烦恼连环画作文(11篇)
1.烦恼连环画作文 篇一
连环记作文
连环记开始讲的是貂婵,吕布,董卓的故事。一次,王允请吕布到家中赴宴,吕布喝醉后,王允请貂婵出来跳舞,吕布看上了貂婵,王允说:“后日把貂婵送入相府中与吕布成亲。”第二日,王允请董卓来家中赴宴,喝醉后,王允同样请貂婵,来跳舞,董卓看上了貂婵,把她接回府中当妾。这样一来,吕布非常恨董卓,在埋伏下,把董卓杀了。第二讲的是杀了董卓,董卓的好友举兵杀入长安,也布置下了种种圈套。我看了这篇故事以后,我知道了那时的.战争非常强烈,反抗意识以及承受意识都非常强烈,许多人都为了反抗意识被砍头,抄家,我们现在没有沉浸在战争里,我们读书,有的农村孩子们都因为家境贫穷,没有读书,我们应该要知道珍惜我们现在的家境,和学习打仗,和自己打仗有时候,我们不想做作业,想玩,那是不对的,和学习打仗,就要打得轰轰烈烈,斯老师说过:“大考大玩,小考小玩,不考不玩。”这句话一直铭记在我心中,别的同学玩的时候,我们应该珍惜自己的时间,不被玩耍所诱惑,要自己认真读书,别人做作业的时候我就可以尽情的玩耍。连环记作文400字
2.烦恼连环画作文 篇二
望着干净整洁的房间, 我却想起了早上摆放在阳台晾晒的那些发黄的小人书———连环画册《三国演义》《杨家将》等旧书, 是不是也换成了人民币?看着空空的阳台, 在我的急切追问下, 妻子满不在乎地说:“那些发黄的旧书, 又脏又占地方, 还留着干什么!你每年买的新书都看不完, 还看那些破书?”她怎么会知道就是那些破书伴随了我的童年, 让我尝到了读书的快乐:看着那一本一本连环画中的黑白插图, 阅读着图画下边简洁而又生动的文字解说, 一个个英雄人物飞进了我的脑海, 那一幅幅图画仿佛变成活动而连贯的电影, 夹杂着我的想象, 在我的脑子里播放起来, 鲜活而趣味无穷。从此, 我爱看书, 也爱冥思遐想, 即使是现在, 宁愿不看那些粗制滥造的电视连续剧, 也要抽时间看几页书。看着我一副无比惋惜的样子, 妻子又安慰道:“现在有电脑, 什么事情还不能办?”
“现在有电脑, 什么事情还不能办?”多么熟悉的一句话, 今天我好像在哪里听到过?对了, 就在学校的语文教研活动上, 上公开课的年轻老师在总结时这样说过。
下午的语文教研活动, 听李老师上《背影》, 并进行评课。年轻的李老师穿着一套洁白的连衣裙, 纤纤玉手播放着制作好的课件, 一节课自始至终没有一丝粉笔灰尘出现, 喇叭里传出男中音朗读《背影》的优美声音, 引来了许多听课教师赞许的眼光, 连校长也在不停地点头表示赞扬。当屏幕中出现父亲去买橘子爬月台的背影动画时, 整节课达到了一个高潮:卡通式的人物, 夸张的动作幅度, 动画的播放效果, 引来了全班学生的哄堂大笑, 整个课堂气氛热烈。在校长的带动下, 听课教师也情不自禁地鼓起了双掌, 为这样高效地利用多媒体教学而喝彩。
我不禁回忆起我读初中学习《背影》这篇课文时的情景:在讲到父亲去买橘子爬月台的背影时, 余老师让我们全班先齐声朗读了这一段, 再让我们静静地看课文中那一幅肥胖的父亲艰难攀爬月台的背影图, 最后余老师让我们闭上双眼, 听他朗读这一段课文, 在我们的脑子里想象父亲去买橘子爬月台时的背影。随着余老师的描述, 那一幅插图从课本跑进了我的脑海, 并且活起来了:他踩着铁道边崎岖不平的石子路, 肥胖的身子摇摇摆摆, 差点摔倒, 瞻前顾后好不容易穿过铁道;走到月台边, 试着用两手, 紧紧地攀着月台的边沿, 蠕动着双腿, 拼尽全力艰难地挣扎着爬上月台, 气喘吁吁, 满头是汗……当余老师的声音停止后, 我听到了教室里有女生轻轻的抽咽声, 我睁开眼看到余老师手中没有拿着课本, 而眼眶里却满含泪水, 晶莹的亮光仿佛要把我心里的泪花引出, 我急忙低下头, 却没有半点的害羞。
一阵阵的掌声打断了我的回忆, 我抬头一看, 原来是下课了, 学生和老师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李老师走下多媒体操作台, 更是为李老师成功地运用多媒体教学而喝彩。下课后, 我问了一些学生听课的感受, 他们都认为:这样上课太轻松、太好玩了;那个大胖子太搞笑了, 爬个台台都爬不上去, 真是太笨了;卡通人物让人难忘……我打开语文课本, 找到课文的那一幅彩色插图, 问学生:“你们认真看这幅插图了吗?”许多学生都摇头, 有几个小声地嘀咕道:“真是老土, 这个年代, 谁还去看那个不会动的!”
3.烦恼连环画作文 篇三
【关键词】新课标 语文教学 作文 有序连环
课改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要求在有效的时间里使学生获取最大的价值;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的学生在能力与情感上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要达到这点,就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而又因这个体差异,要兼顾差异而使教学在某些方面出现不连贯甚至杂乱无章的现象。要在教学中始终贯彻课改精神,就非得有一个有序连贯的计划不可,而且要有一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
就写作训练而言,高中阶段,进入写作复杂的记叙文或其他文体阶段,学生虽在初中也接触到一些写作知识,但相对其年龄特点而言,写作知识的接触还是较少的,更不用说用理论去指导写作实践了,这就要求高中的写作必须脚踏实地,步步为营才能保证高中生写作水平的扎实提高,而采用有序连环的方法则能更好地达到这目的。
所谓有序连环,即是按一定顺序、一环扣一环之意。平时在批改作文时,常有些作文会重复以前作文的毛病,这除了受作文基础影响之外,传统的训练方法上也存在着误区。即:一是一个题目只写一次,评改一次,尔后再换题目写;二是作文要求多,如既要学生注意描写人物心理,又要注意描写人物行动、个性化语言,或者注意论证方法、注意语言等;三是碰着一个好题目,又去写这个题目,而在写作过程中又没有明确的要求,或有要求却缺乏连贯性,多具有随意性。由于一题只写一次,只评一次,在评改中发现的缺点,在实践中得不到弥补。另外,在同一篇作文里,同时训练几个知识点,没有轻重之别,这种分散精力,全面顾及的写作,必然是顾此失彼,造成不能集中精力构思一点,写作一点的现象,从而影响作文质量,笔者从教二十几年,甚觉这是中学作文不能得到有效提高的很大原因之一。
针对上述现象,笔者在作文训练中采取了有序连环训练的方法。即是敏感地抓住学生在听评讲时产生弥补不足的表现欲,针对同一写作内容,同一写作知识点的训练,有序地一环扣一环地引导学生连续不断地写作若干次,直至使之得到彻底的理解和把握。写作内容也可不同,但知识点一定要相同并连贯。
如何进行有序连环训练?
