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一则教学设计

2024-07-27

礼记一则教学设计(共8篇)

1.礼记一则教学设计 篇一

《礼记·冠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把握文意。

2、通过翻译文中重点句子分析作者观点。

3、理解文中重要哲学概念的内涵。

4、理解礼义、冠义的具体内容、主要原则与精神实质。

教学重点:

1、文言知识的积累,理解经典名句的含义。

2、引导学生熟读成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关和价值观,坚定正确的人生信念。

教学难点:

1、文中重要哲学概念的理解,主要原则与精神实质。

2、思考礼义、冠义思想的现代价值。探讨“礼义”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教学方法:以诵读为主,自学法、点拨法、讨论法。

教材分析:《礼记·冠义》篇系统阐述了“冠礼是礼仪的起始”的观念。

举行冠礼就是要提示行冠礼者:从此将由家庭中毫无责任的“孺子”转变为正式跨入社会的成年人,只有能履践孝、悌、忠、顺的德行,才能成为合格的儿子、合格的弟弟、合格的臣下、合格的晚辈,成为各种合格的社会角色。只有这样,才可以称得上是人,也才有资格去治理别人,才能继承和发扬华夏礼仪文明。因此,冠礼就是“以成人之礼来要求人的礼仪”。换句话说,冠礼是华夏礼仪在华夏成员心中的“奠基工程”、“基础工程”,所以,儒家将冠礼定位于“礼仪之始”,给了它极高的文化地位。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2012湖南卫视《成人礼---18岁的选择》

二、题解:“冠者,礼之始也。”冠礼是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礼仪。《礼记》云:“夫礼,始于冠”、“男子二十,冠而字”。对于冠礼非行不可,《礼记》的解释是:“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故冠而后服备,服备而后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照这么说,不懂礼义的就不是人了,不行冠礼,则一生难以“成人”。

冠礼从氏族社会盛行的成丁礼演变而来,一直延续至明代。具体的仪式是由受礼者在宗庙中将头发盘起来,戴上礼帽。由于要穿戴的服饰很多,包括冠中、帽子、幞头、衣衫、革带、鞋靴等,于是分为3道重要程序,分3次将不同材料制成、代表不同含义的帽子一一戴上。“三加”之后,还要由父亲或其他长辈、宾客在本名之外另起一个“字”,只有“冠而字”的男子,才具备日后择偶成婚的资格。

三、诵读:

1、教师范读。

2、学生齐读。

3、学生自由朗读。

四、文言知识积累:

1、实词:“所以”、“是故”、“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1)“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所以,……的原因”。..(2)“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使举动端正,使态度端正,使言谈恭顺。(“正”、“齐”、“顺”三词都是使动用法。)(3)“是故”,所以的意思。

2、文言句式: “冠者,礼之始也。”是判断句。

3、重点句子翻译:

①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翻译:人之所以成为人,是因为有礼义。礼义的开始,是在于使举动端正,使态度端正,使言谈恭顺。

② 冠者,礼之始也。是故古者圣王重冠。

翻译:所以说冠礼是成人之礼的开始。因此古代的圣王都很重视冠礼。③所以敬冠事,敬冠事,所以重礼,重礼,所以为国本也。翻译:只敬重冠礼才会敬重礼仪,敬重礼仪才是国家的根本。

④故孝弟忠顺之行立,而后可以为人,可以为人,而后可以治人也。翻译:所以,孝、悌、忠、顺的德行确立,然后才真正成为大人了,成为人,然后才能治理别人。

⑤是故古者重冠,重冠故行之于庙,行之于庙者,所以尊重事。尊重事而不敢擅重事,不敢擅重事,所以自卑而尊先祖也。

翻译:因此,古人很重视冠礼,重视冠礼所以要在宗庙进行。在宗庙进行,是用来表示对重大隆重事情的尊重。尊重这样的隆重事情因而不敢随便就做这样的隆重事情。不敢随便就做这样的隆重事情,是用来表示自己的卑小和尊敬祖先的。

五、课文内容解读:

礼文化是华夏文化的核心,华夏礼仪分为“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五种类型,冠礼属于嘉礼的一种,它是一个新的成人第一次践行华夏礼仪,冠礼也是冠者理解华夏礼仪的起始,进入华夏礼仪系统的起始。《礼记·内则》 把一个人的生命划分为不同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任务。“二十而冠,始学礼”,二十岁,是学习和践行华夏礼仪的开始,一个孩童,经过了冠礼的教育和启示,获得新的思想导引和行为规约,在冠礼的引导下,真正进入华夏礼仪的语境。

《礼记·冠义》篇系统阐述了“冠礼是礼仪的起始”的观念。

举行冠礼就是要提示行冠礼者:从此将由家庭中毫无责任的“孺子”转变为正式跨入社会的成年人,只有能履践孝、悌、忠、顺的德行,才能成为合格的儿子、合格的弟弟、合格的臣下、合格的晚辈,成为各种合格的社会角色。只有这样,才可以称得上是人,也才有资格去治理别人,才能继承和发扬华夏礼仪文明。因此,冠礼就是“以成人之礼来要求人的礼仪”。换句话说,冠礼是华夏礼仪在华夏成员心中的“奠基工程”、“基础工程”,所以,儒家将冠礼定位于“礼仪之始”,给了它极高的文化地位。

六、冠礼的意义:

“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教导孩子让他能够懂得礼义,首先就在于这三件事。第一是要求容貌体态的端正。站要挺直,坐要稳重,这是行为端正最起码的要求,如果这些都做不到,哪能再谈其他的约束检点呢?其次是指脸上的颜色表情必须齐一。齐一有两层意义:一是指表情不许有太多的变化,一是指诚于中、形于外的表里如一。一则要求外表的端庄稳重,不可流于过份的情绪化;一则要求诚恳朴质,不可流于诡谲奸诈。这些都是“言必先信,行必中正”(《礼记?儒行》)标准典型的基础教养。第三则是指言语辞令方面,必须要求和顺。所谓「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礼记?祭义》),这是最浅显的道理,所以做父母的总是管教孩子,不许说脏话,不许骂人。再则同样是一句话,可以说得温和委婉,也可以说得硬梆梆的,但效果反应则完全不同。还有敦厚朴实的表现方式,必然会给予人良好的印象,伶牙利齿,甚至尖刻锐利的言辞,难免会伤人。所谓言为心声,期望孩子的心性淳朴厚道,自会先从言辞的委婉和顺上作基础教养的要求。

人的成长固然有一段过程,而初步的成熟则更需要教育的培养和生活的历练,不可能是点铁成金,一蹴而成的。所以如果把冠礼看作是一种表示成人的形式,不如说是家庭教育的毕业典礼来得更为恰当。

七、作业:谈谈你对“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这句话的理解。

2.礼记一则教学设计 篇二

案例等比数列前n项和

在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探究中,我设计了以下三个层层递进的问题: ( 1) 求数列1,2,22,23,……的前n项和;( 2) 求数列1,q,q2,q3,……的前n项和; ( 3) 求等比数列a1,a2,a3,……的前n项和.

