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情境应用

2024-06-18

数学情境应用(通用9篇)

1.数学情境应用 篇一

情境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情境教学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是新课标改革的必要措施。但是目前的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导致教学形式枯燥,难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导致数学教学质量难以提高。本文介绍了目前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情境教学,以期高中数学教师能够科学地运用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目前高中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缺乏求知欲

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缺乏对情境教学的深层次理解,在数学教学中仍然只局限于课本的知识,并且讲课模式还和以前相同,难以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求知欲望,学生只是盲目地听从教师的讲解。学生缺乏求知欲望是数学教学中严重的问题,影响着学生的知识水平,同时影响着数学教学的质量。

2.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数学教学通常是枯燥乏味的,给人的感觉是抽象难懂,这不仅有数学本身原因,还有教师缺乏对数学知识的利用,没有创立出生动的教学情境,从而导致学生缺乏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学习数学只是为了提高成绩,从而失去了教学以学生为主的真谛,难以提高高中数学的教学质量。

3.教学枯燥,难以吸引学生注意力

在课堂上,教师的讲课水平和趣味性往往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在高中数学教学课堂上,由于教师的观念没有转变,教学形式依然枯燥,导致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时候难以集中注意力,这是目前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大问题,需要教师改变教育观念,以科学的手段来解决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

4.难以综合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

数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可以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有力保障,但是在目前的数学教学中,难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难以吸引学生学习数学的注意力,继而导致学生难以理解数学知识,不利于学生综合知识水平的提高。

二、情境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1.设置问题情境

提问是数学教学中必要的交流方式,也是教师了解学生掌握情况的必要手段。因此,创造科学的设问情境,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由于数学本身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因此,教师在设置问题情境的时候,要抓住重点,不要过于宽广,要源自生活,这样的设问情境能让学生较快理解,并且能抓住重点。

例如,教师在讲图形平移时,可以让学生做开窗的活动,然后设置问题情境,问学生刚才开窗时窗户的移动属于什么变化。这样的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会在潜意识里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兴趣。由此可见,设置问题情境对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要不断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不断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进而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

2.设置游戏情境

游戏是学生都喜欢的活动,无疑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进来,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地引进游戏来增强学生的兴趣,以便让他们主动投入到学习中来。另外,安排课堂游戏还可以活跃课堂,让学生带着积极愉快的心情学习数学知识。例如,教师在讲“数学概率问题”的时候,可以带一些形状相同、颜色不同的小球,让学生蒙住眼睛随机抓取,然后让学生分析抓球的概率。通过数次的实验,可以加强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到有用的数学知识,并且愉快的氛围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牢记程度,进而有效提升数学成绩。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要适当引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3.设置故事情境

高中数学教学中,往往教师的教学形式单一,加上数学本身的枯燥,导致学生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在课堂上很难集中注意力听教师讲课,这就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教师要从根本出发,设置能够吸引学生的讲课情境,才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针对此类问题,教师可以收集与教学内容有关系的扩展性故事,在数学课堂上向学生讲述这些故事,让学生被故事吸引,从而渴望了解到故事背后的数学知识,进而提高学生的兴趣,学生的积极性提升了,教学课堂上的注意力自然就会集中。学生在此情况下可以将数学知识和故事背景衔接起来,增强对数学的掌握程度,同时可以加强学生对数学家的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提高了,自然数学教学质量就提升了。

4.设置人文知识情境

数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可以讲讲数学在社会中的重要应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的联系、数学涉及的人文知识等。教师利用生动的语言可以加强学生对课外知识的掌握,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例如,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费马大定理等知识的起源和发展,增强学生的兴趣爱好。教师讲述概率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提前几天看天气预报,确定天气预报的准确性概率,在课堂讲解时,就可以结合天气预报的情况,给学生进行生动的演讲,既可以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又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气象学科的知识。因此,在高中数学课堂上,设立人文知识情境,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增加对人文知识的认知,有效提高高中数学的教学质量,同时有助于学生综合知识水平的提高。

情境教学是提高高中数学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但是在目前的高中数学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导致教学质量难以提高。本文对目前教学中出现的教学枯燥、难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学生缺乏求知欲和兴趣等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设置问题、游戏、故事和人文知识情境。希望数学教师能够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运用科学的手段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激情,从而有效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妮.高中数学开放式教学的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4,2(26):44-48.[2]孙文正.浅析优化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4,4(22):48-50.[3]李金华.小议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建立[J].中国校外教育,2014,7(11):35-57.编辑 赵飞飞

2.数学情境应用 篇二

一、以“认知冲突”为起点进行情境教学

现代数学教学理论认为,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过程的教学,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头脑中建构数学认知的过程。因此, 这就要求我们按照问题解决的思路把“认知冲突”作为教学的起点。把“认知冲突”作为教学的起点, 不是直接地去展示问题的结论, 而是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 提出带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问题, 提供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 引导学生应用分析、观察、综合、归纳、概括、类比等方法去研究思考问题, 这样学生就能够在学到具体知识的同时, 还能够学会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进而形成理性的认识。例如, 在教学函数的奇偶性这一知识点时, 教师提出问题:若函数y=f (x) 是奇函数, 则f (-x) =-f (x) , 即f (x) =-f (-x) ;那么若y=f (a+x) 是奇函数, 又能得到什么结论呢?问题的提出, 立刻就会引起学生的共同思考, 有的学生认为, 应有f (a+x) =-f (ax) ;而有的学生认为, 应有f (a+x) =-f (-a-x) 。这时学生的情绪都非常高涨, 思维相当活跃。教师即可适时引导学生运用奇函数的定义来证明结论:由y=f (a+x) 是奇函数知:曲线y=f (a+x) 关于原点对称, 设点p (x, y) 是关于原点对称的曲线上任意一点, 则点p (x, y) 关于原点的对称点Q (-x, -y) 在曲线y=f (a+x) 上, 故y=f (a-x) , 即y=f (a-x) 。所以, 若y=f (a+x) 是奇函数, 应有f (a+x) =-f (a-x) 。这样,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了不同学生的认知冲突, 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又使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理解得更加深刻全面。