首先,先统筹安排一个学期乃至全年度的作文训练计划,要明确本学期或本学年至少训练多少次作文,每类要求训练多少次,从而使某种问题的训练得到全盘规划。如高一年级着重训练复杂的记叙文,全年度至少有36至40周,因此训练至少有18到20次,这样才能保证某种文体得到全面的练习乃至熟练的训练。
其次是明确训练的侧重点,即确定本年度或本学期侧重训练问题的几个方面或全部知识点,每个知识点至少训练多少次,这样才使各个知识点得到侧重、全面而系统的训练与巩固,使知识点的训练落到实处。高一年级复杂记叙文的训练,就可以分为记人叙事,布局谋篇、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等几个大方面,而每个方面又可分为几个小知识点进行侧重训练。如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便可分为先叙后议、夹叙夹议、叙议抒情相结合等几个小知识点。在每个学期或全年度,究竟训练问题的几个方面,哪些知识点,在什么阶段训练,都应有所明确,了然于心。只有统筹安排,自始至终地贯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以及情感熏陶原则,才能使作文真正具体地有序连环训练,使学生的写作技能得以有序一环扣一环地稳步提高,也才能真正地达到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提升境界的目的。
其具体过程是:
学生初作 即先由老师提出训练侧重点,明确作文意图和要求,并予以指导,让学生自写作文。这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把知识应用于实践的体验,是试着把知识转化成技能的阶段。在这一阶段里,教师要处于主导地位。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予以不同的指导和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教师的有区别的指导下进行不同层次、不同顺序或重点不同的学习探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激励下产生对训练的好奇与期盼情感。在这一过程里,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得出训练的第一个成果——初期产品,这产品还需不断地打磨才能成为合格的产品。这一个过程,自始自终都贯彻着新课标要求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情感熏陶的原则,其实也贯彻着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学生与教师的合作;始终贯彻着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
讲评(初评) 即是对初作的作文进行分析指正,让学生明白得失之处,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提高。通过讲评,学生不仅知道没有达到要求的知识点,而且还接触到了初作时没有接触到或没有注意的新知识。在经过讲评后,学生往往会产生弥补遗憾的心理。教师宜敏感地抓住这种心理,趁势引导,布置他们再写一遍。讲评是在理论上对初作的总结、完善、补充,是对旧知识的再复习巩固,是在复习旧知识的同时传授新知识,因而讲评应比指导水平更高,知识更上一个层次。如在训练到片段描述型的作文时,虽然先表明要主题统一,也就是各个事件片段必须符合主题的要求,但有的学生还是不能达到这要求,事件的选择还是不能反映同一主题,导致不同的画面反映了不同的主题。
再作 即是在初评之后,让学生再写一遍。此次作文要求宜更高,即是要求学生在再作里既要保持前次作文里的优点,同时又避免其不足,力求再作的习作质量更高。如心理描写,倘若初作时只注意人物在一般情况下的心理表现,那么,再作时,既要注意特殊环境下的特殊心理的描写,又要注意不同人物的不同心理等,这次再作是使写作知识得到较全面训练的一次再实践过程,是知识转化成技能的再一次体验。
一般而言,改进后事件或材料就比原来的更能反映原主题,这说明在初作和初评之后的作文还是能够有所改进的,学生的写作水平还是得到提高的。但由于学生的阅历、认识水平和写作知识的限制和差异,学生在文中的议论和主题升华的时候又可能出现不能根据材料提升主题的现象,这时就要进入写作训练的第四个阶段了。即再评。而再作的阶段主要是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阶段,当然也有与教师合作的成份。这阶段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与前一阶段相比当然也要高一筹,要更加集中;学生对知识的渴望与运用的期盼比前阶段更要强烈。
再评 即是对第二次作文进行分析。尽管经过了初评与再作,但由于接受能力与写作能力的差异,有些作文还是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漏,这就需要教师进行第二次指正。在再评中,可让学生把两次作文进行比较,找出初作与再作的毛病,并于比较中加深对写作知识的认识与体会,总结经验教训。再评应是对知识的更全面传授与体会。如上面的作文,在讲评时就要明确让学生懂得,片段式的作文,无论片段多少,都应该反映同一个主题,这就要求在选材时一定要围绕主题选材,这样才能符合一篇文章一个主题的要求。讲清楚了这点,学生才会依样画葫芦。这样才能进入下一轮的训练,即再作。
再评的操作方式也可像初评那样进行。但在作文的自比与他比的过程中,自主与合作探究的能力又得到了更高一步的训练,学生对知识点的认识与掌握能力的形成渐趋完善。
再作 即是在前两次作文的基础上布置再写一篇,这是使知识点的训练更加完善巩固,检测学生对知识点训练是否掌握全面的一次总检测。是使前两次积累起来的知识技能得到更进一步的全面的训练,并更加深对理论的认识和运用于实践的体验,是知识与技能达到熟能生巧的地步,是知识与技能得以融合贯通彻底弄清掌握的最高阶段,更是情感境界得以更提升的阶段。因而这次作文无论是在结构、或是内容、或语言表达上都是质量最高的习作。
