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若干问题的研究

2024-08-20

乡镇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若干问题的研究(共10篇)

1.乡镇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若干问题的研究 篇一

《关于加强乡镇干部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

新华社北京9月25日电近日,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乡镇干部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乡镇是我国最基层的政权组织,是我们党执政的基础层级。乡镇干部是党在农村基层的执政骨干、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长期以来,广大乡镇干部扎根基层、艰苦奋斗、默默奉献、为民造福,作出了重要贡献。各地区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重视基层、关心基层、支持基层的要求,努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作风扎实、精干高效、适应农村工作需要的乡镇干部队伍。

《意见》强调,要拓宽来源渠道、改善乡镇干部队伍结构。坚持按编制员额及时补充人员,县级机关不得变相占用乡镇编制,可在全县乡镇范围内对乡镇编制实行动态管理、调剂使用。改进乡镇公务员考录工作,一般应纳入省市县乡“四级联考”,也可以面向社会单独组织,对招人难、留人难的艰苦边远乡镇,可适当降低进入门槛。扩大乡镇领导干部选拔视野,注重从企事业单位领导人员中择优调任乡镇领导干部。乡镇领导班子要形成老中青相结合的合理年龄结构,严禁任职年龄层层递减。

《意见》提出,要加强培养锻炼、提高乡镇干部能力素质。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和作风建设,引导乡镇干部继承和发扬实事求是、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建立健全密切联系群众制度,牢固树立群众观念,扎实做好服务群众各项工作。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注重实践锻炼,选派乡镇干部到上级机关、企事业单位学习锻炼,组织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互派乡镇干部挂职锻炼,不断提高乡镇干部的能力素质。

《意见》强调,要严格管理监督、促进乡镇干部履职尽责。坚持从严管理,严格执行工作、考

勤、病事假等相关制度,切实解决乡镇干部“走读”问题。坚决制止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加强对乡镇干部履行职责的监督约束。完善科学考核机制,严格控制对乡镇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一票否决”事项,增强考核的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保持乡镇干部队伍相对稳定,乡镇党政正职一般应任满一届,乡镇领导班子成员任期内一般不得调动或调整。新录用乡镇公务员在乡镇机关最低服务年限为5年。上级机关一般不得借调乡镇干部,因工作特殊需要短期借调的,应征得借调单位同级党委组织部门同意并明确借调时间。

《意见》规定,要强化激励保障、激发乡镇干部队伍活力。加大选拔使用乡镇干部力度,注重从具有乡镇工作经历的人员中选拔乡镇领导干部。县级机关提拔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应优先考虑具有乡镇工作经历的干部。选拔县级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应优先考虑具有乡镇党政正职经历的干部。要适当提高乡镇干部待遇,统筹研究完善工资待遇政策向乡镇倾斜的具体办法,重点向长期在乡镇工作的干部倾斜。乡镇机关设置主任科员、副主任科员。要改善乡镇干部工作、生活条件,逐步改善乡镇机关基本生活设施,关注乡镇干部心理和身体健康,落实带薪年休假制度,对生活有困难的家庭给予适当补助。

《意见》要求,省、市、县党委要将乡镇干部队伍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党委组织部门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充分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协调有关部门,形成加强乡镇干部队伍建设的工作合力。要注重培养乡镇干部先进典型,引导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客观公正评价和宣传乡镇干部,在全社会形成重视、尊重、关心、支持乡镇干部的氛围。

2.乡镇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若干问题的研究 篇二

关键词:乡镇地区,农村幼儿教师,解决对策

一、当下农村幼儿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队伍人员流动量大、稳定性差。我国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城乡地区工资收入相差较大。农村幼儿教师的工作保障难以实施,没有工资及职称的评定标准,对农村幼儿教师来说,是一种不公平的现象。农村幼儿教师对于当地的一些人来说就是“看小孩”的阿姨,没有得到正确的对待,社会地位不高,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再加上福利水平相对较低,导致了农村幼儿教师队伍人员流动量大,稳定性差,基本上是“铁打的幼儿园,流水的老师”。

(二)教师普遍专业素质较低。据统计,2005年农村专任教师人数是16.95万人,其中专科及以上学历人数为4.85万人,高中学历人数为10.77万人,高中以下学历的教师人数为1.66万人[1]。统计结果表明,我国农村教师学历90%的学历都比较低,有些甚至不是幼教专业毕业的转岗教师,只是随意去幼儿园“带带孩子”。整体环境受到影响,使农村幼教事业难以稳步发展。大部分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不达标,保教知识不到位,没有经过专业的儿童心理、生理学的知识,普通话、弹、唱、跳、画等基本的专业技能也没有正规的训练。并且缺少教研活动,“小学化”的倾向严重。

(三)师生比偏高、生多师少。农村人口的比例相对于城市较大,农村幼儿教师相对较少。幼儿园的师生比例严重偏高,根据教育部2009年的调查,全国农村地区共有幼儿园6.43万所,在园幼儿1067.36万人,教职工总数为31.53人,其中包括专职教师25.53万人。教职工与幼儿比为1:42.14。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正常情况下,教师与学生的比例应为1:1.6-1:1.7。可是我国农村教师与学生比例超出了正常的范围,在这样的幼教环境下,教师能否照顾到每一个孩子,关注到孩子每个发展的细节,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四)工资、福利待遇偏低。目前,我国农村幼儿教师的待遇普遍偏低,福利保障不到位。我国农村教师定岗定编以及教师资格证认定制度农村幼儿教师都不在其列,许多幼儿教师有着教师之名却并没有享受教师的福利与待遇。以广西为例,农村幼儿教师月工资在500到1000占39.64%,1000到1500占40.66%,2000元以上的占4.7%,工资在1500以下的占到整体农村教师的80%。其中能够按时发放工资的只有67.09,幼儿园没有给在园工作教师购买保险的为56.41%[2]。可以看出我国农村幼儿教师工资福利待遇的状况不敬人意,许多专业教师因为工资待遇问题放弃幼教工作转型做其他,或是跳槽去城市的幼儿园工作。

(五)深造学习机会少、专业化发展缓慢。根据国际颁布的《幼儿园管理条例》规定,幼儿园园长及教师都应该具备相应学历及专业学校毕业证书或经过相关机构培训获取幼儿教师资格认证的证书。据相关学者调查显示,我国农村幼儿教师学历大致为中专、大专、本科及初中;其中中专学历居多,基本占总人数的50%,初中文凭的也占有20%左右。由于农村幼儿园的管理及规格不到位,难以保证在园教师能够定时定点的开教学研讨会和深造学习;再加上资金匮乏,农村幼儿教师继续深造的机会基本为零。其次,农村地理位置较为偏远,乡镇之间、各村之间的距离较为分散,幼儿园之间联系不频繁。导致教学信息得不到及时交流,使得一些幼儿园教师教学方式方法任然老旧,不能与新的教学目标接轨。

二、解决现有农村幼儿教师队伍问题的相关对策

根据我国农村幼儿教师队伍里存在的几点问题,对此提出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一)实行准入制度,优化教师质量。在我国乡镇地区幼儿园实行准入制度,提高农村幼儿教师的入园门槛,以学历、专业、从业资格证三个方面进行考核。入园的教师必须持有幼儿教师资格证,最好以学前专业毕业的专科及以上毕业生为样本收入。如果达不到专科或以上水平,则退而求而其次为幼教专业毕业的中专生为样本。除了硬性的客观条件外,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人格品质都是需要考量的因素。避免出现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对幼儿造成伤害。

(二)保证教师编制,提高福利待遇。要想发展农村幼儿教育,就必须对农村幼儿教师的福利待遇引起重视。首先,要逐步落实农村幼儿教师的编制问题。使农村幼儿教师是“站在队伍里的”,不再是“带孩子的”。其次,要解决农村幼儿教师的社会保障问题,给予农村幼儿教师和城市教师同样的社会保证,增加教师对职业的依附感及安全感。如果不能实现社会保障,可适当发放补贴及奖金;对于表现优异的教师要给予奖励。

(三)建立培训网点,加强培训力度。农村幼儿教师在教师专业素养问题上比较薄弱,要提高他们的专业化知识,就必须采取培训制度。培训时间可定为1月一次,可以聘请在高校的幼儿教育的教授或经验丰富的老师去做讲座。农村教师遇到问题时不知道如何解决,可在培训期间提出,学员之间相互交流,培训教师给予解答和帮助。通过学习了解到更加专业的幼教知识,能够真正的认识幼儿,理解幼儿,做到与幼儿共同成长。同时,也让农村幼儿教师自身提高了一个水平。将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道路稳步持续走下去。

(四)重视人才引进,实施合同制度。农村幼儿教育事业想要稳步发展,人才引进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要想抓住人才,就要有好的制度。农村教师的流动量大,稳定性差,除了福利待遇低之外,其中有一半的原因在于没有约束制度去约束。想来就来想走就走,不需要付任何的代价,毫无约束力可言。这样就使农村幼儿教师这个岗位的随意性加大。好的教师入园我们要抓住,给予适当的工资待遇,同时签订劳动合同。在签订合同的规定时间内,如出现无故随意离职的现象,可根据合同上的要求给予相应的处分。有了正规的合同制度,就有了一定是保障机制。

参考文献

[1]于淑贞.浅析新形势下农村幼儿教师队伍的建设[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31卷.12期):62页.

