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育种技术研究进展

2024-08-04

作物育种技术研究进展(共10篇)

1.作物育种技术研究进展 篇一

作物育种总复习

绪论:1,概念

2,品种的作用

3,作物育种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1,概念

2,作物的繁殖方式类型、主要代表作物、遗传特点。

3,作物的品种类型

4,育种的目标;现代品种的特点。

第二章:1,概念

2,以来原划分种植资源的种类及特点。

3,主要作物的起源中心。

4,种植资源的保存方式。

第三章 1,概念

2,引种的主要理论

3,作物的生态类型的种类、主要代表类型。(气候、土壤、共栖生态型)4,水稻、小麦、玉米、棉花南北引种的规律。

第四章 1,概念

2,选择的变异来源

3,选择的基本方法及优缺点。

第五章,1,概念

2,杂交育种亲本选配的原则

3,利用系谱法处理杂种后代的方法、主要工作内容。

4,回交育种的优缺点,主要方法及工作内容。

第六章 1,概念

2,杂种优质利用的一般方法及主要内容。杂种优势计算方法。3,杂交种的种类及特点

4,利用三系制种的方法及工作内容。

第七章 1,概念

2,诱变育种的特点和主要方法。

第八章1概念

2,抗病虫育种抗性特点击鉴定方法。

3,水平抗性与垂直抗性的特点及育种特点

第九章,生物技术在育种中的利用

1,主要概念

2,分子标记的类别特定

2.作物育种技术研究进展 篇二

1 分子标记技术

1.1 分子标记的概念

分子标记技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分子标记技术包括可遗传并可检测的DNA序列或蛋白质。狭义的分子标记技术仅仅是指DNA标记。实践中, 狭义的分子标记概念被广泛接受。因此, 本文只针对DNA标记[1], 其实质是标记染色体DNA上特定的核苷酸序列。

1.2 分子标记技术的特点

相对于传统常规的遗传标记, 分子标记具有明显的优势: (1) 直接以DNA的形式表现, 突破表达基因的范围, 可以在任何组织、任何阶段进行检测, 不受季节、环境等客观因素限制; (2) 基因组DNA变异丰富, 具有多态性且遍布整个基因组, 有无限个可检测位点, 而且所有生物的检测程序基本相同; (3) 分子标记一般表现为中性, 不影响目标性状的表达; (4) 许多分子标记表现为共显性, 可以区分纯合基因型和杂合基因型, 这样有助于群体中目标基因的选择, 尤其是对隐形基因性状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1.3 分子标记的类型

从1980年至今, DNA分子标记技术已经发现了十多种, 大致可分为5种类型: (1) 基于分子杂交的分子标记技术; (2) 基于PCR的分子标记; (3) 基于限制性酶切和PCR的分子标记; (4) 基于单个核苷酸的分子标记; (5) 基于反转录转座子的分子标记。

2 分子标记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

分子标记技术使得作物育种的研究取得了跨越性的进步和成功, 它不仅使得生物学家能够直接从分子水平研究作物间的差异, 而且使得研究过程具体化、目标具体化。分子标记在作物育种中的具体应用如下。

2.1 建立遗传图谱

遗传图谱是遗传学的重要内容, 也是许多作物育种应用的理论依据和基础。目前几乎所有的重要农作物, 类似水稻、番茄、玉米、小麦、大豆、马铃薯、棉花、油菜等的RE LP图谱都已经构成, 而且随着多种标记的不断添加和定位, 有的分子遗传图谱正趋于饱和。分子图谱的建立, 为基因定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因为遗传图谱上标记数越多, 基因定位就越精确。其中水稻高密度分子遗传图谱的建立使得水稻的分子研究取得了巨大成功。

2.2 遗传多样性

分子标记遍布整个DNA基因组, 这就使得通过研究分子标记的多态性, 进而全面研究并评估研究对象的多样性, 最后揭示其遗传本质成为可能。然后通过对遗传多样性的结果进一步分析研究, 从而了解其系统发育和亲缘关系, 其中以分子标记为基础的比较基因组研究, 就有利于物种间的遗传同源性以及物种起源等重要课题的研究。

2.3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作物育种中优良品性的选择极其重要, 传统的选择方法仅仅依靠肉眼可见的表型, 不仅费时费力而且不可靠, 而分子标记使得作物育种实现从本质上进行选择, 更加具体科学。锁定与目标基因紧密相关的某个分子进行标记, 再据其选择目标性状的基因型, 即标记辅助选择, 这是分子标记最重要的应用[2,3]。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具体包括质量性状的标记辅助选择和数量性状的标记辅助选择。

很多作物育种中选择的优良品性表现为质量性状, 例如抗病性、抗虫性、抗盐和抗旱等抗逆性。这种通过对目标基因进行质量性状的选择被称为前景选择, 这种选择使得基因聚合和基因转移成为事实。质量性状如抗病性的表现可能受众多未知因素的影响, 利用分子标记技术锁定抗病基因的某个重要分子进行辅助筛选, 不仅可以排除某些因素的影响, 而且可以在早代就进行筛选, 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作物优秀质量品性的育种效率。

作物育种中数量性状的选择也很重要, 如产量、成熟期和品质等。数量性状容易受季节、环境因素的影响, 给传统育种带来不便。然而因为分子标记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使得可以将复杂的数量性状进行分解[4,5], 进而可以像研究质量性状基因一样分别对其多个基因进行逐一研究。

2.4 品种鉴定

分子标记可以通过不同品种的指纹图谱来进行品种鉴定和新品种的研发、品种纯度检验等工作。像小麦、水稻等都是自花授粉, 马铃薯、甘薯都是无性繁殖, 所以同一品种不同植株可能具有相同的遗传背景, 因而, 任何植株的分子标记都能够代表其所属的品种的独特品性。历史研究表明, 同一品种不同植株的DNA指纹相同, 品种不同DNA指纹相同的概率微乎其微, 这对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起到重要作用。

