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千年汉服文化

2024-07-31

传承千年汉服文化(精选6篇)

1.传承千年汉服文化 篇一

汉语是中国五千年文化的传承是中国语言文化的精炼...是中国文人几经推敲凝结出来的...而法语您只要记住它的时态【如果您是初学者...】如果您是老学者您会觉得法语还是蛮简单的...汉语的精深和他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是任何其他语言也不可比拟的...您可以试着用其他语言翻译“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个句子...您所得到的结果都不能完整的表达出他的意思..所以相对与可以成熟使用此种语言的人来说还是汉语更为难些..汉语的语法结构是 主语+谓语+宾语;而日语的语法结构 主语+宾语+谓语;主语和宾语的位置相对比较自由,而谓语一定要位于句尾 另外日语助词用法很复杂。还有复杂的敬语系统,主要通过句末的谓语形态变化来表现。现代汉语无敬语系统,只有一些敬词。

如,在学习~ておく的时候要结合以前的语法,不要一句话お客さんが来るので、扫除しておく、变成お客さんがくるので、扫除しておいて就不知道后面的~ておいて是什么了,其实就是~てください和~ておく结合的形式,此外,像如一句日本语を勉强し続けていこうと思う也要看出是:~を动词、~し続ける、~ていく、~ようと思う这几个小语法组合形成的,能够看出这种语法组合方式,那么一些稍复杂的组合语法你就可以看出来了。不过也需要你零碎语法的积累才可以。另外,日语的语法带有很强烈的感情色彩,一般很多语法在句中翻译不出意思来,这就需要学习者很好的去体会,去运用,这样才能学好日语的语法,使自己灵活运用

英语和汉语的五大区别

一、英语重结构,汉语重语义

二、英语多长句,汉语多短句

三、英语多从句,汉语多分句

四、主语,宾语等名词成分“英语多代词,汉语多名词”

五、英语多被动,汉语多主动

2.传承千年汉服文化 篇二

一、汉服进行简述

1. 汉服的概述。

中国汉族的传统服饰汉服, 又称为汉衣冠, 还可以叫做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即位 (越西元前2698年) 至明末 (17世纪中叶) 这四千多年中, 以华夏文化为中心, 是通过历代汉人王朝推崇周礼、象天法地而形成千年不变的礼仪衣冠体系[1]。自黄帝、尧、舜治理天下之时, 汉服就已经具备了形式。经过了周朝, 而到了汉朝之后才得到了普及, 从而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体系。有些国家曾颁布法律效法汉衣冠制度, 例如日本、朝鲜、越南[2]63。

2. 汉服的基本特点。

汉服是华夏文化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服装, 它最能够体现汉族的特色和信仰, 传承了汉民族四千多年的传统, 通过四书五经、二十四史舆服志千年不变。汉服中包含了很多的特点, 每个特点都是可以在四书五经、二十四史、经史子集里找到一定的依据[3]11。每个民族的服饰都能够体现那个民族的特色, 同样地汉服也体现了汉族的民族特色。汉族人民凭借自身的智慧和信仰, 在从黄帝到明代的四千多年时间里, 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汉族文化, 发展成为了具有汉族自身特色的服装体系, 即汉服体系。

3. 汉服的基本样式。

汉服男装的样式:自古传下来的大襟, 右衽、交领、宽袍大袖、博衣裹带的那种。自隋唐开始盛行圆领衫。常见的就是宋太祖和明成祖画像中所穿的款式。这种圆领衫也是右衽的, 左右肩附近用小带系紧。汉服女装的样式在早期和男装的款式相似, 早期女子也穿深衣, 后来则以襦裙为主。女装的样式主要有曲裾, 直裾, 襦裙, 半臂, 褙子等等。其中齐胸襦裙又可以划分为两种, 一种是对襟齐胸襦裙, 另一种是交领齐胸襦裙。褙子的特点包括对襟和两侧从腋下起不缝合, 大多是罩在其他衣服的外面穿着的[4]599。

4. 汉服的样式变迁。

春秋时期的服饰:春秋时期, 胡服的诞生打破了服饰的旧样式。胡服的短衣, 长袖和隔靴设计, 善于骑射, 便于运动。这种服饰在军队里比较盛行。

秦代服饰:秦代的汉服主要还是继承了前朝的款式, 主要以袍为典型的服装样式, 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直裾, 另外一种是曲裾。袖也有长短两种样式。秦代男女日常生活中服饰款式的差别不大, 都是大襟窄袖的, 它们之间的不同之处就在于男子腰间系着的是革带, 带的端口装有带钩。而妇女的腰间系着的是丝带。

