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氏《沁园春·》赏析

2024-10-27

刘氏《沁园春·》赏析(共8篇)

1.刘氏《沁园春·》赏析 篇一

摘 要:“三美”原则是许渊冲先生基于他多年的翻译心得及借鉴前人研究成果提出来的文学翻译本体论,也是他翻译诗学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三美”对毛泽东诗词翻译意义重大,以毛泽东早期创作的诗词代表《沁园春·长沙》为例,尝试从意美、音美、形美三个角度对其两译本进行评析,旨在揭示该理论对毛泽东诗词翻译实践的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三美;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长沙》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9-0140-03

一、引言

毛泽东既是一位旷世伟人,也是一位天才诗人[1]。其古典文学造诣颇深,一生共创作诗词129首。毛泽东诗词气魄豪迈,语言精美,意象丰富,是中国诗坛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中华之瑰宝。毛泽东诗词创作是他曲折的人生阅历和戎马生涯的真实写照,同时也折射出他独特的心路历程和中国革命坎坷而光辉的历史,具有重大的文献价值。郭沫若曾在《满江红·读毛泽东诗词》中如下评价毛诗:“经纶外、诗词余事,泰山北斗。”也曾有外国友人以“一个诗人赢得了一个新中国”来称赞毛泽东及其诗词[2]。的确,毛泽东诗词影响深远,吸引着众多中外译者。

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第一篇《自文字至文章》中用“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来形容写文章。许渊冲先生把这个理论运动到文学翻译中,尤其是诗歌翻译,提出了译诗的“三美”论,该理论是他翻译诗学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主张译者要尽可能传达原作的意美、音美和形美,强调必须把意美放在首位,然后是音美,最后是形美,决不能本末倒置[3]。“三美”原则对毛泽东诗词翻译及其研究意义重大,以《沁园春·长沙》(以下简称《长沙》)为例,尝试从意美、音美、形美三个角度对其两个英译本进行评析,旨在揭示“三美”对毛泽东诗词翻译实践的重要指导意义。

二、《长沙》原文及两译本介绍

《长沙》写于1925年,最早发表在1957年1月号《诗刊》上,是毛泽东早期创作的诗词代表。这是一篇“游故地而观秋景、忆同窗而思往事、励斗志而抒豪情”[4]的壮丽篇章,整首词闪烁着一代青年革命者崇高心灵的美光芒。该词格律对仗精工,音韵铿锵圆畅,读来一股豪迈之气。将毛主席这样一首经典诗词译成英文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许渊冲和李正栓两位学者既是学贯中西的著名学者,也是中国译坛声名显赫的译诗老将,他们凭借各自雄厚的语言功底,将其译成英文。为方便评析,现将《长沙》及其两译本抄录如下: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廖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5]

许译:

CHANGSHA

Tune: “SPRING IN A PLEASURE GARDEN”

In autumn cold alone stand I/Of Orange Islet at the head/Where River Xiang northward goes by/I see hill on hill all in red/And wood on wood in a deep dye/The river green down to the bed/In speed a hundred barges vie/Far and wide eagles cleave the blue/Up and down fish in shallows glide/All creatures strive for freedom under frosty skies/Lost in immensity, I wonder who/Upon this boundless earth, decide All beings fall and rise.

With many friends I oft came here/How thick with salient days the bygone times appear/When, students in the flower of our age/Our spirit bright was at its height/Full of the scholars noble rage/We criticized with all our might/Pointing to stream and hill/Writing in blame or praise/We treatd like dirt all mighty lords of olden days/Do you remember still/Swimming mid-stream, we struck waves to impede/That boats which passed at flying speed [6]?

李译

Qin Yuan Chun

(Changsha)

In cold autumn stand I/River Xiang northward flowing/The Islet of Orange being passed by/All the hills are in red/Woods looked dyed/All green is the river/Boats vie to overtake one another/Eagles fly in high sky/Fish glide in shallow water/All creatures vie for freedom in frosty sky/Sighing over the vastness/I ask the earth and sky/Who will lord over the world?

Oft with many friends I came traveling/How many good days of the past/So young were we then/In our best years of life/With spirits like a scholar/Talking with all our power/Pointing to river and hill/Writing with good skill/Treating past lords as dunghill/Still remember/We struck waves in mid-stream/To stop speeding boats[7]!