2.5 核心种质的保存

人们逐渐意识到植物遗传资源的重要性, 对遗传资源的收集和保存越来越重视, 使得资源保存数量越来越多, 这不仅给资源管理带来困难, 而且给资源有效利用带来困扰。1984年提出的建立核心种质, 使得上述问题得到很好解决。核心种质的建立基于对整个种质资源的收集整理并进一步分组, 而分子标记对种植资源的鉴定和分组至关重要。这就使得科学家们能够更好地利用核心种质进而建立核心种质系统, 为以后的作物育种提供基础。

3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中存在的问题

如今, 分子标志技术在作物育种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果, 很多作物的重要性状的基因已经被标记定位, 但是并没有育成品系或是品种, 目前的研究止于标记鉴定、定位、绘图等较为基础的阶段, 通过分子标记技术进一步提高作物育种效率和扩大培育优良品种和品系的规模还只是设想、仍难实现。其原因表现如下:

3.1 分子标记鉴定与辅助育种严重脱节

很多研究者只是把研究目标放在鉴定重要的标记上, 而没有为下一步标记辅助育种做准备甚至没有考虑, 这就使得他们选材进行研究时, 只考虑鉴定标记的可行性, 而没有考虑在直接培育优良品种或品系的基础上去选择亲本, 从而导致获得标记时, 只能作为育种的中间材料。如果研究者直接选择优良品种或品系作为研究亲本, 就可以更容易进一步发掘更加优良的品种或品系[6,7]。

3.2 分子标记的鉴定技术有待提高

近几年来, 分子标记鉴定技术虽然初步实现了实用性的提高和成本的降低, 但是效率还是不尽人意。其中对于质量性状的鉴定, 技术虽然基本成熟, 但是仍然不够精简, 成本高且耗时。对于数量形状的鉴定, 仍然没有突破技术难关, 有待科学家们进一步快速开发、准确定位。可能也正因为这些问题, 导致很多研究者将大量精力、经费投入到前期分子标记鉴定和定位环节, 使得下一环节辅助育种难以顾忌[8]。

3.3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有待完善

目前的分子标记技术, 对于单个或者简单的几个基因的选择是有效的, 但是对于数量形状, 因其受多基因控制, 使得数量性状标记辅助选择止步不前。

4 小结

分子标记技术在作物育种方面应用时间虽然不是很长, 但是展现出巨大的生命力, 成为作物育种的不可替代的重要途径。而且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新成果及其新技术, 为标记鉴定和辅助选择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带来希望。分子标记技术必将逐步走向低成本、高效率、更加简单稳定的道路, 分子标记技术在作物育种方面也必将取得更大的进展, 进一步推进作物育种进程。

参考文献

[1]王兵伟, 覃永嫒, 覃嘉明, 等.SRAP分子标记分析广西糯玉米地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J].南方农业学报, 2013, 44 (1) :12-16.

[2]李丹, 袁成国, 吴海彬, 等.普通小麦品种农大399抗白粉病基因SSR和AFLP-SCAR分子标记[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3, 14 (1) :104-108, 114.

[3]张国华, 高明刚, 张桂芝, 等.黄淮麦区小麦品种 (系) 产量性状与分子标记的关联分析[J].作物学报, 2013, 39 (7) :1187-1199.

[4]杨林栋.分子标记技术及其在大白菜遗传育种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 2015 (4) :30-33.

[5]刘洋, 刘二宝, 曾思远, 等.杂交粳稻亲本米质性状配合力的分子标记区段检测[J].中国水稻科学, 2015 (4) :373-381.

[6]王辉, 李双铃, 任艳, 等.利用AhM ITE转座子分子标记研究花生栽培种及高世代材料的亲缘关系[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13, 21 (10) :1176-1184.

[7]张羽.分子标记技术的产生与引物设计[J].江苏农业科学, 2014 (6) :47-51.

3.农作物太空育种进展及其发展建议 篇三

关键词:农作物;太空育种;进展;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S335.2+9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1-4942(2012)10-0037-03

农作物空间诱变育种(或称航天诱变育种、太空育种)是指利用太空运载工具如飞船、返回式卫星和高空气球等将农作物种子带到200~400 km太空环境,利用太空特殊环境(空间宇宙射线、高能粒子、微重力、高真空和弱磁场等因素)诱变农作物种子产生变异后再返回到地面的选育新种质、新材料、新品种的作物育种技术。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将航天技术用于育种的国家。通过太空中多种因子的共同作用,可使种子基因实现地面上难以实现的有益变异,从而缩短地面育种周期,提高育种效率。试验表明:该技术具有变异幅度大、有利变异增多、能使作物生育期缩短、抗病能力增强和作物产量提高等特点,是一种很好的育种方法。

1 发展历程

1.1 准备阶段(1987~1995)

1987年8月5日,随着我国第9颗返回式科学实验卫星的成功发射,一批农作物种子、菌种和昆虫等地球生物被送上了遥远的天空,开启了我国农作物种子首次太空之旅。当时,搭载作物种子的目的并非计划育种,只是想观察空间环境对植物遗传性是否产生影响。结果,科学家在实验中发现,上过天的种子中发生了一些意外的遗传变异,因此人们开始考虑利用这种方式进行农作物育种。

此后,在1987年9月9日、1988年8月5日、1990年10月5日、1992年8月9日及1992年10月6日,我国又连续发射了5颗返回式卫星,除了搭载植物种子、菌种、藻类、昆虫、鱼、动物细胞外,还搭载了部分测试仪器,我国航天育种研究工作全面展开。

1991年随着“航天效益工程”的提出,航天育种被列为该工程的重要项目。1994年,有关部门组织一批专家对已搭载品种地面培育情况进行了一次历时3个月的全国范围的调研。经过农业专家、生物专家、航天专家近10个月的评审,航天育种的前景令与会专家充满信心。为进一步推动航天育种事业的发展,1995年,农业部和中国航天等有关部门就进一步加强我国航天育种工作进行了多次专门会谈,并组织召开了多次研讨会。农业、航天和原子能方面的专家一致建议,应将航天育种工程列入國家重大科技工程计划,按照系统工程的办法组织实施。

