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2024-06-22

城市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精选8篇)

1.城市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篇一

商业银行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指引

(第3次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促进商业银行准确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银行账户利率风险,保障银行体系安全稳健运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等法律法规和银行审慎监管要求,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 本指引所称商业银行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商业银行,包括中资商业银行、外资独资银行和中外合资银行。

第三条 本指引所称银行账户,包括商业银行为非交易目的和为套期保值而持有,表内外所有未划入交易账户的业务合约。

第四条 本指引所称银行账户利率风险是指利率水平、结构等要素的变动所导致银行账户资产、整体收益和经济价值遭受或有损失的风险。

第五条 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是识别、计量、监测、分析和控制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的过程,商业银行进行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应坚持审慎性和客观性原则。

第六条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银监会)依法对商业银行银行账户利率风险实施监督管理,督促商业银行建立健全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框架和体系,维护银行体系安全、稳健运行。

第二章 银行账户划分和业务的账户属性

第七条 商业银行应制定明确的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划分原则或标准,并在业务制度和操作流程中加以确认,在管理系统中予以明确。

第八条 商业银行应结合银监会非现场监管报表中的相关项目,将相关业务按账户划分原则归入相应账户。

第九条 商业银行高级管理层负责银行账户划分和业务的账户属性审批。对于规模较大、属性复杂、利率风险敏感度较高的业务,职能部门提交高级管理层审批前,应逐笔分析并确认业务的账户属性。

第十条 商业银行应保持银行账户划分和业务的账户属性认定标准的相对稳定,调整账户的划分原则和业务的账户属性应遵循严格、审慎的政策和操作流程,不能进行账户间和业务头寸间的随意调整和转换。以下两种情况除外:

(一)当发生突发性流动性风险时,商业银行为避免出现兑付危机而取消银行账户业务套期。

(二)当表内外资产由于不可控因素,遭受突发性不可逆转的损失时,商业银行预期无法进行套期保值而取消银行账户业务套期。如,出现信用风险和中间业务收入短期内骤降使得银行原有套期无法实现的情况。

第十一条 商业银行涉及上述两种情况的账户间或业务头寸间的调整和转换,必须经内部控制程序和市值重估判断,形成相应的执行方案或应急预案,由高级管理层审批后执行,同时报送董事会。

第三章 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类型

第十二条 银行账户利率风险主要有重新定价风险,基准风险,收益率曲线风险和期权性风险四种类型。

第十三条 重新定价风险(Repricing Risk)

重新定价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定息和浮息资产、负债和表外项目等金融工具在重新定价与到期日两个时点上,由于利率变动和现金流重新定价时间差别导致金融工具定价之间存在差异所引发的风险。

第十四条 基准风险(Basis Risk)

基准风险是指由于基准利率工具重新定价的变动和不完全相关性,使得期限或重新定价区间较为接近的资产、负债和表外金融工具的现金流和盈利发生变动而引发的风险。主要表现为利息收入和支出所依据的基准利率变动不一致所导致对银行净息差的影响。

第十五条 收益率曲线风险(Yield Curve Risk)

收益率曲线风险也称利率期限结构变化风险,是指由于收益率曲线形态发生变化,导致对银行整体收益和经济价值产生的不利影响。

第十六条 期权性风险(Optionality)

期权性风险是指隐含在商业银行表内外业务中,由于不对称支付特征给商业银行整体收益和经济价值带来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为银行账户买方的存贷款期限、利率的重新安排和相关业务高杠杆性与期权头寸增加所引发的银行财务风险。

第四章 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和要求

第十七条 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应当与商业银行总体发展战略和整体风险管理体系相一致,并与商业银行的资金状况、盈利能力、规模、业务性质和复杂程度相适应。

第十八条 商业银行应根据本指引,结合组织管理架构、资产负债结构和业务风险特征,制定相应的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政策,明确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的原则、标准、流程和内部控制程序。

第十九条 商业银行应严格按照银监会关于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有关要求,强化内部控制流程,明确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对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的管理职责,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管理体系。

第二十条 商业银行董事会、董事会专门委员会或指定管理层级委员会(如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承担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战略和政策的制定、审批、执行与评估的最终责任。

第二十一条 商业银行董事会或董事会专门委员会承担控制银行账户利率风险对商业银行经营产生影响的最终责任。

第二十二条 商业银行董事会或董事会专门委员会负责审批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授权和职责分工制度,确保高级管理层对银行账户利率风险有全面的理解,并有能力采取必要措施对其进行识别、计量、监测、分析和控制。

第二十三条 商业银行高级管理层应在综合考虑业务发展、技术更新和市场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基础上,制定和执行具体的银行账户利率风险控制政策与程序,有效管理银行账户利率风险,定期对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政策、程序和控制效果进行评估或修订,评估工作至少每年一次,评估结果上报董事会和董事会专门委员会。

第二十四条 商业银行高级管理层应建立银行账户利率风险日常控制和管理的工作机制,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业务头寸的风险限额管理、风险敞口、风险计量系统和标准的管理、资产负债业务或投资组合估值和业绩考核标准的管理、风险管理报告和审查机制的管理。第二十五条 商业银行高级管理层应细化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职责和分工授权制度,明确各职能部门、岗位和人员的权责边界和报告路线。

第二十六条 商业银行高级管理层应确保各部门之间职能的适当分离,严格保证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职能与业务经营职能的独立性,建立账户划分、业务交易和风险控制等职能部门间的防火墙,避免潜在的利益冲突。

第二十七条 商业银行应根据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的实际情况,在业务交易过程中,设置前、中、后台岗位,并确保严格分离,前台交易人员不得参与交易的正式确认、对账、重新估值、交易结算和款项收付,中台监控机制应覆盖前台交易的全过程。

第二十八条 商业银行监事会应对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在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中的履职情况进行监督。

第二十九条 按照《银行并表监管指引(试行)》的相关要求,商业银行在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的制定过程中,应重点考虑并表前后,利率变动引发各附属机构经营状况的改变、风险迁徙和对母行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控制水平的整体影响。

第三十条 商业银行应建立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的报告制度,相关管理部门应定期向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报告银行账户的利率风险和管理状况。

第三十一条 商业银行应加强对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各运营操作环节的人员配置和数据维护工作,在业务存续期内配备充足的交易和维护人员,设置A/B角,确保岗位和人员变动不会对银行账户业务运营的稳定性产生影响。

