张,把新城建设提上了日程。

由此可以看出英美两国新城建设的不同之处:英国是为了解决中心城市高度城市化所带来的“城市病”问题而兴建新城,新城的出现带动了英国郊区化的发展;而美国是在经历了郊区蔓延后,通过新城建设来控制郊区的无序扩张。

2、中国大城市发展的特殊背景——城市化与郊区化二元并存

1980年代后,由于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得到飞速的发展,城市化水平大为提高,目前正处于以人口集中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化阶段。但是关于中国郊区化问题.许多学者的意见不一。周一星等学者认为,我国大城市.如北京、上海、沈阳、大连出现了郊区化现象,并且作了实证研究。另外一些学者认为.郊区化是与扩散发展阶段联系在一起的,而我国城市尚处于集聚发展阶段,并没有出现中心区衰退现象,因此我国没有出现郊区化。还有相当多的学者认为,我国城市虽然处在集聚发展阶段,但城市郊区化现象也是客观存在的。

2.1我国大城市中心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拥挤问题

事实上,中国许多发达的特大城市都面临着中心城区人口拥挤布局混乱土地配置效率低、交通拥挤、环境恶化、公共设施短缺、名胜古迹遭受破坏等诸多问题。

以南京为例。南京老城内集中了几乎全部中心城市的服务职能,据不完全统计,主城67%的就业岗位、77%的三产就业岗位集中在老城;主城在建或已建的高层建筑8O%集中在老城;老城也是主城内人口最密集的地区,在50km左右用地内中了15O万以上的人口,人口密度达到3万人/km(主城平均为1.5万人/km)。

2.2我国大城市郊区化发展中存在不同程度的郊区蔓延问题

在我国城市化发展较快的1990年到1995年.全国净减少耕地200多万hm2。从特大城市来看,1986年到1996年,37个特大城市用地规模增长弹性系数(城市用地增长率与人口增长率比率)已达2.2g,而合适标准为1.12;城市建筑容积率1996年为0.45.而一般可达到1~3,土地利用集约化程度低。而1978—2002年,我国城市化水平从17.92%上升到39.1%,只上升了2I.18%,而城市总面积由8842km扩大到248758km2,净增了239916km2,显然城市发展所占用土地的增长与城市化水平不相适应。

我国各大城市在向郊区扩展的过程中,随处可见正在建设的高档住宅区和花园别墅区,近年来又掀起townhouse热。但是这种低密度低容积率的住宅并不适合我国人均土地资源稀少人口密集的国情。开发商的盲目热炒势必加剧城市郊区的无序蔓延。

由此可以得出,中国现阶段大城市发展基本都存在着城市化与郊区化二元并存的局面.并且这种二元性对城市内部和外部发展都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

综上所述,我国已全面步入城市化高速发展阶段。我国城市中心人口和经济社会活动过度密集会给城市的运行带来巨大压力。缓解老城的人口增长压力,拓展新的城市发展空间.优化城市结构已成为当前大城市规划中的关键问题。

面对我国独特的城市化与郊区化二元并存的局面.结合英美两国新城建设的经验.我国可以采取建设新城的模式.一方面缓解原有城市中心的人口、社会和经济压力,向外疏散产业和人口:另一方面遏制疏散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盲目郊区化蔓延现象。

3、中国新城概念辨析

英国《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对“新城”的定义——一种规划形式.其目的在于通过在大城市以外重新安置人口.设置住宅、医院和产业,设置文化休憩和商业中心.形成新的、相对独立的社会。根据这个定义不难发现.我国现阶段出现的各种新城,很多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新城。但是我们并不能否认其存在和发展的意义,故有学者提出了“类新城”的概念。自从大城市出现紧张的人口和就业压力以来,“类新城”就以各种形式伴随着大城市的城市化进程而出现.较常见的有城市新区、城市组团城郊居住区等形式。

当前我国新城建设中出现了形形色色的“新城”.就其内容和形式而言可以分为:内城改造和用地功能置换所联动形成的“新城”;城市结构改变生成的组团级“新城”;城市郊区化蔓延形成的郊区”新城;以一大型项目为中心的特定新城以传统小城镇为基础发展而成的新城。

