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踪审计的合理化建议

2024-10-19

跟踪审计的合理化建议(通用7篇)

1.跟踪审计的合理化建议 篇一

一、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定义

建设项目跟踪审计, 是指独立的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依据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制度规范, 对建设项目从投资立项到竣工交付使用各阶段经济管理活动的真实、合法、效益进行的审查、监督, 目的是有效控制和真实反映工程造价, 维护合法权益, 完善建设项目管理, 提高投资效益。

二、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优点

建设项目跟踪审计作为工程审计的一种创新手段, 在实践中已彰显出它的优越性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具有以下优点:

(一) 从静态向动态转化

一方面, 传统审计模式是在工程竣工后集中进行一次结算审计, 这时要面对如在施工阶段各个施工程序中发生的大量签证。而跟踪审计可以分时段分内容地进行动态审计, 使审核思路更清晰, 可缓解短时间内处理大量数据的压力。另一方面, 跟踪审计可以分析前后阶段互相影响的关联因素, 可以动态地监督全寿命过程各阶段的运作。

(二) 从事后审计向与事前、事中相结合审计转变

在传统的事后审计时因隐蔽工程或多次变更部位的一些细节记录不详, 很难区分清楚、判定正确。跟踪审计可从源头上解决此类现象的发生, 如在施工阶段审计人员已及时深入现场, 在隐蔽工程掩盖前或变更过程中作好记录取证, 准确掌握工程过程中各种有效信息, 减少与施工方的矛盾与纠纷, 为后期确认签证、审核结算作好准备。

(三) 减少时耗, 提高工效

如在施工阶段跟踪审计人员在施工现场汇同建设方、监理方、施工方签字认可了实测记录后, 可立即计算出相应的工程数据, 避免了推诿和以往长期不签证, 大量积压的弊病, 将较长的传统审计周期提前压缩消化在事中阶段, 使过去过于集中的量尽可能均匀分散在施工阶段, 从而加快了结算审核速度, 加大了审核力度, 提高了经济效益。

(四) 以施工阶段的审计为重点向前期决策阶段、设计阶段和招投标阶段延伸

传统审计模式以建设项目开工到竣工的施工阶段为审计重点。跟踪审计是对建设项目从筹建时起至竣工验收时为止所发生的技术经济活动过程进行的审计与监督, 它不但强调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 而且已注重对前期决策工作的跟踪审计, 深入开展对设计质量的跟踪审计, 积极介入招投标阶段的跟踪审计, 使审计工作向多元化发展。

三、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局限性

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具有广泛性、全面性、过程性等的特性, 它在实践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反映出一些局限性, 具体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跟踪审计深度难以把握, 审计目标偏离

跟踪审计是对建设项目全过程的审计, 需要审计人员在建设项目过程中频繁的介入进行审计, 提出审计建议, 供建设单位纠正和改进工作, 很容易使审计人员偏离监督咨询建议的目标, 介入到建设项目管理的职能范围中。比如, 关于现场签证问题, 国家明确规定了建设单位、监理单位的职责和具体操作规范, 而在实际工作中, 他们往往先要跟审计人员表态后自己才签署。这样很容易造成各方利益的冲突, 破坏跟踪审计所建立的权力制衡机制。

(二) 跟踪审计时间介入点模糊, 审计效果不明显

工程建设项目一般要经历投资决策、设计、招标投标、施工、竣工结算等阶段。那么跟踪审计从不同阶段介人进行实时跟踪, 审计效果就有所不同, 而跟踪审计的时间介入点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 理论上讲, 越早介入审计越好, 但一方面由于审计人员在评价前期决策是否科学方面缺乏专业能力, 无法承担这个审计重任, 另一方面也因为投资方认为跟踪审计只是在施工阶段防止施工单位高估冒算, 因而在跟踪审计实践中, 绝大多数是在施工和竣工结算阶段才介入跟踪审计, 那么在前期决策、设计和招投标阶段所影响的造价便无法控制, 跟踪审计的效果就不充分、不明显。

(三) 跟踪审计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审计实践被动

跟踪审计是在建设全过程实时进行的一种动态审计, 作为一种全新的审计模式, 审计人员承担着重大的责任和风险, 这就需要相关的法律、法规作为支撑, 不仅为建设单位制定项目管理制度提供遵循的依据, 也为跟踪审计部门提供衡量的标准。然而目前这方面的法规政策相对滞后, 使得审计人员在跟踪审计的实践中难以对建设项目做出共性的评价和判断, 审计风险增大、审计质量难以提高, 导致跟踪审计模式一直处于被动局面。

(四) 跟踪审计力量有限, 审计风险增大

跟踪审计是对建设项目贯穿始终的全过程审计, 涉及到项目建设的方方面面, 所以需要充足的审计力量, 以满足跟踪审计内容的广泛性和大量性。然而, 在目前审计力量有限的情况下, 面对如此繁重的审计任务, 如此详细的审计内容, 如此长期的审计过程, 审计风险必然增大。另外, 跟踪审计也对审计人员的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求进行跟踪审计的审计人员不仅要有精湛的专业技术和较宽的业务知识面, 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协调沟通能力, 了解掌握最新的方法技术手段。因此, 能否合理配置审计资源, 提升审计能力, 是影响跟踪审计效果, 降低审计风险的重要因素。

(五) 跟踪审计收费不规范, 审计质量难以保证

目前在建设项目的跟踪审计上, 往往需要社会中介机构的参与协审。作为中介机构而言, 其取费考虑的仅是两个因素:劳动投入和审减金额, 并根据基本审核费加审减额比例提成的方式计费。于是矛盾点就会集中在:跟踪审计工作做得越好, 过程问题解决得越多, 最后竣工结 (决) 算时审减收费就越少。这样, 在跟踪审计中对于讲求经济效益的审核单位来说, 就容易产生记录问题而不指出问题的现象, 这样就达不到跟踪审计的目的, 跟踪审计质量也就难以保证。

四、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对策和建议

笔者针对目前跟踪审计遇到的现实问题, 并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 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 合理定位跟踪审计介入深度

审计是以堵塞项目建设漏洞、完善项目管理机制为目的, 其作为第三者参与项目建设的过程, 而不是建设项目负责人。审计机关不是从事建设管理、施工、监理方面的具体工作, 而是履行对上述工作的监督职能, 实现促进这些工作规范、有效运行的目标。跟踪审计中发现问题, 应及时与项目建设单位取得联系并以书面形式反映, 而不应直接干涉相关建设单位的工作。在跟踪审计工作中, 应把握好监督者的角色定位, 努力做到到位而不越位, 不偏离定位成为管理者, 同时, 强调依法独立开展监督。

