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试题)

2024-06-20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试题)(共9篇)

1.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试题) 篇一

1、深化水利改革,是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大举措,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必然要求,2、建立科学完善的水利体制机制,有利于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水利公共服务水平;有利于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和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利于改善水生态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3、深化水利改革按照中央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总体部署,以保障国家水安全和大力发展民生水利为出发点。

4、深化水利改革,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坚持政府主导办水利,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事权,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5、深化水利改革目标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充分考虑水利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特点,构建有利于增强水利保障能力、提升水利社会管理水平、加快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完善的水利制度体系。

6、深化水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凡采用事后监督能够解决的审批事项,尽可能取消。

7、深化水利改革要推进水工程建设规划同意书、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洪水影响评价、水土保持方案、涉河建设项目、水利基建前期工作等审查审批项目分类合并实施。

8、研究制定政府购买水利公共服务的指导性目录,明确购买服务的种类、性质和内容,以及承接主体的要求和绩效评价标准。积极培育水利公共服务市场,健全市场监管机制。

9、要全面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事权清晰、分工明确、运转协调的水资源管理体制。

10、健全流域综合管理体制机制。推进以流域为单元的综合管理,强化流域机构在流域规划管理、防洪和水资源统一调度、河湖管理、“三条红线”控制指标考核评估、流域综合执法等方面的职能。

11、建立各方参与、民主协商、共同决策、分工负责的流域议事协调机制和高效执行机制,协调好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防洪安全与河湖岸线利用,江河治理与水能资源开发、航道建设等关系。

12、建立反映水资源稀缺程度和供水成本的水利工程供水价格机制,促进节约用水,保障水利工程良性运行。

13、积极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加快落实灌排工程运行维护经费财政补助政策,合理确定农业用水价格,实行定额内用水优惠水价、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制定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意见。

14、充分考虑市场供求、资源稀缺、环境保护等因素,合理确定城镇供水水价,加快推进城镇居民用水阶梯价格制度、非居民用水超计划超定额累进加价,提高透明度,接受社会监督。

15、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是在更深层次、更广范围、更高水平上推动民生水利新发展的重要任务,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16、完善水生态环境保护管理机制,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的各方面和水利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的各环节。

17、推动建立江河源头区、重要水源地、重要水生态修复治理区和蓄滞洪区生态补偿机制。

18、依法建立健全河道规划治导线管理制度。完善河湖管理、河道采砂、岸线保护等规划,为河湖管理与保护提供规划依据。

19、依法划定河湖管理和保护范围,开展河湖水域岸线登记。加强河湖空间用途管制,建立建设项目占用水利设施和水域岸线补偿制度。

20、积极运用卫星遥感等先进技术强化河湖监控,依法查处非法侵占河湖、非法采砂等行为。

21、积极发展BOT(建设—经营—转交)、TOT(转让经营权)、BT(建设—转交)、PPP(公私合作)等新型水利项目融资模式。

22、创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模式。完善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和建设监理制。

23、水利法治建设和科技进步是建设法治中国和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

24、全面推进水利综合执法,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水行政执法体制,强化专职水行政执法队伍和能力建设。

25、建立健全鼓励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水利科技体制机制,大力提高科技在水利发展中的贡献率。

26、整合水利科技资源,完善政府对基础性、战略性、前沿性水利科学研究和共性技术研究的支持机制。

27、加强实用技术推广和高新技术应用,推动信息化与水利现代化深度融合。健全水利人才引进培养机制和水利科技资源平台共享机制。

2.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试题) 篇二

一、深化体制改革

(一) 深化国有单位改革。为了培育合格的市场主体, 国家以建立现代的企业制度为发展重点, 加快推进经营性单位改革的步伐。对国有单位的性质和功能进行分类指导, 区别对待, 加快了公司的改造, 完善了法人的治理结构, 对公司进行整体的改造, 逐渐形成了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资产组织形式、体现文化企业特点的经营管理模式。

(二) 改革需制度和机制的创新。

1. 优化知识结构, 全面提高员工素质。

对于员工素质的提高问题, 我们应该就在职的员工进行资源开发, 通过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职业岗位培训方法, 加强对员工整体的知识教育, 培养其爱岗敬业精神, 熟练其业务知识, 进一步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同时, 我们也要知道员工决定公司的未来, 根据时代的进步, 我们要更好地制定人才的发展规划, 聘请全新人才。

2. 推行合同制, 疏通员工“能进能出”的渠道。

我们不仅可以在用人的渠道上拓宽识人视野, 在对外进行公开招聘时, 要录取先进的人才, 录取人员结构要合理。我们还应进行全员劳动合同制, 对待新进人员要和其签署临时合同, 在工作期间根据其具体工作表现, 决定是否继续签约。公司还实行了双向选聘、竞争上岗的制度来完善职工聘用制。这一制度不但充分激发了员工的积极性, 而且从根本上打破了“铁饭碗”。合同制的实行, 疏通了员工“能进能出”的渠道。

3. 实行竞聘制, 建立“能上能下”的干部使用机制。

英雄不论出身, 能力与年龄无关, 我们要任用贤能、广开渠道, 破除论资排辈的观念, 给年轻人一个脱颖而出的机会, 让他们更好地展现自我。公司在用人时, 要进行多方面的考查, 对待符合面试条件的人员, 还要对其人品, 待人处事的能力进行考查, 其中最重要的是对其业务等相关知识的考查。还要重点解决干部的“能下”问题。近年来, 竞争的岗位多是对于那些空缺的职位, 不能很好地推动干部“下”的作用。所以, 要对那些职位上的人实施按季考核制度, 对于那些考核不通过的人进行就地免职或者引咎辞职, 形成“能上能下”的动态用人机制。

4. 改革分配制度, 实行与绩效挂钩的浮动工资制。

在改革分配制度的问题上, 我们打破了传统的“大锅饭”机制, 实行了符合我国市场经济要求的浮动工资制度。一是要制定一套合理的考核办法。根据员工的职位和任务, 确定其工作的难易程度。在员工的考核标准问题上, 我们要严格对待, 使考核工作规范化。二是要实施与绩效挂钩的浮动工资制, 改革分配制度, 要实行按责定酬和按绩计酬的浮动工资制度。三是公司推行员工等级管理, 只要员工有自己的追求, 通过自己的努力就可以完成晋级, 这项制度大大促进了员工的工作热情。

(三) 完善政策保障机制。

落实和完善经济政策, 使企业中个人权益得到保障。政策保障的实施, 让员工们再无后顾之忧, 更加努力工作, 大大地促进其工作的积极性。

二、加强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科学化

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保证是加强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 我们应该从全局出发, 加快健全文化机制的步伐, 造就出德才兼备、具有创新意识且规模宏大的人才队伍。

(一) 切实担负起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治责任。

在文化建设的方面, 各级党委和政府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 研究其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同时, 对思想建设工作进行加强和改进, 我们要牢牢把握文化改革发展的领导权。还将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 让两者同时部署和实施。在全党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 让广大干部、党员担负起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治责任, 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在文化改革发展上, 我们应做好文化领域方面的工作, 并且要对文化知识分子极其尊重, 尊重他们的知识和创造性劳动成果, 要善于和知识分子尤其是和特别有影响力的人交朋友。

(二) 加强文化领域领导班子和党组织建设。我们要以德为先用人标准, 并且坚持德才兼备的用人策略, 选好各级文化领域领导班子, 并把他们建成强大的领导集体。要想确保各领导班子导向的正确性, 必须对其思想政治建设进行加强, 还要增强其政治鉴别力与政治敏锐性, 保证他们思想防线的牢固。各级领导干部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要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努力使自己成为领导文化建设里的行家里手。我们还要对文化领域里的先进青年、优秀人才、业务骨干进行注重, 培育他们成为先进的文化党员。在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中, 我们都要树立党的意识、党员观念, 在党的指引下, 争取做一名先进模范。

