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写作素材:思考(共13篇)
1.中考写作素材:思考 篇一
写作素材:名人名言及事例
勤 奋 读 书
名言:
1.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3.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华罗庚
4.鸟美在羽毛,人美在勤劳。——(谚语)
5.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高明
6.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对联)
7.天才就是这样,终身努力,便成天才。——门捷列夫
事例:
1.达•芬奇画蛋: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画家达•芬奇,从小爱好绘画。父亲送他到当时意大利的名城佛罗伦萨,拜名画家佛罗基奥为师。老师要他从画蛋入手。他画了一个又一个,足足画了十多天。老师见他有些不耐烦了,便对他说:“不要以为画蛋容易,要知道,1000个蛋中从来没有两个是完全相同的;即使是同一个蛋,只要变换一下角度去看形状也就不同了,蛋的椭圆形轮廓就会有差异。所以,要在画纸上把它完美的表现出来,非得下番苦功不可。”从此,达•芬奇用心学习素描,经过长时期勤奋艰苦的艺术实践,终于创作出许多不朽的名画。
2.孙康映雪夜读:晋人孙康,家贫而酷爱读书。夜晚,虽有时间却买不起灯油,只好默默地回忆,消化白天学过知识。有年冬天,他半夜醒来,感到屋内并非漆黑无光,还能隐约约看到一些东西,原来是皑皑白雪反映所致,这给了他启发:何不借雪光来看书呢?于是雪夜,特别是月光映照下的雪夜,就成了孙康苦读的好时光。由于勤奋好学,他终于成为一个有名的学者,并当上了御史大夫。
3.头悬梁锥刺骨:战国苏秦,与魏人张仪同师鬼谷先生。他夜间读书,苦心钻研,困倦欲睡时,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汉代孙敬好学,为防止打瞌睡,读书时,把头发用绳子系在屋梁上,来督促自己努力攻读。
4.被认为是傻子的科学家:本世纪最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童年时并不显得聪明,3岁时才学会说话,父母因而认为他是一个傻子。上学后,有位老师对他父亲说:“你的孩子将一事无成”,甚至勒令他退学。16岁时,他报考苏黎世大学,又因成绩差而名落孙山。但他并不灰心,通过勤奋学习,最终成了杰出的物理学奠基人。曾有青年问他是怎样成功的,他写下了这样一个公式:A=X+Y+Z(A代表成功,X代表勤奋学习、工作,Y代表好的学习方法,Z代表少说废话)。
5.明代宋濂抄书苦读
6.自学成“家”的高尔基
注重积累
名言:
1.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荀子
2.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管子
3.搞学问就像滚雪球,越滚越大,不滚就化。——贾兰坡
4.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事例:
1.锦囊出珍品:唐朝“鬼才”诗人李贺,他的成功在于积累。为了搜集素材,他早上背上锦囊,骑着毛驴,外出游历,观察生活,一有灵感便记在纸上,放于锦囊中。一天下来回到家中,将锦囊中积累的纸条拿出,在灯下选择整理,将有用的纸条再存入另一个锦囊中供以后写作用。
2.陶瓷积累知识: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为了积累诗作素材,准备了许多陶罐,并分门别类的贴着标签,整齐的放在一个七层的架子上。他把平时收集到的资料按不同门类放到各自的陶罐中。等到资料积累的可以写作时,便将陶罐倒空,将资料整理成文。
3.日积月累终成伟业:革命导师马克思,为写《资本论》,阅读了1500多种书,在书中引用了十几个学科、数百个作者的观点,留下了一百多本读书笔记。列宁在《列宁全集》中引用自已看过的书竟达1.6万多册。他在研究帝国主义专题时,读了148本书、49种期刊中的232篇文章,写下60多万字的札记。
4.“厚积”者的楷模:列夫•托尔斯泰如果没有那一叠厚厚的审讯记录,如何写出那原汁原味的俄罗斯下层劳动 1
人民的语言;李贺如果没有那个装诗的锦囊,怎能写出那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姚雪垠如果没有那万张专题卡片,就不会有今天的长篇小说《李自成》。
家庭教育
名言:
1.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管子
2.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颜之推
3.树不修不成材,儿不育不成人。——谚语
4.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谚语
5.父母的德行是儿子的最好遗产。——塞万提斯
事例:
1.不知道吃鸡蛋:长篇报告文学《中国的小皇帝》中记叙了这么一件事:有个学生到学校蒸饭吃,看到饭盒里有个圆圆的鸡蛋,她想来想去,也不知道该怎么吃,去问了其他同学,还是不知道该怎么吃,最后又把它原封不动地带回了家,让她的母亲哭笑不得。
2.孟母三迁:孟子幼时不喜欢读书,只知道嬉戏玩耍。孟母带着孟子先住在墓地附近,后住在市镇上,但她认为这些都不是孟子居住的好地方,最后搬到一所学校旁边住了下来。孟子每天接触的都是读书人也就读起书来,后来成为大学问家。
珍惜时间
名言:
1.抛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抛弃他。——莎士比亚
2.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罗懋登
3.百川到东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独伤悲。——《乐府诗集》
4.你热爱生活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富兰克林
5.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速度,时间就是力量。——郭沫若
6.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7.时间可以获得金钱,但金钱却买不到时间。——谚语
8.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关汉卿
事例:
1.《今日》诗与《明日歌》:中国古人十分珍惜时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等都是脍炙人口的。明朝吴县学士文徵明,是著名的书画家,他写了一首《今日》诗:“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为君聊赋《今日》诗,努力请从今日始。”清初学者钱鹤滩在《今日》诗的基础上又改写了《明日歌》:“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2.鲁迅笔名的含义:鲁迅向许寿裳解释用“鲁迅”这个名字的原因之一是取愚鲁和迅速之意。他认为自己比较笨拙,只有勤勉,才能在一定的时间收到和别人一样的效果。有人说鲁迅是天才,鲁迅自己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工作上的。”
