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实服务人民群众

2024-06-29

切实服务人民群众(共7篇)

1.切实服务人民群众 篇一

努力保障改善民生 切实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感

南通市民政局

市十次党代会以来,全市民政部门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依据“人民群众受益最大化、社会支持民政最大化、创新争先效果最大化”的科学理念,认真履行保障民生、维护民利、落实民权的工作职能,积极推进民政工作在和谐社会构建中落实、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拓展、在科学发展中不断提升,积极主动支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一、近年来民生工作主要成绩和经验

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在全国率先构筑起城、乡、渔三保齐全的最低生活保障网络,有效保障了近15万困难对象的基本生活,实现应保尽保。近五年来全市共发放低保金5.9亿元。城市低保人均补差从2006年的95.8元增加到目前的202元,增幅达110.8%;农村低保人均补差从2006年的37.6元增加到目前的115元,增幅为205.8%。在全省率先建立粮油实物补助、以工代赈制度,较早实施了城乡低保、农村五保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和困难群众物价补贴、临时生活救助、无固定收入重残人员生活救助制度,建立完善了廉租住房、大病救助、教育救助、就业援助、法律援助等专项救助政策。积极构筑慈善救助网络,建成县(区)级以上慈善超市4个、乡镇级慈善超市101个、社区慈善超市954个。社会救助受益面已扩大至低保边缘群众,立体多元的社会救助格局基本形成。全面建立五保供养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全市26000多名孤寡老人纳入供养范围,集中供养率超过70%。集中供养标准和分散供养标准分别达到每人年均3920-5000元、年均2750—4800元。大力实施农村敬老院“关

爱工程”建设,投入3.6亿元累计改扩建农村敬老院110家,增加床位7000多张。大病医疗救助、临时生活救助、无固定收入重残人员生活救助制度全面建立并得到较好落实。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体系初步形成,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社会福利水平稳步提高。老年优待水平不断提高。全市普遍建立80岁以上高龄老年尊老金制度。其中百岁以上老年人每人每月领取300元尊老金;90—99周岁每人每月补贴30—100元,80周岁以上老人每人每月补贴10—50元。全市每年发放的高龄津补贴累计6500多万元,受益老年人达29万人。市区实行了65周岁以上老年人免费乘坐市内公交车服务。认真落实市区百岁老人“五个一”工程(即每人每月增发一次长寿补贴;每人每天一袋牛奶;每人每季度提供一次志愿者服务;每人每年送一份生日蛋糕;每人每年免费体检一次)。2009年起举办南通市老年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极大丰富了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

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加速推进。居家养老服务站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全市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已实现全覆盖,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建站率已达到了70%以上。在省内较早出台了促进社会福利事业社会化的文件,鼓励社会力量兴办社会福利事业,创办民办养老机构。目前,全市养老机构床位总数达31991张,占老年人口的1.60%;8家养老机构成为全省示范性养老机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初步建立。提高了孤儿养育标准,比2005年增长150%。福彩总销量达10.37亿元,筹集公益金1.26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212.35%、198.35%。市、县(市)区慈善组织普遍建立。市慈善会慈善资金总量1.05亿元,是“十五”总量的20.5倍。

优抚安置政策有效落实。开展军民共建,促进军政军民和谐。全市140个企业与驻军97个连以上单位、连以上单位与128个社区(村)签订共建协议、开展结对共建。优抚政策全面落实到位,建立抚恤优待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全市5800多户重点优抚对象都得到结对帮扶,近五年来全市共投入920万元,资助重点优抚对象修建房屋1640户、3117间。优抚对象医疗服务网络初步建立。全面实施“慰烈工程”,改扩修缮了5处烈士陵园,集中安葬散葬烈士1500名。“十一五”期间共接收退役士兵19564人,安置率94.2%,自谋职业率89.2%。5265名退役士兵参加了免费职业技能培训。省双拥模范城实现县(市)满堂红。我市已连续四次蝉联全国双拥模范城荣誉称号,现正在奋力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五连冠”。

民政设施建设长足发展。完成了1636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总建筑面积100多万平方米,投入资金达15.78亿元,比“十五”投入增长2.8倍。总投资2.2亿元、总床位数1240张的市福利中心一期运营良好,二期已正常运营,三期工程筹备工作基本就绪,年内土建工程竣工。投资近3500万元的市紫琅医院综合门诊楼9月份正常运营,在此基础上筹建的市安康医院项目进展顺利,市区肇事肇祸精神病人排查工作已经完成,预计10月份交付使用。总投资分别为9000万元、3500万元的天福园、烈士陵园已建成使用。中华慈善博物馆落户南通。县(市)区相继建成一批民政基础设施项目,全市覆盖城乡、布局合理、设施完备、功能齐全、服务人本、便民利民的民政公共服务体系初步形成。

二、今后民生工作打算

今后五年是我市建设基本现代化的重要时期,也是民政事业加快转型发展的关键五年。我们将坚持把“为民”作为民政

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民政工作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的基础性作用;坚持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作为推动民政事业发展主要力量,不断激发社会力量参与民政事业的积极性;坚持完善政府、市场、社会的三方互动模式,着力推进民政工作体制机制创新;坚持树立适度普惠社会福利理念,全面建立自然增长机制,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坚持城乡一体化和区域统筹发展要求,更高标准提升全市民政事业发展水平。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依据十七届五中全会和市委十届七次全会提出的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加强社会建设管理的相关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更好适应和服务基本现代化建设为主线,定位“人民更加幸福、社会更加和谐、事业更加发展”的目标,更加突出改善民生,更加突出促进社会公平,更加突出参与社会管理,着力改革创新,持续领先,认真践行“民生投入多、贫富差距小、普惠范围大、社会活力强、文明程度高”的现代民政宗旨,推进民政事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为建设幸福美好新南通做出突出贡献。

(二)发展目标

围绕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目标,树立现代民政理念,以构建与基本现代化相适应的现代民政框架体系为目标,努力打造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的理念机制创新的“领先区”、优质公共服务的“品牌区”、人本科学管理的“样板区”、现代科技民政的“示范区”。

(三)工作举措

1、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提高城乡低保水平。城乡低保按自然增长机制要求提标,规范低保政策的实施。做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其他保障制度的配套衔接联动,加大教育、住

房、就业、司法等方面的救助力度。扩大综合救助范围。逐步推行城乡社会救助一体化,城乡低保标准之间的差距进一步缩小,针对低保边缘群体的救助体系基本形成,城乡贫困人口全部纳入救助范围,力争到“十二五”末救助面达到总人口的5%。提升农村五保供养水平。健全五保供养标准自然增长机制。继续实施农村敬老院“关爱工程”项目建设,到“十二五”末,全市五保集中供养率稳定在85%以上。规范救助流程。进一步优化操作流程,推进家庭收入核定系统建设,强化动态管理,完善分类施保。提高医疗救助效率。有效保障城乡医疗救助与新农合、城镇医保同步结算平台的顺利运行;通过资助确保困难群众全部参加城乡医疗保险;在实施住院救助的基础上,全面推行普通门诊和特殊门诊救助;科学制定医疗救助实施方案,取消医疗救助起付线,对救助对象住院救助的比例不低于当地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补偿后个人自付费用的60%,救助封顶线不低于城乡医疗保险补偿封顶标准的50%;扩大大病救助范围,对患有恶性肿瘤、尿毒症、白血病、器官移植、血友病等重大疾病进行救助。实施残疾人生活救助。落实无固定收入重残人员救助制度,确保所有符合救助条件的重度残疾人参照当地城乡低保标准全额发放生活救助金。对家庭人均收入在低保标准200%以内的一户多残、依老养残等特殊困难家庭中的残疾人,按照不低于当地城乡低保标准的60%发放生活救助金。落实临时救助。对遭遇突发性困难的低保边缘户积极实施临时救助。

