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式教学及其方法初探(共12篇)
1.启发式教学及其方法初探 篇一
【初探启发式语文教学】
摘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提倡学生通过自己动脑、动口、动手去获取知识,这也是启发式教学原则的体现。
关键词:提问 点拨 学生主体 情感
启发式教学是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规律,采取各种手段来引导学生积极独立思考,以获取新知识的教学方法体系。其实质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学生思维,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挖掘其内在潜能,使外部教育产生一种内化作用,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在教学中贯彻启发式教学,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但具体的做法则多姿多彩。在教学中一定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里所强调的学生主体地位并不是忽视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仍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只是启发式教学法所强调的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要把学生始终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上。因此,教师必须要在“引导”和“启发”上下功夫,教师不但要主动施教,还要善于引导。
课堂教学的一切活动都要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从而达到教学的预期目的。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至高无上的,教给学生的答案是唯一的。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全忘记。这样无疑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抑制了学生的个性,把学生雕塑成一个模样的书呆子。然而新课标教学中,启发式教学则需要创设适宜学生成长的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而良好的教学氛围缺不了教师这一角色的成功表现。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呵护学生的独特体验,允许和鼓励学生标新立异,甚至胡思乱想、无中生有、异想天开,使他们的个性得以展现。只有创设和谐的氛围,启发式教学才可能得以真正的施行。如果教师还本着师道尊严,居高临下,让学生望而生畏,那可能就是“启而不发”,老师一厢情愿了。
能够把知识传授和学生的智能发展有机地统一,是启发式教学法的重要体现。因为学生的智力的发展,只能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进行,而离开学习知识去谈智能的发展也就成了无本之木了。当然,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也必须依赖一定的智力基础。因此,启发式教学法要求教师不以教为主,而是以引导为主,从而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能,以达到学习知识和发展智能的有机统一。一位教师在教《那树》时鼓励同学们提问题,从而激发了他们的求知热情。有的说:“为什么称伐木工人为刽子手?”有的说:“写蚂蚁依依不舍地告别了老树,有什么用意?”有的说:“驾驶者喝醉了撞树死去,为什么交通专家还要宣判那树偿命?”还有的问:“那树对人类做了那么大的贡献,为什么最终被砍?”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的思维异常活跃,提出的问题闪现着思维的火花。
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有个精彩的说法:“不好的教师只给学生传授真理,好的教师是使学生自己寻找真理。”所以我们又要注意另外一种情况:课堂上,学生的思想卡壳时,教师不要急于把答案说出来,而要启发引导,适时点拨,让学生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遇到学生思想开小差时,也可启发引导,而不是直接批评。有位教师发现班上有人上课爱照镜子,于是在班上讲了个故事,然后让大家说说从故事中懂得了什么。学生议论纷纷,从故事中,从发言中,学生认识到了心灵美才是最重要的。年青时要为自己储蓄知识,储蓄一生的幸福。这样的批评不仅不会伤害学生的自尊,还能启发学生思考,岂不是两全其美?试想,假如这位教师不是委婉启发,而是直接批评,学生未必会心悦诚服,甚至会造成更坏的结果。启发式教学既有教育科学的探究,又有教学艺术的升华,只要教师能注意讲授艺术、提问艺术和设计艺术,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就能使学生发表创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也就能达到教与学的最佳境界。当然,提倡启发式教学,也并不排斥传统的接受性学习。点拨和讲解是接受性学习的基本特征,在启发式教学中,当学生的思维受阻时教师必要的点拨、讲解是不可或缺的,启发式教学与接受式学习是放、收结合,相得益彰。
“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只要我们深入研究并正确使用启发式教学,孩子们就会忘我而主动地学习了。此时,教学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助推器”,作为语文教师,我相信,只要解放思想,勤于耕耘,启发式教学这片沃土,一定会迎来“满园春色”。
=====本文结束=====TXT&DOC=====2010/2=====
2.启发式教学及其方法初探 篇二
1 传统英语课堂的弊病
传统课堂以“填鸭式”教学方法为主, 从教学过程看, 将教学过程认为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 这一教学过程观表明, 教学的内容是知识, 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 学生则是接受知识的容器, 过分强调教师的作用, 忽视学生积极主动的一面, 重教不重学, 要求学生一切听从教师的摆布,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思维发展, 不利于培养具有独创精神的人才。从教学方式看, 主要靠教师讲解来传授知识。教师处于至尊、主动的地位。学生则接受、复习和记忆知识, 处于被动的地位。教师传授什么, 学生就接受什么。 (束炳如、倪汉彬, 1996:3-4)
2 认识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育是我国最古老、最传统的教学方法之一。“启发”一词, 最早来源于孔子的“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朱熹也说:“愤, 谓心求通而未能之意, 悱, 谓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朱熹, 1995) 英国教育家爱德华•德波诺认为:“教育就是教人思维。”由此不难看出, 启发学生的思维是教师教学启发艺术的主旋律, 启发式教学坚持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互作用的统一, 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同时启发型课堂坚持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使知识与能力同步发展 (康钊, 2007:58) 。曹长德主编的《启发式教学论》提到:启发式教学是促进个体和谐发展、增进个体幸福的教学,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启发式教学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教学的主要目标、以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为中心环节、以开发学生的智力, 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为主要任务。 (曹长德, 2011:84-86)
启发教学不是牵着学生走, 强迫学生去学习。我们要弄清楚启和发的关系, 然后在教学中自觉加以正确运用, 才能真正发挥教学的魅力。 (李宇光, 2011:33)
3 启发式教学的种类
3.1 语言启发
语言被称为是思维的外壳, 是打开人类心灵深处奥秘的钥匙。教师的语言运用不仅是知识、思想和情感的载体, 更体现着教师的功力和品位。语言启发是指教师通过语言来启发学生思考并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由于并非所有的语言都具有启发性, 因此, 具有启发作用的语言应该有别于普通的语言, 应该具有自身的特征。正如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所说:“教师的嘴, 就是一个源泉, 从那里可以涌出知识的溪流。”
3.2 情境启发
学生的成长不是凭空发生的, 必须与外界环境不断地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植物有了良好的土壤, 才有可能长翠绿的苗子, 开出鲜艳的花朵, 结出丰硕的果实。由上可知, 人类生存的环境为人类的思维提供了条件与基础, 人类的理性知识虽然是人脑思维的结果, 但是无一不根植于一定的环境。环境对人的启发作用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一是良好的环境条件可以让人心情舒畅, 精神焕发, 思维容易被激活, 容易主动积极地领悟新的知识;二是人可以直接从环境的发展变化中得到启发, 获得某些规律性的认识。因此, 教师可以创设轻松、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 并适当地利用教具、实物等调动学生的思维心理积极性, 刺激学生的想象力等。 (曹长德, 2011:98-123)
