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利亚内战发言稿(精选5篇)
1.叙利亚内战发言稿 篇一
鸡飞中学有效课堂学案
课题:美国内战
课时:1课时
备课人:吴勇珠
一、学习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美国独立后南北经济形势的矛盾;知道《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等重要文件;掌握内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战争的结局、战争的作用和意义;以及林肯在美国历史上的地位等基本史实。
2、分析内战爆发的原因、性质、结局,认清矛盾的对立斗争,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对因果关系的认识。二学习过程
1、知识复习: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美国独立战争胜利有何意义?
2、展示本课的学习目标
3、尝试学习:自读课文了解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焦点、导火索以及爆发的经过。
4、精讲理解:○1教师结合幻灯片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南北那种经济会成为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农奴制的存废会成为双方的焦点。
2幻灯片投影林肯的演讲理解为什么林肯当选总统会成为○战争的导火索。
3利用讲故事的方式了解美国南北战争的经过,以及总统林○肯的经历。强调战争的开始时间,出示南北经济图了解双方的实力,分析为什么战争初期北方失利,了解战争的转折点以及最后的战果,引导学生分析为甚么北方最终获胜。4分析评价林肯的功劳,以及南北战争的意义和性质。○
5、对知识点进行梳理。学生识记知识点
三、检测结果完成轻松尝试1~7题。
2.气候变化诱发叙利亚内战? 篇二
英美政客:叙利亚干旱与内战直接关联11月16日,巴黎恐怖袭击事件发生三天后,美国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在爱荷华州举行初选辩论。在为遇难者默哀之后,支持率不断上升的民主党候选人佛蒙特州参议员贝尼·桑德斯称,气候变化与恐怖主义增长有直接的关系。
“如果我们再不行动起来,倾听科学家所说,你们将会看到全世界——这也是中央情报局所说的——到处都会为有限的水、有限的种植土壤而争斗起来,你们将会看到各种各样的国际冲突。”
第二天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桑德斯继续强调了这个观点:当人们迁入城市,找不到工作,就会有很多不“稳定性,人们也会开始相信像基地组织、IS等极端组织的宣传。”
桑德斯并非第一个将气候变化和恐怖主义联系起来的政治家。
英国查尔斯王储也在上个月因类似言论而上了一次“头条”。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气候变化是造成叙利亚冲突和难民危机的原因之一。他的主要依据是,叙利亚在内战前已经持续干旱了五六年,导致大量难民增加,加剧社会冲突。
美国国务卿克里也持类似观点。克里在一次关于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话题的演讲中说,叙利亚连续四年未下雨,此后发生了内战,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似乎“并非偶然”。
“今日的世界互相衔接程度极其之高,无论是经济、技术、军事还是其他各种可以想象的方式在互相连接着,一个地方的不稳定可能就是所有地方的不稳定。”他补充说。
克里的表态意味着白宫注意到了以下一些联系:叙利亚遭受多年干旱,叙利亚爆发内战,IS在混战中发展壮大。而就在克里这番讲话过后第三天,巴黎恐怖袭击事件发生。
研究人员:城市难民剧增致社会压力增加 一篇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的研究论文,第一次将全球气候变化与叙利亚内战做出量化的关联。
研究发现,2011年叙利亚爆发内战前,新月沃土一带(中东两河流域及附近一连串肥沃的土地)经历了有记录以来最严重的干旱,这在政府治理力弱、农业欠发达的叙利亚发生了灾难性的影响,并进而导致政治混乱。
“我们做了研究,叙利亚如果遭严重干旱,两年之内还可以坚持,但持续三年以上的话,很多人就没机会了。”论文作者之一的哥伦比亚大学地球研究所气候科学家理查德·西格尔对记者解释说。研究者提供的数据显示,2007年,叙利亚北部的雨季基本没有到来,第二年情况更糟,经历了史上最干的冬季。干旱导致小麦产量剧减,粮价则开始翻倍涨,很多农民无法维持生计,产生大量难民。
“这些农村过来的难民全跑到南部城市,而叙利亚城市本来就已经聚集了150多万伊拉克过来的难民,剧增的人口带来很大社会压力,再加上政府没有处理好粮食、健康、就业等问题,导致很多人的不满,最终产生叛乱进而爆发内战。”他说。但土耳其、伊朗、伊拉克、黎巴嫩等国当时也遭受了严重的干旱,为什么没爆发内战?
西格尔对此解释说,最严重的干旱就发生在叙利亚和伊拉克北部,而叙利亚几乎所有的农业生产都集中在北部。除了干旱带来的直接影响,他表示,政府如何应对干旱至关重要,甚至比干旱本身对社会稳定的影响更大。他进一步解释说,一方面,叙利亚的灌溉系统并不发达,一直没有很好地利用地下水,始终用的是地表水,相比之下,土耳其等国在这方面就做得好多了。
另一方面,叙利亚当时接收了很多伊拉克过来的难民,社会压力已经很大,而在本国难民大量涌入城市后,政府并没有处理好衍生的各种社会问题,最终所有问题都以内战形式爆发出来。“我们并没说气候变化直接导致了叙利亚的内战,但我们认为极端干旱增加了内战冲突爆发的概率。”西格尔说。
学界共识:气候变化会导致更多社会冲突 一些政治或社会科学家也认为,就算不发生干旱,叙利亚内战也在所难免。但越来越多的环境学家、气候学家以及公共安全学家开始关注气候变化与社会冲突之间的关系。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公共政策研究学者所罗门·桑恩对记者表示,气候变化加剧叙利亚冲突的观点尽管尚未被彻底证实,但已经被广泛采纳。他表示,如果没有气候变化,叙利亚发生的干旱程度很可能不会那么严重。所罗门说,目前还没有明确的证据将国际冲突与气候、恐怖主义与气候、冲突与自然灾害联系起来,但有几点是能够确认的。比如,目前科学家已经确认,全球气温越高,社会的暴力行为越多,如个体层面的自杀率增加,以及更大范围的暴力,如非洲的内战增多。
从历史统计看,所罗门表示,全球变暖会导致社会冲突的增加,气候变化与吴哥窟文明、中国唐朝文明、玛雅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等这些文明的崩溃有关。
“我们现在还很难说气候变化导致了叙利亚内战,但我们能说,干旱和温度增加会增加这类冲突的概率。”所罗门说。
在西格尔看来,虽然科学界还在不断研究其具体相关性,但当政者不能等待,应该去积极地应对气候变化。
事实上,他参与的这份研究的另一个结论是:气候变化会导致中东地区长期的、更为严重的干旱。这对本来就冲突频发、水资源紧缺的中东国家来说,更值得警惕。这并非没有办法应对,如加强水利设施的建设等。西格尔说,中东国家更需要在治水方面加强合作。
