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三地理教学

2024-08-16

浅谈高三地理教学(8篇)

1.浅谈高三地理教学 篇一

语文教学到了高三,教师该怎么做才能不留下遗憾,很多高三教师一直试图找寻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来实现训练次数减少而效益提高。下面我们通过一篇教学论文“浅谈高三语文教学”来学习下。不足之处,欢迎提出宝贵建议。

通过多年的探索,我认为高三语文教学的灵魂在于“管理”二字。对于“管理”,不可望文生义,不可简化为“管”,更不可幼稚地认定为“管教”。教学管理的生命是“导”,引导学生的时间、精力的合理安排和投放。

时下谈论高三语文教学的文章很多,让老师们莫衷一是,茫然无措。但不管怎样,这些文章还是不免让人深受启发。高三语文教学如何实现训练次数减少而效益提高?通过多年的探索,我认为高三语文教学的灵魂在于“管理”二字。对于“管理”,不可望文生义,不可简化为“管”,更不可幼稚地认定为“管教”。教学管理的生命是“导”,即引导学生的时间、精力的合理安排和投放。

一、加负不是明智之举

高三了,人们总觉得大剂量高难度的训练不仅名正言顺而且合情合理,以考促学,一举多得:可以检查水平,可以看出问题,可以推进复习,可以……真是一箭多雕,何乐不为?教师的意图很好,出发点不错,似乎就无可非议了,但这种给师生加负的举措,既无科学性,又无操作价值,因此不可能获得预期的效果。

事实告诉我们:语文学习成绩与考试频率、难度之间不存在正比关系,无“质”的保障的“量”的叠加,何来 “质”的飞跃?语文学科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与理科类学科有天壤之别,其内容、要求、目的、运用方式、知识结构都要求教师注目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懂、悟、联、用,不是通过考试就能办到的。其次,师生在频繁的考查考试中,穷于应付,疲于奔命,学生缺乏必要的消化吸收,效益自然很差。为什么考试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紧迫感呢?这是很多语文教师无奈的叹息――这恰恰表明:那种津津乐道并孜孜不倦于考试万能的做法,已经走进了死胡同。

因此,我认为高三语文教师的教学应该而且必须遵循学生心理需要的原则才是成功的,而成功的高三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获得成绩,主动学习。要达到这一目的,有两个方法:一是降低考试难度,降低考试频率;二是加强管理,积极引导,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由此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二、让学生拥有成就感

高三学生学习语文缺乏成就感,与教学模式、教学重点、教师对学生的导向、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欲望、条件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我们需要的结果学生获取优良的成绩,但偏多偏难偏怪的训练却是学生获取优良成绩道路上的拦路虎。学生语文成绩较差,从表面的逻辑推理得出的结论是学生“双基”确实太差。但其实,追根究底,是语文教学模式的落伍和误导的必然恶果:偏多的训练,取缔的是学生必要的学习复习、消化吸收、补充整固;偏难的训练,消耗的是师生的热情和信念。长此以往,削弱的是向前的动力,增长的是失败的情绪,弱化的是学生自学的能力, 降低的是教学的质量,浪费的是宝贵的时间。

正确之举是尽快降低语文训练的难度,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感受学习的成效,因为难度恰当的训练同样能让人发现问题。这样。我们才有条件大胆地承认,学生的学习,成绩是主流,问题是枝叶。再就是要尽快降低考查或训练的频率,使师生均有反思过去、修正现实、规划未来的时间,教师有指导学生的机会,学生也有知识储备的条件。把时间交给学生去使用,而不是将时间握在教师手上进行无价值的、不厌其烦的考查。“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不“养”,谈何“用”?没有储备,怎能应战?这是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

三、管理至上,指导为重

树立“管理至上,指导为重”的基本策略,放弃盲目蛮干式的加时间、加题量、加不必要的压力的做法,尝试从管理求效益,从指导获成就,从学生自主学习、有效消化去获取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和语文能力发展的效果。目前,高三教师采用最多并乐此不疲的基本模式是:① 大量讲述;② 大量训练;③ 对学生大量的不断地否定。这种做法表现为主宾倒置,取消学生主体参与,教师过于居高临下,而且也符合孙子所谓“攻城”的战术特征:①“投入”多,“产出”少,得不偿失;②旷日持久,“久则钝兵挫锐”,成效在高密度和高强度的讲述训练中被抵消。须知,讲述和训练是两柄“双刃剑”,在无效训练及其带来的失败的心理压力下,学生就会逐渐丧失提高语文学习的信念而陷入简单应付的状态。

由此,我认为高三语文教师现在要做的工作有两项:① 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基本条件;② 对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指导、管理。要真正改善和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应精于讲述,对知识不是进行面面俱到的简单“回锅”,而是富有针对性的、具有启发性的和前瞻意义的“指导”:给学生解决问题,给学生留出时间,启发学生自主学习;要改善和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就要忍痛割爱,考得少,考得精,考得有质量有成效。不迷信也不迷恋考试,而是从有效考试中审视教与学的成败与得失,改观与不足――让讲述转化为指导,让考试有利于质量的提高。只有给学生以时间,才能让他们有条件解决存在的问题,进行知识的铺垫,为有效训练作出有针对性的准备。给学生学习的空间,他们才有可能自主选择,学习才可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才有思考的空间,有提出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如此,学生将不再是被动的接收器,不再是知识的奴隶;教师也不再是知识的“霸主”,学生的“暴君”。在这样的条件下进行难度适中而又合乎“大纲”“考纲”要求的考查训练,不仅避免了“地毯式轰炸”的漫无目的,而且也因学生有了学习主动权而能提升教与学的实绩,学生才能从有效学习中收获无限的快乐;要提高高三语文教学质量,就要降低考查训练的难度,精心设计考查训练题。实现这一目的,教师则应在管理和指导上大做文章,毕竟教师的作用并不主要体现在知识讲述和组织考查上,而是重在指导。教师只有耐心细致地指导学生进行自主的、有效的学习和复习,才能把学生由“学习”引向“求知”,由“要我学”引向“我要学”。

总之,要真正实现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我认为高三语文教师的主要任务应该在于以下五个方面:① 学生情绪的控制与诱导;② 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的点拨;③ 帮助学生构筑能力体系;④ 帮助学生制定语文学习的短、中、长期目标;⑤对学生当前语文学习状况进行评估并提出指导性意见和建议。

[关于浅谈高三语文教学归纳]

2.浅谈高三地理教学 篇二

高三地理教学, 既注重素质的提高, 又重视应试能力的培养;既注重知识的系统化、条理化, 又注意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既注意掌握解题的规律, 又注意解题技巧的训练。