3.3 表情动作启发
所谓表情动作启发, 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 使用眼神、手势、表情、体态等“无声语言”, 将有关信息暗示给学生, 使之心领神会、当下彻悟。在教育过程中, 教师对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准则、思维方式会带来诸多影响。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作风、治学态度和治学思路, 每天都在熏陶着学生。一个好的教师绝非单纯地传授知识、解答疑难, 更是通过自己的教学和个人风格给学生以思想上的启示, 激发和点燃学生的思想火花, 并给学生的学习、思考做出榜样。 (孙菊如, 2006:70-73)
4 启发式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法
4.1 运用多模态话语理论, 进行启发式教学
多模态话语指在话语中构建多声互动的方式, 利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 并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如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等的介入, 进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张德禄, 2010:249-256)
多模态选择为教师从外部提供一种帮助, 并在外语教学中提供真实语境。以人教版模块四第一单元的Using Language为例, 本节课的中心话题是“women achievements”, 讲述的是为中国妇女和儿童奉献一生的杰出女性——林巧稚的故事。在lead-in部分, 教师可以通过呈现几幅有关林巧稚的图片, 让学生猜测图片中的人物, 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并就这些图片, 启发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尝试描述她的外貌, 认识这位献身医学事业并做出巨大贡献的伟大女性。
此外, 现代多媒体教育技术的发展为教学提供了尽可能真实的语境。教师不但可以把真实交际场合的录像作为学习资料, 让学生体验真实语境的交际, 也可以作为背景信息, 让学生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与录像中的交际者在录像提供的语境中进行交际, 如在本课的教学中可以播放林巧稚身前的纪录片视频, 为学生提供阅读材料的背景信息, 看完视频后让学生思考并讨论What doyou think are the important qualities that a doctor should have?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运用能将抽象的问题形象化, 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开拓学生思维, 帮助学生理解问题。
4.2 采用以思维为基础的对话教学策略, 促进启发式教学的语言启发
在这种策略中, 教师提出问题以刺激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讨论, 通常这些问题是开放性的, 所以教师的反馈也并不是简单的“对”或“错”。相反, 在对话教学策略中, 教师和学生一起思维, 教师扮演了一个最佳典范, 向学生亲身示范他们该做什么, 让学生有方向地进行批判性思维。 (斯腾伯格, 2001:50-57) 这样的教学不是让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不是片面强调教师外在的注入、灌输和奉送, 突出学生的死记硬背, 而是注重教师的启发、点拨、诱导和教给学生方法, 更明确了教学活动的双主体的存在, 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发挥教师的主体、主导作用, 又要激发、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运用对话教学时, 教师自己必须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和教学, 应该仔细思考他们自己关于创造性的价值观、目标以及观点, 然后表现在行动中, 为学生树立一个创造性的典范。 (斯腾伯格, 2002:101)
如上节提到的Discussion环节:“What do you think are the important qualities that a doctor should have?”让学生互相讨论, 发表自己的看法。在这环节中, 教师要在教室来回巡视, 关注全体学生, 并适时运用对话策略, 加入学生之间的讨论, 给他们提供必要的提示和一定的帮助。
T:I think a good doctor will devote his whole life to patients.What about you? (教师先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为学生树立一个典范, 同时也能就这个问题, 给予学生一定的启发)
S1:I think he should be friendly to his patients.
T:Yeah, a good doctor should be a nice person.
S2:I think he should have superior skills.
T:I can’t agree more.A learned doctor is the blessing for all patients.
S3:… (见这名同学回答不出, 教师便给予他适当的提示, 启发他的思维)
T:What about the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S3:Well, I think a doctor should have the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so he will work hard.
5 教授学生不同的思维策略, 构建启发型课堂
作为教师, 往往都期望, 即使不提供思维策略, 学生本身也是可以进行独立思考的。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思维是需要进行训练的, 思维是“看得见”的, 是可以有形化的, 也是有规律甚至步骤可以遵循, 是可以“教授”, 可以“学会”的。在进行启发式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适当地教授给学生不同的思维策略,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5.1 K.W.L.——深入思考策略
这是诱导和激励学习者的最有效的策略之一, 缩写的KWL分别代表的是已知的 (What I Know, K) 、想知道的 (What I Want To Know, W) 和学到的 (What I Have Learnt, L) 。这是一个神奇的策略, 它常常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并在每堂课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任务, 让他们有效地管理自己的学习, 最终达到自主学习。 (弗兰肯海姆, 2011:75)
5.2 鼓励水平思考
教师经常鼓励学习者多从侧面思考, 从侧面发挥创造性, 却从没真正解释过怎么样是侧面的。水平思考的关键是改变了问题的前提假设, 用一种侧面的方式看待这个问题。如“一个卡车司机沿着一条单行道逆向而行, 正在站岗的女交警却对此视而不见。为什么?”按道理说, 这个司机是要被罚款的, 如果不罚款, 就一定有另外的情节。在这里运用水平思考策略, 改变这个问题的前提假设, 很快就可以做出判断, 卡车司机并不是一个开着卡车的人, 而是一个卡车司机沿着马路行走, 因此就没有做出任何违法的行为。 (弗兰肯海姆, 2011:95)
教师可以把诸如此类的思维策略融合在各种课程背景之中教授给学生, 使学生知道该如何更好地思考、建构自己的知识。
总之, 教师要善于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去学习, 强化知识发现过程, 培养学生的研究习惯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只有这样, 才能让学生充分发展, 体验到学习过程中的乐趣。
参考文献
[1]曹长德.启发式教学论[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2011.
[2]弗兰肯海姆.活跃课堂思维的教学策略[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1.
[3]康钊.浅议启发式教学的意义及运用教育探索与实践[J].西华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2007 (1) :58.
[4]李宇光.浅析语文教学中的启发教学艺术[J].语文与成才, 2011 (6) :33.
[5]罗伯特·斯腾伯格.思维教学:培养聪明的学习者[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1:50.
[6]罗伯特·斯腾伯格.成功智力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成绩[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2:101.
[7]束炳如, 倪汉彬.启发式综合教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3-4.
[8]孙菊如, 陈春荣.课堂教学艺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70-73.
[9]曾蕾, 廖海青.功能语言学与外语教学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0:249-256.
[10]张德禄.多模态话语理论与媒体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教学, 2009 (7) .