这一阶段仍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以自主学习为主的阶段,但教师不再处于主导地位,只是引导而已。
作文还得有一个结尾的工作,即比较。
比较 即让学生拿最后一篇作文与前面的作文比较。在比较中让学生自行比较分析前后作文的优劣,于比较中加深对写作知识的理解,体验由理性到感性,再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有了这种理解和体验,在以后的作文里便会有意识地发扬优点,避免不足,使技能渐渐地趋于熟能生巧,从而达到叶圣陶先生说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比较后的启示:要懂得以小见大,懂得一碗水里造漩涡,注意个性化的写作。
这最后的一个阶段,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能力的形成,情感的提升可以说是臻于完善了。
要注意的是:一、可在教师的示范下,让学生自改作文,以减轻老师负担。二、要求重写的最后一篇作文,可渗透其他知识点的训练,但不作主要知识点,目的是为了过渡到下一个训练重点做准备,这也是一种连环的训练方法,以后依此类推,便能使知识得以由点到面、有联系的系统的训练,以最终达到训练的教学目的。
通过以上的例子,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新课标的核心不是一步就可以到位的,它本身就和学生的学习一样,也有一个有序和连环的过程。假如以为可以一蹴而就而不讲循序渐进,那就无异于揠苗助长,尤其是作文,更是一件需要耐心的慢功夫,决不能操之过急,否则必将适得其反。但不管如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是必须进行的。
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是教育的一大目的,就像教育家叶圣陶所说的“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假如学生进入这样的一种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能力,岂不是就不需要教了吗?而学生所以要学要练,就要为进入这样的境界。”“给指点,给讲说,却随时准备少指点,少讲说,最后做到不指点,不讲说。这好比牵着手走,却随时准备放手。在这上头,教者可以下好多功夫。”上面例子的训练过程就很好地体现了叶老的这番话,它可以作进行新课改必要性的注脚。
4.狐狸的连环计故事作文 篇四
自从上次被狐狸骗走了肉以后,乌鸦一直很后悔。有一天,乌鸦又得到一块肉。当她在一棵大树上歇脚的时候,碰巧又被出来觅食的狐狸看见了。
狐狸一看到肉,两眼就直发光,但是,他马上提醒自己:“乌鸦是会进步的,这回,我得多动些脑筋才能成功!”“哎呀!是乌鸦小姐呀!好久不见,你可是比以前漂亮了不少,简直就可以称得上貌美如花呀!”狐狸虽然嘴上甜言蜜语,但两眼却直直地盯着肉。乌鸦一眼就识破了他的计谋,心想:哼,我只要不理他,管他怎么说的。于是乌鸦两眼一瞪,头一扭,不吭声了。狐狸又满脸堆笑地说:“美丽的乌鸦小姐,还记得您上次给我唱的歌吗?”狐狸一手支着下巴,一手高高抬起,一脸“向往、回味”的表情。“那时,我可是听得如痴如醉啊!你那动听、美妙悦耳的歌喉,简直就是天籁之音啊!”“亲爱的乌鸦小姐,您能再为我演唱一曲吗?”乌鸦心想:这小狐狸,几年不见,这马屁都拍成这样子了!我才不会上你的`当哩!乌鸦一边想,一边摆了摆乌黑的翅膀,不瞅狐狸一眼。
狐狸见一计不成,另生一计——激将法。狐狸摇了摇大尾巴,又皱起眉头,气急败坏地嚷道:“你这丑乌鸦,全身黑不拉几的,就像从烟囱里爬出来的一样,难看极了。再看看我们狐狸,”狐狸说着,边摇摆自己的大尾巴,“真是人见人爱啊!难道你不羡慕吗?”狐狸看乌鸦没有反应,又接着说:“人们还说乌鸦是不祥之物!让人讨厌呢!”乌鸦心想:我可是身经百战,经验丰富,就这点雕虫小技,也太天真了吧?
狐狸看这两招都不管用,急得抓耳挠腮,突然心生一计——大智若愚,将计就计。我就做一个聪明的笨蛋吧!
“呀,乌鸦小姐,几年不见,您的智商可是比以前大有进步。哎!现在看来,我这点小聪明,简直就是夜郎自大,不自量力呀!”“还有,我骗您的肉也是不对的,诈骗、偷窃都是不对的行为,我以后会尽力改正。”说着,狐狸“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乌鸦小姐,您是那么具有雄才大略,而我呢?真是才疏学浅,相形见绌。我要拜你为师,诚心诚意跟你学习。”然后狐狸跪在了地上。“请师父收下徒弟吧!”
这话可说到了乌鸦的心坎里。乌鸦翅膀一抬,用嘶哑的声音说道:“好吧,看你诚心的份上,还不快行拜师礼!”乌鸦一张嘴,肉便掉了下来,狐狸兴奋地捡起,滋溜一声跑了。
“哎呀!我的肉呀!”此时,乌鸦才明白自己中了狐狸的连环计。虚荣心真是害人啊!乌鸦后悔不已。
★ 灭鼠连环计作文
★ 如何推销鸡蛋范文
★ 如何推销数控车床范文
★ 推销作文
★ 出口产品推销方案范文
★ 上门推销计划范文
★ 个人推销计划书模板
★ 房地产推销简历
★ 推销苹果作文
5.自己制作连环画 篇五
第十三课
自己制作连环画
学习目标
通过连环画排序游戏,理解连环画的创作方法 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一组连环画的构思和制作
教学重点
连环画的构成方法 制作的基本要求
教学难点
题材选择与情节设计
教具学具及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光盘 计算机网络
教学时数
2—3课时
教学内容 一.兴趣引入
同学们,你们最开始看书的时候,一定都看过连环画。有很多图画和简单的文字,最适合小朋友看了。可是,你尝试过自己画一组连环画吗?
