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务教学可行性分析报告(共8篇)
1.教务教学可行性分析报告 篇一
初中生物双语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天津耀华中学 胡雅娟
【内容摘要】我国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双语教学实验是一个全新领域,是教育国际化与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的重要体现。双语教学作为我国素质教育的一个切入点,目前稳妥地在一定学科教学中进行着尝试性的实践。生物也是进行双语教学实践比较多的一门学科。其价值追求是使学生能较为熟练地运用汉语、英语进行生物学科思维,用双语开展生物学科学习与交流。在生物双语教学过程中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有什么样的解决方案。在普通初中推广生物双语教学的可行性是现在人们正在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 生物双语教学(biology bilingual education)可行性分析 【引言】由于全球经济、文化、社会、科技的一体化趋势,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了。随着中国融入世界的脚步越来越快,如何用世界的语言进行平等、同步、真实的交流的问题迫切摆在中国教育界的面前。改革开放中的中国人亟待提高英语水平,提高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生命科学领域作为发展最为迅猛、取得成果最为丰硕的前沿科学领域,不仅在学术界,同时在工业生产上都存在广泛的国际交流的问题。如何加强国际合作、学术交流与合作,除了最为关键的其他因素外,解决语言问题尤其是专业语言问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正如“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一样,生物专业英语的学习也要从娃娃抓起。在初级中学中进行生物双语教学是顺应时代潮流的正确明智之举。
目前的生物双语教学现状令人担忧,但这不代表生物双语教学的路走不通。现在的问题是怎样在我国国情和学生与教师实际英语水平的基础上探索出一条适合的道路。我作为一名在生物双语教学一线的初中生物教师,对初中生物双语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困惑作出分析,提出解决方案,仅供参考。
一、双语教学研究的背景
《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认为,双语教育定义的最低标准应该是一种在教学过程中至少使用两种教学语言的教育。这两种教学语言应作为教学媒介(而不是一门学科)在各年级中连贯地使用。实施双语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就是进行双语教学。双语教学不仅为英语学习提供了自然的基础和环境,还同时满足了语言的习得要与对语言的需要成正相关的条件。培养双语者是双语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
目前,我国的教育改革正在广泛而深入的进行,其中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全面转变。素质教育的要求:“知识与能力并重,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在双语教学中,知识是指学科知识和语言知识,能力是指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绝不能只是着眼于考试和升学,而应着眼于学生的身心发展,着眼于培养学生具有适应未来社会的基本素质。这种转变,使学科教学本身有了更广阔的天地,可以不仅仅局限于本专业的内容,还可以考虑将其它学科的内容综合起来,通过科学合理的组织,使其相得益彰,从而提高教学的总体效益,这也正是国际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在我国单科教学的形式估计短时间内不会被综合课程所取代,但是起码在人们的观念上已经对学科之间的融合持接受乃至支持的态度。在这样的背景下,将某一学科的教学与外语的学习与使用联系在一起的尝试,也就不会引起太多的反对和非议,所以进行双语教学研究的外部压力就相对小多了。而生物课的内容广泛,既有新兴的、位于自然科学发展前沿的尖端科技,又有很多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常识。依赖这样丰富的内容,比较容易广泛地与英语的学习和运用结合起来。另外,生物课的教学形式多种多样,各种教学媒体的使用频繁,再加上没有沉重的考试压力,使得在这里首先进行双语教学的尝试具有独特的优势。
中学教师队伍结构的变化也为开展双语教学提供了条件。总体上,中学教师的学历水平正在逐年提高。以天津市为例,各中学招收新教师,基本都要求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并且有一定数量的研究生。他们当中有一大批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而且有不少人在大学学习期间,接触过某些形式的双语教学,曾经体会到双语教学可以给学习者带来的好处,所以他们自己也有意在中学进行双语教学的尝试。而且,双语教学显然也可以成为教师自己保持和提高外语水平的一种方式。因此许多新教师具有进行双语教学的心理基础和能力基础。
然而,双语教学不能作为一种“时尚”和“包装”,不仅仅是英语教学与学科教学的简单相加,一节教师全英文讲授,学生只是被动听讲的课,不能算是成功的双语课。双语教学同样强调师生间的交流和互动,只是由于使用的是第二语言组织教学,才具有了新异性。双语教学的特殊性和创新性决定了双语教学实施过程中必然会遭遇到一系列难以回避的、全新的教学难题。
如教材的选用问题、教学方法、大量学科词汇的处理问题、学科教学中师生双向交流时的知识程度、语言表达的自由度和准确度问题、学生用外语思考、完成学科探究的能力的培养问题、考核办法等。这些问题正是很多正在开展或者准备开展双语教学的教师们面临的问题,也是双语教学这种教学模式能否推广的瓶颈"难题,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现简介如下。
二、继续深入开展初中生物双语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既然双语教学有着很大的价值,而理论上分析又是可行的,为什么事实上尝试进行双语教学的学校和教师数量仍然非常少,问题主要出在哪里?(1)教材的选用
在教材的选用上,目前还没有成型的生物双语教材,必须选择参考教材,自编校本教材。开发校本双语教材本身就是一种特色,就是一种创新。教材的编写必须符合我校现在的教育实际,必须与现行的教育体制在一定程度上相适应,否则,我们的双语教育只会是失败。我以Mastering Basic Concepts(Second edition, Pang King Chee Cheung Lai Man Hong Ko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作为参考,这是原汁原味的英语教材。在内容上保持科学性、系统性的基础上,我把生物学英语知识的难度降低,使内容的难易程度适中,适合我校初一多数学生的英语程度。为学生创造一个“不是学英语而是用英语学”。同时,自己选择增补了一些日常会话和《阅读动物》英语系列阅读训练。(2)创设良好的双语学习环境
创设一个好的教育环境,已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注意。基础教育中的有关情境教育的理论探讨和实践,实际上已表明环境再造在教育中的分量。轻松的学习氛围是双语教学得以顺利、持续开展的关键。怎样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情境”也就成教学研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双语教学在这方面更有它得天独厚的优势。
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都要精心选定,设计教学设计并制作电脑辅助教学软件。变换节奏,活泼多样。动静搭配,快慢调谐,适当变换教学的节奏,能有效的引起学生的注意。游戏、比赛、故事表演、小组讨论等,都是久用不衰的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极好的方法。多种媒体,立体交叉。多种媒体的恰当组合,既是发挥各媒体优势,促使学生正确理解知识,提高教学效率的需要;也是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交叉感染吸引学生的需要。鼓励表扬,促使成功。及时而恰当的鼓励,能增添学生的信心。成功时的一句表扬,能使学生倍感成功的喜悦,遇挫时的一句安慰,能激起学生征服困难的勇气。在引导、激励、和谐的氛围中,学生也最乐意表现自我。
学生对于双语课的学习热情来之不易,保护他们的兴趣成了双语课的重中之重。保持并深化学生对双语课堂的兴趣和爱好是教师非常珍视的一环。我也十分注重课堂中的活动设计,力求学生在趣味活动中更轻松自如地学习新知。如引入英语课堂中的情景表演,锻炼交际语言能力。另外我还精心设计每一课的板书内容并运用实物展示法,让学生一目了然地感受到直观教学的有效价值。(3)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既做到保护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注重教学效果。
在双语教学过程中,教师总是最大限度地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以形象直观方式来引导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将母语思维的影响降到最小,把第二语言的影响增大,并引导学生尽可能地用第二语言帮助思维。在整个双语教学试验的过程中,教师们并不是强调学生生物水平的提高和知识的增加,而是注重学生运用第二语言进行数学学习这个过程的进展,侧重培养学生对此的适应性,通过第二语言获取信息、参与交流的能力,以及直接借助第二语言进行思维的习惯。将活泼多样的竞赛,富有启发性的游戏穿插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多用英语思维,英语表达。我借鉴英语课的优点,大胆地开创长篇的陈述动画等适合双语课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喜欢上这种轻松活泼的双语课。①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当然要根据不同的年龄段和心理特征来制定。初一生物双语关键是打好基础的关键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受大环境的影响,他们学习第二外语必须借助一定的辅助媒介加以实施,如:肢体和实物等形成学生简单的外语思维能力。在教学中,应注意:低年低段的学习,以培养兴趣,培养说话能力,培养简单外语思维能力,切要作好起兴趣向志趣的转化工作,这一点至关重要,其涉及到学生的可持续学习的发展。
