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奔小康进程分析

2024-06-27

农村奔小康进程分析(精选5篇)

1.农村奔小康进程分析 篇一

2000-2005年安徽农村全面小康建设进程分析

陈新华

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同于2000年初步实现的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农村总体达小康社会,他的标准更高,要求更高,范围更广,惠及面更大,是让广大农民收入更高,生活更好、环境更美、社会更加和谐、文明进步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为广大农民提供更多的社会保障,进一步提高农村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的生活质量和发展水平,彻底解决农村绝对贫困问题,让广大农民享受更多的现代文明、现代科技。

农村全面小康社会是一个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生态环境、人民生活等各方面的大的复合系统,需要有一套科学指标体系来监测和评价。中共十六大提出了在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为全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现代化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同时对全国今后的经济建设提出了明确的发展要求。

为了准确把握安徽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的进程,原安徽省农村社会经济调查队根据国家统计局制定的《农村全面小康标准》及测评方法,利用3100户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及全省有关部门统计数据,辅以一些社会调查数据,从2000年开始,对安徽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进行了跟踪监测。2005年安徽农村全面小康六个方面的实现程度,由高到低依次是:民主法制实现程度为75.3%,人口素质实现程度为27.3 %,生活质量实现程度为27.2%,社会发展实现程度为20.3%,资源环境实现程度为9.4 %,经济发展实现程度为-1.9%。2005年安徽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19.2%,比2004年提高5.3个百分点,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取得较大进展。

安徽省是以乡村人口为主的农业大省。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尚未根本改变,地区间差距较大,农村贫困人口仍为数不少,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矛盾仍很突出。从目前农村发展情况看,达到的小康程度低、不全面、不平衡,农村居民无论物质生活水平,还是精神文明状况,距离全面小康目标还有很大差距。

一、安徽农村全面小康建设

1、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有较大进展,但总体水平落后,未实现小康的目标值。2005年,安徽农民种粮积极性持续高涨,农业生产进一步升温,全年粮食生产取得较好收成,主要农产品价格仍维持在较高水平,农民工资性收入保持稳定增长,农村林业、渔业和第三产业生产呈现较强的增长态势。安徽农民人均纯收入在2004年实现突破性增长后,2005年仍保持平稳增长态势,农民人均纯收入2641元,比2000年增加706.4元,增长36.5%。在反映农村经济发展的三项指标中,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是2518元,按2000年可比价格口径计算为2337元,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3.6%,比2000年提高5.2个百分点;第一产业

劳动力的比重为54.5%,比2000年下降4个百分点,仍未达到实现总体小康50%的目标值,也是导致安徽在农村经济发展方面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负值的主要因素;农村小城镇人口比重为17.1%,首次达到总体小康水平,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仅为5.8%。2005年安徽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经济发展实现程度为-1.9%,综合得分为-0.5分。分别比2000年提高7.45个百分点和5.07分。

2、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加快,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20.3%。从社会发展四项指标看,2005年,农村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为20.3%,综合得分4.1分,分别比2000年提高20.3个百分点和4.72分。其中,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和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分别为17%和5%,比2000年分别增加17和3.18个百分点,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8.8%和5.5%,分别比2004年提高1.9和2.4个百分点;每万人拥有的农业科技人员数为0.5人,还远远低于总体小康水平标准;农村居民基尼系数为0.29,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95%,比2004年增加35个百分点。

3.农村人口素质缓慢提升,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27.3%。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素质也有一定的提高。2005年,初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人数为5377人,比2000年增加569人,增长11.8%,劳动力文化程度有了明显提高。2005年农村人口素质在综合得分比2000年提高了

2.31分。其中,2005年全省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7.8年,比2000年平均提高0.35年,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25%。由于各级政府对农村计划生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加大对农村医疗保健的投入,农民更加注重身体的健康,农村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较为稳定。2005年安徽农村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71.5岁,超过总体小康目标值,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36.4%。

4.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方面的全面小康进程最快,实现程度为27.2%。从反映生活质量的四个方面看,农村居民居住质量指数为21.9%,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6.8%。2005年安徽农民人均居住面积达27.02平方米,比2000年增加4.86平方米;住房结构明显改善,楼房面积增长161%,每平方住房价值增长15.8%;使用水冲式厕所的家庭比重由2004年的1.6%上升到3.3%;有13.7%的农户饮用了自来水,提高1.9个百分点。从反映农民对信息产品的消费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的情况看,2005年安徽农村电话普及率达72.1%,彩色电视机普及率达84.7%,计算机的普及率为0.8%。全年农民信息化程度达48.6%,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64.4%,比2004年提高21.9个百分点。

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由2004年的47.5%回落到2005年的45.5%,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38.9%,比2004年提高22.2个百分点;农民文化娱乐消费支出比重为3.6%,全面小康实现程度24.4%,比2004年提高20个百分点。

5.农村民主法制建设稳步发展,全面小康实现程度75.3%。由于安徽各级地方政府积极推进基层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健全村务公开和村民自治制度,提高了农民对村务公开的满意度。从抽样调查结果看,2005年,安徽农民对村政务公开的满意度达81%,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87%;农民对社会安全的满意度达76%,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64%。分别比2000年提高29.17个百分点和21.6个百分点。

6.农村资源环境继续改善,全面小康实现程度9.4%。从反映资源环境的指标来看,安徽农村森林覆盖率为23%,是唯一达到全面小康实现目标的指标;万元农业GDP用水量为1690立方米,全面小康实现程度82.7%,比2004年提高0.9个百分点;常用耕地面积比2004年减少0.4%,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到负的极值。常用耕地的变动影响了资源环境的改善,对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必须依法加强对常用耕地的管理。

