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人教版历史课件(共8篇)
1.初二人教版历史课件 篇一
初二下历史复习提纲
1.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的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决定了新中国的国家象征有: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以北平为首都并改名北京,采用公元纪年为纪年方法。在首都天安门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
2、国旗的象征意义是:红色象征革命,大五角星象征中国共产党,小五角星象征各行各业革命人民,小星围着大星象征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人民大团结。
3、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重要文件简称《共同纲领》,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4.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首次会议决定以“共同纲领”为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方针,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
5.1949年10月1日,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开国大典,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54门礼炮齐鸣28响: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表54个民族,28响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英勇奋斗的28个春秋。)
6.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结束,开始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国内意义)
(2)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国际意义)
7.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谈判代表阿沛•阿旺晋美,标志着中国大陆获得统一。西藏和平解放的意义是:使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实现了各族人民大团结。
8.1950年,中国出兵朝鲜的目的是: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抗美援朝的中国军队叫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员是彭德怀。
9.因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所以被誉为“最可爱的人”。黄继光(上甘岭战役)、邱少云(严守潜伏纪律)。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誉为“最可爱的人”。10、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抗美援朝战争胜利。
11.“土改”的原因是: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三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地主、富农凭借占有的土地,残酷剥削和压迫农民,这种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12.“土改”过程:①1950—1952年底,我国进行了土地改革,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②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13.土地改革的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在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14.50年代“土改”的特点:注意保存富农经济、在政治上中立富农。1942年“土改”保留地主土地所有制;1947年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
15.“一五计划”的时间是1953—1957年,“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的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的培养建设人才。
①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
②1956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③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
形成了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沿海地区原有的工业基地得到加强,华北和西北业建立了一批新的工业基地。
16.通过“一五计划”,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17.1954年9月一届人大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利属于人民。这部宪法成为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18.三大改造的实施办法:①农业、手工业实行合作化(即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②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由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按当时资本家的资本发给定息,实现了和平过渡,这是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创造性政策)。
19.三大改造的时间是1953年—1956年。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0.三大改造的意义: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1.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这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大会指出当前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22、1958年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主要内容是: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23.“左”的错误在全国各地严重泛滥开来的主要标志是: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左”错误的做法(或现象)有:“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61年春:全面调整国民经济,恢复发展生产。教训:①搞经济建设要从基本国情出发。②要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建设成就和模范人物:
1.大庆石油工业(尤为突出,实现自给)—王进喜; 2.两弹元勋—邓稼先; 3.县委书记—焦裕禄;
4.解放军战士—雷锋。
•学习精神:热爱祖国、艰苦创业、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4.“文化大革命”的起因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错误的认为,党中央出了修正主义,党和国家面临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于是他决定发动“文化大革命”,目的是为了防止资本主义复辟,25、文化大革命的领导机构是:“中央文革小组”
26.在文化大革命中,形成了两个反革命集团:林彪反革命集团和江青反革命集团。林彪反革命集团覆灭的标志是:九一三事件(1971年)。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覆灭(1976年),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27.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思想界展开了一场大讨论。它的起因是:当时中共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仍然坚持“左”的指导思想,提出“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即“两个凡是”的方针。②它的结果是得出: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③它的意义是:这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以后的拨乱反正工作扫清了障碍,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也为打开改革开放新局面作好了思想准备。
28.1978年底,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的内容有:①思想上: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②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③组织上: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29.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卡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30.1982年,我国颁布了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新时期一部比较完善的宪法。
3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改革先从农村开始,在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1985年起,改革也在城市全面展开,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
32.国企改革内容有:①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②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③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33.在大中型企业推行公司制、股份制;对小型企业采取改组、联合等多种形式。
34、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对外开放也开始起步,逐步形成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大致过程是:第一步,1980年,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后增设海南经济特区)第二步,建立广州、上海等14个沿海开放城市。第三步,建立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厦漳泉三角区、环渤海地区等沿海经济开放区,(后增设上海浦东开发区)第四部,内地。
35、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在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下进行的,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在1982年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后逐步形成了邓小平理论。
36.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过程:①1982年,中共12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②1987年,中共13大上,他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③1992年,中共14大上,高度评价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④1997年,中共15大上,把邓小平理论写入了党章,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37、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提出“四项基本原则”的原因:出现了资产阶级自由化问题。“四项基本原则”的四个“必须坚持”是: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道路、人民民主专政、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四项基本原则”不仅是我们的立国之本,也是实现现代化的基本前提。
38、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间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并逐步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国家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后又实施西部大开发。
39、在国家的统一问题上,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成功解决了香港、澳门问题。1984年,中英两国正式签署联合声明,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1987年,中葡两国政府也签署联合声明,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设立澳门特别行政区。
40、“一国两制”的含义:就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简称,指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统一主权的国家里,以祖国统一为前提,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41、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历史意义: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42、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为了解决台湾问题提出的方针:A.建国初期: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 B.20世纪50 年代中期: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 C.改革开放以后: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并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1992年,台湾“海基会”和大陆“海协会”达成“九二共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1993年,两会举行“汪辜会谈”,两岸关系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
43、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海军是——华东军区海军,目前,我国海军部队有:北海舰队、东海舰队和南海舰队。人民空军是在陆军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1957年,中国开始组建战略导弹部队,战略导弹部队的主要任务是核反击。
