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长征》有感docx

2024-09-06

观《长征》有感docx(精选10篇)

1.观《长征》有感docx 篇一

观《长征》有感

长征是一次历史性的突破,它主要讲了毛主席带领战士们一起战斗,冲破了敌人的层层阻挠,他们过湘江、走贵州、进云南。入四川、直冲延安会师的故事。

红军和革命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国民党惊恐不安。蒋介石调集兵力,先后五次围剿中央根据地,在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的正确领导下,红军冲破敌人的四次围剿。可是,在第五次反围剿中,由于博古等人的错误指挥,使红军损失惨重。在1934年10月,中共中央和红军被迫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

红军勇往直前,在敌人前面毫不示弱,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遵义会议后,红军在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下,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翻越大雪山、走过茫茫大草地,终于到达陕北,和陕北红军在吴起镇胜利会师。1936年10月,长征取得了胜利。

这使我不禁想起了虽然下身瘫痪却能自学成才的张海迪;虽然双耳失聪却写出了《命运交响曲>>等世界名曲的贝多芬;尝遍百草写出了<<本草纲目>>的李时珍;还有不仅忙而且聋哑,但却克服重重困难,学会说话,读完大学,掌握五种不同语言的海伦凯勒。这些伟人的成就哪一个不是经历磨难困苦才创造出来的?记得有一句话叫做“困难就象弹簧,你弱他就强,你强它就弱”。如果你去挑战它,努力克服它,我想困难对你来说就不是一回事了。但如果你退缩了,困难在你眼里就像巨人般打不败,推不倒。我想红军长征之所以能胜利,就是因为他们有克服困难的决心。所以,在生活中我们也要勇敢的面对困难,努力克服它,争取获得最大胜利。

再看《长征》的片尾歌,以情真意切的歌词、深沉的曲调,把当年人民群众与红军的依依惜别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充分表达了党群之间、军民之间的血肉之情。

整个剧情中表现军民关系的戏尽管不是很多,但创作者并没有忽略这一点。毛泽东病倒时,是光棍老汉精心照料才转危为安;红军药都过于都河,老百姓就砍掉大批竹子,抢搭浮桥;红军离开中央苏区时,当地群众泪眼汪汪,夹道相送;而红军占领遵义城时,城里群众敲锣打鼓夹道欢迎,给毛泽东送来一瓶好酒,并纷纷送子参军。剧中通过这些感人肺腑的故事情节,艺术的再现了当年那场伟大壮举中党领导的工农红军与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的真实历史,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红军的全力支持和深厚情谊。

而今日的我们,条件是那么优越,比起长征的战士们,我们是多么幸福。然而,那一颗颗农民用辛勤的劳动和汗水换来的米饭;那一本本文人花尽心血写出的名著,被我们看得一文不值。为了那么一点点的虚荣心,丧失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又怎么对得起那一滴滴鲜血?

我们是龙的传人,永远不会服输,永远接受着挑战。我相信长征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奋发向上,不畏惧艰难,勇往直前。作为一个中学生,我要用“红军不怕远征难”的精神去征服学习和生活中的一座座“高山”和一条条“小河”,珍惜幸福生活,迎来人生的“尽开颜”。

2.观《长征》有感 篇二

这部电影的主要内容是:小主人公李瑞在16岁时就失去了父母。在那战火硝烟的年代,李瑞和他的姐姐、准姐夫不顾危险,参加了红军。当时非常艰辛,红军的装备远远不及国民党。红军为了不走错路,踏上了长征之路。经过娄山关时,王瑞一连打死了6个敌人,毛主席和王瑞的姐姐、准姐夫都非常高兴。可就在这之后,王瑞的姐姐死了,王瑞和他的准姐夫痛不欲生。不过,他们终于重新又振作起来,向前出发了。在他们到达泸定时,和国民党在铁索桥上打了一架。铁索桥上遍地尸体,桥下茫茫江水。一旦击中,就没有存活的可能。虽然情势恶劣,可红军还是奋不顾身,努力消灭敌人。“嘣”……此时,致命的一枪击中了王瑞姐夫的胸膛。王瑞失去了所有的亲人,王瑞的脸上全都是眼泪,他看着姐夫从铁索桥上掉到了江水里。红军胜利了,可王瑞却成了孤儿。接着,红军面对重重考验,过雪山、过草地……打败了敌人。

看完这部电影,我想到了现在。王瑞当时16岁,就要面临一次又一次亲人的死亡,接受一次又一次沉重的打击。就连比他大好几倍的人都承受不了。如果换成我们,也许会被二千三百多公里的路累倒,也许,会不敢听到亲人逝世的消息,也许,会被敌人的强大阵容吓得不敢前进,也许,会让那没饭吃没水喝的日子折磨的无法生存……当时红军却团结互助,以那强烈的爱国精神走完危险曲折的路。

王瑞和我们还有着物质上的不同。我们整天大鱼大肉、饭菜不愁,饭桌上常常有仔细烹饪的美食,还经常吃各种维生素片,提高体质。而王瑞却整天有饭无肉、粮食紧缺,能吃饱就已经非常满足了,而整天有鱼有肉的日子更是红军们不敢奢望的。我们有的同学只要有一点小病,就到医院里去看病,就请假不上课,而王瑞和他的战友们,当时有些人快要死了还没能进行手术……

