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几何图形教学过程中的教学问题与对策(12篇)
1.小学数学几何图形教学过程中的教学问题与对策 篇一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要:小学数学教师应重视并不断加强教学内容、教学环节的设计,这对于小学生培养数学能力和学习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描述了小学数学教师在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普遍存在的问题,其次针对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对策与建议。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对策研究
数学是小学的重要基础学科,小学阶段是一个人学习数学的启蒙阶段,是培养数学思维和数学兴趣的重要时期。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重视并不断加强教学内容、教学环节的设计,一方面抓住重点、精髓内容,一方面锻炼小学生的数学思维,提升小学生的数学兴趣,这对于小学生培养数学能力和学习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中的问题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各小学越来越重视提升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也不断得到丰富与改进。然而,受到传统教学方法的惯性、小学数学教师教学经验和能力有限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小学数学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上仍存在一些比较普遍的问题。主要问题如下: 1.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忽略
虽然现在小学数学教师也开始注重课堂教学的节奏和技巧,也越来越注重小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反应。然而,由于在小学数学教师中,有经验的教师长期以来都是采取的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都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的听讲,突然在教学设计上进行改变,受到以往惯性的影响,许多有经验的老教师执行的过程中很难立刻转变观念,在教学设计上往往还是忽略了小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新教师虽然观念比较新,但对于把握和控制小学生的经验不足,如果在教学设计上采用较多的环节和方法,往往很难控制课堂纪律,从而无法达到提升课堂效率和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且受到教学条件的限制,目前许多小学的数学教学都是采用的大班授课,人数较多,基础参差不齐,无法顾及到每一个小学生。最终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往往导致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忽略了小学生的主体地位[1]。2.教学方法单
一、趣味性低
由于小学数学这门科目本身的内容较多,理解难度大,计算多,相对于其他学科比较枯燥乏味。虽然新课改加强了小学对于教学方法多样化的重视。但往往都是在语文和英语等学科的教学上体现出来。我国相关教育部门还没有研制出比较统一的可供各小学参考的现代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参考方案。教学设计包括教学内容、方法、流程等环节,各小学虽然也努力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上进行了改进和努力,但受到自身教学条件、教师教研能力的限制,往往无法再教学设计上有质的突破,仍存在严重的教学方法单一枯燥、教学设计不合理、缺乏层次感等问题。许多小学数学教师虽然在教学设计上付出了很多努力,但受到内外因素的限制,没有对小学生提升学习数学的兴趣与能力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具体改善对策 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小学数学教师应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新观念真正体现到教学设计中,将课堂还给学生,保持与小学生平等的交流方式,使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上敢于提出问题,小学数学教师则主要充当引导、答疑的角色,及时满足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当小学生主动思考并找到思路时,教师应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满足小学生的表现欲,从而提升教学效率与效果。此外,小学数学教师在以小学生为主体进行课堂教学的同时,还要注意控制课堂节奏,把握课堂纪律,可以请数学基础较好的小学生辅助教师进行课堂纪律的管理,这样才能保证课堂效率与效果。2.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
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时,要注重采用多样化、灵活的教学方法,如多媒体、结合实际案例、游戏教学、分组讨论、分组竞赛等方式方法,以丰富教学环节。在进行多样化教学方式方法的设计时,仅仅凭借一人之力是很难做好的,小学数学教师应多互相交流、学习,互相讨教经验,以此来保证教学流程更加完善,同时,在教学内容上,重难点更加突出[2]。3.课堂教学设计应做到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小学数学教师不仅要通过多样化、多层次的教学设计增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积极性,更要加强教学设计的合理性,不断积累教学经验,准确把握教学的难点、重点,并在课堂上有计划、有步骤的为小学生讲解清楚。小学数学教师要注重教学内容的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将基础知识和重难点相结合,循序渐进,从简到难。不仅要引导小学生能够中难题中找出知识点,更要引导小学生理解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帮助小学生构建完善的数学知识体系。
此外,相关教育部门也要重视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研发,组织研发团队,成立科研项目,为各小学数学教师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提供参考。而各小学也需不断通过升级教学设备、采取小班授课等方式提升教学条件,为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更好的发挥效果创造好的外部环境。
三、结语
受到传统教学方法的惯性、小学数学教师教学经验和能力有限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小学数学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上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针对在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中普遍存在的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忽略、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提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等相关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王秋丽.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探析[J].学周刊,2014(06).[2]冯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01).
2.小学数学几何图形教学过程中的教学问题与对策 篇二
一、存在的困惑
关于“空间与图形”在教学中既有优势之处, 又有劣势之处。优势之处:这部分内容大多数以几何图形为基础, 教学时能通过图形找到生活中实物进行替换、比较并得出结论, 学生不是简单地感知, 凭空地想象。劣势之处:受小学生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力的制约, 不容易理解和掌握。在平时的教学中, 出现了许多问题及困惑。
困惑1:四年级上册《垂直与平行》
教学平行线概念时对“同一平面内”的理解, 四年级学生空间观念和想象力不是很强。要理解不同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学生很难想象, 而教师如果选择放弃这一教学环节, 显然会对学生理解平行线起到阻碍作用。
困惑2:二年级下册《平移和旋转》
题目中给出一个挺复杂的图形, 问这个图形是由哪个图形旋转得到的。有的图形可以说它是由二分之一图形旋转得到的, 可以说是四分之一图形旋转得到的, 也可以说是八分之一个图形旋转得到的。到底这样的题目评价时有没有一定的标准, 是不是要找出最小图形呢?还是以上答案都对?
困惑3:二年级上册《对称图形》
在学对称时, 学生学起来挺轻松, 也很感兴趣, 但是练习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很难判断的题目。比如, 判断下列字母或汉字是否是轴对称图形:B、K、业、田……对于这样的图形, 初看, 是轴对称图形, 但是, 仔细分辨又有点问题。又如, 判断一个奖杯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本来应该是轴对称图形, 但在图片上奖杯的一侧画了点反光, 学生就产生了意见分歧, 教师也很难给学生下结论。
二、解决的策略
“碰撞是产生思维的火花”。有困惑是努力思考、研究的结果, 在教学中这些困惑难免存在, 关键是面对问题和困惑, 不能采取堵——即躲避的方式, 而是要导——让困惑在不断学习、研究中迎刃而解。我结合教学实践, 认为在“空间与图形”这一部分教学中应遵循以下几点策略。
1.“空间与图形”教学应重视多媒体教学。
“空间与图形”这部分内容需要一定的空间观念。由于小学生能力有限, 不容易理解和掌握, 借助多媒体教学, 可以直观形象、生动地展现几何图形的结构, 及时有效地对几何形体的知识进行分解、组合、分析, 也可以把枯燥的文字表达形式变成图、文、声并存的方式, 从而活跃课堂氛围, 增强教学
案例1:六年级上册《认识圆》
在学习完圆的认识, 掌握了圆的特征以后, 教师提出问题: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 而不是做成三角形或正方形?学生回答时凭自己的想象找出答案后, 这时教师利用三维动画演示三角形车轮、正方形车轮、圆形车轮行进的情况。
学生得出:三角形转动最不稳定, 正方形转动稳定程度有所改善, 圆形车轮平稳而圆滑。
多媒体教学突出了示范演示, 使学生的想象变为具象, 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学生对“空间与图形”知识的理解, 还需要在实际中演示和验证, 多媒体课件由于它动画特点优化了教学手段, 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解释了所学的知识符合实际情况的原因, 又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空间与图形”教学应重视各种公式的推导, 研究过程。
传统教学活动中, 对“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存在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 轻视了学生主导学习、自主探究、全体交流的学习方式, 往往会造成学生会用所学知识 (如各类公式) 解决实际问题 (求面积、周长等) , 但为什么可以这样计算确不清楚这种现象。而新课程非常重视这点, 教材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创设问题情境, 引发学生求知欲望, 设计了内容丰富多彩的动手活动, 引导组织学生交流、对照反思、发现规律, 并总结提炼。可以说用这种学习方式学到的知识, 学生不仅会用, 还知道推导过程。不是单纯地靠死记硬背, 更加体现了数学学科严密的逻辑性、科学性。
案例2:三年级下册《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
师:猜一猜长方形面积与它的什么有关系? (长、宽、周长……)
师:用6个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形摆一个长方形, 面积是多少?