44、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苏联是第一个与我国建交的国家。45、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时发表联合声明,双方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具体内容是: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是: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现在已经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46、1955年,周恩来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这是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万隆会议的主题是:讨论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发展问题。
47、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中美关系出现了转机。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双方在上海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48、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49、1972年,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50、2001年,我国在上海成功举办了中国迄今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即APEC会议)。
51、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取得的科学技术成就主要有: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1966年,核导弹试验成功;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1999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一号”;1973年,我国水稻专家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被称为“东方魔稻”的籼型杂交水稻,提出了水稻杂交新理论,实现了水稻育种的历史性突破。袁隆平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52、为跟踪世界战略性高科技发展,我国提出了“863计划”,在《863计划纲要》里,选择发展的高科技领域有: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和海洋技术共八个领域。
53、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党和政府尤其重视基础教育的发展,1986年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到2000年,全国基本上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提出“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九年义务教育作为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并要求实施素质教育。54、1956年,中国在文学艺术方面提出了“百花开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文学艺术有了巨大发展。在体育事业上,从乒乓球队开始,中国的运动员走出国门,赢得了世界的瞻目;从射击运动起,中国运动员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上不断夺得金牌,连连刷新世界纪录。1990年,中国首次成功地举办了亚洲运动会,2008年,中国将举办世界奥林匹克运动。
2.初二人教版历史课件 篇二
目录, 是正文前列出的篇章名目, 是教材的主要组成部分, 它往往隐含着十分重要、相当丰富的内涵, 与正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目录是全书的总蓝图, 也是教材的总纲, 对整个教材内容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教材的每一个章目、节目是对该部分内容的高度提炼和概括。历史教材目录的编排充分地反映了历史课程内容的相互联系, 科学地体现了知识的相关性、连续性和整体性。把握了目录也就是把握了整个知识体系, 可以说目录是学习的一把金钥匙。科学、合理地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目录, 将对教学起着积极的作用。
一、在新教材开始使用时, 利用目录介绍全书内容、结构, 做到“纲举目张”
从心理学上来讲, 教学过程是以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识过程。在教学过程中, 首先要接触教材的基本结构, 从宏观上大概了解其内容, 然后再去学习那些相关的具体知识, 也就是从整体到部分, 这样才利于理解和掌握, 而目录正是教材的基本结构。因此, 在开始学习新教材时, 我们要让学生首先接触并把握目录。以人教版《历史》必修一为例, 从目录上看, 全书共8个单元, 有27课, 通过观察目录我们可以知道两点:1.《历史》必修一是以人类政治活动发展主线及其时段性政治发展特征为基本内容的。比如, 单元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重要内容关注的是古代中国不同时期政治制度的内容、特点、沿革和影响等, 描绘了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脉络和趋势。又如单元三探讨的是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与发展。可以说, 必修一中的每个单元都反映了一个历史时期某个国家、区域或某一类社会形态中政治发展的实质性特征。2.教材采取了中外合编的专题史体例, 坚持了古今贯通、中外相连的整体性原则。让我们来看看必修一的目录, 单元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二“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单元三“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单元四“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单元五“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单元六“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单元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单元八“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很明显, 我们可以发现教材是按照古代中外史、近代中外史、现代中外史的思路来编写的, 目的是在时序上加强中外史的比较。
这样从一开始就利用目录对全书的内容、结构进行概括性的介绍, 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大概的知识结构, 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程的内容和编排, 从宏观上掌握教材体系, 建构知识网络。了解了教材的大体内容和编排体系, 再去学习具体的每个单元、每一课的内容, 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
二、在新单元开始学习时, 利用目录介绍教材的章节结构或单元知识结构
通过目录小标题, 可以揭示每章节与节之间的关系, 有助于明晰本单元历史发展的线索。比如, 单元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主要有“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四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内容丰富, 源远流长, 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主题和特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是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是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 经历了一个产生、巩固、完善、强化的演变过程。秦朝创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以后由汉至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逐步发展, 到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发展到了顶峰。中央集权制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样利用目录让学生了解单元知识结构, 对学生把握教材知识体系具有良好的效果。
再如, 单元八“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主要有三课“两极世界的形成”“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本单元在内容设置上分三个阶段, 展示了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全过程。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以前的世界政治格局, 战后初期形成了以美国、苏联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 导致两极世界格局的形成。而后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则有力地冲击了二战后形成的两极格局, 出现了两极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时至今日, 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依然是一个发展趋势, 它的最终形成将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由此可见, 各课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 只要我们注意和挖掘出这些目录中蕴涵的用意和宗旨, 通过目录来理解内容, 明晰历史发展线索, 全单元内容就会思路清晰、条理分明, 这将有助于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的过程, 加深对教材中历史知识的理解。
三、在历史复习课中, 利用目录构建知识网络, 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当历史课程进入复习阶段时, 学生对教材内容已有初步掌握, 为了将学生平时所学的零散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可以利用目录中所列标题为路标, 提纲挈领地进行复习, 穿章破节地提炼出教学内容的核心知识。在复习的过程中, 根据目录对所学内容进行一个宏观系统的回顾和把握, 探求章目、节目和子目之间的联系, 做到融会贯通、深化理解、形成网络, 这样既能使学生强化以前所学的知识, 又能使学生更加熟练地掌握所学内容。
在历史复习课中, 不论是复习一章还是一册书都可以充分利用目录来进行。在完成了一个单元的学习后, 可以“章”为主干、“节”目录为侧枝进行复习, 认识每一节 (课) 内容在整章 (单元) 中的地位和作用, 对知识进行简单的梳理, 系统整理阶段性所学知识, 让学生能站在更高的层次上去重新领悟的知识, 逐渐构建起章节知识框架。在学习完全册书后进行总复习时, 可从章目入手, 让学生对已经学过的知识重新回顾、梳理综合, 从总体上宏观地掌握历史发展基本线索和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 并进行知识的再整合和系统化, 构建知识网络, 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当学生也能习惯性地以目录为纲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时, 也就能够理清中外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重大的历史事件, 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就会更加全面、深刻、系统。这样利用目录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的养成。
3.初二人教版历史课件 篇三
【关键词】人教版 岳麓版 历史插图 教材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7-0210-02
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历史必修课,培养从不同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将抗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弘扬民族精神,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历史的过去性、学科知识的不可再现性决定了我们在认识和了解历史人物、事件的时候要通过一定的媒介,而这种媒介就是史料,其中就包括了图片史料。
图片史料相对于文字而言具有较大的渲染性,可读性较强,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创设一定的情景,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在历史教学中起着不可取代的作用。不同版本的教材中的插图各具特色,了解、掌握各个版本教科书中插图的特点,才能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
目前国内对历史教材中的插图以及不同教材中的图片比较研究就比较少。除了刘军主编的《图说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之外,很难找出关于研究历史教材中的插图的专著,大多都是以专题的形式出现在专著中。在文章方面,主要涉及的都是历史插图在教材中的运用或者是不同教材中史料的运用。极少有关于单独研究不同教材中插图的研究。人教版和岳麓版是现行教科书中运用范围比较广泛的版本,笔者将以专题二为例,对教材中的人物插图、示意图、漫画以及历史情境插图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其各自特点,以期能够给教师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帮助。
一、人物插图的比较
人教版中关于专题二的人物插图有4幅,而岳麓版有3幅。两个版本的人物插图数量相当,但内容存在异同。洪秀全和曾国藩是两个版本都有的,而人教版则多出了林则徐和邓世昌,岳麓版则有李鸿章。林则徐是虎门销烟的发起者,虎门销烟在民间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唤醒了一些有志之士。虽然这也直接导致了鸦片战争的爆发,但从一定程度上讲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林则徐在这一巨大的转折点处于风口浪尖上,却一直保持着爱国的情感,不得不令人佩服。在虎门销烟这个子目中插入他的图片,有其必要性。在这点,岳麓版就有些欠缺。同样地,在上《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这一课之前,很多学生应该不清楚邓世昌其人。在讲到邓世昌带着部下向前冲的时候配上他的图像,学生会更加立体、感官地想象当时那个场面,对引导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有一定的帮助。岳麓版教材中,李鸿章和曾国藩一起出现在《太平天国运动》中,曾国藩带领的湘军和李鸿章带领的淮军是镇压太平天国的主要力量,但人教版只提到湘军,没提到淮军,所以笔者认为人教版没有附上李鸿章的插图是无可厚非的,由于本文主要探讨的是两个版本的插图,所以至于是否应提到淮军这里不作评述。