二、农村全面小康建设中难点

1.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与全国的平均水平相比,差距有所拉大。2005年,安徽农民人均纯收入2641元,位居全国第22位,与全国平均收入水平相差614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81.1%,比2000年的89.7%,差距有所拉大。

二是城乡之间收入差距大。安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波动扩大走势,1991年达到历史最高3.33:1,此后差距逐年有所下降,到1997年下降到近十年的最低点2.54:1,但以后又重新呈扩大趋势,尽管2004年全年粮食取得大丰收,农产品价格上涨等因素的推动,农民收入高速增长,城乡收入差距比2004年缩小,但总体上“九五”和“十五”时期,城乡收入差距属于年年扩大趋势。2005年达到3.21:1。

三是地区之间收入差距大。安徽按不同的自然条件形成了四种经济类型区域,即淮北平原、江淮丘陵、沿江圩区、皖南皖西山区。2005年沿江圩区农民人均纯收入2949元,比2000年增加973元,年均增长8.3%;皖南、皖西山区为2887元,增加965元,年均增长8.5%;江淮丘陵为2689元,增加725元,年均增长6.5%;淮北平原区域农民纯收入最低,人均2343元,增加449元,年均增长4.3%。如以淮北平原地区人均纯收入为1,则淮北平原、江淮丘陵、皖南皖西山区和沿江圩区的收入比是1:1.15:1.23:1.26,比2000年

1:1.04:1.01:1.04的差距明显扩大。

四是农户之间收入差距大。“十五”时期,安徽高收入的农户收入增长较快,低收入的农户收入增长较慢甚至减收,而且农民收入出现了向高收入农户集中的倾向,形成了“穷者越穷,富者越富”的趋势。2005年低收入组农户人均纯收入1096元,比2000年增加165元,年均增长3.3%;高收入组农户人均纯收入5230元,增加1919元,年均增长9.6%。与高收入组相比,低收入组农户收入年均增长速度低6.3个百分点,年均增加额相差350元。2005年,样本户中最高收入户和最低收入户的最大离差是16366元,比2000年10121元扩大6245元,年均扩大10.1%;有55.9%的农户低于全省平均收入水平,比2000年增加1.4个百分点。2005年安徽20%高收入农户占有33%的收入总额,而20%低收入农户仅占有11.1%的收入总额。

2.农业生产面临严峻挑战,农民增收压力大。在农村全面小康评价18项指标中,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全面小康标准为6000元,占有20%的权重,是全面实现小康的关键指标。安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337元,按此计算,到

2020年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在今后15年里必须每年增收240元左右。“十五”时期安徽农民人均纯收入虽然保持了稳定增长,但主要是由于2004年政策、价格因素和有利的气候条件共同作用,使农民收入得以快速增长的拉动,其可持续性不强。如果扣除这一因素,安徽农民收入增长真正靠农业生产发展,保持稳定、可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的因素不多。由于安徽农业人口比重大,购买商品性农产品的消费者群体相对较小,农产品市场很难扩大,必然制约了农产品的销售,这对农业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也是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大挑战,若不能开辟农民收入持续有效的增长渠道,安徽农民增收的压力十分巨大。

3.贫困地区经济落后,贫困人口所占比重较大,距小康目标的差距太大。据调查,2005年末安徽农村低收入人口253.39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4.8%。加上农村绝对贫困人口130.9万人,全省农村贫困总人口合计384.29万人,占农村人口7.3%。这些贫困人口的存在,客观地影响着全省农村奔小康进程。

4.农村教育落后,人口素质提升难。在农村全面小康评价指标中,农村人口受教育年限占有12%的权重,是位居农民收入之后的一项重要指标。目前,安徽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9年,仅相当于初中二年级的水平。由于教育投入的不足,农民收入水平低,教育支出费用大,严重制约了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在农村流传一句话叫做“负担围着教育转”,就是说在农民负担中,教育支出占很大比重。从调查结果看,2005年,安徽农民文化教育、娱乐消费支出人均256.8元,其中学杂费等教育服务消费支出178.51元,占69.5%。

5.乡村级经济薄弱,城镇化水平不高,剩余劳动力转移任务艰巨。由于安徽乡村集体经济薄弱,加之乡镇财政收入增长困难,对改变村容村貌及公益设施,提高农民生活环境质量、社会保障等方面产生消极影响。加之乡镇企业发展落后,工业化程度低,多数建制镇仍处于小、散、低、弱状态,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吸纳剩余劳动力的数量极为有限。2005年,在本地从事非农就业的劳动力仅占全部在外务工劳动力的16.3%。

2.农村奔小康进程分析 篇二

一、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监测结果

(一)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全面加快

“十一五”期间,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中央加强“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积极采取各项强农惠农措施,特别是2008年以来,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经受住了历史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和各种自然灾害的严峻考验,保持了稳定发展的良好局面。2009年,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达到54.4%,“十一五”期间共提高26.2个百分点,平均每年增加6.6个百分点,保持了较快增速。

1. 在农村经济发展方面,2009年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为50.5%,“十一五”期间平均每年提高7.4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农民收入增速加快,农民就业结构加快调整。在反映农村经济发展的3项指标中,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153元,比2008年实际增长8.5%。2005年以来农民收入增速连续5年保持较快增速,5年共增收2000元(现价)以上,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全面建设小康进程。2009年农民可支配收入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为44.1%,“十一五”期间平均每年提高6.7个百分点。城镇化进程加快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加快调整,2009年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为38.1%,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为79.3%,“十一五”期间平均每年提高11.5个百分点。农村小城镇建设较快,2009年农村小城镇人口比重为24.9%,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为46.8%,“十一五”期间平均每年提高6.3个百分点。