2、进一步提升基层自治和城乡和谐社区建设。推进社区管理体制改革。规范社区组织建设,理顺上级部门与社区的工作关系,推行社区工作“准入制”,强化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功能、社区基层组织的自治功能、社会组织的服务功能,理清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社区管理服务站、社区社会组织、业主委员会

等社区组织的工作职能及相互关系,全面推进基层社区管理的体制转型、功能转型和工作转型。完善社区服务体系。着力构建基层跨部门的社区综合服务平台,完善社区公共资源共享机制。建立扶持社区服务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措施,加快形成政府公共服务、居民志愿互助服务、市场提供服务相衔接的社区服务体系。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三级社区综合服务平台提升计划,社区(村)综合服务中心每百户不少于30平方米(总面积不少于400平方米),街道(乡镇)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总面积不少于1500平方米、县(市、区)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总面积不少于3000平方米。促进基层民主自治。重视基层民主参与制度保障工作,开展村级民主监督制度建设。到2015年全市100%的县(市)区达到省级村民自治模范县(市)区标准。搞好全市第四届居委会和第十届村委会换届选举,换届率达100%。建设社区信息化网络。市本级投入1000万元,四区按照终端数出资4000万元,各乡镇(街道)根据所辖社区数筹集1000万元,统一组织实施,建立集计算机网络、热线电话和单键呼叫为一体全市社区公共服务管理综合网络系统,实现全覆盖。加强社区工作队伍建设。整合资源,成立乡镇(街道)民政服务中心(按每万人配备1名)、社区民政服务站(按每千人配备1人),加强对城乡社区工作者的培训。加大社区建设投入力度。加大社区建设的投入,坚持“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实行下派工作与下拨经费相统一,逐步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的工资和福利待遇。

3、进一步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加大社会组织培育力度。设立社会组织发展基金,简化社会组织登记手续,扶持社会组织有序发展。市本级和各县(市)区建立2个以上社会组织“孵化器”;5年内全市社会组织“孵化器”不少于18个。力争5年内每个城市社区社会组织不少于6个,农村社区社会组织不少于4

个。全市社区社会组织总数达一万家以上。发展重点领域社会组织。积极扶持发展会员过千、产值过亿、农民增收过千元的农村专业经济协会,促进公益慈善组织和社区社会组织的可持续发展。开展规范化评估,力争全市“十二五”末一A级以上社会组织100家以上,其中三A级以上社会组织50家以上。促进社会组织规范管理。以规范章程为核心,以完善规章制度为基础,以健全法人治理结构为重点,以等级评估为手段,加强社会组织管理。实行社会组织网上登记和年检,加强社会组织管理执法,防范、打击非法组织和活动。深入开展社会组织自律与诚信建设,完善社会监督机制。强化社会组织服务功能。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提升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转移职能的能力,通过购买服务、项目招标等方式,发挥社会组织的服务作用。推进社会组织人员专业化建设。建立健全社会组织从业人员的工资、福利、职称评定、劳动保障等制度,提高社会组织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

4、进一步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初步建立职业化、专业化的民政社会工作人才管理体制和制度框架,形成“政府主导推进、民间机构运作、公共财政购买服务、社工引领志愿者、社会各方广泛参与”的社会工作发展格局。完善社工职业制度。大力培育专业社工机构,逐步建立以培养、使用、评价、激励、保障为主要内容的长效机制,重点加大岗位开发力度,落实薪酬待遇,完善激励措施,形成以社工专业人才为引领、以社工从业人员为骨干、志愿者广泛参与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加强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加强与高校等教育机构的合作,加大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力度。加强社工实训基地建设,重点提高社会工作人才的实务能力。拓宽社工专业服务领域。以岗位设置为突破口,逐步在社区服务、社会组织、养老服务等领域开展专业社工服务

5、进一步探索建立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促进社会福利投资主体多元化。加大公共财政对社会福利的投入,完善有关部门支持社会资本兴办福利机构的优惠政策,研究“民办公助”、“公办民营”实施办法。提高老年人福利水平。全面建立高龄津贴和养老服务补贴制度,进一步完善全市城乡一体化的老年人优待办法。进一步落实老年人进入公园、旅游景点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提高困境儿童福利水平。加强儿童福利机构的建设和管理,完善机构功能。各县(市)出台孤儿养育政策文件,提高儿童福利津贴标准。增加儿童福利项目,更好地解决孤残儿童的教育、就业、住房等问题。扩大儿童福利覆盖面,将手术康复计划由孤残儿童向贫困家庭儿童扩展。提高残疾人福利水平。扶持福利企业发展,推进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集中就业。拓展残疾人康复救助福利项目,加强民政精神病人卫生项目建设。建立惠民殡葬政策。在全面建立本地低保户、重点优抚对象等群体免除基本火化费的殡葬救助制度的基础上,力争2011年南三市(区)建立向本地户口无丧葬补贴人员发放丧葬补贴制度;2012年,北三县(市)建立向本地户口无丧葬补贴人员发放丧葬补贴制度。逐步提高丧葬补贴标准。

6、进一步加速发展慈善和福彩事业。严格执行《江苏省慈善事业促进条例》,依法发展慈善事业。抓好福彩发行工作。培育发展慈善组织。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申请成立慈善组织,形成依托基层、分工协作的慈善组织体系。完善经常性社会捐赠网络。依法管理慈善活动。督促慈善组织健全管理制度。建立慈善组织评估制度,强化慈善活动的执法监察,规范慈善组织信息公开工作,提高社会公信力。建立健全慈善募捐许可制度,规范慈善募捐行为。营造慈善事业发展氛围。

全面推进中华慈善博物馆建设,开展慈善文化宣传研究,深化公民的慈善理念,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有序开发慈善资源,规范开展形式多样的慈善公益活动,“十二五”计划募集善款1.5亿元,支出善款不少于1.05亿元,组织好慈善系列活动,确保惠及困难人员15万人次以上。慈善基金总量达到6000万元以上,年募集善款3000万元以上。全面加强福彩发行工作。严格执行《彩票管理条例》,继续提高福彩发行量,筹集更多的公益金。“十二五”福彩销售60亿元,筹集福彩公益金6亿元。广泛开展福彩公益活动,提升品牌效应。

7、进一步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加快政府主办的养老服务机构设施建设,以2015年养老床位数占老年人口总数4%为目标,确保全市新增公办养老机构床位21300张。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全市新增民办养老机构床位17000张。要坚持较高工作质量成效为目标,建设街道(乡镇)建立综合型老年服务中心,城市社区普及居家养老服务站,农村社区(村)居家养老服务站点建成比例达到100%以上,社区日间托老床位达到6000张以上。加快老年文化、教育、健身等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成养老服务信息网络平台和管理系统。构建养老服务组织体系。积极构建民政部门主管、老龄部门协调、其它部门配合,企事业、社会组织广泛参与,高度协调的、高效运转的社会化养老服务组织体系。创新养老服务运营模式。积极推进公办民营和民办公助养老机构运营模式,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载体、社会服务组织为主体、志愿者参与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以信息技术为平台连接供应服务和服务需求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农村老年人集中居住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加强养老专业队伍建设。进行职业技术资格培训,推行持证上岗,大力发展养老服务志愿者队伍。

8、进一步增强防灾减灾和灾害救助能力。完善全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体系。重点抓好乡镇(街道)和村(居)应急预案的制订,加强综合性演练,制订市、县《自然灾害救助应急工作规程》。加强救灾应急指挥系统建设。加快建立救灾应急信息平台,实现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加强基层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增强救灾应急社会动员能力。建设民政救灾应急队伍,完善军地协同救灾联动机制,积极培育和发展救灾应急志愿者队伍,逐步建立健全救灾捐赠、志愿服务、灾后重建等联动机制。提高综合减灾能力。重点推进市、县两级综合减灾协调机构的建立,开展灾情会商、灾情评估、应急协调。继续开展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全市创建20个以上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继续推进农村危房改造。推广自然灾害保险制度。推进救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争取建设国家救灾物资储备库,加强救灾专用通讯交通等装备建设。全面推进应急避难(险)场所建设,建立一批“综合防灾避灾示范场所”。加强救灾物资储备项目建设,乡镇和村结合避灾场所建设增加储备功能。