第三十二条 商业银行应在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政策中实行限额管理制度,建立业务限额管理体系,确定业务风险敞口限额,并经董事会或董事会授权的相关部门审批后施行。

第三十三条 银行账户利率风险限额的建立应在商业银行整体风险容忍度或偏好的范围内,限额的确定应考虑但不限于以下因素:

(一)在整体市场风险管理水平下的利率风险承受和控制能力。

(二)目前的自有资本状况。

(三)交易部门的经营业绩和风险管理部门的控制水平。

(四)银行账户业务的规模、属性和复杂程度。

(五)对银行账户业务每日日终重新估值和风险计量能力。

(六)对银行账户利率风险所作压力测试和事后检验结果。

(七)宏观环境和外部市场的变化趋势。

第三十四条 商业银行应对银行账户中受利率风险影响的业务风险敞口限额进行定期评估或调整,每年不少于一次。

第三十五条 商业银行必须严格遵照银监会《商业银行压力测试指引》的相关要求,结合银行账户已有或预期的业务规模、期限和收益率水平等因素,定期对银行账户中的业务进行各种利率变动场景下的压力测试。

第三十六条 商业银行每年至少应对银行账户划分、银行账户利率风险情况等项目开展一次内部审计,揭示潜在风险点,并提出整改意见。内部审计应涵盖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的所有流程和环节,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一)职能部门是否严格执行既定的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

(二)相关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报告是否及时、准确、有效。

(三)相关风险管理架构、内控制度和实施程序是否足以识别、计量、监测、分析和控制银行账户利率风险。

(四)有关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的信息系统是否有效和完善。

(五)有关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的业务风险限额设置是否恰当。

(六)进行银行账户利率风险压力测试的基本假设是否恰当。

第三十七条 商业银行应将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的内部审计结果报告董事会和董事会专门委员会,并根据有关规定及时报告监管当局。

第三十八条 商业银行董事会和董事会专门委员会应根据内部审计的结果,及时调整和完善有关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的政策和程序,并督促高级管理层采取及时有效的整改措施。内部审计部门应适时对整改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后续审计,并及时向董事会提交后续审计报告。

第五章 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的计量和监测

第三十九条 商业银行应对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的四种主要类型进行计量和监测。

第四十条 对于重新定价风险,商业银行应在合理预期未来利率波动的情况下,充分调整银行账户表内外业务结构,权衡整体收益和风险水平。

第四十一条 对于基准风险,商业银行应合理调整银行账户表内外业务的利率定价方式,定期监控基准利率之间或不同银行产品利差之间的相关程度,定期监控定价基准不一致对银行经营收入和经济价值产生的影响。

第四十二条 对于收益率曲线风险,商业银行应结合业务平均收益率曲线的变动趋势,定期关注并调整银行账户表内外金融工具的规模、期限搭配,防止收益率曲线变动对银行整体收益和经济价值的不利影响。

第四十三条 对于期权性风险,商业银行应充分考虑银行账户业务中隐含期权性风险的独立性和嵌入性特征,依据交易对手行为分析等手段,调节业务头寸,实现套期保值和风险对冲。

第四十四条 商业银行对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的分析方法包括重新定价缺口分析法,久期分析法,情景模拟分析法和EAR法等,商业银行应当但不限于运用上述分析工具计量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状况。

第四十五条 商业银行应针对银行账户所面临的利率风险状况,建立严格、安全、稳健,适合内、外部审计和监管当局评估的风险计量分析管理系统(以下简称系统)。

第四十六条 系统应全面、真实、有效地反映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的总体状况,在保证业务数据来源完整、真实、准确的基础上,充分反映利率变动对商业银行整体收益和经济价值的影响程度,并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持。

第四十七条 系统应使用通行的财务指标和概念,并能以常用的银行账户利率风险分析工具进行监测和分析。如商业银行开发了新的风险监测和分析工具,必须经实证检验通过并提交测试报告后方可投产实施。

第四十八条 系统所设置的假设条件和计量方法,应与银行账户所面临的实际利率风险情况趋同。如需修改系统中的假设条件和计量方法,必须通过高级管理层审批,并在系统日志中反映。

第四十九条 系统能及时反映商业银行所作的压力测试、事后检验结果,以及测试后主要假设和参数的修订日志。

第五十条 商业银行应定期实施事后检验,将系统反映出的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状况与实际结果进行比较,并以此为依据对系统计量方法或模型工具进行调整和修正。

第六章 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的监管要求

第五十一条 商业银行应持续关注银行账户利率风险变化对银行整体收益和经济价值变动的影响,提取与报告期末银行账户利率风险水平相适应的风险准备,并纳入报告期银监会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全面评估体系。

第五十二条 商业银行必须定期测算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状况,并使用标准利率冲击法(±200BP)进行检验。

第五十三条 在对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状况进行标准利率冲击测试中,除平行移动外,商业银行应充分考虑收益率曲线扭曲、倒置等异常变动情景对近期银行净利息收入和中长期银行经济价值变动的影响。

第五十四条 商业银行应对所面临的银行账户利率风险实行相应的资本约束。银监会可根据报告期银行账户中的业务受利率风险的影响程度,要求商业银行计提相应的风险准备。在减少计提风险准备的方案设计中,商业银行可充分考虑增加资本、套期保值或债务重组等财务策略和方式。

第五十五条 商业银行应严格按照银监会《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办法》的规定,对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状况进行定期信息披露。

第七章 附则

第五十六条 农村合作银行、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和外国银行分行等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参照本指引执行。

第五十七条 商业银行应于2010年底之前达到本指引各项要求。第五十八条 本指引由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负责解释。第五十九条 本指引自颁布之日起施行。

2.城市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篇二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风险管理,城市商业银行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 利率形成机制的变化以及与之相伴随的城市商业银行内在盈利模式、定价机制、经营目标和行为的转变, 给城市商业银行带来了诸多风险和挑战, 也是驱动城市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创新的原动力和出发点。

一、利率市场化概述

利率市场的是央行减少对于利率决定的行政干预, 将利率决策权转交到金融机构, 从而由市场供求机制来决定利率水平, 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利率市场化的长远目标是是建立以市场资金供求为基础, 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调控核心, 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 由市场资金供求决定各种利率水平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这一利率机制的形成符合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 有利于落实金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推动我国金融机构之间资源的合理配置, 提升金融机构整体的利率定价水平。