“未来几年水资源会更紧缺,中东国家必须加强国际合作,包括以色列。”他说,“中东地区之前是有为了水合作的历史的,这点需要重塑。”“气候变化可能会导致更多的冲突,但更多的时候,它能增加个人、社区、国家间的合作,这点不能被忘记。”西格尔说。摘自《新京报》
3.美国内战教学反思 篇三
首师大附属丽泽中学 李亚红
基础教育改革要求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又要注重思想品德教育,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应该使学生了解林肯在南北战争中的主要活动,对这位伟大的美国总统有比较深刻的认识,理解南北战争在美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学生既需了解战争又需要了解林肯,为此我在教学设计中主要以战争中的林肯为中心展开的。
为了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应着重对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考虑到初中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因此我选择了一些具体的、感人至深的林肯故事,用这些历史事实使学生认识并感受到林肯的崇高品格,他的勤奋好学、自强不息,他对于战败方的宽容,他不拘一格的用人方式,还有他对国家民族高度的责任感,等等,而这些精神至今依然具有时代先进性,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确实不无裨益;同时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存在于美国南部的奴隶制度是一种残暴野蛮的、不人道的制度,是美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绊脚石;林肯领导了南北战争并取得最后的胜利,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是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之举,同时为美国经济的发展扫清了障碍,为其后来称霸世界奠定了基础,林肯的历史贡献是永远不会被后人忘记的。
通过反思,我认为这节课的优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内容丰富,材料充分、典型;
①选材典型、翔实,营造轻松氛围,激情激趣; 比如讲述战争原因时,我用一段材料说明当时北方资本主义发展的程度,让学生分析如果北方要想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需要具备哪些因素,如原料、市场、劳动力等,为后来的南北矛盾埋下伏笔;再用图示法阐明它们之间的矛盾,得出战争的根本原因是两种经济制度之间的矛盾。
讲南北矛盾焦点是奴隶制存废问题时,通过一则原始英文版的奴隶拍卖广告,引导学生阅读翻译,解决生字难题,使学生对奴隶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而且更具有真实性;并补充黑人奴隶被残害逃亡,奴隶主悬赏捉拿的材料,激发学生对奴隶制度的愤怒,明白奴隶反抗的必然。
在介绍林肯时,为了使学生深刻理解人物,首先设臵了开放性的问题:“对于美国总统林肯,你们知道关于他的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对于学生的回答及时点评,有的放矢,学生侃侃而谈,讲到很多林肯的故事,此时课堂气氛轻松活跃,学生对这个历史人物的兴趣油然而生。在此之后选用了两段材料,介绍他在竞选时的演讲和当选后的声明,让学生分析,林肯对奴隶制的态度是什么?既然反对,为什么不去废除,反而是无意干预?前后态度发生了变化,是否矛盾?分析当时的实际情况后学生自然而然的得出结论,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然,使学生认识到林肯处处以大局为重,始终把国家利益放在首要位臵。
恰当的利用视频资料,解决本课的一个重点内容林肯在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前后的思想变化,把林肯作为一个常人来对待,真实呈现他在这项政策出台前他的担心犹豫,并引导学生分析这个政策的作用。
②充分运用地图、图片和图示,提高学生对历史问题的理解能力;
历史地图形象直观,包含了很多信息,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讲美国领土扩张时,我用了动态的领土扩张地图,颜色鲜艳,清晰明了,形象直观,利于学生了解;
对于奴隶制扩张的漫画,我先给他们介绍了背景,画面的主要人物,问:这是在美国领土扩张的过程中南北双方产生的一个新矛盾,谁看明白了,可以给大家讲解。寓思于图,以此培养学生的读图和表达能力;
讲内战爆发时主要结合了《内战形势示意图》,使学生对于南北双方的地理位臵、势力范围有了大概地了解,再看南北双方力量对比表,思考为什么北方在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有利形势下,却屡战屡败?言简意赅的分析出北方失利的原因,使学生对于战争的曲折进程有一定的了解,为后面林肯采取措施挽救战争埋下伏笔。
图示的运用也是对历史问题的有力的解释。用简单的图示来说明南北矛盾的四个表现,形象直观,借用中国的俗语,指出美国南方是“胳膊肘往外拐,肥水流了外人田”,通俗易懂,提高了学生的理解力。
③精准的数字与数据,形象直观说明问题 本课用到了大量数据,例如领土扩张前13个州90万平方公里,扩张后达到了34个州780万平方公里,扩张的概念显而易见;
讲到《宅地法》中64公顷的概念,学生很难想象到具体有多大,为此我多方查找资料,进行换算,用学生常见的篮球场为例,如果一个标准篮球场长28米,宽15米,而64公顷相当于1524个标准篮球场,学生立刻惊呼其面积之大,64公顷的概念跃然纸上;
评价林肯之前,提前告诉学生,内战30年后的1894年,美国工业总产值在世界上的地位,内战对于美国的作用很容易就能体现,学生对林肯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就很轻松的总结出来。
讨论战争的意义之前,也是告诉学生战争损失的一组数据,并进行了纵向比较,甚至超过二战和朝鲜战争,以此设问:为了这场战争,付出这么高昂的代价,你们认为值得吗?很轻松、自然的进入到战争意义的讨论。
④双语教学的成功运用:讲南北矛盾焦点是奴隶制存废问题时,用到一则原始英文版的奴隶拍卖广告,通过逐字逐句翻译,让学生对奴隶制有更深刻的认识,而且更具有真实性。反馈练习中用到林肯纪念堂林肯坐像背后的铭文,既锻炼了学生的英文阅读能力,又增长了历史知识。学生对此感觉颇具挑战性,兴趣盎然。
二、精心设计每个环节,力求精致完美;
①条理清晰,环环相扣,衔接紧密;
以内战为线索,林肯为主题,打破教材束缚,重构知识框架,内容呈现按照内战的背景、过程、意义的顺序;为了塑造丰满的、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形象,因此补充大量信息,安排合理恰当,多而不乱,资料呈现井然有序,环节设计有条不紊。各环节之间的过渡自然,语句简练。
