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和谐中国梦

2024-07-09

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和谐中国梦(精选10篇)

1.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和谐中国梦 篇一

以“中国梦”引领大学生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以“中国梦”引领大学生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摘要】“中国梦”为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搭起了一座坚实的桥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梦”的价值内核,是实现“中国梦”的内在要求;“中国梦”是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可或缺的精髓和思想基础,二者密不可分并有机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高校要把“中国梦”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夯实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根基;把“中国梦”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提高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动性;把“中国梦”融入大学日常教育管理中,创设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平台。

【关键词】“中国梦” 引领 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校历来是国民教育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努力培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之义。“中国梦”的提出,巩固了我国主流价值观阵地,为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搭起了一座坚实的桥梁。因此,厘清“中国梦”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探索以“中国梦”的新视域、新境界引领大学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努力使大学生群体成为“中国梦”的深入学习者和积极传播者,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紧要任务。

一、“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正确理解“中国梦”的内涵是实现“中国梦”的前提。总书记高度概况了“中国梦”。他指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们先人们不懈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1]可见,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就是“中国梦”的三大基本内涵。国家富强是“中国梦”的坚实基础,民族振兴是“中国梦”的持续动力,人民幸福是“中国梦”的落脚点。它们在“中国梦”框架下共同形成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三个倡导”,分别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明确提出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战略任务。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明确了中国将走什么样的路,向哪里去,奋斗的目标是什么。富强即国富民强,是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的物质基础。民主是人类社会的美好诉求,是创造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政治保障。文明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特征。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集中体现了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生动局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指明了我们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这样的社会应该坚持什么样的理念。自由是指人的意志自由、存在和发展的自由,是人类社会的美好向往。平等指的是公民在法律面前的一律平等,其价值取向是不断实现实质平等。公正即社会公平和正义,它以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平等权利的获得为前提。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是实现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制度保证。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强调了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公民,这样的公民应当具有怎样的理想追求、遵循什么样的道德准则。爱国是基于个人对自己祖国依赖关系的深厚情感,也是调节个人与祖国关系的行为准则。敬业是对公民职业行为准则的价值评价,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职业精神。诚信即诚实守信,是人类社会千百年传承下来的道德传统,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内容。友善强调公民之间应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好,努力形成社会主义的新型人际关系。“三个倡导”短短12个词、24个字,但内涵丰富、意蕴深刻,是兴国之魂、立国之本、强国之基的有机统一,构成了面向世界、引导未来、凝聚民族精神的价值导向,为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总结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下了基础,指明了方向。不断深化对“三个倡导”内涵的研究总结与充实拓展,让大学生正确理解和深刻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与科学内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前提。

二、“中国梦”与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三个倡导”是新形势下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新要求。总书记关于“中国梦”的论述,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和奋斗目标,描绘了人民幸福、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美好蓝图,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实现“中国梦”具有特殊而重要的现实意义,二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并有机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梦”的价值内核,指引着实现“中国梦”的正确方向。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在中国大地上全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个人及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实现“中国梦”必须同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联系起来,否则“中国梦”就有可能失去正确方向。

2.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国梦”的内在要求。“中国梦”实际上就是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和价值目标,而这个共同理想和价值目标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换言之,就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内容的“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从“中国梦”的实现途径来看,要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胸怀梦想,又脚踏实地,是任何人走向自我实现必不可少的前提。由众多个人组成的民族国家也一样,要迈向辉煌的未来也需要有伟大的梦想,需要有实现梦想的科学道路。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作为其精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所以,实现“中国梦”的道路离不开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中国梦”是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可或缺的精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梦,既要有强大的硬实力,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又离不开思想、文化和价值观的软实力。其中价值观是软实力中最重要的因素,无论从历史角度出发,还是面对未来国际形势,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都需要在“中国梦”的指引下,形成积极上进,刻苦努力的核心观念,“中国梦”对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具有极强的渗透力和感召力。

4.“中国梦”是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基础。事实证明,任何远大的思想和理想都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也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在“中国梦”的指引下,大学生面对各种纷繁的国际舆论或者现象,才能始终具有坚定的信念和源源不断的动力,因此,“中国梦”对于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提供了必备的基础保证。

三、用“中国梦”引领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

大学生树立与培育正确的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方向的有力坐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强力保证,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实基础,是当代有志大学生启动“中国梦”的关键按钮。高校用“中国梦”引领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把“中国梦”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夯实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根基;就是要把“中国梦”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提高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动性;就是要把“中国梦”融入大学日常教育管理中,创设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平台。

(一)要把“中国梦”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引导大学生深刻理解“中国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联系,夯实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根基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推进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需要以“中国梦”为指引,深入落实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加强学科建设,促进内容转化,改进方法途径,不断开拓思路。

首先,要落实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中国梦”需要依靠人来实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只有深入落实“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时代,关注并解决大学生的思想困惑和人生矛盾,才能增强自身对大学生的吸引力,真正把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落到实处。

其次,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要做好与中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的衔接,避免课程之间内容的重复。要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完善课程设置,充实教学内容,加强教材建设,形成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具体来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应着重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中国梦”蕴含的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及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课应着重帮助学生系统掌握“中国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体现,坚定学生实现“中国梦”的共同理想;《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应着重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中国梦”的历史渊源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应着重帮助学生处理个人理想与共同理想之间的关系,解决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第三,要促进理论体系、课程体系与素质体系之间的“转化”。一是要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规律性,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渗透到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中,为大学生学习和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教材依托。二是要探索课程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的规律性,通过科学的教学体系促进蕴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贯彻和落实。三是要探索教学体系转化为素质体系的规律性,运用各种教学要素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综合素质。

