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的培养和研究开题报告(精选8篇)
1.初中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的培养和研究开题报告 篇一
《高中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及提高的研究》开题报告
昌黎汇文二中赵秀英课题编号:XHXNO.035161
课题名称:《高中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及提高的研究》
课题主持人:赵秀英数学教师本科学历中学一级
课题组成员:李建文(课题副组长)、于建华、李晓庆、朱天茹、韩东艳、李淑玲、龙艳萍、张向辉、贾俊军、石学伟
一、选题的主要理论依据,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主要理论依据
学习兴趣,是学生掌握知识和形成完美品格的重要心理因素,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学习兴趣是指学生对知识的一种积极认知倾向,表现为学生积极主动要求学习,喜欢学习和坚持学习,它是学生求知的一种动力,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使学生长时间地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有助于他们敏锐地观察,牢固的记忆和丰富的想像。为此,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将教学目的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求,是每个教师应该努力去实现的目标。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课题研究的目的:借鉴先进的教学理论及心理学,教育学的最新成果,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根据教育教学实际,针对学生特点,努力探索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研讨如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研讨如何营造学生乐于参与的数学实践氛围。
课题研究的意义:数学是一门有很强的系统性和逻辑性的学科,对数学有浓厚兴趣的学生会全神贯注地进行学习,千方百计地想法去认识和解决数学问题,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指出:有了兴趣就会乐此不疲,好之不倦。
二、课题研究的背景
教育的基础应该以实行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立足于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长期以来,数学教育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学法研究少,对学生“一刀切”要求多,分层要求少,究其原因是教师没有根据学生接受教育的心态实施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求知欲和学习兴趣的培养,致使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淡薄,不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这样,有如何谈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又如何谈素质的提高。因此必须研究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三、课题研究的范围、内容
1、研究试验班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了解学生思维能力,知识掌握程度,创设出能够熟练、灵活、准确、恰如其分地驾驭学生的最佳教学情境
2、明确目的,调动学生学数学的情感,培养兴趣,激发其乐于学习数学的学习热情
3、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探索适合学生,适合数学课堂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
四、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采用整体设计,分段实施的方法,在每一阶段结束前进行交流总结,提出下一阶段实施研究的侧重点,朝着预定目标前进,具体研定过程。
五、研究的对象
考虑试验成果的普遍意义及其可行性,研究对象是研究组成员所任课班级的学生
六、课题实施的基本条件
1、本课题受到学校领导的高度关注和重视,给予了多方面的支持
2、本课题主持人在教学一线上工作多年,有广泛地教学经验,较高的教
研水平和很强的组织能力,课题组成员都是一线教师,在教学岗位上不断地探索着有效的教学方法
3、本校有一流的多媒体教学设备,这使该课题在研究方面又有了很好的硬件方面的支持,这些有利条件保证了该课题的顺利进行,也给课题研究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七、课题研究进度及预期目标
本课题于2006年1月 开题,2009年6月 结题
主要分四个阶段进行研究
第一阶段(2006年1月----2006年4月)实验准备阶段
组织实验教师进行理论学习,转化思想,更新观念
第二阶段(2006年5月-----2006年6月)调查探索阶段。
对学生的个性心理、学习兴趣进行调查分析,主要运用调查法,测试法及统计研究法,采用问卷调查、笔试卷等方式,指出学生对学数学无兴趣的根源
第三阶段(2006年7月-----2009年2月)试验实施阶段
重点探索,采用多种形式,创设情境,激发增长学生主动参与高中数学教学的兴趣,对实验组成员分阶段召开经验交流会,及时总结,肯定成绩,指出不足
第四阶段(2009年3月---2009年6月)试验总结阶段
对前几阶段的研究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和归纳总结,形成本课题最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完成科研论文,同时做好课题结题验收的各项准备工作。
八、课题研究成员分工
1、主持人:抓全面工作,组织协调课题组成员,周密合理分工,及时制定课
题实施计划,各阶段总结,使课题研究按计划,有步骤稳定的进行。
2、其他课题组成员及时撰写研究报告,针对所教试验班总结各阶段进展的具体情况,上升到书面文字。
九、预期成果
最终成果:《高中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及提高》
阶段性成果:《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探索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最佳整合,提高数学兴趣》,《重视师生情感的培养,内化数学学习兴趣》
2.初中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的培养和研究开题报告 篇二