师:面积相同, 图形不一样, 为什么?
学生猜测:长方形面积=长×宽
验证:每组用小正方形摆自己喜欢的长方形, 然后验证面积是否等于长×宽?
出示6个不同长方形, 小组任意选一个量出长与宽, 根据长×宽求出面积, 再用小正方形量出面积, 比一比, 相不相等?
师:根据刚才验证, 你得出什么结论:长方形面积=长×宽。
教师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动手操作, 自主探究活动中亲身经历知识形成的学习过程, 而且教师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处理得非常细腻, 展现了教师的教学智慧, 其中设计的活动层层推进, 并给学生交流互动的机会, 尽量展现出学生不同的思维状态, 使学生对自己发现和总结出的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有深刻理解。
3.“空间与图形”教学应重视学具的实用性、科学性。
数学学具的操作运用能使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激发兴趣、主动参与、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并且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空间与图形”教学中由于内容比较抽象, 的确需要大量学具帮助学生理解, 使学生在“玩”中学, 在“玩”中思考, 促进学生更轻松、愉快地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但并不是用学具就能起到推波逐流作用, 更要注意学具的实用性和科学性。这就要求我们在准备学具过程中, 多联系生活实际, 充分体现科学性, 反之效果会适得其反。
案例3:《探索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
老师要求学生拿出学具, 三根长短不一宽1厘米的纸条, 用它们来表示三角形三条边, 拼一拼能否围成三角形。
小组全体交流。
学生汇报:2厘米, 3厘米, 5厘米能围成三角形。
师:能围成吗?你上来在实物投影仪上摆一摆。
结果由于纸条比较宽, 确实能围成三角形, 当时上课老师神情尴尬, 面红耳赤, 不知该怎么办才好, 而且听课教师也一片哗然, 议论纷纷。
之所以会造成这种情况, 是因为学具的选择有错误。教师为了使学生能看清楚三边的关系, 在纸条上写上了具体的长度, 所以就设计了宽1厘米的纸条。但三角形三条边是三条线段, 纸条是平面图形, 概念完全不同。其次, 纸条都有宽度, 拼起来会发生3厘米, 2厘米, 5厘米这3根纸条也可以拼成一个三角形的现象。学具是教师准备的, 上台来摆的学生也是教师让他摆的, 也摆出三角形了, 那接下去教师该怎么解释呢?所以, 学具的选择尤为重要, 是一节课成功的主要因素之一。
4.“空间与图形”教学中应灵活运用教学过程中的错误资源。
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说错话, 做错事是正常的。但是, 往往很多教师对“错误”唯恐避之不及, 喜欢追求“对答如流”, “滴水不漏”的教学过程, 稍有闪失, 便自责不已。课堂教学中, 对学生回答的问题或板演, 有些教师总是想方设法使之不出一点差错。
“空间与图形”教学中, 不像计算类内容出现错误概率比较低, 学生对几何图形由于基础差且比较生疏, 经常会犯各种错误,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能及时引导, 点拨。学生通过再深入研究来发现错误, 从而学到正确的知识, 而不能否定错误的说法, 简单告诉他们正确的答案, 要有效地运用课堂教学中的错误资源。
案例4:《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 (特级教师潘小明)
出示两根铁丝, 一根24厘米, 一根20厘米, 同时围成一个长方形, 哪个面积大?
生:周长长的面积大。
学生验证周长长的面积大这句话。 (学生在纸上画长方形, 并计算面积)
生1:一个长是8厘米, 另一个长6厘米, 宽4厘米, 面积第一个大, 刚才那句话是对的。
生2:一个长是11厘米, 宽4厘米;另一个长6厘米, 宽4厘米, 面积第二个大, 刚才那句话是错的。
师:这句话你们有什么想法?
生:半对半错。 (全班同学都同意半对半错)
师:我来举个例子, 请这排同学起立 (2个女同学, 3个男同学) , 站起来的都是女同学。
生:不是。
师:那么按照你们的说法, 就是半对半错。
生:不行。
师:那想一想, 原来那句话我们应该怎样说?
生:周长长的面积不一定大。
教师设计这么一个活动, 通过层层引导得出周长长的面积不一定大这个结论, 中间学生出现了错误结论, 教师现场举了一个生动而幽默的例子, 让学生自己把自己从错误中重新拉了出来, 从而得出正确结论, 充分体现了特级教师现场应变能力及教学智慧。
总之, 我们要解除教学中的困惑, 就应该多花心思。“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并不是遥不可及的, 只要伸伸手, 我们就能摘下那个属于我们的“苹果”。
摘要:《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运用”四个学习领域。“空间与图形”作为其中一个学习领域在小学数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但是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却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与困惑。
关键词:小学数学,空间,图形,困惑,策略
参考文献
[1]周玉仁主编.小学数学教学论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第1版) .
[2]王策三.教学论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5, (第1版) .
[3]邱正华.小学数学教育, 1999, (4) .