三、培育现代化人才

(一) 造就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

加强专业文化工作队伍, 扶持资助优秀的青年人, 抓紧培养善于开拓新领域的拔尖创新型人才、懂得经营且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掌握现代技术的专门人才、适应文化走出去的国际化人才。塑造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需要我们实施人才培养方案,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同时, 高素质文化人才的塑造离不开学校的培育, 我们鼓励这种高等学校和职业学校对专业结构进行优化, 这样我们就拥有各方面的人才。要想创造出优秀的人才, 我们必须完善人才的培育开发、选拔任用、激励保障等机制, 并且深化完善职称评审改革。

(二) 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

基层人才队伍是改革发展的基础力量。要想吸引优秀人才服务基层, 我们必须得完善机构编制、待遇保障等问题。我们要重视培养基层人才, 对他们进行鼓舞激励, 促进他们发挥自身作用, 壮大我们基层人才队伍。

(三) 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和作风建设。

工作人员要加强自身修养, 做一个有道德品行和人格操守的人。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有职业道德的人。要懂得向他人学习和借鉴, 互相交流、取长补短, 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四、结语

在党的领导下, 我们正在积极地进行文化改革建设。只有对文化改革进行了建设, 我们才能深化人事体制改革, 培育现代化人才。在这条道路上, 我们冲破了重重障碍, 打破了“铁饭碗”、“按资排辈”等传统观念, 创新了许多体制和制度。并且, 文化建设也提高了职工的整体素质, 通过文化改革将培育出许许多多的现代文化人才。

参考文献

[1]蒋建国.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J].中国出版, 2014, 1

[2]李嘉银.以人为本, 科学跨越——新疆科技人才开发战略探析[J].中国科技奖励, 2011, 8

[3]严丽芳.更新理念, 提高素质, 铸造新型人才——试谈现代教师的素质要求[J].中学课程辅导 (教学研究) , 2013, 3

[4]顾华详.论现代文化引领与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 2010, 3

3.吹响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新号角 篇三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我国全面深化改革新的号角。日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进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当前,文化体制改革进入了攻坚期和深水区,面临许多制约文化科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需要我们以更大的勇气、更高的智慧去破解,采取强有a力的举措去解决。

继续解放思想,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新的文化发展理念。解放思想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的原动力。文化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既有外部环境的问题,也有文化建设自身体制机制的问题,既有多年来的积弊,也有国内国际环境变化所带来的新问题新挑战。比如,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不断增强,给引领社会思潮、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带来的挑战;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给公共文化服务资源配置、设施跟进、人员配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提升带来的新要求,对基于农耕文明的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带来的新课题;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突飞猛进,对传统文化业态升级、新兴文化业态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对于占领网络文化阵地、提高文化传播水平提出了新要求;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的宏伟目标如何在文化领域得到落实;如何加强对艺术创作的引导,怎样借鉴利用国外的有益经验,如何加强公共文化资源的整合,推动资源配置的科学化;如何破解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矛盾;如何构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促进文化产品和要素合理流动;如何使中华文化更加具有感召力、影响力,等等。这些都要求必须牢固树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新的文化发展理念,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首要任务,确保无论改什么、怎么改,导向不能改,阵地不能丢。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推动全社会文化创造活力竞相迸发、充分涌流。

增强全局意识,从战略高度布局和谋划文化改革发展。文化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与经济、政治等各领域改革协同推进。目前,一些地方党委政府的领导对文化的功能价值认识存在偏差,存在着对文化忽视、轻视、偏视的观念,把文化建设视为软任务,认为可抓可不抓,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重要,加快文化发展的责任感、紧迫感不强。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文化工作的开展。因此,各级党委政府必须把文化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地位,促进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我国文化改革发展进程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速度,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必须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努力实现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整体推进、同步发展,从而提高发展质量、巩固发展成果、增强发展后劲。同时,文化建设也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科学制定规划,合理安排投入,积极稳妥实施文化建设项目,增强文化发展与其它领域改革发展的系统性、协同性。要统筹各方面力量推动文化建设。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宣传思想文化部门主要负责、党政各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的工作体制和工作格局。

改善宏观管理,不断健全和完善文化管理体制机制。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旧有的文化管理体制存在不适应性,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文化企事业单位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不足等问题,制约了文化生产力的解放。因此,必须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不断健全和完善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进一步转变文化行政部门职能。按照建设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创新型政府的要求,把文化行政部门的职能转到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上来,避免失位、越位、错位等情况的发生。进一步简政放权,推进行政审批改革,把该管的事抓在手上管好,把不该管的事坚决交给企业和社会,更加注重对事中、事后的监管和调控。推进文化法制建设,加快文化立法,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健全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实行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统一。完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管理体制,提高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效率。加强文化发展规划编制和政策研究,使出台的规划和政策更加科学合理。创新机制和服务方式,建立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统筹协调机制,避免资源分散和浪费,对重要公共文化产品、重大公共文化项目和公益性文化活动,采取建立基金、政府招标、定向资助等手段,进一步提升服务效能。培育合格的文化市场主体。深化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推动已转制文化企业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增强市场竞争能力。鼓励重点文化企业以资本为纽带,实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降低文化产业进入门槛,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支持各种形式小微文化企业发展,鼓励非公有制文化企业积极提供多样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发展新型文化业态,促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以供给、流通和消费为基础,建立多层次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鼓励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源相结合。加快构建文化产业政策平台,消除政策壁垒、地区差别、所有制差别,营造公平宽松的市场环境。增强文化事业单位发展活力。明确不同文化事业单位功能定位,突出公益属性,强化服务功能。推动保留事业单位性质的文化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完善人事管理、收入分配、艺术生产管理等机制。推动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组建理事会,完善免费开放长效保障机制,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鼓励发展文化类社会组织。健全行业规范,完善行业管理,积极培育文化类行业协会、学会、基金会等非政府组织,充分发挥协调、监督、服务、维权功能。发展文化经纪、评估鉴定、技术交易、推介咨询等文化中介服务机构,使中介机构和行业组织成为政府联系文化市场的桥梁和纽带。

nlc202309041006

增加文化投入,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目前,各级政府财政对文化建设的投入依然总量偏小、比重偏低,与人民群众的期待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迫切需要加大支持力度、突出支持重点、优化支持方式。加强各级财政对文化的预算投入。我国文化事业费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多年来在0.3%—0.4%之间徘徊,因此,要进一步加大投入,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力争各级政府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由于过去底子薄、欠账多,我国的公共文化设施数量严重不足。要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着力推动国家重大文化设施、地市级文化设施和村级文化设施建设。坚持重心下移,把更多的资源向老少边穷地区和城乡结合部倾斜,推动公共文化资源合理配置,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加大对相关平台和具体项目的支持。加强文化产业发展服务平台、文化市场监管平台、对外文化贸易服务平台、国际文化产品交易平台等专项平台的开发和运营,增加文化惠民工程、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舞台艺术创作扶持、文化产业发展、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专项资金的支持额度。积极探索科学合理的财政支持方式。建立健全财政绩效评价机制,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推动建立基层公共文化财政保障机制,对重大文化惠民项目,适当降低基层贫困地区的财政配套资金比例,提高基层政府整合公共财政资源的能力和效率。注重发挥财政资金撬动社会资本的杠杆作用,采取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服务外包等多种方式,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文化建设。

扩大文化开放,进一步提升对外文化交流和文化贸易的水平。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是促进文化繁荣发展、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然选择。要不断增强文化发展的开放意识,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处理好“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关系,提升文化开放水平。努力扩大对外文化交流。以世界的眼光、博大的胸怀,坚持洋为中用、兼收并蓄,借鉴一切有利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和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按照“政府统筹、社会参与、官民并举、市场运作”的思路,把政府交流与民间交流结合起来,把双边交流与多边交流结合起来,把调动国内力量与借助国外力量结合起来,拓展广度、增进深度,精心策划文化活动,形成对外文化交流的强大合力和整体效应。加强思想领域对话,构建人文交流机制,鼓励社会组织、中资机构承担人文交流项目。注重内宣和外宣的协调配合,统筹国内国际舆论引导,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和话语体系建设,增进国际社会的了解和认同,维护意识形态领域安全。积极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积极引进国外优秀人才、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吸收外资进入法律法规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推动中外文化产业合作,鼓励外资企业在华进行文化科技研发。研究制定鼓励核心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的政策,培育外向型骨干文化企业,建立外向型文化产业聚集区。着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交易平台,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化运作为主要方式推动文化产品“走出去”,努力提高我国文化产品在国际市场的份额,逐步改变文化贸易逆差的局面。