下面就高三地理复习发表本人的看法。

一、研读考纲

高三地理复习过程中, 学生要在老师的带领下研读《考试说明》, 这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考试大纲》, 有效地避免备考的盲目性, 减轻不必要的课业负担。高三考生要认真复习《考试说明》中列举的学科知识点、通做《考试说明》中的题例例题, 还需要对例题所涉及知识点有深入的分析探究, 利用更丰富的与示例类似的试题帮助学生发散思维, 力争达到“举一反三、闻一而知十”的效果, 让学生最终达到“融会贯通”、“游刃有余”的境界。

二、夯实基础

文综试卷中地理学科强调对基础知识的考查, 有些知识点的出现率相当高。从近几年的文科综合试卷中的地理试题看来, 高考考查的主干知识主要有:自然地理知识较难, 但规律性强, 建议更多的采用理科的复习方法。特别是必修一的复习。同时要精讲精练, 通过典型题和变式图, 结合区域实际, 加强应用原理和方法的训练。人文地理知识理解不难, 但内容散, 需要记忆内容多。此部分复习方法与策略要结合区域的特点, 善于对比分析。区域地理要求学生在脑海中具有地球模型, 在脑中要构建经纬网。区域地理的复习使得学生不仅要关注地表的自然要素, 还要关注这些自然要素影响下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一个地区的气候、地形、河流、土壤、生物、矿产、工业、农业、城市、交通、人口等问题从此有了密不可分的联系, 自然人文地理要素的关联成为学生地理思维的主线之一。应当做到当一个经纬坐标点给出的时候, 学生的地理思维不仅会反映出这一点的位置, 关于这一点的其他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特征会源源不断地展现出来, 甚至进一步深入的相关分析和预测也会形成。

三、培养学生的能力

1.读图能力

图表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 其突出特点是将“空间概念”的地理事情用直观形象的形式表现出来。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 最突出的特征是大量运用多种地图、图表、照片、图片来表达空间的概念和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联系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由于便于考查考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思维分析能力, 在近年的高考文科综合试卷中, 读图是考察的难点也是重点。学生十分严重。针对高考重视图表考查的特点, 地理复习中, 考生应有针对性地加强阅读、分析地图和地理图表的能力训练。可有计划地每天用教材中的地图和相应的地图册复习、练习, 运用图图互变、文图互变、图表互变转换思维角度, 推导地理规律和原理。

2.解题能力

在平时上课的过程中, 很多题目老师一讲学生就会, 但一遇到自己做的时候就不会, 不知如何解题。所以在高三地理复习的习题训练中, 考生要格外注意解题技巧的培养, 注意养成使用规范地理术语、正确书写、仔细审题等良好学习习惯, 注重方法, 突出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其次, 考生要学会建立试题与教材的联系。在读书时, 要从书中读出试题来, 将教材试题化;在做题时要知道该题是考查教材中什么地方的什么知识。然后再运用书本知识来解决问题。

四、关注时事热点、联系生活实际

地理时事热点问题、生活中的地理问题都是地理学科非常关注的问题, 也是历年高考命题的理想切入点。因此我们要时刻关注这些问题, 分析生活中地理事物 (现象) 的形成原因、提出某些问题的解决措施、了解某些工程发展的最新进展、将某些时事与相关地理知识联系起来等。引导学生平时应关注时事热点, 学会发现时事中隐含的地理信息, 并运用所学进行思考分析。

如2014年的地理热点南北极考察、雾霾、二孩政策、赤潮、全球气候变暖、沙尘暴、水土流失、荒漠化等等。对这些热点、焦点、重大的社会问题及人类面临的诸多问题, 要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在复习中应把重点、热点、焦点问题当做专题式“问题化”处理, 弄清这些问题发生的地点及背景, 注意这些热点问题与课本主干知识的密切结合, 把握其因果缘由及其影响, 使热点问题重点化。

3.浅谈高三地理复习方法 篇三

一、复习自然地理应加强对地理原理、规律的归纳和总结

自然地理包括地球的宇宙环境、大气环境、海陆环境、资源和灾害四个部分,这些内容是高三地理复习中的重点和难点,近年高考试题中较难的试题主要涉及了这些内容,且分数所占的比例稳中有升,是考生失分的“重灾区”。这部分内容贯穿五大地理规律,即地球运动、大气运动、地壳运动、水体运动和地域分异规律,考生在复习中应以这些规律为主线,对主干知识进行梳理,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例如在复习“地球运动”时,主要应把握三大规律,抓好四点三线,掌握三种计算:

1.把握三大规律: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2.抓好四个点:太阳直射点、晨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晨昏线上的纬度最高点、晨昏线与经线的交点。

3.抓好三条线:晨昏线、日界线(180°经线)、0°经线。

4.掌握三种计算:时间(经度)的计算、昼(夜)长短与日出日落时间的计算、正午太阳高度(纬度)的计算。

日照图的判读及其相关计算是历年高考的难点,也是高考试题的亮点。为了化解难点,考生应在复习时归纳整理出日照图的多种示意图,主要有:公转位置图、侧视图、俯视图、柱状投影图、坐标图、直观图、变式图、局部图等。这几类图从形式到内容、从现象到本质、从个性到共性、从常规到变式、从平面到立体、从简单到复杂,几乎涵盖了日照图所能揭示的地理现象及原理。考生若分门别类地探索各类日照图的解题方法和技巧,并辅以典型例题帮助消化所学知识,定能较好地掌握日照图类题目的解法。

二、复习人文地理应重视对区位因素的分析

人文地理包括五大区位因素,即农业区位因素、工业区位因素、城市区位因素、交通点线区位因素和商业区位因素。通过横向比较,找出其共性:都受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其中自然因素是基础,社会经济因素是决定性因素。自然因素包括位置、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自然资源等,并且各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人文因素包括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人口)、工农业基础、科技等;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又是相互影响的。同时,还要纵向比较其差异:如农业的劳动对象是动植物,因此自然条件的影响较突出;工业的成本高、污染重,因此经济因素、劳动力因素和技术因素与环境因素的影响更明显;城市是由人类居住地逐渐演化形成的,所以适合生活、生产的自然条件和影响因素不断变化是其特征;交通线的建设目的性强,并要安全、省工、高效,所以社会经济因素对线路选择的决定性更突出,同时直接受自然条件中地质、地貌、气候、水文的影响及技术的保障作用也很明显。区位因素的具体分析中,应注意运用“从一般到特殊”的方法。即首先掌握基本模式,把某事物的区位因素分为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其次结合具体地区进行筛选,把符合当地实际的区位因素选出来,把不符合当地实际的或影响甚微的区位因素去掉。这样就能够得到全面而又有针对性的分析结论。

三、复习区域地理应着眼于区域空间定位

区域地理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区域性特点,是地理学科的基础和重要内容,也是近年高考的重点。尤其是在综合题中,以区域地理知识为高考试题的背景材料,有机联系相关的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将考生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中去,体现考查考生应用能力的要求。区域空间定位是顺利答题的“敲门砖”。