1.2 立项阶段(1996~2005)

1996年1月16日,第一次全国航天育种技术交流研讨会召开。王淦昌院士联合7位著名专家学者联名给中央写信,建议把航天育种工程列入国家计划,发射一颗农业卫星,为我国农业发展服务。6月,农业部联合中国航天总公司向原国家计委报送了《利用返回式卫星开展农作物航天育种工程项目建议书》。

2000年2月17日,原国家计委批复了航天育种工程项目建议书。10月,农业部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向原国家计委报送了《航天育种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10月12日,《航天育种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了国家有关部委的评估。

2003年4月22日,国务院批准了《关于审批航天育种工程项目可行性报告的请示》。同年5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国防科工委共同下达了“印发《关于审批航天育种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请示》通知”。项目建设内容包括育种卫星的研制、发射、回收,地面育种试验,机理研究与模拟试验等部分,总投资2.85亿元。

1.3 发展阶段(2005年至今)

2005年2月5日,农业部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联合将《航天育种系统工程研制总要求》报送国防科工委。4月19日,国防科工委在北京召开了航天育种卫星工程第一次大总体协调会,明确了“航天育种系统工程研制总要求”的各项内容。7月26日,国防科工委正式批准了《航天育种系统工程研制总要求》,航天育种工程开始实施。

2006年2月15日,国防科工委审查通过育种卫星有效载荷状态。3月14日,农业部、国防科工委联合发布了《育种卫星装载材料征集指南》。4月26日,农业部组织召开了育种卫星装载材料评审会。6月9日,国防科工委在北京召开了航天育种卫星工程第二次大总体协调会。7月,育种卫星和运载火箭完成全部工厂研制工作,卫星待命进场发射,同期卫星装载种子完成筛选和初步分析工作。9月9日,我国第一颗以空间诱变育种为主要任务的返回式科学试验卫星——实践八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9月24日,在轨运行15天后,实践八号育种卫星在四川遂宁回收场成功返回。9月26日,国防科工委将返回的农作物种子正式交付农业部,航天育种进入实质性研究阶段。卫星返回后,经对航天飞行后的种子材料进行必要检测,农业部即按不同的生态区域,组织全国各有关育种科研单位全面展开地面育种研究工作。

实践八号育种卫星共装载包括水稻等在内的九大类作物共计2 020份,总重量208.816 kg,涉及152个物种,包括水稻382份,麦类3种363份,玉米226份,棉麻4种118份,油料5种264份,蔬菜31种201份,林果花卉36种100份,微生物菌种16种116份,小杂粮等52种250份。参与地面育种的科研单位有中国农业科学院所属12个研究所、中国科学院2个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等12所高校以及17个省、市、自治区的农业科研院所。地面育种的研究内容包括,严格按照统一的育种试验规范全面开展地面试验研究,从中筛选具有重要育种利用价值的新材料,培育新品种,进行推广和普及;结合空间环境探测及地面模拟空间环境因素试验,开展空间环境因素与生物体相互作用的效应研究,力求回答航天环境诱发生物变异的机理等基本科学问题,促进航天育种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

2 航天育种成就

经太空育种和多年地面种植筛选,截至目前,通过航天搭载已培育出了50多个具有稳产、高产性能的粮食、蔬菜、瓜果、花卉等农作物新品种(系)。其中包括水稻、小麦、番茄、青椒和芝麻在内的30多个新品种或新组合已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并已进入市场推广;几十个后续品系已进入区域试验或品种审定阶段。农业专家表示,传统的农业育种一般需要8~10年时间,而航天育种有可能将时间缩短一半。目前,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品种选育是提高农作物产量的重要出路,航天技术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例如,福建通过航天育种培育的3个水稻品种,6.7 hm2面积上单产达到12 000 kg/hm2。其“中II优航1号”是全国首个6.7 hm2面积上单产达到13 500 kg/hm2的超级稻,至今仍保持再生稻头季、再生季和全国6.7 hm2面积单产3项世界记录,推广面积达到13.3×104 hm2。它将优质、超高产合于一体,在福建省晚杂优区试中,产量比对照品种汕优63平均增产9.61%,达极显著水平,单产和日产均居参试组合首位,创“六五”攻关以来该省所有参加省区试品种、组合产量最高纪录。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该品种的精米率、整精米率、粒长、碱消值、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六项指标达优质米一级标准。2005年通过国家审定,现正加速示范推广。

华航1号水稻新品种穗大粒多、结实率高,可增产10%,单产达7 500 kg/hm2以上,已推广20×104 hm2以上。利用空间诱变技术培育的部分水稻和小麦新材料已分别进入常规育种及杂交稻育种计划,并为全国多家育种单位所引进和利用,对促进稻麦育种起到了重要作用。

经空间诱变技术育出的青椒单果重在250 g以上,单产7.5 ×104 kg/hm2左右,维生素C含量增加20%。江西广昌县利用航天育种培植出了特大粒白莲种卫星3号,每粒莲子2.4 g以上,比常规品种可增产60%,目前成了江西广昌的品牌和脱贫致富产业。利用空间育种,我国科学家还培育出了特大粒的红小豆、特长的油菜、含铁量增加69%的巨穗谷子,紫色、红色、茶色、绿色的水稻,早熟高产的红薯和高产大葱等。专家认为,以上成果均是利用其他育种手段难以获得的罕见种质突变体。

太空5号是我国利用航天技术育成并审定的第一个优质、高产小麦新品种(河南省农科院小麦所育成),两年省区试产量平均较对照增产3.81%,属制作优质饼干、糕点类型品种,2002年9月通过河南省品种审定。经农业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分析,粗蛋白質含量10.6%,湿面筋22%,吸水率54.2%,形成时间1.7 min,稳定时间1.8 min,达到国标优质弱筋小麦标准。