3.初中生物问题启发式教学初探 篇三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初中生物知识虽然和学生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也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如果教学中教师只是一味地讲授,学生不容易接受,学习兴趣也不高。相反,在教学中通过情境来让学生从生活中了解生物,引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在对旧知识复习的基础上引入新知识,这样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会去主动探究。
如在“细胞的分裂和分化”的教学中,学生通过之前的学习已了解了绝大多数生物是由细胞构成的,而该课要让学生在此基础上掌握细胞分裂的过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细胞的分裂过程,教学中教师可以以学生熟悉的种子萌发、小鸡长大、受精卵发育等动画来引导学生观察,接着演示变形虫的细胞分裂画面,并提出问题:“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核和细胞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细胞分裂的结果是什么?”由此而导入新课,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提出目标,自主学习
实施问题启发式教学,问题是启发学生思考的重要手段。要让学生在课堂探究中能更好地分析并解决教师所提出的问题,通过自主学习获得初步构建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同时,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目标性不强,这就需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学生自主学习前以明确的目标来进行引导。
教师所提出的目标一要符合大多数学生的知识基础,二要做到明确,让学生知道要了解什么、知道什么。如在“神奇的微生物”的自主学习阶段,教师提出的自主学习目标为:1.知道病毒和细菌的主要特征;2.了解真菌的主要特征;3.初步了解病毒、细菌以及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因自主学习阶段是初步感知阶段,学习目标多以“知道”和“了解”为主,而“掌握”则要放到探究过程中。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深入到学生群体中,帮助学生解决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三、合作探究,分析问题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得了一定的知识构建,但其中也会遇到诸多问题,同时,因学生的知识基础、经验、学习方法等多种因素所限,学生的学习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在问题启发式教学中,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综合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从而促进学生的知识构建。
学生小组在自学的基础上群学,而群学则需要教师用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目标提出探究问题,学生小组间相互交流、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然后教师再引导归纳。如在“两栖类的生殖与发育”的教学中,教师围绕“四W”提出问题:“哪一方发出交配信号?交配一般发生在什么时候?蛙的生殖与发育在何处进行?精子和卵细胞如何相遇?”通过上述问题的讨论让学生明确蛙的生殖与发育,以此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将蛙和蝌蚪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引出“变态发育”的概念。而在概念的总结过程中,先让学生尝试表述,教师再归纳。要让学生从变态发育拓展到两栖纲特征的认知上,教学中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分析蟾蜍、大鲵、蠓螈的发育过程,小组在组内填表综合,最后教师归纳。如此,学生在问题和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探究,摆脱了被动接受的束缚,更好地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构建。
四、教师主导,解决问题
在问题启发式教学中,学生在教师问题引导下进行合作探究,但因学生知识基础、经验、学习能力等因素所限,学生的讨论不一定能完全达到教师的预期目标,或者说,学生的讨论不一定能形成一致性认识。因此,在学生讨论后就需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引导学生进行归纳的同时,采用讲授的方式来向学生解释重点和难点问题。同时,教师精讲后要注重引导学生质疑,通过质疑来引导学生查找学习过程中还未理解或未掌握的知识。
首先,在引导学生归纳的基础上结合重难点进行讲解。以问题启发引导学生探究,教师的讲解依然是不可或缺的。如在“昆虫的生殖与发育”的教学中,教师以家蝉为例来引导学生在观察录像之后分析生殖和发育过程,从而引出完全变态的概念,用蝗虫和家蝉的对比来引出不完全变态的概念。此时,学生对两个概念有了初步感知,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两个概念,教师此时采用精讲方式来阐述这两个概念,并结合具体的例子(如不完全变态:蝗虫、蟑螂、蟋蟀)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这样才能让学生通过问题分析而获得知识的构建。
4.启发式教学及其方法初探 篇四
摘要:高中生物在高中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科学开展高中生物教学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高中生的生物成绩也直接影响了综合成绩的判定,所以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生物教师应该充分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在课堂上进行生动有趣的讲解,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能够更好的学习知识点,所以教师的教学方法应该得到合理的改善,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应高中生物教学,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文章从启发式教学简析入手,分析了高中生物教学中启发式教学法的应用。
关键词:高中生物;启发式教学;应用
一、引言
启发式教学是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同时也是一种非常成功的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对每一个学生给予不同的帮助,在启发式教育的方式下能够让高中生物教学更加高效,并且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热情,让学生不断地去探索生物知识,从而培养出严谨的科学思维。虽然我国的高中生物教学中启发式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进行攻克。在不断地完善下才能更好地发展启发式教育。
二、启发式教学法简析
启发式教育是指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学习情况,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思维的启发,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高中生物的学习范围非常的广泛,学习内容也相对比较繁杂,然而传统的教学方式都是注重对于基础性的教学,都是通过教师进行讲解,这样的方式已经不能适应高中生物的教学。高中生物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和应用性,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注意到将课本知识和理论知识相结合,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一直都是起到指导性的作用去引导学生发展正确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通过使用启发式教学的方法后最大程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高中生物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也应该注意到几点原则。自主性的原则,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都是教师在讲台上进行讲解,学生在下面听的方式,这种方式让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降低,完全是依靠教师在进行学习,所以教师应该不断地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性的学习。在高中生物学习过程中重点是要锻炼学生独立的科学思考能力,通过教师不断地启发让学生不断地去思考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举一反三。
三、高中生物教学中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应用
(一)培养学生兴趣爱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培养起对生物的兴趣,就会自主学习,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还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所以教师想要提高高中生学习生物的效率,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生物是一门抽象性十足的学科,正是因为生物的抽象性让许多学生学习起来也相对困难,所以教师在教学课堂中应该将抽象的生物知识转化为具体的画面或者情景展示出来,这样直观的展示可以加强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此外,高中生在面对繁重的课业压力时都会出现一些情绪上的波动,所以教师应该充分的去了解每个学生的情绪变化,及时的帮助每个学生去解决一些生活上或者学习上的困难,多关心学生的成长变化。这样能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充分的信任教师,才能让学生更加喜欢学习生物。教师也可以对一些生物较差的学生进行课下的辅导教学。