3.小学数学几何图形教学过程中的教学问题与对策 篇三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影响下,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开放教学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应试教育走进了大众的视野,数学教学也同样深受其利。很多人开始认识到,数学教育其实应该是个开放的系统,因为它需要的思维过程是开放的,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开放式教学运用到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来,希望借由科学化、多元化的教学管理、多样化的沟通渠道、趣味化的教学方式、个性化的教学评价,来突破传统数学教学的定式思维,真正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喜爱,树立对数学的正确认识。
对于开放式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的应用,或多或少受制于传统教学根深蒂固的影响,教学效果仍然有限,教学过程存在不少问题:
一、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导致理论和实践脱节
基于开放式教学的考量,老师们也越来越注重让学生通过活动自主地学习知识,越来越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地位。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理论和实际并没有很好的结合起来。大部分学生其实已经习惯于传统的被动的学习方式,缺乏自主探索和合作意识,虽然老师一再强调把课堂交还给学生,把主动地位让给学生,但是学生的消极配合却往往让整个教学过程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为了教学目标的考量,许多老师不得不又回归原始状态,而所谓的开放式教学最终却沦为纸面上的理想状态。
二、教学环境封闭,教学氛围难以调节
数学严谨的逻辑性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时刻跟着课堂节奏走,注意力要高度集中,一旦走神,很可能就会陷入迷茫的状态,学生往往也就没有兴趣和心情继续下去了。毕竟数学课堂不像语文课堂,可以借由情感平台来主观代入;也不像音乐或体育有更为开放自由的教学环境。相对来说更为客观的教学内容、更受束缚的教学环境,也成了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的种种障碍。
三、教学评价方法局限、内容古板
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只有作业和考试两种方式,而开放式教学则提倡针对学生不一样的个体,应该以多样的形式、从多方面来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方式、学习态度等进行评价,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数学教学内容一定的客观性,导致老师已经习惯简单地用“对或错”来进行评价,而学生也习惯于“对了就过,错了就改”的定式思维。另一方面,一个老师面对那么多学生,他也很难在教学评价上进行一一的区别处理,难以实现教学评价的个性化。
结合以上问题,我们必须认识到,小学数学作为整个数学教学系统中的初期阶段,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过程中,建议做到以下调整:
首先,发掘学生个性,创造机会增强自信,提高学习积极性。数学的学习常常会形成“好的学的越好,不好的会越不好”的两极状态,这是因为数学的客观逻辑性造成的,数学的很多内容之间的联系太强,只要某一环节出现脱节,很容易就影响到其他内容的学习。因此,老师除了内容教学以外,还需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和学习特点从不同的角度给学生创造机会,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进行表扬,给予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培养,让学生能够借由信心的积累而爱上数学,形成良性的循环。
第二,开放教学环境,将教学与生活建立联系。数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是客观的认知,但是它和生活也是有着紧密的联系,课堂的教学环境固然枯燥乏味,不妨将其拓展至学生周围的生活,根据教学内容在生活中创建有趣的情景,引起学生兴趣。另一方面,课程结束后,也可以把学生引向生活,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真正运用到生活当中去,将课后的课堂进行延伸,既有利于学生真正理解教学知识,也能让学生在生活实际问题的解决和应用中找到成就感。
第三,丰富教学评价模式,将评价作为帮助学生进步的动力。每个学生都是特别的个体,都有自己的独特性,老师除了在日常学习中对其观察了解,还需要通过直接的对话沟通来了解学生的困惑,给学生做出客观的评价。以一种平等的、互尊互助的方式进行师生之间的谈话,有助于老师充分了解学生对于数学这门课程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态度,从而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
4.小学数学几何图形教学过程中的教学问题与对策 篇四
摘要:《几何画板》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有着广泛的运用,但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相对滞后,使用者很少,用它制作的课件更少。本文从《几何画板》的优势入手,通过实例结合教学实践论述《几何画板》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辅助作用及效果,最后针对实际情况提出《几何画板》运用于数学教学时需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几何画板 优势 作用 效果
新课程标准指出,一切有条件和能够创造条件的学校,都应使计算机、多媒体、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成为数学课程的资源,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让它为教学服务,并积极组织教师开发制作课件。《几何画板》作为一款优秀的专业学科教学平台软件,它是一个动态讨论问题的工具,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开发智力、促进素质教育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用《几何画板》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探求未知的结论,可以开阔思路,培养能力,提高数学素养。《几何画板》不仅适合于“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同样可自如地运用于“数与代数” 、“统计与概率”等教学内容。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几何画板》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谈几点体会。
一、《几何画板》在辅助数学教学中的优势
《几何画板》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已经有着广泛的运用,但在小学数学的教师中相对滞后,使用者很少,用它制作课件更少。大多小学数学教师使用Powerpoint、Flash、Authorware等软件制作课件,但寸有所短,尺有所长,在辅助小学数学教学方面,《几何画板》有它得天独厚的优势。
优势一:简明。只要用鼠标点取工具栏和菜单就可以开发课件。编制程序比较简单,只需借助于几何关系就可表现,非常适用于能够用数学模型来描述的内容.。因此,它非常适合我们数学教师使用。
优势二:朴素。它的界面清爽干净,仅一块白板而已。也正是因为它的朴素,从而使它对反映的问题显得直接而清楚,使课件本身对问题的阐述、剖析及对难点的突破显得有效而又有针对性,这正是一个好的教学辅助软件必备的条件——针对性。
优势三:省时。如果有设计思路的话,用《几何画板》进行开发课件速度非常快。一般来说,操作较为熟练的老师开发一个难度适中的软件只需5--10分钟。正因为如此,教师才能真正把精力用于课程的设计而不是程序的编制上,才能使技术真正地促进和帮助教学工作,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优势四:直观。可以用鼠标拖动图形上的任一元素(点、线、圆),而事先给定的所有几何关系(即图形的基本性质)都保持不变,这样更有利于在图形的变化中把握不变,深入几何的精髓。
二、《几何画板》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辅助作用及效果
1、利用《几何画板》培养学生的口算兴趣
口算是指不借助工具直接通过思维,求出结果的一种计算方法。口算具有计算速度快,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广泛的特点。众所周知,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计算的基础,也是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坚持经常练习,才能逐步达到熟练的程度。一、二年级口算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到高年级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但一味地让学生反反复复枯燥地练习,学生的兴趣较低,效率不高,学生越算越没心劲。起初,我利用上课前几分钟每堂课都对学生进行练习,但好景不长,学生练了几天就觉得没兴趣了。为此,我大伤脑筋,怎样才能把学生练习口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呢?
只有提高学生们的兴趣才能让他们乐于练习,而不觉得乏味。我利用几何画板解决了这个问题。利用新建参数及动作按钮的设置制作了加法出题器。通过点击出题按钮,屏幕会随机显示一些加法口算题,点击答案按钮会显示答案,点击实物演示就会出现小正方形模拟实物,这样可以帮助比较慢的学生。同时对学生激励、表扬。这样一来,学生们的积极性提高了,都抢着回答。而且让学生点击出题,学生们会看谁点出来的题最能难得住同学们。教师也省得费心思出口算题。如图1所示:
★ 几何画板数学课件
★ 信息技术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 信息化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 多媒体教学在妇产科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 情境教学法在《有机化学》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 情境教学法在日语教学中的应用的论文
★ 浅谈类比教学法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 读写一体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 数控仿真在数控专业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5.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研究 篇五
一、研究的现状
目前我国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的相关研究大多停留在对课程标准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诠释上,以及对相关教材内容的整体设计与编排呈现的研究和比较上,除此之外,对“图形与几何”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特点的研究也比较多。
1.对图形与几何课程特点的分析与研究。①义务教育阶段几何课程最重要的目标是,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赖以生存的三维空间,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觉;②几何教学应使学生在空间观念、合情推 理和演绎论证、定量思维等方面都获得发展;③几何的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④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都是学生几何学习的重要渠道;⑤使学生养成“说理有据”的态度、尊重客观事实的精神,形成质疑、反思的习惯,理解证明的必要性和意义,体会证明的思想,形成证明的意识,掌握证明的基本方法,是几何证明教学的核心内容①。
2.对图形与几何教材相关内容的研究。如:学科教育中《空间与图形教学目标和教材编制的初步研究》着重从学生的数学知识学习、数学能力培养的角度,提出这部分内容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建立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觉、培养思维能力,并就教材编制过程中有关内容结构体系、如何把握好教学要求、联系学生的 ①秦德生、孔凡哲.关于几何直观的思考明[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5(10):9
生活经验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等问题作了初步论述②。
3.对教学方法和教学特点的研究。例如:现代教育科学中《对小学空间与图形教学的两点思考》分析小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基本特点,根据其学习特点提出比较有效的教学策略,以更好地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等多项教学要求③。教育科研中《谈谈如何进行小学数学中的“空间与图形”教学》指出,从生活实际认识空间与图形,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习空间与图形,等等④。
二、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1.教育学理论
“图形与几何”对于学生空间思维的建立较为困难,教师如果每天都采用一种方式教学,学生将不会学到“图形与几何”的精髓,学生最多就是记忆公式,然后做题、考试等等,思维没有得到良好的锻炼。教师组织教学的方式有很多,其中教师采用多变的教学方式(转变课堂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
2.教育心理学理论
“图形与几何”的教学研究,应该掌握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发展的状况以及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经验。教师的教学应该是有意义的使学生接受记忆,而不是机械的记忆。有 ②③ 俞求是.空间与图形教学目标和教材编制的初步研究[J].学科教育,2002(3):18
彭国庆.对小学空间与图形教学的两点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lO(6):94
④ 陈静、黄彬.谈谈如何进行小学数学中的“空间与图形”教学[J]·数学教研,2005.No2 2 意义的使学生学习“图形与几何”,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推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的能力。
3.小学数学教材的分析
掌握“图形与几何”各阶段在教材中的分布,了解各阶段的教学中的教学重难点,把握教学的准确信与实用性。分析教材的插图,有利于丰富教学设计的内容,提取数学的趣味性。
(二)实践意义
1.“图形与几何”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培养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
2.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等。教学目标有“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推理能力”。
3.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分析来了解教材编写的设计意图,增强对教学内容的把握,最主要是根据现阶段的教学现状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主要的教学建议。
三、拟研究的主要问题
1.“图形与几何”教学建议的实效性
在“图形与几何”的教学研究中,很多教学建议都是理论的,对于实际教学没有实效性的帮助,而且教师要通过理论来要寻找到一种高效可行的教学方法来辅助教学是比较漫长且艰难的过程。在未来的研究中应用实证研究找到可行方法体现教学的实效性,这样的研究才能有效帮助教师的教学。教学过程中多联系生活实际,任何知识都是来源于现实生活,作为数学中的几何知识、更是离不开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思维特点,注意力的持续度,年龄特征,心理发展的特点。教师不仅要备教材,而且也是要备学生,这样把教学建议的理论向有效、可行的教学研究转向。
2.“图形与几何”教学方式的转变—改变教学环境
教师上课地点都是教室,要想学生保持积极主动的上课状态,教师应该转变教学的环境——自然环境中的课堂。课标里说了,“图形与几何”删除了教材中许多“繁、难、偏”内容和表述,使教材语言的表达更加简单、科学、专业。而且“图形与几何”内容是密切联系学生现实生活、反映社会发展需要的,不仅教会学生基础知识,而且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对于教学的内容不是很复杂,教学过程大多都是实际的动手操作,也是较容易在课外完成的教学任务。那么,换一换教学环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直接联系生活实际解决数学问题,这样就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一种比较广阔自由的环境下学习,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性、自立性和创造性,也有助于空间观念与空间想象的培养,在大自然与生活中学习,那将是一种全新的课堂。“图形与几何”的教学将会取得一种突破的进展。
3.联系提出的实效性建议,结合转变教学环境设计教学方案。通过实践发现问题,然后提出实效性建议,最后结合转变教学环境设计完成教学案列。这一个过程就是对于以上2个问题的总结与归纳,这个过程不仅仅是要提出教学研究的实效性建议,更重要的是能否发现“图形与几何”中的教学问题,然后提出符合实际的教学要求。在论文中将体现教学设计的案例,内容包括“图形与几何”的4个部分。教学环境的选择是分类给出的,都要有例子可供参考。这样有助于教学的进步,也提供了一种教学的思考方向。
四、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图形与几何”教学的实证性找到解决教学的时效性具有挑战性的。另外教学研究的转变课堂是否可行,是否能够完成也是这一项研究的重点。
2.难点:“图形与几何”的教学案例的设计是一个难点,然而,这是综合了时效性与转变课堂的教学环境而设计的适合教师学的模板,也是考验在设计教学的时候的各种能力,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的关注,对教师的要求等等。因此这就是能否创造出新颖的“图形与几何”教学的方法的难点。
五、论文的提纲
1.通过听教师上“图形与几何”的课,提出实效的教学建议。下学期我计划去听教师上12次课,在小学的教学课程内容里,下半学期1—6年级都将学习到“图形与几何”的内容,我选择的听课内容分别是: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观察与测量;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方向与路线;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对称平移和旋转,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圆柱与圆锥。我选择这些内容的理由是“图形与几何”的教学内容包括了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的运动和图形与位置这四个部分,所以我尽量把每个部分的内容都涉及到。我要听12节课是因为我想要在3个不同的学校听同样4个教学内容的课,选择的教学内容相同,虽然有局限性但是尽可能体现一般性,这样最后的结果才会较为科学。这一步最主要的是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能根据老师的教学情况提出实效的教学建议。