笔者认为类新城虽然在结构独立性、社会独立性等方面和新城存在差异.然而从本质上说,新城和类新城只是不同规模城市采取的不同疏散方式。

无论是新城还是类新城.都是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进程中出现的规划和建设现象.其目的也都是为了解决城市问题。其一方面顺应了大城市的人口和就业的疏散.优化城市的空间构.阻止郊区化的蔓延。另一方面加速了大城市郊区的城市化进程.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4、中国新城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近几年来我国大城市中新城规划和建设正在不断升温.例如北京2004年总体规划修编中提出建设11个新城.上海的一城九镇规划等等虽然已积累了一些经验然而作为一种在国内刚刚兴起不久的事物.其发展中也还存在不少问题。

就新城的城市空间规划与建设而言.当前中国的新城建设主要还是沿袭现代主义所推行的“功能主义城市”的理念.在解决许多旧有问题的同时中国新城的空间建设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有:形成了功能较为单纯的城市分区.尺度巨大的街区(街区的长宽恐多为500~l000m.有的甚至更大):土地和城市规划强化以汽车为主导的交通模式.通过拓宽道路、延长道路线、新建公路等方法满足交通量不断增加的要求.居民每日生活所需到达的各个场所之间的距离大多远远超过了人的步行能力.街区与街区之间被多车道的宽阔道路网分割.由此造成城市空间被割裂的后果.形成冷漠的、超越人性尺度的城市空间。

因此.中国在建设新城的初始就需要找到一种或多种合适的方法和理念来借鉴指导,避免上述新城建设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提高城市建设发展的效率。

5、新城市主义及其对中国新城规划与建设的启示

5.1新城市主义产生的背景

二战后美国郊区化的进程大大加快。随着大量的人口迁往郊区.许多的制造业和零售业也从城市中心向外迁移.郊区改变了起初只是作为“卧城”的角色同样可以为人们提供就业、购物和娱乐的机会.使郊区居民对中心城市的依赖性大大减少。1980年代伴随着小汽车的快速普及而出现了一种郊外城市开发模式——边缘城市“(edgecity)”。

但是.美国近几十年的郊区化蔓延产生了一系列致命的弊端:(1)过长通勤距离耗费了人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严重影响了人们预期要达到的生活质量;(2)对小汽车的过度依赖使许多不能开车的人们(如老人和小孩)寸步难行.同时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3)郊区化的无序蔓延已造成了郊区的空气污染、环境恶化、土地大量浪费以及富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景观的消失;(4)更为严重的是.由于过分强调严格的功能分区.破坏了传统社区内部的有机联系.加剧了社会阶层的分化与隔离.对公共空间的忽视减少了人们相互交流的机会.加深了人们的孤独感;(5)缺乏有识别特征的空间的明确界定.使人们难以获得起初所向往的郊区生活的安定感和归属感.反而陷入一种无法认定自我存在的茫然之中。

由此.1990年代兴起的新城市主义(New Urbanism)便是建立在对二战后占主流的郊区城市化模式(包括边缘城市在内)反思的基础上。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对被忽视的传统社区的复兴。

5.2新城市主义和新城建设的相关性

新城市主义的区域发展模式有三种:填充式开发(infiI1)、再开发(redevelopment)、新发展地区和卫星城(new growth area and satellite town)。到2002年.美国已有超过300个新城镇、村庄和社区应用新城市主义的原则进行了规划和建设。其中最为成功也最著名的是佛罗里达滨海城(Seaside)。

由于旧城区内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比较低.而且多数已经老化不堪.在这种问题重重的城市内部要实现新城市主义设想,首要的问题就是基础设施的更新和昂贵的建设成本所以新城市主义在美国旧城改造中的影响力是微小的。实际上,人们普遍认为新城市主义的思想和设计策略以及其实践对象主要是美国的郊区。新城市主义者们也声称未来的美国郊区看上去会更像过去的城镇。新城市主义在新发展地区中发挥了其独特的魅力。

所以笔者认为,新城市主义在美国新发展地区的成功,也可以用来指导中国新城建设。

5.3新城市主义的基本主张5、3、1紧凑有边界

新城市主义认为,限定城市规模的最重要的因素是自然生态环境,他们主张城镇的发展要有一定的边界.这一边界是由自然环境容量所限定的人们不能模糊和消除这一边界的存在。从生态学角度看,实际上是承认城市发展以及城市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强度是有极限的,亦即城市的发展存在着生态极限。而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一个明确的边界对于人们的心理界定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更易形成一种认同感和归属感。5、3、2方便步行的交通系统