9、进一步提高双拥优抚安置工作水平。努力提升双拥工作整体水平。出台新的《南通市拥军优属工作若干规定》,把支持驻军完成军事任务作为新时期拥军重点,大力推进科技拥军和驻通部队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深入开展双拥模范城创建工作,力争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五连冠”、“六连冠”,五县(市)、三区全部达到省双拥模范城(县、区)标准。60%以上的乡镇(街道)和50%的机关、企事业单位达到市或县级拥军优属先进单位标准。签订“关爱革命功臣”第四轮帮扶协议。对南通籍现役军人和驻市区部队立功官兵发放立功奖励金并实行自然增长。认真落实随军家属就业和军人子女入学优惠政策,对未安置的随军家属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并实行自然增长,对申请自谋职

业的随军家属发放自谋职业安置补偿金并实行自然增长。提高重点优抚对象的保障水平。逐步实行全市抚恤补助标准城乡一体化。实现重点优抚对象基本医疗保险全覆盖,依托城乡医疗救助结算平台,建立和实行医疗保障和救助“一站式”即时结算。从重点保障住院、大病逐步向门诊延伸,逐步提高住院、大病费用报销比例,力争诊疗费报销90%以上。优抚对象享受基本医疗保险补偿后,抗日战争的老复员军人(含烈属)基本医疗报销比例参照残疾军人1-6级保障标准,解放战争和建国后复员军人报销比例不低于80%,带病回乡退伍军人和参战涉核人员报销比例达到70%以上。大幅度提高老复员军人的生活待遇。提高优抚事业单位服务建设水平。光荣院(室)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40平方米。全面完成“慰烈工程”,全市4000多个散葬烈士墓得到集中安葬和重新修缮。加强县(市)烈士纪念馆建设。深化退役士兵安置改革。完善“扶持就业、重点安置、经济补偿、城乡一体”的退役士兵安置工作机制,建立自谋职业补助金增长机制。将农村退役士兵纳入补助安置范围,逐步实现退役士兵安置城乡一体化;崇川、港闸、开发区2011年统一自谋职业补助金标准,其余县(市)区“十二五”到位。积极探索实施退役士兵网络招聘新方略,力求民政部门推介就业率达到50%以上。组织退役士兵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完善退役士兵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建立承训学校的年检制度、退役士兵学员的保障制度和督促检查的巡视制度。退役士兵参训率95%以上。探索建立学员培训期间计算连续工龄、社会保险、参加意外伤害保险等方面保障制度。做好军休人员接收安置、服务管理工作。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每年都要推进财政预算,推进军休所硬件改造。积极稳妥推进军休干部住房制度改革,做好退役伤病残军人的接收安置工作。

10、进一步提高专项事务管理水平。提高婚姻登记服务水平。重点解决编制、设施等问题,提升婚姻登记单位建设水平。完善婚姻登记机关政务公开制度,公示自愿选择服务收费项目、价格,禁止搭车收费。以便民为原则,优化婚姻登记流程、规范工作程序。创新服务项目,满足多层次服务需求。加强婚姻登记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登记员队伍。加强流浪人员救助管理。加强救助网络、救助管理队伍、救助管理制度的建设,2011年,全市各地均建立救助管理站,50%救助管理机构达到规范化建设要求;2014年,全市救助管理机构均达到规范化建设要求。积极探索流浪老人、儿童、无民事行为能力等人员的救助保护政策措施,维护其合法权益。加强收养登记工作。建立国家供养、个人收养、家庭寄养等多样化机制,实现收养登记要件、材料出证、信息资料收集储存微机化管理,收养登记合格率100%。深化殡葬改革。建立“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殡葬管理工作机制。制定实施殡葬设施布局规划,优化资源配置,破除丧葬旧俗,推进文明办丧。全面建立公益性骨灰堂,提高建设管理服务水平。宣传绿色殡葬理念,引导推行骨灰多样化处理。加大执法力度,有效遏制公益性公墓(骨灰堂)违法经营现象。强化殡葬行业内部管理,拓展服务领域,积极争创全国殡葬改革示范单位。科学调整行政区划。按照300万人口大城市、30万人口县城和沿海开发的重点镇协调发展的规划,进一步优化行政区划格局,努力形成市、县(市)区和乡镇布局合理、梯度有序的行政区划体系。提高地名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实现全市标准地名标志城乡全覆盖。全面完成第二次地名普查,建立地名信息查询系统,全市设置100个地名查询触摸屏,完成市区1000平方公里、县(市)区完成三维地图制作,全市地名网站实行联网,加强地名文化研究和地名管

理。

11、进一步加强民政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强重点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围绕“建设现代化、管理科学化、服务人本化”的工作要求,全面推进婚姻、殡葬、养老、优抚安置、防灾减灾、社区服务、社会救助及孤残儿童养育等民政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每年,各县(市)、通州区安排3-5个,力争3-5年时间,在全市形成总量适度、分布合理,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管理有序、服务规范的民政公共服务设施网络,基本满足不同层次的服务需求。加快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按照每百户不少于30平方米、每个社区不少于400平方米的标准,保障社区工作和服务用房,尚未达标的社区,由当地政府通过新建、购买、租借、置换、改造等方式,在两年内予以解决。积极打造城市社区15分钟、农村社区3公里管理服务圈。各级政府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高度重视并大力开展社区服务设施建设,按照“面向基层、完善功能、整合优先、填平补齐、规范建设、形成网络”的原则,统筹城乡社区发展,推动社区服务设施建设水平再上新台阶,有效提升全市社区服务整体水平。推进养老助老服务设施建设。各县(市)区分别建有1所较大规模、功能设施齐全、具有示范性的社会福利中心。有条件的县(市)区建立集老年文化、教育、健身、服务和管理为一体的综合性的老年服务和活动中心,街道(乡镇)、社区(村)建有老年活动、聊天和健身场所。到“十二五”期末,全市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达到80%。组织实施农村敬老院“关爱工程”建设,计划对100所农村敬老院进行改扩建,总投资约3亿元,计划建设床位16000张。到2015年底,全市各街道(乡镇)建有集短期托养、日间照料、居家养老服务和文化教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其中,各县(市)区建立一所省级示范性居家养

老服务中心并承担本区域内居家养老服务指导工作。加强救灾救助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全面推进应急避难(险)场所建设,全市创建30个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整合各相关部门和有关专业机构现有资源,推进建立自然灾害救助应急指挥等信息平台建设。加强市、县两级救灾物资储备库(点)建设,同时推进生活类应急救助物资协议储备,形成较为完善的救助物资储备网络。积极实施民政信息工程建设。以民政信息化整体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与协同发展为重点,加强对各类民政业务信息平台的有机整合,研究开发含综合业务平台、协同办公平台、内控监察平台在内的民政综合信息管理系统,三年内实现市、县(区)、镇(乡)三级联网,实现“数字民政”目标。积极开发居民家庭收入核对信息系统,搭建跨部门的居民家庭收入核对电子比对平台。推进社区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建立覆盖全市城乡社区的综合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实现数据一次收集、资源多方共享。积极推进社区内部管理电子化。持续加强民政基础设施重点项目建设。按照国内唯

一、世界一流的目标定位,高标准规划建设中华慈善博物馆,精心打造中外慈善文化交流平台和海内外慈善事业互动基地;建设中型应急救灾物资库,提升灾害救助能力;实施公墓异地扩建工程,以打造“4A”级景区的标准进行规划设计,立足 “无竖碑化”墓园建设,突出人文理念,构建生态公园;实施儿童福利院改扩建工程。力争2012年开工建设,更好满足儿童康复、教育、生活等方面需要;建设福彩服务中心。力争2011年开工建设,2013年投入使用,更好提升福利彩票服务群众、服务社会的功能。