一、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和谐的师生关系
对语文的兴趣,无论是发自内心喜欢语文,还是因为喜欢语文课的氛围,甚至是喜欢语文老师,最后都能够转化为对语文真正的喜爱。因为他们由其他原因的喜欢进入语文世界之后,定会为它的精彩所折服,会感受到更加深刻的学习意义。所以营造一个好的学习氛围,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是很重要的,起码可以作为学生开始接纳语文,有学习兴趣的第一步。在古希腊的神话中,有一位年轻的国王,他喜欢雕塑。有一次他用自己全部的爱雕塑了一尊象牙美女,后来整个美女就真的复活了,和国王相爱并结婚生子。所以如果老师能够像这位国王一般,用自己的爱来教育学生,那么学生定会喜欢这个老师,喜欢老师所教学的科目。初中的孩子都很单纯,或许只是因为几句话,或许只是一个鼓励的眼神,也可能是暖暖的微笑,便会喜欢上这名老师。所以老师要放下“架子”,愿意并积极地融入学生的圈子里,用尊重和信任的方式来教学。这样的语文课堂每个人都会喜欢,而这样的语文每个人都愿意了解,了解之后便会“不可自拔”,真正地爱上它。
二、重视学生不同层次需求,展现个性化教育理念
兴趣的激发也不是一概而论的,因为不同的学生会有不一样的兴趣点,同样的兴趣培养方式只能适得其反。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人的需求分为生存需求和发展需求,只有满足了人的生存需求,发展需求才会被需要。而很多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表现为兴趣低,是其“低级需求”没有被满足,这是兴趣培养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初中生正处于发展的青春期,内心敏感易孤独,渴望被关注,此时他们需要一个积极向上的环境,一个有上进行的团体,从而带动他们可以更加努力地学习。初中生的“低级需求”便是这些心理需要,作为教育者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特别是语文老师,更要发挥语文本身具有的“疗伤功能”,在和学生谈心的时候,推荐一些好的书籍,既能够满足他们的低级需求,又激发了发展需求。这样的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其效果更好。还有一部分同学表现为课堂小动作比较多、不认真听讲,和老师唱反调等。其实可能只是想要获得老师和同学的关注,不妨给这部分同学更大的展示机会,让他们通过对语文的学习在全校师生面前朗读,或者是将他们的作文给更多的同学看。当然,在展示之前,老师要先帮助他们修改和纠正,展示他们最好的一面。得到更加正面的评价,他们会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关注。在《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的讲解中,曾经尝试过此方法。让学生写“对自己影响力最大的‘小事’”。然后选择了平常喜欢表现的学生的作文,并积极与他们一起修改,修改到满意为止。然后在全年级展出,得到了一致的好评。这部分同学也因此爱上了语文学习,感受到了其中的快乐和满足感。兴趣是个性的,这也是个性化培养的根本依据。
三、加入教材情境表演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是语言类学科,其实践性和交际性决定了它需要情境表演这种形式。而且经过实践教学发现,学生喜欢这种形式,而且是“百试百灵”,当然必须要选择有“故事”的课文,这样才能满足情境故事的需求,更加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表演活动中学习语文知识,能够将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而且体验到生活学习的快乐,自然会兴趣盎然,整个课堂也变得特有生气。例如,在教学《塞翁失马》这一节课的时候,要重视学生对课文深层意义的理解,而不是简单地了解这个故事,并且要对自己的思想产生影响。《塞翁失马》是一个循环往复的小故事,它从哲学的角度上来讲就是“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我们应该从更加客观的角度来看待问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身处在逆境的时候,不消沉;身处顺境时,不骄傲。要保持一种忧患意识,才是最好的处事态度。让学生分别扮演其中的角色,深入刻画,表现:马主人第一次失马的“不悲”;马主人得马的“平淡”;马主人儿子摔伤时的“淡定”;几个旁边人的羡慕与可怜。可以让不同的学生扮演马主人这个角色,让他们分别感受一下这种悲喜交加,大悲大喜的落差。也可以让观看的同学,选择出表演最优秀的一组。进入教学正题,要让参与表演的学生,讲述一下自己的心得和对自己的影响。此时,老师的引导才是点睛之笔。因为初中生正在逐渐经历人生中的一些事情,这里不只是有欢笑,还有泪水,所以如何处理这些“悲喜”,应该是初中生逐渐建立起来的一种能力,是他们成长的标志。而语文教学不只是文学技巧上的学习,更要承担丰富学生内涵,指导学生人生的责任。《塞翁失马》一文恰是能给此时的学生一个人生启发,让他们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得失,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尽自己的努力,做到最好。
四、结合教材应用多媒体技术,增加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力
语文很多情况下是在叙述一个人的生活,或者讲述一个将要告诉大家什么道理的故事,又或者是在通过某件事情抒发某件感情,还可能是写景,却也不会那么单纯。所以语文中必然包含感情,而抒发感情,就是希望有人能够理解和倾听。但是初中生毕竟没有那么丰富多样的人生经历,也没有见识过广阔的世界,更不可能对作者讲述的事情一一精通。所以没有背景,不了解作者的情况下,是难以理解课文的,更加难以了解那个时代的思想和潮流。也正是因为此,在考试中,很多学生都缺乏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其实每个作者姓名都是对后面问题的一种提示,它告诉了读者作者的身处年代,结合时代背景,一些理论和思想该如何理解就能一清二楚了。它里面隐藏的一些语言和情感,也可以通过背景判断出来。所以在有限的条件下,初中语文教学要想提高效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应该丰富语文教学的背景。学生对背景充分了解,文章理解会变得简单,文中词语自然不会那么枯涩,学习兴趣自然能够提高。而且多媒体所展现的动画和声音一直是学生所期盼的,能够更大程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学时,可以将文中提到的风景和人物图像以幻灯片的形式展现,提到的音乐、电影片段或者是有影视资料可以参考的历史等,可以用视频的方式播放。有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了解详细的历史背景,还有延伸出来的课外知识,会让学生的语文学习更加精彩纷呈。但是还要坚持以教材为中心,不能失去课堂重心而哗众取宠,教学效率才是关键。