(二) 准确把握跟踪审计介入时间

跟踪审计作为一种绩效审计的一种模式, 应综合考虑被审计项目的建设规模、建设周期、建设要求、审计资源和审计成本等多方面要素后研究确定审计介入的时间:是从立项时介入, 还是从开工时介入, 是从概算编制后跟踪资金运行路线, 还是从施工合同签订后跟踪合同的履行情况, 建设项目情况不同, 选择的方式也就不同。但不论采取何种方式, 审计都应贯穿于建设的全过程, 保证它应有的连续性。此外, 在审计过程中, 要体现跟踪的适时性, 对项目建设的重要环节、重大活动以及建设单位的要求要及时跟进。

(三) 健全和完善跟踪审计的法律法规

跟踪审计是建设项目审计模式的重大创新, 为了使跟踪审计能健康运行, 确保跟踪审计依法实施, 有法可依, 使这一模式能更好地为工程建设项目服务, 应建立一整套跟踪审计的规章制度, 制定跟踪审计实施办法, 健全审计程序和审计规范, 以及与此相衔接的项目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等, 为跟踪审计人员、项目管理人员、财务管理人员提供具体的指导, 使各部门各司其职, 工作到位而不越位, 相互配合, 协调运转, 使跟踪审计逐步进入程序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中。

(四) 把握跟踪审计的重点关键环节

跟踪审计实际上就是跟踪建设项目建设全过程的工作, 沿着项目的建设周期这条主轴展开全程审计。目前在审计力量不足, 审计成本有限的情况下, 要把全天候的跟踪变为“重点关键环节”的跟踪, 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建设项目的重点关键环节一般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前期决策;设计;招标投标;隐蔽工程验收;材料与设备的采购;重大变更等。

(五) 规范跟踪审计收费, 优化跟踪审计人员配备

在跟踪审计过程中, 审计机关因自身的审计力量有限, 往往借助社会中介来进行协审, 而跟踪审计又具有工作量大、任务重的特性, 对于讲求经济效益的社会中介机构来说, 规范跟踪审计的收费, 就显的尤为重要。这样, 规范了跟踪审计的收费, 审计机关才能更好地整合审计资源, 利用自身熟悉专业业务, 易沟通等优势, 并结合社会中介机构专业人才储备较好, 专业相对力量较强的优点, 相互协作, 更好地开展跟踪项目审计工作。

五、结束语

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是为了解决事后审计的弱效性问题, 强调事先的预防和控制, 具有监督、控制、鉴证、评价和初审的职能, 是现行建设项目审计领域中比较推崇的一种审计方式。为了使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在实践中广泛地开展, 必须健全、完善跟踪审计的法律和法规, 积极探索跟踪审计的路子, 使跟踪审计起到有效控制工程造价, 完善建设项目管理, 提高投资效益。

参考文献

[1]、杜伟飞.国家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组织和实施[J].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学报, 2004 (6) .

[2]、任延艳.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局限性及对策[J].审计月报, 2007 (1) .

2.跟踪审计的合理化建议 篇二

关键词: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绩效审计

一、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内涵与外延

所谓跟踪审计,其实质是实时审计,又被称为同步审计。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基本线路是项目的建设程序。顺着建设程序这条主线,审计人员逐步开展了对建设项目投资绩效开工前工作审计、在建期工作的审计和竣工后工作的审计等相关工作,并实现了从以资金为主线转移到以项目建设为主线的审计重心转移。

由于审计体制的不同,国外审计机关对建设项目审计介入的时间、审计内容与审计方式也存在较大差异。建设项目审计主要是对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的事前投资决策环节的建设计划(决策、勘察设计等主要工作的统称)审计和公共投资的绩效审计。建设项目审计覆盖的时间主要是“一前一后”,“一前”就是建设计划审计,“一后”就是建设项目的绩效评估,较少采用与项目建设同步的跟踪审计。

项目从开始到结束渐进式的发展和演变,可分为若干阶段,这就构成了项目生命期,即从建设项目的资源投入—前期启动阶段—中期规划实施阶段—后期收尾交结阶段整个过程。跟踪审计应该贯穿这整个过程,是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而且每个阶段都有其特点和工作内容。审计主要跟踪建设程序,有计划地从建设项目的立项、可行性研究、设计、征地拆迁、招投标、合同签订、工程价款结算、竣工验收直至项目投产或使用,进行全过程审计监督的一种审计方式。跟踪审计可以根据工程项目进展情况,从某个阶段开始,甚至可以从某阶段的某个环节介入,没有固定的限制,并且根据目标做出适当的调整或完善。理论上是介入越早,项目风险和成本会越低。

建设项目一般要经过可行性研究、立项、设计、招标、施工及竣工验收等阶段,在不同阶段选定与之相关的控制目标,体现了审计的针对性和系统性。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是更为理想的审计模式,在此模式下,审计人员可以经常深入到工程现场了解实际情况,从而降低审计风险。但建设项目审计本身也要考虑成本效益原则,因此,如何选择审计重点,是审计必须考虑的策略问题,只有选择好审计重点,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建设项目绩效审计的内涵与外延

相对于现在的建设项目投资审计来说,绩效审计体现了一个新的切入点,即以绩效的视角审计建设项目投资过程中的所有技术经济活动。因此,绩效审计是全面审计,是综合审计。其具体内容可以通过以下五个方面给予展示:①沿建设程序分析。绩效审计包括前期决策审计、设计工作审计、资金筹集過程的审计、前期招标投标审计、合同签订过程的审计、施工进度审计、施工质量审计、资金使用情况审计、竣工验收工作审计、生产准备情况审计等主要内容。②从建设项目投资绩效所涉及到的专业内容角度看,它应包括工程技术审计、工程经济审计、工程管理审计及财务审计等主要内容。③从审计对象看,它涉及到对参加工程建设与管理的所有单位的相关工作进行审计,比如对建设单位的审计,对施工单位的审计,对设计单位的审计,对监理单位的审计等。④从建设项目投资绩效产生的时间点上看,它包括建设过程绩效审计和建成后使用阶段的绩效审计。按照工程寿命期限的划分来说,绩效审计反映在建设期和运营期两大主要阶段。⑤从资金运行方面考虑,建设项目投资运动过程的实质是价值运动过程,它包括投资形成(资金筹集)、投资分配、投资运用和投资回收四个阶段。因此,投资绩效审计也通过筹资时期的绩效审计、投资分配审计、投资运用阶段的绩效审计和投资回收阶段的绩效审计反映出来。在资金筹集阶段,应该重点审计筹资方式是否合规、筹资额度是否恰当、筹资成本是否合理及资金是否及时到位等相关内容;由于可行性研究报告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投资分配结构,所以,在投资分配阶段,应着重于对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与审批行为进行审计,审计可行性研究过程是否规范,其分析深度是否真实、准确,审批程序是否合规等;而在投资运用阶段,则应重点审计建设项目投资的概算执行情况,建设成本控制情况,工程结算情况以及造价的确定与控制情况等;在投资回收阶段,则偏重于项目的后评价,着重于项目实际实现的微观经济效益和宏观经济效益进行综合分析与审计,以确定前期决策时所预期的效益目标是否实现。

