疲劳驾驶的产生原因及防范措施(精选14篇)
1.疲劳驾驶的产生原因及防范措施 篇一
泵送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及防范措施
高建军
(作者简介:高建军,男,1984年11月14日出生,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人,朔州路桥建设有限责任公司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道路、桥梁施工)
摘要:本文首先阐述泵送混凝土的特点,进而阐述泵送混凝土产生裂缝的类型及其成因,最后提出泵送混凝土裂缝的防范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泵送混凝土 裂缝 原因分析 防范措施
泵送混凝土是施工技术进步发展而来的一项施工技术,它可一次连续完成水平运输和垂直运输,并可连续浇筑,具有工艺简单、施工速度快、适用范围广、占用场地小、操作便捷、大大降低劳动强度等优点,在高层建筑、桥梁、地铁等工程中被广泛应用。但由于泵送混凝土本身的工艺特点及施工工艺等原因,泵送混凝土施工的工程往往会出现一些裂缝,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结构的抗渗和耐久性能。本文就泵送混凝土施工易产生裂缝的原因和防范措施进行探讨,以供参考。泵送混凝土的特点
1.1水泥用量多:为保证混凝土具有良好的可泵性,强度等级为C20~C60的混凝土中水泥用量一般为350~550kg/m3;最小水泥用量宜为300kg/m3;
1.2砂率高、用砂量多:为保证混凝土的流动性、粘聚性和保水性及便于运输、泵送和浇筑,泵送混凝土的砂率要比普通混凝土流动性大,约为38%~45%;通过0.315筛孔的砂不应小于15%;
1.3粗骨料粒径较小:为满足泵送要求粗骨料粒径往往较小,碎石不宜大于1:3,卵石不宜大于1:2.5,泵送混凝土的石子粒径不得大于泵送管道直径的1/4;
1.4添加剂:为改善混凝土性能,节约水泥和降低成本,施工时常掺加粉煤灰、矿渣等;
1.5水灰比宜为0.4~0.6;混凝土的坍落宜为80~180mm;
1.6泵送剂:多为高效减水剂、复合缓凝剂、引气剂等,对混凝土拌和物流动性和硬化性能有影响,因而对裂缝也有影响; 泵送混凝土产生裂缝的类型及其成因
2.1环境因素引起的温度裂缝
水泥水化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热量,每立方米混凝土将放出17500~27500kJ的热量,混凝土内部温度升高30℃左右,—般在1~3d即释放50%以上热能。大体积混凝土,其形成的温度应力与其结构尺寸有关。在一定尺寸范围内,混凝土结构尺寸越大,温度应力也越大,因而引起裂缝的危险性也越大。
2.2混凝土塑性(沉陷)收缩裂缝
在板、墙等表面系数大的结构中使用泵送混凝土现浇施工,会经常出现一种早期裂缝。当混凝土沉陷时受到钢筋、模板抑制以及模板移动、基础沉陷所引起的裂缝。
2.3混凝土的干缩裂缝
干燥收缩的主要原因是混凝土在硬化后较长时间产生内水分蒸发引起的。混凝土的干燥收缩主要是由于水泥石干燥收缩造成的,混凝土的水分蒸发、干燥过程是由表及里逐渐发展的。
混凝土的干缩裂缝发生在表层很浅的位置,裂缝细微,有时呈平行线状或网状,常常不被人们注意。但须注意的是,干缩裂缝不仅严重损害薄壁结构的抗渗性和耐久性,也会使大体积混凝土的表面裂缝发展成为更严重的裂缝,影响结构的耐久性和承载能力。泵送混凝土裂缝的防范措施
3.1混凝土内部的温度与混凝土厚度及水泥品种、用量有关。在添加泵送剂或粉煤灰时,也可选用矿渣硅酸盐水泥。另外,在施工时,可充分利用混凝土后期强度,或是改善骨料级配,掺加粉煤灰或高效减水剂等来减少水泥用量,降低水化热。
3.2混凝土的干燥收缩受用水量的影响最大。因此,应严格控制泵送混凝土的用水量,即在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应尽可能将单方混凝土用水量控制在170kg/m3以下。
3.3选用合理的粗细骨料
3.3.1粗骨料:根据结构最小断面尺寸和泵送管道内径,选择合理的最大粒径,尽可能选用较大的粒径。实验表明:粗骨料5~40mm粒径可比525mm粒径的碎石或卵石混凝土可减少用水量6~8kg/rn3,降低水泥用量15kg/m3,因而可减少泌水、收缩和水化热;
3.3.2细骨料:以级配良好的中砂为宜,采用细度模数2.8的中砂比采用细度模数2.3的中砂,可减少用水量20~25kg/m3,可降低水泥用量28~35kg/m3,因而降低了水泥水化热、混凝土温升和收缩。所以选用合理砂率是必要的。如果砂率过大,就会影响混凝土的工作性和强度,而且能增大混凝土的收缩和裂缝。
3.4掺加掺合料
3.4.1大量试验研究和工程实践表明,混凝土中掺入一定数量优质的粉煤灰后,不但能代替部分水泥,而且由于粉煤灰颗粒呈球状具有滚珠效应,起到润滑作用,可改善混凝土拌和物的流动性、粘聚性和保水性,从而改善了可泵性。混凝土在1~28天龄期内,添加粉煤灰的百分数大致就是温度和水化热降低的百分数,即掺加20%粉煤灰的水泥混凝土,其温升和水化热约为未掺粉煤灰的水泥混凝土的80%,可见添加粉煤灰对降低混凝土的水化热和温升的效果是非常显着的。
3.4.2在混凝土中添加具有减水、增塑、缓凝、引气的外加剂,可以改善混凝土拌和物的流动性、粘聚性和保水性。同时,掺加外加剂,可使混凝土密实性好,可有效地提高混凝土的抗碳化性,可改善水泥浆的稠度,可提高水泥浆与骨料的粘结力,并可有效地提高的混凝土抗拉强度,提高其耐久性。但在选用外加剂时,须注意的是,必须选用干燥收缩小的减水剂或泵送剂。
3.5改善搅拌工艺
采用二次投料的净浆裹石或砂浆裹石工艺,可以有效地防止水份聚集在水泥砂浆和石子的界面上,使硬化后界面过渡层结构致密、粘结力增大,从而提高混凝土强度10%或节约水泥5%,并进一步减少水化热和裂缝。另外,混凝土搅拌时间要适当,搅拌时间过短、过长,都会造成拌和物均匀性变坏而增大沉陷。
3.6严格控制和改善浇筑工艺
3.6.1合理安排施工工艺,分层、分块浇筑,以利于散热,减小约束。混凝土浇筑前,应根据结构物结构尺寸、浇注面积的大小及约束情况等合理进行混凝土浇筑的工作面划分,保证分层分块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大体积混凝土分层分块不宜过厚过大,以避免产生温度裂缝;
3.6.2振捣时间以10~15s/次为宜。对已浇筑的混凝土,在混凝土浇筑1~1.5h后,在终凝前进行二次振捣,表面压实,可排除混凝土因泌水,在石子、水平钢筋下部形成的空隙和水分,提高粘结力和抗拉强度,并减少内部裂缝与气孔,提高抗裂性。
3.6.3为了控制混凝土的总温升,减少大体积工程构件的内外温差,控制混凝土的出机温度和浇筑温度是一个重要措施。根据(DLT5144-2001)《水工混凝土施工规范》中的规定:高温季节施工时,混凝土最高浇筑温度应≤28℃。或在砂石堆场搭设简易遮阳棚并采用地弄供料,必要时可向料堆喷水,在搅拌混凝土时加冰块拌和,对降低混凝土入仓温度十分重要。
3.6.4混凝土浇筑时,下料不宜太快,防止堆积或振捣不充分。
3.7规定合理的拆模时间,及时进行表面保温
在泵送混凝土的施工中,为了提高模板的周转率,往往要求新浇筑的混凝土尽早拆模。当混凝土温度高于外界气温时应适当考虑推迟拆模时间,以免引起混凝土表面的早期裂缝。同时,在拆模时,为避免表面温度骤降而引起温度梯度,可在拆除模板后及时在表面覆盖一轻型保温材料,如泡沫海绵等,从而防止混凝土表面产生过大的拉应力,防止裂缝的产生。
3.8注重浇筑完毕后养护
混凝土养护主要是保温和保湿,以减少混凝土表面的热扩散,降低混凝土表层的温差,减少混凝土的干燥收缩,防止表面裂缝。必要时可以埋管在混凝土内通水冷却降温,效果十分明显。在寒冷季节,混凝土表面应设置保温措施,以防止寒潮袭击。结束语
综上所述,泵送商品混凝土,因水泥用量多,单位用水量大,对砂率的要求又较高又添加化学外加剂,致使混凝土干燥收缩,产生裂缝的潜在危险较大,应引起足够重视。为此,在施工时,应选用适宜的水泥品种、减小水泥用量、选用合理的粗细骨料、掺加掺合剂、改善搅拌工艺、严格控制和改善浇筑工艺、规定合理的拆模时间及注重浇筑完毕后养护等,以提高混凝土的密实性和抗拉强度,防止裂缝的产生。
2.疲劳驾驶的产生原因及防范措施 篇二
1“三违”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
产生“三违”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思想问题, 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1 侥幸心理
有些人在几次违章后没有发生安全事故, 就麻痹大意, 认为违章不会出事。把几次违章没有出事故的偶然性和长期违章迟早要出事故的必然性混淆在一起。在遇到难干、麻烦的工作时, 贪图一时的省事, 明知违章还要干, 总认为问题不大, 最终导致事故的发生。