总之,初中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要从改变老师的授课方式开始,多样化、动态化、形象化。让语文学习成为学生了解世界的途径,而不是一种压力,一种被迫。只有从心底里改变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印象,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之成为自己最爱的科目之一。
摘要: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兴趣是构成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因此在要求自主学习的新课标背景下,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已经成为教学第一步。特别是对初中生来说,兴趣更是他们探究的动力之源,是提高学习效率之前,必须首先呈现的一点。语文教学更是如此,要让学生感受到文字世界的美好,自愿并向往这种文字世界,以兴趣为动力在其中翱翔。以培养初中语文学习兴趣为目的,结合教学经验,提出几点可以试试的培养建议。
关键词:初中语文,学习兴趣,情感,多媒体
参考文献
[1]姜存国.初中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3,(12).
[2]苏芳.浅析初中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J].教师,2011,(18).
3.初中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的培养和研究开题报告 篇三
[关键词]:初中农村语文 课外阅读 自主学习 有效性 培养
我了解到了现在的农村学生对阅读困难造成的原因:1.书源不足。学校的图书馆建设和藏书量的不足。2.家庭重视不够。受家庭经济因素的影响,学生拥有书籍的数量是有限的。这从某种意义上阻碍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正常开展。
一、开展课外阅读的重要意义
课外阅读可以说是中学生获取知识、开拓视野、积累材料的重要渠道,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对课内语文教学具有独特的促进作用。
课外阅读作为课内阅读教学的重要补充,它对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文学素养和完善人格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它为目前语文研究性学习架起了桥梁。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语言文字的积累,其途径是听和读;语言文字的表达,其形式是说和写。这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树立大语文观,去引导学生在会读一本书的基础上,走出课堂,走向生活,广泛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博览群书,吸收名家名篇的语言精华。
二、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
1、抓认识促阅读
首先抓学生的认识获得其阅读主动性。初中的学生学习往往缺乏主动性与积极性的。很多学生认为课外阅读是没有必要的,加上学习生活紧张,为了应付升学考试,在学校和家长的压力下,他们整天围绕着教科书或辅导书打转,整天钻在作业、习题或试卷中,几乎没有课外阅读的兴趣。作为教师要引导好让其充分认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和初中阶段开展课外阅读的必要性,让其从要我阅读向我要阅读转变
其次抓家长的认识取得其支持。对于现在应试模式来说初中的学生家长往往把分数看比较重,所以成绩在他们心目中是第一位的,根本没有意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因此,部分学生的家长不能理解、不能支持,甚至是直接明确反对,家长的消极态度往往对学生的课外阅读造成直接的不良影响,或者阻碍,或者抑制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还有大部分学生的家长认为孩子选择课外阅读读物,必须是“教材辅导书”,要孩子看的最多的书就是作文选。面对这种狭隘的认识,作为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利用各种机会加强对家长的宣传沟通。
2、抓活动造氛围
(1) 每学期开展一次课外阅读比赛活动。针对初中各年级学生的不同认知特点,语文教师可以每学期给学生开列书单,要求学生分阶段阅读。阅读后,组织学生进行阅读比赛,成绩优秀学生进行鼓励表彰。
(2)在班内定期进行课外阅读笔记检查与展览。比如:向学生提出“每天课外读书半小时”的口号,要求每天写出至少150字的读书摘录笔记,并注明日期,以督促自己;检查方法包括:每周一读书笔记上交检查一次,每天利用课前5分钟讲演进行检查,比如读的一部好书,一篇好文章,一个好故事,一则好新闻,等等;通过这种形式,既起到了检查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起到了交流学习和效果评估的作用。
(3)以班为单位,进行课外阅读心得交流。学生阅读后,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安排一定的时间举行读书报告会,让学生交流各自读书的体会。
三、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外阅读条件
1、建立班级图书室。让学生把自己拥有的好书登记在册,然后经过筛选确立班级图书室的图书目录,并打印发至每个学生。鼓励学生通过图书目录相互借阅,并做好借阅登记。
2、建立班级间交流机制,让学生手中的图书在班内流动。指导学生在阅读中摘录好词佳句,撰写读书心得。通过检查学生填写阅读记录卡的质和量进行评比。
3、利用网络推行电子阅读。教师给学生推荐一些文学阅读网站,让学生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课外阅读。
四、利用好课堂教学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课堂是知识传递的交接地,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交接地,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这才是根本的、有效的途径。我们所要提高的虽然是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但课外要在课内抓。教师是启动研究性学习的关键,教师要利用好课堂这个阵地,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教给阅读方法,让课外阅读真正从“要我读书”向“我要读书转变”。
1、教学时从教材中延伸,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例如,初中语文教材对中国古代四大名著都有节选,教师可充分利用《空城计》、《美猴王》、这些课文,在讲解内容时或学完课文后,教师激趣:
(1)诸葛亮是怎样实施计谋来骗司马懿的呢?司马懿为什么会上当?