地理空间定位的基本方法有以下几种:

1.依据地理事物的地理坐标定位。

2.依据地理事物的相对位置定位。

3.依据地理事物的典型特征定位:①依据地理事物的面积、轮廓和形状;②依据气候、地形、植被、动物等自然特征;③依据当地具有代表性的地理事物(如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建筑物、文化现象等)。

4.用图例、注记、比例尺等辅助信息定位。

5.用题目中的文字提示信息辅助定位。

牢固掌握重要的经线和纬线,明确各经纬线在世界区域中的大致空间穿越位置,如海域、河流、湖泊、地形区、山脉、城市等,再牢记各大洲东、西、南、北四个边缘大致经纬度。采用这种经纬网格法,就可以把世界主要大洲的位置确定下来。中国地理亦可采用同样方法复习。

四、充分利用地图及地理图表

地图是地理学习中一种特殊的教科书,考生可以从图上直接获取许多地理知识,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地图有很多种类:①地理分布图,这是地理图像系统中所占比例最大、类型也很复杂的一种。主要有政区图、自然要素分布图(如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地形分布图、气温分布图、水系分布图、各种自然资源分布图等)、人类活动分布图(如中国铁路分布图、人口分布图、农业地域类型图、工业基地分布图等)、区域综合图(如北方地区矿产、铁路和城市分布图)。②地理统计图表,包括等值线图、面积图、饼状图、柱状图、折线图、曲线图、累计百分比图等。③示意图,地理示意图多种多样,用简明形象或直观的图形来说明地理事物的成因、原理、发展演变规律,一般包括地理原理图、地理过程图、地理关联图、地理模式图等。除此以外还有景观图、漫画等。熟练地运用各种地理图表,有助于考生扩大视野,创设地理情境,提高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五、关注热点、焦点问题

4.浅谈高三语文语文教学的几点体会 篇四

重庆市万州第一中学 何方晓

2008年,我终于完成了我的第一次高三语文教学,这一年有汗水有欢乐,有体会有收获,至少对于一个语文教师来说,教过高三才算真正的高中语文教师,这一年我体会颇深,逐渐明白如何才能让学生有效的掌握语文知识,应对高考。

一、调动和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一个教师的真正本事就是解放学生、开发学生、发展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有立足于把学生当主人;立足于发动学生积极主动、快乐、有效地学习,课堂教学才会充满生命力。各个层次的学生觉得自己是课堂主人,都有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的时间和机会。学得积极、主动、快乐,自然就会取得好成绩,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让学生的内因起变化,教师的目的和学生的行为产生共震。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我的体会是既是件难事也是件易事。如果为老师的不首先彻底解放自己,没有一个极好的民主教育思想,只靠留作业,课上启发提高等,这些演戏一样的小动作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那么学生一辈子都不会爱学习的。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一生,一生主动学习的好习惯,好品质,这是教师的责任。在这一年的教学过程中,我用自己的热情和信心点燃学生的热情。古语云:亲其师,信其道。我对学生在学习上的每一点进步都给予表扬,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激发他们奋发向上不懈追求。课堂上,我充分发扬民主,允许而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说出不同见解。然后师生共同探讨,创设一个最佳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力。课堂上我常常征求学生的意见,例如:我对学生说:“文言文阅读方向的题我们已经做几节课了,下节课我们是不是该换一下内容了,你们认为下节课讲什么好,”每当这时学生的兴致都特别高。学生有的说讲这个,有的说讲那个,最后师生达成共识,这便是下节课讲授的内容。学生学起来兴趣盎然。有时我以工作忙或有事抽不出时间为由,找那些不爱学习语文或语文学得差的学生帮我备课,如帮我查字典,设计问题,做训练题的答案,在讲课前宣布这一消息,让学生有充分的准备时间。从表面上看,这是很随意的,却给学生创造一次认识自我的机会,从而引导他们主动学习。

高考是选择性考试,这就决定了考试题目要有较高难度与深度,同时高考是 1

以考能力为主要目的,这就决定了要对学生进行理解、分析、结合、评价、运用、联想及迁移等方面的能力考查。为了适应高考的需要,在课堂我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每学期都要有一部分时间,一部分内容由学生自学,为了明确统一学习目标,自学前师生共同研究学习方案包括:学习重点是什么?难点是什么?属于识记的内容有哪些?属于理解、分析综合的知识有哪些?应该通过讨论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方案制定后,就是自学,大家讨论,做出正确答案。通过自学学生的能力有很大提高,同时减少了学生的依赖心理,增强了自主意识,增加了增长能力的机会。

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我的体会是:让学生主动去做一件事,这并不难,难的是教师肯不肯去相信学生,支持学生。为什么非得要做托着太阳升起的人,让太阳自己升起岂不是更好吗?

二、不断探索,优化课堂结构“优化课堂结构,提高四十分钟教与学效率”已成为我们语文教师的热门话题,因为我们确确实实想到语文学科总是课时不够,而学生的课余精力往往在最后才想起学习语文,大部分的教学内容学生都直接依赖语文课的时间。为了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能力,我运用做训练题的形式对知识点进行强化,根据训练题的有序性和针对性,我尝试着运用“六步”教学法指导高三复习,目的是优化课堂结构,提高四十分钟的教学效率。通过做训练题而达到学习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把讲和练有机结合在一起,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训练的地位,突出自学的功能。

1、定标:思维的战舰驶向何方,目标必须明确,知识的海洋既可载舟,就可覆舟。如果驶进不适合自己的海域就会毁掉学生学习的黄金时间。定标就是确定一节课的研习重点,但这一重点不是从本课出发,而是从整个知识点出发,这样就要敢于舍弃那些无关紧要的东西,紧紧抓住重要的,割舍不掉的东西,这重要的内容就是语文考试说明要求掌握的内容。

2、选题:因为目标明确,学习时就可以从大量训练题中选择出有价值的训练题。这既是将目标具体化的过程,也是对本节课学习任务的认识过程,这一步的关键之处就是在于如何将题选准,通过不断向长年教学高三的老教师请教,结合实际将题最大程度的选得有针对性,使之和学习目标相统一。

3、讨论:选定训练题后,便引导学生自学,经过自学大部分难点解决,实在学不会的大家讨论,研究疑难问题。整个过程有机控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动脑、动口、动手。最终目的不是找到训练题的答案,而是掌握答题技巧,增强理解力。

4、答题:个别讨论没有解决的问题,则交给全班同学讨论,学生如果会,则由学生回答;学生不会,则由老师解答。在答疑时可提出重点所列的问题。学生也可以提出自己做训练题时发现的疑难问题,如果这一疑难问题带有普遍性,我便给予以回答。如果没有普遍意义,待下课后个别研究,特别强调答题的技巧性和实效性,避免答偏答错。