三、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对绩效审计的根本影响

(一)跟踪审计模式有利于投资绩效审计目标的实现

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是根据建设项目施工进度,对项目施工的投资、进度和质量控制情况及其他事项实施审计监督的方法,它要求审计人员在建设项目立项之后就介入建设工作,参与建设管理,参与监督和评价职能,确保建设项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是审计工作的延伸和拓展,是现代审计制度的创新,是解决当前建设投资领域问题的重要手段。长期以来,建设项目审计主要以事后竣工决算审计为主,主要是对建设项目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准确性进行审核,这种审计方式在规范项目管理,节约建设资金等方面也起到过积极作用,但其本身缺陷也很明显。主要表现在:从审计时间看,它是以事后监督为主,缺乏事前预防和过程监督,往往审计出问题,但已经是“生米煮成熟饭”,难以补救。纵使能够纠正也需要很大的成本。从审计时间看,它是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后才实施的,审计人员对工程建设当时的施工情况等信息难以准确把握,审计质量难以保证。从审计内容看,它主要对建设资金的筹资、使用及工程造价进行审核,而不能从宏观决策和项目管理的体制和机制上找出问题。跟踪审计则能克服事后审计的缺陷,它通过对项目建设的诸多环节进行监督,把事后纠错变成事前的预防和过程监控,把对结果的认定转变为管理行为的规范,防患于未然,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降低了纠错成本,提高了审计的效率,从而实现投资效益的最大化。

(二)跟踪审计模式是优化投资决策,提高设计质量和投资效益的重要手段

项目投资决策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项目建设的成败,关系到工程造价的高低与项目投资效果的好坏,除了投资决策,影响工程造价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设计工作,设计方案的优劣直接决定了投资效果的好坏。建设项目实行跟踪审计,实行审计关口前移,实现事先控制,有利于提高项目论证的可靠性、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和设计方案的合理性,从而在源头上保证建设项目的投资效益。

(三)跟踪审计模式是完善内控,促进项目管理,规范建设行为的重要手段

一般来讲,建设项目的建设周期较长,投资数额较大,建设过程所包括的环节较多,在建设项目投资决策、设计、招投标、施工和监理等诸多环节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影响建设项目的质量和投资效益。尽管传统审计能够对审计项目做出正确的评价与结论,但其已是事后式的意见,而跟踪审计是对建设项目从筹建到竣工决算整个过程所进行的全面系统和动态的监督和审查,将审计监督渗透到建设项目管理的各个环节,能够促使项目管理实现制度化和规范化,完善建设项目内控制度,从而提高投资效益。

(四)建设项目跟踪审计能够缩短审计信息反馈回路,提高审计信息反馈效率

审计的主要成果是提供有价值的审计反馈的信息,主要是审计报告。控制论认为要提高信息反馈的效果,必须缩短审计信息反馈回路,及时、准确地进行反馈,使信息得到及时、充分的利用,起到预测和防范的作用。在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模式下,由于审计人员进入到项目建设过程之中,就使原先封闭的项目建设系统敞开大门。随着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连续不断地检查、验证及反馈信息,就能不断消除建设过程中的各种无序状态,使系统保持健康有序、有效的运行状态。

(五)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是效益审计的一种模式

审计通常是一种事后监督,但如果我们总是停留在事后对建设项目竣工决算资料的静态数字实施检查上,那么就很容易失去对建设项目实施过程动态情况的了解。“管理出效益、节约出效益、质量出效益”,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正是从这三个方面去实施对其全过程监督,从项目招投标、变更设计、资金使用、工程造价到隐蔽工程等方面进行检查,关注和监督乙方采购材料的质量,对甲方采购的质量、价格、数量均要审计监督。国家审计机关监督监理公司对监理工作的履行情况,为工程质量提供了保障机制,具有明显的效益审计特征。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把事后监督变为事前、事中监督,这是一种新的审计方式。

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就是要把被动转变为主动,通过前移审计监督关口,从制度上加强防范重大错弊的发生,提高国家审计监督的效率,拓展了建设项目审计的理论和实践空间,建设项目跟踪审计也就成为建设项目绩效审计的必然选择。

3.跟踪审计的合理化建议 篇三

一、跟踪审计的特点

跟踪审计, 是指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制度, 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 对在建工程项目从立项到竣工验收的全过程进行监督、控制、评价、服务, 及时发现并纠正工程中存在的问题, 规范管理行为, 保证建设资金合规、合法、有效使用的一种管理活动。

与常规审计相比, 跟踪审计具有审计内容更全面、审计实施更为及时等特点。表现在:一是系统性, 跟踪审计的内容涵盖了设计、招标、合同、设备材料采购、施工过程、变更签证到竣工等工程建设实施阶段的各个环节;二是时效性, 跟踪审计涉及建设过程的各个环节, 始终伴随着工程进展同步进行, 随着工程建设的不同阶段, 根据不同的建设任务, 有倾向性地确定相应审计对象和重点, 达到对工程建设实时监督的目的;三是预防性, 跟踪审计的提前介入, 由原来的事后审计变成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相结合的有机整体, 跟踪审计实时监控, 主动寻找问题苗头, 发现隐患及时纠正, 突出了预先防范作用;四是效益性, 通过跟踪审计的预警和监督作用, 督促工程建设有关人员廉洁自律, 降低工程建设成本, 实现投资效益。

二、跟踪审计对工程造价控制的内容

工程项目跟踪审计一般包括决策阶段、设计阶段、招投标阶段、施工阶段和竣工结算阶段几个方面审计, 这些阶段既相对独立, 又存在内在的联系。

(一) 决策阶段

审计的重点是设计项目规模是否充分考虑市场、技术及环境因素;选用的建设标准是否与项目相匹配, 选择的地址是否考虑国民经济发展战略规划, 是否考虑节约用地, 确定的工程技术方案是否先进合理, 选用主要设备是否考虑进口与国产设备的配套等因素, 投资估算是否合理, 是否进行财务及国民经济评价。

