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汇报

2024-10-21

乡村旅游汇报(精选9篇)

1.乡村旅游汇报 篇一

乡村旅游工作汇报材料

(2014年11月4日)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及旅游、文化部门的指导帮助下,我镇立足本镇实际,着力挖掘利用镇域内旅游资源,同时加强与周边镇(街道)的交流联系,整合打造“两河”旅游景观、农业观光、遗址收藏三大乡村旅游景点,全镇旅游业发展开始破题上路,实现了较快发展。

一、我镇发展旅游业做法

1、打造“两河”风情游

一是依托我镇紧靠黄河的地理优势,以、、、、景区为着力点,争取有关部门指导和支持,打造以观光旅游、采摘和黄河餐饮为重点的百里黄河风情游。在、、、景区推出了推石磨、石碾、太平车子、挑水等趣味活动。依托、、、蔬菜基地打造具有、、、特色的蔬菜瓜果采摘基地,依托黄河淤备工程桑园种植打造桑葚采摘基地,并学习刘春模式,在沿黄村庄开发渔家乐旅游项目。二是利用小清河治理和南水北调工程竣工的契机,推出小清河徒步游、自行车骑行游,在后刘村、圣寺村等小清河沿岸推出休闲垂钓游等。组织游客在黄河游后到小清河游玩,观赏体验小清河治理后的发展变迁。

2、打造农业观光游

我镇远离城区、生态良好,发展农业观光游优势突出,在促进农业游方面,我镇打出了“珑珺葡萄熟了”、“杨家苹果红了”、“山东黑牛发源地”等宣传用语,并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一是发展珑珺观光、采摘、餐饮一体游。近几年,珑珺葡萄庄园渐成规模,珑珺葡萄通过有机验证,产生了一定的市场效应,并同时发展鱼类、散养鸭养殖,具备了延长产业链和拓宽发展思路的条件,也具备了发展一体化旅游的条件。二是瓜果蔬菜采摘游。我镇以杨家富硒苹果为代表的经济林果种植向周边村庄辐射。镇内成规模的蔬菜大棚基地3000余个,但一直没有脱离一家一户的种植模式,我们为此专门组织成立了 55 家农民合作社,发展瓜果蔬菜采摘游。三是依托布莱凯特基地的带动作用和全镇 18000头奶牛养殖的规模化效应,打造我镇观牛、品牛肉、饮奶等旅游线路。

3、打造遗址文化游

2007年,考古人员在我镇胥家庙挖掘出一座南北朝时期的寺庙遗址。另外我镇还有临济城遗址,王恒村农民王树青建起我县首家个人收藏博物馆。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挖掘镇内遗址文化资源,对其历史安排专人进行调查了解,编撰黑里寨文化遗址资料,并整合现有遗址资源,在进行保护的基础上,会同县内有关部门研讨可行的旅游发掘思路,将各遗址进行连串整合,精心打造古城遗址旅游线路。

二、发展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我镇旅游存在景点少、景区小等问题,建议有关部门对县内同类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同时打破区域界限,实施“走出去”战略,与周边相邻区县共同建设打造旅游景点。比如,黄河游、小清河游等。

2、我镇位置相对偏远,交通也不是很便利,给旅游发展带来的不利的影响,特别是近年来80后旅游主题大部分为自驾游,交通的不便导致他们选择其他地方出行。下一步,我镇将加大力度整修道路,增加公交车次,为游客提供便利的交通条件。

2.乡村旅游汇报 篇二

海南中部民族地区指的是黎族、苗族聚居的五指山市、保亭县、白沙县、琼中县四市县,这里相对封闭、经济落后。黎族、苗族是海南世居的少数民族,黎族在海南的历史已有3 000多年,苗族在海南也有400多年的历史。经过长期的繁衍生息,黎族、苗族已成为海南最主要的少数民族。根据2001年的统计数据,中部地区总人口97万,少数民族人口为64.1万(其中,黎族人口53.7万,苗族人口6万,黎苗人口占中部市县总人口的61.5%,占少数民族人口的93.1%)。在漫长的历史长河和相对封闭的生存环境中,黎族、苗族人民创造了独特、灿烂的民族文化,如饮食、服饰、建筑、宗教、制度、伦理、艺术、民俗等。随着时代的变迁,有一些黎族、苗族文化有汉化的现象,但绝大多数仍保持其原生性。在文化旅游盛行的今天,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而原生性民族文化因其稀缺性、神秘性、神奇性更具强烈的吸引力。可以说,黎苗传统文化是中部民族地区核心的旅游吸引物,也是主要卖点。但传统民族文化犹如自然生态一样,显得十分脆弱,在过度开发和外来思想、观念与行为影响下,可能会发生变迁或受到破坏,甚至蒙受灭顶之灾。所以,在开发中部民族地区乡村旅游时,必须注重黎苗传统文化及其文化环境的保护,以确保这些人类共同文化瑰宝的传承和可持续发展。事实上,黎苗传统文化和文化环境的保护也是黎苗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由此,考虑到海南中部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可能性、可靠性和发展性,笔者认为,海南中部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应定位为黎苗文化生态乡村旅游。

1 黎苗文化生态乡村旅游开发的意义分析

民族文化生态旅游指的是以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及其所依附的自然生态环境为旅游对象,以满足特定旅游需求和实现文化生态与自然生态为目的的旅游方式,它是文化旅游和生态旅游的复合体。由于绝大多数少数民族都聚居在乡村甚至山村,因此民族文化生态旅游与民族文化生态乡村旅游实际上是等同的概念。发展文化生态型乡村旅游对海南中部民族地区有深远的影响。云南、贵州、广西、湖南等省的少数民族地区的经验表明,以原生性民族文化为核心吸引力的乡村旅游都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本文着重从这三个方面来分析黎苗文化生态乡村旅游开发的必要性。