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经过观察、类比、归纳等活动去探究新知:

师: 观察数列( 1) 项与项之间的关系,你能得到什么启发?

师: n = 1时,a1成立吗?

生B: A的结论不正确,数列( 1) 的第n项不是2n,而是2n - 1,即Sn= 1 + 2 + 22+ …2n - 1,用同样的方法可得Sn= 2n- 1,( n∈N*) .

师: 你们怎么想到两边同乘以2后可求Sn?

生A: 观察这个数列的每一项,后面一项都是前面一项的2倍,乘以2后12两个等式有n - 1项相同,相减可消去得Sn= 2n- 1.

师: A同学非常善于观察,发现规律,B同学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两人合作,今后一定能成大业. ( 同学们赞许地笑了)

师: 哪名同学总结一下,什么数列可以用这种方法求和,以及求和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生C: 等比数列求和时应注意数列的通项和项数.

师: 很好,数列的通项是数列求和的前提条件,下面我们再来探究数列( 2) .

生D: 数列( 2) 和( 1) 类似,是公比为q的等比数列,用同样方法可求

生E: D同学结论在q≠1时成立,若q = 1,则是常数列,故

同学们都很满意地点了点头,问题得到解决.

师: D同学说数列( 2) 是以q为公比的等比数列对吗?

生F: q≠0时是等比数列. ( 生E会心地笑了,也为刚才冒失地回答感到不好意思)

师: 请同学们想一下,若数列通项是字母表示的应注意哪些问题?

生G: 如果是等比数列,要讨论公比q = 1和q≠1的情形,如果不是等比数列,还要考虑字母取0的情形.

师: 下面再来探究数列( 3) 的求和,并请同学上黑板展示求和过程.

师: H同学借助数列( 2) 的结论得到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那完整的推导怎么写?

师: I同学非常严谨、准确地推导了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并对相同的n - 1项作了标注,我们给这样求和的方法起个名字叫错位相减法或错位相消法.

师: 同学们还有其他推导方法吗? ( q≠1情形)

同学们纷纷议论,上课情绪高涨,过了一会儿,有三名同学给出了他们不同的推导方法. ( 在此不再赘述)

3.基于数学文化的一则教学设计 篇三

数学可以塑造人的灵魂. 这里的数学不仅是数字、符号、公式,而是浸润其中的(数学)文化. 只有把抽象的、严谨的数学,即冰冷的数学,转化为生动的、人文的、思考的数学,即火热的数学文化,数学课堂才会变成陶冶人的炉膛.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基本理念中充分肯定了数学的社会文化价值,特别是在课程实施建议的教材编写建议中强调了各学段都要注重数学的文化价值,介绍有关的数学背景知识(数学家的故事、数学趣闻与数学史料). 在数学新课程这一理念指导下,结合我们承担的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2008年度研究课题“基于数学文化的教学模式研究”,笔者以八年级“中心对称”这一重要内容为载体,进行了基于“数学文化”的教学设计探索,以下是数学课堂教学实录与我们的思考.

1 教学实录

1.1 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师:剪纸是中国民间传统艺术的一种,剪纸艺术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经过民间艺术家的不断继承与创新,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看到一些精美的剪纸图案(多媒体展示)(略). (展示的这些剪纸图案都是中心对称图形. 通过这些剪纸图案的展示,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中国民间艺术的璀璨,而且让学生感受到艺术存在于学生身边,中心对称图形广泛存在于我们的实际生活中. 同时也让学生对中心对称图形有一个感性认识. )

师:下面我们再来欣赏一些同学们自己的作品(略).

师:在上节课中,我们已经看到不少图形绕着某一点旋转一定的角度后能与自身重合,那么这些图形绕哪一点旋转多少度后能与自身重合?

生:绕着中心点旋转72°或144°或216°或288°或90°或180°后能与自身重合.

(同时进行多媒体演示,得出问题的结论,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中心对称》. )

师:很好!其中绕着中心点旋转180°后能与自身重合的图形我们就叫做中心对称图形(a figure of central symmetry). 这个中心点叫做对称中心(centre of symmetry).

1.2 感受生活,识别图形

师:请大家从旋转角度上来说一说中心对称图形和旋转对称图形的联系与区别.

ド:因为旋转对称图形是指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转动一定角度后能与自身重合,其中这个角度只要小于360°,所以中心对称图形一定是旋转对称图形,而旋转对称图形不一定是中心对称图形,如老师给出的图中有些只是旋转对称图形,而有些既是中心对称图形,又是旋转对称图形.

师:很好,这说明中心对称图形是旋转对称图形的特殊情况,聪明的你还能不能在日常生活中找到一些中心对称图形呢?

生:……(举例子)

师:现在播放一个Flash动画(蝴蝶飞呀),请大家欣赏,找出影片中哪些是中心对称图形. 看哪一组说得更多. (通过举例子以及播放Flash影片,加深对中心对称图形的理解,给学生视觉上的享受,让学生感觉到生活中处处都有中心对称图形,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 )

师:这些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图案,大家能不能在我们已经学过的几何图形中找一些中心对称图形呢?

生:有线段、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圆.

师:那么它们的对称中心在哪里呢?

生:线段的对称中心是它的中点;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对称中心都是对角线的交点;圆的对称中心就是圆心.