我国利率市场化始于1986年银行间拆借利率的规定, 发展到现在经历了将近20年。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思路是先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利率市场化, 后存贷款利率市场化。而存、贷款利率市场化走的是“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 后短期、小额”的思路。截止到现在, 我国已于1996年6月实现了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市场化, 1999年10月实现了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发行利率的市场化。在存款利率方面允许长期大额协议存款业务, 利率水平由供求双方协商确定, 并于2012年6月8日出台了存款利率上浮10%的规定。2013年7月20日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 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未来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重在完善存款利率市场化所需要的各项基础条件, 稳妥有序地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借鉴国际经验、依据我国前期利率市场化的推进进程, 我国存款利率市场化有可能在3到5年时间内完成。

二、利率市场化对城市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分析

1. 存款成本上升, 盈利能力下降

城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相对较弱, 对利息收入的依赖性较高。利率市场化后, 为了与国有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争夺存款份额, 城市商业银行大都实行高息揽储策略, 在允许的范围内大力提高存款利率, 存款成本上升。如下表二所示的山西城市商业银行晋商银行、晋城银行的各项存款利率从2012年7月到2014年全部上浮到顶, 即基准利率的1.1倍。而在此期间, 国有银行如工商银行等、股份制银行如光大银行的利率上浮幅度明显弱于城市商业银行。另一方面, 城商行规模结构相对较小, 对于贷款客户不具有较强的话语权, 贷款利息率难以有效提升。存贷利差收窄, 净利息收入占比下降。就晋商银行而言, 2012年主营的贷款和垫款收入在当年晋商银行的营业收入中的占比为53.76%, 到2013年竟然只有43.34%。

2. 风险偏好增强, 信用风险加大

在利率市场化和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下, 城市商业银行存款成本上升、盈利能力下降。城商行被迫提高贷款利率或调整资产负债结构, 尤其是资产的配置结构, 将资金更多得配置于高收益的资产。从客户资源和资产业务结构看, 城商行新增授信客户的资源更倾向于中小企业、小微企业、综合经营和资本市场业务等收益较高的领域, 以更高的利率水平作为风险补偿。这些领域收益较高, 但由于信用等级较低, 抵押担保不足, 风险也较高, 城商行的风险偏好将因此上升。这使得城商行贷款资产项目质量整体下降, 增加未来违约的信用风险。从下表可以看到从2012年第四季度到2014年的第一季度, 城商行的不良贷款率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

3. 利率风险上升

利率市场化后, 利率的波动加剧会带来期限错配风险, 表现在两个方面。有的城商行为了增加盈利, 存在“长资产短负债”的结构模式, 资产重定价滞后于负债重定价, 反映在银行的策略中就是通过发行短期理财产品补充长资产的资金需求。据搜狐财经报道, 2014年6月初理财产品中收益率排名前10的银行理财产品有上饶银行、天津银行、广东华兴银行、湖北银行、中信银行、南京银行, 可以看到其中除了中信银行外都是城市商业银行。有的城商行为了规避信用风险, 存贷期限结构严重失衡, 存款结构趋于定期化, 如晋商银行就将两年期以上的定期存款利率上浮1.1倍;资产结构则趋于短期化, 利率敏感性资产大于敏感性负债, 利率的下调制约着城市商业银行的净利差收入, 加大期限错配风险。

4. 流动性风险增加

利率市场化使利率水平由市场的资金供求决定, 影响企业和个人的融资、理财需求及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水平。从城商行负债方面看, 随着利率的波动, 金融脱媒加剧, 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创新和非银行性金融机构的蓬勃发展, 企业和储户本着利润最大化的追求, 储蓄意愿会降低, 城市商业银行存款面临“分流”的压力, 稳定性可能会下降, 引起银行流动性资金供给不足, 引发流动性风险。从城商行资产方面看, 为了规避利差缩窄带来盈利下降的风险, 银行会增大流动性低、收益性高的资产, 流动性资金需求增加。随着利率浮动区间的扩大, 流动性赤字会扩大, 银行流动性缺口的可预测性更加困难。对于存款规模相对较小、同业负债依存度高的城市商业银行, 头寸管理难度加大。此外, 当银行存在资金利率缺口时, 利率的变化将会对银行利率资产和负债产生影响, 进而影响银行的资产负债流动性。

注:数据来源于银监会网站

5. 资本管理难度加大的风险

银监会2012年6月8日颁布, 2013年1月1日实施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 (试行) 》规定2016年底前系统重要性银行和其他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要求分别达到11.5%和10.5%。城市商业银行不属于系统重要性银行, 其资本充足率要达到10.5%, 与过去8%的监管要求相比, 对资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利率市场化后, 城商行信贷资产风险加大, 违约率增加, 风险加权资产增大, 要求资本额随之增加。如晋商银行2012年资本充足率为15.4%, 2013年为11.27%, 下降的原因主要是2013年的风险加权资产与2012年相比上涨了64.7%。

城商行获得资本的方式主要有两类:一是依靠股本, 即通过增资扩股方式补充资本;二是依靠银行盈利, 通过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等方式补充资本。利率市场化后, 城商行净利差收窄, 中间业务收入未能弥补利息收入减少的部分, 银监会等监管部门通过140、127、及8号文连续加大对同业业务的监管, 短期内银行利润可能下滑。随着存款利率的完全放开, 城商行的利润空间更加狭窄, 城商行通过银行盈利弥补资本的方式会受到挑战。通过股本补充资本, 要承受原有股东控制力分散和每股收益下降的压力;要受到城商行规模较小不符合IPO条件, 难以上市融资以及不能发行优先股的影响。为此, 城商行的资本管理面临困难加大的风险, 充满着未知。

三、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城市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措施

针对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面临的各种风险, 城商行可以借鉴国外商业银行, 尤其是国外中小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经验, 转变风险管理念, 采取风险管理措施变挑战为机遇。

1. 完善存贷定价体制, 改变盈利模式

首先城商行应该提高自主定价能力。城商行定价体系要与客户关系管理相结合, 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定价理念, 走个性化发展道路。存款定价体制要依据客户与银行的关系, 客户给银行带来的综合效益;依据银行自身的资产负债状况、同业拆借利率状况、市场资金流动性状况等采取分客户、分阶段定价的策略, 而不是盲目的一浮到顶或随波逐流。同时要发展与农商行、储蓄银行的关系, 拓展同业业务等其他资金来源。