我国专家还充分发挥航天诱变种质创新的优势,获得了大量特异性十分突出的稻麦新种质、新材料,如优质抗倒型水稻新种质“航1号”和“航81号”,优质大穗型水稻恢复系“航恢6号”、“航恢7号”、“航恢8号”,优质极早熟小麦新种质“早优8581”等。目前,这些新种质已广泛应用于稻麦常规育种和杂种优势育种。与此同时,航天育种关键技术创新研究也取得重要进展。从粒子生物学、物理场生物学和重力生物学等不同角度研究了航天环境各因素的诱变特异性,开创了地面模拟航天环境诱变作物遗传改良的新途径,为全面探索航天诱变育种机理和建立航天育种技术新体系迈出了坚实的一步。3 问题与建议

目前我国作物航天育种的研究应用总体上还处在初级阶段,在作物空间环境响应或诱变机理、提高突变预见性和选择效率等基础研究方面明显滞后于应用研究。为了适应航天技术发展的需要,必须加强理论方法学及其相关基础研究,明确航天诱变育种作用的机理,特别是要深入探讨空间诱变的分子生物学机理,寻找与空间诱变育种有关的主要环境条件,弄清空间诱变重要性状的遗传规律,为作物航天诱变育种应用奠定理论基础。建议在国家“863”、“973”和自然科学基金等计划中设立重大项目或重点项目,促进航天育种技术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

近年来,我国作物航天育种技术取得了许多进展,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与其它育种方法相比还有不少差距。总体而言,目前我国航天诱变育种仅限于植物种子和微生物等材料的搭载,搭载材料的研究工作多数还停留在大田突变体的直接筛选上,而缺乏对于不同作物、品种或组织等对空间条件的敏感性差异的比较研究;我国航天诱变技术在不同作物之间发展还不平衡,在水稻、小麦、番茄、青椒等作物上应用较为成功,但在玉米、大豆、油菜等作物上尚待深入研究应用。将细胞工程技术、分子育种技术等与航天诱变技术有效结合以大幅度提高育种选择效率方面还十分薄弱。作物航天育种的理论、方法和高效育种技术体系有待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参 考 文 献:

[1]刘录祥,王 晶,赵林姝,等.作物空间诱变效应及其地面模拟研究进展[J].核农学报,2004,18(4):247-251.

[2]刘录祥,王 晶,赵林姝,等.零磁空间诱变小麦的生物效应研究[J].核农学报,2002,16(1):2-7.

[3]刘录祥,孙其信,王士芸.灰色系统理论应用于农作物新品种综合评估初探[J].中国农业科学,1989,22(3):22-27.

4.作物育种技术研究进展 篇四

绪论:作物(植物)育种学的概念、品种的特性及良种的作用,明确作物(植物)育种学的任务与发展趋势。

育种目标及育种途径:育种目标和育种途径的概念,育种目标内容及制定原则,理解育种目标与育种途径的关系。

作物(植物)的繁殖:主要植物的常用繁殖方式,繁殖方式对群体遗传结构的影响,作物品种的概念和类型。

作物(植物)的种质资源:种质及种质资源的概念、种质资源的工作内容和植物的繁殖方式、品种类型及育种特点,充分认识种质资源的重要性及其保护的迫切性,了解国内外种质资源的工作概况、作物起源中心论以及起源于我国的主要植物种质资源。

引种:引种的意义,掌握引种的概念、原理和方法。

选择育种:选择的作用,选择育种意义,有性繁殖植物的选择方法、芽变选种的方法以及加速选种进程的主要方法。

杂交育种:杂交育种的意义,常规有性杂交育种及其辅助手段,回交育种、远缘杂交育种的基本概念和程序,远缘杂交不亲和性、不育性的特点及其克服方法。

杂种优势利用育种:杂种优势育种的意义,杂种优势、配合力、自交系、雄性不育系及自交不亲和系的概念,自交系、雄性不育系、自交不亲和系的选育及繁殖方法,杂种优势机理、配合力概念及计算方法、雄性不育性及自交不亲和性的遗传机理及生产应用。诱变育种:诱变作用的机理,诱变育种的概念及特点,诱变育种的方法。

生物技术育种:离体培养技术在作物(植物)育种中的作用,花粉培养、细胞培养、体细胞杂交的方法与步骤,基因工程、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概念,基因工程的方法与步骤,分子标记的种类及其原理和方法,生物技术在育种上的应用。

抗性育种:抗病虫、抗逆的概念,抗性遗传。

5.农作物种植管理技术研究论文 篇五

第二,以生态化发展为导向,选用绿色无公害栽培措施,实现农作物管理方法升级[1]。将这一内容列为农作物管理基本原则,与当前的生态化建设需求密切相关。由于农业与环境的关系密不可分,所以,在进行农作物种植管理时必须遵循这一原则,利用先进的生物技术,使生产出的农产品在市场中更具竞争力,同时为环保工作贡献力量。

第三,将规模化、科学化种植作为指导,改善农作物种植状态,为管理工作的落实奠定基础。我国虽为农业大国,但并非农业强国,在农业发达国家,作物的种植管理已经形成标准化、规范化流程,在一系列的农资供应、技术管理、质量控制上都体现出了工业化的管理标准。所以,为了进一步提升我国农作物的种植管理水平,必须遵循这一原则进行探索和尝试。