汉朝服饰:汉朝的汉服的特点中, 值得一提的是, 汉朝的时候, 深衣比较普及, 于是人们有的又开始怀念上衣下裳的装扮, 但是上衣比较短小, 一般的标准来说, 只要到腰胯部, 然后扎到裙子里面, 袖子窄小而裙子宽大[5]13。因此, 它一开始也是局限于上衣下裳的范畴, 但是后来其中又添加了一些比较女性的元素及特征。因为上衣被改短小了, 则称为襦, 所以搭配裙子则被称为襦裙。但是有一点不同于上衣下裳的是, 襦裙是套装, 它的花纹与图案是不能够随意搭配的, 应该将就配套性。

魏晋南北朝服饰:受到九品中正制的影响, 服饰制度也得到了改变。服饰制度成为了礼服等级的一个标准。同时, 魏晋又是一个思想大动荡的时期, 上衣下裳已得不到人们的宠爱, 衣裳日趋宽大飘逸, 袖也多变为敞口的魏晋风骨。同时, 魏晋南北朝时期还出现了很多新的款式, 如同杂裾服, 袍衫, 冠帽巾等。

唐朝服饰:唐代的妇女大多以体态丰腴为美, 她们的主要服饰是襦裙。在隋朝和初唐时期, 妇女的短襦都是用的小袖, 下身穿着紧身长裙, 裙腰系得比较高, 一般都是在腰部以上的, 还有的系在腋下的, 并以丝带系扎, 给人的感觉是俏丽而修长的。披帛, 也可以称之为画帛, 通常是由一种轻薄的纱罗制成, 在上面有着印画图案。一般其长度为两米以上, 用的时候将它披在肩上, 绕于两臂之间。盛唐之后, 胡服的影响逐渐衰弱, 女服的样式日趋宽大。

隋唐的时候还产生了汉服的一种变体形式, 它就是圆领衫。圆领的式样在中国并不是这个时候才有的, 它的出现时间很早, 但盛行时期还是在隋唐时期, 它作为官事常服。这种服饰延续了唐、五代、宋、明, 对日本和高丽国都有着较大的影响[6]。但是圆领汉服盛行的时候并不代表着传统右衽交领汉服就消失了, 实际上, 圆领汉服变体也大多只局限于以长安为中心的地区, 以及一些官员和皇室成员之中。

二、汉服所蕴含的文化特色

1. 汉服文化的概念。

汉服是世界上最美丽最伟大的服饰之一, 汉服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汉服自黄帝、尧、舜时就有了基本形式, 历经周朝, 到了汉朝就显得比较普及了, 形成了它自身完善的衣冠体系, 同时它还包含了儒教和中华法系, 影响了整个汉文化圈, 因此得名的还有汉人、汉服、汉语、汉俗等等。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与周边文化的交流, 汉族的民族服饰又发展出了许多新的样式, 如曲裾、直裾、圆领、直裰和半袖等, 布料也从麻发展为丝、棉、绸、皮革甚至羽毛, 它们可以适应不同性别, 不同职业, 不同身份甚至不同场合穿着的需要。这些不同的种类构成了纷繁复杂的汉族服饰体系, 并对藏族、白族、朝鲜族以及周围的日本和族、越南、不丹民族的服装有深远的影响[7]97。以这么说, 汉服是世界上完全可以和西方服饰体系相媲美的成熟的完善服装体系。汉服文化是有着悠久历史的, 它是汉民族通过儒教的《十三经》、大唐的《开元礼》和正史继承下来的礼仪文化。汉服文化通过不断的继承来完善自身, 从而形成一个非常成熟和自成体系的千年文化。

2. 汉服文化的主要体现。

汉服中包含了很多的汉族文化精髓, 是汉文化的重要体现和组成部分。汉服中的主要特点是它的交、领、右衽、束腰, 给人留下的印象是高风亮节、洒脱飘逸、泰然自若的。从它的体制上来看, 有上衣下裳制、深衣制、襦裙制等, 其中深衣是最能够体现华夏文化的。它象征着许多东方的美德, 包括天人合一、恢弘大度、公平正直、包容万象等。汉服的袖口比较的宽大, 象征着天道圆通;它的领口是呈现直角相交的形状, 象征的是地道方正;汉服的背面有一条贯通上下的直线, 代表的是人道的正直;它的腰间系着一条大带, 代表的是权衡中正;它分为上衣和下裳两个部分, 象征着两仪;上衣的寓意是一年四季, 用布四幅;下裳代表的是一年的十二个月, 用布为十二幅。总的来说, 体现的是天道之圆通, 怀抱地道之方正, 身合人间之正道;行动进退合权衡之规矩, 生活起居顺应四时之有序[8]22。概括说来, 汉服包含着丰富多彩的汉族文化, 在世界的服饰中也是数得上的, 在人类的文明史中占据较为重要的地位, 汉服的文化是绚丽多彩的。