1.2 经验心理
认为自己长年从事这项工作经验丰富, 习以为常, 当工作条件和环境因素发生变化后没有全面分析周边环境变化, 缺乏自我防范意识, 一旦遇到突发事件, 不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酿成事故的发生。
1.3“异常”心理
有些人因社会、家庭、单位及个人身体状况等原因, 情绪受到影响, 工作时注意力不集中, 动作准确性差, 灵敏性下降, 造成思维判断失误, 导致事故的发生。
1.4“无意识”心理
对于新员工、转岗员工, 因为对工作环境不熟悉, 对企业的各项安全管理制度了解的不够全面, 安全意识差, 对工作岗位上存在的危险因素和违章行为带来的严重后果认识不足, 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发生事故。
1.5“自我表现”心理
有些人技术不熟练、能力不够, 遇到问题也不虚心向比人求教, 不懂装懂, 盲目硬干, 造成事故。
1.6“与己无关”心理
有些人认为安全工作是表面上的事, 是领导的事, 是安全管理部门的事, 与自己没有关系, 当“老好人”, 发现别人违章也不纠正, 不检举, 不汇报。
此外, 领导重视程度不够, 安全监管人员监督力度不足也是造成“三违”现象频发的主要原因。
众所周知, 违章事故的发生原因不是单一的, 大部分都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只要我们在日常工作中, 针对不同原因采取相应措施, 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观念, 遵章守纪, “三违”现象就可能标本兼治, 甚至“斩草除根”。
2 企业“三违”现象的防范措施
企业“三违”现象要想得到有力控制,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 领导重视是关键
领导的高度重视, 是“三违”现象能否得到根治的关键。所以开展反“三违”首先要从领导抓起。一是提高领导的安全意识。有的领导不是不重视, 而是从自身来讲没有意识到“三违”的危害性。需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和宣贯, 让领导知晓“三违”的危害, 提高领导的安全意识, 从而引起领导的高度重视。二是制度管理。按照“属地管理、直线责任”的原则, 把反“三违”的内容纳入年初签订的安全生产责任制中, 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 并与单位的绩效考核挂钩, 使反“三违”管理和单位的经济效益紧密结合起来, 形成反“三违”的高压态势, 充分发挥各级领导管理者的龙头作用。
2.2 完善规章制度是前提
“违章”, 顾名思义就是违反了章程, 违反了企业所制定的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操作规程的要求。现在有一些企业, 安全管理的规章制度、岗位操作规程等本身就不健全, 而且平时对操作者的不规范、随意性的操作行为并没有提成整改要求, 也没有补充、制定、完善具有指导性作用的作业指导书, 从而导致各站违章行为的发生。因而要想杜绝“三违”现象, 建立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是前提, 只有这样, 员工才能真正做到有章可循。
2.3 安全培训是基础
安全培训在安全管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反“三违”必须要充分发挥宣传教育的作用, 注重实效性, 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2.3.1 要注重宣传形式的多样化。
充分利用板报、标语、安全经验分享、竞赛、演讲、安全观察和沟通、各类安全活动等形式, 进行多层次、多渠道, 灵活多样的安全培训, 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 使员工充分认识到“三违”的危害性。
2.3.2 要注重培训内容的全面性。
安全培训是安全工作的重要内容, 是不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 增强应急反应能力、充分认识及防范“三违”现象的重要途径。培训内容要全面, 不仅要有安全目标指标、法律法规、安全理论的高度, 还要有企业的安全管理制度、技术实操培训、安全经验分享以及本企业本行业的事故案例的宣讲;培训要有针对性, 要着重对新员工、转岗员工的岗位知识、岗位技能和岗位风险、防范措施的培训;另外安全培训内容还要和企业职工的利益密切相关, 从而引起员工的兴趣和重视。
2.3.3 安全培训的对象要具体化。
企业安全教育培训重点要对“三违”人员进行培训, 要通过监控、检查等形式识别出反“三违”的重点培训对象, 进行重点教育培训, 因人制宜、有效地控制“三违”行为, 降低事故的发生率。
2.3.4 企业安全管理的重点是班组。
班组不仅是企业架构的细胞, 也是安全管理的主要阵地。充分发挥班组的作用, 抓好班组的安全管理, 是反“三违”的主要途径, 也是安全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班组长是安全管理工作的最前沿实践者, 也是安全生产的直接执行者, 称职的班组长必须保证搞好基层安全生产工作, 班组长如果勇于抓反“三违”, 把“三违”纳入班组人员的考核, 就能充分带动班组的每一位员工, 引起班组人员的高度重视。从班组成员讲, 反“三违”的重点人员是特种作业人员和新员工。特种作业的危险性比较大, 特种作业人员也是事故的多发人群, 如果不按规章制度进行操作, 就存在随时有危及自身和他人安全的可能。新入厂的青年员工, 往往安全意识比较差, 技术水平比较低, 好奇心、好胜心强。这也是“反三违”的主要人群。
通过一系列的安全培训工作, 要切实提高员工自觉遵守安全规章制度的意识, 提高员工的岗位技能, 明确责任, 使员工养成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 实现员工从要我反“三违”到我要反“三违”的转变。
2.4 全员参与是保证
在企业的管理工作中, 安全和每个人都戚戚相关, 需要各级各层次人员全部参与。企业必须把按章操作、遵章守法落实到安全生产管理的全过程, 充分调动每一位员工的积极性, 主动性和自觉性, 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 只有全员参与了, 反“三违”的工作才能发挥实效。
2.5 现场监管要狠抓
现场就是指员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业务作业的场所, 是企业生产经营的主阵地, 也是发生“三违”现象, 出现伤亡事故的主要场所, 所以对现场的监管非常重要。严格现场监管需要企业内部有一批高素质认真负责的安全监管人员, 安全监管人员是企业现场安全监督管理的主力军, 是企业内部的安全业务活动的裁判, 安全监管人员要经常深入到现场检查监督, 对现场出现的“三违”现象立即给予制止, 并根据相关制度进行通报、批评、罚款等, 杜绝类似“三违”现象的再次发生, 安全监管要做到快、准、细、严、狠, 把各站安全事故、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2.6 奖罚兑现不可少
要建立健全反“三违”的工作机制, 要有责任追究机制和奖惩机制。对在工作中安全管理到位, 安全业绩突出的员工、各级管理者、班组、集体要进行大张旗鼓地表彰和奖励, 要让这些在反“三违”工作方面付出努力的单位和个人既要在精神上获得容易, 又要在物质上获得实惠。对因领导不支持、不重视, 管理人员严重失职, 员工“三违”造成的责任事故等要从严从重处理, 要做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一视同仁, 从而起到警戒的作用, 谨防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了了之。要做到责任清晰、功过分明、奖罚分明, 充分发挥好奖惩的激励和鞭策作用。
3 结语
3.浅谈疲劳驾驶的危害及防范 篇三
[关键词] 疲劳驾驶 危害 防范 安全意识
疲劳,是指因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而造成的身体机能和心理机能失调。驾驶疲劳是指由于驾驶员长时间连续驾驶车辆所产生的疲劳。驾驶员长时间在速度快,噪声大,驾驶姿势单调、注意力高度集中,身体肌肉处于紧张状态下,产生生理机能和心理机能的失调,而在客观上出现驾驶技能下降的现象。为了提高驾驶员的安全意识,加强驾驶员对疲劳驾驶危害性的认识,预防疲劳驾驶,确保行车安全,本文就疲劳驾驶话题进行探讨。
