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分类(精选8篇)
1.中国传统文化的分类 篇一
生旦净丑及脸谱特色
生旦净丑是中国传统戏曲人物行当的分类。生指一般的男性角色。旦是指女性角色,有花旦、闺门旦、青衣、老旦、彩旦等。净指的是男性角色花脸,一般称为黑头。丑指的是戏曲中幽默风趣滑稽的人物,分文武丑,有正派也有反派。丑只指男性角色,女性丑角称为彩旦。这里的男性角色、女性角色指的是舞台上所表现的性别,而不是演员本身的性别。
京剧行当又称角色,主要可分为生、旦、净、末、丑五大行当。
1、生 行 简称“生”。生行分为须生(老生)、红生、小生、武生、娃娃生等。为京剧中的重要行当之一。
须生(老生):即中年以上的剧中人,口戴胡子(髯口),因性格与身份的不同,可分为安工老生或称唱工老生(如扮演帝王、官僚、文人等),靠把老生(如扮演武将),衰派老生(如扮演穷困潦倒之人等)。
红生:为勾红脸的须生,如扮演关羽、赵匡胤等。
小生:指演剧中的翎子生(带雉翎的大将,王侯等),纱帽生(官生)、扇子生(书生)、穷生(穷酸文人)等。
武生:为戏中的武打角色,穿厚底靴的叫长靠(墩子)武生,穿薄底靴的称短打(撇子)武生。
2、旦 行 简称“旦”。分青衣、花旦、武旦、刀马旦、老旦、贴旦、闺旦等角色。旦角全为女性。
青衣:以唱为主,扮演贤妻良母型角色。
花旦:亦叫花衫,以服装花艳为特色,以演皇后、公主、贵夫人、女将、小贩、村姑等角色为主。
武旦、刀马旦:为演武功见长的女性。
老旦:用本噪子演唱,多为中老年妇女。
3.净 行
俗称花脸。以各种色彩勾勒的图案化的脸谱化妆为突出标志,表现的是在性格气质上粗犷、奇伟、豪迈的人物。这类人物在表演上要音色宽阔宏亮,演唱粗壮浑厚,动作造型线条粗而顿挫鲜明,“色块”大,大开大合,气度恢宏。如关羽、张飞、曹操、包拯、廉颇等即是净扮。净行人物按身份、性格及其艺术、技术特点的不同,大体上又可分为正净(俗称大花脸)、副净(俗称二花脸)、武净(俗称武二花)。副净中又有架子花脸和二花脸。丑的俗称是小花脸或三花脸。正净(大花脸),以唱工为主。京剧中又称铜锤花脸或黑头花脸,扮演的人物有《将相和》的廉颇、《铡美案》的包拯等,大多是朝廷重臣,因而以气度恢宏取胜是其造型上的特点。副净(也可通称二花脸),又可分架子花脸和二花脸。架子花脸,以做工为主,重身段动作,多扮演豪爽勇猛的正面人物,如鲁智深、张飞、李逵等。也有扮反面人物的,如京剧中抹白脸的曹操等一类,也由架子花脸扮演。在其它剧种里大多不称架子花脸,有的剧种叫草鞋花脸,如川剧、湘剧等。二花脸也是架子花脸的一种,戏比较少,表演上有时近似丑,如《法门寺》中的刘彪等。武净(武二花),分重把子工架和重跌朴摔打两类。重把子工架一类扮演的人物如《金沙滩》的杨七郎、《四平山》的李元霸等。重跌朴摔打一类,又叫摔打花脸。如《挑滑车》中牛皋为架子花脸,金兀术为武花脸,金兀术的部将黑风利为摔打花脸。4.丑 行 简称“丑”。剧中丑行勾脸,而勾画“三花脸”,面谱与花脸有很大区别。
丑行又分文丑、武丑。文丑中又分为方巾丑(文人,儒生);武丑,专演跌、打、翻、扑等武技角色。根据动物属相,丑属牛,牛性笨,丑为笨的代名词。但舞台上的武丑亦叫开口跳,而能说能跳,表演出活泼伶俐,善演武功武技的角色,此与牛的丑笨性又完全不同。
戏曲角色的名称。京剧角色的分行十分细致,早先分为十行,后来才归并为生旦净丑四行。也作为成语使用。作为成语,表示:社会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生:小生;旦:花旦;净:花脸;丑:小丑。京剧里的四种人物扮相,借指各种人物。
颜色是脸谱艺术的另一重要方面。世界上每个民族都有对颜色的理解和偏好,中国人也有自己的独到理解和偏好。戏曲脸谱的设色与我们民族的文化传统、生活习惯密切相关,脸谱中每种设色都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
红色表示赤胆忠心;紫色表示智勇刚义;黄色表示武将骁勇善战、残暴,表示文士内有心计;绿色表示侠骨义肠、性格暴躁;蓝色表示刚直勇猛、桀骜不驯;黑色表示忠耿正直;白色表示阴险奸诈;粉红色表示年迈气衰的忠勇老者;互灰色表示老年枭雄;金、银色多用于神、佛、鬼怪,象征虚幻之感。上述脸谱设色的象征意义是大体的指向,不可作简单、绝对的理解。脸谱设色的象征意义,仍有很大的灵活性。如红色一般表示忠耿,但《法门寺》里的太监刘瑾,勾的却是红脸,这是肤色的夸张,表现其养尊处优,权压朝臣的地位,再加上眉、眼、嘴部勾出的奸诈表情,一看就是一位擅权的太监。对一个脸谱的认识,应把脸谱的“色”与脸谱的“形”结合起来,还要与服装的颜色和样式结合起来,并且结合具体剧情和具体人物,才能有较为准确的认识。反过来,脸谱又可帮助观众理解人物和剧情。
2.中国传统文化的分类 篇二
早在周武王时期就有建宫苑的活动, 它的形成主要受统治阶级的思想及佛道、诗词、绘画等艺术的影响, 如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国与国之间长期混战, 国家四分五裂加之道、佛盛行, 产生了玄学, 这时的士大夫, 或人贪图享乐, 逃离现实, 至情于山水, 导致了自然审美观的形成, 之后治园特点也多为自然风格。
中国园林开始于商周, 发展于唐宋, 发达于明清。商周时期, 帝王粗辟原始的山水丛林, 以狩猎为主, 兼供游赏, 称为苑、囿。春秋战国至秦汉, 帝王和贵戚富豪根据自然美景和神话仙境, 以原来的环境为基础, 又增加大量的人造景物, 使之建筑数量增多, 气势磅礴。自然与人工相结合, 帝王园林与宫殿结合, 呈现出另类的风格。
另外, 我国园林追求理想的人居环境, 营造健良舒适, 清新宜人的小气候条件, 由于中国古代生活环境相对恶劣, 中国古典园林造景都非常注重小气候条件的改善, 营造更加舒适宜人的环境, 如山水的布局、植物的种植、亭廊的构建等, 无不以光影、气流、温度等人体舒适性的影响因子为依据, 形成舒适宜人居住生活的理想环境。南北朝至隋唐五代, 在改善自然的基础上文人参与造园, 以诗画意境作为造园主题, 同时渗入了主观的审美意识, 贴近人们的理想;构图清新婉约, 讲求趣味与意向。使之如梦如幻, 人间仙境, 不仅适于人类居住, 还富有意境。
两宋至明初, 以山水写意园林为主, 大量发掘自然的天然色与精华, 不拘泥于庭院范围, 通过借景扩大空间视觉边界, 使园林景观与外面的自然景观等相联系、相呼应, 营造整体性园林景观。然后加之提炼形成自己的特色, 富有个性。与唐相比人工因素明显减少。同时大量经营外郊园林和名胜风景区, 将私家园林的艺术手法运用到尺度比较大、公共性比较强的风景区中。
明中叶至清中叶, 园林艺术大力发展, 动静结合、虚实对比、承上启下、循序渐进、引人入胜、渐入佳境的空间组织手法和空间的曲折变化, 园中园式的空间布局原则常常将园林整体分隔成许多不同形状、不同尺度和不同个性的空间, 并将形成空间的诸要素糅合在一起, 参差交错、互相掩映, 将自然、山水、人文景观等分割成若干片段, 分别表现, 使人看到空间局部交错, 以形成丰富得似乎没有尽头的景观。因此, 园林数量骤增, 园林成为独立的艺术, 也成为一种特殊的职业, 这时候私家园林剧增, 皇家园林也模仿私家园林, 使之独具特色, 特别是南方更是成为园林的聚集地。
中国古典园林的构造, 由于自然地理的不同, 人文环境的不同, 园林也呈现出不同的特色。
一、占有者身份的不同
1、皇家园林
是专门用来贵族皇室享乐游玩的场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他们认为国家的山河、土地都归他们所有。为了突出他们独特的身份, 园林规模也尽可能的宏大, 用真山真水, 加之少许的人工修饰。园中建筑色彩富丽堂皇, 气势磅礴, 建筑体型高大。现存为著名皇家园林有:北京的颐和园、北京的北海公园、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是专供帝王休息享乐的园林属于皇帝个人和皇室所私有, 古籍里称为苑、宫苑、御苑、御园等。
2、私家园林
是供皇家的宗室外戚、王公官吏、富商大贾等休闲的园林。其特点是较之皇家园林较小, 常用假山假水, 建筑小巧玲珑, 加了许多的人工修饰, 拥有诗情画意, 表现其淡雅素净的色彩, 有江南水乡之感。属于民间的贵族、官僚、缙绅所私有, 古籍里面称园、园亭、园墅、池馆、山池、山庄、别业、草堂等。现存的私家园林, 如北京的恭王府, 苏州的拙政园、留园、沧浪亭、网狮园, 上海的豫园等。
3、寺观园林
佛寺和道观的附属园林, 也包括寺观内部庭院和外围地段的园林化环境。
二、按园林所处地理位置分
1、北方类型
北方园林, 因为地域宽广, 地貌豪放, 所以园林占地辽阔, 大多在首都呈现出富丽堂皇的特色。由于气候条件限制干旱降水少, 湖泊、树木也少。加上这些条件北方园林粗犷有余, 细腻不足。北方园林大多集中在北京、南京、开封、西安等, 尤其以北京为代表。
2、南方类型
南方人口较密集, 所以园林地域范围小;又因河湖、园石、常绿树较多, 所以园林景致较细腻精美。其特点为明媚秀丽、曲折幽深、淡雅朴素, 呈现出诗情画意之感。但究竟面积小, 略感局促。南方园林的代表大多集中于南京、苏州、杭州、上海、无锡、扬州等地, 其中尤以苏州为代表。
3、岭南类型
因为其地处亚热带, 终年常绿, 又多河川、湖畔所以造园条件比北方、南方都好。其明显的特点是具有热带风光, 建筑物都较高而宽敞。现存岭南类型园林, 有著名的广东顺德的清晖园、东莞的可园、番禹的余荫山房等。
无论是皇家园林、私人园林, 还是北方园林、南方园林、岭南园林。人们都常常用山水诗、山水画寄情山水, 表达追求超脱与自然协调共生的思想和意境。从而使园林的构成要素富于内涵和景观厚度。
园林不仅是我国古代建筑的瑰宝, 也是人们研究古代文化的活化石。
摘要:中国园林历史悠久, 造园艺术源远流长, 是我国国代建筑的瑰宝。从古至今一直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由于拥有者的身份不同, 地理环境的不同, 社会政治条件的不同等, 园林也各具风格。
关键词:园林,造园艺术,发展,分类
参考文献
[1]汪菊渊.我国园林形式的探讨[J].园艺学报, 1965, (2) :101-106.