汉服是华夏民族延续上千年的风景, 是古老的华夏文明在外观上的重要象征。它有自身独特的部分, 有着宽衣大袖、峨冠博带, 同时再加上汉族有着蓄发和束发的传统, 我们可以透过汉服看到华夏古老的文明。

现代生活中的汉服文化是无处不在的。汉服中的配饰就存在着文化, 同时, 在文学作品中、雕塑作品中、绘画作品中、传统文化中、曲艺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汉服的文化[9]。汉服文化充斥着生活的方方面面, 所以说汉服的文化就代表着民族的文化, 它是博大精深的。

3. 研究汉服文化的社会意义。

一是有利于了解本民族传统, 加深民族感情。华夏民族是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 各民族之间应该是平等, 互助, 共同繁荣的且互相尊重的, 华夏民族的服饰共同构成了一个偌大的体系。在这56个民族之中, 汉服是我们的代表服饰, 它凝聚了我们各个民族的力量, 代表的是我们整个团体。汉服让我们更加了解我们民族的传统, 加深了各个民族之间的感情, 从而能够使得国家更加团结。

二是利于弘扬传统文化。汉服的文化是相当深厚的, 它并不是一种单调的文化, 它历经了上千年流传下来, 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们可以透过汉服看到我们国家的过去, 民族的过去。古代的服饰除了有“避寒暑、御风雨、蔽形体、遮羞耻、增美饰”等一系列人类通行的实用功能外, 还有着“知礼仪、别尊卑、正名分”等特殊的意义, 是华夏文明的象征。

三是增强人们的民族自豪感, 凝聚力和爱国心。汉服代表的是一个民族的特性, 对于它的研究能够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 因为它是我们民族的象征。同时, 它又是全民族的, 是整个民族合力的象征, 更能够体现我们民族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体现我们国家的伟大, 因此增强了人们的爱国之心。

四是有助于现阶段祖国道德文明的建设。自古华夏有“衣冠上国”和“礼仪之邦”之称, 两者并称于世。礼仪和衣冠是华夏文明的两大标志, 两者是相辅相成, 互相依托的。也可以说, 中华礼仪只有与服饰相搭配才能显其深蕴。所以说研究汉服也就是在对我国民族的礼仪进行深层次的了解, 也有助于礼仪的进一步传播。同时在这些礼仪中注入新的元素, 融入时代气息, 这样就有助于现阶段祖国的道德文明建设。

五是带动我国服装产业的发展。汉服的款式颇多, 其中很多元素在当今的服饰中也有运用。汉服的基本特征有其整体性, 宽松性与其装饰性, 而这些特性在现代的服饰中也可以发现。汉服的设计中运用了很多比较专业的知识, 而将这些融入到我们现在的生活中, 将其推广创新, 从而带动我国服装产业的发展[10]149。

六是利于对礼仪的了解。自古华夏有“衣冠上国”和“礼仪之邦”之称, 两者并称于世。礼仪和衣冠是华夏文明的两大标志, 两者是相辅相成, 互相依托的。也可以说, 中华礼仪只有与服饰相搭配才能显其深蕴[11]63。所以说研究汉服也就是在对我国民族的礼仪进行深层次的了解, 也有助于礼仪的进一步传播。

3.传承千年汉服文化 篇三

2011年12月21日,由山西省介休市人民政府和山西省晋中市文物局主办,深圳社科院文物研究所、晋中道莅艺术馆等多家文博学术机构协办的“中华名瓷•千年介休窑—十二至十四世纪的山西介休窑陶瓷特展”启动仪式在北京保利大厦隆重举行。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中国文物学会理事长张柏,著名陶瓷专家、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刘兰华以及山西省文物界各位专家学者和晋中市、介休市等有关领导出席了此次陶瓷特展。启动仪式由晋中市副市长郭勇飞主持,介休市市长王怀民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本次特展集中展示古代陶瓷20多组,均为介休洪山窑的上乘之作,它将是山西陶瓷专题系统研究展示的开山之作,必会引起学术界和收藏界对介休洪山陶瓷乃至山西陶瓷的研究与重视。特展是对保护、整理、研究和展示地域性珍貴文物实践的有益探索,也是对介休洪山窑口千年历史的整体回顾,将对延续三晋历史文脉、提升山西文化品位、促进介休文化事业及产业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通过观看展览,我们可以重见十二至十四世纪期间山西介休窑业的发达程度,并再次体味那千百年岁月逝去后留下的窑器温度,感知先人的聪慧与勤劳。