二、利用现实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在学习数学中形成了一种模仿和套用课本上的公理、定理、公式的状态, 缺乏主动的思考与探索。而在教学中引入问题情境, 利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素材创设学习情境, 设置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或悬念, 使学生感受到问题的真实存在, 并进入解决问题的思考状态。结合生活素材设置的问题具有情感性、探究性。

如在学习一次函数时, 教师联系学生春游的经历, 创设了如下情境。班级春游时找旅行社买票, 每个旅行社给出的优惠是不同的。A旅行社的规定是:10张以下的票都打8折;10张以上的票, 其中10张是全价, 剩下的票打5折;B旅行社的规定是:全部打7.5折, 问我们班应该选择A旅行社还是B旅行去买票?一下子出现这么多数字, 有些同学没能反应过来。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引导学生, 假设一张票原价是20元, 我们班同学 (56个人) 全部参加, 那么按照A, B旅行社的规定, 我们班该各付多少钱?将问题分解成两个具体的小问题, 同学很快列出式子, 并得出答案。A:20×10+0.5×20× (56-10) =660元;B:20×0.75×56=840元。在有了具体例子后, 教师抛出问题“这几个数据中, 什么是未知的”, 进一步引导学生将式子中的20与50替换成未知数x和y, 列出式子。A:l0x+0.5x (y一10) ;B:0.75xy。通过这种联系的方式, 将抽象的式子变为具体的例子, 然后再置换成抽象的式子。问题还未结束, 学生很容易忽略这两个式子是针对10以上的团体, 那么10人以下的呢?此时, 教师用问句的方式提醒同学是否解答已经结束。在教师引导下, 学生对问题的参与性就大大提高。

三、通过操作试验创设问题情境

有些数学知识可通过引导学生自己操作试验或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演示, 使学生从中领悟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 既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与创造能力, 又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在教圆柱体侧面积时, 让每个学生在课前准备好一张标有长、宽的长方形纸, 在课堂上指导他们通过下面的操作过程来探求知识, 寻找规律。第一步, 先让学生将长方形的纸卷成圆筒状, 再摊平。这一卷一摊, 就使学生发现一个圆柱的侧面经过展开就可以成为长方形。第二步, 再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于卷成的圆柱形之间的关系, 一直找到这种关系为止。最后一步, 让学生做下面的练习: 把圆柱的侧面 ( 展开) 得到一个长方形, 这个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 ( 底面圆周长) , 宽等于圆柱的 ( 高) 。因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以宽, 所以圆柱的侧面积等于 ( 底面圆周长乘以高) 。又如, 求圆柱的体积, 采用了把圆柱进行分割, 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 分得越多, 越接近一个长方体, 让学生观察两者之间的关系, 从而得到圆柱体的体积公式。整个教学过程中, 学生怀着浓厚的兴趣, 认真操作, 仔细观察, 思维活跃, 不但弄清了圆柱侧面积公式和体积公式的由来, 而且培养了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

总之, 在数学教学实践中通过趣味性、探究性问题、动手实践的活动及充满科技魅力或人文魅力的生动情境, 有助于让数学学习活动充满生机与活力。这种情境教学模式在数学课堂上的实施让学生自主、快乐地学习数学, 应用数学, 探索数学, 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改善。

摘要:问题情境的创设要小而具体、具有启发性, 同时还要有适当的难度, 与课本内容保持相对一致, 不要运用不恰当的比喻, 这样不利于学生正确理解概念和准确使用数学语言能力的形成。教师要善于将所要解决的课题寓于学生实际掌握的知识基础之中, 造成心理上的悬念, 把问题作为教学过程的出发点, 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在迫切要求下学习。

关键词:高中数学,情境教学,操作试验

参考文献

[1]李国华.教师需要创设什么样的教学情境[J].教育科学研究, 2007, (10) .

[2]雷联珠.论数学课堂中的情境教学[J].陕西教育, 2006, (09) .

[3]刘丹.情境学习在数学课堂中的案例分析——情境创设与合作交流真的那么重要吗[J].数学教育学报, 2006, (03) .

