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观后感

2024-09-28

中国古建筑观后感(共9篇)

1.中国古建筑观后感 篇一

《中国建筑艺术》读后感

建筑是什么?建筑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是一个时代文化艺术、政治经济的缩影,《中国建筑艺术》读后感。建筑是艺术世界中最庞大、最引人注目的一员,就建筑艺术本身而言,它是一个囊括范围很广的门类,包括宫殿、陵墓、寺庙、园林等各种特色的建筑。建筑作为时代的一面镜子,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熔铸、反映出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审美追求,因其触目的巨大形象,四维空间和时代的流动性,讲究空间组合的节律感等,而被誉为“凝固的音乐”、“立体的画”、“无形的诗”。

而《中国建筑艺术》主要从中国建筑的民族理性精神方面论述了宗教建筑的艺术特色,当然其中也提到了很多西方宗教建筑,二者相比较,更凸显出中国宗教建筑的特色,比如木结构就是其一大特色,还有它在结构上的对称,在时间进程上表现出来的流动美,是在平面上纵深的群体建筑等。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意识形态的变化,这种理性精神被打破,随之出现的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迂回曲折的园林美。

对于建筑艺术这个庞大的艺术门类,我们不能泛泛而谈,下面就根据《中国建筑艺术》一文读后感想,对中西宗教建筑的差异进行简单的比较:

首先,宗教力量的强弱不同。

在西方宗教建筑中,宗教的力量很强,在不少历史时期,宗教领袖就是国家统治者。因此,神庙、教堂往往是一座城市或一个国家级别最高的建筑。它们充满着宗教神秘主义情绪,体现着统治阶级的利益,同时也炫耀了统治者的富有,神权与君权通常集中于统治者一人身上。由于强大的宗教力量,在每一个时期都会有相应的教派形成,从而促成了不同风格的教堂的建造。比如埃及的金字塔和神庙建筑非常巨大,庞大的体积和重量,给人以精神压力,让人心中产生巨大恐惧和压抑,体现的就是君主利用宗教的神秘来统治国家。尤其是著名建筑卡纳克神庙,它有直径3.5米的圆柱134根,高达21米。

而在我国,宗教力量就较弱,中国是大一统的封建国家,只有为皇帝服务的建筑才能是最好的,所以除了敕建的寺庙,一般宗教建筑在规模、用材、造型上都要比宫殿低。皇帝是最高统治阶级,宗教只不过是他用来达到统治目的的手段。“神”在中国只不过是烘托皇权的一个工具而已。虽然中国人一直以来都有信仰,但中国自始至终都没有形成自己的宗教,宗教的类型很复杂,像土生土长的道教,由外传入的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无论是那个宗教都没有特定的教徒,没有固定的宗教场所,固定的聚会时间、地点等都没有。在我国长达几千年的正统思想是儒学而不是宗教思想。

其次,二者的形象特征不同。

第一,材质不同。西方宗教建筑基本上都是以石头作为基本的建筑材料,因此被说成是“石头的史书”,而中国的宗教建筑则是以木材作为基本的建筑材料,所以被人称之为“木头的诗篇”。

比如米兰教堂就一座石建筑,因为在西方人的思想观念中,宗教建筑是神的象征,具有绝对的权威,是人们进行膜拜的场所,被看作是一件永久性的纪念物,因此人们才会不惜花费力气,经年累月,一代接一代的去修建。而这座黄鹤楼是典型的木建筑,因为中国人对于建筑不求长存,他们将建筑比作衣服,可以不断更新。正如清代园林建筑家、戏剧家李渔说过:“人之不能无屋,犹体之不能无衣。”木构建筑建造容易,建造速度也很快,对古建筑的修葺远不及重建之盛,像黄鹤楼就在宋、元、明、清重建多次,而且每次形式都不同。

第二,空间布局不同。西方宗教建筑以单体建筑物为中心,每个建筑物都是一个独立、封闭的个体,占据着空间,在垂直方向加以扩展,有着巨大的体量与超然的尺度,被赋予一种向上腾起和向四周扩张的性格。而我国为信仰服务的建筑,像佛寺、道观、孔庙、祠堂等,基本上都是群体建筑。

比如,德国科隆大教堂高达150米,堪称是中世纪的高耸建筑,它的峰尖瘦削锋利,束柱瘦骨嶙峋,直插云际、指向神秘的上苍,将人们的视线集中到峰顶,把人引向上苍,使人们获得神秘、紧张的灵感、悔悟、崇拜,使人们的灵魂得到洗涤。这座黄鹤楼虽然也高耸,但它却没有脱离群体,以高楼本身为中轴线,左右两侧对称布局,在严格对称中有变化,在多样变化中又保持统一,给人一种严肃、方正、理性、雄浑之感。它们相互连接、相互配合在平面上构成了一个比较复杂的整体结构,读后感《《中国建筑艺术》读后感》。这种群体结构的形成与宗法思想观念是密不可分的,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曰:“宗,尊祖,庙也。”证明了这一点。

第三,中国宗教建筑以空间来表现时间,表达一种时间进程的流动美。中国的宗教建筑在平面铺开的同时,实际上已经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进程,使人慢慢游历在一个复杂多样的亭台楼阁的不断进程中,感受生活的安适和环境的和谐,瞬间直观把握的巨大空间感受,在这里变成长久漫游的时间历程。

比如,整个普宁寺虽然每座建筑都不可能一样,但它们的基本形制相似,绵延数里,虽然不算高大但却连绵于群山峻岭之巅,弯弯曲曲,重重影影,在空间上的连续本身就展示了时间中的绵延。而西方的单体宗教建筑就没有这种效果。像哥特式风格的巴黎圣母院置身其中,就像被扔进一个巨大幽闭的空间中,会感到渺小恐惧而祈求上帝的保护。其次,它是单体建筑,给人一种孤独的感觉,因此不可能有时间上的美感。

第四,外部造型不同。我国宗教建筑突出线的艺术特征,注重点、线、面的结合,追求宁静、和谐的韵律。如屋顶的曲线,向上微翘的飞檐。而西方的宗教建筑在轮廓处理上,强调纯几何性的造型元素,如矩形、三角形、圆形,强调凸曲线、凸曲面的外张力,追求的是一种理性。

比如,孔庙,它的四个翼角翘起,勾心斗角;飞檐微翘,体态轻盈,随着线的曲折,显得向上飞动轻快,线条柔和曲折,配以宽厚的正身和阔大的台基,使整个建筑体现出一种情理协调、舒适实用、有鲜明节奏感的效果。圣彼得教堂半球穹顶,矩形的窗户,还有一些其他的几何形体,轮廓线很僵硬、直板,虽然也有美感--几何美,但给人一种故意处理成这样的不自然的感觉,不像中国宗教建筑那样具有一种自然美。

第五,布局安排上不同。我国的宗教建筑强调有虚有实,轮廓线柔和多曲线,在稳重中显出一定的变化,尽力做到与自然相协调。而西方宗教建筑喜欢表现实体的重量感,厚实的墙体,粗大的拱券和梁柱等,显得与自然格格不入,孑然孤立、傲然独存,表达一种与自然相抗衡的心理。