长征的艰辛,是常人无法想象的,也正是革命先辈同呼吸、共命运的精神才让中国逐渐强大起来。

3.观《我的长征》有感 篇三

“这是我最痛苦的一次经历,也是我最幸福的一次经历”。

-------题记

今天富足生活不知是多少尸骨换来的,今天和平安定的日子是多少鲜血换来的。有时候,真的感觉,我们的生活实在是过的太浪费了却又不知足了。或许我们的思想真的需要洗礼了,而今天观赏的这部《我的长征》足以让我们恍然大悟。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再稚嫩的生命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无不受熏陶,电影中的主角是在这样的氛围中一步步走来的!过江时眼睁睁地目送着革命战士父亲离开人世,来到江西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时又目睹姐姐牺牲的惨状,飞夺泸定桥的路上连长为救他而掉下山崖,飞夺泸定桥的过程中亲睹了姐夫中枪掉江里前不放心的目光,飞夺泸定桥胜利前夕达卢哥为了不让红旗倒而中枪死后的样子,爬雪山过草地时牺牲的战友们,英勇的人一个个都走了,却是以生命为代价的才让革命胜利的号角吹响整个中华大地,让广大的劳动人民翻生做主人--------此时此刻我才更加清楚明白了我们今生幸福美满的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啊!而那些为了我们今天和生活而死在战火的硝烟中的人是多么的伟大!

听说过,没见过的二万五千里,埋着头,向前走,寻找我的路。

1934年~1936年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一次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伟大长征,它改变了中国的命运,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进程,创造了一种全人类都为之敬仰钦佩的精神。长征精神成为了个人积极向上乃至中华民族整体备进的一种精神。它的意义已超越了时代!在新的历史时期,回顾重温这段历史,真切的感受到先辈们的艰苦而伟大的历程。

电影《我的长征》是以瑞伢子(王瑞)一家子参加长征痛苦、幸福交织的回忆给我们讲述了这段历史。王瑞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小战士的视角,他的心路历程和他的成长过程,在经历了艰难困苦,血泪战火磨砺后成长起来了,正是因为他的普通,认为观看起来也倍感亲切,这种亲切感,增加了影片对我的感染力,看起来更贴近生活,使人身临其境。影片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是用微妙的手法表现了人物内心的挣扎,对光明的向往,坚强的意志力。

“跟着走!”在电影中出现的最多,也是影片核心话。影片曾连长在和瑞伢子谈话时,说过这句话,毛主席和瑞伢子谈话时,也出现这句话,瑞伢子的父亲断气前,也曾嘱咐过这句话。虽然不是第一次观看战争题材的影片,但是用亲切朴实,细节的描述潜移默化的感染了我。我跟着走!无条件服从党的决议,支持党,信任党,跟着党,不管遇到多少艰难险阻,都追随着共产党-------因为他是人民的党,代表着公平与正义。到底是什么样的力量迫使年幼的王瑞承受短短的几个月内失去一连串亲人的痛楚呢?“我跟着走”多么勇敢,多么自信,就算雪地草地,那也只能是“万水千山只等闲”!

走一路,看一朵云,走遍全球,便能看到所有的天空;虽然不能走遍全球赏尽全世界的云朵,看遍所有在红军长征中奋斗过的人,但今天我仍很欣慰,因为这部《我的长征》,让我看到了这个世界最漂亮的云朵,让我学到了如今的我们该做些什么!

4.学生观电影我的长征有感 篇四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王瑞参加红军革命中发生的事情。在渡赤水的时候,王瑞一家四口参加了红军,但在以后的革命过程中,本来的四个人却慢慢地一个一个少了,最后只留下了王瑞一个人,是毛主席一直以长辈的身份来抚慰他,才使王瑞从绝望中走出来。

影片中,我感触最深的是王瑞姐夫英勇牺牲的片段。红军在飞夺泸定桥时,王瑞姐夫冲在前面,当先锋开路杀敌,王瑞则在后面用枪扫射作掩护,要知道,红军先锋可是在四条铁索做成的桥上冲啊,下面就是急流,要是掉下去的话,一定会没命的!先锋们小心翼翼地要从桥的这头趴着身体爬到桥那头,一边要小心敌人的子弹,一边要小心身体下的铁索,直取敌人死守的桥那边,才能使身后的大军通过。一些先锋被敌人的子弹击中牺牲了,余数不多的人依然勇往直前。随着“乒”的一声,一颗罪恶的子弹击中了王瑞的姐夫,王瑞姐夫咬牙忍痛,用双手紧紧地抓住铁索,王瑞看到后万分焦急,想马上冲上前去拉住姐夫,因为姐夫现在是他在世上的唯一一个亲人了呀,但因为十分危险,战友们拦住了王瑞,王瑞的姐夫再也坚持不住了,双手松开一只,又松开一只,人掉入了江水之中……。影片断了一下,画面定格在王瑞姐夫掉入江水的情景处,看到这里,我心中涌起许多许多的感慨:一瑞的姐夫刚刚遭受到一个巨大的打击--------自己心爱的新婚妻子、王瑞的姐姐,在过彝区的时候被彝族人杀害了。经过这么大的打击,王瑞的姐夫没有被灾难痛苦~,依然一心一意地投入革命,冲锋陷阵,直到献出自己的生命,这真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