2.切实服务人民群众 篇二

一、调整思路, 突出重点, 做好新形势下的就业工作

21世纪初, 我省处于老工业基地结构调整和体制转换的攻坚时期, 大批职工下岗转移, 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从2004年开始, 省委、省政府交给全省工会每年介绍和安置20万人就业任务, 辽宁工会把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作为工作重点, 构筑载体, 举全会之力推动工会促进就业再就业工作的深入开展。

1. 开展技能培训。

全省工会830个培训基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实用技术、职业技能、SYB创业为主要内容, 以定向、订单、挂钩培训为主要形式, 以下岗失业人员、零就业家庭成员、棚改回迁困难群众和城镇新增劳动力为重点对象, 五年来共培训37万人次, 其中免费培训27.6万人次, 培训后就业率达到68%。经过几年的发展, 全省工会不仅形成了自己的培训体系, 而且一些培训项目, 如月嫂服务、刮痧按摩、家政物业和数控机床操作培训以及国外劳务输出培训等已经成为品牌。

2. 开展职业介绍。

全省各级工会积极搭建职业介绍平台, 建立就业联络员、信息员队伍, 定期举办专业、专场、区域性就业洽谈会, 送岗位到社区、到军营、到棚改回迁新区, 积极拓展劳务输出领域。省总工会举办的“相约慧缘大型人才招聘会”在社会上产生较好反响, 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全省工会732个职业介绍机构, 五年以来累计介绍就业39万人次, 输出劳务27818人。

3. 建立再就业安置基地。

各级工会从资金、政策、信息、技术等方面培养和扶持了1023个工会就业安置基地, 优先安置“4050”人员和零就业家庭成员, 帮助年龄偏大、技能较低、就业困难的人员重新就业。四是扶持创业。2005年, 辽宁省总工会把扶持创业作为促进就业工作的重点。与省财政厅共同出资建立小额借款资金, 扶持有创业愿望的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和创业带头人扩大再生产, 推行“创业计划”;向社会征集“金点子”, 建立创业项目库;组织专家学者成立智囊团, 为创业者提供指导和诊断;组织劳动模范、技术能人、优秀企业家等, 传授技术、领办企业;为创业者提供创业培训、项目论证、开业指导、小额借款“一条龙”服务, 推动“1+1群”的创业带动就业模式。五年来省、市两级工会共发放借款1010万元, 扶持创业项目265个, 扶持创业带头人4578人, 带动就业6.6万人。几年来, 全省各级工会组织累计介绍安置就业107万人次, 协助党委和政府基本解决了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问题。

进入2008年, 受金融危机影响, 就业问题日显突出, 特别是大中专毕业生和农民工成为新的就业困难群体。针对这一情况, 辽宁工会及时调整工作思路, 在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的同时, 着力在促进困难大学生和农民工就业上下功夫。省总工会先后下发了《关于协助政府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协助政府做好当前农民工工作的通知》等文件, 要求各级工会提高对新形势下做好就业工作的认识, 把高校毕业生和农民工做为当前工会促进就业工作的重点。全省工会干部迅速行动, 深入到高校、企业、劳动力市场、就业服务机构、困难大学生和农民工家庭, 调查摸底, 了解困难大学生就业、创业和农民工返乡、返城等情况, 建立困难职工家庭未就业大学毕业生档案, 进行动态、定量分析, 有针对性地制定工作计划。把送政策、送岗位、送信息、送项目作为主要内容, 为高校毕业生和农民工提供面对面的指导和服务;积极配合省政府推进“辽宁省高校毕业生千企万岗就业见习计划”的落实, 发挥工会的信息和组织优势, 为大学生提供见习岗位, 实施跟踪服务, 提高大学生就业率;将高校毕业生纳入工会“创业计划”的实施范围, 为他们提供小额借款和免费的创业指导、服务;建立“大学生就业帮扶站”, 把就业工作延伸到校园, 目前, 沈阳市总工会已在24所高校建立就业帮扶站;大连、鞍山等市工会举办了“大学生创业项目对接洽谈会”, 千方百计提供创业服务;省市工会开展了“情暖农家送岗下乡”、“农民工就业援助月”等系列活动, 举办了各种形式的专场招聘会, 把岗位送到农民工家门口;丹东市总工会开展的“农民工援助十大行动”, 建立农民工职业介绍所 (站) 933个, 培训基地87个, 培训农民工2800人, 安置农民工5000人。各级工会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挖掘自身潜力的同时, 注重联合社会力量, 共同促进就业。与省教育厅联合开展“困难职工家庭高校毕业生阳光就业行动”, 与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等6部门联合开展“大学生就业见习计划”, 与省工商联等5部门联合举办“民营企业招聘周”。其中, “民营企业招聘周”提供岗位信息9.8万个, “大学生就业见习计划”提供见习岗位1.2万个。与政府有关部门、企业、高校开展联合培训, 仅2009年上半年就培训大学生2900余人, 农民工3.1万人。

二、创新载体, 扩大服务, 全面提升工会帮扶能力和水平

上世纪90年代, 亏损企业、停工待工企业增加, 职工生产生活遇到了很大困难, 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改革发展的突出问题。辽宁工会率先在全国组织实施了“送温暖工程”活动, 多渠道筹集送温暖工程基金, 对困难职工实施包户扶贫和困难救助。进入21世纪以来, 为了开展经常化的帮扶、救助工作, 辽宁工会积极推进帮扶中心建设, 健全帮扶体系, 完善帮扶机制, 开展以帮扶中心为主要载体, 以“送温暖工程”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帮扶工作。

1. 加强帮扶体系建设。

辽宁省总工会先后下发《关于加强困难职工帮扶体系建设的意见》、《关于困难职工帮扶中心规范化建设的意见》等文件, 明确帮扶体系建设的目标、任务和要求, 制定帮扶中心建设标准, 统一帮扶中心名称、标识和窗口设置, 开展“星级”帮扶中心建设活动, 在大连、鞍山、辽阳召开现场经验交流会, 推动帮扶中心工作不断上档次、上水平。目前, 全省14个市、100个县 (区) 总工会全部建立困难职工帮扶中心, 1400多个企业、街道、社区和棚改新区设立了帮扶站, 同时, 建立扶贫超市、惠民医院、爱心药房、爱心学校600多个, 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市、县区、基层三级帮扶中心与服务基地相互配合、上下联动的工会帮扶体系, 使困难职工的问题能够得到就近、快速解决。

2. 以实施“一体化”, 转变帮扶方式。

为了转变工会领导机关思想作风和工作方式, 整合县 (市) 区工会干部队伍, 增强工会组织的服务功能, 省总工会先后投入1500万元支持县区工会改造和建设一站式服务大厅, 直接向县区工会拨付救助资金3615万元, 加强了县区工会的硬件建设和救助能力。2008年召开县级工会服务帮扶一体化现场经验交流会, 总结推广丹东宽甸县和凤城市总工会的做法。通过建立服务大厅, 把工会的帮扶工作与工会的其它业务进行整合, 把帮扶困难职工与服务基层工会和会员群众的工作进行整合, 实行一体化、开放式的工作模式, 推动工会干部走出机关、走向基层、走近职工, 深入开展调研指导工作, 练就扎根职工群众的基本功, 帮助基层和职工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目前, 全省所有的县 (市) 总工会和有独立办公场所的城区工会全部实现了服务帮扶一体化。