3.中国旅游职业分类体系的构建 篇三
关键词:旅游业;分类体系;意义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5)10-0030-02
在201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旅游团队领队”、“旅行社计调”、“旅游咨询员”、“休闲农庄服务员”等四个与旅游相关的职业作为新职业纳入新版《大典》,这标志着上述职业身份在国家职业体系中首次得以确立。但如何构建与中国旅游业大发展相适应的旅游职业分类体系,体现旅游行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成熟度,还亟待进一步探索。
一、 关于职业与职业分类体系
1.职业概念与职业属性
(1)职业(Occupation)是指从业人员为获取主要生活来源所从事的社会工作类别。职业主要由职业名称、职业内容、职业要求和职业报酬四个要素组成。职业名称是职业的符号象征、社会通用称谓;职业内容包括工作对象、工作活动内容、劳动工作方式和工作场所;职业要求涵盖了从业的资格和能力;职业报酬指的是待遇和工资。
(2)职业属性(Occupational attributes)是指职业活动的共同性质和特征,主要具有价值、延续和专门三大属性。职业的价值性指职业的存在特性,包括职业的目的性、社会性和规范性;职业的延续性指职业的运动特性,包括职业的稳定性、群体性和时代性;职业的专门性指职业的形态特性,是职业劳动与一般活动或劳动之间的根本区别。
2.职业分类与职业分类体系
(1)职业分类(Occupational Classification)是为满足特定需求而区别或归合职业的活动。职业分类以工作性质相似性为主、技能水平相似性为辅的原则进行职业区别或归合职业。
(2)职业分类体系(System of Occupational Classification),即有职业分类的层级、类别和职业构成的系统,用以描述职业分类的结果。
当今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职业分类工作,几乎所有发达市场经济国家都结合本国的特点制定了相应的职业分类,广泛应用于经济信息交流、人口统计、就业服务、职业培训等诸多领域。国际劳工组织(ILO)早在1958 年就出版了供各国参考的《国际标准职业分类》,后经1968 年、1988年(ISCO-88)、2008年(ISCO-08)等三次修订,现已成为世界各国建立本国职业分类体系的蓝本。
3.职业与岗位、工种的关系
岗位是企业根据生产的实际需要而设置的工作位置。根据企业的规模、发展阶段和管理要求,岗位设置在各企业不尽相同,而且经常处在调整状态。员工的职业生涯中,岗位一般也会有许多的变动。
工种是根据劳动管理的需要,按照生产劳动性质、工艺技术特征或服务活动特点而划分的工作种类。工种定义一般包括工作手段、方式、对象和目的等内容。
职业、工种和岗位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一个职业包括一个或几个工种;一个工种包括一个或几个岗位。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种分类目录》颁布实施,初步形成了以“工种”为分类标志的职业分类体系,奠定了劳动力管理领域职业分类的基础。1999年,我国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颁布实施,在社会劳动力管理领域形成了较为完备的职业分类体系。从“岗位”管理与培训到“工种”分类与培训,发展到“职业”分类与培训,不仅表明了政府主管部门在社会劳动领域管理的成熟度,也表明了该行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成熟度。
二、我国职业分类体系构建的发展历程
我国自春秋开始,就有仕、农、工、商的职业分类。新中国成立以后,职业分类体系的构建,先后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用于人口普查的职业分类。1982年,国家统计局、国家标准总局、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公布了供第三次人口普查使用的《职业分类标准》,该标准依据人口本人所从事的工作性质的同一性进行分类,将全国范围内的职业初步划分为大类、中类、小类三层,共分为8大类、64中类、301小类。
第二,用于劳动力领域管理的职业分类。我国在1986 年制定了国家标准《职业分类和代码》,1992年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种分类目录》。初步形成了以“工种”为分类标志的职业分类体系。《职业工种分类》将职业工种划分为46大类、4700多个工种,几乎覆盖了全国所有工人从事的工作种类。这些工作使我国的职业分类体系初具雏形。
中国旅游职业分类体系的构建
第三,用于社会领域人力资源管理的职业分类。为逐步建立起科学规范、先进合理、内容完整、层次分明并与国际职业分类相衔接的国家职业分类与职业资格标准体系,1995 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和国家统计局会同有关部门, 着手共同组织编纂《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 并于1999年5月正式颁布并施行。大典将我国职业划分为8个大类、66个中类、413个小类、1833个细类职业,初步建立了适应中国国情的职业分类体系,被广泛应用于国家的经济社会活动和政府的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等领域。同时,各部委依据国家职业分类,陆续成立了相应的职业资格鉴定中心,实施了职业培训工作。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职业发生了新的变化,一批新职业产生的同时,一些传统职业的内涵也发生了深刻变化,部分职业出现了整合调整,甚至消亡。在此前提下,国家人保部于2010年12月,又正式启动了中国职业分类大典的修订工作,历经四年多时间,于2015年公布了新版《大典》,我国的职业分类工作已步入规范化的发展阶段。
三、加快构建旅游业职业分类体系的意义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的出台,体现了国家将旅游业打造成为国家战略性支柱产业的战略目标。随着中国迅速成为世界旅游大国,旅游业已经成为中国吸纳就业量最大的行业之一。尽管新版《大典》中新纳入了四个与旅游相关的职业,但与旅游相关的职业还分散在《大典》的不同职业类别中,还没有构建起与中国旅游业大发展相适应的旅游职业分类体系,还不能很好地体现旅游行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成熟度。在新版《大典》的基础上,加快构建旅游业职业分类体系的意义在于:
1.旅游院校专业设置和人力资源开发基础
构建职业分类体系,是政府部门行业管理成熟的标志之一。开展旅游职业分类工作,有助于全面反映本行业职业种类和结构的状况。它是政府旅游主管部门进行人力资源指导和服务的基础,也是企业劳动力和生产组织管理的基础,更是旅游院校设置专业的依据。
2.构建旅游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的基础
构建旅游职业分类体系,是制订旅游职业资格标准和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重要基础工作。建立旅游职业分类体系,可为旅游院校制定人才培养规格提供依据,为旅游教育培训提供标准。同时,也可为旅游企业甄选合适人才提供依据,为员工职业生涯规划提供指导。
3.旅游信息统计和旅游行业管理的基础
开展旅游职业分类工作,是旅游政府主管部门进行旅游行业职业统计和行业管理的基础。劳动者就业、企业用人及教育培训工作,都需要客观、准确和及时的旅游职业信息去引导。
旅游行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就业作用很强。在构建旅游业职业分类体系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完善旅游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提升旅游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扩大就业规模、提高就业质量,以更好地适应旅游行业大发展的需要。
4.中国古代诗歌的分类 篇四
2014-05-12 希望石 阅 25623 转 325
转藏到我的图书馆微信分享:
一、古代诗歌体裁分类
1. 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
①古体诗,也称古诗、古风,指唐以前的诗歌。包括“诗经”“楚辞”、“乐府”等。“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
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②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唐代出现的格律诗,分为律诗和绝句。律诗格律严格,篇有定句(每首八句),句有定字(五字或七字),字有定声(平仄相对),联有定对(中间两联对仗)。
绝句同律诗的区别,最明显的是句数不同,绝句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绝句的平仄对仗没有律诗那么严格。唐朝以前的绝句叫做古绝句,押韵平仄对仗都较自由;唐朝以后的绝句称为近体绝句,大部分也不讲究对仗,称作散体,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有的绝句像律诗的一半,格律同于律诗的前四句、后四句或中间四句。同于律诗前四句的,后两句对仗,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同于律诗后四句的,前两句对仗,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同于律诗中间四句的,前后两句都对仗,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③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
④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二、古代诗歌题材分类
一、借景抒情诗
借景抒情诗(写景抒情诗)或借景表达自己的美好志向,或表达作者对所写景物的喜爱之情以及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或借景体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或借景抒发对人生世事的感慨。借景抒情诗往往是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杜甫《绝句漫兴九首三》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著人。
二、咏史怀古诗
怀古(含咏史)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借所吟咏的古人、往事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抒发自己的情感的诗歌。