(二) 设计阶段

审计的重点是设计概算编制依据的正确性、内容的准确性、控制措施的可操作性和目标的准确性, 通过审计提出节省费用的合理化建议。

(三) 招投标阶段

招投标阶段审计的内容主要有:工程立项的合理性审核, 招投标文件及合同的详细条款的审核。 (1) 立项审计, 先审核项目是否列入年度基本建设计划, 资金来源是否落实, 前期审计的重点应放在招投标上。 (2) 招投标阶段是工程投资控制的关键环节, 审计的重点是程序的合法性、合理性, 招投标文件和合同条款中是否有大的漏洞和隐含的风险, 是否有合理的最低价中标等。 (3) 合同审计, 重点是看合同主体是否合法, 内容是否完整, 表达是否准确, 格式是否规范, 合同形式是否明确, 相关条款是否与招投标文件一致, 尤其要关注与工程造价有关的条款, 如工程预付款及工程进度款的支付时间及比例, 工程量清单项目及新增工程量项目的结算办法, 工程质保金的约定、违约的索赔等。

(四) 施工阶段

审计重点是工程设计变更与现场签证审计、隐蔽工程审计及进度款支付的审核等。 (1) 工程设计变更及现场签证是容易造成超额投资的重要因素, 必须严格审核, 主要包括变更与签证理由是否合理、资料是否齐全、内容是否真实、手续是否完备, 特别要关注涉及造价比较高的设计变更与签证。 (2) 对隐蔽工程质量与造价的控制是跟踪审计的重中之重, 要及时跟踪隐蔽工程的每一个工序, 做好记录, 必要时还应进行拍摄影像记录, 为工程竣工决算积累资料。 (3) 对工程进度款, 要审查是否按合同约定递交已完工程量报告及相关的证明文件, 审查所递交的材料是否真实、完整。 (4) 工程施工过程中, 审计人员应经常深入施工现场, 掌握第一手资料, 掌握工程进展、变更等真实情况, 了解工程内容的来龙去脉, 了解工程建设中涉及的有关技术问题, 熟悉工程计量规则及有关费用的测算办法, 并且做好相关记录, 对监理和施工单位提出的设计变更进行经济技术分析, 提出合理化建议。

(五) 竣工阶段

重点把握四个方面: (1) 审查清单报价的真实性、合理性, 防止施工单位在投标过程中通过提高施工中变更较大的分项工程的单价, 从而降低其他成本利润率低的分项工程的单价以套取利润。 (2) 要认真核实工程量, 特别是变更较大的分项工程的工程量。 (3) 对原设计中没有而增加的项目的真实性、计价的合理合规性、工程量计算的准确性, 要认真审核。 (4) 竣工财务决算审计, 要审查是否将不该摊入工程成本的费用摊入了工程成本, 竣工决算报表的真实、合规和完整情况, 未完工程及预留资金是否真实合法, 交付使用资产是否真实、完整等。

三、实施全过程跟踪审计应注意的问题

(一) 保持审计独立性, 处理好监督与服务的关系

审计过程中应注意与各方的合作与协作, 正确处理好与基建、财务等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 明确各自的职责和权限, 保持审计的客观性、独立性、公正性, 避免审计风险的发生。在了解情况时, 注意与各方密切配合协作, 取得各方的信任, 要融入到工程项目管理中。

(二) 要以法律法规及国家相关文件为依据

全过程审计要对委托方负责, 必须做到一切以事实为依据, 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准绳, 不主观臆断。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平时工作多积累, 多学习, 不断更新专业知识, 合理提出审计建议和意见。

(三) 制定切实可行的审计方案

应当以建设工程造价控制为主线, 对建设工程全过程跟踪。应重点关注建设工程过程中对工程投资有较大影响的环节, 在实施审计时, 可在设计、招投标、签订合同、设备材料采购、工程施工、竣工验收、变更签证、索赔和竣工决算环节设置审计工作关键控制点, 制订各环节跟踪审计细则, 确保建设项目投资得到有效控制。跟踪审计方案必须与工程项目相适应, 根据不同项目特征、不同施工方案, 有针对性地制定跟踪审计方案, 使审计方案切实可行, 真正对工程控制具有指导作用。

(四) 要以公平、公正、客观的态度进行审计

4.跟踪审计的合理化建议 篇四

关键词:项目;政策落实;审计建议

一、导言

近年来,各地审计机关对政策的落实情况进行了跟踪审计,起到一些效果。但同时也在审计过程中遇到一些困难,就需要认真对其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对策,以便于保证审计在服务国家治理中所起到的基石作用。从宏观角度来说,审计工作能更好的推动经济稳定增长,促进改革,结构的调整,民生优惠政策更好的落实到位,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运行以及转型升级,更好的提升审计的职能,使得审计的内涵更加丰富。

二、开展政策落实跟踪审计的意义和特点

(一)政策落实跟踪审计的意义

政策落实跟踪审计可以更好的保证国家经济的发展以及企业经营,跟踪审计是更好的监督责任人对职责的履行情况,通过跟踪审计的实施,更好的保证落实建筑跟踪审计政策,更好的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打造发展新引擎、增强发展新动力、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在整个政策措施实施的过程中,跟踪审计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有效的保证了政策的实施和运行。所以,政策落实的跟踪审计推进政策的落实、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更好的保证政府建设审计方法的实现。

(二)政策落实跟踪审计的主要特点

政策落实跟踪审计的主要特点有:首先具有时效性。跟踪审计必须在最短时间内对社会焦点以及热点来进行关注,对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及时作出反应,准确的找到解决方法,防止问题持续发酵,出现滞后的情况。其次具有持续性。政策跟踪审计落实监督事前、事中政策措施的实施情况,规范和完善管理及制度,发挥审计的作用。再次具有针对性。政策落实跟踪审计对经济形势的变化、政策关注、政策实施的可能性等方面的风险问题提出建议。

三、政策措施落实跟踪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政策措施落实审计制度不够规范

政策措施的落实跟踪审计属于一个全新的审计形式,目前并没有规范的标准来对规定有所明确。开展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审计缺乏相关的操作指南、指导意见等系统性的规范性文件,无法保证其有效性以及权威性。同时,国家政策措施落实审计开展的时候,审计制度和当下跟踪审计实际工作情况不相吻合,所以,政策措施的完善落实是当务之急。

