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的有效途径论文

2024-07-15

促进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的有效途径论文(通用8篇)

1.促进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的有效途径论文 篇一

刍议贫困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的途径与方法随着我国社会转型和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贫困大学生这个弱势群体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部分贫困大学生不健康人格不仅制约他们成才成长的瓶颈,而且给高校甚至是社会带来一定的隐患。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本文从当代贫困大学生人格的现状入手,提出塑造健康人格的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塑造健康人格;途径;方法

心理健康是人格健康的基础,人格健康是心理健康达到一定高度的体现。人格是一个人生理、心理和社会原因等多方面综合的整体概念,是一个人内在品质与外在行为的表现,是人在社会化活动中形成的和特有的自我。随着高校收费制度的改变,贫困大学生成为高校中一支特殊的人群,其人格问题更加复杂、多变、更独特。人格健康直接影响贫困大学生群面发展、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贫困大学生人格特征中表现出的消极倾向

贫困大学生在大学校园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在经济上承受一定的压力的同时,而且还承受着一定的心理负担。相关研究表明,贫困大学生有心理问题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学生,这与消极人格有直接关系。

(一)自卑抑郁,造成贫困大学生消极人格特性

自卑是贫困大学生最突出的消极人格特性。自卑是一种消极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我价值感的否定和贬低。造成贫困大学生这种自卑心理主要来受家庭经济的影响。贫困大学生大来源于农村,走进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他们会逐渐发现自己与同龄人相比见识短、学习基础差、兴趣爱好少、且生活方式、生活习惯不同于城市,这些差异在无形产生自卑心理。来自学习与生活中压力与无助使贫困大学生的心理更加的抑郁,但是他们有着强烈的对成就感的追求、极度渴望摆脱贫困的心理与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但是面对生活中不公平的现象,对未来的迷茫,对贫富差距的不理解,冲击着他们原本脆弱的心理与敏感的神经。来自生活、校园、社会的种种挫折与伤害致使他们逐渐对生活失去信心,而表现得更加的消极抑郁。

(二)焦虑敏感,导致贫困大学生负面情绪

焦虑是一种负面情绪,是由于个体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致使自尊心与自信心受挫,或是由于失败和内疚使个体体验到的一种紧张、担忧、烦乱和恐慌的情绪现状。产生焦虑是多方原因的体现。

1.内心压力大

贫困大学生所用的费用都是父母通过省吃俭用或是辛勤劳动所挣得“血汗钱”,面对着父母殷勤的期盼与自己所处现状,深感自己对父母与亲人之恩难以报答,造成内心焦虑,形成一种无形的内心压力。

2.为温饱而担忧

贫困大学生在紧张的为学业努力的同时却还同时再为自己的学费、生活费而担忧,造成身体与心理上的负担。还在处于成长时期的大学生还没有完全具备经济独立的能力与能够应付生活琐事、合理处理学习时间与挣取生活费的实力,造成身心内忧外患的焦虑心理。

3.学习成绩欠佳

由于贫困大学生自身的因素,贫困大学生很重视学习成绩,以考取优异成绩将此作为回报辛勤劳动的父母的一种回报,也是摆脱自卑的一种方法,对成功的一种追求。所以,成绩一旦不佳,就会导致对自我的否定、产生自责。

4.对未来的迷茫

贫困大学生大都来自农村,没有雄厚的经济基础与广泛的社会人际关系。面对社会上不公平的竞争与就业压力大的现状,势必对他们未来的发展有一定的不利因素。对于未来的确定性,造成心理上的焦虑产生一定的负面情绪。

(三)心理闭锁,引起贫困大学生内向表现

贫困大学生在与人交往时通常会表现出明显的内向孤僻,存在害怕与人交往的心理。他们担心别人知道自己的经济状况,嫌弃自己的贫穷、见识少、爱好少,于是相对的把自己封闭起来,拒绝各种群体活动、人际交往,不主动与人进行交流,做事独来独往,与周围人有一定的排斥心理,长此以往就会走进自我封闭的误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没有人能够脱离群体和社会独自生活。但是在另一方面,他们又渴望着被人理解、想要融入到一个群体中去的强烈愿望,但是这与自身问题产生冲突;他们有着希望得到周围环境的支持,但是又碍于面子而不愿接受他人的同情与怜悯。这就造成不少贫困大学生因害怕被别人看不起而进行自我封闭。

大学生阶段是大学生人格成长的重要时期,贫困大学生由于贫困而出现的消极心理、心理问题,使得贫困大学生价值观扭曲、道德迷茫、个性贫乏枯萎、交往退缩等。贫困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建构,会使得贫困生相关问题的解决更有力度、更到位、更有效。

二、贫困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的路径选择

健康的人格是身心健康发展和潜能充分发挥的重要心理条件,他不仅有利于个人拥有幸福快乐的生活也相应的会给社会带来更多的回报。贫困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有利于贫困大学生自身健康成长,学习、工作、生活都会带来很大的好处。针对当前高校贫困大学生的现状,进行健康人格的塑造,高校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文化建设;贫困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的前提

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贫困大学生生活在班级这个大家庭中,他们的成才和发展离不开同学之间的关心和帮助。人、教育、环境相互影响,因此建立一个和谐、互相体谅、团结向上、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对贫困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是十分重要的。

1.确立艰苦奋斗正确的消费舆论导向

大学生消费观是由校园氛围、社会环境和家庭影响等各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结果。大学生的消费观还在成型时期,尚未成熟,周围环境有着很大的影响。在当前解决贫困大学生经济困难的同时需要进行消费观的正确引导,在大学应倡导的是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作风,营造一种崇尚简朴的氛围。以追求卓越、积极向上、拼学习、比创新的一种学风相对减弱贫困大学生自卑心理。学校可以适当的选拔贫困优异学生代表,作为榜样,进行表彰,营造“贫寒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更光荣”的氛围。

2.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相应的为贫困大学生提供了机会和条件,这样为贫困大学生提供技能的施展,也相应扩大人际交流范围提高交流能力,与此同时进行情感的宣泄与自身素质的提高。可以丰富精神世界、增加生活情趣、能力得到锻炼进行相应的脑力活动。

3.鼓励贫困大学生积极参与、组织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

鼓励贫困大学生积极参与、组织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与人交流的自主意识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相应的提高社交能力。在进行团体活动中,贫困大学生的能力得到更多人的认同、可以进行相互彼此的了解、缓解他们生活中的心理压力。社交活动为贫困大学生提供了成长的平台,培养与锻炼了他们的能力,增强了社会的适应能力。

4.构建相对完善的心理干预机制

贫困大学生面临经济与学习的双重压力,遇到的困难与挫折比其他同学都要大得多。贫

困大学生的心理相对比较脆弱、复杂。针对贫困大学生特殊的心理,需要高校建立一套长效、健全的心理健康干预机制。对高校贫困大学生可以进行相关的健康心理知识讲座、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对有心理问题的贫困大学生进行长久有效的追踪等手段。

(二)制度建设:贫困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的保障

对贫困大学生来说,导致他们出现心理问题很大一部分归因于他们的家庭贫困,而好的政策、制度能够为贫困大学生拥有一个“刚性”的保障,一方面可以利用强有力的手段可以获得高校与政府长期稳定的经济支持,另一方面可以利用自身优势鼓动和吸引社会的参与。

1.国家资助贫困生政策的优化

现在国家设有相关的对贫困生资助的“奖、贷、助、补、减、免”和“绿色通道”一系列资助贫困生政策,相比较而言贫困大学生的学习生涯有一定的资金支持,但是政策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与改进。国家要设立专项贫困大学生奖学金,区别于其他奖学金的设立,突出对优秀贫困大学生的奖励,加强对贫困大学生资金的支持与相应学习动力的鼓励。得到政府和国家关怀的同时,让自己拥有自助意识,通过自己的努力与刻苦摆脱经济的困扰。