1 产生驾驶疲劳的原因
睡眠不足是造成驾驶员疲劳的主要原因。睡眠质量不好,又导致睡眠不足,造成生理、心理疲劳。不注意劳逸结合,长时间驾驶车辆,连续在复杂的道路状况下行驶及高速行驶,精神过度集中等,都是引起驾驶疲劳的重要原因。在睡眠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要求驾驶员集中精力驾驶车辆,任何人都很难做到。
1.1 睡眠不足引起的疲劳
近些年来,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生活习惯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夜生活逐渐丰富多彩,有些驾驶员通宵达旦玩耍,或者晚上饮酒、KTV娱乐过度,造成睡觉之前精神高度亢奋迟迟不能入睡,第二天精神萎靡怠倦,还没上车驾驶已是疲惫不堪,这种状态下出车,别说长时间驾驶车辆不安全,就是短时间内一旦遇到紧急情况,也难以应对。
有的驾驶员家庭事务繁多、同事之间的关系不太好、夫妻关系又不和睦,家中有小又有老,精神负担过重,昼思夜想也影响睡眠。有的驾驶员赚钱心切,工作过量、昼夜不停多装快跑,睡眠不够,体力得不到恢复。有的却是睡眠环境条件差,外界干扰厉害,没有得到很好的休息等等,都易在生理、心理上产生疲劳。
1.2 驾驶中产生的疲劳
引起驾驶疲劳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驾驶员在行车中的疲劳,主要是神经和感觉器官的疲劳,以及因长时间保持固定姿势,血液循环不畅所引起的肢体疲劳。
驾驶员长时间坐在固定的座位上,动作受到一定限制,注意力高度集中,忙于判断车外信息,精神状态高度紧张,从而出现眼睛模糊、腰酸背痛、反应迟钝、驾驶不灵活等驾驶疲劳现象,且主要是眼睛和身体的疲劳。
车辆行驶在路上,发动机声音、车身振动产生的噪声、车外能见度低、交通拥挤,人车混杂,路况极差等因素会使驾驶员着急,情绪紧张,长时间处在这样的驾驶环境下,驾驶员需要付出大量精力,因此容易产生疲劳。
高速行驶时,车外的交通情况相对增多,变化加快,目不暇接,驾驶员就要集中精神目视前方各种动态,手脚配合要顺畅,对路面的情况要有个提前度,谨防预料外的情况突然发生,在这样精力高度集中的情况下,极易产生疲劳。
有些驾驶员驾驶时间短,技术水平低、操作不熟练,经验少而安全意识差,碰到复杂路段恐惧、紧张,手忙脚乱影响操作,对路面情况处理不当,随之又更增加了恐惧感和紧张情绪,这样恶性循环,更易导致疲劳。
2 疲劳驾驶对行车安全的危害
现实生活中,许多驾驶员对效益与安全、工作与休息的关系认识不清,盲目追求效益,置安全于不顾,致使疲劳驾驶,危害极大,随时都有可能引发交通事故。
2.1 驾驶员疲劳驾驶在精神方面对行车安全的危害
疲劳驾驶在精神方面的主要表现为神情恍惚,思想不集中、知觉混乱、听觉迟钝、注意力涣散,视野范围缩小,视觉不清晰,辨认交通标志和识别能力大幅度下降,经常丢失重要的交通信息。思考欠周到、判断失误现象增多,视线引起错觉,特别是在夜间驾驶时把河道看成公路,将无路视为有路,这种现象比比皆是。
2.2 驾驶员疲劳驾驶在身体方面对行车安全的危害
主要表现为肌肉收缩调节机能降低,致使操作动作节律失调、手脚麻木、动作呆滞、迟缓、失调,动作的协调性和准确性下降。触觉和运动觉的敏感性减弱,导致在遇到紧急情况下,误把油门当刹车使用。
2.3 疲劳驾驶发展到严重的情况下对行车安全的危害
主要表现为导致驾驶员在行车中出现短暂睡眠现象。这时驾驶员由于处在睡眠状态,失去判断能力,无法接收来自车内外一切信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对身边发生的一切全然不知,遇到弯道不知打方向,下坡不知刹车,上坡不知换挡,人如木偶般无动于衷,这样很容易把车开入峡谷、桥下,或撞在岩壁上、追尾、与来车相撞,酿成重大交通事故。
3 预防及消除疲劳的途径
消除疲劳驾驶对交通安全关系重大,是交通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所以消除疲劳和预防疲劳,对于驾驶员来说就显得特别重要。以下谈一些防止疲劳驾驶的适用方法:
3.1 稳定情绪
驾驶员的情绪好坏对行车安全很重要,确保驾驶员不被各种琐事影响情绪,不把一些不愉快的事带到行车中来,分散注意力,要保持良好的心情,沉稳的心态。
3.2 保证睡眠
驾驶员要尽量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每天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并提高睡眠质量,使大脑得到充分的休息,恢复精力。驾车出行的前一天晚上,最好不要参加娱乐活动,睡前不要吃刺激性食物,否则睡前大脑过于兴奋难以入睡,将影响睡眠质量。充足的精力和饱满的精神是避免疲劳驾驶,保证行车安全的法宝。
3.3 控制速度
驾驶过程中尽量不要长时间高速行驶,高速行驶需要精神高度集中,这样会造成视觉和心理上的紧张,易使驾驶员神经紧绷,从而加快疲劳的产生。最好是维持经济车速行驶,可减轻精神压力,降低疲劳。
3.4 事先计划
提早做好出行计划,了解路途里程及其它情况,预估到达目的地时间,提前对途中就餐和适时休息有个安排,有思想准备的行程对于缓解驾车疲劳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
3.5 按时就餐
人是铁,饭是钢。驾驶车辆是脑力和体力相结合的劳动,需要消耗较多热能,准时就餐,能及时补充热量,尤其连续长时间行车,更要注意保证体力有足够的能量。
3.6 合理安排时间
科学合理地安排行车时间,切不可在行车途中抢时间,宁可出车早点、途中慢点,人感到有些疲倦一定要停车休息,多进服务区洗洗脸喝喝水,活动活动筋骨。
3.7 注意夜间行驶
夜间长时间行车,适当多吃些抗疲劳的食品,比如喝茶、喝咖啡等。下半夜一点至五点是一天人最困、最难熬、最疲劳的时间段,也是事故多发期,更要注意休息,在驾驶室打个盹、睡上二三十分钟,都有一定的效果,能缓解疲劳。
3.8 驾驶环境良好
车内要整洁舒适,与乘车人保持和谐的气氛,调整好乘坐的姿势以及室内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减少噪声干扰,放一些悠扬的歌曲提提神、放松放松。
总之,安全意识高于驾驶技术,为了道路交通安全,为了自己和他人美好的明天,加强对驾驶员的交通安全和职业道德教育势在必行,提升驾驶员的自身修养也不可忽视,明确自己肩上的责任,增强社会责任感,也是有效防止疲劳驾车的一个有效办法。只要驾驶员心中装着交通安全和交通法规,并将之落实到行动上,就会自觉抵制疲劳驾车行为,防患于未然,确保行车安全。
参考文献:
4.疲劳驾驶的产生原因及防范措施 篇四
基于安全人机工程学的驾驶疲劳因素及其产生机理分析
摘要:在当今各种重大伤亡事故中,交通事故所占比例最大.其中驾驶疲劳已经成为引发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但驾驶疲劳的产生受交通标志、环境、驾驶员自身素质等诸多因素交互作用,成因复杂,表现特征呈现出多维度、多侧面.基于安全人机工程学的原理分析了驾驶疲劳的各种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归纳出其形成过程分为感知、判断决策和动作3个阶段,提出疲劳驾驶的行为模式,并探讨其内在机理,这对于预防驾驶疲劳,保障车辆安全畅行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作 者:段振伟 景国勋 杨书召 DUAN Zhen-wei JING Guo-xun YANG Shu-zhao 作者单位:河南理工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河南,焦作,454003 期 刊: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ISTIC Journal:JOURNAL OF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年,卷(期):, 27(1) 分类号:X9 关键词:安全人机工程 驾驶疲劳 产生机理5.小金库产生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篇五
小金库产生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私设“小金库”问题为什么久禁不止,其动机十分明显,就是想方设法逃避监督,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思想认识不足是产生“小金库”的直接原因