5、自测:如果哪个知识点重要,需要准确无误掌握。我便出几道小题全班同学做,需要书面回答的问题,一般都限定时间把注意力集中在最必要的知识点上,用最少的精力取得最佳的效果。

6、自结:即学生要自己回忆,总结这节课学习重点是什么?学习过程有几个主要环节,知识掌握情况如何?这就像录象机倒带,学生快速将自己头脑的录像带倒至上课时,再根据需要放映一遍必要的内容。然后请同学总结,总结学习收获和存在的问题。

从控制论的角度出发,这六个步骤有助于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控制?从信息论的角度讲,这六个环节有助于信息的处理。

三、对高三语文复习的认识和思考

高三语文复习怎么搞?我认为首先教师必须学习和研究《考试说明》把握方向,因为《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原则和依据。是高考命题的指挥棒。它对考试的性质、内容、能力等级的划分,试卷结构形式,赋分比例都作了明确地规定,而且提供了样题,近三年的高考试卷都严格遵循,言而有信。因此学习和研究《考试说明》是备考前的必要准备。另外,分析和研究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对于了解命题发展的轨迹和走向,把握考试内容和能力层级的分布,弄清板块结构和试题形式也至关重要。同时还要了解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能力,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地教学。为了全面掌握《考试说明》内容,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单项训练、综合训练、强化训练、模拟训练,这是高考取得好成绩的手段和途径,为此,在有了充分准备的前提下,我在教学中采取以下方法:

第一、分段过关,注重实效。

我把复习备考分为三个阶段进行,采取恰当的步骤,做到有条不紊不打乱仗。

第一阶段,依纲据本。以扎实的“双基”训练,迎接高考。按照《考试说明》的内容,分成若干专题,强化训练。重在提高学生的能力以适应高考的要求。一般做法是:精析考点,览要知识,指导解题,训练能力。

第二阶段:结合历年有关的高考试题进行分析,把高考试题的内容与《考试说明》中考点一一对号,启发思维,了解解题过程,做适当的理性分析,让学生掌握解题的方法和技巧,最后落实到能力训练上,要求起点适度、容量大,针对性强,严格把关。

第三阶段:紧跟高三语文备课组,选用权威的材料进行综合训练,使学生临考前的冲刺阶段得到全面扎实的演练,重在提高应试能力。

第二、重点突破,强化训练。

有人说高三语文复习要“抓两头带中间”。“两头”指语文知识和作文,“中间”是阅读。这种说法是一种“无奈”的心理反映,因为高考语文年年的抽样统计分析,现代文阅读得分率低,投入多效果差。鉴于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重点突破,使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有所提高。具体做法是:

①改革阅读教学的程式。阅读时以筛选和获取信息为主要目的,重点放在学习和品味语言上,放在整体把握文意上。

②复习备考上,把现代文阅读部分的内容分成四大块即:“理解语句”、“把握文意”、“分析文章”、“评价鉴赏”等进行强化训练,要求快速阅读,敏锐感知,筛选信息。

③根据阅读测试的合题原则,授之以应试技巧,掌握答题方法。

强化训练,要精选优化的训练材料,设题规范、科学、有深度,容量要根据内容和训练目的而定,不一定都要“大容量高起点,高难度”。有的内容必须反复,只有反复训练才能强化。高考复习要过关,必须注重实效。备课、上课、辅导、反馈几个环节都要认真抓,落实好,特别是训练后的“反馈信息”要一清二楚,尚未过关的内容和某些薄弱环节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高考复习中采取“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做法便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仅仅一年的高三教学实践,我深深地体会到:只要充分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不断优化课堂结构,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高考语文复习就能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其实整个教学仍然有很多不足,教海无涯,在今后高三语文教学中,我将不停地思考,不断地探索。

通讯地址:重庆市万州第一中学 邮政编码:404000

5.浅谈高三地理教学 篇五

[摘 要] 思维导图是一种由托尼?巴赞创造的有效的思维工具,能提高学生发散思考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也能让教师直观的了解学生学习的基本认知情况,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是否有错误的理解和是否有认知上的缺陷,以便及时纠正、补充,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本文通过具体举例把思维导图应用于高三生物教学,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 高三生物、思维导图、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

[正 文]

思维导图于20世纪70年代由英国著名学者托尼?巴赞创造的一种表达发散性的有效图形的思维工具,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促进学习的方法。它以某一主题为主干,从中央向四周发散形成若干分支,每个分支的节点又可以作为中心,继续向四周发散,形成更多的分支,以图文并重的形式形象地反映了人类大脑的自然结构和发散性思维具象化的过程,能有效提高学生发散性思考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将思维导图的制作方法教给学生,将思维导图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中,将对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培养和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具有积极的影响[1][2]。

在高三生物复习过程中,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都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看、看得懂,听也听得懂,但一做题就不行了。也经常听学生抱怨说:为什么老师一讲就知道,轮到自己做的时候不知如何下手,有时脑子一片空白,怎么想也想不明白。出现这样的现象有两种原因:一是学生对于生物学的基本知识掌握不到位,生物必修三模块,看似各自独立,其实内在有着紧密的联系,但学生只会一模块一模块的记、学,根本没有形成系统的框架,存在知识漏洞。二是对于生物学的知识理解不到位,掌握的不够透彻,当然不能灵活运用到实际题目中。

这时让学生学会使用思维导图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那么,如何让学生学会绘制和使用思维导图呢?笔者认为教师在生物复习的教学中有意识地适时使用思维导图,为学生在课堂上创设一个使用思维导图的情境,教师讲述思维导图的绘制过程,让学生建立应用思维导图进行复习的整体认识,把思维导图运用到高三的生物的教学中,是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法。

而思维导图运用到高三生物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考虑到教学内容的实际和适用性,思维导图的建构是一个从繁到简的过程,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判断所教授的知识是否适合运用思维导图。以浙科版必修一《分子与细胞》、必修二《遗传与变异》、必修三《稳态与坏境》为例:必修一的重点知识蛋白质、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有丝分裂;必修二的减数分裂、遗传的分子基础;必修三的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高等动物的内分泌系统与体液调节、免疫调节、生态系统等,这些知识对空间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要求很高,对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所以在课堂教学和学生的课后练习、复习中可以适宜的导入思维导图,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比如细胞的分子组成、孟德尔的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伴性遗传、生物的变异、生物的进化、植物激素调节等内容,这部分知识多为陈述性的知识,对理解、记忆的要求比较高,所以这部分内容利用思维导图的要求比较低,如果用概念图的形式来引导,效果会更好。

例如:思维导图在复习浙科版必修一教材“蛋白质”时,首先根据《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了解教学重难点为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及脱水缩合的过程,这个内容较为简单,可以让学生自主完成(图一);