2. 在农村社会发展方面,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为72.2%,“十一五”期间平均每年提高9.6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农村医疗、养老等社会事业发展明显加快。从社会发展的4项指标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发展很快,2009年末农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人数达到8.33亿人[2],比2008年增加1800万人,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为94%,已经达到了农村全面小康的标准。农村养老保险事业开始起步,2009年末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为7277.3万人[3],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为10%,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为14.4%,比2008年提高3.8个百分点。2009年每万个农村居民拥有的农业科研人员数为2.4人,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为46.7%,“十一五”期间平均每年提高5.9个百分点。2009年反映农村居民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农村居民基尼系数为0.39,总体上仍处在0.3~0.4的合理区间内,该指标的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为100%。

3. 在农民生活质量方面,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为63.8%,“十一五”期间平均每年提高6.3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加强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居民居住环境不断改善,信息化程度稳步提高,文化娱乐生活更加丰富,农民生活质量持续提高。从反映生活质量的4个方面看,2009年农村居民居住质量指数为47.1%,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为51.1%,“十一五”期间平均每年提高4.2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文化娱乐消费支出比重为4.7%,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为48.9%,“十一五”期间平均每年提高3.9个百分点。食品支出在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中所占比重快速下降,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1.0%,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为88.9%,“十一五”期间平均每年提高12.5个百分点。农村信息化建设取得新进展,2009年农村居民的信息化程度为53.8%,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为80.6%,“十一五”期间平均每年提高7.5个百分点。

4. 在农村人口素质方面,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为15%,与2008年基本持平。农村人均受教育水平是影响农村全面建设小康进程的关键因素之一。据对农村6.8万户农户的抽样调查,2009年平均每百个农村劳动力中,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占5.9%,小学文化程度的占24.7%,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2.7%,高中文化程度的占11.7%,中专文化程度的占2.9%,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2.1%。从反映人口素质的监测指标看,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不到8年,仅相当于初中二年级的水平,平均受教育年限指标的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为18.8%。

5. 在农村民主法制方面,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为92.7%,“十一五”期间平均每年提高5.0个百分点。从反映民主法制的两项指标看,农民对村务公开和社会安全的满意度有所提高。2009年农民对村政务公开的满意度为83%,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为93%,“十一五”期间平均每年提高4.9个百分点。农民对社会安全的满意度为83%,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为92%,“十一五”期间平均每年提高5个百分点。

6. 在资源环境方面,全面建设小康的实现程度为39.9%,“十一五”期间平均每年提高10.2个百分点。森林、土地、水等农业生产要素的节约、保护工作得到明显的重视和加强。从反映资源环境的3项指标来看,根据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2009年森林覆盖率为20.4%,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为60.0%,比5年前开展的第六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提高了33.8个百分点。万元农业GDP用水量为1724立方米[1]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为79.6%,比2008年提高6.9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平均每年提高8.3个百分点。

注:平均预期寿命为2000年人口普查数,这个指标的数据在有最新数据公布的年份进行更新。森林覆盖率为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数。常用耕地面积无2009年数据,变动幅度取值为零。农村养老覆盖率、万人农业科研人员数、平均受教育年限、农民社会安全满意度和对村政务公开满意度等指标根据典型调查推算。

综上所述,“十一五”期间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特点是:农村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全面建设小康进程提升较快;农村资源环境保护得到明显加强,农民生活质量、农村民主法制等方面的全面建设小康进程稳步提升;农村人口素质全面小康进程相对缓慢。从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18项指标来看,农村养老覆盖率、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等指标的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较低。

(二)分地区实现程度

1. 中、西部地区全面建设小康进程快于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全面小康进程近10年来首次快于东、中部地区。2009年东、中、西部地区农村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分别为73.0%、50.8%和27.9%,比2008年分别提升5.4个、6.3个和6.6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国家大力实施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上中、西部各项指标的基数较低,“十一”五末期,中、西部地区全面小康进程速度超过了东部地区。2009年中、西部地区农村全面建设小康提升速度分别比东部地区高0.9个百分点和1.2个百分点,这是自2000年以来,西部地区全面建设小康进程首次快于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农村全面建设小康提升速度略高于中部0.3个百分点。

2. 从结构上看,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在经济发展、生活质量和人口素质等方面差距仍然较大。在生活质量方面,东部、中部和西部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分别为82.0%、57.3%和44.8%,中、西部与东部的差距分别为24.7个百分点和37.2个百分点,从全面小康进程看,中、西部与东部差距在5年以上。2009年中、西部与东部生活质量方面的差距略有缩小。其中,中部和东部差距比2008年缩小1.2个百分点,西部和东部差距比2008年缩小6.1个百分点。在人口素质方面,东部、中部和西部农村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分别为34.1%、17.9%和-45.0%,西部与东部的差距为79.1个百分点,西部和中部差距为62.9个百分点,从全面小康进程看,中、西部与东部差距在10年以上,提高中、西部地区农村人口受教育水平是缩小中、西部与东部差距的重要途径。在经济发展方面,东部、中部和西部经济发展的全面小康实现程度分别为78.8%、37.4%和15.0%,中、西部与东部的差距分别为41.4个百分点和63.8个百分点,从全面小康进程看,中、西部与东部差距在8年以上。

3. 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看,到2020年西部地区实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有较大难度。2009年东部地区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为73.0%,已经走完了农村全面建设小康进程的2/3以上的路程,按照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标准,到2020年东部地区可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目标。中部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为50.8%,走完了一半的全面建设小康路程。西部地区实现程度仅为27.9%,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尚未达到全面小康目标1/3路程,加快中、西部落后地区全面小康进程,缩小东、中、西部差距,仍然是实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