其次城商行应该加快业务创新。改变传统的靠规模增长、存贷利差和同业资产业务等表内资产的盈利方式, 逐步向创新和发展表外的模式拓展拓宽盈利空间。把握利率市场化带来的机遇, 加快业务创新, 打造特色业务, 完善投资策略, 发展和争取基金托管、基金代销、保险代销、第三方存管、债券承销、主承销、信托服务、金融理财、咨询等风险很小、服务于高端客户且易于培养客户忠诚度的中间业务形式。培育和创新个人金融业务、私人银行业务、小微金融、科技金融、国内保理、金融融资租赁、金融衍生工具等具有特色的服务和盈利领域。完善和开拓网上银行、手机银行与手机App、电子商务等电子银行业务。

最后城商行应加快经营模式转变和创新。城商行不应注重资产规模和经营范围的扩展, 要依据自身的地缘、区域优势和灵活性优势, 实施和推进差异化经营模式, 打造多元化的盈利模式。在发展分支行和营业物理网点的同时, 要大力发展社区金融, 贴近客户, 24小时服务客户, 满足社区客户的诉求, 降低成本, 增加盈利。

2. 强化信用风险管理体系, 注重风险偏好管理

首先城商行应改进信用评价体系。在对客户进行信用评价时应把利率市场化因素对客户行为的影响纳入分析之中。城商行要尽职调查和审查客户的财务、行业状况、管理风格、经营方式、经营状况、技术等信息和资料, 规避信息不对称性所造成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重点审查利率波动对客户财务状况、经营成本等形成的影响。同时, 要关注客户从非金融机构融资的资金额度、资金价格、担保情况等, 尤其在客户从非金融机构融资未纳入央行信用评级体系之时。

其次完善担保措施, 发展金融衍生业务。针对不同客户, 制定差异化的担保模式, 有选择地实施简化环节、批量登记等方式, 积极探索、创新小企业、小微企业、科技成长企业的担保方式。针对违约风险客户, 通过创新信用违约掉期 (CDS) 等衍生品, 转移信用风险。

最后城商行应该完善风险偏好体系。国外商业银行的风险偏好体系普遍较完善, 涵盖各种风险。如澳大利亚国民银行设置了风险偏好总监专岗和风险偏好工作小组, 并要求包括利率风险相关部门在内的每个业务部门负责人专门负责各自的风险偏好程序开发, 以推动风险偏好约束的落实。城商行借鉴国外风险治理组织架构的经验构建积极型风险管理模式, 在充分识别、准确评估风险的基础上, 从工作机制、共享平台和考核评价等多个方面加强全面风险管理, 提高对风险相互转化的识别能力。

3. 重视利率风险管理, 完善利率风险对冲工具

城商行应建立利率风险管控机制。城商行应在原来风险管理的基础上设立专门的利率风险管理部门或利率风险岗位, 对利率风险进行统一管理。建立集中的利率风险敞口监控平台, 加强对利率风险的动态监测分析, 制定严密的风险管理规程和监控约束机制。引入高水平专业人才加强对市场各种国际国内宏观信息的收集, 借用信息分析软件和分析技术做好对市场利率变化的分析, 得出较为精准的利率波动预测。利率风险管理部门定期对敏感性资金头寸、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定期评估和监测通过内部报告机制, 将缺口状况等重要信息及时提供给管理者。管理者与决策者应依据报告而来的信息, 针对利率波动的趋势, 综合运用敏感性缺口管理、持续期缺口管理、敏感性分析等工具, 增强利率风险计量能力。

城商行应完善利率风险对冲和套期工具。城商行在自身规模、技术、能力、资源、人才等条件逐步具备的前提下, 应积极探索运用金融利率衍生工具如利率远期协议、互换、利率期货、利率期权等进行风险对冲。通过不断完善利率风险对冲策略, 转移和降低利率风险。引入金融衍生工具对冲, 城商行需重视利率的技术管理, 通过内部培训和外部引等路径培养专业的利率风险管理人才, 结合其他各部门的配合, 提升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能力。

4. 引入流动性风险管理工具, 增强流动性风险应对能力

城商行应强化对流动性风险的应对能力。城商行应加强对系统流动性风险监测和分析, 提升对流动性风险的快速反应能力, 及时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加强对表外业、并表业务、理财业务、资产证券化、衍生交易和选择权履行对流动性影响的监测和管理, 并不断总结实践经验, 提高城商行的流动性应对和管理能力。

对城商行应该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工具的建设。城商行要以2014年3月1日起实施的《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 (试行) 》为契机, 积极推进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资金比率的上报和使用, 提高数据准确性。加大对银行资产负债的结构状况、期限、现金流匹配状况实施管控。密切监测并采用压力测试分析存款利率波动、金融脱媒对存款期限结构、核心存款的稳定性、存款流失率的影响。通过创新同业存单、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信贷资产证券化、抵押支持证券 (MBS) 和担保债务凭证等, 提高产品定价能力和资产的可变现能力。

5. 降低风险资产数量, 增加资本补充途径

城商行应调整资产结构, 降低风险较高的资产, 增加风险较低的资产。通过建立全面风险管理系统, 采用内部计量模型和高级计量法评定操作风险和市场风险。通过调整资产结构和类型, 逐渐缩减信贷资产的比重, 提高非信贷资产和投资的比重。通过贷款打包出售、信贷资产证券化等方式降低和转移信贷资产的风险。

城商行应增加多种资本来源。除了通过跨区域发展扩大规模, 提高增资扩股和发行优先股的能力外, 还可通过增加银行盈利或降低分红比例的途径增加资本留存。此外, 银行的资本构成并不是只有核心资本, 还可通过发行次级债券、计提一般准备等方式拓宽资本补充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吴春晓, 冯明亮, 王静.利率市场化环境下邯郸银行的应对策略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 2014, (1) :51-52.

[2]李菁.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城市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变研究[J].中国外资, 2014, (1) :36.

[3]关沁晖.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风险控制的对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4, (3) :43-44.