最典型的例证就是巴别塔,出自于《圣经·创世纪》中人类建造通天塔的故事。这个传说形象的反映了西方古代文化中,人与自然相抗争的原始心态,在他们的观念中,建筑就是一种力量的标志,就是一种与自然相抗衡的手段。这座应县木塔底部由若干柱子支撑,四边透空,给人凌虚的观感。屋顶的实体与透空的檐廊构成对比。虽然它的出檐深远,但却有漂亮的反曲线和轻巧多姿的翼角,因而并不显得沉闷和压迫。加之檐口悬挑造成大片有韵律感的阴影,斗拱梁枋上的雕刻,窗户上通透的格栅,使整个建筑呈现一种虚拟为主,虚实对比的可亲性,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融合。另一方面,中国宗教建筑适应顺从自然表现在,对房屋地基和方位的选择很重视,于是开创了一门相关的学科--“堪舆风水”。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堪,天道;舆,地道。”实际就是指的自然,即研究建筑周围的风向、水流等环境条件。这一学说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建筑与自然协调和谐的执着追求。

再次,建筑内部装饰内容、风格不同。西方宗教建筑无论是古典时期的神庙还是后来的教堂,内部装饰基本上都以雕刻、雕塑、(基督、圣母等)绘画(顶部)为主,内容大多都是神话故事(具有西方色彩的希腊神话故事)或者是一些跟神有关的事物,风格比较自由活泼;而中国的宗教建筑像寺、庙、塔,基本上都供奉一些佛像、神像,当然在一些祠堂中也可以看到一些神话故事(具有东方色彩)--但与西方神话故事不同,或者是民间故事(比如武氏祠堂里的二十四孝图),显得沉稳。

最典型的实例就是哥特式风格的巴黎圣母院和巴洛克风格建筑。巴黎圣母院最具特色的是彩色玻璃,太阳由彩色玻璃射入,产生五光十色的眩光,创造了一种把信徒们引向天国的幻觉,有力的体现了超脱红尘凡是的宗教感情。巴洛克建筑内部装饰华丽,金碧辉煌,色彩浓烈,其塑造的浓厚的享乐氛围可以与中国的皇宫相媲美。中国的寺、庙、塔等虽然在某一时期也会装饰的很华丽,但却不像西方那样讲究。

最后,变化与发展。西方宗教建筑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古典时期的神教神庙,封建社会后的基督教堂和伊斯兰清真寺,文艺复兴后带有人文意味的教堂,各个时期都有自己的特色,在继承的同时又有发展。而中国的宗教建筑基本上沿袭一种风格,没有明显的变化,也没有明显的创新,显得比较稳定。

巴洛克建筑虽然是新兴的一种建筑风格,但它却不是孤立的,它在摒弃文艺复兴时期单纯、和谐、稳重的古典风范的同时,又以新的方式融合了古典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形式,如柱子、圆拱以及柱头,绵延的曲线形区域取代了有秩序的矩形区域。

总的来说,中国宗教建筑在气质上更重精神,重意境;西方宗教建筑重物质,重外观。前者是群体的统一,内在而含蓄;后者是单体的突出,外在而暴露。简言之:前者具有“绘画”之美,而后者更多的带有“雕刻”的意味。

2.中国古建筑观后感 篇二

中国最早的史前建筑, 诞生于距今约10000年的旧、新石器时代之交, 即原始农业开始出现, 人们的定居要求开始增强的时候。而最早显现出初步的关于美的也即广义艺术要求的建筑, 则出现于公元前4000年新石器时代中期。从一种结构体系而言, 中国传统建筑终结于二十世纪初。

中国传统建筑以汉族建筑为主流, 主要包括如城市、宫殿、坛庙、陵墓、寺观、佛塔、石窟、园林、衙署、民间公共建筑、景观楼阁、王府、民居, 长城、桥梁大致十五种类型, 以及如牌坊、碑碣、华表等建筑小品。它们除了有前述基本共通的发展历程以外, 又有时代、地域和类型风格的不同。

基于中国长期的宗法社会土壤, 中国建筑以宫殿和都城规划的成就最高, 突出了皇权至上的思想和严密的等级观念, 体现了古代中国占统治地位的政治伦理观, 而与欧洲、伊斯兰或古印度建筑以神庙、教堂和清真寺等宗教建筑成就更高明显不同。宫殿从夏代已经萌芽, 隋唐达到高峰, 明清更加精致。

中国建筑特别重视群体组合的美。群体组合常取中轴对称的严谨构图方式, 但有些类型如园林、某些山林寺观和某些民居则采用了自由式组合。不管哪种构图方式, 都十分重视对中和、平易、含蓄而深沉的美学性格的追求, 体现了中国人的民族审美习惯, 而与欧洲等其他建筑体系突出建筑个体的放射外向性格、体形体量的强烈对比等有明显差别。

中国各少数民族建筑也都各具异采, 大大丰富了中国建筑的整体风貌。藏族建筑深植于独特的藏传佛教文化土壤之中, 虽吸收了汉族建筑的一些形象和手法, 而自成体系, 非常富于特色, 规模宏大, 色彩鲜明, 性格粗犷巨丽, 其代表性杰作, 不愧为世界级的建筑艺术精品。维吾尔族以伊斯兰教建筑成就最大, 属于世界伊斯兰建筑体系, 造型浑朴含韵, 性格静穆沉思, 其民居也与汉族民居有显著不同。傣族信奉上座部佛教, 建筑受同为上座部佛教流行地区的泰、缅等国影响较大, 除富于特色的干阑式民居外, 以妩媚玲珑的佛寺佛塔更具风韵。侗族建筑虽受汉族影响较大, 仍以其特有的鼓楼和风雨桥闻名中外, 艺术性格质朴古拙。此外, 如回族伊斯教建筑、纳西族、白族、土家族和朝鲜族民居, 也都各具异采。这些民族的建筑艺术作品, 象闪现在天空的点点明星, 与汉族建筑一起, 共同组成为中华建筑的灿烂。

到了中国近代, 一大批前所未有的建筑类型出现了, 诸如工厂、车站、银行、医院、学校、会堂、教堂、领事馆和新式住宅大量涌现, 以及以钢铁、水泥为代表的新的建筑材料及与之相应的新的结构方式、施工技术、建筑设备等的应用, 都极大地冲击着传统的以木结构和手工业施工为主的建筑方式;另一方面, 传统的建筑类型如宫殿、坛庙、帝王陵墓、古典园林和庙宇等都停止了建造。这一切, 都为建筑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和动力, 客观上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 新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使人们的审美情趣等也发生的变化。总之, 总体上已发展到终点的中国古典建筑体系在近代以来已逐渐淡出, 新建筑已成了中国建筑的主导方向。