②两处重要的设问,深入浅出、自然巧妙导入。
评价林肯时,设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是否对林肯有了更多的了解,那么你们认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讨论战争的意义时,也是告诉学生战争损失的一组数据,并进行了纵向比较,甚至超过二战和朝鲜战争,以此设问:为了这场战争,付出这么高昂的代价,你们认为值得吗?很轻松、自然的进入到战争意义的讨论,而不是使用性质、意义等生硬冰冷的措辞,学生比较容易接受。
三、用多媒体手段创设历史情境,德育主题突出。
①创设优美意境,让学生的感情得以升华,化为对伟人林肯的满腔热爱与崇敬 在介绍林肯在内战中的主要活动时,点点滴滴进行渗透,使得伟人的形象逐渐丰满起来,有血有肉,把画面定格在发生在阿波马托克斯的签字投降仪式,告诉学生许多事实,让他们感受林肯的宽容与大度,对伟人的铺垫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急转而下,林肯突然遇刺;一首磅礴、哀婉的惠特曼的抒情诗《哦!船长!我的船长!》,让学生在诗化的意境中去品味感受,从而达到本节课的最高潮,同时心灵得到了荡涤。对伟人林肯的崇敬与热爱之情,油然而生;对他的早逝,扼腕不已……。在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时不漏痕迹,寓情感于细微之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之中受到了教育。
②讲述伟人事迹,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讲述林肯提拔格兰特的故事,使学生明白他的宽容大度,独具慧眼与不拘一格的用人方式,有助于刻画人物形象;在这节课的最后,很特意地为学生安排了一个关于林肯的励志故事《需要的,仅仅是一点勇气》,告诉他们,这个故事曾经深深地打动过我,希望对他们以后的人生道路会有所启示,讲完后我又说到:希望大家以后在人生的道路上遇到困难时,多想想这个故事,告诉自己,需要的仅仅是一点勇气。学生非常专注地倾听,我想他们在心灵的深处应该是受到了震撼。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被拉近,历史人物不再是遥遥不可及,感悟历史的同时情感得以升华。
教学本身是一门缺憾的艺术。这节课还有很多不足和值得改进的地方:
1、课堂应变能力有待加强,教学语言有时不够精练,发挥不够好。在开放式提问:你还想知道关于林肯的什么?有几个学生都提到了林肯一生中失败无数,一个学生问到:我就想知道他这么倒霉,为什么会当上总统?我对他的问题并没有给出令我满意的回答。其实我应该说:失败是成功之母,由于经历过很多失败,所以磨炼了他的坚强意志,他不管有多少失败,百折不回,朝着自己的既定目标前进,同时也应了一句中国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利用此时进行德育;应该说保有这个疑问的决不止一人,或者埋下伏笔,引导学生课下自己去探究;抑或可以引导学生来解答同伴的疑问。
2、课件使用过程中,有翻到又返回去的现象,还存在不熟练问题。
3、有的问题在提出之前给学生做的辅垫不够,学生不能顺利答出;
4、历史教科书如何合理恰当使用的问题:有些同行提出课堂上学生几乎没有使用教科书,因为课前已经预习,所以课本如何在课堂上恰当使用没有把握好。
学生在课后每个人都写了一份“学习完本课后,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从他们上交的感受来看,纷纷表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他们对林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尤其为林肯所具有的人格魅力折服,他的宽容大度,机智幽默,聪明豁达,勇敢上进……这些优良品质将会成为激励他们前进的强大动力,林肯对待困难与失败毫不屈服的精神,也使他们学会以正确的态度对待生活中出现的困难。林肯与南北战争一度成为他们与美国籍外教瑞文畅谈不衰的话题,瑞文本身就是非洲裔美国人,他对解放黑奴有很多直观的感受,瑞文的观点部分印证了课堂所学内容,同时又激发了他们进一步探究的欲望,所以他们还想进一步了解现在美国的种族歧视、马丁路德金领导的黑人民权运动等等。还有的学生为此制作了关于林肯的历史小报,表现出越来越浓的兴趣。
本节课的讲授得到了各位同行和教研员孙楠老师的积极肯定,认为教学设计精巧、内容丰富、德育主题突出。在备课过程中,孙老师全程关注,她的指点对我如同醍醐灌顶,使我茅塞顿开,孙老师说:“一堂好课,如同一篇好文章,由原因,经过,结局,还要有高潮,要确定好中心思想,围绕中心选材”,使我以往的困惑迎刃而解。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运用自如,明白了取舍;使用一种很亲切的语言,不能照搬书上的术语,例如:如何来评价林肯?或者内战的性质意义是什么?学生对此颇有些茫然,不知如何入手;还有如注重各个内容的合理安排,关注整体布局,注意逻辑性,等等。
4.安利系“内战”调查 篇四
捷星来袭
在一次朋友聚会中,记者无意接到了一个邀请,让记者加入捷星团队做直销,说半年就能达到“银章”的阶层,月收入能达到15000元左右。
在记者的追问下,相关人士给记者介绍了他自己团队里一个名叫姜南的捷星直销员。记者随后联系上了这个远在黑龙江的捷星从业者。
姜南告诉记者,他接触捷星是在2004年下半年,现在同时“做”捷星和北京新时代。说起捷星的情况,他用“优势要远远大于国内安利”这样的词语来形容,以奖金比国内要高等言辞试图说服记者。
对于捷星记者多有耳闻,它是在北美业绩不错的一家电子商务公司,还没有进入中国。让人不解的是,似乎突然就在中国内地“冒”了出来?在网上搜索了一下,发现做捷星的直销人员还远不止姜南一个。在绝大多数的网站,都会写明自己的身份是“美国捷星经销商大陆团队”等字样。
而在一些网站论坛中,安利人和捷星人的口水战打得是不亦乐乎,相互指责和拆台。
同门之争
记者查阅相关资料后发现,捷星是安利在北美地区“同门兄弟公司”。
资料显示,1999年9月1日,为顺应北美电子商务兴盛的大潮流,安利与微软、IBM合作,创建了Quixtar(捷星)电子商务网站,同时还有物流企业Access(捷通)公司以及Pyxis Innovation公司,2000年这三家公司连同安利Amwa一起:喜⒊晌安达高公司AlticorInc。安溃保梗梗的暾式进入中国内地。
美国安利自从成立了捷星,也就把销售业务托付给了它,美国安利现在只是一个生产车间和研发基地,而安利中国公司却是生产、研发、销售一条龙。“安利在北美地区的表现形式就是捷星。捷星是一个电子商务网站,安利是一个事业机会。”安利(中国)全国媒介事务高级经理姜京源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目前,安利的北美业务完全由捷星公司通过电子商务运作,而北美以外的地区继续以安利公司为主体进行销售。”安利(中国)营业守则总监费胜昔这样解释说。
本来在地域上和安利互不侵犯的捷星,现在开始不断渗透中国市场,姜京源认为“不合逻辑”。捷星一位从业者吕先生这样向记者透露捷星此时进入中国内地市场的目的:“我们都是拿护照和国际信用卡来注册的,这是稍微变通的做法,我们的想法是先行一步,若有一天捷星正式进入中国,我们也已经取得了几年的电子商务的经验,到时候迅速占领市场也就是轻而易举的事了。”