二、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和重点

(一)农业基础薄弱,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的压力大

“十一五”期间,由于“政策好,人努力”,我国粮食连年增产,但受耕地和水资源等农业资源的制约,农业生产的基础仍不牢固。特别是近年来自然灾害多发频发,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脆弱的状况仍然严重,各种自然灾害对全国主要农产品生产影响较大。从国际市场看,由于世界主要农产品供求关系趋紧,我国利用国际资源和市场来调节国内供求总量和结构平衡的余地不大。因此,我国粮食供求长期偏紧的态势很难改变。

(二)西部农村全面建设小康进程落后,如期实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目标的难度大

从农村全面小康的实现程度看,到2009年,西部地区实现程度仅为27.9%,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尚未达到全面小康1/3的路程。按照目前的进程,东部地区应可提前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西部地区到2020年将难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从单项指标来看,西部地区劳动力就业结构、人口受教育水平和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等方面与全面小康目标相比差距仍然较大。西部地区进程滞后是如期实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最大难点。

(三)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速难度加大,实现程度尚未达到全面小康目标进程的一半

在农村全面小康综合评价18项指标中,农民收入占有20%的权重,是最重要的指标。从近几年农民增收形势看,在国家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实现程度明显加快。但下阶段面临的制约因素将相当突出:一是各种突发事件特别是自然灾害多发频发。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的影响,农民增收的四大来源增速全面下降。2009年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人均2061元,增长11.2%,增速同比下降4.9个百分点;家庭生产经营纯收入人均2527元,增长3.7%,增速大幅回落7.3个百分点;财产性收入人均167元,增长12.9%,增速同比下降2.6个百分点;转移性收入人均398元,增长23.1%,增速同比下降22.3个百分点。二是各级财政难于在较高基础上继续大量增加资金投入,支持农民收入增长,政策支持的边际效应有可能递减。从农村全面建设小康进程来看,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到2020年农民人均实际收入水平要在目前的基础上再翻一番,达到6000元(扣除以2000年为基期的价格指数后的实际收入)才能够使农民享有全面小康社会所要求的生活质量。2009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875元(扣除以2000年为基期的农村消费价格指数后的实际收入),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仅为44.1%,没有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进程的一半。如果农民收入不能持续稳步增长,将直接影响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

(四)农村养老保障事业刚刚起步,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低

农村全面小康综合评价对农村社会保障水平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赋予了8%的权重,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赋予了4%的权重,两者合计占到12%权重。从全面小康实现程度看,近几年来,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提升很快,但农村养老保险事业进展缓慢,2009年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仅为10%,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为14.4%,是全部18个指标中实现程度最低的指标之一。从现实情况看,尽管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但由于农村社会保障涉及面宽、人数多、需要资金量大、地区差异大,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面临的任务依然十分繁重。

三、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建议

(一)政策支持、科技进步、耕地保护等多管齐下,保障主要农产品的基本供给

虽然我国粮食已经连续7年增产,但影响粮食安全的自然资源和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等矛盾仍然非常突出。从长远看,确保粮食安全,必须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一是通过发展现代农业,提高现代农业的设施装备水平,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提升现代农业的科技支撑,提高土地的生产效率。二是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造中低产田,培育好主要农产品的核心产区和后备产区。三是更加注重发展节水、节地农业,通过良种、测土配方等技术的推广,减少单位面积化肥使用量,减少对土地的污染,保护好生态环境。四是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大型鲜活农产品流通企业,推广直销、连锁经营现代物流营销方式,扎实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和服务。

(二)把发挥地方优势与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结合起来,促进西部大开发向纵深发展

“十一五”末期,由于中、西部地区新型合作医疗等社会事业发展较快及基数较低等原因,中、西部地区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增速首次超过了东部地区,但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在经济发展、生活质量和人口素质等方面差距仍然较大。要坚定不移地加大对西部开发的政策扶持和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尤其是继续加大对西部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的投入,在农村养老、医疗等公共产品方面不能让西部与东部的差距进一步扩大。推动区域间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培育西部优势产业,支持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及其他有优势的产业,防止高污染产业从东部发达地区向西部转移,巩固和发展退耕还林等生态建设成果。

(三)结构调整、制度创新和城镇化三轮驱动,培育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

一是坚持不懈地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的综合素质和整体效益,通过优化产业和提高质量提高农民收入。二是以城乡统筹为契机,加快农村金融、公共财政、流通体制、土地流转等制度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加快发展农业政策性保险,不断培育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三是制定积极的小城镇发展战略,加快产业培育,努力创造就业机会。把养老和医疗保险事业作为小城镇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把小城镇建设与促进劳动力就业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小城镇人口聚集度高、农村劳动力流转有序的城乡统筹新格局。

(四)加快构建农村养老保险网,逐步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十一五”期间,中央加快推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2009年全国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94%,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达到4760万人[1],农村社会发展的全面小康进程明显加快。但农村养老保险事业发展滞后,直接制约了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目前,国务院决定在10%的县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这是推进农村全面小康社会进程的重大工程,建议根据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不同人群的农村养老方式,不同区域农村养老保障水平的现状,进行分类设计和分步实施。同时,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要与其他养老保障措施相配套,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不能完全脱离家庭养老、土地保障和其他保障措施,逐步构建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网络,使农民真正做到“老有所养”。

摘要:为了科学地反映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状,“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监测”课题组对农村全面小康进程进行了监测和评价。结果显示:“十一五”期间是我国农业、农村、农民发展取得明显进展的时期,不少变化都是多年来少见的。截至2009年,全国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完了一半的进程,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上新台阶。但东、中、西部之间差距仍较大,应关注现阶段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统计监测,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2]数据来源于卫生部卫生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3]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1]根据农业用水量测算,农业用水量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3.农村奔小康进程分析 篇三

开场词:

女:物换新装辞腊去,风和日丽迎春来!