三、“三美”原则之再现

“三美”是诗歌翻译的本体论,也是翻译的最高境界。具体来说“三美”就是主张译诗要像原诗一样能感动读者之心,即意美;要像原诗一样有悦耳的韵律,即音美;还要尽可能保持原诗的形式,这是形美。许渊冲先生早在1997年《再谈陶诗英译》一文中就谈到“三美”之间的关系:意美,是最重要的;音美,是次要的;形美,是更次要的。也就是说,不仅要在传达原文“意美”的前提下,尽可能传达原文的“音美”,而且还要在传达原文“意美”和“音美”的前提下,尽可能传达原文的“形美”;努力做到三美齐备。如果三者不能得兼,可以放弃“形似”和“音似”,但要尽可能传达原文的“意美”和“音美”[8]。

(一)意美之再现

作为我国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诗词非常注重营造意象。曾有学者把诗的“形”与“音”比作人的骨架和血肉,而“意”则为诗的灵魂[9]。意象是诗词的灵魂和精粹,是译文再现原诗并保持活力的重要基石,也是诗歌翻译的根本所在。在诗词翻译中,译者必须结合诗词的文化背景来进行语言的转换,不仅要在格式上对仗精工,最重要的,还要保持原词特有的韵味和神采以及其中要表达的深厚含义。《长沙》这首词意象丰富,在意象中又蕴含着审美,文化味很浓,将原词中的意象进行英语传递颇有难度,对译者要求极高。

原词一开始用“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把读者置于一个高远的深秋意境之中。远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仰视“鹰击长空”,俯瞰“鱼翔浅底”。短短的几句诗,就活灵活现地给读者呈现出一幅绚丽多彩的江南秋景图,意象之美,让人叹为观止。

“漫江碧透”这一句,许译、李译均用了“green”一词,想必两个译文都借用了“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意境[10]。原词中用了一个“透”字可谓新颖而传神,使人仿佛见到秋日澄澈、晶莹碧绿的湘江。在“透”字的译法上,许译为“green down to the bed”,李译用“All green is the river”来表达,尽管两译本用词有别,但效果上却是殊途同归,富于动态感和立体感,意境悠长,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

诗歌是最精妙最凝练的语言艺术。“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就说明古人非常讲究练字。诗句“鹰击长空”中一个“击”字,生动地描绘出了雄鹰展翅,搏击万里云天的威猛之势。许译选用“cleave”一词,好多学者称赞妙不可言[11],该词极其传神地刻画出一幅雄鹰乘风鼓翼、撕裂长空的画面,也将诗人少年时的凌云壮志恰到好处地呈现了出来,与原词的意美相得益彰。

“廖廓”一词最早源自《广雅》一书,“廖”是“空也”,“廓”为“深也”之意[12]。“怅廖廓”这一句,许译采取意译,译文中的“lost in immensity”与原词中“怅然若失”的意味巧妙呼应,准确地表达了词意,传达了原词的意象美。“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一句抒发的是青年毛泽东对祖国锦绣河山的热爱以及敢于为天下苍生之命运,中华民族之前途担当的伟大情怀。“沉浮”真正含义是:“到底应该由谁来主宰人民的命运、国运的兴衰呢?”,李译“Who will lord over the world?”恰到好处地将原词的意旨和气势呈现了出来。

(二)音美之再现

古人云“诗为乐心,声为乐体”[13]然而“每种语言都各自独特的韵律”[14]。以拼音文字为特征的汉语诗歌和以音节为特征的英语诗歌在韵律上相差甚远,二者之间的差异对古诗英译时音美的再现构成巨大的挑战。众所周知,诗词是一种精妙的语言艺术,音节和韵律是其语言艺术的最高体现,没有音节和韵律之美,诗的魅力则减损一半。同理,在翻译诗词的过程中,有些音韵格律方面的宝贵遗产是译者必须小心维护的底线[15]。许译和李译都从韵律方面努力再现《长沙》原词之音美。

整体来看,《长沙》这首词分上、下两阙,格调开阔,多为四言短句,属一韵到底的长调。全词第一句和每组的最后一句都压同一韵/ou/。上阕押韵为:“头”“流”“由”“浮”;原文中“秋”和“头”隔行押韵,“遍”和“染”,“透”和“流”是两行一韵,“由”和“浮”是在最后一行押韵。下阕开头两个独立句子押尾韵“游”和“稠”,接下来也分别押尾韵“遒”“侯”“否”“舟”。