3.巴尔扎克惜时如金:巴尔扎克是位多产的作家。他的时间是一分一秒也不空过的,一次,巴尔扎克太累了,对一个朋友说:“我睡一会儿,你一小时后叫醒我。”一个小时过去了,朋友实在不忍心叫醒他。巴尔扎克醒来后,发现超过了一小时,几乎是暴跳如雷的对朋友说:“你为什么不叫醒我,耽误了我多少时间啊!”他平时每天写作十六七个小时,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一日三餐由仆人从特定的窗口放进去。1850年,51岁的他自我感觉心脏病要发作了。他问医生还能活多久,半年,还是六星期?医生都用摇头来回答。巴尔扎克着急的说:“至少6天总可以吧?我还可以写个提纲,还可以把已经出版的50 卷校订一下。”
4.节时盈利的“奔驰”:德国著名的奔驰集团,从90年代起全面更新工艺流程,使著名的“奔驰”轿车制造工时缩短一半,每年盈利600万马克。
热爱祖国
名言:
1.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
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3.宁做流浪汉,不做亡国奴。——丰子恺
4.人类最高的道德是什么?那就是爱国心。——拿破仑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事例:
1.“我要回国,不要美金”:1948年,李四光接受国防地质学会的邀请来到美国。发表了《新华夏海的诞生》,轰动了欧洲。一天清晨,李四光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消息:“11月2日,沈阳解放。”他激动得热泪盈眶,多年的梦想要成真了,新中国就要诞生了!在剑桥大学中国留学生举行的会上,他激动地说:“我虽然60岁了,身体一直不好,但我一定要回到祖国去,把自己的余生贡献给新中国!”但是,此举触怒了国民党当局。国民党驻英国大使找到了李四光,掏出了一张五千美金的支票,说:“你向世界发表个公开的声明,否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又威胁说:“你如果不肯,我将采取必要的措施,将你扣留在国外。”李四光听罢,气愤至极,当即严厉斥责:“我归国之心能用金钱收买吗?我要回国,不要美金!”经历了千辛万苦,李四光终于踏上了祖国的土地,实现了他为新中国效力的愿望。
2.钱学森毅然回国: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1947年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教授。1950年,美国发动侵朝战争,他毅然决定立即回国,但遭到美国联邦调查局的逮捕、迫害,扣留达五年之久。钱学森一直为坚持真理和正义而斗争。直到1955年9月17日,在周恩来总理和祖国各界人士的关心帮助下,钱学森携夫人蒋英和两个孩子离开美国,乘船回到祖国。他为我国的科学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
3.苏武牧羊4.陆游临死不忘恢复中原5.岳飞精忠报国6.詹天佑为国不计名与利
7.卖国秦桧遗臭万年8.屈原以身殉国9.周总理为人民劳累而死
树立理想
名言:
1.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2.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张闻天
3.活着不能与草木同腐,不能醉生梦死,枉度人生,要有所作为。——方志敏
4.没有理想的青春,就是没有太阳的早晨。——新格言
5.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托尔斯泰
事例:
1.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2.邓稼先为造两弹“死而无憾”
3.岳飞矢志报国:北宋末年的岳飞,正是在金人入侵的**年代里,立下了“还我河山”的壮志,才一生征战沙场,死而后已。当岳飞率军屡败金兵,建立大功的时候,有人赠送美女以示慰劳,岳飞说:“金兵未灭,难道是大将安乐的时候吗?”毅然将美女送了回去。宋高宗要为他建宅第、立家室,以奖励他的赫赫战功,他又辞谢道:“金兵末灭,何以为家?”岳飞一生不顾个人安危,终于留下了千古美名。
立志成才
名言:
1.水激石则鸣,人激志则宏。——朱熹2.人贵有志,学贵有恒。——秋瑾
3.最贫的是无才,最贱的是无志。——约翰生4.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王守仁
5.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谚语6.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7.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高明8.男儿不展风云志,空负天生八尺躯 ——冯梦龙
9.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石玉昆10.人老心莫老,家穷志不穷。——谚语
13.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 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蒲松龄
事例:
1.精卫填海2.韩信忍辱伏胯下
3.向着志向攀登: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初中毕业就辍学,但他从不放弃自己的学业,在繁忙的家务之余,埋头苦读,钻研问题,孜孜不倦的学习,终于一鸣惊人,成为中外闻名的数学家。
谦虚谨慎
名言:
1.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毛泽东
2.一知半解的人,多不谦虚;见多识广有本领的人,一定谦虚。——谢觉哉
3.虚心是从知不足而来的。——华罗庚
4.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荀子
5.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李斯
事例:牛顿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珍惜友谊
名言:
1.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王勃2.人生贵相知,何必金与钱。——李白
3.黄金万两易得,知心朋友难求。——俗语4.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傅玄
5.朋友必须是患难相济,那才能说得上是真正的友谊。——莎士比亚
6.真实的十分理智的友谊是人生最美好的无价之宝。——高尔基
7.友谊在我过去的生活里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的灵魂。——巴金
持之以恒
名言:
1.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班固2.耐心是一切聪明才智的基础。——柏拉图
3.骐骥一跃,不能千里;驽马十驾,功不在舍。——荀子4.耐心和恒心总会得到报酬的。——爱因斯坦
5.一个人如果做事没有恒心,他是任何事也做不成功的。——牛顿6.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谚语
7.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8.在学问上最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坚持。——卢梭 事例:
1.李白铁棒磨针
2.蜜蜂如何酿蜜
一只蜜蜂在酿出一公斤蜜需要往来飞行30万公里,吸取1200万个花朵的汁液,每次采集归来,还要把汁液从胃里吐出,由另一只蜜蜂吸到自已胃里。如此吞吞吐吐120次到340次,汁液成蜜汁,但这时的蜂蜜,还有大量的水分,不适宜储藏,蜜蜂还要不断的鼓翅扇风,使水分蒸发掉,最后变成浓稠的蜜糖。由此观之,蜂蜜酿自于蜜蜂锲而不舍中。