今天我们就来一试身手,看谁能设计制作出最好看最有意思的连环画。
二、学习新课
㈠游戏
我们先来作一个为连环画图片排序的游戏。游戏目的
训练学生理解整个故事过程,能按正确的顺序组织图片。游戏规则
⒈游戏有四组图片,每组图片都可以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要求按照故事发生、发展、高潮、结尾的过程来排列图片顺序;
⒉用鼠标左键拖动图片可将其移到合适的位置; ⒊游戏过程中可随时退出重来;
⒋通过画面左侧的四个按钮选择不同的故事情节; ⒌排列正确时,游戏会给出相应的鼓励。(学生游戏)㈡自己制作连环画
⒈设计一个简单的小故事,有开始、发展、高潮、结尾四个场面(与作文类似,用图画来表现)。
⒉选题。(我的一天、过“六一”、我看世界杯、有礼貌、讲卫生、植树节、上网去、课文故事„„)选一个自己喜欢并熟悉的题材。
⒊演示制作:小蝌蚪找妈妈。
三、练一练
设计制作连环画(延续到第二、三课时)。要求:
⒈故事情节合理,画面布局美观,色彩搭配和谐。
⒉以“连环画”为文件名存盘(注意选择好保存位置,保存在自己的文件夹中)。注意随时保存已完成的部分。
四、总结
6.“文革”连环画研究的现实意义 篇六
“文革”连环画是中国连环画史上最具荒诞色彩和政治倾向的绘画形式。那么, “文革”连环画是否违背了艺术创作规律呢?那么文艺规律到底是什么?从中我们又可以掌握什么信息, 吸取什么样的经验教训呢?世界万物均有其发展规律, 列宁指出, “规律是同一的东西”“规律是关系……本质的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关系。”[1]
“艺术规律, 指艺术活动中特有的、客观存在的、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运动法则。它决定着艺术活动的特点和基本趋向。有人把艺术规律分为外部规律与内部规律。外部规律包括文艺与政治、经济及其它意识形态部门的关系, 例如, 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的不平衡规律等;内部规律包括艺术创作、作品构成、艺术欣赏等方面的规律, 例如艺术创作是一种形象思维活动、艺术创作有个人情感倾向及独创性特点、艺术创作中存在着直觉性情感活动等等。”[2]
毫无疑问, 任何事物的规律都是具有某种质的规定性, 都反映着这一事物的本质的关系。艺术规律也不例外, 它显现于一切艺术现象之中, 具有特殊的质的规律性的本质关系。我们将“文革”连环画套用到艺术规律中分析会发现, 它实际上是违背了艺术规律之后形成的产物, 我们需要吸取经验和教训, 避免今后艺术发展再走上同样的误区。艺术规律基本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艺术用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规律
“列宁说:‘不言而喻, 没有被反映者, 就不能有反映。’艺术既然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艺术作品中所表现的生活, 只能来源于实际生活。社会生活是艺术的唯一源泉。离开了社会生活, 艺术就不存在了。”[3]
一切艺术作品一方面要真实地表现客观世界, 另一方面又要将创作者的审美意趣融进其中。周恩来同志说, 文艺“要通过形象, 通过思维才能把思想表达出来, 无论是音乐语言, 还是绘画语言, 都要通过形象, 典型来表现, 没有形象, 艺术本身就不存在。”[4]连环画在文革时期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丧失了自己的艺术身份, 它的价值仅仅成了文艺图解政治的荒诞行经。在“政治等于艺术, 政治决定艺术”的谬论下, 一切作品“从路线出发”, “主题先行”, 忽视了运用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现实的规律。
第二, 艺术构成形式美的规律
“所谓形式美, 主要指各种形式因素的有规律的组合, 从而形成了某些共同的特征和法则, 它包括色彩、线条、形体等因素, 也它包括对称均衡、多样统一等形式法则。”[5]形式美是艺术美的重要内容, 它体现在艺术语言根据不同的作品有其相应的构成方式, 使不同的作品呈现出不同的风格。而我们仅从连环画的形式语言就可以看出, 文革期间绘画样式的僵化程度和概念化的样式。这些作品基本是按“高大全”“红光亮”“三突出”等创作规定制造出的毫无生气的模式化套餐。
第三, 艺术创作的规律
“艺术创作活动是人类特有的一种高级的、复杂的精神活动与实践活动。它是指艺术家在创作欲望的推动下, 运用一定的艺术语言和艺术手法技巧, 通过艺术的加工和创作, 将将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思想情感转化为具体、生动、可感的艺术形象, 将自己的审美意识物态化为艺术作品。”[6]而文革时期连环画中的正面人物一定是完人, 不能犯错误, 写英雄人物一定要“高、大、全”;写正面人物不能有缺点。这种忽视创作者审美情感与艺术想象, 将作品的创作过程样板化的做法, 是违背文艺创作规律的。实际上, “艺术作为一种审美创造, 它直接受到作家的审美观念和趣味的制约, 而审美观念和趣味则如普列汉诺夫所说, 是受‘周围条件决定’并且‘随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的。”[7]
第四, 艺术历史继承性的规律
“艺术的历史继承性是由艺术本身的特点所决定地, 更是由于社会历史的继承性所决定的。”[8]文革时期的一部分连环画为了迎合政治要求, 篡改了历史。当时“宁要无文化的劳动者, 不要有文化的精神贵族”, 将文化遗产划分为“民主性的精华”和“封建性的糟粕”来定取舍, 否定古今中外一切文化艺术遗产在今天看来是多么得荒唐。对艺术地评价仅用政治标准来衡量, 完全抛弃了属于艺术自身地艺术性质是违背历史发展规律的。毕竟人类社会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 艺术是社会的上层建筑之一, 它当然也是历史的、发展的。
“文革”连环画在中国美术发展史上与其他美术发展有着并驾齐驱的重要作用, 它是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定产物, 它对于我们认识艺术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如何摆正艺术与政治两者的位置以及违背艺术客观规律带来的后果等问题, 提供了分析和鉴定的依据。
总之, 从整个艺术史来看, 政治不乏对艺术有许多影响, 但这种影响又是同属上层建筑领域中意识形态之间的互相影响作用, 而不是一者决定另一者的关系, 因为艺术发展最终还是要取决于经济基础决定的。如果政治可以随意干涉或限制、规定艺术的表现是违背艺术的客观规律的。要按照艺术客观规律发展去发展, 正如周恩来认为:“政治标准不等于一切, 还有艺术标准, 还有个如何服务的问题。服务是用文艺去服务, 要通过文艺的形式。”[9]笔者研究文革期间的连环画, 无意于完全否定特定时期的绘画形式, 只是想根据艺术规律来分析当时绘画形式走入的误区, 并吸取教训, 提供符合规律的意识形态思路。同时, 期望能够提醒当代艺术家在自主创作过程中应避免定格式画风左右自己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文学论集》编辑组编.《文学论集第八辑》.[M].中国人民大学.P96页注释:《哲学笔记》132页.
[2]李衍柱.《文学理论简明辞典》.山东济南出版.1987.P6.
[3]高等艺术院校《艺术概论》编著组.《艺术概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1983.2.P8页.
[4]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主编.艺术规律专集——马列文论研究第三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P14——15.
[5]彭吉象.《艺术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M].2002.7.P131.
[6]彭吉象.《艺术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M].2002.7.P261.
[7]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文学论集》编辑组编.《文学论集第八辑》.[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1986.P102.
[8]田卫戈.艺术概论.[M].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2001.8.P86.