男:人寿年丰歌盛世,欢歌笑语庆新春!

女:各位朋友,各位来宾。

男:家乡的乡亲父老乡,兄弟姐妹们!停顿

合:大家!过年好!

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描绘农村的新画卷,展望新农村的美好憧憬。男:共创社会主义新农村,歌唱新农村的新变化,谱写新农村的美妙乐章。女: 花开花落,又是一个金色的年轮!

男:粮米满仓,又是一个丰收的时节!

女:在过去的一年里,伴随我们一同走过的是全村上下精诚团结和戮力同心,是耕耘和奋斗

男:在过去的一年里,伴随我们一同走过的是社会各界的关怀与支持,是各级领导的勉励与期待

女:今天,让我们与全村父老一起讴歌三号村这方热土,歌唱农村的新变化 男:让我们一起描绘农村的新画卷,展望新农村的美好憧憬 停顿

合:三号村“建设新农村,和谐奔小康”迎春文艺汇演停顿

合:现在开始

一、《好运来》传统舞蹈九社

男:自党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党的惠农政策为农村的发展开辟出了一条阳光大道,不断地洒下了点点滴滴的惠农春雨,使得农村的变化日新月异。

女:是啊!我们家乡这几年来也是歌舞升平,小康家园。在此祝愿家乡好运多多,好运连连,前程似锦!首先让我们来欣赏九社给大家大了带来的现代舞

合:《好运来》。

二、《溜溜的康定溜溜的情》 民族舞四社

男:好运来,我们赶上了发展的好时代,但是,好运要靠我们自己去主宰!溜溜的康定溜溜的情,美丽的藏族姑娘用美丽的舞蹈,来表现她的热情她的奔放,那么今天我们来一起看一下四社的年轻小伙姑娘们是怎样演绎出藏族的风情!请欣赏藏舞《溜溜的康定溜溜的情》

三、《夸家乡》快 板十一社苟明

女:俗话说“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 走过千山,万水,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景,最亲的还是故乡的人!请欣赏十一社苟名带来的快板《夸家乡》

四、《神 奇》现代舞三社

男:刚才这位大哥把我们家乡夸得怎么样啊?我们家乡变化是不是很神奇呢? 但是,我们乡这所有的神奇都来自于全村父老乡亲不懈的追求!来自于全村党员、干部的正确领导!这神奇离不开现场每一位乡亲父老!请欣赏三社带来的现代舞《神奇》

五、《欢乐的跳吧》印度舞五社

女:印度是一个古老而神秘的东方民族,印度舞更是以它优美而神秘的韵味吸引着我们的眼光,请欣赏五社给大家带来的印度舞《欢乐的跳吧》

六、《回心转意》男声独唱二社黄亮飞

男:刚刚欣赏了一节带劲而优美的印度舞,我在激情的音乐里也禁不住跟着摇晃,手舞足蹈。是啊,人生是多彩的世界,只有热爱着这个世界,我们才能收获幸福。接下来一首好听歌曲先给大家《回心转意》,演唱者:二社黄亮飞

七、《套马杆》民族舞四社

女:给我一片蓝天,一轮初升的太阳,给我一片白云,一朵洁白的想象,给我一缕春风,吹开百花香。这一切我们都已经在福地三号这片热土上得到了,我们村好似一匹飞驰的骏马,驰骋在三号这块广袤的草原上。请欣赏舞蹈来自四《套马杆》

八、《独一无二》现代舞三社

男:围绕党中央关于“加强三农建设”的各大惠农政策,我们村在村委党支部的带领和广大父老乡亲共同努力下,在沙井镇这片热土上迅速崛起,这几年我们三好村的发展哪可真是独一无二的!接下来请欣赏三社给大家带来的现代舞《独一无二》

九、《80万的妈》小 品三号村委会

女:母亲给了我们生命,我们感谢母亲。母亲是伟大的,无私的,奉献的,儿女一辈子也报答不完母亲的养育之恩!愿天下所有的母亲幸福快乐,健康长寿!接下来请欣三号村委会带来的小品《80万的妈》

十、《咚巴拉》现代舞十一社

男:父母心,儿女情,天下最美,乃是人间真情。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为我们子女可为操碎了心。小品《80万的妈》演绎出动人的旋律,接下来《咚巴拉》将敲响快乐的鼓点,请欣赏十一社带来的现代舞《咚巴拉》

十一、《高原蓝》藏 舞二社

女:高原的风,高原的雨,高原的羊群高原的花,高原上有一片纯净的蓝,高原的蓝是一种坦荡、一种精神,下边有请我们村二社的阿妹、阿哥们给大家献上一支藏舞《高原蓝》

十二、《幸福的俩口子》独唱三社李凯

女:烛光中你的笑容 暖暖的让我感动

告别那昨日的伤与痛 我的心你最懂

男:尽管这夜色艨胧 也知道何去何从

我和你走过雨走过风 慢慢地把心靠拢

男:我们唱的怎么样啊?我们像不像幸福的小两口啊?