许译上阕第一组的押韵方法与原词相同(aba);第二组是四行隔行押韵(caca);第三、四组是一种形式上较为灵活的三行体,均为daa,3-4-3-4。韵脚分别为I/ by/dye/vie/glide/skies/rise(第1、3、5、7、9、10、12行)。下阕的译文形式如下:a/a/bcbc/deb/dee/即1-1-4-3-3,押韵为head/red/bed(第2、4、6行),blue/who(第8、11行)。下阕押尾韵为here/appear(第1、2行),age/rage/praise/days(第3、5、8、9行),height/might(第4、6行)。李译的韵律相对自由,上阕采用的是aba/aacc/aca/dad/,即3-4-3-3。比如,I/by(第1、3行),red/dyed(第4、5行),river/another(第6、7行)等。下阕采用的是b/d/aacc/eee/cef/即1-1-4-3-3,比如hill/skill/dunghill(第7、8、9行)等。

除了尾韵的使用,两译本都不同程度地通过诗行内头韵、元韵和辅韵的妙用来增添译文的音美。头韵方面,如许译中的deep-dye(第5行),freedom-frosty(第10行),dirt-days(第22行),swimming-struck(第24行)等,李译中的第10行freedom - frosty,第25行stop-speeding。元韵方面,如许译中的eagles-cleave(第8行),strive-skies(第10行),bright-height(第17行),blame-praise(第21行)等,李译中的第5行woods- looked,第7行boats -overtake,第8行fly -sky。辅韵方面,许译中的deep-dye(第5行),freedom- frosty(第10行),dirt-days(第22行),swimming-struck(第24行)等,李译中的第10行freedom - frosty,第25行stop- speeding等。

以上看出,两译本都别出心裁,努力和原词的韵律保持一致,通过朗朗上口的韵律来再现原词之音美。

(三)形美之再现

作为我国独特的文学体裁,诗词最为明显的特征是形美。为了对《长沙》及两译本的形美有个更加直观的认识,笔者用表格的形式从字数、行数、句数三个方面将其进行了呈现(见表1)。

从字数来看,原词共114字,许译为166字,李译为130字,相比之下,李译较为凝练,与原词最为形似。中国诗歌的诗行数目在意义和情感表达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从行数来看,许译和李译都严格与原词保持一致,做到形似。从句数来看,原词共21小句,许译为18,李译为20,均十分接近原词。通常情况下,要想使英译文的诗行数与原作达到一致相对比较容易,但要想让译文中各个小句的长度与原诗也保持一致,可以说是非常困难的,因为汉字表意的精炼程度远超英语词汇。从两译本的字、行、句数来看,李译和许译均忠实于原作,保持原词风貌,追求“形似”;尤其是李译,完全保留了原词的行数特征而且平均每行长短与原词也最接近,足见译者追求“形美”之匠心独运。

除了结构上追求形美,在诗行的翻译中,两译本也都在追求“意美”和“音美”的前提下兼顾到了“形美”,如诗句“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中,原词均为四言格式,对仗工整。许译在形式上处理成八音节四音步,将“万山”译为“hill on hill”,将“层林”译为“wood on wood”,传达了原文对仗之形美。

四、小结

在诗词中,形式与意义达到了最大程度的融合;为此,诗词的可译性经常遭到质疑[16]。我们知道,汉英两种语言在韵律上相差甚远,要想做到等价互译是非常难的,我们只能在法度之下灵活变通才具有可行性[17]。通过从“三美”视角对《长沙》的两译本进行赏析后,我们发现诗词翻译对译者的要求非常之高。许渊冲和李正栓两位学者均凭着扎实的中英语言功底和精妙的翻译策略,最大程度地再现了原诗的意美、音美与形美。作为后学者,之所以撰写这篇拙文,旨在揭示“三美”对毛泽东诗词翻译实践的重要指导意义,同时也希望为对毛泽东诗词翻译的进一步研究和相关实践有所借鉴。

参考文献:

〔1〕罗斯.特里尔.毛泽东传[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

〔2〕臧克家.毛泽东诗词鉴赏(增订二版)[M].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2005.1.