第四,要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方法与途径。一是要坚持情理交融,在教学过程中循循善诱,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二是要坚持身教与言教相结合,不仅要靠真理的力量、逻辑的力量,更要靠教师人格的力量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三是要广泛应用网络、多媒体等教育技术,运用生动的语言、鲜活的事例、新颖的形式,活跃教学气氛,启发学生思考,增强教学效果。四是要注重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与形势政策紧密结合起来,紧密结合大学生思想的实际,紧密结合国际国内形势中的热点问题,进行生动活泼的形势政策教育。

(二)要把“中国梦”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动性

围绕“中国梦”和“核心价值观”的主题,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在原有规定的基础上,也应该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一是要大力重视校园软硬环境建设。校园是广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家园,美化校园环境能够愉悦青年学子的心情,更有利于他们的学习与成长。在硬环境上,我们应该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通过增加雕塑、书画作品营造“追梦”的健康的人文景观氛围,增强大学生对校园环境认知认同感,进而陶冶他们的情操,激发他们的爱校情感。软环境上,要更加重视学校发展史的研究与校史陈列室的建设,通过资料记载和实物展示,生动形象地反映学校办学历程,让学生了解学校的发展史也是一段圆梦史;要加强校报、校刊、校内广播电视、校园网、学术期刊、宣传橱窗等对“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的挖掘和宣传,发挥宣传舆论阵地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更大作用;要发挥优秀校友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独特作用,用优秀校友实现梦想的感悟和成就,塑造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励大学生立志成才,力争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

二是要精心组织校园文化活动。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思想政治、学术科技、文娱体育等校园文化活动,把“中国梦”主题渗透到校园文化活动之中,使大学生在活动中耳濡目染,充实精神生活,升华道德情操,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利用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纪念日、十一国庆节等重大节庆日和纪念日组织开展“追梦圆梦,放飞梦想”等主题的文艺汇演;可以“我的中国梦”为题开展演讲比赛;可以组织开展“放飞梦想 励志青春”等为主题的青春励志电影展播、青春励志书籍推荐、青春励志歌曲传唱等活动。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形式,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养学生、凝聚学生、激励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文化活动中不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是要积极开拓校园文化建设载体。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网络等新型媒体在“中国梦”主题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建设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校园梦想专题网站或专栏,不断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渠道和空间,积极开展思想积极又活力四射的网络文化活动,使网络成为校园文化建设新阵地。另一方面,要利用手机这一重要载体,倡导使用文明、健康的手机短信用语,开展自编短信,放飞梦想的活动,提高拇指文化在校园文化中的地位,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

(三)要把“中国梦”融入大学日常教育管理中,引导大学生在规范自身行为中提升个人素质,创设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平台

高校的日常教育管理具有工具性,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培育具有重要作用。我们要在日常教育管理过程中,把“中国梦”教育日常化,使其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让学生在日常教育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是要大力培育选树践行“中国梦”的先进典型。榜样的力量是强大的,通过典型可以传递正能量。在大学生中开展“中国梦”教育,要重视培育选树学生先进典型,一方面传播放立德树人的正能量,用“中国梦”凝聚强大精神能量; 另一方面激励广大学生学习先进、崇尚先进、争当先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自己,引导学生坚信“中国梦”,积极投身“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努力成为可担大用、能负重任的栋梁之材。

二是要深入开展“中国梦”学习参观活动。“中国梦”是每一个个体、国家、民族梦的综合。实现“中国梦”是实现成才梦、强国梦、致富梦、幸福梦等各种美丽梦想的综合。各高校应组织学生到革命纪念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的地方参观学习,回首中华民族复兴之路,感受改革开放新成果,领会党和国家事业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增强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感情,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激发他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三是要深入开展社会调查活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和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活动,是新形势下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有效载体。各高校要组织学生深入基层、深入农村、深入西部,紧密联系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中国梦”思想,在调查中学习人民群众的爱国奉献、勤劳善良、诚实守信、团结友爱的精神,把对“中国梦”的理解化作关爱家庭、关爱他人、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实际行动,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凝聚中国力量,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献计献智。

2.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和谐中国梦 篇二

中国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是我国社会共同的价值目标, 也就是我国社会的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社会的共同价值准则。具有如此重要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我国开展广泛的教育培养则是重中之重, 尤其是针对占据高等教育百分比较高的高职学生, 如何做好对高职学生的教育工作, 是值得每位高职院校的教师深刻思考的课题。在此基础上, 需提出更好的方针和方案, 贯彻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职院校的教育。

1 针对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重要意义

对价值观的认识是因人而异的, 人们自身所追求的利益和需求的不同, 就导致了价值观的不同, 这只是属于个人的价值观。"同一个世界, 同一个梦想", 在同处于一个大环境下, 其实价值观必定是共同的, 这就是人们所有价值观之中的共同价值观, 是所有价值观的核心。只有拥有了核心价值观, 民族才能更有活力, 国家才可以更富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在社会主义基本价值中居统治地位、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规定的、代表着全人类共同理想和追求的价值。如何使人们的思想认知达到空前的一致, 如何减少错误思想的误导, 如何使正确的价值观在全社会展开, 如何促进思想道德良好发展, 关键就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力培养, 这个问题处理好了, 一切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其着手点应放在关系祖国未来的大学生上。大学生不仅是天之骄子、国之栋梁, 更是我们社会主义文化的继承者。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 既坚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 又坚定了他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 使他们在积极向上的、健康的环境下不断成长。使大学生更适应社会的发展, 并在未来踏上事业之路时,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前提, 从而在带领整个社会主义的发展上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 高职院校在当前新形式下思想政治的重大课程就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时, 应更有效的加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大意义的领会。