3.乡镇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若干问题的研究 篇三

关键词: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对策

当前,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已经开始向实现农业现代化战略目标迈进。然而,以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农村的教育却没得到长足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农村基础教育质量普遍不高。因此,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教师队伍的素质,而管理好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就是抓住了农村基础教育工作的关键。

一、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队伍结构不完善,整体学历水平偏低

近几年来,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结构有了一定的完善,但还是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年龄结构不合理。在农村教师队伍中,中老年教师所占的比例较大,青年教师相对缺乏,教师队伍整体缺乏活力。

其次,学科结构失衡。农村中小学教师中普遍存在着一名教师教授两门或更多课程的现象,缺乏学科专业教师,“教非所学”的现象突出。

第三,学历水平整体较低。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相对来说学历偏低,因为不少农村的中小学教师是由以前的民办教师转换而来的,还有相当部分的教师学历仅为中专毕业,虽然通过自考、函授、电大等形式取得本科学历,但其知识水平远不能达到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要求。由此,他们对与教学相关的技能相对缺乏,很多时候都因循守旧,不能对教学方式和方法进行改进,这势必影响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

(二)农村教师的工作压力大,教师的待遇较低

在大多数农村地区,中小学校师生比普遍高于城市。教师的总体数量本来比城市学校就少,但教师的课时量较多。在一些农村教学点,由于学校规模小,学生少,只能采取撤点并校的办法。教师在每周课时很多的情况下,面对的各种压力也很大。农村教师的报酬、福利和社会地位普遍较低,教师的地方性补贴、养老保险金、医疗保险金、住房公积金等待遇很难落实。农村学校条件艰苦,工作条件差,工作时间长,工作辛苦,教师除了统发的财政工资外,基本上没有其他的收入,而大多异地从教的教师因学校没有足够的教师宿舍只能自己掏钱租房。由此,农村教师在艰苦的条件下,得到的回报比城区学校教师少得多。

(三)农村教师得到的培训机会少,知识老化快

由于地方财政困难,有的财政补贴不到位,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师培训经费的支出。目前,很多学校采取“校本培训”的方式,由学校派出一两名骨干教师到外面学习,然后回来再给本校教师进行培训。从教师培训机构看,场地偏僻狭窄、设施简陋、师资力量薄弱。在升学率的重压下,教师的培训工作矛盾突出,教师培训应付的多,主动的少。再加上教师课务繁重,很难静下心来参加培训学习。由于教师进修机会少,资料欠缺,信息不畅通,其知识长期得不到更新,专业素质长期得不到提高,造成青年教师成长缓慢,老年教师知识老化,很难适应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和实施新课改的要求。

二、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

(一)推进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化、稳定教师队伍

教育有关部门应组织力量帮助农村中小学确定符合当地教师实际情况的教师专业发展策略,明确重点研究对象,制定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与行动方案。把严教师队伍进口关,凡在中小学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必须依法取得教师资格,未取得教师资格的人员应调整出教师队伍。借助教师资格制度的全面实施,坚持择优录用,把近几年毕业的优秀的师范高校毕业生吸纳到教师队伍中来,并以一定的优惠政策,动员在外地工作的教师回原籍工作,从而有效稳定农村教师队伍。

(二)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待遇,吸引优秀人才

切实保障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生活待遇,杜绝拖欠教师工资等侵犯教师权益的行为发生。虽然说现在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已经由各地县级财政支付,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教师工资的按时发放,但还应努力将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资提高到与城市中小学教师相当的水平,提高其社会地位,使广大的农村教师能够扎根于农村基础教育,树立为农村基础教育献身的职业精神,从而改变因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地位、工资待遇较低和工作压力较重而导致“人才外流”的局面。此外,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待遇,能够吸引更多优秀的师范高校毕业生来到农村学校执教,对于改善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提高农村基础教育的质量将有很大的帮助。

(三)统筹规划,加大对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力度

推进和落实农村教师的在职培训、进修工作,切实落实农村教师专业发展计划和教师成长计划,开展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和师德为重点的新一轮教师培训。建立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对中小学教师培训的组织和管理,使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快速走上制度化的轨道,充分调动农村中小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使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成为优化教师队伍的重要举措。

(四)鼓励城镇优秀教师和毕业生到农村支教

开展城乡教师交流和送教下乡活动。当地有关教育部门应每年挑选一批思想素质好、教学业务精湛的县城学校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作专题讲座,开公开课,随时接受农村学校的教师听课,最大限度地发挥送教教师的作用。以教研活动的方式,说课、开课、评课,互相交流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这样的活动省钱、省时,受益面广,一定会受到农村教师的欢迎。

农村基础教育关系到我国整个教育质量的提高,关系国家的兴旺发达,提高农村基础教育质量,改善教师队伍是关键,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素质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廖霆.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之培训策略探讨[J].继续教育,2006,(3): 29-31.

4.乡镇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若干问题的研究 篇四

一、背景:

从2001年全国新的一轮大规模的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开展以来,部分经济较为发达的农村地区通过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合理凋整中小学布局,集中力量改善了一批乡镇中心学校的办学条件,使合并后的中心学校实现了教育资源的整合优化,当地的教师队伍质量与教育教学水平也得以提高。但与此同时,也凸现出许多新的问题。通过对我省关中、陕南、陕北部分农村地区的教育行政部门和农村小学进行调研,发现在农村小学布局调整中,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存在问题:

1、教师队伍整体超编与具体学校教师编制不足的矛盾尤为突出。调查中,教育行政部门的负责人反映,目前推行的按照师生比确定的学校编制标准比较符合城镇学校的实际,和农村学校的办学实际不符。按照国家目前规定的农村小学1:23的教师编制标准,各个地区教师队伍总体的情况都是严重超编,但具体到各个学校的实际,则是编制不足,人手紧张。在调整过程中,普遍的做法是撤并一些村小,重点发展中心小学。而农村地区山大人稀、学龄人口相对分散,合并后的中心小学寄宿制学生大量增加,如延川县贺家湾中心小学共有学生78名,其中,寄宿学生56名,占学生总数的72%。小学寄宿制学生需要配备一定数量的生活教师和工勤人员,而现有农村学校的编制标准是按照任课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比例确定的,没有生活教师和工勤人员的编制,多数学校不得不让教师们既带课,又担任生活教师。这样,教师们不仅要对学生的学习负责,还要承担起管理学生生活和保障学生人身安全的重要责任,普遍感到身心压力很大,从早到晚都无法放松,教师们根本无法进一步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使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难以保障。

2、富余教师的合理分流缺乏政策保障。仅从原则和方案来看,对富余人员的分流似乎公平合理,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针对每一个人的具体情况,确是难上加难。调研发现,无论是教育行政部门的官员,还是学校领导在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都比较敏感。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都一致认为,富余教师分流的难点在于国家还没有出台相应的政策解决教师分流的后顾之忧。

3、调整后同一学校教师队伍教学水平差距比较大,而培训工作的滞后,使一些教师难以适应教育教学的需要。在农村小学布局调整过程中,随着一些教学点的撤并,大部分教师向中心小学或城区小学流动,各个学校的教师队伍进行重新进行整合。在此过程中,原来在教学点从事教学的大多数教师由于长期的分散教学,教育教学能力、业务水平和中心小学、城区小学教师相比,有较大差距。但由于政策支持不到位,大部分学校教师培训相对滞后,影响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也制约着学校办学质量的提高。

4、调整后的中心小学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学科结构不尽合理,制约着农村学校办学质量的提高。布局调整后,打乱了原来中心小学教师队伍年龄比例的正常状态,使45岁以上大龄教师的比例占到40%以上,导致中心小学教师年龄结构趋于老化。特别是实施新课标之后,实践性课程、活动性课的专任教师十分缺乏,而年龄大的村小教师80%以上是民转公的老同志,上课力不从心,难以胜任这类新课程。这就使学校的科学教育、艺术类教育、综合实践教育等教育教学