(二)跟踪审计监督与管理缺乏实效性

因为政策措施落实跟踪审计进行的比较晚,最近几年才得以重视,所以,政府部门并没有深刻的认识到审计工作的重要作用,而且在监督和管理的实效性以及准确性方面的约束是相当缺乏的。许多跟踪审计工作不仅仅存在于表面,不能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因为政策措施跟踪审计会对一些部门的经济利益产生所影响。

(三)审计力量不适应

政策落实跟踪审计工作的开展对审计人员的要求有财务审计专业的技术,以及相关专业知识面的广度,同时还应该掌握政策动向,有一定的政治敏锐性以及深刻的洞察能力。然而,当前基层审计机关的审计人员只是结构单一,缺乏复合型人才,不能够熟练应用审计调查方法以及技术,又加上审计人员不足,任务繁重,没有系统完整的培训,政策落实跟踪审计的开展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四)审计对象、范围更加广泛

常规审计的审计对象很明确,往往是某一个具体的单位、部门及其经济业务;而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跟踪审计的审计对象比较抽象,不限于具体的某个单位,而是与某项经济政策相关的所有单位或部门。

四、政策措施跟踪审计措施

(一)统筹谋划,确保跟踪方式科学性

对跟踪审计的内容、周期长、人员不足等问题要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进行解决。一是节能的方法。对组织领导、工作方案、标准口径、审计报告以及对外公布几项原则采用统一的手段,统筹兼顾审计和人力资源,业务科室分界线有效打破。对审计人员专业的特长以及时期不同的审计工作的偏重点、混合编组、合理搭配审计人员,这样便于高效科学完成。二是复合式方法。将实施方案中政策措施跟踪审计中的事项合理的编入正在进行的审计项目实施方案中,与保障性住房跟踪审计,以及经济责任审计、财务收支审计、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等方式相结合。三是采取交叉式方法。将审计力量更好的整合,集中抽调基层审计机关人员,更好的实现省与省、市与市、县与县之间交叉审计,更好的保证审计结果的真实性和审计工作的严肃性。四是探索建立审计对象数据库管理系统,采集整理审计对象的有关情况,实行动态管理,为科学制订审计计划奠定基础。

(二)完善法规体系

对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制定明确的、操作性比较强的审计规范以及制度,更好的对跟踪审计程序以及行为进行规范细化,评价标准体系的完善。二是要不断学习,借鉴国外政策审计经验,提出一些和我国国情政策落实跟踪审计更符合的制度体系。三是积极的推动政策落实跟踪审计,法规制度的建设,在法律体系审计过程中,要更加明确部门政策监督权限,保证政策落实跟踪审计顺利进行。

(三)抓准审计时机

政策落实跟踪审计是一项绩效审计模式,对被审计项目的执行时间、审计的资源以及审计的成本等方面的要素,选择更合理,更恰当的审计方法介入恰当的时间点。对每个项目都应该加强审计,审计机关必须充分的了解政策背景以及实施的情况,要清楚明了最适宜以及最佳介入时间间隔为多少。对政策实施周期不够长的政策项目,应该重点控制其环节,不定期跟踪审计。根据自身项目特点以及自身力量,按季度划分阶段,应该分阶段,分时期,分步骤展开审计工作。同时,应该把握政策执行阶段特点的不同,以不同程度关注,根据审计内容对审计介入深度更合理的定位。

(四)采取多种审计方式,督促审计整改,确保跟踪审计成效

在审计过程中,既要对数据、相关资料等进行审查,也要深入部门、单位、企业和项目,可以通过召开座谈会、实地走访等多种审计方式来更深入的了解情况,针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具体可行的整改意见,并督促有关部门及时整改落实。具体整改情况,要在下一季度审计报告中予以反映。充分发挥政策落实“督查员”和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作用。

(五)强化政策执行结果的跟踪问效

跟踪审计监督问责对各部门的整改采取有效的监督问责,从而取得了审计成果。首先,整改时间的确定,按时积极的整改督促各部门。其次,对各部门进行监督的过程中,对整改情况报告予以提供,抓住问题突出部门的关键环节和责任主体,让其明白自己的责任担当。最后,应该加强对政策审计结果的执行公告力度的宣告,更好的提升社会公众政策受益群体关注政策的积极性,适当通报执行不力的人员以及部门,追责问责,更好的维护审计权威性以及严肃性,更好的发挥审计作用。

五、结束语

在审计机关内部应该坚持“结合审计”的方法,加大对项目力度的整合,有效的利用资源。更好的因地制宜,与时俱进,发挥审计跟踪作用,政策措施落实跟踪审计方法的创新,促进社会稳定和国家经济的发展,其意义是非常大的。

参考文献:

[1]陈尘肇.关于加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相关政策执行情况审计监督的思考[J].审计研究,2011(4):14-18.

5.工程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基本方法 篇五

当前随着工程项目建设投资的日益加大,呈现出投资项目多、建设周期长、项目涉及的专业多且要求高、中间环节复杂、政策性强等特点,这就需要工程建设项目不断改进和优化管理。探索由工程项目竣工后的决算审计,逐步转变为跟踪审计,实现工程项目的全过程动态化管理和实时监督,有效预防和及时发现工程建设中出现的的问题,并及时予以解决,保证投入工程建设项目资金的安全性和效益性。

一、实事工程项目跟踪审计的必要性

首先,通过实施跟踪审计能及时发现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损失浪费现象和其他违法违规行为,以及针对发现的问题迅速进行反馈,提供审计意见和建议,促使工程项目的建设、设计、施工、监理等有关单位认真履行其职责,保证建设资金不被浪费、挤占挪用,提高工程项目投资效益和有效预防腐败现象的发生。此外,通过对送审的工程项目资料进行实时检查,及时纠正工程项目资料不齐全、不完整,资料的准确性差,工程项目超批准、超概算等一系列问题。

其次,针对工程建设项目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及时与项目主管部门、相关单位领导进行沟通,提出堵塞漏洞、预防风险的意见和建议,帮助这些部门和单位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并在随后的跟踪审计中持续监督,使审计意见和建议得到有效落实。

第三,通过跟踪审计监督,使工程项目管理人员与相关单位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管理规章制度,增强法规意识,促进建立健全各项管理规章制度,监督其规范运作,科学管理,充分发挥审计的预防和免疫功能。