加强队伍建设,打造一支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目前,我国文化领域人才队伍建设与文化发展的要求尚不匹配,各类文化特殊人才的培养、激励和保障机制也不完善。这些都成为制约文化科学发展的瓶颈。因此,必须大力实施人才兴文战略,牢牢掌握文化改革发展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主导权。落实国家艺术基金的人才支持项目,重点实施文化名家工程、文化干部能力建设培训计划、文化创意创业人才培养计划、对外文化人才培养计划、文化产业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培养计划,造就高层次的领军人物和高素质的文化人才队伍。解决乡镇文化站人员编制,开展“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文化工作者专项工作,加大对基层文化人才的教育培训力度,落实各项保障措施。大力发展艺术职业教育和社会教育,加快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健全人才使用机制,推动设立文化艺术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和支持项目,探索通过市场化、社会化手段“经营”人才。要重视知识分子精英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探索与体制内外、各层面文化界人士建立良好沟通联系的途径,最大限度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造就一大批政治坚定、与党同心同德、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文化工作者。

(本文系文化部部长蔡武讲话稿整理而成)

4.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试题) 篇四

倒计时 51:40

一、判断题(10 道)

1.由金融危机引发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仍然在欧洲蔓延,许多国家面临着政策选择的两难境地。

正确

2.气候变暖是由于一氧化碳的排放过多引起的。

错误

3.陷入困境的这些发达国家,将矛盾的根源指向美国。

错误

4.很多国家认为,二氧化碳排放最多的国家就是美国。

错误

5.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袭来,许多发达国家深受重创,经济陷入了在谷底长期徘徊而不能复苏的困境。

正确

6.从小泉纯一郎上台以来,日本政府就在千方百计地调整结构,解决经济发展的空心化问题。

正确

7.金融危机之后,世界各国为了保护本国就业,在全球范围打起了贸易战。在这场贸易战中,美国将成为最大的受害者。

错误

8.中国靠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将不会面临国际市场萎缩的问题。

错误

9.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非常重视开发国际市场,但对国内市场的开放程度不够,严重影响了内生动力的培养。

正确

10.目前来看,欧洲摆脱金融危机的手段和能力极其有限。

正确

二、单选题(15 道)

1.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我国要加快建立多层次的现代()体系,完善金融监管,推进金融创新,维护金融稳定。

A.金融

2.现在,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必须转到依靠()上来。

C.消费

3.目前,中国要继续维持()地位,尽可能为占领国际市场提供更有效的政策支撑。

B.出口

4.当前,我们要支持()企业发展。

C.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小微

5.在我国一些发达城市,“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二者极端对立,使()矛盾问题越来越突出。

D.三农

6.过去,我国政府是()政府。

B.全能

7.当前,我们要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发展壮大。

A.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

8.()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C.科技创新

9.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是()。

B.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10.当前,我国政府片面地强调经济建设功能,忽视了()功能。

B.公共服务

11.目前,我国的经济结构不合理:()。

A.一产不稳、二产不强、三产不足

12.()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B.城乡发展一体化

13.当前,我们要牢牢把握发展()这一坚实基础,实行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C.实体经济

14.在加快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中央提出要走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一体的发展道路,继续坚持()的方针。

D.多予少取放活

15.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的关系。

D.政府和市场

三、多选题(10 道)

1.经济发展的三架马车是(BCD)。

B.投资

C.消费

D.出口

2.奥巴马认为,美国经济之所以出现问题,是由几个不平衡造成的:(ABCD)。

A.投资与消费不平衡

B.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发展不平衡

C.进口与出口不平衡

D.消费与储蓄不平衡

3.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刻不容缓,国内方面的原因有(ABCD)等。

A.城乡二元经济的矛盾依然突出

B.需求结构不协调的问题依然突出

C.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矛盾突出

D.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不协调

4.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刻不容缓,国际方面的原因有(ABCD)。

A.国际间的经济、政治、军事较量日趋白热化

B.欧美等发达国家提出了结构调整战略

C.世界各国为了保护本国就业,在全球范围打起了贸易战

D.随着《京都议定书》的签订,气候问题日益国际化、政治化,对中国的传统发展模式带来巨大的无形压力

5.再工业化战略即重新发展(AB)。

A.工业

B.制造业

C.农业

D.服务业

6.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ABCD)。

A.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B.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C.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D.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7.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需要扮演好以下角色:(ABCD)。

A.当好保安员

B.当好裁判员

C.当好指导员

D.当好监管员

8.欧美等发达国家提出了结构调整战略,即(BD)。

A.再农业化战略

B.再平衡战略

C.再市场化战略

D.再工业化战略

9.西方国家利用各种手段,特别是以(AB)手段对中国的产品进行限制。

A.反补贴

B.反倾销

C.反垄断

D.技术性贸易壁垒

10.过去,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依靠(BD)拉动。

A.进口

B.投资

C.消费

5.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试题) 篇五

提交日期:

考试得分: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在线测试题 2013-05-09 100.0 考试用时: 12分钟46秒 未评分试题: 0

正确率: 100%

共8题,正确8题

共0题,正确0题 答对试题数: 28 单选题: 判断题:共15题,正确15题 多选题: 共5题,正确5题 问答题: 我国要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分值:3.0/得分:3.0)规模化 城镇化 市民化 城市化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是()。(分值:3.0/得分:3.0)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我国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分值:3.0/得分:3.0)

分:3.0)城乡现代化 城乡发展一体化 农业现代化 城乡统筹一体化(分值:3.0/得分:3.0)我国要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强企业()经营能力,培育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国公司。国有经济 非公有制经济 集体经济 外向型经济()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分值:3.0/得分:3.0)经济建设 深化改革 政治建设 社会建设 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分值:3.0/得

得分:3.0)

国际化 现代化 全球化 贸易化()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分值:3.0/科技创新 科技进步 科学发展 科技投入 我们要提高大中型企业(),支持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分值:3.0/得分:3.0)核心竞争力 科技创新力 产品竞争力 市场占有率 我国要深化()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分值:3.0/得分:3.0)

分:3.0)

分:3.0)高效农业 现代农业 科技农业 循环农业 我国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GNP GDP CPI R&D 加快发展(),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分值:3.0/得资源性产品 农业产品 工业产品 矿业产品 我国单位()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分值:3.0/得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分值:3.0/得分:3.0)国家 产品 产业 企业(分我国要健全劳动标准体系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和争议调解仲裁,构建()。值:3.0/得分:3.0)

516 和谐劳工关系 新型劳动关系 和谐劳动关系 和谐劳资关系 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二〇一一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万亿元。(分值:3.0/得分:3.0)七十四点三 四十七点三 五十七点三 四十九点三 以()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分值:3.0/得分:3.0)经济建设 科技进步 环境保护 社会管理 我们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全面推进经济建设、(),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分值:5.0/得分:5.0)文化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 社会建设 政治建设 我国要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分值:5.0/得分:5.0)改革开放 多元平衡 互利共赢 安全高效 解决发展()不可持续的问题,关键在于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分值:5.0/得分:5.0)

不平衡不协调 不均衡 不稳定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的生态文明理念。(分值:5.0/得分:5.0)保护自然 尊重自然 恢复自然 顺应自然 我国应完善知识创新体系,强化(),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抢占科技发展战略制高点。(分值:5.0/得分:5.0)

22基础研究 前沿技术研究 社会公益技术研究 高新技术研究 我国()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分值:5.0/得分:5.0)资源节约型 生态文明型 环境友好型 全面协调型 我国必须以()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分值:5.0/得分:5.0)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改善需求结构 推进城镇化 优化产业结构 我国要加快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发展方式和体制机制,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实现(),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牢固基础。(分值:5.0/得分:5.0)科学发展 和谐发展 和平发展 超越发展 我们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释放居民消费潜力,保持投资合理增长,扩大国内市场规模。()(分值:3.0/得分:3.0)

