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教育技术装备论文

2024-08-31

农村中学教育技术装备论文(精选11篇)

1.农村中学教育技术装备论文 篇一

学校教育装备管理的一点经验

如皋市高明镇中学校装备处

申智勇

因地制宜 , 因校制宜地开展好教育技术装备工作,农村初中的设备经常处于看管空闲状态,人员不足或者兼职都是其主因。设备的使用和维护都是大问题,当时作为农村,因地制宜是最好的解决问题的出发点,也是归宿点。

一、思想认识要到位。

我们老师不是帮学校管理设备和器材,而是农村中学教育技术装备提升是推进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需要。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学生善于动手、肯动脑的习惯 , 中学的实验课就是通过学生动手做实验 ,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现代语文教学要求扩大学生的阅读量 , 如果学校图书室闲置 , 资料量不够, 语文教学的要求就不可能达到目的;现代社会要求每个成员熟悉并掌握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 如果学校配备相应的设备不用 , 不学习相关的信息知识 , 同样达不到目的。所以,在维护和管理方面,用就是最好的维护方法。思想认识上,好的器材,不是摆放,而是用。时代在发展 , 教育也在发展。学校的领导层就是要在思想上让课程开全开足。学校要统筹,理科领导要带头做实验。

二、人文管理,明确职责。作为农村初中,分派专人管理是不切实际的,将兼职实验管理员即我们的科任老师指导好。职、权、利之间相互挂钩,职责明确:学期初始,对所做的实验明确,告知每位老师,将必须要读的图书印刷成册,让每个老师知道我要做什么。权,督促实验的开全开足,不足的实验列入考核。让每个学科的学科组长参与相应的仪器设备配备管理,各学科组长有着丰富工作经验,因为他们不仅熟悉 本学科各类仪器设备的用途用法、操作使用,还对哪节课需要使用到的仪器设备心中有数,在实验或实践课的准备上就会做到从容应对,游刃有余。实验过程中,自然而然的对实验器材进行了维护,不维护好是不好用的。利,作为教师绩效考核中重要的一块,优质优酬,实验课也当做是一线课堂,和正常的课务一起考核。

三、制度明确,制度管理。

制度是工作和行动的方针和策略,制度管理是长久的,也是必须的。制度明确,就不存在人情味的实验,不做的,写做了。让单位全体成员都认可规章制度的合理性、必要性要使这些制度深入人心。制度必需在征得大部人同意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和执行,制度本身要合情合理。做好制度的宣传也必不可少,让每个成员知道制度,知道遵守制度的优点。最重要是严格执行制度,领导带头执行就行。

2.农村中学教育技术装备论文 篇二

一、在教学中采用“实物+讲演”的教学模式

由于地处偏远山区, 在小学没有条件开设信息技术课, 学生刚升入初一, 不认识键盘、鼠标、显示器等设备。在教学中, 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 首先从认识键盘、鼠标、显示器等基础知识开始教学。如学习键盘的基本操作。在教学中展示一真实键盘, 告诉学生这就是键盘, 让学生认识键盘, 进一步了解键盘的分区, 最后学会怎样使用键盘。

二、采用“演示讲解+笔记+操作”的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是一门知识性、技能性与创新性相结合的学科。现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理念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 从单纯的技能训练上升为全面的信息养素的培养。

信息技术虽然被列入农村中学教学课程, 但在山区得不到很好的重视, 每周只有一节课, 由于学生平时没有用额外的精力去学习, 上课间隔时间较长, 许多学生忘记了上一次课所学理论知识, 对操作的掌握更困难。如果课堂教学效果得不到提高, 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 这样很难达到教学目的。

在教学中运用“演示讲解+笔记+操作”的教学模式, 是指老师不仅运用语言, 而且还运用数字化的图像、文字等通过实际操作演示的手段传递信息, 给学生多种感官的刺激, 使学生直观形象地接受新知识与技能训练。遵循了信息技术教学中直观形象的基本原则。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 许多有关信息技术基本知识与操作技能, 仅凭口述, 学生是很难准确理解的。因此,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 采用“演示讲解”, 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 同时使学生都能看清或听清教学的内容, 在头脑中形成比较鲜明的表象。这种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演示的对象与操作过程, 注意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 尽可能使学生的认识上升到理性阶段, 形成基本概念, 理解操作过程。让学生将每堂课演示讲解的步骤作好记录, 再按照笔记上的步骤自己动手操作, 在此基础上得出正确的结论, 从而使教学取得最佳的效果。

三、“分组指导+实践”的教学模式

在短短的几年教学实践探索中, 我认为, 仅凭教师个人的力量要教好信息技术这门学科是很难实现的。因此, 要通过学生的合作交流来提高教学质量, 可采用“分组指导+实践”的教学模式, 就是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首先, 选出一组基础较好的进行强化训练。其次, 将这一组分配到各小组进指导, 通过小组讨论传递新知识。再次, 通过交流合作, 把所学知识进行实践操作练习。以这种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从而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相关基础知识和基本的操作技能。如在教学怎样使用鼠标时, 先从已经分好的小组中选出一个小组, 让他们每人拿到一个鼠标, 然后给大家演示讲解鼠标的结构。让学生用右手握住鼠标, 食指轻悬放在左键上, 中指轻悬放在右键上: (1) 拖动鼠标指针指向所需图标, 左键单击选定所需图标, 双击打开所需图标; (2) 拖动鼠标指针指向所需图标, 右键单击, 弹出快捷菜单:

选择所需步骤进行操作。

最后, 通过游戏“空当接龙”让这一组学生和其他各组学生进行交流, 学习鼠标的基本知识, 指导其他学生实践操作练习运用鼠标, 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与对策 篇三

一、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

1.硬件资金投入不足,后期维护困难

信息技术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它需要一定的软硬件设施支持,而且计算机的维护相当重要。以我校为例,我校计算机机房配备较完善,但经过几年的使用,有的电脑已经损坏,而且学校只注重学生的成绩,不愿意在计算机教学上花费太多的精力,因此,后期让学校投入资金进行维护很困难。

2.学生基础较差,教材不适用于农村中学

由于农村小学开设的信息技术课并不规范,因此,中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仅相当于小学生的水平,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较差。学生对电脑知识的了解,很大程度上是学生上网吧得来的。而目前我们使用的中学信息技术教材是根据城市里学生的电脑水平编排的,教材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基础,所以对于农村中学的学生来说并不适用,更需要一套适合农村中学的信息技术教学课本。

3.教师素质不高,教学质量差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农村中学的许多信息技术教师只能初步掌握一些计算机基础知识,对一些高难度的制作,如用Flash软件制作课件、网站建设及管理、运用网络技术进行教学、系统的维护等还并不熟练,导致很多老师都把信息技术课上成了上网课和聊天课,学生都盼望着上电脑课,实际上是盼望着去上网聊天。教师没能按照教材的要求去教,信息技术课也没能真正起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目的,信息技术教学质量自然不高。

4.领导不重视,课程地位低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信息技术这门课一直就处于“副科”的地位。虽然现在要求实施素质教育,但是,上级主管部门在对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进行评价时,主观上看的还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导致信息技术课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也经常会被主科老师占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阻碍了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

二、解决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的对策

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努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农村中学的信息技术教学必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1.政府加大对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投入,加强对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

提高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水平,需要政府加大对农村中学义务教育的投入,而且投入要有连续性,要有长效的投入机制作保证。同时,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的领导和老师也要转变观念,建立健全素质教育评价体制,从多方面去衡量学校的办学质量,坚决贯彻素质教育的方针政策,从课程设置、师资配备到资金投入,多方面保证信息技术教学的正常进行。

2.及时更新教材内容,编排适合农村实际的教材

农村中学学生信息技术基础知识薄弱,而目前中学信息技术教材对于农村地区学生来讲,难度有点高,教材应立足于农村现状,循序渐进。学校也可加强对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校本课程的研究,组织编写一套适合农村学生学习的信息技术教材。