“跟着毛主席走!”这句话是王瑞的父亲和他最敬重的连长说的,正是因为这句话,才使失去了所有亲人的王瑞重新站了起来,是毛主席的正确领导才让红军反败为胜。王瑞,虽然只是一个16岁的小孩,但他经历的却要比我们现在的同龄人多得多,16岁就已经在战场上杀敌为国,可以看出他是个爱国的孩子。比起现在,高科技时代的我们,那时的生活太苦了,但是现在的好日子都是象王瑞那样的革命先辈付出很多的牺牲才换来的,我们要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现在的我们更要努力学习,只有学好知识,掌握本领,将来才能为国争光!

5.观《长征》有感docx 篇五

——观《香巴拉信使》有感

《香巴拉信使》以其原滋原味的特色、感人的情节,和平凡中但见伟大的人物感动了观众。同时,也赢得了华表奖评委的一致好评,一举获得了优秀导演、优秀故事片、优秀演员三项提名。

这是一部关于行走的故事。影片围绕找人、带人这条单一的线索,以朴实无华的画面语言,清新自然的音乐,讲述了一个感人的写实故事,传递着一种温暖人心的情感,呈现出乡镇邮递员别样的人生。

影片开头,伴着辽阔而高亢的少数民族女音,一匹托着行李的马,一个戴着破帽的邮递员出现在画面中。前方是层层叠叠的山路,一直蜿蜒到白云深处,从全景到中景,逐渐模糊。一个人、一匹马、一条路,留在了观众的心中。

1、一个人

《香巴拉信使》根据感动中国的优秀邮递员王顺友的真实事迹改编而成。电影并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也没有激烈的戏剧冲突,而导演正是在看似平淡无奇的生活中,以一种真挚朴实的内在情感为基础,塑造出了王大河这个平凡却伟大的人物形象。

电影打破了中国主旋律电影的常规模式,并不片面地塑造高大全的英雄人物,而是从平凡处着眼,表现平凡人物的不平凡之处,挖掘出主人翁不平凡的内心世界,带给观众纯粹的感动。英雄人物也是平凡人,有着普通人一般的七情六欲,有着普通人一般的狡黠和心思。王大河也如此。

他是一个苦行者。他每天要翻过数从山,要淌过数条河,孤寂地走在渺无人烟的荒山野岭,他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下来,只为了一个简单的信念,“我不来送信,这里就没人来了,他们会觉得政府不管他们了。”

他是一个使者,传递着人间的讯息。他向大山里的乡亲们捎去外界的信息,捎去亲人的思念,带去他们必需的被子,送去象征知识的报刊杂志。他把送信当作自己的事业,也当作自己的使命。不管有多苦,都一定要把每一封信件交到当事人手中。

他是一个好人。他会每次进山都带上一枚邮票,发给村里的小朋友。他会给已经被亲人遗忘的老太太每月送去自己并不多的工资。

同时,他又是一个平凡的人。他有些老实人的小狡黠,他会自己写信骗儿子希望他再考一年大学,会跟邮政局长谈条件,会随意拿去街边的小商品喂马,会运谷子到山里赚点小钱,也会偷了小猪撒谎赔给别人。他并没有多少文化,他不懂白内障,禁止砍伐森林,在他眼中也是走路的时候多个荫凉。可是他知道上大学的重要,他嘲讽儿子读书读到猪肚子里去了,也明白深山里出一个有知识的大学生对贫困的乡镇意味着什么。

电影风格细腻,对主人翁情感的细微处理尤其令人称道。导演多处利用细节的刻画来渲染王大河这一人物形象。电影开头,从乡村回到城市的一场戏中,广场上人山人海、载歌载舞,一派热闹非凡的景象,而刚从深山里走出来的王大河是如此的不适应。导演这个时候把握到他脸上细微的表情,麻木、尴尬、不知所措。从某种角度上说,王大河和现实社会是脱节的,他操着的是最原始的送信这一职业,导演利用这一微小的细节反映出了更为深刻的文化背景。除此之外,念保证书时候的疑惑懵懂,翔秋感谢他时候的憨厚害羞,都极其精妙地把握住了人物的性格。

在刻画人物情感的同时,导演更加重视情感的收放自如。在电影创作过程中,导演努力把自己的意图隐藏起来。在情感最激烈的时候把节奏放慢,有意识地克制情感。最后在翔秋欢送会那场戏,导演并没有安排翔秋来到王大河床前探望。而是别出心裁地设计王大河起身对着窗户挥手。镜头特写那只窗前挥动的手,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镜头,饱含了王大河对翔秋所有的期望和祝愿。而翔秋的反打镜头又含蓄地暗示了她感应到了王大河来自病床上的祝福。这种现代化的电影表现方式,给观众留下了言尽意不尽的想象空间。

导演在音乐上也贯穿了他隐藏动机的意图。每当主人翁遇到危险,剑拔弩张的时刻,导演并不为了渲染而安排同样紧张的音乐。而是反其道而行之地运用轻快的女声吟唱。天籁一般的清脆女声,从天际远远飘来,像冥冥之中有天使保护着他一般,使观众紧张的心变得宁静而清澈。而每当主人翁艰辛地跋涉在路途中的时候,影片又配以略带悲伤的轻柔音乐,把人物和自然贴切地融为一体。