3.名人的“每日”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每日黎明即起,坚持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六时的“科学知识讲座”。
著名画家黄宾虹生前每晚必画,一次可画8张;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每天观察天气,记录气象日记。
孙中山在国外流亡时期,经济十分困难,但他省钱买书,每日必读,他说:“我一天不读书,便不能够生活。”俄国大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每天必写,1862年,他被沙皇政府关进牢房,在牢里778天,克服了重重困难,坚持写出了举世闻名的长篇小说《怎么办》等一系列小说。
4.成功的“铁律”
曹雪芹写《红楼梦》花了10年。司马迁写《史记》花了15年。达尔文写《物种起源》花了20年。
李时针写《本草纲目》花了27年。哥白尼写《天体运行论》花了36年。马克思写《资本论》花了40年。歌德写《浮士德》花了60年。从以上几个数字里,我们可以看出,要成就一项事业,需要持久的恒心。所以,巴尔扎克说:持续不断的劳动是人生的铁律,也是艺术的铁律。
逆境成才
名言:
1.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2.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裴休
3.苦难是人生的老师。——巴尔扎克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事例:
1.贝多芬耳聋谱交响曲2.马克思含辛茹苦写《资本论》
3.周文王被拘禁而写成《周易》;孔子周游列国四处碰壁,回到鲁后写成《春秋》;屈原遭中伤而被楚怀王放逐,写成了不朽的诗篇《离骚》;鲁国的左丘明双目失明,著有《国语》;司马迁遭宫刑,但他忍辱负重,完成巨著《史记》。
2.中考写作素材:思考 篇二
针对以上现状, 我在平时的写作教学中进行了如下尝试。
一、梳理教材, 建材料之宝库
写作不是急功近利, 厚积方能薄发, 没有丰厚的积累, 学生是难以在短短的四五十分钟内完成一篇优秀文章的。行之有效的办法, 就是注意学习课文时, 对教材内容进行分类梳理, 整理并建立出自己的作文材料库。比如必修一教材, 有一个专题是“月是故乡明”, 在引导学生欣赏佳作、感叹深深的游子情怀之时, 再要求学生诵读有关思乡的优美诗句或精美段落, 并提供给学生一些化用该专题的某些片段的高考优秀文章。
孔子曾经说过:“诵《诗》三百, 授之以政, 不达;使于四方, 不能专对;虽多, 亦奚以为?”积累是为了释放, 学以致用方谓目的。在梳理教材的基础上, 许多学生已经产生了写作的欲望, 甚至产生了共鸣。学完“月是故乡明一专题”, 学生们就写出了许多优秀随笔, 如读《想北平》有感、读《乡土情结》有感、《家园》、《故乡的魅力》等。有些学生甚至写出了富有内涵的语段, 如:
故乡是我们终生的精神归宿。每一次面对繁华热闹的都会, 我们都想冲出故园的羁绊、游走于熙来攘往的人群中去拼搏。可是, 当我们累了, 倦了, 有一个声音总是想起, 那就是故乡在召唤。
历经岁月的洗礼、沧桑的巨变, 也许故乡已改变, 但它永不会消亡。她早已封存在我们精神的角落中, 当我们遇到与故乡相似的景致, 回忆的钥匙打开故乡的大门, 心海便激荡起万千思绪……
正是由于这种魅力, 故乡才于我们心中得以永生!
二、感知自然, 得造化之灵气
“阳春召我以烟景, 大块假我以文章。”大漠孤烟、长河落日、青山横斜、绿水绕田……许多优秀的诗人正是从自然中得到灵感, 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虽然现在的学生远离自然, 但我仍引导学生感知四时不同的风光, 观察最能触动心弦的事物。像《糖的天空》《看海》《四季之歌》《一棵树的遐想》《丝瓜的遐想》等都是一些优秀的随笔。不读这些随笔, 你也许体会不到满墙碧绿的丝瓜竟会引起作者强烈的荣枯兴衰之叹;更不会想到天空是糖做的, “那个大大的骄傲的不可一世的太阳, 透着红彤彤的圆圆的脸庞, 看样子应该是香橙味的吧?”“那些云朵啊, 仿佛是厚厚的一大包棉花糖, 在天空中漫无目的地飘来飘去。”这天空可不就是糖做的吗?
三、融入社会, 洞察世事学问
“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社会万象会教会学生如何明辨是非, 知晓善恶美丑。在课堂上我经常朗读一些报纸上的评论性文章, 引导学生聚焦社会热点, 关注社会名人, 品评国家大事。
“水尝无华, 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光, 相击乃成灵光。”在思维产生强烈碰撞之下, 许多学生有感而发, 当堂就能写出一些有价值的文章。如《艺术生涯仅仅是获奖吗》《不倒的信念》《高中生的气魄》《留得残荷听雨声——怀念季老》等, 这些杂感式的文章都是学生对一些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与感悟。
四、走进历史, 寻求人生智慧
“读史者, 考实录, 通古今, 若亲目。”学生由于其身阅历有限, 再加上视野较窄, 如何写出更有内涵的文章来呢?于是我告诉学生, 可以走近历史经典从中寻求人生的智慧。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们通过自办文摘《扬帆起航》、校本教材《品读经典》等, 让学生了解一些重要的历史名人, 感悟他们深邃的思想, 学习他们高尚的品质, 并且给出不同的话题, 让学生凝练概括, 借用文中的优美语句, 形成自己的美文。
像《听, 那庄子的声音》《用雷雨浇灭贪欲之火》《近代史上第一人》等, 这些文章或是对历史进行深沉反思, 或是与历史人物对话。《为生命着色》中有这样的句子:“史铁生着的是坚韧, 画的是乐观, 以一抹绿色照亮了我们日益幽暗的心。”“为生命着色, 苏轼掬水月在手, 领悟‘九死南荒吾不恨, 兹游奇绝冠平生’, 为生命着上旷达之色彩;为生命着色, 宝黛弄花香满衣, 对抗封建礼教, 追求真爱至纯而留下千古一梦, 为生命着上痴情之色彩。”这些无不让我们感叹学生了解历史人物之深刻, 驾驭语言之娴熟。
五、走入心灵, 关注自身成长
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形成时期, 在成长的过程中有欢乐也有忧伤, 有成就也有失意, 有幸福更有烦恼相伴。如何引导他们朝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 写好随笔是我和学生交流的重要渠道。
3.积累写作素材,激发写作情感 篇三
在指导学生写作的过程中,常会出现一些学生无从下笔,无话可说或满纸空话、言之无物的现象。我认为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学生没有学会观察事物的方法,没有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生活是写作材料的源泉,观察是写作的门径,只有热爱生活并且善于观察的人,才能从生活中发现许多可写的素材,并产生强烈的写作愿望;只有源于细心的观察、冷静的思考、合理的联想或想象,才能让写作内容真实、理智而生动。
(一)创造和谐的观察氛围。罗杰斯指出:“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是保证有效进行教学的主要条件。”课堂要洋溢生命的活力,教师就要放弃外在权威,与学生平等相待,以真实的生命个体的身份热心参与,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感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以积极、兴奋的心态参与观察,并通过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让观察有所收获,既有对眼前事物的了解及认识,又有愉悦的、互助的学习体验。