3.教师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当今时代,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计算机知识的更新速度非常快,因此,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的知识也要不断更新,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知识。同时在计算机教学中信息技术教师要渗透思想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学习和掌握信息技术课的基本知识,而且要让学生学会在网上寻求自己应该寻求的知识,让计算机成为学习中的工具,生活中的朋友。

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问题不仅仅是硬件条件改善的问题。要发展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就必须要得到各级地方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加大对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的培训力度,教师本身也要不断学习,及时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教育手段,努力探究新的模式,提高教育教学效率,为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4.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学面临的困境 篇四

学校:思南县大坝场中学姓名:袁庆

【摘要】 当今信息技术已成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信息技术的普及已是大势所趋,但由于种种原因,信息技术正在普及中,偏远贫困地区初中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工作依然存在很多困难,有经济上的、政策上的,也有学校和教师自身方面诸多问题。下面谈谈偏远贫困地区初中信息技术教学面临的困境。

【关键字】 农村中学 信息技术 教学 困境

目前,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着五个困境:一是硬件环境差,课时不足;二是信息技术老师专业化程度不高,研究性不强;三是重复式的教育抹灭了教师的激情;四是学生基础差、起点不一,对信息技术课,缺乏正确认识;五是信息技术课随叫随停,缺乏有组织的教研活动。而“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课程,关系到将来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怎样让信息技术教育尤其是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育落到实处,成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展现素质教育魅力的利器呢?目前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是什么?又面临哪些困境呢?

一、资金投入不足,设施落后,硬件、软件配置严重不足

在偏远贫困山区初中,由于当地经济的制约,政府和学校没有足够的经费建设学校信息技术硬件、软件。既使配置一定数量的计算机,但配置很低,数量很少,与城区学校的配置存在很大差距,与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要求差距甚大。没有专项经费购置软件资源,比如购置优秀课程资源库,网上学习的平台等软件资源。偏远贫困山区初中计算机数量少,在学生上信息技术课时,几个学生共用一台计算机,甚至好多学生没有信息技术课本。学校计算机坏了,学校没有维修的经费,这样信息技术课教学就缺乏必备的物质载体,实为俗话说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好多偏远贫困山区初中至今没有连接因特网,从而无法共享优质网络教学资源,信息技术课被改为其它学科的自习课。加之学校地处山区,山高箐深,吹风、下雨、打雷经常停电,导致计算机教室使用不正常。由此可见,资金投入不足,是制约偏远贫困山区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工作的瓶颈。

二、学生基础差,水平参差不齐

由于偏远贫困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性,大部分小学没有资金购置计算机,好多学生在小学都没有接触过计算机,有部分同学连计算机都没有见过,更不用说

亲自操作计算机,所以来到中学连基本的开关机都不会,甚至有的学生进入计算机教室,胆小害怕,不敢操作,坐在计算机前发呆。有少部分条件稍好的学生自己家里安装了计算机,这一部分学生会简单的打字、画画等操作。另外有个别小学配有几台计算机,安排课时数量少,间隔周期长,学生当时学习的一些基本操作没有得到及时巩固,结果收效甚微。有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把学生带到计算机教室,学生就把计算机当成游戏机、VCD等娱乐工具。有小部分学生沉迷于计算机游戏,根本没有把心思放在学习上等等。学生水平参差不齐,自身信息技术基础薄弱等这些因素导致偏远贫困山区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无法正常开展,在短时间内无法改变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模式。

对于偏远地方的初中学生来说,有一大半的学生在小学时候学习过信息技术课,有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部分学生直到初中才接触信息技术课,其基础为零。可在实际教学中却发现,有一定信息技术基础的同学,其基础也仅限会正确的开关机,很多学生连最基本的使用拼音输入法打字也不会,而基础为零的同学,面对电脑屏幕、键盘竟无所下手。信息技术的学习是一个连续性比较强的过程,前面学习的内容和打下的基础对后续知识的学习产生直接影响。而课堂上老师不可能把每个同学都照顾到,这样一来就形成了分化,基础好的同学信息技术水平越来越好,没有基础的同学依旧不知所措。长期如此,部分学生便丧失了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兴趣。

还有一个更加严重的现象,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缺乏正确的认识。几乎百分之七、八十的学生认为信息技术课是用来玩游戏、休息的课,甚至有学生抱怨,课堂上讲解的内容太多,留给他们玩游戏的时间太少。信息技术在学生心中没有分量,教师在课堂上所做的一切得不到学生的回应,教学便成了单方面的事,教师也失去了教学的动力。

三、专业教师缺乏,师资力量薄弱

在偏远贫困山区初中具有专业信息技术知识的教师寥寥无几,大部分信息技术教师来源于其它学科教师经过短期培训转型过来的,有的甚至上着信息技术还得兼任其它主科的课程教学,由于地区条件艰苦的特殊性,一些大专院校毕业的信息技术专业人才,来了几年几乎都待不住或者是调到条件好的地方去了。当前信息技术发展迅速,进修学习机会很少,导致他们信息技术知识理论远远不能满足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另外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被当成电脑维修工,打字复印员,计算机教室管理员,农村远程教育管理者,学校校舍安全工程管理员,校园网维

护员等多重工作,整天忙于事务,没有时间认真备课,备学生,备教法,熟读信息技术教材,有的信息技术老师经常不备课或粗略写一点应付学校领导的检查,这对提高偏远贫困山区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是一个大问题。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强调实际应用的学科,教学内容更新速度非常之快,这就需要教师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加工升华。而非计算机专业的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上是现学现教,根本就没有精力去深究教学内容,更没有精力和能力去研究教学方法。由于农村计算机技术普及程度不够,投入到本学科教学研究上的时间与精力也大大减少,严重影响了信息技术教学质量。

四、认识不到位,教研、培训不到位

目前,大多数地区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还是一门非统考科目,不受领导和师生的重视。由于中、高考成绩关系到个人的前途命运,农村学生更加重视文化课的学习。每到月考、期中、期末考试前,信息技术课总会被数学、语文等学科占去。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计划成了摆设,随叫随停。遇到学校统计报表、录入学籍档案、中考报名等工作时,信息技术课经常被停课,教师被抽调借走,去完成这些任务。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在夹缝中求生存,教师专业前景一片暗淡,教师不抱积极态度,消极面对日常教学,得过且过,不求进取,不思创新。

偏远贫困山区初中常抓主科考试的成绩,主科成绩是考评学校办学质量好坏的标准,导致学校的精力放在语数外等几门学科上,忽视了其它学科的教学,其中包括信息技术教学。学校领导还存在信息技术学科有无都不重要,学不学都无所谓。有部分老师家长错误认为信息技术课就是给学生玩游戏、上网等,有一些学生热衷于游戏,对于这一部分学生的家长更是担心自己孩子把精力用在游戏上,其它学科学不好,所以他们就反对学校开展信息技术课程。同时开展的培训、教研活动的机会很少,既使开展了培训,也是层次不分,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重形式性,走过程。

信息技术学科不像其他学科,可以在年级内、校内组织丰富的教研活动,提高老师的教学水平。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师通常只有1~2名,无法在科内组织教研活动,在校内组织的教研活动中,也几乎是由非信息技术教师进行评价,无法给出实际建议,评价一片叫好,没有实事求是。缺乏有组织的教学交流和教研活动,信息技术教师就像井底之蛙,接触不到新鲜而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经验,从而导致课堂教学一成不变,没有新意和活力。

五、同课多上,重复式的教学抹灭了教师的激情

尽管目前信息技术教师的数量较过去有所增加,但在农村中小学,一所学校只有一个到两个信息技术教师的现象非常普遍,一个教师负责一个年级甚至是两个年级的信息技术教学任务的情况经常发生,而目前有些农村中学,一个年级的班级数量多达十个以上,因此同样的教学内容,教师要重复讲十次左右。教学内容过多重复讲授,磨灭了大多数教师的教学激情。加之班级容量过大(50人左右),机器数量不够,常常是2-3名同学共用一台电脑,教师在教学时需要分一部分精力进行组织管理教学,因而,不少教师几堂课下来已经是身心俱疲,教学积极性降低了,教学激情也没有了,开始机械式的应付教学。

