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中的轴对称图形教学教案(共4篇)
1.剪纸中的轴对称图形教学教案 篇一
笔者在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二章第二节《作轴对称图形》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充分挖掘电子白板的几何功能及交互功能,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以下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课题引入。
利用白板展示生活中与轴对称现象有关的美丽图案(剪纸、轴对称图案、轴对称建筑等)。
欣赏美丽图案,感受轴对称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点拨引导,激发学生探讨新知的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往往会根据教学目标出示许多图形或图片来促进学生对概念等的感官认知。交互性电子白板就以多种形式为教师或学生提供了图形资源。教师可以根据需要把一些图形放进图库以便上课时调用,还可以利用画图工具直接拖出三角形、圆形或四边形等组合成轴对称图案。
二、教学目标(利用白板出示)。
认知目标:1.能按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经过一次或两次轴对称后的图形。2.能利用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
能力目标:1.从轴对称的角度去认识和构建几何图形,发展形象思维,并尝试用轴对称去从事推理活动。2.通过利用轴对称作图和图案设计,发展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1.通过欣赏轴对称图案,学生形成了解数学、应用数学的正确态度。渗透美育教育。2.通过作轴对称图形、设计图案,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培养创新精神。
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主要目标及所要达到的程度,这样学生在后面的学习活动中就有了一定的导向性。
三、探讨新知。
活动一:
问题1:将一张长方形纸对折,中间夹上复写纸在纸上画出你喜欢的图案,展开并画出折痕,观察图形思考如下问题: (1) 两个图形之间有何关系? (2) 你能找出原图形上任意一点的对称点吗? (3) 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与对称轴有何关系?
通过作图,让学生感受轴对称图形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一系列设问,让学生探索作出的轴对称图形的一些特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问题2:观察所给图形是如何得到的?你能画出它吗?(白板出示)
观察作对称图形,寻找对称轴,理解得到轴对称图形的过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图案的形成过程有不同的方法。然后教师提出问题:利用对称性可以作出美丽的图案,你也来试试吧。
交互式电子白板恰好利用了计算机和“黑板”的结合,学生不仅能即写即画,而且有大量的素材可供选择,还可以对图形或图片进行克隆、旋转、放大、缩小等,从而很轻松地完成图案的创作,收到极好的教学效果。
问题3:观察所给图形是如何得到的,你能画出它吗?(利用白板出示)
观察对称轴方向和位置的变化对图形的影响。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精神。(学生讨论,教师耐心倾听)
你能利用你发现的规律创作一个图案吗?(学生“再创造”活动)
利用电子白板中素材库中的图片,或者教师在教学准备中事先放入素材库中的图片让学生利用白板中画直线工具,以及旋转、移动、变形、删除和截取等功能再创作一个图案。教师同时让学生思考:当对称轴的位置和方向改变时,作出的轴对称图形有什么变化(什么在变,什么没有变)?
问题4:你能归纳出作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吗?
作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1) 由一个平面图形可以得到它关于一条直线l成轴对称的图形,这个图形与原图形的形状、大小完全相同。 (2) 新图形上的每一点,都是原图形上的某一点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 (3) 连接任意一对对应点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
在经历了实践、观察、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后,学生能主动、有条理、清晰地阐述自己对作轴对称图形的理解。
教师可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中彩色笔或者特殊笔的书写功能对一些重要的特征或字句加以强调。
活动二:
问题1:给出一个图形和一条直线,如何作出这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的图形呢?讲解课本第40页例1提出的引导性问题:△ABC关于直线l的对称图形是什么形状?△ABC的轴对称图形可以由哪几个点确定?如何作出一个已知点关于直线的对称点?如何作出整个轴对称图形?启发学生思考分析,找出作图方法及步骤。教师规范的作图示例,让学生体验作图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讲解例题时教师可以先调出事先准备好的例题及图形。然后利用电子白板提供的贴近真实情境的数学工具,如直尺、三角板、画笔等在白板上进行测量、作垂线和截取等操作,利用感应笔极其方便地标出顶点字母等。作图中如有操作失误还可以用橡皮进行擦除或者利用删除功能对线段或图形进行删除。如果白板上版面不够还可以随意扩展。对所做的图形可以进行保存和回放。
最后让学生归纳出作一般轴对称图形的方法:找关键点、画对称点、连线。
通过归纳让学生掌握作一般轴对称图形的方法,同时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课堂练习:课本41页练习1。
活动三:
欣赏和设计(播放flash影片)。学生通过看动画欣赏轴对称图案。让学生在欣赏美中去感受美、创造美,激发学生灵感。
练习:自己设计轴对称图案。为学生创造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机会,展示学生作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课堂小结。
学完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谈谈你的看法。
五、布置作业。
笔者通过《作轴对称图形》的教学实践,深刻体会到交互式电子白板作为一种教学工具,为数学课堂教学提供了师生互动交流的平台,改变了传统数学课堂利用黑板呈现的单一方式,改变了单一的教学手段。对于交互式电子白板,如果能恰到好处地在数学课堂中加以应用,就能增加学生的互动,让学生利用电子白板的各种工具对知识进行探究,或者让学生对图形直接操作,这就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也提高了数学教学质量及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2.圆和轴对称图形-教学教案 篇二