(二)指导有效的观察方法。小学生观察往往或浮于事物表面,或浮光掠影,不得要领。我们需要细致地加以指导。不同的素材,观察的侧重点不同。物的观察通常侧重于它的外部特征:形状、颜色、气味、使人产生的联想等;人的观察侧重于他的语言、神态、动作、表情及揣摩人物的心理等。事件的观察注重事件产生的起因、经过、变化、结果,事件中当事人的动作、语言、神态、表情等。通过教师的指导,将学生的观察点及兴奋点进行有效的迁移,迁移到当前的习作任务中,将他们的观察、思考引向深入、细致、全面。
1.观察要有顺序。观察有顺序,写作才能有条理。文章再短,也要言之有序,不能东一句、西一句,写到哪儿算哪儿。哪句话先说,哪句话后说,要按一定的顺序连句成段、连段成篇。因此,下笔前在观察一样东西的时候要有顺序,或从上到下,或由外到内,或由远到近,或从整体到部分等。有了顺序,构思时把观察的顺序变成写作的思路,这样就把“观察、思维、表达”密切结合起来。
2.观察要抓住特点。每件事物都有本身的特点,这就要引导学生观察时努力发现那与众不同的一点。为了让学生抓住特点进行重点观察,我认为可引导学生采用对比的方法,也就是把两个不同的事物放在一起比较或者对同一事物在不同情况下进行比较,发现事物的异同和变化,从而抓住其特点。
3.观察要细致入微。小学生对司空见惯的事情细节很少注意,常常听而不闻,视而不见。如果问他们这个东西这个人怎样,就会说很可爱、很美丽。要是再追问怎么可爱怎么美丽,恐怕要“哑”了,这就是缺乏细致观察。针对这一弱点,我们就要在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细致观察事物,积极调动各种感官,用眼睛看,用手触摸,亲口品尝,用耳倾听,充分感受事物的形与味、声与色、动与静等各方面的美。为督促学生做到这一点,可以让学生观察前列表格填写,一次观察不够再观察,直到“细致”为止。
4.观察要展开联想、想象。爱因斯坦说:“想象比学识更重要。”这是写文章是否形象生动的保证。引导学生在观察过程中进行合理想象,写出的文章才会形象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二、丰富积累,开阔视野
(一)语言积累。在阅读指导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感悟语言,把文本语言概括化、具体化,还原于生活,鼓励摘抄并背诵自己喜欢的语言,用自己的话复述喜欢的语段。
(二)生活积累。丰富学生的生活,不仅需要组织几次活动,还需要经常引导,并需要取得家长的支持,使丰富多彩的生活向学生开放,使学生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
(三)文化积累。英国文化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指出:“文化乃是包括知识、信仰、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因此,要倡导学生多读一些综合类的报刊、书籍,引导学生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扩大文化积累。
三、体验生活,备材引路
学生习作内容千篇一律,难以表达真情实感,究其原因是缺少对生活的体验,“隔岸观火”与“身临其境”毕竟不一样。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主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拓宽习作思路。
(一)多写观察日记。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多写观察日记,如在家中学生可喂养猫、狗、鸡这些小动物,在喂养的过程中观察小动物的生长过程,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体貌变化,在增进与小动物之间感情的同时,把自己与小动物间的点点滴滴记下来,这样一篇篇富有生活气息、童贞童趣的日记会跃然纸上。
(二)细心捕捉生活素材。学校举行的一些全校性的活动、大队部的艺术节、体育组的综合运动会等,每个活动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些很鲜活的材料。活动前,发动他们积极参与活动的策划,引起他们浓厚的兴趣。活动中他们自然会全身心投入,用眼捕捉,用耳聆听,用心感受。活动后组织大家在一起聊聊感受,意犹未尽之时下笔,思维流畅,文从句顺。诸如生活情景剧的描述,街头巷尾、电视网络中看到的,家庭、校园的亲友伙伴口中听到的,白天玩耍的快乐,夜晚梦境的再现,同伴往事的苦涩,身边的新奇与异味等,都可以变为习作真实有趣的内容。例如要家访,可以指导学生以《老师,请到我家来》为题写篇习作,学生既可以介绍学校到自己家的线路、沿途显著的标志等,又可以描写自己的家居环境、家人的热情、家中引人注目的工艺品等,以此打动老师,作为家访的理由。学生交来的作文不但不会空洞无物,反而都言有个性,一扫往日千人一面的现象。只是一点小小的变化,就让学生感觉作文是生活的需要,是师生真情的互动。学生也切实体会到“真实”的写作素材就在身边,养成随时捕捉生活素材和即兴作文的好习惯,那就不愁没内容可写,也就不怕写不好作文。
四、随文练笔,读写结合
(一)依托文本填补空白。文本的空白,在课文中随处可见,也可通过教师有意识地创造而显现。利用文本的空白,进行想象练笔,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实践的有效途径。
(二)借助插图配以旁白。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都是图文并茂。运用练笔,给图配文,则细致入微地再现情境,给静止的画面增添动的感觉,从有限的画面想到无限的画外,感受画中的情,听到画外的音,这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分析理解能力的有效手段。
4.中考写作素材 篇四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水资源十分缺乏的国家。资料显示,全国淡水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6位。按国际上的通行标准,人均拥有20xx立方米水被视为严重缺水,人均拥有水1000立方米是底线要求。若按12.36亿人口计算,我国人均拥水量只有2100立方米,只及世界人均水量的四分之一,美国的五分之一,俄罗斯的七分之一,加拿大的五十分之一,排世界149个国家的第110位,被列为世界13个主要贫水国之一。
在全国水资源总量中,可利用水的储存量仅为1.1万亿立方米,而目前全国年用水量已达5600亿立方米,也就是说,用水量占到存水量50%以上。而且用水量每将增加1000亿立方米,按此趋势,我国用水量即将逼近可用储量的极限。据统计,全国669座城市中有近400座城市常年供水不足。其中,有110多座城市严重缺水。目前,全国每年总缺水量达400多亿立方米。由于缺水,每年受影响的工业产值达20xx多亿元,农业产值达1500多亿元。问题还在于,缺水地区面积仍在不断扩大,中华大地几乎都在旱魔的笼罩之下。可见,基于我国的水资源现状,缺水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
我国四个直辖市中,北边的北京缺水、天津缺水;南边的守在江边的上海、重庆也缺水;华北平原缺水、西部高原缺水、东北平原也缺水;还有珠江流域、淮河流域……,总之,我国从北到南都在喊缺水。就是我的家乡成都市,虽说守在都江堰的宝瓶口下,喝着千百年的岷江水,也都没有解脱缺水的险境!