7.连环画泰斗 篇七
贺友直十六岁离开宁波乡下,到上海亲戚开的五金厂当小工,不久,他又去印刷厂当学徒。当时上海霞飞路上有一家画廊,画廊橱窗里陈设着油画。贺友直路过时那里经常隔着玻璃去欣赏。贺友直在印刷厂干了一年。因为印刷厂老板经常给他们吃剩菜剩饭,一气之下,他回老家做了农村小学教师。但最终贺友直还是又回到了上海。这次,他努力找到了一家美术社,希望能靠画画挣饭吃,一位叫陈在新的画师成为他当时的启蒙老师。
1949年9月,贺友直第一次接触连环画。贺友直画的第一部作品是赵树理的《福贵》,一本稿子的报酬是四石米。当贺友直画完索要稿酬时,出书的老板到香港去了,四石米“泡汤”了。这部不成熟的连环画作品锻炼了贺友直的绘画水平。这之后,他画了一本又一本,进步很快。过了一年多,贺友直在上海连环画界已经小有名气,他从此迈进了连环画创作的门槛。
1952年,贺友直参加了上海连环画工作者学习班:之后到新美术出版社工作。1956年,新美术出版社并入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贺友直作为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的创作员,在社里一直工作到退休。
贺友直学历不高,但他虚心求教,积极地向前辈和一些成名的画家学习。20世纪50年代,他先后创作了《坚持到明天》《火车上的战斗》《六千里寻母》《卓娅和舒拉》《连升三级》《孙中山伦敦蒙难》《杨根思》《送传单》和《新结识的伙伴》等作品;他的画风多变,勇于探索各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
1962年,贺友直创作出艺术性较高并独具风貌的连环画作品《山乡巨变》,此书出版后,立刻获得了美术界的高度评价。《山乡巨变》被誉为中国连环画史上的里程碑。1963年,全国第一届连环画评奖,贺友直创作的连环画《山乡巨变》获得绘画一等奖。
可惜的是,贺友直的连环画《山乡巨变》获奖不久,“文革”就开始了,铺天盖地的大字报批判贺友直,他也被剥夺了画连环画的资格。贺友直有长达八年的时间没能拿起心爱的画笔。再让他画时,他甚至生疏到不会运笔了。这之后不久,他接到出版社的两个突击任务,画了《朝阳沟》和《十五贯》。这原本是两个戏曲影片,一个是昆曲,一个是豫剧。为了画好这两部作品,贺友直到河南林县红旗渠体验生活。《十五贯》和《朝阳沟》就是在这样的政治压力下,成为了他的代表作。
1980年,中央美术学院成立连环画年画系,特聘贺友直兼任教授。在战乱频繁的年代,贺友直家境贫寒上不起学。如今,贺友直已经站在中央美院的讲台上给学生们上课了,这是他一生感到最为自豪的时刻。
贺友直在画《山乡巨变》时,构思及草稿曾经被推翻过两次,反复修改。这套画稿,贺友直整整画了三年。贺友直的创作,主要是在人物刻画上用心下工夫,而且注意环境背景的真实,并与之相配。贺友直认为:作为连环画家,一定要学会当导演,学会“做戏”。一段普通的情节,经贺友直的揣摩,抓住了人物性格特征,挖掘出人物内心活动,通过画面,能够巧妙地、最大限度地向读者传达故事的内涵与精神。
由于有生活基础,贺友直创作农村题材得心应手。他会“做戏”,譬如在连环画《李双双》中表现李双双和喜旺闹别扭后又和好,为了交代这个情节,贺友直设计了几个细节。喜旺跟双双闹矛盾,离家一个多月后回来了,觉得内疚,对不起老婆,于是在院子里劈柴,希望老婆原谅自己。双双回来后,看到这情景,知道喜旺是在认错。双双有一句道白:“家不会开除你。”画面上,李双双让小孩将家门钥匙递给喜旺。这一个动作,说明了李双双的内心世界,生动传神!
贺友直不仅创作出大量优秀的连环画,而且善于总结经验。他从《山乡巨变》的创作中悟出三句话:“从生活中捕捉感觉”,“从传统中寻找语言”,“从创作实践中发现自己”。他认为这三句话不能割裂开来,并认为一个画家毕生追求的只有“发现”和“区别”。有发现,才有创作对象:走自己这条路,才能跟别人区别开来。
贺友直的连环画作品曾到英、法等国展览,还应邀在法国美术学院讲课,他的形象和代表作品中的人物被制成地砖,铺在法国昂古莱姆市图像中心的广场上。
除了《山乡巨变》,贺友直的连环画作品《白光》获第二届全国连环画评奖绘画一等奖:《十五贯》《朝阳沟》《皮九辣子》等均获全国奖:出版有《贺友直谈连环画创作》《贺友直短篇连环画选集》《贺友直画自己》《中国连环画名家经典
贺友直》等论著和作品集。
贺友直出身平民,他对社会底层的群众有着天然的熟悉和同情。他最擅长表现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他以自己独特敏锐的眼光犀利地剖析生活,并将自己的身段放低,用平民视角表现那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都在辛劳的劳动者,表现他们充满酸甜苦辣的生活。
贺友直将他毕生创作的连环画作品原稿捐赠给上海美术馆。上海美术馆设专厅陈列贺友直先生的作品和文献资料,这是我国国家美术馆首次为连环画家设立专门的展厅。
1963年,为配合纪念曹雪芹诞生二百周年,文化部调我父亲林锴与上海的贺友直、刘旦宅共同绘制大型水墨组画《曹雪芹传》十二幅,参加该活动展览。这是他们首次合作,画家们同住、同吃、同创作,并从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几乎每次到上海,我都要到贺友直先生家探访。这是三十平方米的一居室,原是“过街楼”(上海搭在弄堂入口上方的阁楼),1955年贺友直搬进来,一直住在这里。他在房间里隔出一个五六平米的工作室,放一张写字台、两个书柜,还有满处的书,几乎就没有地方了。
贺友直先生长我父亲两岁,所以我称他贺伯伯。因为世交的缘故,贺友直伯伯对我爱护有加,也愿意和我讨论一些问题。贺友直伯伯是典型的艺术家,没有大房子,他依然满怀激情地创作。谈问题,他常常激动起来,像个热血青年。他现在画连环画,已经不为钱,而是一种坚守,是一种责任。谈价钱,现在画连环画和画国画不能同日而语。贺友直也不是不能画国画,他画鲁迅的《白光》,将中国画的技巧发挥得淋漓尽致,将人物画得那样生动。他毫无保留地捐出那么多珍贵的连环画原稿,如果为了钱,这些原稿可以拍卖出天价来。
无论是在北京,还是上海,无论是当面,还是打电话,贺伯伯每次说话都一针见血。我们谈上海的文化建设,谈社会浮躁、贫富差距;我们谈动漫的影响,谈连环画的未来发展。每年春节,他都要给我寄来贺卡、年历本,寄来数张他创造的连环画人物册页,这些都被我小心地珍藏着。贺伯伯毕竟九十多岁了,这几年,我在春节期间常给贺伯伯打电话拜年,听到他爽朗的笑声,我心里由衷地高兴。
令人悲痛的是,贺友直先生竟突然离我们而去。从此,天堂多了一位幽默的连环画大师。
8.《连环画》教学设计 篇八
【教学内容】
造型·表现 【教材分析】
依据《美术课程标准》中的“课程内容”对第二学段的要求,本课意图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连环画的创作,认识线条、色彩等造型元素,了解美术语言的功能,并与文学语言相结合,尝试运用新的表现形式,通过想象描绘事物、表达感情,在这一过程中发展学生的造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由于集体创作连环画需要内容、形象和形式的统一,所以,通过本课的学习,还能加强学生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统筹规划的意识。【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欣赏、交流等方法,了解什么是连环画及连环画的内容、结构、表现形式及其艺术价值。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连环画创作能力、语言表达及综合学习能力。
3、引导学生在小组学习氛围中,分工合作、相互交流、资源共享,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教学重点】
学习什么是连环画,能根据故事设计出人物形象和环境,按照故事的发生过程,分工合作绘制一本连环画。
【教学难点】
根据故事情节想象、创作出人物形象和人物活动。在合作中完成绘制,要体现出故事的完整性和连续性。【教具】 课本、有关资料图片 【学具】 课本、绘画工具 【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学具的准备情况,稳定学生情绪。
二、激趣导入:
1、用课件欣赏《老鼠的梦想》故事图片,并说说图片中讲了什么内容?