随着中国进入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后, 一大批西方式样的古典主义、折衷主义及以后的“摩登建筑”的“洋房”, 首先在各大城市的租界出现。早在明代, 中国就出现了西式教堂, 清初在圆明园还建造了“西洋楼”, 由在清廷供职的西洋画师设计, 水平并不高, 基本采取西方文艺复兴后出现的巴洛克风格。这一时期的建筑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一为本世纪20年代以前, 先是流行古典主义, 更多模仿西方文艺复兴建筑形式, 然后是集仿主义, 拚凑西方各种古代建筑形式于一身, 代表作如上海外滩英商汇丰银行、北京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学堂大礼堂等。第二时期是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 建筑形式大多已向现代“摩登建筑”的方向转化, 代表作如上海外滩江海关、沙逊大厦和24层的国际大厦。第三个时期是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末以后, 即抗日战争到新中国建立以前, 除东北伪满时期由日本人促成的仍属西方折衷主义的所谓“兴亚式”建筑外, 建筑活动不多。

近代中国建筑艺术处在一个大转折的过程当中。一方面, 新的功能要求, 新的建造条件和手段, 以及在中国土地上建造的包括西方现代建筑在内的西式建筑, 为中国建筑师提供了就近学习的机会, 对于促进中国建筑的发展, 都起着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 新一代受过现代教育的中国建筑师并不认为现代化就是西方化, 也在探索多种民族化的途径。虽然不一定都是成功的, 但不论是经验还是教训, 近代中国建筑毕竟是新中国建筑赖以发展直接基础, 是中国古典建筑与新中国之间的过渡。

3.中国古建筑色彩研究 篇三

摘 要:本篇论文以中国特有的五色,青、朱、白、黑、黄,来阐述历代更替所赋予的建筑色彩倾向和象征意义。原始色彩是色彩象征性的最初依托。物质的本色彩象征性是普遍存在的,人类依据色彩本色及长期的生活经验,定义色彩的“生命性格”特征。为生命本质活动的需要而选择色彩,成为了人类色彩象征得以延续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色彩;五色说;公共艺术

1 中国古建筑色彩的来源

中国古典建筑色泽艳丽,颜色种类繁多,大面积色块铺垫对比,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味用色方案。建筑物上的色彩缤纷,是我们特有的民族特色。

1.1 本色的影响

建筑物的色彩很大程度上是由材质自身色彩倾向带来的。砖瓦、石头、金属、木材等各有的原色,自然矿物质颜色如绿松石、碳、蛤蜊白、金、银等。在常用的“五彩并举”的混合结构中,便自然形成了多种色彩。地面上“中庭丹彩”就是本来烧制的红砖的颜色。建筑中白色基台和石栏杆,就是“汉白玉”或花岗岩的原色。屋面主要是砖瓦本身的颜色,灰色或者青灰色,墙身的砖则是烧制出得来的颜色,至于夯土墙,表面都被涂上防止雨水冲刷的白灰,虽然可以随意添加其他颜色,但还是以原色为主。至于黑色,大量的木材,用于取火,烧成的木炭为黑色。泥土原有的土黄色,和茅屋屋顶农作物或其他植物(在此称之为“草”)干枯后的颜色这里也便有了几种传统主色红(砖)、白(墙)、青(瓦)、黑(碳)、黄(草)。

1.2 当时科学条件下,所能提炼的必要条件的影响

颜料的发明,矿物质颜料、植物质颜料以及动物质颜料的提取技术的完善。从大自然中提取颜色是古人惯用技巧。建筑色彩也主要体现在木材的油漆上、金属的装饰以及后期发明的琉璃建筑材料上。

2 色彩象征的发展

2.1 传统色彩心理的形成

在远古时代,色彩的象征性以季节和方位为主要依据。五色制体系建立主要是基于原始颜色或颜色的象征意义。 春季万物生长为青色,夏季刺眼烈日为朱色,秋季多雾气,为白色。冬季夜长星黑,为黑色。土地本色为黄色。

2.2 时代发展赋予色彩的新内容

五方观念东、西、南、北、中央在商后期已经构成,甲骨文中也有不少“四方”“四土”的记载。《左传》有“天有六气,发有五色”之说,将“红、黄、青(蓝绿)、白、黑”五色定为正色。五色制的色彩体系是在对色彩的原始感知上根据“五德”“五行”规则建立起的。从天地四方、自然属性在四时轮回及时间长河中进行有倾向性色彩掌控。随着社会等级的产生,色彩便成为为政治、宗教服务的工具。《周礼·冬官考工记第六》中颜色已作为“明贵践、辨等级”之用。汉代,继承发展了周代五色,代表方位更加具体化。青 青龙,东方;朱 朱雀,南方;白 白虎,西方;黑 玄武,北方;黄龙,表中央。五色:木为青;火为红;土为黄;金为白;水为黑。五方:木为东;火为南;金为西;水为北;土为中央。四季:春为青;夏为红;秋为白;冬为黑。

2.3 重要朝代更替与色彩地位的影响

朝代的更替,必有色征:“夏氏后尚黑……殷人尚白……周人尚赤。”《礼记·擅弓》。

(1)原始社会时期(炎黄)单色肯定。炎黄二帝将中国主色调红、黄、黑三色基本的色彩共识确立起来。人类对于自然的崇拜、敬畏和向往都是色彩共识形成的基础。红:“尊黄尚红”来源于对太阳、大地、火的崇拜和生命、血液以及对贵重金属的崇拜。黑:在古代黑色涂料比较容易获得的,对夜晚的敬畏产生黑色的崇拜,巫术活动加深了对黑的敬畏。红与黑因程度相生,黑色与红色在当时具有咒术性特性。黄:对土地的向往崇拜赋予了黄色的象征意义,出于对粮食的向往,农业的发展,奠定了收获的意义。

(2)奴隶制时期(夏商周)五彩并用,红为尊。五色形成:传统色彩的五色体系又各自与五行相连:金白、木青、水黑、火赤、土黄。黑:除了继承原始时期的意义,黑色又具有了贬义之性。屈原在《九章·怀沙》中:“变白为黑兮,倒上为下”。红:红色成了王权的象征。有“周人尚赤”之说。《吕氏春秋·名类》上说,“天先见火,赤乌衔丹书集于周社,文王曰:火气胜。火气胜,故其色尚赤,其事则火。”在这种尚赤风气影响下,建筑色彩中以红色为最尊贵。周天子宫殿的柱、墙、台基等都涂成红色。这样,红色成了王权的象征,其尊贵地位日益巩固。黄:中国远古时代把黄称为“中和”之色。土地之色。《论语·乡党》记载,在年终举行腊祭时穿“黄衣狐裘”。青:是植物的色彩,象征着天空、春天、水等。白:白色的象征性在中国具有多义性。在《易·贲》中提到:“上九,白贲,无咎。象曰:白贲无咎,上得志也。”王弼注:“以白为饰,而无忧患,得志者也。”白色在这里是吉祥的象征。

(3)古代史开端(秦)黑色为尊崇拜。黑:“别黑自而定一尊”。“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衣服旎族节旗皆上黑”。同时秦人在建筑上也崇尚黑色它又象征“神秘肃穆”等含义。红:秦代建筑上宫殿的柱子仍涂红色,红色仍有很高地位。