1.1 经济效益

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可以优化和调整民族地区农村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能给民族地区居民带来直接的经济收益;能有效辅助性解决“三农”问题,促进新农村建设。此外,民族文化生态旅游的发展可以促进旅游地上下游产品的链条式销售,从而引发乘数效应。研究表明,乘数效应与产品的本土化程度成正相关系。民族地区长期以来的封闭状态导致其各种产品,如农产品、工艺品、生活用品等的本土化程度和民族化程度都很高,因此民族地区乡村旅游会产生良好的乘数效应。还有,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具有产业带动功能。旅游业是关联度强、开放度高的产业,除了其本身的发展以外,还可以带动建筑业、农业、房地产业、商业、轻工业等相关行业的发展。

1.2 社会效益

民族文化生态旅游的社会效益主要表现为:其一,可以满足旅游者的利益诉求。民族文化能以其浓厚的民族特质和原生性最大程度地满足旅游者求知、求新、求异、参与体验、放松精神的利益诉求。其二,可以促进民族团结与融合。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改变落后的面貌,实现共同繁荣,这有利于从心理上稳定民族关系。同时,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利用民族地区的优势资源来发展经济,突显了民族特色,这有利于增强少数民族兄弟的自豪感、优越感、民族自尊心和主人翁精神,使他们能以平常、平等、自信的心态与其他民族进行沟通、交流和交往,从而消除民族地区与外界的隔阂,促进各民族的团结与融合。

1.3 环境效益

民族文化生态旅游的环境效益在三个方面得以体现。其一,从居民角度来看,由于外来游客对民族传统文化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的浓厚兴趣,使民族地区居民意识到传统文化是其摆脱贫困、发展经济的根本所在,从而产生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形成“文化自觉” [1]。“文化自觉”是指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文化自觉”可以促使民族地区居民在开发、经营和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保全和展示其文化精髓和文化特质,而设法阻止其本土文化的异化。其二,从游客角度来看,民族特质文化,例如黎族的“三月三”、“打柴舞”、“黎锦”、“船形屋”等,本身就是“孤本”或“绝唱”,这使得旅游者不忍心去破坏它。另外,民族地区“文化自觉”氛围也会影响旅游者,使其更加尊重这一地区的文化,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并研究、理解和宣传、传播这一特质文化,从而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2]。其三,从政府角度来看,在环境保护和文化传承受到严重挑战的情况下,科学规划、生态维护、文化保护、环境治理等成为政府的重要职能。这有利于民族传统文化在开发、经营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得到实质性的保护。另外,政府有关环境与文化保护的宣传和倡导,将进一步促成民族地区居民、游客和其他社会公众的文化保护意识。

从某种意义上讲,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对有资源基础、市场基础和开发条件的地区涉及经济、社会、环境、文化等方面的积极影响具有一定的普适性。泰国、日本、澳大利亚、印尼等国和中国许多地区的案例研究对此予以证实。海南中部民族地区由于历史的原因,无论是经济、社会还是环境状况都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因此,发展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保护为主旨的黎苗文化生态乡村旅游,对海南中部民族地区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2 黎苗文化生态乡村旅游开发的可行性研究

一般地,一个地区旅游业的开发是否可行,主要取决于市场前景、资源特色、公众支持度和基础条件等因素,它们所产生的市场驱动力、资源驱动力、公众驱动力、产业支撑力等是一个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图1所示的是由资源、市场、基础条件、公众支持度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共同构成的旅游业发展的动力模型。在动力模型中,特色资源是吸引力之源,它能吸引旅游者前往,并由此刺激公众来推动基础条件的改善和旅游产品的开发,从而驱动旅游业的发展;市场需求是旅游地利益之源,它能激发公众的兴趣与热情,促使公众支持资源开发与创造及基础条件的建设,从而驱动旅游业的发展;良好的基础条件是旅游业发展强有力的支撑,其本身就可以促进商务、政务、会展等旅游的发展,它对旅游市场有吸引力,并为资源开发提供基础平台;公众支持是从观念层面、政策、法规、投资融资、设施建设、宣传等方面认可和支持旅游业,公众支持能有效促进市场开拓、资源开发和基础条件的完善,从而驱动旅游业的发展。在旅游业发展的初期,不同地区的驱动力结构往往不大一样,有些是以单一驱动力为主体逐渐引发其他驱动力的产生,从而促进旅游业的逐步发展,如先前学者所提及的“市场驱动型”和“资源驱动型”旅游发展模式则属此例;有些是几种驱动力同时发挥作用,共同促进旅游业的快速挺进,在这种情况下,此地旅游业的发展要顺利得多,也要容易得多。但无论是单一还是复合驱动力结构,在发展初期,一个地区旅游业都很难在短期内成熟,只有发展到一定阶段,当这四种驱动力共同构成一个相当稳定、相互协调的系统时,其旅游业才可达到相对成熟的状态。