6.作物育种技术研究进展 篇六

有学生因对课程不敢兴趣或其他原因, 有整晚上网的, 有晚上打工挣钱白天打瞌睡的, 有上课学英语或学自学考试课程的……每次我都在强调不要在课堂做这些事, 但收效甚微。有时候, 我甚至打算放弃这些学生, 但职业道德告诉我, 不能这样。不听课、不学习的学生各有各的原因, 如若放弃他们, 无形中也会影响其他爱学习学生的情绪。作为老师, 首先要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讲课艺术, 同时要很清醒地认识到, 在专业课的教学中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包括学习态度、专业思想、政治思想) 非常非常重要, 我们不是专职的思想教育老师, 专业课也不容许我们花大量的时间做思想教育工作, 但施教者要巧妙地将思想教育与专业课教学巧妙联系, 不能讲专业课而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思想教育。

“面对遇到的种种问题, 不能立刻被情绪淹没, 而要去分析它, 如此会让你满心都是收获, 没有所失”。于是, 我努力使自己的心平静, 然后去分析这些现象, 我才发现原来拥有种种原因。接着我做了一些尝试, 虽不能对所有不愿学习的学生起作用, 但只要在一个学生身上发挥效果, 就是课堂教学的胜利。

现在各门课程课堂教学都按照教学日历要求授课, 每章的内容所用讲课学时都提前做了计划。课堂教学效果一定是师生互动的结果, 专业课老师讲一门课, 但听众每年都在变, 教学日历的规定除非课改, 否则变化不大。因此, 我认为不能拘泥于教学日历的规定时间授课。每门课程, 讲好第一节课 (有的叫绪论, 有的叫序言, 还有的叫引言) 很重要。《作物育种学》绪论按照教学计划是1~2学时完成, 但我每次都会根据班级情况及时代的变化愿意花更多的时间讲解绪论, 与学生们共同分享作物育种工作带给我们的幸福感。在《绪论》的讲解中我会留下很多伏笔, 有待日后各章的讲授中解决。当然, 有的学生想提前知道答案, 就得课间课后找我探讨。讲解《绪论》基本都以自己从事鲜食玉米育种的工作体会起头, 讲育种工作的困难与寂寞, 也讲新品种诞生后带给我们的快乐感。总之一定要把正能量的东西首先带入课堂。2000年首批最高科学技术奖颁发给了袁隆平和吴文俊, 袁隆平是我们作物育种界的骄傲, 也是全国人民的骄傲, 更是世界人民的骄傲。很多非农业领域的人士虽不清楚袁隆平做的工作, 但大都知道他的事迹。2006年, 最高科学技术奖颁给了李振声。袁隆平从事水稻育种工作, 李振声从事小麦育种工作, 他们都是我们育种人的骄傲, 这对激励农学及种子工程专业学生认真学习很有帮助。学习了这门课程, 算是刚刚踏入作物育种工作的门槛, 有志于此的学生此时起就可以准备了……

有一次, 我在下课前给学生们讲了本专业的发展趋势, 以及本专业与经济有关的问题, 我看到他们都聚精会神地望着我听。课间休息时不再熙熙攘攘或趴在课桌上睡觉。上课时一个个眼睛盯着我, 生怕漏掉什么信息没有听到。后来, 我也试着在讲课的各个时间段插入一些名人经历 (比如孟德尔、摩尔根、麦克林托克等的生平事迹) ;本专业有关的热点话题 (比如基因武器、埃博拉病毒、转基因作物崔永元与方舟子之争等) ;还有科学家们是如何巧妙地应用辩证与统一的思想观念解决科学问题;上课的当天或前一天国内国际发生的热点问题, 上课铃声响后我也会花1~2分钟的时间与大家共享……这样, 上课的效果比往日更好, 学生们笑了, 大脑飞快地转了, 坐座位一天比一天靠前了 (注:不听课的学生大都选择坐后排) 。课堂中, 我经常会提简单问题让那些上课不认真听讲, 经常坐后排的学生回答, 如果不能正确回答, 要求他们下节课提出问题老师回答。只有提出高质量问题了才可以计入平时表现成绩, 抵消上课消极听课的不良表现。老师的课堂提问很重要, 如果提的问题笔记本和书上有现成的答案, 这样的问题没有意义。要提出答案可能不唯一, 但要经过查文献或认真思考讨论后才能解答的问题。也可以学生问老师答, 学生互问互答, 学生提出的有质量的问题, 加平时分, 激发他们动脑思考的热情。

一次, 一个学生的问题难住了我, 我当着全班的学生说:这个问题问得很好, 答案求证后我告诉大家。后来我发现, 在这件小事后很多学生都大胆地问一些问题, 个别学生思维非常活跃, 问的问题常常会难住我。对于我的回答, 我容许学生与我争论, 当着全班学生的面, 如果我的理由不及他们的充分, 我会当面“认输”, 但我从来不会“为难”某个学生, 即使是不听课的。有一次我训了一位不听课的学生, 他很赌气, 更不愿听课了。我平时主动找他聊一些生活中的事, 而不提及他不听课的事, 他的态度慢慢变了, 很主动问我一些问题, 并在课堂上对我讲课的内容大胆质疑。课后留与作物育种专业有关并紧扣时代主题的问题, 下节课前花5分钟左右交流讨论, 如果大家对这个问题讨论热情高, 可课后或专门花时间继续探讨。

是啊, 我们现在生活在市场经济的时代, 我们的学生怎会不被金钱所诱惑呢?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名扬千古, 我们的学生怎么可以一次一次地重复前人的学问而不对前端有一点点关注呢?我们的脚步总是被这个社会逼得如此匆匆, 我们学生的心灵怎么不需要任课老师的支持与安慰呢?