一些部门单位领导对财金法规制度不熟悉不了解,法制观念淡薄,对私设“小金库”的危害性认识不足,认为是“账外账”反正是账,搞一点变通无关紧要,并且认为“小金库”比较隐蔽,一般不会被查出,存有侥幸心理。
二、部门和个人利益的驱动是产生小金库的内在动因
一些单位的领导为了处理一些不合规的支出的费用,为了给职工谟点奖金福利,较好的办法就是设置“小金库”。从查处出来的“小金库”资金去向分析来看,大部分是用于发放本单位的职工奖金福利支出、请客送礼费用支出等。
三、财务监管的力度加大,是产生“小金库”的外部动因
随着预算外资金“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的执行到位,财政统管力度的加强,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实施,在此情况下,一些部门单位就觉得手脚被捆死,从而出现财政、纪检部门管理越严格,部门单位产生私设“小金库”的动机就越强烈。
四、查处力度不够,是产生小金库“的间接动因
目前,审计出来的“小金库”,一般只是给予单位一定的经济处罚,大多没有与单位领导人和直接责任人行政处罚、经济处罚挂钩,结果造成有关部门、单位存在无所谓的思想,总认为即使“小金库”被发现了,无非就是单位罚一点款,没有触及个人责任,不伤筋动骨,进而未能起到杀一儆百,以儆效尤的震撼作用。
五、财会人员执法不严,是产生“小金库”的辅助动因
一个部门单位有“小金库”,与其财务人员失职和业务不精也有很大关系。一些财会人员原则性不强,明知私设“小金库”是严重违反财经纪律行为,但是惧怕得罪领导,不敢向领导讲清财经纪律规定,或者发现本单位“小金库”没有时向领导提出加以纠正,从而助长了“小金库”的滋生。
治理小金库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
一、加大监管力度。
一要强化票据管理,严禁使用非法票据,严格把好收费票据使用关。二要强化银行账户管理,严禁乱开乱设账户,财政及有关金融机构应严格把好各部门、各单位银行账户开设关,一经发现擅自开设账户的,要严肃查处。三要强化财务收支管理。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制度,认真抓好“票款分离”工做,严禁截留、隐瞒、坐支、挪用各项收入,严禁弄虚作假、虚支虚提支出费用,严格把好收支监督关。五要强化监督检查。坚持经常性监督与突击性监督相结合,建立健全以财政、审计、纪检监督,单位内部监督和社会监督为内容的监督体系。
二、加大查处力度。
法轻则不能治众。建议各级政府尽快制定出一个“关于严肃查处私设‘小金库’暂行办法”的文件,建章立制,建立一个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对“小金库”问题绝不姑息养奸。要明确今后不管“小金库”数额大小,只要一经查出,必须从严、从重、从快处理。一是要通报批评,提出警告,向社会公开曝光;二是要加大经济处罚力度,对单位以法规规定的处罚幅度处罚,对单位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也要相应给予一定的经济处罚;三是必须给予单位领导人和直接责任人一定的行政处罚,情节严重的,移送司法部门追究刑事责任。
三、加大统管力度
6.疲劳驾驶的产生原因及防范措施 篇六
浅析钻孔弯曲产生的原因及预防纠正措施
通过对造成钻探工程施工中钻孔弯曲的地质、技术和工艺等因素的分析,提出了正确安装施工设备,采用合理的钻具结构的预防措施,并介绍了常用的下垂法、上漂法和封孔重开法在纠斜中的应用情况.以山西晋城煤层气勘探项目HD-221孔的.施工实践为例,介绍该孔出现的超斜现象,解释产生偏斜的原因,并对采取的纠正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作 者:赵廷严 Zhao Tingyan 作者单位:中煤地质工程总公司北京大地特勘分公司,北京,100073刊 名:中国煤炭地质英文刊名:COAL GEOLOGY OF CHINA年,卷(期):21(z1)分类号:P634.7关键词:钻探工程 钻孔弯曲 影响因素 预防措施 纠正方法
7.疲劳驾驶的产生原因及防范措施 篇七
1 电弧产生的原因
当用开关电器断开电流时, 如果电路电压不低于10~20V, 电流不小于80~100m A, 电器的触头间便会产生电弧。电弧是一种能力集中、温度高、亮度大的气体放电现象。高压隔离开关不用于开端电流, 其在分合闸操作时都是处于断电状态, 按理说是不会产生电弧的。但是, 宁夏京能宁东发电有限责任公司高压隔离开关处于750k V电压等级的升压站中, 供电线路大约为20km, 在隔离开关分合闸过程中, 会产生较大的容性电流, 进而产生容性过电压, 从而导致在动静触头分合至1m左右距离时产生电弧[1]。
2 电弧的危害
电弧产生的高温对隔离开关动静触头导电部位造成烧伤, 长时间运行导致接触电阻增大、触头发热, 机械强度下降, 最终导致触头被烧毁。触头在运行中被烧毁后, 断点处形成放电将造成严重电气事故, 危害其他电气设备, 使事故扩大化, 严重影响人身和设备的安全[2]。
3 防止电弧对触头损害的措施
经与隔离开关制造厂技术人员沟通, 认为750k V线路较长产生电容电流, 隔离开关分合闸操作产生过电压, 隔离开关触头部位需要加装引弧装置。此引弧装置设计为在隔离开关三相动、静触头上分别加装一个弧触头, 在隔离开关合闸过程中, 弧触头先于动静触头到达电弧产生的距离, 电弧在弧触头上产生并引走, 在分闸过程中弧触头晚于动静触头分开, 电弧在弧触头上产生并引走, 从而阻止隔离开关动静触头的烧蚀和损坏, 从而起到保护隔离开关触头的作用。图1为隔离开关加装引弧装置的示意图。
4 实施效果
利用宁夏京能宁东发电有限责任公司750k V升压站停机会, 对5台隔离开关加装了引弧装置, 安装后效果见图2 (隔离开关加装引弧装置效果图) 。
在5组隔离开关加装了引弧装置后, 分别进行了几次分合闸操作, 通过操作发现电弧作用在新加装的引弧装置上, 达到了保护隔离开关动静触头目的, 消除了电弧对隔离开关动静触头的损害。
5 结语
通过在隔离开关动静触头上加装引弧装置, 使得隔离开关分合闸过程中产生的电弧保持在引弧装置上, 避免了触头的烧蚀和损坏, 起到了保护隔离开关触头的作用, 为机组长周期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了保障。
参考文献
[1]陈文革, 邢力谦, 李金山.电力开关中电弧的产生机理及其灭弧措施[J].电工材料, 2009 (4) :13-17.
8.疲劳驾驶的产生原因及防范措施 篇八
关键词:铁路;机车乘务员;驾驶疲劳
0 引言
铁路机车乘务员驾驶疲劳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有外界因素也有自身因素。机车乘务员工作时要求注意力高度集中,出乘时刻不固定,一次出乘作业时间相对较长,工作本身相对单调,工作环境有振动、噪声等因素的影响。
机车乘务员在驾驶作业的同时还应做到信息接受要快,判断的准确性要高,险情的回避和应急能力要迅速,统筹兼顾能力要好。职业特点决定了机车乘务员极易产生疲劳,主要表现为在操作技术上,出现质和量的降低和混乱;在体能方面,出现疲劳、困倦无力等,这些症状广泛地存在于机车乘务工作作业中及工后。
由此可见,机车乘务工作本身是最复杂的劳动作业之一,同时对作业者的体能和心智的要求也相当高。为缓解机车乘务员驾驶疲劳,确保运输安全和效率,本文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造成机车乘务员驾驶疲劳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针对性解决措施。
1 造成驾驶疲劳的原因
1.1 工作计划不合理。运用管理部门负责机车乘务员的工作计划,是生产运输中的重要一环。在安排机车乘务员出勤计划时,运用部门往往不以实际需要排班,也不科学的考虑随机因素,而是尽可能多的排班,这种在管理上不重视工作计划的情况依然突出。由此造成机车乘务员出乘时刻不固定,突发性叫班,久而久之使得乘务员心理高度紧绷,极易造成机车乘务员的身心疲劳。
1.2 调度指挥不当。列车调度员对列车的安全顺利行驶至关重要。如果调度室不根据调度列车的行驶计划科学合理调度,随意调度列车,就会导致机车乘务员在一个调度指令上多次执行,甚至出现机车的同一个指令的往复执行。机车的频繁调度导致机车乘务员的精力和体力的大量消耗,不能全力进行正常行车。有时调度室为了多次运输工作的进行,不顾及机车乘务员的休息,高强度的运行机车,不能充分保障乘务员的休息,造成下次机车乘务员的工作精力不够,驾驶过程的疲劳问题频发,严重威胁铁路行车安全[1]。