(4)秦后(汉唐宋元明清)黄色为尊崇拜。黄:黄为王室专用观念产生,把黄色奉为彩色之主。尊黄、爱黄的习俗早在唐汉就已经形成,土被奉为五行之首,“黄生阴阳”的说法成了一切物质元素中的主宰。《汉书》中说:“黄者,中之色,君之服也”。再加上古代又有“龙战于野,其血玄黄”的说法,黄色成为君主独占的颜色,经隋唐至宋之后,渐渐成了其专用色。明清时,尚黄之风达到最高点。唐宋时期己大量使用黄色琉璃瓦屋顶。黄色琉璃瓦成了皇家建筑的重要特征。红:等级较高的色彩。自汉代起,重要建筑木构部分的色彩都以红色为基调。另外,宫殿,官署,庙宇大都使用红墙,唐朝建筑以红白为主,并一直延续到明清。

2.4 儒、释、道的思想对色彩观念的影响

儒家的正五色,道家的尚黑,佛家的绚丽多金。

(1)儒家。儒家初期色彩观念把五色与“仁”、“德”、“善”结合,运用于“礼”的形式中,实现那个时代的“五彩彰施”的色彩辉煌。儒家把红、黄、青、白、黑定为“正色”。孔子曾斥责青杂色“恶紫之夺朱”。以礼的形式保持颜色的单纯性。儒家思想赋予了道德使命感推动了古代美学思想的发展。然而这种规范化的价值体系,也严重制约了色彩表达的意识。

(2)道家。《老子》:“五色令人目盲”、“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庄子·天地》:“五色乱目,使目不明。”表现出到家“无色而无色成焉”主张朴素玄化,反对错金赋彩,尚黑色回归基本趋向。

(3)佛家。佛教的传入给中国色彩增加了异域风情,大量的鎏金佛像,鎏金顶的出现,不仅极大地推崇了黄色的地位,又增加了金本身贵重的气息。

3 结语

中国传统建筑的色彩是在华夏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逐渐演变形成的。随着朝代的更替,建筑色彩随之发生着变中国色彩的形成和发展。多元的文化必定影响着建筑色彩的多样性统一在整个民族共识继承和发展上!在中国漫长历史中,各类流派的学说、政权、宗教,无不借色彩明道示礼,从帝王到市井小民,都对色彩诚惶诚恐、仰之畏之。因此,中国传统色彩承载了除了色彩本身特性以外大量历史阶段特征性文化信息。在一定程度上,中国传统色彩可以用作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系统。

参考文献:

[1]王其钧.中国传统建筑色彩[J].建筑技术,2009.

[2]李允和.华夏意匠:中国古建筑设计原理分析[J].建筑技术,2005.

[3]于非闇.中国画颜色的研究(修订版)[M].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3.

作者简介:李佳婷,女,河北藁城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艺术。

4.《中国建筑史》读后感 篇四

欧洲游学半载有余,四处游历,感慨于西方古建保存之完好气势之恢弘,醉心之余虽不能头头是道,却自信对其历史构造略知一二,今日读毕《中国建筑史》,顿感对祖国之伟大智慧,反而所知于皮毛尚不及也,自怨自艾油然!

朱夫子说读书要循序渐进,熟读精思,我深以为然,反思自己自去年至今,读过的书近百本,却一直都是无头苍蝇,随便翻读,每有收获,却难成体系,怀着这样的遗憾和反思,准备开启一个系列阅读,冠名“民国大师巡礼”,二月读过林语堂先生的吾国与吾民,今日这本梁思成和林徽因先生伉俪合作而成的《中国建筑史》就算是系列的第二本啦!读完只想叹其为天书一本,并非梁先生遣词艰涩,实在是本人毫无建筑学基础知识,对于中国古代建筑更是全然不了解,本书并不是科普读物,而是系统的学术著作,菜鸟读来,天书一本,无可厚非

5.中国古建筑彩绘分类 篇五

济南七色花墙体彩绘在中国古建筑彩绘的发展中已经讲了古建筑彩绘在各个朝代的发展,现在拥有一批屈服专门绘画古建的优良队伍,曾

济南七色花墙体彩绘在中国古建筑彩绘的发展中已经讲了古建筑彩绘在各个朝代的发展,现在拥有一批屈服专门绘画古建的优良队伍,曾接过省人大常务委员会的天花古建彩绘,趵突泉长廊、白雪楼等地彩绘工程,现在我们来看一下中国古建筑彩绘的主要分类。

苏式彩画——起源于江南苏杭地区的民间画法,乾隆年间传到北京,演变成为当时普遍采用的园林彩画形式。苏式彩画的特点是色调以红、黄、白等暖色或中性色调为主,绘画内容大多受江南风光和丝绸织锦影响,布局上多采用分段布图法。苏式彩画的线条旋子彩画——是清代官署、寺庙,祠堂,陵墓的专用彩画。旋子是一种枝蔓很丰富的草花,旋子彩画就是以旋子花为模型进行构图,绘制的花纹称之为旋纹。旋子彩画的等级划分非常严格,而这种等级主要依据图案的用金量来确定。

和玺彩画——是清代档次级别最高的形式,仅用于宫廷建筑。和玺彩画的用金量很大,主要线条均沥粉贴金,并以青、绿、红等颜色衬托,给人以华丽炫耀的感觉。和玺彩画根据各部位所画内容的不同又分为金龙大金青彩画——在金青彩画等级中地位最高,它的截头图案纹样和空子内的山水人物花鸟、及椽头柱口等部位,都是用纸筋泥堆塑起来的,行话叫“堆金”做法,多见的形式有堆金人物、堆金山水等。这种做法是清代山西晋中一带匠师特有的工艺,考察现今存留的清代建筑,除山西以外的其它地方尚未见到,可算是我国古代建筑彩画中的一朵奇葩。

二金青彩画——在金青彩画等级中位居第二,比之于大青金彩画,它减少了高难耗工的堆金工艺,只限于常规的立粉贴金作法。在清代中国建筑彩画中,无论是皇家、官式或民居彩画,立粉贴金作法都普遍被采用。其中的等级是以工艺的繁简、贴金量多少来区别界定。二金青彩画中的空子一般是在窝金底上绘制三兰三绿人物、山水、花鸟、博古等。三兰三绿画法仅限于山西境内,其高超的工艺装饰手法堪称古代彩画工艺的又一绝活。

小金青彩画——在金青彩画的工艺难度低于二金青,表现在版面上比二金青少了许多立粉贴金工艺。但工艺等级的降低并不等于制作水平也降低,比之于大金青、二金青彩画,小金青虽没有金碧辉煌之气,却凭添了许多儒雅淡逸。

五彩汉纹锦彩画——又分上、中、下五彩,五彩与金青彩画的区别主要在于用金与用色上。金青汉纹锦彩画的用金量大,用色以青绿为主,几乎不用红紫等色(有时小金青局布用一点)。而五彩汉纹锦彩画用金量大幅度减少,除青绿主色之外,还采用红、黄、紫等颜色。比之于金青汉纹锦彩画,五彩汉纹锦彩画又显得华丽活泼了许多。