3.初中数学情境教学有效应用分析 篇三

【关键词】初中数学 ; 情境教学 ; 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35-0078-01

在初中数学课程教学标准中明确提出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是基本教学理念之一。同时,广大数学教师也非常重视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故此提出可以在数学教学中有效应用情境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是教师为学生创设数学情境,激发学生数学求知欲,引导学生通过大胆探究,捕捉情境中的数学信息,揭示数学内在知识,获得数学情境感性认识,内化数学思维,习得数学理性认识,掌握数学知识。笔者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认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效应用情境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在本文仅以自己的教学经验阐述情境教学的有效性。

1.创设生活教学情境

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结合初中生的真实生活背景,整合生活资源,挖掘数学素材,以生活和数学的结合点为情境出发点,初中生可以从教学情境中找到自己熟悉的生活经历,提炼出情境中具体化和简单化的数学知识,然后知识迁移,从生活中学习数学,领悟情境中蕴含的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新知识。如,我在讲授“二次函数”知识点时,给学生引入的是他们非常熟悉的篮球定点投篮运动情境,让学生思考篮球投掷受哪些因素影响呢?篮球投掷后呈现什么样的运动轨迹呢?篮球投掷最高点什么时候达到?投掷的最高高度是多少?如果我们想要提高篮球投中率,我们需要从哪些方面考虑呢?然后给学生引出二次函数的图像及性质,并让学生结合所学曲线知识,思考如果想要更好的控制投掷运动轨迹,我们应该怎么办?通过二次函数新课的学习,这些问题我们都可以迎刃而解。

2.创设激趣教学情境

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引入激趣教学情境,唤醒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数学学习动机,让学生产生数学探究欲望,调动学生数学学习能动性,对数学情境进行思考和探索,发现情境中的数学问题,找到数学知识点,解决情境数学问题,让学生体会自我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的乐趣,进一步激起学生数学学习求知欲,真正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如,我在讲述“数的幂”知识点时,我给学生讲述了关于幂的数学故事,引起学生高昂的数学探究兴趣。在古代一个国家,一位臣子发明了国际象棋,并将国际象棋献给了国王,国王答应臣子给予奖励。臣子则提出要求奖励米粒的要求,在象棋第一格放1粒米,第二格放2粒米,第三格放4粒米,依次循环,直到象棋格子全部放完为止。国王听完后,大笑臣子要的奖励太少,臣子却不以为然。当国王把所有的米粒放完后,自己的粮库也空了,整个国家陷入粮荒。我给学生讲述了这一数学故事后,学生们对这个故事非常感兴趣,也纷纷陷入故事中的米粒计算中。当然,我的教学目的并不是让学生计算最终的结果,但是趣味性的数学故事情境引入,却能够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更快调整学生状态进入新课学习。

3.创设多媒体教学情境

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应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形象直观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将数学知识化静为动,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交互,在最短时间内,为学生提供丰富数学教学资源和内容,刺激学生感官,吸引学生注意力,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真实感,激活学生数学学习主动性。如,我在讲授“圆和直线位置关系”知识点时,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制作多变灵活的课件,让课件中的直线“活”起来,在圆的位置不变的情况下,变动直线的位置,让直线和圆相切、相离、相交,为学生呈现各类动态性位置关系,在课件中标注圆参数,相应呈现直线变动时,圆心和直线之间的动态距离,为学生呈现动态化圆和直线的位置关系,标注不同位置关系下,圆和直线的参数及相互数量关系,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利用多媒体创设数学教学情境,节约了教师大量的课堂教学板书时间,还可以动态性的表现圆和直线位置关系,让学生在观看课件的同时,了解直线位置变化引起的变量变化,在一定教学时间内,为学生也提供更多的信息量,给学生留出了更多的思考时间,让数学知识在多媒体技术下更加动态,实现教与学的链接和互动。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不应固步自封,应顺应现代教学需求,恰当应用情境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猜想,寻得数学情境信息,习得数学知识。基于此,笔者认为可以引入教学情境,为学生创设生活教学情境、创设激趣教学情境、创设多媒体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具体化和简单化的数学知识,化静为动、化难为易,打破过去数学灌输式教学方法,挖掘数学教学素材,将学生引入数学情境,让学生体验数学情境,开拓学生数学视野,推动数学知识迁移,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能力,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娜,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J].课程教育研究,2015(11).

4.数学情境应用 篇四

摘 要:随着社会和教育的进步,我国已经实行了素质教学和新课改,希望教学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和时代的需要。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也必须改变以往落后的教学方式,重视学生数学兴趣的培养,给学生创造出更好的环境,让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主要研究了情境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并分析了其积极影响。

关键词:高中数学;情境教学;影响

新课改要求教师在进行高中数学教学的时候,必须转变思想和教学方法,给学生创造出更好的氛围,提高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将课堂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而情境教学便是一种不错的教学方式。

一、情境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1.进行数学情境的创设,让其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

很多学生都认为数学学习非常的困难,并且和实际的生活基本没有什么关系,而造成这种认识的主要原因便是,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的时候非常的呆板,无法将其和生活结合在一起。教师想要做好情境教学便必须全面地了解学生的生活和学生的心态,这样教师创设出来的情境才会真正地和学生的生活贴近。比如说,学生的考试成绩都是不同的,教师可以建立坐标轴,让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坐标。这样数学学习趣味性会更强,学生的兴趣也会提高。

2.利用一些实物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

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将生活中的一些实物作为情境创设的工具,这样数学课堂的生活气息会更加的浓厚。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已经进入了我们的生活中,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必须意识到这一点,将多媒体运用到课堂中去,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时候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学生掌握知识会更加的迅速和牢靠。

3.利用一些竞赛进行情境的创设

很多学生都觉得数学比较枯燥乏味并且难懂,很难对数学产生兴趣,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心理开展一些竞赛,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有明显的提高,无论是学习的兴趣还是学习的质量都会大大的提升。