另外一方面就是注解的规范性。岳麓版的三幅人物插图都只是在图片底下附上该图片的人物名字而已。而人教版除了附上名字以及生卒年外,对于一些学生比较不熟悉的人物,还在图片的下面用文字解说其主要事件或功绩。例如,邓世昌的插图,人教版的解说是:“邓世昌,福州船政学堂首届毕业生,后入北洋舰队,任致远舰管带。在黄海大战中,他见日军四艘舰艇逼近北洋舰队旗舰,便冲锋向前掩护旗舰,弹药将尽时,邓世昌下令开足马力猛冲敌舰,致远舰不幸被击沉。全体将士壮烈殉国。”这样的解说,不仅补充了正文对甲午中日战争的轻描淡写,增加了细节,更让学生能过体会到当时战场的惊心动魄以及战士们的爱国情操。这样,学生看到的不是一副独立的图片,而是一段历史。
二、示意图的比较
专题二在人教版中所涉及到的示意图有2幅,而岳麓版的有6幅。专题二主要是讲列强的侵略以及中国人民的抗争,以战争为线将这个专题串联起来。示意图能让学生更加准确、清晰地了解到战争的整个过程。学生在感知历史事件的过程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对深化记忆方面起着很大的作用。
太平天国形势示意图和甲午中日战争示意图在两个版本的教材中都出现,但是也存在些许不同。太平天国示意图中,岳麓版除了标出主要路线等之外,还将天平天国运动的主要战场以及江南江北大营标出来。如果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能利用好这张示意图,指出江南江北大营的重要性,学生将更容易领会到太平军所面临的困境以及他们的英勇。
三、漫画的比较
专题二在两个版本的教材中设计的漫画数量及内容如下:人教版中关于专题二的漫画有2副,岳麓版则没有。漫画通常寓史于画中,是文字材料的补充。它通常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尤其是政治漫画,都带有强烈的思想性,而不仅仅停留于让学生形成一个历史表象,在历史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历史漫画,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如讲到八国联军侵华时,出示《法国明信片上列强在瓜分中国》,这幅图清楚地反映了19世纪末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局,以及各帝国主义狰狞的面目,还反映了清政府的麻木不仁的态度,揭示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和清政府的腐朽。这不仅能形象地揭露历史本来的面目,促进学生的理解,而且还能发散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进行思考。在这方面,岳麓版相比人教版比较逊色。
四、历史情境图片的比较
专题二在人教版涉及到历史情境图片有15幅,岳麓版的有8幅。关于历史情境图片,第一,从数量上来看,人教版明显多于岳麓版。第二,从文字解析来看,人教版虽然搭配的文字也不多,但是能够点出主题,适当地解释图片的内容。例如,在抗日战争这一子目中,插入了东京《日日新闻》登载的两个日本军官进行杀人比赛的报道的图片,这张图片都是日文,教材中没有把日文翻译过来,这样子学生只是知道有这样一篇报道,但是报道具体的内容就无可得知了。如果能将图片上出现的内容翻译成中文,相信会让学生更加震撼,对这段历史更加铭记于心。随着新课改的推动,教科书变得图文并茂。历史插图在教学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教版和岳麓版两个个版本的插图都有各自突出的优点和特点,但总体而言岳麓版在处理历史插图方面略差于人教版。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前如能仔细比较分析,糅合各版本之精华,选择适合的有效的照片,充分发挥历史插图的作用,将更容易让学生在趣味中了解历史,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参考文献:
[1]杜经国、庞卓恒、陈高华:《历史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2]黄牧航主编:《中学历史教材研究》,长春出版社,2013年第1版。
[3]黄牧航主编:《历史教学与学业评价》,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版。
[4]肖军:《浅评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教材》,硕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学科教学(历史),2009年。
4.人教版初二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 篇四
第一课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举行的时间为1949年9月,地点在北平。内容:(1)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2)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3)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4)大会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5)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6)以北平为首都后改名为北京;(7)采用公元纪年。
(8)决定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表示对革命先烈的无限崇敬和缅怀。2.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3.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
4.意义:(1)国内: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2)国际: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5、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6、54门礼炮象征新中国成立前54个独立的民族;纪念五四运动;齐鸣28响象征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奋斗28年。
第二课 最可爱的人
1.最可爱的人指的是中国人民志愿军。
2.抗美援朝战争起止时间:1950年10月—1953年7月,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同朝鲜军民一起抗击美国侵略者。
3.出兵原因:(1)朝鲜内战爆发。(2)美国侵略朝鲜。(3):以美国为首的所谓“联合国军”威胁中国边境安全。(4)朝鲜政府请求中国出兵援助。
4.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5.英雄:黄继光
邱少云6.“最可爱的人”:中国人民志
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被誉为“最可爱的人”
第三课 土地改革(1950-1952)
1、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2、土地改革的内容: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4、土地改革的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时人民政权更加巩固,(目的: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结社准备了条件。
第四课 工业化的起步
1、第一个五年计划:时间:1953——1957年。目的: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制定了“一五”计划,内容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的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的培养建设人才。“一五”计划从1953年开始执行,到1957年超额完成各项任务。
2、一五计划成就:(1):重工业成就:三个第一、鞍钢。(2)交通运输成就:1957
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
3、一五计划的意义:从此,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
3、毛泽东诗词中“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中的“一桥”是指:武汉长江大桥
4、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内容: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性质: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4、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第五课 三大改造(1953-1956)(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
1.三大改造的形式:农业、手工业(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赎买政策。3.三大改造的意义: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六课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1.1956年八大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2.1958年提出的总路线是: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3. 探索失误:
(1)表现:党中央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这就使得“左”错误在全国各地严重泛滥开来,主要标志是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2)失误原因:①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
②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少经验,又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3)启示: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立足本国国情发展。4.建设伟大成就:铁人 王进喜;两弹元勋 邓稼先;党的好干部 焦裕禄及雷锋。第七课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1966年——1976年)1.性质: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全国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4.经过:林彪、江青、康生、张春桥等利用“文革小组”的名义,趁机煽动“打倒一切,全面内战。”1971年9月13日,林彪等人乘飞机仓皇出逃,在蒙古温都尔汗机毁人亡。1976年10月,华国锋、叶剑英等代表中央政治局果断措施,一举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
5.刘少奇是文革最大的冤案——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践踏的典型事例。6.文革期间老一辈革命家与人民的抗争:“二月逆流”和“四五运动”。
7.结束标志: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8.汲取教训: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要逐步健全民主与法制制度;要防止个人崇拜与思想僵化。
第八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1.十一届三中全会:★★★
(1)内容:1978年底,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全会。会议①彻底否定“两个凡是”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②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③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2)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他完成了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2.民主与法制建设:
(1)1980年,中共中央决定撤销“文化大革命”中强加给刘少奇的种种罪名。(2)成就:1982年颁布了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6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此后,全国人大又通过了《义务教育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环境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
第九课 改革开放(对内改革,对外开放)
1.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采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形式。
2.国企改革:从1985年起,城市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1)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2)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生产责任制。(3)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3.对外开放:★
(1)1980年设立四个经济特区: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
(2)后来又开放了广州、上海等14个沿海城市,增设海南经济特区、设立上海浦东开发区。
(3)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4)实行对外开放的目的: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
实行对外开放的作用:为了吸收侨资、外资,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现代化建设,扩大对外贸易。
★★★第十课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邓小平提出要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以后提出了“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2.1982年,党的十二大明确提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3.1987年党的十三大阐明了社会主义初阶阶段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作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4.1992年邓小平到南方视察讲话,邓小平南巡讲话强调: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意义:邓小平视察南方的讲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1992年党的十四大高度评价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确立了它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6.1997年党的十五大上,江泽民作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报告。大会通过的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为什么说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答:
1、十一届三中全会前,邓小平提出要实行改革开放。
2、实行改革开放后,他提出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3、十二大他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观点。