2.完善勤工助学工作的相关政策

高校加强勤工助学的稳定性与长效性,通过各种途径增加勤工助学的岗位,为贫困大学生提供自助途径,培养贫困大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自立自强的意识。通过自主劳动的获得可以增加贫困大学生自信心、独立意识以达到贫困大学生人格健康发展的目的。

3.开辟贫困大学生就业绿色通道

在进行公招考试或是国有企业招聘时进行相关费用的减免,像报名费、体检费等。社会上可以形成对贫苦大学生就业意识,在政策上保证贫困大学生顺利就业。拥有这些保障,贫困大学生就能更好的发挥自己的优势、表现出自己的特长,更好的为国家、社会做贡献。

4.健全完备的经济资助制度

健全完备的经济资助制度使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和全方位发展的有效措施。应不断完善大学生贷款制度,切实解决贫困大学生经济困难给予保障,在相关制度建立的同时应考虑到地方的发展结合大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制定。

(三)自我教育:贫困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的基础

自我教育之最精华、最基本的性质是维护和发展自我,是主动、定向改造自己的过程。下面从客观的自我认识、正向的自我体检、合理的自我控制等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1.客观的自我认识

贫困大学生首先对自己有一个客观和正确的自我认识,认识自己的缺点与优点,发挥自己的优点,改善自己的缺点,认识到自己与周围同学的不足,找准自己的位置,而不是盲目给自己定位。部分贫困生给自己定下不切实际的目标,而长期则导致自信心失衡进行自我否定。因而需要从多方面自己了解、评价,从而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

2.正向的自我体检

正向的自我体检是指无论自己有什么样的缺点与优点都要接纳自己、悦纳自己,能够正视自己的缺点,并在生活中通过学习不断的优化自己挖掘自己内在的潜能。贫困生在生活与学习中一般都会表现比来自富裕家庭更加的刻苦、努力、独立与成熟等特征,从某种程度上说,贫困的环境为他们提供了比别的学生提早磨练自己的意志、锻炼自己、加快成熟的条件。

3.合理的自我控制

在生活实践的过程中对自己的欲望与目标进行合理的自我控制。在正确的自我认识与自我肯定的基础上,贫困大学生需要进行合理的目标定制,分阶段性小步骤的进行,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如果目标定得太高,则会挫伤信心,产生自卑与焦虑;反之,则会降低自我激励的作用,前进动力不足,很容易失去奋斗的动力。需要引导贫困大学生设定适合自己的目标,在实现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并不断的增强自尊与自信。

高校贫困生已经引起国家、社会及教育界的极大关注,国家政策上已建立相关的资金资助,但是还是会存在相关的不完善,然而人们在进行经济资助,心理关怀的同时,更应该主义贫困大学生的人格发展。当代贫困大学生被贫困这一问题所困扰,有的能够经受考验,人格成熟,但是却出现了萎缩、畸形,这正是我们所要担忧的问题。对贫困大学生进行健康人格的塑造与培养,我们看到的将不是一个令人担忧的群体,而是一个朝气蓬勃、充满自信、有所作为、能为社会带来正能量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生力量。

2.促进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的有效途径论文 篇二

一、人格的涵义

对于人格,不同学科,甚至同一学科的不同学派或者不同学者,都有着不同的定义。人格学把人格定义为:“人格是现实的有特色的个人,是人经过社会化获得的,具有内在统一性和相对稳定性的个人特质结构,是人思想和行动的综合。”

而健康的人格是指人格和谐、全面、健康的发展,它是现实人格的良好状态,是与社会环境相适应、为其他社会成员所接受而又充分表现个人个性特征的人格模式。

二、培养健康的人格意义

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有助于大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发挥潜力,抓住学习的最佳时机,制订合乎实际的计划并付诸行动;有助于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避免自视过高导致自负自满,或估价过低带来自卑沮丧的消极情绪;有助于形成较高的自我调节能力,使大学生在外部环境和自我身心不断变化过程中,保持满意和愉快的心理体验和心境,表现乐观而自信的生活态度,克服内心波动,培养积极参与和协作精神;有助于更好地完善小我,改造大我,不断剖析自己、反省自己、完善自我,进而造福社会。

三、当代大学生人格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当代大学生人格现状。

1. 主体意识不强,厌学情绪明显。

寒窗苦读十载才有机会进入大学深造,但进入大学后有些学生却对学习产生了厌烦心理。表现在学习不够刻苦,学习时间抓得不紧,学习自觉性不强。

2. 道德认知能力高,道德行为较差。

部分学生的道德人格具有明显二重性。即以集体主义的价值标准评判别人,以利己主义的标准评判自己。表现在教室墙壁上或者课桌上乱刻乱画;考试作弊现象屡禁不止,对舞弊行为没有羞耻感。

3. 意志薄弱,缺乏自我调控能力。

少数大学生面对挫折时无法正视,缺乏独立性和果断性,不能够用辩证、全面的方法分析困难。常常采用过激的对应方式,不利于心理创伤恢复,容易产生不良心理反应,甚至出现心理危机;对自身、家庭、学校和社会采取不负责任态度。

4. 独立意识强,独立能力差。

有些大学生进入大学后,离开父母,有一种摆脱束缚、如释重负的心理感觉,渴望独立,喜欢独立思考,自己解决问题。但他们心理上、生活上、学习上对父母还是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依赖。

(二)大学生人格现状剖析。

1. 家庭因素。

自一个人出生开始,家庭教育承担着培养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启蒙责任,父母的养育方式、家庭结构和家庭成员等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少年人格的形成。有研究表明,溺爱型、否定型、过分保护型和干涉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子女人格发展都有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父母关系不和、单亲家庭对子女人格发展的消极影响更大。

2. 校园教育因素。

在中小学校教育中,许多学校只注重升学率、追求高分,使得那些心理还很脆弱的学生面对激烈的竞争和来自学校和家长的高期望值,产生了过大的心理压力。由于缺乏正确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排解压力的渠道和方法,人格就会畸型发展。

3. 社会环境因素。

现在,传统的价值观念有些淡漠,多元价值观念正在逐渐形成。在这样一个新旧交替的历史过程中,各种不正当的竞争、不公平的待遇、各种权钱的交易、官与法的较量等社会阴暗面,对涉世未深、辨别是非能力较弱的大学生来说,难免会产生不良的影响,使他们在思想上和行为上容易出现重才轻德、重物质轻精神、重享受轻创造的问题,因此,这些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便会发生变化,从而导致理想人格的失落。

4. 网络因素。

网络这把双刃剑,在它给学生带来巨大便利和提供前所未有的机遇的同时,也给许多大学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一方面大学生的人格受到网络优越性的影响得到充分的发展,促进了大学生人格独立性、平等性、个性化、开放性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网络具有的虚拟性、隐蔽性和随意性等特点,对大学生人格的发展也产生许多不利的影响,如人格的虚拟性、封闭性、变异性、迷失性等缺陷。

5. 大学生自身因素。

当代大学生人格培养除了受上述外部因素影响以外,还有受其自身因素的影响,主要是指个人及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由于体力、智力、外貌,以及某些生理缺陷带来的限制。如个人知识和能力的不足,对自己的估计不恰当,期望值过高或者意志薄弱、情绪低沉,等等。

四、健康人格的培养途径

(一)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要引导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来对待人生和社会问题,克服大学生中存在的种种怀疑心理,提倡一种积极向上的健康文化心态。在当前,尤其要加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学习教育,以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提倡讲理想、讲奉献,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二)注重自身修养,学会独立自主。

自我修养的实质是发挥大学生主体具有的能动性、自主性和自为性作用的教育,通过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判断、自我调控和自我反省,把自己引向自知、自尊、自爱、自强与自我完善,形成自己独特的主体性人格。