咏史诗借凭吊古迹古人来借古讽今;或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或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怀古伤今的忧患意识。即诗人往往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1.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表达的是面对古赤壁战场所产生的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2.杜甫诗《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鹏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抒发了对时事兴衰感慨和对三国时诸葛武侯的景仰之情
三、闺怨诗(闺情诗:闺中女子生活情趣。苏轼《初夏》)
闺怨诗以女性心态为描写对象,有浓重的感伤色调,细腻的心理描写。从创作特色上说,闺怨诗从整体而言,都呈现出一种婉约缠绵幽怨感伤之美,悠长含蓄,有无尽之味。
闺怨诗分为闺怨诗、宫怨诗、征妇怨诗、商妇怨诗四类。闺怨诗都以女性为描写对象,“怨”是这类诗的基调。
古代上流社会的女子常因寂闷孤独而面临美好的春光想到自己韶华将逝,更加思念离家宦游的丈夫或天各一方的情人,所以人们就有了“女子伤春”之说(当然这个“春”可以不指季节,而指恋情)。
伤春伤别诗往往借对春光消逝的记叙描写或表达对戍边丈夫的思念,或写春光(青春)易逝,光阴不再的感伤,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1.王昌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四、羁旅行役诗
出门在外的游客浪子,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都包含着由此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或写游子漂泊的羁旅愁苦,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由所见所闻所感触发思乡之愁,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这类诗词亦可称之为思乡怀人诗,其特点多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望月伤心,见花落泪,听雨思亲,多少景物都被染上诗人的感情色彩,因而此类诗中常将伤感、迷离、凄苦、寂寞、孤寂、惆怅、忧郁的情怀及种种离愁别绪表现得淋漓尽致,又很婉约、含蓄。1.《踏莎行》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反映的是离别的愁苦之情。2.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五、山水田园诗
中国山水田园诗源远流长。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了一个重要诗派——山水田园诗派。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生机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或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厌恶官场、远离浊世,对宁静平和的田园生活生活的向往;或描写美丽的自然风光,表达对壮丽山河热爱;或表现归耕隐居之乐,多抒发质朴、清新、恬淡、闲适、物我两忘的感情,表现不同流俗的清高,追求隐逸,有消极避世的思想。他们的艺术成就颇高,具有用语言艺术再现自然景物的能力。景物逼真,情景交融,意境优美,诗风恬静清朴,而少奔放雄浑。代表作家如陶渊明、王维、孟浩然等。1.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六、托物言志诗。
古人很喜欢咏物,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这就产生了咏物类诗歌。
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比喻、象征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融于某种具体事物(常有松、竹、梅等意象),即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情操志趣,或托物显示自己的高洁品质,也可托物抒发怀才不遇的伤感。
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七、边塞征战诗
边塞诗派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以反映唐朝边疆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流派。代表作家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焕、王翰等,这些诗多以描写边塞山川景物、风土人情。他们的诗或描写塞外风光,或表现戍边将士杀敌立功的慷慨激昂及捐躯赴国难的悲壮;或反映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或描写望月思乡的苍凉和长年征战的悲苦,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及其不幸遭遇;或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表达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向往。在创作风格上多以雄浑豪放而见长。
1.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借孤寂艰苦悲壮的战争生活的描写表现戍边将土的壮志豪情。2.李益的《塞下曲》“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借边塞人欢马叫的壮丽景象,赞美将士们慷慨激昂,为国献身的精神。
八、谈禅说理诗
诗人把自己类似禅宗的顿悟或事理的体察诉之于笔下,这类诗歌往往与咏物言志诗有共同的特点,分析时要注意把握。1.苏轼的《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中的“庐山”便含有比喻义,后两句的议论隐含许多哲理,既蕴含看待任何事物和问题都应一分为二的意思,又隐含任何一个问题都有多种答案的哲理,还含有和俗话所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一样的道理,只不过这句俗话纯乎说理,而苏轼是以形象来喻理。2.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三、四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寻味。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九、赠友送别诗
“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江淹《别赋》)作为至情至性的诗人,与挚友分别时,心中会产生一种不吐不快的激情。因此,在古诗词中国诗坛上,赠友送别诗是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且内容丰富,可谓“说尽故人离别情”。这类诗歌主要抒写离别之情,借对送别情景的描写,表达达依依不舍的离情别绪,或留恋、或安慰、或嘱咐、或祝愿;有伤心、有惆怅、有期望等。
古代的交通不发达,人们“相见时难别亦难”,诗人们抒写了大量的这类诗词,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不乏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这些作品大多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余味深长,令人击节叹赏:“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无尽的友情熔铸在诗情画意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人深挚的情谊包含在殷勤的祝福中;“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诗人的相思之情充塞在天地春色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诗人的质朴与豪爽寄托在朴素无华的语言中;“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晶莹透明的冰壶装下了理解和信任……
十、闲适隐逸诗
一些诗人看惯了官场的勾心斗角、世俗社会的浑浊不堪,于是退居田野乡间,与乡人为伍,与明月作伴,抒写清闲安逸生活,吟咏情性。反映这些生活的诗歌,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有不少令人拍案之作。
这类诗所表现的思想内容与山水田园诗相近或相同,在分析时可结合起来。
辛弃疾《清平乐》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十一、悼亡游仙诗
诗人多有神奇的想象力,在心爱的人离自己而去或自己的理想壮志得不到实现之际,他们往往借助于睡梦、游仙等形式,或与心上人相会,或在仙境中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1.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2.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是苦闷到极点后胸中愤懑岩浆的总喷发。天外飞来之笔,点亮了全诗的主题:对于名山仙境的向往,表明了李白对封建权贵永不妥协的反抗精神,也曲折地反映出他对当时上流社会中污秽、庸俗、丑恶现象的鄙视和厌弃。它唱出封建社会中多少怀才不遇的人的心声。
古代诗歌题材分类
1.思乡怀人诗
思乡指客居在外的人思念家乡亲人,怀人指怀念异地的亲朋好友,思妇闺情诗也在此外。常用艺术手法有借物抒情、借景抒情、直抒胸臆、虚实结合、细节描写、想象、用典、修辞等。常见的意象有杨柳、明月、鸿雁、杜鹃、鹧鸪、双鲤、尺素、梅花、燕子等。
闻雁 韦应物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寒塘 赵嘏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
两首诗都写到雁,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作者通过一幅想象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其中“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之情。2.写景咏物诗