双语教学采用了逐步渗透的方式,先讲授学生知道中文但不明白英文表达的内容,然后再慢慢过渡到全新的学科内容上。比如学习Seed Plant Reproduction。在上双语课前,生物课已经学习过这部分知识了,因此在双语课时,我先用英语叙述一遍,有了汉语这部分内容生物知识的基础,学生一开始就能理解大意,接着逐步掌握一些重点生词,然后学会用英语表达,最后还要学会变通,举一反三。这样,学生就知道了怎样用英语表达植物的生殖过程了。
学生从不会到能懂到会用英语表达,这能使他们有一种成就感。坚定了学生学好双语的信心,为双语教学的长期、持续性发展奠基。
②自主学习给学生一定的学习空间。本学期双语课堂的特色就是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Reading and Communication,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小主人,放手让学生畅所欲言,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和主动性。③因材施教
各班的英语水平不同,所掌握的生物英语单词也各不相同,双语的教学阶段也就有所不同。摸清学生情况,准确把握好所处的教学阶段,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才能有效的提高教学的效率。把教学阶段定低了,要求太低,学生感到乏味;定高了,要求太高,学生难以达到,教师就只好在课前做大量的铺垫,这势必增加了学生的负担,也容易导致学生的反感,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同一班内,学生英语水平也是参差不齐,统一要求势必也会导致有的撑死,有的饿死。因此,教学时一定要注意因材施教。相应的教学方法是,准确定位,区别对待。同一内容,对不同的班级,对不同的学生可以提出不同的要求。
以上讨论的双语教学模式与实施方法当然不是生物双语教学的最终模式和实施方法,只有切实落实了这种模式和相应的实施办法,双语教学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壮大,最终发展成为沉浸式教学模式,不至于被扼杀在摇篮里。
三、具体操作层面
⑴学校的支持 ○领导的大力支持与提倡:双语教学要想得到蓬勃的发展,需要全校形成合力,形成良好的氛围,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与提倡是形成这一切的基础。
双语环境的布臵:教育是讲环境的,环境是人格的魔术师。校园中一景一物,皆具有教育意义,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具有“润物细无声”的功效。校园里的双语环境布臵和初中生物课的内容结合紧密。加强生物双语教学氛围的整体设计,通过精心设计校园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校园文化,让每一面墙,每一件物,每一句口号,每一个标记,都不但从语言上,更是从思想品德上给学生以无声的熏陶,甚至可以说是学校双语教学成功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和基本保证。要让学生一走进校门,就感到换了一个语言环境,时时、事事、处处看到英语,听到英语,使用英语,逐步让英语成为校内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际的手段。培训与交流:双语教学的实验能否成功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和英语水平,学校应该给教师提供更多的交流与培训的机会。这种交流与培训不只体现在校内和外出的听课,更应该体现在切实的加强教师英语水平尤其是口语水平的培训上,使得双语教师的英语水平能够在短时间内得到迅速提高,并在学校良好的交流环境与实践中得到稳步的提高。⑵校际之间的合作 ○加强学校的合作氛围,以行政的手段进一步推动合作。这里说的合作是多方面的,既包括生物双语教师间的合作、生物双语教师与英语教师的合作还包括生物双语教师与生物学科组的合作、生物双语教师与双语学科组的合作,双语学科组与生物学科组的合作、双语学科组与英语学科组的合作。3开辟另一个双语生物教学的实践园地——兴趣小组 ○兴趣小组是一个开展生物双语教学实践更为大胆、风险更小的“试验田”,在兴趣小组内的实验对于实际教学而言有重要的借鉴和推广意义。在这块试验田里,可以进行多种大胆尝试,比如双语教学在师生交流中的应用、双语教学与探究式教学的结合等,用英语的形式培养学生的自然科学素质。
以上讨论的双语教学模式与实施方法当然不是生物双语教学的最终模式和实施方法,却可能是现阶段最适合的模式与方法,只有切实落实了这种模式和相应的实施办法,双语教学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壮大,最终发展成为沉浸式教学模式,不至于被扼杀在摇篮里。
四、生物双语教学的考核办法:
如果用传统的考试去衡量,双语教学就会面临困境。现在我们正在进行课程改革,教育的理念与评价方式都在发生变化,双语教学也应有相应的评价手段来保证。我采取的方法是平时课堂上的听、说、写的能力及学习的热情。双语教学是一个有益的尝试。双语教学必须是个循序渐进,长期的过程。从某种程度来说,双语教学将给学生的英语学习提供良好的实践机会。实现了大面积提高 “双语”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在“双语”教学实验中,通过丰富多彩的双语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英语水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五、结束语
总的来看,中学生物课双语教学是完全可以开展起来的,而且它对于师生双方都能产生十分积极的影响。不过,作为一名学科教师,要在本学科开展双语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我们必须从自己的实际能力出发,同时还必须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探索切实可行的方法。参考资料:
1、王旭东《关于“双语教学”的思考》。
2、《用多元化文化浸润、培育国际化的中国人》—苏州市第十中学双语教育回顾
3.《学习的革命》 戈登〃德莱顿(新西兰)、珍妮特〃沃斯(美国); 4.《坚持办学宗旨,构建“双语模式” 》南京二十一世纪双语学校(来自互联网)等。
2.教务教学可行性分析报告 篇二
“领会教学法”是英国学者Bunker和Thorpe于20 世纪80 年代从球类运动的教学实务中发展出一种新型的体育教学方法———球类领会教学法 (Teaching Games for Un-derstanding) , 强调以简化的球类游戏和比赛为中心, 促进学生学习比赛中的战术与技能, 培养学生在各种球类运动比赛中解决问题的能。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珍珠球是满族的传统体育项目, 项目的开展对场地、器材要求较低, 且具有良好的健身、娱乐价值。我国许多高等院校将这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列为专业或选修课程。本文就“领会教学法”在该项目中运用的可行性进行探讨。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CNKI上相关期刊、论文, 阅读相关书籍, 总结出“领会教学法”的特点、在篮球教学中运用的效果, 为本次研究提供可靠的理论支撑。
2.2、专家调查法
对中央民族大学篮球队教练、珍珠球队教练 (同一人) 、公共体育课篮球教师3 人, 相关理论专家3 人, 其中教授2 人, 副教授3人讲师2 人进行访谈。
2.3、逻辑分析法
通过阅读文献透析领会教学法在篮球运动中运用效果及珍珠球与篮球运动技、战术的相似性, 推理领会教学法在珍珠球运动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
3、珍珠球技战术大多参考篮球技战术
3.1、两项运动技术原理基本相似
均属于同场竞技的集体项目, 运动员必须在高对抗、高速度的情况下运用良好的技战术配去争取比赛的胜利。技术均包括, 基础动作 (球性球感和感脚步移动技术) 、控球和传球的攻、防技术。两个项目的动作结构和肢体的发力链基本相同。从生理学角度分析, 珍珠球项的条件反射和训练应激过程均与篮球技术形成、发展、和完善的规律相同。
3.2、珍珠球项目水区运动员运用的技术跟篮球技术特征相似
都是通过控球、运球、快速的脚步移动和传接球技术将场上队员串联起来, 组织进攻与防守, 实现攻防的技战术配合, 最终采用各种投球技术得分。如想要达到战术目的, 必须通过快速移动选择和抢占有利空间或位置, 这就要求具备良好的脚步移动和控球技术。球的运转和转移是两项运动的纽带, 是个人战术与集体串联的重要环:这就要求运动员具备较好的传球技术, 而比赛中传球的时机的把握和线路要求都极其相似。 珍珠球运动也需要良好的身体控制能力及人球结合的能力, 需要灵活与对抗相结合, 常规与应变相结合, 整体协作与个体差异性相结合, 个人技术与团队配合相结合等特征。
3.3、选材条件相似
从历届民运会来看运动员选材基本都为篮球、排球等运动员, 要求水区的运动员有良好的灵活性、协调性及强壮的身体, 而挡板的运动员必须拥有良好的身高及较强的弹跳力, 而得分区的运动员必须具有良好的协调性和灵活性及较好的弹跳力, 这说明珍珠球运动跟篮球运动一样, 要求以高、壮、快和巧去扩大立体空间与地面拼斗的范围。
3.4、心理素质相近
从运动心理学角度分析, 要在比赛中有良好的战术思维就必须保持稳定又积极的情绪, 稳定的情绪又受意志的控制和调节, 所以, 必须具备顽强的意志品质, 才能克服各种困难, 发挥战术意识的作用。 这说明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两项运动贯彻执行战术意识的必备条件。
3.5、战术意识相近