3.论城市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 篇三

关键词:贷款;风险;信用

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是银行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决定了银行的生死存亡。近年来,由于市场经济下行,银行信贷资产不良频出,加强信贷风险的管理便成了城市银行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直接关系到了城商行的生存与发展。作者结合多年城商行的从业经验,从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成因着手,提出了治理信贷风险的相关措施。

一、贷款风险的种类

贷款风险,主要是指银行贷放出去的款项,借款人到期不能偿还而形成逾期、呆滞或呆账,使银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

银行贷款风险一般五级分类,银行主要依据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即最终偿还贷款本金和利息的实际能力,确定贷款遭受损失的风险程度,将贷款质量划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类的一种管理方法(其中后三类称为不良贷款)。

二、信贷风险的成因

信贷风险的成因主要从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两个方面。

1.外部环境因素

(1)经济下行期,企业经济效益下降,直接影响到银行贷款资产的安全。据统计,去年某省国有、乡镇集体企业中的困难企业面达到55%,国有企业亏损面达到50.8%,其结果必然会相应地影响到银行的贷款资产质量。近年来,企业经济效益的下降也是银行不良贷款不断增加的一个直接原因。

(2)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滞后是银行信贷风险扩大的又一重要因素。由于企业破产失业救济制度没有完善起来,因而银行贷款风险无法直接分散和转移。企业与社会的问题没有解决,直接导致企业把生产所需资金的缺口留给银行贷款解决,形成贷款风险压力。企业保险制度不健全,使银行无法保全贷款资产的安全性,增加了损失的概率。

(3)法律制度约束不力,同样是银行贷款风险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从某种程度上说,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和法制建设的时间尚短,不论是公民或企业的法律意识,还是国家的立法、执法,都不尽如人意。银行常常在运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时,受到挫折。

(4)社会信用监督机制不健全,企业逃废债现象严重,加大了银行的信贷风险。由于我国目前缺乏一套完善的社会信用监督机制,逃债者得不到法律和社会的制裁,廉价的逃债成本成为企业逃债的直接原因。造假、欺诈、逃债、赖债等现象层出不穷,使得我国金融市场的诚信资源遭到了非道德主义的侵袭,社会信用出现了严重的滑坡和流失,信用已成为最稀缺的资源。

2.银行自身因素

(1)信贷管理机制不健全。就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而言,贷款的审批和发放主要凭借个人主观意愿,无论是贷前调查还是贷时审查,都缺少科学而完整的客观评价以及完善的贷后检查工作。

(2)信贷管理方法和手段落后。城市商业银行在进行企业信用分析时,采用定性方法者较多,缺乏系统科学的定量分析。信用风险分析主要停留在传统的比例分析阶段,缺乏在统计分析和人工智能等现代科学方法基础上的信用风险量化测量工具,如缺乏对企业违约风险分析模型、企业破产失败预警模型等科学定量模型的开发和使用。对企业信用等级的评定也主要是由各个银行自己进行,评级的主观性强。另外,我国商业银行的电子化起步较晚,很多银行缺乏关于企业完整信息的数据库。

(3)缺乏高素质人才。信贷工作对于人才的要求其实较高:既懂银行业务,又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既有深厚、渊博的经济、金融、法律知识,又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既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又要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而当前的信贷专业人员距离这些要求有较大的差距,多停留在关系营销的阶段,是造成了信贷风险不可控的原因之一。

三、加强信贷风险管理的措施

1.健全我国的信用体系

对于商业银行,假如借贷者的信用意识增强,发生道德风险的概率就会减小,可以降低借款者违约的概率,从而降低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从根本上提高了商业银行控制信贷风险的能力。

2.把好贷前审批关,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在贷款审批发放前,审批人要全面考察企业、项目风险状况,既侧重眼前风险,又要重视风险预测,严格掌握贷款发放标准,落实贷款发放条件。首先要重点审查客户的经营情况、信用状况,判断客户的还款意愿、还款能力及其变化趋势;其次再考虑第二还款来源情况,审查保证人是否具备担保能力,担保意愿是否真实,抵押物的设定是否合理,确保抵押的合法性。在此基础上综合评价资本收益情况,结合行业、地区、客户信贷风险积累情况,决定是否发放贷款。

3.规范信贷操作流程

规范的信贷业务操作制度一般包括贷前调查、贷款审批和贷后管理三个部分。将信贷业务“三查”制度细化升级,以客户现金流量分析和客户还贷能力的判断、预测为信用风险度量尺度。保证信贷业务高速度、高效益、高质量发展。

4.不断完善和优化信息管理系统

配备专门力量采集经济、金融、法律、行业政策等宏观信息,与信贷经营部门日常收集到的客户基本信息以及五级分类工作中積累的借款人、保证人的有关资料等微观信息结合起来,建立统一的信息管理系统,对掌握的信息进行统一加工、管理,并及时更新;理顺信息传输渠道,提高信息流转速度和经营管理运作利用效率,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以及风险管理和科技应用一体化、标准化、规范化,使系统信息为信贷风险管理提供快捷、准确的信息支持。

5.加强信贷人员的素质

应加强对信贷人员的培训,使其及时了解我国经济发展的市场化进程,了解外部经济环境发生的变化,强化信贷风险防范和控制意识,及时掌握金融、法律等领域的前沿知识,熟悉科技手段在金融工作中的应用技能,成为商业银行加强信贷风险管理,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全面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和经营效益的中坚力量。

4.浅析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篇四

班级:13经济学六班 姓名:钟子龙 学号:20*** 【摘要】商业银行的性质决定了商业银行是一个不同于其他工商业的特殊企业,其突出特点是高风险性。针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现状展开分析,然后找出可行有效的完善方式,对于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具有有积极的意义。【关键词】商业银行 风险分析 风险管理

当今社会的经济领域中,只要涉及到不确定因素的经济行为,都可能会产生难以预料的结果,这些不确定性因素就可以被统一划入风险的范畴。具体而言,商业银行的风险即由于不确定因素而导致的银行在资金融通过程中所取得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的偏离,从而出现损失或获得额外收益的可能性。

一、我国商业银行现状及存在风险分析

商业银行在运营过程中出现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这些风险源自商业银行所经营的所有业务,其影响因素来自于外界经济环境的多个层面。就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的主要问题而言,不良贷款、银行内部违规操作、过度投机等问题都时有发生。从风险成因角度看,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主要可以划分为如下三类:

1、信用风险

所谓信用风险,是指借款人没有按照协议要求足额按时偿还商业银行发放贷款,从而导致银行难以按照预期实现资金补偿,并最终蒙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信贷风险是商业银行面对的主要风险之一,2008年以美国为中心爆发的经济危机,就是源于贷款信用问题。由于美国金融机构未能有效执行对于贷款申请人的审核标准,直接向大量没有还款能力的客户发放贷款,从而致使银行表面盈利期望值上升,而坏账大幅度增加,迫使美国政府举债为金融部门作担保,并进而导致金融恐慌,引发金融危机。从我国目前的商业银行运行状况来看,其信用风险除了会在一定程度上出现同美国一样对于信贷信用控制不到位,以及不良贷款问题以外,银行业市场份额过于集中和资本充足率偏低等问题也同样不容小觑。从我国银行业结构角度看,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市场中占据着垄断性的主导地位,而四大国有银行的经营方式上又存在着很大的一致性,这又间接导致了整个银行行业缺乏灵活经营的调整余地,使得风险分散性大大削弱,直接影响银行信贷资产安全性。