是 否

6.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篇六

需要把握的重点

1、把握正确方向,把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结合起来坚持文化体制改革的的正确方向,关系到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关系到国家文化安全和社会政治稳定,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最根本的一条,就是改革的方向不能变,正确的导向不能变,坚持社会主义原则不动摇。具体来说,就是要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始终坚持当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持抵制腐朽文化。

7.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试题) 篇七

在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我们的社会正由过去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模式全面转型,社会经济建设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己发生了深刻变革,文化产业的形成、发展以及整个文化的环境、结构、功能、手段和需求都发生了或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从过去以阶级为纲服务于阶级斗争的政治性文化向满足人民群众文化生活需求的精神性文化转变,从单纯的事业型、福利型向市场型、自主经营型转变,人们思想也由过去服务于政治的奉献型向更趋实际的功利思想转变。在分配制度方面由过去分配的平均主义向按劳取酬、按技艺取酬,对待物质的诱惑方面更趋于提高生活质素转变,人事制度上也由国家干部身份向文化产业人身份转变。这种自上而下、从中央到地方的大转变大改革,打破了原有的沉寂,对旧体制旧观念形成了无情冲击。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深化,这种冲击有增无减,随之而来的各种矛盾和不安因素愈发突出。比如过去讲奉献、讲艺术良心。现在更多的把经济效益放首位,把经济指标当作衡量手段。再比如,以往艺术作品思想性政治性放首位,只要“酒香”就不怕“巷子深”,如今再好的作品亦要讲究包装宣传,要有吸引观众眼球的“噱头”等等。可以说在当前新旧体制的转型期,文化艺术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观念呈现出复杂矛盾的状况,新旧观念交叉和相互碰撞此起彼伏,衡量艺术职业道德的标准也忽暗忽明,甚至莫衷一是,困惑很多,让人迷惘。如此种种,何以对策?笔者试图从德艺双馨的概念、内涵、实质及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中所扮演的角色入手,选取在文化体制改革中一支为我们熟知的特殊队伍——专业文艺表演团体为研究对象,阐述在深化文化体制大改革过程中,唯有坚持德艺双馨的用人标准不动摇,唯有大力培育和任用德艺双馨的人才,才能真正推动和促进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

首先,我们来探讨下,何为“德艺双馨”?

“德艺双馨”是江泽民同志1995年5月在中国戏曲学院院庆题词中提出来的,这是对所有优秀艺术家成功之路的科学概括,也是党和国家对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期待和要求。德”是艺术家安身立命之根,“艺”是艺术家成就事业之本,这已经成为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共识。

德艺双馨和我们日常谈论的德才兼备是同一个道理,均强调以“德”为先。好比一棵参天大树,“德”是根基;好比建筑,“德”是基础;好比江河,“德”是源头。可见,“德”是万善之源、和谐之本。

在市场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文艺表演艺术也在跌跌碰碰中迈出了市场的第一步,我们的艺术表演团体的人才管理也正由一个封闭式管理向市场竞争机制下的开放式管理转化,可以说积极的因素是肯定的,但是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比如一些艺员忘记了自己的社会责任和“走穴演出”、“一切向钱看”、文艺演出东拼西凑粗制滥造、艺术水平低下甚至低俗等等,给群众带来恶劣影响,剧团正常秩序被破坏。社会上的浮躁风更令到一些从业人员迷失了方向,一些人不愿意在艺术上花功夫,而是通过宣传包装等走捷径办法,梦想一夜成名,这种典型的急功近利的思想反过来严重制约了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成为剧团不稳定的因素之一。

因此,现在重申弘扬德艺双馨是有着现实的意义和迫切的需要。

我们要知道,专业艺术表演团体是我们思想战线的一支重要的队伍,是先进文化的实践者。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尊重和认识到这个群体的普遍属性和行业特性。专业表演人才和其他艺术门类不同,比如画家、雕塑家可以是独立的艺术创造主体,而表演艺术是综合艺术,需要音乐、舞美、灯光音响等等相互融合才能成为完整的艺术呈现出来,因此更强调的是集体的智慧。因此,在这样需要高度合作配合而从业人员又往往个性很强的群体弘扬和倡导德艺双馨的价值观和人才标准更具有针对性和指导意义。事实和历史证明,我们只有大力弘扬德艺双馨的人才标准,才能贯彻实践“三个代表”的伟大思想,才能牢牢把握“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不动摇,否则,何谈出艺术精品?何谈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何谈促进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

所以,我们要清醒地看到,弘扬德艺双馨不仅仅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需要。尤其是知识经济时代到来,对我国教育和人才培养制度产生的作用最大,而且影响深远。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和“以德治国”的思想,造就一代高素质的新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是时代的需要。也是新时期全面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只要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我们党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永远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并带领人民不断前进。”的重要措施。可见,德艺双馨己成为检验艺术人才的真理标准,必须坚持下去、长抓不懈。

广州是祖国的南大门,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作为广东省省会、中国近代和现代革命的策源地,广州素有敢为天下先的胆识和闯劲。进入新世纪以来,广州的经济建设蒸蒸日上,各项指标均走在全国的前列,但文化建设却相对滞后,被人讽刺为“文化的沙漠”。这种与经济发展极不相称的现状,严重阻碍了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对艺术人才的成长和发展也极其不利。在广州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进程中,从业人员的思想同全国各地一样,呈现复杂化和多样化,但我们文化主管部门给予的引导却远远不够,没有牢牢抓住和利用德艺双馨的价值观开展文艺团体的政治思想工作,或者说开展了但成效不大,这是很值得反思的。笔者认为,不妨从以下几点加以突破:

首先,应解放思想,开拓思路,认识到“德”与“艺”的相互关系,不能不就而走,更不能形而上学。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要充分考虑到如何才能做到真正调动广大艺术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切实提高艺术人才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从而从根本上加强和改进职工思想政治工作,而不是走过场、喊口号,搞形式主义。

其次,在实际工作中,既要重视“德”,更要重视实际工作能力、水平和实绩。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科学评价人才,要做到是非分清,心中有数。德艺双馨具备如下的几个基本特征: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社会主义事业;掌握一定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以及相关的专业知识;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文艺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具有较高的艺术造诣和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了解或熟悉本单位的情况、热爱本职岗位;思想作风端正,品德优良,能够以身作则,密切联系群众,等等。

再次,从基层抓起,走群众路线。鼓励年轻的同志以德艺双馨为职业理想和追求,并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和晋升机制,在岗位设置、职称评定资格、角色认定、人员培训与聘用等等方面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照顾,从而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活力。

中国文人素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大志,俗语亦云:“正人者先正其身”。著名戏剧理论家罗合如曾指出:一个人民演员,他的艺术创作与道德品质是分不开的。有的人认为演戏只要能进行艺术创作不一定要有什么道德,这是不对的,演员演戏,当然要有艺术修养,但没有道德就不能有正确的方向,不能把戏演好,没有道德就不会用心去反映今天的现实生活,没有道德是谈不上艺术创作的。”由此可见,培养和造就一批德艺双馨的艺术家,不仅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需要,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更突出的一点是艺术表演团体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是艺术家自身成才的需要。

期待我们更多德艺双馨的艺术家涌现,为我们创作更多德艺双馨的艺术作品。

参考文献

[1]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

[2]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

[3]夏赞忠.艺术生产概论.湖南出版社,1995年第一版.

[4]张云升,刘云.文化职业道德.江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8月第5、一版

[5]陈忠民.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德艺双馨人才的建设与培养.广东戏剧,2002年第3期.