刷绿起金彩画——在清代山西晋中的民居内大量存在,是一种广泛用于普通民居内的简易彩画形式。刷绿起金彩画等级虽低形式却别具特色,从最简单的挽头子拉线起源,最终发展演变成一种独立的彩画类别。

山西苏画-——与正统的苏式彩画有很大的区别。相传正宗的苏式彩画是从苏州传到北京的,而苏州彩画却并非北京正宗苏式彩画的形式。同样,山西苏式彩画也是被地方化了的苏式彩画。

和玺、龙凤和玺和龙草和玺等。

汉纹锦彩绘——是清代彩画中的一个特殊种类,汉纹绵彩绘产生于明末清初,主要流传山西的晋中、太原一带。汉纹锦彩绘的出现与晋商有关:相传明末清初时晋中一富商大起宅院,他要求匠师在描绘彩画时必须画出一个人们从来没有见过的图样。匠师们绞尽脑汁设计出种种图案他均不满意,后来有位老匠师在汉瓦当图案中得到启发,终于绘制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图案。由于图案脱胎于汉代花纹,人们就称它为“汉纹锦”。不论传说真实与否,汉纹锦彩绘从汉代图案中演化而来却是真实和无可置疑的。

随着时代变迁,汉纹锦彩画也不断发展和演进,逐渐形成了山西晋中一带普遍的彩画形式。根据不同建筑的要求,又陆续衍生出多种形式的工艺种类如金青做法、五彩做法、素式做法等。

6.浅谈中国古建筑论文 篇六

一 中国古建筑彩绘的历史

中国的古建筑彩绘有悠久的历史,最早的追溯与于《论语·公冶长》,其中有说“山节藻悦”其中山为山型纹,节为斗,藻为卷草纹,悦为柱。说明当时建筑上的柱子和斗拱构件上已经出现了山型纹和卷草纹一类的纹饰。还有就是在《礼记》中有提到“楹,天子丹,诸侯黝,大夫苍,士驼”。说明当时建筑的柱子上已经涂有颜色,并且有了等级的差别。从中我们可以知道在春秋战国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开始在建筑上进行彩绘了。

二 中国古建筑彩绘纹饰呈现的艺术性

中国的建筑彩绘具有自己明显的、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手段。有的像舞台美术,追求总体的大的效果,同时又吸收了一部分其他艺术品种的手段,但这也是仅仅的基于借用,并不是照搬照画,而是拮取精华,而且在纹饰上也有吸收青铜器纹饰,铜镜纹饰,丝绸纹饰,瓷器纹饰,漆器纹饰,衣着纹饰,并且互相影响,互相促进,造就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传统纹饰的繁荣发展。中国建筑彩绘呈现是具有特殊性的,是中国本民族固有的一种绘制手段。建筑彩绘源于中国,但不只限于中国。中国邻近的国家也有建筑装饰,与中国的建筑彩绘有着亲密的渊源关系。

三 中国古建筑彩画的种类

中国古建筑彩绘的发展和辉煌从“雕梁画栋”这句成语中就能可以充分表现出来,从这里也可以看得出建筑彩绘是中国古建筑上的一种重要装饰。中国建筑彩画大致可以分为和玺彩绘、旋子彩绘和苏式彩画等几类。和玺彩画是一种相对比较简单的建筑彩画形式,大部分采用沥粉贴金的方法来制作。它包括凤和玺、龙和玺、龙凤和玺、龙草和玺、龙凤杨心西番莲灵芝找头和玺五种绘制方法,其中龙和玺是和玺类的一等品。紫禁城中的主要宫殿,京城皇家庙坛等,均以和玺彩绘作为装饰。旋子彩绘是由于其图案纹样多用旋花而得名。明代的官式彩画大多以旋子彩画为主,图案日趋完美、常用于殿式彩画,既素雅又华丽。旋子彩画又分若干等级,应用范围很广,主要用于一般官衙、庙宇、城楼、牌楼,主殿堂门等建筑。苏式彩画形式起源于苏州,由于历史原因形成了两种流派,北京的称为北方苏式彩画,以山水、人物和花鸟界面为主;在苏州的称为南方苏式彩绘,以锦纹为主。

四 如何传承和发展古建筑彩绘

古建筑彩绘在中国存在了两千年,在历史的变革中存在与发展着,是一种极具生命力的传统艺术。但在继承和发展中也存在很多的问题,首先,艺匠们的工艺水平有所下降,其次对传统图案纹饰内涵的理解逐渐的忽视,而仅从装饰感出发,忽略了彩绘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再次,古建筑彩绘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也应该根据现今社会审美发展的趋势,进行创新,只有使传统的东西,保存其内涵,符合其时代,开发其市场价值,使其自身具备市场竞争力的传统工艺才会继承下去,如果一直追求一成不变,一直依靠国家的支持,那么新事物一定会代替老的事物,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发展并不是遗弃,没有什么东西创造出来就一成不变,不变的东西就等于自我毁灭,但作为一种传统感情依托的装饰品和装饰纹样的东西似乎本身就具有一种价值,就是一种生产力,他逐渐演变成一种人们对感情沉淀的依托,这也是我们学习传统工艺的理由,但是传统工艺的发展也不能纯粹的就是用“拿来主义”的艺术。对技术和纹饰应该走的是一条多样发展的道路,要想对传统工艺的发展单纯的靠对艺匠的经济扶持,依靠艺术院校的专业的开设,和国家对于传统工艺的宣传是只治其表,不治其本的。当今对传统工艺的保护又走向了欧洲工艺美术运动背景的形式下。如果按着这样的形式发展下去是否还会从新遭遇一场现代主义运动了。如今,对大多传统工艺的保护者来说似乎陷入此山,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处境。真正结局传统工艺传承的危机在于其市场。只有市场才能够拯救传统工艺。

五 下面我要从如何促进中国古建筑彩绘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来说

1、是对传统的一种继承的角度来说,也就是利于对悠久传统文化感情的再塑造的角度来说,古建筑彩绘就是一个“古”字,蕴含的就是泱泱大国的文化底蕴,彰显的是悠久历史长河的滔滔情怀。逐渐成为阐释中华精神的不朽灵魂。这是人们对于古建筑彩绘甚至所有的传统工艺的生命力之所在。对于古建筑彩绘的发展也就是对于此功能的在塑造。我曾今看过安阳的城隍庙附近,他们实行了一种新的经营形式,把传统的没有生命力的巫傩文化和当地的一些没有市场竞争力的民俗产业与传统工艺集聚在一起,弱弱联合,形成一个传统文化的汇合点。便吸引了大量游客,变成了一种具有民俗特色的一个商业中心,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当地很多人便乐于去做传统工艺,当地的传统工艺便自发得到了传承和发展。而其在此的建筑形式都运用了古建筑彩绘的形式用来塑造古代历史氛围,渲染购买环境。因此古建筑彩绘在此,也有了市场,需要大批的.彩绘人员,越来越多的人从事彩绘事业,并成为他们谋生的一种手段。这种工艺便传承开来。