2、一匹马

马作为情节的重要铺垫,是被作为影片关键符号构建到电影中的。电影着重从主人翁爱马、马对主人翁忠实可靠这两方面来表现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关系,并以主人翁爱马、马救人、亲自杀马作为线索贯穿始终。

孤独是最可怕的,在这条行走的路上,有荒山野岭,有电闪雷鸣,而至始至终陪伴王大河的都有这匹叫做“金龙”的马。人和马之间必然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马不辞劳苦,托着行李,数十年来陪着王大河在山间往返。行走的路上,和马聊天,给马念报纸,成为王大河打发时间的唯一方式。马是王大河的同事,是他的战友,更是他亲密无间的朋友。而马更是他的救命恩人。王大河险些掉下山崖,在这个千钧一发的时刻,是马救了他。

电影中表现最多的是王大河对马的爱。从一开始晚上和老婆对话开始,不管走到哪里,王大河说的最多的一句话都是“给马多喂点好料”。马把他踢下山崖,他仍然喊着它的名字,拍着它的脑袋并不责怪。

而正是这样一个爱马之人,电影却安排了他亲手杀死自己心爱的马。在那开满山花的坡地上,马儿翻滚着一路摔下去,然后是王大河撕心裂肺的晃动镜头。王大河努力地拉扯马儿,希望它能重新站起来。可是马儿腿断了再也不能站起来,王大河眼含泪水地拔出了匕首„„镜头特写他扭曲的面孔,嘴里撕心裂肺地喊着“走好!”,那是怎样一种肝肠寸断。镜头逐渐拉到远景,这时候,那个一直贯穿电影中悲伤而苍凉的琴弦声又响了起来。

3、一条路

原生态是本片特色所在。与原生态的人文写实特色相交融的是原生态美丽自然的呈现。香巴拉是藏语天堂的意思,木里确实是一个风景优美犹如天堂的地方,那里有着天使一样美好的人和善良的邮递员。而变幻莫测的自然环境带给长途跋涉邮递员的却是地狱般的遭遇。

电影正是把环境写实和写意恰倒好处地结合起来,在主人翁赶路的过程中,不断地插入空镜头,对王大河往返了二十几年的这条路进行了最有力的描述。

在这条路上,他喝泉水,睡草地,一点都不压于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在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人是极其渺小的,环境成了最大的敌人,稍不注意就有可能命丧悬崖。

而全景镜头的运用,更是把人和马置身于大的自然环境中,或者陡峭的山崖,或者翻滚的河水,主人翁便牵着马匹走在这恶劣的大自然中,更加突出人在恶劣自然中的渺小和王大河送信的艰难。

导演并不仅仅着眼于旅途中的艰辛,而更是以幽默诙谐的笔调,通过生活细节来突出主人翁在这条路上快乐的经历,传达出一种生活的美好。伴着轻快的扫弦、少女的和声,主人翁在田野上寻觅着丢失的小猪,牵着马匹在孩子们的追逐中逃跑,都填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主人翁在扎西家作客那场戏导演也表现得极其具有特色,镜头语言活泼夸张,充满戏剧式的情趣。

6.观《长征》有感docx 篇六

它讲述了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冲走了。她为了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坚持没告诉他们。为了装成没事发生一样,她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就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分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故事虽小,不小。

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小故事却能够反映红军战士们的优秀品质——不怕苦、坚强、无私、热心……小兰,她只是一个13岁的小女孩,却有男孩一样坚强的意志;却知道体谅他人。在她没有粮食之际,她大可伸出双手向战友们要一些,她没有这么做,她选择沉默,不告诉任何人,自己吃苦,此刻,她脑海里想的只有战友的利益,而忽略了自己的困难;而对伤势严重的伤员们,她大可丢下他们,让他们自生自灭,可她没这么做,她细心照料一个伤员,没有怨言,没有后悔。一个小兰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我伟大的红军整支队伍的品质了。

7.《七律长征》课堂观课报告 篇七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无往而不胜的豪迈情怀。诗文虽然不长,但知识丰富,内容充实,需要掌握的东西很多。如何上好诗词这类体裁的课文,始终是我们语文教师一直研究的问题,王杰老师大胆的尝试,通过这节课也为我们作了示范,一、学生学习

王老师课前让学生查找有关资料,起到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的作用,为课文的理解减缓了坡度。

我们说,在课堂上,最美的声音就是学生朗朗的读书声。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静心阅读,潜心阅读。王老师给足了时间让学生读。这节课中,“读”贯穿始终,落到了实处。教师引导学生在读中掌握朗读的技巧,在评价中指导朗读诗的韵律和节奏,在读中进入课文的情境,在读中理解课文的内容,在读中突破了课文的重难点。