2 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 社会核心价值观缺乏普及教育

调查显示, 在高职校园内, 对于社会核心价值观认知的学生所占全高职学生的比例甚小。专业技能性更强是高职学院的最大优势, 因此, 一般高职院校把培育学生的职业技能放在了重要的位置, 从而忽略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学生的重要性。作为学生培养机构的学校如果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重视, 那么学生又如何能够更好的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呢?所以, 对高职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培养的着重点应放在调动高职院校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上。

(2) 高职院校对于核心价值观培养过于传统化

首先, 高职学生的现状就是唯书是从, 缺乏自主认识和自我探究的行为。一切事物都要切合实际, 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做到思想政治与实际相结合。其次, 传统的教育课程方式已经满足不了新时代发展的需要, 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勇于实践的思想, 违背了学生自身发展的特点, 阻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丰富与调整。最后, 高职学生的思想认知程度不同, 自我发展的速度和自我分析的能力也不一样, 而思想政治的教育工作过于整体化, 且针对性不强, 无法做到针对学生思想发展的差异性有效实施思想政治的教育。

(3) 过于简单的教育方式方法

在高职院校开展政治思想文化教育的形式主要是通过课程形式和教师的辅导作用, 在这种过于简单和缺乏创新的教育方式方法下, 无法做到以学生为主要接受教育的对象, 不能准确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只有通过多方面的灌输和现代化的教育方式, 才能让学生更容易的接受和更好的加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作为培养学生核心价值观重要主体地位的教师, 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中作用极其重要, 如若不能首先做到更新自己的观念、加强自身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开创新的课程理念, 那么对于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课程时必将受到极大的影响。

只有充分掌握了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并得到有效的解决, 才能更好的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职院校开展。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学生教育过程的措施

(1)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思想政治课程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思想政治课程, 有利于促使学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从而更有效的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程理论的重要内容。用新形式的、针对性强的思想教育课程, 提高学生将核心价值观适时的运用于实践之中的本领。

(2)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教育的各个部分

无论是思想教育课程, 还是学生的课外生活, 都应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师应换位思考, 站在学生的立场上, 发挥想象空间, 尽可能的从教育学生的各个环节上充分的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

(3)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展现在校园文化中

校园文化是高职学生在校园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仅是课堂上, 更是课外教育的有利途径。学校可以开展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辩论会或研究会, 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性, 也可不断更新校园宣传栏内关于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内容, 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高职学生的心中。

(4) 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教师团队

注重对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训, 是在高职院校有效的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所在。只有充分的发挥教师的教育力量和其创新的精神, 才能给学生带来最有力的学习氛围。因此, 要想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的与高职学生的培养相结合, 就必须重视教师的师资力量, 加强教师的日常培训是至关重要。

4 结语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 学校的发展就是关系祖国未来的发展, 只有将学校的发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 才能为国家培育出更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人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适合国家整体发展的、是有效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是有利于民族团结的、更是有利于实现伟大中国梦的畅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是我国社会的共同价值准则, 代表着全族的共同利益。因此, 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 既顺应了国情, 又是利于国家发展的重要举措, 对于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是新形势下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林玉美.以"中国梦"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J].山西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4 (09) .

[2]齐乐, 任春雷.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思路与对策[J].学理论.2013 (35) .

[3]赵果.创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机制的路径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3 (11) .

3.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和谐中国梦 篇三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政理论课;功能视角;话语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1-0112-02

党的十八大报告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高度,初步凝练成“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当前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新要求、新部署。高校思政理论课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国梦”的主阵地,因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校的建设,就必须在新的起点上积极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思政理论课的功能性解读

从系统论来看,功能是相对于结构而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及社会主义荣辱观,分别从灵魂、主题、精髓、基础四个层次揭示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逻辑架构;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则是通过其功能来发挥作用的,其功能主要包括:引领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和规范功能等。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功能,不仅要“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的具体作用,更要解读其所具有的方法论意义上的昭示、给社会的发展提供价值导向并促成相应价值标准建立的功能”[1]。

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功能性解读就是着眼于育人实践的思考,致力于回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方法及其功能实现途径等问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占据着基础性地位,发挥着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具有普及传播、教育引导、理论建构和价值实践等功能”[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充分发挥高校思政理论课这一载体的各项功能。

党的十八大报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丰富和完善了科学发展观,其精神是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其理论和思想成为思政理论课的崭新内容。我们要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实事求是的态度,积极主动地将思政理论课变成十八大精神学习的课堂、传播的阵地,努力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与思政理论课的良性互动。

总之,从功能视角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必须坚持以功能为导向,“紧紧围绕实践这个关键环节,才能实现主客体双方的价值,既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又促进个体全面而自由的发展”[3]。

二、基于功能视角的思政理论课话语体系转换

近年来,话语权越来越受到重视,比如“学术话语”、“政治话语”、“生活话语”、“网络话语”、“意识形态话语”等等新颖说法。“话语是作为社会交往方式的语言在具体情境中的运用形式,一套话语体系往往由多种要素构成”[4]。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其内容主要体现的是意识形态话语或政治话语,像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等。因此,如何将意识形态话语或政治话语生活化、实践化,并在与网络话语碰撞中实现主流价值导向功能,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新课题。

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导致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困境,原因之一就是思政理论课师生主体话语权的缺失:思政理论课教师是党和政府在高校的代言人,学生在此强势话语体系下往往处于“失语”之势。因此,实现话语体系转换,增强新语境下话语双方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价值,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思政理论课的功能发挥。