5.中考写作素材积累 篇五
我们乘着车来到了日照的海边,我们到了后,妈妈给我买了一件泳衣,非常漂亮,它是粉色的,上面的一个个的颜色有:蓝色、黄色、白色、紫色和褐色。妈妈没穿泳衣,因为她说海边很冷。我换好衣服,就迫不及待的跑向海边,我先把鞋子脱掉,刚开始脚有点痛,可是过了一会就习惯了。
但是到大海边时,那些可恶的石头把我的脚刺的生疼,我赶快跑到海里去,那细沙真柔软,真舒服。我情不自禁的躺了下来,我正在惬意的享受海水和细沙,可是一个浪打来,浇灭了我的惬意。我生气的站起来了,跺了跺细沙,可我把海水也跺了起来,海水又溅到了我的脸上。我悄悄地说对海水说:我也没功夫和你斗了,我去海水深的地方玩了。说着我就走到了海水深的地方。我在海里海水把我的整个身体淹没了。我想:一直泡在海里也不是个办法啊,去捡些石头吧!我慢慢的走到海边,发现石头已被海水冲的很光滑了。我见了几块石头后,慢慢的,我的目光已经转移到了海边,眺望海边,那波光粼粼的海面是一望无际,再多的是头也盖不住吧!
6.中考写作素材 篇六
老人摔倒人们不敢扶,老人摔倒又总是有人在扶。虽然有一些老人的确“扶不起”,但很多老人摔倒后又希望路过的人能扶一把。
“扶不起”,是因为少数老人摔倒被扶起后,反倒讹诈扶他/她的人。的确,这样的老人不管出于怎样的目的或原因,都使得扶人者感到心寒,也给社会留下遗憾。
即使是确有老人“持不起”,但我们身边还是有很多人义无反顾地站出来去扶摔倒的老人。当然,也有不少人在扶摔倒老人时防止被讹,事先进行了拍照等“固定证据”等方式。而穿着制服的城管人员扶摔倒老人,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扶人,而是折射了身着制服就多了一份社会责任担当;告知社会,老人摔倒必须要有人去扶;也从另外一个角度传递了城管队伍的正面形象。
7.教会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篇七
学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 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 才会写成什么文字。”荀子在《劝学》中说:“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积累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的能力和习惯。没有生活积累就没有写作的素材, 学生作文将无话可说, 无事可叙。没有语言积累, 学生作文将是“茶壶里面装饺子——有货倒不出来”, 内心不能表达, 内心有情有感不能抒发。因此, 让学生学会习作的首要条件, 就是教给他们学会积累写作素材。引导学生多看适合他们年龄、社会阅历的各种书籍, 无论是诗歌、寓言、童话还是小说, 无论是古代的, 还是现代的, 无论是文学读物, 还是科普读物, 也无论是中国作品, 还是外国作品, 阅读的内容和范围不作限制, 越广泛越好。在平时的学习中, 要求学生准备一个摘录本, 遇到好的名言、佳句就摘录下来, 像背书似的牢记在脑海里, 随时积累写作素材。另一方面, 文章是生活的反映, 社会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
作文教学要建立在对社会生活的深刻了解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基础上, 从生活中提取写作材料, 才有可能写出有思想有真实情感的文章。教会学生从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寻找素材, 广泛积累, 多彩多姿的社会生活本身就是作文素材的丰富源泉, 让学生把他们自己做的、想的、玩的写出来, 就能帮助学生摆脱“无米之炊”的苦恼。带领学生走出教室, 多了解社会, 多接触大自然, 组织参观、游览, 使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这样, 使学生不但会学习、能分析, 而且见多识广, 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所以, 我们在指导学生作文中要树立大语文观, 带领学生走向自然, 走向社会, 观察和体验生活, 注重学生的生活积累。要求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籍, 多读书、读好书, 获取间接经验, 积累语言。
8.如何积累写作素材 篇八
一、在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在作文训练中,要从实际出发,拓宽取材范围,为作文服务。
1.鼓励学生干农活、做家务。
如割谷子、小饲养、种花、扫地等活儿,可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或亲身经历的事情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定期在班上举行“夸夸我的好日记”活动,由学生读,大家评,老师参谋意见,然后整理成有内容的片段文章。
2.留心观察生活的动态和静态。
如在春天百花盛开的时节,观察万物复苏的景象;夏日炎炎时节,观察烈日下人们的活动;秋风送爽的时节,留意周围景物的变化;冬天寒风凛冽,感受气候变化;在清澈见底的小溪边,观察鱼虾的安闲游戈;在一望无际的田野里,观察人们的繁忙景象……要让学生明白作文原来就是人们生活中的事情,只要平时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素材就会多起来,作文就没有什么可怕的。
二、在兴趣中积累写作素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让学生做他们感兴趣的事情,如用泥土捏他们所喜欢的“大公鸡、小汽车、手枪”,只要他们捏得像、有造诣,我都大加鼓励,激励他们的兴趣爱好不断发扬广大,“玩出水平”,“玩”出成绩来。春游、秋游、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野炊等都是学生十分喜爱的活动。如开展野炊活动,在活动之前讲清活动的意图及要求,然后背着锅碗瓢盆,浩浩荡荡地开向风景秀丽的地方。首先让学生浏览壮丽的山色、白云深处的人家、山壑里的农田,然后开展故事、演讲、歌咏等活动,接着分小组野炊,三人一群,五人一伙,拾柴抬水,切菜烧锅,那场面无处不存在儿童的稚趣,积淀了作文素材。