二、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情境教学的影响

1.情境教学能够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出来,让学生更加愿意学习数学

学生在进行学习的时候,兴趣往往会决定学生学习的效果。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必须采取措施,以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让其参与到教学中去。

将情境教学运用到高中数学教学中去,能够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更加快乐地进行知识的学习,这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便会大大的提高。

2.情境教学能够让师生之间更好地进行情感交流

情境教学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更好地进行互动,这对师生感情的增进是有重要作用的。师生关系的融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对这个科目的兴趣。情境教学不但能够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出来,还能够将教师的引导作用凸显出来。情境教学能够更好地让学生和教师之间进行感情上的交流,这样课堂氛围会更加的融洽,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在实行素质教育和新课改之后,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会更加重视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高中数学学习本身便比较困难和抽象,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必须真正地意识到这一点,认识到情境教学对高中数学教学的重要性。在情境创设的时候,利用学生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和实物进行情境的创设,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将其主体作用更好地发挥出来。只有学生对数学真正产生了兴趣,学习的效率才会真正的提高,数学能力和综合素质才会提高。

参考文献:

黄光荣。浅析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与运用.黑龙江科技信息,(22)。

张雯红。浅论情景教学对高中数学教学的积极影响.才智,(7)。

5.情境数学小班教案 篇五

1、能用序数词正确表示5以内物体排列的次序。

2、初步理解序数的含义。

3、喜欢参与数学操作,体验操作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情境大挂图《儿童乐园》

2、磁性教具:数字卡1―5,红色蝴蝶4只,蓝色蝴蝶1只,箭头一个。

3、幼儿用书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激趣导入活动。

教师:小朋友今天我带小朋友们一起到儿童乐园去玩好吗?你们知道吗,咱们的好朋友胖胖猪、嘟嘟牛、宝宝兔、贝贝羊已经先去儿童乐园了,咱们赶快去看看吧。

二、教师出示情境挂图,引导幼儿观察。

1、教师引导幼儿整体观察。

2、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小火车并提问:

①、小火车的车厢有什么颜色?

②、从车头方向数过来红颜色的车厢在第几节?

③、从车头方向数过来第3节车厢师什么颜色的?

④、有一辆车是白色的,它排在了从车头方向数过来的第几节呢?

⑤、有一节车厢没有坐小朋友,从车头方向数过来是第几节呢?

3、同上方法,教师分别引导幼儿观察过山车、排队买票并提问。

三、教师与幼儿互动,进一步认识5以内的序数。

1、教师出示蝴蝶,并将五只小蝴蝶错落排列。

师:“儿童乐园这么热闹!引来了好多漂亮的蝴蝶,小蝴蝶说它们想排着整齐的队伍飞进儿童乐园去玩,请小朋友帮助它们排成整齐的一横排吧!”教师请一名幼儿给蝴蝶排队。

2、出示箭头,教师引导幼儿讨论箭头所代表的意义。

师:今天我从数学王国里带来一样神奇的宝贝,你们知道它是什么吗?它是用来做什么的?

3、教师总结箭头是指示方向的。

四、教师引导幼儿观察每只蝴蝶从箭头数过来排第几位,并把相应的数字卡放在蝴蝶下面。如:

1、从箭头方向数过来这只蝴蝶排第几位?

2、可以用哪个数字卡表示呢?

3、教师先做示范,把数字卡放在蝴蝶下面。

4、请幼儿操作其他的蝴蝶。

5、这些小蝴蝶中,有一只和其他的小蝴蝶不一样,你知道它排在从箭头方向数过来的第几位吗?我请一名小朋友上来把相应的数字圈出来。

五、幼儿通过完成书上的评价练习,学习确认物体的排列次序,理解序数的含义。

6.创设情境教“活”数学 篇六

江苏省如东县实验小学 管亚明

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儿童是个有主动性的人, 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 一切有效的活动需以某种兴趣作先决条件。 ”良好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一、妙用媒体情境,给学生乐学的氛围

根据教学内容,巧妙地选用多媒体的各种功能,可以达到神奇的效果,营造良好的乐学氛围。

1.电子白板

(1)无限克隆功能。电子白板可以通过拖动文字或图片进行无限克隆。《数字与编码》一课,教师随机拖动屏幕上的几个数字,克隆组成“110”、“119”等数,让学生说知道的信息。白板魔术般的变出许多新数,引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同时,把数字组成编码表示信息的过程动态地呈现,学生能感受到数字与信息之间的关系。

(2)屏幕遮盖功能。牛顿说:“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现。”白板的屏幕遮盖功能可以创设出猜测情境,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猜测。学生在猜测后,教师移除遮盖物揭示答案。让学生经历了“猜测一验证”不仅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培养了创新能力。在教学身份证的编码时,教师先将编码规则用图片遮盖住,学生汇报时再逐一呈现,验证学生的答案。这不仅抓住学生的好奇心,而且激发了学生的`探知兴趣。

2.微视频

微视频声像具备,把它引入教学,将会给学生更多的感官刺激。《圆的认识》通过微视频组织教学,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圆的画法中采用微视频,解说和演示相结合,各步骤连贯、自然,细节演示得清楚,学生看得真切。在验证同一个圆直径、半径的关系时采用微视频,集中介绍量、画、折等不同方法,既提高了教学效率又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3.手机拍照