1.3 视觉疲劳。机车在行驶过程中,机车乘务员需要保持时刻清醒,双眼几乎一直盯着机车前方的轨道和轨道旁边的铁路状况信号灯,同时还要观察机车驾驶舱内部的相关设备参数,行车速度的快慢以及调度室随时发送的调度命令等。双眼的长时间集中观察而得不到放松容易让乘务员视觉疲劳。我们平时眼睛观察事物的过程一般是处于间歇性休息的状态,当然休息的时间是很短,几乎不影响正常工作。但是机车乘务员的双眼必须保持随时集中的状态,以应对突发状况,从而导致双眼无法得到短暂的休息,这往往造成眼睛持续性使用的效果较低。另外,机车行使过程前方光线的不断变化,刺激双眼的视网神经不断对光线作出调整,造成眼睛机体上高强度反应,这也是视觉疲劳的重要原因。
1.4 生理和心理因素。机车行驶时是乘务员全身都集中精力的时刻,机车行驶过程中乘务员全神贯注,精神大量的集中,精神处于高度紧张状态,虽然全身不需要大量的运动,但是肌肉的紧绷状态身体内部机体也是需要急速生理反应的。精神长时间保持紧张状态必然导致身体机能上大量能量的消耗,容易给身体产生疲劳感,这时乘务员生理上就会出现相应的反应,由于需要保持克制状态,往往加剧生理反应对乘务员全身的影响的加重,精神也往往愈加紧张和吃力的感觉,所以在机车驾驶操作过程中的反应速度就会变慢,严重则会让乘务员出现幻觉。这对机车行车安全是极其危险的。
1.5 环境因素。我国地理环境的复杂性必然导致机车行驶环境的复杂性,有的机车行驶里程跨越区间大,外界环境从地理地势到温度湿度的变化,光线的转变以及海拔高度的变化从而导致空气压力的变化。比如一列机车从上海开往拉萨,这列机车需要穿过湿地地域、平原、崇山峻岭、涵洞、隧道、高原等不同地貌,随着地貌的改变环境的温度也会从高温到低温,或者从低温到高温,湿度也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产生变化。机车行驶过程中,乘务员需要经历光线强弱的巨变,同时还需应对正常生物钟给身体造成的困顿感。
1.6 列车速度的提升。机车速度的不断提升,从以往的几十公里每小时,到现在高铁的几百公里每小时,之间的差距十分巨大。机车速度较低的行驶乘务员在应对突发状况时可以有较多的应对时间,精神自然紧张程度不是很高。如果机车速度达到几百公里以上,列车应对突发状况的时间几乎很短,所以需要自己的高度集中观察列车前方,还要根据列车道路检测部门实时发送的道路信息来调整车速,同时高速行驶的机车窗外的景物在视觉上也更容易让乘务员产生压力[2]。
2 解决驾驶疲劳的措施
2.1 完善工作计划。首先加强机车乘务员的个人素质以及技术能力的培养,督促乘务员工作过程中相关工作细节落实到位,严格遵守相关规定和工作流程来操作。不能养成过分依赖技术的惰性思维,需要随时保持应对突发的状况的思维模式,重视行车安全。其次要加强时间观念,及时处理突发状况。尽量不要让乘务员承担外界因素对机车行驶造成的压力。调度部门科学规范调度,合理安排工作机制,不要随意改变行车计划,尽量不要让长时间行车之后的乘务员立即进行下一次的行车任务,尽量缓解乘务员的工作压力。
2.2 安排机车双司机配班。地区跨越大造成乘务员工作时间长,所以双司机配班的安排可以合理根据日夜周期循环,乘务员得以轮班休息,这样每一班的乘务员会以充足的精力投入到正常行车中来。当出现精力减弱,驾驶进入疲劳的状态时可以让另一个乘务员接替工作,疲劳的乘务员可以得到休息以进入下一个时间段。同时,当工作程度比较紧张时,两个乘务员可以同时进行机车驾驶工作,每个人应对一个方面,同时进行信息交流,减缓了一个乘务员工作时出现应接不暇的情况。
2.3 减轻机车工作量并加大地面人员的引导。调度人员把调度情况和天气等外界因素对机车行驶工作造成的影响及时给出行车建议,而不是单纯的给出因素的数据,不仅加大了机车乘务员的工作量,还容易让乘务员陷入孤立无援的情景,让本来就集中精力的乘务员变的忙不可交。而且地面人员是最早获知信息的,如果能第一时间给出处理意见,就能在最早的时间给出机车改动方案,如果让机车乘务员自己解决问题反而浪费了最宝贵的第一处理时间,也容易让乘务员陷入脑力疲劳的状态[3]。
2.4 重视乘务员的心理状况和身体健康。多加考虑乘务员的心理状态和身体情况。有时乘务员的心理状况反而影响着身体素质的好坏,即使再好的技术和工作能力,如果工作时心理健康较差,反而让乘务员陷入精神极度疲劳的状态,从而造成身体上的反应乏力等问题。
2.5 提高乘务员工资福利。从综合方面来讲,提高机车乘务员的工资福利就能改善乘务员的工作积极性。过低的薪资会影响乘务员工作的积极性,从而在工作过程中就容易出现惰性状态,驾驶机车过程中自然也容易精神不集中,同时驾驶疲劳问题也会因为心理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如果多加关心乘务员的生活问题,发放一定的福利,提高员工劳务报酬。这样,他们也会提升自己的工作积极性,自然就不容易在行车过程中懈怠散漫,心理积极在克服驾驶疲劳方面自然也是非常有效果的。
3 总结
造成机车乘务员疲劳驾驶的因素涉及到方方面面,这不仅影响着机车乘务员的身心健康,还影响着铁路运输的安全和效率,如果不及时改善和解决疲劳驾驶,这将会严重危害我国广大铁路旅客的生命财产和铁路运输货物的安全,并严重制约我国铁路交通运输的快速发展。本文从造成机车乘务员疲劳驾驶的外部因素和自身因素着手,系统分析了造成疲劳驾驶的主要原因,并对此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从而为促进我国铁路运输的安全、快速发展出谋划策。
参考文献:
[1]罗艳.机车乘务员职业倦怠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3.
[2]刘芳军.提速列车机车乘务员作业疲劳与职业应激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6.
9.疲劳驾驶的产生原因及防范措施 篇九
沥青路面产生的病害原因及相应的处治措施
本文系统地阐述了沥青路面的裂缝、松散、水损害、沉陷、泛油几个常见病害的特征表现及成因机理,并结合实际提出了竹对以上病害的`处治措施.
作 者:杨信德 作者单位:临海市公路管理段,浙江,临海,317000刊 名:科技信息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2010“”(19)分类号:关键词:沥青路面 病害 成因机理 处治措施
10.砌体结构裂缝产生原因及整改措施 篇十
裂缝的性质
引起砌体结构墙体裂缝的因素很多,既有地基、温度、干缩,也有设计上的疏忽、施工质量、材料不合格及缺乏经验等。根据工程实践和统计资料这类裂缝几乎占全部可遇裂缝的80%以上。而最为常见的裂缝有两大类,一是温度裂缝,二是干燥收缩裂缝,简称干缩裂缝,以及由温度和干缩共同
产生的裂缝。温度裂缝
温度的变化会引起材料的热胀、冷缩,当约束条件下温度变形引起的温度应力足够大时,墙体就会产生温度裂缝。最常见的裂缝是在砼平屋盖房屋顶层两端的墙体上,如在门窗洞边的正八字斜裂缝,平屋顶下或屋顶圈梁下沿砖(块)灰缝的水平裂缝,以及水平包角裂缝(包括女儿墙)。导致平屋顶温度裂缝的原因,是顶板的温度比其下的墙体高得多,而砼顶板的线胀系数又比砖砌体大得多,故顶板和墙体间的变形差,在墙体中产生很大的拉力和剪力。剪应力在墙体内的分布为两端附近较大,中间渐小,顶层大,下部小。温度裂缝是造成墙体早期裂缝的主要原因。这些裂缝一般经过一个冬夏之后才逐渐稳定,不再继续发展,裂缝的宽度随着温度
变化而略有变化。干缩裂缝
烧结粘土砖,包括其它材料的烧结制品,其干缩变形很小,且变形完成比较快。[KG-*2]只要不使用新出窑的砖,一般不要考虑砌体本身的干缩变形引起的附加应力。[KG-*2]但对这类砌体在潮湿情况下会产生较大的湿胀,而且这种湿胀是不可逆的变形。[KG-*2]对于砌块、灰砂砖、粉煤灰砖等砌体,随着含水量的降低,材料会产生较大的干缩变形。〖KG-*2〗如砼砌块的干缩率为0.3~0.45mm/m,它相当于25~40℃的温度变形,可见干缩变形的影响很大。轻骨料块体砌体的干缩变形更大。干缩变形的特征是早期发展比较快,如砌块出窑后放臵28d能完成50%左右的干缩变形,以后逐步变慢,几年后材料才能停止干缩。但是干缩后的材料受湿后仍会发生膨胀,脱水后材料会再次发生干缩变形,但其干缩率有所减小,约为第一次的80%左右。这类干缩变形引起的裂缝在建筑上分布广、数量多、裂缝的程度也比较严重。如房屋内外纵墙中间对称分布的倒八字裂缝;在建筑底部一至二层窗台边出现的斜裂缝或竖向裂缝;在屋顶圈梁下出现的水平缝和水平包角裂缝;在大片墙面上出现的底部重、上部较轻的竖向裂缝。另外不同材料和构件的差异变形也会导致墙体开裂。如楼板错层处或高低层连接处常出现的裂缝,框架填充墙或柱间墙因不同材料的差异变形出现的裂缝;空腔墙内外叶墙用不同材料或温度、湿度变化引起的墙体裂缝,这种情况一般外叶墙裂缝较内叶墙严重。
1.3 温度、干缩及其它裂缝