安利(中国)反击
安利对于捷星的入侵显得很紧张,
安利对从事捷星直销的安利经销人员给予了限制。安利规定“营销人员循合法途径携带入境的其他安利市场产品,只可自用,不得用于示范、销售或其他非公司允许的用途”。但对于不是安利营销人员的捷星销售者,安利(中国)并不能直接管理。
现在带入境的安利产品被用作了经营,安利(中国)有关人员对此向记者强调:“捷星没取得在中国的经营权,绝对不合法。我们现在的经营模式是‘店铺销售+雇佣推销员’。”
姜京源也强调,由于安利在中国的转型以及多次调整,使得安利中国和捷星的制度不同,奖金分配不同,所以才使捷星有机可乘。此外,由于安利品牌已经具有了很高的认同度,使捷星在中国非法推广进口安利就很顺利。
“我们会上报,会把收集来的信息反馈给美国总部,我们让安利与总公司安达高来进一步协调。”安利相关人士对记者说。姜京源介绍说:“捷星做到一定级别后美国方面提拔他时就会查他的背景,发现他在北美以外的地区经营就会将他的户籍封掉。”
母公司睁一眼闭一眼
对于这场发生在中国的同门之争,在美国的母公司安达高也并不是没注意到。但从各方面行动看,它并没有高调出面阻止。
直销行业问题资深咨询师叶恒武将此类“渠道冲突”看成一种很正常的竞争,安利和捷星各有特色,“但两部直销条例出台后,行业洗牌趋势暗流涌动,安利市场网络正逐步流失,安利的增长速度将会减缓,可预见性的市场份额将会大大减少,总公司安达高正是想用捷星来弥补,这是一种策略。”
一位业内人士分析,在直销也E化的今天,安利网上业务走得并不通畅,不能应对现今社会的发展要求,而捷星却刚好相反。
“在今天单层次为主的中国市场,不能仅靠安利一个公司,为了保险起见,必须要把北美的捷星引入中国,安达高公司是‘不想在一棵树上吊死’的。让捷星偷渡中国内地营销, 不好查,让安利和捷星一明一暗开展工作更容易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最后的中国市场一定都是安达高的。”一位接近管理层的美国捷星经销商给记者分析说。
5.《内战烽火》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美帝国主义支持国民党阴谋发动内战,重庆谈判,全面内战爆发,转战陕北,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培养学生识别图画的基本技能,初步具备通过图画获取知识、处理信息的能力,形成用图画的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
通过收集抗战胜利后,美帝国主义和蒋介石政权相勾结,阴谋发动**反人民的内战的资料,认识到美帝国主义要变中国为它的殖民地。
讨论探究蒋介石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的目的和毛泽东冒险去重庆谈判的原因,学会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问题,理解**为争取和平民主作出的努力。了解**中央转战陕北的史实,认识党的正确领导是革命取胜的法宝之一。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与国民党反动派的专制、独裁进行斗争的史实,使学生感知和平民主来之不易,增强学生维护和平民主的自觉性,并增强对党的热爱之情。
通过感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解放军为推翻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历尽艰辛、英勇作战、不畏牺牲的精神,使学生确立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教学重点】 重庆谈判
重点突破:运用《美助蒋抢夺胜利果实》的影视资料,蒋介石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的电文等,提出一系列问题:如美帮蒋运兵,说明了什么问题?蒋是“以国家大计为重”邀请毛泽东去谈判吗?通过讨论,认识到重庆谈判虽然不能改变蒋发动内战的既定方针,却使我党在政治上获得了极大的主动。【教学难点】 挺进大别山
难点突破: 运用地图,《挺进中原》影视片段,让学生生动地感知战略反攻前的形势和挺进大别山的宏伟气势。【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收集美蒋勾结,阴谋发动内战的资料。引导学生识别图片,使学生通过图画获取历史知识信息,用图画的形成陈述历史问题。
【教学方法】
按照“知、疑、学、解。创”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走近历史,体验历史。【教学手段】
多媒体演示,讨论探究,自主合作 【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日本投降的时间。抗战胜利的意义。2.讲授新课:
蒋介石一边运兵,一边又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这是为了什么?(进一步赢得内战的准备时间,也为了制造舆论来欺骗人民。)毛泽东去重庆谈判,能改变蒋介石发动内战的既定方针吗?(不能。因为蒋介石的既定方针是要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统治,**的目的是要推翻这种反动统治。)
既然阻止不了内战的爆发,作为**中央领导核心的毛泽东该不该亲自到重庆去谈判?(让学生自由发表看法,只要能够自圆其说,不管说该或不该,都应给予鼓励。因为说不该的同学,至少还保持着对蒋介石的警惕,对毛泽东安全的顾虑。这种朴素的情感应该得到呵护。)
事实是──毛泽东冒险去了,结果怎样?(揭露了蒋介石假和谈的阴谋,同反动派在政治上进行了较量,最终达成了有利于人民的《双十协定》,使自己在政治上获得了极大的主动),但是蒋介石很快就撕毁协定、1946年6月对中原解放区发动进攻,标志全面内战的开始。
国民党被迫改全面进攻为重点进攻。目标定在陕甘宁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1947年毛泽东率党中央主动撤离延安,彭德怀、贺龙率西北解放军同敌人展开**,打退了敌人对陕甘宁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西北人民解放军为什么能够粉碎敌人的进攻?(主动撤离──保存实力;“蘑菇”战术──拖垮敌人;引进“口袋”──全歼敌军。)这个历史事实说明什么道理?(**制定了正确的作战方针和方法,才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粉碎敌人的进攻。党的正确领导是革命胜利的关键。)
当时蒋介石的主要兵力同时也在山东进行“重点进攻”,毛泽东说他这种兵力部署“好比两个拳头一张,胸膛就露出来了。只要攻其薄弱,从中间突破,就可以直接威胁敌人的心脏地区。承担这项战略任务的是刘邓大军,他们进攻的方向是大别山。
教师小结、过渡:挺进大别山头一年里,战况如何?(敌人对中原解放区、陕甘宁解放区、山东解放区等地发动进攻,战场主要在解放区内,战略上,敌人进攻,我方防守。但是我军在正确战略作战方针指导下,大量歼灭敌军,粉碎了敌军的进攻。战争形势的变化,使人民解放军具备了转向全国性战略反攻的条件。)展示地图和《挺进中原》影片片段。