据悉,本次特展在北京正式启动后,将会在山西省晋中市及介休市巡回展出,并择机在全国展出。

4.传承千年汉服文化 篇四

研究价值和意义 了解汉服文化及历史,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体会传统文化的博大精

深,发扬传统文化。

理论方面 汉

研究依据

实践方面 服

研究内容

成果形式

从三皇五帝到明朝这一段时期「汉民族」所穿的服装,被称为

服,汉服最早的出现应该是殷商时期。直至满清入关,汉服走没落

在我们身边发生着各种各样的汉服复兴运动,我们是否应该复兴汉然而,身边有着许多喜爱汉服的同学,汉服复兴运动在社会上产生是十分大的。而在我们身边,许多服饰衣物上都可以看到汉服的影汉服的继承与发展

调研报告 国内外于本课题 最近的汉服运动兴起于2003年,河南郑州的王乐天是现代穿汉服上相关的 研究现状 第一人,随后许多人纷纷仿效。汉服运动主要目的是希望恢复汉服

的华夏传统服饰地位、复兴华夏文化。亦有汉服爱好者认为“运动

研究方法

研究过程 2 3 4 5

研究活动

所获实证材料的名称研究结果与分析 多

”两字或含有政治意味,不愿意称之为“运动”。对于目前出现的服热潮,中国媒体与舆论普遍认为是80后展现个性,与爱国的象文献研究法 1拟写开题报告 前期资料调查 与汉服爱好者交流 分析汇总 撰写调研报告 亲自参与汉服有关活动 汉服爱好者的采访稿

汉服拥有4000多年的历史,虽然曾一度被人们遗忘,但在现代许衣物服饰上依旧可以看到汉服的影子,由此可知,以汉服为代表的 文化已经深入人们的内心,是每个中华民族儿女与生俱来的一种天性

主要结论 1汉服的传承与发展前景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2传承汉服,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的责任与义务 3汉服具有巨大的魅力

个人体会 上交材料

5.传承千年的常州梳篦的作文 篇五

秋高气爽的周三午后,学校组织我们前往凤凰谷美术馆去了解传承千年的常州梳篦。据老师说,常州梳篦可是我们国家非物质遗产呢,历史非常久远,非常有名。

不一会儿,我们就来到了美术馆。一位气质非凡,留着长发的老师给我们讲解了梳篦的历史。梳篦总称为“栉”,是中国古代八大发饰之一,据说在我国的汉代就有了,在电视上经常看到古时候女子的梳妆打扮都在用。梳篦分为眉梳,发梳,明梳,牛角梳……各式各样,种类繁多。据历史记载,木梳奉赫连、皇甫为祖师,传说是黄帝时代的巧匠。他们用自己的智慧编造出精美,特色,有韵味的工艺品。老师说:‘梳篦讲究雕、描、烫、刻、磨等工序,制作非常精细,就像画一幅形象逼真的图画,可以点缀古代的宫廷美女,可以刻画形态各异的动物,可以描绘春夏秋冬的.植物,仿佛生活中的一切可以呈现在梳篦上”。我听着听着也想亲自尝试。

轻松愉快的介绍完了,老师让我们亲手制作一把梳子,正合我意啊。老师手把手教我们,首先把梳子的锯齿分出来,然后把长方形梳子变成半圆形,再将梳子的表面磨光滑一点,最后老师让我们选择一幅美丽的图案映画在上面。我选择了三朵鲜艳的牡丹花,在老师的辅导下,我一一为花朵着色。画完了,拿在手上,真感觉梳篦就像一件精致的艺术品。老师画的更加精致,更有特色,不亏是大师级别的。

6.中国古代传统服饰文化汉服 篇六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服饰是中国文化元素中不可缺少而且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左传》中即有“中国有礼义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由此可见,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衣冠上国,并有其光辉灿烂的历史。