(2)作者是怎样描写孙悟空来到世界的?出生后他有哪些精彩的表现?
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完成原著的阅读,读后在班内交流。再如学完《我的老师》布置学生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学完《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推荐学生读《汤姆.索亚历险记》……
2、教学时从课文引用的段落着手,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原著的兴趣。通过阅读原著,使学生理解课文节选段落在原文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更加深刻的理解节选段落的真实含义。
3、课文教学介绍作者时,推荐其他作品。教师在课堂教学介绍作者及作品时,推荐该作家的其他适合学生阅读的作品,以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4、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结合影视对比阅读,从而进行评价、鉴赏。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培养了评价鉴赏能力。
五、运用课堂有效的手段
新课改中提出了自主学习,我们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是引导学生对文本自主感知、感受、感悟的過程。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本脉络清晰,条理清楚,在文本教学时,教师如果抓住主要线索教学,往往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更好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一文中,马克吐温编辑周报是主要线索,为了让学生明确“马克吐温是怎样编?马克吐温编辑后他们变化是怎样的?”我让学生读悟交流,感受查理的变化,提问:马克吐温是怎样编的,写了哪几件事?你找到了哪些句子?然后相机出示以下句子让学生谈感受:通过这几句关键句子的理解感悟,引导学生体会到查理确实变了,变得有礼貌了,变得诚实、守信了,变得有上进心了,自信了。由于所提的问题起到了提纲契领的作用,整堂课避免了出现“满堂问”的现象,学生在读中思议,在读中质疑释疑,在读中理解感悟,学得自主,学得愉悦,学得扎实。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朱慕菊)
[2]《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3]《教育新理念》袁振国 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
4.初中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的培养和研究开题报告 篇四
我们校语文课题组开展的《初中学生语文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探究课题研究》有幸成为咸阳市教研室批准的立项科研课题,在各级领导专家的大力支持与悉心指导下顺利开题。我将本课题的有关情况
特向各位领导、专家和老师们汇报如下: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进入本世纪,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开始关注课程与教学层面的革新,把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落实到课程与教学、课堂与师生活动、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上。近几年来,教师经过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洗礼,教育教学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人们已经不再把教师讲得是否精彩和课堂知识容量的多少作为衡量教学好坏的唯一标准,学生学得是否主动和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是否积极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基于上述因素,我们选择了“初中语文自主性学习方式”作为整个研究课题的一个子课题。
在我国实施新课程的形势下,对自主学习方式的研究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总结了丰富的经验,有代表性的如:江苏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山东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教学模式”等。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逐步走向深入,很多学者及一线教师也都致力于语文新课程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的研究。可以说,新课程实施中学生自主学习的研究是课堂教学研究的一个热门课题,但不同地区要因地制宜的探索出适合本地区实际的课堂教学模式。我校是一所农村初中,为了将本县建设成为咸阳次中心城市,加快教育发展步伐,县委、县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学校硬件设施得到全面改善,校园变化日新月异。眼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成为了我校最紧迫的任务。基于对初中语文自主性学习教学策略的研究,我们又开展了初中语文自主性学习方式的研究。通过课题研究,使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切实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以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以教师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方式指导,来实现掌握语文自主学习的方法、形成语文自主学习的能力,并养成语文自主学习的习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二、理论依据:
1、学生能够成为自主学习者。现代脑科学研究表明,人脑具有无限的发展潜能,同样也具有巨大的自觉潜能。九年义务教育7—9年级是发展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是学生由依赖学习转向独立学习,由他主学习转向自主学习的关键期,只要能充分抓住这一契机,学生就能够成为自主学习者。