3. 开展扶贫帮困, 做强工会帮扶品牌。

每到元旦春节之际, 全省各级工会积极筹划、组织、开展“十送”等丰富多彩的“两节”送温暖活动, 五年来共走访慰问困难职工179万人次, 送去慰问金和物资近4亿元;开展为农民工夏季送清凉、秋季送亲情、“两节”期间平安返乡、返城活动等系列帮困活动, 五年累计帮扶救助农民工45.4万人次, 投入资金2135万元;为了确保“不让一名考上大学的困难职工子女因家庭生活困难上不起大学, 不让一名考上大学的困难职工子女因家庭生活困难而辍学”, 组织开展“金秋助学”活动, 通过冠名助学、结对助学、捐赠助学、定向助学、联合助学等方式, 五年共帮助62407名困难职工家庭子女顺利进入各类学校学习, 资助金额7864万元;在工会的组织、协调下, 全省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和社会各界人士与困难职工家庭开展“一帮一”结对帮扶活动, 帮助2.3万户困难职工家庭摆脱了贫困。

4. 实行项目制帮扶, 增强帮扶工作实效。

我们把职工急需、工会所能、见效迅速、解决彻底的事情做成项目, 集中资金和人力, 开展专项帮扶。开展了“工会会员光明康复行动”, 目前已经为20000名工会会员进行了眼病筛查, 查出患“白内障”和“青光眼”适应症患者6000人, 已经做完手术5000余例, 做完手术的患者复明效果显著;全省工会启动“网上红娘”项目, 为会员提供婚介服务;实施了“关注女职工健康、远离妇科癌症”项目, 为35万名女职工实施免费体检, 得到广大会员的普遍赞誉。为了进一步拓宽帮扶资金的筹集渠道, 壮大工会帮扶实力, 省总工会成立了“辽宁省职工慈善基金会”, 已募集社会资金1400万元, 为开展项目制帮扶奠定了物资基础。

三、多措并举, 社会运作, 维护职工群众的收入分配权益

辽宁工会从维护职工队伍和社会稳定大局出发, 将保障职工收入分配权益作为协调劳动关系、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重点。注重通过源头参与和调查研究, 反映职工在工资方面的利益诉求, 推动政策的完善和落实, 保证职工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1. 参与政策法规的制定。

近年来, 辽宁省总工会参与了《辽宁省企业工资支付规定》、《辽宁省建设领域农民工工资支付管理暂行办法》等10余项职工工资收入方面的政策法规的制定, 提出工会的政策主张, 从源头上维护了职工的合法权益。

2. 推动政策法规的落实。

各级工会围绕职工收入分配、困难职工享受低保待遇情况、企业劳动用工和执行最低工资等开展调查研究, 调查报告所反映的情况和提出的建议引起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 促进有关政策落实到位。

3. 开展专项调查活动。

省总工会在全省选择1000户企业开展“千户企业跟踪调查”, 进行实时、定点问卷调查, 每月进行统计分析, 为省委、省政府决策和工会开展工作提供依据;开展“走千户企业, 访万名职工”活动, 组织工会干部深入企业了解生产经营状况、职工工资福利、缴纳社会保险和职工生活状况, 为企业“送信心、送和谐、送温暖”, 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4. 推动完善工资集体协商机制。

为了从制度和机制建设上提高工资集体协商的实效性, 充分发挥工资集体协商在保障职工收入中的关键性作用, 总结推广了营口市总工会建立工资集体协商指导团, 以劳动定额为主要内容, 开展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的经验, 形成了定薪靠协商、调薪靠协商、裁员靠协商的机制, 为维护职工收入权益提供有效的契约保障。总结推广了本溪市建立“党政主导、基层为主、多方联动、三级调解”的劳动争议调解机制的经验, 有效解决包括工资在内的各种劳动争议问题, 把矛盾化解在基层, 促进职工队伍和社会稳定。

5. 推动解决企业欠薪问题。

2007年省总工会成立“解决企业工资拖欠工作领导小组”, 推动建立“省政府解决企业工资拖欠问题联席会议”。制定下发了《关于工会组织参与解决企业工资拖欠工作的意见》, 积极协助政府有关部门督促企业按时发放职工工资, 对于恶意欠薪的企业, 会同劳动部门及时清欠。针对一些外资企业中出现的经营者欠薪逃逸现象, 全省各级工会主动出击, 会同有关部门, 保护企业资产、保证职工工资、维护社会稳定。大连开放先导区工会在个别企业经营者欠薪逃逸时, 主动与法院沟通, 将拖欠职工的工资、福利、保险等资金划拨到工会账户, 由工会把钱发放到员工手里。

6. 应对金融危机, 开展“共同约定行动”, 以“双合同月”活动为载

3.切实做好整改以服务群众 篇三

柯桥区委第八督导组副组长单国社,轻纺城建管委党工委书记、主任冯华林同志在会上讲话。

冯华林指出,建管委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广大党员干部紧紧围绕“为民、务实、清廉”主题,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较好地实现了树立群众观点、弘扬优良作风、解决突出问题、保持清廉本色的目标要求。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坚持把加强学习教育作为教育实践活动的首要任务,贯穿活动的全过程,着力增强广大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宗旨意识、群众观点;把贯彻整风精神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作为严格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一次生动实践,在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上动真格、开新风;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市委、区委关于作风建设的各项规定精神,特别是把开展专项整治、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作为重点任务来抓,党员干部的作风有明显改进;突出建章立制,把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具体化、规范化,确保了广大党员干部开展正风肃纪和坚持为民务实清廉作风的长效机制。

冯华林强调,总体上看,建管委教育实践活动达到了预期目标,但与区委的要求和群众的期盼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要始终把作风建设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常抓不懈,善始善终,善做善成,巩固扩大已有成果,构建长效机制,确保把教育实践活动办成群众满意工程。要严肃思想认识,大力巩固教育实践活动成果。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运用活动成果推进中心工作。同时,还要坚持善始善终,切实把整改措施落到实处。

单国社对轻纺城建管委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予以充分肯定。他指出,轻纺城建管委教育实践活动领导班子高度重视,活动氛围浓厚;活动开展扎实到位,作风改进明显;不断优化服务,着力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坚持两手抓两不误,中心工作有力推进。广大党员干部在服务中心、攻坚克难中增强了担当意识,转变了工作作风,为服务全区经济社会的平稳健康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赵国玲)

柯桥纺博会成新品发布首选地

10月24~27日,2014中国柯桥国际纺织品博览会(秋季)在中国轻纺城国际会展中心盛大举行。

今年秋季纺博会的参展企业、展会面积超过以往任何一届,创历史新高。展位共计达1450个,展览面积为3.4万平方米,主要展品有纺织面料、辅料、家用纺织品等,展区包含室内特装展区、精品展区、标准展区和室外纺机展区。纺博会还设有中国轻纺城传统交易区,中国轻纺城国际贸易区,中国轻纺城服装市场、围巾市场、坯布市场,中国轻纺城钱清轻纺原料市场等作为展会分展区,以最大辐射力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采购商。

作为业内著名的专业展会,柯桥纺博会越办越好,国际影响力逐年上升,每年的纺博会上都有数以万计的新产品亮相。本届秋季纺博会期间,40余万款时尚面料亮相展会,其中新产品数量也再次创纺博会新高,受到了大量来自国内外专业采购商的热烈追捧。

参展企业纷纷表示,柯桥纺博会如今已成为他们发布新产品的第一平台。本届秋季纺博会上,九成参展企业都带着企业的最新产品亮相展会。如浙江梅盛实业有限公司“生态合成皮绒”的第三代新品进入市场不久,就成为了沿海地区不少企业的“香饽饽”。该产品因环保和高仿皮绒等优势而被命名为“生态合成皮绒”,受到许多皮鞋服制造商的青睐。另外,浙江红绿蓝纺织印染有限公司、浙江凡特思纺织品有限公司等优秀参展企业都带来最新产品应战展会。(牛婵)

纺城新增皮草皮革市场

10月19日,中国轻纺城服装服饰市场二楼皮草皮革市场盛大开业。该市场的出现不仅完善了中国轻纺城纺织服装产业链条,填补了中国轻纺城的空白,而且对中国轻纺城服装服饰市场“二次繁荣”,特别是对于形成面料成衣化产业格局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使得广大绍兴消费者足不出户就可以买到高性价比的皮草皮革产品。