同时,大学生更应该学会自立。在生活上,以前在家里什么事情都是父母包办的,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而上了大学后,如洗衣、购买日用品等烦琐的小事必须由自己来做;在学习上,要学会合理的安排学习和活动时间,制定学习计划,提高自学能力;在处理问题上,必须学会独立思考,冷静地、全方位地分析问题。

(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

现在大学生现实人格的偏差多数因为心理疾患所致。大学生正处于人格完善之中,学校应大力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立心理辅导机构,开设健康教育公共课、选修课和专题讲座,开展相关的文娱活动,让学生多渠道接触心理方面的知识,科学地认识自身的心理状况,进行自我调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四)参与社会实践,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大学生不仅要坐在课堂上学习理论知识,更要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应用、检验和发展每个人的知识水平和人格修养。要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大学生深入企业、乡村、街道、社区,切身感受社会,全面了解社会,深刻认识社会,正确树立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加强校园文化和师资队伍建设。

1.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活泼、健康、文明的校园生活环境是人格全面发展的外部要素之一,校园文化建设要始终围绕有利于促进学生人格的形成来设计和展开。在崇尚文明、提倡文明的校园里生活,可以促进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追求理想。良好的班集体和文明的宿舍,对学生人格的形成至关重要。

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来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师角色位置影响力和非位置影响力,其中非位置影响力则与教师的才能和人格有关。一个优秀教师不但有渊博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有丰富的文化素养。以师德和心理品质为主要内容的教师的人格风范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影响着大学生良好人格的塑造和养成。身教重于言教,这些优良品质伴随着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而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有助于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

五、结语

重视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培养是现代高校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它不仅关系到弘扬我国的民族精神,而且关系到未来社会的繁荣和昌盛。

健康人格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没有一个确定的、永恒不变的模式,健康人格的培养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具有一定的长期性、艰巨性、时代性。所以,我们要以新的教育理念,运用新的载体实现对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塑造。

参考文献

[1]张建中.论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J].南方冶金学院学报, 1999, (5) .

[2]唐荣安.试论当代大学生健康人格建构[J].桂林市教育学院学报, 2000, (2) :60-63.

[3]杨叔子.德治.育人.人格[J].高等教育研究, 2002, (3) :69.

[4]惠晓丽, 林莉.大学生人格建构——高校教育中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J].现代教育科学, 2002, (3) :72-73.

[5]尚丽丽.在素质教育中应注重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J].山西教育, 2003, (11) :27.

[6]林志红.论当代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培养[J].广西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2) :102-105.

3.促进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的有效途径论文 篇三

关键词:体育;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作用;途径

中图分类号:G804.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7-0911-02

The Functions and Approaches of Physical Education on Cultivating College Students' Healthy Personality

WANG Hao, CHEN Jian-hua

(Section of Sports Teaching, Nan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Nanjing 210009, Jiangsu, China)

Abstract:Healthy personality is the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of future constructors and successors, and one's future is determined by his personality. As an important approach to shape and cultivate people, P.E. can not only strengthen the body, let students grasp the basic knowledge of P.E., and improve the sports skills, but als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developing the students' intelligence, cultivating their tastes, making them more iron-willed, more cooperative, and more patriotic, and perfe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personality. Therefore, P.E. teachers and educators in universities should recognize the functions and seek the efficient approaches actively.

Key words: P.E.; cultivate; college students' healthy personality; function; approach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和专门场所,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健康人格是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所必需的基本素质,一个真正为社会所接纳、认同的人才,除了具备社会和时代发展所需要的优良素质外,必须具有健康的人格。加强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高校体育对于大学生的健康人格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就大学生健康人格和体育对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积极作用和途径进行探讨。

1 体育对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的作用

体育是大学生接受正规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由于高校体育教育具有体育课程的社会性、体育内容的运动性、体育过程的群体性和体育文化的潜在性的特点,从而成为一种塑造人、培养人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不仅增强体质,使学生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提高运动技能,更是具有发展学生的智力、陶冶情操、磨练意志、培养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思想、完善人格发展等作用。

1.1 体育是大学生强身健体的必要前提 我国高等教育日益强调综合素质,它包括人的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其中身体素质是综合素质的物质基础。目前有相当数量的学生认识不到这一点,在体育方面处于被动的状态,这是应该需要认真的转变,应努力培养自己的兴趣,转为主动状态。目前体育教学的课时有限,因而自觉的从事体育锻炼显得更加重要。

1.2 体育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

学校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适当的体育锻炼负荷能使人产生爽快、舒畅的运动愉快感,它是身体锻炼后产生的一种最优化的心理状态,使人觉得生命充满了愉悦,对自己和生活充满了信心,这种愉悦感的获得是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不仅对人的机体产生重要的作用,而且尤其是对于从事脑力劳动者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1.3 体育能丰富大学生的课余娱乐,提高大学生精神生活的质量 体育是社会活动,也是文化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可以跨越不同地区、不同国度的一种文化现象。体育的兴衰反映出一个国家、民族的社会发展历程和水平。各高校都重视举办好一年一度的体育文化节活动,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得到了充实,形成了一种积极健康的娱乐。

1.4 体育可以拓宽大学生广泛交往渠道

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是大学生健康人格的重要特征,人际关系的不协调,对大学生的事业追求会带来不利影响,而体育作为心灵沟通的窗口,信息交流的媒介,增进友谊的纽带。体育以其独有的风姿打破国界,消除语言、民俗、信仰的界限和障碍,并灵活地利用特定的政治经济环境,把握机遇,以体坛为舞台,为我所用。作为大学生,尽管多数是不能都参与国际性的体育交往,但在群众性的体育活动中,如学校一年一度的运动会上,我们都注意增加师生一同参与的集体项目,可以在活动中增进师生、同学间友谊,起到增进与他人交往的积极作用。

1.5 体育增强了学生就业的竞争力 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淡化了就业指令性,强化了就业市场化机制,靠人才素质去择业和就业。用人部门越来越重视考核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其中包括学生的身体素质和竞技水平的考核。长期定时地进行体育锻炼,如长跑,可以为人提供无限的智力能源,使人在学习与工作中具有充沛的精力,可以培养人的意志品质,使人在学习与工作中具有那种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坚强的毅力。而能力和毅力是人的两大基本素质,又是人生成功的不可缺少的两大要素。

2 体育对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的途径

当然,这种先天的条件不是什么样的体育教师和管理工作者都能达到对健康人格的培养,而是要有体育老师有意识、有目的去发挥体育教学的优势才能达到,体育教师在体育课教学中要发挥自身知识、能力、兴趣、爱好、个性、专业特长,把体育课上的生动、有趣,让学生认识到体育文化的内涵及其对自身增知强身,提高能力,促进良好个性形成方面的作用。

2.1 把人格培养与技术教学项目内容有机结合起来

如:田径中的中长跑教学课,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和一往无前的拼搏精神,体操课应该培养学生勇敢、果断,相互帮助的优良品德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美感。球类课中要突出团结协作、密切配合的集体主义思想,培养大局意识。武术课注重培养学生果断机智、灵活敏锐的思维方式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美感和表现力、胆量与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各类教学比赛中,培养学生不怕困难、争强好胜的竞争意识和集体主义思想。有时通过让学生组织各类比赛,也是培养学生体育工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公平竞争、秉公办事、实事求是和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篮球课教学时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大局观念,将自己融入到集体中去发挥集体的力量,因为篮球运动是一项集体的活动,需要教练与队员的团结协作,也是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心理素质,集体项目欲取得优异的成绩,还需要每个队员能克服紧张的心理,保持良好稳定的心态,平时投篮的命中率高但在考试或比赛中命中率不高的原因,就是心理紧张所造成。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分小组进行一些教学竞赛的方法,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比赛。同时教学过程中要热爱学生启迪学生思维,体育教师通过教育启发引导,让学生在感情上,心灵深处受到触及,才能达到人格培养的效果。在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中大学生的思想容易外露,有什么就会说什么,体育教师要抓住这一优势进行教育,与他们广泛地进行交流,和学生说心里话,抓住敏感的话题剖析原因,巧妙引导。体育课教学的目的不仅要传授体育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对体育兴趣,养成日后坚持锻炼的习惯。因为体育的兴趣,指的是对体育活动具有积极情绪的一种心理倾向。它是在对体育的特点、功能认识的基础上逐渐培养和形成,它可以转化成为体育活动的推动力。