学生的操作是需要时间的,汇报时若再到实物展台上操作,()就会出现重复劳动现象。如果有多种方法,更会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教师在巡视时,可以用手机逐一拍下不同方法,学生回答时把手机连同图片直接放到实物展台上展示。这样省去了学生摆的时间,却能达到同样的视觉效果。

二、创设生活情境,给学生体验的空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创设生活情境有助于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乐趣。

1.感受景色美

自然风光蕴含着丰富的自然美,充分利用这些美学资源,不仅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培养其健康的美学情趣。《倍的认识》一课,可以摆放美丽的花朵研究倍数关系。把2朵红花看成一份,红花的朵数不变,蓝花的朵数变了,倍数也发生了变化。红花多开了或凋谢了一些,蓝花的朵数不变,倍数也发生了变化。学生在两种量的不断变化中开放地研究倍数关系,学得灵活,体验深刻。教师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使学生感到亲切有趣,让学生在参与学习中体验到数学的价值,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更好地理解知识。

2.感受人文美

选用学生身边的人文情境,更让学生感到亲切。教师用“活”的例题、“活”的练习,能巧妙地为学生创设现实的、有意义的情境。在情境中教会学生学习数学、应用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有丰富的内涵,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数字与编码》一课,展示一组学生从坐车到景点的旅游图片。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字编码,不同的信息使用了不同的编码。学生不仅体会到编码的价值,更能感受到生活需要数学,数学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在练习中设计找老师身份证号码的问题情境。学生用所学的知识来逐一排除,激发探究的积极性,兴趣深厚。学生不能解决的难题,由教师进行服务性的学习辅导。在编制学籍中,学生对入学年份理解有困难。此时教师出示学生的学号让学生理解,学生更感亲切。

三、创设操作情境,给学生动手的空间

心理学研究证明:儿童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教师创设操作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动手、动脑,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倍”这一概念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是陌生的,低年级学生知识不成系统,对概念同化又缺少经验,获取概念时会碰到一些困难。理解几个几的含义是正确掌握“倍”的关键。此时教师创设操作情境,让学生表示几倍。学生用圈一圈、画分割线、分开摆放等直观方法,表示出几个几,使“倍”和几个几之间达到融会贯通,正确理解和掌握“倍”,建立“倍”的概念。学生把每份分成一组,这种把具有同一种属性的东西放在一起,就是集合的整体概念,又渗透了集合思想。

四、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探索的空间

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主动参与数学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激发思维。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带着“每次分的结果有什么异同”这一问题情境动手分小棒,在动手中感知平均分的结果有剩余和正好分完两种情况,为学生学习新知建立活动经验。分完后再让学生将得到的表格、算式进行分类,在数据的比较中沟通新旧知间的联系,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在解决余数要比除数小这一难点时,可以再次创设“余数是怎样变化的?”这一问题情境,让学生把余下的小棒再次分一分,在活动中感受到:如果余数比除数大了,还可以再分一堆。学生在动手分物中,为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建立直观经验。

创设情境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用“活”的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思维,促进学生知、能、情、意的和谐发展。

7.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篇七

一、生活情境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生活情境教学方式可以更直观地让学生了解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不断缩短数学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加强学生对数学学习重要性的理解, 也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新课标指出, 数学可以帮助人们进行数据的处理、计算等, 同时数学具有较强的抽象性特点, 可以强化学生的思维意识。 如果通过单纯的说教方式进行教学, 则难以让学生对知识有效理解。 生活情境顾名思义就是教师以生活中的事例、情境方式进行教学, 以此让学生在生活中理解数学知识。

同时, 生活情境化的教学方式可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 这是便于学生对知识理解与掌握的重要方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现代小学数学教学对教师的要求逐渐提高, 大部分教师对心理学都有简单的理解, 由于小学生受到年龄因素的影响, 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 其对这种抽象化特点的学科更是难以掌握, 所以将数学知识变得容易理解是现阶段教师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学生在生活中得到成长, 所以生活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 将生活情境运用到数学教学中自然就加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学生对抽象的数学会产生熟悉感。

此外, 生活情境教学的方式也可以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及探究能力进行培养。 新课改在我国教育中实施了一段时间, 在教学方式、教学理念等诸多方面都有良好的效果与经验, 体现出传统教学的不足之处。 而生活情境教学则能有效改善传统教学的不足与问题, 实现对学生的全面培养。

二、生活情境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

对生活情境教学方式进行运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但在实际教学中未能达到这一效果。 很多教师对生活情境教学方式缺乏正确的认识, 在对生活情境教学进行运用的过程中方式过于单一, 没有根据教学内容进行灵活变通, 直接影响教学质量, 也有一部分教师没有认识到情景教学的重要性, 所以在实际教学环节中依然使用传统教学方式, 这为小学数学教育带来负面影响。 同时,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生活情境的运用过于泛化, 虽然新课改要求教师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 但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这种方式, 很多教师为了运用生活情境教学, 将很多教学内容硬性地套在相关的情境中, 导致生活情境教学流于形式, 难以充分发挥其作用与效果。