师:很好!刚才大家所举例的都是我们学过的一些基本图形,下面让我们来挑战一些更复杂的图形,判断他们是否是中心对称图形?(同时进行多媒体演示以帮助学生)(图略)

1.3 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师:如果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旋转180°后不是与自身重合,而是与另一个图形重合(如图1),那么我们称这两个图形成中心对称,这个点称为对称中心,两个图形中的对应点称为关于中心的对称点.

ね1图2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索成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有什么特征?如图2,点A和点A′关于点O成中心对称图形,那么你能从图中发现什么吗?

生:点A绕着点O旋转180°到达点A′,因此点A、O、A′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并且OA=OA′.

师:不错,我们也可以这么说:线段AA′经过点O,并且点A和点A′到点O的距离相等或者说线段AA′被点O平分 . ナ:如果线段AB和线段A′B′关于点O成中心对称图形,如图3所示,那么你又能从图中发现什么吗?

ね3

生:根据前面的结论,同理可得:点A、O、A′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点B、O、B′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并且OA=OA′,OB=OB′.

ナ: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往下探索,因为点O关于点O的对称图形就是它本身,所以可以得到△AOB和△A′OB′关于点O成中心对称,那么大家还能发现什么结论吗?

生:因为△AOB绕着点O旋转180°后与△A′OB′重合,所以两个三角形中所有的对应线段、对应角都相等,其中有∠A=∠A′,那么我们可以得到AB∥A′B′的结论. 图4

师:很好,在两个成中心对称的图形中,对应线段不仅相等(由旋转的特征可得),而且互相平行. 有没有特殊情况呢?

生:有,如图4所示,对应线段AB和A′B′正好在同一条直线上.

师:对,所以刚才的结论应该怎么说才比较完整?

生:在两个成中心对称的图形中,对应线段相等,并且互相平行或在同一条直线上.

师:由于△AOB和△A′OB′也关于点O成中心对称,我们可以得出: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对对应点关于同一点成中心对称,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关于这一点成中心对称.

根据刚才所得结论,说一说由图5能得到什么结论:ネ5

△ABC和△A′B′C′关于点O成中心对称.

生:(1)OA=OA′,OB=OB′,OC=OC′;

(2)A、O、A′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B、O、B′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C、O、C′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

(3)AB∥A′B′,AC∥A′C′,BC∥B′C′.

师:请大家归纳一下刚才所得的几个结论.

生:(1)在成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中,连结对称点的线段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平分.

(2)在成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中,对应线段相等,并且互相平行或在同一条直线上.

(3)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成的线段都经过某一点,并且被该点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一定关于这一点成中心对称. ナ:结论中的(1)和(2)是成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的特征,结论(3)是判别两个图形是否成中心对称的方法. 另外还有一个很明显的特征:成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互相重合,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两个成中心对称的图形中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 (本环节的设置从中心对称概念出发,到最后归纳出中心对称的性质,思路清晰. 整个设计过程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经历了概念的形成过程. 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得到了知识,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 )

1.4 指导应用,深化理解

ネ6师:图6是“本田”汽车标志的一部分,已知它是关于点P的一个中心对称图形,你能运用你所学的中心对称的知识画出它的另一部分吗?(合作探讨,协作完成. )(此环节旨在加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与巩固;设计的问题注意了感性与理性认识的结合,以便于学生更深地理解;注意向学生渗透类比学习的思想方法;注意了知识的应用设计,体现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反作用于生活的辩证关系;注意了学生合作、创新意识的培养. )

1.5 归纳总结,反思提高

想一想: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自由发言)

说一说: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解决什么问题?(自由发言)

2 课后反思

“中心对称”是义务教育阶段第三学段中“图形与变换”的一个内容.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并不要求从严格的几何变换定义出发来研究变换的性质,从而研究图形的性质,而只要求“通过实例认识变换”,借助图形的直观探索旋转的基本性质,以及一些基本图形的性质,并能利用图形变换设计、欣赏图形. 本文基于数学文化对“中心对称”做教学设计,以下一些方面值得反思.

(1)通过挖掘数学中的美,用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剪纸”作为情景进行导入,特别是采用学生自己创作的剪纸图案,让学生体会、感受、欣赏数学美,让学生受到数学文化的震撼. 以此引导并激发学生进一步发现、探索数学的美,最后达到创造数学美的境界.

(2)中心对称和中心对称图形渗透了旋转变换思想,但学生已经习惯静态图形的学习,对运动变化不适应.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通过图形的动态演示以及让学生从“做中学”,让学生掌握这种变换思想,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处理问题更加灵活. 在教学设计“中心对称性质”的形成中,让学生通过交流归纳,使他们感觉到自己在活动中“研究”的成果,对最终形成规范、正确的结论有重要贡献,从而激发他们更加注意数学学习方式.

(3)数学来源与生活,又必须回归于生活. 本教学设计采用的大部分都是与生活紧密相关的各种图形标志,让学生感知学习数学可以让生活增添许多乐趣,同时也让学生感知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学习的数学就应当是生活中的数学,是“自己身边的数学”,并且进一步感悟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了学生数学的学习兴趣, 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数学视野.

げ慰嘉南

ぃ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ぃ2] 张维忠.文化视野中的数学与数学教育[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4.礼记一则教学设计 篇四

1.教学目标

1.以诵读为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背得快。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3.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3.教学用具

多媒体、板书

4.标签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一、自主探究——预习与交流

【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 1.朗读课文,圈点课文生字词。

i)选贤与能(jǔ)讲信和睦(mù)天下为公(wé

n)货恶其弃于地也(wù)矜(guān)男有分(fè2.听老师范读,用“∕”划出课文的朗读停顿。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3.大声读课文,理解课文重点词语。(1)找出通假字,写出本字并作简要解释。选贤与能(“与”通“举”,推举,选拔。)矜、寡、孤、独(“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2)古今异义

讲信修睦(古义:培养;今义:修改。)女有归(古义:女子出嫁;今义:归来,归属。)外户而不闭(古义:门;今义:户口,门户等。)(3)一词多义 为:

①天下为公(动词,是)②不必为己(介词,为了)

亲:故人不独亲其亲(前一个是动词,以……为亲;后一个是名词,指父母亲。)(4)词类活用

选贤与能(动词用作名词,有才能的人。)4.作品简介

《礼记》,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朝代)戴圣(姓名)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书中所收集的资料反映出古代社会伦理观念、宗法制度、阶级关系和儒家各派的思想,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儒家学说和文物制度等很有价值的参考书。5.语文常识

“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诗、书、礼、易、春秋)

二、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合作学习,质疑、讨论,师生共同解决问题。】

(一)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思考:“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大道之行”指什么?