若内容较为复杂,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引导学生完成,如“细胞的结构”,图二

从图的中心细胞发散出去的是细胞的组成结构,再次一级的分支是这些结构 的具体描述,以及由这些结构所发散出去的过程(图二)。

若所学内容难度较高,可以由教师提供主要框架,然后由学生参与和完善,找出不足之处,一起修改。例如:思维导图在复习浙科版必修教材“遗传信息的表达”时,首先根据《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了解本节内容的重难点为转录和翻译的过程,找出本节内容的核心内容为“遗传密码”,构成基本简单的思维导图(图三),然后通过小组成员的通力合作和老师的指导完善以“遗传密码”为核心的思维导图(图四),在绘制过程中使用图形、图画和多种颜色能让大脑兴奋,让思维导图增添跳跃感和生命力,为创造性思维增添巨大的能量,而且也比较容易记忆和理解。

这样,学生利用思维导图把所学内容、相关知识概念有机的联系起来,构建出相对科学合理的思维导图,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系统的掌握核心知识概念,把知识与知识相互联系起来,进一步加强对所学知识概念的理解,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学习效果,提高教学效率;又能让教师清晰的认识到学生的思维过程,了解学生对相关知识概念的缺陷和认知上的错误。

教师对学生错误的思维和理解要及时纠正;对学生疏漏的知识要及时补充。让学生能学会及时总结自己产生错误的原因。重点加强对知识薄弱处的复习,在自己的脑海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生物学知识网络。

[参考文献]

[1]张立昌.2014.基于核心知识导图的高校课堂创建.课程.教材.教法[M].34(8):26-31

6.高三数学复习浅谈 篇六

一、落实基础复习

高三复习不是以前所学知识的简单重复,而是站在更高的角度,对旧知识产生温故而知新的重要过程。基础复习阶段,即系统整理,构建数学知识网络。重点是侧重“三基”,体现通性、通法,注重知识体系的形成,合理取舍偏难、过难题目。基础复习,要“细”,力求主次分明、突出重点。

1.追根溯源,回归课本

课本是一切知识的来源与基础。近几年高考题目中常常以课本定理等进行变式、引申、推广,根据课本的例题、习题变换条件,成为新题,要求学生加以求解与证明。若学生每天能花几分钟研究课本的话,这样能巩固基础,可充分适应从基础复习单向训练转向综合训练的题目控制能力,特别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一方面可以巩固课本知识,另一方面可以提高自信心。

2.建立知识结构体系,重点内容重点复习

高三阶段,不能像高一、高二阶段,平铺直叙,各章节知识点均衡发展,全面复习。要让学生体会到高考的四个层次――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的区别与要求,对每章知识的结构,从复习开始到复习结束,都要建立每一章节的清晰的知识结构网络体系。

高中数学重点内容有:(1)函数与不等式(主体)。代数以函数为主干,不等式与函数的结合是“热点”;(2)数列(主体)。以等差、等比两种基本数列为载体考查数列的通项、求和、极限等为重点;(3)三角(主体)。三角问题主要有两种题型:一是化简三角函数表达式求某些性质,二是三角形中有关边角的问题;(4)复数(非主体)。训练题型、方法、难度等达到教材水准就好;(5)立体几何(主体)。重点是线线、线面、面面的位置、关系,考查置于某几何体的情境中;(6)解析几何(主体)。直线与圆锥曲线的方程、有关性质以及相互位置关系是重要内容。狠抓这些重点内容,适当练习热点题型。

3.渗透数学思想、数学方法

数学思想包含:(1)函数与方程的思想;(2)数形结合的思想;(3)分类与整合的思想;(4)化归与转化的思想;(5)特殊与一般的思想;(6)有限与无限的思想;(7)必然与或然的思想;(8)推理与类比的思想。

数学方法包含:(1)代数变换有: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公式法、比值法等。(2)几何变换有:平移、对称、延展、放缩、分割、补形等。(3)逻辑推理主要有:综合法、分析法、反证法、枚举法和数学归纳法。

4.规范解题

解题是深化知识、发展智力、提高能力的重要手段。规范的解题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思维水平。学生在解答过程中往往存在阐述不清的问题,比如,解题混乱,代数化简求值过程太简洁,直接代入,缺乏条理性;解答题不写“解”;立体几何对一作、二证、三计算三个环节处理清晰,讲起来头头是道,就是无法规范书写解题过程,甚至因果颠倒等等。解题的规范包括审题规范、语言表达规范、答案规范及解题后的反思四个方面。规范的解题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思维水平。

综合能力突破,强化主干内容,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通过解题训练,要学会形成知识体系和方法,包含对有效信息的提取、整理等。

二、落实专题复习

第二轮复习为专题强化训练。目标在于提高学生解答高考解答题的能力,以提高知识与能力的综合性、应用性、创造性为重点。另外,要培养数学应用意识。不讲究方法的“刻苦”等于蛮干。要培养学生学会从材料的背景、问题中提取、整理有效信息,然后联系数学的理论知识,根据题目所给的材料,找到和主干知识的结合点。适当选做模拟试卷和以往的高考题,逐渐清晰高考考查的重点和范围。经过题组训练,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转化为成绩。

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要有清醒的复习意识,逐渐养成良好的`复习习惯,从而逐步学会自主复习。比如,要学会反思,对所学习的知识、技能进行反思,对所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进行反思,对基本问题(包括基本图形、图象等)、典型问题进行反思,对自己的错误进行反思,可准备一本错题本,把平时常犯的错误记下来,常拿出来看看,以免再犯类似错误。另外,要有创新意识,特别是对典型题,多想一想,看还有没有其他优质解法,有没有更简便的

解法。

还要学会整理,梳理知识,建构知识网络。整合过程,就是一个把书由厚读薄的过程,是一个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重新组织所学知识的过程,是一个建立联系、深化理解的再学习过程。

三、运用模拟试题,通过考试与评讲,把握规律,强化记忆

抓典型题型,重视通性通法,讲清易错易混点。注重一题多解,熟悉通性通法,重一题多变,讲深、讲透难点,达到做一题会一片的功效。此阶段强调运算对成绩的贡献,数学运算是学习数学的基本功。高考试题在考查考生运算能力的同时,还要考查考生思维的灵活性。所以,要使学生的运算能力得到提高,必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尽可能优化解题结构、减少运算量,从而提高运算的准确性。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要让学生学会猜算、估算、巧算。

另外,要求集中训练选填题,讲解与总结解决选择题与填空题的方法。选择题鼓励学生积极思维敢于筛选,特别是有的答案已摆在面前,可用特例法、验证法、图解法、结论法等。近几年的高考题选择题中,有很多题目就可以使用技巧,有的甚至不需要动笔就能得出答案。通过模拟考试和选填训练,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和技巧,规范解题和做题速度、难度。