新城市主义主张限制使用小汽车,因为小汽车的过度使用已经导致了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恶化并且由于之前的郊区化发展模式浪费了大量的土地资源,这些都阻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因而,新城市主义认为应该发展大运量、快速的节约能源的交通系统,并尽可能多地考虑步行易达空间,保持城市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5.3.3保持多样性

新城市主义在三个方面强调多样性是持续发展的基础,(1)主体人的多样性,主张在城市邻里和社区内应该具有多种价格和类型的房屋,以满足不同年龄,种族和收入水平的阶层的需求,从而达到保持主体人多样性的目的。(2)功能的多样性,新城市主义反对现代主义过分注重功能分区的做法,强调城市特色和活力来自对丰富资源的混合使用使居民、工作单位,商业活动等融入邻里和社区的生活中.实现居住与就业机会相平衡。(3)物质环境的多样性,强调城市和社区建设中应保持地方特色维持当地的文化与传统最大限度地寻求各个社区的多样性维护文化传统的多元化。

5.3.4尊重自然.回归自然

新城市主义认为,城市规模主要受区域内自然生态环境容量的限制城市规模应以此为限否则将导致区域生态环境的恶化,城市活力的丧失和城市生态基区的急剧增大最终导致整个地区的衰退。把区域中的城市和郊区及其自然环境看作一个经济社会和生态的有机体,城市既要注重内部的更新、完善和有机组织.又要保持与郊区农田、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关系。新城市主义强调不论城市发展以何种模式进行.在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开发的品质而不是开发所处的位置和开发规模。

5.3.5多重可支付性

新城市主义提倡紧凑高效率的土地使用模式.有助于保护开敞空间、减少空气污染.对于环境来说是可支付的:提供多种不同类型、价格和密度的住宅.对于各种不同阶层的家庭来说是可支付的:具有复合功能和适宜步行的特点.减少了对小汽车的依赖程度和相关开支.对于低收入家庭是可支付的:由于得利于劳动力从交通堵塞、高昂房价中解脱出来.对于商务机构是可支付的:使基础设施得到充分利用、公共领域使用方便舒适.对于公众纳税人是可支付的。

5.3.6以人为本

新城市主义充分体现了人性化的设计手法.表达了对社会和个人的充分关心。这一点在它所倡导的社区设计理念中体现得尤为明显。邻里、分区和走廊是新城市主义社区的基本组织元素。他们所构筑的未来社区的理想模式是:紧凑的、功能混合的、适宜步行的邻里:位置和特征适宜的分区:能将自然环境和人造社区结合成一个可持续的有机整体的功能化和艺术化的走廊。同时.新城市主义认为邻里分区和走廊也是大都市地区的发展和再发展的基本元素.这三者的有机组合共同形成了市民认可的、具有归属感和安全感的充满人情味的生态社区.并且促使居民形成对保持社区活力、促进社区发展与进步所必需的责任感。

5.4新城市主义理念对我国新城建设的启示

5.4.1明确新城的边界.严格控制城市外围绿地.防止城市变相蔓延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伴随着城市的发展由量到质的变化.从功能单一到多样化、综合化.城市的空间结构也由封闭式向开放式演变.呈现出从单中心转变为多中心及复合组团式结构。大城市.尤其是那些在中心区有大面积老街区的大城市.为了避免或者减弱单中心集聚所带来的种种问题.在城市总体规划中都不再拘泥于单中心的城市形态.而是向着开敞、多中心”或组合城市的方向发展.这时.除了城市原有的主中心、主城区外.还会规划建设一些具有多功能的组团级新城。这些新城在规划伊始多是依自然地形、道路和绿化分隔。

正如新城市主义所主张的.城镇的发展要有一定的边界.这一边界是由自然环境容量所限定的.人们不能模糊和消除这一边界的存在。一旦突破这个边界也意味着超过了城市的规模极限和生态极限。

但是.这些组团新城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常常会各自膨胀.相互蔓延成片。继而出现新一轮变相的城市圈层式外扩。为此.在规划建设新城时.需要明确城市边界.严格控制城市外围绿地建设.防止新城之间以及新城与主城之间相互蔓延。