内容无法落实,使农村孩子的素质教育明显弱于城市孩子,使教育公平的缺失落在了农村孩子的身上。教师资源配置不合理和超编的现实,严重制约着农村学校办学质量的提高

二、建议:

1、要充分考虑农村学校生源区域广、相对分散、规模较小的实际,要合理确定编制标准,保证这些地区基础教育教学的基本需要。建议对于学生规模在800—1000人以上的学校可按师生比标准确定编制,对于学生规模在800—1000人以下的学校建议按年级、班额数来确定编制标准。对一些偏远山区在一定时期仍要保留一定数量教学点的实际,适当增加所在地区教师队伍的总体编制。在确定编制时,要充分考虑到布局调整后寄宿制学生大幅度增加的实际,不仅要确定任课教师的编制,还要确定生活教师、工勤人员的编制。同时,要根据实际,继续做好代课教师的清理工作,妥善安排善后事宜。坚决清理在编不在岗人员。有条件的学校可推行教职工全员聘任制,实行竞争上岗,择优聘用。

2、采取多种形式做好村小教师的合理分流工作,妥善安置分流教师,实现教师队伍的稳定发展。建议村小教师的分流,不能一刀切地全部并入中心小学或完小,要针对村小教师的实际合理分流,建议经过一定的考核程序,对具备教学能力的,可调入中心小学或完小,不具备教学能力的可采取提前内退、转岗培训、落聘进修的办法。教育行政部门可对内退期间教师的工资标准和相关待遇作出明确规定;转岗人员上岗前必须参加转岗培训,培训合格后按新岗位套改工资执行;对落聘人员可实行第一年待岗期间发放档案工资的70%,并参加相应的培训,一年后通过竞争仍未上岗的发档案工资的50%,第三年仍落聘的予以辞退。

3、切实做好布局调整后的教师培训工作,使教师队伍在整合中优化,提高 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建议由省教育厅教育部署,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个农村中心小学或完小具体落实,针对布局调整后教师队伍层次不齐的状况,本着能力强者优先上岗、能力差者先培训后上岗的办法,逐步提高农村骨干教师水平,并有计划地安排好教师培训工作,加大教师的培养培训力度。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培训经费落实到具体学校,各个学校要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好培训方案。培训可分为上级骨干教师培训和校本培训两个层次。需要特别建议的是,农村学校的校本培训一定要根据学校整体发展的需要,在有关专家的协助指导下进行。通过培训逐步构建起促进农村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长效机制,使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在整合中优化,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5.乡镇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若干问题的研究 篇五

各中学、学区、九年制学校,东关小学、城南小学、县幼儿园:

现将平凉市教育局《关于转发甘肃省教育厅<关于开展中小学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评选工作的通知>的通知》(平市教研„2013‟22号)和《关于转发甘肃省教育厅<关于开展甘肃省农村乡镇骨干教师评选工作的通知>的通知》(平市教研„2013‟23号)两个文件转发你们,请各校(区、园)按照文件精神,将推荐条件和评选办法及时传达到所有教师中,采取“自下而上,逐级审核,坚持标准,择优推荐”的办法,在个人申请的基础上,学校(区、园)按评选条件,严格审查,择优确定人选上报。县局将全面衡量,综合考察,按评选名额推荐上报。所有参评人员必须按通知要求准备材料并装订成册(原件装袋附清单);《甘肃省中小学学科带头人评选推荐花名册》《甘肃省中小学骨干教师评选推荐人员花名册》《甘肃省农村乡镇骨干教师推荐人选花名册》由各校(区、园)填写,加盖学校(区、园)公章。所有材料务必于10月24日12:00前报送县教研室,电子版发教研室邮箱。材料不全或不按时上报者,不予受理。

附:

1.关于转发甘肃省教育厅<关于开展中小学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评选工作的通知>的通知(平市教研„2013‟22号)

2.关于转发甘肃省教育厅<关于开展甘肃省农村乡镇骨干教师评选工作的通知>的通知(平市教研„2013‟23号)

灵台县教育局

6.乡镇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若干问题的研究 篇六

1、我乡各类人才总量、结构、分布情况

xxx乡人才重要集中在乡机关党委、政府和其他事业单

位,约占73%左右,只有少部分分布于各村,其中村班子人才队伍占有比例月8%。人才中有已具有高中、中专和大专的为多,农村种养殖或加工基层人才很少,只占总人口的2.5左右。同时学业有成的人才基本上都在其他地方发展,回到家乡的很少,更由于大面积的退耕还林和基础条件的制约,更难留住农村人才。

2、xxx乡党政人才队伍情况

我乡党委编制6人实有6人,其中聘用1人,31岁至40岁4人,41岁至55岁2人,大专文科2人,中专文科4人。xxx乡人大编制1人实有1人,年龄41至55岁之间,学历大专文科。政府编制5人实有5人,其中31至40岁2人,41至55岁3人,中专学历1人,大专学历2人,本科学历2人。办公室编制2人实有7人,其中聘用及临时人员3人,女同志2人。30岁以下3人,31岁至40岁2人,41至55岁2人,高中2人,中专4人,本科1人。工青妇编制2人实有2人,其中:31至40岁1人,41至55岁1人,学历大专1人中专1人。人武编制1人实有1人,年龄41至55岁,学历高中。计生编制2人实有2人,其中:30岁以下1人,41至55岁1人,高中1人,大专1人。民政编制1人实有1人,年龄31至40之间,学历中专。国土资源编制2人实有2人,年龄31至40岁2人,学历中专2人。公安司法编制6人实有6人,其中30以下2人,31至40岁24人,41至55岁2人,学历高中1人,中专4人,大专1人。

3、事业单位人才队伍情况

全乡事业单位编制133人实有人员138人,其中乡中学1所,编制29人实有31人,其中:本科1人,大专25人中专5人,中级职称3人,初级职称25人,未聘人员3人,30岁以下人员19人,31至40岁10人,41至55岁2人。小学编制69人实有64人,其中:大专3人,中专55人,高中6人。中级职称13人,初级职称51人。30岁以下31人,31至40岁16人,41至55岁16人,55岁以上1人。农技、农机、林业、牧业、水利等站所编制7人实有7人,其中:管理人员2人,年龄31至40岁和14至55岁各1人。初级职称1人,年龄31至40岁之间。工勤人员4人,其中大专2人中专2人,年龄30岁以下2人,31至40岁2人。医疗卫生单位编制9人实有9人,其中管理人员1人,年龄31岁至40岁。学历9人中专,9人为初级职称,9人30岁以下。文体、计生站所编制6人实有6人,大专1人,中专5人,30岁以下1人,31至40岁5人。其他公益管理和社会组织编制13人实有13人,其中:管理人员2人中专12人,大专1人,初级职称9人,年龄31岁至40岁8人,41至55岁1人,工勤人员3人,30岁以下2人,31至40岁1人。

4、农村实用人才情况

我乡农村实用人才32人,其中:中专10人,高中7人,初中及以下27人,40岁以下27人,41岁以下5人,近三年农业技术专业培训5人。32人中,生产能手26人(种植能手10人,养殖能手11人,加工能手5人),能工巧匠6人(技能劳动型人才4人、文体艺术类人才2人)。

5、县级层面人才

我乡无县级层面人才。

6、人才需求情况

我乡需求人才为党委2人学历本科和大专各一名。政府1名本科。办公室1名本科学历。文化体育1名本科学历。中学2名学历本科。小学1名学历大专。医疗卫生单位2人,学历大专,农业等单位2人学历大专。文体等2人大专学历。其他公益管理1人学历大专。共计15人。

二、xxx乡农村基层人才队伍建设的经验和做法

1、在吸引、培养、使用和稳定农村人才等方面,我们

认为要认真作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要提高领导对人才作用和价值的认识观念。树立人才是社会发展和进步、是推动工作保质和高效完成的基础和保障,充分肯定人才对推动社会发展的贡献和作用,全面树立人才第一的用人、选人和培养、任用思路。二是加大人才的社会认可氛围。对开发新产品、推广应用新成果获得经济效益的人员要大力鼓励和宣传,在群众中形成好的舆论氛围,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发挥人才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形成全社会共同尊重人才、渴望人才、培养人才的好的社会机制,全面推动全社会重视人才的好的环境。三是做好农村基层人才队伍的培养。对农村基层人才我们要利用有效的途径和手段,加大对他们的教育和培养,全面提高他们的政策、法律法规素质、提高他们的知识和技能,以便适用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四是强化激励机制。对做出贡献,推动社会文化、卫生、经济、教育等各方面有较大发展的人才进行必要的奖励和鼓励,并有效的为他们更好的发展才能和优势作用创造良好的条件,改善他们的环境,稳定人才的数量和结构,以便发挥更好的人才效益和人才优势。