据了解,此次共有40多家海宁及余姚籍皮草皮革经营户入驻中国轻纺城服装服饰市场二楼,总共租赁了市场110多间门市部,总经营面积达3000平米,且所售商品均来自海宁、余姚等原产地。

“中国轻纺城万商云集,消费力惊人,交通便捷,且商业基础设施完善,但皮革皮草却一直是空白,我们老早就想来了。”海宁春夏秋冬服饰负责人陈雪对记者如是说。

据中国轻纺城服装服饰市场有关负责人向记者透露,目前,还有海宁、余姚等地的经营户在陆续落户柯桥,已经入驻柯桥的皮草皮革经营户在当地也都是大户,有的甚至还是国际一线品牌的授权代理商。此外,除了已经入驻市场的经营户以外,还有部分当地经营户也在筹划加入柯桥皮草皮革“组团”。

此次,二楼皮草皮革市场的开业无疑是市场一次成功的转型,轻纺城各界人士都寄予厚望。有业内人士认为,皮革皮草专业市场的出现填补了中国轻纺城的一个空白,并将使服装服饰市场实现“二次繁荣”。有人甚至认为,海宁、余姚经营户抱团来到柯桥,或将对柯桥面料“恨布不成衣”的产业格局有所触动。

邹海涛是海宁一个皮革企业的“新掌门人”,也是国际知名品牌“圣帝保罗”的代理商,这次入驻柯桥就为消费者准备了100份小礼品。邹海涛认为,柯桥有中国轻纺城的优势,浓郁的市场氛围会更容易形成。

4.切实服务人民群众 篇四

切实提高为群众服务和履职能力 在开展创建群众满意服务窗口单位活动以来,我主要学习了党的十八大精神、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上级政法工作会议文件。在认真学习各种文件和各项会议精神后,我所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展开了讨论。通过学习讨论,我对这次活动的指导思想、目标、步骤及意义在思想上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在提高认识、增长知识的同时,找出了自身的缺点和不足,进一步明确了今后改进的措施和努力方向,现将个人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提高思想认识

第一、要强化政治意识,促进社会稳定。要深刻领会关于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开展平安创建工作的意义,落实各项工作任务。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态度,做到上对得起党,下对得起人民。做一名名副其实的公务人员。

第二、要强化全局意识,做好矛盾化解工作。要着力化解矛盾纠纷,健全矛盾纠纷排查长效机制,做好经常性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积极参与涉及民生问题纠纷的调解、促进社会和谐。

第三、要强化服务意识,抓好法制宣传。法律、法规与群众的日常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只有大力提高群众的法律素质,依法规范社会秩序,才能促进社会更加和谐、稳定。要向群众广泛宣传法律、法规,教育引导他们学法、守法、用法,积极培养他们依法维护自己的权利和运用法律武器来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的意识,进一步提高群众

1的法律素质,减少法盲,真正促进社会和谐、进步。同时要切实做好人民纠纷的调解工作,要尽自己的全力,把人民群众内部矛盾化解,要让广大的人民群众相信党,相信政府。

作为一名基层司法工作人员,我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园区和镇党委、政府工作为中心,按照年初市局司法行政工作会议的部署,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做为一位基层司法人员,应该要时刻绷紧“平安建设”这根弦,切实发挥职能,在矛盾纠纷排查、重点时期维稳、重点人员防控等方面加大力度,确保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强化学习意识

作为一名基层工作者,我必须要加强学习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只有不断加强学习新知识,学以致用,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发挥好自己的特长,才能为群众提供法律服务和咨询。为了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我要自觉地向实践学习,自觉了解实践,尊重实践,总结实践,从实践中获得真知,并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具体的实际工作中去。另外,要善于理论创新。在运用所学知识指导实践的同时,善于做“结合”的文章。运用所学知识不是照抄照搬,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从中不断总结新鲜经验,不断完善知识体系,从而不断使自身的理论水平得以提高和升华。

三、增强工作能力

在司法所,作为一名副所长,我要继续努力提高工作水平,完善工作能力,认真做好社区服刑人员和刑释解教人员的思想稳定工作,努力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围绕“六五”普法规划确立的重点内容,继续深入开展有关保障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促进民生问题解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

四、树立良好形象

我要加强自身道德修养,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提高道德素质,在日常生活中,我要以一名共和国的司法人员来严格要求自己,不仅要做一名遵纪守法、乐于助人的好公民,更要用自己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风尚,影响其他人,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5.走群众路线,服务人民健康 篇五

走群众路线,服务人民健康

坚持群众路线是百年专科xx肛肠专科医院百年不衰的法宝。近十年来,医院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关心国家和人民,在群众路线指引下积极为广大人民群众健康服务。认真落实“三好一满意”活动、“党风廉政和医德医风”及医院文化建设,围绕文明城市建设和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做文章,大力实施优质服务和志愿服务活动。长期深入机关事业单位、社区、乡村,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和义诊,济川大讲堂、金堂县谢杨坝村卫生站建设等项目获省市领导肯定和群众欢迎,数十万城乡居民受益;大力实施全域xx肛肠专科建设,免费培训专科人才,积极推进肛肠学科建设,金堂县、大邑县、龙泉驿等中医院肛肠科建设初见成效;积极参加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研究生北川救护队、北川中医院援建被各级媒体广泛报道和省市领导赞扬;积极支持老少边穷地区和三州及地震灾区肛肠专科建设,给予人才培养、技术指导、硬件支持,尽力为解决当地缺医少药的现状献计献策,努力贡献微薄力量,凉山州会理县人民医院、甘孜州炉霍县人民医院的援建工作稳步推进;广泛开展惠民助民行动,实施先天无肛仁爱救助,开展特困家庭惠民门诊,每月6日和9日免费大肠癌筛查,深受大众欢迎。

xx肛肠专科医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杨向东说:“服务基层走群众路线是百年专科一贯的作风,曾获周恩来总理的高度肯定。新时期,作为全川第一品牌的大型国家级公办肛肠专科医院,我们一直秉承‘救死扶伤服务人民健康’的宗旨,服务社会,造福人民。多年来,我们志愿以我院积淀百年的优质医疗资源奉献社会,通过技术与管理帮扶提高基层医院医疗技术服务水平,通过健康教育提高广大百姓防病治病能力,让广大人民群众不出远门在家门口享受三级医院专家服务,使痔疮、肛瘘等肛肠常见病、多发病得以就地医治。同时我们弘扬‘精益求精、博爱仁心’的大医精神,充分发挥百年专科的人才、技术、科研优势,以三级专科医院、国家临床重点学科、xx大肠肛门病研究所为后盾,继承传统中医药精髓,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力克直肠癌、便秘、肠炎等肛肠专科疑难重症,为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做贡献。”

6.为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服务 篇六

二〇一一年,内蒙古聚慧律师事务所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要求,全面履行工作职责,为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服务。

法律援助制度是维护困难群众合法权益、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监督管理法律援助工作,是司法行政机关的法定职责。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障社会公平正义,贯彻落实中央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决策部署,对做好新形势下的法律援助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更新理念、强化服务努力创建“群众满意的法律援助服务窗口”,做好法律援助工作,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当前,法律援助工作要取得更大效果,必须要用群众工作的理念、方法来推进,切实落实法律援助为民办实事的目的,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提高认识,更新理念,进一步增强做好法律援助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法律援助作为保障经济困难的公民平等实现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合法权利的法律保障制度,是新形势下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又一条重要渠道。认真做好法律援助工作,对党和政府而言体现了爱民之心,对法律援助机构而言是利民之事,对法律援助工作者而言是应尽

之责。而扎实开展“勤廉双优”争创活动是促进法律援助工作更好地为困难群众提供优质高效法律援助服务的有力保障。

2010年10月25日,在本市发生了一起重大交通事故,本起交通事故是由于一辆半挂车的驾驶员严重违反了《道路交通安全法》的驾驶行为,未与前方车辆保持安全距离,且疏忽大意、采取措施不当,发生追尾事故,致丰镇市通联快运有限责任公司的一辆载客客车车上六人受伤、两人死亡。事故发生以后,社会影响巨大,由于前期调解工作不到位,大量受害者家属去市委上访,引起市委的高度重视。