三、生活情景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 注重对生活中情境的观察与选择

教师应该注重观察生活, 并在生活中发现适合教学的情景模式, 在这一环节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意识, 让其回忆已经有的生活经验与生活情境。 新课程改革之后在教学中比较重视生活与知识之间的联系。 据相关调查研究表明, 在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的时候,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注意力都会高度集中, 强化了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效果。 由此可见, 教师需要做好对生活情境的观察与选择, 以此为基础做好教学设计。例如教师在对人民币的问题讲解的过程中提问: 你们有没有自己去超市买东西的时候呢? 这时学生的回答受到自身经验的影响并不一致。 教师可以继续提问:如果去超市购物, 买了一袋“薯愿”, 花了3.5元, 你给了收银员10元, 那她该找给你多少钱呢? 这时学生就会想起自身的经历, 加深对加减法与人民币认识的理解。

(二) 运用生活情境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

虽然只是源于生活, 但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要提高教学效率, 就要保障生活情境高于生活。 数学是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 具有比较强的逻辑性与系统性, 也可以说其是对生活的提炼与生活, 所以小学生学习数学存在一定的难度。 面对这一问题, 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的时候应该尊重学生的特点, 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下, 创设高于生活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充分挖掘其潜力, 进而让其更好地投入学习。 此外, 由于小学生的基础知识有限, 生活经验也不丰富, 因此在创设生活情境的过程中需要循序渐进, 从抽象到具体化, 从简单到复杂, 遵循这一规律进行生活情境教学, 从根本上提高教学效率。

(三) 通过生活情境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能力

将情境教学与生活结合是现代教育的重要途径, 通过在生活情境中对知识的运用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在实际生活中对相关的数学知识进行运用可以高效解决实际问题, 这是学科知识学习的最终目的, 学生在对知识进行应用的过程中明确知识是服务于生活的原理, 也在这一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 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 例如在对平均数的知识进行讲解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举例游泳池的深水区写着平均水深1.8m, 提问:如果我们去游泳有没有危险呢? 在这一问题中让学生理解到平均数的概念, 会加深学生对这一概念的认识。 此外, 生活情境模式可以让学生的体验具有现实意义, 将学生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距离不断缩短, 也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进行广泛运用。

四、结语

生活情境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可以让学生对数学知识有全新的了解, 并在生活中感受数学的魅力, 所以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做好对生活情境教学方式的运用, 以此让学生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摘要:情景教学模式是近几年我国教育中较常见的教学方式, 在各个学科中都有广泛的运用。而小学数学则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 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生活情境可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本文主要对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中运用的重要性与现状进行了分析, 旨在不断探索中提高小学数学教育质量与效率。

关键词:生活情境,小学数学,教学应用

参考文献

[1]李清水.浅析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创新教育, 2015 (03) .

8.高中数学情境教学法的应用探讨 篇八

【关键词】高中数学 情境教学 学生主体 自主建构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1B-0109-02

情境教学法是对传统教育的一种挑战,通过为学生创造各种生动形象的情境,引导学生走入新知识的情境中,借助熟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基础,自觉地展开对问题的思考、理解和探究,逐渐发展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积极的数学情感,达到兴趣引导、高效教学的目的。

情景教学法作为素质教育背景下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由关注学习结果向关注学习过程转变,由关注教师的教向关注学生的学转变,关注学生在数学知识学习过程中的思想状态、学习体验、学习感受,建立学生主体的课堂,促进知识的自主建构。

一、情境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运用的现状

(一)情境脱离学生的知识经验

学生是数学知识学习的主体,情境的创设需要考虑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只有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和情感体验。例如,在《椭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入了“神七”升天的案例,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示一张浩瀚宇宙的照片,和“神七”升天的照片。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神七”升入太空后运动轨迹是什么样的,学生中没有人进行反应,这时教师说出运动轨迹是椭圆。学生询问为什么是椭圆的。由于教师并没有让学生事先去了解相关的知识,学生提出的问题偏离了主题,需要较长的时间去解释。教师用“下课后大家自己查找资料来探索”,结束问题,使新内容的导入中断,这是教师没有考虑学生的知识经验导致的结果。

(二)情境创设无趣味性

情境的创设不仅是要引导学生学习知识,而且是要塑造一种氛围,一种激发学生情感,开启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自觉地投入到新知识的探索中,这就需要情境的创设要有趣味性。但是在实践中很多教师重视知识启迪性忽视情境趣味性。例如,在《函数奇偶性》的学习过程中,教师通过数学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如果函数 y=f(x)为奇函数,那么f(-x)=-f(x),也就是 f(x)=-f(-x)。此时提出问题,若 y=(a+x)是奇函数,则结论会是怎样呢?这样的问题作为学生知识学习后的巩固和讨论是有效的,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推理和学习,但是作为开启新知识的问题的导入是不合理的,问题情境缺乏趣味性,并不能很快地调动学生情绪激发思维,也无法迅速开启新知识的学习。

(三)情境创设脱离学生生活感知

每一个地区都有每一个地区独特的文化,高中的生活阅历是有限的,所能够感知的生活情境也是有限的,生活中的素材并不都适合提取为数学情境来启发学生思维。一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问题情境是,海岛O上有一座海拔3 km的山,山顶有一观测站A,上午9时,测得一匀速航行的轮船在岛北偏东30°的C处,由A观测C的俯角为30°,9时15分又测得该船在岛北偏西60°的B处,由A观测B的俯角为45°,求该轮船速度的大小?这样的问题并没有考虑到处于内地的学生并没有接触过海岛,这样的案例也就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参与,学生并没有好奇心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而只能作为一道数学试题进行解答,这样的情境创设是低效的。