2、我乡在鼓励农村各类人才流向农村、服务基层政权服务方面,有以下经验和实例:首先,在培养党员和村干部工作上,重点考虑把优势人才吸收进来,并为人才创造好的技能发挥条件,让人才发挥他们的特长和优势,带动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如:我乡坝子村的谢荣昌同志是一位普通的农民,他非常有经

营和管理的才能,曾任过原箐口焦化厂副厂长。但90年代之初,因国家政策和体制不健全的影响,焦化厂倒闭了。我乡看到了他的管理和经营能力,他是农村非常缺乏的人才,便积极发展培养他加入了党组织,现他已成为了一名群众信赖的村支书,发挥出了领导和管理的能力,把坝子村管理的井井有条,带动了社会、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多项工作在全特区各村中名列前列,在村班子中发挥出不可替代的作用,充分体现了人才的作用。又如:荒田村小屯组的周光云同志是一名普通的村民,他善于学习和钻研,勤于苦干,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和掌握了一套非常适用的养殖技能,为了发挥他的人才优势和作用,我乡多次派他参加特区和市举办的技术培训班,逐步提高了他的技能和水平,更多的掌握了畜牧养殖知识,同时在他所在的小屯组修建了总面积2000平方米的养殖场,并调运南疆黄羊和种公牛给他饲养,协调信用社发放贷款,以他的带动组织农户发展养殖也,充分发挥出了人才的优势,稳定了人才在本乡发挥作用。

3、农村基层人才在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和建设中发挥出重要、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这些人有思想、有素质、有头脑、有意识、有文化、懂技术,在群众中大多数有很高的威信,有带动作用,是群众的代言人。其次,他们是社会效益的创造者,是带动群众致富的领头雁,全社会经济发展离不开他们,并需要激励发挥他们的作用。三是他们是社会全面进步和发展的推动者,农村社会的文化、卫生、教育等重要事业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他们。四是党的事业的发展更离不开他们,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坚持党的政策、路线不偏移,巩固党的领导地位不动摇更需要他们。从以上我们便可以看出,他们在农村基层建设的重要作用,只有充分利用和发挥好农村基层人才队伍,农村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才能更快更好,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农村基层人才队伍的发掘和培养,并建立有效的机制,激励和发挥农村基层人才的优势和作用,更好的建设好社会主义的新农村。

三、农村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1、导致农村基层人才流失、缺乏和稳定的原因是:一

是农村基础条件差,发展经济条件受到一定的制约。二是农村人口素质低发展经济和发挥才能的社会环境不好,发展较困难,保障机制不健全。三是资金来源少、途径少,农户的分散经营不利于人才规模化经营。四是政府对人才的培养和支持不够,没有良好的激励机制,没有创造良好的发挥空间。五是村级组织人员有限,并且报酬低少,不能留住更多更好的人才。以上因素都是造成农村基层人才队伍流失、缺乏和不稳定的重要原因。

2、影响农村基层现有人才健康成长和积极发挥作用的环境因素是:

一、农村社会观念陈旧,许多地方落后思想还主宰农村的社会文化环境,不利于农村基层现有人才发挥作用和健康成长。

二、农村群众群体素质低,对人才在社会发展中作用和能力认识不到位,只重生、不重教育和培养,只重眼前、不重长远的观念也限制了农村基层现有人才的健康成长。

三、现在还没有一套健全的农村基层人才培养和能力发挥激励机制,一定程度的制约了农村基层现有人才的健康成长和能力发挥。

3、市场配置和政府宏观调控等手段的作用:农村市场基础薄弱,发展空间不大,对农村基层人才的容纳也相当有限,配置的量和需求都没有多大的空间,制约和迫使农村基层人才的流失,并且农村市场对农村基层人才需求不明显,效益也不能让农村基层人才满足,更加快了人才的缺乏和流失。政府的宏观调控手段也相当有限,政府不具有企业一样的优势,不能更多的安置和吸纳农村基层人才,并且财力有限不能满足农村基层人才对薪酬的要求,制约了农村基层人才的留用,致使大量的人才流失,甚至导致人才缺乏。

四、加强农村基层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

1、出台适宜农村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和培养的政策。认

真完善和实行农村“3+1”教育班和技能培训班,大力开展以村为主、为单位的适用技术培训夜校,传授新型农村种养殖新技术,广泛的开展农村群众培训工作,更好的建设和培养农村基层人才队伍。同时,建立完善的农村基层人才吸纳机制,把农村基层人才吸纳进村班子。另外,建立健全激励机制,鼓励农村基层人才发挥才能,政府协调鼓励人才致富,奖励能人,为人才和能人创造发挥才能的条件(如大力推行绿色证书优先承办制度、实行资金和项目人才优先机制等),形成良好的人才优先社会舆论氛围,激励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才能。

2、下一步工作思路

今后应大力实施项目、资金农村基层人才优先机制,鼓励农村基层人才留在农村发展,加大奖励和激励机制,对有突出贡献和创新的农村基层人才大力给予思想奖励和经济奖励,稳定农村基层人才队伍,并努力争取机会,加强农村基层人才的培训和提高,建立和完善农村信息网络,加强农村基层人才的联络,加强农村基层人才与外界社会和市场的联系,形成外界互通的环境,有利于人才素质的提高,更好的发挥创新能力。

3、政府宏观调控改善和吸引农村基层人才队伍的意见和建议

一是政府加大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发展和优化产业布局,投放适宜于经济发展,要求技术含量高,管理要求高,效益高的项目,以有方向的加大对农村基层人才需求,吸引农村基层人才的加入项目建设。二是积极鼓励个人创建村级企业,给予优惠政策,帮助协调各种问题,政府做好各种服务,调动农村基层人才队伍创业积极性,稳定的留在农村创业。三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加强完善农村卫生、医疗、教育、信息和文化等设施,缩短农村与城市的差距,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让他们感受到农村的优越,让农村基层人才队伍能热爱农村,增强发展农村、建设农村的思想,以能留住农村基层人才队伍。四是建立好的鼓励和激励机制,加大对农村基层人才的扶持和贡献奖励,逐步形成良好的创业激励机制,以吸引农村基层人才队伍的稳定,并加强对他们的培训和提高,充分发挥农村基层人才的创造性,给予更多的创业和发展空间,给予更多的关怀、帮助和支持,从情感上留住农村基层人才队伍的心,增强在农村创业信心。

xxx乡人民政府

7.关于农村公路建设若干问题的分析 篇七

1 农村公路施工质量重要性分析

农村公路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 是农村重要的基础设施, 其施工质量贵农村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近年来我国农业机械化程度也来越高, 专业农机租赁企业越来越多。在农忙季节大型农机具的运输队农村公路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而我国农村公路多为土方路基, 其在承重等方面不具备优势。针对这样的情况, 如何通过加上施工技术的改革与管理, 提高农村公路施工质量, 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奠定基础成为了现代农村公路施工企业面临的首要问题。

2 农村公路建设若干问题的分析

传统农村公路建设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农村公路建设的管理不规范、工程质量低下、监理制度实行较少, 尤其是施工质量存在较多的技术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造成了目前我国农村公路质量不佳, 需要经常进行维护与返修, 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因此, 加大农村公路建设施工质量管理、提高农村公路建设技术, 以此提高我国农村公路质量, 促进农村发展已经成为现代农村公路建设的首要任务。

2.1 加强农村公路建设与管理体系建立, 保障农村公路施工质量

农村公路建设必须明确项目管理责任, 以主管单位牵头进行招投标的方式, 乡镇政府承担项目管理职责、实施农村公路建设的管理工作。同时由上一级交通主管部门负责监督和指导, 以此保障农村公路建设施工质量, 为农村经济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农村公路主管单位要加强监理体制的建立, 强化公路施工过程中监理工作重要性, 保障公路施工质量。

2.2 如何有效提高农村土方路基施工质量

现代农村经济发展对农村公路的需求要求公路施工企业必须在土方路基基础上提高施工质量, 满足现代机械化农业对农村公路的需求。由于农村公路路基多为土方结构, 传统路基施工中质量控制也不严格, 造成现代农村公路损坏率较高。因此, 通过改进土方路基施工技术、加强施工质量控制、提高路基质量, 从而提高公路整体质量是现代农村公路施工管理的关键。作为农村公路路面的支撑结构、土方路基承受着由路面传来的交通荷载。现代农村大型机械化设备的逐渐增加, 加大了土方路基的荷载, 因此农村公路土方路基必须按照施工二两、场地清理、填前压实、布土摊铺、整平、压实、质量检测的顺序进行施工, 以保障施工质量, 保障路基工程的强度、稳定性和耐久性, 以保障公路的行车安全。按照农村公路所在地地形的不同, 其路基主要采用路堤和路堑两种形式将进行建造。路基顶面高于天然地面的、路基以填筑方式构成的成为路堤, 其主要有路床、边坡、边沟构成;路基顶面低于天然地面、路基以开挖方式构成的成为路堑。其由路床、边沟、边坡及截水沟构成。无论哪种结构形式的路基, 其土方路基施工顺序都按照一样的顺序进行, 因此, 以下就土方路基施工质量控制进行详细的论述。