其实,我们常说的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换,实质上就是话语体系的转换。有效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思政理论课话语体系的转换,离不开思政理论课功能的发挥。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职思政理论课的途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主要目的具有一致性”,而且在“基本功能上具有一致性”[5],这就为话语转换,有效实现思政理论课教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有机结合,达到两者的功能互补提供了内在的依据。

(一)发挥课程文化普及传播功能,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关乎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而思政理论课作为高校主要的思想文化阵地,具有文化功能,担负着文化传播和繁荣的职责。在这里,“文化”自然就成为话语转换的桥梁和根基。

因此,高校师生作为重要的文化主体,应充分挖掘课程所涵盖的丰富文化资源,整合马克思主义所代表的外来先进文化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一方面,通过“文化自省”,自觉抵制三俗文化——“庸俗、低俗、媚俗”文化,遏制精神空虚及心灵的荒芜,守住自家精神家园,回到对人自身的关注;另一方面,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促进大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认同,对国家制度及国家精神的认同,从而把自己梦想的实现同整个中国梦的实现相融合。为此,必须充分发挥高校思政理论课对民族文化的普及传播及教育引导功能,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内化为大学生稳定的价值追求、外化为积极的行为方式,从而有效引领大学生思潮,有力抵制各种错误思想观念的影响,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其成为既有时代特征又富于个性的文化人。endprint

(二)深化课程教学改革,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进”工作

“核心价值观是从核心价值体系中提炼而来的,是对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概括”[6],总结提炼出科学准确、简明深刻、包容量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建设、宣传教育和学习践行。党的十八大报告初步凝练成的“三个倡导”24个字的核心价值观,融合贯通了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三类主体的思想精神理念,给国家、社会及公民个人的发展提供了鲜明的价值导向和行为准则,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遵循。

当前,我们通过深化思政理论课的教学改革,实现话语体系的转换,才能落实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进”——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为此,我们可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整体融入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十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教学中,并分别在第八、九、十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及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四章内容的教学中,大力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核心话语;我们还可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整体融入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绪论的第三节“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学中,并在以后的各章节具体展开。其中,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一章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时,围绕“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贯彻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三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讲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实现形态,并指出三者间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同时,进一步把“三个自信”和“中国梦”的实现结合起来,把“我的梦”的实现置于“中国梦”这个大梦的境遇之下。在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进行道德观教育时,围绕“八荣八耻”,大力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从而贯彻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的公民道德培养目标的四个方面,即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全面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建设文明大国。在第七、八章围绕法制观教育,大力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开创课程价值实践功能,促成相应价值标准的形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给社会的发展提供价值导向并促成相应价值标准的建立。“实践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属性”[7],因而还要充分发挥思政理论课的价值实践功能,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思潮、凝聚共识、整合利益、规范德行等功能一一得以彰显。

马克思曾说过“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8],因而,客观世界是要通过实践来改变的,仅仅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改造大学生的主观世界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充分开展大学生的价值实践活动。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实施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大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实践平台。而思政理论课是这一人才培养模式题中应有之义,应拓展和延伸,使这一平台,既可以固化专业技能,更可以固化“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话语的真正魅力在于成功实践。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充分发挥思政理论课的普及传播、教育引导、改革创新及价值实践等功能,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功能目标,达到既促进学生个体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同时又给社会发展提供价值导向并促成相应价值标准的建立,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参考文献:

〔1〕高红艳.功能视角是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和关键[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6):5.

〔2〕王荣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功能发挥[J].思想理论教育,2009(19):61.

〔3〕施敏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困境、归因与超越[J].池州学院学报,2013(1):33.

〔4〕王影.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话语体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8):116.

〔5〕宋嗣军,熊荣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J].湖北社会科学,2010(3):184.

〔6〕张致森、郑东升.党的十八大报告学习导读[N].贵州日报,2012-11-18(5).

〔7〕钊旭.高校“思政课”在建设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地位和功能[J].传承,2008(10):59.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9.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助力中国梦 篇四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成中国梦不可或缺的价值内核。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既要有强大的硬实力,包括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等,同时也离不开思想、文化、价值观等软实力。这其中,价值观又是软实力建设的重中之重。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的角度看,凡是在世界民族之林拥有一席之地的民族,必定在思想文化上既对内具有强大的渗透力、感召力,同时也对外界有着较强的辐射力、影响力。

历史和现实已雄辩地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凝练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思想文化上的最鲜明标记,因而构成中国梦不可或缺的价值内核。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新要求,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要求是完全一致的。

二、实现中国梦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保证。

任何远大的理想变成现实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定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必将遭遇一个又一个难以预料的困难和挑战,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付出辛勤劳动。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要动员、激励全体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国梦而持续团结奋斗,尤其离不开强大思想保证和坚实精神支撑。

核心价值观鲜明体现了一个社会主导性的价值准则,以及所追求的价值理想,能最大限度整合各利益相关者及行为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挥激励其为实现远大理想而团结奋斗的作用,因而构成一个民族、国家发展进步须臾不可缺失的精神支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应体现的基本价值理念,把中国梦的远大理想转化为具体价值追求,把个体和集体、整体的利益追求更好地联结起来,更加明确了不同社会阶层、群体、个体的价值目标,为治国理政树立了应遵行的价值准则,同时对提升公民个体的文明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凝聚了国家、社会、个人不同层面的价值认识。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我国社会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能够引领整合多样化社会思想意识,激发广大人民群众投身改革开放事业、实现中国梦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对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挥重要的保证和支撑作用。