8.渗透数学文化,深化课程改革 篇八

一、重视数学知识历史,渗透人文教育价值

在漫长的数学历史长河中,曾经涌现出无数的重要事件、重要任务以及重要成果,正是这些伟人的积极探索与努力创新,才会有我们现代这样知识体系完整的数学科目。重视数学历史知识,我们要在教学中渗透知识的起源,使学生们对所学知识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我们在每节课前,都应随时注意搜集与教学任务有关的数学故事。而在讲到相关内容时,我们就可以将自己收集的故事与同学们分享。例如,当我们在讲授《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这一课时,我们就可以搬出高斯这一位著名的数学家与同学们进行交流。因为正是这位德国的科学家发现的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他最出名的故事就是在高斯仅仅十岁的时候,他的小学老师出了一道数学题,题目就是计算从1加到100的结果。而当其他学生正要将数字一个一个相加来求出答案时,却传来了 “老师,我算出来了,答案是5050”的声音。这使得老师很吃惊,因为从来没有学生算的这么快而且还这么准。少年的高斯就有如此惊人的数学天赋,实在是令人惊讶不已。我们在讲到这节课的内容时,适时地提出高斯这个数学家,使学生们对以前的数学家有一个了解,这正是对学生进行数学人文文化的一种教育方式。

以数学家的的故事来吸引学生,并且能够渗透出数学教育的的人文价值,以此来深化数学教学课程的改革,我们又何乐而不为了?因此,平时老师要多做积累,多多了解数学家的数学贡献。

二、展现知识发展过程,渗透科学教育价值

如今时代已然不同,作为数学教师不能仅仅在课堂上让学生们掌握教材上的知识点,更应该要考虑到利用数学知识的发展过程来渗透数学文化的科学教育价值。在了解知识发展的过程来发展学生的能力,如数学思想、数学思维、数学精神等等。

学生只有了解到知识的形成过程,才能够对所学习的新知识有自己独到的理解,才能领悟所授知识的精髓所在。例如,当我们在讲授《圆的一般方程》这一小节时,我们就可以先引导学生回顾之前所学习的圆的标准方程的学习过程。一方面是对之前所学知识的复习与巩固,同时也是为学生学习新知识降低学习难度,从而增加学生们地学习兴趣。而另一方面,是让学生学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以及学法的迁移,进而引起学生深思。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在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圆的标准方程只是圆的一般方程的特例,学习好了圆的标准方程相关内容,学生就可以依样画葫芦,来学习圆的一般方程相关内容。知识的演变与形成,诱发学生思考。使学生对数学知识之间关联了解更加透彻,形成一定的数学思维模式,这正是在对学生进行数学科学文化的教育。

老师不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而是在讲授知识的同时构造数学知识体系。使学生对数学思想有独到的见解,以这种方式渗透数学教育的科学价值,提高学生的学习本领,达到深化课程改革的目的。

三、注意挖掘生活素材,渗透应用教育价值

数学的学习不仅是为了学习本身,不只是为了面对高考才学习,数学知识是我们生活的必备技能,它有强大的应用价值。现实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教学更不能脱离生活而存在。因此,作为数学老师要注重挖掘与所授知识相关的生活素材,把握渗透数学文化教育的应用价值。

例如,我們在讲授《生活中的概率》这一节时,就可以多加联系生活实际,就此来引起学生们对数学知识的应用的重视。我们可以列举很多与统计概率相关的生活实际,如很多人都疯狂追求的彩票事业、某些商场里的促销抽奖手段和为了某些利益而进行的投票选举等,通过分析现实实例,引发学生思考。也可以在《简单的线性规划》这一节,引用生活实际。因为它就是一个数学模型,用于解决生活、生产中的资源利用、人力调配、生产安排等问题。所涉及的例子一定特别多,老师要多加积累,毫不遗漏的向学生们渗透知识的应用要点。引导学生们使学会以数学的眼光看待世界,看待周围的生活环境,学会“数学的思考”。通过一些列的实例应用,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社会生产当中的重要性,也让学生了解社会文化对数学的影响。

我们要充分挖掘并利用现实实际素材,以知识为基石,诱导学生转变眼光看待生活。用数学的头脑来分析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渗透数学文化的应用教育价值,深化数学教育的改革。

四、引导学生自主实践,渗透实践教育价值

现代社会的发展使得教育的模式与方法已经发生了根本上的改变,教育不再是老师手把手的教导学生学习文化知识,而是需要老师与学生的配合通过学生自主的实践与摸索来完成教学任务。所以,老师要重视数学课内课外的活动,让学生们在实践中学习,在活动中体验数学,这也是构建数学文化的重要策略。

老师可以多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主动参加,在活动中体验数学。例如,当我们教学完《统计》这一部分知识后,老师可带领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如调查某个路口在每个时段的车流量,来判断城市的交通情况。学生们通过社会实践来收集采纳所需要的数据,然后在课堂上进行汇总,最后用所学数学知识对汇总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从而得出城市的交通情况。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实践活动中,锻炼实践能力,通过课堂内外与校园内外的有机结合,进一步增强学生们的数学意识和数学思维。通过实践,体验数学。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帮助学生获得富有生命力的数学知识。

引导学生自主实践参与课外活动,可以体现出数学文化的实践教育价值。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融入生活,融入社会,是深化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

9.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试题) 篇九

——陈加元同志在全市文化产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02年8月21日)

同志们:

这次全市文化产业工作会议,是市委、市政府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题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全面贯彻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和全省文化工作会议精神,统一思想,理清思路,明确目标,落实任务,努力加快我市文化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全面推进江南水乡文化名城建设。

这几年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和宣传文化部门,按照“三个代表”要求,贯彻党的文化工作方针政策,围绕建设江南水乡文化名城这一目标,开拓进取,扎实工作,文化建设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一是文化活动活跃,文艺创作不断繁荣。各地广泛开展群众性文艺活动,组织了“演出队伍下基层,文艺戏曲进万家”活动和专场、广场演出,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生活。同时,创作了一批文艺精品,不少作品在全国获奖,取得了较大反响。特别是围绕庆祝建党八十周年主题,举办了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演出、中国文联“公仆赞”艺术团演出、南湖船文化节等一系列在省内外颇具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活动,提升了嘉兴的城市形象,极大地促进了文化建设。二是保护开发并重,两个效益逐步提高。中共一大会址、马家浜文化遗址等5处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桐乡乌镇、嘉善西塘已申报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正式清单;做好城市建设中的历史遗存保护,对桐乡新地里遗址、吴家浜遗址等进行了抢救性挖掘,完成了全市历史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加大了对文化资源的整合开发,革命文化、古镇文化、山水文化等的挖掘工作正逐步走上资源保护和产业经营相结合的轨道,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三是文化投入增加,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文化设施投入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全市涉及文化的投入近30亿元。市区相继建成了嘉兴画院、广电中心、南湖市民广场等一大批文化设施;还将投入10多亿元投资兴建嘉兴报业中心、文化中心、体育中心、会展中心等与现代化中心城市相适应的标志性文化设施。各县(市、区)加强历史遗存保护开发和文体场馆建设工作,去年以来开工在建或今年准备建设的文体、旅游设施项目78个,总投资达19.44亿元。四是文化市场活跃,民办企业发展较快。各类文化单位发展到3500多家,其中社会办3300多家,涉及文体、传媒、网络信息服务等20多个类别。三年来,社会力量投入文化产业的资金达2.4亿元。五是进行改革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实行分类管理、分级指导,部分文化事业单位进行了改制和内部改革。广电系统实施了“两台合并”、“局台合一”等改革;嘉兴日报社积极探索集团化运作路子,实施了市县联办。这些成绩的取得,凝聚着全市广大宣传文化工作者的心血和汗水。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宣传文化战线的同志们,以及支持文化工作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致以崇高的敬意。

下面,我根据市委常委会讨论的精神,讲几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发展文化和文化产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江泽民总书记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同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统一起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互为依托、互相促进,共同构成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也进一步明确了建设先进文化在全党工作中的重要地位,明确了先进文化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作用。