我所高峰律师第一时间与受害者亲属取得联系,为其提供法律援助,积极配合市信访部门与死者家属磋商,最终未达成共识。为了避免死者亲属继续上访,高峰律师与死者亲属进行沟通,引到其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纠纷,得到死者亲属的特别授权后,本案最终进入了诉讼程序。

该案于2011年3月31日进行了第一次开庭审理,但是当判决后,法院以肇事司机被苛刑没有支持精神抚慰金,为此,高峰律师一方面安抚死者亲属,缓解他们激动的情绪,一方面与法院沟通,由丰镇市人民法院院长依据《民事诉讼法》177条之规定,提交本院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启动了审判监督程序,现该案已经再审终结并判决。

最终当事人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的保护,该法律援助案件

圆满完成。

随着依法治国进程的加快和法制环境的改善,法律援助案件涉及面越来越广,专业性越来越强。我们将继续大力推进法律援助工作,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创新能力,打造一个政府信赖、群众满意的法律援助服务窗口,在创建平安丰镇、构建和谐丰镇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做出更大的贡献,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把精力用在重实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切实把上级党组的决策落实到实处,为保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服务。

内蒙古聚慧律师事务所

7.切实服务人民群众 篇七

近年来, 北京公交集团公司在落实公交优先战略、优化线网结构、提高车辆品质、促进节能减排、提升服务质量等方面, 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探索与实践。特别是为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深入开展了“创首都公交服务品牌, 建人民群众满意公交”的活动, 取得了显著成效, 涌现出1路车队等一批具有鲜明服务特色的品牌车队。为了总结推广品牌车队的管理经验和服务方法, 公交集团工会、宣传部、文明办组成课题调研组, 对1路公交车队进行了调研。

1路车队概况

北京公交1路车队, 是一个有历史、有传统、有担当的优秀车队。1路公交线是北京最早的公交线路之一。在绵亘半个多世纪的漫长岁月里, 1路公交车始终行进在长安街沿线, 以出色的服务赢得了“神州第一街, 领先‘大1路’”的殊荣。

1路车队隶属于北京公共交通控股 (集团) 有限公司第六客运分公司。目前, 1路公交线路全程27.1公里, 途径朝阳、东城、西城、海淀、丰台等5个城区, 中途横贯东西长安街, 共有站位24个;运营车辆90部通道车, 日均行驶里程1.5万公里, 每日运送乘客近10万人次;车队有职工618名, 其中党员100名, 团员48名, 北京市劳动模范2名, 首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名。车队享有“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工人先锋号线路”、“全国十佳优质服务线路”、“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

近年来, 1路车队在“创首都公交服务品牌, 建人民群众满意公交”活动中, 不断更新观念, 与时俱进, 创新车队品牌建设, 并以“一路春风、一路平安、一路文明、一路真情”四位一体的鲜明服务形象, 对“神州第一街, 领先‘大1路’”的品牌内涵, 进行了新的诠释和提升。

一路春风——首都绿色公交的象征

1997年, 北京设置的第一条公交优先专用道, 就在1路公交线上。2008年, 北京举办奥运会, 首都进入了绿色公交时代, 1路率先更换为国IV排放标准的通道车, 成了首都绿色公交标志性线路。五年来, 车队共节约燃料44.6万升, 为减少废气排放还首都蓝天做出了可贵的贡献。

2010年, 在公交集团公司开展的“创首都公交服务品牌, 建人民群众满意公交”活动中, 1路车队率先提出了执行“十领先”的绿色服务标准。即:运营秩序优良领先, 文明行车安全领先, 车厢服务温馨领先, 重点照顾周到领先, 服装佩饰优美领先, 车容设施规范领先, 信息服务应用领先, 节能减排措施领先, 场站文化建设领先, 乘客评价满意领先。

在1路的乘客中, 近7成是来自外埠和外国的。为此, 1路的乘务员都练就了一身硬功夫——给乘客当向导。他们介绍起线路两旁的地理环境、景观街貌、机关单位等等, 滔滔不绝, 如数家珍。如果乘客只知自己要去的单位, 乘务员就会告诉他在哪一站下车, 下车后往哪个方向走, 大约要走几分钟, 还会告诉他这个单位的门牌号码——因为不少单位的门前不挂名称标牌。此外, 员工们还自编了一份“长安街景点信息播报”, 内容包括乘客经常关注的一系列信息, 比如天安门广场升降旗时间, 大剧院、音乐厅上演的节目和票价, 军博、首博、国博近期的展览, 王府井、西单商业街的促销活动等等。这项服务既为乘客提供了很多的便利, 也使车厢成为了展示首都风貌的平台。

1路车队好多司乘人员已经成为深受乘客爱戴的服务明星, 如:北京市最年轻的劳动模范赵影, 安全行驶90万公里无事故无违章的驾驶员马庆双, 报站像播音员的乘务员关连明, “最美丽的乘务员”高辉, 亲切如“邻家姐妹”的乘务员高福琴等。广大乘客感谢他们的热心服务, 纷纷给车队和公交公司打电话、写表扬信、送锦旗, 称赞他们的敬业精神、职业道德和服务技能, 仅2013年车队就收到表扬信3400余封。

一路平安——重于泰山的承诺

“安全、方便、快捷、舒适”是公交运营服务的基本方针, 其中, 安全是第一位的, 也是运营服务的核心。翻开1路车队的安全记录, 多年来, 全车队所有的运营车辆都没有在长安街发生过影响交通的大小事故, 全体驾驶员保持着无违章的记录。

现年55岁的驾驶员马庆双师傅开车32年, 安全行车90万公里无事故, 是北京著名的模范驾驶员。车队专门成立有“马庆双创新工作室”, 倡导大家学习马师傅热爱公交事业, 乘客安全高于一切的职业精神和模范作风, 并围绕安全行车、文明礼让、节能减排、车辆保养等问题, 由马庆双等师傅对车队177名驾驶员进行“传帮带”。

“传帮带”是1路车队坚持多年的优良传统。“安全行车、文明礼让, 1路车的驾驶员个个都要做表率, 让人家竖大拇哥。”这是马师傅常挂在嘴边的话。马庆双工作室的成员经常带着驾驶员们做深入细致的调查, 哪个站台上下车的人多, 哪段路面上井盖多, 哪些路口信号灯变化快, 哪儿的交通秩序比较乱等等, 驾驶员们都能了如指掌, 心中有数。车队还总结出安全行车的三字经:“静、稳、让”。静, 是无论天气、路况如何, 都保持平静心态、冷静头脑, 以慢克乱;稳, 是起步换挡稳, 通过路口稳, 进出站要稳, 拐弯车稳人不晃;让, 是你抢我让, 你违章我让, 空当小我让, 克己容人。所以, 乘客们称赞1路车开得好、开得稳, 让人坐着踏实舒服。

长安街是1路员工心中的爱国路。长安街上重要场所多, 重大活动多, 敏感地段多, 因此确保行车安全、自觉维护社会稳定就是1路员工的铿锵承诺。正如马庆双师傅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访时所说:“长安街上无小事。悉心维护好广大乘客和长安街的安全, 就是给国家增添光彩。”每当车厢里发生突发事件时, 1路员工都会挺身而出, 排除危险、保护乘客、捍卫长安街的安全。2011年以来, 1路车队员工成功制止了多起突发事件, 有19名员工因此受到公安部门的表彰和奖励。

一路文明——携手共建, 你我同行

1路员工们常说:“车厢小社会, 文明大舞台。”为了让首都和长安街更具魅力, 他们以主人翁的姿态讲文明、树新风, 建文明车厢、创文明线路, 争做首都文明城市建设的排头兵。