十三、《浪漫樱花》代舞蹈十一社

女:樱花是一种很美的花,美丽,清香,温馨无比,你们想知道樱花的味道吗?让我带着对樱花的无限遐想共同走进《浪漫樱花》接下来请欣赏

十四、《踏浪》传统舞蹈三社

男:新的一年已曼舞而至,新的一年已踏浪而来!在这个春意欲浓的时节,一群阳光的青年人正踏浪走来,他们将伴着典雅、自然的旋律,献上对2011的祝福!请欣赏三社带来的现代舞蹈《踏浪》

十五、《雪域蓝色梦》女生独唱 十一社苟玉蓉

女:辽阔的疆域矫健的骏马,清澈的泉水美丽的野花,摇曳的芦苇飞翔的天鹅,成群的牛羊遍布天涯。请欣赏十一社苟玉蓉带来的独唱《雪域蓝色梦》

十六、《欢腾的草原》藏 舞 五社

男:歌如潮,花如海,跨上骏马,放歌草原,让心灵飞翔,让梦飞翔。从苟玉蓉的歌声中我们领略到了藏族小伙子的豪放和藏族姑娘们的柔情。草原是片

神奇的土地,草原有着古朴无华的纯真,草原有着宽容大度的豪爽,草原有着宁静致远的深沉。接下来,五社的小伙姑娘们将给在大家呈现一段更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特色的舞蹈《欢腾的草原》

十七、《眉飞色舞》现代舞 二社

女:优雅动感的节奏,整齐划一的表演,充分显示了草原古朴无华的纯真,草原宽容大度的豪爽。但在这个喜庆的日子里,我们还需要更多的表达,接下来就让我们跳动自己心房,将热血在这里沸腾,将激情在这里四射,眉飞色舞地动起来吧!请欣赏来自二社的现代舞《眉飞色舞》

十八、<<草原迎宾曲>>蒙古族舞蹈九社

男:二社的现代舞《眉飞色舞》那真为劲爆动感,激情四射啊!充分的展示出来我们村年轻人的激情与活力.舞蹈是优美的肢体语言,舞蹈是完美的线形艺术,丰富多彩的线条造就了千变万化的舞姿.而其中蒙古族舞蹈更是别具一番特色.它那热情奔放的舞姿就象草原上那一杯杯醇香的清棵酒, 斟满深情,欢迎着来自远方的朋友!就像草原上那一支支真诚的迎宾曲,欢迎着来自四海的嘉宾接下来就请欣赏九社带来的蒙古族舞蹈<<草原迎宾曲>>

十九、《 新农村》快板 四社

女:我们的新农村,生活像花儿一样芬芳,岁月像花儿一样灿烂。

男:我们的新农村,歌声像花儿一样火红,美梦像花儿一样开放。

女:接下来请欣赏四社带的快板《新农村》

二十、《欢乐的跳吧》民族舞 三社

女:过去的一年里,在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正确领导和广大父老乡亲共同努力下,全村上下围绕党中央关于“加强三农建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

村”的时代主题,使我们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使我们农村的经济、文化和社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升!

男:今年我们将继续围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这一目标,进一步动员全村干部群众立足新起点,树立新追求,激发新动力,落实新举措,实现新跨越,扎实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引导、鼓励和激励全村人民投生于社会主义新农从的建设和新农村良好舆论环境氛围的营造,使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意义、主要任务、要求及具体措施深入人心、家喻户晓。

结束语:

女:飞扬的歌声,吟唱难忘的岁月

男:熟悉的旋律,演绎时代的激越

女:告别今天,我们将站在新的起点

男:展望明天,我们将用奋斗谱写新的辉煌

女:让我们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

男:让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女:三号的明天更美好

男:明天的三号情更浓

女:歌声、笑声,声声唱出新农村日新月异的变化,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创村的美好明天!

男:在这里,祝愿所有的父老乡亲(老师们、同学们)幸福安康,合家欢乐,万事如意!

女:亲爱的乡亲父老、兄弟姐妹们!

4.农村奔小康进程分析 篇四

党的十六大为我们描绘了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我觉得,常德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头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农村、农业、农民问题怎么样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得到妥善解决?有一种观点我认为是很有道理的,叫做农村的出路在城镇,农业的出路在工业,农民的出路在非农,而这三条出路都有赖于我们把农业产业化经营抓得更好。从某种意义上讲,农业产业化是重要途径,也是重要的结合点。

我市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近期目标是:通过2到3年的努力,全市奶牛存栏达到3万头以上,肉牛年出栏30万头以上,肉羊年出栏1000万只以上;年产值过10亿元的龙头企业达到3家以上,过亿元的龙头企业达到20家以上,过1000万元的龙头企业达到100家以上;农产品优质率达到80%以上,加工率达到60%以上,科技贡献率达到60%以上;力争2/3以上的农户加入产业化生产经营范畴。