4、十三大上他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5、十三大根据他的设想,作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总之,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邓小平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问题,因此说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走进新时代》歌词(节选):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 走进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这段歌词包含了从建国到现在,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及功绩.⑴这三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人物各是谁?(3分)
⑵这三位领导人的核心领导地位分别是在哪三次会议确立的?(2分)⑶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的开始事件各是什么?(4分)
⑷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报告是什么?(2分)⑸现在,我党的指导思想有哪些?(4分)
这个文艺作品艺术地表现历史,在《春天的故事》中的歌词讲述了“一位老人”的历史活动,也是历史事件。请回答:
⑴上面这首歌歌颂的是谁?人们怎样称誉他?人们这样称誉他的原因是什么?(6分)⑵“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春天”指当时的什么事?(2分)
⑶“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指什么?(2分)
⑷“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指哪一事件?它有何重要意义?(4分)
第十一课 民族团结
1.民族团结:中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并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2.处理少数民族关系的政策:(1)政治上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筹建新中国时提出的,正式确立是在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我国建有五个省级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以及许多自治州、自治县。(2)意义:民族区域自治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方发张具有重大意义,成为我国一项基本国策与基本政治制度。(3)经济上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政策。
第十二课 香港澳门的回归
1.“一国两制”的构想是邓小平提出的,目的是实现祖国统一。含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2.香港、澳门回归。(时间:1997.7.1 1999.12.20)3.意义: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第十三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1.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出台方针的变化)
⑴新中国成立后(武力解放)--20世纪50年代中期(和平解放)--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基础上,(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两岸关系的变化:
⑴1987年,台湾当局调整“三不”政策,近三十八年隔绝状态被打破。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⑵1990年,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海基会),会长辜振甫。1991年祖国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海协会),会长汪道涵。⑶1992两会达成 “九二共识”,就是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⑶1993年,汪辜会谈在新加坡举行,将“加强两岸交流,互补互利”写入协议,并就开展两岸经济、科技、文化交流达成共识。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⑷2000年以来,台湾当局发生变化。第十四课 钢铁长城 一 海军
1.第一支海军是华东军区海军(新中国成立前建立|);又相继建立了北海、东海和南海舰队。2.1971年,自行研制出导弹驱逐舰;1974年,研制出第一艘核潜艇。
3.20世纪90年代以后,海军现代化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兵种: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等。
二 空军
1.战绩:空军建立初,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击落敌军战斗机多架。蒋道平碧落美国王牌飞行员的战斗机。2.1956年,仿制成功第一架歼5型歼机机。三 战略导弹部队
1.导弹部队主要担任核反击任务。
2.研制导弹核武器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1966年,中国组建战略导弹部队。3.导弹核武器:陆续装备了中程、远程、洲际导弹核武器。第十五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背景:⑴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是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⑵国际形势:①第一个与我国建交的是苏联,第一年与我国建交的国家有17个。②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于我国采取外交孤立政策。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首次提出:1953年,由周恩来首次提出;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二、万隆会议
1.时间:1955年
地点:印度尼西亚万隆
参与者:亚非独立国家首脑 2.性质:第一次没有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3.议题: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等。4.贡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会议成功。
同:都曾被侵略,都面临发展本国经济。
异:社会制度不同,建设道路不同。
5.万隆精神:亚非人民团结一致,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人民间的友谊的精神。第十六课 外交事业的发展
一、中美关系正常化
1.背景: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国际形势变化;两国共同需求。
2.过程:(1)1971年4月乒乓外交;(2)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3)1972年,尼克松正式访华,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4)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3.影响:中美两国的对抗结束了,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二、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时间: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
2.意义: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中日建交 时间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四、中国承办亚太经合会议。(简称”APEC)
1.背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与综合国力的提高。
2.时间:2001年10月21日 3.地点:上海
4.主题: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5..意义:上海亚太经合组织会议是中国迄今举行过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五、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时间:2001年11月
第十七课 科学技术成就
(一)“两弹一星”: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1.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10月,装有核弹头的中近程地地导弹点火发射成功。
2.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3.1999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一号”,2003年,中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2005年,中国成功发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2011年,神州八号和天宫一号成功实现首次交会对接,中国成为世界第三个独立掌握无人和载人空间对接技术的国家。
4.2007年,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发射成功;2010年,嫦娥二号,中国第二颗绕月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5.2001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江泽民主席亲自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发给水稻专家袁隆平,以表彰他的突出贡献。
6.1973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比普通水稻增产20%以上,被称为“东方魔稻”,他本人也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第十八课 科学技术成就
(二)1、1986年3月,四位老科学家(王淦昌、王大珩、杨嘉墀、陈芳允)联合向中共中央写了一封信,题为《关于跟踪世界战略性高科技发展的建议》。
2《863计划纲要》选择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1996年又将海洋高技术定为计划的领域。
6、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提出来的。
7、国家有关部门制定了《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公约的颁布标志着我国青少年有了较为完备的网络行为道德规范。
8、网络文明宣传语:健康上网,快乐成长;点击文明,演“e”精彩; 给网络一片蓝天,给心灵一片净土;网络沟通无限,文明健康相伴。
9、为什么说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健康上网,有利于增强自己与外界的沟通和交流,有利于创造出全新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互动关系,但同时,网络的不健康现象也会给网民特别是青少年网民带来危害。
第十九课 改革发展中的教育 1、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实施“科教兴国”略,明确提出“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把九年义务教育作为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素质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 德、智、体、美 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2、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事业有很大发展。党和政府尤其重视基础教育的发展。1986年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到2000 年,全国基本上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3、20世纪90年代,为迎接新世纪的挑战,教育部启动了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若干所大学建设成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工作。
4、高等教育的发展表现在:高等教育已形成相当规模,学校数量增加,学科门类齐全,布局结构日趋合理;在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办学条件上也有明显提高。
5、高等学校的科学技术工作成绩显著。他们承担的国家863计划项目,占三分之一以上,获得国家发明奖,占全国三分之一左右。
第二十课 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 1、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文学艺术创作出现了崭新的局面。为鼓励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1982年设立茅盾文学奖,第一届获奖作品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冬天里的春天》。
新中国第一部彩色戏曲片是 《梁山伯与祝英台》。
2、毛泽东对学生提出 “健康第一” 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的体育课被列为学校重点课程。20世纪90年代,国家把体育作为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内容,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3、1990年,中国首次成功地举办了亚洲运动会,北京申奥成功时间2001年7月13日;2008年成功地举办奥运会。
4、容国团是中国第一个乒乓球男子单打世界冠军。射击运动员许海峰获得了第一块奥运会金牌。第21课 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一.衣食住行的变迁:
1.20世纪末,中国整体进入小康社会。
2.改革开放后,衣食住行出现很大变化。解决了中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人们在吃上讲究 “吃好”、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等。
3.解决交通堵塞的根本措施:发展 铁路、公路、航线等硬件设施。
二.社会保障体系:养老保险、医疗制度(最引人注目)、失业保险、城市低保。“铁饭碗”被打破后,人们可以通过人才市场自主选择职业。持证上岗、就业培训和公开招聘等新鲜事物层出不穷。
三.人们生活方式变化的原因:
1.改革开放前:经济发展水平低,物质匮乏、单调,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低。2.改革开放后:改革开放,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社会经济发展了,人们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3.感悟:改革开放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我们要继续支持改革开放。名人名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哪些科技成果?