比赛中战术思维决定着战术意识, 两项目都是通过运动员在规定的场区内, 运用合理的移动、对抗、控球传球等技术及各种形式的得分手段来取得比赛的胜利。 战术意识是两个项目意识的核心, 是决定胜负的重要因素。从对第九届、第十届民运会珍珠球五位教练的访谈发现, 他们五位以前都是从事篮球教学和训练工作的, 他 (她) 们在珍珠球比赛中, 基本上都是套用篮球的战术意识和方法。
4、领会教学法在珍珠球教学中运用的优势
(1) 各学校或代表队珍珠球的教学与训练中运用 “领会教学法”符合珍珠球运动的技能学习规律及技术动作认识的过程, 对珍珠球的教学与训练的新方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 “领会教学法”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初期对珍珠球运动技术战术的认识,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提高学生的技战术能力在比赛能更加合理的运用, 可在各学校教学及代表队训练中广泛的应用。
(3) 珍珠球运用 “ 领会教学法” 充分体现了项目本身所有特有的趣味性、竞技性、对抗性和集体性的特点, 用游戏和比赛形式为珍珠技术的学习创造切入点, 学习兴趣就变成了学生学习技战术的心理动机,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随之而升高, 教学质量在无形中得到充分的保障, 学生拥有了参与项目的持久性, 逐渐, 学生的终生锻炼意识就得以形成。
5、结语
领会教学法是产生于以运动技术为主的教学中, 长久以来的传统教学模式不能使学生充分体验项目的趣味性, 同时在达不到教学目标时教学者也会失去成就感, 球类领会教学法创始人Thorpe等看到了这里存在的不足, 将以运动技术教授为著的教学模式, 创新以发展学生认知取向的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方法不以教其运动技能分解动作为主要内容, 取而代之的是运用合理简化后的比赛或游戏的形式使学生在参与的同时进行积极的思考, 体验进攻、防守及战术、战略的整体感,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体验学习的快乐, 建立参与的信心。经过这样的创新, 体育教学方法又出现了新的思路。从许多实验研究发现, 领会教学法在实际的运用中的确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学生的学习具备了乐趣化、挑战性, 在游戏情境了解球类运动的战术与技能, 在简化的比赛中学习比赛规则、运动礼仪、团队合作精神, 让每位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感受在体育课的乐趣, 进而培养终身运动的习惯。然而, 从以上可以看出, 领会教学法在篮球运动的教学和训练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充分得到了教师及学生们的认可, 而珍珠球项目在基本技术, 基本战术、 技术动作的结构、 脚步移动方法均与篮球运动有极大的相似性, 且有些地方基本相同, 在通过访谈也发现领会教学法这种新教学模式可充分运用到珍珠球的教学和训练中, 从而充分体现珍珠球运动的趣味性、对抗性、从而使学生愿意积极参与到其中, 当这个运动项目拥有了更好的群众基础, 它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才能得以发扬和传承, 是中华民族文化永远屹立世界民族之林。
摘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探讨“领会教学法”在“珍珠球”运动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 从分析领会教学法的精髓、珍珠球运动的技战术特点及结合部分珍珠球教练员和一线篮球教师的反馈, 发现, 珍珠球的技战术与篮球的技战术相似度较大, 且领会教学法在篮球教学中取得了较好效果, 由此推理领会教学法在珍珠球教学中应用的效果成正相关, 领会教学法在珍珠球运动教学中运用是可行的。
关键词:领会教学法,珍珠球
参考文献
[1]R.Thorpe, Bunker, L.Almond.Rethinking games teach-ing[M].Loughborough: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1986.
[2]贺泽江.珍珠球与篮球技、战术的迁移分析[J].辽宁体育科技, 2004, 6.
[3]王润斌, 邱芬, 肖丽斌.球类领会教学法的理论阐释与实践探索——以篮球教学为例[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10, 4.
[4]张楠, 林珍瑜.普通高校篮球选项课运用“领会教学法”的实验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3, 11.
[5]篮球运动高级教程.体育院校专修通用教材[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1.
3.教务教学可行性分析报告 篇三
【关键词】尝试教学法 Auto CAD教学 可行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249-01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与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应用的日益普及和成熟,AutoCAD在工程绘图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日益突出。它不同于传统制图软件,对计算机技术、性能要求相对较低,是机械、建筑等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课程。有关实践表明,尝试教学法在CAD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识图、制图技能。
一、尝试教学法在AutoCAD教学中的可行性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尝试远比不尝试所收获的要多,无论结果成功与否。实际上,这是叶圣陶先生对尝试教学法思想的一种阐述,从理论层面分析,进行尝试是付出心力的一个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人们会积极思考,努力探索,相比于不尝试,人们将会得到更多有益的东西,从而使自己的见识、思维更加灵活宽广。这就为尝试教学法在Auto CAD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提供了理论依据[1]。除了理论之外,尝试教学法在Auto CAD教学中所取得的实践教学成果对其自身在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认可,尤其是在Auto CAD实践教学方面。Auto CAD实践教学实际上其本身就是一个在不断尝试的过程,学生在尝试过程中不断纠正错误不断尝试新的方式方法,如一个工程图能否用其他方法绘制出来,换一种工具是否还会达到现有效果。在这种种尝试过程中,学生或多或少都会有所收获,而Auto CAD教学也有可能探索出新的教学思路与方法。这就是尝试教学法应用于Auto CAD教学所具有的好处。所以,综合而言,尝试教学法在Auto CAD教学中的应用是切实可行的。
二、尝试教学法在AutoCAD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一)在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以往对于CAD基础知识的教学都是采用鼠标点击法进行的,只要熟悉了操作流程就能够较为容易的绘制出一些简单的图形。但这种方法对学生识图、制图能力的培养效果并不明显。在尝试教学法的应用下,现将鼠标点击法转变为数据输入绘图。这是对学生基础技能的培养环节。针对这一环节,需要教师在数形结合基础上建立坐标系,包括极坐标、相对坐标和绝对坐标,这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础技能,也是学好AutoCAD软件应用的关键[2]。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尝试输入不同数据,以对坐标概念进行更深入的理解。其中,提示行命令要求学生必须熟练掌握,并能灵活的运用输入分命令方式绘图。为便于学生理解和递进掌握,可以将提示行命令分为主命令、分命令和默认值三个环节来进行,细化教学内容。
例如,在绘制圆形时,点击圆命令后,提示行显示“_circle指定圆圆心;3P/2p相切;半径5.000”,其中指定圆心为主命令,3P/2p相切为分命令,5.000为默认值。学生确定不同圆心位置,输入不同半径即可体验不同圆的绘法,然后进行举一反三的练习。
(二)在复杂图形绘制中的应用
复杂图形的绘制是对学生基础技能的一个提升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运用尝试教学法,首先让学生尝试反向绘图,依据实物绘图。例如,对于AutoCAD教材中复杂机械零件制图的练习,可以选择常见的扳手工具作为实物来进行反向绘图练习。扳手主要由手柄、扳牙、蜗杆等构成,首先由学生对扳手进行实物测量,然后依据所测数据实施反向绘制[3]。通过反复练习,学生不仅绘制复杂图形的能力会有所提高,而且创新能力也能得到较好的培养。为充分发挥尝试教学法在AutoCAD教学中的效用,还需要在图块属性,快捷键功能、三维实体图绘制、渲染、图形质量评价等环节教学中利用尝试教学法来开展实践教学。其中图形绘制质量评价包括平面图纸绘制质量与三维立体效果图质量两部分内容,三维效果图绘制质量由色彩、图形真实度高低来决定。通过全方位的开展尝试绘图实践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掌握全面的CAD制图技能。
总之,尝试教学法在教学中应用所具有的重要性是不可否认的,尝试所能够创造的价值也是不可估量的,高校应将尝试教学法与AutoCAD教学有机结合起来,鼓励教师与学生大胆的尝试,为AutoCAD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创新创造有利的条件,最终实现技能型、创新型CAD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丁一鸣. 尝试教学法应用于AutoCAD教学实践研究[J]. 职业教育研究,2008,05:98-99.