2、江总书记指出:“终身学习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次性的学校教育,已经不能满足人们不断更新知识的需要。我们要逐渐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终身学习的教育制度。”未来的社会是一个继续学习的社会,一个终身受教育、不断自我发展与提高才能适应生存的社会,而终身教育要求人们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在学校教育中,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就应该重视学生自主学习方法指导。学生掌握自主学习方法是终身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当今世界教育的潮流,是中外教育家的共识。
3、学生是从师学习的受教育者,但学生不是被动装填知识的“容器”,不是接受教训、听话的“驯服工具”。而是活生生的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只是通过学生的内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才能实现。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师从教会学生学习出发,改变那种让学生跟在自己后面亦步亦趋的习惯,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4、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自己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5、教育家埃德·加富尔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
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一书中认为:“如果任何教育体系只为持消极态度的人们服务;如果任何改革不能引起学习者积极地亲自参加活动,那末,这种教育充其量只能取得微小的成功。”还认为:“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这种个人同他人同他自己的关系的根本转变,是今后十几年内科学与技术革命中教育所面临的最困难的一个问题。”
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教育局局长保罗·郎格郎说:“未来的文盲,不在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据国外统计,一个学生从小学到大学所学到的知识,只占他一生应用的知识的20%,所以从学会到会学,掌握自学的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
主要目标:通过课题研究和实施,使教师切实转变教学观念,认真领会落实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把新课程实施落到实处。通过自主学习方式的建构,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提高课堂效益。更重要的是,通过课题研究和实施,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他们能学、想学、会学、坚持学。
近期目标:引导教师进行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转变观念,在实验班级营造一个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状态和氛围;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问卷调查,找出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法,在整理这些方法的基础上,探索和开发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
长远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二)研究内容
1、研究学生自主学习的基本理论。
2、研究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关系。
3、研究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与模式。
4、开展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研究。
5、研究自主学习的课堂评价机制。
四、本课题研究方法:
(一)资料文献法。查阅国内外有关自主学习的文献资料。
(二)调查研究法。对学生自主学习的状况进行问卷调查,写出调查报告。
(三)行动研究法。教师直接对所从事的课堂教学活动进行研究,包括“计划、实施、反思与评价”三个环节。
(四)实验研究法。在课题组成员所任教的班级中开展语文自主学习的实验研究。
五、研究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5年4月—2015年5月,论证课题。课题成员:文晓娟、梁娇燕。课题方案制定:梁娇燕
(二)研究阶段:2015年5月—2015年10月,实施措施。
1、建立学习交流信息的制度,组织学习理论,收集有关文献资料。
2、课题组对课题进行论证,进一步修正、补充、完善
3、成立子课题组,制订各自具体的研究计划,具体实施各子课题研究,全面实施实验方案,完成调查、分析、研究,相关论文和实验报告(含案例分析报告)汇编成册。
(三)中期论证。(2015年10月—11月)
对课题研究过程中获得的资料、数据进行分析、汇总,进行阶段检查和总结,调整和改进下阶段研究工作,撰写中期研究报告,并通过课堂教学观摩或发表论文等形式展示成果。
撰写各子课题的终端研究报告,撰写总课题研究报告和结题报告。
1、对积累的资料进行汇总、分类,做好资料的补充、完善、总结工作。
2、检查创新作业效果,编辑印刷“创新作业方案集”。
3、检查课外阅读实施效果,编辑印刷“初中生课外阅读指导案例”
4、编辑教师教学行为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研究案例集——《且行且思》。
5、在进行分析论证的基础上,编辑《初中语文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探究研究论文集》,写出课题研究报告,接受专家、领导对课题研究成果的鉴定。
(四)总结阶段:2015年11月—2015年12月,结题鉴定。撰写各子课题的终端研究报告,撰写总课题研究报告和结题报告。