海南中部民族地区已具备了乡村旅游发展的三种驱动力。其一是公众驱动力。黎苗生态文化乡村旅游将得到政府、社区、金融、顾客等公众的大力支持和积极推进。因为,政府要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来辅助性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少数民族地区居民要依赖乡村旅游来脱贫致富和保护、传承其民族文化。金融体系和投资公司则可以通过投资乡村旅游开发来促进资本增值。旅游者可以通过欣赏和体验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海南黎苗文化来满足其旅游需要。其二是市场驱动力。黎苗文化生态乡村旅游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乡村旅游是紧扣时代脉搏的旅游方式,它能满足人们回归自然、放松身心、分享乡村风情、体验异质文化、购买生态产品的时尚需求,从业态本身来看,发展乡村旅游受到市场的驱动且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海南中部民族地区原生性的黎苗文化和优美自然环境的水乳交融,则更能吸引广泛的市场。建省办旅游以来,海南已有基本稳定的国内外客源,平均每年为1 500万人次左右,这为中部民族地区提供了中远程客源支持。另外,海南本土城镇居民超过370万,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休闲时代的来临,这些人将是海南中部民族地区重要的近程客源市场。其三是资源驱动力。海南中部民族地区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都有其独特性,对市场有强烈的吸引力。一方面,海南中部民族地区有丰富的原生态型自然资源。这里属热带海洋季风性气候,年平均温度为23~25℃,阳光充足,雨量充沛,空气清新。这一地区热带植物种类繁多,森林覆盖率超过70%,有丰富的山野温泉资源和原始森林资源,还有独具特色的山野田园风光。另一方面,黎苗传统文化资源富有特色。首先是内容丰富,黎苗文化涵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方方面面;其次是原生性强,由于黎苗地区长期以来处在近乎隔绝的发展状态,因而其大多数文化仍保持其原汁原味的本色;还有就是海南中部的黎苗文化,特别是黎族文化具有不可替代性,黎族是海南最早的居民,有3 000多年的历史,可以说其文化是海南的标志性文化,从整个华夏民族的角度来看,海南中部是全国黎族聚居人口最多、文化最有特色且变迁最少的地区,因此其黎文化垄断地位不可动摇。

由于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海南中部民族地区基础条件(包括基础设施条件、接待设施条件、融资投资环境、人力资源状况、经营管理能力、文化保护意识等),特别是基础设施、接待设施、人力资源状况等方面还有很多欠缺。但长远来说,在其他三种驱动力的推动下,又得益于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特殊的优惠政策和国家旨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的推进,这些问题都可以得到有效解决。

综上所述,黎苗文化生态乡村旅游的开发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坚实的资源基础和强有力的公众支持。这形成了一种有效的驱动力结构,这种结构有利于基础条件的尽快完善、资源的快速开发和市场的迅速开拓。由此可见,海南中部民族地区文化生态乡村旅游的发展是完全可行的。

3 黎苗文化生态乡村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

管理学家史提勒将环境中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组合成模型,称之为SWOT模型。SWOT模型最初是一种战略分析工具。后来,国际旅游业运用这一模型对旅游发展规划、发展战略和项目开发等进行分析论证。本文运用SWOT模型来分析海南黎苗文化生态乡村旅游发展的环境因素及应采取的发展对策。海南黎苗文化生态乡村旅游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如表1所示。

表1列举了影响海南黎苗文化生态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环境因素,并对其进行量化评分和影响性质确定。表中环境分值标准为(-2,-1,0,1,2),其中,“-2”表示很不利或威胁很大,“-1”表示较不利或威胁较大,“0”表示一般,“1” 表示较有利或机会较大,“2” 表示很有利或机会很大。由表可知,环境优势的合计分值为13分,环境劣势的为2分,环境机会的为13分,环境威胁的为2分,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四项累计积分为22分。由于表中所列举的环境因素为22项,因此总平均分值为1,由此可以判断海南发展黎苗文化生态乡村旅游的环境状况是较有利和机会较大。结合SWOT的象限分析法可知,海南黎苗文化生态乡村旅游发展的机会远大于威胁,优势明显强于劣势,则其环境状况的象限位置处于第一象限。针对这一种环境状况,海南中部民族地区应采取发展型战略,应发挥优势,利用机会,规避威胁,改进不足,积极推进黎苗文化生态旅游的发展。

4 结语

在乡村旅游、文化旅游、生态旅游纵深发展和整合发展的潮流下,海南中部民族地区针对其现实经济社会背景和依托其优势传统文化与生态资源发展黎苗文化生态乡村旅游显得必要而可行。由于优势大于劣势,机会大于威胁,因此海南应采取发展型战略,积极推进黎苗文化生态旅游的发展。需要指出的是,海南中部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开发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除了定位问题以外,还有许多课题需要探讨与研究,如发展战略、发展模式、资金筹措、设施建设、人力资源开发、市场营销、质量管理、市场规范、可持续发展、社区地位、利益分配等。这些问题将会对黎苗文化生态乡村旅游的实质性开发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应予以广泛关注。

摘要:乡村旅游的发展,在推动农村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以乡村旅游来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成为一种呼声。海南中部民族地区是黎族、苗族主要聚居的区域,长期封闭,经济落后,但黎苗文化及其原生环境却独具特色,在这一地区发展黎苗文化生态乡村旅游十分必要和可行。文章首先提出海南中部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定位——黎苗文化生态,然后进行发展黎苗文化生态乡村旅游的必要性、可行性和SWOT分析。

关键词:海南中部,民族地区,黎族苗族,文化生态,乡村旅游

参考文献

[1]费孝通.百年中国社会变迁与全球化过程中的“文化自觉”[J].厦门大学学报,2005[4]:10-11.

[2]邓小艳.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多维价值探析[N].中国旅游报,2008-05-16(011).

3.乡村旅游汇报 篇三

乡村文化指的是在乡村地域范围内,人们从事农业生产生活所积累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既包括可触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例如民居建筑、交通工具、日常用品、服饰及手工艺品等等,也包括在此地域范围内被广泛传承和认可的生活方式、传统习俗、行为规范,甚至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等。而旅游是人们向往自然的天性所致,挖掘整合乡村文化,将乡村文化与旅游文化相结合,打造乡村文化旅游品牌,领略风光世界,体验文化旅途,这不仅有利于乡村文化建设,也有利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一、要突出当地乡村文化为特色

乡村旅游以乡村自然资源为载体,但是如果仅仅只是依靠自然风光和田园景色来设计开发旅游产品,容易被复制、代替,很难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资源也不尽相同。利用这些丰富的自然资源,再结合悠久的文化传承、挖掘整合各地的历史名人、历史事件,及因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形成的不同的风俗习惯等,打造开发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必定更具有竞争力和吸引力。以湖南省的芷江县为例,芷江县总结了其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并挖掘了当地的和平文化和民俗文化,设计开发其旅游产品,有针对性地开发了民俗文化旅游线路等,使得芷江旅游有的看、有的听、有的吃、有的玩,也更有意义,从而更具竞争力和吸引力。