首先, 要加强施工材料的控制, 严格按照规范要求使用粘性土、沙性土等路基填料, 严禁使用强盐渍土、过盐渍土、淤泥、沼泽土、含有腐朽物质的土, 以严格材料控制保障路基施工质量。在施工前还要功过击实试验、图的液塑限试验, 以确定路基土的最佳含水量和最大干密度, 为后期的施工压实度监测提供依据, 为后期的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奠定基础。

完成上述工作后, 方可进行施工的测量放线工作。在进行测量放线工作时注重恢复中线并固定路线主要控制桩, 根据恢复的路线中桩钉出路基边线的具体位置桩, 施工过程中应保护所有标志桩, 特别是一些原始控制点, 为工程施工指明方向。在进行路基施工前, 还要对路基范围内的表层种植土、草皮等影响路基施工的杂质进行清理, 新建公路清除深度应大于15厘米, 就公路翻新建造应清除原有路基后深挖10厘米。在清理完成后, 及时回复路基中线、边线等技术测量标志, 并对路基基础进行整平, 为路基碾压施工做好基础工作。同时进行预压, 按照规范进行碾压到压实度规范要求。预压达到规范要求后, 按照每层土摊铺厚度不大于30厘米的原则, 确定路基土的运输与卸车间距, 采用平地机和推土机进行均匀摊铺。摊铺后采用平地机进行整平, 自公路中心开始向道路两侧进行推进。如摊铺过程遇到雨天, 还需要注重路基的横坡必须利于路基排水, 以保障路基施工质量符合规范要求。

在进行路基土压实前, 应当采用快速水分测定仪对路基土含水量进行检测, 按照前期的试验数据对含水量进行对比。如含水量过大应掺加生石灰处理或翻松晾晒, 如含水量过低应适当洒水以增加含水量。碾压过程应先静压后振动压实, 先进行两边的压实后进行中间的压实。压路机碾压轮应重叠轮宽的三分之一左右。振动压路机碾压时应先慢后快、先静压后振动、先弱振后强振的方式继续拧。碾压速度要控制在4km/h。通过多方面的施工控制确保农村土方路基的施工质量, 为农村发行农机具的运输与行使打下良好的公路条件。

3 注重施工过程对环境的保护

农村公路建设施工过程中, 必须注重对施工现场周边地区的环境保护, 以避免对农作物的影响。例如:在进行土方路基掺加生石灰处理时, 必须选择适宜的天气, 避免生石灰的飞扬, 减少对农作物的影响。同时还要注重工程收尾后残土等废弃物的处理, 保护工程施工场地周边土地。注重施工过程对环境保护、注重施工后的废弃物处理等式有效保障公路施工对农业经济影响最小化的重点, 是现代农村公路施工中的重要注意事项。以现代公路施工理念、环保的理念以及科学的施工技术与方法, 打造先到农村公路精品工程, 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促进我国综合交通水平的提高奠定基础。

4 结论

农村公路是我国农村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公路主管单位以及公路施工企业必须认识到农村公路的重要性, 以现代化的施工管理、明确的职责、科学的施工方法的, 打造现代化农村公路工程, 以此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摘要:我国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促进了共存经济的发展, 也凸显了农村公路运输存在的不足, 加强我国农村公路建设已经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关键。就我国农村公路建设存在一些问题等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论述, 以此为我国农村公路建设与发展提供一些资料。

关键词:农村,公路,建设,问题,分析

参考文献

[1]张鸿翔.农村公路土石路基施工技术[J].公路施工与管理, 2008, 12.

[2]李军生.现代公路土方路基施工技术[M].西安:陕西交通出版社, 2007, 11.

[3]张静.我国农村公路管理存在问题与解决措施[J].公路交通, 2008, 4.

[4]吴广文.农村公路施工质量控制与管理[J].青海交通科技, 1998, 1

8.乡镇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若干问题的研究 篇八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景观规划;若干问题;探索

一、进行新农村建设中景观规划的若干问题探索的必要性

(一)有助于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在进行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主要的一个方面就是通过新农村建设改变农村地区原先相对比较破败的生活环境,有效的改变先前简陋破败的农村人居环境,加快实现农村农业的现代化,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最终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二)有助于创建和谐社会。经济的增长一方面导致经济社会各项事业也迅速发展,同时也使社会矛盾更加复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深层次的矛盾日益凸显,其中城乡差距日益增大是这些矛盾更加严峻,如何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和经济结构的合理调整,是解决矛盾的重要途径。中国作为一个“以农为本”的国家,如何发展农村经济,帮扶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素质,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而利用新农村景观建设大力发展与之关联的多元化产业,为解决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三)有助于提升农民生活品质和综合素质。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改善,在后续的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充分的考虑到人民群众新的物质文化需求。具体的来说,截至目前为止,农民群众的物质文化水平和城市的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水平之间还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为了尽可能的填补这一差异,就需要在进行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地丰富农村人民群众的新的物质文化需求,提升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水平。与此同时,还要保证新农村建设的景观需求可以满足后续的需要,充分的激发人民群众自我建设家园的热情,保证新农村建设的建效果。

(四)有助于保留中华文化脉络。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建设新农村不仅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中华历史文脉。另一方面,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主体,新农村的景观建设事业需要广大农民的参与。景观建设中各项工作促使其学习相关的知识技能,提升其美学意识,改变其腐旧落后的居住理念。景观建设的工作过程使农民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人;景观建设的后期维护和完善对农村区域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观念的改善。

二、新农村建设中景观规划的若干问题探索

(一)严格遵守相应的景观规划原则秩序。(1)在改革我国景观规划建设模式的过程中,要从政府职能部门做起,放弃对于景观规划建设的全盘管理。而是在充分的考虑到农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农业经济发展的实际环境,规范景观规划建设行为,保证景观规划建设具有足够的活力。与此同时,为了解决景观规划建设的不平衡问题,在建设的过程中,要充分的重视到对于景观规划建设模式的合理优化,重视景观规划建设的多元化发展,并满足农村发展的实际需要,制定出相应的多元化景观规划建设体系;(2)为了保证景观规划建设的快速发展,国家应当充分的重视到景观规划建设的重要作用,投入更多的资源,促进景观规划建设的发展,切实满足景观规划建设的需要。与此同时,在景观规划建设机构发展的过程中,要大力完善景观规划建设管理制度,提升景观规划建设机构的抗风险能力,开办多种多样的景观规划建设制度,满足景观规划建设发展的需要。

(二)完善景观规划建设机构机制和分工体系。(1)要对我国农村的景观规划建设机构进行合理的构建分工,保证我国景观规划建设机构建设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具体的来说,要在进行景观规划建设机构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完善现有的景观规划建设机构,发现景观规划建设机构存在的问题,找寻出科学合理的解决办法,保证我国景观规划建设机构作用的发挥;(2)要在我国农村地区建立一套完善的景观规划建设管理机制,保证这一套管理机制可以有效的促进我国景观规划建设的发展。在进行机制的制定过程中,要充分的保证机制对于景观规划建设机构的经济灵活性的促进,还要不断的优化现有的景观规划建设流程,适当的给基层的景观规划建设机构权限,保证农民群众的基本诉求可以得到有效的保证;(3)要不断优化创新现有的景观规划建设体制。具体的来说,在我国景观规划建设发展的过程中,提升我国景观规划建设的服务水平是重中之重。为了满足这一需要,就需要不断地促进景观规划建设服务体系创新,保证景观规划建设服务水平的提升,进而提升景观规划建设服务质量,促进景观规划建设的发展。

结语:综上所述,我国的景观规划建设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景观规划建设管理体系不够健全的情况。在这样的背景下,难以充分的发挥出景观规划建设的作用。针对这样的情况,就需要保证景观规划建设有足够的资金,让更多的农民群众享受到景观规划建设服务,切实促进我国景观规划建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宇,姜卫兵. 观光农业园区景观规划的探析[J]. 江苏农业科学. 2010(06)