2、利率风险

中国特有的文化背景和经历,决定了计划经济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我国在利率方面一直没有完全放开,彻底实现利率的完全自由浮动。这种控制利率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我国针对现行的经济状况进行宏观调控,也能够做到有效地对金融危机的影响作出抵御,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总体的安全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对于商业银行的运营而言,计划经济的利率会为日常运营带来一定的风险。20世纪末央行连续8次下调利率,而2007年更是在一年之间连续5次上调,除此以外,政府对银行的经营行为还有多层限制,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我国商业银行在利率领域的风险。然而中央银行对于利率的调整不像经济社会,可以对其采用相应的数学方法分析趋势,因此商业银行就难以针对利率的调整做出及时的应对,更不能根据中央银行利率政策的变动走势适时调整自身资产负债结构,进而致使资产负债结构严重失衡,在利率调整时遭受损失。

3、操作风险

银行提供服务的主体是人,其服务的提供方也是人,而存在人的因素的地方必然会存在操作风险。目前,我国几家主要的商业银行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国有背景,因此在人事调动、激励机制等方面都还残留有以前的部分问题。同时各种各样不恰当的操作流程仍然在很大范围内存在,这也给银行业务带来了不小的负面影响。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中仍然存在大量不够明确的操作,这些操作流程无论从过程上看,还是从操作结果的审核上看都缺乏必要的硬性规则和衡量办法,这就为银行机构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操作风险。而同时我国金融机构本身在很大程度上有别于国外的金融机构而颇具中国特色,这也使得目前银行的学习和完善工作举步维艰,很多国外现成的经验和规则都难以引入,也成了一个消灭风险的障碍。

二、我国商业银行提升风险管理的举措分析

虽然目前商业银行已经在风险管理领域有所举措,但是鉴于我国经济体制自身的特征和发展成熟程度,想要进一步规避风险,还需要更深一步的探究和学习。将具体而言,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加深工作:

1、信用规则的完善

规则的明确,可以尽量减少银行在实际操作中的灰色地带,进一步增强银行自身的安全性,同时对于整个行业的透明化以及客户业务接洽的透明化也有着积的意义。2008年美国的金融危机,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没有能够有效执行银行里对于贷款申请人的信用审核,从而导致了大量次级贷款的发放,以及最终大面积的坏账,迫使政府出面干预的结果,而同样的问题也存在我国银行领域。鉴于我国主要的四家商业银行都曾经是国有企业,并且一直到现在都仍然采用了国家控股的公司治理方式,因此在其行为方式也更多留存有以前国有企业的印记。在对信用进行审核的过程中,银行普遍对于贷款申请人采取了不同的态度。对于信用的认定,通常是以贷款申请者的背景,尤其是政治背景为依据的,这就极大地阻碍了民营经济的发展。虽然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都出台了不同程度扶持民营经济的贷款政策,其中也包括了很多面向个体的小额贷款政策,但是从办理的流程角度和扶持力度上看,并不能说达到了完善信用评价体系的目的。在实际工作中,建议建立起联网的信用评价体系。尤其是针对更为广泛的大众而建立起完善的资金流通监控制度,可以进一步了解到每个经济个体的信用状态。对贷款信用的考证,应当从平时开始,包括现金的流转以及信用卡的结算等方面,而不应当从贷款申请的时候才开始对信用展开考评。

2、健全经济趋势预测

对于利率风险的规避,从商业银行的角度而言没有更为合理的方法。我国计划经济为本的经济体制,也不可能有所改变,因此由中央银行发起的利率变动,也难以通过任何可控途径进行预测,这为我国商业银行带来了很大的被动性。但是在整体宏观经济环境中,还是可以从一定程度实现预测。在实际工作中,建议商业银行更多投身于经济研究,这不仅仅对于银行自身的发展至关重要,对于国家的发展也有积极的意义。因此建立起完善的信息反馈闭环对于改进操作规范至关重要,而规范的完善对于提升银行体系风险抵御能力的作用不言而喻。其次还应当落实各种规范,以自动化办公为辅助,尽最大可能服务业务办理流程和工作流程,一方面为工作过程留下可以参考的数据,另一方面也能有效规避风险。

三、结论

商业银行的风险来自于其内部工作和外部环境的方方面面,想要实现完全规避是不可能的,只有充分利用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每一个环节,才能切实的回避风险及限制风险可能带来的不稳定性。当然,在实际工作中也要不断地改善,才能取得相对理想的喜人效果。

参考文献

[1] 梁琪,《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度量研究》,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年版。[2] 王爱丽,《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风险防范对策研究》,河北大学2009年版。

[3] 邹新月,《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统计与纳什均衡策略》,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4] 孔艳杰,《中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全过程控制研究》,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6年版。

5.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答案 篇五

1、银行业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是()(8.33 分)

✔ A 市场风险

✔ B 信用风险

✔ C 操作风险

✔ D 战略风险 正确答案:B 多选题

1、风险的特征包括()(8.33 分)

A 隐蔽性

B 加速性

C 可控性

D 扩散性

正确答案:A B C D 

2、市场风险的类别包括()(8.33 分)

A 利率风险

B 汇率风险

C 股票价格风险

D 商品价格风险

正确答案:A B C D 

3、商业银行风险监管的核心指标分为哪三个层次?()(8.33 分)

A 风险水平

B 风险迁徙

C 风险抵补

D 风险消耗

正确答案:A B C 

4、风险管理体系包括()(8.33 分)

A 组织系统

B 信息系统

C 预警系统

D 监控系统

正确答案:A B C D 

5、我国银行业的操作风险可以分为哪几类()(A 人员

B

8.33 分)内部程序

C 系统

D 外部事件

正确答案:A B C D 

6、柜面操作风险的特征包括()(8.33 分)

A 内生性

B 多样性

C 可控性

D 损失的不确定性 正确答案:A B D 

7、银行柜面操作风险的表现形式包括()(8.33 分)

A 操作失误型

B 主观违规型

C 内部欺诈型

D 外部欺诈型

正确答案:A B C D 

8、制定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是为了加强对商业银行风险的()(A

8.33 分)识别

B 评价

C 预警

D 控制

正确答案:A B C 判断题

1、巴塞尔委员会规定,银行资产负债的流动性比率不得低于25%。(8.33 分)