二、做好工程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有关准备工作

(一)进行审前调查

了解被确定为跟踪审计对象的工程建设项目的主管部门、施工企业及监理单位的管理模式、管理水平和诚信情况等;选取多个时点,采取访谈、调查问卷、实地观察、复核等方式了解被跟踪审计工程项目的内控制度建设及执行情况、各工程项目招投标情况、工程项目施工以及建设资金的使用情况等;查看被审计工程项目的投资概算及招投标文件,了解并与同类工程项目在当地以及其他地区的建设成本支出作比较,为工程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做好准备工作。

(二)制定审计工作方案

依据被审计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容易出现的漏洞和问题,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工程项目跟踪审计工作方案,确保对被审计项目不同方面、不同时点的全方位和全过程的监督与控制。依据审计方案开展审计工作时,力求在保证跟踪审计质量的同时,尽可能节约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同时,在对现有的工程项目管理规章制度及其执行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价,针对查出的有章不循或执行不到位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及建议。

三、工程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主要内容

(一)对招投标进行审计

对招投标及随后的合同签订与管理开展跟踪审计,对是否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和本单位有关工程项目招标管理规章制度履行招投标程序开展审计检查,着重检查有无违反招标法规及规章制度规避招标或应招未招问题;关注招标程序及结果是否合法、有效,以及是否严格落实和执行招标文件的要求等。杜绝暗箱操作,确保招标结果的合法性。

(二)对工程项目实施过程进行审计

深入施工现场、物资保管场地进行实地查看;将施工现场勘查的情况与核准的施工图纸、设计变更、现场实地的签证等进行核对;对于隐蔽工程,提醒工程主管部门和相关的参建单位、监理单位及时查看、确认并留取证据。在此过程中审查有无虚增工程业务量、是否巧立名目虚设施工项目、是否存在虚假变更与虚假项目签证等。对施工过程的全面审核监督,尤其对隐蔽工程进行现场核实,如地基的基础土方工程量、光缆和电缆的布放、各种管线的预埋等,充分保证了其真实性和准确性。通过对工程施工阶段的跟踪审计,能够做到及时查看并留取证据,为最终的工程项目验收和结算审计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同时也缩短了这方面的取证时间,提高了审计的效率,突显了工程项目跟踪审计的时效性。

(三)对建设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审计

在工程项目建设资金使用情况的跟踪审计中审核建设资金的使用,重点关注有无建设资金被挤占挪用、虚列成本套取建设资金、不按照合同约定或不以监理单位确认的施工进度提前支付工程进度款等问题。同时深入拆除现场,走访当地群众,详细了解拆迁的范围、内容、赔偿与补偿资金的发放情况,检查拆除与迁改费用、青苗赔偿款项发放的真实性、合理性;检查赔偿、补偿费用标准制定是否公正与合理,补偿与赔偿费用支付是否到位,检查赔偿费、补偿费支付手续是否合法、是否完备,确保赔偿费、补偿费支付的真实、合法、合理。及时发现资金管理和使用中存在的违规问题,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保证工程项目建设资金规范使用。同时对工程项目竣工验收组织管理和结算控制开展审计检查,力促工程项目各单位把好工程项目竣工验收关并为做好工程项目的竣工决算打好基础。在此过程中对有关人员进行约谈,做好笔录,获取充分的审计证据。

6.工程跟踪审计中的问题分析 篇六

所谓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是指审计部门运用审计方法,依据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相关制度规范,对建设项目从投资立项到竣工交付使用全过程经济管理活动的真实、合法、效益进行审查、监督、分析和评价的过程。跟踪审计介入,由事后审计向事前与事中相结合的模式转变,减少了时耗,提高了工作效率,项目投资得到了较好的控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已成为政府审计的重要监督手段和方法,促进了政府审计职能的发挥。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也反映出一些局限性和急需改善之处。

一、跟踪审计介入时间点模糊

工程建设项目一般分投资决策、设计、招标投标、施工、竣工结算等阶段。那么跟踪审计介入时间点不同,审计效果就有所不同,而关于跟踪审计的时间介入点,尚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理论上讲,越早介入,审计越好。但由于审计人员在评价前期决策等方面缺乏专业能力,无法承担此阶段审计任务,又由于传统意义上认为跟踪审计只是在施工阶段防止施工单位高估冒算,因而在跟踪审计实践中,绝大多数跟踪审计是在施工和竣工结算阶段才介入,那么在前期决策、设计和招投标阶段所影响的造价便无法控制,跟踪审计的效果就不够明显。现阶段,建设项目招标投标工作中存在许多问题,如招标文件不规范、招标程序不适当、招标控制价不准确、投标报价不真实、评标落于形式,这些问题造成施工阶段造价控制很难合理。如何通过审计发现这些问题并及时建议,使招投标工作更加规范以便以后审计工作开展,是审计人员关注的重点所在。

建议跟踪审计工作应提前至设计阶段和招标阶段,加强审计人员的执业能力培训,特别是针对项目前期设计概算、招标控制价、预算价、合同价等编制审核进行业务培训;建立健全项目前期审计的制度,对前期设计概算、招标控制价、合同价确立进行事前审计。

二、缺乏相对规范的跟踪审计实施法则

跟踪审计作为一种全新的审计模式,审计人员承担着比较大的责任和风险,这就需要相关的审计法则作为支撑。但目前尚缺乏相对标准、具体、操作性强的实施细则规定,造成项目的审计人员对跟踪审计认识不清,职责不明。如:隐蔽工程验收问题,监理单位认为审计单位应该对现场工程量进行复核,放松了对现场质量的控制;进度款及结算价款审核问题,监理单位认为审计单位会勘查现场情况,放松或完全放弃了对竣工图纸、送审资料的审核工作;现场签证监管问题,国家明确规定了建设单位、监理单位的职责和对签证等事项的具体操作规范,而在实际工作中,他们往往要先等跟踪审计人员表态后自己才签署,这样很容易造成各方责任和风险上的冲突。

建议结合各地实际情况,职能管理部门制定跟踪审计实施细则,明确各方职责、跟踪审计的程序、内容和要求、审计资料及审计报告格式等,规范参建各方行为。跟踪审计人员应是作为助手的身份参与项目建设管理,履行监督职能,通过造价专业咨询和管理咨询以建议形式参与对项目建设的服务,而不应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直接参与具体事务的决策。