三、在阅读中积累写作素材
书是前人经验、智慧的结晶。古人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广采博取、积累素材,写作时才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文思泉涌。一个好词、一个寓意深刻的成语、一个优美的句子、一个精彩片段、一篇有教育意义的文章都可以成为我们积累的素材。
1.在课内阅读中积累。
教材所选的篇目是古今中外文章的典范,运用范文向学生提供写作素材,帮助学生积累写作资料,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真所谓是“就地取材”。语文书,本身就是一本小小的百科全书,文中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名人逸事、凡人琐事等都有涉足,到处都有写作的素材。
2.在课外阅读中积累。
如果语文学习仅仅停留在课本的学习上,终究会营养不良。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语文学习延伸到课外,创造一个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帮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在读中思考,在读中转化知识,让读物中的语言材料为己所用,增强自己的语言底蕴。
课外积累的方式常见以下几种:
一是阅读名著及有益书目积累写作素材。名著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是几千年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各国人民创造的民族艺术瑰宝。大量的名著可以使学生获得丰厚的养分,心灵日渐丰润,能熏陶出良好的人格情操。
二是从报刊杂志上剪贴积累写作素材。可以把从报刊杂志上剪下来的有价值的材料贴在准备好的资料上,说明资料的出处、时间等,还可以通过电视媒体、网络资源,从而增长见识、拓宽视野、丰富生活经验,并触发学生联想自己的生活,形成作文材料。
三是利用网络资源积累写作素材。互联网的强大信息量展现了大量的信息素材,为写作提供了更广泛的天地。
四、在写作中积累素材
文章是写出来的,督促学生完成读写任务,使之思如泉涌,就必须勤“磨”笔杆,将眼中所见、心中所感付之笔端,成为读书心得。这样既能强化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周围事物的认真观察,又能加深对精彩部分的记忆,实现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的良性循环。日积月累,积少成多,动笔写作时胸有成竹,自然就能水到渠成。通过这样一组组的作文训练,学生对生活中的小事会更留心,对如何将作文写细致、如何写出真情实感也会慢慢摸到一点门道来。
只要我们像蜜蜂采蜜一样不断地摄取有用的养料,日积月累,素材仓库自然丰富。大自然丰富多彩,社会生活包罗万象,天文地理,花草虫鱼,书籍刻绘……可谓纷繁。只要我们处处留心、博览群书、勤思多练,素材会越积越多,文章会越写越好。
9.中考写作素材:命运 篇九
项羽与刘邦争霸,最后项羽被刘邦的部队围困于垓下,他冲出重围逃到乌江边,因为无颜见江东父老,在江边自刎而死。死之前,他归纳自己失败的原因说:天亡我,非用兵之罪。意思是他灭亡的命运是上天安排的,与他本人用兵之道无关。司马迁在《史记》里用岂不谬哉来评价他的观点。事实上,项羽骄傲轻敌,只重武力,不肯听从别人的建议。他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他自己身上,而不是命运不济。
【素材点拨】
生活中,很多人过于相信命运,把学习事业上的失败多归于命运多舛,时运不济。实际上,并非如此。贝多芬曾说要扼住生命的咽喉,向命运挑战。项羽的拔剑自刎,客死乌江,他不是死于命运不好,而是死于自己糟糕的心理。
【适用话题】
10.中考人物素材写作:李白 篇十
请以“爱的力量”为题,写一篇文章。
素材延伸:
11.学生写作素材的挖掘 篇十一
老生常谈的写作素材积累的问题。笔者就三十余年的语文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点尝试。
一、学好语文,积累素材。
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是经过专家的精选精编,文质兼美,典范性强,是我们用以指导学生写作的最好范文。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个载体,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表达思想的方法。如教朱自清《背影》,让学生震撼,就是通过人物外貌、动作、神情、心理活动的特征来写,表现刻画人物,反映人物的个性特征以及内心世界等。课本里词汇最为丰富,而学生作文语句淡而无味,最缺乏的就是词汇,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课本丰富学生的词汇。
作为中学生学写议论文,学语文读课本,不仅仅是通过课文感悟素材的获得,而且要为寻求有表现力的古今中外的典型事例,以便作为最有表现力的论据。如《论骨气》的三个事例,最能说明自古至今中国人最有骨气。文天祥以死明志,闻一多拍案而起,古人不受“嗟来之食”,都是写议论文的好素材。总之,要从课文中学习作者观察方法、表现方式、积累词汇、积累素材,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二、课外阅读,扩充素材。
单从课本里学到知识,积累素材还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引导学生除了认真学习课文外,还要多读课外书籍、报刊杂志,扩大知识面,充实写作材料。书是前人经验、智慧的结晶。在不同的作者笔下,同一事物是千差万别、绚丽多彩的。每个作者都有自己观察世界的方法、自己的风格和语言。那些动人的画面,精彩的描绘、形象的比喻等优美词句、语段、表达方法都是写作的精华。我们要引导学生将外物转化为内物,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会使文章增色生辉。