总之,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那些问题和所面临的那些困境,不是一天所成的,而是由诸多原因所造成的,我们也不能指望在很短的时间内解决那些问题,只能本着实事求是的观点,敢于正视这些问题,采用科学的态度,不断改革,锐意进取,就一定能让信息技术教育在农村这片贫瘠而又渴望生机的土壤上发芽,生根、成树、成林。

参考文献:

[1] 王静,事例管窥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J],中小学电教,2007-09。

[3]魏宁,超越肤浅的信息素养培养,[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7-04。

[4]卢蓉,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存在问题之分析,[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6。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的通知》教基

[2000]33号文件。

5.让教育技术真正走进农村学校课堂 篇五

近年来,在党中央、各级政府对教育的高度关注下,农村的教育教学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由于受地方经济发展的限制,导致交通不便、信息落后,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主要还是依靠国家免费配发的教材文本,在加上教师专业素质整体水平不高,和发达地区相比,教育仍处于较低水平。让教育技术走进农村学校课堂,不仅可以使学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提高现有农村教师的业务水平,还可以推动山区教育信息化进程,让山区教师和学生开阔视野。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基础和条件,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标志,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共同趋势。指出了农村中小学实施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着许多实际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和困难,从教育管理方面、教师信息素质的提高、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整合等方面进行了对策研究。

目前农村中小学的教育技术还存在着不少的困难和问题,给技术教育的均衡发展与普及带来了不小的阻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对学生的要求发生了变化,教育技术课程迫切需要建立新的模式。为了使教育技术课程能真正走进农村学校课堂,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就必须弄清目前农村学校教育技术的现状。

一. 领导重视不够,课程没有充分开展

很多地方,领导重视不够,不太注意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更有甚者,不注重教育技术课程,只强调学科教学,或者是强调硬件建设,而忽视软件建设,由于软件更新速度快于硬件,当学校一次性投入建成以后,就再没有较多的投入搞软件建设。虽然投入较多,学校接通远程教育设备,但只是作为应付检查的摆设,学生很少有机会使用。学校领导缺乏现代教育意识,农村教育基本上还徘徊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许多学校领导还是将学生的考试成绩、中高考的升学率作为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唯一标准,不重视教育的建设,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阻碍了农村技术教育的发展。

二. 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学校教育设备落后,硬件设施差 虽然国家、省、市、县对教育的总投入逐年增加,但是平均起来增长不多。资金的短缺造成了软硬件建设的滞后。要在农村中小学大力普及技术教育课程,就需要有成套设备,虽然大多数学校领导都已认识到建校园网、更新升级的重要性,然而计算机房的日常维护费和电费,使有限经费更加紧缺,致使学校的计算机无法及时修理和更新。可以说资金是困扰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一个大问题。农村小学资金不足,没有能力满足教学需求,有的学校仅有两三台计算机,有的学校则是将先进地区单位淘汰下来的计算机购进,甚至整所学校根本就没有计算机,更谈不上设备的维护、升级和更新了。

三. 对教育技术认识不到位

虽然在新课标中强调了教育技术的重要性,但由于教育技术课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各地设备情况不同,教材使用情况也各不相同,没有明确的评价机制,课堂结构,教学模式等还需教师不断探索、研究。广大农村教师普遍认为,教育技术课的地位低于其他学科,教育技术课占去了所谓“正课”的许多时间,学生学习知识就没有时间保障了。不得不说教师们对教育技术的认识走入了误区,这也是农村教育技术课程没有收到重视的一个重要原因。导致广大农村小学对教育技术的使用大部分流于形式,平时不用,只是在公开课、参赛课时才使用,操作不熟练,甚至出现错误操作等现象;即使平时使用,也只是一些简单的口算题或单纯的图片展示,等同与卡片或挂图,不能够真正体现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真正价值。

四.教育技术课程质量低

在农村较为贫困的地区,大多数学校还未普及教育技术课程。即使部分学校配备了相应的设备,也往往是教授学生简单的上机操作技能,还停留在将计算机知识作为信息技术课主要内容的阶段,未涉及信息能力和素养的培养。更谈不上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针对以上存在问题,要让教育技术真正走进农村学校课堂,将教育技术和其它学科有效整合在一起,成为教师和孩子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我认为亟待解决一下几个问题:

一. 转变教育观念,纠正课程设置的偏差,重视教育技术课。首先要转变领导的观念。通过组织领导及相关人员学习、参观,充分认识普及教育技术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需要,信息素养应成为人们的一种基本能力;普及教育技术是适应信息化社会教育方式根本转变的需要,应当开齐课程,并按课程标准和计划认真安排好教育技术课,按专业排课,抽专人负责。

其次,加大资金投入,保证教育信息化建设需要。

最后,要转变教师的观念。教师是直接与学生打交道的,他们对学生的影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中小学普及教育技术是国家提出的一项事关全局的战略任务,只有不断提高自身信息技术素养,才能适应新时代赋予教师的责任。

二、加强业务培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灵活应用教育技术。

新技术、新媒体的社会效益的体现关键在教师,没有较高的专业技术素养的教师就不可能有很高的社会效益,为此,提高教师的技术素养,加大教师培训的力度迫在眉睫。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教育技术化教学水平。数量足够,素质较高,适应教育现代化的师资队伍是推进农村学校教育技术的关键。针对农村学校的不同需要,采用骨干培训与全员培训相结合,集中培训与日常实践相结合等培训方式,全面提高教师应用教育技术的能力。

三.加强教育科研,促进教育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整合

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教育技术应用于教育的核心,二者整合才能真正把教育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学校要构建教研网络,要广泛开展学科教育教研活动,通过总结、评价、改进,引导教师从教育观念、学习内容、教育形式、教育技术和教育资源五个方面尝试如何进行整合。

6.农村中学教育技术装备论文 篇六

(本文获得嘉兴市2009年三项教学论文评比二等奖)

摘要:目前农村小学生的劳动意识十分单薄,劳动技能欠缺;同时,教育部门、家长也存在一定偏见,令人担忧。劳动技术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经过参与劳动实践活动,进行劳技教育,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培养热爱劳动意识。另外合理的劳动对于学生增长智慧、增强体质和陶冶情操都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加强劳动教育已经是刻不容缓,加强农村劳动教育主要途径是:第一是学校、家长要改变观念,树立现代素质教育的育人观念;第二,加强劳动教育的研究,改进实施策略;第三,要加强对劳动技术教学的硬件建设。关键词:农村小学 劳动技术教育

一、现状与问题

“从片面发展转到全面发展”是培养现代社会合格人才的一个基本要求。在谈及这方面存在的问题时,原嘉兴市教委主任马健首先提到了“劳动教育状况令人担忧”,同时也阐述了相关的一些现象,读后令人深省。去年假期间,我利用回农村之暇,走访了十几户学生,其中耳闻目睹有关学生家务劳动的情况让我感到心情十分沉重。

情况一:有两名13岁、15岁的女同学,(分别读小学五年级与初一)至今没洗过衣服、手帕,自己从未洗过头,主要由其奶奶、妈妈帮助洗,家务事几乎是不干的。(两名学生的成绩均较好)

情况二:一天晚饭后,天已渐暗,我去一正读小学六年级的男生家随访。到了他家推门,只见其饭桌上一片狼籍:4个菜大多所剩无几(只留一点汤与一点咸菜),碗筷丢放着,桌上、地上散落许多饭粒,一只凳子斜倒着„„这时,其母亲在猪棚间一旁的织绸房走了出来,满头是汗,一身疲惫的样子,她似乎颇有歉意的招呼了我,说她儿子已吃过饭正在楼上看电视,自己还在织绸,其它外出做工尚没有回家。随后,其母满怀失望、气愤而又无奈地向我诉说,孩子从不肯做家务,只管自己享用(每天要花3、4元,有时一天要花10元否则就以不读书相威胁)。