9.乡镇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若干问题的研究 篇九

对照建设一支高素质基层干部队伍的要求和基层工作形势发展需求,当前基层干部队伍面临一系列亟待解决的现实矛盾和问题。具体表现为四个方面:

(一)“任务繁重责任加大”与“编制偏少人员偏老”矛盾较突出。当前,“一票否决”的考核督查,“8890”平台全面运行,“三改一拆”、“四破”整治和“五水共治”等压倒性重点任务共推平施,使作为各项政策执行、任务落实最基层最末端的乡镇(街道)承受的责任和压力越来越大。而我区自设区以来行政编制整体偏少,全区13个乡镇实有公务员编制仅274个,现有246人,公务员队伍长期偏紧偏满,但一线力量实际不足。比如省级中心镇--白龙桥镇有56个村居,常住人口6万余人,加上外来流动人口共计10万余人,今年承担重点工作51项(省市以上重点建设项目18项),全镇公务员编制45个,现有公务员42人,年龄平均45.2岁,其中50岁以上18人,41-50岁10人,31-40岁10人,30岁以下的仅4人,干部力量不足、队伍年龄老化断档问题日益凸显。

(二)“专业人才需求迫切”与“干部来源渠道单一”矛盾较突出。近年来,除军转安置外,因受编制少因素的影响,每年全区只组织面向社会招录6名左右乡镇机关公务员,其中半数以上按要求面向大学生村官和优秀村干部定向招录,面向社会招录因岗位少只能不限专业,无法给乡镇直接补充最急需的、有专业特长的“新鲜血液”。目前,乡镇领导班子中具有产业发展、社会管理、市场经济、法律法规等专业人员严重缺乏,一般干部中具有农林水等专业技术人员偏少,80年代招聘的专业技术型干部年龄即将到“杠”到“线”,直接招录年轻干部、军转安置干部大多专业不对口且流动性较大,基层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面临“断代”问题。如竹马乡主要有花卉苗木种植和水泥乳化沥青等建材企业二大支柱产业,对种养殖、工业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人才需求比较迫切,全镇公务员编制19人实有18人,其中熟悉种养殖方面的仅2人,熟悉企管和工业投资等专业的仅1人。

(三)“基层队伍人心不稳”与“工作环境较难改善”矛盾较突出。由于工作繁杂,节假日经常因工作任务被占用,干部的许多基本权益没有保障,同时还要面对各种阶段性、临时性、突出性任务和检查督查,基层干部经常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工作出现失误,轻则受批评处罚,重则就地免职,不少干部如履薄冰,在走访调研中,不少乡镇(街道)“一把手”都反映:一线压力大,经常性地睡不着觉。此外,由于工作任务重、压力大,不少扎根基层、冲在一线的干部长期超负荷工作,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身心健康受到严重损害,有的身体有病仍坚守岗位,一拖再拖,小病拖成大病,急性病拖成慢性病。与往年相比,生病住院的干部明显呈上升趋势,仅20XX年上半年,区委到医院慰问住院的乡镇领导班子成员就达12人之多。正因诸如此类种种原因,造成基层乡镇公务员人心不稳,人心思调。在与干部谈心谈话中,不少乡镇班子成员当面就提出想调到机关任职想法,有的甚至宁愿到机关部门当一般工作人员。

(四)“干劲活力有待激发”与“考核管理落地乏力”矛盾较突出。当前,乡镇公务员工作压力大、待遇普遍不高且岗位社会关注较高,同时实行阳光工资、规范津补贴后,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手段,“吃大锅饭”问题有所回潮,“苦乐不均”现象一定程度存在,工作的重要性和干部的付出体现不出,干多干少一个样,在政治待遇上,部分基层干部受身份和年龄限制提拔无望,年纪偏大的干部积极性难以调动,以致队伍中“站客”、“看客”为数不少。在从严管理干部方面,尽管近年来从中央到区里都进一步加大了力度,出台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但具体到基层工作考核管理上,由于措施较为“粗放”、针对性操作性不强,“好人”思想作怪、制度执行走样落地乏力等,导致干部队伍中“庸懒散”现象、“出勤不出力”问题依然改观不大、不能有效解决,不仅挫伤了部分同志的积极性,而且影响到干部队伍的整体建设。

有关对策和建议:

一、加大政策倾斜,让乡镇干部“暖心”。建议对基层一线加大编制倾斜,尤其是对开发建设任务重、社会管理压力大的乡镇优先予以考虑增加一定数量的编制。严格执行《关于规范和提高乡镇(街道)干部待遇暂行办法》,上浮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奖金基数,由乡镇党委统筹考核,严格区分等次发放,让广大乡镇干部安心基层、扎根基层。出台一般干部交流办法,在尊重本人意愿和乡镇党委意见基础上,对在工作单位表现较好、实绩突出的乡镇干部优先交流,对在现乡镇工作时间较长的一般干部,给予照顾性交流安排,重点考虑有特殊困难需要组织照顾的乡镇干部。

二、加大专业培训,给乡镇干部“充电”。建议除在招录乡镇公务员时,向优秀的农林水专业高校毕业生倾斜外,各级党委要更加重视乡镇干部的知识教育和能力培训,针对乡镇干部的知识空白、经济盲区和能力弱项,开展精准化的理论培训、科技培训、管理培训、法规培训,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等方面知识的学习,加强对新技术新产品新形势的了解,不断锤炼乡镇干部的专业思维,提升专业素养,掌握专业方法,增强乡镇干部适应新常态、贯彻新理念的素质和能力。

三、加强心理疏导,替乡镇干部“解忧”。针对当前乡镇干部因长期处于工作任务日益繁重、责任压力不断攀升的状态,容易出现焦虑、抑郁、失衡等不健康心理问题实际,要积极探索干部心理疏导工作机制,及时化解干部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成立乡镇干部心理健康咨询服务中心,开通心理健康咨询服务热线电话,采取心理专家坐诊解答、“三老”结对疏导等形式,帮助广大乡镇干部加强自我心理调适,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完善干部走访慰问机制,建立干部“三必访、五必谈”关怀慰问机制,即干部家庭遭遇重大困难时必访、生病住院时必访、直系亲属去世时必访;干部提拔、交流、调整时必谈,违纪受处理时必谈,情绪异常、思想有波动时必谈,群众反映强烈时必谈,工作受挫、压力过大必谈。

四、建立容错机制,为乡镇干部“撑腰”。探索建立容错免责机制。把干部在推进改革中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的失误和错误,同明知故犯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上级尚无明确限制的探索性试验中的失误和错误,同上级明令禁止后依然我行我素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为推动发展的无意过失,同为谋取私利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容错免责机制对于乡镇干部在改革创新和推动发展中出现的工作失误或无意过失,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止,或是符合上级方针决策精神,只要符合条件,乡镇干部可提出免责申请,组织考虑给予减轻或免除相关责任。充分保护那些作风正派又敢作敢为、锐意进取的干部,使乡镇干部放下因错得咎的心理负担,到事业工作中大展抱负,在全区大力营造鼓励党员干部改革创新、敢于担当的良好氛围。

10.乡镇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若干问题的研究 篇十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拥有世界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农村教师队伍,农村教师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小学教师是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其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义务教育的质量.当前,教育改革正向纵深发展,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村小学教师队伍,是学校发展之基、竞争之本、提高之源,是关系学校发展进程、发展水平、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的决定因素,不仅对促进农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对提高全民族素质、加速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以及中国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重大意义。

但是,我国农村教师的现状不容乐观,农村教师生存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都非常脆弱,主要表现为农村小学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提高缓慢,农村教师条件艰苦,工作压力大,自我发展空间狭小,农村新教师补充途径受阻;城市教师资源相对过剩,但向农村辐射与交流的机制脆弱。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巩固“普九”,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瓶颈”,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以及苏北蒸蒸日上的经济发展极不适应。正是基于此背景,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在盐城师范学院与盐城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的指导下,我校开展了《新课程背景下苏北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研究》的专项课题研究,希望以此为重点,带动区域内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工作。

二、研究目标

本课题是关于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运用型研究。针对农村小学教师整体素质薄弱这一现实问题,试图通过文献研究、政策研究、理论研究、教师个案研究,揭示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在教师特征、能力结构、培养模式等方面区别于城市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特殊性和成长规律。通过调查研究,分析农村小学教师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通过典型学校的培养个案研究从实践层面探索和总结农村小学教师的建设模式、方法和途径,为农村小学师资队伍建设,为上级教育执政部门和有关教育科研部门的调查和研究提供第一手研究材料。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A、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的现状分析; B、农村小学教师的自我培养和提高研究;