[2]乔紫梦. 尝试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D].山东师范大学,2010.
4.教学暗示艺术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篇四
一、教学暗示艺术的提出
“暗示”作为一种心理现象,与教学相联系,产生了“暗示教学法”。“暗示教学法”是上世纪60年代由保加利亚教育家乔治•洛扎诺夫经过长期的实践、研究,结合语言学习,形成的一套“开发人类智能,加速学习进程”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将暗示机制运用于英语学习,效果突显,曾盛行一时,备受关注和推崇。但是,同时也备受质疑与批判。首先,其运行方式受到质疑。暗示对于学生学习的作用是隐性的,产生于人与人的心理交流,看不见,摸不到,比较抽象、含蓄,似乎带有某种神秘主义倾向。其次,其教学效果受到质疑。通过暗示教学法,学员在学习中的记忆与常规教学法相比提高了25倍。并且,此教法对外语教学的效果超常,一个英语教学实验小组经过3l天教学,结果使学生学会1600个词汇。这不得不令人质疑。从客观上说,心理暗示对人的精神和肉体均有作用,但又因人而异,不能过分夸大;且对发展学生语言的精确性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并不是万能的。
本文着意于探讨教学暗示艺术,然而对暗示教学法的质疑将直接影响到人们对教学暗示艺术的认识。因此,我们需要澄清,暗示教学法和教学暗示艺术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前者是一种教学方法,后者是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当然也包括暗示教学法;前者主要用于语言教学,后者可用于课堂教学的各个方面,不限于语言;前者有一套完整的教学思路,是预设的,后者却随不断变化的课堂教学情境而发生改变,是非预设的。虽然其二者建立在共同的教育理念基础之上,但各有自己的思路、体系。
二、教学暗示艺术的形成机制
所谓暗示,是指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未意识到的刺激影响作用,特别是在无对抗的条件下,通过含蓄、间接的方式对人的心理和行为发生影响,常常是隐性地发挥影响作用。
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从心理机制上讲,它是一种被主观意愿肯定的假设,不一定有根据,但由于主观上已肯定了它的存在,心理上便竭力趋向于这项内容。就如反复地暗示,改变自我意象,树立成功信念,并使自我产生积极的行动,就可以达到预定的目标。
暗示基于本能的反应而发生,同时人也具有可暗示性的特点。暗示学家H.伯恩海姆说:可暗示性是大脑接受或唤起观念的能力。它倾向于使这些观念实现,使之化为行动。他把这个原理称作“观念动力学的规律”。可暗示性是人的心理特性,是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无意识的自我保护能力和学习能力。其实,人无时无刻不在受到心理暗示,暗示的程度有强弱之分,但暗示效果的好坏(正负)无法由人的显意识控制,也就是不管你愿不愿意,不管你觉得这对你好不好,你已经受到心理暗示了,而且无时无刻不在接受心理暗示,这是人的一种本能。
课堂教学如能利用人的这种本能,便可使教学过程变得轻松愉快而又卓有成效。教学的过程可以是一个用艺术形式提供暗示的过程。教学主要是通过刺激无意识心理活动为接受环境信息服务,从而调动学生的心理潜能,产生积极心理倾向,创造强烈的学习氛围。教学暗示艺术注重学生的潜意识活动对学习的影响,因为潜意识一旦接受某种愿望后,就会想办法去实现它。教学中的暗示艺术旨在调动人的潜意识与意识,使它们同时指向一个特定的教学目标,以达成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和谐对话。学生在感觉、知觉、记忆、表象、思维、情感、意志等方面都能受到暗示,教学中的暗示艺术就是从这几方面着手,运用合适的暗示技巧,调动学生的情感、无意识,并辅助有意识,实施教学。
三、教学暗示艺术的可行性研究
基于以上对暗示形成机制的分析,将心理暗示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是一种必然,而且将暗示作为一种艺术方法运用于教学,并非无据可依、神秘莫测,而是具有一定理论和实践根基的。
1.教学暗示艺术的理论基础。
教学暗示艺术的形成,建立在一定的哲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教学暗示艺术的哲学基础是发展论。马克思主义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其哲学根源就是从现实的人出发,以现实的人为动力,以现实的人的发展为目标,坚持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马克思、恩格斯在其专著中指出:未来社会是一个更高级的,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其发展论的观点提倡人的彻底解放、全面发展,它把人作为最高价值主体,把实现人的充分而全面发展作为最高价值理想。在教育领域,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以学生为本,关心学生,解放学生,促进学生全面而自由地发展。教学暗示艺术是从发展论的高度研究教学:学生的发展是不完全、不充分的,教学可以而且必须调动各种教学手段使之充分和完善。教学中的暗示,试图调动学生未被发掘的潜能,它从人的完整性、发展的充分性和全面性角度出发,探讨教学的新思路。
教学暗示艺术的心理学基础是潜力论。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有无限的潜能。潜能是埋藏于人体未开发和未发挥作用的各种爆发力,即能力、智力、潜力、体力等。潜能的动力深藏在人的深层意识当中,这就是我们的潜意识。正如弗洛伊德所言,“潜能就是人类原本具备却忘了使用的能力。如果将人类的整个意识比喻成一座冰山的话,95%隐藏在冰山底下的意识就是属于潜意识的力量。”潜意识内聚集了人类数百万年来的遗传基因层次的资讯,它囊括了人类生存最重要的本能、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与宇宙法则。因此,只要懂得开发这股与生俱来的能力,人的发展将变得大有可为。
开发人的潜意识需借助暗示的力量。美国著名心理医生爱弥尔指出,我们身上有两层自我:第一层是显意识,我们可以感知并用意志控制的自我;第二层是潜意识,另外一个自我,它与心理暗示直接相通,发出心理暗示。我们没有注意到自己的潜在自我,就犯了错误,因为正是第二个自我完全操纵着我们。潜意识支配着我们的行为,但它受暗示的驱使。潜能的力量是人类心灵天然自带的能力,每个人都可以利用它,暗示就是撬动这种能量的工具。而教学中的暗示艺术则建立在心理科学对人潜能体认的基础之上。
2.教学暗示艺术的实践基础。
教学暗示艺术的实践基础来源于古今中外的教学实践。我国古代第一部教学专著《学记》中早有论述:“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意即重视启发作用,强调暗示效果。西方著名教育家苏格拉底在教学中用对话、提问、诘难、归纳
等方法,激发学生思维,使之主动寻求答案,即称之为“产婆术”,乃是一种高超的教学暗示艺术。后续的教育家更是认识到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于通过引导使学生的灵魂转向。在后来的教学实践中,不论是我国教育中的“陶冶”、“行无言之教”,还是西方教育中的“启发”、“诱导”,都是教学暗示艺术的具体体现。直至上世纪60年代保加利亚教育家洛扎诺夫直接运用心理暗示形成“暗示教学法”,将暗示与教学直接结合。虽然教学中的暗示艺术还未形成一个科学完整的体系,但在中外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人们早已意识到,并自觉、不自觉地运用于实践。可见,在教学中运用暗示艺术早已打下实践根基,它也必然能够系统化地再服务于我们现实的教学实践。
四、教学暗示艺术在现代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教学暗示艺术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它基于对人全面发展的考虑,从人的本能出发,借助教师的力量,运用艺术的手段,调动学生的潜能,提升学习进程。美国教育家罗恩・菲德在其名作《创造力与心智的成长》中指出“现代教育背离了教育的根本,使人们丧失了认同自身与自然的能力。”教学暗示艺术回归的就是对人自身的认同,强调在课堂中尽量遵从学生的本能力量来开展教学。
1.课堂教学要善用暗示艺术挖掘人的潜能,开发心理力量。
长期以来,人们常常认为一个人的智力很大程度上是先天决定的,把智力正常的儿童所取得的成绩归因于其特殊的遗传,教学必须破除这种迷信观念。因为这一观念忽略了人的潜能作用,而人只有受到某种激励,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暗示艺术的作用即在于激励学生,其在课堂上的运用正如洛扎诺夫所说:“创造高度的动机,建立激发个人潜力的心理倾向,从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个体这个角度出发,在学习的交流过程中,力求把各种无意识暗示因素组织起来。”目的在于开发学生的个人潜力,调动学生知、情、意的积极性,使之实现充分的自我发展。