①1964年,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②1966年,装有核弹头的中近程地地导弹点火发射成功。
③ 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④ 1973年,袁隆平育成籼型杂交水稻
⑤ 1999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一号” ⑥2003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
★邓小平领导中国人对民族复兴之路进行过哪些探索?
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始实行改革开放
2、提出“一国两制”构想,并成功解决了香港、澳门问题
3、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等经济特区
5、对外开放的地区扩大,开放广州、上海等14个沿海城市,增设海南经济特区,设立上海浦东开发区
6、党的十二大,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等7、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8、邓小平批示863计划 民族复兴伟大之路将如何继续?
坚持走改革开放之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要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
★ 2001年,我国外交领域取得的成就有哪些? 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在上海召开;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2001年,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
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建立。
党和政府关注民生的措施;
① 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安居工程”;②完善就业制度;③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
度 ④养老保险制度以及医疗保险制度;⑤取消农业税;⑥对农村中小学寄宿生提供生活补助。
新中国成立后,实行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请举出20世纪50年代、70年代、90年代和21世纪初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的事例 1、20世纪50年代:()2、20世纪70年代:()3、20世纪90年代:()4、21世纪初:()答案如下:
1、参加万隆会议;参加日内瓦会议;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2、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3、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5.初二人教版历史课件 篇五
选择题
九年义务教育属于 ( )
A.小学教育 B.基础教育 C.中等教育 D.高等教育
新中国成立以来,高等学校的科学技术工作成绩显著,其成绩有:①承担的国家863计划项目占1/3以上 ②获得的国家发明奖,占全国1/3左右 ③有些成果已达到和接近世界先进水平④学校数量和学科门类进一步增加 ( )
A.①②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正式实施学位条例,建立学位制是我国发展科学和教育事业的一项重要措施,学位分 ( )
A.二级 B.三级 C.四级 D.五级
新中国成立以来,高等教育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发展,以下不属于其发展表现的是 ( )
A.学校数量大大增加 B.学科门类比较齐全
C.教育质量明显提高 D.已建成了世界一流大学
党和政府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明确提出“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此项战略的提出是在 ( )
A.20世纪70年代 B.20世纪80年代
C.20世纪90年代 D.21世纪初
到,我国已基本实现了普及义务教育。义务教育的年数是( )
A.5年 B.6年 C.9年 D.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发以来,教育事业有很大的发展,党和政府尤其重视发展的一个阶段是 ( )
A.基础教育 B.高等教育 C.中学教育 D.大学教育
我国的第一所希望小学是在哪个省? ( )
A.四川 B.河南 C.甘肃 D.安徽
下列关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 ( )
A.高等教育已形成相当规模 B.办学条件明显提高
C.已经建成了许多世界一流大学 D.成为我国的科技重要方面军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谁提出的? ( )
A.毛泽东 B.邓小平C.江泽民 D.蔡元培
我国基本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是在哪一年? ( )
A.1983年 B.1986年 C.1992年 D.20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明确提出把什么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 )
A.科技 B.教育 C.文艺 D.体育
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3月20日,两个女学生在瑞士留学,每年学费加零用一年要花30多万元,3年下来,两人都花了100多万元,但对留学的收获,她们都很茫然。”
材料2:“来自上海的小万今年24岁,他认为自己出国一年,开阔了视野,增长了才干。他选择出国留学,目的是把国外最先进的东西学到手,然后回国。”
材料3:从法兰克福到北京,公务舱的价钱约为经济舱的两倍,达8000多元人民币。两位中学生模样的同学在靠窗的公务舱坐席上坐着,眯着眼,听着耳机。记者问及在欧洲这一年的花费?他们说是学费17万元人民币;问及在欧洲一年有哪些收获?他们回答是:英语口语有长进,跑了11个国家,坐汽车,乘火车,花的钱也不多……”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小题1】你认为自费出国留学花几十万值不值?低龄学生有无必要出国?如果是你,你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小题2】试着分析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
阅读材料:
年,全国有中小学六十四万多所,中小学生两亿多人。全国85%的地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95%以上的人口普及初等教育。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1%,初中入学率达到88.6%。这是中华民族教育史上前所未有的。
请回答:
【小题1】看材料中的数据,九年义务教育能如此普及和哪项发展战略分不开?
【小题2】联系你所接受的义务教育,说一说已经几年了?现在是进行哪一年的学习?