【交流点拨】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二)文本探究

1.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交流点拨】“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交流点拨】课文第二层有三句话,大概是从三个方面。这三句话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1)满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照顾,得到合适的安排;“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特别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

(2)满足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

(3)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并快乐着,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享快乐。3.“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无相似点?

【交流点拨】有。“世外桃源”的境界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艺术地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

课堂小结

文章以“天下为公”为中心,通过对“大同”社会的描绘,展示出一个和平、安定、祥和的“大同”理想社会,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的现实社会的厌恶,以及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课后习题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完成练习册的练习。

5.咏物作文设计一则 篇五

语文版七年下册第一单元、第六单元,都是咏物类的文章,包括《石榴》《海燕》(郑振铎)《白鹅》《陋室铭》《爱莲说》等,要求学生学会写一篇咏物类的文章。

这个作文要求学生能在学习课文时弄清“托物言志”“咏物寄情”的写法。

托物言志:“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如于谦的《石灰吟》,诗人借物咏怀,通过开采石头烧成石灰的过程及结果,抒发了自己不畏艰难困苦的坚贞情操和清正磊落的高洁思想。又如《白杨礼赞》《松树的风格》《病梅馆记》等都是出色运用托物言志手法的例子。

现在我们用《陋室铭》和《爱莲说》两篇文章为例,分析一下这类文章的写法。

《陋室铭》中,作者先以“名山”“灵水”引出“陋室”,寄寓“陋室”具有“名、灵”的性质,这样写就把“陋室”引出,做了作者所要咏之物。然后从三个方面来描写陋室,陋室环境、陋室主人的交往、陋室主人的生活,简约的语言,以赋法铺排,从多角度描写陋室相关的内容,这是咏物类的文章共有的特征。接下来是联想到前贤:诸葛亮和扬雄,把陋室与诸葛庐、子云亭相比,更把自己与二人相比,结尾更以一句“(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来表明自己的用意:以君子自比。

《爱莲说》与此相似,文章的开头用菊、牡丹两种一正一反的花,引出文章要写之物:莲。陶爱菊,世人爱牡丹,“予独爱莲……”。然后也是从三个方面详细写莲的特点:莲的生长环境-淤泥与清涟;莲的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莲的风度气质-亭亭、远观。接下来再次评价陶爱的菊、世人爱的牡丹,这也是联想部分,以一句“莲,花之君子者也”点明自己之志。

这样看来,托物言志的文章写法也就有脉络可循了。

写托物言志类文章的步骤:1.搜寻特定环境、状态下的物象。2.拓开思路,状摹事物。3.寄情于物,塑造托物言志的艺术形象。

[文题设计]写一篇咏物类的文章,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要求:

1、选一种自己喜爱已久之物。

2、写出这种事物的特点及内涵。

3、字数在500字以上。

4、字面整洁。

[范文示例]

轮胎

人靠脚走路,知道这事的人比“1+1=2”还多。

那车呢,靠什么?

轮胎。

那不起眼的、买车时极易被人忽视的小小的橡胶黑圈。

它承载的是它自身多少倍的重量啊!天啊,太可怕了。

有没有兴趣把一辆拥有强劲引擎的法拉利的轮子卸下来开?再看看它的速度?

它根本动不起来!没有轮子的车,即使拥有顶级的“心脏”,它也形同废铁,失去了本身的意义。

充其量,可以作为展示品。

但没有“脚”的机器,看来有什么感觉?

哈哈,高级废铁!

你可以把顶蓬去掉,做开蓬;你可以尝试把车门改低,危险驾驶;你可以拆掉避震,来点“硬驾驶”;你更可以把B、C两柱去掉,享受开洋视野。

你唯独不可以拆下轮胎!

引擎是心脏,但失去了轮胎,它也失去了意义,如同植物。

轮胎,爆了可以补,磨平了可以换,但无论如何,都不可以失去它——它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

默默无闻地在最低层工作、付出,默默地承载着快乐、悲伤、欣喜与痛苦,默默地承载着人间的一切……

它可以包容,包容很多很多,只要你不伤害它,它会一直继续……

默默地继续下去……

一只贝 贾平凹

一只贝,和别的贝一样,长年生活在海里。海水是咸的,又有着风浪的压力;嫩嫩的身子就藏在壳里。壳的样子很体面,涨潮的时候,总是高高地浮在潮的上头。有一次,他们被送到海岸,当海水又哗哗地去了,却被永远地留在沙滩,再没有回去。蚂蚁、虫子立即围拢来,将他们的软肉啮掉,空剩着两个硬硬的壳。这壳上都曾经投影过太阳、月亮、星星,还有海上长虹的颜色,也都曾经显示过浪花、旋涡,和潮峰起伏的形状;现在他们生命结束了,这光洁的壳上还留着色彩和线条。

孩子们在沙滩上玩耍,发现了好看的壳,捡起来,拿花丝线串着,系在脖颈上。人都在说:这孩子多么漂亮!这漂亮的贝壳!

但是,这只贝没有被孩子们捡起,他不漂亮,他在海里的时候,就是一只丑陋的贝。因为有一颗石子钻进了他的体内,那是个十分硬的石子,无论如何不能挤碎它;又带着棱角;他只好受着内在的折磨。他的壳上越来越没有了颜色,没有了图案,他失去了做贝的荣誉;但他默默的,他说不出来。

他被埋在沙里。海水又涨潮了;潮又退了;他还在沙滩上,壳已经破烂,很不完全了。孩子们又来到沙滩上玩耍。他们玩腻了那些贝壳,又来寻找更漂亮的呢。又发现了这一只贝的两片瓦砾似的壳,用脚踢飞了。但是,同时在踢开的地方,发现了一颗闪光的东西,他们拿着去见大人。

“这是什么东西?”

“这是珍珠!嗨,多稀罕的一颗大珍珠!”

“珍珠?这是哪儿来的呢?”