1、对积累的资料进行汇总、分类,做好资料的补充、完善、总结工作。
2、检查创新作业效果,编辑印刷“创新作业方案集”。
3、检查课外阅读实施效果,编辑印刷“初中生课外阅读指导案例”
4、编辑教师教学行为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研究案例集——《且行且思》。
5、在进行分析论证的基础上,编辑《初中语文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培养与研究论文集》,写出课题研究报告,接受专家、领导对课题研究成果的鉴定。
(五)推广、深化研究阶段(2015年12月——)
开始拟定全校整体推进以“教师、学生角色转变,课内、课外有机渗透,教学、活动的相辅相成”为核心内容的语文自主性学习学习方式改革实验计划。
六、课题研究内容任务分工
(一)课题负责人:王宏微 梁娇艳
1、负责本课题的开展和指导工作;
2、组织撰写“开题报告”、各阶段“研究成果报告”和“结题报告”。
(二)课题组成员:崔积成、文晓娟、王宏微、梁娇燕、孙颖利
1、负责课题实施方案的设计制定和组织落实;
2、负责“调查问卷表”的设计,信息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
3、参与“开题报告”、各阶段“研究成果报告”和“结题报告”的撰写。
4、积极参与研究成果集的编辑、校对。
七、预期的实验成果
(一)通过课题研究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方式,成为学习主人,提高语文教学成绩。
(二)通过课题研究,使教师的教学观念得到转变,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明显提高,教学质量大面积提高。
(三)优质课件、中期论文、问卷分析、结题报告。
彬县城关初级中学语文课题组
5.初中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的培养和研究开题报告 篇五
1、行动研究法:从研究之日起,针对参加试验班级学生名著阅读情况和阅读水平进行调查分析。
2、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各种相关文献,了解研究动态,不断提升教师认知能力,提高教师指导水平。
3、个案研究法:通过对典型案例的挖掘、整理、分析,探索学生名著阅读方面及阅读方法上的成功经验与不足,及时矫正研究方法。
4、经验总结法:针对各阶段的分期工作,适时进行总结,发现不足,及时提出改进意见,以确保课题研究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还可以采用对比研究法、谈话法、抽样调查法、统计法,并借助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检测、研究。
四、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
为使课题研究顺利进行,并能取得实际效果,我们初步设想,本课题研究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以《名人传》为例来说明各部名著阅读的实施步骤)
(一)导读阶段(安排1-2课时)本阶段,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名著导读”的相关内容,并向学生补充导读材料,如作者生平,写作背景,思想内容及艺术特点简析等,让学生对作品先有个大体的了解,然后布置阅读任务、明确阅读要求、统一阅读进度。另外,教师还应指导学生掌握一些阅读长篇小说的基本方法。
(二)积累性阅读阶段(安排10周左右)本阶段要求学生以泛读为主,每周阅读十回左右的内容。每周设计作业如下:
1、摘抄语段:摘抄本周阅读到的精彩语段,并做简单点评;
2、内容概括:概括本周阅读的内容,不少于500字;
3、写读后感:每篇围绕一个中心来写,力求有自己的见解,不少于500字。(考虑到学生差异,不同程度的学生可以从以上作业中任选其二来完成。)本阶段,教师以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形成良好阅读习惯为中心目标,每周抽查学生作业并做有针对性的指导。在逐回阅读完全书后,安排1课时,由学生发言、讨论,教师归纳、总结。
(三)探究性阅读阶段(安排2周左右)
1、分析人物形象(2周):本阶段安排学生精读有关情节,指导学生重点分析贝多芬、列夫托尔斯泰、米开朗基罗的形象,并以“我眼中的×××”为题写一篇作文,然后按学生作文所分析的人物形象进行分组交流,最后推荐出优秀作品展评。
2、了解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安排2课时)由教师开设一次“名著欣赏专题讲座”,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名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组织学生根据讲座指导,查找资料,完成一篇读书笔记,尝试分析小说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
(四)总结阶段(安排1周左右):本阶段准备开展《名人传》影视欣赏、读书笔记展评、读书经验交流会等活动,一方面继续调动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帮助教师检测学生的阅读成果。
四、活动评价每学年进行一次活动评价,包含参照学生读书笔记等材料进行的过程性评价,和通过设计名著阅读试卷对学生进行的总结性评价。 五、课题组顾成员及分工
课题负责人:
钱明霞:中教一级,语文组组织,负责本次课题研究工作的组织与管理,课题研究方案的设计,收集整理研究过程中的各种资料,撰写开结题报告。
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曾岚岚:星村中学高级教师,有着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主要负责课题组研究的理论指导工作。主要负责活动课摄影安排和总结整理工作。
周秀华:星村中学教师,深受学生的喜爱并深深地爱着学生。有着扎实的教育教学基本功,都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主要负责材料的收集,组织相关实践活动。
六、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及呈现方式
1.学生读书笔记,学习心得、手抄报等相关材料。
2.研究课题组 “活动课”“研究课”相关资料。
3.课题研究反思、阶段性总结及结题报告等。
4.撰写相关论文等。
七、主要参考文献
1、埃明达. 美法韩日《如何实施研究性学习》 [ J ]. 内蒙古教育, (8)
2、胡庆芳,程可拉《当今美国中小学研究性学习的模式研究》[ J ].教育科学,
3、王爱芬《国外及我国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综述》[ J ].教育理论与实践, (4) .