近年来,笔者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名著导读方面的综合性学习,以学校开展读书节为契机,以学校推进书香校园建设为载体,积极鼓动学生阅读课外书籍。笔者还将中考满分作文中的精妙开头与结尾打印给学生,将自己的“下水文”张贴在黑板旁以飨读者。还利用早自习让学生专门读学生自己的“妙文”。除此,笔者还将“知音精品屋”里的选文与《故事会》中的“三分钟典藏故事”有选择性地推介给大家。这样,极大地丰富了学生作文素材。
三、观察生活,捕捉素材。
要丰富学生的写作材料,必须借助对周围事物的仔细观察。我们要引导学生去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用自己的眼睛留心观察周围的人、事、景、物,用耳朵听取大众语言,听取生活中种种声响,用心去感受生活脉搏,训练学生通过多种感觉认识世界,从客观世界中摄取多种营养,不断充实,丰富知识,陶冶情操。这从根本上说,就是让学生捕捉素材,开发学生写作的源泉。同时,培养学生做日记、周记的习惯,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一一记下来,作为鲜活的写作素材。
为了观察生活,从而捕捉素材,笔者每年至少要求学生“踏一次青”,郊游一次秋,欣赏美丽的大自然,感受时下乡村的巨大变化。每周双休日,鼓励学生在做好家务和家庭作业的前提下,多看电视,捕捉新闻中的亮点,关注社会动态。每年漫长的暑假,建议有条件的学生走向外地探望父母,去观察都市生活,感悟民工丰采。每年的短暂寒假,更是捕捉素材的最佳时机,家长难得回家过春节,外面的精彩世界从他们的口中身上折射出来,一种新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综上所述,教师的作文教学,不光要教给学生写作方法,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观察生活、认识事物的方法,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摄取写作材料,在名人名篇中吸收营养,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作文表达能力,让丰富的生活在学生的作文里激情燃烧,流光溢彩。
12.有效利用素材命制中考物理试题 篇十二
一、素材的特点
选取的素材是为了衬托出知识点, 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能力的, 选取的素材要具有如下特点:
1.紧扣题意
在考查知识点时, 可以设置一个情景图片直接进入主题, 让考生立刻明白试题的意图, 如高速行驶的小汽车紧急刹车时, 驾驶员头部撞碎车窗玻璃的情景。可以设置“为避免此类事故的发生, 你的建议是什么?”考生看到图立刻会想到惯性, 给考生充分的回答空间。而出题者的意图也是惯性, 这幅图片考查惯性恰到好处, 紧扣题意。
2.与时俱进
试题往往都是和当年的一些社会背景联系在一起的, 也可以说是紧扣时代脉搏。如北京奥运会运动项目图标可以考形变、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功、运动状态的改变原因;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传播, 可以考查扩散现象;2010年世界杯可以出赛场上球迷喇叭能发出很响的声音, 相当于喷气式飞机发出的声音强度, 很多球迷到现场观看比赛时都配备了耳塞, 可以考查噪声的危害及声音的产生。
3.城乡兼顾
考生受环境教育程度是有差距的, 在选素材时就要考虑全面些, 如城市孩子都熟悉交通红绿灯, 但偏远地区的农村孩子却对红绿灯不是很了解。这样的素材对乡下的考生不合适, 因为他们可能不知道红黄绿三盏灯是依次工作的, 就会造成在此试题中功率算法的不清楚。
二、素材的选取
素材是构建试题的材料, 素材的选取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出发, 才能使整个试卷充满生机。
1.时事热点
国家出台了一些新的法律和法规, 如“公共场所禁止吸烟”从2011年5月1日起强制实施, 若出“分子运动论”知识可以选取此类素材。
2.区域特点
长春四季分明, 冬天寒冷, 雪、雾凇 (树挂) 是常见的出题素材, 区域特点明显, 学生有生活, 一看就懂, 像长春市中考出造雪机的题就很有区域特色。
3.生活常识
若出液化的知识可以考虑夏天从冰柜里刚拿出的冰镇饮料, 为什么外包装上会有一些水珠?书包带做得宽大是为了什么?
4.交通运输
公交车内的设施与生活息息相关, 涉及许多物理知识。例如:车厢上层有一排排的拉手, 作用是防止车速突然变化时人由于惯性站不稳而摔倒;车厢地面有凹凸不平的花纹, 是为了增大摩擦, 保证乘客下车时的安全。在下车门口安装了摄像头, 它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5.科技前沿
有一种专门存放贵重物品的“银行”, 当人们存放了贵重物品后, 要用仪器记录下自己的“手纹”、“眼纹”、“声纹”等, 以便今后用这些细节独有的特征才能亲自取走物品, 防止被别人领走, 这里的“声纹”记录的是人声音的什么特征。
6.娱乐新闻
春晚的一些话题, 例如:千手观音、呼啦圈、刘谦魔术等。
三、素材的运用
素材像建筑材料, 运用素材就是把材料合理地摆放, 构建出精美的建筑, 使成果看上去具有灵性。运用素材在试题中要达到如下效果:
1.具有生活气息
如南湖公园是长春最大的公园, 水面面积达92万m2。可以出比热容、运动和静止方面的试题, 利用城市景观考查热、力、光的知识, 显得自然得体, 给人一种生活的情调。再如一瓶饮用纯净水, 瓶盖上刻有一道道竖直的条纹, 其目的是什么?用手握住水瓶在空中静止不动, 此时水瓶受到的重力和摩擦力的关系是什么?这些素材离生活很近且条理清晰, 能引出很多知识点, 主次分明, 立体感强。
2.与教材具有衔接性