6.人教版初二(上)词语解释 篇六
1.《新闻两则》
高屋建瓴líng:在房顶上用瓶子往下倒水,形容居高临下的气势。建:倾倒。瓴:盛水的瓶子。绥靖suíjìng:安抚,平定。阻遏:阻止。锐不可当dāng:锋利无比,不可阻挡。
2.《芦花荡》
尖利:也作尖厉,①尖锐而锋利。②形容声音高而刺耳。能耐:技能,本领。悠闲:闲适自得。仄zâ歪:倾斜、歪斜。央告:央求。寒噤jìn:因受冷或受惊而身体哆嗦。文中指疟疾发作时的症状。
转弯抹mî角:①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 ②形容路弯曲 ③比喻说话、做事不直截了当。张皇失措: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措:安排、处置。
3.《蜡烛》
拂fú晓:天快亮的时候。瓦砾lì:破碎的砖头瓦片。地窖:贮藏薯类、蔬菜等的地洞或地下室。
鞠躬:①小心谨慎的样子。如:鞠躬尽瘁。②弯腰行礼。颤巍巍:抖动摇晃(多用来形容老年人)。
4.《就英法联军》
赃物:通过非法手段得来的物品。箱箧qiâ:箱子。
制裁:用强力管束并惩处。荡然无存:形容原有的东西毁坏净尽或完全失去。
5.《亲爱的爸爸妈妈》
肃穆:严肃安静。荒谬miù:极端错误,非常不合理。健忘:容易忘记。
6.《阿长与山海经》
惶急:恐惧紧张。
疮疤:疮好了以后留下的疤痕。
诘问:追问;责问。渴慕:渴望仰慕。
疏懒:懒散而不习惯于受拘束。孤孀:孤儿寡母。霹雳:又急又响的雷,是云与地面之间发生的强烈雷电现象。
7.《背影》
交卸:旧指官吏卸职。向后任交代。
奔bēng丧sāng:从外地急忙赶回去料理长辈亲属的丧事。差使:旧社会在机关里面做事叫“当差”,这里指职务。也作“差事”。(轻声,还有一读音)狼籍:乱七八糟的样子。
簌簌:纷纷落下的样子。
琐屑xiâ:细小而繁多。典质:(把财产,衣物)典当,抵押出去。典,当。质,抵押。
惨淡:凄惨暗淡,不景气。
赋闲:失业在家。
颓唐:哀颓败落。蹒跚pánshān: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触目伤怀:看到(家庭败落的情况)心里感到悲伤。怀,心。
8.《台阶》
凹凼dàng:凹下去的水坑。(方言).尴尬gāngà:①处境困难,不好处理。②(神色,态度)不自然。
烦躁:烦闷焦躁。
微不足道:事物细小而轻微,不足挂齿。
大庭广众:本来指在朝廷之上,面对群臣的公共场所;现指人数众多的公开场合。
9.《老王》
惶恐:惶惧惊恐。
荒僻:荒凉偏僻。塌败:塌陷破败。
愧怍zuî:惭愧。取缔:明令取消或禁止某事。
骷髅:干枯无肉的死人的全副骨骼。滞笨:呆滞笨拙。
10.《信客》
克扣:非法扣减应该发给别人的财物。
接济:以财物等资助他人。唏嘘:(叹词)叹息。
噩耗:令人吃惊的不幸的消息。
稀罕xī·han:也作希罕,①稀奇,少有。
②认为稀奇(希奇)而喜爱。
呵斥:大声或粗暴地责骂。
焦灼:非常着急;焦躁忧虑。
伎俩:手段,花招。颠沛:受磨难、挫折;贫困。
吊唁:祭奠死者并慰问家属。文绉绉:形容人言谈、举止文雅。
长途跋涉:经历长远路途的跋山涉水。形容行程遥远,一路辛苦。穷困潦倒:不得志,走投无路。
风尘苦旅:形容旅途劳累。
鸡零狗碎:细碎,散乱的东西。
低眉顺眼:形容驯服、顺从的样子。
11.《中国石拱桥》
雄姿:威武雄壮的姿态。
匀称chân:比例和谐。古朴:朴素而有古代风格。
推崇chïng:十分推重。
惟妙惟肖xiào: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像。肖,相似。巧妙绝伦:非常巧妙,没有可以相比的。
12.《桥之美》
美感:对于美的感受或体会。
驻足:停住脚步。史诗:叙述英雄传说或重大历史事件的叙事长诗。
13.《苏州园林》
轩榭:轩,有窗户的廊子或小屋;榭,建筑在台上的房屋。
邱壑hâ:土山与山沟。嶙峋:枯瘦的样子。
明艳:鲜明艳丽。
败笔:写字写得不好的一笔;绘画中画得不好的部分;诗文中写得不好的词句。镂lîu空:雕刻出穿透物体的花纹或文字。
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方法。重峦luán叠嶂:重重叠叠的山峰。
14.《故宫博物院》
鳌áo头:指皇宫大殿前石界阶上刻的鳌龟的头,考上状元的人可以踏上。后用“独占鳌头”比喻占首位或取得第一名。
琉璃liú·li:用某些矿物原料烧成的半透明釉料。藻井:宫殿或天花板上的一种装饰。
鎏liú金:也作镏金,把溶解在水银里的金子涂在器物表面。蟠pán龙:盘曲着的龙。(蟠pán桃)
殿试:科举制度最高一级考试,皇帝亲临殿廷主持。
金銮luán殿:唐代宫内有金銮殿,后来小说戏曲中泛称皇帝受朝见的殿。
15.《说“屏”》
屏风:放在室内用来挡风或用来隔断视线的用具。
纳凉:乘凉。帷幕:挂在较大的屋子里或舞台上的幕布。
缓冲:使冲突缓和。伧俗:粗俗鄙陋。
雅俗之分:高雅和粗俗的分别。
16.《大自然的语言》 萌发:(种子、草木)发芽。
次第:①次序 ②一个接一个地。翩piān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孕育:怀胎生育,比喻既存的事物中酝酿着新事物。
销声匿nì迹:这里指消失了鸣叫声,藏起了形迹。销,消失;匿,隐藏。
衰草连天:文中用来形容草木衰败的冬天的景象。
割麦插禾:泛指耕种收割庄稼。风雪载途:风雪满路,有遍地的意思。载,充满。
草长莺飞:形容春天美好的情景。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周;绕一圈。
17.《奇妙的克隆》
克隆:①生物体通过体细胞进行的无性繁殖。②比喻复制。胚pēi胎:比喻事物的萌芽。鳞片:像鱼鳞之类的薄片。蟾蜍:一种两栖动物,体表有许多疙瘩,内有毒腺,俗称癞蛤蟆。
两栖qī:①可以在水中,也可以在陆地生活。②比喻工作、生活在两种领域。相安无事:彼此相处没什么争执或冲突。脊jǐ椎:①脊柱 ②椎骨
18.《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
遗骸:遗体;遗骨。褶皱: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弯曲的过程。劫难:灾难、灾祸。致密:细致精密。
追溯sù: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天衣无缝:比喻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没有一点破绽。
19.《生物入侵者》
失衡:失去平衡。劫掠:抢劫掠夺。归咎jiù:归罪。栖息:停留、休息(多指鸟类)。藩fān篱:篱笆。比喻门户或屏障。在劫难逃:命中注定要遭受的灾害,逃也逃不脱。五彩斑斓:各种颜色灿烂多彩。
啸聚山林:旧指盗贼盘踞山林。啸聚:形容其互相呼叫,拉帮结伙。束手无策:比喻没有办法。无动于衷:内心一点也不受感动。物竞天择:生物之间相互竞争,能适应自然者被选择留存下来。
20.《你一定会听见的》
顷qǐng刻:极短的时间。面颊jiá:脸蛋儿。喷嚏tì:打喷嚏。
激荡:①因受冲击而动荡。②冲击使动荡。嘈杂:声音杂乱,喧闹。
过滤:文中是“选择”的意思。
唠唠叨叨:唠叨:说起话来没完没了。
充耳不闻:塞住耳朵不听。形容不愿意听取别人的意见。
视而不见:尽管睁着眼睛看,却什么也看不见。指不重视或不注意。
20.《落日的幻觉》
幻觉:没有外界的刺激而出现的虚假的感觉。吟咏:有节奏地诵读诗文。
绮qǐ丽:鲜艳美丽(多用来形容风景)。殷yān红:带黑的红色。变化多端:极言变化之多。