✔ A 正确

✔ B 错误

正确答案:正确

2、累计外汇敞口头寸比例为累计外汇敞口头寸与资本净额之比,不应高于15%。(8.33 分)

✔ A 正确

✔ B 错误

正确答案:错误

3、核心负债与负债总额之比,不应低于()(8.37分)

6.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论文 篇六

关键词: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制度

银行业作为高风险行业,其风险贯穿于银行经营活动的全过程。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水平大幅提高,但仍与国外优秀商业银行存在一定差距。而随着国内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多样化的融资渠道使商业银行失去越来越多资信等级较高的贷款客户,整个信贷市场的平均客户质量呈下降趋势,给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造成巨大的风险隐患。为了获取利润,商业银行被迫参与到信息不对称且风险复杂多变的信贷市场中,并展开了激烈的竞争,这给我国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当前国内外激烈的竞争环境下,研究我国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问题有着重要意义。

一、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的基本概述

(一)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的内涵

贷款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因受各种事先无法预料的不确定性因素影响,使得银行的贷放资金无法按期收回本息和正常周转或其他原因而使商业银行遭受资金损失的可能性。贷款业务是银行的主要业务,因此,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就是贷款风险。

(二)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的内容

一是信用风险。信用风险通常是指在贷款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使借款人不能按时偿还贷款,造成银行贷款本金及利息损失的可能性。二是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金融领域中最常见的风险之一,它通常是指市场变量变动而带来的风险。三是操作风险。操作风险是指金融机构因不完善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外部事件等所造成损失的风险,包括道德风险、技术风险、模型风险等。四是其他风险。其他风险主要包括流动性风险、法律风险、政治风险、政策风险、偶然性风险。

二、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制度的问题分析

(一)贷款风险评价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是我国商业银行在对借款人进行评估时,更多是考量借款人过去的状况,常常忽视其未来归还债务的能力。受评对象过去的财务和非财务指标是银行考量的主要内容。二是忽视各个指标之间的关联,缺乏整体识别与判断。实际上,仅是单独分析某一个指标是无法正确判断受评对象信誉等级的,只有把各种因素相互联系起来分析,将这种相互影响的因素考虑进来,才能做出合理的判断。三是对现金流量指标缺乏预测和应用。我国银行内部信用评级方法基本没有涉及现金流量的预测,所以也就无法准确评估其未来真实归还债务的能力。

(二)贷款审批制度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虽然对信贷前、后台岗位职能进行了分离,“审贷分离”却还不够彻底,后台审查审批部门人员虽然工作上要向上一级审查审批部门汇报,却仍受本行领导的行政管理,实际上是出现了双重领导的模式,必然令信贷审查和决策工作无可避免地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我国商业银行实行的是行长负责制,各级行长既要对经营业绩负责,又要对风险管理负责,但在现行偏重对经营业绩指标考核的激励机制下,各级行的行长往往为了追求经营业绩,而难免不对本行负责审批的风险管理人员施压,影响他们的判断和决策。因此,从现有的贷款审批制度来看,并没有真正规避“审贷合一”的问题。

(三)贷后风险监管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是贷后监控流于形式。在我国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的全过程中,普遍重视贷前调查、贷中审查两环节,却经常忽略对贷后监管工作质量的把握,往往将其形式化。二是缺乏配套的激励机制。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还普遍缺乏对贷后管理工作的激励机制,使信贷业务人员片面追求信贷营销业绩的提高,而对贷后管理工作却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缺乏有效的贷后风险管理手段。我国商业银行在贷款风险管理的贷前和贷中两个环节,将客户信用评级制度、设定抵押担保条件等措施视作防范、控制风险的主要方法,但在贷后环节却缺乏有效措施来监控风险,弥补在贷前和贷中可能存在的道德风险、操作风险等。

(四)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存在的问题

与国外商业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存在严重不足,主要表现为我国商业银行呆帐准备金存在提取水平过低、提取范围过窄、呆帐核销控制过严及银行对准备金的提取和核销缺乏自主使用权的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呆帐准备金提取和坏帐核销制度一直执行1988年财政部颁发的《关于国家专业银行建立呆帐准备金的暂行规定》,虽经历数次修改,但内容变化不大。呆帐贷款核销要报财政和税收部门审批,可以核销的贷款也仅限于借款人破产、死亡、遭遇重大自然灾害和国务院专案确定可核销的逾期贷款等,呆帐准备金本来就提取不足,提取之后又难以核销,导致了不良贷款比率居高不下。

(五)贷款风险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是没有形成全员的贷款风险管理文化。业务部门特别是一些基层业务人员,对风险管理有抵触情绪,误认为业务多风险自然就大,风险管理会限制其业绩的实现。二是缺乏专业人才。贷款风险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以现代管理学、经济学、数理统计学的知识为基础,而且还引入了系统工程学等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要求从事风险管理的人员具备较高的素质。而我国商业银行缺乏对相关专业人员的培养,致使我国商业银行在贷款风险管理思想和水平上与国际同业存在不小的差距。

三、完善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制度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贷款风险评价制度

一是要完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级流程。我国银行应进一步细化和完善信用评级流程,按照规模和行业制定不同的信用风险评价标准,杜绝“一刀切”。二是要合理定价风险。风险定价与客户风险评级正相关,客户信用风险越高,风险定价就越大。银行的具体操作时,不仅要考虑风险级别的违约概率来确定具体风险溢价,也应衡量在该级别发生违约时的预计损失。三是要建立客户价值指标。我国商业银行急需建立客户价值指标体系,以便能够充分认识客户价值,挖掘客户价值,提高客户管理水平与核心竞争力。

(二)健全贷款审批制度

针对我国贷款审批制度的不足,要建立垂直型风险管理组织架构,使业务风险管理线由总行进行独立地垂直管理。具体做法是,在总行设立授信审批部门,作为业务风险管理线的“源头”,并在各分行和二级分行设置相应的授信审批分部。在人员设置上,将负责信贷业务评级授信、审查、审批工作的人员全部归入该部门,具体工作由不同人员负责,各负其责、互相制约,以保证其工作的独立性。在管理流程上,所有的授信审批分部都由总行授信审批部门垂直领导,下一级授信审批分部直接向上一级授信审批分部汇报工作,同时将相关信息反馈给其所在行的负责人。