每一堂课无须讲得太细, 而是要精。汉字, 中国人永远都看得懂, 简单的专业理论与公式, 学生自己能够学会, 每堂课抽点时间讨论与专业有关的事 (要与当时的讲课内容巧妙结合) , 可以是自热科学的、社会科学的, 甚至政治的、经济的。这样, 学生的心火将会越烧越旺, 只讲枯燥乏味的专业知识, 学生的心是会寒冷的。学生保持良好的学风, 认真学习专业知识, 拥有良好的政治素质, 三者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学校的学风单凭一个专业课任课老师改变不了, 但班级的学风我们有义务适时适度去引导纠正, 要言传身教, 以身作则。有了积极进取的学习环境, 学生自然会想方设法认真听课。没有哪位科学家能够脱离时代与政治, 作为社会的一分子, 不能对政治不闻不问, 我们这样, 我们的学生也应如此。这就需要任课老师下点功夫, 帮助学生们树立生活的信心, 培养他们对他人、班级、学校、社会的爱心, 对身边的不良现象给予正确的分析。即使是一成不变的专业课, 讲课也要紧跟时代, 与时俱进, 除了教他们专业知识, 也要教育他们紧跟时代步伐, 关心政治, 关心国家大事小事。讲授作物育种学每一章我会紧扣课程主题, 但不都是就事论事。比如, 第二章《种质资源》, 我会从哲学和社会学角度讲什么是资源, 我会告诉我的学生:你们都属于宝贵的人才资源, 你们是我们作物育种家的储备资源, 在座的当中, 若干年后或许会诞生一位袁隆平式的人物, 那将是我的骄傲。讲到第三章《育种目标》, 我会问大家什么是学习目标, 什么是人生目标, 问大家听本堂课程的目标及学习作物育种学课程的目标是什么, 大家的答案五花八门。绪论、种质资源、育种目标三部分内容讲过后, 我都会让学生们用作物育种学专业术语替换谚语“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此后, 真正开始育种方法的学习, 在这块“黑色的土地上” (指黑板) 育种, 是否能有所收获, 就需要课堂中师生紧密配合。

过去, 我以“假如我是育种家”为题, 组织大家演讲, 有时作为考题用在期终考试试卷中。2012年11月29日, 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参观《复兴之路》展览, 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就中国梦展开阐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2013年3月17日, 习近平同志再次畅谈“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并号召人们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2013年起, 我以“我的梦、中国梦、育种梦”为题布置作业, 大家心领神会, 作业的积极性有了, 演讲的热情也变高了。

最后, 我想说我们要让我们的学生获得信心, 提高热情, 我们不能把那些成功者的经验之谈不加区分分析地灌输给他们。我们应该让学生们坚信:成功并没有那么艰难, 也并没有那么容易。但只要你去努力, 路是脚踏出来的, 气球膨胀到一定程度自然会爆。事实上成功者的事迹也的确如此!机遇永远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 现在不好好学习, 等到使用时, 方恨知识少。

摘要:近年来, 农科类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相比有很多明显不同之处, 时代在变, 不能简单地用学风下降来评价。为适应新形势, 各个教学环节的教法也要与时俱进。课堂教学是农学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之一, 当前, 对于绝大部分学生, 都不可能选择课前预习、课后复习, 更多的还是在工作中结合实践和课堂所学再学习, 因此, 抓好课堂教学质量非常重要。执教者根据课程性质、受教者等具体情况采取适合的教学方法, 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认真听讲, 充分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 提高教学效果。本文就如何让学生专注农学专业课《作物育种学》课堂教学, 谈了一点方法, 供参考。

7.作物育种技术研究进展 篇七

建立商业化育种体系,积极推进构建一批种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为有实力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建立品种审定绿色通道。

推动种子企业兼并重组,鼓励大型优势种子企业整合农作物种业资源,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

■权威解读

山东寿光每年种子交易额在6亿元人民币以上,但洋种子已占据半壁江山。

我国目前拥有种子经营许可证的企业8700多家,但具有研发能力的只有100家左右,而真正实现产业化运作的不足80家。

这些数字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世界人口大国来讲,不啻为一种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日前,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首次明确了农作物种业的地位、种业科研的分工和企业的主体地位,并把建立商业化育种体系作为重点任务,描绘出下一个10年我国种业发展的蓝图。

科研院所:“回归”基础性公益性研究

《意见》首次明确了种业科研的分工,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要重点开展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新机制。

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副司长马淑萍在近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坦陈,我国种业从2000年开始进入市场,目前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商业化的农作物种业科研体制机制尚未建立,科研与生产脱节,育种方法、技术和模式落后,创新能力不强。

“育种最大的挑战是成本高,风险大。”一位业内专家称,一些公益性研究院所自办企业,但由于承担风险的责任主体不明确,导致研发人员不一定按照市场需要研发新产品,造成长期以来的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现象。

她表示,“各归其位”无疑有望从深层次解决这一难题。“公益性科研机构应该着力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如创造新的育种技术、育种手段和育种理论等等,让这些成果为全行业服务,回归公益性的本质。”《意见》也提出,力争到“十二五”末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与其开办的种子企业基本实现“事企脱钩”。

目前,我国种质资源改良、育种方法、技术创新等基础性、公益性研究薄弱。据介绍,全国有39万份种质资源,而经过科研作出全面评价的只有5000份。“怎样把这笔巨大的财富转变成现实的生产力,就需要科研院所加大对这些材料的深入研究,甚至是对这些材料的创制,供给育种家进行品种选育,这样才能支撑现代种业的发展。”马淑萍在会上回答媒体提问时,表达了强化农作物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的紧迫性。

《意见》提出,科研单位重点开展农作物种质资源搜集、保护、鉴定、育种材料的改良和创新等基础性、前沿性、公益性研究。同时,国家将加大对优势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基础性、公益性研究投入,支持科研单位的种质资源、科研人才等要素向种子企业流动,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资本为纽带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农作物种业科技创新模式。

企业:市场竞争“挑大梁”

《意见》首次明确了企业的主体地位,明确种子企业是商业化育种的主体,是种业发展的主体。

反观我国种业企业的研发投入,与此目标的差距不容忽视。据农业部统计,国内种子企业数量高达8700多家,多以产、销为主,拥有自主品种权的企业只有100多家,拥有科研能力的种子企业不到总数的1.5%,研发费用投入平均不到销售收入的1%。而发达国家的种业企业研发费用一般为销售收入的8%~12%。