发展先进文化,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的根基所在。一个政党是否先进,不仅在于它的阶级基础是否先进,而且在于它所赖以生存的文化根基是否先进。建设先进文化,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战略任务,是推动生产力进步的内源动力。发展先进文化,可以更好地把握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趋势,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发挥科学技术的“第一生产力”作用,并为先进生产力发展提供内源动力。同时,文化本身的商品属性也决定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必将壮大国民经济的综合实力。发展先进文化,还是实现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体现。只有不断发展先进文化,促进文化事业和产业的繁荣,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提高。

因此,我们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切实增强发展文化和文化产业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1、加强文化建设,发展文化产业,是顺应文化经济一体化发展规律的必然趋势。

文化是人生存和发展的方式。人的经济活动,作为人的实践活动的基本形式,虽然以追求物质利益为直接功利目的,但在其全过程及全方位的联系中,无一不体现着文化。在经济和文化的相互协调和良性互动之中,社会持续有序向前发展。因此,从本质上说,文化和经济与生俱来、相伴而生,而且相互影响、互为促进。要研究经济,就不能不讲文化;要研究文化,就必须考虑经济。

从世界范围来看,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进一步加速了文化与经济的融合,经济文化的一体化已成为必然的趋势。就经济而言,由于人们已从重点追求物质需求转向更多地追求精神需求,精神文化消费在整个消费支出中的比重越来越高,同时对物质产品中的文化内涵要求也越来越高,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倚重文化的因素,现代经济正走向文化化。就文化而言,在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服务过程中,价值规律、市场机制等经济因素的作用越来越大,文化借助于高科技的运用,生产效率越来越高,传播力越来越强;而且,与信息技术等高科技结合在一起形成的知识经济,它的内涵就是文化。因此,现代文化具有了明显的产业属性,即文化的经济化。

经济与文化的一体化趋势,进一步作用于经济活动。一是经济增长中文化的推动力越来越突出。价值观念、思想意识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源泉,人文资源比原料、能源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更为突出。二是经济效益中的文化附加值越来越明显。物质商品的文化内涵、文化附加值与文化特色在经济效益中所占的比重直线上升。特别在服装、建筑、食品、汽车等行业,文化对经济的贡献率更大。三是经济发展中文化产业越来越成为新的增长点。二十世纪下半叶以来,发端于美国的文化产业方兴未艾,近年更是挟新经济之势而成为朝阳产业。美国400家最富有的公司中有72家是文化企业,美国的文化娱乐产品是第一大出口产品;英国文化产业年产值近60亿英镑,平均发展速度是经济增长的两倍;日本的娱乐业产值也仅次于汽车工业。四是经济竞争中文化资源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一个社会能否快速发展,从根本上取决于这个社会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创新程度。谁能充分释放文化力的作用,谁就能在未来竞争中占据制高点。

当今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经济全球化是一种客观趋势,伴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文化必然也会走向全球化,文化的竞争也将是全球性的。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我们在面临经济领域严峻挑战的同时,同样面临着文化领域的挑战。有美国学者曾提出:21世纪的竞争不再是经济的竞争、军事的竞争,而是文化的竞争。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主动适应经济与文化融合的客观趋势,进一步发展文化经济,就具有了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任务,历史性地摆到了我们的面前。

从国内来说,文化产业的发展被纳入了国家“十五”规划纲要,成为我国下阶段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省也早在两年前就提出了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大省的战略,在今年召开的全省文化工作会议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上,省委把发展文化产业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引起了广泛而强烈的反响。

可以预见,一个文化产业发展的全新时期、新一波发展的高潮即将到来。

2、加强文化建设,发展文化产业,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

回顾2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其根本原因,就是走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我国当前和今后建设发展的方向。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求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提高。也就是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其主要内容来说,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文化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精神文明相对于物质文明而言”。因此,社会主义文化实际上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我党历来非常重视文化在经济社会中的重要作用。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不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就要受破坏、走弯路;如果风气坏下去,经济的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认真总结国际国内正反两个方面的历史经验后,对建设有中国特色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对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刻的论述,用新的思想观点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反复强调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精神文明的建设,必须紧密联系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在当前科学技术加速发展、经济全球化不断推进、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这样一个历史条件下,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和形式、运行机制与管理机制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要求我们以新的观念和手段来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党中央在关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的《建议》中提出,要发展文化产业,建设精神文明。这是站在新世纪高度而提出的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新思路。如何理解这个新思路?首先,文化产业顺应和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内容的大众化。精神文明建设必须立足于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多样化需要;文化产业的兴起与发展,使文化通过市场广泛而有效地传递给市场的主体——人民群众。其次,文化产业顺应和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机制的社会化。精神文化已经成为人们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精神文明建设应该是全社会的事业;文化产业的兴起与发展,使文化资源能有效配置,通过市场之手把各部门、全社会联系在一起。再次,文化产业顺应和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手段的现代化。精神文明建设只有借助各种先进传播教育手段,才能广泛地影响人、教育人;文化的产业化与科技的高级化联系在一起,必将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手段注入现代化的内容和动力。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发展文化产业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以文化产业的发展来推动整个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的提高,进而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3、加强文化建设,发展文化产业,是我市争当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排头兵的必然选择。

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往往与这个地方的人文精神联系在一起。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江总书记视察嘉兴并发出沿海发达地区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号召后,我市积极响应总书记的号召,紧紧围绕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加快推进经济重镇、港口新市、文化名城的建设,全市经济社会出现了快速、平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全市经济活力、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人民安居乐业。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党的领导和改革开放的政策,从我们自身经济发展的历程和特点来分析,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就是嘉兴特有的灿烂文化和人文精神与时代发展的有机结合,文化力对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嘉兴人温文尔雅、谦恭包容,使我们可以吸纳各种先进的东西,温州模式、苏南模式一拿来就形成了我们的杂交模式;嘉兴人崇尚礼仪,讲求理性,顺应了市场秩序走向规范、社会治理倚重法律这样一个健康社会的发展方向,从而使嘉兴成为内外客商投资兴业的放心之地,成为全省招商引资的一个高地。正是嘉兴的文化品质催生了被经济界和新闻界一些人士所称道的“八大经济现象”和“浙北现象”。也正是这种人文精神的支撑,使我市的区域经济、产业经济、企业经济蕴含了更多的文化内涵,进而增强了嘉兴经济的竞争能力。

现在,市委从肩负的历史使命和自身发展水平出发,发出了要争当我省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排头兵的号召。争当排头兵实际上就是综合实力的竞争,要求我们努力保持领先优势,并确保有一个更快的发展速度。联系嘉兴的发展实际,分析当今经济文化发展的趋势,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文化已经成为增强综合实力的重要因素,国家之间、企业之间、产品之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的竞争。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要站在时代的高度,认真研究文化经济,发展文化经济,为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动力。

现代化不仅是经济的,也包括对文化的、人的素质的要求。一个城市没有自身的特色文化,这个城市就没有个性和品位,更谈不上现代化。因此,我们也只有通过加快发展文化和文化产业,以先进文化引领城市文化建设,不断增加城市的文化内涵,凸现城市的文化品位;不断发掘深厚的文化底蕴,恢复和显露江南水乡的风貌和神韵;不断提高人民的文化修养,加速推进人的现代化,才能全面实现江南水乡文化名城的建设目标。

伴随着经济建设进入新阶段,我市的文化建设正在掀起新高潮。快速增长的经济、日益富裕的生活、安定祥和的环境、日趋完善的设施、不断开放的市场,加上丰富的文化资源,使我市的文化产业发展具备了良好的基础条件。面对这样的态势,我们一定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发挥优势,不失时机地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理清思路,明确目标,进一步推进我市文化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现阶段,我市的文化产业发展还是相对滞后的,与快速发展的经济水平不适应,与丰富的文化资源不适应,与人民群众的需求不适应。我们要站在战略的高度,理清发展思路,突出工作重点,扎扎实实地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使之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1、要明确发展目标。