为什么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的开始?(当时战局已经发生变化,敌军的进攻被粉碎,我军具备了反攻条件。刘邓大军这个军事行动采取的是进攻态势,把战场摆到国民党统治区去了,严重威胁着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武汉,并带动了其他各战场的解放军转入反攻。)【课堂活动】
以记者的身份,报道一件跟本课所学内容有关的事件。(如重庆谈判、挺进大别山)
3课堂练习名校课堂 41页当堂训练 1,2,3,4,5题。4,作业 42页6,7,8题。
板书设计
第17课 内战烽火 一重庆谈判
原因
概况
结果 二转战陕北
1全面爆发 2西北战场战况 三 挺进大别山 1概况
2结果 18战略大决战决战 能力目标
1.掌握三大战役发起的背景、过程、意义。2.掌握渡江战役及解放南京等史实。
3.总体把握这一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战略
通过本课学习,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时空观念,掌握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的基本技能。
2.通过对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军队优劣势、强弱势、成败势的发展演变进行分析,归纳出蒋家王朝的覆灭是历史的必然,培养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历史史实,归纳综合得出结论的历史思维能力。德育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学习毛泽东等领导人以战略家的伟大胆略和雄伟气魄,把握战略决战这一历史机遇。最终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功绩,进而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2.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和平解放北平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爱护文物、保护人文环境意识。教学重点
1.三大战役。
2.百万雄师过大江。教学难点
1.渡江战役的意义。
2.国民党政权垮台的原因。教学方法
1.诗词导入法。可以用关于本节内容的诗词导入新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2.讨论法。
3.图文结合法。本课两大内容都需结合地图学习,这样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战争的发展进程。
4.引导分析法。对于国民党政权的垮台原因,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
5.图表法。可以通过表格的形式对相关内容作出归纳,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1三大战役示意图
2.《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示意图》。
3.《大决战》等影片及相关设备。(有条件的地方)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语例示一]
同学们,上一课我们学习了解放战争的前两个阶段——战略防御和战略进攻阶段。到1948年8月,敌我力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人民解放军不仅把劣势转变成了优势,而优势逐渐发展成胜势。到9月份,战略决战的第一个大战役——辽沈战役便拉开了序幕,下面我们看具体内容。[导入语例示二
1找学生朗诵
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一九四九年四月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成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同学们,这首诗是毛泽东同志在<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解放南京后写的。诗中不仅表明了人民解放军锐不可挡使中国大地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而且表达统一中国、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独立完整这样一种心声。那么,渡江战役是怎么样发起的?渡江之前江北广大地区是怎样解放的?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来解决这些问题。[导入语例示三]
辽沈战役是1948年9月到11月发生在国共两党之间的第一场具有战略决战性质的战役。随后提出问题:辽沈战役发生的背景是什么?辽沈战役双方的结果怎样,与辽沈战役并称的三大战役中的另外两大战役是什么?导入新课。[板书]第18课 战略大决战 一、三大战役
1.三大战役的背景 [教师引导]同学们,我们上一课学习了解放战争第二年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历史,从中知道,人民军队转入反攻,标志着蒋介石二十多年的反动统治开始由发展转向灭亡。这并不是空话,到1948年8月,这种效果就显现出来了,请看投影。
“在一九四六年七月至一九四八年六月的两年作战中,人民解放军歼敌二百六十四万人,其中俘敌一百六十三万人。两年主要缴获,计有步枪近九十万枝,重轻机枪六万四千余挺,小炮八千余门,步兵炮五千余门,山野重炮一千一百余门。两年中人民解放军由一百二十余万人增加到了二百八十万人。其中正规军由一百一十八个旅增加到了一百七十六个旅,正规军人数由六十一万增加到了一百四十九万。解放区现有面积二百三十五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面积九百五十九万七千平方公里的百分之二十四点五;现已有人口一亿六千八百万,占全国人口四亿七千五百万的百分之三十五点三;现有县城以上大中小城市五百八十六座;占全国城市二千零九座的百分之二十九。
由于我党坚决领导农民实现了土地制度的改革,现已有大约一万万人口的区域彻底解决了土地问题,地主阶级和旧式富农的土地大致平均地分配给了农村人民,首先是贫雇农。
党在国民党区域的工作,有了很大的成绩,这表现在各大城市中争取了广大的工人学生、教员、教授、文化人、市民和民族资本家站在我党方面,抗拒了国民党的压迫,使国民党完全陷于孤立。国民党的军事力量,在一九四六年七月为四百三十万人,两年被歼和逃亡三百零九万人,补充二百四十四万人,现有三百六十五万人。——<一九四八年十月十日>、《毛泽东选集》第四卷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出国共双方的情况。(指解放战争第三年)
[学生归纳]回答一:人民解放军的力量大为增强,人数达到二百八十万人。回答二:解放区的面积和人口大为增加。