〔3〕许渊冲.美化之艺术[J].中国翻译,1998(04):46-49.

〔4〕刘明东.《沁园春·长沙》的生态视角分析[J].美与时代(上),2011(01):27-29.

〔5〕张仲举.毛泽东诗词全集译注[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2.

〔6〕许渊冲.精选毛泽东诗词与诗意画:汉英对照[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16-18.

〔7〕李正栓.毛泽东诗词精选(汉英对照读本)[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11-13.

〔8〕许渊冲.再谈陶诗英译[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7:46-48.

〔9〕刘肖杉.《红楼梦》中《葬花吟》两英译文比读与赏析[J].外语教学,2007(5):91-94.

〔10〕〔11〕熊德米.诗无达枯 译尽其能——评毛泽东词《沁园春·长沙》五种英译本[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5(05):66-72.

〔12〕辞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664.

〔13〕刘勰.文心雕龙注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58.

〔14〕吕叔湘,许渊冲.中诗英译比录[M].香港:三联书店,1998.39

〔15〕辜正坤.世纪性诗歌翻译误区探讨与对策[J].中国翻译,2015(03):75-81.

〔16〕曹丹红.诗意是翻译中不会失去的东西——兼评伊夫·博纳富瓦的翻译诗学[J].外语教学,2015(06):93-98.

〔17〕刘泽权,张丹丹.基于语料库的毛泽东诗词三个英译本对比分析[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05):69-74.

2.《沁园春·长沙》赏析 篇二

这首词的意象美突出表现在景物的选取上,作者视野开阔,选取的景物或广博,或宏伟,或雄峻。以上阕“看”字所总领的几句词为例,有山上的“层林”,有江中的“百舸”,有空中的雄鹰,有水底的游鱼。而从景物的状态看,有静态的火红的枫林,有动态的“争流”的“百舸”等。作者从远望到近观,从仰视到俯瞰,天长地阔,山红水绿,“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陆机《文赋》)。

作者对景物的选取,在很大程度上是制约于立意的,古代文人墨客的“悲秋”“伤秋”“叹秋”等诗文就正是由他们特定的“意”所决定的。譬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将“意”立在“断肠人在天涯”,所选之“象”便自然是“枯藤”“老树”“昏鸦”“瘦马”等;杜甫的《登高》将“意”立在“万里悲秋”“艰难苦恨”上,所取之“象”也自然离不开那“哀猿”“落木”等。毛泽东的立意积极向上,昂扬奋进,他所取的“象”,就自然是那些竞相向上、生机勃勃的景物了,如万山、层林、百舸、雄鹰、游鱼等。

这首词的意象美还表现在意象的表达上。意象的.选择固然很重要,但意象的表达则更应别具匠心。诗人笔下的意象不应是客观的白描,而应是“灌注了生气的形象”(康德语),作者为了给选取的客观物象“灌注”更多的生气,很注重意象的表达,如上阕中“看”字所总领的一组意象群,其中“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中的“万”“层”“漫”以及“遍”“尽”“透”这些词在范围、程度、层次等方面,使红绿两色更为突出,更为丰富,更为浓艳鲜明,令人感到可爱。诗人除了表现山红水绿的静景的优美外,还着意描写事物动态的壮美,“百舸争流”中的“争”字,给碧绿无尘的江面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活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中,由于“击”“翔”这两个富有创造性和表现力的动词的运用,准确而生动地刻画出了在万里长空中鹰飞的矫健和在清澈见底的江水中鱼游的欢愉自在,如果把“击”“翔”换作“飞”“游”,就

表达不出雄鹰展翅飞翔时矫健有力的姿态,表达不出鱼游水中那轻快自在的情趣。诗人在“万类霜天竞自由”中用一个“竟”字,则有力地突出了在寒秋严霜下的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让人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

这首词的意象美表现在意象的组合上。诗词中的意境内涵不仅包蕴在一个个意象之中,更体现在意象的组合关系之中。诗人们写诗,往往将一个个单一的意象按照美的规律,组成有机的、有时空距离的、有层次的画面,使其产生连贯、对比、烘托、暗示等作用,向读者展示绚丽多彩的生活图景,传达丰富多彩的思想感情。诗人们常用多种方式来实现意象的组合,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主要采用并置式和辐射式两种方式。