三、中国梦从理想变成现实的过程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步步落地生根的过程。

中国梦,可以说凝聚了近代以来无数中华儿女的夙愿,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是民族、国家的整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统一。中国梦从理想一步步变为现实的过程,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渐深入人们的生活,深入头脑、心灵,进而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新实践的过程。

思想是人的思想。只有被人内化于心并外化于行的思想,才会具有恒久生命力。任何思想都非凭空而来,不会轻易在人的头脑和心灵扎根。实践是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大说服力应该来自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价值理念,在为中国梦提供精神支撑的同时,也将逐步彰显强大生命力,触及人们的灵魂深处,使人们更自觉地认同和遵循,进而转化为更积极追求幸福生活的行动。

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与实现中国梦有机融合、同步推进。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只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果的过程中才会越来越接近。坚持“三个倡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并非最终目的,而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必然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与实现中国梦紧紧联系起来,从团结、动员干部群众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高度来谋划、来推动。

要着力在“做什么”上下功夫。中国梦这个中华儿女共同的宏伟梦想,实际上联结着无数中国人平凡而真实的“小梦”。具体联系我们的现实工作,我们体育工作者的“梦”是实现重振广西体育雄风,广西体育在全国乃至世界上争银夺金,全民健身得以有效实施,体育锻炼得以广泛普及,广大人民身体素质大幅度提高。实现我们的“体育梦”,需要团结动员体育系统的各层人员、不同利益群体的体育人做好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上升到全社会的层面,则需要制定措施,决策部署,分步骤实施,体现于现实工作中的各个方面,我们还可以做很多。

除此之外,还要着力在“怎么说”上下功夫。人是价值的主体,是先进价值观的承载者、体现者。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人们的思想认知、情感认同,除了做好常规的理论宣讲、思想教育,多做“体育人”的宣传。聚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发展进程及个体命运变迁等方面的典型事例,社会对于社会主义“体育梦”、“体育人”的印象一向良好,国家也善于树立“体育人”不畏艰辛,奋勇拼搏的形象,广西也很需要这样的正面形象,带领广西体育做好宣传,走向全国乃至世界。

最为重要的,是我们应当“怎么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终目的在于指明方向与要求之后,指引我们实现价值,实现目标。实现“体育人的中国梦”不仅仅局限于口号之中,在实际的生活中如何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之下实现梦想才是工作的重心。“体育梦”的实现是一个长期而艰辛的过程,开始时候需要工作部署和凝聚力量,中间过程需要有效实施和刻苦训练,比赛时候需要全力出击和

5.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和谐中国梦 篇五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朋友大家好:

我叫xxx,来自xxxx 我今天为大家演讲的题目是《我的中国梦》-《实现人生价值,追逐人生梦想》

我们这一代人的起点太高、梦想的太多,自然地对父辈那种平淡的工作生活抱有怀疑态度,在许多年轻人身上,我们看到玩世不恭,谈到国家和社会就是讽刺、辛辣、调侃。这种现象并不是偶见,在社会加速转型的当下,疾速奔跑时,我们忘了为什么而出发;不能接受漫长的等待,因为我们习惯了快速,我们希望在人生最美好的时候拥有一切,但真的拥有了我们又能干什么?物质膨胀的今天,灵魂被挤兑的无处栖息。

我不禁开始思索„„想起去年中国网事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全国媒体对其进行了连续报道,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到底是什么样的价值观,让这些“感动中国”的人们有如此壮举,又是什么样的价值观,是新一代的人们需要学习和培养的?

我想这个答案应该是:主要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所组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我们所要做的:

1、树立理想,坚定信念。人生最重要的不是成功,而是价值,要有树立实现人生价值的理想。,有人说:人的一生百分之五是精彩的,百分之五是痛苦的,而另外百分之九十是平淡的。人们往往不能忍受着百分之五的痛苦,而错过百分之五的精彩,在百分九十的平淡中度过。

2、承担责任,努力奋斗。人活在世上,不是为所欲为,对社会的责任应当成为我们人生理想的归宿。无数有杰出贡献的人无不以对社会的责任来鞭策自己寻找到人生的真谛。只有努力奋斗,才能练就一身硬功夫,才能在以后的道路上将披荆斩棘。

3、实现价值,追逐梦想。人只有建立内心的价值系系,才能伸展出生命的张力。人只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要知道,心态放平还能延年益寿呢。

6.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和谐中国梦 篇六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社会主义社会的政府和人民共同为之努力奋斗的价值取向,也就是共同理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大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三个倡导”是兴国之魂、立国之本、强国之基的有机统一;是面向世界、引导未来、凝聚民族精神的价值导向。

关键词:社会主义价值观

中国梦

三个倡导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成中国梦不可或缺的价值内核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既要有强大的硬实力,包括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等,同时也离不开思想、文化、价值观等软实力。这其中,价值观又是软实力建设的重中之重。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的角度看,凡是在世界民族之林拥有一席之地的民族,必定在思想文化上既对内具有强大的渗透力、感召力,同时也对外界有着较强的辐射力、影响力。

历史和现实已雄辩的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凝练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思想文化上最鲜明的标记,因而构成中国梦不可或缺的价值内核。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是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新要求,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要求是完全一致的。

二、实现中国梦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保证 任何远大的理想变成现实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定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必将遭遇一个又一个难以预料的困难和挑战,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付出辛勤劳动。