日薄西山:太阳快要落山了。比喻衰老的人或腐朽的事物临近死亡。薄,迫近。气息奄奄yǎn:形容气息微弱。沉寂:非常寂静。
片纸只字:指零碎的文字材料或简短的书信。
絮说:絮絮叨叨地说。
震悚:身体因恐惧或过度兴奋而颤动。悚,恐惧。干戚:干,盾牌。戚,一种像斧的古代兵器。憎恶:厌恶。
瑰宝:特别珍贵的东西。磅礴:气势盛大。殷红:带黑的红色。
坦荡如砥:宽阔平坦向磨刀石。砥:磨刀石。馈赠:赠送。
排山倒海:推开高山,翻倒大海。比喻力量十分强大,声势十分浩大。气势磅礴:形容气势雄伟宏大〉
回肠荡气:形容乐曲文章等十分动人。蹿掇:鼓动别人做某事。
穿梭:向织布机那样来回活动,形容来往频繁。瓦砾:破碎的砖头瓦片。匍匐:爬行。
精疲力竭: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了。竭:尽。名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副:符合。耸立:高高地直立。
闪烁:光亮动摇不定,忽明忽暗。永垂不朽:永远流传,不磨灭。恍若:仿佛。
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来形容。名:说出 晨曦:晨光
洗劫:把一个地方的东西抢光。
荡然无存:形容原来的东西毁坏干净或完全失去。富丽堂皇:宏伟美丽,气势宏大。惊骇:惊慌害怕。骇:吓。蜿蜒:弯弯曲曲的延伸。呵护:爱护,保护。
杀戮:杀害。悼念: 屹立:
恍惚:神志不清,精神不集中。憧憬:向往。猝死:突然死去。稚嫩:有效而娇嫩。
凄风苦雨: 形容天气恶劣。比喻精于悲惨凄凉。屹立:高松挺立。
木然:一时痴呆不知所措的样子。盟誓:发誓,宣誓。
控诉:向有关机关或公众陈述受害经过,请求对于加害者做出法律或舆论的制裁。执著:指对某一事物坚持不放,不能脱逃。也指坚持不懈。响彻云霄:响声直达高空。形容声音十分嘹亮。放逐:流放,把犯人驱逐到边远地方。
八年级上册应掌握的生字词
1.《新闻两则》 绥靖 阻遏 锐不可当 尖利 2.《芦花荡》 能耐 悠闲 寒噤 阴惨 仄歪 央告 转弯抹角 张皇失措 3.《蜡烛》 拂晓 瓦砾 地窖 鞠躬 颤巍巍 4.《就英法联军》 赃物 箱箧 制裁 荡然无存 5.《亲爱的爸爸妈妈》 肃穆 荒谬 健忘 6.《阿长与山海经》 惶急 疮疤 诘问 渴慕 疏懒 霹雳 孤孀 7.《背影》 交卸 奔丧 狼藉 簌簌 曲质 赋闲 颓唐 琐屑 触目伤怀 8.《台阶》 凹凼 尴尬 烦躁 微不足道 大庭广众 9.《老王》 惶恐 荒僻 塌败 取缔 骷髅 滞笨 愧怍 10.《信客》 克扣 接济 唏嘘 稀罕 噩耗 呵斥 诘问 焦灼 伎俩 颠沛 吊唁 长途跋涉 穷愁潦倒 风尘苦旅 鸡零狗碎 低眉顺眼 连声诺诺 生死祸福 11.《中国石拱桥》 雄跨 雄姿 残损 古朴 推崇 惟妙惟肖 巧妙绝伦 12.《桥之美》 美感 史诗 驻足 13.《苏州园林》 轩榭 邱壑 嶙峋 镂空 蔷薇 明艳 因地制宜 重峦叠嶂 14.《故宫博物院》 鳌头 琉璃 藻井 蟠龙 中轴线 金銮殿 15.《说“屏”》 屏风 纳凉 帷幕 缓冲 造型 伧俗 雅俗之分 16.《大自然的语言》
因地制宜 萌发 次第 翩然 孕育 销声匿迹 衰草连天 风雪载途 周而复始 草长莺飞 17.《奇妙的克隆》 克隆 繁衍 胚胎 蟾蜍 鳞片 脊椎 两栖 相安无事 18.《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 遗骸 褶皱 劫难 致密 追溯 天衣无缝 19.《生物入侵者》
7.初二人教版历史课件 篇七
例如:教学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我运用了单元标题下的《五四运动》油画。我先将这幅画投影在大屏幕上, 生动的历史画面一下子就把学生的目光吸引住了。“大家从画面上看到了什么?”他们有的说看到了天安门, 有的说看到青年学生在游行示威, 有的说看到横幅上写着“北京大学”的字样。同时学生还提出了问题:那些青年学生为什么游行示威?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发生的事件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 从而注意力高度集中, 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学生提出了问题, 说明学生的学习动机被激发了, 他们就会寻找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 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二、运用图表强化学生感知历史
例如:学生观看《黄继光冲上去, 用身躯堵住敌人机枪射口》这幅图画, 就看到了这样感人的情景:黄继光, 张开双臂, 义无反顾地扑向敌人火红的机枪口。观看《邱少云》这幅图, 就看到:熊熊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燃烧, 他忍受着难以忍受的痛苦, 双手紧紧地抓着地, 双目注视着远方, 表情坚定。这是多么悲壮的场面啊!学生看过这两幅图画后, 黄继光和邱少云的事迹就会深深地印在他们的脑海里, 从而强化了对黄继光和邱少云事迹的感知, 而且很自然地就能感受到志愿军战士的英勇顽强, 深刻体会到志愿军战士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深刻体会到他们不愧为“最可爱的人”。而学生通过感知得到的知识, 记忆牢固, 理解深刻, 对积累历史知识很有帮助。
三、运用图表突出教学重点
例如:教学九年级上册第12课《美国的诞生》, 该课的重点之一是美国诞生的过程。而美国诞生的过程, 内容复杂不易记忆。为了帮助学生分析教材, 掌握美国诞生的过程, 我充分运用了教科书上的插图。当讲到《独立宣言》的发表这一事件时, 我让学生观看《签署〈独立宣言〉》这幅画, 并告诉学生居于画中心的五位人物的名字及他们的作用, 说出《独立宣言》发表的意义。讲到战争的转折———萨拉托加大捷时, 我让学生看《美国独立战争形势》图, 并从图中指出“萨拉托加”的位置, 一起分析这次战役的意义。当讲到战争的胜利时, 指导学生看插图《美国独立战争形势》和《英军投降》, 指出“约克镇”的位置, 讲述约克镇战役及英军投降的情况。
五、运用图表分析历史问题
例如:教学《美国南北战争》一课, 引导学生分析“在南北战争中, 北方为什么能够最终获胜?”这一问题时, 可运用教科书提供的《内战中北南双方的力量对比》表。表中将南北双方在人口、军队数量、工业产量、铁路里程、海军船只等方面作了对比, 该表反映了南北双方不同的力量。运用此表对比分析, 可看到, 北方人口、军队数量、工业产量、铁路里程、海军船只都比南方多, 北方在各方面都比南方占优势, 从而得出结论:北方获胜是必然的。
六、运用图表体现历史主题
例如:七年级上册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这课的主题是民族大融合, 教学时可运用两幅插图和一张表来体现主题。两幅插图分别是《穿裤褶的南朝乐队》和《穿汉族服装的少数民族贵族》;一张表是《鲜卑姓氏改为汉姓》 (表) 。我让学生结合课文、观察三张图表, 说出三张图表反映了什么内容, 体现了怎样的主题。学生经过观察、思考, 认识到:这三张图表反映了当时各民族在生活习俗上、文化上互相影响的现象, 体现民族大融合的主题。
七、运用图表加强德育教育