2.2 要灵活运用教法,达到教育教学目的

合理选用教学方法,不仅是传授知识、技术和技能的需要,而且对学生进行人格培养的需要,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法不同,教学教育的效果各异。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不断地改进和研究教学方法,重视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教学手段多样性和教学效果实效性探讨。要根据不同项目采取不同的方法,达到不同的目的。如:公体课中体操项目,一是可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克服恐惧心理,培养勇气和信心,体操教学中的有些动作需要一定的勇气才能完成,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循序渐进,降低动作的难度,当学生的技术水平与心理素质有了一定的基础后,再进一步提高动作的难度。二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姿态,体操项目特别注重运动员的身体姿态,在动作中有严格的规定,如在某些动作中特别减少避免曲腿、分脚、勾脚尖等,教学过程中除了重视传授技能技术外,特别强调学生的身体姿态,注重控制自己的言行举止,塑造美好的外在形象。三是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品质。

2.3 实行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活跃课外校园体育文化,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开展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途径。学校要根据自身的状况,成立体育健身咨询、业余训练辅导中心,使学生在课外能选择自己所喜爱的体育活动,学生可以随时咨询一些体育锻炼和保健的常识,可以让学生以会员身份参与活动,凡是持有会员证的,不仅可以咨询有关体育方面的知识,还可以每周有条件地选择三、四次业余辅导课,弥补平时体育课时有限,有些无法在课堂所掌握或者无法在课堂上能够得到巩固的技能与方法,让不同身体素质、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都有所收获,学生可以掌握他所喜爱的体育活动技术和方法,养成了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同时要积极组织体育知识的讲座,积极争取邀请知名教练员、专家教授来校讲学辅导,传播最新的体育科技、信息动态、人文思想,还邀请高水平运动员来校表演辅导,开展联谊活动,以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组织各种体育社团活动,加大体育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地渗透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 陈光.从“六强六弱”看提高“八力”[J].中国高等教育,2006(3/4):57-59.

[2] 刘春蕾.当代大学生健康人格教育刍议[J].辽松学刊(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6):84.

[3] 徐本林.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健康人格[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1):120-123.

[4] 林萍仙.试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及其构建[J].体育文化导刊,2003(3).

[5] 王志勇.析高校体育教育对健康人格形成的作用[J].福建体育科技,2003(2):44-46.

[6] 贺淑曼,李焰,冯培,等著.个性优化与人才发展[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1,10(1).

[7] 武斌.人格选择学[M].大连: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127).

[8] 陈仲庚、张雨新.人格心理学[M].大连: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

[9] [美]达尔尼.P舒尔兹.心理学应用[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

4.创新体育教学培养学生健康人格 篇四

创新体育教学培养学生健康人格

河南许昌●韩立

素质教育是以树人育人、提高人的整体素质、形成健全人格、提高主体意识、发展良好个性为目的的教育。学生的健康人格培养是针对“应试教育”弊端而提出的素质教育理念,虽然就其提法本身或内涵上还存在许多争议,但素质教育的理念已深入人心,把中学教育的落脚点放在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上,说明了我们的教育正在向着理性与人文的方向发展。换言之,在注重人的科学知识学习的同时,社会也看到了在学生个人潜能的发挥和各方面素质的培养。

健康人格包含的因素很多,它受人生观、价值观、个人品德修养、成功观和抗逆能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离开了其中任何一点,个体的发展就很可能发生问题,甚至出现病态,而病态心理一旦形成,则不仅使个体难以发展,甚至也难以生存。通过多年的工作经历和探索,我感到通过体育教学可以在培养学生健康体魄的同时,在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方面也发挥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通过体育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成功观

体育课是多数学生参与热情很高的一门课程,在一项小小的课堂活动或一个平常的体育竞技中,任何一点成就都会使学生的情绪产生波动,都会带来成就感,这对学生的思想、意志、能力、态度、情绪等特征暴露特别快。比如跳高时面对一个新的高度,跳远时面对一个新的难度动作,分组比赛时面对新的对手,成功者的心理满足感会溢于言表;而对于失败者,他们的心理反应却各不相同。有的气馁与沮丧,有的急躁与冲动,有的还会焦虑与自卑,每在这些时候,作为体育教师应该适时地抓住学生思想活动充分暴露的大好时机,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胜利与失败、成功与挫折的辩证关系,促使学生经过失败、成功、再失败、再成功的不断体验,激励他们勇于战胜困难的信心,保持稳定的情绪、乐观的心境,这样即使在逆境中也能成才,从而增强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帮助他们逐步形成胜不骄、败不馁的意志品质,树立正确的成功观。

二、通过体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

现在的中小学生最大的弱点就是缺乏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学生家长大多注重的是学习成绩,往往对孩子疼爱有加,不注重对他们进行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这对他们今后的工作和生活是极其不利的。体育教学是以出力流汗的体力活动为主要手段,以此伴随着知识信息、心理活动、情感体验等一系列生理上、心理上的刺激作用,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训练和提高。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根据体育活动这一特点,有意安排一些艰苦的环境,比如在小雨天打球赛、校外长跑等活动项目,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精神。在小组对抗比赛时,通过赛前动员,讲战术、讲策略、讲场内场外合力的重要作用,营造紧张的竞技气氛,培养学生冷静沉着、果断机智、团结协作、乐于奉献的优良品质。

三、体育活动中要善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

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是体育课的又一大优势。在体育活动中,学生可以以群体的形式参与各种身体活动,形成一个特定的小社会,通过互相合作、接触、切磋、对抗环节过程,使团队与团队之间、个体与团队之间、个体与个体之间都产生交流和碰撞,从而使人际关系的交流更加广泛和直接,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他们进入社会的心理需求。作为体育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个机会,引导学生正确地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正确地认识自我,学会如何尊重他人,增强团队意识和集体主义观念,形成文明的行为规范意识和高尚的道行修养追求。同时,教师要教育学生充分认识尊重与信任、鼓励与帮助、关心与支持、理解与体谅在人生中的重要意义。一个人时刻都离不开集体和社会,个人作为集体中的一员,要有高度的荣誉感和责任心,其只有对同学、对教师、对班级、对学校奉献爱心,才会得到大家给予的信任与关爱。

四、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观

审美观是人们对事物美与丑、好于坏、善与恶的综合判断,它对于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教师通过合适的体育活动项目,创设和谐轻松的氛围,可以对学生的审美观念产生重要的影响。如在体操、舞蹈等训练中,伴以优美动听的旋律和教师鼓励性的语言,让学生通过展示形体动作来释放内在的情感,不唯训练而训练,注重陶冶情操、培养气质、发展个性,增强美学意识,使学生在活动中形成健康的人格品质。再如可以通过体育活动后的小结,用启发性的言语引导和帮助学生体验该项体育活动的美学意义,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保健意识和锻炼习惯,形成劳逸结合、科学用脑、有规律生活、妥善处理工作与生活的关系,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样,通过高难度项目动作的训练,既能使学生了解人体构造与外部形态的关系,促进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又能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灵感,增强他们智力的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改善。

总之,体育教学在对学生各种意志品质的形成和培养的地位和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我国真正地把学生的素质教育落到实处还需要一定的过程,许多理论以及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和完善。作为体育教师,我们要善于挖掘和利用体育课堂这一阵地,充分把握体育教学的特点,把素质教育在体育教学中贯彻到位。