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过程中,我们必须继续实施“五个百万亩工程”,要用产业化的思路和手段运作“五个百万亩工程”,把“五个百万亩工程”的生产、产品加工和销售紧密地联结在一起,不断提高科技含量,打造一批名牌名品,尽快形成区域特色鲜明、标准化水平较高的产业体系。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下一阶段,我们一定要扎扎实实地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1、按照扶大、扶强、扶优的思路,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和农村大户。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关键是搞好龙头企业。一是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坚持市场化运作。龙头企业要把主要力量放在研究市场、开拓市场上,充分运用各类信息,提高企业的营销效率。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本、品牌、技术和市场空间,实现内涵与外延的同步扩张,不断做大做强。二是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企业要加强与科研院所和农业院校的合作,走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积极引进成熟的成果、技术,实现产业化。要加快技术推广步伐,围绕主导产品,广泛采用先进技术,通过多种形式、多条渠道,把技术送到与龙头企业紧密连接在一起的“链条企业”与基地农户。三是要加强政策引导。坚决落实中央八部委和省里即将出台的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的扶持政策,由市农村办牵头组织工商、税务、交通等部门对前段的落实情况进行一次调研,专题报市委、市政府。对有令不行或行动不积极的,“两办”督查室要严加督促。市里不能处理的就报请上级党委、政府,一定要搞到位。同时,市级也将尽快拿出扶持龙头企业的优惠办法,帮助龙头企业快速健康发展。要积极支持、引导企业搞好资本运营,争取上市融资。三年内,我们必须在这方面实现新突破。四是要完善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企业需要稳定的原料供给,农户需要稳定的产品销路,这是双方建立利益联结的客观基础。当前,要突出规范好龙头企业与农户的产销合同,明确双方的主体地位和相关的权利义务,提高订单的履约率。在这方面,企业负有更大的责任。龙头企业与农户的联结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不管采取哪种方式联结,都要坚持双方自愿、平等、互利的原则,形成比较稳定的产品供销关系和利益共同体。五是要加强企业管理和行业自律。要明确经营方针,不断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努力提高农产品加工的深度和精度;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管理效益;要搞好行业协作,强化自我保护意识,防止过度竞争。

农村经济大户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础力量。各级党委、政府要引起高度重视,把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要重点扶持一批经营门路好、综合素质高、发展潜力大的大户,逐步形成农村大户群体。要注意协调好大户与一般农户的关系,收到“发展一户、带动一片”的效果。要突出发展各类服务大户和农产品加工大户,鼓励他们增加科技投入,扩大生产规模,规范经营行为。要教育引导各类农村大户富而思源,富而思进,为农村小康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2、按照科学规划、有退有进的原则,大力培育新的支柱产业基地。基地是农业产业化的基础。基地建设一是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各地要根据自身特点和“五个百万亩工程”向纵深发展的要求,及时调整规划布局,发展一批规模化、专业化程度很高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形成区域经济特色和块状经济格局。要敢于大进大退,大抓退耕还林还草,退田还湖还水。速生杨树和种草养畜不仅仅是一个百万亩的问题,而要根据市场需求及时扩大规模。速生杨起码要搞到150万亩以上。当前,要切实抓好草食牲畜养殖小区的规划和发展,争取明年底前,每个区县(市)建成2个以上奶牛存栏200头以上或肉牛出栏1000头以上、肉羊出栏5000只以上的养殖小区。二是要规范标准,提高质量。基地生产必须按照国际和国家统一的标准进行规范。要积极引进先进有效的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和新的生产方式,努力把每一个基地,建成绿色农业、优质农业和设施农业的示范基地。三是采取多种形式经营好基地。要继续推广龙头企业连基地、农贸联合连基地、中介组织连基地、办点示范连基地、大户连基地等多种模式,吸引各种资本投入基地建设,形成基地建设的热潮。四是要提高基地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基地建设要坚持效益优先、农民增收的原则,加强成本核算,向管理要效益。五是继续抓好种苗基地建设。要大力发展以人工牧草和草食牲畜扩繁为主的种苗龙头,引导上市公司及其他大中型企业、科研院所、农村经济大户参与种苗工程开发,迅速扭转我市草畜种苗及其他优质种苗严重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

3、按照积极开拓两个市场的要求,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业标准化就是指农业以市场为导向,按照行业规范和衡量标准组织生产经营。目前,农业标准化生产在西方发达国家已全面推广,我国才刚刚起步。根据农业部的计划,~年以前,全国的农业生产要基本实现标准化。对此,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一是要建立健全农产品安全体系。农产品安全标准必须遵循国际和国家的统一标准,不能另搞一套。要尽快建立全市农产品检验监测中心及其网络,把监测范围从城区扩大到农村,从流通环节扩大到生产、加工环节,确保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二是要突出重点。认真抓好“放心蔬菜”、“放心水果”、“放心肉”、“放心水产品”的安全生产经营。要落实部门负责制,把蔬菜、水果、牲畜、鱼蟹等产品

生产、销售环节纳入重点监控范围。要加强源头管理,严格检查农药在蔬菜、水果、水产等农产品上的使用,严密监控瘦肉精、激素、抗生素在动物、水产生产上的使用,发现问题,坚决依法查处。三是要开拓国际市场,发展外向型农业。今后,我国农产品市场不仅仅在国内,部分产品像蔬菜、草食牲畜等产品的市场,主要在国外,因为在同类产品中,国外市场的价格要比国内市场的价格高出2到7倍以上。但由于我们的产品达不到国际标准,再好的价格优势,也只能望洋兴叹。要想突破美国、欧盟、日本和韩国等发达国家的“绿色壁垒”,我们必须按照国际标准从事产品的生产、贮藏和加工。从现在开始,要逐步减少化肥、农药的用量,杜绝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积极推广使用有机肥,特别是沼肥和生物肥料、生物农药。用3到5年的努力,使我市1/3以上的品牌产品,获得国家或国际质量标准认证。

4、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方针,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主体经济组织,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要鼓励龙头企业、大户、农村经纪人、农村基层供销社和农技部门,以及部分离岗参与农业开发的干部,联合种养大户兴办专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要健全合作机制,规范合作行为,有重点地扶持一批办得好的合作经济组织进行示范推广。要加强合作组织之间的联合,指导协调好相互之间的关系,推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健康有序地发展。各级各部门要主动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提供信息、信贷、技术以及法律、政策等方面的服务,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今后1到2年,全市要分别组建龙头企业、养牛、养羊、乳业、杨树、优质米业、鹅业、兔业、柑桔等市级专业协会,30%以上的农户要加入各种不同的协会。同时,要加大对农村大户的培育力度,积极推进规模经营,发展一批由农民自主组织兴办的现代化奶牛场、肉牛场、肉羊场、牲猪场、精养鱼场、特产场及综合型农场,培育新兴的市场竞争主体。