另外明确边界的存在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新城空间上的完整和独立.并能促进居民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当然前提是新城建设达到一定水平.而不是依赖主城的附属物。

5.4.2倡导TOD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公共快速交通系统

新城市主义倡导的TOD模式要求在公共交通站点1O~15分钟的步行距离内设置商贸、金融、邮电等公共服务设施.组成一个核心商业区。由于一定规模的核心商业区其服务半径与容量是一定的.可以保障商业区附近居住区的开发密度.同时限制新城的发展规模.从而保证了新城的紧凑发展。

我国是人口大国.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人口高度密集。中国的私家车拥有量虽然逐年增长.但是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不可能成为汽车轮胎上的国家。从生态环境、资源利用的角度看.中国更加应该控制小汽车的发展势头。因此.新城公共交通的大力发展则保证了在限制小汽车发展的前提下.居民依然可以享受便利的交通。主城与新城之间的联系也更加紧密。

此外.在交通节点附近形成复合的核心商业区.其一方面可以满足当地居民基本的生活需求,另一方面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从而使得新城更能够集聚人气。

由于是新城,很大程度上都是新开发土地,政府在发展TOD模式时,控制住交通节点的土地.新建商业等公共服务设施.并以租赁的形式将店面转让.政府可以借此获利其收入可以再投入到城市的建设中来。5、4、3注重新城的混合多样性建设

多样性是城市的天性,城市由无数个不同的部分组成,各个部分也表现出无穷的多样化。《雅典宪章》所崇尚的功能分区没有考虑城市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导致城市相当地冷漠.单调而缺乏生气和活力,并带来越来越多的城市交通问题。

城市土地的混合利用是指在城市某一特定区域内具有多种性质的土地利用。城市土地利用混合程度对城市的交通具有很大的影响。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工作和居住分离造成的高峰时段交通拥挤,非高峰时段运量不足的问题。城市土地的混合利用可以做到备类土地利用的平衡发展.就地吸纳本区居民出行.减少跨区出行活动.从而减少有限通道的交通压力,缓解交通拥挤。5、4、4注重城市文脉的延续与再塑.形成城市肌理和邻里传统

文脉是人与建筑的关系.建筑与城市的关系.城市与其社会文化背景的关系。对于人这样一种社会性生物,如果城市中只有钢筋水泥建筑的物质的显型形态,而没有政治.经济、历史.文化以及社会习俗.心理行为等隐形形态,那么人们不会来此生活和工作,至少不会喜爱这座城市。因此文脉是城市赖以生存的背景,它是一种粘合剂”,将城市的显形形态和隐形形态粘合在了一起。对于完全新建的新城而言,建设文脉的重要性与物质环境的建设同样重要.而在有一定基础的城镇发展起来的新城在大规模的改造中如果不注重文脉的延续,将对城市

肌理造成严重的破坏。

因此,无论前者还是后者,它们文脉的延续与再塑都应该纳入到物质建设的过程中。好的文脉会使物质环境更加宜人和适居,而好的物质环境也能使文脉得到保护和重生。从具体的实践操作来看,笔者认为在我国的新城建设中应该注意这么两点:一是在新城的居住区规划建设中要以人为本.关注居民日常生活的元素,从居住区一个雕塑.一根灯柱入手,建设小尺度、高密度、亲近人的邻里社区;第二是创造好的公共空间.不是为城市的气派等冠冕堂皇的原因而建.而是建设成为人们乐于在此交往、散步娱乐等的城市中最具特色和最具感染的公共活动空间。

5.4.5鼓励公众参与

6.中国特大城市新城规划与实践 篇六

一、引言

中国城镇化快速推进,特大城市因其强大的要素集聚能力,人口与城市规模持续快速扩张,普遍经历着城市过度拥挤、人口高度集中、交通与资源环境压力突出等“大城市病”。在郊区开发建设新城已成为中国特大城市的共同选择。北京、上海、广州、天津等特大城市相继进行了新城的规划和建设,谋求“多中心”的城市空间布局。

二、北京新城规划实践

北京大致经历了卫星城规划、卫星城整合调整和新城规划建设三个发展阶段。

(一)卫星城规划初始阶段

为了缓解市区人口集中的压力,1958年制定的《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初步方案》首次提出了采取“子母城”的形式,进行城市空间布局;在发展母城(市区)的同时,有计划地进行子城(卫星城镇)开发,规划了40多个卫星城镇。