情况三:一天傍晚去一正读初一学生家里随访。在与学生母亲谈话间,我提议上楼去与学生谈谈(他正在楼上看电视),不想其母亲也脸露难色,劝我不要上楼,说她儿子的房间比狗窝、猪窝还不如,并气愤地说,昨天我找不见喝茶杯子,后来发现都在他的房间里,总共有9只,他每天喝茶了拿上去一只,只顾拿

1上去,而不知道拿下来,有几只杯里已有虫子了。(在随访中,也了解到有两位学生颇受其父母的赞扬,家务事能主动地做,学习成绩也比较突出,在与我的交谈中,热情礼貌,其它学生家务大多也几乎不做的。)

茹建华老师对8所农村小学200名学生调查

二、忧虑与责任

据美国哈佛大学的社会学家、行为学家、儿童教育专家对波士顿地区456名少年儿童所作的20年的追踪调查发现:干家务与不爱干家务的孩子相比,长大后失业率为1:5;犯罪率为1:10;平均收入高出20%,此外,离异比率、心理疾病患病率也低得多,这一比率所反映的趋势,应该能被大家认同的,也是普遍客观存在的。问题的症结或者说关键是,我们当前的教育普遍忽视了劳动教育,我们的观念中普遍淡化了劳动教育。据报道,我国小学生在家劳动时间平均为11分钟,仅是美国的1/

7、泰国的1/

6、韩国的1/

4、英国的1/

3、日本的1/2,如果我们在教育中一旦形成“十分普遍的现象”,任其发展,其最终的后果将是犯“历史性的错误”!

农村小学生的纯朴、诚实优秀品质渐渐地消失,乱花钱、图享受,生活自理能力差、不珍惜劳动成果等不良品行的滋长。现在农村小学生的面貌实在令人担忧。不难想象,我们培养的人如果是一个缺乏劳动观念,不珍惜劳动成果,不珍重家庭亲情,那么这样的人纵有高智、高能、高分,最终对于家庭,对于社会会有一种怎样的回报呢?多少往事人生悲剧,真是不堪预测!农村小学的劳动技术教育正陷入泥潭,我们必须重新认识劳动技术教育,转变观念,走出困境。所以,在学校中加强劳动技术教育,是刻不容缓的!

三、实践与对策

第一、是学校要改变观念,树立现代素质教育的育人观念。劳动与技术教育是小学3~6年级学生人人必须经历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领域之一。接受劳动与技术教育、获得劳动与技术的学习经历是每个学生的基本权利。说到底,造成我们劳动教育相对薄弱,学生劳动观念、劳动技能不高的根本原因是相当一段时间来,学校(包括家长)自觉地、不自觉地受“应试教育”影响,是“应试教育”所造成的必然后果,认为劳动教育是一种“多余的教育”、“过时的教育”,这是十分错误的。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证明: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健全人格的必然要求,加强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是时代赋予我们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义务与责任。学校领导、教师要充分认清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认识到劳动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促进少年儿童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是培养新一代建设人才,提高人才素质的必然要求。

劳动技术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经过参与劳动实践活动,进行劳动技术教育,使学生热爱劳动。在参加劳动的过程中可以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磨炼意志,可以使学生亲身感受到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要热爱劳动果实,勤俭节约。另外,合理的劳动对于学生增长智慧、增强体质和陶冶情操都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第二,加强劳动教育的研究,改进实施策略。劳动教育不是可有可无的教育,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要改变课堂上说教式、形式化的教育,重要的是我们的学校领导、教师要从少儿身心发展特点出发,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开展劳动教育。

1、抓好一个重点--------用好教材是劳动教育的基础

劳动技术教育是一项长期、系统性性教育培养任务,不是短暂的教育,或者一两次活动就可以实现的。目前使用的小学教材《综合实践》,相当部分是较好的教材,具有实践性、技能性与应用性,我们只要认真地贯彻本教材的理念,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成果。这是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最重要的工作。我们的教师要切切实实地落实好每一节课,每一次活动,落实到每一个学生中去(劳动教育以活动形式进行是比较合适的)。首先我们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把握教材的编排体系,做出认真课前准备。第二,必须建立相应的教学研讨活动组织,定期开展相关主题活动。第三,要建立合理的劳动技能(综合实践课)评价体系,进而促进劳技活动的深入开展。

2、组织好一个高潮点--------开展技能比赛活动是劳动教育的过程深化,近年来,我校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在加强劳动教育常规的基础上,创设一定的氛围,用制度作保障,用激励手段促进,学校连续两年组织开展的劳动技能比赛,根据各年级学生的劳技水平组织了剪纸、锄草、钉钮扣、炒菜、烧饭,削苹果、折叠衣服等比赛活动,从实践效果看,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大大地促进了学生劳动习惯的养成与劳动技能提高。另外,劳动教育可以和学校开展的其它活动结合起来也是重要的方式,例如与“五一”节、“母亲节”、“区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相关主题结合起来,也具有十分积极意义。

3、落实一个支撑点---------创建劳动基地活动是劳动教育的一个有效补充。结合农村的实际,努力开辟课外劳技教育的渠道,让学生到广阔的天地里去体验生活,从学习体验中培养 学生坚强的意志,树立艰苦奋斗、热爱劳动的思想。我校与嘉兴市农科院建立了 “劳动基地教育”的关系,十几年来,学校每学期组织学生去参观各种农作物的培育、生长、管理的收获,同时听取农业专家的专题讲座,体会了农业劳动生产的伟大意义与价值,从而培养关心农业,热爱农民的感情。所以创建劳动基地活动是劳动教育的一个有效补充,是劳动技能的一个支撑点。

4、强化一个亮点--------教师们探索寻求有效方法与方式是劳动教育的必然要求

每一位教师的教学风格各有差异,各个地方的具体情况各不相同,所以在劳动教育中,要因地因时因人组织教学活动,教师要创造性亮出自己的教学特色。例一位劳技课老师把家里的丝瓜种子拿来,分发给每一个学生,并进行培育的方法指导,每一个学生回家都十分小心地培育、栽种„„据这位老师反映学生对自己栽种的作物非常关切,舍得劳动,表现了精心地哺育,小心地呵护。待到收获的时节,学生们所表现的喜悦、激励、自豪以及急切言表的神情,真令人欣慰,令人难忘!后来在家长的支持下,引导学生创办了一块属于自己的“小小植物园”,同学们都能主动地参与劳动,积极地相互间进行“技术交流”和“成果比赛”,他们真正地体验着劳动的乐趣,体验着“劳动最光荣”的含义了。

5、形成一个合力点--------争取家长社会的支持是劳动教育组成部分。

家长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对孩子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甚至是关键的,学校的劳动教育好多需要家长的配合协作才能完成。劳技教育缺少了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为一方面家长可以在生活中随时随 地指导

学生进行劳技训练,另一方面家长还可以督促孩子们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培养学生爱劳动的感情。我们通过家长学校举行家长教育讲座等,让学校和家长形成共识:学生参与劳动,不仅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热 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爱惜劳动果实的品质,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在劳动中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创 造力,使双手更加灵巧;不仅有助于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而且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品质,懂得尊重老人、孝敬父母、关心他人、帮助别人。

事实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所以学校只要利用多种途径向家长说明劳动教育的利弊关系,假于社会舆论的导向,家长一定会对劳动教育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同时,邀请社会上一些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作事迹报告,也是劳动教育的很好形式。

第三,要加强对劳动技术教学的硬件建设

1、.劳动实践基地建设。

劳动技术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具有实践性与开放性,决定了它对硬件设施的依赖。一般认为劳动实践基地分为两个类型:

校内劳动实践基地。农村小学的空地多,学校要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对各个角落、每块花木都要精心设计,细致管理,各班级可以建立相应的责任保护区,花坛管理基地;让学校出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的美好景象,让学生感受着劳动的自豪与光荣。

校外劳动实践基地。学校要积极与社会机构取得联系,与职业技术学校、农技站、科技馆、兽医站、农场、养殖户等单位结对,定期活动。挖掘周边环境的潜力,如建立“卫生一条街”、“保护母亲河”等。

2、资金设备投入

学校要通过各种办法筹措资金:自己筹一点,上级拨一点,社会帮一点等以保障劳动技术教育设备设施的建设和劳动实践活动基地的建立。

3、建立“劳技创新教育展示室”

劳技创新教育展示室的建立可以巩固劳动创造的成果。把学生的优秀作品,先进经验集中起来。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今后活动交流和发展。我校于前年创立以来,把历年来学生的获奖作品陈列出来,在每年科技创新大赛比赛中,带领学生参观,学生很受启发,效果良好。劳技活动开展,也促进了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的发展,从2005年以来在全区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才以来,我校连续四届都有区一等奖,其中区级一等奖6个,市级一等奖2个,省级二等奖

1个。

总之,只要我们对劳动教育观念上认识正确,认识一致,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以健全的制度作保障,注重措施落实,尤其是评价制度,创造性开展这项工作,目前的劳动教育的状况一定会有明显的改观。

茹建华《关于新世纪农村小学劳动技术教育思考》

7.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之探究 篇七

面对以上情况, 笔者觉得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这种教育现状, 必须先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一、信息技术教师应如何给自己一个定位

信息技术教师的地位目前是不太可能有所改善的, 即使我们素质教育的口号喊得再响也没有用, 由于没有列入中考, 其他老师去外地学习的时候就没有我们的份。以前认为可以培养学生参加各种竞赛来作为信息技术教师事业的发展目标, 可学校根本不把这当回事, 让人感到茫然, 不知道方向在哪里。

我以为,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 如果你已经看清楚这一点, 还要继续做下去的话, 就应该给自己一个定位。首先, 我所教的学生, 即使再怎么不愿意学或者贪玩, 我总会尽心尽力让他们多学点东西, 这样他们以后在学习的过程中, 也不至于怨你什么都没有教过他。其次, 不要和其他所谓的“主课”争时间, 你没有必要布置更多的作业让学生做, 或者占用学生更多的时间。你要知道, 如果你能将自己这科与其他科联系起来, 为其他科服务是再好不过的了, 说不定在上示范课的时候, 还真可以获个奖。第三, 当然是对自己的要求了, 那就是学习, 不管将来想不想再做这行, 你都得学习。你选择做教师, 其实就是选择了学习。信息课是动手的课, 不实践、不学习很难上好课。如果你打算将来不再做信息技术教师, 那就更要学习了, 学习好资本, 才能“远走高飞”, 才能找到更好的工作。

二、技术课程进中、高考无望, 信息技术教师出路在哪

对于这个问题, 曾经有人这样认为: (1) “如果你希望信息技术学科可以像语、数、英一样‘风光’的话, 20年内请尽早死了这条心!” (2) “如果你希望教信息技术可以教出个高考状元的话, 请尽早购买福利彩票!”

所以, 不管信息技术教师的出路在哪, 有无出路, 做老师时就要对得起你的学生、你的学校, 别让你的学生认为你只是电脑室看门人, 将来别问心有愧!

三、信息技术教师如何获得个人成就感

我们经常会听到信息技术老师这样说, 教信息技术课一点成就感都没有, 不考试, 学生又不愿意听, 老师上自己的课, 学生做自己的事, 互不干扰, 真没意思。作为从事中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近9年的我, 觉得很有必要跟大家谈谈我的一点不成文的心得。目标只有一个, 就是希望大家能够产生个人成就感, 从而爱上我们的信息技术教育事业。

下面, 我将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谈谈如何获得个人成就感。

1. 做其他学科教师的信息技术引路人

不少聪明的信息技术教师没有干等着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干预, 也没有整天巴望着信息技术快些进入高考的行列, 而是从自身做起, 借着“新课改”的东风, 努力挖掘本学科的自身优势, 在提升自己价值的同时, 也获得了成就感。

2. 给学生当研究性学习小组的指导老师

研究性学习现在是一个很热门的话题, 各所学校都积极开设各种研究性专题的课程。我们不难发现, 不少课程都会涉及信息技术的使用。譬如:大量数据的统计分析要使用到数据统计软件, 视频信息的处理涉及视频编辑软件, 研究性学习网站涉及网页制作工具, 就算简单的研究性论文的排版也会涉及文本编辑软件, 如此等等, 不一而足。而这些, 仅仅通过每周1个课时的信息技术课是根本解决不了全部的问题的。

所以, 很多研究性学习小组会很乐意信息技术教师的参与, 小组中指导教师、组员通力合作, 各自发挥自己的特长, 为研究性任务的完成而努力。由此, 我们信息技术教师的价值得到了提升。

总之, 只有教师自己有了正确的定位, 有了教学的高度热情, 才能真正从信息技术教学中获得满足感、成就感;同时学生也要有学习信息技术的浓厚兴趣。我想, 只有这两者同时满足了, 信息技术教育现状才能得到真正的改善。

摘要:针对目前大多数信息技术教师转行教数学、英语等其他学科, 学生只是对“计算机”感兴趣, 而不是对教材感兴趣及上机操作秩序混乱等现象, 本文就此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思考, 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想法和途径。

关键词:信息技术,成就感,定位

参考文献

[1]刘璇.培养信息能力推进素质教育[J].中小学电教, 2002 (4) .

[2]史晓宇.试论信息素养及其培养[J].电化教育研究, 2003 (1) .

8.农村中学体育装备发展趋势探讨 篇八

【关键词】学校 体育装备 发展趋势 分析

一、中学体育装备发展的科学化

党中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发展促使体育场地器材设备得以改进和发展。高科技的材料、国内外先进技术引入与开发是学校体育场地器材不断发展,既与环境相适应,又能满足人们需求的重要因素。先进理念的引入,使人们对学校体育器材设备对学生的影响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以人为本理念的引入,使学校场地器材设备的制作符合了不同年龄与身体形态学生的运动生理特点,而环保理念的引入,使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设备的建设与制作更加注重与环境的协调一致,更加注重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先进技术的引入与开发,使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设备的科技含量不断加大,各种新型复合型材料、合成材料(合金材料、碳素钢、玻璃钢等)的应用,使体育场地器材更加新颖、轻便、牢固、安全,既增加了其使用寿命,也提高了学生使用的安全性及其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二、中学体育装备发展的人性化

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设施要力争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例如前期教育部组织部分专家学者,在足球、篮球、排球、田径、体操、武术、乒乓球、羽毛球等方面,研制适合中学生的体育器材设施,这类器材设施将会以国家标准的方式出台,一旦标准出现,将会有效地促进厂家研发符合标准的中学生专用的体育器材设备,从而避免以往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设备成人化、竞技化的现象,保证了学校体育场地器材与学生身心发展的同步适应性。此举对有效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对提高体育器材设备生产企业产品的改革创新均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三、中学体育装备发展的规范化

近几年来,为适应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的:“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的精神。为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物质保证,教育部特组织专家学者在调研与实验的基础上制定了大学、中学、小学的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目录依据城市、农村、在校生数量等不同要素,对不同类型的学校提出了相应的体育场地器材的必需配备要求,以保证学生进行基本体育活动的需求;同时依据地域不同以及办学特色不同的差异,提出了两类选配类器材设施配备要求,一类选配是根据学校进行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体育训练的需要确定的,学校根据实际情况配置;另一类主要根据学校体育改革中不断拓展的教学、课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以及各学校的传统、特色项目确定的。使学校的体育装备标准进一步规范化。