二、教师教学

首先,这堂课的设计思路非常清晰,时间安排恰当,环环相扣。让学生对重点的内容学得比较充分,理解比较透彻。学生多种形式读用时充分,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在解决文本问题上,相信王老师是经过充分考虑的。这首诗的年代背景距离学生比较遥远,长征,毛泽东对学生们来说都是很陌生的,因此,背景的树立和了解,对学生来说是理解这首诗的一个关键所在。课堂导入时,教师以一段视频来渲染气氛,将学生带入长征年代,这样的情景创设为学生的进一步深入文本起到了铺设作用。而且,课堂上,王老师也做了精心的准备,搜集了大量的资料,为学生充分了解长征这一伟大的历史壮举和毛泽东这个了不起的人物做了充分的准备。

老师的教学语言也优美简练,饱含激情,可谓是一首现代的长征组诗。整堂课上非常富有激情,在引领学生领悟情感是非常成功的。

三、课程性质 在课堂中,王老师适时地补充历史事件,突破难点“寒”和“暖”。这首诗描写的长征距孩子生活的时代较远,加之以诗词的形式表现,对于小学生理解起来确实有些困难。理解第三联中“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中的“暖”和“寒”所蕴含的情感是教学的难点。在理解“暖”字时,老师通过补充《巧渡金沙江》的故事,然后说说自己的感受,再进一步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到了红军不费一枪一炮,不伤一兵一卒巧渡金沙江后的那种喜悦和自豪。在理解“寒”字时,老师先通过让学生回想《飞夺泸定桥》的影像资料,让学生对这个“寒”字有了感性的认识,为学生理解“寒”字奠定了坚实的感情基础,然后用对“寒”的理解渐趋深入,最后在学生充分感悟、大胆表达之后,教师又引导学生进行了反复品读,此时,学生深刻体会到了红军抢渡大渡河时的惊险悲壮、惊心动魄,对“寒”字的理解水到渠成。文本通过如此解读,“暖”“寒”这两个字变得丰满而厚重,教学的难点也成功突破。

对于诗中“逶迤”、“磅礴”的处理,王老师放在图片中用学生已有知识去描述,再将已有的词汇总结在一起,既理解了词语的意思,相信学生也一定学会了应用。

四、课堂文化

从课前、课中到课的结尾,教师一直坚持适时、恰当地穿插课外知识,丰富学生课外的知识量,开拓学生的视野。真正做到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特别是结尾,让学生体会到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应该珍惜。升华了主题,正确引导学生如何面对学生和生活上的困难,进一步理解了“长征”精神,让“长征”精神落到了实处。

课堂上老师很好地利用学习诗歌的方法,释题意、读诗文、明诗意、悟诗情等,效果不错。

当然,没有一节完美的课,我个人认为:在指导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的时候有所欠缺。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理解写了什么,还要让他们明白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要写,像押韵和对账的写法,诗中比喻夸张的手法,应该把问题引向深入。可以带领学生体验一下如果毛泽东没有用这样的写法,而是实事求是地描写遇到的困难,两者带给我们的体验有什么不同,我想学生就会对这样写的好处有深刻的印象,为他以后的写作会带来帮助。

8.观看电影《长征》有感 篇八

指导教师:名 称:观看电影《长征》感悟学 院:专 业:姓名学号:

观看电影《长征》有感

作者:

看过李老师给我们播放的电影《长征》,我们对长征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体会。在我们以前的脑海里,长征就是强渡大渡河,长征就是飞夺泸定桥,长征就是爬雪山,就是过草地。虽然在初中和高中我们学习过有关长征的历史背景,但是就对《长征》这件伟大的事迹而言,我们对其的认识还不够深刻,还不够彻底,所以我们认为李老师给我们播放《长征》这部电影让我们学习是非常明智的。既避免了上课时只讲一些课本上知识的枯燥乏味,又给我们上了一次非常有用的,并且让我们耳目一新的毛概课,通过观看这部电影,我们学习了长征的历史背景,更是通过对像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三位伟人形象演绎,使我们认识到伟人在一次伟大的历史事件当中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且一个正确地指挥与否可以决定一个政党的生死存亡。长征是艰苦的,但是为了救国值得,长征是需要流血牺牲的,但是为了祖国的未来值得,长征是需要勇气的,但是为了改变自己和中国的命运值得长征。

看电影的时候我们会发现第一个问题,就是我们为什么要进行长征?我们可以简单地认为长征就是为了让咱们党在当时复杂的环境下生存下去,就是为了养精蓄锐,就是为了保存实力积蓄力量。.由于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党中央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集中全力解决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取消了博古在军事上的指挥权,肯定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会后确定军事上由毛泽东,周恩来等负责,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电影《长征》是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开始演的,从电影中我们可以知道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给共产党红军以重大打击,在红军的多次反“围剿”中,第五次反“围剿”历经时间最长,红军损失最大,教训最深刻。总之,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以及湘江之战的失败,给中国共产党、中国工农红军、中国革命几乎造成灭顶之灾,说是一场“浩劫”。此次反围剿,持续1年之久,中央苏区军民全力以赴,为保卫苏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付出了巨大代价,给予国民党军大量杀伤。但由于中共中央实行错误的军事战略和作战原则,使这次反围剿作战始终处于被动,以致在红军遭到严重削弱、中央苏区大部丧失的情况下,被迫进行长征。由于国民党军队的拦围阻截,导致红军各方面军暂时不能会合,只有转到国民党势力较弱的贵州地区,打倒当地的不得民心的地方势力取得民心并且为下一步的长征做好准备,才能在这党的生死存亡时刻挽救红军,此时召开了决定党和红军生死的遵义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 遵义召开的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要的扩大会议。这次会议是在红军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情况下,为了纠正王明“左”倾领导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挽救红军和中国革命的危机而召开的。