“这是石子钻进贝里,贝用血和肉磨制成的。啊,那贝壳呢?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

6.礼记一则教学设计 篇六

1.积累实词虚词,夯实文言基础。2.通过诵读,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理解人物间的情感。感受伯牙钟子期情意投合、惺惺相惜的友情,引导学生体会古人重情重义的纯朴情操。理解文中蕴涵的道理:知音难得、知己难求。3想象自己即是伯牙,进而感悟“知音”并练笔。

教学重难点

1、理解“高山流水”的典故。

2、理解伯牙与钟子期互相理解、互相欣赏的深厚情感。

教材分析

《伯牙善鼓琴》是语文版七年级(下)第七单元第四篇文章《古文二则》其中的一篇。两则短文所选内容都是传说故事,《郢人》出自《庄子》,《伯牙善鼓琴》出自《列子》,庄子和列子都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所以,学习这两篇文章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道家学派的文字。从内容上看,两文故事性较强,学生乐于学习,也是记叙性的文字,可以按记叙文的要求理清人物所经历事件的过程或情节。两文从主旨上看,都表达了“知音难得、知己难求”的主题,但又各有侧重,《郢人》侧重于信任配合与怀友,《伯牙》则侧重于互相理,互相欣赏。由知音的故事引出本文的学习,在学习第一则《郢人》的基础上再深入理解伯牙与子期的交情。讲授本文时,可以侧重在比较中理解二人的真挚友谊。

学情分析

这是一篇传说故事,学生在以前的学习经历中,广泛接触过此类作品,可引导学生将掌握的有关阅读传说故事的知识和技能做适当迁移,应用到文言文的传说故事阅读上,了解传说故事的内容及其蕴涵的深刻含义。学生对文言文学习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方法,对阅读故事性较强文章比较感兴趣。上学期七单元的两则古文分别讲的是“诚信”和“质疑”,本学期这两则短文主题相近都是讲“朋友”,这样的主题可以加深孩子们对友谊的理解。在讲授《郢人》这一节的时候,我适当做了拓展延伸,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明白两个人在信任的前提下建立友谊,学生参与度较高。所以,对于《伯牙》这一篇非常富有民族情怀的文章,也应该把握情感这条主线,引导学生理解古代音乐背景,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激发其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

学生分享“朋友”的诗句

教师分享“朋友”称呼及来历。还有一种朋友被称为“知音之交”,那么,什么是“知音之交”呢?让我们再次走进文章寻找答案。

板书课题

题目中的“善”字在本文其他的句子中也出现过,意思是否一样?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充分地诵读了课文,回家也练习了朗读。谁愿意为我们有感情地背诵课文呢?

通过昨天的学习,我们已经清楚了文中的两个主人公,分别是是谁呢?各有什么特点?请用文中的两个字回答。

伯牙如何“善”鼓,而子期又如何“善”听?

钟子期能够从伯牙的音乐之中,感知他的心意,他们彼此通晓音律,凭靠音乐来传递情感,并由此成为好朋友,成就了一段千古传颂的佳话。那这样的朋友称之为?

从文中的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

结合文中伯牙、子期的关系,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我们应该怎样和同学、朋友相处?

一年之后伯牙寻访子期,看到子期的墓碑,在子期的墓前破琴绝弦。如果你是伯牙,写出你想说的话,表达对子期的情感。形式不限,可以仿写现代诗歌、也可写文言诗文。100字左右。

围绕这学期的教研主题“研学案的使用----目标分解下的作文教学”,使学生每课一得写作提示。即使在文言单元也要坚持这样的训练,学完《陋室铭》学生仿写铭文格式,给自己的卧室、文具盒等做了铭文。学完《爱莲说》学生以“爱   说”为题仿写文章。学习《郢人》让学生仿写文中极简的描写方法。本课的的拓展训练,设置想象内容,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文中人的“知音”,从而更深入的理解文章主题“知音难得”。

田绘冉

7.礼记一则教学设计 篇七

那么哈佛大学的教学思想、理念和感悟能否融入儿童的彩笔绘画教学, 是我琢磨和实验的内容。实践证明了完全是可以的, 而且学生绝对能听得懂, 把成人的语言儿童话, 意思不变, 中心不变, 让孩子在兴趣的基础之上, 好奇并着魔似的喜欢上画画, 这才是真正的“玩中学”“乐中习”。下面用一则小故事作为本文的开始。

在法国的一个乡间, 有一个看似木纳的邮递员, 一天他不小心被石头给拌倒了。起来以后发现脚下有一块奇特的石头, 他拿到阳光下左看右看, 石头像琥珀一样放射着光芒, 美丽之极。于是邮递员把他在眼前晃了晃, 得意地说:“你们有谁见过这么美丽的石头?”人们摇了摇头说:“这里到处都是这样的石头, 你一辈子也捡不完的。”可是小邮差没有灰心, 相反他的脑袋里有了更为离奇的想法, 他打算用这些石头建一座奇特的城堡。当村民们知道他的想法后, 都觉得他疯了, 因为这根本就是无法想象, 不可能的事。

20年弹指一挥间, 人们早已把这件事给忘得一干二净了。某一天, 一个记者偶然路过, 他惊奇的发现一些形态各异、错落有致、精美绝伦的城堡, 有清真寺式的、基督教式的、印度神教式的, 美不胜收。惊叹之余, 小记者挥笔写了一篇文章报道此事, 这个城堡一下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 甚至连毕加索都专程来拜访他的伟大作品。今天城堡已成为法国著名旅游景点, 这个邮差叫希瓦勒。而那块最初被希瓦勒捡起的小石头, 放在城堡的入口处, 上面刻着一句话:“一块有梦的石头到底能走多远。”

不用到法国, 我们只要在网业上一敲打“邮差希瓦勒”就能找到他城堡的照片, 只有你真正的见到那些城堡的美丽和奇特, 才能切身体验“梦”有多珍贵、多伟大, 一块有梦的石头会走得很远很远, 千万别丢弃自己的石头。