按照全省发展文化产业目标要求,联系我市发展现状,今后3-5年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目标可概括为“四个显著提高、三个基本形成”,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服务能力有显著提高,文化产业发展速度快于全省平均水平;文化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有显著提高,增长速度快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文化消费在城乡居民生活中的比重显著提高,文化消费增长速度快于消费总支出的增长速度;文化产业的就业贡献率显著提高,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增长率快于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增长率。基本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文化产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文化产业的活力进一步增强;基本形成多种所有制文化产业共同发展的格局,文化产业的结构进一步优化;基本形成市区在全市的文化中心地位,文化产业的竞争力进一步提升。从而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2、要明确指导思想。

为了实现上述发展目标,我们在指导思想上必须做到“四个坚持”:

一是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律,牢牢抓住市场这根线,从政府做规划开始,面向市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在市场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来制定战略和规划;通过市场机制,优化配置文化资源,调整产业布局。要注重壮大文化产业的主体,积极培育文化产品的消费市场。二是必须坚持以改革促发展。必须着眼于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加速文化体制改革,激发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要着力推进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精简、规范、高效的文化管理体制;要着力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区分性质,分类指导,尽快完成国有文化企业的改革,尽早释放体制能量,为企业走向市场、提高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争取时间,争创先机;要着力推进文化运行机制改革,尽快建立新的用人机制和分配机制,积极探索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办法与途径。

三是必须坚持以品牌创特色。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需要树品牌、创特色;一个地方的文化要有吸引力、渗透力和竞争力,更需要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创出自己的品牌,形成自己的特色。文化产业的品牌是巨大的无形资产,从某种意义上讲,具有比物质产品品牌更丰富的内涵、更强的竞争力和更显著的带动效应。嘉兴本身就是一个文化含量极高的品牌,要以我市的历史文化资源、革命文化资源和水乡文化资源为基础,运用现代科技信息技术,结合现代人的消费特点和各类消费群体的审美情趣,进行特色资源、优势资源的挖掘和开发,要塑造全新的产品概念和产品形象,推出一批文化名牌,一批文化名人,形成一批名牌企业,从而不断提升产业层次。

四是必须坚持以人才作保障。高素质人才是文化生产力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是发展文化产业的第一资源。名品、名城的背后是名人。要实行多层次、多渠道、多门类的人才培养计划,打破不同所有制和不同身份的界限,促进文化人才在不同地区、部门、行业之间有序、有效流动。既要努力培养和引进文化产业中的文艺人才,还要加快培养和引进一批文化产业类的经营管理人才。

3、要突出发展重点。

今后一个时期我市文化产业发展要按照结构合理、技术先进、品牌优先的要求,以文化旅游业、现代传媒业、演艺娱乐业、体育健身业等为重点,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努力形成具有鲜明嘉兴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具体来说:

一是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嘉兴是多种文明、多种文化的交融之地,文化资源丰富,不仅有以南湖红船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以乌镇、西塘为代表的水乡文化,还有以现代文学巨匠茅盾、元代画家吴镇等为代表的名人文化,以海宁钱江潮、海盐南北湖、平湖九龙山为代表的山水文化。我们可以丰富的水乡和人文资源为基础,充分发挥地处长江三角洲的区位优势,按照“大嘉兴”的思路,加快旅游资源的整合,加快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的融合,不断提升文化旅游业的附加值,并逐步形成自己的品牌优势。同时,要注重培育壮大与此有密切联系的会展业和艺术品业,把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要随着嘉兴知名度的日益提升,积极发展节会经济,做大会展业。要以一大批大型文化设施启用为契机,主动接轨上海、杭州等周边大城市。要依托我市在书画、工艺品、摄影、雕塑、艺术设计方面的相对优势及旅游业的兴起,努力开发富有嘉兴特色的艺术品业。

二是大力发展现代传媒业。以广播电视业、报业、网络等行业为主要内容的传媒业,已成为我市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传媒业发展十分迅速,无论是经济总量、相对比重还是经济效益,都有较为明显的提高。下一步,这一行业的发展要在做大做强上下功夫,走集团化经营的路子,加快行业内部的资源整合。要探索新型的领导体制和组织框架,在健全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上有新突破。要以资本为纽带,以业务为联结,加大资本运作力度,努力实现宣传报道与经营“双赢”目标。广电、报业还要注重传媒手段的优势互补,努力壮大我市传媒业的整体效应。要进一步拓展产业经营领域,注重开发广告策划业、图书发行业。

三是大力发展演艺娱乐业。演艺娱乐业是嘉兴文化产业颇具活力的部分,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性消费支出的增加,城市化的推进,流动人口的增加,嘉兴演艺娱乐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今后我市娱乐业的发展,关键是要实现产业规模、档次的升级。要抓住市文化中心“一院三馆”即将投入使用的机遇,以此为主要载体,把演艺市场进一步繁荣起来,从而带动整个演艺娱乐业的发展。对目前全市分散的、单个的、小规模的文化娱乐场所,要运用市场化的手段,逐步引导他们走规模化的道路,并努力打造自己的品牌,不断提升整个演艺娱乐业的产业层次和经营水平。艺术培训业要抓住人们消费需求中艺术消费不断增加以及青少年艺术培训市场日益升温的机遇,重点做好市场开拓、规范管理等文章。要大力发展有规模的专项培训和综合性培训;在进一步培育发展城市居民培训业的同时,积极拓展农村市场。

四是大力发展体育健身业。这个行业是我市近年来发展比较快的行业,市场有需求,经济有基础。目前,主要是强化场馆资源、人才资源的整合,通过公司化运作,走规模化道路;要注重体育与教育、文化与教育的联姻,通过俱乐部的形式,大力发展体育健身业。目前主要是加大开发力度,除了要大力发展竞技体育(赛事)、健身休闲以外,还要延伸体育产业链,发展体育彩票、体育旅游、体育用品、体育咨询、体育培训等行业。

4、要把握“四个关系”。

发展文化产业,对我们来说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文化产业又不同于其他产业,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因此,在工作中必须处理好“四个关系”:

一是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根本目的,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其核心是提高人的素质。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文化产业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社会效益第一,弘扬主旋律,充分发挥文化所具有的教化和导向作用,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同市场运行的一般规律更加紧密。文化产品是特殊的商品,具有商品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双重属性,具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重效益。在坚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重视文化产品的经济效益,有利于激发文化生产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增强文化发展的综合实力,有利于推动社会文化的全面繁荣和发展。因此,文化产业的发展也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从事生产和经营,在市场运作中获得动力和活力,不断增强竞争力,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二是承传历史与创新发展的关系。传统文化是“根”,我们不可能割断历史;文化创新是“魂”,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嘉兴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这是发展文化产业的丰富宝藏,值得我们好好地开发利用。要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从中汲取精华和力量,使嘉兴的文化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但又不能拘泥于传统,还必须坚持文化创新,在优秀历史传承的基础上不断赋予新的内涵,尤其要把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作为文化创新的源泉。同时,要以海纳百川的气魄,兼容并蓄,吸收和消化一切先进的外来文化。

三是立足当前和着眼长远的关系。建设江南水乡文化名城,发展文化产业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重要的是按照产业发展规律办事。既要立足当前,增强紧迫感,抓住主要矛盾,从最迫切、最关键、对全局工作带动最大的事情抓起,力求重点突破。又要着眼长远,充分考虑到现阶段发展文化产业的各种受制因素,科学规划,统筹兼顾,合理安排,分阶段、分步骤实施,而不能急功近利,使工作陷入盲目性、随意性和片面性。

四是依法管理与促进繁荣的关系。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只有坚持依法管理,把发展文化产业纳入法制化轨道,才能坚持正确导向,净化文化市场,保证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通过有效的管理,弘扬先进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摒弃落后的、封建的、愚昧的文化。但是,管理是手段,繁荣发展才是目的。必须坚持科学管理,树立管理是为了更快更好更健康发展的观念。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一定要坚持“一手抓管理,一手抓繁荣”的方针,坚持依法管理和促进繁荣的有机统一。

三、加强领导,狠抓落实,全面开创我市文化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局面 明确了工作目标和总体要求,当前关键的是要把发展的任务落到实处。要站在新的高度,以全新的理念和工作手段,加强文化建设,发展文化产业。