近些年来, 北京市不断加大对公共交通的投入。2012年国庆节前, 1路车全部更换为国V排放标准18米低地板空调通道车, 为乘客提供了更加舒适的乘车环境, 同时也为车队的品牌建设、车厢文化建设带来了新的契机。为了进一步全面提升员工的职业素质和服务水平, 1路车队组织员工到国旗班参观交流, 聘请礼仪讲师到车队授课培训, 结合实际修订了包括着装、仪表、用语、眼神、手势等细节在内的一整套车厢服务规范。1路的驾驶员和乘务员, 以他们亲和的职业形象和出色的服务技能, 赢得了广大乘客的敬重和称赞。

乘车排队、礼貌让座是北京市倡导的公共文明行动。每月的11日为乘车排队活动宣传日, 22日为礼貌让座活动宣传日, 已是坚持了多年的惯例。当年, 1路是全市第一个实现排队刷卡上车的车队, 为全市实行排队上车做出了示范。1路的司乘人员还与长安街沿线的文明引导员结成一对一的共建对子, 共同创建文明站台和文明线路。他们车上车下互相呼应, 指挥引导乘客自觉排队、有序上车, 共同关注老弱病残孕等需要帮助的乘客, 悉心照顾他们安全上下车。车辆进出站时, 乘务员会用文明规范的手势提示骑车人、行人注意安全, 而驾驶员则向让行的车辆竖起大拇指表示感谢。这些举止看起来很平常, 但很快就推广到沿线所有公交车队和站台, 产生了极好的社会效果, 受到了社会各界和广大乘客的充分肯定和称赞。

1路车厢里设置了“爱心专座”, 每当有老人、孕妇或残障人士上车, 乘务员都会主动地帮助他们找座位, 同时还会向让座的人亲切地道一声“谢谢”。一位老年乘客说:“我每天都乘坐1路车, 回回都有人给我让座, 乘务员和乘客真都太好了。”有人专门做过统计:1路车从首站到末站, 乘务员说了77次“乘客您好”, 一天3个来回共计说了460多次。如果再加上“服务流程话语”和各种提示性敬语, 一个班下来真算不出要讲多少话。这些话句句都流露着真情、处处体现着奉献。正像1路车的粉丝“最爱卡布奇诺”在微博中所说:“大1路赞一个!每天看到这么热心负责的乘务员, 心里总有一种感动。他们能把普通平凡甚至是单调枯燥的事情, 做得那样亲切自然和富有感召力, 确实让人敬佩, 我都舍不得下车了。”

公交文明亮丽了首都公交的行业形象, 也促进了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1路车有一个60多人的粉丝团, 他们常年乘坐1路车, 在站台他们是排队上车的模范, 在车上经常协助乘务员扶老携幼并主动让座, 体现出北京人守望相助的热心肠和首都明礼厚德的美好社会风尚。

一路真情——以人为本, 快乐奉献

服务是公交行业的永恒主题, 也是首都公交和1路车队的光荣传统。1路车队有自己的队史展览室, 里面陈列着优秀员工的先进事迹, 车队荣获的奖章、奖牌、荣誉证书, 还有乘客送的锦旗、表扬信。多年来, 车队坚持用展室进行“知1路、爱1路”的队史教育, 激励员工珍惜集体荣誉、发扬优良传统。还通过组织员工参观长安街沿线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与天安门国旗班开展军民共建, 加深大家对祖国、对首都的热爱, 从而牢固确立“公交优先必须优秀”的服务理念, 紧跟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

基层车队如何实现精细化管理, 一直是公交行业关注的一个课题。1路车队在创新服务品牌建设的过程中, 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注重企业和员工共同发展。为此, 车队紧紧围绕服务这一主线, 以“乘客满意”为共同目标, 将严格管理和建立规范服务行为标准体系, 与营造和谐友爱的人际关系, 创造团结协作的良好工作环境有机结合起来。特别是在培养人才和提高员工整体素质方面, 树立了“胜任本职工作就是岗位人才, 能创新开拓出运营服务新局面的就是优秀人才”的人才观, 建立了以考核工作实绩为主的公开透明的价值评价体系, 形成了人人讲传承、讲担当、讲诚信, 上下一心争先创优的团队精神, 增强了车队的亲和力、凝聚力和创新能力, 提升了员工的服务水平, 优化了车队的整体形象。同时, 党支部因势利导, 要求党员带头做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十领先”服务标准的模范, 并将车队全体党员的356条个性化承诺公示在党务公开栏内。一诺胜千金, 党员的承诺与践诺, 带动了车队正能量的传递, 关心车队建设的人越来越多, 为乘客做好事、为车队做贡献已蔚然成风。车队场站有这样一条永久性标语:“乘客在烈日下, 在风雨里, 在焦急地等待中, 我该做什么?”天气的变化常常是无声的号令, 尤其是冬季下雪, 职工们自觉提前来到车队, 清扫积雪, 铺设防滑垫, 做好出车前的准备, 下了班的职工也会自发地到沿线站台维护安全。只要是为乘客服务、为车队出力, 大家都是一呼百应、争先恐后。据统计, 近3年来, 1路员工参与车队、集团和全市组织的各种义务服务活动共达5000多人次, 奉献业余时间15800多小时, 赢得了广大乘客、首都市民和多家新闻媒体的广泛称赞。

公交职工工作分散, 岗位独立, 连续工作时间长, 上下班时间不同, 不便于集中管理。车队创造了深得员工称赞的“三知一帮”和“抓五小”的真情管理方法, 即:管理人员要做到“知员工困难, 知员工辛苦, 知员工需求, 帮员工解难”, 通过“讲清小道理, 关注小问题, 开展小活动, 做好小事情, 选树小人物”等多种方法, 把日常的管理工作做实做细、做进员工的心里。车队为员工在更衣室里安置穿衣镜, 方便员工以整洁美好的个人形象上岗。员工们说:“别看这只是一面镜子, 它养成了我们良好的着装习惯。出了场站大门, 我们就代表首都公交的行业形象, 也要体现首都市民的文明形象。”在每位员工的更衣柜上, 还嵌有一张特制的便条, 这是车队干部与职工交流的一种特殊方式。管理人员经常给每个衣柜的主人在便条上留言, 或温馨提示, 或鼓励称赞, 或劝解小纠纷, 或诚恳表示歉意小小的便条体现了对员工真诚的尊重、理解和关心。

车队党支部通过建立QQ群与员工保持全天候的交流与沟通, 及时了解他们的需求、建议与呼声。有位职工在QQ群上发了一张“在室外茶炉打开水时, 雨水掉进杯里”的照片, 第二天车队干部就自己动手给茶炉搭建了挡雨棚, 引起很多职工相继发帖, 称挡雨棚为“暖心棚”。女乘务员小孙因父母长期患病而心情不好, 影响了工作。党支部派3名青年党员与她结为帮扶对子, 每当小孙请假陪父母看病时, 他们就主动替班, 并经常与她交谈, 缓解她心上的压力。在大家的热情帮助下, 小孙的心情好多了, 还被评为车队“用心服务、快乐奉献”的礼仪标兵。车队经常开展员工培训和服务技能比赛等活动, 充分调动全员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实现的主观能动性。

真心换真情。车队干部真心对员工, 换来的是员工真情对乘客。党的十八大召开期间, 十八大代表、上海49路优秀乘务员马卫星特意在长安街乘坐了一次1路车。回到上海, 她用“眼睛一亮”四个字概括了首都公交留给她的强烈印象。

公交行业职工从事的是普通平凡的工作, 而1路员工们却说:“普通平凡的事情要往好了去做, 也是无止境的。把每一件普通的事情做好了, 就是不普通;把平凡的工作当成自己的事业来坚持, 就是不平凡。”朴实无华的话语道出了他们知行合一、脚踏实地的职业精神和理想追求, 也是他们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实写照。

上一篇:北京市市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培训费管理办法下一篇:我市组团赴东莞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