这类诗作,多以自然界的景物为写作对象,在景物中寄寓诗人的情感,表达诗人的志向。常见的艺术手法有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象征(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视觉与听觉描写、细节描写、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等。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木,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蝉 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作者托物寓意,借蝉的形状和生活习性表明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自能声名远播,表达出对人的高尚品格的热情赞美。3.忧国伤时诗
这类诗抨击统治者醉生梦死、荒淫无耻的腐化生活,关心人民的疾苦,对劳动者寄寓了深切同情,忧虑时局,呼唤光明,表达了炽热的爱国情怀。常见手法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对比、衬托等。常见意象有神州、山河、草木、征夫、烽火、田稼等。
江阴浮远堂 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对此表现得最为强烈和集中。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望的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别出蹊径,通过诗人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了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极度悲愤心理。4.咏史怀古诗
这类诗有的借古事、古人、古迹等生发议论,托古讽今,抒发昔盛今衰的伤感;有的孤影自怜,感慨自身,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表达了自己追慕古贤,意欲建功立业的理想。常用艺术手法有借景抒情、直抒胸臆、虚实结合、用典、修辞等。用于此类诗的意象有黍离、商女、明月、城池、流水、野草、燕子等。
江城子 欧阳修
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词中“水无情”明写落日余晖中金陵城外长江浩荡东去的景色,暗指六朝帝王被历史无情地淘汰,他们荒淫奢侈的生活一去不复返。“空有”明写六朝繁华逝去,只剩月亮高挂,暗寓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之意。5.赠友送别诗
这类诗多抒写离情别绪,抒发别离的孤苦,表达对朋友亲人或爱人的依恋,对人间种种美好情感的珍惜。或互相勉励,表明心志。常见手法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想象、烘托、比喻等。用于本类诗的意象有阳关、长亭、劳歌、南浦、柳岸、流水等。
赋得暮雨送李胄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这首送别诗主要篇幅是写景,将离别之情寓于这些景中。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看到船帆被细雨打湿而变重,鸟翅因沾雨而无法轻巧地飞翔,天朦朦胧胧看不清通海处,远处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情与景巧妙妙地结合,表达了诗人的送别之情。6.羁旅行役诗
这类诗多写游客浪子出门在外,眼前景触发了对遥远故乡的思念和温馨家庭的憧憬,以及行旅途中的艰辛与痛苦。常见的艺术手法有借景抒情、直抒胸臆、虚实结合、修辞等。用于此类诗的意象有油灯、鸡鸣、车铎、板桥、山路、鸿雁、落日、秋风、孤帆等。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片云”在空中飘荡,就像自己漂泊异乡,漫漫长夜中,月亮和自己都是如此的孤独寂寞。“落日”比喻自己黄昏暮年,秋风则是眼前实景,与“落日”虚实结合,塑造了一种天高地远、孤月独照的冷清意境。7.山水田园诗
这类诗大多寄情山水,醉意田园,表达了对山水景物的喜爱,对田园生活的满足,流露出归隐田园的愿望,对清闲安逸生活的羡慕或自得之情,也从侧面反映出社会的黑暗和官场的险恶。有的也反映了对祖国山川的热爱。常见的艺术手法有侧面烘托、借景抒情、动静结合等。常见意象有溪水、山石、松林、野老、柴门、墟里、桑麻、南亩、五柳、明月、渔歌等。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这首诗描写深山古寺环境景色:古木、山峰,渺无人迹的山径,被危石阻遏的幽咽泉声,照在深苍松林上的凄冷日色,还有空寂曲折的潭岸,都是那么萧瑟暗淡、幽冷阒寂,给人以远离世间尘嚣之感。这既是诗人赴寺途中实见实闻的景物,也是他消极出世的禅寂心境的写照。诗人正是要一步一步地引领读者进入他所企求的无烦扰的寂静禅境。8.边塞征战诗
这类诗或抒发戍卒思归之苦,或抒发思妇忧亲之情,或抒发边关将士立功边陲之志。风格或悲壮或凄苦或豪迈。这类诗描写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反对战争、向往和平的主题;有的还指出了统治者为争权夺利而不顾百姓死活的残暴本质。常见的艺术手法有借事抒情、借景抒情、动静结合、想象、用典、修辞等。常见意象有关山、明月、羌笛、长城、冰雪、羽书、刁斗、瀚海、楼兰、单于等。
从军行七首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其中“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对照着写,更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愁,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排遣的。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诗句借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9.身世感怀诗
有的抒发离乱或劫难之余的片刻欢娱之情,有的则表达身世低下的不平之意。前者常用奔流、群山、啼鸟等意象,而后者则多用涧草、山峰等高下之物来表达。
江村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 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 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 微躯此外更何求? 诗人在**飘泊中暂时在成都草堂安生,幸得友人相助,生活倒也恬然自乐,于是有了上述诗句。
昭君怨 郑域
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以两种生活环境下的梅来喻两种处境,但“一般开”则表达出了“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的孤高傲岸品质。10.谈禅说理诗
这类诗,或阐发禅理玄机,表达对人生的某种顿悟;或借景说理,表达人情世路中的一些哲理。常用手法有借景抒情、直抒胸臆、对比衬托、设疑质问等。常见意象有鸣钟、流水、空城、烟云、大道、富贵等。
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本诗借一鉴方塘的清澈,表达了读书使人头脑清明的深刻道理。题西林壁 苏轼 琴诗 苏轼 11.悼亡游仙诗
这类诗借写与神仙交游,进入一派极乐世界。虽然有些表达长生不老、醉生梦死的奢侈不切之意,无现实意义,但也不乏一些诗作借在仙境的超脱来反映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奈,也有其积极意义。常用艺术手法有借景抒情、虚实结合、夸张、卒章显志等。常见意象有醉态、梦境、仙人、深山、怪石、松鹤、棋枰、歌舞等。
例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12.宫怨诗与闺怨诗
这两类诗都以女性心态为描写对象。宫怨诗专写古代帝王宫中宫女以及失宠后起的怨情;闺怨诗则主要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包括征妇、商妇、游子妇等)的忧伤,或者少女怀春、思念情人的感情。元稹《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朱庆余《宫词》“寂寂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杜牧《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歐陽脩《蝶戀花》“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帘幕無重數。玉勒雕鞍遊冶處,樓高不見章台路。雨橫風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 13.题画诗
在中国画的空白处,往往由画家本人或他人题上一首诗。诗的内容或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谈论艺术的见地,或咏叹画面的意境。诚如清·方薰所云:“高情逸思,画之不足,题以发之”(《山静居画论》)。这种题在画上的诗就叫题画诗。
5.文化设施的概念和分类 篇五
徐涛松 谷
古
作者简介:徐涛松 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国家注册规划师
谷
古 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工程师
【摘要】首先阐述了文化设施的概念、分类和功用,然后对国外文化设施综合性开发的历程进行了阐述和分析,最后结合淮南市文化设施专项规划,对国内文化设施综合性开发的模式进行探讨,希望实现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艺术性和经济性的统一。
【关键词】公共文化设施
综合性开发
功能整合运营模式
公共文化设施是城市形态的重要元素,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一直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具有成为城市触媒的潜力,为所在区域的变化带来影响,并且引导城市形态的发展。十七大报告提出“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的文化繁荣策略,指出“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市县各级政府对当地文化设施建设重新重视起来,一大批公共文化设施项目开始建设或改造。本文认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应通过综合性多用途开发的途径,建的好的同时也能用的好,通过一个公共文化设施的开发建设,带动一片地区的发展,通过城市经营的手段,协调公益和利益的关系。