对于烧结类块材的砌体最常见的为温度裂缝,面对非烧结类块体,如砌块、灰砂砖、粉煤 灰砖等砌体,也同时存在温度和干缩共同作用下的裂缝,其在建筑物墙体上的分布一般可为这两种裂缝的组合,或因具体条件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裂缝现象,而其裂缝的后果往往较单一因素更严重。另外设计上的疏忽、无针对性防裂措施、材料质量不合格、施工质量差、违反设计施工规程、砌体强度达不到设计要求,以及缺乏经验也是造成墙体裂缝的重要原因之一。如对砼砌块、灰砂砖等新型墙体材料,没有针对材料的特殊性,采用适合的砌筑砂浆、注芯材料和相应的构造措施,仍沿用粘土砖使用的砂浆和相应的抗裂措施,必然造成墙体出现较严重的裂缝。
砌体裂缝的控制
2.1 裂缝的危害和防裂的迫切性
砌体属于脆性材料,裂缝的存在降低了墙体的质量,如整体性、耐久性和抗震性能,同时墙体的裂缝给居住者在感观上和心理上造成不良影响。特别是随着我国墙改、住房商品化的进展,人们对居住环境和建筑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对建筑物墙体裂缝的控制的要求更为严格。由于建筑物的质量低劣,如墙体裂缝、渗漏等涉及的纠纷或官司也越来越多,建筑物的裂缝已成为住户评判建筑物安全的一个非常直观、敏感和首要的质量标准。因此加强砌体结构,特别是新材料砌体结构的抗裂措施,已成为工程量、国家行政主管部门,以及房屋开发商共同关注的课题。因为这涉及到新型墙体材
料的顺利推广问题。2.2 裂缝宽度的标准问题
实际上建筑物的裂缝是不可避免的。此处提到的墙体裂缝宽度的标准(限值),是一个宏观的标准,即肉眼明显可见的裂缝,砌体结构尚无这种标准。但对钢筋砼结构其最大裂缝宽度限值主要是考虑结构的耐久性,如裂缝宽度对钢筋腐蚀,以及外部构件在湿度和抗冻融方面的耐久性影响。我国到现在为止对外部构件(墙体)最危险的裂缝宽度尚未作过调查和评定。但根据德国资料,当裂缝宽度≤0.2mm时,对外部构件(墙体)的耐久性是不危险的。
对砌体结构来说,墙体的裂缝宽度多大是无害呢?这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因为它还涉及到可接受的美学方面的问题。它直接取决于观察人的目的和观察的距离。对钢筋砼结构,裂缝宽度>0.3mm,通常在美学上是不能接受的,这个概念也可用于配筋砌体。而对无筋砌体似乎应比配筋砌体的裂缝宽度标准放宽些。但是对于客户来讲二者是完全一样的。这实际上是直观判别裂缝宽度的安全标准。3 现有控制裂缝的原则和措施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寻求控制砌体结构裂缝的实用方法,并根据裂缝的性质及影响因素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预防和控制裂缝的措施。从防止裂缝的概念上,形象地引出“防”、“放”、“抗”相结合的构想,这些构想、措施有的已运用到工程实践中,一些措施也引入到《砌体规范》中,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总的来说,我国砌体结构裂缝仍较严重,纠其原因有以下几种。
3.1 设计者重视强度设计而忽略抗裂构造措施 长期以来住房公有制,人们对砌体结构的各种裂缝习以为常,设计者一般认为多层砌体房屋比较简单,在强度方面作必要的计算后,针对构造措施,绝大部分引用国家标准或标准图集,很少单独提出有关防裂要求和措施,更没有对这些措施的可行性进行调查或总结。因为裂缝的危险仅为潜在的,尚无结构安问题,不涉及到责任问题。
3.2 我国《砌体规范》抗裂措施的局限性
我认为这是最为重要的原因。《砌体规范》GBJ3-88的抗裂措施主要有两条,一是第5.3.1条:对钢砼屋盖的温度变化和砌体的干缩变形引起的墙体开裂,可采取设臵保温层或隔热层;采用有檩屋盖或瓦材屋盖;控制硅酸盐砖和砌块出厂到砌筑的时间和防止雨淋。未考虑我国幅原辽阔、不同地区的气候、温度、湿度的巨大差异和相同措施的适应性。二是第5.3.2条:防止房屋在正常使用条件下,由温差和墙体干缩引起的墙体竖向裂缝,应在墙体中设臵伸缩缝。从规范的温度伸缩缝的最大间距可见,它主要取决于屋盖或楼盖的类别和有无保温层,而与砌体的种类、材料和收缩性能等无直接关系。可见我国的伸缩缝的作用主要是防止因建筑过长在结构中出现竖向裂缝,它一般不能防止由于钢砼屋盖的温度变形和砌体的干缩变形引起的墙体裂缝。由此可见,《砌体规范》的抗裂措施,如温度区段限值,主要是针对干缩小、块体小的粘土砖砌体结构的,而对干缩大、块体尺寸比粘土砖大得多的砼砌块和硅酸盐砌体房屋,基本是不适用的。因为如果按照砼砌块、硅酸盐块体砌体的干缩率0.2~0.4mm/m,无筋砌体的温度区段不能越过10m;对配筋砌体也不能大于30m。在这方面,国外已有比较成熟的预防和控制墙体开裂的经验,值得借鉴:一是在较长的墙上设臵控制缝(变形缝),这种控制缝和我国的双墙伸缩缝不同,而是在单墙上设臵的缝。该缝的构造既能允许建筑物墙体的伸缩变形,又能隔声和防风雨,当需要承受平面外水平力时,可通过设臵附加钢筋达到。这种控制缝的间距要比我国规范的伸缩缝区段小得多。如英国规范对粘土砖为10-15m,对砼砌块及硅酸盐砖一般不应大于6m;美国砼协会(ACI)规定,无筋砌体的最大控制缝间距为12-18m,配筋砌体控制缝间距不超过30m。二是在砌体中根据材料的干缩性能,配臵一定数量的抗裂钢筋,其配筋率各国不尽相同,从0.03%~0.2%,或将砌体设计成配筋砌体,如美国配筋砌体的最小含钢率为0.07%,该配筋率又抗裂,又能保证砌体具
有一定的延性。
关于在砌体内配臵抗裂钢筋的数量(含钢率)和效果,是普遍比较关注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用钢量和造价的增幅问
题。
防止墙体开裂的具体构造措施建议
本文在综合了国内外砌体结构抗裂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当前的具体情况,提出的更具体的抗裂构造措施。它是对“防”、“放”、“抗”的具体体现。笔者认为这些措施可根据具体条件选择或综合应用。该措施已反映到我院为大庆油田砌块厂编制的《砼砌块建筑构造图集》中。4.1 防止混凝土屋盖的温度变化与砌体的干缩变形引起的墙体开裂,宜采取下列措施
4.1.1 屋盖上设臵保温层或隔热层;
4.1.2 在屋盖的适当部位设臵控制缝,控制缝的间距不
大于30m;
4.1.3 当采用现浇混凝土挑檐的长度大于12m时,宜设臵分隔缝,分隔缝的宽度不应小于20mm,缝内用弹性油膏嵌
缝;
4.1.4 建筑物温度伸缩缝的间距除应满足《砌体结构设计规范》BGJ3-88第5.3.2条的规定外,宜在建筑物墙体的适当部位设臵控制缝,控制缝的间距不宜大于30m。4.2 防止主要由墙体材料的干缩引起的裂缝可采用下
列措施之一:
4.2.1 设臵控制缝
4.2.1.1 控制缝的设臵位臵
(1)在墙的高度突然变化处设臵竖向控制缝;
(2)在墙的厚度突然变化处设臵竖向控制缝;(3)在不大于离相交墙或转角墙允许接缝距离之半设
臵竖向控制缝;
(4)在门、窗洞口的一侧或两侧设臵竖向控制缝;(5)竖向控制缝,对3层以下的房屋,应沿房屋墙体的全高设臵;对大于3层的房屋,可仅在建筑物1-2层和顶层
墙体的上述位臵设臵;
(6)控制缝在楼、屋盖处可不贯通,但在该部位宜作成假缝,以控制可预料的裂缝;
(7)控制缝作成隐式,与墙体的灰缝相一致,控制缝的宽度不大于12mm,控制缝内应用弹性密封材料,如聚硫化物、聚氨脂或硅树脂等填缝。
4.2.1.2控制缝的间距
1对有规则洞口外墙不大于6mm;
2对无洞墙体不大于8m及墙高的3倍; 3在转角部位,控制缝至墙转角的距离不大于4.5m;
4.2.2 设臵灰缝钢筋
在墙洞口上、下的第一道和第二道灰缝,钢筋伸入洞口每侧长度不应小于600mm;
在楼盖标高以上,屋盖标高以下的第二或第三道灰
缝,和靠近墙顶的部位;灰缝钢筋的间距不大于600mm;
灰缝钢筋距楼、屋盖混凝土圈梁或配筋带的距离不小
于600mm;
灰缝钢筋宜采用小螺纹钢筋焊接网片,网片的纵向钢筋不小于25,横筋间距不宜大于200mm;对均匀配筋时含钢率不少于0.05%;局部截面配筋,如底、顶层窗洞上下不小于38;
灰缝钢筋宜通长设臵,当不便通长设臵时,允许搭接,搭接长度不应小于300mm;
灰缝钢筋两端应锚入相交墙或转角墙中,锚固长度不
应小于300mm;
灰缝钢筋应埋入砂浆中,灰缝钢筋砂浆保护层,上下不小于3mm,外侧小于15mm,灰缝钢筋宜进行防腐处理;
10当利用灰缝钢筋作砌体抗剪钢筋时,其配筋量应按计算确定,其搭接和锚固长度尚不应小于75d和300mm; 11不配筋的外叶墙应设控制缝,控制缝间距不宜大于
6m;
12设臵灰缝钢筋的房屋的控制缝的间距不宜大于30m。
4.2.3 在建筑物墙体中设臵配筋带
1.在楼盖处和屋盖处;
2.墙体的顶部;
3.窗台的下部;
4.配筋带的间距不应大于2400mm,也不宜小于800mm; 5.配筋带的钢筋,对190mm厚墙,不应小于2ф12,对250~300mm厚墙不应小于2ф16,当配筋带作为过梁时,其配筋应按计算确定;
6.配筋带钢筋宜通长设臵,当不能通长设臵时,允许搭接,搭接长度不应小于45d和600mm;
7.配筋带钢筋应弯入转角墙处锚固,锚固长度不应小
于35d和400mm;