学生的学习需要“心理力量”,教学的应有之义包括用暗示的手段调动学生潜藏在“冰山”下的另一部分能量。教师的教学要善用暗示艺术唤醒学生的身体,也就是通过暗示手段,使学生具备无意识心理倾向,并将这种倾向和学生的动机、兴趣、期待等相结合㈣,从而激发学生闲置、未利用的巨大潜力,使学生的学习不管在任何环境中都能处在奋起的状态。教学中的暗示能使学生的智慧、潜力活化为现实的巨大心理活动能力,形成一股心理力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细心观察,发现学生的特点;敏锐感知,促动学生的心灵;悉心引导,激发学生的能量。
2.课堂教学要善于建立积极暗示,克服消极暗示。
教学需要暗示,但暗示对学生的影响是双方面的,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暗示具有无选择性,它是潜意识对外界任何现象(包括听到、看到的一切)以及任何显意识行为(也就是思考)的认同、接收和储存。暗示不具有分辨力,无论有没有反对的声音存在,暗示都会产生效果。积极的心理暗示可以帮助学生稳定情绪,树立自信心和战胜困难与挫折的勇气,消极的心理暗示会使学生产生退缩、恐惧等情绪,导致学习停滞不前。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暗示艺术,对于优化课堂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都会产生很大作用。教师在课堂中,一方面要建立积极暗示,用眼神、语言传递信息,调动学生的知、情、意,使学生确信学习是愉快的、容易的、高效率的,并能长期进行;另一方面要克服消极暗示,诸如语言的批评、神情的漠视等,避免学生隋感淡化,兴趣消失,动力不足。同时,要灵活使用积极的心理暗示,把消极的心理暗示引向积极的心理暗示,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热情,营造活跃、积极的课堂学习氛围。
3.教师要善用暗示艺术与学生进行对话。
现代教育提倡“对话教学”,教学中的对话包括使用有声语言的对话,即听与说的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的对话以言语直接进行,教师言语的内容处在学生注意力的中心,而教师的态度、表情处在注意力的外围,要达到交流的最佳效果,必须使中心和外围充分协调,以使学生从教师身上获得更多信息。除此之外,教学中还包括无声的对话。无声的对话通过表情和身姿等肢体语言进行,是一种“隐性语言”对话,亦即暗示方式的对话。就某种程度而言,教学中的暗示是一种“隐性的”师生合作方式,靠的是心领神会、心照不宣、心心相印;其体现着师生间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而前提条件是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和信任。
课堂教学需要教师的思考,教学暗示艺术便是要求教师去思考与学生进行“隐性语言”对话的技巧,去调动身体各个部分来创造适宜、有效的肢体语言,诉诸学生的视、听觉;而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是这种“隐性语言”对话成功的关键。教学中的暗示艺术还要求教师在与学生对话的过程中始终关注学生,力求发现学生是否专注或能够专注,并促使学生保持对自己学业的专注。
4.运用多种暗示艺术手段开展教学。
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艺术的课堂离不开多样化教学手段的运用,结合不同对象、不同内容、不同情境,课堂教学中的暗示方式灵活多变。可以是教师对学生的暗示、学生对学生的暗示和学生、教师对自己的暗示;可以直接进行,也可以间接展开;其手段可以有声、有形,如语言、表情等,也可以无声、无形,如人格魅力等。总之,暗示艺术是通过人的言语、行为、心理,或是环境的特殊语言,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同样可通过言语、行为以及环境的特殊语言,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学暗示艺术体现为教师为学生设计的多样化学习形式。例如,用绘声绘色的语言营造情感氛围,用趣味性的故事激发兴趣,用竞争性的游戏调动热情等;又如,在相应的教学环节中,提出暗示性的问题,创设暗示性情境,展开暗示性推理等。这些都能提高学习的效率。可见,教师只要借助于得当的形式、色彩、韵律、节奏等,通过非理性直觉,诉诸于学生的情感,促进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倾向,使学生在积极的氛围中接受教育,就能达到教学暗示艺术的效果。
5.教务教学可行性分析报告 篇五
一、基本情况
项目名称:多媒体教学及评估系统 项目类型:仪器设备购置 主要工作内容:
建设并完善多媒体教学及评估系统,该系统包括: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系统中央控制室,交互式多媒体教室26间,多媒体语音室4间,多媒体网络机房4间以及多媒体网络布线工程。预期总目标及其阶段性目标:
本项目拟建设成为为学校各专业学科教学、科研服务,各项多媒体教学功能完善、设备先进、适用面广、条件优良的开放型的现代化教学中心,力争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从而整体提高我校的现代化教学水平,形成能保障15000名学生学习的现代化教学体系,以适应本科、硕士多层次教学需要。
项目建设采用多媒体控制技术、图像处理传输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等现代化手段,使多种教学信息资源根据教学需要在校园内灵活、方便、高效地传输,实现教学资料、设备在校内集中管理及校园内各终端实时交互使用的完美结合,能方便地进行多媒体教学、观摩、教学评估以及远程教育。
主要预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项目建设将促进学校在师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技术、教学管理等方面全面系统地改进,形成现代化的教学体系,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我校教育与教学长期发展战略所要求的近期建设目标,从而带动我校教育教学全面深入改革。项目建成以后,我校的学科教学资源以及现代化教学仪器设备的配置和管理情况将大为改善,现代化教学手段将得以普及和推广,教师和学生可以更多地和更方便地利用这些教学资源来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和效果。
项目总投入:373.28万元,其中申请财政部专项资金263.3万元,学校自筹资金109.98万元。项目资金全部用于项目建设的仪器设备购置及相应软件配置。
二、必要性与可行性
1、项目背景及实施项目的必要性
根据财政部有关文件要求,在市教委、市财政局、市计委专家的指导下,我校组织专门小组对项目的建设方案进行了研究和论证。根据国家及重庆市“十五”期间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西部大开发战略规划以及重庆市高等教育发展计划,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拟建设的多媒体教学及评估系统对学校的教学改革和人才的培养将产生积极而有益的作用,能够为重庆市及西部地区培养更多的高级专门人才,推动重庆市及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随着高教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科教兴国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重庆市及西部地区对工商管理高级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由于我校仪器设备条件较差,现代化教学及管理设施较为薄弱,难以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对工商管理高级人才的需求。如何加快现代化教学设施等项目建设的步伐,紧跟时代的步伐,是重庆市教育体制改革、调整高等教育资源结构,以提高教育投资效益的重要任务之一。面对重庆市及西部地区工商管理人才缺乏的现状需求,提高我校仪器设备及相应设施的技术水平是我校重要的工作。
我校是一所以经济、管理、文学类学科为主,兼有理、工、法等多种学科的普通高等院校,承担着普通高等教育和面向社会培养高级人才的双重任务,对重庆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积极的作用。学校现有近25个本(专)科专业,在校全日制学生6758人,至2005年将达到50个本(专)科专业,在校全日制学生1.8万人的规模。学校在经济管理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工商业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服务方面具有一定的特色和优势。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促教学。在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专业学科体系,较为完善的教学、科研体系及良好的办学条件,学校历届毕业生深受社会各界和用人单位的欢迎,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在80%以上。按市政府对我市高等教育的调整规划,我校正在实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及结构调整,新调整的学校名称重庆工商大学(筹)已获教育部批准。