二、打造乡村文化旅游品牌

文化品牌是一种市场资源,它综合了历史、自然、人文、地域等因素,反映为一种文化心理的认同。文化产品的竞争力、文化产业的竞争力甚至文化竞争力,最终都体现在文化品牌的竞争力上。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环境中,一个地区的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前景如何,固然与其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等因素密不可分,但制胜的关键在于能否根据本地实际塑造具有特色的文化品牌。以河北省承德市为例,长期以来,承德旅游没有打造文化旅游品牌,文化产业相当的部分尚处于粗放型开发阶段,景点零散,文化附加值低,缺少关联性和市场号召力,以致来承德游客人数虽多,但停留时间短,消费水平低,没有真正形成 "食、住、行、游、购、娱"有机结合的产业链条。目前,承德借鉴了云南等地打造民族文化品牌的先进经验,总结提炼河北民族文化品牌的具体内涵、具体内容、形象特征,设计开发了承德旅游业的三项精品工程,即以避暑山庄和外八庙为依托的皇家文化精品;以坝上森林草原为骨干的自然生态旅游精品;以佛教文化和满族风情为主题的民族风情精品,均以民族文化为主线串联,实现以文化为灵魂、以景观为核心,以商业为根本的集约型发展,打造承德旅游的文化品牌,承德旅游业也随之有了很大的改观。

三、抢救性保护和继承优秀的乡村传统文化,促进乡村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

优秀的乡村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在新时期创新和发展的重要源泉,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抢救性保护和继承优秀的乡村传统文化,建设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乡村,是促进乡村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动下,对优秀的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已成为共识。摸清需要保护与传承的物质和非物质传统文化遗产底数,遏制破坏现象蔓延的趋势,突出强调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充分吸纳具有当地和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元素,盘活地方特色传统文化资源,最大限度地抢救性保护和继承优秀的乡村传统文化,促进乡村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

四、利用乡村自然资源和文化土壤,发展以乡村优秀文化为核心的实景教育和体验教育式旅游

4.发展乡村旅游工作情况汇报 篇四

一、拟选的乡村旅游试点村:韩坊村

二、韩坊村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

韩坊村地处新市镇东约4公里,现有138户人家,人口525人;民风淳朴,历史文化深厚,在历史上曾有临邑至济阳的官道,近三十年来踩高跷,鼎盛时达150多人,小迷戏在1978年左右最为鼎盛,当时有四十多人参与;土地宽满,土质肥沃,可耕地面积905亩,主要种植玉米、小麦和大棚蔬菜等,该村的大棚菜从1991年就开始种植;土马河横穿本村,水资源丰富,水质洁净、清澈,野鸭、白鹭等水禽众多,鱼类、植被资源丰富,发展乡村旅游业条件优越。

三、发展乡村旅游产品的定位

结合自身实际,遵循现代理念和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大趋势,韩坊村乡村旅游产品定位于“乡村观光游览+民俗文化体验”。

四、发展乡村旅游的基本思路

以发展观光游览型乡村旅游产品为基础,计划在村内建设一个以农业采摘、渔业养殖、垂钓、餐饮等为一体的高标准生态园,大力规范、引导和发展农家乐、农业旅游园以及现代新农村等乡村旅游产品;以文化体验型乡村旅游产品为特色,深入挖掘农根文化,为游客提供一种真实的、感性的、可观的、可体验、可参与、全方位的本土文化体验空间。

五、发展乡村旅游的具体措施

发展乡村旅游要坚持“因地制宜、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全民参与”的原则,结合社会主义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发展现代农业、服务业等,重点解决好土地、资金投入上的问题。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加强组织领导。把发展乡村旅游业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营造发展乡村旅游的良好环境。及时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保护投资开发者的各项权益,并列出专项资金支持乡村旅游业解决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问题。同时,加强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对重要乡村旅游资源进行评估和开发指导,使其强化自身特色,更好地改善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二)广泛宣传促销。多与农业、林业、新闻媒体等部门联系,通过定期举办各类旅游节庆活动、旅游交易会和旅游推介会等,积极宣传推介韩坊乡村游。同时,加强策划包装,细分客源市场,通过专项促销、与旅行社结盟、与周边景点联动等形式,增强宣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广泛吸引游客。

(三)优化旅游环境。加大道路、交通、住宿、餐饮、通讯、厕所等基础设施建设,彻底改善乡村脏、乱、差的局面。同时,规范旅游运作,引导和鼓励农民建立乡村旅游发展行业协会,规范乡村游的经营与管理,确保在食、住、行等方面的接待条件符合旅游业发展的要求。

(四)多渠道融资。积极探索和创新资金筹集的方式和途径,引入市场机制,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稳定可靠的资金来源。改变由政府包揽的做法,树立“谁投资、谁所有、谁管理、谁收益”的理念。进一步创新投资体制和机制,消除发展乡村旅游的体制障碍,构建以政府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社会资金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融资体制。

六、几点请求与建议

一是请县政府确定专人负责来抓韩坊村的乡村旅游工作,并尽快派驻工作组、专家和技术人员。

二是请县建设、交通、土地、财政、农业、科技、旅游等部门实行对口帮扶,并落实具体项目。

5.大河镇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篇五

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根据县人大关于开展乡村旅游发展专题调研的文件精神,现将我镇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大河镇七二村目前共有乡村旅馆16家,接待床位1000余张,2011年接待游客近10万人天次,实现旅游毛收入1500余万元。目前在建乡村旅馆8家,新建乡村旅馆投入运营后,可新增床位800余张。目前七二乡村旅游点对点上2.6公里村寨公路进行了水泥硬化,硬化登山人行便道2.3公里,修建完善凉亭等配套设施。建设垃圾周转池8个。