三、评价无标准,审计质量难提升

目前建设项目的跟踪审计,往往需要社会中介机构(咨询公司)参与协审。在传统的审计评价中,审减金额或审减率是委托单位评价审计价值、审计效益的主要标准,但对于跟踪审计来讲,审计人员不仅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控制了工程造价,还进行了监督评价和审计建议,使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能够在工程管理中及时纠正。于是矛盾点就在:跟踪审计工作做得越细致,过程问题解决得越多,最后竣工结算时审减收费可能就越少。所以不能用以往的审减率来简单的比较审计的效益,应全面客观地评价跟踪审计的成果。现实情况是审计人员考虑到审计的审减收费,往往对审计过程中的审计问题不重视或者忽视,影响了跟踪审计绩效的价值。

建议在制定跟踪审计委托合同及考核细则时说明,通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来评价审计人员的绩效,充分发挥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提高审计工作成效。

四、跟踪审计收费压价,审计质量难保证

跟踪审计是对建设项目的全过程审计,涉及到项目各阶段的审核工作,所以需要充足的审计人员,以满足跟踪审计的同步性。然而,过度的竞争压价,跟踪审计单位为减少成本,派出的审计人员数量不足、专业不全、人员的素质偏低,使跟踪审计应付于形式。在这种情况下,要面对如此繁重的审计任务,如此细致的审核工作,如此长期的审计过程,跟踪审计质量必然难以保证。

建议以现行工程造价咨询服务收费标准为基准,结合各地项目实际情况,制定统一可行的跟踪收费细化标准。跟踪审计招标时明确收费标准,防止恶性竞争、降低服务质量,这样使跟踪审计单位能够把更多的精力放于提高服务质量上。加强对跟踪审计单位及审计人员的考核力度,考核结果与单位及个人报酬挂钩,建立奖惩制度,促使跟踪审计单位认真服务,使跟踪审计发挥应有的作用。

综上所述,为了使跟踪审计能健康运行,并发挥更好的作用,国家宏观方面,应确保跟踪审计依法实施,有法可依,审计监管部门必须建立和健全审计程序和审计规范,使跟踪审计逐步走向程序化、规范化、制度化。微观方面,咨询公司和审计人员要积极组织学习实践,总结已有的经验,建立和完善一套跟踪审计实施办法、规范程序和操作标准,对审计的原则、内容、风险评估、审计报告等方面做出细化规定,为审计人员开展跟踪审计提供支持指导,防范审计风险,最大限度地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工程跟踪审计已是近些年建设领域发展起来的一个新趋势,是我国审计探索和推进效益审计的重要实践活动,不仅符合世界范围效益审计的发展方向,也更加适合我国现阶段固定资产投资建设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苏红.工程造价全过程跟踪审计之我见.《投资与合作:学术版》,2014.

[2]熊炜.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措施浅谈.《财会通讯》,2007.

[3]张玉录.政府投资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研究.《山东建筑大学》,2012.

[4]马丽娟.工程跟踪审计相关问题研究.《山东工业技术》,2015.

7.跟踪审计的合理化建议 篇七

“三维”视角的概念最初来源于公共政策审计,三个维度分别指形式、事实与价值。公共政策审计是指国家审计机关在法定职权范围内,从形式、事实、价值三个维度,对公共政策、公共政策系统、公共政策过程和公共政策的结果及影响进行监督、评价、建议咨询等审计活动。民意是公共政策的重要考量,公共政策的积极功能———分配社会资源、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和促进社会发展,覆盖了民生政策的基本目标。学术界和理论界普遍认为,公共政策是政府为了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所作出的一系列制度安排,维护人民群众的公共利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其根本目的,因此不断改善民生、提高民生质量成为公共政策价值选择的首要目标。

40多年来,习近平总书记无论是在地方还是在中央工作,扶贫一直是他工作的重要内容。自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对扶贫开发工作作出指示、要求和部署,伴随着一系列扶贫政策的制定,到执行落实,到最终使千千万万的百姓摆脱贫困、过上富足小康的生活。切实保障民生资金落实到实处、发挥经济和社会效益,民生资金审计应该采取公共政策审计的思路,从形式、事实与价值三个维度来对民生政策的落实和民生资金的使用进行跟踪审计,便于把握审计重点,发现风险隐患,尽早提出改进意见。

“形式”指民生扶贫政策的“贯彻部署”,“事实”指民生扶贫政策的实质性“执行落实”,“价值”指民生扶贫政策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

2“三维”视角确定民生资金跟踪审计重点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首次提出明确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对此,审计署发布《“十三五”国家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明确将加强扶贫审计作为民生审计的重点,强化对扶贫政策落实情况进行跟踪审计。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16年中央财政扶贫资金将增长43.4%。可见,民生资金投入在庞大基量的基础上将会有一个更大的提升。为保障这些关系民生的扶贫资金可以落实到实处,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审计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如何有效开展民生资金审计,彰显审计机关紧贴群众、服务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目标,充分发挥政府审计的基本职能———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和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因而,民生资金审计将是国家和地方审计机关在未来一段时间工作的重中之重。

2009年9月中国审计学会举办的“跟踪审计理论与实务研讨会”达成共识,认为跟踪审计是“审计机关依照国家法律对政府投资建设项目或公共资金运行全过程分阶段、有重点进行的持续性、过程性审计”。跟踪审计由于具备过程性强、时效性强和建设性强的特点,能提前介入工程项目进行审计,对被审计事项的资金流、业务流、物资流、信息流进行审计监督、反映真实情况、揭示风险隐患、查找突出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将跟踪审计“边审计、边整改、边规范、边提高”的功能应用于民生资金审计,可以确保民生资金的筹集、分配、使用等各环节的合法性、合理性以及有效性。

理论意义上,对民生资金进行跟踪审计是大势所趋,是确保民生资金真正发挥实效的重要保证。只有实施跟踪审计才能真实反映项目全貌,及时发现突出问题进行整改,保障政府的民生政策措施落到实处。一系列关系民生的扶贫政策制定、执行落实再到最终造福百姓有一个过程,这三个过程分别反映了事物的三个方面:形式、事实和价值,以此作为跟踪审计的三个彼此衔接又重点突出的阶段,便于我们加强对跟踪审计的理解。再者,将公共政策审计的“三维”审计模式应用于民生资金的跟踪审计,对现有的民生审计思路和方法起到丰富和补充的作用。

实践意义上,2016年6月1日审计署公布了《“十三五”国家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明确将加强扶贫审计作为民生审计的重点,强化对扶贫政策落实情况进行跟踪审计,这意味着未来一段时间民生资金的跟踪审计将成为政府审计工作的重点,本论文从“形式、事实与价值”三个维度对民生资金跟踪审计的重点进行论述,对接下来的审计工作将起到指导和借鉴的作用,便于审计工作者完善审计环节,防范审计风险。同时,关键领域重点审计,明确跟踪审计的重点环节,对于节约审计成本具有重要作用。