首先,我们必须指出,在中国服饰文化中,所谓“衣冠”,不仅仅就是指衣服和帽子,在中国人的文化意识中,包括人从上到下的一切服装和配饰。并且在中国古代社会制度中,不同身份的人,在不同的场合穿戴不同的服饰。由此而制定出相应的典章制度。

可以说,在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长河中,服饰与文化始终相伴相生,互相依存,从山顶洞人的项饰和骨针的发现开始,就预示着中国已经有了服饰,同时也产生了文化。此后,随着中国文化的发展,愈加丰富,愈益深邃,中国文化思想中出现的儒、道、墨、法、阴阳、纵横诸家开始对中国的服饰产生影响。服饰成了“礼”的载体。这在中国古代典籍《周礼》、《仪礼》中的服饰制度中可以得到最直接的反映。

进入两汉,经过魏晋直到隋唐,不管是民族之间的融合还是佛、道的兴起,这些都毫无例外的作为中国文化现象在中国服饰上留下了深刻的印痕。

在中国最早期的诗歌中就保存有大量的关于服饰的信息,例如屈原所创作的楚辞中就保留了楚地文化的面貌,其中还包括不少关于中国早期的植物服饰的描写,在《九歌》中就有“荷衣兮蕙带”“披薜荔兮带女萝”、“披兰兮带杜蘅”《淮南子》中有“緂麻索缕,手经指挂”的记载,从中可以看到在没有纺织技术之前,人们用手以草、麻来编织衣裳的景象。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人类关于服饰的创造离开了直接用植物和兽皮的时代,而开始掌握用植物纤维来织布、制衣的工艺。这一点也可以从古代广大劳动人民的诗篇中得到反映,《诗经》中有“丘中有麻”、“不绩不麻,市也婆娑”“东门之池,可以沤麻”等诗句正是对古代服饰质料的反映。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国文化和服饰是分不开的,服饰作为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之一,它起到帮助人们御寒、蔽体的作用,已经融入到了每一个人的生活中,成为他们歌咏的对象。

在中国早期的文化思想中,服饰因其存在的广泛性,而被不同的思想所关注,因而承载了不同的文化思想内涵,其中儒家思想以其在中国思想史上所具有的统治地位而赋予服饰以独特的文化内涵对中国后世服饰的发展影响尤其深远。

在儒家思想中,孔子曾说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在这里,孔子所重视的是个人修养中形式与内在的关系。并肯定了外在形式,这其中也括服饰的地位。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儒家对服饰及外表的重视。在《孔子家语·致思》中有“故君子不可以不学,其容不可以不饰。不饰无类,无类失亲,失亲不忠,不忠失礼,失礼不立。夫远而有光者,饰也;近而愈明者,学也。”这些关于外表装饰的描写,其更多的可以反映到人们日常所穿着的服饰上。

墨家对于服饰,则有完全不同于儒家的看法,在其服饰观中,更多的是表现“节用”“非乐”的思想,《墨子》中有“诚然,则恶在事夫奢也。长无用,好末淫,非圣人之所急也。故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为可长,行可久,先质而后文,此圣人之务。”中的表述,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墨子是反对追求服饰美的。《墨子·辞过》中也有“故圣人为衣服,适身体、和肌肤而足矣,非荣耳目而观愚民也。”的说法。

道家思想崇尚自然,无为,这种理论影响到服饰中则表现为《老子》中所说的“是以圣人被褐怀玉”,褐是一种短衣,是古代劳动人们所穿的粗布衣服,在这里,老子借其对服饰的态度很好的表达了他的思想观点。

可以说,中国的服饰观紧密地随中国文化发展并存并行,在中国服饰中,服饰图纹是一种特别有意思的现象。它在一定程度上是中国文化符号的反映。中国服饰图纹与中国人意识、认识中的天象地形、阴阳八卦、五行五色、吉祥图案等各类文化符号紧密相通,这构成了中国服饰图纹鲜明的文化特色与艺术风格。这其中一种典型的服饰就是十二章纹,是古代或绘或绣在帝王和贵族礼服上的纹饰,包括“日、月、星、龙、山、花虫(雉属)、宗彝(宗庙之礼器)、藻(水草之有纹者)、火、粉米(白米)、黼(金斧形)、黻(两己相背形)十二种物象。还有一种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服饰图纹便是明清两代用于官服上的补子,可以说它是官服上标明品级的标志,在中国服饰图纹中极具文化性。

上一篇:九年级上学期英语知识点总结下一篇:小学课文识字的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