1、文化设施的概念和分类
国内按文化设施的功能进行分类,文化设施包括以下八大类文化设施的内容:(1)博览文化类主要包括:博物馆、科技馆、展览馆、美术馆、陈列馆、纪念馆民俗馆等。(2)社会文化类主要包括:图书馆、群艺馆、文化馆、文化宫、科技馆、群众文化广场、科学文化广场等。(3)艺术文化类主要包括:文化艺术中心(艺术中心、戏剧文化展示中心、民间文化艺术中心、艺术教育培训中心)、影剧院(影视中心、电影城、巨幕影院、音乐厅)、汽车电影广场等。(4)文化市场类主要包括:图书城(图书、音像、电子出版批发、零售物流中心)、工艺品交易市场、花鸟市场、专业艺术学校等。(5)文化产业类:游乐场、网吧、歌舞厅、文化产业园区、文化市场等;(6)历史文化类:历史文化保护区、历史建筑、名人故居等。(7)新闻出版类:出版社、报社等。(8)广播电视类:广播电视中心等。
按照经营方式,可分为公益型文化设施与经营性文化设施。
所谓公共文化设施,指的是图书馆、博物馆、艺术馆、剧院、电影院等,它们既是收藏、研究、展示、组织艺术活动的公益性机构或商业设施,也是人们进行文化活动的重要载体、休闲娱乐的主要场所。城市中的公共文化设施是进行各种市民活动的集中场所,往往成为其所处区域的活动中心。
公共文化设施作为城市公共环境设施,它的设置领域是开放性的公共空间,其实施的根本目的在于体现一个社会的公共精神及公共利益,其物化形态的类别没有特定的限制,它的实施方式和过程是创作者和享用者共同参与和协作,它面向非特定的社会群体。
2、公共文化设施的功用
首先在经济上,公共文化设计的建设能提升该地段的价值,吸引新的投资和新项目的开发。其次,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将会增添该区域的文化内涵,逐步积淀成厚重的文化底蕴,为城市提供持续发展的动力,城市有了文化内涵才更生动、浪漫且充满活力。就物质形态的层面而言,公共文化设施或建筑同样也具有触媒的性质,它可以激发新建筑和开放空间的产生。除了本身的功能作用之外,公共文化设施作为人们集聚的场所,有条件在城市形态物质空间中营造一种场所感和社区感——人们对邻里的归宿感。
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既能触发城市形态的发展,也能避免城市形态走向均质化,激发出真正健康的城市形态和都市生活,为未来城市形态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并提供了一定的保证。
3、国外文化设施开发模式借鉴
美国文化设施的综合性开发起始较早,其标准模式就是纽约市的洛克菲勒中心,它开始于1931年,为多用途、综合性的建筑开发树立了一个先例,被称之为“在概念、规模、物质设计和服务方面的开发先驱”。洛克菲勒中心希望通过建设大型办公楼成为建筑群组,内部的歌剧院可以通过房租收入来维持自己的运营,最终形成带有办公、零售、餐厅和娱乐用途的综合性开发项目。
20世纪60年代早期,综合性的表演艺术中心开始出现,如纽约市林肯中心、华盛顿特区肯尼迪中心、洛杉矶音乐中心等,这些耗资巨大的建筑群将剧院、音乐厅和其他设施共同建造在了一个屋檐下,其存在就已经向社区阐述了艺术的重要性。
至此,包含了艺术和文化空间的大规模综合性开发项目,在房地产的综合性开发中越来越有影响力,也越来越受欢迎。博物馆、音乐厅、剧院和户外演出广场在办公楼、酒店、零售空间和居民区等传统土地用途之外获得了应有的地位,同时这些建筑群的出现提升了城市环境,使市区成为更加理想的工作和居住地。之后随着郊区购物中心开发、遗址保护运动、LOFT模式的兴起,综合性开发项目的外延逐步拓展。政府职能和支出方向的转变、旅游业的促进、公众参与的增强,使得综合开发项目更加具有吸引力。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公共机构、艺术团体和开发商之间,形成了一种创新型的合作伙伴关系。
在这些综合性开发项目中,有些是与当地膨胀的房地产市场相一致的,有些是为恢复衰退的市中心的活力而推行的公共政策的组成部分,甚至有些工程可能会超出项目的范畴而激发当地艺术的繁荣。
也应当看到,文化设施综合性开发是一种更为复杂的开发过程,它规模更大,参与者众多,各种用途之间需要相互协调,启动阶段将花费更多的时间和资金,还要考虑维护艺术独立性和不获取收入而确保生存能力的需要。复杂则意味着更大的风险,但是,对文化设施进行综合性开发,作为城市经营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模式,可以兼顾多方利益促进一个区域的繁荣。
4、国内文化设施综合性开发模式的探讨
随着从中央到地方对于文化相关产业政策上的扶持,文化设施建设再次大繁荣的的时期已经逐步到来。单一的开发模式难以满足公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文化设施的综合性开发最终会成为这一轮建设中的首选。下面希望通过分类分析的方法,从文化设施综合性开发的功能整合、分类和运营模式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作为文化设施开发建设中的参考。4.1 文化设施综合性开发的功能整合
文化设施综合性开发通过功能的整合,实现文化设施从单一功能向多用途的转变,可以分为多样化和联合体两种实现模式。
4.1.1 多样化
这里多样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空间分隔,划分出多样的功能空间。如青少年活动中心,在内部形成教育、培训、表演、体验功能空间的同时,外部的廊道可以作为艺术长廊展示学生作品,门店销售书籍饮料、书画用品、音乐器材等,开敞空间形成咖啡馆、书吧、茶吧和健身馆等,方便家长在等待孩子的时间也能有自己的活动场所。
多样化也指在一个空间内,实现使用功能的拓展。如大剧院,在作为表演活动舞台的同时,也可以作为政府会务、企业推广活动和电影放映的场所。
4.1.2 联合体
这里联合体是指,多个文化设施共同在一个建筑内或在一个紧密联系的区域内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规模效益,形成大型的区域性文化活动中心。随着城市用地特别是核心区用地日益紧张,这种开发模式更受青睐。如法国尼姆市的卡里艺术馆将一个现代艺术博物馆和一个公共图书馆组合在一幢建筑之内,深圳文化中心将音乐厅和图书馆并置于城市公共绿地之旁,通过相同的材料和形式语言取得统一,而香港乐富中心则将电影院和露天剧场完全融合在城市综合体之中,将社会功能和商业利益紧密地整合起来。4.2 文化设施综合性开发分类
文化设施综合性开发按照从简单到复杂可以分为综合建筑、综合开发和综合文化中心。
4.2.1 综合建筑
这类项目在同一建筑或同一地点结合了两种用途,其中一种和文化相关,而另一种则产生收入。这种结合是文化机构和开发商之间相对简单的交易,较适用于城市老城区的改造。如众多城市的老电影院,位于城市核心区的位置占用了大量的优质土地资源却无法通过运营提供相应的服务,在改造中提高容积率进行开发,相同的建筑面积仍作为影院,多出来的部分作为商场、办公楼或公寓出售,获得整个项目改造的资金来源,部分出租以维持后期的运营。
4.2.2 综合开发
综合性开发是多种文化功能的整合,其中的每一项功能必须补充和支持其他功能,其整体的成功取决于每一部分的成功,又期望能通过一个整体形成更大的吸引,以满足文化设施运行中对于客源的需求。有些文化设施的没落仅仅是因为功能单一无法满足多元化的需求,并不是这种需求不存在,而是项目本身没有足够的吸引力,随着城市综合体的概念被越来越多的的提出,文化设施综合开发的趋势也愈发显著。
淮南市规划历史文化展示馆和豆腐美食文化一条街共同开发建设。历史文化展示馆规划包括刘安纪念馆、淮河文化馆、淮南风俗馆、淮南子研究成果展示馆等分展馆,是对淮南各类历史文化的综合展示,同时考虑在其内部建设豆腐美食文化一条街,形成“读淮南历史,品豆腐美食”的全新体验,充分展示淮南市“黑(煤炭)白(豆腐)蓝(淮河)”的三色文化魅力。其仅靠包公山的地理位置,既利用了八公山的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也可以促进八公山风景区的保护和开发,体现规模效应,形成丰富的看、玩、学、研、食产品
4.2.3 综合文化中心
规模更大,在城市片区中处于分中心的地位才能作为综合文化中心。它有着特殊而令人期待的文化特征,并有进一步发展该特征的趋势。它不同于传统的商业或行政功能形成的中心,是城市文化功能在空间上的集聚,目标赋予整个地区凝聚性,以高素质和激动人心的公众形象来吸引大众,同时它又可以和商业或行政中心相互交融促进。综合文化中心可以包括许多开发项目,在该地区共同目标满足的条件下,它们依旧独立存在。
杭州市已建成的西湖文化广场占地12.9公顷,总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总投资约22亿元,集科技、文化、娱乐、演出、展览、健身、休闲等功能于一体。西湖文化广场建筑群由主楼、裙楼建筑和广场组成,由东向西组合成一个弯月形布局,依次为科技馆、自然博物馆、文化艺术中心、商务大楼、展览馆。
淮南市文化设施专项规划中,也通过位于山南新区市民文化广场周边的包括淮南市博物馆、新图书馆、科技馆、青少年活动中心、会展中心、大剧院以及城市规划展示馆等一系列大型城市文化设施的建设,打造淮南市新的城市文化核心,促进山南新区开发的同时,极大提升城市面貌。4.3 文化设施综合性开发的运营模式
文化设施综合性开发的运营模式包括政府投资、政府主导、商业开发模式。4.3.1 政府投资
政府应是最能体现公众诉求和文化导向的,公共、公益的文化设施仍需政府投资进行建设,政府经费有限和文化设施缺失严重之间的矛盾将长期存在。各地纷纷出台相关财政保障政策,如各级财政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增幅不低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新建、扩建、改建城市居民住宅区,从其城市住房开发投资中提取1%,用于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这些政策对于保证政府对于文化设施的建设投入具有一定的作用,但不足以改变现状文化设施欠账较多的状况。
4.3.2 政府主导
政府主导的文化设施开发模式是政府经营城市的手段,政府出台相关的管理、金融政策,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吸引公司、企业和民间资本投入文化公共设施建设。比如通过文化设施建设促使周边地块升值,反过来补偿文化设施的开发的成本,或者通过土地转让差价补偿开发商进行老城区内文化设施改造的投入。这种模式可以一定程度上弥补政府资金的不足,在具体操作上有更高的要求,时间上也会被拉长。
4.3.3 商业开发
由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的文化设施建设,如各种文化娱乐设施、文化市场、文化产业园的建设,还有BOT模式也是文化设施建设中可以采用的方法。房地产开发在文化设施建设中将会占有更大的比重,一方面商业开发的参与可以迅速推动项目的开展,弥补政府资金的不足,另一方面开发商逐利的本质导致其利益和民众的要求之间是有差距的,政府在这类项目中就不能是仅仅划定边界而已,对于土地使用功能、密度、容积率、绿化、建筑外观、收费水平都必须要有明确的要求。
5、结语