8.当配筋带仅用于控制墙体裂缝时,宜在控制缝处断开,当设计考虑需要通过控制缝时,宜在该处的配筋带表面作成虚缝,以控制可预料的裂缝位臵;
9.对地震设防裂度≥7度的地区,配筋带的截面不应小于190mm×200mm,配筋不应小于410;
11.疲劳驾驶的产生原因及防范措施 篇十一
关键词:财务风险;市场经济;风险防范
一、企业财务风险的概念和特征
在当今理论界,对财务风险这一概念的理解存在很多观点,财务风险是企业在各项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难以预料和无法控制的因素,使企业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所获取的最终财务成果与预期的经营目标发生偏差,从而形成的使企业蒙受经济损失或更大收益的可能性,这个定义是得到普通接受的。
企业的财务活动贯穿于生产经营的整个过程中,筹措资金、长短期投资、分配利润等都可能产生风险,根据风险的来源可以将财务风险划分为:筹资风险、投资风险、经营风险、存货管理风险、流动性风险。
二、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原因很多,既有企业外部的原因,也有企业自身的原因。总体来看,企业财务风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企业的理财活动跟不上复杂多变的外部经济环境
企业财务活动是处于一定的环境之下,并受这些环境的制约,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法律环境、市场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资源环境等因素。包括国民经济整体的形势及行业景气度、国家信贷以及外汇等政策的调整、银行利率及汇率的波动、通货膨胀程度等。企业理财环境的变化莫测是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外部原因,因为这些因素存在于企业之外,其变化对企业来说,是难以预见和难以改变的,这必然影响到企业的财务活动。
(二)企业资金结构不合理,资产负债率偏高
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各种资金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资本结构的不合理将使企业财务负担沉重,偿付能力严重不足,导致财务风险的产生。现阶段,企业大部分生产经营资金的来源为自有资金和借入资金。从国有企业财务结构来看,普遍存在着资产负债率较高、银行贷款过多的问题。因为当企业生产规模扩张过快、流动资金严重短缺时,必然会向银行借入资金。借人的资金将会产生借款费用,这些费用与还款的压力有时就会构成一定的财务风险。
(三)企业的赊销、垫资比重加大
现代社会企业间广泛存在着商业信用。一些企业为了增加销量和产值,扩大市场占有率,大量采用赊销和垫资的方式销售产品、承揽工程。从会计核算的角度看,这可以增加企业利润,但相当多的企业在此过程中对客户的信用等级了解不够,盲目赊销和垫资,造成大量应收账款失控,相当比例的应收账款长期无法收回,直至成为坏账。
(四)企业收益分配政策缺乏规范性
企业在不同成长与发展阶段所采用的股利政策也不同。其分配方法的选择会影响投资者对企业状况的判断和企业的声誉,从而影响企业资金的来源,也可能影响企业潜在投资者的投资决策。例如,采用剩余股利政策则说明企业处于初创阶段,此时企业经营风险高,有投资需求且融资能力差。另外,企业的利润分配政策如果缺乏控制制度,不结合企业的实现情况,不进行科学的分配决策,必将影响企业的财务结构,从而形成间接的财务风险。
(五)企业内部财务监审制度不健全
内部财务监控是企业财务管理系统中一个非常重要而且相当独特的系统,为使其能更充分地发挥其职能作用,企业不仅应该设置独立的组织机构,更重要的是要根据本企业的特点,建立起一套比较完整的、系统的、强有力的内部财务监控制度,才能保证企业内部财务监控系统的高效运行。而现阶段企业大多没有建立内部财务监控机制,即使有,其财务监督制度执行也不严格,特别是有的企业管理与监督合而为一,缺乏资产损失责任追究制度,对财经纪律置若罔闻,难以进行有效的约束,财务风险极易发生。
(六)企业理财人员风险意识不强
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只要有财务活动,就必然存在着财务风险。在现实工作中,我国许多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缺乏风险意识,认为只要管好用好资金,就不会产生财务风险,风险意识的淡薄是财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策略和方法
(一)企业应树立风险意识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要承担相应的经营风险。企业必须树立风险意识,设计如何应对方案,否则风险来临时,企业毫无准备,必然会招致失败。因此,企业必须认真分析不断变化的内外部环境,制定多种应变措施,适时调整经营管理策略,提高企业对生存环境变化的适应和应变能力。
(二)制定科学的投资和资金计划
对新项目投资要准确测算项目资金需求,防止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实际资金需求超出预算,项目尚未建成就出现资金缺口。在生产经营中加强现金流量管理,从严控制款项的收支。按订单采购原材料,科学组织生产和经营,以减少库存积压,加速流动资金周转,减少流动资金占用。同时,企业在年初制定年度预算时,要预测全年现金流量,预算资金缺口,提前准备融资方案,充分利用各种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进行融资。
(三)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预警机制
企业必须立足于建立一套完善的信息网络和风险防范预警机制,对财务风险进行及时的预测和防范,并制定适合企业实际情况的风险规避方案,如通过控制经营风险来减少筹资风险,充分利用财务杠杆原理来控制投资风险。根据市场变化制定生产经营计划,及时调整产品结构,不断提高企业盈利水平,避免由于决策失误而造成的财务危机,把风险减少到最低限度。
(四)负债结构要合理
企业在充分考虑影响负债各项因素的基础上,谨慎负债,在制定负债计划的同时,使其具有一定的还款保证,企业负债好的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流动比率不低于1:1,最好流动比例保持在2:1的安全区域。流动比率越高,表示短期偿债能力越强,流动负债获得清偿能力的机会越大,债权越有保障。因此,企业应根据需要对长期、短期借款合理安排,防止还款期过分集中。应制定详细的还款计划,进行必要的还款计提,以免债务到期日无法偿还,带来连锁反应,影响企业的信誉和生存。
(五)负债规模要适度
企业必须保持合理的负债总额和资产负债率,做到适度负债,量力而行,随时衡量自身的资金结构是否合理,企业负债比率是否与企业实际情况相适应等,以实现风险与报酬的最优组合。对企业所有者来讲,当企业资本收益率大于筹资资本时,资产负债率越高越有利,但资产负债过高,势必会影响企业的偿还能力,为筹资带来困难,对债权人来讲,资产负债率越低,风险越小。为了增强抵御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企业必须着力于补充自有流动资本,降低资产负债率。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将资产负债率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最理想是控制在30%-50%左右。
(六)企业在财务风险防范上还可以采用一些技术方法,主
要有以下几种:
1转移法。即企业通过某种手段将部分或全部财务风险转移给他人承担的方法。例如,在对外投资时,可以采用联营投资方式,将投资风险部分转移给参与投资的其它企业。采用发行股票方式筹资时,选择包销方式发行,可以把发行失败的风险转移给承销商。采用举债方式筹集资金,企业可以与其他单位达成相互担保协议,将部分债务风险转移给担保方;企业还可以通过购买财产保险的方式将财产损失的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承担。采用这些方法可以大大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
2回避法。即企业在保证财务管理目标现实的基础上,选择风险较小的方案,以达到规避财务风险的目的。企业在选择债权性投资和股权性投资时要根据企业自身承受风险得到能力进行评估、分析。一般而言,股权性投资远大于债权性投资的风险。