遵义会议集中全力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肯定的毛泽东的军事战略主张,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会议在与共产国际中断联系的情况下,独立自主地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开始确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这是党生死攸关的历史转折点,中国革命从此打开了新局面。

遵义会议后,鉴于川敌布防严密,中央红军确定撤离遵义后,在川黔滇边和贵州省内迂回穿插。特别是在四渡赤水的过程中,中央红军灵活机动地创造战机,运动作战,各个歼敌,以少胜多,从而变被动为主动。随后出敌不意,主力南渡乌江,直逼贵阳,迅即西进,以一部在翼侧策应。抢渡金沙江,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由于执行了正确的民族政策,红军顺利通过大凉山彝族区。接着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终年积雪的夹金山。与红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

中共中央决定将两个方面军混合编为左、右两路军过草地北上。中共中央随右路军跨过草地,抵达班佑、巴西地区。右路军一部在包座全歼国民党军第四十九师约五千余人,打开了向甘南前进的门户。张国焘率左路军到达阿坝地区后,拒绝执行中共中央的北上方针,并要挟中共中央和右路军南下。毛泽东等急率第一、第三军(后组成陕甘支队)继续北上,夺取腊子口,突破国民党军渭河封锁线,翻越六盘山,到达陕北吴起镇(今吴旗县城),先期结束了长征。取得了直罗镇战役的胜利,为党中央和红军扎根在陕北奠定了基础。

在国民党重兵对鄂豫皖根据地围攻的情况下,红二十五军和鄂豫皖省委按照中共中央指示,从河南罗山县开始西移,在鄂豫陕边建立根据地,粉碎国民党军两次“围剿”。过陇东,与陕甘根据地的第二十六、二十七军会师,合编为第十五军团。第一、三军团到达后,与之合编为红一方面军。

在湘鄂川黔根据地的红军二、六军团,从湖南桑植出发,转战湖南、贵州、云南三省,击溃国民党军的拦截,渡过金沙江,经西康、四川,至甘孜,与张国焘率领的南下受挫的红四方面军会师。

二、六军团合组为二方面军。

二、四方面军共同北上,在红一方面军接应下,先后在甘肃省会宁县城和静宁县将台堡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至此,红军长征结束。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在整整两年中,红军长征转战十四个省,历经曲折,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保存和锻炼了革命的基干力量,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转移到了西北,为开展抗日战争和发展中国革命事业创造了条件。

长征精神,宁可牺牲自我,去保全集体的团队精神。当年红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率部队为红军垫后,掩护主力队伍撤退以后,他们只剩下四五百人。等到他们撤退的时候,湘江已经被国民党封锁了。他们又饿着肚子翻山越岭退回到湘西打游击。撤退途中,陈师长腹部中了敌人的子弹,他命令其他的战士撤退,自己来掩护,不幸被敌人抓住。敌人非常得意,在抬着他去邀功的时候,陈师长把自己的肠子掏出来扯断,最后壮烈牺牲。这个故事让我流泪,长征中还有许许多多的红军战士为了大部队的安全,牺牲了自己,如果一支军队,一个民族拥有这种精神,那就无坚不摧了。长征精神是一个宝库,过去,现在和将来都能让我们受益匪浅。

9.读《长征》有感 篇九

王家瑞

读了毛主席这首名诗《长征》,我就被红军战士百折不挠,不畏艰险的精神所感动,我的脑海里不断地浮现红军战士过雪山、草地那雄伟壮观的场面,心里不停地称赞他们的坚强意志,不禁思绪万千,心潮澎湃。

长征途中英勇的将士们在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路上,不仅有枪林弹雨,还有激流险滩,雪山草地,更有饥饿寒冷、疾病苦难等,红军不屈不挠,那是在显示着自己顽强的生命力。他们个个永不服输,勇于面对、勇于接受挑战,勇于顽强拼搏。

在长征路上,红军创造了无数惊人的奇迹。就说飞夺泸定桥那次战斗吧,被称为“天险”的大渡河让人看了就心惊胆颤,这场战役是多么重要啊!红军战士不能输,决不能输,他们一咬牙,一跺脚,拼了!在大雨中急速行军,赶在敌军增援部队到达之前夺下泸定桥,最终赢得了这次战役的胜利。

有人说;“中国是用那些敢于翻越千山万水的人们的牺牲精神和不曲不挠的勇气统一起来的。”就连外国人也为我们的红军战士的牺牲精神感到震撼!作为中国人,我们更应该为他们的英勇气概感到骄傲!