二、存在问题

一是乡村旅游点的开发建设呈现单一性,缺乏综合性统筹规划,整个旅游协作需要加强。二是乡村旅游点基础设施建设还跟不上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制约了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主要表现在水利设施和电力设施上,一到旅游旺季,游客饮水、用水、用电都极为困难。

三、发展建议

一是建议县旅游产业办对乡镇乡村旅游点建设进行统一规划,提高乡村旅游点发展档次。二是建议县水利、供电部门在乡

村旅游产业发展上给予大力支持,积极帮助乡镇解决好乡村旅游点的饮水和供电问题,这也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特此汇报

大河镇人民代表大会

6.乡村旅游汇报 篇六

发展情况交流材料

一、巴彦淖尔市乡村旅游的发展情况

巴淖尔市农牧业发展历史悠久,农耕文化源远流长,蕴藏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境内河套农业区、阴山山脉、乌拉特草原以及淳朴浓郁的民风民俗等旅游资源保存完好。这里盛产小麦、玉米、油料、河套蜜瓜、西瓜、黑瓜子、苹果梨、枸杞和番茄等优质农产品,特别是粮、油、糖的产量一直居全区前列,具有开发乡村旅游的优良资源条件。

我市乡村旅游发展始于21世纪90年代,初步表现形式为以吃农家菜、住农家房、观农家景、干农家活为主的“农家乐”,这是乡村旅游发展的一种初期和较典型的形式。随着我市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及大众休闲娱乐意识的增强,近两年我市乡村旅游逐步升温,呈现出多元发展的趋势,其他各种形式的乡村旅游产品也随之出现,如现代农业观光科技园、休闲农庄、度假村等。全市乡村旅游初具规模,带动效果开始显现。

2012年,我们重点开展高星级乡村旅游接待户创建工作。为了有效的推动该项创建工作的开展,我们以及时推广星级乡村旅游接待户的评定标准为契机,采取走进每一个接待户,手把手、面对面的共同研究解决问题的工作模式,推动创建工作迅速展开,从而较快地改变了我市乡村旅游试点

数量少、档次低、吸引力差的落后局面。

鉴于近年来我市乡村旅游业长足的进步和快速的发展,2012年9月,自治区决定在我市召开全区乡村旅游现场会,这是我市旅游业发展有史以来召开的一次规格最高的旅游盛会,从而也将巴彦淖尔乡村旅游发展推向了新的高潮。2012年,我市创建五星级乡村旅游接待户一家,四星级乡村旅游接待户6家,并评定自治区级示范点3家,使巴彦淖尔市一举跨入自治区乡村旅游发展的前列,面对这种优势,我们因势利导、再接再厉,培育发展并评定25家三星级接待户,储备了一批有望成为高星级接待户的乡村旅游接待户企业,为该项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巴彦淖尔市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

随着巴彦淖尔市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以及当地旅游资源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大,巴彦淖尔市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也进入了实质性起步阶段。

(一)资源依托状况

我市乡村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北部有50万公顷的天然牧场,中部为古老雄浑的阴山山脉,南部为著名的河套平原,加之分布其间的森林公园、湖泊水库、沙漠河湾及各类历史遗迹和自然保护区,辅之以悠久的农牧业文明、厚重的文化积淀、独特的民俗民风、物美价优的地方土特产,构成了我市绚丽多姿的乡村旅游资源,为积极发展以登山涉水、农家休闲、少数民族风情体验、古迹观光等为主的乡村旅游提供

了良好的资源基础。

(二)区位与交通状况

我市处于河套平原腹地,东临包头市,南与鄂尔多斯市隔河相望,西接乌海市和阿拉善盟,110国道、京藏高速公路穿市而过,乡乡通油路,村村建公路,发展乡村旅游的交通条件已经基本具备。

(三)市场状况

乡村旅游属短线游,以150公里范围内城市居民为主要客源市场,除市内游客,临近的包头市、鄂尔多斯市、乌海市、阿拉善盟的游客也是我市乡村旅游的重要客源。

(四)我市发展乡村旅游也是全市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大势所趋

我市地处河套平原腹地,素以“天下黄河,唯富一套”和“八百里河套米粮川”的美誉而闻名于世,是国家和自治区重要的农畜产品生产基地,也是国内享有盛名的瓜国之乡。可以说发展乡村旅游是河套平原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加快巴彦淖尔市乡村旅游发展的思路

我市乡村旅游的发展虽然前景广阔,但是也面临着许多基础性的制约因素,突出表现在政府重视程度不够,基金投入力度不足,基础条件滞后,宣传力度小,文化内涵挖掘层面肤浅等诸多方面,努力探索有效的解决措施,将会极大的促进我市乡村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一)理顺发展思路,提升认识高度

发展乡村旅游业必须转变观念,统一认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理顺发展思路,以提高乡村旅游产业的整体集群优势和竞争力为目标,按照政府扶持、市场导向的原则,通过吸引内外资源,发挥自身优势,宣传现代休闲理念,加大宏观管理力度,扶持重点乡村旅游企业,培育知名乡村旅游品牌,通过3—5年的努力,形成统一开放、主体多元、竞争有序的产业运行机制,建立起功能定位准确、产业布局合理、知识与技术含量高、对相关产业带动作用明显的巴彦淖尔乡村旅游产业体系,把巴彦淖尔建设成为区内知名的乡村旅游热点城市。

(二)加强规划指导,合理布局产业

首先要瞄准市场,准确定位,合理部局,将乡村旅游开发建设目标纳入全市旅游总体发展大框架之中。其次,要出台乡村旅游景点等级评定的有关标准,逐步引导和规范乡村旅游的发展。第三,要突出乡村旅游餐饮和娱乐特色,面向全区、全国着力打造“吃在巴彦淖尔、乐在河套平原”的品牌。第四,要不断完善乡村旅游景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加活动内容和娱乐项目,特别是可参与、可体验的,并与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特色项目,从而切实增强其旅游功能并提高其档次和服务水平。重点是要深入挖掘乡村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鼓励有条件的乡村旅游点像乌拉特前旗公田村那样投资兴建各具特色的民俗博物馆,并适时组织