这样让学生通过这个题目开始联想, 我要出问题进行卡通班的思维教学训练, 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力, 进行思维训练。问题开始即时, 第一个由于同学回答:“那颗邮差希瓦勒检到的小石头代表着什么意思?”于同学想了半天回答不上来, 我有点心急, 但现在又帮不上她, 她是个小学老师的孩子, 在她身上体现了知书搭理, 懂礼貌, 她每次见到我, 都会很远的喊:“孙老师。”而且的确是文文静静的, 但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我百思不得其解, 我得好好想想怎样去开发她的想象力。马同学开始回答了, 这是我一个大学外文老师家的孩子, 她稍微想了一会, 说答案是“理想”。说得不错, 的确是理想, 是有梦之后的理想, 人类有理想才能去实现, 有理想再有毅力才能走得更远。这个问题回答的还可以, 那么我间接问:“你的理想是什么?”她说:“画家。”“那么你把做过的梦说一说, 说最让你感兴趣的。”她的回答是一些具体的人或具体的事, 说的也行, 但还需要在将来的学习当中不断发散思维, 所以她的画面虽然有成绩, 但还是缺乏灵性, 真正的东西老师是教不出来的。老师是把钥匙, 只能给你打开成功的大门, 并引领你走进去, 但走得更远, 发展得更好完全得靠自己。我把身子转向了于同学, 我问她:“你长大了想干什么?”她犹豫了半分钟缓缓说出了三个字:“钢琴家。”还好总算回答上来了, 那么你把你做过的梦说一下吧, 于子涵想了很长时间也说不出来, 时间已经超出了规定, 这孩子的问题有点大, 一个连梦都失去的孩子, 能有想象力吗?我把这个问题用大脑记下来了, 在将来的学习道路上慢慢地去解决。接着提问, 我面向了第三个孩子, 这是我同学的孩子吕同学, 她是刚来的, 提不上什么造型, 而且还很淘气, 一时闲着的时候都没有, 我想这样的孩子肯定回答的更简单, 但出乎我的意料, 她几乎连想都没想就脱口而出, “愿望”。是啊, 多好的回答, 愿望比理想还好, 人是先有了理想才有实现自己理想的愿望, 那么愿望就比理想回答的更具智慧了。最后我问的问题是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 于同学没回答上来, 马同学的回答是只要有了理想就去实现, 吕同学的回答是有想法就要去做, 好好学习, 到最后就取得了好的成绩。太棒了, 回答的真不错, 虽然用小孩的话说出来的, 但和专家的说法是一致的, 书上说这个故事说明了:“心中有梦并持之以恒, 梦想的石头会将你带至别人从未涉足的美丽境地。”其意思是异曲同工的。

最后我认为, 美术班的社会教学, 学的永远不是表面的“技法”和“知识”, 它是深层次的“心法”和“领悟”, 是思维的放飞。梦的彼岸, 是魂的铸造, 灵的交融。

摘要:美术卡通班是我们社会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教学不亚于学生的素描基础课的学习。因为孩子的想象力是最丰富、最多彩的, 也是最难以琢磨的, 它描述了梦境的齐葩, 图上似是而非, 却又充满了幻想和理解力的颜色。那绚烂的想象, 美丽的构思, 性情的放松, 引领着整个时代的发展。

关键词:美术班,思维教学,艺术联想

参考文献

[1]谢东.哈佛最神奇的24堂智慧课[M].石油工业出版社, 2014.

[2]邢成刚.性格决定命运[M].中国商业出版社, 2008.

8.御批《礼记集说》释考 篇八

关键词:《礼记集说》 陈澔 张玺 丘濬

中图分类号: G25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2)05-0006-07

海南大学图书馆珍藏两套陈澔撰《礼记集说》刻本,其一为清嘉庆十四年(1809)镌,凤鸣礼记,金闾濂溪阁梓行。十卷四十九篇,刻字规正,品相完好。其上有钤印四方:一为“沈尹默印”,一为“乐安堂孙鉴藏”,一为“良群藏书”,一为“忠恕堂”。沈尹默(1883-1971),浙江湖州人,曾任河北省教育厅厅长、北京大学校长,书法家、收藏家,民国初年有“南沈北于”之称(南有沈尹默,北有于右任)。1949年出任第一届上海市人民政府委员,1960年任中央文史馆副馆长,深得毛泽东、周恩来及蒋介石敬重。

第二套《礼记集说》(图九)凡十卷四十九篇,遗失三卷(图一),无年款,尊例九行十八字,小字双行,行字同白口周双边无刻字(图五)。其上有钤印二方:一为“张玺”,一为“石屋缄藏”(图六)。该套《礼记集说》有烟熏虫蛀、纸脆脱线之患,品相较差,显见年代更为久远(图二)。但是,该套《礼记集说》之封面封底、页眉页脚、行白纸壳之处留存有大量朱笔、红笔、墨笔等6人笔迹(图八),记注了数千字批注、鉴定、辑考、心得、诗词、功名及治世感想,更注有“御批纲鉴辑览文献通考,时务、书名,并详劝学编”、“恩赐、恩荣”(图三)、“备旨全部”、“钦此”、“宣圣对联写在这内纸壳记之”(图四)等字样。古籍善本,记注浩繁,本文仅对该套《礼记集说》初加释考,欲解悬疑。

1 《礼记集说》作者释考

《礼记》,孔子与弟子作,通过问答,论述了先秦的礼制、礼意,记述修身作人之准则。十二万余字《礼记》,内容广博,门类繁多,涉及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化、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伦理思想[1]。

《礼记集说》,隶属经部·礼类·礼记之属。南宋卫湜(字正叔,号栎斋,昆山县人)首撰,凡160卷,《统说》1卷,为注解《礼记》之作,遍采群言,卷帙浩繁。南宋嘉熙四年(1240)新定郡斋刻本,仅存世70卷残本,现藏国家图书馆,列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第270号 [2]。

元陈澔撰同名《礼记集说》,成于元至治壬戍年(1322),凡十卷四十九篇刻本,未注出版名号。虽与卫湜撰之同名,然宗旨各异。其序称:“不废汉唐注疏,兼采宋儒义理之说……承诸子而有所取舍,欲以坦明之说,使初学读之即了其意。”陈澔《集说》以简明浅近为要,虽汇集前人诸说,但加以取舍,并按以己意,加之陈澔为朱熹四传弟子,上承朱子之学,故其后播甚广。原版《礼记集说》印量极少,存世遍查未见。元天历元年(1328)建安郑明德宅再刻陈澔《礼记集说》十六卷四十九篇本,今国内所存者,皆为残本,未见全帙,现藏国家图书馆、北大图书馆和北师大图书馆,列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第272、273、274号。