3分散法。即通过企业之间联营、多种经营及对外投资多元化等方式,分散财务风险。企业可以与其他企业共同投资风险较大得到投资项目,避免因独家承担投资风险而产生的财务风险。在多种经营方式下,一些产品因滞销而产生的损失,可以被其它产品带来的收益所抵消。企业对外投资多元化是将资金投资与不同的投资品种,以达到分散投资风险的目的。
4降低法。即企业面对客观存在的财务风险,努力财务措施降低财务风险的方法。企业可以建立风险控制系统,配备专门人员对财务风险进行预测、分析、监控,以便及时发现及化解风险;也可以建立风险基金,对长期负债建立专项偿债基金,以此降低风险损失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
12.农机驾驶疲劳的原因及预防 篇十二
一、驾驶疲劳的表现
所谓驾驶疲劳是指驾驶员由于种种原因产生了生理和心理机能失调, 从而使驾驶技能降低的一种现象。主要表现是司机头脑不清醒, 困倦无力, 睡意难除, 四肢酸软, 大脑的指令与手脚的操作之间失去协调, 膝关节疲劳, 踩离合器、油门踏板笨拙, 颈部僵硬, 腰酸腿痛等一系列不适症状。
二、驾驶疲劳原因分析
1.生活的因素。
驾驶人员的休息睡眠是否充足, 作业时是否有干扰至关重要。有的驾驶人员喜欢看电视、看小说等, 休息不好, 睡眠不足4.5h, 则事故率最高。资料证明:在农机事故中, 由于驾驶疲劳产生的事故率最高;由于驾驶人员生活不规律、娱乐无节制而产生驾驶疲劳, 驾驶人员生活不规律造成的农机事故占有很大的比例。
2.环境的因素。
驾驶人员居住条件、家庭环境等都会直接影响工作情绪。驾驶人员收车环境也会直接影响工作情绪。再者, 驾驶人员收车后的家务劳动是否繁重等, 也有相当的影响。一个人的生活环境如果长期处在劣势的情况下, 将大大刺激人类大脑皮层的活动, 产生过多的二氧化碳和刺激人类大脑皮层的活动, 增加了大脑、心脏和肺部的负担。长期以往将给人造成积蓄性的疲劳, 这时由于积蓄性的驾驶将给人造成积蓄性的疲劳, 开车作业极容易引发农机事故。
3.驾驶员个人因素。
首先是身体条件, 驾驶人员必须是无防碍驾驶疾病者。如果农机监理机关不能认真把住身体检查这一关, 使其考领驾驶执照, 最易产生驾驶疲劳;其次是技术和经验条件, 对于一个驾驶技术不佳、经验不足的驾驶人员, 在操作上吃力、精神紧张, 遇有情况在处理上惊慌失措, 即使侥幸不出事故, 也会造成驾驶疲劳;再则, 性别年龄条件对产生驾驶疲劳也有一定的关系, 驾驶人员的年龄对产生驾驶疲劳也有一定的影响, 驾驶人员的年龄如超过40岁, 反应开始迟钝, 体力恢复得慢, 易出现驾驶疲劳。
三、驾驶疲劳的分类
根据驾驶疲劳引发行车事故的不同程度, 可将其分为三期:一是事故潜在期, 即长时间行车后, 驾驶员出现头昏、手脚发抖、心情急躁等症状, 此时发生行车事故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大;二是事故易发期, 在连续行车超过一定时间后, 驾驶员通常表现为情绪低落、操作不准确, 若这种情况不引起注意, 则有发生车祸事故的危险;三是事故必发期, 在连续行车18h以上, 而未睡眠时, 身体会感到极度疲劳, 反应能力大大降低, 有的甚至在行车时打瞌睡, 这时候大多出现车祸事故。
四、驾驶疲劳的预防
1.驾驶人员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思想上对安全工作有高度重视。
解除驾驶员的疲劳, 减少农机事故的发生, 驾驶人员首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思想上重视安全工作, 遵章守法, 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和《道路交通安全法》。在从事农业生产和运输作业中, 注意劳逸结合, 不带情绪作业和运输, 营造良好的作业和运输环境, 时刻牢记以人为本的思想。
2.要充分认识驾驶员的职业特点。
驾驶员这个职业既得拼体力, 又得动脑力, 是一个劳动强度较大的职业。因此, 对驾驶员来说, 要有吃苦耐劳的思想准备;而对于农机安全管理人员来说, 要经常了解驾驶员的身心状况, 要经常教育和督促驾驶员注意休息, 安排好出车次数和时间, 不能为了一时的经济效益而忽视安全。
3.保证充足的睡眠, 睡眠不足是引起生理疲劳的重要原因。
为了保证安全行车, 农机驾驶员要学会合理地分配时间, 不可因其它原因影响休息。
4.搞好车辆保养。
农机驾驶员要按规定做好车辆的日常保养, 使车辆处于良好状态, 避免途中抛锚, 以减少不必要的体力消耗, 集中精力确保行车安全。
五、结论
13.疲劳驾驶的产生原因及防范措施 篇十三
焊接钢管焊缝气孔不仅影响管道焊缝致密性,造成管道泄漏,而且会成为腐蚀的诱发点,严重降低焊缝强度和韧性。
焊缝产生气孔的因素有:焊剂中的水分、污物、氧化皮和铁屑,焊接的成份及覆盖厚度,钢板的表面质量以及钢板边板处理,焊接工艺及钢管成型工艺等。
相关防治措施为:
1焊剂成分。焊接含有适量的CaF2和SiO2时,会反应吸收大量的H2,生成稳定性很高且不溶于液态金属的HF,从而可以防止氢气孔的形成。
2焊剂的堆积厚度一般为25-45mm,焊剂颗粒度大、密度小时堆积厚度取最大值,反之取最小值;大电流、低焊速堆积厚度取最大值,反之取最小值,此外,夏天或空气湿度大时,回收的焊剂应烘干后再使用。
3钢板表面处理。为避免开卷矫平脱落的氧化铁皮等杂物进入成型工序,应设置板面清扫装置。
4钢板板边处理。钢板板边应设置铁锈和毛刺清除装置,以减少产生气孔的可能。清除装置的位置最好安装在铣边机和圆盘剪后,装置的结构是一边2个上下位置可调整间隙的主动钢丝轮,上下压紧板边。
5焊缝形貌。焊缝的成型系数过小,焊缝的形状窄而深,气体和夹杂物不容易浮出,易形成气孔和夹渣。一般焊缝成型系数控制在1.3-1.5,厚壁焊管取最大值,薄壁取最小值。
6减小次级磁场。为了减少磁偏吹的影响,应使工件上焊接电缆的连接位置仅可能远离焊接终端,避免部分焊接电缆在工件上产生次级磁场。
7工艺方面。应适当降低焊接速度或增大电流,从而延迟焊缝熔池金属的结晶速度,以便于气体逸出,同时,如果带钢递送位置不稳定,应及时进行调整,杜绝通过频繁微调前桥或后桥维持成型,造成气体逸出困难。
焊接钢管焊缝夹渣产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焊后残留在焊缝中的熔渣称为夹渣,夹渣对接头的性能影响比较大。因夹渣多数呈不规则状,会降低焊缝的塑性和韧性,其尖角会引起很大的应力集中,尖角顶点常导致裂纹产生,焊缝中的针形氧化物和磷化物夹渣会使焊缝金属变脆,降低力学性能,氧化铁及硫化铁夹渣容易使焊缝产生脆性。
防止措施:
将坡口及焊层间的熔渣清理干净,将凹凸处铲平;适当地增大焊接电流,必要时把电弧缩短,并增加电弧停留时间,使熔化金属和熔渣得到充分加热;根据熔化情况,随时调整焊条角度和运条方法,使熔渣能上浮到铁水表面;正确选择母材和焊条金属的化学成分,降低熔渣的熔点和粘度,防止夹渣产生。夹渣
夹杂在焊缝中的非金属夹杂物称为夹渣。(1)产生原因
坡口角度太小,焊接电流太小,熔渣黏度太大等,熔渣浮不到熔池表面便形成夹渣。同时有下列原因:
① 多层多道焊时,每道焊缝熔渣清除不干净、不彻底; ② 焊条药皮成块脱落未被熔化;(2)预防办法
坡口角度、焊接电流均应符合规范,仔细清理母材脏物,焊接过程中保持熔池清晰,使熔渣与液态金属分离
14.疲劳驾驶的产生原因及防范措施 篇十四
鲜食玉米不合格果穗产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在鲜食玉米种植上,常出现不同程度的秃尖缺粒穗、小果穗、虫蛀穗、破损粒穗等不合格果穗,不仅影响加工质量,也使种植效益降低.本文结合生产实际,系统地分析了不合格穗的.类型、产生原因并提出了防治措施.
作 者:历士轩 董建明 刘振元 Li Shixuan Dong Jianming Liu Zhenyuan 作者单位:宝坻区农业局,天津宝坻,301800 刊 名:天津农林科技 英文刊名: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TIANJI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年,卷(期): “”(2) 分类号:S513 关键词:鲜食玉米 不合格果穗 产生原因 防治措施【疲劳驾驶的产生原因及防范措施】推荐阅读:
防止客运驾驶人疲劳驾驶制度07-12
疲劳生产与安全的关系10-17
《生死疲劳》读书笔记作文11-03
安全意识疲劳自查反思材料10-19
致全体驾驶员及私家车主的一封信10-14
车辆管理及驾驶员补贴07-17
逆行驾驶的检讨书07-26
驾驶人员的自我鉴定08-18
驾驶员十大驾驶陋习09-10
驾驶员安全驾驶制度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