二、高中数学情境教学法运用的有效策略

(一)借助实际问题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是来自生活的,生活中包含着丰富的数学素材,利用生活中实际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更加能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函数与方程》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借助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如,班级组织旅游去旅行社买票,不同旅行社的优惠制度各有不同。平安旅行社的优惠是:购买10张以下的票是打8折;购买10张以上的票时,前10张是原价,多出10张后的票打5折。快乐旅行社的优惠是:不论买多少张票均打7.5 折。

问题抛出后学生陷入沉思,并考虑到现在已知本班人数是50名,需要查找一下目前的票价是多少?学生通过网络查找到每张正常的票价为35元。学生借借具体的数值计算出两个旅行社需要花费的不同价钱,借助实际问题逐渐熟知新的知识。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抽象化,用方程来表示目前遇到的问题,将人数和票价作为未知数进行探究,开启新知识的学习。

(二)结合数学史料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数学史,数学史中包含着丰富的数学故事,数学故事的趣味性和情境性对学生的思考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这样的情境不仅可以调节课程气氛,而且可以扩展学生的数学视野。例如,在《等比数列前 n 项和》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以故事导入课程,在古印度,有一个名叫西萨的人,发明了国际象棋,印度国王看到后非常喜欢,对他说可以满足他提出的任何要求,奖赏任何东西。西萨说,陛下,我的要求非常简单,请第一天(下转第118页)(上接第109页)在第一个格子里放入一粒小麦,第二天在第二个格子里放入2粒小麦,第三天在第三个格子里放入4粒小麦,第四天在第四个格子里放入8粒小麦,第五天在五个格子里放入16粒小麦……把棋盘放满就可以了。陛下听了认为这个要求太简单了,心想西萨怎么会提出这样的要求,但是,当国王命人不断放入麦子的过程中,逐渐惊慌了,惊叹道这简直是一个无法完成的要求啊。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是为什么呢?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对新知识的学习产生好奇,很快地投入新知识的学习和探索中。

(三)借助认知冲突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知识的传递绝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而是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的自主建构。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认知冲突是开启学生思考的重要方法。例如,在《双曲线》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复习椭圆的定义,平面内与两定点F1,F2的距离的和等于常数的动点P的轨迹叫做椭圆。在学生回顾的过程中,教师在多媒体上借助动画展示椭圆的形状。这时教师提出疑问,如果把椭圆定义中的到两个定点的距离的和改成距离的差,这时的动点 p 的轨迹会是什么图形呢?这样的提问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和尝试,开启新知识的探究和学习。在学生讨论并确定基本的想法后,教师通过动画逐渐进行变动,带给学生视觉上的冲击,并引入到新知识双曲线的内容中。教师再次提出问题,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椭圆的定义”来学习双曲线的知识。知识的学习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中不断推进。

综上所述,情境教学法改变了由以教师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主体,改变由关注学习结果转向关注学习过程。利用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的情境开启新的课堂。笔者认为情境不仅是要激发数学知识的学习,而且更是要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即从生活中挖掘素材借助实际的问题,利用有趣的数学故事和学生的认知冲突来创设有效的情境,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梁仁标.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教学策略探索[J].广西教育,2014(10)

[2]蔡俊.问题情境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广西教育,2015(5)

[3]谢湘才.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的探索[J].广西教育,2013(1)

[4]黄德欣.利用情境教学促进学生思维发展[J]广西教育,2014(10)

[5]李雪峰]创设问题情境的技巧初探[J].广西教育,2014(10)

9.创设数学情境 增强情感体验 篇九

奉贤区育秀实验学校 张光英

长期以来,教师作为传授知识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得到充分体现,而学生作为知识的受体,他们参与课堂的主体能动性潜能却被无形地压抑了,学习数学对很多学生来讲毫无乐趣,这严重地妨碍了学生的自主发展,尤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随着二期课改理念的不断深入,主动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成了众多数学老师的共识。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要还学生以主体地位,教师就要把更多的时间与空间留给学生,在开放的情境中,给学生一个宽松的氛围,多给学生自由活动和展示自我的机会,使他们处于主动实践、积极思考的探索状态,让学生主动地动脑、动口,独立地观察、比较、联想、归纳,不断地去感受、去发现、去评价,构建起属于自己的知识,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知识,在体验中感受数学的魅力,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而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明显的意识倾向和情感共鸣,乃是主体参与的条件和关键.下面本人就创设数学情境,增强情感体验谈谈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一.创设兴趣情境

兴趣是人类走向知识大门的第一级阶梯。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人的各感官、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能够最佳地接收教学信息。对于老师来说,就要结合教学实际,巧妙地创设兴趣情境,让学生能通过这个情境,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活动。这样学生就不会把学习看成是苦差事,反而会当作是“我要学”的快乐的事,并且会自觉地把这种求知欲贯穿到整个教学环节中去,课堂的听课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例如在“频率”这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是这样引入学习的:每年中考分数公布后,各校大都会在学校大门口发布喜报,我们看见甲校500分以上有18人,乙校500分以上有27人,那么哪所学校考的好?由于这正是九年级学生所感兴趣的问题,问题一出,学生们都兴趣高涨,有学生说乙校,有学生说不一定,各说各的理,而这时老师就可以很自然说: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学好今天的课——频率。