5.促进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的有效途径论文 篇五

培养健全人格

内容提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关注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已成为社会的共识及注意的热点。关注少年儿童,尤其是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重管理心理学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在小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儿童的内在心理需要。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关注小学生心理健康,进行心理疏导,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障碍 原因 心理疏导

论文:

人类社会的飞速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开和逐步深入,人的心理素质也受大学生假期实践论文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而作为完善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的重要形式和手段——心理健康教育,也尤其受到了人们前所未有的关注。那么作为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其健全人格的发展,形成乐观开朗、积极进取、坚忍不拔、勇于战胜挫折等个性心理品质。

一、小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现象及原因。

在学校里,有许多小学生与常人大不一样,他们表面自尊但内心自卑;愿意进取但畏惧困难;有参与意识但参与能力低下;有较强的自我实现欲望但消极的自我实现方式。这些学生产生了心理障碍,大都以自我为中心、自卑、孤僻、冷漠、妒忌、不满、不思进取、破罐子摔碎等严重的逆反心理。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都是由于不良的社会生活环境造成的。其主要原因有:一是家长过分溺爱。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有些家庭条件好的,在家里被众星捧月似的宠着护着,“拿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口里怕化了”,这种学生,在学校自理能力差,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挫折承受能力差,自尊心很强,但自信心差;喜欢表扬,但对批评却接受不了,甚至产生严重的挫折心理,厌倦学习,厌倦学校。二是平时的高压教育。当今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人的心理负担愈加沉重,早成才、快成才、多成才的压力日益增大,社大学生寒假实践论文会、家庭和学校都存在着功利主义倾向,使学生的学习充满功利主义。学校以分数和升学衡量学生;一些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情迫切,学生除要完成学校的学习任务外,还要参加众多的补习班、兴趣班、特长班、外语班等学习,整天精神高度紧张,心理疲惫,压力很大。从而造成孩子的孤僻冷漠,甚至对各种学习,对家长、对学校都有逆反和仇视的心理。三是缺少爱。主要发生在父母离异的单亲家庭或生活特别困难的学生。小孩遭受父母离异,心理受到打击,如果父母在孩子的抚养和教育方面处理不当,就会使孩子觉得不如别人,缺乏信心和同情心,心理受到挫伤,产生妒忌、不满、不公平等心理。四是自身缺陷。有个别学生长相不好看或身体残疾,别人讽刺、挖苦,使他们心理受到伤害,感到自己不被尊重、不被理解,不被信任,不被宽容,产生了羞愧、自卑、不思进取、委屈、失望、说慌、无助、失落、对老师疏远、逆反心理等心理现象。五是缺乏生存教育。学生对生命的意义、生存的价值认识不清,产生错位。正是由于这种种原因,使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二、关心爱护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对小学生来说,心理健康问题多数与关爱、理解、信任等缺乏有关。因此,要专业心理测试网站搞好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求老师必须对孩子充满爱心,对学生抱以保护、爱抚、友善、关心、热情的态度,用关爱的精神去教育心理不平衡、心理被扭曲受伤害的学生,通过心理的安慰、心理引导和心理咨询给以安抚和解脱。而不能搞成思想品德般的说教或者心理卫生知识的讲解。那么,老师如何有效地对心理有障碍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呢?

1、创设宽松和谐的良好环境

教师和家长在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帮教和矫正其心理失衡时,应首先为他们创造一个适合他们心理成长的良好外部环境,捕捉教育时机,为他们选择和提供一些可读性强,又适合其年龄特征,内容健康的课外书籍,结合重大节日多开展有意义的活动。平时组织学生观看健康的影像,组织参观烈士纪念馆,革命先烈纪念地,举行歌咏会、朗诵会等等,以此来分散和转移社会不良影响对他们心理的刺激。教师和家长应该放下架子,同学生交朋友谈思想,摸清他们心里的真实想法。只有这样,矫正他们的不良心理才会见成效。针对这些情况,我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创设宽松和谐的环境,让学生在健康的环境中慢慢校正不良心理,逐步培养其健康完善的人格心理。

一是建立一个团结互助、和谐友爱的班集体。通过在班上开展互帮互学、互相关爱的活动,让学生相互深入全面的了解,相互信任,建立平等友爱的同学关系。对有困难有缺点的学生,用平等真诚的态度给予帮助,使他们在学校里,心情愉快,精神放松,以增强其信心,激发其求知欲,鼓舞其勇气,对困难挫折都能勇敢面对,对他人理解、尊重、宽容,在集体中做一个受欢迎的角色。

二是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在教学中,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采用启发式和快乐教学的方法,使学生能学得懂、学得好、学得轻松。同时,注意引导和帮助学生逐步克服学习困难,增强其学习兴趣、信心旅游心理学精品课程和勇气,培养他们相互协作、共同探讨的精神。

三是创设丰富多彩、积极健康的生活环境。开展多种文体活动,寓教于乐。利用主题队会活动,组织学生观看他们喜爱的影视片,讲故事,谈理想,说未来,选取一些社会角色作模拟表演等,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社会,了解自己的角色心理,把远大的理想与脚踏实地的学习结合起来,帮助学生逐渐克服缺点,自我完善个性。

2、关注差异,用爱施教

心理健康教育与一般的思想品德教育不同,它更多的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我们在教育实践中发现,绝大部分小学生心理健康方面不存在大的问题,有问题的主要是极个别的,由于多种原因长期造成的。作为老师,特别是班主任,从开学的第一天起,就必须认真全面的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有关情况,通过日常的观察,初步确定出重点的教育对象,在作进一步深入了解后,再制定出教育计划、方案和措施,循序渐进地进行教育和疏导。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的教育的一项内容和整个教育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的一门全新学科,是心理学理论的技术体现,属于应用心理理解范畴,是直接服务于人心理健康的一门独特的理论与技术。现在,农村小学并没有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师,主要是班主任与家长及各科任老师共同配合,处处留心学生的心理状态,发现问题及时展开帮教,用爱温暖他们,启发、引导、提高学生对自身调节的自控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从而帮助他们的心理健康地成长、发展。

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课堂教学活动。学科教学既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环节。健康,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自考管理学原理康”。它摆脱了人们生理健康观的束缚,确立了生理、心理、社会相结合的多维健康观,反映了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深刻地揭示了健康的内涵。并且人的身体和心理有密切的关系,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心理不健康则会导致身体异常甚至患病。因此,我们要使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实施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发现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合理的心理治疗,从而保障学生能全面的得到健康发展。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我们学校小学生中的大多数都属心理健康者,但也有约占6%的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目前,有些学生经不起一点挫折、受不得一点委屈,心胸狭窄、意志薄弱,不善于和他人交往,一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就离家出走,甚至轻生自杀。造成这些严重后果的原因,除了社会日益激烈的竞争因素外,与学校的“应试”教育和家长望子成“龙”心切等因素不无关系;同时,与不注重心理健康教育有关。因此,我们在对学生进行身体锻炼的同时,应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在学校体育教育过程中,应充分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使学生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心理水平有一正确的认识,从而能针对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调整。结合我校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心理健康的标准主要有以下方面:

1、正常的认知能力

正常的认识能力如敏锐的观察力,较强的记忆力,良好的思维力和既稳定又能随任务而转移且善于分配的注意力等。认识能力首先表现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以,正常与否可参考其学习方法和学习效果。但是,不能认为学习不好的人其认识能力都不正常,因为这里同经验和基础知识有关。

2、情绪的整体而言心情愉快、情绪稳定

情绪稳定反应适度心理健康的人积极情绪如愉快、满意、高兴、欣慰、欢乐等占优势,身心处于积极向上的,充满希望的乐观状态。如果经常压力管理心理学笼罩消极情绪中,忧愁、焦虑、苦闷、恐惧、悲伤而不能自拔,闷闷不乐,行动无力,则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同样,情绪稳定和反应适度也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志。