(二)卫星城整合调整阶段

1982年的《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延续了1958年规划的城市格局。为扭转卫星城分散布局的状况,规划调整为条件较好的卫星城予以重点发展的思路,并提出了相关配套措施。远郊卫星城由40多个精简为20多个,提出重点建设燕山、通县、大兴黄村、昌平4个卫星城。1993年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 2010)》调整为“城市建设的重心从市区逐步转移到远郊区”,“市区由外延扩长变为调整改造”,将北京打造成四级城镇体系,即1个市区、14个卫星城、29个中心镇以及140多个建制镇。

(三)新城规划建设阶段

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中,明确要求构建“两轴两带

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作为新空间规划布局中的重要节点,一方面,新城要承担疏解中心城区的功能和人口;另一方面,新城要起到集聚新的产业、带动区域发展的重要作用。在新规划中,原有的卫星城从14个压缩到11个。

与卫星城相比,北京新城的发展表现出如下三个特征:

第一,更加重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近距离新城以轨道交通与中心城相连,市政基础设施完善,中心城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开始逐步向新城转移;第二,经济发展加速,人口规模增大;第三,新城距离规划目标仍有较大差距,尚未成长为次级中心。

三、天津新城规划实践

天津在2006年批复的《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 2020)》中确定的城市空间拓展战略为“双城双港、相向拓展、一轴两带、南北生态”,即兼顾中心城区发展,同时又以“一轴两带”的规划,统筹郊区各行政区县发展,亮点是“滨海新区龙头带动、中心城区全面提升、各区县加快发展”的空间战略。为提高周边区县的综合实力,突出区县的发展特色,加强城乡互动,实现各区县加快发展,规划提出外围区县实施“新城集聚、多点布局、特色发展”策略,规划了11个新城,分别是西青新城、津南新城、汉沽新城、大港新城、蓟县新城、宝坻新城、武清新城、宁河新城、静海新城、京津新城和团泊新城。按照中等城市标准建设,进一步完善载体功能,壮大经济实力,带动区县发展,在区域和城市發展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天津新城在区域和城市中的定位如下:

城镇体系的重要节点

天津城镇体系划分为四级:“城市中心

新城

中心镇一般建制镇”。作为天津城镇体系的重要节点,新城是各个行政区县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服务中心。

承接中心城区功能疏解

中心城区功能疏解体现为人口、产业等生产要素的向外迁移。新城是周边地区的发展高地,是中心城区疏解的首选承接地。

区域增长极

新城承接中心城区功能疏解,同时向周边地区辐射。新城是“城市的边缘”和“区域的中心”。

四、上海新城规划实践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上海市一直尝试改变城市空间结构状况。建设郊区新城、发展多心多核开敞式的城市空间结构是上海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重要步骤。

上海市经历了由卫星城到新城的两个规划阶段。

(一)卫星城规划阶段

1956年上海市首次提出建设卫星城镇的设想。1957年明确提出“在上海周围建立卫星城,分散一部分工业企业,减少市区人口过分集中”。1959年,上海市制定了《城市建设初步规划总图》,提出卫星城发展定位为承接外迁人口和工厂,开始了五个卫星城(闵行、吴泾、安亭、松江和嘉定)的规划建设,规划人口10-20万,并提出卫星城应配置基本独立和大致完善的基础设施。1986年的《上海城市总体规划》明确提出了卫星城的发展理念。认为卫星城的人口规模一般不低于10万,有些卫星城可以达到30万,卫星城规划中还增加了依托宝钢和金山石化的宝山、金山卫两个卫星城。上海市卫星城建设始终处于一种自发状态,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匮乏,综合竞争力和“反磁力”较弱。

(二)新城规划阶段

2001年批复的《上海市总体规划(1999-2020)》提出了建设新城的理念。《规划》以中心城为主体,形成“多轴、多层、多核”的市域空间布局结构。“多轴”由沪宁、沪杭、滨江沿海发展轴组成;“多层”指中心城、新城、中心镇、一般镇所构成的市域城镇体系及中心村5个层次;“多核”即为中心城和新城。在中心城外规划11个新城,每个新城规划人口20 30万。其中,10个新城为郊区县的县城或政府所在地,另外一个为依托大小洋山深水港建设的临港新城。2004年,上海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切实推进“三个集中”加快上海郊区发展的规划纲要》,优先发展嘉定、松江等重点新城,重点新城的人口规模规划为80-100万。

nlc202309090233

目前,上海市新城建设基本在规划框架下推进。但是新城的发展并不理想,除了松江和嘉定新城初具规模外,其他新城的城市功能仍不完善,对要素的集聚作用较弱。新城还不具备有效承担疏解中心城区的功能,远未形成与中心城区协调互补、互动共赢的区域关系。