(二)利用直观手段和实验,启发学生自主性
生物这门学科不同于别的学科,生物主要是对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进行培养,生物注重研究的是生命的轨迹和规律。生物知识点具有很强的抽象性,所以学生的理解会出现一些困难,所以就要加强生物实验性的教学,通过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情景去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生物实验的作用,让学生能够在实验中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在实验中提升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学生对生物知识的认知。例如,在学习细胞知识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验的方式利用显微镜对各种细胞进行观察和分析,从而对细胞知识能够有更好的理解,学生通过对具体事物的观察让一个本是书本上的知识点转化为了一个具象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的方式能够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提高。所以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实验教学引导学生对生物进行学习,启发学生的思维,从而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语言生动形象,化难为简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有三大部分,学生、教师、知识。由此可见,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位置,教师通过对学生的正确指导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学习知识,在学习的道路上可以少走很多弯路。同时高中生物启发式教学对教师的要求也是非常高的,教师在课堂中的语言表达直接影响了教学课堂的效率。教师在教学过程如果一直都是使用单一死板的语言模式会让学生对生物的学习提不起兴趣。在没有兴趣的前提下任何的学习都是被动的,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会被提高。所以高中生物教师应该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让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不断地提高,在教学课堂上运用生动有趣的语言进行启发。在教学前制订出相应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在课堂上加强对重点和难点知识的讲解,采用一些课堂小活动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热情和兴趣,这样的教学方式才是真正有用的教学方式,才能够真正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教育方式也在不断地创新和进步,而启发式教学方法在我国的教育中被广泛地使用。这种教学方法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通过实际的实践活动加强对知识的理解。高中生物教师应该更加注重对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发展和完善,真正做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郑钥洲.试论高中生物教学中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应用[J].生物技术世界,2015(11):200.[2]孟祥爱.试论高中生物教学中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应用[J].赤子(上中旬),2015(18):274.[3]李燕.试论高中生物教学中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应用[J].学周刊,2015(19):60.[4]高红雷.试论高中生物教学中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3(21):68-69.作者简介:
5.启发式教学及其方法初探 篇五
白礼武
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经济成份多样化、利益主体多元化和社会生活方式复杂化,中学的德育工作,特别是中学的思想政治课教育工作中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高级中学思想政治课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它对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德,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新课程教学改革就是要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真正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因此,新课程教学改革要在原有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努力探索新方法、新模式,逐步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一、新形势、新变化对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的影响
要深入研究思想政治课教学方式方法,加强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和学生的思想脉搏,研究教育工作的现状。现阶段,不断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中学生所接受的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特别是中学生的思想状况已形成了较大的反差,为思想政治教学工作带来重大的挑战。
1.社会价值观变迁与学生思想变化的差异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化使得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也使青少年的认知模式和行为方式发生改变,主要体现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造成精神文明的多元化和差异化,使得部分学生不比俭朴比阔气、不比艰苦奋斗比荣誉、不比节约比浪费;城乡教育资源差异造成视野差距化和不均化,教学资源的不均、生活环境的差异使得学生在接受同一教学内容时产生不同的影响;信息获取方式的立体化和多样化,给学生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带来深刻的变化。
2.家庭教育观转换与学生道德取向的变化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对学生的成长方式和道德取向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道德价值观多样化的出现,学生接受教育观念上的变化表现在:缺乏正确的善恶是非观念和法制观念,思想认识和道德品质异化,利己主义、个人主义存在普遍化的倾向;重享乐、轻发展,自控能力、自觉性、学习态度、学习纪律较差,存在生活依附、学习依附和心理依附,创新和敬业精神不够突出等。
3.学校教育观发展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教学改革使素质教育成为主题。随着学校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方法也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说教式传授方法无法满足学生探究式、体验式学习的兴趣,开放式教学环境使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以提高,应试教条式教学方法使学生无法体会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科学性与伦理性、政治性与历史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的有机融合。
二、思想政治课教学方式的创新与探究
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取得实效,关键是方法问题。方法得当,事半功倍;方法不当,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创新教育是全面教育,它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创新教育既要求面向全体,又强调个性化教育。因此,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必须创新。首先,要把知识的传授与学生的情感体验结合起来;其次,把教育改革的新成就及把探究法、研究法与人格法结合起来;最后,激励法与成就法结合。对中学生进行理想、道德教育,并使之成为中学生自觉的精神追求,必须经过反复激励,使他们有所感悟、有所成就才能实现。因此,对教学方式的创新与探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启发式教学为主,改变“注入式”孤立教学,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
课堂教学是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主要形式。课堂教学有注入式和启发式两种方式。传统的注入式以教师为中心、片面强调对学生的知识传授,教师满堂灌,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只是一个“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教育方式完全忽略了学生智力的发展,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启发式教学注重在知识传授过程中突出主体作用,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既注重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结合,又注重学生学习的情绪体验。因此,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观念首先要从注入式教育向启发式教育转变。