最后调整阶段是温书阶段,调整心理,回到基础,回归课本,对课本内容重新整理做到胸有成竹,增强信心,自我调整作息,以平和的心态迎接高考。

7.浅谈高三作文教学中的修改训练 篇七

其实不然, 好文章, 从某种意义上说, 不是写出来的, 而是改出来的。所以有人说“修改出佳作”。文章就不能厌改。如俄国作家托尔斯泰规定自己的文章要改上十遍二十遍。他所写的一篇题为“为克莱塞尔乐章而做”的文章, 最后定稿, 全文只有五页, 可这篇文章的手稿却有八百页之多。

针对考纲有的放矢地进行作文修改训练, 定能有好的收获。本人在高三的作文教学实践中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进行修改作文的指导, 取得明显效果。

一.练就点题之笔

这里的“题”指的是文章的主题 (或者说中心) 。考试大纲在“基础等级”有一条“中心明确”, 这是作文的生命线, 考场作文更如此, 怎样能凸显文章的灵魂是考生颇费心思的问题, 阅卷老师一般用两三分钟评一篇作文, 因此练就点题之笔必不可少。

(一) 如何在标题中点题。

1、标题的意义。标题是文章的眼睛, 作文如有一个漂亮的标题, 就像人有一双美丽的眼睛, 阅卷老师就会一见钟情, 眼睛一亮, 为你的作文获得高分取得决定性的一环。因此, 平时作文, 尤其是考场非命题作文, 必须拟制一个能体现或提示主题的靓标题, 这样, 不但能刷亮读者的眼睛, 增强文章魅力, 而且能给自己写作规定行文方向, 开启灵感之门。

2、议论文拟题的原则。在审好题目的前提下, 议论文首先考虑标题就是中心论点, 再考虑文采。

例如我校周考作文题“以‘环境与心境’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不少考生直接用该话题做标题, 让阅卷老师一看就不知其文章的中心, 影响了得分, 而且有的考生因此写着写着就偏了。我在讲评时指导学生从标题开始修改, 并出示几个好例子让学生做比较。如有学生开始拟题《环境与心境》, 后改为《坚守心中那一泓清泉》, 不仅中心明确而且有文化韵味;再如有部分以话题为标题的学生化用古人的文字改标题为《宁静致远》、《心远地自偏》、《带着心去旅行》、《别让生活的石头压伤你》等。

3、记叙文 (含夹叙夹议的散文) 拟题的原则。记叙文 (包括夹叙夹议的散文) 要提供文章线索或暗示文章主旨 (寓意) 。这也成为学生修改标题的依据。

我校周考作文题“以‘环境与心境’为话题写一篇文章”为例, 有学生写记叙文, 叙述一位少年突遭横祸后如何顽强地挑战命运最终实现自己的舞蹈梦想, 一开始拟题《坚强的男孩》, 后来改为《心灵的舞蹈》, 扣题更紧而且极富内蕴。

以上的做法既达到话题作文“大题小做”的要求, 又增加了文学色彩, 学生写作时方向也明确了, 一举三得。

(二) 如何在文中点题。

1、文中点题的意义。

常点题很重要而且很有必要, 它能提醒阅卷老师明白考生的思路, 明白考生始终在从不同角度阐述题目, 所写内容和题目是有意识地有机结合在一起。有时它是判断一篇作文是否切合题意的一个依据。从考生角度来看, 不少考生都有这样的体会:刚开始作文是紧扣题目的, 写着写着就发现扯远了或跑远了, 这时再补救虽说还不至于判死刑, 但毕竟浪费了不少时间和笔墨, 而且使文章出现明显的硬伤。所以, 在写作的过程中, 考生脑子里始终要有一个扣题的意识, 笔下要常巧点题。这无形中会规范考生的作文内容, 提醒自己围绕题目选择材料完成作文。常巧点题的作文还有脉络清晰、主旨鲜明、详略分明等优点。

2、议论文的文中点题。

点题之笔可以是议论文中的分论点, 例如以《拥有阳光》为题写一篇文章, 一学生开始写时全文明显的缺少过渡, 使文章不连贯, 改了后有分论点:拥有梦想, 拥有阳光;拥有自信, 拥有阳光;拥有坚韧, 拥有阳光。最后点题:拥有生命的阳光就拥有重于泰山的人生。对“阳光”的理解明确, 层次也清晰。

点题之笔也可以是议论文中的过渡句。如一篇议论文《成功之本在自强》, 学生说拟不出分论点, 看起来只是材料的叠加, 我提醒学生重新考虑材料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增加必要的过渡使文章层次清晰起来而且体现了作者的思路。于是学生增加了如下文句:举一个个人的例子后写道“同样, 自强不息的精神对现代的成功企业而言, 也是不可或缺的成功秘诀之一”, 具体分析后用“然而, 令人惋惜的是, 现代社会在生产力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之时, 一种萎靡之风逐渐蔓延”这样的句子过渡。

点题之笔还可以是议论文的开头和结尾。好的作文一般是虎头豹尾或豹头凤尾, 先声夺人或韵味无穷或耐人寻味。考场作文尤为如此, 开头好意深深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 这就是心理学中提到的首因效应。结尾好则给人一种善始善终的感觉, 体现作者缜密的构思, 显示作者从容写作的状态。如月考让考生以“默默无闻与惊人神话”为话题作文。我班上一考生的作文开头是“要实现默默无闻到惊人神话的蜕变, 我们必须将两者紧密结合, 辩证地看待”, 我建议她换一个通过联想由具体到抽象的开头, 最好有排比的效果。她修改后是这样:“江河汇聚了四方的水气, 最终奔腾出惊涛拍岸的大江气势;低矮的毛竹用五年的时光积储根之力, 终于成就高大的神话。古人云“合抱之木, 生于毫末;九层之台, 始于累土”, 从渺小到浩瀚、由无闻到惊人, 本为事物发展规律之一, 更是一个蜕变的过程。人要实现自我不也如此吗?”这个对比让她看到希望。

3、记叙文的文中点题。

记叙文不好点题, 这是不争的事实, 竞赛作文可以含蓄、多意, 但考场作文不行, 阅卷老师的速度很快, 要让老师快速判断文章是否切题, 还要思考如何在文中点题。记叙文的开头常从叙事开始, 不好点题, 给人中心不明之感, 如果先用三言两语简明扼要地写出自己的感受, 再转向叙事, 就等于既点题、设置悬念, 又给人以富有真情实感之感。这样的作文分数肯定较高, 因为阅卷教师一看就能明了你的作文符合题意, 中心明确, 能做到"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接下去的阅卷工作主要是考虑这篇作文好到什么程度, 有多少亮点可以增加多少分。如以“自我认识与他人期望”为话题作文。有学生开头写道:正确认识他人期望与自我认识的关系, 才能把握好人生的方向。修改后:今年春节的一段经历, 让我明白了只有自己有明确的自我认识, 才不会被他人期望左右, 才能选择适合自己的人生路。

记叙文, 因为在行文过程中点题不太容易, 更有必要在结尾直接点明。我的学生写的《完美的雕塑》结尾:次日清晨, 大火熄灭了, 人们忙着抢救这无妄的火灾中存活的人们。一个消防员首先发现了他 (———如同一座大山, 双手擎天, 脸色坚毅, 高大而威严) 。在他身旁一同被烧焦的, 还有一个同样托举横梁的年轻女子, 她侧着头望着他。她———是他的妻子。在他们合力支撑之下, 生命之门仍在敞开!