3、优良的意志品质

一个心理健康的小学生,应有明确合理的学习和生活目的,并有达到目的的坚定信念和自觉行动。其行为表现出果断、坚韧、自制和有毅力。自制和坚韧能表现出其心理健康的程度。克制自己的不良欲望,不受有害刺激诱惑,遵纪守法勇于克服坏习惯,戒除不良嗜好等,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做的到。

4、良好的人际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在学习生活中,表现为乐意与同学和老师交往,既有稳定而广泛的人际关系,又有自己的知心朋友,实验心理学精品课程能客观评价他人和自己,喜人之喜,忧人之忧。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5、健全的人格

健全的人格可视为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核心因素。所谓健全人格,是指心理和行为和谐统一的人格。

二、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1、体育运动能促进身体发展,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坚定的物质基础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有机体,人脑是人体的一部分。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以正常发展的身体,尤其是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通过体育运动,促使身体正常、健康地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

2、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成为推动心理发展的一种动力,体育运动与日常自然的身体运动相比,无论内容和形式都不尽相同。原有的心理水平往往不能满足所学习的运动项目的需要。例如,短跑要求较短的反应潜伏期、良好的运动距离知觉和运动速度知觉。又如,篮球比赛中的带球上篮,由于要了解队员位置,要求有较大的注意范围,既要带球前进,又要防止对方拦劫,需要善于分配注意。几乎任何运动项目,都要求运动员有勇敢、坚持、自制、不怕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心理特征,就一个人的自然发展水平来说,当然不能满足运动学习和运动竞赛的需要。但是,在学生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或战胜对手而进行的运动活动中,原有心理水平便慢慢获得提高。也就是说,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推动了心理的发展。

3、体育运动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相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1)、体育课教学要有意识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

利用体育课经常应用左侧体操锻炼学生,开发学生的右脑功能;改革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体育技术、技能的学习、尝试中,培养学生的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创新能力,改善学生的认知能力。

(2)、体育课教学要让学生在成功中克服困难并提高意志力 良好的意志力是心理健康的基础,缺乏意志力往往是学生在体育活动中难以获得成功的最大障碍。教师要遵循个性差异的特点,给学生确定个人的目标,并通过教育、激励等方法,帮助学生通过一定的努力达成目标,获得一次次的成功体验,逐渐提高学生的意志力。

(3)、加强体育课教学、广泛开展体育活动,增强学生的自控力

通过体育课的规范教学,组织纪律性教育,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自控力;同时,体育活动都有其特有的游戏规则,参加活动者必须遵循,久而久之,学生在活动中养成遵守规则,自我控制的能力。

(4)、开展课外体育活动,让学生体验顺利、挫折,培养学生稳定的情绪,并学会调节情绪。体育活动竞赛的因素决定了有顺利,也有挫折。让学生多参加竞赛活动,教师及时有效地进行指导,使学生在多次活动中去体验顺利、挫折,逐渐养成顺境中不自大,逆境中不自卑的良好心理品质。同时利用体育活动的娱乐性调节学生紧张的学习压力,调整学生的不良情绪。

(5)、发挥体育活动群体性的特点,组织指导学生参与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性。体育活动多为群体性的活动,需要团队内相互团结、互相协作才能取得成功。所以,多参加体育活动能培养学生良好的群体意识、协作意识,并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荣誉感、归属感等良好的团队意识和社会性。同时体育活动的群体性促使学生的不断交往,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有效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

(6)、体育教师应加强自身修养,优化体育课堂心理环境

6.培养学生良好素质的有效途径 篇六

[作者] 广东平远县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局教研室

[内容]

近年来,我县组织部分学校有志于教学改革的语文教师开展了语文活动课的实验。实践证明,该实验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有效途径,值得在实验取得阶段性经验之后在各学校普遍开展。

一、活动课改变了传统教学结构,使语文教学“活”了起来。只要对语文教学作一番考察就会知道,在许多学校里,语文教师上课一讲到底的现象还普遍存在,教师自导自演,学生只好当观众;而开展语文课堂活动,则使教学气氛顿然“活”了起来。在形式结构上,它可是竞赛式的,往往采用“四人小组→大组→全班”的自下而上的竞赛形式,既紧张又热烈;它可是沙龙式的,全体同学围绕某一专题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亲切而自然;它可是演讲式的,或某位同学主持做“小老师”,或同学们轮流上台发表见解;它可是模拟式的,创设各种生活场景,让同学们进入特定的角色,如“答记者问”“即席采访”;它可是表演式的,如课本剧表演;它可是制作式的,制作某些物品,如制作“小桔灯”,制作图书卡片;它还可是开放式的,带同学们到校园一角,观察思考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带同学们到图书馆,回顾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的`发展历程……而在内容的选择上,活动课就更是丰富多彩了:自画像、做广告、打电话、讲故事、猜灯谜、找病句、收听音乐、联想与想象……活动课根据初中各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任务而精心组织进行,形式多样,生动活泼。这样的课,又有哪位学生会不喜欢呢?所以,每单元一次或每周一次的语文活动课,学生们都企盼着它快快到来。

二、活动课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全体学生都“动”了起来。语文活动课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每次活动课都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让学生个人(或几人)轮流做主持人;让学生在课前自找材料、自我准备并在活动过程中自我发挥;让学生自我评价、自我总结,力争使活动课上得一次比一次更好。这样的课对主持人,对全体同学都是很好的考验和锻炼,学生正是在迎接考验、战胜困难的过程中获得能力并受到鼓舞的。也许有人会说,让学生自主,那么教师呢?我们说,教师的作用在引导、调控、激励。比如,结合学生实际、社会实际,要上一堂“向错别字、不规范字宣战”的活动课,教师在定出课题、时间、主持人之后,还应交待一些原则性的东西,如让同学们广泛搜集,找出错别字、不规范字的种类、原因、危害等等。还可让同学们事后以班级的名义给错别字、不规范字现象较严重的单位(门店)写信。定调之后,就可授权让同学们自由发挥:课余怎样收集第一手材料,活动课的形式、程序等均可让主持人去定夺。教师只是当好顾问、参谋,十分必要时才进行“干预”。当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不排斥教师的主导作用、核心作用,尤其是在上难度较大的活动课的时候,教师还是要当幕前主持人的。也许有人又会问,有的训练内容,老师讲了又讲,学生还是不会,让学生自主,能行吗?这里有个观念更新的问题。正是老师长期以来“讲了又讲”,包打天下,忽视了学生的实践,压抑了学生的自主性,学生就慢慢变得“不行”起来!其实,初中生比起小学生来自我约束力强多了,不必担心他们会出乱子;他们的见识也逐渐丰富起来,并初步形成了评价判断能力,他们喜欢模仿大人,喜欢自主,勇于表现,只要教师调控得当,他们的潜能会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活动课注重实效,每次活动都给学生较长的准备时间;有的老师一开学就给学生布置全学期甚至全学年的活动课课题,并安排好主持人(也

7.促进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的有效途径论文 篇七

关键词:健康人格,影响,塑造

人格是指个人在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人格健全是心理健康的根本标志, 离开人格健康很难有心理健康, 而且人格健康不仅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 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资源。”[1]系统研究大学生人格特点和教育规律, 对有针对性地引导其成长成才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健康人格的心理特征