五、广州新城规划实践

广州新城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一)初步设想阶段(20世纪50年代改革开放)

这一时期,广州开始对“田园城市”和新城模式进行探索,卫星城还没有成为城市发展的重点,而是仅将几个现状村镇粗略定义为工业卫星城,在政策和产业发展方面没有作出实质性的安排。

(二)新城建设初级阶段(1978-2000年)

这一时期,广州采用了“飞地”方式,建设了很多开发区,比如较具代表性的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广州科学城、广州高新区、南沙开发区等。

(三)新城全面发展阶段(2000年)

2000年以来,广州市出于城市空间拓展的需要,抓住番禺、花都撤市设区的机遇,重构广州总体空间框架,在《2000年战略规划》中,确定城市拓展方式为“点

轴”跨越式,其支撑点主要通过新城建设实现。《2000年战略规划》确定的空间布局基本取向为“南拓、北优、东进、西联”。东南部为主要发展方向,东进轴、南拓轴为两条城市功能拓展轴,在此基础上推进东进和南拓轴,建设一系列新城。规划以南拓轴为节点带动发展型,包括广州大学城、广州新城、南沙滨海新城;东进轴为组团整合发展型,通过珠江新城、天河中央商务区建设的拉动,将各个类型分散、功能单一的开发区整合为广州开发区,向功能综合的产业新城——萝岗新城转变。

2012年3月30日,《广州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11-2020)》通过国家住建部批复。之后,广州继续实施“南拓、北优、东进、西联、中调”方针,促进城市空间发展从拓展增长走向优化提升,形成“一个都会区、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的多中心网络型城市空间结构。一个都会区是国家中心城市功能的主要承载地,重点发展现代商贸、金融保险、文化创意、医疗健康、商务与科技信息和总部经济等现代服务业,优化区域布局及城市高端功能,加强历史文化保护,提升都会区用地效益和环境品质;两个新城区指南沙滨海新城和东部山水新城,是带动率先转型升级的两个战略型新区。重点完善综合配套设施,注重提升新城区综合服务功能,实现居住、就业、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均衡协调及与产业同步发展,吸引人口加快集聚;三个副中心指花都、从化、增城,是城乡统筹的重要载体,重点提升综合服务功能,承接都会区人口和功能疏解,辐射带动镇、村整体联动,共同发展。广州新城的历史使命已经不再局限于疏解城区的产业与人口,而是成为城市发展轴线上的重要增长极,致力于改变空间拓展方式,调整城市空间结构,提高综合竞争力。

六、结语

中国特大城市的新城规划始于20世纪50年代,尽管发展理念和目标不尽相同,但是发展新城的理念始终贯穿在50多年的中国城市化和城市发展进程之中。通过对中国特大城市新城的规划轨迹、现状和特征进行的分析,在新城规划与发展方面,特大城市具有相似的特征。具体表现在:

第一,新城规划发展轨迹相似。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特大城市在新城发展的过程中,大都经历了工业区卫星城

新城规划的历程。在计划经济时期,结合重点工业项目的建设,北京、上海、广州、天津,以及沈阳、南京、武汉等大城市周边相继建设了一批小城镇发展工业。与发达国家疏解中心城区产业的新城建设目标不同,北京、上海、广州、天津等城市规划建设卫星城的指导思想是以较低的成本布局新增的工业项目,产业门类单一、规模小,重生产轻生活,导致孤立发展工业的卫星城布局分散、效益低下。特别是由于配套服务设施不健全,缺少凝聚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对外开放政策,进入了城市快速发展期。中国的很多城市尤其是沿海城市,紧紧抓住改革开放的机遇,顺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很快在各自区域的周边兴建了一批经济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这些园区享有税收等优惠政策,快速地成长为外向型的产业新城。由于相似的城市空间格局调整诉求,北京、上海最初的选择是在郊区发展卫星城,并且都将卫星城作为工业布局的重要节点加以规划建设。但是由于产业结构单一,生活配套设施、公共服务建设滞后,以及与中心城区联系薄弱等问题,卫星城发展陷入困境。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反思卫星城利弊,建设相对更为独立、功能更为完善的新城,成为北京、上海的共同选择。