3 民生资金跟踪审计重点分析:第一维度

从“形式”维度出发,重点审计项目的部署情况。审查政策的部署要重点关注相关民生扶贫政策的文件、会议部署、组织领导团队建设、制度规划、执行程序、配套政策等情况。首先,重点审计组织领导团队的建立,任何工作都需要人来完成,为保障项目的质量和效率,必须有从事专门工作的团队以及领导的重视。其次,进度和资金作为项目执行过程必须严格把关的两条线,资金预算的编制要严格把关,确保国家扶贫专项资金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项目的工程进度必须在事先周全考虑的前提下制定,才能保证后期政策的有效落实,避免部分政府出现项目执行拖沓等不作为现象,确保相关的配套制度对二者进行有效约束。最后,对不同的民生政策制定不同的审计目标,充分体现量体裁衣的方针,立足国家和地方实际情况,加强民生扶贫项目的可操作性,以目标为导向、高效有重点的完成审计工作。

“形式”上的落实必将促进“事实”和“价值”的实现,没有政策的保证,任何民生扶贫规划都只能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资金管理政策的制定可以有效保障项目的后期执行,规范资金的调度和使用是一种社会价值的提升。更好地揭示三个维度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内在机制。

4 民生资金跟踪审计重点分析:第二维度

从“事实”维度出发,重点审计项目的落实情况,落实情况可以按照项目进度、资金使用以及项目管理的线索进行重点审计。首先,检查项目的执行进度,按照项目的“计划数”与“完成数”进行比对,查找偏差发生的原因。对于不能按照进度执行的原因重点审计是因为政策制定的不切实际,即“形式”的不到位,还是执行过程中产生的不可抗力因素,在项目执行的过程中跟踪审计,及时发现产生偏差的原因,尽早提出改进建议。其次,资金使用的来龙去脉要重点关注,申请的专项资金是否安排在对应的项目上,有无挪用的现象,地方财政是否超预算安排项目,出资主体和配套责任是否明确。资金是项目执行的重要载体,资金的预算、调度和使用的合法、合规是保障民生政策顺利实现预期目标的保证。最后,项目管理方面,由点到面对整个项目全过程进行跟踪审计,重点关注招投标的规范性、组织施工和竣工决算审计,以及项目建成后管护主体是否明确。管理的混乱必然导致效率的折扣,从而影响预定目标的实现。

对民生资金“事实”层面的跟踪审计,便于发现“形式”层面的漏洞,由于理论与实际的偏差,并不能保证所有的政策都是完善的,一方面通过对项目执行情况的跟踪审计发现问题,不断修正计划,使得项目规划更具可行性;另一方面,对项目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适时提出建设性的审计建议进行整改,实现“边审计,边整改,边规范,边提高”的功效。

5 民生资金跟踪审计重点分析:第三维度

从“价值”维度出发,重点审计项目的效益情况。民生扶贫项目的效益一般指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经济价值方面,资金是项目顺利实施的保证,以资金流向为线索,跟踪审计资金的筹集、调度、使用、管理和效益情况,结合实地走访调查、银行取证和往来款项核对等审计方法对民生资金进行跟踪审计。随着民生扶贫政策的“含金量”越来越高,以及社会公众希望惠民政策可以实现公平正义,确保民生扶贫资金可以让更多的人从中获益,使得更多的贫困县、贫困村摘帽、脱帽。社会价值方面,任何政策的制定和项目的执行都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确保项目目标的实现是社会价值的重要体现。民生扶贫政策的服务对象是尚未脱离贫困的广大人民群众,通过走访群众以及问卷调查,体察民情,获得第一手资料,审查相关项目是否达到预定目标,是否使得群众满意,是否有助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价值”维度是民生扶贫资金跟踪审计的最终目标,“形式”和“事实”无论多么尽善尽美,如果没有实现预定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一切都是徒劳无功。做好民生资金跟踪审计工作,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出发点与落脚点,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手段,真正保证民生资金用之于民、用出效益。

6 结论

“形式、事实和价值”三维审计模式、跟踪审计有机融合在民生资金项目的审计过程,为政府审计提供了新的思路。“三维”的审计模式使民生资金审计项目更加注重形式有效、事实落地和价值实现,从而跟踪审计的风险重点更加突出,更好地发挥跟踪审计在民生资金审计中预防、揭示和抵御的功能。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攻坚阶段,对确保国家财政资金的安全和高效使用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但是在实际的审计工作中,正确划分民生资金跟踪审计的形式、事实和价值三个阶段,对审计工作者的职业怀疑和工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仅要掌握基本的审计知识,针对新问题要创新审计思路,改进审计方法。同时,对国家宏观政策目标、微观经济手段必须具有相当清晰地理解。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提出的审计建议要始终以“价值”目标为导向,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社会和谐有序发展。

摘要:针对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16年中央财政扶贫资金将增长43.4%的目标,审计工作者应将民生资金审计作为未来审计工作的重点。跟踪审计“边审计、边整改、边规范、边提高”的特点将会对充分发挥专项民生资金功效起到促进作用。将公共政策审计的“形式、事实与价值”的三维审计模式,应用到民生资金跟踪审计是一个有益的尝试和创新。理论上,“三维”审计创新了民生资金审计的思路和方法;实践上,确保跟踪审计更加重点突出、节约审计成本。

关键词:民生资金审计,跟踪审计,形式、事实和价值

参考文献

[1]詹红梅,于文波.“民生导向”下的民生审计思维[J].财政监督,2011,(13):45-46.

[2]侯全明.“三维”视角下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跟踪审计分析[J].审计研究,2016,(1):22-28.

[3]杨宁.保障性安居工程跟踪审计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5.

[4]钱水祥,金利江.基于绍兴实践的跟踪审计组织管理探析[J].审计研究,2011,(2):17-20.

[5]江任佐,张筱,毕铭悦.基于民生审计导向的国家审计浅析——国家审计服务国家治理的途径[J].财会通讯,2013,(25):84-85.

[6]高翔.政策跟踪审计的定位特点及重点[J].宁波经济:三江论坛,2013,(7).

[7]陶振华.国家治理视角下民生审计路径初探[C].江苏省“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理论研讨会论文集,2014.

[8]杨锋辉,徐鹤田.基于实践基础上的政策跟踪审计初探[J].审计月刊,2012,(9):4-6.

[9]张海柱.民生取向的公共政策创新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1,(S2):56-62.

上一篇:守护友情作文700字下一篇:人工费增加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