明正统十二年(1447),英宗命司礼监五经四书经注书坊重刻澔注十六卷四十九篇本(图9),御定科举专用此书,颁发各地以为范本,传刻颇多,以之取士,清朝仍之[3]。明清两朝君王推崇备嘉,垄断五百余载,见此书在《礼记》学史之深远影响[4]。

陈澔(1260-1341),字可大,号云住,生于江西都昌北炎马坡村,礼学世家。祖陈炳,于宋淳佑四年(1224)考取进士,主事《礼记》研究。父陈大猷,字文猷,号东斋,宋开庆元年(1259)亦考中进士,任从政郎,后改任黄州军判官。晚年创办都昌“东斋书院”,闭门教学。著有《尚书集传》、《诗经集说》行世,尤其对《礼记》研究有独到之处。祖父两代均研习《礼记》,对陈澔一生研究与传播《礼记》影响甚笃。陈澔幼随父学,专攻五经,后师从朱熹四代嫡传弟子。南宋灭亡,元朝初创,百废待兴,朝官闻其满腹经纶,数次请其出山做官,方任黄梅县教谕、白鹿洞经师。其后辞官,隐居都昌县无花山下,潜心习经。他从南宋灭亡的惨痛教训中得出结论:“前圣继天立极之道莫大于礼;后圣垂世立教之书莫先于礼”,于是在教学之余,潜心注释《礼记》,终于在62岁撰成其一生唯一的代表作品《礼记集说》。元至顺年间(1330-1332),在无花山下创办以号命名之“云住书院”,传播理学思想。明弘治十四年(1501)钦命都昌县设专祠祀之,清雍正二年(1724)诏命从祀孔庙,尊为先儒 [5]。

2 《礼记集说》钤印释考

2.1 张玺与《礼记集说》:钤印之一“张玺”

该套《礼记集说》存七卷,每卷均钤有“张玺”印信并分盖封面三处。其印篆体阳刻,双边正方,规整无华。其印色初为朱砂,因年代久远而显铁锈黑红(图六)。张玺,四川人,明太祖洪武三十年(1397)丁丑科殿试金榜(夏榜)三甲第20名进士,历朝为官[6]。钤印证实此套《礼记集说》为明洪武年进士张玺拥有,且为元陈澔撰之原版《礼记集说》,并详加研读,留下批注心得、功名感想。

2.2 丘濬与《礼记集说》:钤印之二“石屋缄藏”

《礼记集说》七卷之正文第一页均钤有一枚方形“石屋缄藏”印信,其印篆体阴刻,满底无边,印色紫红(图10)。本套《礼记集说》始发掘自海南丘姓家族,从年代稽查和名臣考究 “石屋缄藏”:明朝户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丘濬于1469年在海南创建了“琼山书院”和“藏书石屋”。

丘濬(1421—1495),字仲深,号深庵、玉峰,海南琼山人。明景泰5年(1454),廷试二甲第一名(传胪),历官40载。从官翰林院庶吉士、编修、侍讲学士、翰林院学士、国子监祭酒、礼部尚书、会试总裁官、文渊阁大学士;明弘治年官至少保兼太子太保(太子的老师)、户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明中叶理学名臣,15世纪中国的中兴名相,杰出文学家和经济学家,著书800余卷,其中《寰宇通志》119卷,《大明一统志》90卷,《英宗实录》331卷,《大学衍义补》160卷。在重要巨著中,以《大学衍义补》为之最,明孝宗批曰:“卿所纂书,考据精详,论述赅博,有裨政治,朕甚嘉之。” [7]1469年,母丧,返家守孝三年,期间在海南创建了“琼山书院”和“藏书石屋”。弘治八年(1495),丘濬病逝北京任上。明孝宗特遣礼部尚书谕祭,敕碑:“皇明敕葬”,碑题:“光禄大夫柱国少保兼太子太保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特赠左柱国太傅谥文庄丘公”。

nlc202309031617

考断:进士张玺为朝官,逢宣德皇帝拟议刊印《礼记集说》以科考取士,张玺将此套陈澔撰原版《礼记集说》进献朝廷。宣德皇帝详加研读、鑑定辑考、大量批注,并在书壳上对《礼记集说》刻本的刊印提出了自己的旨意。正统12年,英宗皇帝正式颁旨定《礼记》用陈澔注,命司礼监首刻《礼记集说》。丘濬任太子太保,以宣德御批之澔注《礼记集说》教授于太子,皇帝将此套《礼记集说》赐予丘濬,丘濬感恩,在此套《礼记集说》封面上批注:“恩赐、恩荣”字样,并钤“石屋缄藏”印信。丘濬病逝,其子将该书与数万卷图书带回了海南,珍藏于“藏书石屋”之中。其孙后亦研习《礼记集说》,并注感想“先祖之手泽于父,阅书而傖然泣下。”(图十)

3 《礼记集说》对联、楹联释考

在《礼记集说》第九卷封底上注有“宣圣对联写在这内纸壳记之”(图四)字样,宣圣,宣德皇帝,注明内纸壳记载有宣德皇帝御书或大臣记载之四幅对联。

书房对之一:“道若江河随地尽成洙泗,圣如日月斯文宛在宫墙。”(图十一)对联考证:

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湖南岳麓书院文庙大成门、台湾高雄文庙大成门、山东乐陵文庙大成殿、河南汝阳文庙大成殿、湖北沔州文庙大成门等地均题有“道若江河随地尽成洙泗,圣如日月普天犹是春秋”楹联。其中有6字之差:“斯文宛在宫墙”改为“普天犹是春秋”。

明宣德年扩建曲阜孔庙、孔府、孔林,同时在三孔大量题写牌匾楹联,并下旨全国各地文庙均按照曲阜孔庙的牌匾楹联规格仿制悬挂。其中,在孔庙大成殿就有宣德皇帝题写的“道若江河随地尽成洙泗;圣如日月普天犹是春秋”楹联[8]。宣德在皇宫书房里题写或大臣记载的对联原稿是“斯文宛在宫墙”,但是,在给曲阜孔庙大成殿题写楹联时改为了“普天犹是春秋”,更贴切颂扬春秋时代的孔子[9]。