这样的设计让原本呆板的教学内容一下子活了起来,学生高涨的兴趣让原本枯糙的这节课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二.创设操作情境

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而动手操作在数学几何教学中,提供给学生充分的动手操作的空间,真正体现了《新课标》所倡导让学生在“做”中学的理念,使学生获得生动活泼的、主动而富有个性的发展。所以老师就要抓住课堂机会,创设操作情境,引导学生随时动手操作,解决数学问题。

例如在《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这节课上,我预先让每个学生准备了长短不一的10根木条,上课时我这样提问:“每人从10根木条中任意拿三根木条,试试你拿的三根木条能否搭成一个三角形?多试几次,你有什么发现?”当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发现三根木条不一定能搭成一个三角形时,我再抓住时机提问:“那么三根木条符合什么长度或满足什么关系才构成三角形,何时不构成三角形?”让学生在不断的操作过程中去发现数学的规律,从而很轻松地解决了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

动手操作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是很明显的,教师若能够抓住时机,让学生从动手操作中理解并获得数学知识,这样既可以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也可以减轻学生学习中的理解困难,而学生的认识水平、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也会在操作中得到培养。

三、创设尝试探究情境

新课标提出: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应该是学生自我探索,体验和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而不是教师的给予,不是单纯的模仿和记忆。按现代人的理解,“尝试”是一个复合词,由“尝”和“试”两个字组成。“尝”乃探测问题的难易;“试”乃探测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有效性。两字合在一起,乃是对问题的一种探测活动,其目的就是获得关于问题的难易及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有效性的信息,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因此作为教师就要善于创设尝试探究情境,给学生提供主动学习的空间。

例如,在教授“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尝试探究解决:平面上已经有了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ABC,现要寻找D点,使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请问:你能有几种不同的画法?问题一出,我发现原先基础较差,数学课常是旁观者的那几个学生也在积极参与,很努力地画着,而当他们发现自己的画法中有两种、三种是正确的方法时,他们的脸上洋溢着成功后的快乐,而这种快乐又让他们以加倍的热情投入到后面的学习中去。而那些尖子生同样有他们体验的快乐:当他们把第四种、第五画法介绍给大家时,他们的脸上写满了自豪和自信。

我认为这样的尝试为学生获取知识、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学生更能获取深刻、全面的知识。这样的尝试也给学生提供了发展思维的极好机会,即使失败也是一种极好的情感体验。

四、创设合作情境

新课程标准指出: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为具有与他人协作和交往的能力是21世纪国民的基本素质之一,通过合作学习可以弥补个人思维狭小单一的缺陷,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可给每个学生提供展示自我和锻炼自己的机会,增强学习自信心;还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而合作的情境需要教师抓住课堂的契机来创设:在教学的重点处、在学生理解的疑难处、在知识的关键处。

如,在上面提到的“平行四边形的判定”这节课中,我安排了两个合作交流讨论的情境:一是在学生独立完成寻找D点的画法后,我说:大家已经有了自己的画法,我想你们一定想知道你的方法是否正确、全面?下面我们就通过小组来讨论一下,看看到底有哪些不同的画法?小组交流结束后派代表发言。二是在从画法的基础上猜测判定方法,独立论证这些命题后,我又说:我们已经对这些命题的论证有了自己的方法,但这方法是否可行、是否还有更好的方法,我们再一起来探讨一下。于是平行四边形的各种判定方法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相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更深刻的体会到自己的成功和不足之处,对这一知识的掌握和领悟也就更深了。

事实证明这样的合作交流让每个学生都有平等的机会在各自的小组中讨论并解答问题,彻底改变课堂教学中教师唱独角戏的单一的教学组织模式,促进各个层次学生的共同发展;这样的合作交流更把学生由传统班级教学中单纯的旁观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同时培养学生能倾听别人的意见,能对别人的意见作出评价,并且能通过集思广益形成自己的观点。

五、创设拓展情境

教学的最终目标还是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经历了尝试、解决、合作、交流后,学生已初步完成了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整理加工,提取了有效信息。这时,教师应及时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拓展延伸,指导学生把特例进行普遍,进行数学规律的概括,使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发现数学规律,展现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同时还应指导学生对知识加以拓展延伸,为以后新知识的产生作好准备。这就需要老师根据不同知识点的特点,精心创设拓展情境,它不是简单的模仿性作业,而是根据教学目标另行设计一些拓展延伸性的题目,弥补教材的不足,通过这样的练习让学生领悟到它与课堂教学间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情感的表达能力。

例如在一次函数的教学中,在已学习函数图象、性质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思考解决下面的问题:通讯公司推出了两张电话卡:大众卡和如意卡。大众卡的收费标准是月租费九元,每分钟通话费0.15元,如意卡的收费标准是没有月租费,但每分钟通话费0.6元,如果老师想买张卡,请你帮老师想一下,应该买哪张卡比较合算?这个问题既和这节课的内容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又把教学内容拓展延伸到实际生活中,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还需要学生对合算的各种情况全面考虑,真正把课堂变成学生展现才能的地方。

另外,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通过创设开放情境、应用情境、实践情境等数学情境来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不过作为教师必须要明白:不管是什么情境,其目的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创设合适的数学情境,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并且要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各种能力,并最终将这些知识应用于不同的情境。

上一篇:初中生写照片里的故事作文600字下一篇:如何管理计件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