2.分析“图形与几何”教材内容,选择出转变的课堂教学环境。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可以在室外完成,这里我想要做的事情就是把教材的内容分析,结合教学目标,课标要求,把自己觉得可以换一个环境上课的内容罗列出来,并设计出教学步骤。然后在实习的时候试行,看看自己设计的方案在另外的环境下是否可行,检测结果。选择出能够转变环境上课的教学内容,结合第一点实效性的建议设计更加综合性的“图形与几何”部分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
3.整理教学方法,综合教学环境,确定“图形与几何”部分内容的教学例子。
最后一步是论文精华的显现过程,它要有实效性的教学方法,还要有不同的教学模式(也就是转变课堂环境)。论文最后给出的例子是经过了很多的分析与研究才能够完成的一份教学设计。在论文的第一点内容里面主要是寻找“图形与几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建议。在最后这里就是整理分析整合第一点的教学建议,然后结合实际提出更加有实效性的可行性建议。相对与教学而言,也是要经过严密的分析,筛选和实践来总结“图形与几何”教学研究的结果。最后结合第一和第二的内容,设计4个“图形与几何”内容的教学设计,每个部分都有一个教学设计例子。
六、进度安排
2015年3-6月完成第一个内容。听课作好记录,提出教学建议。2015年7-8月分析“图形与几何”教材,选择可以在室外上的部分内容,并把转变教学环境的教学设计方案做出。到了实习阶段就可以直接实施,检验可行性。
2015年9-12月完成第二个内容和第三个内容,完成论文。
七、参考文献
6.小学数学几何图形教学过程中的教学问题与对策 篇六
浅谈小学数学几何图形教学的弊端与策略重庆市綦江区土台学校 熊 波
【摘 要】本文论述了在几何图形教学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出现了“高耗低效”的现象,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既能掌握抽象的概念又能培养学生能力,激发求知欲,诱发思考,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几何图形教学;弊端;策略 根据近几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发现,教师往往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讲解,但是学生的掌握情况并不乐观。学生常常表现在对图形的周长、面积、体积公式背得滚瓜烂熟,遇到稍微有点变式的题目却不知所措,一脸的茫然。根据诸多教学实际,总结出以下几种弊端:
一、教学目标定位不准
随着图形周长教学的深入,老师们往往走上应试的老路,反复让学生背诵公式:长方形周长=(长+宽)×2、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等。学生们解答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时可谓轻松自如,易如反掌。但周长概念随着公式的强势介入,遇到不规则图形求周长就无从下手,周长的意义被忘得一干二净。如求三角形的周长竟落得“我们没有学过公式”的尴尬场面。
二、忽略“转化”数学思想的培养
“转化”思想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思维方法,是数学教学活动的重中之重。教师绝不应掉以轻心,轻描淡写。比如在三角面积、圆柱的体积公式推导等的教学中,推导过程应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与转化思想的过程。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进行了简单的演示之后,就急于把公式和结果抛出来。这样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对学生的学习极为不利。
三、只满足于会解题,缺乏创新能力的培养
练习题目应该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出发点。很多教却师满足于大量练习,缺乏对一道题的深入理解,缺少了追问环节。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几点关于提高小学几何图形教学质量的策略。
一、教师要灵活使用教材
新课改倡导教师在教学中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只是教学的依据之一,教师应树立“用教材教”的新观念,而不是“教教材”的思想。
1.“活化”例题。教学设计上很重要的新理念,就是要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理解和发展数学。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设疑:若要你做一个直径为40厘米的铁环需要多长的铁条?由于讲的是学生喜欢的体育活动,倍感亲切,从而将数学问题转化为学生的个人需要,探究意识油然而生,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2.结尾悬念化。在每节课结束时,设法在学生心理上留点“余味”,为以后的课涂上点“神秘色彩”,激励他们进一步探索和解决问题。如教学完圆柱的体积后,教师用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容器教具演示试验方法,并问:“圆锥容器舀水几次能将圆柱容器装满水呢?”这样给学生留下探索的空间,课后自主试验探究,从而提高学习的欲望和主动性。
二、在生活中寻找数学
作为教师不应把数学与生活孤立开来,而应多创造机会,让学生去发现和找到生活中的数学。如教学“圆柱”的认识时,教师在课堂上可引导学生:“家里都有哪些物品是圆柱形的呢?教室里呢?操场上呢?”学生们自然会想到如卷纸、水管等。从而把圆从书本上搬到了生活中,让学生感到“圆柱”其实就在我们的身边,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巧用现代技术辅助教学
随着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多媒体技术不断地被引入课堂教学之中。比如在图形的周长和面积、体积教学时,利用电脑演示图形的割补、拼接,学生形象、直观地看到拼接后是什么图形,就能较快地找到解题方法。因周长、面积和体积公式推导过程较为抽象,故学生对计算公式的产生很难理解,若借助多媒体教学,设计一个具有动态画面并配上音效的课件,形象地演示出转化的过程,从而引导学生推导出公式。这样诱导学生积极地进行由未知到已知,再由已知到未知的探索,促进思维步步深入的发展,加速知识的内化过程,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四、充分展开小组合作探究
对于数学知识最为深刻的体会莫过于亲自实践、具体动手操作和交流讨论,因此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教师要尽量设计一些不便于一人操作,只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才能操作完成的内容,鼓励学生之间展开讨论,并适时指导。例如在学习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时,有很多学生容易把圆柱的侧面积和体积混淆。试想,如果我们在教学时,用两个一样的圆柱学具,让学生合作亲自动手把其中的一个分一分,拼一拼,并想把圆柱转换成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呢?通过动手操作,把转化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圆柱进行对比,不仅可以加深理解,同时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理解的基础上来运用计算方法解决问题,学生就不容易混淆。
五、正确处理学生的质疑
学生的质疑是开放性、多样性、复杂性的,我们在处理时显得更加困难。但只要我们把学生的质疑当成课堂教学的宝贵资源,认真对待,把它作为一个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堂资源,使它成为丰富课堂教学的有效资源,成为学生展示学习和思维的过程与成果,就能提高课堂资源的有效性,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在教学“圆柱的体积”后学生遇到一道求空心管的体积的题目,有学生就问“体积”就是指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那么空心管究竟占不占空间?或者空心管所占空间是哪部分体积呢?怎样计算空心管的体积呢?经过这一问,大家开始思索讨论后,有学生认为:整个外形是圆柱体,中间的空心部分也是圆柱体,所以空心管的体积就是大圆柱的体积减去小圆柱的体积。也有学生认为:空心管内外两个圆柱的高时一样的,因为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所以可以先求出底面的面积,也就是环形的面积,再乘以高。用学生的这种质疑加上小组讨论这样来处理教学,即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与开放性,又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六、巧设实践,“享用”数学
7.小学数学几何图形教学过程中的教学问题与对策 篇七
●小学生在学习几何过程中需要经历的几个水平
荷兰学者范希尔夫妇经过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长期探索, 指出学生的几何思维主要存在5个水平:直观、分析、推理、演绎以及严谨。这五个水平并不是连续的, 但它们之间却是顺次的。根据范希尔理论所给出的学生几何思维水平, 学生相对应开展的学习活动表现为:熟知、受指导的定向、描述、自由定向以及整合阶段。这一理论对于有效指导几何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 结合我国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对几何教学的要求以及小学生的认知特点, 我们认为小学生的几何学习发展水平划分为以下几个水平 (如图) :
水平1:直观/表象
学生能按照外观从整体上识别图形, 这种识别活动常常依赖于具体的样板, 如学生说所给的图形是长方形, 因为“它看起来像是门”, 这时他们并不关心各种图形的特征性质, 也未能清楚地认识各种图形的性质, 仅仅是建立一种直观感知, 在头脑当中留下的相关物体的表象信息。
水平2:描述/分析
此时学生已能确定图形的特征性质, 并依据图形的性质来识别图形;但处于这一水平的学生尚不能清楚地指明两类图形之间的关系。
水平3:抽象/关联