对于公共文化设施的开发,首先要在区域内实现功能的整合,在市(区、县)域或一个功能片区的范围内需要哪些公共设施,集中和分散布置相协调,集中的设施哪些可以共同建设形成区域的中心,分散的设施哪些在功能上可以更加多样化,如何通过多元化的建设促进文化繁荣,这些都是需要首先考虑到问题。其次要强调公共意识,注重与人的对话,才能使物化的形态成为社会共同拥有的公共资源,它物化的形态中所体现的艺术与科学,功能与形式相互融合、统一协调时,公共设施才能成为公共环境中的有机的一部分,并与大众共同生存。第三要注重经济效益,摒弃过去公益性和经营性完全割裂,“阳春白雪”和“铜臭”绝不能相提并论的思想,在立项之初就要算好经济账,确定经营性活动的规模和比重,通过这一部分的盈利确保整个设施的生存能力,只有效益和利益才能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文化设施的开发中来。第四要注意与周边地区的协调和互动,作为区域性的标志建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可以形成一个片区新的中心,对于交通、绿化环境提出更高要求,提升周边用地价值,积淀区域文化,通过周边用地功能调配和合理的开发时序安排,才能将文化设施作为城市触媒的优化作用充分发挥。
6.中国传统文化的分类 篇六
中国学科专业分类介绍和学术论文分类介绍
【科学教育类】 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教学与管理、创新教育、新课程教学。
【计算机应用】 软件工程、硬件、网络、数据库、程序设计、数字水印、计算机系统结构、多媒体论文。
【工程技术类】 园林工程、建筑工程、岩土工程、装饰工程、管理工程、地质勘查、热能与动力工程。
【经济管理类】 贸易经济、货币银行学、经营管理、国际金融、国际结算、证券投资、投资项目评估。
【会计审计类】 企业财务管理、税务管理、会计监督、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审计实务、会计电算化。
【道路桥梁类】 厂矿道路设计、铁路工程结构、固化类路面、桥梁设计、公共汽车和无轨电车工程。
【环境与资源】 地球资源、环境保护、水利水电论文、大气污染、空气质量、沙漠绿化、水资源污染。
【科学文化类】 历史论文、音乐论文、美术论文、政治论文、语言研究论文、文化研究、文学评论。
【自然科学类】 语文论文、数学论文、物理论文、化学论文、英语论文、体育论文、信息技术论文。
【社会科学类】 哲学研究、法制论坛、政治学论文、社会发展研究、档案学论文、社会工作论文。
【市场与产业】 房地产经营、市场估价、物业管理、艺术设计、广告设计与制作、企业信息化建设管理。
【公路物流类】 公路交通、公路管理、公路指挥、公路路面维护、物流系统网络规划与设计,在线配送。
【电子商务类】 电子商务网站设计、企业资源计划、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网络营销管理、电子商务安全。
【医药技术类】 临床医学、护理学、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医护管理、药品管理、药品检测、卫生保健。
【生物科技类】 遗传学、基因工程、分子细胞、转基因研究、酶工程、食品生化、微生物、生化分析。
【化学化工类】 石油化工、精细化工、高分子合成、塑料改性及加工、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化学制剂。
【电子电力类】 模拟电子、数字电子技术、单片机、运行检修、送电变电系统、电力施工、电气传动。
【机电机械类】 机电一体化、电气自动化、机械自动化、测控技术、仪器仪表、信号测试、智能机械。
7.中国传统文化的分类 篇七
学科分类的雏形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柏拉图认为各种工艺都是低贱的、机械性的学习, 这些并不是可以达到所寻求的那种善的学习。亚里士多德把科学 (science) 划分为三类:一是实践的 (practical) 科学, 相关的学科有政治学、经济学、伦理学等。二是生产的 (productive) 科学, 此类学科有各种技艺和修辞学等。三是理论的 (theoretical) 科学, 都是关涉存在之所以为存在的, 包括物理学、数学和神学。亚里士多德的学科分类较之于柏拉图更明晰和更系统一些, 但他们有一共同特点, 就是学科分类的标准都是以某类学科与存在本身的亲疏远近关系为依归的。
到了欧洲中世纪, 学科分类更加细密规范。中世纪的大学以神学、法学、医学为主导学科, 在进入专门学习这三科之前, 要接受从古希腊沿袭下来的“七艺” (文法、修辞学、逻辑学、算术、几何学、天文学、音乐) 等核心课程的教育。“学生修完语法、修辞学及逻辑学‘三艺’后, 方可被授予学士学位。硕士和博士则是修完算术、几何、天文及音乐‘四艺’后, 以及修完其他三科, 才可获得执教的资格。”
19世纪德国哲学家威廉·狄尔泰认真审视了自然科学 (the natural sciences) 与人文科学 (the human sciences) 的知识论前提。他认为这两种科学都是从人的日常生活和经验出发的。自然科学通过外部的观察和测量去建构一个客观的世界, 而人文科学利用内在和外在的生活体验去定义一个历史的世界。19世纪中后期, “科学”一词的内涵变得越来越狭窄, 仅指物理或实验科学。
1959年, 英国科学工作者兼小说家斯诺 (1905-1980) 发表演讲并提出有关学科分类的“两种文化” (two cultures) 的说法:一组是由文学知识分子组成, 另一组是由物理科学家组成。四年后, 斯诺发表了关于“两种文化”的第二次演讲, 他承认忽略了“第三种文化”的出现, 即社会科学 (the social sciences) 。20世纪50年代以后, 在欧美的各大学中从事社会研究、应用研究、专业研究和职业研究的学者日益增多, 而他们的研究对象既不属于“人文”领域也不属于“科学”领域。
针对斯诺学科分类观点的缺陷和偏颇, 美国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卡根指出, 大多数知识活动包括三个方面的因素:一, 要有一套不容置疑的前提或假设, 它使得某类特殊问题及其解答具有优先权。二, 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针对所得证据的分析工具。三, 要有一套精心选择的作为解释的核心概念。他认为, 社会科学家和人文主义者比自然科学家拥有更多的前提假设、分析工具和概念术语。自然科学家强调物质进程, 将历史文化背景及相关伦理价值的影响最小化, 并且主要关注概念和一系列观察之间的关系。社会科学家和人文主义者抵制过多的生物学方面的影响, 更倚重于语义学的网络系统, 通常要追寻一个在伦理学上肯定或否定的答案。卡根还列表系统地比较了三种文化各方面的异同:
卡根教授的划分严谨细密, 相当准确地概括了三大学科的本质特征, 标志着知识发展和学科分类已进入成熟时代, 人文科学的内涵和外延已经变得更加清晰。
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区分明显, 但也有交叉渗透、界限模糊的地方。比如, 历史、人类学、心理学既可归属于人文科学也可归属于社会科学, 而且当今有关性别、团体、族群等热点问题研究就属于跨学科的领域。不过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研究方法各有侧重, 前者会更多地借用自然科学的物理语言或数字统计的方法去描述社会事实, 而后者不回避使用隐喻性或象征性的语言去表达人的存在状态并作出道德的或审美的价值判断。
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人文知识都是人类创造或发现的, 其目的是服务于人类自身的各种美好需要, 如果说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主要是解决人类物质和制度方面的外在需求, 那么人文科学大致是要满足人类内在的心灵需求和精神方面的渴望。当代以色列教育家阿拉尼指出, 人文教育有三大基本目标:一是让学生理解文化中的高质量因素。文化有双重含义:一方面是描述性的或说中性的, 指各种不同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表达方式的堆积和累加;另一方面文化是规范性和理想性的, 与野蛮、无知和鲁莽相反, 它指向一种进步的、高尚的和精致的生活方式。人文教育就是让学生能够对高级文化和完美纯全有巨大的热情和渴望, 但这种教育采取的不是非黑即白式的二元对立的方法, 而是坚持避免绝对主义和虚无主义的多元对话的态度立场。二是培养学生自觉的和批评性的思维方式。人文教育不是灌输、教化或洗脑, 而是让学生养成理性的、批评性的和独立的质量风格, 让学生成为自己思想和行为的主人, 而不是受外在权威、社会习俗和迷信偏见所左右的奴仆。批评性的自觉自治是第一的或最重要的知识质量和美德, 如果人们不去独立地思考和判断他们的父母、老师和雇主的想法, 那么科技的发展、伦理和人权的进步是不可能的。三是教育学生实现并完成真正的自我。这一点与前面的批评性的自治不同, 它并不局限于自觉的和反思性的知识活动, 而是全方位的自我个性的充分展开和实现。自我的真实性不仅意味着“想自己所想的” (thinking for themselves) , 而且包括“做自己要做的” (being what they are) , 即对自己忠诚。这种人关注、尊重并忠实于自我的存在状态与独特本质, 执著于内在世界与外在行为的统一和协调, 而不是墨守成规、自我异化和装腔作势。
面对现代性的不断挑战, 人文科学在当代高等教育的领地逐渐被收窄, 其作用也不断被弱化。某些研究态度和方法的弊病在逐渐突显:首先是人类知识的碎片化。知识的分科化有利于专业性的深入探究, 但却造成了故步自封、画地为牢甚至壁垒森严的学术格局。专家学者们往往以自己的专长而垄断吹嘘、自以为是, 常常以非自己的领域而规避责任。人文科学重视个体性和差异性, 但其研究的视角必须是综合性的, 它不能不考虑或参照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结果, 这是其自身的超越性和理想性所要求的。其次是研究内容的数据化。这是受到了自然科学或数理统计方法的过度影响, 有时, 冰冷而枯燥的数据并不能真实地反映人性深层的存在状态。正如《文化中国》编辑子夜所言:“包括量化比较手段和数据至上观念, 都是西方现代性的理性主义和工具主义在学术研究中的体现, 尤其是现代资本主义市场因素介入到人文学术研究, 将会导致学术的变形和泡沫现象。”最后是学术成果的功利化。今天的人文学术研究已经很少是内在的“为己之学”, 更多的是为外物左右的功利之学, 这也是受无序的商业市场和僵化的意识形态所驱动的结果。在价值迷失的时代, 恢复人本主义的精神、重建人文教育的体系是学者和教育工作者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摘要:在西方文化传统中, 伴随着知识的分科化和科学的不断发展, 人文科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逐渐明晰。人文科学研究有其自身的特点:运用规范性的方法、不回避价值判断、企望崇高理想。人文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批评意识、自治能力而又全面发展的人。面对现代性的挑战, 人文科学在当代高等教育和学术研究中的领地被收窄、作用被弱化。恢复人本主义的精神、重建人文教育的体系是学者和教育工作者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关键词:西方文化传统,学科分类,人文教育
参考文献
[1]王晓朝译.柏拉图全集 (第二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3:519-545.