2、把几张故事图片连起来,看看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3、揭示课题——连环画。
三、教授新知:
1、请互相说一说,什么是连环画?
2、你看过哪些连环画作品?你最喜欢哪一步作品?说一说你的理由。(课件出示连环画作品)
3、小组探讨:a、连环画与你以前画过的画有什么不同?它有什么特点?
b、它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4、小组交流。小组代表向全班学生介绍研究的情况。
5、师生总结连环画的特点:故事性强、图文并茂,画面内容和形象具有连续性等。
连环画组成部分:封面(题目、作者、主要人物形象)、画页(文字、人物活动、场景)、封底
6、师生一起探究连环画创作步骤:(1)找出故事中的主要情节和主要人物。
(2)给每个情节配上相应的画面并设计出文字的位置。
(3)设计出连环画的封面和封底。
7小游戏——火眼金睛:找出连环画中画页部分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四、实践创作:
1、每个小组长抽取资料袋,资料袋有一个小故事、印有故事题目和主人公形象的封面、裁好的画页、封底。
2、根据资料袋内容小组分工合作完成连环画和封面设计,并装订成册
3、学生创作,教师指导。
第二课时
一、温故知新:
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将自己创作的材料工具准备好。
二、学生创作,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引导学生将上一课时未完成的作品进一步补充完整。展示完成较好的作品,同时指出不足指出,相互参考学习。
三、作品展示:
1.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发表对自己、他人作品的评议及参与本次学习活动的感受。
2、相互评出优秀作品。
3.教师针对学生作品创作情况做出小结。
四、课堂小结:
你在本课学到了什么?学得怎样?还想学些什么? 【板书】
连环画
连环画的特点:故事性强、图文并茂,具有连续性 连环画组成部分:封面、画页、封底
【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造型·表现”领域的一个内容,重点是让学生掌握连环画的特点及其创作方法,难点是故事中主要情节的画面表现及形象的连续性。
9.《伤逝》(摄影连环画)(下) 篇九
(鲁迅/原著
唐民皓/改编·摄影)
25.振奋
外来的打击其实倒是振作了我们的新精神。局里的差事原如鸟贩子手里的禽鸟一般,现在我要脱出这牢笼。26.欲飞
我从此要在新开阔的天空中翱翔,趁我还未忘却了我的翅羽的扇动。27.烦扰
我决定将现有的钱竭力节省,一面去寻求抄写、教读和译文的事做。但我没有一间安静的工作室,屋子里总是散乱着碗碟,弥漫着煤烟,使人不能安心做事。28.饥肠
只是吃饭依然给我苦恼。菜冷且不够,有时连饭也不够。29.失落
子君说,阿随不够吃的,实在瘦得太可怜,房东太太嗤笑我们,她受不住这样的奚落。30.残秋
子君变得很颓唐,觉得凄苦和无聊,甚至于不大愿意开口。31.逐放
后来,阿随也留不住了。我带它到西郊去放掉,推在一个并不很深的土坑里。
32.凄惨
子君的凄惨的神色,却使我很吃惊。那是没有见过的神色。
33.心寒
从她言行上看出,她大概已经认定我是一个忍心的人。34.怅然
在家是神情的冷峻,在屋外是刺得人皮肤欲裂的冷风。我往哪里去呢? 35.沉思
我终于在通俗图书馆里觅得了我的天堂。孤身枯坐,回忆从前,这才觉得大半年来,只为了爱,盲目的爱……
36.求生
人生的要义,第一便是生活。37.冷峻
我的笑貌一上脸,我的话一出口,却即刻变为空虚。回向我的耳目里,是一个难堪的冷嘲。
38.坦言
我说出我主张:新的路的开辟,新的生活的再造,为的是免得一同灭亡。39.裂变
我用了十分的决心对她说:“我已经不爱你了!” 40.绝望
她脸色陡然变得灰黄,死了似的…… 41.冰寒
夜间,便蜷伏在比冰还冷的冷屋中。冰的针刺着我的灵魂,使我永远苦于麻木的疼痛。42.深冬
这北京的冬天,就如蜻蜓落在恶作剧的坏孩子的手里一般,被系着细线,尽情玩弄,虐待。43.弃离
觉得要来的事,终于来到了。一个夜晚,子君的父亲来将她接了回去。44.物语
子君没有留下字迹,只是盐和干辣椒、面粉、半株白菜、旁边还有几十枚铜元。她将这留给了我,叫我借此去维持较久的生活。45.昏夜
我奔到院子中间,我的心也沉静下来,觉得在沉重的迫压中……46.悔意
我悔恨,她当时的勇敢和无畏是因为真爱呀。我不应该将真实说给子君。47.遁迹
子君走了,杳无音信。一切请托和书信,都是一无反响。
48.噩耗
不久,我去寻访一个久不问候的友人,他冷冷告知:子君死了。49.幻灭
子君不会再来的了。她虽是想在严威和冷眼中负着虚空的重担来走所谓人生的路,也已经不能。50.残影
我再次寻访初遇的会馆。那个被遗忘在偏僻里的破屋是这样的寂静和空虚,依然是这样的破窗,这样窗外的半枯的槐树和老藤……51.死寂
四周是广大的空虚,还有死的寂静。我还期待着新的东西到来,无名的,意外的。但一天一天,无非是死的寂静。52.绝境
我坐卧在广大的空虚里,一任这死的寂静侵蚀着我的灵魂。53.阴霾