C、农村小学的校本教研、研究型和反思型教师的培养和成长研究; D、学校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的创造性工作目标和策略研究。

四、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07.09-2007.12)申请课题,建立组织,明确分工;四个子课题负责人形成各子课题研究方案;设计调查方案,深入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各子课题形成文献资料目录,完成资料分类整理工作,并形成文献研究综述若干篇。

2、实验研究阶段(2008.01-2008.07):各子课题深化第一阶段形成的研究论文、案例和调查报告;开展校本培训,四个子课题形成实验报告或总结1篇;完成中期研究报告1篇;各子课题形成3-5篇论文;集中交流,继续探讨研究;整理实验研究的资料汇编1册;整理教师成长案例研究汇编;形成课题研究论文汇编1册。

3、总结阶段(2008.11-2008.12)完成课题结题报告;请专家对课题成果进行鉴定。

五、研究依据

1、理论依据:(1)政策法规依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和加快农村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大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指出:实施农村教师培训计划,加大城镇教师服务农村教育工作的力度,推进师范生到农村学校顶岗实习支教,使之成为经常性制度。(2)基础教育改革理论的指导。《中国教育改革与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建设一支具有良好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向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保证学生全面、均衡、富有个性地发展,要求教师全面更新自身素质,培养多方面的能力。(3)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引导。教育领域也如同其他领域一样,教师只有不断充实自我、更新自我,才能适应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就是促使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素质和能力,以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这是符合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4)教育学依据。教师的教学,是对教学内容的一种再创造的过程。他需要把凝聚在教材中的智能、情感,乃至世界观,内化为自己的智能、情感、世界观。并通过自己的知识、才能,运用自身的德性、人格、情感、意志、世界观等去感染学生,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活动。因此,本研究意在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发展和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是符合教育学基本原理的。(5)系统论的依据。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一项系统工程。本课题的研究,就是通过以优化教师素质结构,提升教师专业化程度,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高为目标,实施管理网络优化构建,以及教育手段的多样化,实现系统进入良好的运作状态,以优化整个系统的功能,促使整个系统处于良性运作状态。这对提高师训工作的实效性,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实践依据:我校对教师队伍的建设一直非常关注,对科研素质的培养十分重视。从2000年以来,先后参加了省、市、区多个立项课题的研究,取得了一些科研成果。通过多种形式的科研活动,教师也受到了一定的培训。学校领导特别重视教育科研工作,这为教师们科研素质的提高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内部环境。加上有盐城师范学院农村教育研究所和科技处的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为课题研究解决了理论上的难题。

六、主要研究方法和手段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为行动研究法,即作为研究的实施者,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学习分析,在行动过程中研究,在研究状态下行动,注重实践与科研的有机结合,加强实践后的反思,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组织管理水平。此外还有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案例研究法、经验总结法。

(1)文献资料法:运用这一方法搜集国内外有关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研究的资料,经汇集筛选后,选取适合校本特点的理论或经验,为实施课题研究提供指导。

(2)调查法:用问卷、谈话等手段了解分析农村小学教师的困惑和需要。

(3)系统研究法。以教育哲学、系统论、协同论等现代科学方法论为指导,突出培训目标,整体构建运作体系,综合协调各方面的力量,构建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运作体系。

(4)案例研究法:结合农村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实践体会和形成的个案,选取富有典型性的事例,进行客观、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不断提高小学教师教育技能。

(5)经验总结法:适时适度到外地参观学习,不断总结借鉴他人经验。同时,也要特别注意总结自己培训、管理、研究工作中成功的经验,不断锤炼和推介,探求促进小学教师专业成长措施和方法。

七、课题研究的原则

1、理论研究与行动研究相结合原则。研究课题来自实际工作者的需要,研究在实际工作中进行,研究由实际工作者和研究者共同参与完成,研究成果为实际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实施,研究对象是教师自身的“行动”,所以,行动研究为教师提高“专业能力”搭建了平台。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反思,在反思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2、方向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原则。在教育科研活动中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观察、分析和解决教育发展与改革的重大理论问题与重大实际问题。在教育科研中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真理的科学精神。尊重客观事实,深入实际调查,掌握大量有事实根据的材料,总结分析而发现规律、验证规律。

3、继承与创造相结合原则。教育科研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不断的探索创造,才能使认识深化,使理论完善和发展。要不迷信本本,不迷信权威,敢干冲破守旧势力和传统观念的束缚,要不断锻炼自己创造性的思维品质,克服习惯性思维的障碍,善于在挫折和失败中总结经验与教训,树立百折不回的恒心。

4、群体研究与个案研究相结合原则。我们应当在当前实施新课程和农村教育的背景上去分析教师队伍建设问题,要从行动原则出发分析教师群体问题,同时结合某教研组或学校教师进行个案研究,并作全面、深入的考察和分析,从而得出研究结论.八、研究的实践成效

1、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的现状分析。(1)教师队伍结构性矛盾突出。调查表明,被调查教师平均年龄41.2岁,平均教龄20.2年。这反映出教师平均年龄偏大,从教时间较长,进入了职业高原期,应继续进行能力提高培训。乡镇中心校、村小的教师由于受环境和条件的限制,整体素质偏低。表现在学科专业知识不扎实,知识更新速度缓慢,教育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职业技能薄弱,不能针对教育现象中的某些问题进行选题,开展相应的教育科学研究活动。有的甚至连传统教育中的如何分析教材,如何备课,如何上课,如何指导学生学习,如何使用多种教学媒体进行教学等等,还没有做正确、规范,实施新课程改革的成效可想而知。而且,学科分布极不均匀,语数教师较多(就村小而言,绝大多数是原来的民办教师),英语、计算机和其它一些技能科教师普遍较少,在一些村小,一台录音机上音乐课的现象较多。(2)教师质量下降,数量上超编与缺额共存,人才溢流问题严重。自1985年全国中小学师资工作会议之后,我国就开始有计划地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大规模的学历补偿教育,十几年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教师学历达标率已经有了明显的提高。然而,我们同时也应看到目前学历不合格的教师比率仍然不小,并且达标率的上升比较缓慢,尤其是广大农村小学教师由于各种原因所致,学历的达标率并未从根本上扭转不合格的局面。而且从另一方面说,这种形式上的达标并不代表教师实际教学水平的提高,有些农村小学教师的学历仍然是有名无实。很多农村小学教师由于时间和精力方面原因在高压面前,纷纷“剑走偏锋”,采取其它的非常规措施来达到主管部门对于教师学历的要求,比如,买文凭、换文凭等,利用这种方式获得的学历合格率并不能从实质上提升农村小学教师的教学素养,根本不能从综合素质上为其自身的专业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就现有情形来看,农村小学教师的实质学历层次、文化素养还远远达不到专业发展对其提出的各种要求。乡镇中心小学许多优秀教师千方百计要求调出,造成农村小学的人才危机。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紧缺;高学位、高学历、高职称、高知名度的教师奇缺,新老交替任务紧迫。由于受地方政府财政困难的制约,在农村中小学核定教师编制时都压缩了人员数额。按照江苏省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小学师生比为城市1:19,县镇1:21,农村1:24.5,在农村由于教学条件差、师资队伍弱,加之大量农民工进城子女随读,生源急剧下降,致使二三十人、十几人的班级比比皆是,更有甚者,还有几人的班级,一位教师带五六门课甚至八九门课的现象,应付正常教学尚且力不从心,谈什么进修研究呢?所以很有必要根据实际情况重新修订编制比例,或者重新规划布局调整,整合教学资源。(3)生活状态。应该说,近年来农村教师的工资能够正常发放,教师的生活待遇普遍提高,但是,农村教师在住房等待遇上与驻城教师仍有一定的差别。岗位设置比例要针对实际情况,农村教师老龄化现象严重,按照现有比例许多教师难以兑现,教育和人事部门对村小要适当倾斜职称聘任指标,以消除不稳定因素。在发达国家,义务教育的师资是流动的,但流向却与我们的单向集中流动相反,城市的老师往往要到乡镇、农村学校去上课,但是他们的薪酬待遇并不会因为到乡镇、农村而降低,反而会有所提高,由于师资力量的均衡,保证了义务教育资源的相对均衡,从而给予每个公民平等的教育机会。(4)专业发展。相当一部分小学教师并没有把教师职业当成是促进社会与个体发展的神圣的社会职业,而仅把教师职业当做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并且还因为当前教师待遇的不高而满腹怨言。他们把教书更多地看作是“混日子”,每天上完规定的课程,剩下的时间一般会帮助家人做些小生意,还有些就是与麻将和扑克为伍。教师职业道德危机潜伏,这种消极的工作态度和人生态度也制约着农村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教非所学”现象普遍,相当一部分学校、教师不配套,尤其是音、体、美等学科教师不足,课程是按上级规定开设的,但教师不能保证,一个专业毕业生教两个不相关学科的现象在一些学校十分普遍。农村小学教师的创新意识薄弱,科研能力欠缺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自身专业化的发展。要积极促进城镇学校教师向农村学校流动,鼓励和支持城镇办学水平高的学校与农村学校建立办学共同体,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建立和完善农村教师培训机制,进一步关注农村教师教育理念与教学能力的提升。充分发挥远程教育的优势,利用远程教育网组织农村教师观看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开展城乡教师的教学经验交流活动等,以提高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2、农村小学教师的自我培养和提高研究;(1)自觉融入科研管理网络。每个学校都具有一定的科研网络,具有一定的科研氛围,作为教师应该积极置身于这个网络之中,成为这个网络中一辆不断前进的“列车”,能认识并理解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教育观念即改革的具体目标、相关政策,树立起全新的教育理念,能理解并掌握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思想、基本内容、框架结构、评价办法、管理体制等,转变其教学行为和教育方式,能掌握并应用各学科课程标准的解读、各学科改革的突破点及教学实施建议,更新教学技能,改变教学策略。(2)自觉寻求发展提高平台。每学期学校都会进行一系列的活动,如集中培训、公开课、示范课、教案评比、课例研究、读书活动、技能达标等,这些活动开展的目的是为了促使教师把教育教学工作和教科研工作一体化,所以每个教师都应该自觉参与,同时还应该利用网络平台、外出学习等多种渠道寻求提升自我的空间,只要一心求学,锲而不舍,就会一步步地脱颖而出。(3)自觉反思改善教学行为。新课程的实施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这首先要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用教师焕发出的新生命活力,来影响学生的学习,实现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自我更新”,通过反思、研究,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从教师个体来看,在行动研究中采用叙事研究的方法有利于教师研究和审视自己,使教师在叙说教育故事的过程中审视自己,在反思某个具体教育事件的同时发现自己内隐的教育观念,进而为能够更好地实行专业发展的自控和调节奠定基础。同时教师要尽可能充分发掘、利用各种可利用的有助于自我专业发展的资源,敢于承认自己在专业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寻求与同事的合作与帮助。