1.使学生掌握圆的基本特点,能用工具画指定的圆。2.使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3.加深对平面图形的认识。
教具、学具准备:
1.教师、学生准备圆规。
2.教师准备小黑板,画几个轴对称图形。教学过程:
—、圆
教师:“上一节课我们复习的图形都是直线形。今天。我们复习的图形是由曲线围成的。同学们能想出是什么图形吗?”(圆。)“圆是平面上的一种曲线图形。”
让学生用圆规自己画一个圆。画完后,指名说一说是怎样画的。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画一个圆。
教师:“我们在学习圆时,学了与圆有关的哪些概念?”(圆 心、半径和直径。)让学生分别说一说用什么字母表示,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标出圆心、画出半径和直径,写上相应的字母。
教师:“同一个圆内的所有半径的长度怎样?直径呢?”(长度相等。)接着问:“半径和直径有什么关系?”(半径是直径的一半。)教师:“想一想,要画一个指定的圆,应该怎样画?”先让学生想一想,然后让学生画一个半径是2厘米的圆。教师巡视,看学生画圆的方法是否正确,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教师还可以问:“通过画圆你们发现圆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半径的长短有关。)教师:“在一个圆里有多少条半径?有多少条直径?”
“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是不是都是直径?为什么?”
可以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道理,注意提问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二、轴对称图形
教师:“我们学过轴对称图形,谁能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如果一个图形沿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什么?”(对称轴。)让学生看教科书第132页下面的图形,判断哪几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各有几条对称轴,并让学生画一画。先让学生独立判断,并画对称轴.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画的情况。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每一个图形有多少条对称轴:特别要弄清楚: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教师:“我们学过的图形中,还有哪些是轴对称图形。”(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教师出示准备好的小黑板,让学生判断这些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各有几条对称轴。可以让学生讨论,然后指名在黑板上画出对称轴。
教师:“看一看你周围的物体中,有哪些物体的表面有轴对称图形?”在学牛回答时,要注意提醒学生说物体的某一面是轴对称图形。
三、课堂练习
1.做练习二十九的第4题。
学生独立画图,教师巡视,对画图方法不正确的学生及时辅导。集体订正时,再让一名学生在黑板上演示。
2.做练习二十九的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判断,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集体订正时。对于每一道小题都要让学生说——说判断的道理,特别要说明为什么不对。可有意识地让一些判断有错误的学生说,使他们知道为什么错了。3,做练习二十九的第2题。
学生独立判断,集体订正,让学生说一说道理。
没有选学三角形内角和的班级,第(2)小题可以不做。也可以多做一些其它的练习题。如 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
①锐角 ②直角 ②钝角
4.做练习二十九的第3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决。在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解决的,以及解决这个问题应用了学过的什么知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让他们思考练习二十九的第5’题。
3.《简单的轴对称图形》教学设计 篇三
本课教学中, 师生基于互联网共创、共建学习资源, 并结合信息技术创设了自主探究能力更强的、集体教学与个性化学习有机结合的、互联互助的、智慧评价的、学习轨迹再现的学习课堂。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北师大版教材七年级 (下) 第七章“生活中的轴对称”第三节《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的第二课时。主要内容是经历探索简单图形轴对称性的过程, 进一步体验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并由此探索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有关性质, 并应用中垂线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问题。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对轴对称现象有了一定认识, 能够识别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的基础上展开的探索。扎实地掌握中垂线的有关性质, 能够为学习其他轴对称图形 (矩形、正方形、菱形等) 知识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小学已经学习过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 对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及对称轴有所了解, 并能通过折纸动手制作轴对称图形。在本章前面一节课中, 学习了轴对称现象, 对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具备了动手操作的基本技能。