人格表现在认知能力特征、行为动机特征、情绪反映特征、人际关系协调程度、态度和信仰、道德价值等方面。对于健康人格的特点, 根据国内外的研究, 可以从三方面概括, 即内部心理和谐发展;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发展友谊;有效地把智慧和能力运用到获得成功的工作和事业上。[2]其表现为具有独立并符合社会发展的是非评价标准, 能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生活, 具备调节自我情绪的能力, 能正视现实, 有责任感、有目的性, 有创新和开拓精神。因此, “健康人格是从人的心理状态、精神面貌的角度探讨人对自身、对周围生活环境的良好适应和有效改造, 主要是指人格处于健康状态, 是一种与外界环境相适应、为自然及社会所接纳和认同的健康和谐发展的人格模式, 是多种良好人格特征的完备结合和有机统一。”[3]

1. 积极向上的心态。

这来源于主体自身远大的理想信念和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科学的信仰是指主体通过理性思维判断之后, 坚定不移追求的一种价值体系, 它给人以信心、勇气和毅力, 影响人的精神状态。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 肩负起为民族复兴和祖国强大贡献力量的历史使命, 就会迸发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2. 良好的道德修养。

道德修养是履行责任的一个方面, 即对社会、对他人的责任。良好的道德修养是保证人为世界有序运转的基本“游戏规则”。它包括诚信、正义、礼貌、谦恭、体谅、尊重等丰富的内容, 体现了社会运作的程序和准则。良好的道德修养是一个人的立世之本, 是维系事业成功的持久动力。大学生只有遵守公民道德规范二十字的要求, 全面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 才能融入社会, 才能在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同时实现自身的价值。

3. 较强的适应能力。

能够做到人际关系和谐, 对自身和环境有正确的估价, 能建设性地妥善处理与环境的冲突, 经常根据周围环境和自身状况调整目标, 做到随心所欲而不逾矩。在一定程度上, 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的大小, 决定其生存能力的大小, 也决定其生活质量的高低和幸福感的大小, 适应有积极、消极之分。积极的适应是指无论身在何处, 都能为了自己的生存而主动感受和发掘环境中的资源, 并能积极主动地改变环境。消极的适应是指在一个新环境中, 被动感知环境, 被动应对环境刺激。对大学生来说, 应如实地看待现实世界, 而不是按照自己的需要去看待世界, 在接受事实的基础上, 尽力去改变和消除不利因素, 促使事物向积极方面转化。

4. 坚强的意志品质。

能够做到不畏困难和压力, 保持乐观和向上, 在诱惑面前能自律, 在不良情绪出现时能自控。意志力强弱面临两个方面的考验:一个考验是内在的、纯属于人的本性的, 它由懒惰、被动、安逸或害怕冒险等组成;另一个考验是来自外部, 一些第一次碰到的、无经验可遵循的困难或障碍。对大学生来说, 无论遇到哪一种考验, 往往自信、自控、恒心和毅力就是取胜的法宝。

5. 做事富于责任感。

能够做到对自身的言行负责, 思在言先, 言现必行, 行动必果。这样的良好习惯是应该倡导的, 就是无论做任何事, 无论大事、小事, 都要认真对待, 不受情绪左右。做事缺乏责任感, 是大学生中的共性问题。大到国家、社会、小到家庭和学校, 大学生都要树立一种责任意识, 以一种敢做敢当姿态去面对, 既注重过程, 又注重结果。即便结果不佳, 也应主动承担起责任, 不能推过揽功。

6. 宽容和幽默的态度。

有丰富的情感内涵, 富于同情心, 善于换位思考, 对生活总有全新的感受, 善用风趣的言行调节生活的酸甜苦辣。塑造自身宽容大度的为人风范并不是高不可攀、可望不可即的。宽容所体现的方式之一就是幽默。幽默是个人生活中的调味品, 对于缓解生活紧张、协调人际关系都有重要作用。引发幽默和欣赏幽默的能力, 是大学生修养水平的一个标志, 它不受性格决定, 并非性格内向就没有幽默的“天赋”, 而实际上幽默是在丰富知识、理性和智慧的背景下, 对事物深刻感悟之后的由“感”而发, 而大学生本身都具备这样的天赋, 只需能经常想到它和运用它。

7. 独立和创新的个性追求。

对事物有独到的见解, 不随波逐流, 不哗众取宠。中国传统的教育方式使得青少年产生过分的依赖心理, 这使得他们社会化过程过长, 而独立思考和独立地解决问题可以缩短社会化进程。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意识, 但独立生活、独立思考能力较弱, 导致创新能力的开发延缓。创新作为人的一种驾驭人生的思维方式, 源于“生命始于创造”的根本理念, 源于“生存源于创新”的进化规律。人人都有创新的素质, 大学生只要坚持培养锻炼,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学会思考, 体验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从而提高创新能力。

8. 自律和合作的处事原则。

能够做到坚守那些对你成长有帮助的规则, 在所有场合善于同不同性格的人沟通与合作。自律是一种被赋予组织结构的勤奋, 他远比一些惩戒更温和, 但又远比惩戒更权威。自律并不是把自身与其他隔绝, 也不能用它来为自私和行为作辩护, 更不能为忽视他人的利益、感受和需要开脱责任。因此, 自律的同时还要学会合作。合作是社会之外的一种素质, 它意味着在追求一个共同的目标的过程中要与别人联合起来, 即使本身不愿意, 也要这样。意味着合作的每一个主体既要从别人那里获取, 也要有付出。

上述八个方面是互为条件的, 共同构成大学生应具备的健康人格。

二、健康人格形成的影响因素

人格是环境与遗传交互作用的产物。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受制于多种因素的影响, 既有先天遗传素质的, 也有后天家庭、学校、社会诸因素的作用, 同时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状况对人格的发展和表现也有重要影响。各种因素对人格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不同的作用, 遗传决定了人格发展的可能性, 环境决定了人格发展的现实性。

1. 生物遗传与家庭环境因素。

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 但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因人格特征的不同而不同。通常在智力、气质这些与生物因素相关较大的特征上, 遗传因素较为重要;而在价值观、信念、性格等与社会因素关系紧密的特征上, 后天环境因素更重要。人格发展过程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 遗传因素影响人格发展方向及形成的难易。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 有意无意地影响和塑造着孩子的人格。如溺爱方式容易导致子女依赖、退缩、情绪不稳定、工作缺乏信心、抱负水平低、易受别人意见影响等;完全放任的方式, 可能使子女无法养成是非观念、因而不适应团体生活;而严格的管教方式, 易使子女形成诚实、礼貌、谨慎、负责的性格, 但是也可能表现出羞怯、敏感、对人屈服的特点。如果父母与孩子在家庭中处于一个平等和谐的氛围中, 父母尊重孩子, 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 并给予孩子积极正确的指导, 这种教育方式就会使孩子形成一些积极的人格品质, 如活泼、快乐、直爽、自立、善于交往、富于合作、思想活跃等。

2. 社会文化与学校教育因素。

社会文化因素对人格的形成与发育具有重要的作用, 它决定了人格的共同性特征, 它使同一社会的人在人格上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 如民族性格等。心理学家勒温等人曾研究过专制型、民主型、放任型三种类型的师生关系。“结果表明:专制型与放任型师生关系都有许多弊端, 造成了师生关系的各种障碍;而在民主型的师生关系中, 学生较为愉快, 并表现出较高的独立性。”[4]学生在批评中长大学会了责难, 在否定中长大学会了拒绝, 在鼓励中长大增长了自信, 在公平中长大学会了公正, 在宽容中长大学会了谦让, 在赞赏中长大学会了欣赏。

3. 个体本身的自我调控因素。

人格的自我调控系统就是人格发展的内部因素。自我调控系统的主要作用是对人格的各个成分进行调控, 保证人格的完整、统一、和谐。它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方面, 有正确的自我认知。第二方面, 有理性的自我体验。当一个人对自己做正向的评价时, 就会产生自尊感;做负向评价时, 便会产生自卑感。自我体验的调节作用体现在它可以使自我认识转化为信念, 进而指导其言行。第三方面, 恰当的自我控制。当个体认识到社会要求后, 会力求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其社会准则, 从而激发起自我控制的动机, 并付诸行动。当一个学生意识到学习对于自己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时, 会激发起他努力学习的动力, 从而在行为上表现为刻苦学习、不怕困难、持之以恒、积极进取。通过正确的自我认知、理性的自我体验和恰当的自我控制三个方面来对个体进行调控, 使个体心理的各个方面和谐统一, 使人格达到统一与完善。