4、钱旭升《我国研究性学习的研究综述》 [ J ]. 教育探索, 2003
5、黄朝兵 《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创新人才》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5
6.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开题报告 篇六
课题提出的背景
我国语文新课标多次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应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校大多数学生为农村学生,家庭教育程度相对偏低,绝大多数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如作业习惯、朗读习惯等较差。这就给我们的`教学提出了严峻的考验。课题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本着我校学生实际情况,切实从我校学生语文学习习惯某一方面入手,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入手,针对学生较差的作业习惯、朗读习惯、口语交际习惯等方面,运用各种方法,展开培训。课题研究的实际意义与理论价值
通过研究,将解决我校学生欠缺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问题,这一问题的研究,对于我校学生在提高学习效率、掌握好只是、培养学习能力一获得学习成功与习惯成自然,相对减轻学习负担等方面具有深远意义。
完成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和保障措施
学生具有可塑性,在学习习惯方面加以正确的指导与引导,能够达到积极的效果。为完成这一课题研究提出以下措施:
1、调查学生学习习惯欠缺的原因,提出相应培养策略;
2、深入学习相关理论,增强培养的自觉性、紧迫感;
3、定期做好阶段性小结,并对不足部分加以改正。
课题界定
习惯:是经过反复练习逐步形成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和监督的自动化行为模式。
语文学习习惯:是在语文学习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行为方式。语文学习习惯不仅是学好语文的重要前提,也是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
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找出本校学生欠缺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原因,针对这些原因,探索出培养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途径和策略;
2、培养学生作业、朗读、口语交际等习惯,并从这些习惯出发,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研究内容
1、找出学生学习习惯欠缺的原因:通过观察、谈话、家访、问卷调查等方式。
2、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培养策略的研究:
(1)培养学生的良好作业习惯。首先要培养学生学会审题,通过教师点拨引导,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然后严格要求每一次作业,以高标准认真对待每一个学生的每一次作业;对优秀、进步作业进行及时的表扬;
(2)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首先要引导学生在默读的基础上朗读,熟能生巧,对课文越熟悉,朗读越顺畅;然后针对学生错误的读音加以纠正;
(3)培养学生良好的口语交际习惯。重视普通话的培养,严格执行要说普通话的要求,引导学生利用文学语言交谈。
研究过程设计
一、准备阶段(20xx年11月——xxxx年1月)
1、科研小组深入学习有关理论,统一思想,明确研究方向;
2、分析课题,制定课题实施计划。
二、实施阶段(xxxx年1月——xxxx年4月)
1、调查学生学习习惯欠缺的原因,形成调查报告并提出相应策略;
2、开展培养研究,适时对课题研究作出调控。
三、结题阶段(xxxx年4月——xxxx年6月)
完成总结性材料,深入分析研究形成全面的研究性成果。研究方法设计
运用调查问卷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方法展开研究。
1、调查问卷法:运用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实际情况,为研究工作提供第一手资料;
2、个案研究法:对有代表性的学生做个案分析、分类研究、跟踪调查评价,收集整理个案研究资料。
3、经验总结法:通过阶段性总结,及时修正实施方案,总结实施经验,及时推广。
预期研究成果
1、形成教师随笔集、教学反思记录册;
2、学生相应的作品集、文字材料等;
3、结题报告;
7.浅析初中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 篇七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以往教师在学生心目中都是非常威严的形象, 这样会大大拉开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 只会让学生敬而远之。教师要想让学生对其所教授的课感兴趣, 一个便捷的途径就是要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 这样教师才会得到学生的敬佩和爱戴, 从而更好地促进教与学。为此, 教师要改变一脸严肃、居高临下的形象, 要以现代的思想观念去看待当前学生新潮的思想观念与生活方式, 要跟进时代的步伐, 并掌握学生的心理, 即教师要走进学生的心灵, 这样学生才能向教师敞开心扉, 教师与学生之间也就逐渐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得到学生的爱戴与敬佩之后, 教师所教授的知识学生就必然会虚心学习, 在虚心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的学习兴趣不知不觉就被激发出来。
二、巧设悬疑, 让授课方式丰富化
在教学过程中, 只有让学生心理产生疑问, 才会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这样学生的求知欲也就不知不觉产生了。其中的求知欲, 也就是学生在进行知识的学习时的兴趣来源。为此, 在初中语文的教学开始, 教师就可以将一些相关问题掺杂在其中, 以让学生对所教授的课程内容产生悬念, 要用以问促读、以读促思的方法来让学生在疑问的解答过程中, 感受到语文的魅力所在, 从而对语文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同时也锻炼了学生解答问题的能力。这样的教学法被称之为“探究讨论式”的教学法。该教学方法更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 即教师要将更多思考的时间留给学生, 要使学生成为语文课堂上的真正主人。
教师在对学生学习进行引导的过程中将知识传授给学生, 这样也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 在进行某文章的学习时, 教师就可以在上课之前对学生加以引导, 让其对与课文相关的书籍进行主动的阅读与了解, 并让学生在课堂自己讨论过后, 教师再进行课文知识脉络的梳理, 然后再来发散学生对此的讨论, 最后再由教师进行仔细讲解。这种教师指导教学、学生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才能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激发出来。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还需要注意的是, 教师所安排的疑问必须有原则、有要求地进行, 并逐渐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点及面进行。因为只有这样, 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才不会因为题目过难而致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挫伤, 为此, 学生也才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教学中来, 从而也就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三、组织多样的语文活动, 让语文学习趣味化
在过去的教学中, 教师单方面讲解的枯燥沉闷的授课方式是其主要的教学模式, 然而, 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正是导致教学效率低下的原因所在。为此, 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 开展相关的语文活动, 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体, 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使语文教学过程活跃起来。为此, 在实际语文活动的开展过程中, 教师要根据教学要求、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年龄特点来进行。例如, 在初一、初二阶段, 可以采用情景对话、诗歌朗诵、猜谜活动、故事会等形式。初二、初三阶段, 就可以进行组织学生进行影评和书评, 也可以组织一些演讲赛和辩论赛, 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品的排演等活动, 这些活动重在学生能力的考查, 通过这些语文活动, 不仅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充分激发出来, 对于学生的知识能力的提升还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四、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技术, 增强学习兴趣
8.如何培养初中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篇八
语文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新课改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到处充斥着合作、探究、共享、创新、共赢等字眼。高考改革方案呼之欲出,言说语文试卷的分值将成为180分。而语文又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工具学科,语文学不好,其他科目更是免谈。这一切,都说明语文很重要。那么,我们该如何引导学生爱学语文,并提高语文成绩进而促进其它学科的学习呢?