活动经验基础: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 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些折纸活动, 并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 感受到了从数学活动中积累数学经验的过程, 同时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参与了很多合作学习的过程, 已经具备一定的合作学习的经验及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参与探索简单图形轴对称性的过程, 进一步体验轴对称的特征, 发展空间观念;探索并了解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有关性质;应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掌握尺规作图。
过程与方法目标:从生活实践中探索轴对称现象的共同特征, 进一步发展空间
观念, 体会轴对称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和丰富的文化价值;养成善于观察的习惯, 并从不同的情境中, 总结知识的共性, 学会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抽象思维和空间观念, 充分感知数学美, 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培养协作学习的意识和研究探索的精神, 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并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 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
教学环境与准备
Aischool多媒体数字一对一教学平台、几何画板、Flash软件。
教学过程
1.活动环节
活动一
教师活动:给出课题及一幅图片 (如图1) , 请大家说说从中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思考, 回顾前面学习过的轴对称图形知识, 回答问题, 并为引入新知做准备。
设计意图:利用生活中的一幅图片引发学生的联想。风筝是轴对称图形, 也是学生喜爱的事物, 那应该如何更快更好地制作一只风筝呢?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复习轴对称的性质。
活动二
教师活动:呈现一组风筝图片, 简单介绍风筝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元素, 有着美好的象征意义。放风筝是学生喜爱的活动, 因此抛出问题“如何才能更快、更好地制作一只简单的风筝呢, 你认为应该怎么做”。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交流, 各抒己见, 得到共识并回答制作风筝的关键在于中间的两条“梁”。
设计意图:风筝是学生喜爱的事物, 利用贴近生活的事物引出新知, 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所学知识。设计“思考制作风筝的过程”一举多得, 学生从“形”上体验线段垂直平分线的特点, 再从数学知识上认识中垂线, 最重要的是为引出中垂线的性质做了铺垫, 而这恰恰也是本节课的重点。
活动三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认识中垂线, 并使其了解线段是轴对称图形;讲授如何用“尺规作图法”画中垂线。中垂线的性质定理课本没要求, 为了更全面地掌握此性质,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制作风筝的关键在于中间的两条“梁”?PA、PB有什么要求 (如图2) ?为什么?接着, 利用几何画板验证、严格证明、数学表达、小结规律。
学生活动:交流、互动、动手操作, 并精彩回答。学生在上面活动二中对中垂线有了一定认识, 自主总结中垂线的定义, 理解定义中的关键词“中点”和“垂直”。最后, 学生利用平板电脑学习尺规作图, 并在动手操作中理解这样作中垂线的道理。
设计意图:尺规作图是初中阶段作图的基本方法, 学生通过观察、动手、互动、交流等活动体会了数学知识学习的严谨性。同时, 把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知识, 并推广应用正是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猜想—验证—应用。
活动四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学以致用。首先, 展开分层教学。其次, 创设自主学习、互动学习、互评互助活动, 借助Aischool平台及时反馈学生掌握情况, 并进行个体、小组等评价, 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
学生活动:学生通过Aischool平台, 利用平板电脑展开互动、互助学习, 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快速反馈对新知的掌握情况。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独立运用数学知识、数学经验思考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把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留给他们。教学中, 激励和尊重学生展开多样化的思维, 调动他们的创新意识。
2.归纳总结
学生谈收获、感受, 提出问题。教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关注学生的参与过程、个性发展, 只要学生有所收获都给予充分肯定。
教学反思
本节课根据新课标中提出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基本理念展开教学, 其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内容
我大胆地处理了教材, 并灵活利用教材, 以生活场景引入问题, 通过探索思考解决问题, 前后呼应, 更好地体现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2.教学方法
我采用“引导—探究—发现—应用—数字化评价”的教学方式, 结合“如何制作一只风筝”这一问题情境, 自然地引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及其应用”。我在学生原有的对风筝的认知经验上引导他们探究中垂线的性质, 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人机互动、生生互动, 共同解决问题,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同时也体现了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理念。
教学中我通过信息技术, 促进课堂多元化, 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 拓展学生的数学视野;通过构建双向交互课堂, 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团队合作能力, 促进形式的多样发展;通过创设课堂趣味性, 提升学生的数学情感, 使学生主观上产生学习数学的需求;通过Aischool数字化平台, 提高教学效率。同时, 本课真正体现了有效课堂转变为高效课堂后, 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流更加多元、快捷和高效。