诗词意象的并置,如同电影镜头的蒙太奇组接,主要将单个的意象以并列的形式相互并置在一起,从而形成全词整体的“复象美”,亦即组合美。如上阕中“看”字所总领的一组意象群,从整体上看都是并列关系,诗人以并置的手法将意象组合在一起,并且注意动静搭配,远近结合,从而构成一幅色彩绚丽的“湘江秋色图”。又如词的下阕中所回忆的往昔生活,也是两两并置,突出了年轻的革命者奋发向上、敢作敢为的精神,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生气勃勃的“少年学子图”。

诗词意象的辐射,即在群体意象中以一意象为中心并由此向四周“辐射”而形成一个意象群。仍以上阕“看”字所总领的七句为例,“万山”“层林”“百舸”“雄鹰”“游鱼”等意象则是在中心意象“万类霜天”的辐射下形成的,下阕中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这两个并置的复合意象也是在“风华正茂”的“同学少年”的辐射下形成的。而从全词看,中心意象应该是“独立寒秋”的“我”,其他意象则是在这一中心意象的“辐射”下形成的。在这里,胸怀博大的看风景人也便成了“风景”,这是一幅气势磅礴的“伟人图”呵!

3.《沁园春 雪》赏析 篇三

一、情景交融,叙议结合 本词上下两阕,各有侧重,但又紧密联系,浑然一体.上阕写景,句句有情,在描写象征长城、大河、高山、高原时,倾注着赞美祖国河山的爱国深情;下阕议论、也结合着抒情,在评说古代帝王和当代英雄时,注入颂扬当代英雄之情.上阕写景是下阕议论抒情的基础,下阕议论抒情是上阕写景的必然结果.作者就是这样运用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手法来赞颂壮美的河山、无产阶级革命的英雄的.

二、用词精确、形象、修辞生动、确切 这首词运用词语非常精确,如“惟余莽莽”,“顿失滔滔”中的“惟”和“顿”都是副词,起修饰限制作用,“惟”字有力地强调了白茫茫的一片是唯一的景象,其余什么也看不见了;“顿”字在句中强调黄河上上下下波涛滚滚的气势一下子失去,突出天寒地冻,河水结冰的速度.再如“舞”和“驰”这两个动词,“舞”,起舞、飞舞,形容雪披群山似“银蛇”逶迤曲折;“驰”,奔驰、奔跑,形容白雪覆盖的.丘陵如巨象奔驰.这两个动词用得极为传神,把冰封雪盖的群山高原写活了,赋静景以动态,使之生机勃勃.本词不仅用词精炼,而且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方法.上述的“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就是巧用比喻.再把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的壮美景象,比做红装素裹的少女,更是想象奇特,比喻确切.“欲与天公试比高”一个“欲”字更把“山”、“原”拟人化了,生动地写出了它们雄心勃勃的精神面貌和昂扬奋发的气概.

4.沁园春雪朗读赏析 篇四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这三句总写北国雪景,把读者引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北国风光”是上片内容的总领 句.“千里”“万里”两句是交错说的,即千万里都是冰封,千万里都是雪飘.诗人登高远望,眼界极为广阔,但是“千里”“万里”都远非目力所及,这是诗人的 视野在想像之中延伸扩展,意境更加开阔,气魄非常宏大.天地茫茫,纯然一色,包容一切.“冰封”凝然安静,“雪飘”舞姿轻盈,静动相衬,静穆之中又有飘舞 的动态.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望”字统领下文,直至“欲与天公试比高”句.这里的“望”,有登高远眺的意思并有 很大的想像成分,它显示了诗人自身的形象,使人感受到他那豪迈的意兴.“望”字之下,展现了长城、黄河、山脉、高原这些最能反映北国风貌的雄伟景观,这些 景观也正是我们伟大祖国的形象.“长城内外”,这是从南到北,“大河上下”,这是自西向东,地域如此广袤,正与前面“千里”“万里”两句相照应.意境的大 气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惟余莽莽”“顿失滔滔”分别照应“雪飘”“冰封”.“惟余”二字,强化了白茫茫的壮阔景象.“顿失”二字, 则写出变化之速,寒威之烈,又使人联想到未冰封时大河滚滚滔滔的雄壮气势.这四句用视觉形象,赋予冰封雪飘的风光以更为具体更为丰富的直觉,更显气象的奇 伟雄浑.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动态描写,都有活泼奔放的气势.加上“欲与天公试比高”一句, 表 现“山”“原”与天相连,更有一种奋发的`态势和竞争的活力.“山”“原”都是静物,写它们“舞”“驰”,这化静为动的浪漫想像,固然因在大雪飘飞中远望山 势和丘陵绵延起伏,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更因诗人情感的跃动,使他眼前的大自然也显得生气勃勃,生动活跃.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前 十句写了眼前的实景,而这三句写的是虚景,想像雪后晴日当空的景象,翻出一派新的气象.雪中的景象在苍茫中显得雄伟,雪后的景象则在清朗中显得娇艳. “看”字与“望”字照应;“红装素裹”,把江山美景比做少女的衣装,形容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的艳丽景象.“分外妖娆”,赞美的激情溢于言表.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这两句是上文写景与下文议论之间的过渡.“江山如此多娇”承上,总括上片的写景,对“北国风光”作总评;“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启下,展开对历代英雄的评论,抒发诗人的抱负.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给人严丝合缝、完整无隙的感受.