2.以分层式教学为轴,突破“填鸭式”机械模式,激发学生探究式学习的兴趣。
教学目标具有导向和评价作用。按教学大纲要求,将认知能力、情感水平、行为操作三者融为一体,从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全面提高素质诸方面考虑,确定与各层次学生学习实际水平相适应的分层教学目标。目标分层适宜低起点、多层次、有弹性。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从认识知识的深度、广度,接受新知识的速度,练习、应用的强度等提出不同层次要求。将课程与每章节的教学目标分层时应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既能达到基本要求一致,又能鼓励个体发展。各层次学生最低要求要达到课程标准基本要求;中层学生要能进行较复杂的分析和应用;对高层学生要求具有自学、探索、分析、综合问题的能力,能进行创造性学习和实践。
3.以递进式教学为主,突破分数、答案的单向性,探索学生的开放式创新能力。
教学内容方面,大力度进行了课程内容的梳理,在坚持保持课程的应有系统性,利于未来知识的展开和深化的前提下,大幅度淡化“难、偏、繁、旧”性内容。首先侧重基本思想方法教学,构建进退自如的课程框架内容,即“基本平台内容”。合理进行教学内容的层次处理,规范课程提纲,细化课程要求,最后形成富有弹性的课程教学执行大纲。教学设计方面,强调教学内容必须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相匹配,难易要适度,要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接受能力等来安排相应的教学活动,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教学方法改革方面,反思以往的教学高耗低效、不讲效率的原因,培养教师向教育科研要效益的意识和能力,不断研讨逐步完善具有特色的凸式递进教学模式,具体实践“分层递进、重点突破”的课程教学战略。
6.启发式教学及其方法初探 篇六
船载雷达综合测量精度估算方法及其应用初探
在推导极坐标系中船体变形修正公式的基础上,提出了船载雷达综合测量精度的.估算方法,并对其在定位和定轨精度计算、标校及日常工作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作 者:蔡建军 周朝猛 王栋良 CAI Jian-jun ZHOU Chao-meng WANG Dong-liang 作者单位: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江苏江阴・214431刊 名:飞行器测控学报 ISTIC英文刊名:JOURNAL OF SPACECRAFT TT&C TECHNOLOGY年,卷(期):26(4)分类号:V556关键词:船载雷达 综合测量精度 定位精度 定轨精度
7.启发式教学及其方法初探 篇七
(一) 启发式教学思想的内涵
《论语》中的启发式教学思想的要义体现在孔子的名言中:“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1]其中, “愤”是指苦苦思索而未想通的样子;“悱”是指口里想说而不能明确说出来的样子。整句话是说,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不到苦思不解的时候, 不去开导;不到想说又不能恰当说出来的时候, 不去提示。如果老师讲出一方面的道理, 他不能类推出其他方面的道理来, 就不要再教其他知识了。孔子这段话中所蕴含的启发式教学思想有着丰富的内涵, 主要有以下几层含义:
首先, 教师的启发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启与发, 是不同层次的两个概念, 它们是针对愤与悱两种不同的心理状态而提出来的。当学生的心理状态处在“愤”时, 他正在动脑筋思考某个问题, 但还没有想通;当学生处在“悱”的心理状态时, 学生的思维是混沌的, 对事物是一种模糊的认识, 所以此时学生无法表达自己的思想。那么, 教师的“启”与“发”就应该针对学生这两种不同层次的情绪状态, 由浅及深, 由表及里的进行。
其次, 教师应该把握时机, 及时施教。当学生处于“愤”、“悱”的情绪状态时, 学生就有了强烈的学习愿望, 只有抓住这个时机, 才能取得启发的效果, 否则不仅不能保证学生的积极思维, 反而会压抑甚至扼杀学生已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需要强调的是, 教师应该尽量避免超前启发和推迟启发。
再次, 学习者应该具备一定的基础, 才能举一反三。“举一隅”是“反三隅”的基础。“一隅”是基本理论, 是了解其他事物的关键, 只有对“一隅”的本质做深入的理解, 才能“反三隅”。如果学生不能举一反三, 教师“则不复也”, 即不能再教更深的知识了。
总的来说, 《论语》中的启发式教学思想, 从教师方面来看, 就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 以便认识本质、发现规律, 举一反三;从学生方面来看, 就是不断地汲取知识, 并对其进行重组, 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 提高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理解对现代的启发式教学同样适用。
(二) 《论语》中启发式教学思想的运用
《论语》中关于启发式教学的案例有很多, 孔子根据不同时机、不同对象, 采用不同的语言和方法, 因材施教地启发学
1循循善诱
颜渊赞扬孔子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博我以文, 约我以礼。”[2]孔子的循循善诱正是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孔子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 从易到难, 循序渐进地启发学生, 逐步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与认识能力。如从子路与孔子的问答来看: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 尧、舜其犹病诸?”[3]
子路问孔子怎样才算是君子?孔子说:“君子应以敬为目标。”在这里, “敬”的范围很广, 但孔子并没有说出“敬”的对象, 因此给子路留下了极大的思维空间, 任其驰骋想象。接下来, 子路连问了两个“如斯而已乎?” (像这样就够了吗?) , 一问逼一问, 孔子一问接一答, 循循善诱, 一直回答到“尧、舜其犹病诸”, 意思是像尧舜这样的圣人做到修己以安百姓都有困难, 更何况一般人呢?孔子的答教艺术就在于不把答案直接告诉学生, 而是有步骤地引导学生层层设问, 然后不断地层层解答。就是在这样一种其乐融融的师生互动中, 学生肯于钻研和勇于发问。可见, 这种循循善诱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索能力。
2重问重答
众所周知, 《论语》中的一问一答的形式, 是孔子启发式教学的重要表现。但是, 我们不能由此得出结论:启发式教学就是多提问, 多回答。这样的论断是片面的, 是不切实际的。只有好的问题和好的答案才具有启发性。孔子重视提问, 也重视回答, 他运用一问一答的教学艺术, 将启发式教学发挥得淋漓尽致。
孔子说过:“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4]这是孔子重问的指导思想。他正是用这种思想要求自己虚心地向周围的人请教。同时, 也要求他的学生择善而从, 见贤思齐。我们知道,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是互动的。教师要积极发问, 引导学生的思维, 启发学生思考。学生也要发挥自身的积极主动性, 善于发问, 只有问, 才有问题的解决, 也才有认识的提高。学生要在发问中获取知识, 也要在发问中触类旁通, 举一反三。
在《论语》中, 孔子不仅重问, 而且重答。回答的方式灵活多样, 有的是正面回答, 直接给出答案;有的是委婉回答, 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有的是无声之答, 即以不答为答。下面就是一个无声之答的例子:
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 奡荡舟, 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嫁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 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5]
南宫适 (人名) 问孔子:“羿 (人名) 善于射箭, 奡 (人名) 擅长水战, 最后都不得好死。大禹 (人名) 和后稷 (人名) 亲自种庄稼却得到了天下, 这是为什么呢?”在孔子看来, 南宫适提的问题很好, 但他没有作出回答, 等南宫适走后, 孔子对他的观念加以了肯定。这种做法, 显然更富有实际教育意义。孔子没有当面表扬南宫适, 是避免他有骄傲的情绪, 同时也给了弟子思维的空间。
3叩其两端
叩其两端, 是说从事物的不同侧面来看待问题, 注重思维的广阔性的训练。在教学过程中, 孔子对学生旁敲侧击, 从事物的正反两面去启发和诱导学生, 拓展学生的思路, 使其辨证、全面地考虑问题, 进而做出正确的判断。孔子曾和子贡讨论对人的评价: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 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 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 其不善者恶之。”[6]
子贡问:“同乡的人都赞扬他, 他这人怎么样呢?”孔子说:“这还不能肯定。”子贡又问:“同乡的人都憎恶他, 这人怎么样呢?”当子贡尝试着从事物的两个方面思考问题后, 孔子给出了答案:“最好的人是全乡的好人都赞扬他, 全乡的坏人都憎恶他。”孔子通过对事物两个对立面的研究来得出最后的结论, 这也是《论语》中启发式教学运用的体现。
总之, 《论语》创造性的提出了启发式教学思想, 并且在实践中始终不渝地贯彻着。孔子运用各种方法, 使学生自求自得, 通过启发再思再学, 使学与教实现了最佳结合。
二现代启发式教学的实践误区
启发式教学是《论语》中教育思想的瑰宝, 也是现代教学论的一个重要课题。探索启发式教学思想, 对于当前转变教育观念, 改进教学方法, 促进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何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运用启发式教学, 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这是每位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任务。启发式教学历史悠久, 生命旺盛, 但是在现实的实践中往往出现以下几个误区。
(一) 把启发式教学当成一种教学方法
把启发式教学看成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 主要是从“式”而来。有些人认为既然是“式”, 那就一定是一种具体的方式、方法。这种看法是片面的, 不科学的。其实, 启发式是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 任何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如果不具有启发性, 就失去了灵魂。