3、农村小学的校本教研、研究型和反思型教师的培养和成长研究。(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将参与教研转化为日常规范。首先要让教育反思成为习惯。教师在每课后要完成教学后记,反思自己教学的成功与否,每学期要结合自己的优质竞赛课,或结合本学期内给自己重大影响的教育实践中的成功之处、经验教训等,至少完成一篇专题反思论文、课例反思论文或教育随笔等。其次要让学习成为自觉行为。每位教师每学年必须至少订阅一本教育教学杂志,必须读一本教育专著或经典教育故事,必须完成一定字数的读书笔记,每期举办一次学习汇报会,每年至少请一位专家到校讲学,让每位青年教师外出学习一次已经成为制度。再次让让教改研究成为职业生活方式。每位教师每学期初要确定自己的研究题目,拟订研究计划,然后按照计划阅读理论书籍,深入开展研究改进实践,期末填写“研究进展情况表”并撰写研究论文,每学年评选教改先进个人并于下学期初召开其个人研究成果报告会。(2)联系实践,发展为本,促进教师的发展性素质显著提升。教科研是一项极富挑战性和创造性的劳动,在教科研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教师必然会遇到很多疑惑不解和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这些疑难和问题,促使教师自觉接受学习和培训,以提高自己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同时教科研又是教师展示主体性的最好方式,可以让教师在教育科学研究和实践过程中增强发现问题的意识,提高反思能力,养成理论思维的习惯,增加才干。另外,教科研所获得的成果,也是教师自身价值的体现,它激励教师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向更高的目标攀登。校本培训的关键是提高教师的自我教育能力。我们分析了我校几位优秀教师,发现他们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善于反思和寻找自己的不足,然后努力改进提高。所以我们要求每位教师每月必须在组内上一堂汇报课,每学期必须选其一节面向全校进行优质课竞赛,中老年教师每学期必须上一节示范课,在课后进行说课、评课活动。(3)营造成长发展的文化氛围,提升教师学科文化素养,全力打造适合研究型教师的发展环境。刚实施新课改时,教师是形式摹仿。就拿语文教学来讲,听人说要建立开放而又充满活力的课堂,就在课堂上一味追求热闹。显然,要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能力,教师必须提升自己的学科文化素养。一年来我们认真组织教师从事学科性的学习活动,组织教师系统地钻研教材,更重要的是组织教师认真研讨新课程标准的实质,即以学论教,来引领教师学科文化素养的提升,并开展丰富的培养实践活动,由此造就了一大批脱颖而出的优秀教师,无形之中一种全员竞争、比学赶帮的良好氛围得以生成,在全体教师中形成了学习之风、研究之风、发展之风,培养工作常常事半功倍。教师们越发自觉地学习、借鉴、琢磨与改进,每个项目就成了教师发展性素质培养的有效习练所。(4)建立网络平台,实现资源共享,进一步提高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交流空间和学习领域。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建立一个面向学科各个成员的教育资源系统势在必行。建立教研网,在网上创立科组主页,具体分设五个大类:集体备课、教研活动、外出培训、学习心得和教学反思。教师还可以将优秀的课件放在网上,实现网上资源共享,教师利用网络资源获取信息,可以方便地查阅自己在教学中所需的学习资料和参考资料,必要时还可以进行下载,这样能大大地拓宽获取知识的空间,扩展信息来源。

4、学校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的创造性工作目标和策略研究。(1)以师德建设为先导规范教师的职业道德行为。队伍建设的核心是教师的师德,教师的师德决定了教师的素质。所以教师不仅在理论修养上有一定的教育理论水平,做到有思想、有观点、有方法、有能力,而且在实践能力上做到教育教学操作能力强,有一定的科研能力。为此我们学校开展的“文明教职工”“优秀教师”“科研工作先进个人”“学校突出贡献个人”等任何一项活动使广大教师意识到,不能把教师当成一种谋生的职业,而应把它当成一项事业,用一生的精力做好。农村小学教师由于客观环境的限制,要他们自主地更新观念、自觉走进新课程是很难的,因此,学校应该积极创设条件,选择符合教师实际需要,并能被大部分教师认可的培训专题,广泛开展跟新课程有关的教学活动,引导教师逐步树立“走进新课程、体验新课程、实践新课程、与新课程一同成长”的理念,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组织、教学管理、教学方式和教学过程,深入思考课堂教学设计和案例,借助新一轮课改实施的契机和空间,为自身的发展寻求最大的空间。只有当教师达到“不用扬鞭自奋蹄”的境界时,整个教师队伍才有生命和活力。(2)以学历培训型向以能力和素质提高为核心的创新型培训转变。农村小学教师的日常工作比较繁忙,要使他们静下心来读书并非易事,需要学校采取措施来激发教师读书学习的热情,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如教研组在一学期里按照新课标的内容进行集体备课,并搜集与模块解读相关的文章,组织学习交流,探讨新课程理念与教学实践的结合;学校应积极创设条件组织关于新课程理念的各种报告会;组织骨干教师和新教师参加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的座谈会;开辟黑板报专栏定期刊发教师学习理论的心得体会等,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积极鼓励教师参加新课程的各类师资培训,充实教师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因为理念不仅影响其教学行为,而且对教师自己的学习和成长也有重大影响。学校教研部门在开学之初,就应制定一学期的教研计划,利用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营造浓厚的学校教科研氛围,以竞赛活动促进教师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高。(3)以人才成长规律来规划教师的成长之路。为了提高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学校可以采取“课题牵动”的实施策略。说实在话,农村小学的师资、设备、资源经费等,对于课题研究来说,还有待完善,某种程度上还有一定束缚。但我们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提出了“立足学校发展,推行行动研究,提升课改理念,促进教师成长”的研究宗旨,切实把课题研究抓起来。我们要求教师将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转化为课题,把课题研究融于日常教学之中,推进课题研究与教学实践的互动。课题研究以教学案例为切入口,构建一个以课例为载体的、强调专业引领和行为跟进的教研模式,在此基础上把这些问题上升为课题进行立项研究。我们凭借教育科研的凝聚力、提升力,把课题研究的担子重点压在青年教师身上,让他们围绕“仿——悟——创”的研究方法,按“细、小、实”的研究思路,不断研究,不断提升,引导他们在教育科研中不断成长起来。仅今年,我校就有二十多篇设计、反思等文章在市级评比中获奖或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

上一篇:四年级语文教师学期工作总结下一篇:挤公交车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