2、是对统统工艺的精神实质的一种继承与发展,也就是对古建筑彩绘的一种创新与发展来说,现在的建筑形式与古代有巨大的改变,社会背景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所以古建筑彩绘如果墨守陈规,不思变法,则发展的途径便窄的让人怜惜了。古代的建筑结构构造束缚了图案的延伸性,古代等级制遏制色彩的丰富性,古代封闭的观念封存了图案的创新性,社会变了,就让一切解放吧。我们应该去让建筑彩绘的精神去依附在有市场的东西上,从而促进其发展。如打破其构图局限性的现代墙绘。如融合了符合现在审美色彩的彩绘图案。如把建筑彩绘形式延伸到包装设计和家具设计的创意性。(只有取其古建筑彩绘的精神实质,其具有历史变迁却姿容不失,其具有巫傩之气却典雅方存的传统纹饰,其古建筑彩绘才会得到长足的发展。

这两方面又是相辅相成的,对于塑造传统工艺的汇合点的集群效应,使得传统工艺有了展示的空间和市场需求,大批的建筑需要彩绘,这给予了艺匠们更多的锻炼机会,艺匠们的技艺水平便得到了保证。对古建筑彩绘其创新的发展,为其研究提供了理由,为古建筑彩绘的纹饰起到了宣传的作用,人们便开始研究这些纹饰,并重视这些纹饰内涵的研究,古建筑彩绘的底蕴便保的住。并把建筑彩绘的精神实质依附在有市场的东西上,彩绘得到了创新和应用。对于古建筑彩绘当今所存的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参考文献

[1] 孙大章编著、中国古代建筑彩画「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 朱小平、中国建筑与装饰艺术「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3] 杨春风,郭汉图、中国现代建筑彩画[MI、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

[4] 郑军编著、中国装饰艺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7.谈中国古建筑的设计特点 篇七

现在保留较为完整的古建多是明清之作, 建筑精美, 结构精妙, 令人叫绝。古人提倡天圆地方, 主张效法自然, 讲究天人合一, 推崇阴阳五行, 其中道理十分深奥。

中国古代建筑自下而上分为台基、屋身、屋顶三部分。

1 台基

在我国古代台基已然十分发达。台基是建筑物的基础, 因为建筑本身就有重量, 为了防止建筑塌陷, 就要在建筑建造之前做一个坚硬的基础, 拿我们黄土高原为例, 黄土颗粒细土质松软, 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养分, 利于耕作, 但是这种土层又有多孔隙和垂直方向裂隙的特点, 在遇到雨水后, 如果不对土质进行处理, 会造成地面坍塌, 从而影响建筑的使用。所以中国古人通过重物夯实土层, 使土层质地致密, 从而使建筑物更加牢固 (现在的建筑在进行基础施工前也会利用机械夯实地基土)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发现夯实土层虽然牢固但并不美观, 所以人们又用加工好的条石将土台包起来, 这种露在地表的用砖石砌成的平台我们称之为台明, 台明与基础合称为台基。

2 屋身

2.1 基本框架

中国古建筑以木构架结构为主, 房屋主体均为木材所制, 以木材做横梁和立柱, 四柱为一间, 一所房子又分几间, 由此形成房屋的基本框架, 以结构形式来讲, 现在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与其极为相似, 应是其衍生物。

屋身也是古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建筑的屋身一般为木结构, 有时会辅以砖石, 主要依靠立着的柱子为主要承重构件, 屋顶的荷载都通过柱子传到地面, 柱子中间用门窗墙围合而成。古代建筑正面一般是门窗 (现在一些农村住宅也是这样) , 墙大部分为砖砌, 也有石块砌成的。

2.2 柱

柱是主要的承重构件, 柱又分很多种:最外侧靠近屋檐的叫檐柱, 四角的叫角柱, 屋脊正下方的叫中柱, 中柱在墙内的叫山柱, 位于檐柱与中柱之间的叫金柱 (见图1) 。

2.3 斗拱

我国古代大型标志性建筑在柱顶和屋顶之间往往会有一个很特别的构件, 就是斗拱。在梁柱相交处, 从柱顶上伸出一层又一层弓形的构件叫拱, 垫在拱与拱之间的方形木块叫斗, 合称斗拱。斗拱由斗、升、拱、翘、昂组成, 这其中可以简单地解读为:拱与翘形式相同, 但放置方向不同, 斗与升也可做相同理解;昂的位置如图2所示, 起到一个杠杆作用, 露在室外的称为下昂, 室内的称为上昂, 唐宋时是真昂, 就是指这个时期昂是真正地有结构作用的, 而到明清时期的昂基本就只起到装饰作用了。斗拱的作用是把屋顶的荷载传递到立柱上, 同上所述, 此作用只在唐宋之时, 明清之后只做装饰。可以说它是传统古建的精华所在, 在古代, 斗拱只用于帝王家, 所以说它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3 屋顶

3.1 屋顶基本形式

屋顶的处理:大屋顶是我国古代建筑中最典型的形态特点, 古建筑的美观和气势全都靠它来体现, 可以说它在古建筑中地位极高。我们先简单来认识下古建筑屋顶的几种构造形式:

1) 硬山顶 (如河北正定开元寺旧山门, 见图3) , 特点:南北向一条正脊, 前后两面坡, 四条垂脊, 就是大家所说的两坡五脊。

2) 悬山顶 (如山西五台县豆村镇佛光寺文殊殿, 这是现存少有的悬山顶唐宋古建, 殿内空间开阔, 见图4) , 外形与硬山顶相似, 同样是两坡五脊, 区别在于悬山顶的东西两侧屋檐会伸出山墙之外。

3) 庑殿顶 (如天津市蓟县独乐寺山门, 建于辽代, 见图5) , 特点:屋面四坡五脊, 庑殿顶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高等级的屋顶形式, 常用于皇家建筑以及大型寺院、宫观。

4) 歇山顶 (如山西长治市长子县法兴寺圆觉殿, 见图6) , 特点:屋面四坡九脊。

5) 攒尖顶 (如北京故宫中和殿, 见图7) , 特点:主要用于圆形和正多边形建筑, 亭台楼阁等。

3.2 屋檐

屋檐又可做单层、双层或者多层的形式。若将以上屋顶形式和屋檐层数两项综合应用, 更是变化万千十分美妙。四面坡的屋顶, 其四角会往外向上翘起, 就是我们常说的飞檐。我国古代宫殿多为木制, 十分易燃, 于是在正脊两端安放神兽, 称为“正吻”, 有避火保平安之意;四条垂脊末端安置兽首称“鸱吻”, 以上合称为“五脊六兽”。这样既有逢凶化吉之意, 又使得整个建筑看起来更加灵动不呆板, 不得不说, 古建匠师真是鬼斧神工, 独具匠心。