阴沉的上午,太阳还不能从云里面挣扎出来,连空气都疲乏着。54.凄楚
我耳中听到细碎的步声和咻咻的鼻息,看到地面盘旋着的小小的动物,瘦弱的,半死的,满身灰土的……我一细看,我的心就一停,那是阿随。它回来了。55.穿越
我愿意真有所谓鬼魂,我将迅猛,我将寻觅子君,当面说出我的悔恨和悲哀,祈求她的饶恕…… 56.挽歌
我仍然只有唱歌一般的哭声,给子君送葬,葬在遗忘中。57.前路
我要向着新的生活跨进第一步去,我要将真实深深地藏在心的创伤中,默默地前行,用遗忘和说谎做我的前导…… 58.鲁迅
10.连环画的启蒙 篇十
打记事起,我的连环画书柜就是满满的。每次爸爸公出归来,至少都会给我买一小捆。我最盼望的就是爸爸返程时拍回的那封电报。听到他“几日到家”的消息,我仿佛看到了那些连环画红红绿绿的封面,闻到了上面沁人心脾的油墨香。
可以说,连环画,是我接触外面世界的第一扇窗口,也是打开我形象思维的第一扇大门。
还没学会识字,我就开始阅读那些形形色色的连环画了,我就开始领略色彩给予我的喜怒哀乐了,我就开始感受线条呈现给我的内涵了。
也许是坚实了这些形象思维的基础,当我学会识字,学会运用文字与画面上的情景融会贯通,一个新鲜的世界便跃然纸上,那些在思想里面纵横的亮点,可能就是我矢志不渝地投身于文学创作的曙光吧!
从《骑白骏马的人》里的白雪,到《东海小哨兵》中的浪花;从《南征北战》里的战壕,到《三打祝家庄》中的马匹;从《秘密图纸》里的车夫,到《霓虹灯下的哨兵》中的南京路;从《卖花姑娘》里的监狱高墙,到《第八个是铜像》中英雄那铁青的脸庞……
无需刻意记取通篇的主题思想或者人物的个性张扬,有时,一个场景,一个穿插于情节之中至关重要的媒介,都能成为激发心灵的影像,潜移默化地影响自己多年。每当邂逅儿时这些记忆的场景,总能激发我的一份纯真,以及深蕴其中的神韵。
初二的一次作文课,我一气呵成写下平生第一首小诗《夜,静悄悄》:
静悄悄,静悄悄,飘来晚风传播喧闹。夜从远方携来睡梦,路灯低垂扫描。月光带下温柔两束,共鸣每每心跳的疾跑。空气于刹那间凝固许久,熟睡于黎明前的静悄……
这是心灵深处流淌出的清泉,这是生命园地情景交融的“连环画”。虽显稚嫩,却凝聚着只属于我的形象思维的“神”。正是这首小诗,铺开了我的文学之旅,伴我一路跋涉,直到如今。
2002年春天的一个清晨,已在异乡定居的我,蓦然感觉一种说不出的躁动,便打开窗户向地平线远眺,当目光越过地平线,直达远天的那一刻,神思不禁飞扬,行行诗句如洪水拍打堤岸——《我的草原》:
走得再远,也走不出对你的牵念。
我的草原。对你的牵念是那弯浑圆的地平线,我是脱缰的马儿,地平线就是那长长的套马杆。
套住了日月就套住了我的心弦,套住了晨风就套住了我的缠绵,套住了乡音就套牢了我的肝胆。
我的草原,你用博大的襟怀编织了我的摇篮;你以特有的坦荡,将我的前程铺展。
……
这蒙太奇式的镜头,这流水线式的画面,结合马的跃动,草原的无垠,地平线的悠长,把对于父母以及故乡的挚爱,揉入其中。呈现在我面前的是空旷与荒芜的衔接,是无疆与青翠的交融。这种叙述融抒情之间、抒情于叙述之外的文体,让我似乎一下摸到了文学的命脉。以后的日子,我接连创作了多章关于故乡的散文诗。从中不难看出,我尽力以散文的叙述与诗歌的抒情的融合,完成对于理想的表达。
如果当初,不是连环画升华了我的想象空间,以及画面之外的形象给予我的文学启蒙,我的世界,不会拥有云朵、栅栏及浅灰色的远天……其实,童年的记忆,最容易被特定场景浸染,一朝形成,根深蒂固。伴随这时光的流逝,当初心境,被投影到与之相应的载体,多少年后,新鲜如昨。
11.烦恼连环画作文 篇十一
1986年, 在第三届全国连环画创作评奖中 (创作时间基本都在1985年以前, 包括1985年) , 获荣誉绘画一等奖的是《人到中年》 (尤劲东) 、《月牙儿》 (李全武、徐勇民) 、《邦锦美朵》 (韩书力) 和《罗伦赶考》 (高云) 。绘画创作一等奖虽然空缺, 但二等奖有三十三件作品, 如《长生殿》 (高云) 、《廖仲恺》 (雷德祖) 、《要是我当县长》 (胡博综) 、《贵妇还乡》 (高燕) 、《黑骏马》 (魏小明) 、《李慧娘》 (徐恒瑜) 等, 这些作品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水平。获奖作者大都是三十岁左右的青年画家, 基本功扎实, 思想活跃, 勇于借鉴, 富于创造性。他们打破了单线勾勒或黑白素描等传统表现形式, 在表现手法、构图、时空关系处理、形象塑造和心理刻画等方面进行了多种尝试并有新的突破。
一、《人到中年》
尤劲东注重画面的视觉冲击力和构成效果, 不同于通常黑白长篇连环画时间、空间连续性的取景特征, 《人到中年》采取定格的手法和类似于“写生”的形式, 把画面凝固于某个瞬间, 如其中多次采用了联画的形式, 如四联的形式, 三联 (图1) 的形式, 在同一幅画中交代一个人物在不同场景或若干人物在不同场景的不同表现, 就像电影的多镜头组合一样, 画面饱满, 包含信息量大, 带给观众开放的思维空间和新鲜的视觉感受。如图1, 画面两边两联的重色使观众的视线自然集中在中联。中联中陆文婷的背影, 正蹒跚前行, 而两侧两联中是很多人关注的眼睛, 突出了相互关爱的主题。又如图2, 画家从俯视角度直视躺在病床上的陆文婷大夫, 别致的构图突出了陆大夫单薄、瘦弱的身体状况。
二、《朝阳沟》