农牧民有选择地进行展示性农牧业生产活动和民俗表演活动,以此达到增强吸引力、稳定回头客和扩大新客源的目的。

(三)强化政府主导,构建支撑体系

各级政府要创造有利于加快发展乡村旅游的良好环境,制定规章政策,引导和规范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第一,要规范乡村旅游经营组织的准入条件,包括资金规模、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其他条件等,并适时、适度提高进入门槛,确保乡村旅游在健康有序的轨道上发展。第二,制定积极的财税政策和投融资政策,促进乡村旅游发展。财政安排一定的资金,作为巴彦淖尔市乡村旅游发展专项资金,支持与乡村旅游相关的旅游产业的发展。第三,政府要加强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的投入。重点完善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努力改善交通干线到各乡村旅游区的道路状况,建立乡村旅游交通网络,特别是联系城乡的旅游公交车的开通以及自驾车的网络建设;扩建新建停车场,改造村内公路、公厕、美化、绿化、亮化村容村貌;建立乡村旅游信息网。

(四)充分挖掘文化内涵,注重打造特色旅游

乡村旅游对游客最大的吸引力是乡村意象,是对城市旅游者具有很大吸引力的无形旅游资源。传统的农耕文化、民俗风情、历史文化是巴彦淖尔乡村旅游文化的核心资源之一,对旅游者有强烈的吸引力。我们应该在乡村旅游产品体系中,深度挖掘巴彦淖尔的民俗风情、民俗文化、农耕文化、民间技艺等反映巴彦淖尔本土文化的东西,要赋予乡村旅游

以文化内涵和时代特征,既要有意在乡村营造一种“可印象性”的整体氛围,又要向市场宣传推介,形成鲜明的乡村意象。只有深入挖掘乡村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才能赢得市场,延长其产品的生命周期。因此,在开发过程中要突出乡村特色,体现乡土文化精髓。

(五)完善产品建设,延伸产业链条

乡村旅游的开发要注意旅游产品的完善性,以增强其持久性和吸引力。根据巴彦淖尔市乡村旅游发展的实际状况,积极打造自助农庄采摘型、牧户草原风景旅游型、渔家休闲垂钓型等乡村旅游特色产品。在乡村旅游产品建设中,既要突出乡村特色,保持原汁原味,又要以乡村旅游资源禀赋为基础,挖掘乡村旅游资源的优势,走产品差异化道路,还要延伸乡村旅游产品,打造乡村旅游产业链,为乡村旅游业夯实产业支撑力。

(六)加强从业人员培训,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 增强乡村旅游整体素质,促进乡村旅游健康有序发展, 进一步提高乡村旅游接待的整体水平,培训工作必不可少。一是加强对乡村旅游业主的旅游知识培训。可以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外出考察学习以及远程教育学习等多种途径进行培训。二是加强服务规范培训。要针对当地实际情况,加强这方面的培训,以规范的服务来引导和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三是加强对本土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的培训。要认真挖掘,认真总结地方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并加强旅游从业人员在

7.乡村旅游 篇七

巨大的需求释放, 使传统旅游资源捉襟见肘, 各大景点人满为患。连续几年下来, 对于有的游客, 旅游等同于“遭罪”了。于是, 这股需求的洪流一部分转向农村, 追逐乡土气息, 领略田园风光——乡村游由此产生。

据观察, 乡村旅游一般源于远离城市喧嚣景物的特殊及文化传承映衬下的风情风貌, 比如婺源遍野的油菜花香, 安徽村庄的白墙青瓦等。乡村旅游是大旅游时代一个特殊且极具魅力的分支, 相当一群人热衷于此, 就像鱼山肉海的饕餮盛宴之外, 民俗小吃和家乡风味依然为大家钟爱一样。在实际当中, 部分这样的游地不为商业所动, 一派南山自然, 除了必要的设施, 绝不过多迎合;似乎卓尔不群, 甚至孤芳自赏, 却更撩拨得四方游客趋之若鹜、流连忘返。十几年前, 笔者参观台湾一处古老的茶园, 傍晚下山, 归途中, 车行拐弯处回首一望, 那一片金黄中的掩映, 何人再能忘却?

上述, 商业心态催生的乡村游, 属B2B (商业到商业) 模式, 全国大都如此。个中好的去处不少, 但滥竽充数或是赶鸭子上架者也并不鲜见, 搞得人们去时怀着寻幽探奇的满腹期待, 身临其境却只剩下牵强附会的掌故和嘈杂的叫卖声了。随着资本的进入, 乡村旅游进一步被“拔苗助长”, 在一些地区迅速蜕变成低级市场的“吃喝游”了。消费者大呼上当, 使真正的乡村旅游蒙羞。后者讲的是经济发展适度时期农村文明的破土之光, 几无斧凿功利, 尽显岁月留痕, 是另一种B2B (美丽到美丽) 模式, 须是水到渠成, 不能稍有僭越。我们追求的, 应该是这样的B2B。

乡村旅游尚在途中, 转眼之间, 休闲农业来了, 其实还只是概念来了。十几年前, 休闲农业从台湾舶来 (至少笔者认为是这样) , 落地却变了形, 几乎成了乡村旅游的新招牌, 新瓶装老酒。休闲农业失去了休闲的韵味, 并不是我们不想做好, 而是乡村旅游的风骨与底蕴还没有建立起来。

就展望而言, 乡村旅游至少要百年流传, 既要有广泛的关注和资源介入, 还要有原则和底线, 保证开发适度, 不破坏“筋脉”, 以继千年之续。休闲农业起码要十年之功, 农业盛, 方可“闲”也。