(没有言语, 人们只是默默地瞻仰这人格铸就的伟大躯体。在旭日的微曛之下, 他们是两尊完美的雕塑。) 括号内的文字是修改时加上的。

二.写出真情实感

(一) 、渗透情感因素———真情感人。

“考试说明”在“基础等级”新增一条“感情真挚”。文章不是无病呻吟的“涂鸦”, 而是酸甜苦辣感情的寄托。要让阅卷老师感动, 自己首先要投入, 要动真感情。真情实感的文章往往是得高分的主要原因。但是, 综观学生的作文, 在抒情方面确实问题不少。或无情可抒, 苍白单薄, 或机械模仿, 情感失真, 或感情不够健康。那么, 怎样才能写出“真情”, 怎样才能写好“真情”呢?

结合近几年高考作文评分情况, 选取恰当的材料是关键。我们在选材时必须坚持两个原则:

1、真实原则。一篇文章, 如果材料完全虚构, 又谈何抒写真情, 使人感动呢?尤其是写记叙文, 就应该反映生活的本质, 抒发真挚的感情。当然, 强调“真实”不是说不能虚构, 不等于生活琐事的简单“拷贝”, 而是说虚构的情节也应该符合生活的必然规律, 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2、细节原则。人的成长变化往往是在一些不经意的小事上反映出来的。而最能撩拨我们心弦的, 也往往是一些小事。我们要善于选取有丰富内涵, 能感动人的细小材料, 以小见大, 在平淡中见真情, 于细微处见精神。为此, 我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关注细节, 激发他们感受生活的热情, 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例如我布置了《让妈妈》这样的半命题作文, 这本来就是一个最好写真实生活的题目, 而且通过作文希望学生更多地感受生活, 感恩生活。没想到不少学生写出的文章脱离生活实际, 或苍白或做作, 编故事的多。有一学生想写自己妈妈在升中考前半年里为自己操劳并担忧而没睡过一个好觉, 于是标题定为《让妈妈好好睡一觉》, 但缺乏细节, 没有自己的感受, 因而整篇文章显得干瘪而平淡。我建议她如果真有切身体会就选择三个最触动自己内心的情节并通过细节描写真实的情感。于是她选择了一闭上眼睛就出现在脑海的三个镜头, 并用三个对她而言特殊的日子做小标题, 通过母女对话和自己的心理描写及母亲的动作描写, 层次清晰、细节感人, 完全塑造出一位为了孩子无怨付出甚至于生命不顾的母亲和一位用行动回报母亲的好孩子, 这篇文章被当作优秀范文发到年级每一位学生手里。她由此有了写作的方向。真实细腻的细节描写, 向来就是动人情思的。《背影》最感人处, 就在于父亲蹒跚地努力地穿过铁道爬上月台为“我”买橘子的细节描写。

(二) 、让内容具有生命力———关注生活。

《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 让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 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热爱生活, 表达真情实感。”这就要求作文教学应该树立生活的大语文观, 努力做到生活作文化, 作文生活化, 引导学生走进生活, 关注生活, 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周围的世界, 然后将自己观察感受所得付诸语言文字。

方法一:走出回忆, 走进生活。可以鼓励学生及时地把所见、所闻、所感记下来, 要求学生每天记生活日记, 有话则长, 无话则短, 最好也加进一点自己的看法, 每周再从中选取一件印象深刻的事写具体、详细。这样长期坚持, 学生写起文章来就会胸有成竹, 左右逢源, 得心应手。

以《带着感动出发》为题, 没想到学生的作文东拼西凑、套用模式、口号连篇, 缺乏真情实感。这个作文题, 一个着力点就是“感动”, 那可以是一个事件, 也可以是一种情感, 甚至是一个生活片段。但无论如何, 这都应该是一篇“动情”的文章;如果不能动人, 或者情淡, 或者情虚, 都立不住脚, 而“带着感动”就要求我们写一篇“有我之文”。其实, 在生活中, 感动我们的事物有很多, 亲情, 师长的关爱, 友谊, 包括一个微笑, 一句问候, 一杯清茶, 仁人志士的追求, 知识分子的气节, 乃至花鸟鱼虫飞禽走兽等一切生命的情思, 都会触动我们的心弦, 让我们在感动中, 感悟到生命的高贵与尊严, 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而这些“感动”, 又常常激励我们向前迈进。但学生常常把这些“感动”弃置到一边, 而要去捏造一些没有“感动”的感动。

方法二:走出校园, 关注社会。作文题《带着感动出发》契合了2008年的中国“事件”和中国“情绪”。南方雪灾, 奥运火炬接力, 齐心对待“藏独”, 汶川的大地震, 北京奥运会……无一不是感动中国的大事件。我们就很容易带着2008年的感动出发, 复苏一种古老的中华文化, 复兴起中华民族的道义。正如5月的汶川, 我们温家宝总理满面热泪和嘶哑嗓音, 还有“多难兴邦”的启示。中国人的2008, 我们是集体带着感动出发的。

方法三:创设情境, 激发情感。充分利用网络影视资源, 带进课堂;或者是讲述真实的故事。如北京奥运会是我们关注的焦点, 气势恢弘的开幕式, 一次次升起的五星红旗, 一遍遍奏响的《义勇军进行曲》, 一张张洋溢着热情、自豪的笑脸, 我们伟大的祖国在世界舞台上无与伦比的精彩表现震撼着我们, 我们为之感动, 我们为之自豪。

因此, 生活永远是作文的不竭源泉。

三.让语言亮起来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句子不通, 语流不畅的文章, 不管你观点如何深刻、新颖, 构思如何巧妙、严谨, 也很难打动读者。高考考纲提出:语言通顺 (基础等级) , 有文采 (发展等级) 。在高考阅卷中, 语言表达是否准确、生动、富于表现力, 在各项指标中权重值往往最高。

我们学生作文的语言往往干瘪、枯燥、乏味, 缺乏灵动与生气。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方面:语言平俗, 形象简单;用语繁琐, 句式单调;叙述枯燥, 表达简陋;一叙到底, 不够生动。

那么, 针对以上问题, 我们在应试作文中怎样做到“有文采”呢?