现代科技进步带动了信息技术发展,直接影响到社会经济、文化的各个方面,将改变人类生产、交换和生活方式,我国加入WTO后,政府正在加快融入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在这种形势下,对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重庆市乃至西部地区,迫切需要大量掌握经济理论知识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同时现有从业人员也需要培训提高,以加快区域经济的发展进程。我校拟建立的多媒体教学及评估系统可整体提高学校的现代化教学和管理水平,形成能保障18000名学生学习的现代化教学体系,学校教学、科研条件得以改善,学科专业得到较大发展,学校的教学水平、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将进一步提高,以适应本科、硕士多层次教学需要,本项目的实施能够有效地发挥学校教育资源的优势,培养更多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人才,为重庆市乃至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同时满足本区域工商业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和知识更新的要求。
2、项目实施的可行性
本项目建设结合了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控制技术、通讯技术和信息化教学的现代教育理念,在有利于网络维护、扩展升级的前提下,将微机、网络、多媒体等产品采用“积木式模块”的结构形式组合在一起,形成多媒体教学及评估系统。
多媒体教学及评估系统具备多媒体教学、课堂教学评估、网络考试、VOD视频点播等多种功能,通过中央控制室,可实现对教师备课、学生学习、教务管理、行政管理、教学课件资料管理、资源信息、对外交流等多方面的集中管理,还可与广域网互联,实现了校际间的信息共享及与国际互联网连接,为学校的教学、管理、日常办公、内外交流等各方面提供全面、切实的支持。
多媒体教学及评估系统包括以下建设内容: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系统
中央控制室,多媒体教室26间,多媒体语音室2间,多媒体网络机房4间以及多媒体网络布线工程。
本项目以购置仪器设备为主要方向。在仪器设备购置中将严格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及有关招标规定,进行招标项目的审批,并接受监督、检查,以确保在设备采购中的公开、公正、公平。学校将依据项目建设的需要选购仪器设备,资金使用有所侧重,在保证基本教学需要的同时,注意所购仪器设备的先进性及拓展性教学的需要。在进行仪器设备选购时将切实注意环保、安全和后期维护问题。
3、项目风险与不确定性分析
本项目得到校领导的高度重视,经过学校组织相关专家多方调研、论证,一致认为建设现代化的、科技含量较高的、实用的多媒体教学及评估系统是适应了重庆市及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对高级专门人才的迫切需求,而且我校在这方面已投入了部分资金进行建设,根据实际运行情况来看效果是非常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十分明显的,该项目的建设是切实可行的。本项目专项资金由学校统一管理,不再进行逐级下分,以便于统一协调集中使用,发挥最大的效益。项目资金以建设项目的形式进行管理,建立必要的项目管理规章制度和监督程序,建设项目确定以后,项目建设组直接对项目领导小组负责,承担项目建设责任。项目建成后,项目领导小组将组织对项目进行评估,以确定项目建设状况和阶段效益。项目领导小组和项目建设小组建立例会制度,定期研究解决项目建设中的具体问题。
三、实施条件
1、人员条件
为加强本项目的管理,学校成立了以王崇举院长为组长,财务处、教务处、审计处负责人为成员的项目领导小组,下设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公室和项目建设组,以加强对项目建设的领导、组织管理与协调。项目领导小组负责项目的总体规划、组织和指导制订项目建设方案、落实项目建设人员,检查和评估项目的建设与后期运行;专项资金管理办公室负责项目的对外联系和对内组织协调工作;项目建设组负责制订项目建设方案、项目的实施和建设中的日常管理。从而保证项目的筹备、立项、规划、实施、验收、评估和建成后的运行等各过程和环节有专人负责。
2、资金条件
本项目建设总投资为373.28万元,其中拟申请财政专项资金263.3万元,学校自筹资金109.98万元,自筹资金来源有保障。
3、基础条件
我校投入3700万元建设的综合教学大楼已于2001年8月竣工并投入使用,该教学楼建筑面积为25000平方米,共有各类教室92间,学术报告厅及会议室共8间,可同时容纳8000名学生。综合教学楼内已有多媒体网络机房8间,计算机机房2间,语音教室5间,多媒体电教室19间。
4、其他相关条件
学校已初步建成了计算机校园网,并实现了与INTERNET及CERNET联网。校园网的建设与普及为多媒体教学及评估系统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四、进度与计划安排
项目建设拟采取整体规划、分阶段实施的方案,进度与计划安排如下: 2002年3月-4月:完成多媒体教学及评估系统设备采购工作 2002年4月-5月:完成多媒体教学及评估系统的安装与调试
五、主要结论
重庆商学院是一所以经济和管理类专业为主,经、管、文、理、工等多学科相结合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院成立于1987年12月1日。10多年来,在原国家教委、内贸部和重庆市的正确领导与大力支持下,经过全体教职工工的艰苦努力,已经发展成为一所初具规模的社会主义高等院校。
6.教务教学可行性分析报告 篇六
一、健美操教学之中存在的问题
在健美操教学之中存在着传统体育教学的特点。在健美操教学过程之中, 过于重视培养学生的技能和技术, 缺乏学生对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在传统的健美操教学过程之中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都十分单一。很多学生都是为了考试而学习, 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无法体会到在健美操学习之中的快乐, 无法使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得到满足。学生保护身体健康的目的无法通过传统的健美操教学方法实现。学校在教育过程之中缺乏对健美操重要性的认识, 无法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习惯, 最终使健美操的教学效果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很多学校在教学器材和师资配备上都存在这不足的现象。院校的领导缺乏体育意识, 将更多的经费投入到设置其它专业课程上, 没有重视体育课程的设置。在这种情况之下, 必然存在着课程安排和引进体育教师过程中的落后现象。因为缺少新的教学理念注入, 涉及到体育课程的新课程改革又很少, 所以健美操教学仍然处于以教学大纲为主的理念之中。
二、瑜伽健身术在健美操教学中作用分析
瑜伽作为健身运动的一种, 配合人体的呼吸进行体位的练习, 通过人体的脊柱完成不同的姿势, 具有很多伸展、挤压、扭曲四肢的动作, 达到调节人体循环系统的作用, 最终达到消除疲劳的效果。有氧练习的健美操可以降低学生的压力, 缓解焦虑现象的发生。在进行健美操教学之后, 配合瑜伽健身, 可以有效的起到调整身心健康、调整神经、调整内分泌和稳定学生情绪、舒缓身体疲劳的效果, 使学生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之中。但是瑜伽健身对健美操教学的具体效用还需要通过实验进行支持。在实验之中会使用健美操期末成绩、心境量表和身体素质作为指标, 科学的评价在健美操教学之中瑜伽健身的积极作用。首先, 研究瑜伽健身对学生在健美操课程中心理状态的影响。心理状态是人体具有弥散性、非定向性的微弱的情绪状态。因此, 积极的或者消极的心境会在心理上造成“背景”。例如, 运动员在不良的心理状态下参加比赛, 往往会阻碍其成绩的发挥。实验组学生在实验前后的“紧张”、“自尊”、“抑郁”、“慌乱”等维度上都产生了显著性的差异, 就是说在健美操教学之中融合瑜伽健身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实验组学生在实验前后的“抑郁”、“疲劳”等维度上也都产生了显著性的差异, 意味着在健美操教学之中融合瑜伽健身会对“抑郁”产生良好的抑制效果, 同时降低学生的“疲劳”。第二, 研究瑜伽健身对学生在健美操课程中专项素质的影响。在实验之前, 分别对实验的学生进行灵活度、力量、耐力和柔韧度的测试。依据教学大纲的考核标注, 将上述四种数据作为衡量指标, 对实验组学生和使用传统教学方法的学生进行比较。通过实验, 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实验之前, 实验组和使用传统教学方法的学生的身体素质指标没有明显的区别。即学生的身体素质是处在同一标准之上的。在教学之后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行测试, 实验组的学生在柔韧度和灵敏度上都有很大的提高。同时在健美操教学之中结合瑜伽健身, 有利于学生对健美操专业技能的掌握。
三、将瑜伽健身融入健美操教学之中的建议