这时学生已能形成抽象的定义, 区分概念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 并能通过对概念本质属性的理解将图形初步分类;但处于这一水平的学生尚不能贯通概念间的逻辑联系。
水平4:贯通/系统
这时学生已能理解几何概念间的相互联系以及概念在相应的知识体系中所处的位置, 对这个概念的理解较为深刻和全面。
●目前在小学生学习几何概念中所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标准强调素质教育, 特别是各种能力的培养。作为数学教师,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是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关键。空间想象能力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空间形式进行观察、分析和抽象的能力, 是逻辑思维与几何知识及相关技能、经验的融合。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不但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 更是智力开发的一个重要方面。然而, 目前小学生在学习几何概念时, 往往存在以下问题。
1.鲜明要素和非鲜明要素相互干扰, 无法建立清晰的概念表征
(1) 仅注意概念中较明显的特征。例如, “正方形是四边相等的四边形”, “长方形是对边相等的四边形”, 而把“四个角都是直角”这个特征遗漏了。因为在几何图形中, 边的长短比较直观, 而角的大小则比较隐蔽。
(2) 把图形的某些表面形象作为概念的本质特征。例如, “长和宽不一样的是长方形”, “长方形是两条宽和两条长”, “有高、长、斜边的是平行四边形”等。
(3) 受直观材料的影响。例如, “一张纸摸上去光溜溜的是面积”等。
(4) 不能准确使用数学术语。例如, 在回答什么是“平行线”时, 不会用“相交”这个术语表达, 而说成“两条线永远不会碰头”, 把射线说成“把一条线永远射下去”等。
2.对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的区分能力不强
任何事物都既有本质属性, 也有非本质属性。所谓掌握几何概念, 就是掌握几何中同类事物共同的本质属性, 关键是必须把几何概念的特殊 (非共有) 因素和一般 (共有) 因素区分开来, 如果找不出一类事物所共有的一般属性, 也就难以确定这类事物的本质属性。
3.抽象概括能力弱
抽象和概括是紧密联系的, 只有抽象出事物的本质属性才能概括, 思考具有概括性才能进行抽象。任何一个几何概念都是抽象概括的结果。小学生, 特别是第一学段的学生, 处于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 抽象概括能力比较弱。
●支架式问题在小学几何概念教学中的应用
所谓支架式问题, 指的是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和问题解决提供一种框架、脚手架问题, 能够促进学习者对相关教学的深入理解, 能够将复杂的问题分解, 以便于学习者能够顺利地解决复杂问题。这种教学思想来源于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维果斯基认为, 在儿童智力活动中, 对于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原有能力之间可能存在差异, 通过教学, 儿童在教师帮助下可以消除这种差异, 这个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设计教学中的“支架”式问题需要考虑支架搭建的有效性, 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 是否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并能够进一步逼近适合于学生发展的“潜在发展水平”。结合张纪云老师《平移和旋转》这节课, 下面将具体阐述支架式教学的具体应用方式和策略。
1.以问题探究为核心, 实现学生的知识建构
问题解决是数学教学中的核心、关键教学形式, 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也是数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目标之一。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以问题为纽带, 以探究为核心, 使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中, 通过高水平的思维来学习, 基于问题解决的方式来建构知识、发展智力、提高能力。
2.巧设问题情境, 搭建有效“支架”子问题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 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 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 有利于意义建构。根据数学问题的结构, 我们可以把数学问题界定为良构问题和非良构问题。非良构问题的解决, 往往需要创造性地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策略, 往往与创新联系在一起。在解决的过程中, 可以通过搭建恰当的“支架”式子问题帮助学生走进成功解决问题的宫殿。
在《平移与旋转》这节课当中, 张教师首先通过创设“为了迎接2010年亚运会, 广州在美化广州的工程建设中, 市政府在道路扩建中遇到了需要保留一栋历史悠久的岭南古屋”的非良构问题情境, 引发学生对平移与旋转现象的探索欲望。教师并没有直接指导学生解决问题, 而是搭建了两个有效的“支架”问题, 引导学生打好解决该问题所需要的必备知识和技能基础。在解决支架问题的过程中, 通过两组生活中的平移或旋转现象的展示, 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通过感官去接触有关的对象, 丰富学生的感性材料。
3.提供有梯度、针对性明确的支架问题内容以及多元感知素材
支架式问题的设计是为了帮助学生能够成功的解决综合问题, 并最终期望学生在没有支架支持的情况下解决综合问题。因此, 在设计的过程中, 要根据具体问题的需要, 设计有层次、有梯度, 真正帮助学生突破困惑和障碍之处的支架, 提供有真正存在空间和价值的支架, 体现几何思维水平的“直观/表象、描述/分析、抽象/关联、贯通/系统”这几个层次要求。此外, 结合小学生学习的特点, 要适当提供多元感知素材, 尤其是在几何教学过程中, 更要提供实物、图形、信息技术工具等素材形式, 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表象。在《平移与旋转》一课中, 教师充分考虑到, 日常概念由于受生活经验的限制, 有时会忽略了本质属性, 有时又会包括本质属性, 因此教学中, 教师在学生正确判断物体是“平移”还是“旋转”后, 巧妙设疑:“物体平移前、平移后以及平移过程中它本身有没有改变?”让学生在辨析活动中进一步认识“平移”的本质属性。通过所提供的有梯度、针对性明确的支架内容以及多元感知素材, 有效防止了日常概念的消极作用。
8.小学数学几何图形教学过程中的教学问题与对策 篇八
关键词:小学数学;几何;有效教学;策略
深化素质教育,推进创新浪潮。在学生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段,小学数学的学习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性、创新性、辩证统一性以及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对事物的感知意识。有意义的教学才是最高效的教学。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在此我对数学教学中四大领域之一的“图形与几何”这一版块就有效教学策略进行阐述。
一、意识的引入
培养空间意识是新时期数学教学中一个重要的方法。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自身能力,通过准备关于图形与几何的感知材料,打破思维定局和思考联想障碍,真正打开学生的想象空间,锻炼思维能力。在授课方面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教材重难点进行讲述,教师本身根据“研究—总结—研究”的教学模式备案授课。
二、课程的设计
几何图形中的知识点,如平移、组合、翻转、铺设等,可用辅助教学器具进行搭建,从简单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入手,根据点、线、面、体这一发展历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使学生形成初步的认识和空间观念。在几何图形的结构演变这一版块,教师可应用归纳类比及猜想的方法,因地制宜,用实物做成立体图,带领学生去室外感知简单平面及立体图,加深效果。这也体现了情景创设此种方法的直观性和重要性。
三、取长补短,互相借鉴
一是不同级同科目教师之间的交流。数学学习具有抽象性、逻辑性和应用性,在数量关系以及空间形式方面的教学会逐渐深化。任何教学过程都应该避免单独授课缺乏连贯性,与低年级教师交流经验会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思维程度,同时与高年级教师交流能把握好教学力度及核心脉络。二是同级不同科目教师之间的交流。任何学科之间都是相互关联互相补充的,在教学过程中我时刻关注和总结其他先进教学策略,其中的主题循环法就是很好的一个方式。比如在“图形与几何”这一方面的学习中,我就在授课过程中有意识地穿插本版块在其他学科中的知识体现,如让学生用精炼的语言来描述稍复杂的几何构造体,总结生活与自然中常见的图形与几何构造,用此种系统法沟通了其他学科之间的知识,从而达到高效的教学效果。
四、归纳总结
在授课一段时间后的归纳总结是很重要的,也是很基础性的步骤。整合总结所学的知识,从整体的框架中推理概括出一般性概念、原则或结论,为之后的教学提供更好的指导意义。在对“图形与几何”这一版块进行归纳总结时,可通过图表的方式列出三角形、正方形、圆、扇形等一维图形以及球、正方体等二维图形的比较总结,包含名称、形状、基本性质以及联系等相关内容,进行直接和间接比较,更好地对整个知识点做出更有条理的梳理和把握。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新的数学方法和概念,常常比解决数学问题本身更重要。”教学过程也是如此,高效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也必然会在改革创新中体现出其应有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陳继忠.优化数学课堂教学过程的思考[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04).