下面是一学生描写人物的片段:

门被打坏了, 开了一个拳头大的窟窿。班主任来了, 说:“谁踢坏的?”捣乱鬼董小天说:“没看见。”旁边的张小勇还帮董小天说话。高芳芳说:“是董小天踢的。”董小天不承认。老师说:“还有谁看见的?”“没看见。”李星说。

修改后增加了不少细节描写:

门被打坏了, 开了一个篮球大的窟窿。班主任来了, 瞪着眼:“谁踢坏的?”捣乱鬼董小天斜着眼, 冷笑着:“鬼知道, 又没有人叫我一定要看好门?”旁边的张小勇, 朝老师做了鬼脸:“哈……, 开了窗, 好通风。”谁知这一下却惹恼了站在旁边的高芳芳。“是董小天, 他来时, 一阵风正好把门关了, 他就抬起脚, 用力一踢。”董小天脚一跺:“大白天别说梦话!你小心点, 不要诬陷好人!”“我才不瞎说呢, 大家都看见的。你凭什么, 做了坏事, 还要耍嘴。”老师说:“还有谁看见的?”“我, ……没看见。”李星使劲地咽了一口水, 神情恍惚。

人物各自的思想境界以及性格特点活灵活现。记叙文, 细节描写不可或缺, 贴切的细节描写更是文章的生命源泉。

在写作时, 还可以运用偶句, 使语言凝练;使用散句, 让语言流动;运用排比, 给语言增加一泻千里的气势;适当的反复, 给人一种一咏三叹的节奏。

在说理方面例如以“‘滴水穿石’的启示”为话题作文, 有学生写了这一段:“为何鲁迅如此受人敬爱?鲁迅的笔下不是绵绵情思, 奇幻的遐想, 是对国民、对民族的深刻思考, 对社会现象的深刻认识。”文题既然是“高度问题”, 此段就应该紧紧瞄准“高”字来写, 用两个“深”怕是没有正中“靶心”。修改后:“为何人民如此爱戴和敬仰鲁迅?为何旧势力如此害怕和憎恨鲁迅?是因为鲁迅的笔下没有风花雪月, 没有低愁浅恨, 有的是对社会弊端深入的认识, 有的是为疗救痼疾开出的精准的药方, 而这些无不反映出鲁迅‘凌泰山之顶’的文化视野和开风气之先的思想高度。”

经过修改, 使内容具体了, 突出了中心, 也显示了作者的语言功底。

语言的训练是通过感受好的语言, 通过大量精彩文、段、句的反复诵读和模拟, 通过对作文语言的反复自改和互改, 逐步形成自己良好的语言习惯和风格。

8.浅谈高三地理二轮复习策略 篇八

【关键词】高三地理;二轮复习;策略

二轮复习不等同于第二遍复习,也不是第一轮复习的简单重复,这是我们广大师生,尤其是学生应该明确的观念。经过第一轮详细、系统、全面深入的复习之后,学生有了一定的学科基础,在最后几个月内能否抓住机会,成功实现从基础知识到应用能力的转化,提高应试能力,将直接决定高考的成败。如何在二轮复习中提高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学习效率,使复习效益达到最大值,复习显得至关重要。

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笔者做一个初步分析。有的学生出现学习和复习效率停滞不前,甚至学过的知识感觉模糊。成绩再也难有较大提高,忽高忽低,飘浮不定的现象,有的老师称这为“高原现象”。有一部分学生经过一轮复习之后,学习激情开始减退,尤其是经过多次周考和月考后,成绩仍然不理想,他们对自己对地理失去了信心,抱着破罐破摔的想法。其次部分学生存在着畏难情绪,做练习遇到难题就不愿意动笔,甚至看到老师发试卷就叫苦连天,怕吃苦,不愿意吃苦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教学。最后,对于识记性的知识,多数学生认为简单,不愿意静下心来识记。总认为自己会一点,可事实上,一旦答起题来就会问题百出,不是知识点不全面,就是用词不当。

对于不同情况的学生应该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首先,对于处在“高原期”的学生,我们要帮助他们找到自己问题出现的原因,从而制订相应的符合自己的策略,鼓励他们要充满自信和毅力,尽快突破高原期,迎接“柳暗花明”的到来。对于丧失信心的学生,我们应采取适时激励的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和毅力。要运用课堂、作业评语、情感交流等各种渠道进行鼓励。让他们时时刻刻感觉到:“只要我努力,我就会有成功的希望。”再次,对于存在畏难情绪的和不重视基础知识的学生,需要精心挑选训练题进行训练,努力提高质量和针对性,克服试题多、滥的毛病,确保练习的效果。评讲试卷要突出重点、难点、常错点,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演练、积累临场经验,引导学生既要做题,又要思考。灌输只有会思考的学生,才是成功的学生的理念,不断反馈复习效果,调控复习进程。在训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才智和主体参与意识,师生共同总结解题的技巧、方法和规律。

为在二轮复习中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搞好教学,笔者就地理二轮复习还提出如下几点策略。

一、抓重点和难点

对于多数同学难以掌握的知识,要花大力气全面、系统的复习,有些难点知识要反复讲,讲练结合,在练习中总结方法,如地球运动、大气运动这两节内容,是高中地理的难点和重点。在复习时,可以多采用多媒体教学,这样更形象直观,如地球表面两点求最短距离和航线方向的问题,传统教学很难讲清楚,学生理解起来也很费力,而采用多媒体教学后,效果非常明显,很形象直观,不容易忘记。

二、分专题、系统地复习

确定几个有针对性的专题,把相关的知识都综合都一起,这样有利于学生把握知识脉络,建立知识结构,条理性更清楚。同时在复习时不妨多提问,让学生参与,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打破“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既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又让学生多参与,成为学习的主体,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多采用图表式教学

地理的知识和信息很多是以图表的形式体现出来的,离开了地图,就不能称之为地理学,因而在教学时一定要强调地图的作用,让学生多看地图册,多识记一些重要的地理事物,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成绩。

四、合理设置问题

问题设置的过程中,首先应该仔细的研读教材,明确该课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理清与其他课程相关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确定难点、重点,这样才能抓住核心问题,从而围绕核心设置关键的问题,再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设置一些辅助性的问题,同时注重问题的导向性和开放性。

五、规范学生语言表达,注重专业术语

在实际的考试中,很多时候因为学生表达没有逻辑,或是表达不够专业,太随意而不能拿到满意的分数,这样的失分很可惜。在二轮复习中,应该尽可能地让学生表达更规范。

总之,二轮复习,知识点多,复习时间紧促,难度大,如何提高学习效率,是每个师生都应关注的问题,有待于广大师生在教学中结合实际去摸索。

参考文献:

[1]余小玲.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浅谈高三二轮复习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17).

[2]刘胜兰.高三英语二轮复习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09(3).

[3]高三英语二轮复习策略.能飞英语网(http://www.langfly.com/).

上一篇:2023年健康教育主题活动计划下一篇:体育教案-第一周 第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