在古代中国, 人们就发现了屋顶的装饰效果, 古诗词中均有体现。举个例子:如鸟斯革, 如翚斯飞, 出自《诗·小雅·斯干》, 说的就是大屋顶像鸟儿展翅一般轻盈流畅;再比如:廊腰缦回, 檐牙高啄, 出自《阿房宫赋》等等。比较起来, 现在的民用建筑, 屋顶是不怎么重视的, 偶尔有一些建设单位会考虑到造型需求, 简单地做些构架草草了事, 毫无美感也无内涵, 流水线作业的今日建筑很难有精良之作。

4 卯榫结构

所谓卯榫, 卯眼和榫头, 利用卯眼和榫头凹凸接合, 从而使构件之间的连接牢固且美观。卯榫结构是一项极伟大的发明, 它既可以承受大的荷载, 又允许有变形, 从而有了一定的消能减震的效果。特别讲一下应县木塔, 应县木塔位于山西朔州应县城区, 始建于辽清宁二年 (公元1056年) , 竣工于金明昌六年 (公元1195年) , 距今有近千年的历史, 是我国古建的瑰宝, 纯木打造, 没有用到一钉一铆, 堪称奇迹。

古代建筑是文化的积淀, 是历史的传承。向前人致敬, 让后人学习, 我辈任重道远。

摘要:简单描述了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结构形式, 从建筑外形、结构受力以及等级划分等方面, 阐述了台基、屋身、屋顶等构件在古建筑中所起到的作用, 最后以应县木塔为例, 介绍了卯榫结构在全木建筑中的应用。

关键词:古建筑,台基,斗拱,卯榫结构

参考文献

[1]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中国古建筑学术讲座文集[M].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 1986.

[2]潘谷西.中国建筑史[M].第6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3]王力.中国古代文化常识[M].插图修订第4版.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4.

8.中国建筑:稳居全球建筑行业老大 篇八

仅仅8年时间,中国建筑在世界500强中的名次提升了406位。

在同一时期,中国建筑的营业收入也从1157亿元增至5715亿元,增长了近400%。从营收角度看,中国建筑已然稳居全球建筑行业老大的位置。

新近发布的2013半年报显示,中国建筑上半年营收3019亿元,净利润为87.8亿元,净利润增长率达22.51%,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

中国建筑股份公司总经理官庆说,与国务院国资委管理的央企对标看,上半年中国建筑利润总额在113家央企中排名第八;与同行业央企相比,利润总额、净利润、营业收入和增加值上进一步保持领先,规模效益优势进一步巩固。

建筑是改革开放后最早放开的行业之一,也是中国竞争最激烈的行业之一,目前全国有8万多家建筑公司。在这样一个无垄断资源可倚的过度竞争市场,作为大型央企,中国建筑如何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抓大放小,强化高端建筑市场竞争力

习近平总书记8月底在辽宁考察时强调,无论是区域、产业还是企业,要想创造优势、化危为机,必须敢打市场牌、敢打改革牌、敢打创新牌。

中国建筑能够在充分竞争的市场中脱颖而出,正是缘于其完全按市场规律开拓市场,不断进行自我改革,构建适应市场要求的最优产业格局,加强管理模式及商业模式创新,做强做精打造品牌影响力,从而提前实现了企业“一最两跨”(把中国建筑建设成最具国际竞争力的建筑地产集团,2015年前跨入世界500强前100强,跨入全球建筑地产集团前3强)的发展战略目标。

中国建筑在海外拥有33个公司及办事处,在与欧美及日本建筑企业的竞争中,中国建筑不但学会了按国际规则参与市场竞争,将先进的管理施工经验及发展模式带回国内,同时其市场份额逐年扩大,累计在境外116个国家和地区承建了5500多个工程项目。

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济师、海外事业部执行总经理李健说,1985年之前,中国建筑在海外以给欧美日企业打工为主,即国外企业揽到工程后,中国建筑以劳务合作和部分工程分包的形式参与施工。1985年,中国建筑在伊拉克拿下了第一个总承包工程,标志着中国建筑以国际承包商的身份开始参与全球建筑市场竞争。

2012年,中国建筑海外业务完成合同额217亿美元,营业额160亿美元。与2002年比,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25.97%和22.51%,已经跻身全球一流总承包商之列。阿联酋迪拜棕榈岛别墅项目、阿尔及利亚松树喜来登酒店以及中标2012年全球最大的公建项目——合同额15亿美元的阿尔及利亚大清真寺,表明中国建筑在海外市场以强大的竞争能力获得了越来越广泛的认可。

经过30多年的海外市场考验,中国建筑最大的收获是锤炼了一批具有宽广国际视野和现代经营管理能力的优秀人才,迄今中国建筑的高管中70%均具有多年海外征战经验。

在充分分析国内建筑市场现状后,中国建筑提出了“占领高端、兼顾中端、放弃低端”的市场策略,并以营销为突破口,积极推行“大市场、大业主、大项目”的三大营销策略,严格要求“合同条款差的项目不接,业主资信差的项目不接,低于一定金额的项目不接”。目前承接工程金额底线已提高到2亿元,中建三局等部分子企业已提高到3亿元。

退出中低端市场后,中国建筑集中精力于大项目,每个工程都按出精品的要求严格施工与管理,精品迭出带来集约效应进一步放大,统计显示,全国各省市300米以上的超高层地标性建筑中,90%以上由中国建筑承建,中国建筑在房建高端市场的主导地位已然确立。

中国建筑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华元表示,上世纪80年代中建三局在深圳创造了“三天一层”的深圳速度,90年代承建了深圳地王大厦,进入21世纪后,承建了高度492米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中央电视台新址工程、606米高的武汉绿地中心等标志性项目,中建三局虽以速度闻名,但更以品质赢得信任。

此外,中国建筑还承建了国家游泳馆(水立方),世界第二、中国第一、660米高的深圳平安国际金融大厦等重大项目。

中国建筑还将战略合作和大客户营销作为实施“三大”市场策略的重要途径,目前已与81家单位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投资金额近5000亿元,新签合同中大客户占比不断提高,2012年与大客户签署的合作金额占总合同额的54%。

作为建筑领域的最高奖——鲁班奖,自1987年设立以来,中国建筑共斩获164项,占所颁奖总数的10%,这缘于中国建筑在所属各子企业中强力推行统一版本的《项目管理手册》,要求下属企业管理标准化、项目实施标准化,进而确保了工程质量。

延伸产业链,不断自我改革,构建最优产业格局

如果仅仅定位于一家房屋建筑施工企业,中国建筑也不可能取得今日之成就。

地产是中国建筑旗下一个重要的板块,其子公司中国海外集团有限公司1979年从香港开始涉足房地产业务,而后逐步进入内地市场。经过多年发展,成功打造了“中海地产”品牌。中海地产连续八次蝉联“中国房地产行业领导品牌”,利润水平连续多年位居行业第一,目前市值超过1900亿港元,在中国上市房地产企业中位列第一。2012年10月,中海地产品牌价值评估达252.77亿元人民币,位居行业第一。

除了地产业务外,中国建筑旗下公司多涉及基础建设、混凝土、钢构、装饰装修等业务,各个二级公司业务较杂,但相对力量不强。中国建筑通过组建基础设施事业部、城市综合建设事业部、中国中建设计集团有限公司等进行横向整合,同时组建8家定位高端市场的专业公司破解内部企业同质化竞争难题。