三、健康人格的塑造途径

人格具有稳定性, 也有可塑性。稳定性说明人格有一定的模式, 可塑性说明人格可以通过教育培养人为地加以改变。

1. 提高认知。

当前, 一些大学生除了自身对生活的感悟积累一定经验外, 缺少对健康人格的理性认识。鉴于此, 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在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阶段, 什么样的人格是健康的、可取的、什么样的人格是应该摒弃的;其次, 要让大学生通过各种心理测试和能力测试了解自身的人格特征, 在气质、性格、兴趣和能力上给自己定位;再次使学生了解健康的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身体健康, 第二个层次是心理健康, 第三个层次是人格健康) , 按照健康人格的标准, 有意识地加强人格修养, 加速自身的社会化进程。在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过程中, 应强化主体的自我意识:一要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二要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 使其能够从道德上、政治品质上、思想意识等方面进行自我解剖、自我评价、自我控制, 从而使大学生能根据现实社会发展的要求, 选择自己的理想人格目标和人格发展道路, 塑造自我的健康人格。

2. 加强指导。

大学生正处于身心急剧发展和自我意识由分化、矛盾逐渐走向统一的特殊时期,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处于定型阶段, 我们不仅要为他们健康人格的养成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 使其受到“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更要有意识地加强指导, 使其做到知行统一。指导的原则是注重个体差异, 注意由浅入深。指导的形式多种多样, 既可以由教师完成指导, 也可以通过学生之间相互指导达到预期目的。指导的内容就是按照以上提出的大学生应具备的健康人格特征作为参照体系, 辐射校园生活的每一个环节。指导的方法有以身作则法、触类旁通法、善意批评法、总结经验法、典型激励法等。

3. 强化实践。

健全人格的养成是一个艰苦、长期和坚持不懈的过程。人格发展的过程也是个人社会化的过程, 当代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需要在实践中塑造。大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强, 就要积极的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在实践中学会关心社会, 关心他人, 学会与人相处, 学会承担责任。并在实践中展现自己的人格, 从自身的感悟和他人的评价中, 获得不同的感受, 不断地发现问题, 纠正问题。在各种实践活动中, 使自己的人格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完善。大学生生活经历单一, 没有经历过困难与挫折, 没有经历过艰苦奋斗, 对社会缺乏正确的认知, 受挫折能力比较差。“在排难除险的过程中, 需要个体充满热情, 坚持主张, 敢于牺牲, 能够锐意进取, 锲而不舍, 拥有这些包含积极情感体验和意志表现的非智力品质。”[5]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 就要加强挫折教育, 增强其挫折耐受力。

和谐的人际关系不仅是人格健全水平的反映, 同时又影响和制约着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对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在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锻炼和感悟, 使大学生能够悦纳他人, 主动接近他人, 了解他人, 关心他人, 尊重他人并信任他人, 适时地帮助他人, 并能被他人接纳, 得到他人的尊重, 从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杨月.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人格教育问题[J].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1, (6) .

[2]刘新民.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与调试[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2009.

[3]陈绍珍.当前我国高校人格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 2009.

[4]姜桂春.新型师生关系模式探析[J].北京成人教育, 2001, (4) .

8.促进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的有效途径论文 篇八

一、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责任感

在语文教学中开展环境教育,要注意透过外部深入到学生的内心深处。在这个目标的实现过程中,情感体验和理性认识是两个重要的环节。学生只有通过深刻的情感体验,感受到自然的美好,才能在心灵上产生情感的激荡,才会向往清洁美丽的环境,从而进一步产生环境需求,在逐步上升为一种理性的责任敦促下,促使自己去规范自己的环境意识和环保行为,促进良好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众所周知,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在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有着纵横交织的、无数的环境教育内容,充分利用语文课本中环境教育的学习资源,让学生在欣赏了大自然的山河秀丽、壮观迷人的风景,感受到了树木、花草的神奇美妙,了解了动物世界中鸟、兽、虫、鱼的可爱有趣,受到美的感情激发和熏陶后,进而把语文教学中美的景象与现实中环境遭受严重破坏的丑恶现象(如:白色污染、沙尘暴频虐城市、酸雨影响人民的生活等)进行对比,自然而然就会调动起学生对社会关注的一种责任,使学生产生要保护好自己及他人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改变遭受破坏的环境的强烈想法。

例如:语文课本中的《荷花》《我爱故乡的杨梅》《可爱的草塘》等课文都写到了植物,通过欣赏美文,让学生认识到植物与人类息息相关,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J、蝌蚪找妈妈》《骆驼和羊》《壁虎》《黄鹂和山雀》《小狮子爱尔莎》《珍珠鸟》等课文中写到了各种各样的动物,学生在课文的字里行间里感受到了动物们或有趣、或可爱、或美丽、或富有灵性充满智慧。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学习课文内容,学生不自觉地被优美动人的课文内容所吸引,不用老师说教,学生自然会在内心深處感觉到要让绚丽多姿的植物和可爱的动物永远生活在我们周围,在这种无意识的保护动、植物的感悟下。学生逐渐形成和发展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二、在语文教学中。结合环境知识进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坚持不懈、积极钻研的科学态度

语文教学中,课文内容展现、提供的资源只是一个范例。学生在相关课文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会产生许许多多的疑问,这就促使学生去不断思考、不断探究、不断拓展延伸,使知识得到更好的迁移内化。在语文教学中,结合丰富的环境教育资源,开展学习探究活动,既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习惯,又能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积极钻研的科学态度,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例如:《镜泊湖奇观》一课,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就对北国美丽的湖泊森林、镜泊湖的产生及其特点有浓厚的兴趣。但由于学生没有亲自游览过,缺乏直观印象,再加上人生阅历不多,理解作品的内涵时有一定的困难。于是我让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做好课前探究学习:根据课文的描述,结合自己的创建性想法,画图、找实物、搜集有关图片、找标本、上网找资料。为了查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有价值的材料,学生去图书馆,求家长帮忙,上网查询,亲自动笔画、动手做。大家都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最有价值的资料,查找的过程就是学生学习、筛选的过程,而且他们是怀着极大的热情与渴求知识的心理在主动地学、自觉地学。课文还没开始讲,他们的身心就已进入学习状态。他们为找到的精彩资料而欢欣,为寻求到课本以外的知识而鼓舞。课还没上,环境意识已在孩子心中萌动,自然景色的美好、祖国山河的秀丽已深植在学生的心田。

三、结合语文学习实践开展环境教育,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合作协助精神

丰富多彩的语文探究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参与热情、自主学习意识、创新实践能力和交流协作精神的重要途径。现代教育特别强调学科教育与实践活动的沟通、合作、交流,重视通过发展性的研究活动使学生获得知识的自修和补充,以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且在这多渠道的平等、民主的实践合作中,要求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谦让、竞争,这必然有利于学生人格品质的健康发展和形成。利用教学资源中的环境教育知识,进行语文教学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和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协助精神,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顺利发展和形成。在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需要学生交流合作的机会很多,通过交流、搜集、查阅,学生保护家乡环境资源的意识进一步得到巩固、发展。

环境教育的渗透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有目的地结合环境教育,进行各项语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掌握积极获取各种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认识自然、珍惜资源、善待地球、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绿色家园的环境意识和道德行为。在现代教育教学中要实施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新型学校育人模式与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进行有机的整合,以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和形成,实现培养21世纪高素质人才的目标。

上一篇:最新微信端午节祝福语下一篇:春节的英语作文50词带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