9.小学数学几何图形教学过程中的教学问题与对策 篇九
教学设计主要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以及课程标准要求,对教学中各种要素进行全面合理的安排,从而制定出一种适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案。教学设计主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重点和难点以及教学步骤和时间等为主要内容。教学设计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帮助教师完成既定的教学计划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如何进行科学高效的教学设计就成为广大数学教师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分析
1.教学目标含糊不清
小学数学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其是教学活动和内容实施的方向。多数数学教师都认为教学目标的制定十分重要,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设计过程中,很多教师都是先制定教学计划,然后在制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制定存在顺序混乱的现象。还有很多教师教学设计抄袭别的教师,或者直接从网上下载,无法正确把握教学目标。此外,还有不少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过于空泛,含糊不清,很多教学目标都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目标制定不切合实际,可操作性较差。
2.创设情境牵强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不断应用到具体教学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为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性,积极应用情境教学法,但是从应用的实际情况来看,并不令人满意,其中还存在比较多的问题。情境教学通常需要具备思维的连贯性,要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但是教师设计的情境存在很大的跳跃性,情境之间的联系性较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从一个情境向着另一个情境快速切换,很难静下心来思考问题,更无法发挥情境教学创设的效果。在实践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创设的情境应该保证统一性和连惯性,不应该只是单纯的将数学问题和生活情境叠加在一起,而应该将数学思维和数学方法融汇到生活情境中,通过采用这样的情境才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3.教学方法缺乏多样化
小学数学作为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理解能力。小学阶段的学生因为自身理解能力限制,学习数学通常会感到枯燥乏味。而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中依然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放在传授数学知识方面,对于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没有明确。在实际教学中,总是采用单一化的教学方法,无法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灌输式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严重阻碍了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提升。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对策分析
1.创造性讲解教材
小学数学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应该充分领悟教材编写者的重要目的和意图,并将自己的教学特点融入进取,创造性的讲解数学课程。首先应该明确教学目标制定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把握好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做好相应练习设计,以此保证所选择的教材内容具有针对性、层次性和目的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尝试将章节打乱,按照知识的内在联系进行讲解,创设一些新的元素,按照自己的理解对教材结构进行优化。例如讲解圆的认识这一章节内容时,对于同一个圆内半径相等中这样的知识点不要直接告诉学生,要引导学生一步一步的发现这个知识。例如可以举钟表的例子,钟表分针转动一圈是一个圆形。分针在不同的位置他们的长度有什么变化,学生这时会回答没有变化,然后教师将分针没有变化的案例引入到正式课堂教学中,问学生从圆的中心引出两条线到圆边的位置的长度是什么样的呢?这时学生就会很自然的回答长度是相等的,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同一个圆内半径是相等的。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加深了学生印象,而且还有利于提升教学质量。
2.重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保证教学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提升学生兴趣和课堂参与度。教师在课堂上需要稍作引导,学生就可以发现学习问题,并能够积极融入其中独立思考。重视学生主体作用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的能力。学生体验的历时性必须有充分的时间,学生主体作用发挥需要充分调动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整个思考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例如,在讲解平行四边形性质时,教师可以将正方向、三角形的性质结合起来,让学生亲手操作怎样利用两个正三角形和正方形组合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是不是也可以组成平行四边形,然后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这种教学模式能够一下子提升学生的注意力,学生通过亲身的动手操作解决数学问题。
3.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
10.小学数学几何图形教学过程中的教学问题与对策 篇十
关键词: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测量
测量是通过数值量化物体的属性,让抽象和具体相互联系。测量能够有效地促进数学的思想发展,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涉及比较、分解图形、量化物体面积和长度。本文主要针对测量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一、测量能有效地描述几何方法
几何主要是对空间进行探索和了解,其中涉及平面和空间两大主体,物体的形状以及状态是几何研究的对象。测量可以有效地描述几何的形状,比如,大小、长短。在测量中能够有效地了解物体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似性、全等性等),也能够探究物体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比如长方形、正方形)。测量构建几何的基础,也是进行空间描述的重要工具。
二、测量和教学之间的关系
1.测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知识应该是学习者根据原有的知识经验,运用自己的方式构建起来的。测量和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小学生在没有接触测量之前就已经有关于测量的诸多体验,这为测量意义的理解奠定了基础。有形物体的运用中依赖具体环节,比如,生活中运用手掌估算长度;抽象的数学符号测量距离;用刻度尺测量距离的长短,理解标准的长度单位体系,这样可以把日常数学上升为学科数学。测量和数学有密切联系,并且也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实践的需求下使数学不断地推进和发展。测量讓学生认识数学的价值并且能够体验数学的应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2.测量能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
空间的相关表现是学生逐渐在活动中形成的,学生对于空间的整体构建能力不够,所以,在教学的时候给学生创建几何环境就变得尤为重要。有的学生在估量坚果的大小时运用硬币,打破了传统的估量方式;另外,学生在学习矩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时候,先把复杂的图形进行分解,并分析其中各基本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如正方形可以划分为两个三角形,梯形也可以分割成两个三角形,学生在测量中空间观念感有所增强。在测量过程中学生接触更多数字和长度单位:厘米、分米等,也对十进制的换算有了一定了解,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小学课堂教学中,测量内容逐步增多,测量中现实情境很浓厚,在几何基本方法运用中,可以为代数、几何等知识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刘晓玲.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创意与策略探析[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3(01).
11.小学数学几何图形教学过程中的教学问题与对策 篇十一
1. 制作周期长
利用多媒体上一节课, 教师在准备工作中所花的时间要远远多于上课的时间, 其中大部分并非是花在钻研教材教法上, 而是用来解决多媒体制作中的一些技术问题, 这并不是因为教师的主观问题, 而是一个时间量的客观性问题。据调查, 许多教师制作课件所花的时间往往是备课时间的两倍以上, 如果是公开课、比赛课, 所花的时间更多。显然, 这成了多媒体进课堂的一个制约因素。
2. 交互性不强
许多教师在制作课件时, 都喜欢按照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流程去进行编排, 甚至每一个课堂细节都考虑的很周到。在设计课件时内容涵盖一节课的全部内容, 包括激情导入、设疑、例题讲解、练习题、课外知识等。由于它是按照教学流程组合起来的, 一旦操作失误得从头再来;要想选讲或学生选学其中的内容, 得一页页地翻到该内容, 不能做到“随心所欲”。而且这样的课件是设计者的授课思路和想法, 其他人尤其是学生不一定能领会, 其作用自然会大打折扣。
3. 重形式轻内容
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图像、文字等多种信息于一体, 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 激发了学生对多媒体课的极大兴趣, 于是很多教师便在这一方面大做文章, 在课件中集中了大量声音图像信息。但这样一来, 学生的思维反而受到了限制, 不利于学生想象力的发挥。譬如一位教师为帮助学生进行加法进位计算, 专门设计一副美丽的迷宫, 在迷宫内写出算式, 然后问学生:“看哪个小朋友最先算出来?”结果没几个小朋友能算出来, 原因是大部分学生被那美丽的迷宫迷住了, 这样的多媒体课件就偏离了教学目标, 冲淡了教学主题。
4. 如何正确处理老师与媒体之间的关系
在课堂上, 教师与大屏幕处于同一位置, 哪一个应该起主导作用呢?答案当然是教师。在课堂上, 教师与学生之间除了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外, 更重要的是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 这种情感的交流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通常有语言手势、肌体动作以及神态等等。在实际教学中, 有的老师把自己要讲的、学生要理解的内容, 都通过图像、文字、声音显示出来, 这样老师反而处于次要地位, 被课件牵着走, 教师成为课件的放映员, 教师的主导作用变成了媒体的主导作用, 学生成为缺乏活力的观众, 课件成了一本供学生观看的“课本”。这样, 既不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思考, 又增加了学生视觉上的负担, 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很不利。
5. 认识上的偏差
有部分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片面理解, 认为只要使用了现代的教学设备, 就是进行了现代多媒体教学, 而没有把媒体与教学内容充分整合, 认真分析哪些内容用什么方式表现为好, 利于学生学习。而学生往往把注意力放在了不断变化的屏幕上, 忽视也来不及分析理解重要的知识点, 造成消化不良, 基础薄弱的学生学习吃力, 加之长期使用多媒体教学, 学生丧失新鲜感, 若教师教学组织不当, 学生感觉单调, 视觉疲劳, 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二、小学数学多媒体教学的策略
1. 联系生活实际, 促进兴趣培养
数学教学中要联系生活中的问题, 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 让数学更多地联系实际, 贴近生活。达到生活材料数学化, 数学教学生活化。