可以在健美操教学的课堂上利用瑜伽的方式进行准备活动和放松活动。可以让冲动、好胜和浮躁的学生减少学习和生活之中的压力, 使大脑得到充分的放松, 使生活质量和学习的效率得到提高。可以通过对瑜伽各种体位的学校提高学生的气质。在健美操教学过程之中, 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课堂上将自身作为启发者和引导者的角色, 通过对学生进行启发式的教育, 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健美操教学课程之中。学生可以主动的参与健美操教学活动, 运用多种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提高学生和学生、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 使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在健美操教学中, 可以使用项目教学法, 能够促进健美操教学的教学改革、创新体育教师的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模式的主体是学生。在教学的过程要不断实践构建主义的主张, 即通过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 让他们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主体地位, 从而主动的构建知识。应该针对教学的对象和内容的不同特点, 构建一个能够让学生产生自助学习意识的健美操教学学习环境。在实践构建主义理论的时候, 首先要建立一个教学情境, 让学生真实的感受到健美操教学活动在工作和生活中得重要性。将提升学生综合的健美操学习能力作为教学之中的目标, 在学习之中鼓励学生使用自身的所有感官去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之中由单一的学习某一学科知识转移到学习多专业的知识, 可以增加学生对体育课程学习的主动性。在健美操教学之中融入一些形体训练, 将二者有机的结合到一起, 可以促进学生肢体的协调能力, 全面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使健美操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四、总结
总之, 在健美操课堂上进行愈加锻炼, 可以起到保护学生的心肺功能, 降低学生血压, 使心率降低的效果, 有利于健美操教学目标的实现。瑜伽作为健身运动的一种, 配合人体的呼吸进行体位的练习, 通过人体的脊柱完成不同的姿势, 具有很多伸展、挤压、扭曲四肢的动作, 达到调节人体循环系统的作用, 最终达到消除疲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洁:《瑜伽健身术融入健美操教学的实验研究》,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40, 47。
[2]王冬、朱乃苏、陈志兴:《瑜伽健身术融入健美操教学的可行性研究》,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2, 162—174。
7.教务教学可行性分析报告 篇七
【关键词】微信运用;语文教学;可行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在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之下,语文教学的模式与理念也应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微信作为当前社交的主流媒体工具,运用恰当对提升现代语文教学的效率与质量十分重要。因此,积极探究微信运用于语文教学的策略,提升微信运用语文教学的可行性,对于当前语文教学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一、微信对于改变现代教育教学方式的意义
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教学是改变固有教学模式的重要举措。我们选取语文这一具体重点课程进行全面的分析,快速实现语文教学模式、教学方式的转变,以满足学生需求。在语文教学中引入微信是现今值得研究的一个重点方向,语文教学中应用微信的意义在于能够加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增加学生接触语文知识的范围以及语文知识交流的机会,提升语文在实际生活中所占据的比例以及学生之间探讨的热情[1]。
二、微信在语文教学应用中的作用
微信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体现出正反两面性。正面作用表现为微信该种交流软件能够缩短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学生利用该平台愿意与教师进行进一步的知识交流,且在该过程中学生注意力集中,思考投入,并且所交流的内容大部分都是自我所存在的问题,学生在该过程中收获颇多;同时学生把学习情况、优秀文章等利用微信发朋友圈,进行各种分享交流沟通,能够扩展其自身的知识面,加强学生与外界的联系,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这对于构建和谐班级氛围也有相应的影响。此外,学生通过发表自己的小文章等,来增加自我的阅读量以及提升自我的写作能力,同时增加自信心,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有实际的促进作用,给学生的个性化培养提供良好广阔的空间。微信在语文教学应用中的反面作用主要体现在学生在微信朋友圈交流过程中容易出现低趣味的交流内容,影响学生的鉴赏能力以及学生的人格个性的形成,对语文教学和学生健康成长极为不利。此外由于学生在微信交流学习中体会到深刻的乐趣,容易出现学生沉浸在该交流平台中,忽视日常学习以及正式课堂教学内容的情况。限制这些负面影响的主要操作是引导学生将微信学习与日常学习相联系,引导学生将两者合理结合,同时教师主动加强与学生交流,教授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三、微信运用语文教学的可行性简析
(一)微信的流行性
微信运用语文教学的成功率高的重要的原因是微信极为流行,微信应用的人数较多,在学生群体中尤为常见,可以利用微信传播、交流语文知识。微信的流行性使得师生利用微信交流作业、交流问题更为便捷,学生对于微信学习语文的接受能力较强,教师还可以利用微信布置作业以及解答难题,能够促进语文教学的较快推进。
(二)生活是语文最好的教材
在微信交流和微信朋友圈发表过程中,最常涉及的内容是生活的趣事、感想以及生活点滴。在交流、发朋友圈的过程中学生会进行相应的阅读思考,在此过程中,学生会努力完善所写的内容以及不自觉地应用于语文教学中,甚至会主动向语文教师询问相应的知识,进而发表人生感悟体验,学生在此过程中容易形成主动学习语文的习惯,增强信心,端正态度,提升学习语文的热情。
(三)微信丰富语文教学方式
传统语文教学方式往往单一,教学氛围也常沉闷,学生的学习动力、学习积极性较为缺乏。引进微信朋友圈能够丰富语文教学内容。教师能够通过微信交流平台给予指导,还能够通过群聊模式,与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主动发表见解,师生探讨、辨析,同时教师也可通过朋友圈把各种语文知识分享给学生,也能够通过学生的发表内容充实自我,让学生有搜寻课外知识的动力。
(四)微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微信运用语文教学的可行性还体现在学生对于该种形式的语文教学模式知之甚少,兴趣较大,充满好奇心,以及有尝试的欲望,在此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较高,教师在一定程度上给予指导引导,学生自我表现的空间较大,教师在此过程中鼓励学生把好的知识在朋友圈分享,并根据学生的表现以及在课堂上随机抽取学生进行问题提问,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奖惩,学生会对于所搜寻的文章更为认真,仔细解读,同时教师需要注意对于任务的布置要多元化,让学生随时保持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五)微信运用语文教学的其他体现
语文学科的教育重在学生接收信息的广度与宽度。微信作为当前社会主要的网络交流平台,其传播的信息量大,速度快,利用微信辅助语文教学,学生接受的知识面要远远比课本宽泛。学生与外界接触的机会甚少,再加上课程多、作业重,没有多余的时间与精力去关注“两窗外事”,利用微信可以弥补这一不足。此外微信运用语文教学中,学生有较多机会在微信平台交流过程中学习应用语文知识,对知识理解会更加通透,为以后的深入学习语文奠定了基础。
四、结语
微信能够实际的促进语文教学的趣味性提升,语文教学的质量提高以及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推送语文知识的热情,这对于进一步推动中学语文教学的发展有实际的促进价值。
附注:本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重点自筹课题——“微信朋友圈”在思想政治课课外学习中的应用研究中期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B-b/2015/02/030以及2014—2016年度淮安市重点课题《现代信息技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郭小坤.微信运用于语文教学的可行性探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5(30).