5、按照借力发展战略,大力开展农业招商引资。农业作为弱质产业,单靠自己的能力是不可能有大的发展的,必须走招商引资的道路。农业和工业比较,招商引资的困难更大,问题更多,农村部门的同志要拓宽视野,花更大的精力开展农业招商引资。当前,社会闲散资金比较多,农村也有大量资金,但比较分散。要创造条件,积极引导这些资金向农业开发领域聚集。从目前的情况看,农业开发效益越来越高,开发的潜力很大,在这个方面我们应该有所作为。

6、按照市场经济的理念,切实加强对农业产业化的领导和服务。在做好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领导方法上,一定要按照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要求,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农村小康这个目标,进一步认清形势,拓宽思路,统筹规划,落实措施,努力在农业产业化的关键点上下功夫、花气力。一是要创新领导思维方式,提高领导水平。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坚持服务重于管理,从行政性管理为主转变为服务农民、服务龙头企业为主,从一般性号召为主转变为规划引导、分类指导为主,从生产性指挥为主转变为信息指导和技术服务为主。二是创新工作方法,提倡大办实事。农民为人很实在,识人也很实际,主要看干部能不能为他们办点实事。我们提倡创新农村工作方法,主要是少说空话,多做事情。今明两年,全市要围绕沼气入户、信息入户这两个“入户”,办好实事。沼气入户很受农民欢迎,要继续抓紧抓好,市县两级都要拿出一定的补贴资金,帮助农民解决建池中的困难。信息入户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要在进一步完善的基础上,利用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办法,及时向农民发布各种农业信息。三是创新服务方式,努力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和综合素质。今后政府部门对农民的服务主要是技术上的服务。要充分利用现有农业教育、培训力量和阵地,采取多种形式,培养农村急需的专业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人才,尤其是要加强对生产基地农民的培训。要在农村应届高中毕业生中,择优定向培训一批技术人员,不断充实农村技术服务力量。当前,要重点推广应用奶牛胚胎移植技术、动物人工授精技术和牧草加工技术等等,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速度。尤其要抓好动物防疫技术普及和防疫体系建设。这个问题不解决好,将是我们“五个百万亩工程”发展上的一大隐患。

5.初一作文:奔小康 篇五

“红袖添香情久长,喜看小康臻大有”现在我们已步入小康社会,过上了小康生活。这些都赖于中国共产党的光辉政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坪正芳时,首先使用“小康”描述中国式的现代化。随后又构想设计了我国经济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的发展策略。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顺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策略的前两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现在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

溧阳地处茅山和太湖之间,丘陵和平原约各占一半土地面积,非金属矿储量丰富。有石灰石、方解石、膨润土、瓷土、耐火土、石英石、叶蜡石。中药材有太子参、桔梗、玉竹、夏枯草、益母草等。土特产品有板栗、红花、乌饭、白芹菜、毛尖花红。城郊的天目湖和南山竹海,是著名旅游度假区。别桥的虞氏宗祠堂壁上,书有《淳化阁帖》,临摹了许多宋代以前的名家、名人书法作品。名胜古迹还有高静园等。改革开放几十年来,溧阳人民抓住每一个时机,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创造了一个人间仙境,让溧阳改头换面。与之前的经济条件比起来简直是天壤之别。还记得爷爷奶奶给我们将过去的故事,他们穿着小棉袍过冬,我们现在穿羽绒服御寒。他们袄子里装着几片破棉絮,我们羽绒服里全是鸭毛,可比他们的破袄子暖和多了。那时候他们吃树皮草根,后来经济有了一些起色,就吃吃白薯馒头。难的过年吃顿好的,包的饺子馅里奢侈地滴上几滴油。这可算上是一顿美餐了。天天盼着大鱼大肉。可现在呢?天天吃着大鱼大肉,可还要追求粗茶淡饭。

想要吃得清淡。爸爸“五一”黄金周有四天不在家吃饭,都被朋友请去聚餐。这顿顿是山珍海味,可他在第五次别人请的情况下委婉地拒绝。因为他实在无福消受。以前有句老话叫“比吃了蜜还甜”,可现在我估计,已没多少人会觉得蜜很甜。如今,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替代了以前的茅草屋、红瓦房。以前挤在几十平米的小瓦房里,现在住进了几百平米的公寓甚至别墅里,宽敞又明亮。好不惬意!现在,道路也宽了,也平了。私家车也多了。人民的经济腾飞了!民工也是社会的一部分。现在民工的维权意识有了大大的提高,加上国家政府为民工几番下达政策。以前公司老板拖欠民工工资的事也少有发生。看来政府的存在,旨在为人民服务,替人民排忧解难、主持正义,是人民的好主人。可见我们的生活在这几十年里有了飞速发展。

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并不能代表精神上的满足。就拿我们是来说,虽然物质生活很优越也很充实,但我们不忘精神上的追求。我们经常会举行一些文艺活动。每天晚上,都会有许多市民到广场上跳跳舞,全当作健身。溧阳素来有少儿书法之乡之美称,有多少孩子、青年和老人学习书法,来陶冶自己的情操。

我明白,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正是一代代人的艰苦奋斗、顽强劲取,才有我们祖国的自立自强、兴旺发达。今天,只有大力发扬艰苦奋斗,不为艰难,奋力拼博,才能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才能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上一篇:车间生产班长述职报告下一篇:女职工同志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