实地考证:曲阜三孔办公室刘主任讲,汉唐以降均尊孔,宋明扩建三孔,清仍之。自康熙帝始,特别是乾隆帝又大量修葺扩建,并重新题写牌匾楹联,替换了前朝皇帝在三孔题写的牌匾楹联,亦旨意全国文庙仿制悬挂。如:康熙帝改题大成殿匾额“万世师表”;乾隆帝改题大成殿楹联“气备四时与天地鬼神日月合其德,教垂万世继尧舜禹汤文武作之师”[10],并有署名和年款。但仍有少量文庙保留了明宣德皇帝题写的楹联。

湖南岳麓书院孙主任和黄沅玲老师说,岳麓书院文庙大成门上的楹联仍是“道若江河随地可成洙泗,圣如日月普天皆有春秋”(封面图),有个别字差异,没有落款,不知是谁题写。

山东乐陵旅游局侯艳红科长说,乐陵文庙大成殿偏殿仍题有“道若江河随地尽成洙泗,圣如日月普天犹是春秋”楹联,没有落款,没有出处,不知是谁题写。

河南汝阳旅游局卢局长和文物所胡所长说,原来大成殿里的牌匾楹联都在,有记载,楹联也是“道若江河随地尽成洙泗,圣如日月普天犹是春秋”,不清楚是谁题写的。现在大成殿还在,里边的牌匾楹联都没有了,文革时改作了粮食仓库,没有留下照片。

台北海南同乡会王禄明总干事和高雄老爹李说,台湾高雄文庙大成门仍题有“道若江河随地尽成洙泗,圣如日月普天犹是春秋”楹联。无落款,不知何人题写,年前庙堂修葺新搬左营春秋阁暂厝。

书房对之二:“北海乐交天下士,东山笑读古人书”(图十一)。对联考证:

在《圣言善语》第二章“积善良方——读书至善”中引用了圣言:北海乐交天下士,东山笑读古人书[11]。此段圣言出自何方圣人之口,并未记载,圣言在690年前的元陈澔撰《礼记集说》中有记注,并出现在587年前明宣德皇帝“书房对”里,所以,此圣言似确认为宣德皇帝原作。

书房对之三“寻坠沏之茫茫狂澜可挽,历穷年以硭硭大器能成”查无史料记载。

书房对之四“宗室泫歌正功修以得路,名山考道知磨砺之有年”查无史料记载。

4 《礼记集说》圣旨释考

在《礼记集说》第九卷书壳封面上记注有“御批纲鑑辑览,文献通考”(图三)字样,似说明本套《礼记集说》为皇帝御批之书。在第九卷书壳封2上记注有“备旨全部”、“钦此”字样,似专封空白纸壳,随时供皇帝备旨之用。

在第七卷内纸壳封底2记载:“备旨,亦遵现音,两部兑校,音注不可混圈,体注兼核,四书典腋,小部以便进场”(图十四),似为皇帝下旨。

在第七卷内纸壳封底3记注:“备旨,礼记通部音注,上层概不音,必是本音,不得杜撰乱圈,自作聪明,戒之……集说细字,再加阅历,音注,恐有圈讹,遵照原注,反切”(图十五),似为皇帝研读此卷,看到有人圈点有误,甚有意见,特批注旨意。

5 结语

1322年,元陈澔首撰首刻《礼记集说》十卷本;1328年,元建安郑明德宅再刻陈澔《礼记集说》十六卷本。1397年,明张玺中进士,历朝为官,将此套元陈澔撰之原版《礼记集说》十卷本进献朝廷。宣德皇帝详加研读、鑑定辑考、批注旨意。1447年,明司礼监五经四书经注书坊重刻澔注十六卷本,乃明清两朝御定教材,科考取士,垄断五百余年。1469年,丘濬任太子太保,教授太子研习澔注《礼记集说》,皇帝将该书赐予丘濬。1495年,丘濬病逝,其子将该书及数万卷图书带回海南,珍藏于“藏书石屋”之中。

明宣德皇帝研读《礼记集说》,并在书壳上御书或大臣记载四幅“书房对”,在扩建曲阜孔庙时作楹联题写在了大成殿上。虽然清乾隆皇帝在扩建孔庙时重新替换了牌匾楹联,但我国仍有少量孔庙保留了明宣德皇帝题写的楹联,印证了岳麓书院、乐陵文庙、汝阳文庙、沔州文庙、高雄文庙大成门上的楹联出自宣德皇帝之手。

参考文献:

[1]符得团.论儒家思想的社会化[J].甘肃社会科学,2010,(4):121-124.

[2]陈杏珍. 宋严州刻本《礼记集说》[J].故宫博物院院刊,1999,(4):69-72.

[3]李峻岫.《儒藏》精华编第55冊介绍[EB/OL].[2012-02-24].http:// www.ruzang.org/displaynews.asp?id=488.

[4]齐齐哈尔市图书馆馆藏《礼记集说》要览[N].鹤城晚报,2012-02-14.

[5]刘炅明.都昌元代云住书院遗书香[N].浔阳晚报,2010-10-12.

[6]龚延明,邱进春.明代登科进士总数考[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69-78.

[7]丘濬[DB/OL].[2011-06-26].http://www.baike.baidu.com/view/932957.htm .

[8]世界文化遗产孔府 孔庙 孔林[DB/OL].[2011-11-23]. http://www.gov.cn/test/2006-03/28/content238291.htm.

[9]彭战果.先秦儒道有限性思想研究[J].甘肃社会科学,2011,(4):17-20.

[10]孔庙楹联辑录[EB/OL].[2012-02-20].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0219/22/34279.

[11]佛家偈语[DB/OL].[2011-09-04].http://wenku.baidu.com/view/8bc2d801de80d4d8d15a.

作者简介:戴瑾(1961-),女,海南大学图书馆馆员,研究方向:图书情报与管理、古籍善本;宋静敏(1958-),男,海南大学教授,研究方向:海南历史、古籍善本:宋啸天(1984-),男,中国幸福人寿广东分公司职员,研究方向:情报管理、市场营销。

上一篇:埃博拉病毒培训总结下一篇:青春无悔小学作文500字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