祖国的山河如此美好,难怪引得古今许多英雄人物为之倾倒,争着为它的统一和强大而奋斗.一个“竞”字,写出英雄之间激烈的争斗,写出一代代英雄的相继崛起.“折腰”的形象,展示了每位英雄人物为之倾倒的姿态,并揭示了为之奋斗的动机.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以 “惜”字总领七个句子,展开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诗人于历代帝王中举出五位很有代表性的人物,展开一幅幅历史画卷,使评论得以具体形象地展开,如同翻阅 一部千秋史册,一一加以评说.一个“惜”字,定下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基调,饱含惋惜之情而又有批判.然而措词极有分寸,“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并不 是一概否定.至于成吉思汗,欲抑先扬,在起伏的文势中不但有惋惜之极的意味,而且用了“只识”二字而带有嘲讽了.“弯弓射大雕”,非常传神地表现了成吉思 汗只恃武功而不知文治的形象.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俱往矣”三字,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一笔带过,转向诗人所处的当今时代, 点出全词“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主题.“今朝”是一个新的时代,新的时代需要新的风流人物.“今朝”的风流人物不负历史的使命,超越于历史上的英雄人 物,具有更卓越的才能,并且必将创造空前伟大的业绩,这是诗人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

5.沁园春·丁巳重阳前赏析 篇五

②并吹红雨:唐虞世南《奉和咏风应魏王教》云:“动枝生乱影,吹花送远香。”宋杨万里《九月四日生辰》有“重九吹花节,千龄梦日时”之句,故本谓风吹花动,而后演变为重阳节之意。胡翼龙《满庭芳》:“吹花题叶事,如梦里,记得依然。”是说重阳佳节曾有游赏吟咏之事。纳兰此句是说曾与爱妻共度过美好时光,有所赏心乐事。又,李贺《将进酒》有“桃花乱落如红雨”之句,故红雨指桃花,谓落花时节曾与爱妻共度。

③灵飙:灵风。这里指梦中爱妻飘乎之身影。

④重寻句:语出白居易《长恨歌》:“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此谓梦醒之后,爱妻之音容俱逝,天地茫茫,无处可寻,不胜凄怆。

⑤绸缪:指夫妻之恩爱。

⑥减尽句:《太平御览》卷七○三引晋习凿齿《襄阳记》云:“刘季和曰:‘荀令君(荀彧)至人家,坐处三日香。’“后以“荀衣”“荀香”“荀令衣香”等,或喻人之风流倜傥,或喻惆怅之情,或喻花卉异香。此处是作者自喻,说自己往日的风流神采早已消损殆尽了。宋刘克庄《风入松?福清道中作》:“改尽潘郎鬓发,消残荀令衣香。”