[2]王荣江.亚里士多德的科学知识观及其学科分类思想[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3) :31.
[3]于淑秀等.大学通识教育研究[M].北京:九州出版社, 2014:15-16.
[4]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London:Routledge, 1998:2179-2180.
[5]C.P.Snow, The Two Cultur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The Rede Lecture, 1959:3-4.
[6]Ibid:70-71.
[7]Ibid.“Introduction”, p.liv.
[8]Jerome Kagan, The Three Cultures:Natural Sciences, Social Sciences and the Humanities in the 21st Centur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9:3-5.
[9]Nimrod Aloni, Enhancing Humanity:The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s of Humanistic Education, Dordrecht, The Netherlands:Springer, 2007:85-104.
8.中国古代骨针产品分类研究 篇八
[关键诃]骨针 分类 形制特征
一、骨针概念及相关研究情况
骨针是从旧石器时代一直到秦汉之后都存在的一种生活工具。跟其他质地针一样,骨针也是用于穿针引线、缝制衣服。其质地为鱼骨或动物肢骨,是古人选择形状、大小、质地合适的骨料进行削刮、磨制、钻孔制作的缝纫类生活用具。与骨针相关的工具还有纺轮、针筒、骨锥等。
骨针在全国很多地方都有出土,前人对骨针进行过相关的研究,如对小孤山旧石器遗址出土骨针的制作工艺研究等。但目前还没有全面系统对骨针进行产品分析研究的。骨针作为骨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还原史前到原史到历史阶段的缝纫史有重要意义。
二、骨针研究难点
骨针研究难点多。一是骨针系经过全面磨制,往往找不到原来骨骼特征,难以鉴定种属。只能通过与鱼骨的明显区别,区分鱼骨制针与非鱼骨制针。二是在大多数报告中,骨针材料往往罕见,容易被考古人员忽视,在简报、报告中简单描述。当然这和第一个难点相关,考古人员若没有学习过专业的动物考古学,也没法对骨针进行准确描述。三是现在考古工作并没有对全国各地非常均衡地进行发掘,当然这也是和史前的、原史的、历史的人类居住活动区域分布不均匀有关。四是骨针作为骨制品,在南方的某些酸性土壤中没有北方干燥土壤中保存得好。所以南方出土骨针整体质量、数量都不如北方。而这样对比出来的反映当时人类活动、手工业分布也较不准确。
所以,本文将按照现在发掘出土的骨针,参考前人的各种分类形式,试图以统一标准来分类骨针。然后用骨锥、纺轮、骨管在发现骨针遗址中的出现比例,来说明与骨针伴出的这类工具出现的大致时段和区域。
三、目前全国出土骨针的情况
从全国目前出土骨针的情况看,分为北方、南方、西北、青藏4个地区,包括东北平原、山东半岛、华北平原、黄土高原、东南沿海、西南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8个区域。包括旧石器时代遗址3个,中石器时代遗址4个,新石器时代遗址149个,青铜时代及以后77个。骨针数量大致统计,旧石器时代5件,中石器时代9件,新石器时代900多件,青铜时代及以后1000多件。
其中骨针数量在十件以上的有29处,对骨针进行分类描述的有26处。四、目前国内对骨针进行的分类情况
因为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发现的骨针数量有限,不能形成较大的对比,确立统一标准,所以本文主要以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为主。
(一)新石器时代出土骨针的分类情况
1.1990年,辽宁北吴屯遗址,下层文化遗存中出土骨针9件,用禽类肢骨和鱼骨制成。可分三式:一式,6件,有孔;二式,2件,无孔,顶端刻一凹槽;三式,1件,鱼骨制成,顶端留有脊并穿一孔。
2.1990年,辽宁北吴屯遗址,上层文化遗存中出土骨针3件,动物肢骨或鱼骨制成。可分三式:一式,动物肢骨制成,尖锋光滑,后端略扁,刻一凹槽,长5.8cm;二式,鱼骨制成,有孔,长4.7cm;三式,动物肢骨制成,圆锥锋,后端略扁,残长6.2cm。嘲
3.1992年,辽宁大连大潘家村新石器时代遗址,在H7、F5中发现有骨针,共27件。分两型。A型,22件,有孔,分两个亚型:Aa型,10件,体粗长,通体磨光,横剖面多为长方形,较为扁平,长10~16cm;Ab型,12件,体纤细,通体磨光,长3~6cm。B型:5件,无孔,体略带弧度。
4.1985年,吉林省农安县左家山新石器时代遗址。第一、二期皆出土骨针1件,第三期文化出土骨针4件。分两式:一式,2件,扁体,有孔;二式,2件,圆体,无孔。
5.1973年,1976~1977年,辽宁大连郭家村新石器时代遗址,下层文化遗存出土骨针129件。分三式:一式,36件,圆锥型,尾扁平,对钻孔;二式,1件,无孔,弧形,尾上端刻三道,尾下端磨一斜面,长5.2cm;三式,92件,带棱,弧形,尾部上端有一突棱,下有一斜面。
6.辽宁大连郭家村新石器时代遗址,上层文化遗存中出土骨针59件。分三式:一式,15件,有孔;二式,3件,无孔,弧形,顶端刻一凹槽;三式,41件,带棱,同下层三式骨针。
7.1975年,山东省茌平尚庄新石器时代遗址,龙山文化遗存中出土骨针7件。分为二式:一式,6件,磨制精细,一端有小孔,其中一件三棱尖锋;二式,1件,长锥形,横断面呈椭圆形,磨制粗糙,长10.7cm。
8.2001年,贾湖遗址,在H437、F50、M430、壮年女性墓M477、男女合葬墓M449、中年男性墓M521中,皆发现骨针。依器形特征可分为有孔和无孔。有孔:其一,长13.7era,器体较扁,横竖剖面呈圆角长方形,径0.5-0.64cm,通体磨光,针尖锐利,针孔端两面磨薄,纵剖面呈三角形,针孔很圆,一面钻,径0.14cm;其二,长10.94cm,器体扁圆形,横剖面椭圆形,通体磨光,针部锐利,孔端两面磨薄呈钝尖状,中间最宽处穿透为针孔,长0.1lcm,宽0.09cm;其三,长7.8cm,器体圆,直径0.28em,器身近直,通体磨光,针孔一面钻,很圆,孔径0.1cm,针尖锐利。无孔的,其一,长13.75cm,器体圆,通体微弯曲,直径0.4cm,针尖锐利,另一端磨成扁锥状。
9.1959年,安阳后冈新石器时代遗址,在仰韶文化遗存中发现骨针8件,大部分完好。分三式:一式,3件,其一顶端扁薄,身细长光滑,两面钻孔;二式,4件,其一顶端扁薄,身粗短,断面呈扁圆形,两面钻孔,长5.7cm;三式,1件,孔口细长,系两面挖槽而成,长5.2cm。
nlc202309090442
10.1962年,河南安阳鲍家堂仰韶文化遗址,出土骨针11件,纤细,通体磨光,锋尖锐利,上端有孔,孔多为两面钻成,少数为一面钻成,近孔处较扁。可分三式:一式,2件,形体较短粗;二式,3件,形体较细;三式6件,形体粗且长。
11.1962年,河南安阳大寒村南岗遗址,在龙山文化遗存中出土骨针7件,有粗细两种,其中细针2件,粗针5件,均有孔,8-16cm。
12.1959年,河北省磁县下潘汪遗址,在龙山文化遗存中发现骨针2件。分两式:一式,1件,一端尖锐,顶有圆孔;二式,1件,两端尖锐。
13.1969年,洛阳西吕庙龙山文化遗址,在早期遗存中发现骨针3件。分两式:一式,2件,一长一短,同装在一截动物肢骨腔中,针的形状与今日钢针相似,制作很精细,长度3cm、10.8cm;二式穿部残,磨制,剖面呈扁圆形,残长8.5cm。
14.1958年、1960年,广东陈桥村贝丘遗址出土骨针,均用鱼骨制成,尖端锋利,末端穿孔,有笔直的和微弯的两种,出土骨锥,用作骨、木器物的钻孔相当适宜,也是骨针的辅助工具。
15.1992年、1993年,香港涌浪新石器时代中期遗址,出土骨器仅有骨针5件,均利用半边肢骨制成。分两式:一式,4件,平顶,下端磨尖;二式,1件,残,身上两个钻孔,残长3cm。砺石,有见有磨针类器物形成的较窄磨槽。