四、农村中学体育场地器材的利用与开发的途径与方法

(一)利用学校周边地形环境

利用周边地理条件进行体育教学是对不发达的地区和农村中学来说是低成本高附加值的方法。大自然的各种地理地形资源都可以为我们体育教学所用,而且周边环境是我们最经济最方便的绿色体育课程资源。“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们可以在田野上放风筝,有山地方可以选择登山,有较浅河流的地方可以游泳。体育教师在制定严格安全保证的前提下应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因地制宜地,开发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天然资源,我们一定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所有这些都是学生进行体育学习和活动的好场所。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里,学生的课堂仅限于学校的运动场地,经过一系列的体育教学改革,校外体育课堂将变成一种合理、创新的教学行为。体育教材源于生活,源于自然,是生活实践的理论化。所以把体育课程移居到大自然中去,形式上既活泼主动,教学内容又情趣化。尤其是广大的农村学校,放学生到自然中学习和陶冶身心,充分利用好自然资源,把山地丘陵、树林草场当作学生的运动场地、体育场馆,来完成教学任务。

(二)充分利用周边单位有限的体育资源

农村中学来说由于经济条件的制约,要充分利用已有的体育资源。农村地区存在一种现象:农村中学的体育场地设施不足而一些当地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拥有较充足的体育场地和设施。但是这些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形成浪费。我们可以开创一种新的体制——社区学校的运动场和周边单位员工的健身场地一体化,二者的体育场地设施都彼此开放,共同管理、共同使用,从而达到体育资源共享,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体育资源。

(三)改造现有场地器材,提高场地综合利用率

把学校现有的的场地器材改造成适应中学学生活动的场地器材。重新对学校场地进行规划、对体育器材进行改造。使这些器材符合青少年的身心发展需求。这样既能让学生喜欢体育并对体育产生热情从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素养,又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发展。例如降低篮球架高度。缩小足球、排球、篮球的球类场地。建立多功能活动区。总之,只要符合青少年年龄、身高、心理的改造都能在教学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四)借鉴和移植一些民间体育项目

经探索发现:民间体育项目和按教育部体育教学大纲教学时在对增强学生身体形态、机能和身体素质的效果上是相同的,有些指标前者还好于后者。不但如此,一些民间体育项目还可以扮演解决器材缺乏的问题、迎合学生需求的角色。①在民间传统娱乐活动方面可以把爬山、郊游、打陀螺、滚铁环、踢毽子、跳绳、跳橡皮筋、荡秋千、游泳、打雪仗、走木桩、投飞镖、跳格子等融入课堂;②借鉴和移植军队训练士兵的方法和设施:跨越障碍、走独木桥、射击(弹弓)、急行军(越野)等;③借鉴和移植活动性游戏:游击战、地道战、大网鱼、贴膏药、喊数抱团、击鼓传花、老鹰抓小鸡、猫抓老鼠、钻山洞等;④借鉴和移植传统武术项目:少年拳、五步拳、初级长拳、太极拳等;⑤借鉴和移植徒手(或轻器械)的操、舞类项目:健美操、棒操(自制)、绳操(自制)、简易现代舞、民族舞、等;⑥普及拓展训练:所谓拓展训练,就是通过一些简单实用的身体练习,来开发和展现人类后天习得的走、跑、跳、投等基本活动能力。既易于开展,又加强了对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

五、结论

根据以上对学校体育场馆、器材、设备、设施发展趋势的分析与研究,我们认为,随着党和国家对体育的更加重视、全民健身计划的进一步实施;随着学校体育的发展及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体育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的引入;中学体育装备在安全第一、以人为本、经济实用、简便易行等方面不断更新、普及的同时,运用快速发展的高新技术,使中学体育装备不断的走向科学化、规范化、智能化、多功能化、美观化、人性化和社会化是未来中学体育装备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徐忠,许良,唐云虹.我国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以重庆市中小学为例[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02)

[2]张红旗.体育场地器材薄弱学校开展课外文体活动的策略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2)

(作者单位:四川省阿坝州理县薛城中学)

9.农村中学教育技术装备论文 篇九

实验方案

我校自2010年9月承担了省《农村中学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有效整合的研究》实验课题,学校成立了领导小组并制定了如下实验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我国基础教育长期以来,受传授的教学模式的影响,注重教师的教,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能力、个性特长的培养。现代教育应培养学生具有学会学习、善于合作、勇于探索,善于创新、视野开阔,志向远大的现代素质。信息技术与中学生物新课程课堂教学整合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新学科,其特点是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生物课堂教学中。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知识经济日见端倪的今天更需要大批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主要靠以创新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来实现。因此,教育必须实行更高层次的改革,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要求在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的同时,高度重视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渠道,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主要途径,因此,在教学中应 1 充分挖掘创新教育素材,运用有效直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而运用多媒体教学,不仅具有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而且还能实现大与小、远与近、快与慢、虚与实之间的转换,并具有信息量大,传递方便等特点。

多媒体的应用在生物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生物学是研究生物的形态特征、生理特点、进化方面等知识的学科。多媒体可将书本知识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抽象为直观,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能起到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为了使信息技术与中学生物新课程课堂教学整合能迅速地适应新形式的要求,为培养具有现代素质的学生,我们课题组组想在这方面进行尝试,探索生物教学新路子,采用新的教学模式进行实验研究,总结生物教学经验,以求与其它学科共同发展,互为提高。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教学手段要为教学目标服务,我们只有从具体的教学目的和数学任务出发,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才能实现教学的最优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少一点灌输,多一点探讨,让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到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从而使接受知识转变为发现知识,达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合作,学 2 会审美,使学生主动、生动、活泼、健康发展。同时创设一种和谐、民主、到动交流的课堂教学氛围。

1、总体目标

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以“三个面向”为培养目标,以素质教育为重点,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努力提高生物教师的基本素质,培养一大批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生物教育人才,全方位加强学生各种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艺术审美和劳动技能素质。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创造。

2、教学目标

通过课题研究,锻炼和培养一支生物学科教育信息化教师队伍,全面提高生物教师的信息素质,能熟练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教学观念中陈旧落后成分,形成生物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新的教学模式和策略。

通过课堂教学,实现学生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的转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为将来进一步学习生物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3、科研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出生物课堂教学中比较完善的、可操作的、行之有效的、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与研究,总结出一批优化运用信息技术的典型案例。同时,要增强学校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重要意义的认识,促进校园网络建设,改善校园硬件和软件设施,促进学校建网、联网的实现,从而促进学校教学良性发展,实现学校办学水平不断提高。

4、育人目标

通过课题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浓厚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每个人都有参与意识、竞争意识,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热爱生物学的思想情感,有立志于为人类的生物科学发展做出较大贡献的雄心壮志。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新课标理论

《基础教学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第十一条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并对这种应用的立足点作了明确的阐述,“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 4 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利的学习工具”。

2、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构建主义的教学理论则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构建主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要求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育思想与教学结构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而基于网络环境的学习符合了构建主义学习观的要求。

3、现代教学设计理论

多媒体教育系统,把多种媒体信息集成于一体,并与其他教育要素(教师、学生等)共同作用,构成合理的教育系统结构,使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达到系统优化的目标。信息加工的学习理论认为,人是能动的信息加工者,人的认识是由外界刺激和认识主体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学习过程可解释为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态度、需要、兴趣和爱好并利用过去的知识与经验对当前的学习内容作出主动地有选择的信息加工过程。由于信息的多媒体化,为学习者多种感官参与并发挥作用。

4、主体教育理论

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最终培养学生成为能进行自我教育的社会主体。

四、课题研究的原则

1、方向性原则

课题研究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引导教师转变教学思想,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2、科学性原则

课题研究必须建立在科学操作的基础上,理论要支撑科学,研究方法要科学,研究过程要科学,数据处理的方法也必须科学合理。

3、过程性原则

教学课题研究是贯穿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是通过教育教学实践的过程,包括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落实的。是通过观察、倾听、思索、发现和研讨不断改进研究方法,通过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实验、总结。再实验、再总结,得出结论的。