启发式教学思想能指导教师在教学时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辩证地统一起来, 使教学成为师生之间共同的特殊的认识活动。就教学过程的总体而言, 教师并非为教而教, 而是为学而教, 只有让学生摆脱被动的地位, 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的目的才能实现。如果在教学时, 教师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没有开启学生的思维空间, 无论用什么方法也势必劳而无功。所以, 各种教学方法的实施都离不开启发式教学思想的指导, 而启发式教学思想必须通过具体的教学方法来贯彻, 它们相互依赖, 相互依存, 但绝不能等同。
(二) 把启发式等同于问答法
很多教师把启发式教学看成是追求课堂活跃的“问答法”, 他们认为上课时对学生提问多, 学生回答面广就是教学效果好的标志。这样的一个思维误区, 使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狂轰乱炸”似的发问。最后, 课堂由“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而且问题的质量也是另人堪忧。有的问题平淡浅显, 一答即中;有的问题难度过大, 学生无法回答, 启而不发;有的问题偏离教学内容, 一发而不可收拾。
产生这种误区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没有把“启发式”当成一种教学思想。前面已经分析过, 《论语》中使用的问答法是以启发式为指导思想的, 但并不是随便发问, 随便回答, 每一个问题都有它的情境和意义, 而每一个答案也不是盲目的, 而是具有针对性的。学起于思, 思起于疑, 启发式教学就是要求教师能够引其“疑”, 启其“思”, 问题的设置应该以学生的思维活动的特点和规律为依据, 并且紧紧围绕教学内容, 从而发动学生的思维马达。
(三) 为了“启发”而“启发”
我们在很多课堂上看到, 教师怎样“启”, 学生就怎样“发”。教师在提出问题后,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一步步向标准答案靠拢。教师不允许学生“越位”, 甚至把学生不同观点看成是对自己的不尊重, 其结果是课堂气氛沉闷, 学生的积极性受限制, 创造性思维被扼杀。
这种误区的产生是因为教师误读了“启发”的实质。教师使用启发式教学, 就必须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 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 充分挖潜其思维潜能。当学生有不同想法时, 教师应该正确引导, 使其成为“启发”的素材。如果教师成为了知识的垄断者, 那么启发的意义也就不复存在了。
(四) 将讲授法与启发式对立起来
讲授法是教学方法中最基本的方法, 现在很多人只要是谈到教学方法的改革, 都对其进行讨伐, 他们认为讲授法不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 并且把它和“注入式”相提并论。
其实, 讲授法之所以会受到批判, 不是方法本身的问题, 而是运用的问题。只要在讲授的过程中以启发式为指导思想, 那么讲授法就不会等同于“注入式”。要想让教师的讲解具有启发性, 教师就不能把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 而是通过讲授, 给学生留足思考的空间, 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来掌握知识, 形成能力。
三实施启发式教学的策略
(一) 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条件。在教学中, 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 鼓励学生发表独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1|08 87立见解, 鼓励学生向教师质疑问题。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放手让他们围绕问题去操作、去思考、去讨论、去争辩。同时, 要善于引导学生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学习、相互竞争, 使课堂气氛既紧张又和谐。这样, 启发式教学才能获得完美的效果。
(二) 激发学习动机, 培养自学能力
动机是驱使人们活动的动力因素。学生的求知心理必须依赖于特定的学习动机, 而学习动机的激发又得益于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借助生动、直观、趣味性的问题和材料, 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愿望。学生有了积极向上的学习动机, 又可以促使他们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养成学习习惯, 形成自学能力。学生的自学能力主要包括: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等。现代启发式教学是以“学”为出发点去研究“教”, 所以学生的自学能力又有助于教师更有效的启和发。
(三) 巧妙运用提问艺术
在课堂教学中, 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就是问题的艺术性。一节课是上得波澜壮阔, 还是风平浪静, 取决于问题的设置。有效的课堂提问, 应从实际出发, 根据教学的知识内容与思想内容, 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来精心设计问题。另外, 还应该从学生实际出发, 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心理特点, 找出能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的问题。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 问题要有趣味性。趣味性的问题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 所以教师应该抓住学生的兴趣点, 所提出的问题也应该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例如, 一个物理老师在讲授用电安全知识之前, 提出了一个问题:“小鸟为什么能停息在电线上, 而不触电?人是不是也能学小鸟那样?”[7]教师的一个大胆设想,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引出了教学内容, 避免了由概念到概念的枯燥无味。
第二, 问题要有价值性。也就是说, 问题的设置要有目的, 合乎教学内容, 不能搞形式、图花样;也不能只提带有暗示性的问题, 诸如“是不是”, “对不对”, 或者学生完全不假思索就能回答的问题。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要合乎学生的认识水平, 让学生“跳一跳”, 就能摘到“果子”。同时, 问题应该具有逻辑性, 环环相扣, 切忌空、大、难、滥。
第三, 问题要有联想性。教学过程是知情意行的统一, 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应该让学生在感知感悟中浮想联翩,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第四, 问题要有针对性。不同的学生所具备的知识水平是不同的, 所以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 设计出灵活多样的问题, 课堂上因人而问, 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对所提出的问题都有所思考。并且, 灵活运用多种提问方式, 直接发问与间接发问相结合, 明问与暗问相结合, 使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四) 善待学生的错误
学生的错误是课堂教学中常见的情形, 如果教师能够善88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1|08
待学生的错误, 适时启发, 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例如, 一位同学在默写成语时, 错将“鸠占鹊巢”中的“鹊”写成了“雀”。教师没有急于纠错, 而是先让学生描述一下自己所见到的斑鸠和麻雀的样子。学生们开始窃窃私语, 见过斑鸠的同学立即发现了问题所在:“斑鸠的块头有鸽子那么大, 小小的麻雀窝恐怕连屁股都搁不下, 占它有何用?只有那宽敞舒适的喜鹊窝才是斑鸠梦寐以求的天堂。”教师借机点拨:“许多成语都来自生活, 只要我们多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 自然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教师接着列举了两组成语请大家辨别: (屈曲) 指可数、首 (屈曲) 一指、卑躬 (屈曲) 膝、能 (屈曲) 能伸、委 (屈曲) 求全、 (屈曲) 意逢迎;口干舌 (燥躁噪) 、心浮气 (燥躁噪) 、鼓 (燥躁噪) 而进。学生反应异常积极:第一组前四个成语中的“qu”都和肢体动作有关, 所以都用了“尸”头的屈;第二组中的“zao”分别和生活常识 (水火相克) 、行为习惯 (急得跺脚) 和相应器官 (口舌) 等有关, 所以分别用了“燥、躁、噪”。老师接着让学生自己举例, 结果一大批常见易错的成语得到了巩固和强化。[8]
在案例中教师没有直接将学生的错误指出来, 而是巧妙地将学生的错误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让学生自己发现错误, 得出正确答案。教师同时又抓住时机, 因势利导, 可以说是真正的达到了启发的目的, 并且将启发的“点”与“面”逐渐扩大, 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有时候, 学生的错误是对既定思维的反叛、修正和超越, 它闪烁着学生智慧的火花, 折射出学生的创新精神。课堂正是因为有了“错误”才变得美丽。教师应该及时“抓彩”, 随机应变, 努力让我们的每一堂课都能出彩, 从而有效地把师生互动和探索引向纵深, 使课堂产生新的思维碰撞和交锋, 促进教学的不断生成和发展。更重要的是, 学生经历错误的过程有时比获得正确的结果更富有积极的意义, 如果教师能够对学生的错误进行启发诱导, 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从而培养学生的个性。
综上所述, 《论语》中的启发式教学思想无论是在古代, 还是在现代, 都有着相当大的实践价值, 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当前的任何教学改革都必须在其指导下完成。
参考文献
[1][4]《论语·述而篇》
[2]《论语·子罕篇》
[3][5]《论语·宪问篇》
[6]《论语·子路篇》
[7]商继宗.教学方法——现代化的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181.