例如:教学八年级上册《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课, 除了引导学生掌握有关的历史知识, 还要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 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 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课文中《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红军飞夺的泸定桥》、《红军长征途中吃的野菜》等插图, 是进行德育教育的好材料。教学时, 我引导学生看图, 并向学生提出问题:红军长征遇到了哪些困难?红军靠什么来战胜困难?如何理解和弘扬长征精神?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 自然受到了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使情操得到了陶冶, 情感得到了升华。
八、运用图表应注意的问题
(一) 运用图表要结合课文, 因为图表与课文是相辅相成的, 图表只能直观地、形象地表达历史, 而不是历史的全部。
(二) 运用图表目的要明确, 并要把握好运用图表的时机。
(三) 观察图片时, 要结合图片的文字信息。
8.对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的几点看法 篇八
一、未能有效继承旧教材的优点
1.对重要地图的重视程度不够。
地图对历史教学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旧教材在讲述“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相关知识时,展示了战略反攻示意图,通过阅读地图,学生就可以对战略反攻的意图一目了然,从而迅速分析出战略反攻的目的。但可惜的是,新教材删掉了这幅图。又如,旧教材在讲述中国古代史春秋战国时期形势时,分别展示了春秋和战国时期形势示意图,通过对这两幅图的对比,学生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分封制的内容,还可以借此分析当时的政治总体趋势。所以,新教材在对这两幅地图的处理上有失偏颇。
2.过多强调横向对比,忽视纵向对比。
新教材在编写时由于过度强调政治、经济、思想三个模块的横向对比,而对历史事件的纵向对比不足。纵向分析和横向分析对于历史教学来说缺一不可。另外,从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来看,纵向对比更易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例如,旧教材在编写时,无论是中国史还是外国史,基本上都是按编年体进行编写的,这样的编写顺序可以使学生清楚地了解各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对历史形成整体框架意识。而新教材各章之间缺乏有效联系,学生很难从整体上把握各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其实,在对政治、经济、思想三个模块进行编写时,可以沿用旧教材的编写思路,既有横向对比,又有纵向对比。
二、对历史材料的采用尚有不足
采用的历史材料最好是第一史料,即原始史料,这样才能更好地分析历史。另外,在引用历史材料时不能断章取义,否则就会曲解原始材料的意思。新教材在引用历史材料方面稍有欠缺。例如,新教材在对老子思想进行概括时提到:“他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其中“他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与“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相接,给人一种不伦不类的感觉。这句话完全可以采用原话,或者改为“他希望回到‘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又如,在阐述南京大屠杀时,教材可以结合实物史料进行论述,这样不仅生动形象,还有助于揭露日军的罪行。但是新教材只是干巴巴地写道:“六周之内,屠杀……超过三十万人。”
三、对一些重大史实或基本概念的编写不够严谨
教材编写的严谨程度不仅关系到教材的质量,而且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历史教材更应严谨,因为历史教材要还原历史面貌,让更多的人了解历史,以史为鉴。但是新版历史教材在一些重大史实和基本概念的编写上缺乏严谨态度。
例如,在讲述雅典民主政治制度时,用的标题是“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众所周知,希腊包括很多城邦国家,而雅典只是其中的一个城邦国家。雅典实行的是民主政治,而斯巴达等城邦国家实行的却不是民主政治,因而直接用“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作标题,不够严谨。
又如,教材在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时认为:“戊戌变法失败有很多原因,但根本原因是……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这段描述存在着“根本原因”和“主要原因”的混淆问题。“根本原因”指的是本质原因,“主要原因”指的是占主导地位的原因。因此,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应该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正是因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才会弱小,才使得封建势力相对强大。而教材中所说的“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应该是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
再如,教材在描述中国古代商业发展时这样写道:“中国人很早就懂得经商。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因此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这句话犯了严重的逻辑错误。“中国人很早就懂得经商”与“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之间缺少了我国商人大体出现的时间,因此很多人根据这句话得出我国商人最早出现于商朝。而这严重偏离了史实,根据考古研究,目前对我国商人最早出现于什么时间,有“夏朝晚期”和“周武王灭商王之后”两种说法。
【初二人教版历史课件】推荐阅读:
人教版初二上册数学教学设计06-18
人教版初二物理下册知识点07-04
人教版初二政治上册教学设计09-24
人教版初二上册语文复习知识点10-20
初二人教版地理交通运输教学设计10-07
一年级语文人教版课件08-01
八年级下册人教版历史10-19
人教版历史中考复习题07-08
三年级人教版语文课件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