1、要象重视经济建设一样重视文化和文化产业发展。

经济与文化的一体化,要求我们科学地把握文化与经济的辩证关系。文化和经济同样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因此,我们要象重视经济建设一样重视文化和文化产业发展,把发展文化产业摆上应有的位置。在实际工作中,要充分认识到文化建设、文化产业的发展本身就是经济建设的重要方面和内容,要树立抓文化建设、抓文化产业发展也就是抓经济建设的观念。文化名城是我们加强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载体,同样要求既要在文化领域中推进,也要在经济领域中建设。

要进一步树立文化经济的观念。各级领导干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树立产业意识、市场意识和效益意识,切实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要破除文化是纯事业的观念,树立文化既是一种事业、也是一种产业的新观念;破除文化产品是纯精神产品的观念,树立文化产品不仅是一种精神产品、也是一种特殊商品的新观念;破除文化工作是纯赔钱的观念,树立文化不仅需要投入也能够产出的新观念;破除把文化与经济相对立、相隔离的观念,树立文化经济一体化的新观念,从而在全市上下形成一个有利于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思想氛围。

要增加经济工作中的文化内涵。经济活动中注入的文化含量越多,物质生产中产品的档次和附加值就越高,竞争力就越强,效益就越好。要重视企业的文化内涵,以文化铸造企业品牌,以文化形成先进管理模式,以文化培育企业人才队伍。要重视产业的文化内涵,以高新技术提高产业的科技含量和文化品位,增强产业的市场竞争能力。要重视区域经济中的文化内涵,利用区域特有的文化优势,树立区域文化形象,开发区域文化经济。要在文化工作中更多地运用经济的手段。既要使文化在融入经济,服务经济,促进经济发展中,实现自身的繁荣与发展,又要用发展经济的思路和办法推动文化创新,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善于运用市场经济观念,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在文化建设中真正树立起商品意识、市场意识和效益意识;善于运用经济手段推动文化事业的社会化,尤其在文化设施建设上应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投资一个设施,培育一个主体,发展一个产业”;善于运用经济的手段,充分发挥财政、金融等杠杆的作用,加速文化产业的发展步伐。

2、要象抓经济体制改革一样抓文化体制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基本完成了国有和城镇集体企业的改制,个私工业产值占全部工业的比重由1990年的不足1%发展到目前的三分天下有其二。相对于经济领域的改革,我市文化体制改革进展较慢。从管理体制看,行政机构交叉重叠,条块分割,多头管理,职责不清;政企不分,政事不分,政府部门既管文化,又办文化,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管理和职能上严重“错位”,既有“越位”的问题,也有“缺位”的地方。从文化主体看,所有制结构不合理,现阶段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单位绝大部分是国有性质的事业单位。从单位内部看,大锅饭、铁饭碗、终身制还没有真正打破,新的人事制度、用工制度和劳动分配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因此,我们必须按照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文化体制改革的力度。

在政府管理体制层面上,当前要重点转变文化行政部门的职能,理顺关系,实行政事分离、政企分开,逐步实现由办文化为主向管文化为主、由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的转变。把工作重点放在抓统筹规划,抓主体培育,抓法规完善,抓市场监管上,营造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人文环境、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在企业层面上,要区分不同性质,积极推进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主要有三类:其一,对一些公益性的文化事业单位,如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等,属于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不能完全推向市场,财政要养起来。当然,也要建立科学的内部管理机制,加强成本核算,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其二,对具有一定面向市场能力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可保留事业单位性质,实行企业化管理,财政给予专项补助和定额补助;对于可以面向市场的部分,可以按照国有控股、参股、职工参股等形式组建法人实体,开展经营服务,积极创造条件改制为企业。其三,对经营性的文化单位,必须尽快改制为企业,推向市场,参与竞争,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

在文化单位内部管理上,要引入竞争机制。事业单位要全面建立和推行聘用制。国有文化企业要逐步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人事制度、分配制度和劳动用工制度。同时,要尽快建立健全文化企事业单位的社会保障机制,将其纳入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

文化事业单位的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影响大、难点多。要认真借鉴国有企业改制的成功经验,按照企事业单位改革的有关政策。要处理好改革的速度、力度和职工的承受度之间的关系。既要有改革的紧迫感和改革的勇气,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又要考虑文化单位的特殊性,稳步推进,做过细的工作。市里要有一个统一的政策意见,以避免矛盾和不平衡,保持改革的有序和社会的稳定。

3、要象扶持民营经济一样大力支持社会力量办文化。

民间力量应该成为发展文化产业的主力军。如同民营经济是“老百姓经济”一样,发展文化产业也应该发展“老百姓文化”。虽然我市社会办的文化企业数量不少,但存在着单个规模小、产业层次低的问题。所以,要象扶持民营经济一样,大力鼓励社会力量发展文化产业,逐步形成与我市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格局相适应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要降低门槛,放宽文化产业市场准入条件。在国家政策法规允许的范围内,除新闻媒体由国家主办经营外,其余文化产业都可以采纳市场方式吸收多种投资主体。要积极鼓励社会力量投资文化设施的建设和经营,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化产品的生产与流通。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通过建立文化产业园区、特色街区,吸引各种社会力量投资兴办民营文化企业。要把民办文化企业和产业项目纳入当地文化产业发展的统一规划,在土地使用、规费减免和财政扶持等方面与国办文化企业一视同仁。

要通过多种途径培育和壮大以社会力量为主导的市场主体。一是转出一批,在国有文化单位中,除不具有面向市场能力的、属于提供公共产品性质的以外,其他的单位要积极面向市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二是扶持一批,对现有的社会办企业,要鼓励其做大做强,政府部门要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引导其扩大规模,提升档次。三是引入一批,对行业外的潜在投资者要引导、鼓励其进入文化行业,尤其要鼓励引导一些大企业进入文化产业领域,进行高起点、大手笔的开发建设。也可以整合出一定的项目对外进行招商引资。

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充分肯定民营文化企业近几年来的积极探索,总结和宣传民营文化企业的成功经验,在全市形成一个大力发展民营文化企业的良好舆论氛围。要改革审批制度,减少审批环节,简化审批手续,为民营文化企业的发展提供服务和帮助。要加强引导,有关部门要编制民营文化企业发展“投资指南”和“政策指南”,引导社会力量把资金投入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俱佳的行业。

4、要象检查考核经济工作一样检查考核文化工作。

要强化措施。相对于其他产业来说,无论是从规模上看,还是从竞争能力看,文化产业还是个弱势产业,需要各级政府加强引导和培育,研究制定产业规划和政策措施。近年来,中央、省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文化经济政策。市委、市政府也初步拟定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讨论稿在会上已发给大家,广泛征求意见。这个《意见》对我市下一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等重大问题作了具体部署。文件正式下发后,各级党委、政府要认真学习,深入贯彻,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同时,要根据各地实际进行细化,提出更具操作性的实施办法。

要强化考核。发展文化产业,不单单是哪个部门的工作,而是一项战略性的任务。各级党委、政府要经常研究文化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把文化名城建设、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任务列入任期目标,并分解到各个部门。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一起规划,一起部署,一起实施。要制定科学的考核体系,重点考核政治方向对不对,工作措施实不实,发展速度快不快,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大不大,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各部门要结合各自的职能,象服务于经济工作一样,服务于文化产业的发展。

要强化责任。加强和改善对文化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领导是各级党委、政府的责任。要管住政治原则,始终掌握对宣传文化工作方针政策和重大问题的决策权,对宣传业务的审核权,对宣传文化系统主要领导干部的任免权,对媒体资产配置的控制权。要始终牢记新闻广电业是党的宣传思想阵地,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党和人民喉舌的性质不能变,党管媒体不能变,党管干部不能变,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不能变。要坚持改革取向,努力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宣传文化工作领导体制、文化事业管理体制和文化产业发展机制。要加强对文化工作的协调,充分发挥党委宣传部门的牵头作用、有关部门的职能作用、文化企事业单位的主体作用,广泛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形成发展文化产业的整体合力。

上一篇:《新方法》学习小结下一篇:井下作业工计算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