回答三:解放区的土地改革顺利完成,人民获得了土地,积极支援战争。回答四:国民党统治区危机加深,民主力量增长。
答案五:国民党军队数量由四百三十万下降到三百六十五万人 [教师讲述]
经过两年作战,敌我力量发生显著变化。人民解放军已增至280万人,共有五支野战部队:西北野战军7万人,华北野战军20万人,中原野战军20万人,华东野战军42万人,东北野战军70万人。并已基本形成野战军、地方军和游击部队三者结合的完整体系。军队素质和战术水平大为提高,不但能打运动战,而且能打阵地战,攻坚战能力也大为增强;士气旺盛,斗志昂扬。解放区面积已占全国1/4,人口占全国1/3,土地改革大部完成,部队后方更加巩固。国民党被歼264万人,它的总兵力已下降为365万人,其中用于一线约174万余人。蒋军虽然还有相当大兵力,但在战略上已被人民解放军分割为五个孤立集团,东北55万人,分布于长春、沈阳、锦州三个孤立地区;华北55万人,分布于平绥线、北宁线诸点;徐州60万人,布防于以徐州为中心的陇海、津浦两路十字架上;华中75万人,部署于以汉口为中心的地区;西北30万人,布置于以西安为中心的地区。国统区的经济危机日益加深,爱国民主运动深入发展,农村游击战争不断发展,蒋介石的反动政权已呈现不稳。(要向学生说明东北为卫立煌集团,华北为傅作义集团,华东为刘峙集团,华中为白崇禧集团,西北为胡宗南集团)在这种形势下,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军队进行战略决战的时机成熟了。
这时,能不能迅速果断地抓住战机,组织决战,各个歼灭敌人,敢不敢打前所未有的大仗,歼灭敌人的重兵集团,成了战略决策上的关键问题。1948年9月,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全面讨论和部署夺取全国政权的各项工作,提出从1946年7月算起,用五年时间,发展解放军500万,歼灭国民党军队500万,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决定解放军第三仍然在长江以北和华北、东北作战,歼敌主力于长江以北。根据九月会议的精神,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为核心的**中央军委,先机制敌,因势利导地组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出色地完成了在长江以北消灭敌军主力,加速夺取全国胜利的战略任务。
国民党亦面临着需要作出决策的时刻。早在1947年冬,美国曾向蒋介石提出:北纬 40°以北(安东—安西)暂时放弃;北纬35°以北(陇海线)要力争;北纬30°以北(长江线)要坚守;北纬30°以南(华南)进行经营。蒋介石是从来不肯放弃一城一池的,舍不得丢掉东北,并且企图牵制东北解放军不能入关作战,总是犹豫不决,一拖再拖。半年以后,战局继续向不利于国民党方面发展。蒋介石才决定放弃东北,但又说准备在东北坚持到十月底,以观时局的发展,原则上不放弃沈阳,同时作撤退准备。蒋介石这种战略意图上的矛盾状态,显露出他自己已心慌意乱,无所适从。
这时,中央军委果断地把战略初战放在了东北战场。[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想一想,战略决战为什么选择东北为突破口?大家可以讨论解决。
[学生讨论]„„
[教师提示]大家可以从兵力对比情况;敌军分布情况;敌军的战略意图;民心向背等方面去分析。
[学生回答]回答一:从全国五大战场来看,东北是我军在兵力上惟一超过敌军的一个战场。
回答二:东北敌军孤立分散,所占地区狭小,补给困难,或战或守,举棋不定。回答三:解放区经过土地改革,人民群众踊跃参军支援前线。回答四:歼灭东北敌人后,可支援其他战场。
回答五:东北的工业相对发达,可以用它支援全国的解放战争。
[教师讲述]我们共同来总结一下前面几位同学的回答,首战东北有几大好处:
一、东北解放军有70万野战军和30万地方部队,共有100多万,而国民党只有军队55万,其中正规军48万。被围困在长春、沈阳、锦州三个孤立地区,东北战场是我军兵力超过敌军兵力并完全掌握了战争主动权的惟一战场,这就将初战的胜利放在了稳妥可靠的基础上。
二、人民解放军歼灭了东北敌军,就能实施战略机动,挥师入关,有利于关内战场的作战。就能以东北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援战争,使人民解放军获得战略总后方。
三、土改完成,人民群众支援,更重要的是敌人在撤守问题上摇摆不定。给了解放军一个绝好的歼敌机会。
四、如果把决战方向首先指向华北战场,则会受到国民党华北、东北两大集团军的夹击而陷于被动;如果首先指向华东战场,则会使东北敌军迅速撤入关内,实现其战略收缩的意图。因此,将战略决战的初战放在东北战场就成为全国战局发展的关键。
下面我们看这三大战役的具体内容。
[板书]2.三大战役[教师引导]请同学们将课本上关于三大战役的内容仔细看一遍。然后复述其主要内容。[学生看书]„„
[学生复述](1)1948年9月,辽沈战役开始,解放军先攻占锦州,截断了东北敌人向关内的退路。被围困在长春的敌人部分起义,其余投降,接着沈阳被攻克,东北全境解放。
(2)辽沈战役结束后,淮海战役开始,解放军先在徐州附近顽强歼敌,后解放徐州,在河南东部全歼徐州逃窜之敌。淮海战役结束。
(3)淮海战役进行时,东北解放军入关与华北解放军一起发动了平津战役,把敌人分割包围在北平、天津、张家口等据点。先攻克张家口、天津等,又和平解放北平。平津战役胜利结束。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说出每一次战役胜利的意义和三大战役总的影响。
[学生回答]辽沈战役结束后,国民党军队人数下降到二百九十万人左右,人民解放军则增至三百万,开始在数量上取得优势。东北全境解放。淮海战役的胜利,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
平津战役的胜利,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三大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和改编了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教师引导]那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谈一谈自己对三大战役胜利的原因的看法。[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回答一:党的正确领导。首先抓住了把首战放在东北的机遇。从而保证了整个战役的胜利。
回答二: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作战。回答三:国民党军队的投诚、起义。回答四: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援。„„
[教师讲解](附“三大战役示意图”)
同学们,先在图上找到以下地方:长春、沈阳、黑山、锦州、营口、张家口、新保安、北平、天津、塘沽、徐州、蚌埠、碾庄、双堆集、陈官庄、确山,然后再看三次战役的具体情况。
(一)<1948年9月12日>,辽沈战役开始,东北野战军在林彪、罗荣桓指挥下,首先向北宁线锦塘段出击,至<10月1日>,除锦州、锦西两孤立据点外,全为解放军控制。<10月14日>,解放军对锦州发起总攻,经31小时激战,全歼守敌8万余,生俘东北“剿总”副总司令范汉杰等。攻克锦州,完全封闭了东北境内敌人陆上的退路,这就决定了东北敌军全部被歼的命运。