核心价值观鲜明体现了一个社会主导性的价值准则,以及所追求的价值理想,能最大限度整合各利益相关者及行为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挥激励其为实现远大理想而团结奋斗的作用,因而构成一个民族、国家发展进步须臾不可缺失的精神支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应体现的基本价值理念,把中国梦的远大理想转化为具体价值追求,把个体和集体、整体的利益追求更好地联结起来,更加明确了不同社会阶层、群体、个体的价值目标,为治国理政树立了应遵行的价值准则,同时对提升公民个体的文明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凝聚了国家、社会、个人不同层面的价值认识。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我国社会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能够引领整合多样化社会思想意识,激发广大人民群众投身改革开放事业、实现中国梦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对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挥重要的保证和支撑作用。

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与实现中国梦有机融合、同步推进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只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果的过程中才会越来越接近。坚持“三个倡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并非最终目的,而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必然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与实现中国梦紧紧联系起来,从团结、动员干部群众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高度来谋划、来推动。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倡导更需实践

“三个倡导”重在实践、贵在实践。只有在不断实践和自觉实干中,才能是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推进改革开放、凝聚社会力量、合力攻坚克难;倡导自有、平等、公正、法治,要求我们对人的主体性要更加尊重,保障人民的权益,特别是维护人民平等发展的权利,顺应人民大众的意愿与需求;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要求我们每一个人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点点滴滴做起。从这个角度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和浓缩了社会共同理想和价值追求,它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发展相融合基础上的一种精神自觉和行为规范。

7.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和谐中国梦 篇七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梦

(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梦的价值追求。

国家、民族、个人梦想的实现需要社会主义的价值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的明确提出, 同时也是中国梦在国家、社会和公民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目标、价值追求和价值准则,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是立足于国家层面而提出的价值要求, 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布局;“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是立足于社会层面提出的价值要求, 是我党坚持科学发展、执政为民、依法治国伟大实践的集中价值体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立足于公民个人层面提出的价值要求, 体现了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道德、公民基本道德的精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国梦的精神内核, 体现中国梦的民族特性、社会主义属性及其价值取向。

(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梦的思想保证和精神支撑。

共同的理想和追求, 共同的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 是一个国家繁荣发展的精神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国家、社会、公民三者的价值追求和价值目标, 是“国家富裕、社会公平、人民幸福”价值诉求的集中体现, 它为党治国理政树立了应遵循的价值准则, 同时也凝聚了国家、社会、个人不同层面的价值认识。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我国社会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 能够引领整合多样化社会思想意识, 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对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保证和精神支撑。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特征

(一) 民族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建立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统之上才能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和共同信仰。党的十八大提出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 凝结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的最重要的道德要求和核心价值。如:“厚德载物”、“以和为贵”、“天人合一”、“公正无私”、“诚实笃信”、“崇尚伦理”、“自强不息”、“仁义礼智信”等思想, 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富强”、“文明”、“和谐”、“公正”、“诚信”、“友善”的目标, 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思想内容, 是我们国家、民族的文化积淀和思想结晶, 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二) 科学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 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又吸收借鉴包括资本主义文明成果在内的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建设规律以及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深刻认识, 蕴含着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的要求, 包含“民主、公平、正义、和谐”的价值目标, 能够极大地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把价值力量转化为人民群众共同奋斗的物质力量, 是真正能够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价值体系。

(三) 时代性。

核心价值观是一定时代、地域和人群共同的价值目标、价值追求的集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练和提升, 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要求, 体现时代潮流, 富有时代气息,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这种时代性蕴含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如国家层面的“民主”价值诉求、社会层面的“法治”价值诉求等, 突出体现了现代化政治和法制的鲜明特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明确的价值规范, 确立了党和国家、全体社会成员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 其新颖而又与时俱进的内容, 将为化解国内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提供强大的思想支持。

三、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法

(一) 加强制度和道德体系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保障作用。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需要国家制度和社会道德体系的保障。制度与核心价值观、道德规范相统一, 能培养人们对核心价值观的信念和对制度、道德规范的自觉遵守;反之就会引起质疑与不信任。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要求我们的制度必须“以人为本”, 尊重人民主体地位, 积极回应社会关切, 要充分关注到不同群体和个体的价值取向和利益诉求, 寻求价值层面的“最大公约数”, 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召力和凝聚力。我国的基本经济、政治、法律、教育、医疗等制度的制定既要着眼于经济的统筹、协调、科学发展, 又要注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落实到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的各项制度当中, 为人民群众践行核心价值观创造社会环境、提供制度保证;同时还要不断完善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 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的新型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的建设, 做到社会的道德规范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相符合, 广大人民群众在遵守社会道德规范的同时, 也加强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二) 加强德育教育, 培育年青一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育核心价值观离不开持续的德育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在人们心里播下种子并且扎了根, 才能开花、结果, 才能转化为奋发向上、凝魂聚气的力量。2013年12月2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 强调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 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作为重要的核心价值观的传播阵地, 时刻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渗透到大、中、小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之中, 体现在学校教育的教学和日常管理的各个环节。同时要不断改进德育课的教学方式、方法, 改变枯燥的理论灌输, 创新授课内容和教学形式, 把多媒体教学、课堂分组讨论、师生互动、情景再现等融入课堂学习中, 激发青年学习德育课的兴趣, 使青少年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中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

(三) 加强大众传播媒介的宣传作用, 培育全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刘云山强调指出:主流媒体在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过程中, 要贯彻落细、落小、落实的要求, 注重接地气、贴民心, 找准与时代的对接点、与百姓的共鸣点, 把核心价值观宣传渗透和体现在各领域宣传报道之中, 努力做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电视、广播、报刊及网络等大众媒介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作为大众传媒的一项长期任务, 开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专栏, 通过新闻报道、专家点评、群众讨论和公益广告等多种形式, 营造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浓厚舆论氛围。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还要具有时代感和生动性, 要学习当前的“最美人物”、弘扬“最美精神”, 强化对先进道德楷模的宣传和报道, 宣传报道应生动、通俗、形象, 有新鲜感, 有感染力。通过倡导真善美, 传播正能量, 使核心价值观走进国民, 感染国民, 进而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的精神支撑和思想保证。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的讲话, 2012-11-29