16.江苏常州圩墩遗址,马家浜文化遗存中发现,墓中骨针1件,长条形,长4.1cm。文化地层遗物中骨针9件,完整器4件,分二型:A型,5件,完整2件,针尖锋利,尾部有一道或二道细线凹槽,通体磨光;B型,4件,完整器2件,针体扁平,尾部钻一小孔,用以穿线。
17.1993-1998年,江苏金坛三星村新石器时代遗址,M232出土骨针筒21件,呈圆筒状,两端贯通,内外壁均磨光,有的还刻有规则的几何纹。筒内有骨针伴出,其一长10.5cm,直径1.5cm。同时M198、M275、M467出土骨针,共计97件,针体光滑。分三型:A型,54件,一般型针,其一长21 cm;B型,8件,空心针,利用动物的管状肢骨制成,一端平齐而另一端斜尖,中部贯通,其一长11.5cm;C型,35件,挖针,器形较小,呈拐角状,尖部锋利,是挑挖螺蛳肉的工具,长度有4.2cm、5.5cm。
18.1973年、1974年,甘肃武威鸳鸯池墓地,出土骨针15件,多残断。分两式:一式,12件,圆柱状,细长,磨制精细,后端有鼻穿,最长15cm,最短5.4cm;二式,3件,扁平长条状,中间较粗,一端磨成尖峰,另一端有鼻穿。
1 9.1975年,甘肃武威皇娘娘台遗址,属齐家文化遗址,出土骨针24件。分两式:一式,22件,器身细长,一般制作精致,一般长4-5cm;二式,2件,横断面呈椭圆形,穿长孔,磨制精细,长约10cm。
20.1959年、1960年,甘肃永靖秦魏家齐家文化墓地,出土针30件。分两式:一式27件,横剖面作圆形,单孔;二式3件,横剖面作椭圆形,穿双孔。
21.1959年、1960年,甘肃永靖大何庄遗址,出土骨针29件。分两式:一式,28件,器身细长,磨制精细;二式,1件,器身粗大,横剖面圆角方形,顶端针孔处较扁。
新石器时代骨针的分类,主要区分禽骨、鱼骨,粗细长短,曲直度,有无刻槽,有无孔,两面钻孔、单面钻孔,粗糙、精细,剖面圆形、椭圆形、方形、橄榄形,特殊的包括两端尖针、空心针、挖针。笔者认为给骨针分类,应该先明确骨针的标准。河北磁县下潘汪遗址的二式针两端尖锐,不属于针的范围,类似牙签,无法灵活地用于穿刺衣物;江苏金坛三星村遗址的二式空心针、三式挖针也不是传统的针形,应该单独分类。
本文按照骨针形制分类,可将分其为两类。第一类,以非鱼骨为主,分两大型。
A型:粗针,分三亚型。
Aa型:刻槽。辽宁北吴屯遗址二式。
Ab型:穿孔。分两式,Aa型I式,圆孔,安阳后冈遗址一式,Aa型II式,槽形孔,安阳后冈遗址三式。
Ac型:无孔无槽。大何庄遗址二式。
B型:细针,分两亚型。
Ba型:有孔,一端尖锐,较短。下潘汪遗址一式。皆为槽形长孔,安阳后冈遗址二式。
Bb型:无孔,较长。武威皇娘娘台遗址一式。
第二类,以鱼骨为主。鱼骨都有一定弧度,有孔。目前鱼骨发现量少,但鉴于鱼骨与非鱼骨细部特征差异明显,所以单列一类,待以后考古发现增加,再另行具体分型分式。
新石器时代的骨针多见粗细兽骨、鱼骨,尤以粗细兽骨为主,细针磨制精细,粗针磨制较粗糙,且有突棱或一定弧度的骨骼特征。而器形在区域分布上没有太大的分别,仅就鱼骨多发现于东部沿海地区,尤其是东北平原、海岱地区及东南沿海,这与当地的生计方式渔猎中渔捞比其他地区多有关。
按照功能分类。鉴于目前发现的骨针,主要分正常形制的骨针具有缝制功能与特殊形制的骨针尚待考证的其他功能。在内蒙古、河西走廊发现大量装在针筒中的骨针,及对比数量上,多于东部沿海,其缝制皮质衣物的使用较多。特殊的江苏金坛三星村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的挖针类,用于食用螺蛳肉的观点,以及该遗址出土的空心针尚未有研究其功能,笔者认为空心针可能为吸食骨髓或硬质水果取果汁的使用。当然都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二)青铜时代出土骨针的分类情况
1.1963年,黑龙江宁安县莺歌岭遗址,出土骨针若干,其中完整的6件。分三式:一式,磨制精致,有针孔;二式,较粗,尾端刻出凹槽;三式,鱼刺磨制,尾端穿孔,孔较大,制作粗糙。时代大致近似西周。
2.1979年,山东牟平照格庄遗址,出土骨针135件,为骨器中数量较多者,磨制极为精细。完整的21件,大致可以分为粗、细两种。粗针29件,完整9件,横断面多为扁圆形,直径(长轴)0.25-0.6cm,针鼻一端较扁薄,针孔有圆形和橄榄形两种,孔径一般为1~2mm。有的先在两面刻成沟槽,再穿孔;有的针孔断损后,在下方重钻一孔,继续使用。最长15.7cm,最短6.2cm。细针106件,完整12件,直径1-2mm,细而匀直,最长9.05em,最短2.65cm,孔径一般0.5-1mm,最细不到0.5mm。属于东岳石文化。
nlc202309090442
3.1958年,山东临淄齐故城,属西周时期,在农场T101出土骨针10件。一种呈方形,下渐圆较粗;另一种细长,两端粗细略同。
4.1977年、1980年、1983年、1984年,内蒙古朱开沟遗址,在早商时期文化遗存中出土骨针若干,大型骨针仅1件,长12.3cm。黄蕴平分析鉴定,骨针均制作得非常精美,包括宽身型和细长型两种。前者共6件,长8.78-12.4cm,宽3.3-4.8mm,厚2.2-2.9mm。细长型共26件,仅1件保存较完整,该标本尖部稍残,其余25件均残断,针径为1.3-2.2mm。残骨中保存有截取骨针原料的废品和半成品。
5.1982-1985年,成都方池街古遗址,在夏至商周时期的文化遗存中发现骨针2件。分两式:一式,1件,尖端已折断,色牙黄,一端有孔,两侧对钻而成,残长8.5cm,腰宽0.8cm,厚0.6cm,孔径0.4cm;二式,1件,细长而扁,色牙黄,磨制精致,一端有孔,单面钻孔,孔端截面呈长方形,长11.7cm,腰宽0.5cm,孔径一侧0.2cm,一侧0.15cm。
本文按照器物形制分类,主要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以非鱼骨为主,分两大型。
A型:粗针,分两亚型。
Aa型:刻槽。莺歌岭遗址二式。
Ab型:穿孔。山东牟平照格庄遗址一、二式。分两式:Aa型I式,两面钻孔,成都方池街古遗址一式;Aa型II式,成都方池街古遗址二式。具体到钻孔形状,有圆形、橄榄形之分。见于照格庄遗址一、二式。
B型:细针,分两亚型。
Ba型:有孔,一端尖锐,较短。莺歌岭遗址一式。
Bb型:无孔,较长。武威皇娘娘台遗址。
第二类,以鱼骨为主。有孔,粗糙。莺歌岭三式。目前这一时期鱼骨发现量特别少,但鉴于鱼骨与非鱼骨细部特征差异明显,所以单列一类,待以后考古发现增加,再另行具体分型分式。
按照功能分类同新石器时代分类,且主要为缝制衣物。且在新疆、西藏发现数量极大的骨针出土情况,更证实骨针作为缝纫皮质衣物的巨大作用,在高寒地区需求极大出现生产量大,且后期甚至出现铁针、铜针等。
五、总结
从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骨针出土量都较大,但早期的发掘整理工作欠缺对骨针种属的鉴定。一直以来,虽然对长短、粗细、曲直度、粗糙度、是否有孔、钻孔方式、孔形等方面有描述,但未对骨针进行统一化标准的定性研究。笔者通过能搜集到的材料,大致对骨针进行了分类。下一步针对骨针分类工作还有很多需要做的,需要全国考古工作者一起努力。尤其是对早年发掘的骨针进行种属的鉴定,具体测量某些具有分类价值的数据,以及对鱼骨的鉴定,还有对整体标准的统一。对骨针的研究,也能有助于对伴生较多的骨锥、骨管、纺轮等相关器物的研究,对还原古代缝纫工艺史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的分类】推荐阅读:
中国传统文化的作文09-01
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07-26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09-12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影响10-11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建议09-15
时尚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09-29
中国传统廉政文化的经验与启示11-09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基本特征10-28
谈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体本位观及其现实意义07-24
中国传统文化小学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