8.初中历史课启发式教学法初探 篇八
关键词 历史教学 启发教学法 质量效果
启发式教学,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启发诱导办法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促进身心发展。积极实行启发式教学,激发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是素质教育对各科教学提出的一项新要求。怎样有效地实施启发式教学,需要我们教师认真研究和探讨。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要合理设计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科学采用授课模式,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设计多种模式,展现学生的个性魅力。下面介绍几种启发式教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一、引入启发式教学
引入启发式教学法是在新旧知识衔接时常用的教学方法。它使学生对旧知识进一步巩固,对新知识迫不及待地去追求、去探究,激发他们如饥似渴和求知欲,也是我们常说和课堂引入。比如,要讲述“唐朝的民族关系”这一课时,先向学生提问:为什么唐朝前期如此强盛?这个问题启发了学生迅速回忆前面所学的知识:唐初统治者吸取隋亡教训,勤于政事,廉洁奉公,政治清明;唐初几代帝王的励精图治,发展生产的努力;“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内容。学生回答后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除此之外,还有哪些政策措施?”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听教师讲述唐朝与各少数民族之间和关系。然后由学生归纳,教师最后总结。
二、情景启发式教学
情景启发式教学是教师用高尚激越的情感、妙趣横生的艺术语言,或用电教的手段来渲染气氛,烘托主题,使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栩栩如生,形成一种意境,来增强情绪记忆,并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用铿锵有力的语言进行情境启发,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诱发学生热爱祖国、追求真理和为人类的进步事业而献身的雄心壮志。例如,讲李大钊、方志敏和刘胡兰等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而献身的英雄人物时,将他们在敌人面前英勇斗争,视死如归的神态,用铿锵有力的语言进行情境启发,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诱发学生热爱祖国、追求真理和为人类的进步事业而献身的雄心壮志。同时提问:他们为什么敢于斗争、大义凛然、慷慨牺牲呢?经过启发,使学生认识到:他们坚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一切反动派必然灭亡。他们具有这样的“大志”,才会有这样浩气长存的“大勇”。讲述“甲午中日战争”时,播放《甲午风云》影片,让学生感受当时的历史环境,认知中国的落后、被动与挨打的史实。明确战败的原因。
三、类比启发式教学
类比启发式教学是将某些有共同属性的历史知识归类,进行比较,启发学生找出异同,使学生准确地把握历史知识的真谛,同时,对提高学生鉴别能力也大有益处。如,讲“第二次鸦片战争”时,与“鸦片战争”进行类比,引导学生从参战的国家、战争爆发的原因、性质、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及条约的内容、战争的结果进行比较,找出相同之处和第二次鸦片战争比鸦片战争侵略程度加深的内容。从而得出结论: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使中国半殖民地程度进一步加深。这样纵向类比可以显示历史发展的轨迹,揭示历史发展的深度。通过比较启发,学生更容易领会,记忆更深刻。
四、辐合启发式教学
这是将某些历史事实进行综合,经过启发,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使学生对历史知识由感情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获得深刻、牢固的概念或理论。例如,讲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时,让学生回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然后提问: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有一个共同的规律是什么?使学生认识到:两次世界大战都是由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固有矛盾和帝国主义为争夺世界霸权、瓜分殖民地及势 力范围的利害冲突引起的,这种帝国主义矛盾是不可调和的,从而得出“帝国主义就是战争”的结论。
五 、因果启发式教学
因果启发式教学是依据历史发展中的因果关系和内在联系,启发学生进行逻辑推理得出正确的结论。例如,在讲述“成吉思汗和忽必烈”时,首先问学生:忽必烈为什么能建立元朝,统一中国?这就启发学生回忆成吉思汗怎样确立“军政合一”的体制、颁布法典、扩军备战、四处征战,建立元朝等。便学生从中悟出这种因果关系。
9.启发式教学及其方法初探 篇九
第一点是讲座内容结合实际,能有效的指导我的语文教学。如:检验学生学习语文的效果,可从定性、定量两个方向来进行检测。“定性” 是检测对语文的热爱程度,属非智力因素的长效检测方法;“定量”是检测学生语文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属智力因素的短效检测方法。不管什么评价方法,对学生而言都是指导方向的。
第二点是在语文实际教学中所遇到的、难以解决的问题,在本次讲座中给予了很好的定位。如:讲到“小学语文识写分开问题”时,让困惑语文老师已久的一类、二类字教学问题“真相大白”:认识日常生活中的3500个汉字,目的在于能自己阅读、获取信息;会写2500个汉字,目的是用文字传达信息,所以一定要识、写分开。
后面又陆续讲到学生书写、速度问题,并给了量化数字的标准;语文综合性学习——找“读和写”的结合点;进行语文探究学习,就是探究经验、探究方法的问题。
韩通小学
10.启发式教学及其方法初探 篇十
本章教材分析: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有理数的有关概念及其运算。教材从生活中的实例出发,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出现“数怎么不够用了”的危机,为了解决这一危机引入了负数及有理数的一些概念。教材中设置了大量富有数学内含和实际意义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学习有理数的加、减、乘、除和乘方运算的法则及运算律。为了配合有理数运算的学习和应用,教材还安排了丰富的数学活动以及大量运用有理数及其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素材,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
本章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引用并拟定本章教学目标如下:
1.理解有理数的意义,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会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2.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会求有理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绝对值符号内不含字母)。
3.理解乘方的意义,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及简单的混合运算(以三步为主)。
4.理解有理数的运算律,并能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
5.能运用有理数的运算解决简单的问题。
6.能对含有较大数字的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和推断。
7.会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的简单运算。
本章教学理念设计:
本章教学,通过从教材所设问题情景切入,以全体学生的发展为本,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亲身经历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归纳、概括、猜想、推理、交流等能力,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解决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
本章教学实践总结:
第1节《数怎么不够用了》
本节是在小学所学算术数之后数的范围的第一次扩充,是算术数到有理数的衔接与过渡,并且是以后学习数轴、相反数、绝对值以及有理数运算的基础。教学时,可借助教材创设的情境(也可根据学生实际自行设计活动)、引导学生列举生活实例,让学生真正熟悉正数、负数,以及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体会身边的数学,把身边的数学引入课堂,使实际问题数学化。
第2节《数轴》
本节通过与温度计的比较,导出数轴等有关知识,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到可以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数轴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有理数,同时又为学习数的大小比较、相反数、绝对值、有理数的运算等内容提供一种帮助理解的“工具”。
第3节《绝对值》
绝对值是继有理数、数轴、相反数之后又一数学概念,是学习数的大小比较、有理数的运算以及根式等内容的基础,是七年级数学的一个难点,也是重点。通过从教材所设实例出发,借助数轴上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引出有理数的绝对值的概念,并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理解绝对值的意义和作用。由于《课标》要求“绝对值符号内不含字母”,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给予适当渗透。
第4节《有理数的加法》
学生在小学学习了数的加法运算及运算律,进入初中又认识了有理数、数轴、绝对值,本节是加法运算的延伸。教学中,借助课文用○+表示+1,○-表示-1(或利用数轴呈现)这一实际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发现并归纳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让学生经历有理数加法法则和运算律的探索过程,在实践中理解并掌握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并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自主发现运用加法运算律给计算、解答所带来的简捷。
第5节《有理数的减法》
通过教材实例引出一个涉及有理数减法运算的问题,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带着问题去探索。根据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结合具体例子,发现有理数的减法法则,体会化归思想在数学中的应用。再结合例习题,让学生学以致用、熟能生巧。要注意强调法则中的两个变化:“减号”和“减数”。