8.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和谐中国梦 篇八

[关键词]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途径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同志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基本陈列,回顾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走过的历史进程。在这一极具象征意义的地方,向世界宣示“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最伟大的中国梦。2013年3月17日,新一任党和国家领导人换届完成,习近平同志再次畅谈“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三个倡导”,则为“中国梦”的实现指明价值准则。

一、“中国梦”的实现要以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为前提

党的十八大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创新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二十四字从国家、社会、人民三个层面凝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社会价值追求的召唤,也是实现中国梦的价值规范。而包涵了国家富强梦、民族振兴梦、人民幸福梦的中国梦的三个倡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具有高度的统一性,起到了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国梦的价值共识和精神支持。

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道德风尚所蕴含的核心价值,而这也正是我们倡导和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体现。

二、“中国梦”的实现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发挥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伟大中国梦提供根本保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价值取向。中国特色这条路是中国共产党历经艰难摸索形成的符合中国国情、建设和发展的正确道路。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为驱动力,才能真正在思想意识上形成合力,真正树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为实现伟大中国梦提供坚实的思想意识形态上的道路保证。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弘扬中国精神提供动力源泉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共同构成了当代的中国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既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传统,又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内在地包含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基本属性,并使二者高度统一,共同成为实现伟大中国梦的精神支撑。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凝聚中国力量提供群众基础

历史唯物主义中指出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体性地位,人民群众既是实现中国梦的价值主体,也是中国梦的实践主体。因此,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国梦,需要全社会各种力量的共同担当,需要人们吸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含括的先进性、民族性和包容性特征,在民族、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生活条件等方面超越现存差异。因此,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各族人民在思想上形成合力进而推动伟大中国梦的实现。

三、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助力实现“中国梦”

(一)加强宣传力度,使核心价值观获得社会大众普遍认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要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和引导。而且要区分层次、突出重点,对不同的社会主体,用不同内容和形式的引导教育。尤其要抓住青少年和党员领导干部这两个重要群体,树立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针对青少年,开展符合青少年个性特点的教育实践活动,引导青少年领会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针对党员领导干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为党员学习的重要内容,深化广大党员干部认识,引导他们加强党性修养,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自觉实践者,进一步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二)坚持“以文化人”,使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精神文明创建

先进文化必须内化于人,才能真正发挥它的灵魂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灵魂。坚持“以文化人”是一个必要的方式和手段,而文化的有形载体就是精神文化产品。人民在进行文化创作中,要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创作出能够生动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文化产品。

(三)加强社会实践,使核心价值观深入各项改革发展事业

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全过程,贯穿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各领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现实中的具体形象,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内化为人们内心的道德准则,形成有利于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社会氛围和生活环境。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赋予民族复兴新的强大生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展现出灿烂的前景。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综上所述,要想实现中国梦,需要我们紧密团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倡导,万众一心,为“中国梦”的早日实现而共同奋斗。

参考文献

[1]王中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当代中国的文化发展[J].科学社会主义,2010,(6).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0页.

[3]梅荣政.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的几点思考[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4]张朋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梦的内在联系[N].光明日报,2013-4-6.

作者简介

罗梦晗女.籍贯:贵州.赤水.民族:汉族.出生年月:1994.02.政治面貌:预备党员.学历:大学本科.学制:四年.毕业学校:重庆师范大学.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9.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和谐中国梦 篇九

关键词: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评价

引言:习近平指出:①“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们先人们不懈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无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我国的强国梦、强军梦,还是实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最重要的就是必须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和引领。

1.中国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中国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的中国梦的力量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只有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实现了,才能保证人民富裕梦的实现,国家强军梦的实现。

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民的中国梦的精神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在当今社会,人民对平等自由公正法治层面的要求越来越突出,人民的自主意识增强,法治精神也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十八届四中全会更是将依法治国作为重中之重。人民法治意识的提高,民主自由平等公正等方面越来越重视,意味着人民整体素质的大幅度上升,更有利于人民对于生活富裕的中国梦的实现。中国梦是中国人民的梦,还需要中国人民作为主力军来实现。

最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个人中国梦实现的重要前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在市场经济的不断扩大和发展中,个人的价值观对于社会和国家的发展越来越产生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个人的诚信,友善等方面的因素不仅是个人素质的体现,更影响着个人的前途发展和整个社会国家的前途发展。公民的爱国程度,对个人工作的热爱,积少成多和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中国梦实现时间的长短。倘若个人的价值准则能够更好的遵守,中国梦的实现时间和难度将会大大缩短。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实现中国梦的影响

2.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实现中国梦的经济层面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飞速发展,十八大报告中更是将市场经济提升到了主体地位。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使人们的思想开放程度不断上升。这种不断提升的思想境界刷新了人们的精神面貌。教育水平的提高直接影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人民的影响程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使人民对于经济层面有了一个更好更新更深层次的认识。人民对于经济的认识不仅仅局限于金钱的多少,生产力的多少和生产效率的快慢,反而更加注重公平和诚信。这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经济层面具有重要的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能推动道德的发展,更能推动经济的发展