这种衔接是指对教材的进一步挖掘, 并不是简单地扩展, 而是一种思想的游离和跳越, 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一跷脚”就能够得到正确的答案。
如测量盐水的密度, 小红仔细观察量筒内壁发现有水珠, 认为小明测量的密度值偏大原因是什么?像这样的情景是我们领学生做实验时经常遇到的, 但很难注意到量筒内壁有水珠的细节, 好像出其不意, 但实际又在情理之中。这就是教材中素材的延续。
把考查的知识点放在这样的情景中就把题的难度降下来了, 为什么呢?因为它借助的素材让考生马上就会想到知识点, 心里就有一种缓冲。
3.逻辑思维清晰, 文字表达恰当
例如这道题:今年央视“3·15晚会”, 披露了某品牌轮胎的质量问题, 对产品质量问题又敲响了警钟, 在轮胎制造业引起强烈的反响。轮胎上造有凹凸不平的花纹的目的是什么?大型卡车轮胎个数多, 目的是什么?心理学认为: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 称之为“超限效应”。出题过程中也要注意超限效应, 像此题前边的“帽”显得多余。
4.多运用图片, 突出主线条
采用图片清晰明了, 让考生一看就知道是怎么回事, 非常灵活, 图文并茂, 巧妙借助对话的情景就把题意出示, 字体、漫画、文字补充都要十分到位。
5.转换思维, 设置障碍, 化解问题
小红陪妈妈去买电热取暖器, 售货员介绍说:“这一款电热取暖器很省电, 连续工作一昼夜耗电不到5度。”细心的小红仔细观察了电热取暖器的铭牌后对售货员的省电说法产生怀疑。请你通过计算帮助小红判断售货员的说法是否可信?这题做完能给人一种启迪, 使人有一种收获。
冰箱铭牌上的一些相关信息中耗电量0.8 kW·h/24h的含义是:冰箱24 h消耗电能0.8 kW·h。妈妈说:“电冰箱虽接在家庭电路中, 但它并不总是处于工作状态。”请仔细观察铭牌上的信息, 通过计算来说明妈妈的说法是正确的。此题能告诉考生电冰箱工作特点是不连续的, 让人记忆深刻。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普遍规律和物质基础结构的科学, 物理学的发展以及物理学自身的特点都决定了它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素材是基础中的基础。一份好的试卷是出题者与考生在考场上心与心无声地交流, 能够激起考生许多美好的感受, 在答题过程中会有一种成就感, 有些记忆可能会伴随他的一生。因此, 恰当地运用素材会让考生感觉像春天的绿意充满生机, 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
参考文献
[1]周国韬.教师专业发展与校本行动研究[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0.
13.中考写作素材积累:依恋 篇十三
【依恋】
夜,已经很深了。山村的夜是死一般的宁静,偶尔有几声猫头鹰“咕—咕—咕”时续时断的叫着,给山村的夜增添了几许神秘。一对年轻的恋人在学校操场里静静的坐着,他们背对着背,一个面朝西一个面朝东,彼此沉默不语,看样子在闹别扭,好像在吵架。
这是一间山区很普通的小学校。四面被大山紧紧的环抱着,像一座巨大的屏障,使校园显得更加碧绿。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从操场伸向山外,就像是一条丝带。这条小路就是老师们通往外界的唯一通道。当初他就是被这间美丽的精巧的学校吸引住的。那时正是木棉花开的季节,学校周围开满了木棉花,引来了无数的美丽的.小鸟,也引来了他,他毫不犹疑的选择了这间小学校,不经意的度过美好的七年时光。“七年了,你说搞调动要用上七年吗?种果树早就结果卖钱了!”女的轻轻的说;夜很黑,看不清女的表情,但听出女的满怀怨言。一阵长时间的沉默,周围很静,静得几乎可以听见他们的呼吸。“说话呀!”女的似乎不耐烦了。男的掏出一包香烟,点燃吸了一口,立即咳嗽起来,看得出男的从来不吸烟,今晚他却吸上了。“爸爸说,不能搞调动,干脆辞职帮爸爸管理果园,今年的龙眼价钱很好,爸爸忙收购,腾不出手来管理,不会亏待你的”,“我离不开这里的孩子,孩子们太需要我了”,男的终于开口了。“学生给你什么好处?你图什么?穷山恶水的!”“不许你侮辱我的学生!”男的似乎被女的话激怒了,他提高了声调,说:“这里虽然偏僻,交通不便,可是孩子们永远不会落后,不会愚昧!贫穷只是暂时的,只要抓好文化教育,提高当地农民的文化素质,要不了多久,这里的经济就会像我们外地一样……”“我不是来听你讲课的,我只想听你说在我和学生之间,你到底选择谁?”女的打断他的话互不相让,好像下了最后的通谍。又沉默了好长时间,男的觉得这个问题太难了。周围太静,只有不知情的蟋蟀一个劲的叫,烦死人了!男的暗自嘀咕着。是啊,这问题太难回答了。一边是相恋多年的女朋友,一边是他钟爱的学生。他又拿出了一支香烟,但手颤抖着,怎么也点不着,可以看出他很痛苦。终于点燃了香烟,但他紧闭着双眼,深深的叹了一口气。“说呀!”女朋友嘤嘤的哭着,她不敢相信刚才说的话是出自她的口。“我……”他欲言又止。是啊,他和她是同乡,从小学到中学一直同在一个班里,一起上学一起放学,星期天一起砍柴放牛,什么时候都在一起,从来就没有离开过,形影不离,在很早的时候就心心相印,双方的父母亲都默许他们的关系,许多人都说他们是天生的一对地设的一双。要说分手,谈何容易啊!
家乡的条件确实不错,他家里的经济也不差,父母都是搞生意的,有两层小洋楼,开一家小饭店。去年,父亲刚买了一部小车,让他辞职回去开车拉客赚钱。现在,他还记住父亲来看他临走时说的话:你在这里当代课教师,一个月才三百块钱,合算吗?不如回家帮家里搞生意,再怎么都比当代课老师强!他听了,心理很不是滋味。是啊,他每个月都靠家里的补贴,才可以打发一天三餐,心理更感到不安。现在女朋友又提出他难于接受的问题,让他感到左右为难,他不知道摆在他面前的将是什么?他怎么对待?他陷入深深的沉思……,
【中考写作素材:思考】推荐阅读:
中考英语写作素材积累:句子09-20
中考复习课写作教案07-22
中考英语写作常见错误08-11
中考英语写作真题范文11-14
中考作文写作技巧和方法06-17
中考作文写作指导:出新技巧06-26
中考作文写作指导临场应试08-13
中考语文写作人物篇:三毛10-05
枣庄中考作文写作技巧:动作分解法10-06
2011中考作文之记叙文写作指导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