现实生活中到处有数学, 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 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 去采撷生活中的数学实例, 为课堂教学服务。如教《圆的认识》, 教师可以设计米老鼠和唐老鸭进行骑车比赛, 先是米老鼠骑“三角形”车轮, 唐老鸭骑正方形车轮的比赛。第二场, 米老鼠骑轴心不在圆心的车子, 唐老鸭骑轴心在圆心的车子, 再进行比赛。让学生看完后, 自己提出有关数学问题, 然后小组合作解答。这样就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 不但使学生感到学习数学的作用, 对数学有了一种亲切感, 也大大激发了学生大胆探索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
2. 帮助充分感知, 促进思维过渡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如果能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 利用声音、图像、文字、录像、动画等手段, 创设教学情境, 就可以积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 调控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去探究, 去发现, 去创造的欲望。
例如:在《角的认识》的教学中, 可以用多媒体展示下列图案:一条红领巾, 让学生找出红领巾的三个角;一只钟表, 让学生找出时针、分针、秒针之间的夹角;一把折扇, 让学生观察折扇打开时的角的大小。在学生找到所出示物体中的角后, 再利用课件中动画光点的闪烁, 演示实物图上角的形成;然后把实物移走, 只剩下图形的轮廓, 抽象出几何角。在教学角的各部分名称时, 把三种不同的角 (锐角、直角、钝角) 放到一起, 让学生观察这些角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这时计算机屏幕上分别同时闪烁三种角的顶点和三种角各自的两条边, 帮助学生抽象概括出“角都有一个顶点”和“两条直的边”。
3. 转变学习方式, 促进整体发展
新课程大力提倡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的学习方式。通过观察、比较、交流等活动, 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 对培养未来需要的创新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 可用多媒体展示12只小猴, 提问:“你会怎样把这12只小猴平均分?每份用怎么的分数表示?每份有几只小猴?”再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 根据小组汇报分别把12只小猴平均分成2份、3份、4份和6份。通过学生的讨论、观察, 学生理解了单位“1”的含义和分数的意义。在小组讨论交流中, 小组有分工, 人人有事做, 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收获。加上现代教育媒体的应用, 这就为学生创造了一种宽松、和谐、合作、民主的学习氛围。
4. 拓展思维空间, 促进个性发展
现代网络的快速发展与使用, 为学生思维活动提供最大限度的伸展空间, 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习环境, 让学生能有机会充分展示自我的个性。
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 为了强化学生对“若干份”、“一份”和“几份”的理解, 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发展个性的舞台。利用Power Point制作一些填分母、分子分数的题目, 让学生自由填空并说它所表示的意义;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题目, 自主练习。于是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 尽情飞翔。在深化理解分数的意义的基础上, 又可以看到学生们创造性思维的闪现。
5. 引导主动参与, 促进效率提高
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低负荷, 高效率, 大面积”的特点, 可以大大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公式时, 可以首先演示平均分割一个圆, 分成8份、16份、再到32份……每次分割后计算机会展示拼合的效果, 从接近平行四边形到越来越接近长方形, 通过对拼成的长方形的观察、比较和演示, 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 充分理解和掌握了分割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形状越接近长方形。这样的演示将一较复杂的化圆为方、化曲为直的问题在图形的不断对比、组合中展示出来, 降低了学生思维的难度, 突破了教学难点, 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摘要:探讨了小学数学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教学策略, 旨在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12.小学数学几何图形教学过程中的教学问题与对策 篇十二
摘要:数学教学是我国小学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科学、高效的课程教学对促进学生学科知识储备,培养其数学思想,提高学生学习水平等均具有重要作用。同时,现阶段已有多项教研报告指出,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几何画板辅助教学,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良好课堂氛围,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提高教学效率。本文主要从“几何画板”出发进行分析,研究并探讨了新时期背景下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借助几何画板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小学数学;几何画板;运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05-0109
?缀位?板作为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种重要信息设备,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促进了教学方法的创新,将传统的题海教学转变为信息化教学。将结合画板运用到较为抽象的数学概念中,降低了数学教学的难度,强化了学生的理解能力,促进数学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由于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不强,无法深入了解数学知识点,导致数学教学效率低下,无法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效果,给小学数学教学带来诸多挑战。
一、吸引学生学习兴趣
少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愿尝试几何画板,认为自身多年的教育经验要来得更加实际。单纯注重如何把知识点正确地讲出来,却没有考虑到如何增加学生对于课程学习的兴趣。对于几何画板研究得不够透彻,了解得不够深入,没有看到几何画板的优势所在,对运用几何画板的意识还比较单薄。
在小学数学教学阶段,培养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是最重要的任务。在使用几何画板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己操作,这样既能使他们记住课程内容,同时也能增加课程的趣味性。针对数学中的难点,教师应当利用好几何画板的特性,把难以理解的数量关系,转化为容易看清的几何关系,以此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学数学的含义,也能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例如,在讲述圆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在几何画板中事先做出圆形轨迹的运动动画。先让学生看几何画板上的动画,再根据其中的内容讲述里面的数学含义。最后让学生自己思考,提出问题,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降低学生学习难度
传统的数学教学更注重逻辑思维的全过程,导致忽略了学生是否直观掌握数学知识。新课程的推出,使得这类情况正在改变。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注重学生直观思维,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而几何画板可以很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把动态、形象的内容展示给学生,让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形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习难度及教师的教学难度。
例如,通过几何画板创建动态动画效果,“让圆的半径不变的情况下,使直线到圆心的距离从0开始增大”,这样学生在直观环境下看到直线与圆相交及分开的动态过程,也更容易发现圆和直线的位置关系。通过几何画板这样处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变得更加轻松,当然小学数学的课堂效率也随之提高了。
三、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积极地运用几何画板,有助于学生对未知数学世界的探求。比如在进行“圆的面积”这一课节的教学的时候,可以创设以下情境:在一块青草地上,将一头羊拴在正方形的一个角点处,让羊一边行走一边吃草。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发问:“同学们,通过以上的图画,你们有什么问题?在羊的运行的轨迹之内,羊可以吃到多大面积的草?”这时,组织小学生学习探索――积极地对课件进行自主的拖动。在拖动中,让小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和体会。学生在操作中,对于图形中的线段尺度进行不断的调适,由此学生就会积极地提出一些在课件设置时候没有预设到的问题。
四、数形结合巩固新知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几何画板,引导学生认识数形结合的概念,帮助学生巩固新知。教师应当有针对性地选择含有数形结合概念的题目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来学习。在教学初期,教师应当发挥好引导作用,利用几何画板,引导学生从数形结合的角度去解决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相应的任务,由学生自己动手利用几何画板解决问题,并且运用在课堂上学到的各种技能,不断地去发现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教师的帮助之下得到巩固和提升。特别是针对小学高年级学生,教师应适当地将小学与初中的数学学习进行连接,从长远的角度打算,学生从数形结合的角度入手来认识数学,并且在教师的帮助下,利用数形结合的形式来接受和巩固各种知识。
五、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家长对学生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因此,为了满足家长的要求,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实现全面发展。比如为了使学生掌握三角形的特性,并理解直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特点,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几何画板,通过不同角度的三角板工具,让学生拼凑出直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以及等腰三角形,然后对这三种三角形的角度进行测量,总结不同点。在拼凑时,有的学生使用两个相同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等腰三角形;有的学生使用两个相同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等腰三角形。在实践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发散思维,想出多种组合。
六、结语
几何画板具有强大、多样的辅助功能,其能够清晰地阐述数量和空间形状之间的关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几何画板,能够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如果不能合理运用几何画板,也会影响小学数学教学的成效。因此,在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合理运用几何画板工具,针对不同的知识点和题型及时引入几何画板,才能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几何图形教学过程中的教学问题与对策】推荐阅读:
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探究07-13
小学数学音像立体化教学过程优化问题07-09
初探小学数学中的问题解决教学08-19
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解决与学习方式的研究08-21
谈小学数学小组合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策略09-28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综述论文06-21
小学数学一年级《认识图形》教学反思10-22
小学数学《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教学设计07-02
小学数学教学问题研讨07-03
分层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