长征的精神告诉我们,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军队,一个人,只要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只要有不畏艰难,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团结一致的目标,就一定能够成就事业,创造辉煌。作为小学生的我们不得不被红军的顽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打动。然而我们能做更多的就是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在困难面前决不低头。用科技强国,以人才壮国。同学们,我们要卧薪尝胆,愤起直追,用民族的伟大智慧迎接挑战,以祖国的兴衰为己任,为祖国的强盛奋斗不息。我们丝毫也不能陶醉在祖先创造的业绩中了,而是要自强、自立,创造二十一世纪的伟业。这是一定要做到的,也是完全能够做到的!当然,这需要顽强拼搏的精神。

10.观《长征》有感docx 篇十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的壮丽的史诗,是革命战争年代的篇章。长征是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依然让我们心潮激荡,热血澎湃,激励着我们进行新的长征。

整部影片充斥着苦难与快择,充斥着光荣与牺牲,并借助王瑞的成长历程再现了红军长征这段神奇的历史。电影虽然结束了,但片中一幕幕气挚磅礴的影像还历历在目。其中,我最喜欢的是飞夺泸定桥。

二十多名战士身挂冲锋枪,背插马刀,腰缠十来颗手榴弹。冒着密集的子弹雨,在铁索上行走着,向东桥头猛冲过去。那一刻,我惊呆了,红军战士们在那样险峻与艰难的环境下,竟以肉体去抵抗敌人的钢铁武器,那是一种怎样的坚持精神啊!敌人在桥头扔下一颗颗冷酷无情的手榴弹,桥面上是浓烟滚滚的火海,桥下是湍急的江水,红军战士们却毫不退缩,与敌人们进行殊死拼搏。终于,天地也被红军感动了,让红军获得了胜利,我当时十分振奋,心久久不能平静。

历史的红色旅程刚刚结束,未来的红色旅程刚刚开始,革命先烈用鲜血树立起了一座万事瞩目的丰碑,英雄们的精神也靠我们去延伸,我们只有发奋学习,做一个正直,勤勉的人,才可以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而艰巨的责任。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创造的壮丽史诗,是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保持和发扬先进性的光辉篇章。在毛泽东的带领下,中国共产党取得了最后的胜利。现在回首来看,人民跟着走的选择没有错,那也是历史的必然选择。跟着什么走,当然也不能跟着错误走,这是它给我们的启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也正是毛泽东看到了这点,对中国的现实给以正确的分析为中国革命该走怎么样的到了,改建立一个怎么样的国家指明了方向。

作为一个学生,我就要时以长征精神提醒自己不断努力学习新知识,不怕苦,不怕累,做一个优秀的小学生,一个合格的接班人。五年级:黄婧菁 篇一:观看电影《我的长征》有感

我的长征,心的长征

----------观电影《我的长征》有感 听说过,没见过的二万五千里;

埋着头,向前走,寻找我的路。

1934年到1936年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是一次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伟大远征,它改变了中国的命运,改变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创造了一种全人类都为之景仰和钦佩的精神!长征精神成为了个人积极向上乃至中华民族整体奋进的一种精神,它的意义已经超越了时代!在新的历史时期,回顾重温这段特殊的历史,真切地感受到先辈们的艰苦而伟大的革命历程。

电影《我的长征》以瑞伢子一家参加长征痛苦、幸福的回忆给我们讲述了这一段历史。王瑞一个普通小战士的视角,他的心路历程和他的成长过程,在经受了艰难困苦、血泪战火的磨砺后成长起来了。正因为他的普通,让我观看起来也倍感亲切,这种亲切感,增强了影片对我的感染力。影片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是用微妙的手法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挣扎,对关明的向往,坚强的意志力。

不论硝烟和子弹怎样吞噬着这个少年周遭的世界,他依旧试图寻找着活着的意义,从送年糕时一个人打下六名敌人,到后来坚持不懈、爬山涉水地与敌人搏斗,虽战友们一一离去,但是毛主席还在,红军还在,战役还在,他的那种随经历而增长的意志力必定会随着这战火硝烟继续蔓延扩张,最后他必然是带着这中坚强意志走向成功,就想我们的长征也走向了成功一样地辉煌——就这样,小主角成长着,这段现代人所没有的成长经历正会是他一生的启迪吧!

“跟着走!”

电影中的曾连长在回答瑞伢于“我们往哪儿走”的问话时,这样回答。只要跟着走,跟 着共产党走,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就一定能够走向胜利,走向光明与希望。“我„„我跟着走!”瑞伢子的爹和姐被敌人杀死了,毛主席和他谈话:“其实,„„我也不知道我们下一步该往哪儿走。”瑞伢子强忍住泪水,颤抖着说:“我跟着走!”影片非常含蓄的把一种跟着党走、跟着毛主席走的思想,直接用人物语言表达出来。不是

了远大的理想,就是在最艰苦的时候也感到幸福。”执著,坚毅,在我感到迷茫时,这无疑给我点亮了两盏明灯!我是一名钢铁工人,我志愿献身祖国的钢铁事业,我的理想在闪闪发光。我的新的长征才刚刚开始,扪心自问,我要争取什么,我要经历什么,艰险不可避免,一定要勇敢,一定要自信。

“一个人大部分时间都活在记忆中”,是啊!回忆有苦有甜,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活在甜蜜的幸福中。我们无权选择自己拥有什么样的生活,但我们完全可以调整自己的心态来展现一个最有价值的字迹。我有我的炼铁生涯,我也有我的“长征”,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此时的自己执著坚毅,勇敢自信。因为我深深懂得:我跟着走——坚定不移跟着走。