6.沁园春·情若连环赏析 篇六

“情若连环,恨如流水”,起调是一组并列对句,以连环、流水为比,说此“情”、此“恨”不断无休。接着以一组扇面对句,说相思的具体情状。依律,这组扇面对句,当以一领格字提起,此处连用两个“也”字,用以铺排叙说,一曰瘦,有如宛约一般,腰围减损,再曰鬓发斑白,有如潘岳一般,因见二毛而发愁。“总是”二句,却以散句入词,接下句,均为直说,点明上文所说“瘦”与“愁”的原因,是“好事教人不自由”。“好事”,当指男女间欢会等情事。因为时时刻刻惦记着这许多情事,无法自主,所以才有这无穷无尽的“情”与“恨”。最后,词进一步点明,主人公所“追想”的“好事”就是“前欢”与“后会”,前欢已是杳无踪迹,不可追寻,而后会又遥遥无期,难以预卜。“杳杳”、“悠悠”,与“连环”、“流水”相呼应,将所谓“情”与“恨”更加具体化。上片说的全是主人公一方面的相思情况。

下片变换了角度与方位,既写主人公一方,又写对方,并将双方合一起写。“凝眸。悔上层楼。谩惹起新愁压旧愁。”是过片。一方面承接上片所说相思情景,谓怕上层楼,即害怕追想往事,惹起“旧愁”;一方面启下,转说当前的相思情景,新愁与旧愁交织一起。词作说当前的`相思情景,先说主人公一方,说主人公如何写情书,写好情书如何密封,封好以后如何秘密投寄。“写遍”、“字了”,谓其如何倾诉衷情,将天下所有用来诉说“相思”的字眼都用光了。

“重重”,谓其密封程度,“密”,既有秘密之意,又表明数量之多,一封接一封,相距甚密。同时,词人说相思,还兼顾对方,料想对方接到情书,当如何时时开看,“一看一回和泪收”。“料”字明谓假设。主人公从自身的相思,设想对方的相思,写了对方的相思,反过来,更加增添了自身的相思。“这般病染,两处心头”说,这种相思要不得,两处挂心,将更加难以开解,道出了双方的共同心病。至此词戛然而止,言已尽而味有余。

7.《沁园春·孤馆灯青》诗词赏析 篇七

2.孤馆:寓居客舍住的人很少。灯青:点着灯起床,灯发着青光。

3.野店鸡号:说明走得早。温庭筠《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野,村落。

4.旅枕:喻旅店的睡眠。

5.月华收练:月光像白色的绢,渐渐收起来了。

6.耿耿:明亮的样子。

7.摛(chī)锦:似锦缎展开。形容云雾缭绕的山峦色彩不一。

8.溥溥(tuán):露多的样子。一说为露珠圆的样子。

9.世路:人世的经历。

10.劳生:辛苦、劳碌的人生。

11.区区:渺小,这里形容自己的处境不顺利。鲜,少。

12.微吟:小声吟哦。

13.凭征鞍:站在马身边。词题小序说“马上”,作者骑着马行进。

14.千端:千头万绪,犹言多。

15.共客长安:兄弟二人嘉佑间客居沐京应试。长安,代指汁京。

16.二陆:指西晋文学家陆机、陆云兄弟。《晋书·陆云传》:“少与兄机齐名,虽文章不及机,而持论过之,号日‘二陆’。”西晋初同至洛阳。此以“二陆”比自己及弟辙。少年,年纪轻。

17.笔头千字:即下笔千言之意。

18.胸中万卷:胸中藏有万卷书。形容读书很多,学识渊博。

19.致君:谓辅佐国君,使其成为圣明之主。

20.“用舍”二句:《论语·述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意为任用与否在朝廷,抱负施展与否在自己。行藏(cáng),意为被任用就出仕,不被任用就退隐。

21.袖手:不过问。

22.优游卒岁:悠闲地度过一生。

8.沁园春·丁巳重阳前赏析 篇八

丁巳重阳前三日,梦亡妇淡妆素服,执手哽咽,语多不复能记。但临别有云:“衔恨愿为天上月,年年犹得向郎圆。”妇素未工诗,不知何以得此也,觉后感赋。

瞬息浮生,薄命如斯,低徊怎忘。记绣榻闲时,并吹红雨;雕阑曲处,同倚斜阳。梦好难留,诗残莫续,赢得更深哭一场。遗容在,只灵飙一转,未许端详。重寻碧落茫茫。料短发、朝来定有霜。便人间天上,尘缘未断,春花秋叶,触绪还伤。欲结绸缪,翻惊摇落,减尽荀衣昨日香。真无奈,倩声声檐雨,谱出回肠。

【刘氏《沁园春·》赏析】推荐阅读:

上一篇:物资采购支付管理制度下一篇:SaaS模式的中小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研究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