“商业化育种逐步转向企业,以企业为主来开展商业化运作,这是世界发达国家成功的经验,也是跨国种子集团的一些成功的模式。”马淑萍在会上说,《意见》明确了种业的发展方向,那就是充分利用公益性研究成果,按照市场化、产业化育种模式开展品种研发,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新机制。

为此,国家将在企业注册资金、固定资产、研发能力和技术水平等方面大幅提高市场准入门槛,推动种子企业兼并重组;积极推进构建一批种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为有实力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建立品种审定绿色通道;对具有育种能力、市场占有率较高、经营规模较大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予以重点支持,增强其创新能力。

“这些政策的落实,必将促进我们种子企业竞争能力的提升。有远见的企业应加紧发展、迅速积累,相信不久以后一批重视核心技术创新、遵循市场规律的种业企业会迅速成长起来。”业内专家对此充满信心。

由于缺乏研发能力,“育种不如买种”的现象在目前国内种业普遍存在。看来,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尚需很长的路要走。马淑萍表示:“到2020年,我国要形成科研分工合理、产学研相结合、资源集中、运行高效的育种新机制。”

对于产学研如何实现对接,这位业内专家认为,用为企业提供共性服务的水平和质量来考核评价科研院所,可以实现机制性对接,达到政府、科研院所和企业多赢。她还建议,完善相关政策,让育种家能够自由地在企业和研究所之间流动,以此激发企业育种的积极性,并且首选低成本、低风险和高效率的育种技术。

除了补上研发能力短板外,专家同时建议,企业要增强知识产权意识,保护基因专利,“别让外国公司轻而易举地把我们的当家品种变成了他们的基因产品,然后大规模推广后,向我们坐收专利费。”

政府:多项扶持政策“培育”种业

为加快种业产业升级,《意见》提出将出台多项扶持政策,着力提升我国农作物种业科技创新能力、企业竞争能力、供种保障能力和市场监管能力。

中央财政支持“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开展商业化育种,支持种子企业引进国内外先进育种技术、装备和高端人才,并购优势科研单位或种子企业,促进企业发展壮大。

免征“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种子生产经营所得税,在兼并重组方面给予税收优惠。

建立健全国家和省两级种子储备制度,完善种子收储政策,鼓励和引导相关金融机构特别是政策性银行加大对种子收储的信贷支持,中央和省级财政对种子储备给予补助。建立政府支持、种子企业参与、商业化运作的种子生产风险分散机制。

对西北、西南、海南等优势繁制种基地实行严格保护,加大新一轮种子工程投入,建设一批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机械化的种子生产基地,开展种子生产保险试点工作。

强化各级农业部门的种子管理职能,明确负责种子管理的机构,种子管理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

“政府维护市场秩序,制定一视同仁的好政策,给企业提供平等竞争的机会比什么都重要。”这位业内专家认为,这些政策对种子企业是利好,更是种业发展的基石。

《意见》明确提出了编制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目前我们在着手制定规划,对《意见》进行具体化和细化。在规划中,我们要分作物、分品种、分地区提出今后10年种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阶段性的目标。”此外,马淑萍还透露,种子生产和经营的管理办法、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农作物的标签办法都在修订中。

13%

我国持证种子企业有8700多家,种业前10强在国内的市场份额仅有约13%,与国际种业前10强37%的份额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

100家

8700多家的种子企业中,注册资本在3000万以上的仅有200多家,实现繁育推一体化、经营范围覆盖全国的企业不到100家。

相关数字

3%

8700多家种子企业中,具有自主研发能力的只有100多家。我国大多数种子企业只买不研,即使有研发能力的企业也投入不足,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平均只有约3%。相比之下,国际种业巨头销售收入用作科研经费的平均比率约为11%。

90%

国内种子企业研发能力弱,近90%的品种靠科研单位研发。而美国95%的品种出自种业公司自身的研发。我国种业公司的研发能力远落后于国际种业巨头。

40%

根据美国的一项研究成果,在过去100年中,农作物产量提高的约60%是由于种子科技的进步所贡献的,其他化肥、农药、栽培等方面的技术进步的贡献约为40%。在中国,种子技术对于农业增产40%左右的贡献率明显低于发达国家。

900亿元

8.作物育种技术研究进展 篇八

DNA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技术及其在作物遗传研究中的应用

DNA甲基化是表观遗传修饰的基本方式之一,在调控植物基因表达、抵御逆境胁迫、防御外源基因侵入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随着对DNA甲基化研究的`深入,在AFLP技术基础上衍生的DNA甲基化敏扩增多态性技术(MSAP),以其高通量、高多态性、低成本、易操作等优点,在作物遗传育种研究的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本文综述了该技术的基本原理与操作,及其在作物遗传研究中的应用现状.

作 者:张燕 陈波 ZHANG Yan CHEN Bo  作者单位:西昌学院,四川,西昌,615013 刊 名: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CHANG COLLEGE(NATUR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23(4) 分类号:Q943 关键词:DNA甲基化   MSAP技术   作物遗传  

9.茄子抗病育种研究进展 篇九

阐述了近几年来对茄子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危害的`3种病害的抗病育种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

作 者:俞琼 徐根娣 刘鹏  作者单位:俞琼(浙江师范大学初阳学院,浙江,金华,321004;浙江师范大学生物科学系,浙江,金华,321004)

徐根娣,刘鹏(浙江师范大学生物科学系,浙江,金华,321004)

刊 名:安徽农业科学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 年,卷(期): 34(6) 分类号:S331 关键词:茄子   抗病育种   黄萎病   青枯病   褐纹病  

10.作物育种技术研究进展 篇十

关键词:作物育种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21-119-02

作物育种学实验实践能力是农学类专业学生的重要专业实践技能。实验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现代生物技术为主导的现代育种方法、育种技术,为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目前,作物育种学试验实践教学总体教学效果不好,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更新慢、教学方式单一、考核方式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等方面,导致部分实践教学流于形式。针对这一问题,笔者结合近来从事该课程的教学实践,从课程内容、培养方式、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该课程的改革探讨,以期达到提高作物育种学实验、实践课教学效果的目的。