8.乡村旅游(景观)探讨 篇八

关键词:乡村旅游;乡村景观;景观设计

前言:当今社会,旅游行业迅猛发展,我国的经济在旅游作用下也有所提升。尤其是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改变了农村的现状,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幅员辽阔,由于地域区别发展旅游项目也不尽相同,经营模式也各有千秋。但是,无论是哪种经营模式都是注重服务和经营方式,忽视对乡村旅游景观的建设。乡村发展旅游行业是好的目标,可是建设旅游景观是乡村旅游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一、乡村旅游的介绍

乡村旅游是在乡村地区开展的旅游活动,将村中的自然景色个人文作为吸引游客的对象,将乡村地区特色作为旅游的吸引物,随着乡村旅游规模不断扩大,旅游项目不仅仅是自然风景、建筑、文化,还包含休闲、娱乐、餐饮、等内容形式,在类型上乡村旅游可以分为以下几大类:绿色观光和田园风光型,科普教育型,休闲娱乐型,乡土文化型,民族风情型,养生型,健身型因此,乡村旅游形式具有多样性。乡村旅游产生于法国,这种旅游产业很快被一些工业化国家所采用,它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乡村旅游景观存在的问题

(一)少数民族乡村旅游景观存在的问题

1.建设规划不合理

少数民族乡村旅游景观建设要有一定的困难,是由于民族特点及地域等因素制约的,尤其是在建设过程中规划工作尚未完善,导致建设规划不合理[1]。在乡村旅游景观建设中,当地施工部门不能为居民提供有利保障,导致旅游者来到这里资源未能对资源进行充分使用,而是与当地居民发生冲突,出现当地政府只顾发展经济忽视群众利益的现象,引发当地居民对开发旅游景观热情不高,甚至是产生抵触心理,致使建设旅游景观后期工作难以开展[2]。

2.开发商对少数民族文化意识淡薄

少数民族由于在宗教信仰、民俗文化、风俗习惯上都与汉族有很大的区别,由于开发商在开发项目时只是追求短期内的利益,不会花更多的时间去了解少数民族文化。因此,对少数民族文化意识淡薄,因而对少数民族旅游景观开发兴趣不浓厚。因为民俗文化是对旅游景观建设的引导,而开发商却由于对此方面借鉴的内容过于生硬,没有把民俗文化充分的应用在旅游景观建设中,使得开发出来的景观缺乏民俗韵味,有些开发商滥用民俗文化,并且尚未尊重当地百姓的信仰,不但建设的出来的旅游景观缺乏民族韵味,而且引发当地居民的不满。

(二)非少数民族乡村旅游景观存在的问题

1.乡村旅游景观规划和实施不到位

在开展乡村旅游景观建设过程中,对景观规划和实施都不到位。开发商在规划景观时,未能将乡村地域、民俗文化等因素融合在一起,导致规划内容不够全面,或者在景观实施过程中只图眼前利益,未能将景观建设实施到位[3]。

2.乡村旅游景观不够形象

感受到乡村特有的气息和文化是开发乡村旅游景观的目的。然而由于受到工业文明影响,导致项目开发者对存在着对乡村乡村旅游景观建设不够重视,开发出来的结构不够生动形象,未能将乡村的独特之处展现出来。当地旅游经营农户往往从自己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判断游客有你哪些需求,常常花大量时间去考虑一些大众化的旅游项目建设,未能结合本乡村独有的特点,创造出形象的旅游景观,真正做到吸引游客。

3.生态景观遭到破坏

在开发乡村旅游景观过程中,会砍伐一些树木作为建筑材料,甚至拆除一些古屋。因而,由于树木建减少会导致山体滑坡、环境受到污染等现象[4]。当地生态旅游景观建成后,会有人在古建筑上到处涂鸦的状况,导致生态景观遭到严重破坏,以上不良行为的出现,都是过度的破坏生态景观。还有游客的不文明行为也会对生态景观造成破坏,当地政府随意地采石修路使得水土流失,对整个乡村环境有严重影响,一些垃圾、污水导致水质污染,生物多样性降低,乡村的旅游景观质量下降,旅游市场也会面临巨大挑战,保证乡村旅游景观质量不容忽视。

三、改善乡村旅游景观的对策

(一)坚持可持续性原则

在乡村旅游景观建设中,要坚持以可持续性发展原则,通过人工建立生态系统,将分散的土地采取集中管理措施,并对集中的农田加以保护。扩大绿色范围,因地制宜,恢复被破坏的生态景观,建立自然植被斑块,建立一个协调的自然系统,真正做到可持续发展。

(二)加大对乡村旅游景观规划

对乡村旅游景观的规划是发展旅游的前提。在对旅游景观规划过程中,一定要采取科学有序的方案,并及时解决在开发乡村旅游景观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乡村景观规划是围绕着人与自然展开工作,对村民予以尊重,而且人类要对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及时改造,不要在建设景观项目中只顾利益忽视生态环境,只有保证二者和谐,才能打造出生态乡村旅游景观[5]。因此,规划一定以尊重自然、人和地方精神角度出发,进而依照景观规划方案开展建设工作。

(三)打造多种乡村旅游景观类型

乡村旅游能够不断发展,不仅是靠旅游项目吸引游客,还要具有独特的旅游景观。由于受到地域不同的影响,还有乡村旅游给游客带来不一样的感受,乡村旅游景观格局也有所不同。所以,乡村旅游景观具有多种类型。传统的旅游景观类型包含村域型、村落型、村貌型、院落型,全國大多数乡村旅游景观都以这四种为主,乡村旅游景观建设不仅仅局限在这几方面,要充分将资源利用起来,打造出多种乡村旅游景观类型。