正如主人公王瑞,支持他走下去的就是他心里那个始终不变的信念——跟着走。

不忘历史,新时代的钢铁工人,不论时代如何进步发展,必须有一种前辈的精神。永远要面对一种坚守——一种理想主义的坚守,英雄主义的坚守,男儿气概的坚守,职业情怀的坚守!篇二:影评:跟着走--观《我的长征》有感

“跟着走!”---观《我的长征》

昨晚我们观看了革命大片《我的长征》,这使我内心深处受到极大的震撼。其中,那一句坚定的“跟着走”更令我感动震撼百倍。

影片通过王瑞老人对过去的回忆---十五岁参加红军,参加长征。然而却一次又一次失去亲人,一次又一次历经枪林弹雨的洗礼。但因为一句普普通通的话一直坚定着他的信念:“跟着走!”在血泪战火的磨砺中渐渐成长起来。七十年后的今天,白发苍苍的王瑞老人再一次踏上了长征之路„„

影片中的一幕幕,都令我热泪盈眶。整整二万五千里的长征,千里迢迢,千山万水。无论风雨,还是雷鸣,红军战士们都不顾劳累辛苦,风餐露宿。我真的无法想象,一个普普通通十几岁的孩子,一个朴素的红军战士,到底是什么支持他战胜这二万五千里的长征的艰难与困苦?对!是信念!是他心底那支持他与困苦磨难挑战,最终胜利了,却从未改变过的信念。相信红军,相信共产党,共产党一定可以让我们过上好日子。而王瑞老人,支持他的信念---跟着走!

“跟着走!”简简单单的三个字,却爆发出多么大的力量!这就是信念的力量!信念的力量是生命的源泉,在它的帮助下,在充满荆棘的人生道路上,又有什么能阻止我们前进的步伐呢?

如果我们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心存一份信念---登山,累了,相信自己最棒,一定能登上顶峰;一道很难的题,不想思考了,相信自己,一定可以做出来„„

每个人都心存一份坚定的信念,跟着信念走,我们可以创造出世界上任何奇迹来!

篇三:观我的长征有感

观《我的长征》有感

在假期里我看了一部电影,名字叫《我的长征》。这部电影很好看,剧情非常感人,催人泪下。而这部电影的主人公竟是七十年前的十六岁的少年。他的名字叫王瑞。十五岁那年,他们一家四口参加了长征。湘江突围时,在敌机的狂轰滥炸中,他认识了毛泽东。父亲也在炮火中牺牲了。可父亲说过的一句话却坚定着他的信念:“跟着走!”

在继续长征的途中,他亲眼目睹了毛泽东、贺子珍为了坚守红军的纪律,在紧急环境中被迫丢掉刚刚出生女儿的场面。悲痛激发了战士们更加强烈斗志,红军篇四:《我的长征》观后感

《我的长征》观后感

今天的富足生活不知是多少血肉换来的,今天宁静的和平不知是多少的生命换来的——有时,真的感觉我们的生活实在是过得太恍惚却又不知足了。或许我们的思想真的是需要洗礼了,而今天观赏的这部《我的长征》足够让我们恍然大悟。

硝烟战场血肉模糊,再稚嫩的生命在这样的氛围中无不接受着熏陶——主角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走来的!眼睁睁地目送着革命战士爷爷离开人世,又接连地目睹着姐姐牺牲了,姐夫牺牲了,首长牺牲了,战友们也都离开了自己,英勇的人一个个都走了,却以生命的代价,让革命走向了胜利,让中国走向了光明——此刻才知道我们的生活是多么得来之不易!而那些战死在硝烟中的人是多么地伟大,给我们快乐生活的红军是多么地伟大!

在这部《我的长征》中,最影响着我的莫过于小主角的成长经历,虽然是新兵,但跟随着红军的他一心向着毛主席,那些搬凳子、吃年糕的镜头看来也是多么的感人,却也无限鼓励着成长中的小主角,不论硝烟和子弹吞噬着这个少年周遭的世界,他依旧试图寻找着活着的意义,从送年糕时一个人打下六名敌人,到后来坚持不懈、爬山涉水地与敌人搏斗,虽战友们一一离去,但是毛主席还在,红军还在,战役还在,他的那种随经历而增长的意志力必定会随着这战火硝烟继续蔓延扩张,最后他必然是带着这中坚强意志走向成功,就想我们的长征也走向了成功一样地辉煌——就这样,小主角成长着,这段现代人所没有的成长经历正会是他一生的启迪吧!

相比于同龄的我们,我们怎会体会他那时小米步枪的艰苦生活——我们就只有去追求那些高档的物质罢了,却用那些垃圾物质渐渐磨去了思想中那个叫做“意志”的东西。小主角就是凭借在硝烟中所经历的才累积起这些足以战胜敌人的精神的,而我们却无法体会彼时的氛围,也就无法抵达他的那种精神,但我们绝对可以学习那那种在硝烟中的精神——不论是坚持不懈或是刚毅坚强,或是艰苦朴素,我们都得像影片中的小主角学习——硝烟不在,精神永在!长征结束了,我们虽触及不到,但我们也不能就这样任性猖狂,我们必须要持有这种精神,那是中国的传统也是长征的烙印,我们不能没有。

上一篇:小学生五年级作文我爱故乡的下一篇:关于爱的托物言志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