4、合作性原则

教育对象的群体性、差异性,影响育人结果的因素复杂多变,因此,本课题组是由学校领导、进修院校教研员、一线教师组成的,不是某一个人独立、封闭承担完成研究的。大量艰苦的设计、实践、验 6 证、思辩和总结工作必须依据集体力量,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力量,课题研究中的任何环节都离不开课题组成员集体的智慧和外界的帮助。

五、课题研究内容

1、找好课题研究的切入点,整理出各校生物教师在信息技术应用与研究方法所面临的问题。

2、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的教学规律,重点放在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主动的获取知识上。

3、结合各校的自身特点,探讨出具有本校特色的生物信息技术课的课程模式。

4、从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整合的问题研讨中,寻找现代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并将成果迁移到其他学科的教学中。

5师生“信息素养”形成的一般规律的探索。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1、实验研究法

要有明确的实验目的,要进行实验设计(要有实验阶段),要对实验过程进行控制,要收集有关信息和数据,要对实验资料进行分析统计,总结提炼、形成实验成果,以验证假设。

2、行动研究法

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研究,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在自然条件下,进行实践,并对实践进行不断的反思,通过计划、实践、观察、反思四个步骤进行。

3、文献法

通过收集、调查、和分析,比较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正确了解掌握所要研究的问题。

4、问卷调查法

问卷法是通过设计问卷向文献利用者了解情况和意见的方法,通过分析,了解文献利用者存在的共同问题,能够反映被调查者的真实想法。调查法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的方法,它运用观察、谈话、问卷、个案研究、测验等科学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和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收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从而为人们提供规律性的知识。

七.课题的研究步骤与内容: 实验拟用三年时间完成。

(一)开题阶段(2010年9月——2010年11月)

1、参加省级项目培训,提高对课题的认识。

2、整理资料,完成课题立项申报。

3、完成协议书签定和上报审批。

(二)实验实施阶段(2010年11——2011年12月)

1、(2010年11——2011年4月)完成第一阶段实验研究(1)做好实验教师信息技术培训(2)根据教学内容类型确定案例深入研究(3)撰写阶段总结

2、(2011年5月——2011年12月)

(1)总结中期成果,整理资料,完成中期验收报告。(2)及时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完成第二阶段总结。

(三)总结验收阶段(2012年1月——2012年7月)

1、总结实验过程与成果,撰写研究报告。

2、做好结题报告和成果汇编。

3、申请课题组专家鉴定。八.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在课题组的指导下,建立管理制度、阶段验收制度,定期总结、交流阶段性成果,进而丰富课题研究的内容,推进课题研究的深入发展。

2、本课题由教师进修学院校的中学生物教研员作指导,参加课题的教师大都是本校的教学骨干,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学科知识丰富,动手能力强,拥有一定计算机操作能力。

3、课题的研究经费是保证实验完成的经济基础。我校领导非常重视教学科研工作,校长本人就是实验的参与者。由于有领导的支持,学校能够保证课题专项资金。

九.课题组成员 主持人:李成录

成 员:李 昕 董义维 李 伟

苏伟丽 崔丕玲 董秀艳 段玉杰

10.农村中学教育技术装备论文 篇十

——长春市第一五九中学信息技术应用成果展示活动汇报

尊敬的市局、电教馆的领导,各兄弟学校的校长、老师:

大家好!

长春市第一五九中学座落在中国梅花鹿之乡鹿乡镇。始建于1966年,2011年与鹿乡中心校合并,成为九年一贯制学校。学校占地面积32000平方米,共有24个教学班,学生886名,教职员工131人。在近几年的办学中,学校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在课程改革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2013年,根据双阳区教育局十大行动计划我们规划了三个阶段的发展目标。

第一阶段:构建数字化校园基础设施、设备,加强信息化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第二阶段:构建学校教学应用平台,建立完备的教学资源库,实现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资源共享。

第三阶段:构建学校德育、教学、后勤等部门的管理平台,辐射村小,初步实现学校管理的数字化。今天向各位领导展示和汇报的内容,就是我们初期发展阶段的一些作法和取得的点滴成果。

一、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夯实信息技术建设、应用的基础。“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把教育信息化列为十个重大项目之一,按照要求,双阳区教育局把我校列为数字化校园建设项目校,校园教育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在36个班级实现了班班通,接入10兆的光纤网络。配备了一个电子备课室,一个校园广播系统,一个校园监控系统,装备了有48台计算机的标准化微机室。我校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成立了信息化工作领导机构。在成为数字化校园项目建设校以后,学校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人员的数量。由过去的5人发展到现在的18人。在组织机构中,校长任组长,教学校长任副组长,教导主任及学科骨干教师担任委员,并将班主任及部分特岗老师纳入到信息化组织中。

为了使信息化工作有效开展,学校坚持把信息技术应用和学校中心工作一起抓,做到同计划、同部署、同开展、同总结、同考评。为了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每学期开展课件评比,在办公经费上提供有力支持。

此外,学校定期召开信息化专题会议,认真学习领会信息化对学校发展的重要作用,明确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要求。同时,多次组织研究讨论专题活动的开展与落实。并通过调查、座谈等互动形式,制定了《数字化校园有效推动课堂教学的研究》的课题,为信息技术有效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强化培训、突出实效,营造信息化技术应用的良好环境。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以期达到培养学生在数字化环境下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是提高课堂教学整体质量的关键。学校以加强使用电子白板为突破口,着力提高教师制作课件为重点,做到课后研讨不间断,集体备课定方法,力争为信息技术应用提供良好环境。

我校开展大容量的培训活动,建立培训制度,采取多种学习、分科推进、层层包保、检查验收的方式,先后进行了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能力的培训,电子白板教学应用技能培训,学科教学平台使用能力的培训等等。为了开阔教师视野,我们一直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培训思路。我校多次派人到信息技术应用较好的市153中学,区一实验小学观摩和学习,把他们的成功经验拿回来形成了资源共享;学校先后二次请东师理想软件公司的老师来学校进行培训。一年来,集中培训电子白板的使用6次,东师理想教学软件的培训8次。分散培训达到100余次。通过学习培训,我校教师都已经掌握了此项技能。

三、注重实践、活动引领,丰富信息技术应用内涵。

在信息技术应用中,我们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突出课件的实用性,通过看一看、讲一讲、比一比等形式,让教师感受使用课件引起课堂新变化。利用课题研究,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提高师生应用信息技术的自信心。

1.开展主题教学活动,增强电教手段在教学中的有效利用。2013年以来,我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如:同课异构、展示课、研讨课、竞赛课等。在同课异构中,教师对是否使用课件上课有了鲜明的认识;在展示课中,教师展示了制作课件的高超技艺;在研讨课中,教师对如何使用课件提高教学效果有了明确的方向;在竞赛课中,教师耳目一新的课件带来了阵阵喝彩„„此外,在教师微课程培训中,展示教师的电教技能。每周的集中开会,都有一名小学和初中教

师进行微课程的展示,或是案例分析,或是教学叙事,或是班级管理„„在其中,教师运用视频、音频、动画、文字等手段充分的表达了教育教学中的经验和体会。

2.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经典诵读是我校特色办学活动之一,我们充分利用东师理想语文学科平台资源,和学校的经典诵读相结合,每周安排一节课,让学生观看经典故事和成语故事,在其中接受世界观和价值观的熏陶。

3.进行教学模式改革,提高了师生运用电化手段的技能。我校在2013年进行了“分层次,多展示,勤质疑,善评价”教学模式改革实验。为了让信息技术很好的融入课程改革,教师在导学案中明确要求学习小组制作课件的内容。如,语文学科的字词、作家作品、诗句、格言、心灵感悟等;数学学科的错例分析、规律总结、做题经验等等„„在课堂教学的展示环节当中,每组学生结合课件或讲解,或总结,或强调,或演示,或表演„„学生利用课件不但对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而且他们的制作、运用信息技术的意识、能力得到了培养,同时,他们变得更加自信。