8.教务教学可行性分析报告 篇八
内容摘要:国学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每名中华儿女无不被其潜移默化地深刻影响着。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当代大学生中国精神与民族灵魂的塑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也在不断探索国学教育与思政课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新教育模式,希冀通过国学教育,能在培育有担当、有责任感、有使命感的大学生的教育过程中,构筑青年学生的中国精神。
关键词:国学教育 思政课 可行性
高校作为国家的理论文化重镇,有义务持续推进思政课教学实践与国学教育的深入交融,把传统优秀文化的精髓进一步渗透到高校学生的意识形态领域。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高校作为文化重镇的责任担当,离不开高校持续弘扬国学教育。在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中不断融入国学教育,是塑造高校学生的民族性和中国魂的根本要求,也是进一步模塑高校学生中国精神的必然选择。
一.国学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的必要性
任何伟大的民族必定有自己独特的精神和价值追求,而其载体就是这个民族的优秀文化。国学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研究和阐释的一门学问,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是经过历史检验的有着积极历史作用并且今天仍然具有重要价值的思想文化。国学教育就是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教育过程中进行融会贯通。在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将国学教育与思政课教学紧密串联起来,把国学中的精神财富视为民族的永恒财富,必将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1.国学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
文化自信是民族自豪感的集中体现,是我们进行伟大斗争、实现伟大梦想的底气所在。当今社会的快速变革,思想交汇的激烈碰撞,我们迫切需要培养高校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要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深入发掘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发挥国学教育的精神引领作用,进一步激起高校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新一轮热潮,不断地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实现思政课教学的终极目标。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深刻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该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国学教育正是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在德育教育中具有无可比肩的内在优势,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融入国学教育,有助于加强青年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促进高校学生在自身民族精神塑造的过程中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从而强化高校学生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
2.国学教育融入思政课教育教学,是培养高校学生中国精神的必经途径
强大的民族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前提和保证。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要求要构筑中国精神。培养高校学生的中国精神,首先必须强化其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这就必然要求高校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有足够了解。一直以来高校思政课都高度立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过程,而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有了更加深刻更为全面的要求,高校学生不仅要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意义上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认知和增进文化认同,而且要在具体在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施以创新发展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中融入国学教育,强化高校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进而实现培养高校学生中国精神的目标。
3.国学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是高校实现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新时代最激烈的竞争必将是人才竞争。“中国制造2025”需要新型人才的培育,需要培养既有能力又敢于担当的青年人才,培养一大批高素质新型人才已成为中国未来现代化能否成功的关键。总书记指出:“学生在高校生活,少则三到四年,多则九到十年,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知识体系搭建尚未完成,价值观塑造尚未成型,情感心理尚未成熟,需要加以正确引导。”高校思政课教学应该深入汲取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持续强化优秀传统文化的代价值影响,帮助高校学生提高道德素养和人格修养,为其进一步提升人生境界打牢精神文化基础。在培养新型人才的过程中,要不断厚植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国学教育土壤,持续为新型人才培育提供充足养料。
二.国学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过程的可行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千百年来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基因中,深深植根于国人的内心深处。国学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将传统优秀文化作为思政课教育的重要内容,推进国学经典走进高校思政课堂,正是当下最为生动的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实践改革。
1.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为国学教育的融入提供新的契机
各高校的思政课教学是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是培养未来符合国家发展要求的高级人才的必然环节。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国学教育是传承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经典的重要载体,能够为青年学生提供广袤的精神家园,这与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立德树人的目标是一致的,因此,将国学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正当其时。在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中,要注意对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与坚定中华文化立场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加以区别,把握好课程教学中的方向,让国学教育在为高校学生提供精神指引、构建精神家园等方面发挥作用,帮助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从而为实现德育教育培养新型人才找到新的突破点。
2.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创新需要国学教育的融入
高校对于学生的培养要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就必须始终牢牢占领思政课这个理论阵地,把握好思政课教学的关键环节。立德树人是高校的立身之本,也必须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立身之本。在思政课教学中,立德树人中的“德”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和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就包含了国学所倡导的优秀的“德行”。培育高校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高校思政课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融入凝聚了传统文化的精髓的国学教育,有助于培养高校学生的理想信念、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从而真正实现立德树人。
三.国学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路径
国学所承载的中华传统优秀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资源和基础。高校思政课融入国学教育,就是要让国学教育在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具体教育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
1.思政课教学实践中贯穿国学教育活动。思政课教学实践目标与国学教育是一致的:其核心是立德树人。培养新时代人才的基础就是先立德,根本在于树人,最终实现教育人才成为德才兼备的“完人”。思政课教学是高校实现思想教育目的的重要载体,目的在于帮助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把国学教育贯穿思政课始终,必将产生润物无声的良好效果,促进新生代青年人才自觉树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思政课教学主题活动中不断拓宽国学教育渠道。高校思政课教学要更加注重国学教育经典的潜移默化,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终极目标。思政课融入国学教育要着眼于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引领和文化品格塑造,重点发挥课堂教育教学的主渠道作用,通过课堂国学专题教给学生文化知识,以案例教学的方式提高其道德认知能力,同时坚持国学教育同思政课教学实践中的社会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让学生在亲身参与观察中认识我国的国情现状、了解社会热点,从而达到学生受教育、长才干的目的。
3.培养具有国学素养的思政课教师队伍。身教大于言传,教师的德行时刻影响着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思政课教学中教师是教育的主要角色之一,推进国学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必须有一支具备较高国学素养的思政课教师队伍。首先,高校要组织思政课教师队进行国学知识培训,提升思政课教师队伍的整体国学文化水平。其次,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注意加强国学教育,要善于在课堂中引经据典,让学生沐浴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浓厚氛围中,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把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两个方面在课堂中结合起来,最终实现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立德树人的目标。
高校学生是民族和国家的未来,在思政课教学中融入国学教育,借助传统优秀文化的深厚底蕴,始终占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为实?F“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培养一大批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构筑强大的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凝聚磅礴的中国力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G];人民出版社;2017年10月
[2]菅建伟;国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研究[J];《文化学刊》;2017年05期
[3]姚冰;国学传承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课程教育研究》?2017年45期
[4]贾德辉,黄晓通,由琨;国学教育与高校思政课教学契合点研究[J];《亚太教育》;2016年07期
[5]张加明;高校国学教育的路径探讨[J];《高教探索》?;2012年03期
注:本文是陕西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17年度职业教育研究规划课题“国学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探索研究”(SZJG-1720)阶段成果。
【教务教学可行性分析报告】推荐阅读:
“翻转课堂”模式在我院职业英语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09-29
教务教学督导工作流程09-24
中学教务处教学计划11-08
高校教务处期末教学工作总结11-03
中学教务工作自查报告07-23
幼儿园教务总结报告10-01
12-13-1教务处教学工作总结07-01
2017年学校教务处教学工作计划10-29
教务副主任述职报告08-28
小学教务处主任述职报告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