2.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实现中国梦的文化层面的影响

意识形态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人民的主流思想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目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意识形态的发展显示着这个国家发展的快慢和人们的整体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起着指导作用的社会意识形态,对于整个社会文化具有支配作用,代表着社会文化的前进方向。在当今的社会中,只有坚持和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够形成全民族团结向上的凝聚力量和精神纽带。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就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进行了专题部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文化强国战略指明了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强国之魂,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为社会的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动力。在二十一世纪的主流的影响下,国际社会中流传着这样一段话: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权。所以说,国家的发展不仅仅是依靠经济的发展,更依靠文化的发展科技的发展。文化的发展早就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提高意味着综合国力的增强。所以说,文化的繁荣发展势必会推动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会使文化的内涵越来越丰富,人们对于本国文化的认同度会越来越高,更有利于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更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

并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更有利于公民道德素质的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体现。如果我们没有良好的价值观做引导,公民的道德素质发展将会十分缓慢甚至停滞不前,甚至还会造成社会信仰的缺失。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为社会的信仰指明了方向,是社会信仰的形成提供了力量源泉。同时,人民道德素质的提高也会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打下了坚实的道德基础。

3.建立我们自己的核心价值观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传播过程中,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目标下,面对问题,我们仍然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所以,我们需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下,建立自己的核心价值观。

首先,要积极的弘扬和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第二,我们要加强党员教育的力量。加强党员干部的教育与培训,提升自身的辩证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才能带领普通民众形成正确的合理的核心价值观。才能将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大众普及下去。第三,我们要把教育的力度提高上去,教育的范围更大化。在我国的一些偏远地区,教育的力度仍旧十分薄弱。教育强度的不同和教育水平的不同,使民众的核心价值观仍旧不统一。同时,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不同也会导致核心价值观的不同。所以,在当今社会中,我们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第四,是加大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教育力度,抵御西方的“和平演变”。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思想开放程度越来越高,西方文化的不断传入,使人民各方面,特别是文化认同产生了动摇。面对这种形式,我们要加大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力度,抵御西方文化所带来的负面侵袭。面对外来文化,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吸收借鉴优秀的文化,形成我们自己的核心价值观。

第五,在精神文明建设的活动中,我们要积极参与活动,利用活动的载体,引导人们投身于精神文明创建的活动中,大力宣扬社会的主导价值观,弘扬社会的主旋律,培育讲文明,促和谐的良好的社会风尚。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风尚,形成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推动社会的大发展和大繁荣,推动中国梦的目标的早日实现。

总结

在传播和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我们要时刻谨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目标,积极努力形成自己的核心价值观,不能一味的坚持本土的,更不能盲目的接受外来的价值观。面对问题,我们要辩证的看待。争取通过我们自己的努力,更好更快速的实现中国人民的中国梦,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注解

10.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和谐中国梦 篇十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既要有强大的硬实力,包括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等,同时也离不开思想、文化、价值观等软实力。这其中,价值观又是软实力建设的重中之重。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的角度看,凡是在世界民族之林拥有一席之地的民族,必定在思想文化上既对内具有强大的渗透力、感召力,同时也对外界有着较强的辐射力、影响力。历史和现实已雄辩地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凝练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思想文化上的最鲜明标记,因而构成中国梦不可或缺的价值内核。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新要求,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要求是完全一致的。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当前,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国内形势深刻变化,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征程中,要有效凝聚社会共识、正确引领社会思潮,就必须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要树立共同理想,就必须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笔者以为,推进实现“中国梦”,既是树立全国人民共同理想的客观要求,又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需要。

“中国梦 ”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树立共同理想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中心和主题。所以,推进实现“中国梦 ” 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要求。

在我国既处于发展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现期的特殊时期,需要构建全体人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要构建核心价值观,就必须树立全体人民的共同理想,以此凝聚社会共识,引领社会思潮,提供精神力量。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价值观念多样化现象,这就迫切需要在全体人民中树立共同理想,以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同时,在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的背景下,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也发生着深刻变化。比如,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良知缺乏;一些党员干部理想淡薄,信念动摇,思想颓废,完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相背离。“中国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通过推进实现“中国梦”这一共同理想,可以凝聚全体人民的共同力量和集体智慧;可以引领和促进全国人民必须团结一致,同心同德,坚定理想信念,树立奉献意识,在全社会确立积极向上、奋发有为、和谐相处的核心价值理念。邓小平同志说过:要有远大的理想,这样才能永远保持前进的勇气和方向。胡锦涛同志指出:“理想信念,是一个政党治国理政的旗帜,是一个民族奋力前行的向导,一个国家走向富强的精神动力。”习近平同志强调:“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永远朝气蓬勃迈向未来”。只要全党全国人民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有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就能形成人类最优秀的核心价值体系,就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任何困难。所以,树立“中国梦”这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对于在新时期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尽快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有着十分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实现中国梦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保证.任何远大的理想变成现实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定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必将遭遇一个又一个难以预料的困难和挑战,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付出辛勤劳动。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要动员、激励全体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国梦而持续团结奋斗,尤其离不开强大思想保证和坚实精神支撑。

核心价值观鲜明体现了一个社会主导性的价值准则,以及所追求的价值理想,能最大限度整合各利益相关者及行为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挥激励其为实现远大理想而团结奋斗的作用,因而构成一个民族、国家发展进步须臾不可缺失的精神支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应体现的基本价值理念,把中国梦的远大理想转化为具体价值追求,把个体和集体、整体的利益追求更好地联结起来,更加明确了不同社会阶层、群体、个体的价值目标,为治国理政树立了应遵行的价值准则,同时对提升公民个体的文明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凝聚了国家、社会、个人不同层面的价值认识。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我国社会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能够引领整合多样化社会思想意识,激发广大人民群众投身改革开放事业、实现中国梦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对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挥重要的保证和支撑作用。

上一篇: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心得及感悟下一篇:黄陵之美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