4.课题引领,研究信息技术应用难题。2013年5月,我校确立了《数字化校园有效推动课堂教学的研究》课题,目的是在课题的带动下更加深入地研究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的难题。为此,我校结合初中部“分层次,多展示,勤质疑,善评价”的教学模式改革,和小学部的“学科教学团队研修”活动开展此项工作。以“集体备课”和“小课题研究”为载体,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如何让课件真正

发挥作用,达到为教学服务的目的,在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中,我们把评说课件是否有效做为一个重要环节。在此环节中,每个知识点不同教师设计了不同的课件,通过对比分析,研究讨论,最后选择最佳的课件作为本课的参考课件。这样做之后,不但提高了教师制作课件的能力,而且教师对课件的使用就不盲目,使用也越来越科学合理,自然它的有效性就发挥出来了。

四、加强管理,形成长效机制,使信息技术的应用落到实处。电化手段的利用不是为了一时的检查或展示,如何让它的使用常态化是我们每个学校管理者面临的难题。为了使课件的使用落到实处,我们采取了以下办法。

1采取调课,推门课对教师使用课件进行监控,并把它作为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内容。

2统计教师每周使用课件数量。学校制定学科教师课件使用统计表,由班级是学习委员负责,把教师在本班上课的课件使用情况记录,周一早晨上交到教导处。学校负责每周的统计。以此监控教师运用电化教学的使用。

3建立学科教学资源库。每个学期末,教师都要上交一学期的课件,学校负责统计,并选择优秀的课件作为共享资源。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11年,我校的吕妍岩老师在长春市区教学优质课竞赛中荣获一等奖;2012年,李伟老师荣获长春市优质课一等奖;2013年,我校的王东梅老师在鞍山举行的东北三省的信息技术课上荣获一等奖;2014年李伟、张晓红老师荣获双阳区教师

技能大赛特等奖,并代表双阳区参加长春市的比赛„„

11.农村中学信息技术课堂管理初探 篇十一

1 农村中学信息技术课堂现状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和地方对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并且不断加大信息技术教育的资金投入,信息技术教育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依然不容乐观,遇到了种种困难。

农村中学计算机配备不足 国家和地方虽然对农村中学加大了资金投入,使农村中学也拥有了自己的计算机机房,但是计算机的数量依然不能满足教学的要求,往往两三个学生一台计算机,上课时显得非常拥挤。学生为了争机器常常闹矛盾,致使计算机课堂显得非常乱,让教师非常被动。

计算机配置低,满足不了教学要求 大多数农村机房内机器配置低,运行速度慢,又加之计算机软硬件运行通常是不稳定的,几乎每次上课都会或多或少地有些问题出现,妨碍了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

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当,课堂效率较低 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技术类课程,实践性特别强,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要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而当前很多信息技术教师不去钻研教法,根据个人经验想当然地安排课堂教学,使学生接受知识非常困难,课堂效率低下。

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有差异 有些学生平时听课比较认真,而且接受能力比较强,这部分学生对于教师讲授的内容很容易就能接受,并且能够很快地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堂任务。而有部分学生平时听课不认真,加之接受能力有限,他们学习起来就非常费劲,教师讲的内容很多就做不出来。

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认识偏见 在农村中学中有很大一部分学生认为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无关紧要的课,对教师讲的内容根本不听,教师在上面讲,他们在下面打纸牌、画画等。一节课下来,有的学生竟然不知道这节课学的什么内容。

2 信息技术课堂难管理初探

信息技术课堂管理中出现的这些问题,原因有很多,有信息技术课程本身的原因,也有学生的主观因素,也有信息技术教师个人能力的原因。总结起来,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目前的信息技术课程评价方式导致师生重视不够 近年来,国家虽然很重视信息技术学科的发展,可是却将信息技术考试的成绩采取A、B、C、D四个等级评价,只是作为升学的一个参考,因此造成在一些学校、家长和学生心目中处于次要地位。用一些学生的话说,上信息技术课就是来放松的,这种现象使得信息技术课堂非常难管理,学生学习时很不用心。

机房内机器陈旧,影响课堂教学 农村中学的计算机配置低,机器陈旧,运行速度慢,容易出现故障,这是在信息技术课堂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学生遇到故障,有的不向教师报告,而是自己去解决,这使得机器更容易出现故障。有时一节课出现故障达五六次,教师忙于修理这些机器,一节课下来几乎没有时间去讲课,严重地影响了正常的课堂教学。

信息技术课在机房内上课不同于教室 信息技术课作为“技术课”,上课多在计算机房内进行,机房内的学习环境不同于教室,机房里有许多机器,比教室显得开阔,学生注意力多集中在机器上,教师一不注意,学生就开始操作计算机,所以比在教室内难于管理。另外,信息技术课一般一周一节课,学生在新的环境需要适应,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

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不强 农村中学的信息技术教师往往是“半路出家”,专业技术知识相对比较匮乏。而且信息技术教师往往又身兼数职,教学以外的工作占了很大一部分,有的甚至以教学以外的工作为主。这就使得信息技术教师不能专注于课堂教学,不能静下心来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探索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方法。长此下去,使得信息技术课堂很难完成教学任务,学生掌握的信息技术知识也达不到要求。

3 提高农村中学信息技术课堂管理水平的方法

保证信息技术课堂的上课环境 首先,努力争取学校领导的支持,做好软硬件的更新维护工作,尽最大可能地发挥机器的作用,为教学正常开展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其次,上课前及时维护计算机,确保机器能正常稳定地运行,可以安装一些还原软件,减少机器故障的发生。如果确实因条件有限,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可以上机,可以采用轮流上机的方法,在机房内安装电子教学软件,以方便给学生授课,让学生看到教师的操作,使之更容易掌握。

精心设计教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很多教师一直以为信息技术课很好上,打开电脑让学生玩就可以了。这说明他不懂信息技术课。既然是门课,就有它的课堂教学方法,有它的教学设计思路。信息技术课让学生玩就是一种非常错误的思想。信息技术课跟其他课一样,应该有详细的教案设计。如何把教材内容进行修改调整,要把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激发学生的兴趣,需要教师精心地设计教学方案。

加大机房上课检查力度与上课制度规范化 针对机房上课难于教室上课的实际情况,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健全机房制度。制定详细的机房上课制度,专门抽时间给学生进行解读并加以强调。如规定上课前和下课后学生应做哪些事;机器出现故障应如何处理;上机操作的一些注意事项;上下课时队列的规范化;等等。并在平时的上课过程中严格按此规章制度执行,避免制度成为摆设,造成机房上课混乱的局面。

2)班长检查制度。上课前给学生定好机位,大多数是两个学生一台机器,极个别的是一个学生一台机器,机器出现问题或者机器附近有卫生问题,可以直接找到是哪个学生。这个检查任务由班长完成,在每次上课前及下课后进行卫生检查,如有问题及时落实到相关学生,进行处理,避免以后再次发生。

3)采取有效方式激发学生上课的兴趣。上课时以多种方式来激发学生上课的兴趣,如采用设置情境法、任务驱动法、小组比赛法等方式,用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通过一个个任务的完成及比赛获胜的成功,让学生体会信息技术课的乐趣。

努力改变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认识 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认识的偏见,需要学校和教师的积极引导,多讲些有关信息技术教育方面的实例,使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课在现今社会是十分重要的一门课程,从而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氛围。

信息技术教师需要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 现在很多信息技术教师业务能力不强,对信息技术课的一些操作并不是那么熟练,又如何去教学生呢?笔者认为可以通过网上视频学习、向有专长的教师虚心请教等途径,不断地丰富自己的专业技术知识,做到“教给学生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另外还要针对信息技术课的特点,积极探索有效的适合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不断进行总结改进,使教学方法更适合学生,使学生更能容易接受课堂教学内容。

上一篇:锅炉升降平台技术规范下一篇:七年级英语下册的测试题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