第6节《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本节是这一章的重点之一,教材通过将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融入实际问题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重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发现和感悟新知、寻求规律,着重突出数感和符号感的培养,而淡化了形式化和记忆的.过程。本节教学,借助课文所提供的情境和游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通过实践,在交流、比较中探索新知,发现规律,并自觉应用到以后的运算中。同时要对解题的规范性加以强调。
第7节《水位的变化》
本节是对本章前半部分知识的小节和综合应用,教材借助实际生活背景,引导学生理解正、负有理数在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实际价值,巩固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通过引导学生学会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抽象、转化为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进而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体会学习有理数的意义和作用,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培养学生建立数学模型的意识和能力。
第8节《有理数的乘法》
本节是对数的运算的延伸,是在学生学习了小学数的乘法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的基础上进行的。教材通过实际情境,引导学生探索有理数乘法法则,经历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发展学生观察、操作、猜想、归纳、验证的能力。教学中借助课文提供的实际情景和学习素材(也可选取其它贴近学生生活的情景),引导学生探索两个有理数相乘的所有情形,鼓励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等活动,归纳、发现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和乘法运算律。重点要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发现使用运算律所带来的简便,从而自觉地将运算律用到以后的问题解决中去。(在探索“负数×负数”时,还可试着引导学生比较、发现规律:“两数相乘,把一个因数换成它的相反数,所得的积是原来的积的相反数”)。
第9节《有理数的除法》
本节通过引导学生类比小学所学除法法则,联系有理数的乘法,通过一连串的特征算式,比较发现有理数的除法法则。教学流程可尝试用以下两种方式:一种是按课本呈现方式进行,利用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通过列举两个有理数相除的所有类型,借助特征算式,让学生在分析求解、观察比较中发现有理数除法法则。
第10节《有理数的乘方》
本节是对有理数的乘法运算的升级,旨在简化相同因数的积的形式,是数的又一基本运算,也是以后学习幂的运算性质、数的开方、二次根式等内容的基础。教学中,既要注重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又要注重观察、归纳等合情推理能力的培养。先借助课文中细胞分裂的实际场景(也可另择情境,如让学生课前准备细绳、剪刀,通过对折、剪断等活动),激发学生阅读、探索、体会有理数乘方的意义,感受乘方的简洁美。然后通过课文例题的练习,引导学生对底数分正、负、零,对指数分奇、偶(正数)等情形分析、讨论,鼓励学生相互合作、交流,并总结所发现的规律,渗透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注意引导学生明确:当底数是负数、分数时,括号的作用。最后联系生活,让学生讲述在课前所收集、了解到的与乘方相关的实例,使学生感受乘方运算对数的大小变化的影响,体现数学美及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实用价值。
第11节《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本节是对全章知识的复习、应用、巩固。组织教学时,先让学生自学,阅读课文,边读边做,引导学生类比小学所学数的混合运算,推广到有理数范围的混合运算,进而总结有理数运算的顺序。通过演练一题多解或者设计比赛活动,让学生在比较中自主发现运算律对简化运算的作用。通过“做一做”24点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运算技能,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游戏中蕴涵的数学知识,体验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数学。指导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积累方法、总结经验、熟能生巧。
第12节《计算器的使用》
11.启发式教学及其方法初探 篇十一
关键词:英语教学;教学模式;启发;探究
小学英语教学,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参与到英语教学中,通过“启发”学生用英语“做事情”归纳总结,从而提高英语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一、选择最合适的材料
针对不同的课堂教学内容,教师按照服务课堂、服务学生的原则,合理选择资料,可以通过网上下载、查阅报纸杂志、自制教具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资料搜集,从而为“启发—探究”教学模式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
例如,在教Foods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些学生爱吃的食物,教师向学生提问:“What’s this?”部分学生可能根据已有的经验,知道部分单词,这时教师就可让学生在小组里教其他的同学。
二、巧提问题,引导启发
“启发—探究”教学模式,提问题是关键。没有问题,这一教学模式也就无从谈起了。只有有了问题意识,学生的探究才是主动的,才能带着问题去思考,才能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并围绕探究性问题积极地思考。也就是说,创新始于问题,没有问题就不能创新。如何激活思维呢?首先,鼓励学生敢于提问题。教师要激发学生提问题的兴趣和欲望。只要学生提了问题就要给予鼓励。其次,提问方式多样化。自问、互问、小组提问、教师提问等,并创设较为真实的语言环境,促使学生在实际应用中习得。最后,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学生提问从最低级模仿开始,教师要做示范,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提问题”。例如,在冀教版第四册Unit 1 Lesson 2一课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所要充当的角色,自编、自演,通过具体的语言实践使学生感知各种表达方式,最后分析出主要的词汇和句型。如,介绍某人的句型“This is +名字”。
三、小组合作,体验探究过程
学生是探究的主体,教师只是活动的组织者。教师要引导学生合作,让学生把自己的材料在小组内交流,并进一步完善小组的材料,最后就可在班级中开展探究活动。教师要多结合探究内容设计学生喜欢的表演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营造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例如,对冀教版三年级“How many...”这一句型的学习,可以采用猜词游戏。
四、总结学习成果,反思学习内容
学生对这一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反思。这种活动可以从知识、技能、方法、态度等多方面进行。例如,教师在一节课将结束时,让学生出示一张“学习结果问题总结”,这样学生就成为反思的主体而不是教师。每个人都可以从个人的角度谈感受,谈收获。其次,开放性反思的内容可是多方面的,不局限于这节课学过的知识,还可以是兴趣、态度、价值观。最后,学生通过自己的切身感受,能有更大的收获,每个学生也得到了同等交流的权利和机会。
12.启发式教学及其方法初探 篇十二
高中数学教师的人格魅力就是数学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的合理的智能结构、高尚的道德品质、健康的心理品格和个体内在的行为倾向性等方面的吸引力.其构成要素主要包括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拥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和高度的政治觉悟等政治素质;拥有正直乐观、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甘于奉献、爱岗敬业及大爱无疆的道德素养;并且还要拥有精湛的专业技能和教学艺术、丰富的教育科研理论及广博的文化修养等知识素养.其作用主要体现在升华学生的道德、陶冶他们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增加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及有助于树立教师威信,提高教学效果.
二、高中数学教师人格魅力培养的措施研究
(一)良好的环境.
1.社会环境.
影响高中数学教师人格魅力形成的社会环境是指专门的教育机构之外的可以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起到一定影响的所有环境和条件的总和.粗略的可以概括为学生家长、学生生活的社区、教师生活的场所、我们的社会发展水平、我国的教育制度、我国的文化水平、我国的教育法律法规章程及社会传媒等.这些社会环境的客观存在,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数学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因此,要塑造数学教师人格魅力,就应该着手改善社会大环境.
2.学校环境.
(1)建立科学的教师评价制度.学校要改变过去仅仅以学生的学习成绩评判数学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方法,而应该把学生的完美人格纳入评价数学教师教育教学工作成效的标准,从而激发数学教师塑造和提升自身人格魅力的积极性.
(2)学校应大力宣传数学教师人格魅力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作用,引起数学教师对自身人格魅力的重视,并积极的塑造自身的人格魅力.同时,学校应明确数学教师完美人格的具体标准,为教师完善人格提供前进的方向.此外,学校还应该选出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作为大家学习的榜样,为数学教师塑造人格魅力提供动力和目标.
(二)提高自身素养.
1.努力学习相关知识,提升自身素养.
首先要学习数学的专业知识和课外知识.数学教师要想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就必须要做好教学工作,认真学习数学相关的知识和理论,刻苦钻研,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这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高职数学教师还必须掌握其他学科相关的知识,努力成为博古通今的通才,做到融会贯通.要学习现代教师人格理论,数学教师认真学习现代教师人格理论,不仅能够明确完美教师人格的标准,确定自身人格的塑造方向,还能够掌握人格塑造规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还要向优秀的有经验的老教师学习.
2.投身教育实践,在反思中前行.
【启发式教学及其方法初探】推荐阅读:
声乐教学中启发式教学研究论文09-02
探索启发式教学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06-23
数学教学论文:数学素质教育的最佳途径――启发式教学08-14
启发的作文06-22
惭愧 启发 收获09-25
听课课后心得启发06-17
启发演讲稿09-25
人类对大自然的启发07-21
观察中得到的启发10-07
2022《藤野先生》阅读启发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