3.评价方式
本课秉承新课标的评价理念, 教师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结果, 又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 还要关注不同层次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和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通过信息、资料、工具和情感交流等多种途径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不断“体验”和“探究”中获得知识, 发展能力。
4.教学效果
本节课, 我灵活运用信息资源和非信息资源, 让学生在“做”中学, 通过具体实践、实验, 归纳、提炼、抽象数学概念, 体现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帮助他们形成了良好的、自主探究的习惯和学习方法。
在教学活动中, 学生有很好的参与意识和求知欲望, 同时能够跟随教师的提问不断地深入思考。在探究方法的多样性上, 学生能够积极探究, 在电子白板上尽情展现自己的学习成果;在学习“尺规作图法”时, 学生能积极自主探究, 并通过电子白板演示, 提高动口、动手、动脑的综合能力。随着知识应用的层层深入, 我通过数字化平台及时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并做出应变措施。
这节课让我领悟到:学生有着惊人的学习能力及潜力, 技术能够为数学学科插上个性化学习的翅膀, “互联网+”让教学一切皆有可能。
点评
目前新的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的教学设备, 引来了教育教学的变革, 也带来了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本课为我们展示了Ai School数字一对一教学平台及利用辅助教学软件给中学数学课堂带来的变化。廖伟环老师利用先进的Ai School数字一对一教学平台, 实现了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丰富了优质的教育学习资源, 促进了教与学、教与教、学与学的有效互动。同时, 廖伟环老师大胆地处理教材, 灵活地利用教材, 以生活场景引入问题, 并通过探索、思考解决问题, 前后呼应, 很好地证明了学生所学习的数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教学中, 廖伟环老师采用了“教师为辅、学生为主”的学习方式, 并应用教师控制平台, 构建了双向交互模式, 展开了差异性分层的自主学习活动。这一创新的教学模式能够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符合自身学习进度的个性化学习。学习过程中, 师生互动、人机互动、生生互动, 共同解决问题, 并通过电子白板演示, 提高了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综合能力。
但在运用多媒体平台展开教学时, 教师仍需要掌握更多的信息技术, 从而灵活驾驭课堂。另外, 学生在计算机机房上课, 操作计算机的机会较多, 如何把控课堂, 更是教师应该要注意的问题。
4.剪纸中的轴对称图形教学教案 篇四
本节课借助信息技术, 以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为出发点, 寻找他们所喜欢的素材,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运用电子书包自主尝试操作, 在探究、体验与思考的过程中, 轻松愉快地掌握学习内容;运用电子书包的交互功能展开思考、归纳和交流, 使学生在探究中体味合作与成功的快乐。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数学第十三章第一节内容, 教材内容既可以让学生感受图形的三种变化中的“对称”在几何知识中的作用, 又为学生后续学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对称变换、中心对称和中心对称图形及平行四边形等相关知识做好准备。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 但仍以直观形象的认知为主, 他们对身边的数学问题兴趣较浓, 但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识别轴对称图形, 归纳轴对称图形性质, 设计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探究能力, 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感受对称美的过程中, 体会数学的价值, 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环境与准备
学生端:电子书包 (Wiclass课堂互动评测系统) 。教师端:交互式一体机 (Wilearning教学管理系统) 。
教学过程
1.触控设境, 激发探究兴趣
为帮助学生感知轴对称图形, 课堂导入部分播放学校运动会视频, 并提出“如何摆放9个班级, 使运动场美观、整齐”的问题。
活动一:摆一摆 (探究轴对称图形的定义) 。
学生运用平板电脑, 动手设计, 有体验, 有感悟, 也有了自主探究的兴趣。学生设计的作品, 既有对称美, 又富有创意。最后, 师生点评, 让学生初步感知轴对称图形的定义。这样设计既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又提升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2.触控答题, 反馈探究成果
教师利用电子书包, 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题, 让学生触控答题, 人机互动, 时时反馈, 既巩固了知识, 又激发了学生自主内化学习的动力, 大大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活动二:选一选 (判断轴对称图形) 。
(1) 实时多选题, 判断哪些运动项目为轴对称图形。
(2) 师生及时统计反馈, 巩固新知。
活动三:涂一涂 (画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
(1) 在国际象棋盘面上任涂5个方框, 使其构成轴对称图形, 并画出所有的对称轴。
(2) 实时点评, 小组交流, 巩固轴对称图形的判断方法和对称轴的画法。
3.触控游戏, 搭建探究环境
教师利用电子书包的拖拽功能, 设计了游戏环节, 即首先摆放杠铃, 使它们到中心线的距离相等 (研究数量关系) , 接着举起杠铃, 使杠铃整体沿中心线垂直向上 (位置关系) , 帮助学生发现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游戏中, 不断尝试, 寻求成功体验。
活动四:举一举 (整体感知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
(1) 模拟举重比赛场地, 探究如何举才能成功?