一、适当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过去的语文课堂,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单调、枯燥。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如果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出示清晰可感的形象,课堂就由静态的灌输变成了动态的传播,学生闻其声、睹其形,容易使大脑长时间保持兴奋,提高对学生的吸引力。让学生充分感知,准确理解,大大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如在教学《滁州西涧》这首诗时,教师用语言讲解,很难让学生深入理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的优美意境。如果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滁州西涧》这幅古画的图片,再配上一段中国古乐——《高山流水》,让学生对着画,跟着音乐,就会进入那水急舟横的清幽境界中,感受到作者悠闲恬淡的心情。
再如,在学习《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时,仅靠课文中的文字表述,学生很难对抽象的缩微图书达到深层次的理解。而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教师将书籍的演变过程用图片演示出来,则简明扼要、生动形象、易于记忆。多媒体演示加教师点拨,事半而功倍。再如,在学习《三顾茅庐》时,可以让学生看看《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的视频片段。让学生进入情境,看看真实可感的具体形象,从而促进学生的理解。
多媒体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不可滥用,应该适度,否则“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将无从谈起。
二、化静为动,把书本知识搬到课堂上,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课本有些内容现实感比较强,很符合中学生心理。适合通过表演来加深对课文内容理解。如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契诃夫的《变色龙》。在上《东郭先生》时,我一改过去的单纯的讲授法,采用了情景教学法。提前指定部分学生分组,明确各自角色,第二天在课堂上轮流表演,然后由全班同学轮流点评优劣。在点评过程中学生不知不觉熟悉了课文内容。不但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而且记得牢固,印象深刻,对人物心理、主题意义有了更深层次理解。课后很多同学反映热烈,他们感觉好似在演戏,置身其中,深刻体味了作品人物性格和作品主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参与了教学,充分发挥了主体作用,而教师是主导,是主持人。学生学得愉快,老师教得轻松,何乐而不为呢?一堂轻松的语文课结束了,既省时,省力,又达到了预期效果,可谓一石二鸟,效果显著。
三、拓展第二课堂,提高学生学习语文兴趣
实施语文教育不仅是教师的事,也是全社会的事,社会给语文教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社会背景,对于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语文能力,也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学以致用,学习的目的就是运用。学而不用,知识变成了死水,融入社会,既是对书本知识的运用,又是对新知的学习。“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让学生关注社会、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使语文课从课内走到课外,在课外训练中不断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并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强烈兴趣。这也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方法。
1.名胜古迹考察。带领学生寻古揽胜,把所观察到的记录下来,为写作积累丰富的材料,不仅能丰富学生知识,亲身体验诗人创作的感情,更能在赏玩中探究出某些值得深思的社会、人生课题,使学生涉取到一定的社会知识。这不仅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还用他们的知识来解决了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锻炼了学生的语文能力。
2.环境考察。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可以利用双休日组织部分学生考察车站、广场、商场等公共场所的环境,并举办征文比赛,让学生畅谈自己对于环境问题的见解,表达他们对于理想环境的憧憬。这种参与意识、对社会的责任感使学生的环境意识得到了提高。
3.社会调查。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深入街道、工厂、农村调查采访,然后写成调查报告。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的、持久的动力。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也曾说:“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教材本身的兴趣”。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它是在一定的情感体验影响下产生的一种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力争把学生消极被动的“要我学”变成积极主动的“我要学”,促进教学、师生双边关系的互动,更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朱永新.新教育之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捷克\]夸美纽斯.大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
【初中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的培养和研究开题报告】推荐阅读:
初中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探究10-28
《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生合作学习方式实践研究》开题报告10-06
如何培养初中生的写作兴趣09-22
初中数学研究开题报告09-04
初中体育教学中运动兴趣的培养06-30
初中文言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开题报告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