《朝阳沟》的构图吸取了传统国画构图的精髓, 讲究画面的气韵和虚实, 变化丰富。虽然同样是描绘山区景色, 图3、图4却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构图形式, 图3为了表现山区的山川宏伟, 气势磅礴, 所以采取了全景构图;而图4表现人们在陡峭的山路上挑水前行的困难, 则取了截断式构图, 把画面重心集中在中间山路处, 两侧的山体省略为空白, 把观众的视线吸引到画面中心山路的崎岖与陡峭上。
三、《罗伦赶考》2
《罗伦赶考》中, 高云3注重构图的完整性、艺术性和细节的真实性, 并深谙对比的魅力, 他利用线条的走势和疏密变化造成画面的“动静”“虚实”“前后”等变化, 让观众有丰富的视觉享受。如图5, 画面上部是马棚, 棚顶的曲线构成画面的上限, 和画面中部马槽横长的曲线呼应, 构成了画面的“静”;而静中有动, 画面下部罗伦和仆人边走边商量, 身体处于运动之中, 晃动的担子, 飘起的披风, 流畅的斜长线条, “动”感十足, 动静对比, “动”势更明显, 主体鲜明。又如图6, 院墙在画面中构成一个曲线形的小框架, 使整个构图显得别致而紧凑, 人物集中在园中, 大多数人正站定观望, 而罗伦身体前倾, 衣带挂风, 动势明显, 显然是刚刚找到失主, 冲进来院子里来的, 他的“动”与众人的“静”产生了鲜明的对比, 所以虽然画面人物众多, 他却脱颖而出, 成为画面的焦点。高云利用线条的走向对比使画面构图更自然、更和谐, 可谓别具一格, 恰到好处。
四、《邦锦美朵》4
《邦锦美朵》采取彩色装饰画手法, 韩书力5利用了点、线、面等不同的构成手段以及色彩搭配, 平面感和装饰感强。如图7, 描写小女奴阿德洛丹, 在贪婪的奴隶主的威逼下, 到大风雪中去寻找根本不可能找到的野白菜。作者绘制时着力于画境的创造。作者并不画雪, 只是用昏暗的设色, 绘出雪夜的昏暗气氛;更匠心独运地把狂风处理成类似原始彩陶上的装饰纹线, 给人以强烈的运动感。眼睛闪着凶光的狼四面把小女奴围住, 狼的动态和运动着的线纹相结合, 在观者心理上造成一种旋转、晕眩的感觉。这运动着的线纹是极有表现力的, 它不但象征暴风、构成阴森可怖的画境, 更是作者与观者对险恶环境的情感反应的一种强化表达6。韩书力在以后的许多图中, 也成功地运用了它。
五、其他优秀作品
这一时期的优秀作品还有很多, 画家们在构图上有很多大胆的尝试。卢延光的《龙女牧羊》注重画面的布局, 以线条的疏密和图案装饰给画面造成“轻重”“繁简”“动静”等对比, 画面层次鲜明, 节奏感强。卢延光构图的独特之处在于他常常运用一些平面构成因素在画面中填补空白, 活跃气氛, 完整布局, 创造视觉平衡。而魏小明7的《黑骏马》则结合焦点透视和散点透视, 使画面构成具有强烈的平面美感和装饰味道。而汪国新8的《长江三部曲》则强调取景多变和视点多变, 综观全书, 1600多幅画面, 几乎没有一幅在构图上雷同。构图上艺术语汇的丰富, 直接反映出汪国新驾驭绘画构图法基本规律的高超能力以及深厚的艺术修养。《长江三部曲》综合运用了全部12种形式的构图形式 (平行垂直线构图、平行水平线构图、平行斜线构图、对角线构图、十字架构图、“S”型构图、马鞍型构图、楔形构图、辐射线构图、三角型构图、螺旋型构图、圆型或破绽圆构图) 9。构图的极富变化, 画幅的流畅衔接, 由此产生的韵律感, 强化了激动人心的艺术效果。
综上所述, 由于西方文化的大量传入, 以及影视等新媒体的影响, 再度繁荣的连环画摆脱了文革时期“样板戏连环画”构图公式化的弊病, 在取景距离、取景角度、构图构成以及背景细节的选取和刻画上都有新的飞跃, 普遍加强了画面的时空连续感和视觉冲击力, 艺术表现力大大增强。连环画家有了施展才华的广阔空间, 个性得到抒发, 形成了自己的艺术语言。新中国连环画再次繁荣, 连环画艺术走向了辉煌的巅峰。
摘要:文革后, 新中国连环画再度繁荣, 连环画艺术走向了辉煌的巅峰, 在构图构成的处理上有了新的飞跃。本文通过研究《人到中年》等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对连环画在取景距离、取景角度、构图构成以及背景细节的选取和刻画上的新特点进行分析, 比如加强了画面的时空连续感和视觉冲击力, 艺术表现力大大增强等。
关键词:新中国,连环画,再度繁荣时期,构图艺术
参考文献
[1]魏华.新中国连环画艺术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6.
[2]张少侠, 李小山.中国现代艺术史[M].江苏美术出版社, 1986.
[3]第三届全国连环画评奖获奖作品选1981—1985年[M].中国连环画出版社, 1989.
[4]许勇.历史、自然、人和英雄——连环画《嘎达梅林》的创作体会[J].连环画艺术, 1983 (6) .
[5]夏硕琦.探索者的艺术——韩书力和他的《邦锦美朵》[J].美术, 1985 (4) .
【烦恼连环画作文】推荐阅读:
连环画教学反思——张倩07-28
读《西游记》连环画有感07-17
九连环与魔方活动教学设计07-19
关于烦恼的作文:烦恼是朋友10-25
童年的烦恼作文07-31
贺卡的烦恼作文08-19
烦恼的早晨作文09-08
我的烦恼练习作文06-22
高中作文:成长的烦恼06-23
小和尚的烦恼作文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