<10月17日>,长春曾泽生率六十军全军26000余人起义。19日,在东北野战军待令攻歼下,国民党东北“剿总”另一副司令郑洞国率四万余人投诚。长春宣告解放。
<10月26日>,打虎山地区的援锦廖耀湘兵团十万之众全部就歼,廖耀湘等均被活捉。<11月2日>,沈阳、营口解放。10日,锦西被收复。辽沈战役胜利结束,歼敌47万人。
(二)<1949年11月7日>,淮海战役打响了。华东野战军分三路迅猛包抄徐州东面的黄百韬兵团。8日,何基沣、张克侠部二万人起义,敌北面防线出现裂口,华东野战军乘势直插徐州和碾庄之间,包围了黄百韬兵团,<11月22日>,全歼该兵团,黄百韬自杀,淮海战役第一阶段胜利结束。
<11月23日>至25日,中原野战军在徐州与蚌埠之间的宿县西南的双堆集地区包围了从河南信阳匆匆赶来增援黄百韬的黄维兵团。
<12月1日>,徐州敌军西逃,妄图汇合黄维兵团共同南逃。被华野追击部队包围于陈官庄、青龙集地区。
<12月16日>,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全部消灭了黄淮兵团12万人,生俘兵团司令官黄维。淮海战役第二阶段结束。
<1949年1月6日>,华东野战军分三路向被围困在陈官庄的杜聿明集团发起总攻击。仅仅四天,便歼敌30万。活捉杜聿明,击毙邱清泉。淮海战役胜利结束。此役歼敌55万余人,基本上解放了长江以北的中原和华东地区。
(三)<1948年12月5日>,入关的东北解放军攻克密云,打响了平津战役的第一枪。
为了防止敌人逃跑,对华北敌军采取了围而不打、隔而不围的策略。同时令华野对杜聿明集团两星期内不作最后全歼的部署。<12月21日>对华北敌军分割包围完成。
<1949年1月14日>,向天津发动进攻,经29小时激战,歼敌13万余人,活捉陈长捷,解放天津。塘沽敌人惧遭歼灭由海上逃跑。
为了减少人民的损失,解放军平津前线司令部于<1月16日>向傅作义送出通牒,提出和平解放北平的办法。经过我党的努力工作,傅作义终于签订了《关于和平解放北平问题的协议》。<1月22日>,傅部开始向指定地点集中,31日,我军入城接防,古城北平遂告和平解放。平津战役胜利结束,歼灭和改编敌军52万,基本上解放华北地区。
同学们,三大战役的胜利,是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在战役进行中,各解放区人民以无比巨大的热情,以源源不绝的人力、物力给予前线以空前规模的支援。据统计,仅为支援淮海战役,动员起来的民工即达543万人,担架30.5万幅,大小车辆88万辆,牲畜76.7万头。船只8500支。筹粮9.6亿斤,挑子20.6万副。解放战争得到广大人民的热烈支持,这是个有力的证明,陈毅同志曾经说过,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确实如此。
三大战役的胜利,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胜利。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中央军委以伟大的革命气魄和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及时抓住战略决战的时机,正确选定决战方向,并针对东北、华北、华东战场的不同情况制定出各具特点的作战方针,有力地保证了这场伟大的战略决战的胜利。(或放电影《大决战》相关片断)[教师引导]下面,请同学们列表概括三大战役。内容应包括:战役名称、作战部队和指挥员、战役时间、歼灭或改编敌人数、解放地区、歼灭或俘敌指挥官。(教师等学生把表格设计完成以后,用投影打出样表。)[投影显示] 三大战役简况
战役名 称 作战部队和指挥员 战役时间 歼灭和改编敌人数 解放地区 歼灭或俘获敌指挥官
辽沈战 役 东北解放军林彪 罗荣桓 1948年9月~11月 47万多人 东北全境 范汉杰 廖耀湘
淮海战 役 中原解放军和华东解放军刘伯承 邓小平陈毅 粟裕 谭震林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55万多人 长江以北中下游地区 杜聿明 黄百韬 黄 维
平津战 役 东北解放军和华北解放军林彪 罗荣桓 聂荣臻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52万多人 华北全境 陈长捷
[教师过渡]同学们,三大战役是国共双方的战略大决战,三大战役后,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人民解放军乘胜追击。一直打到长江北岸,等候命令渡江作战。下面我们来看本课的第二个问题——百万雄师过大江。[板书]
二、百万雄师过大江 1.渡江战役的背景
[教师讲述]同学们,战略决战的展开和逐渐走向胜利,使国民党内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美国不支持蒋介石,以李宗仁、白祟禧为首的桂系乘机逼蒋下台,企图取而代之。蒋介石看到大势已去,遂于1949年元旦发表求和文告,表示愿意与共产党商讨恢复和平的具体办法。这时,与国共双方都有关系的一些人在美国的策动下,组成革命阵营内部的“反对派”,向**“呼吁和平”,把“战争立即停下来”,替国家“保留一点元气”。在革命阵营内部,也有人过高地估计了敌人的力量,害怕美国出兵干涉,引起第三次世界大战,主张中国革命就此止步。这时,在全国人民面前就有一个非常尖锐而且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彻底消灭反动势力,将革命进行到底,还是就此止步,使革命半途而废?为此,毛泽东为新华社写了1949年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这个献词的发表,及时地正确地回答了当时形势发展的关键问题,揭穿了蒋介石的“和平攻势”。向全国人民发出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伟大号召。
与此同时,为了尽快结束战争,减少人民痛苦,真正实现国内和平,中国共产党愿意和国民党政府进行和平谈判,并提出了八项条件作为和谈的基础。这八项条件是:
(一)惩办战争罪犯;
(二)废除伪宪法;
(三)废除伪法统;
(四)依据民主原则改编一切反动军队;
(五)没收官僚资本;
(六)改革土地制度;
(七)废除条约;
(八)召开没有反动分子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接收南京国民党反动政府及其所属各级政府的一切权力。
同学们,毛泽东关于时局的声明,特别是八项和谈条件的提出,对蒋介石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在四面楚歌中,蒋介石于<1月21日>宣告“引退”,飞往奉化溪口,由副总统李宗仁代理总统职权。开始同共产党和谈。但在<4月20日>的最后签字的日期,李宗仁拒绝在协定修正案上签字。国民党政府和平阴谋彻底破产。[教师过渡]1949年4月20日夜,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联合发出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保卫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 [板书]2.百万雄师过大江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上相关内容,从中找出有效信息。[学生看书]„„