1 以应用型特色专业建设为导向,调整课程教学目标

提高综合型和研究型实验数量,注重学生基本实验技能训练,强化学生的综合实验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实验综合能力和科研写作水平。进一步调整课程体系,对部分实验进行整合,增加研究性和创新型实验,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实验课与理论课脱离单独设课,实验考试单独进行,提高学生实验的主动性,培养创新型人才。

1.1 实验实践教学理念 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坚持以学生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科学思维方式以及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并借鉴国内外高校实验教学的先进经验,树立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既有机结合又相对独立的观念。

1.2 实验教学内容和模式 教学内容不仅要遵循教学规律,还要勇于探索和创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拓展更多的实验空间。在教学模式上,全面贯彻“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按照“少灌输,多启发;少包办,多激励、探讨;少指责,多引导”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1.3 实践教学内容和模式 通过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及时让学生了解主要作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现状、作物育种新方法、新技术及作物良种育繁推一体化发展现状。以加强学生专业化思想和专业实践技能。

2 教学改革措施

2.1 实验教学与学科科研平台相结合,提高实验教学水平 以国家、省、市级作物育种学科研平台为基础,提高实验教学水平。本校的作物育种学实验教学与省级旱作栽培与育种实验中心、山东省耐盐作物育种与种质创新中心以及青岛市作物种质资源中心等科研平台紧密结合,充分利用科研优势以科研促教学,实现教学、科研和学生创新培养有机结合。

2.2 加强校内、校外基地建设,培养学生实践技能 校内实践基地距离近,学生可随时进行观察实验,主要进行主要作物种质资源认知、作物杂交育种技术、杂种后代选择等基本技能的培养,要求学生以班级/小组为单位种植小麦、玉米、棉花花生等作物,进行全生育期种植、管理,从而使学生学会基本的农事操作技术,掌握性状调查方法,熟悉作物生物学特性和生育规律。校外基地以种业企业、现代农业示范区等为基地,目前已经在山东登海种业、山东金海种业、山东义和种业、山东圣丰种业等种业企业建立了10多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主要加强学生对现代农业、高产示范、品种识别等技能的培养。教学实习内容包括育种试验田的规划与播种,主要作物杂种后代田间选择,品系评选与鉴定,品种纯度鉴定与去杂,原种生产程序,病害接种与抗病性鉴定,杂交种制种技术,使学生初步掌握作物育种及种子生产过程中的基本环节和技术。

2.3 及时调整实验实践教学内容 按照应用型特色名校建设的要求,以培养学生巩固遗传育种理论、掌握现代育种技术为目标在原有教学内容基础上拓展作物育种学实验、实践教学内容。(1)实验教学方面:对作物杂交育种技术方面,巩固传统实验实践课作物杂交育种技术的内容,重点培养学生对杂交育种的技术环节、杂种后代的种植与观察部分内容。(2)育种方法方面:重点加强作物单倍体育种、作物诱变育种技术、转基因育种技术的学习和掌握。单倍体育种技术重点掌握花药培养、染色体加倍等技术。诱变育种技术要掌握诱变材料处理、诱变方法及突变体鉴定等内容。转基因育种技术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基因枪法、农杆菌介导法的原理及操作步骤。(3)实践教学方面:重点掌握主要农作物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及利用情况,了解本地区主要农作物主推品种的特点,小麦、玉米等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生产试验等品种审定环节的材料种植方式、品种特点等内容。了解作物高产创建、高产示范田的作物生长特点等内容。

3 改革教学方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教学效果

3.1 以问题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针对过去以老师讲授、演示试验为主,改变为以问题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教学方法,对于技能性实验注重技能的培养。在作物杂交育种实验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先由教师种好实验材料,到抽穗开花期带领学生到试验地进行杂交实验操作,为了让学生加深对作物生长发育的了解,经过教学改革,从种子准备、播种到生长管理都由学生按小组独立完成,在杂交实验的关键环节老师再进行技术讲解,杂交完成后对杂交种的生长、管理等都要由学生完成,这样对于杂交育种技术,就由单纯的技术掌握变为整个作物生长周期的掌握,加深了学生对杂交技术的理解和把握。对于遗传学基本规律等验证性实验,注重培养学生通过具体实验加深对基本理论的认识和理解。对于单倍体育种技术、诱变育种技术等创新性实验,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试验方法的基础上,重点对倍性处理、诱变处理的材料进行观察分析,获得变异材料。

3.2 考核方式灵活多样 考核方式由过去主要依据实验报告调整为依据基本操作、实验报告、实习报告综合考察的方式,同时根据实验实习的内容不同,灵活掌握考核方式。对于验证性实验重点考察实验报告,对于技能性实验重点考察实验操作,对于创新性实验重点考察实验结果,对于实习内容重点考察学生的实习记录及实习心得体会等。

参考文献

[1]李志新,张文英,刘章勇.产学研合作模式下作物育种学教学改革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14,3:79-81.

[2]刘平武.《作物育种学》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探索[J].北京农业,2013,5:304.

[3]王启柏,王守义,毕建杰,等.《作物育种学》课程建设与实验教学改革[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3,5:82-84.

[4]汤述翥,张宏根,邓德祥.《作物育种学》理论课授课艺术浅谈[J].中国农业教育,2011,2:57-59.

[5]吴洪恺.《作物育种学》实践教学改革的设想[J].教育教学论坛,2012,12:31-32.

[6]朱宗河.从提高农学本科学生专业素质角度谈《作物育种学》实践教学[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6):7379-7380.

[7]王歆,崔广荣,张子学.《作物分子育种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0):213-214.

上一篇:车间竞聘演讲稿下一篇:章程修正案地址变更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