(四)加大对乡村旅游景观的保护力度

乡村可以景观是靠当地领导干部和全村人共同努力完成的,大家应该加大对乡村旅游景观的保护力度。景观关乎着乡村旅游的发展,而且自身也具有一定的保护价值,如果旅游景观建设完后任由村民或者是自然因素的破坏,那么将失去建设景观的意义。当地政府应该建立监督检查部门,加大对景观保护力度,定期对旅游景观进行检查,并组织村民对景观的维护,也要降低对环境的破坏,对村民进行教育,并且加大对游客乱扔垃圾的监督力度,有些地域的景观是天然的,一旦当地自然环境遭到破坏,况且一个良好的环境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游玩。所以,一定要严格监督管理破坏旅游景观的行为,加大对乡村旅游景观的保护力度。

结论: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也的一个新兴事物,它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等服务。旅游景观是发展旅游的首要条件,乡村旅游景观的建设可以从不同层次去衡量。本文从旅游的发展角度出发对旅游景观展开探讨,结合全国不同区域乡村旅游特点,开发出适合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景观,并且注重将自然环境与文化相结合,建设绿色、多功能的乡村旅游,开发不同的旅游景观。

参考文献:

[1]俞高双.乡村旅游景观探讨——以双龙风景区鹿田村为例[J].绿色科技,2012,11(56):235-238.

[2]刘振卿.浅析乡村旅游景观[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4,02(47):187-190.

[3]夏冬林,张述林,高宏鑫.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以重庆永川区五间镇为例[J].现代园艺,2014,24(87):111-112.

[4]李旭琴.关于内贾村乡村旅游景观规划的一些构想[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04(57):142-143.

[5]杨芳绒,杜佳,任娟,等.河南省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初探——以漯河舞阳冯河村为例[J].陕西农业科学,2011,02(79):231-242.

邮寄地址,电话,邮编

台州路桥银安街天和壹号销售中心,

9.发展乡村旅游促进乡村发展 篇九

王建华

发展乡村旅游,能有效发挥农村的旅游观光和文化传承等功能,进一步拓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形式和途径,有利于促使农民就地转向非农领域,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创造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有利于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加快信息、资金和技术等社会资源向农村的流动,实现“以旅促农”、“以旅助农”,有效推动新农村建设。我县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条件较好,要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为目标,坚持“政府推动、部门支持、农民主体、市场运作、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从业农民素质,不断优化乡村旅游大环境,积极推动乡村旅游的快速、健康发展,具体可采取如下一些策略。

一、提高认识,加强引导

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农村资源的开发增值,有利于旅游产业的拓展,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是一条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有效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好路子。有关部门要切实把发展乡村旅游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努力推进乡村旅游的大发展。一是要加强示范引导,在有条件的村(镇)建立乡村旅游示范点,并从人、财、物等方面帮扶示范点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沼气、人畜饮水、乡村清洁等支农项目要向乡村旅游点倾斜,尽快建设和形成一批主题鲜明、交通便利、服务配套、环境优美的新型旅游村(镇)。二是鼓励、支持有条件的村(镇)建设旅游专业村(镇),充分调动各地和农民群众发展乡村旅游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二、强化规划,扶持发展

一要全面普查乡村旅游资源,坚持“政府推动、部门支持、农民主体、市场运作、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做到“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生态旅游与文化旅游”相结合,充分利用现有条件,科学布局,有序发展。二要注重对农业生态环境和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利用,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坚持“保护生态、延续民俗、传承文化、体现特色”的原则,加强对古村民居、古树名木、名胜古迹等自然生态与人文景观资源的保护,保持乡村旅游的乡土特性,开发丰富多彩的特色乡村旅游产品。三要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政府对乡村旅游的导向性投入,加快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结合全县农村公路建设规划,优先解决从交通干道到乡村旅游点的道路建设问题,并适时开通从区域性中心城镇到乡村旅游点的交通班车线路。

三、广筹资金,加大投入

一是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以购买、租赁、承包、联营或股份合作等形式,参与乡村旅游的投资和开发经营。二是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乡村旅游开发的信贷投入,特别是农行和农村信用联社等更要加大面向农户和中小旅游企业等乡村旅游发展项目的小额贷款或联保贷款规模。三是实行乡村旅游用地和税收优惠政策,对乡村旅游建设项目用地收取的土地出让金,可专项用于该项目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对新办的乡村旅游企业,给予相应的税收优惠。

四、开发产品、增强效益

一是充分整理和挖掘乡村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开发一批具有明显区域特征的富有知识性、趣味性、竞技性、娱乐性和参与性的现代农业观光游、乡村生活体验游、乡村民俗风情游等乡村旅游产品。二是积极鼓励和支持乡村旅游商品与乡土特色餐饮的开发经营,大力倡导和推进实施“果进篮、花进盆、菜进盒、农副产品进袋”工程,重点扶持一批具有自主品牌和区域乡土特色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以及诚信规范的乡村旅游购物定点推荐商店,不断延长乡村旅游的产业链,提升乡村旅游的附加值,助推农村集体经济和农民收入的不断增加。

五、加强促销,拓展市场

一是制定乡村旅游促销方案。重点是搞好乡村旅游产品的策划与包装,帮助乡村旅游企业设计和提升产品形象,充分利用电台、电视台、报刊、网站、会展、节庆活动等宣传手段,将乡村旅游产品推向市场。二是加强与旅行社等旅游企业的紧密合作,广泛开展信息交流与区域合作,实行资源共享、线路互连、市场互动、客源互送,拓宽乡村旅游的客源渠道。三是加大乡村旅游的公益性宣传。各级各类主流媒体都要开辟乡村旅游宣传专栏,并在中心城镇通往乡村旅游区(点)的主要交通干线设立明确的标识、标牌。四是积极指导和扶持乡村旅游企业推进网上预订服务系统建设,提升乡村旅游的市场化程度。

六、规范管理,科学发展

上一篇:七十岁生日的祝福语下一篇:二年级期末优等生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