[学生回答]本目的有效信息有:①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分三路渡江作战,23日,解放南京,推翻了国民党政权在大陆22年的统治;②南京解放后,人民解放军在各个战场上,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继续追歼国民党残余军队。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教师讲述](挂《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示意图》)
在毛泽东、朱德发出进军令之后,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西起湖口,东至江阴长达千里的战线上,万炮齐鸣,万船齐发,顿时呈现出雄伟壮观的渡江战役。人民解放军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锐利攻势,迅速摧毁了敌人苦心经营的海陆空立体式千里江防。国民党江防部队全线溃败,纷纷南逃,<4月23日>,人民解放军进入国民党二十二年的反革命统治中心南京,宣告了蒋家王朝的覆灭。
紧接着,人民解放军各路野战军展开战略追击,分别向西北、西南、中南、华东地区,举行有史以来未曾有过的大进军。1950年4月和5月,人民解放军渡海解放了海南岛和舟山群岛。至此,大陆除西藏外都获得解放。从1946年7月到1950年6月,人民解放军共消灭国民党军807万人,蒋介石的反动统治彻底覆灭。
[教师引导]下面请同学们根据所学内容及投影中的材料,讨论一下蒋介石政府垮台的原因。
(一)1947年10月下旬,国民党浙江省保安司令部非法捕杀浙江大学学生自治会主席于子三,此事件成了全国反迫害运动的新起点。11月,北平五千多学生在北大民主广场举行于子三追悼会,全国十多万学生举行罢课、示威。1948年初,上海申新九厂工人为生活所迫举行罢工,国民党进行镇压,制造了“申九血案”。同年夏,中国人民反对美国扶植日本侵略势力,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为美国政策辩护,并对中国进行威胁。上海大中学生五千多人到外滩示威游行,反对美国干涉中国的爱国运动,北平有四百三十多位教授联名向司徒雷登发出抗议书。清<华大学>教授朱自清等百余人发表声明,拒绝购买美国援助的救济粮。这些斗争,使国民党统治更加孤立了。
(二)上海市1948年1月至8月,米价上涨43倍。国民党政府滥发纸币,到1948年8月达663万亿元,与1937年6月的发行数相比,11年内增加了47万倍。为了挽救经济危机,1948年8月,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限价政策”。主要内容有,一是发行金圆券,以法币300万元折合1金圆券的比价,限期收兑完法币。二是限期收兑人民的金银外币,逾期不兑者一律没收。国民政府强制推行,广大人民尤其是民族资产阶级大受劫难,只是触动不了豪门贵族。金圆券发行额猛增,到1949年6月达到130万亿元。金圆券与法币一样成了一张废纸。
(三)抗战胜利后,在接收敌伪财产时,军统局、中央军、地方政府敌伪财产管理处众多单位争抢接收,有时甚至动武。汤恩伯的军队与上海警备司令部为争夺一所日本俱乐部,互相开抢,打死打伤多人。青岛敌伪产业局将一批50亿元的物资运往上海、台湾出售,收回30亿元,其余20亿元尽入私囊。平津地区的一些接收大员,随意加人以汉奸罪名进行逮捕,以便强占民产,鱼肉百姓。老百姓称国民党的接收为“劫收”。
(四)1948年,蒋介石派宋美龄到美国乞求援助,一无所获。同年10月,司徒雷登向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建议:“劝告蒋委员长退休,让位给李宗仁或者国民党内的其他较有前途的政治领袖。”淮海战役中蒋介石的嫡系部队基本上被全歼。桂系军阀白崇禧就给蒋介石两次去电,要求停战,进行和谈,逼蒋下野。
[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回答一:吏治败坏、官场贪污成风。回答二:经济崩溃,物价飞涨。回答三:军队厌战,士气低落。回答四:战略指导思想错误。
回答五:人民群众反对,失去民心。回答六:国民党内互相倾轧、不团结。回答七:蒋桂分裂。回答八:美援断绝。„„
[教师小结]我们把上面同学们说的内容归结到一块,让它更加系统、条理。国民党政权失败的原因有:
一、政治孤立、失去民心。全面内战爆发前后,国民党采取了一系列失去民心的措施,想维护自己的独裁统治。比如假和平、真内战、撕毁政协协议、镇压民主运动、制造血案等。结果是民心丧尽,自己也陷于人民包围的灭顶之灾。
二、经济崩溃、物价暴涨。国民党发动内战,军费开支庞大,政府财政收支入不敷出。加紧对人民的搜刮,并滥发纸币,造成物价狂涨。仅上海的物价,1949年1月与1948年8月相比,半年内上涨了128倍。
三、军队厌战、士气低落。国民党发动的内战,不仅违背民心,也违背军心。军队官兵厌战,尤其是国民党的杂牌军厌战情绪更为严重,临阵起义、投诚的现象不断发生。下面是国民党军队在人民解放战争中著名的起义、投诚表,大家可以看一看。国民党军队在人民解放战争中著名的起义、投诚表 时间 战役名称 起义、投诚简况
1945年10月 邯郸战役 新八军军长高树勋率部起义
1948年9月 济南战役 九十六军军长吴化文率二万多人起义
1948年11月 辽沈战役 六十军军长曾泽生率部起义,第一兵团司令官郑洞国率部投诚
1948年11月 淮海战役 第三绥靖区副司令何基沣、张克侠率部起义
1949年4月 渡江战役 江阴要塞官兵起义和第二舰队司令林遵率25艘舰艇在芭斗山江面起义
四、贪官横行,统治腐败。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在接受敌伪财产时,许多官员利用接收机会,贪污盗窃,敲榨勒索,大发“劫收”横财。
五、美援断绝,蒋桂分裂。国民党发动内战,得到了美国的支持,但国民党政治的腐败,军事的失败,使美国逐渐对蒋介石失去了信心。美国迫使蒋介石下野,支持李宗仁上台。这就加剧了国民党内部的矛盾,造成了蒋桂分裂。蒋介石下台时气愤地说:“我不是被共产党打倒的,是被国民党打倒的。” [板书]3.国民党政权垮台的原因 ①政治孤立,失去民心 ②经济崩溃,物价暴涨 ③军队厌战,士气低落 ④贪官横行,吏治腐败 ⑤美援断绝,蒋桂分裂 [布置作业]填表 三大战役
战役名称 发起时间 共计歼敌人数 历史意义
辽沈战役 1948年9月~11月 歼灭和改编敌人多万人 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淮海战役 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平津战役 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
● 板书设计
● 第18课 战略大决战 ● 一、三大战役 ● 1.三大战役的背景 ● 2.三大战役
●
二、百万雄师过大江 ● 1.渡江战役的背景 ● 2.百万雄师过大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