中国建筑基础设施事业部翟志刚书记在接受采访时称,中国建筑进入基础设施领域虽然起步晚,但占位高,无论是公路、高铁,还是航站楼、水务、地铁领域,中国建筑均已强势介入。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克斯说,八局参与建设了全国24个大型干线机场航站楼,承建了7个全国6万座以上大型体育场。

nlc202309041435

中国建筑先后承接了哈尔滨-大连高铁客运专线、武广高铁武汉站、京沪高铁南京站等一大批基础设施工程。在海外承接了横贯刚果(布)的总长500多公里的国家1号公路和连接阿尔及利亚南北部的骨干高速公路等大型基建工程。尤其是承建金融危机后美国推出的首个政府基建工程——超过4亿美元的纽约曼哈顿汉密尔顿大桥项目,成为中国建筑进入欧美发达国家基建市场的重要标志。

据中国建筑装饰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绪海介绍,通过整合中国建筑旗下6家装饰公司组建的中建装饰集团今年1-7月份签订合同额116亿元,同比增长12%;营业收入78.12亿元,同比增长13.56%,从规模上看,已经位列中国装饰行业第一,而中建装饰集团的目标是打造行业第一品牌。

此外,中国建筑以集团增资的方式,强化对系统内最优秀的钢结构公司和安装公司的资源投入,目前中建钢构已成为中国钢结构行业的领军企业,中建安装已成为横跨建筑和石化——规模、效益行业第一的安装企业,而以上市公司“西部建设”为平台的混凝土产业整合完成后将成为中国第一大商品混凝土公司。

中国建筑经过不断改革和调整,形成了建筑、地产、基建为业务主体,专业化公司为强力支撑的巨型建筑地产集团,目前地产和基建业务合计占到公司总收入的近30%,专业板块收入超过20%,建筑业务收入占50%,公司业务形态构成均衡、稳定,符合市场发展需求。

整合内外资源,创新商业模式,助力城镇化建设

作为充分竞争行业的一个市场主体,中国建筑在深入研究现代社会未来发展趋势后,果断将目前以工程承包为主的企业发展模式向“城市综合建设”、“城乡统筹开发”方向转变,借力中国城镇化建设不断扩大商机。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也是新一届中央政府施政的重点。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两会”记者见面会上表示,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必须和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

从2010年以来,中国建筑先后与30多个省、市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总投资规模超过4000亿元,总开发面积超过300平方公里,拟开发建设几十个投资达百亿元的城市新型社区。

中国建筑在打造城市新型社区中提供两方面服务:其一是利用中国建筑强大的规划设计、投资开发、基础设施建设、房屋建筑工程“四位一体”的能力,为社区建设提供全过程服务;其二,依托中国建筑的品牌优势,在城市综合建设中积极创新融资模式,培育、引入商业伙伴和产业伙伴,合力打造新型城区。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院长龙卫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千城一面是目前中国城市建设中的最大问题,城市的地方特色和文化特色淹没于高楼大厦之中,很多地方政府已经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并开始着手改变。

2012年6月,四川省遂宁市聘任中建西南院副总建筑师、城市设计研究中心总建筑师刘刚为遂宁市总风貌规划师,这也是中国首位城市总风貌规划师。2013年8月,四川省绵阳市聘任西南院设计七院院长助理王琪担任绵阳市首席建筑师。

合作期间,中建西南院将指导遂宁、绵阳两市重大城市规划、重要片区的城市设计和风貌控制、重点建设项目设计工作,并提供技术咨询和审查意见。这也是中国建筑发挥其专业优势,为地方城市建设发挥了智囊作用。

在“统筹城乡”领域,中国建筑结合自身业务特点和优势,积极探索农村城镇化新的模式。中国建筑在重庆黎香湖开展的“统筹城乡”模式以“保证农民利益为中心”,坚持“政府、企业摆两边,农民利益放中间”的理念,完全按照国家及地方政策对农民进行征地拆迁补偿,并为农民建设高标准精装修安置房,为农民办理城镇人口养老保险。

“统筹城乡”模式充分调动了“政府、农民、企业”三方面的积极性,通过农民以土地入股现代农业产业股份公司并在公司中就业的方式,解决了农民的持续增收问题、政府关注的就业问题,不但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难题提供了有益的探索,同时为中国建筑的持续发展和市场开拓提供了新的机遇。

9.中国古建筑观后感 篇九

课程编号: 学时数:16 学分数:1 适用专业:全校学生 先修课程:无 考核方式:论文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中国古代建筑的内涵十分丰富,诸如建筑形式、平面布局、用材、结构、油饰、彩画等。只有了解了这些内容,才能指导我们能动地认识古建筑,提高对古建筑文化内涵的认识水平及审美享受;对于古建筑的维护修缮及设计施工而言,了解并掌握一些古建方面的基本知识,自然更是必不可少的。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 木结构体系(1学时)

了解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体系、大屋顶与斗拱、火烧太和殿、蜀山秃、阿房出等。古代城市规划(1学时)

了解周口店与北京人、元大都、明清北京城。居住建筑(1学时)

了解紫禁城规划、建筑布局、建造等。陵寝建筑(1学时)

了解秦兵马俑、汉墓、唐宋陵墓、明十三陵、清东西陵。祭祀建筑(1学时)

了解北京天坛、社稷坛、山岳之祭、泰山封禅、祖庙、祠堂。宗教建筑(1学时)

了解石窟、佛寺、佛殿、佛山、佛塔、清真寺.园林建筑(1学时)

了解皇家园林、私家园林。乡土建筑(1学时)

了解浙江诸葛村、乡村“淫祀”、吊脚楼、干栏房、蒙古包等。牌楼华表影壁(1学时)了解牌楼、华表、影壁、日晷、嘉量、铜龟、铜鹤等。建筑装饰(1学时)

了解装饰的起源、特征、内容、表现手法等。龙狮图腾(1学时)

了解龙的起源、龙与建筑、龙的形象、龙的变异、狮子与建筑、狮子形象等。建筑色彩(1学时)

了解宫殿色彩、园林色彩、寺庙色彩、乡土建筑色彩。建筑风水(1学时)

了解风水学、案例、经验等。古建筑保护(1学时)

了解古建筑的价值、古建筑保护、高迪、赖特的草原住宅。梁思成与中国建筑(1学时)

了解梁思成、中国建筑史、古文物建筑保护的勇士、毕生的事业、密斯·凡·德·罗、赖特、现代主义其他名师名作。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之后(1学时)

了解后现代主义、现代主义之后。机动(1学时)

三、其它

1、授课:多媒体教室;

2、考核:平时成绩30%,期终论文70%。

四、教材和参考资料

1.教材:

《中国古建筑20讲》,楼庆西主编,中国出版集团

2.参考资料:

[1]《中国建筑史》,潘谷西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中国古代建筑》,贾洪波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 [3]《中国古建筑》,王群总策划,中央电视台

执笔人 :朱永忠

上一篇:定期报检制度下一篇:48个国际音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