在特大城市总体扩张的同时,内部空间结构开始由向心集聚向离心扩散转变,北京、上海、天津、广州等城市相继进入郊区化过程。与此同时,老城区开发密度过大、人口高度集中、交通拥堵,逐渐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瓶颈。為解决这一问题,很多城市向“多中心、网络化”的发展模式转变,城市建设的重心不再是中心城,城区周边地区迅速发展,大量新城新区纷纷涌现,大城市地域空间开始演变为“多核”结构。

按照功能划分,中国大城市新城建设可分为四种类型:一是生产型新城,如高新技术开发区、工业开发区等;二是居住型新城,如郊区房产开发区等;三是会展型新城,如为体育赛事、国际会议等大型活动兴建的新城;四是知识型新城,如大学城等知识交流密集的新城。新城发展经历了规模由小到大、独立性由弱到强、功能逐步多样化的发展历程。

第二,新城发展目标相似。北京与上海新城规划建设的目标相似,一是作为区域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城市空间拓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多选择依托远郊区县进行规划建设;二是疏解中心城区的功能,满足城市功能和空间扩张需要,依托中心城区经济与社会发展作为基础与支持条件建设郊区新城;三是促进区域均衡发展,同时解决中心城区交通和人口过度拥挤、郊区低密度欠发达的双重区域性问题。几个城市的新城建设有一个共同之点即:在新城建设之初,规划人口一般都较少,且功能相对单一,配套设施不完备,对中心城区依赖程度较高。随着新城建设发展的时间推移,此后规划的新城,人口规模和面积更大。具有一定规模的新城有利于配套更完善的服务设施,增强新城的活力和吸引力,通过吸纳和培育产业及城市功能,增加就业机会,使新城具有更加完备的功能,实现自我平衡能力增强,人口吸纳能力提高。

第三,新城发展阶段和面临的问题相似。当前,北京与上海的新城建设处于发展初期阶段,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为着力点,虽然完成了城市的基本框架,但是城市功能尚不健全,新城发展面临共同的问题,即产业联动效应不强,市政、生活配套设施不足,公共服务水平弱化。新城缺乏吸引力和带动作用,距离规划目标尚有一定差距。产业是新城实现职住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职住平衡是城市的就业岗位与居住人口之间基本一致。伦敦、巴黎、东京的生产力空间分工都比较明确,新城承担了生产制造、居住和新兴的服务功能。近郊新城以物流、研发和轻工业为主导产业,远郊新城主要发展工业和旅游产业。新城产业发展是职住平衡的关键,高水平的生产生活服务设施是配套基础。

第四,新城注重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生态环境容量已经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条件。新城要更加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创建理想的人居环境是新城建设发展的重中之重。

第五,集中、发挥资源优势,新城建设要成为理想的城市副中心。目前,特大城市新城规划建设直指城市副中心。广州提出发挥国家新区与自贸试验区“双区”叠加、自贸试验区与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双自”联动优势。主要包括:把南沙新区建设成为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枢纽、珠三角汇集高端要素先导区、广州城市副中心;强化新区和自贸试验区对珠三角及全国的辐射功能,形成粤-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这其中,关于广州城市副中心的定位有过广泛讨论,把南沙提升为广州市唯一的城市副中心既是对南沙战略地位的再次升级,也将对广州的空间格局带来重大调整,可以集中资源,加快重点地域、重大平台建设。天津的情况与广州相似。目前,滨海新区已成长为城市副中心,有研究认为天津已经形成“双中心”的城市格局。2016年5月27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即重点新城之一的通州新城。通州新城从“行政副中心”角色正式变更为“城市副中心”,此前提出的市级行政机关搬迁的范围将扩大,更多的机构和单位搬迁到通州后,通州新城将成为一个具有行政、文化、经济、教育等功能的综合型城市副中心。

(责任编辑:李静敏)

上一篇:博览会展位设计方案下一篇:学校学生干部会讲话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