(2) 学生不断尝试操作, 寻求成功体验 (如下图) 。
活动五:研一研 (自主归纳轴对称图形性质) 。
对比教学, 师生共研, 引导学生归纳轴对称图形的性质。最后利用电子书包的独特优势, 动态演示翻折过程, 白板工具验证直角等, 让抽象的概念变得形象直观, 大大降低了学习难度。
4.触控设计, 提升探究能力
针对电子书包的开放性, 教师在课的尾声为学生提供一个交互式画板, 其中蕴含大量创意素材, 学生可以根据需要自由选择、灵活操作。这样既让学生感受到新技术带来的简洁便利, 又让学生把更多的时间用于创新、创意。最后利用平台实时投票, 选择人气作品, 生生互动, 相互学习。
活动六:拼一拼 (灵活运用轴对称知识) 。
(1) 利用多功能画板, 创作一个自己喜爱的轴对称运动场地。
(2) 学生运用平台进行实时投票, 选最佳作品, 培养审美意识。
活动七:晒一晒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
学生将制作的作品拍照后发布到班级空间, 晒一晒作品, 便于课后交流分享。
教学反思
这节课对我的触动最大, 难以忘记学生体验成功时的幸福笑容, 难以忘记学生自主创作时给我带来的震撼。这节课也使我痛下决心:一定要努力将这种能对话的数学探究课堂作为今后教学的常态, 让每一位学生在每节课上均能享受这种数学学习的幸福与快乐。
点评
本节课有以下三大亮点:
1.课前精心准备
陈燕老师在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包括所有活动使用到的图片、素材、题目, 以及教学活动的具体构思、交互式教学平台的选择及平台资源的建设。
2.巧用技术, 趣味促学
陈燕老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 设计了一系列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 如摆一摆、选一选、涂一涂、研一研等。这抓住了学生的心理特点,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们在学中玩, 在玩中学, 使其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而教师只是学习的引导者和辅助者。
其中活动一、活动三、活动四模拟举重比赛场地, 探究如何举才能成功。三个活动设计得生动有趣, 学生利用平板电脑的拖拽和绘图功能完成活动, 在操作中体会到轴对称图形的定义与性质, 在动手实践中愉快、积极、主动地学习。整个教学活动学生们充满了探究激情。
活动七要求学生将制作的作品拍照后发布到班级空间, 晒一晒作品, 并在课后交流分享。这一环节既提升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又培养了成果共享、相互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自己喜爱的轴对称运动场地。
3.高效及时的教学反馈
在整个教学中, 学习反馈及时高效。例如, 在“选一选”环节, 学生很快得出结果并且教师给予及时的更正与讲解。在“研一研”环节, 在学生亲身实践后, 教师启发学生总结归纳“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并将其与教材所表述的性质相比较。
建议:本堂课教学环节较多, 个别环节可以精简, 这样教学才会更加深入, 时间也不会非常紧迫。另外, 在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 教师和学生都要不断提高信息素养及能力, 以便更高效无阻碍地完成教学任务。
【剪纸中的轴对称图形教学教案】推荐阅读:
简单对称图案的剪纸10-28
轴对称图形教学设计及反思09-11
《对称图形》教案设计08-28
中心对称图形教案重点08-20
三年级下册轴对称图形(一)公开课演讲稿06-29
轴对称教学设计二08-19
中班剪纸教案07-31
剪纸皮影美术教案07-02
《五瓣花》剪纸活动教案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