(三)建立贷后风险监管制度

一是实行信贷资产多级分类。《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贷款风险分类提出了较为具体的细分要求。按照我国监管部门的要求,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普遍执行信贷资产质量五级分类制度,这不仅与《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而且从银行自身防范风险和加强信贷管理的要求来看,五级分类也是不够的。二是要组建专职贷后风险管理部门。我国商业银行应在二级分行及以上机构设置隶属贷款风险管理部门的独立的贷后风险管理部门,专职负责对贷后风险进行监控和管理。三是建立贷后管理考核机制。贷后管理考核机制包括针对各级行和信贷业务具体执行人员两部分内容。

(四)建立贷款风险补偿机制

一是要完善贷款呆账准备金的提取制度。建立呆账准备金就是形成这种物质基础的合理方式。由于呆账准备金是银行基于对贷款可能损失的分析、判断,属于带有估计性的会计事项,因此准备金的计提应符合审慎会计原则的要求,即计提呆账准备金一要做到及时,二要做到充足开拓资本的补充渠道,努力提高资本充足率。我国商业银行目前普遍存在资本金不足、资本充足率偏低的现状。具体措施从内部方面看,收益留存是商业银行充实资本最便捷最廉价的途径。从外部方面来看,外部资本的增加包括普通股、优先股、次级债券等。另外,还可以通过发行长期次级金融债券补充我国商业银行附属资本是提高资本充足率最为现实的途径之一。

(五)完善贷款风险保障制度

从宏观角度看,要保证银企双方都能在法律范围内运作。对借款人,能独立自主的运作贷款资金,取得最大效益。对银行,保障能安全、合理的发放、回收信贷资金。从微观角度看,首先,放贷时要求借款人以受信额度为标的向保险公司投保保证险,并作为贷款条件之一,一旦发生保险事故,由保险公司代为偿还,以保证银行资产安全;其次,要求借款人向银行预交贷款违约金或风险保证金,如果借款人完全履行合同,则银行全额奉还并附带相应利息,否则,银行除清收全部贷款本息外,还可将违约金作为罚金处理,从而增加对借款人的信用约束力;最后,银行自身要在完善贷款审查体系的基础上,强化内部稽核,建立健全风险管理责任制。

参考文献:

[1] 唐旭,《现代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xx年

[2] 魏国雄,《信贷风险管理》,中国金融出版社,20xx年

[3] 毛愫磺,《美国次贷危机与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当议》,《商场现代化》20xx年第569期

[4] 李贤,《治理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思考》,《商业文化》20xx年第12期

[5] 李平叶,《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原因探析》,《经济师》20xx年第12期

[6] 张茂荣,韩健,《论改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必然性和可行性》,《经济研究导刊》20xx年第19期

[7] 柴用栋,《商业银行流动资金贷款的风险与方法》,《经营管理》20xx年第10期。

[8] 何桦,《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经营中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中国城市金融》20xx年第2期。

7.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浅析 篇七

一、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现状分析

商业银行在运营过程中出现的风险,其影响因素来自于外界经济环境的多个层面。就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的主要问题而言,不良贷款、银行内部违规操作、过度投机等问题都时有发生。从风险成因角度看,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主要可以划分为如下三类:

(一)信用风险

所谓信用风险,是指借款人没有按照协议要求足额按时偿还商业银行发放贷款,从而导致银行难以按照预期实现资金补偿,并最终蒙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信贷风险是商业银行面对的主要风险之一,2008年以美国为中心爆发的经济危机,就是源于贷款信用问题。由于美国金融机构未能有效执行对于贷款申请人的审核标准,直接向大量没有还款能力的客户发放贷款,从而致使银行表面盈利期望值上升,而坏账大幅度增加,迫使美国政府举债为金融部门作担保,并进而导致金融恐慌,引发金融危机。从我国目前的商业银行运行状况来看,其信用风险除了会在一定程度上出现同美国一样对于信贷信用控制不到位,以及不良贷款问题以外,银行业市场份额过于集中和资本充足率偏低等问题也同样不容小觑。从我国银行业结构角度看,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市场中占据着垄断性的主导地位,而四大国有银行的经营方式上又存在着很大的一致性,这又间接导致了整个银行行业缺乏灵活经营的调整余地,使得风险分散性大大削弱,直接影响银行信贷资产安全性。

(二)利率风险

中国特有的文化背景和经历,决定了计划经济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我国在利率方面一直没有完全放开,彻底实现利率的完全自由浮动。这种控制利率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我国针对现行的经济状况进行宏观调控,也能够做到有效地对金融危机的影响作出抵御,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总体的安全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对于商业银行的运营而言,计划经济的利率会为日常运营带来一定的风险。20世纪末央行连续8次下调利率,而2007年更是在一年之间连续5次上调,除此以外,政府对银行的经营行为还有多层限制,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我国商业银行在利率领域的风险。然而中央银行对于利率的调整不像经济社会,可以对其采用相应的数学方法分析趋势,因此商业银行就难以针对利率的调整做出及时的应对,更不能根据中央银行利率政策的变动走势适时调整自身资产负债结构,进而致使资产负债结构严重失衡,在利率调整时遭受损失。

(三)操作风险

银行提供服务的主体是人,其服务的提供方也是人,而存在人的因素的地方必然会存在操作风险。目前,我国几家主要的商业银行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国有背景,因此在人事调动、激励机制等方面都还残留有以前的部分问题。同时各种各样不恰当的操作流程仍然在很大范围内存在,这也给银行业务带来了不小的负面影响。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中仍然存在大量不够明确的操作,这些操作流程无论从过程上看,还是从操作结果的审核上看都缺乏必要的硬性规则和衡量办法,这就为银行机构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操作风险。而同时我国金融机构本身在很大程度上有别于国外的金融机构而颇具中国特色,这也使得目前银行的学习和完善工作举步维艰,很多国外现成的经验和规则都难以引入,也成了一个消灭风险的障碍。

二、我国商业银行提升风险管理的举措分析

虽然目前商业银行已经在风险管理领域有所举措,但是鉴于我国经济体制自身的特征和发展成熟程度,想要进一步规避风险,还需要更深一步的探究和学习。

将具体而言,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加深工作:

(一)信用规则的完善

规则的明确,可以尽量减少银行在实际操作中的灰色地带,进一步增强银行自身的安全性,同时对于整个行业的透明化以及客户业务接洽的透明化也有着积的意义。

2008年美国的金融危机,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没有能够有效执行银行里对于贷款申请人的信用审核,从而导致了大量次级贷款的发放,以及最终大面积的坏账,迫使政府出面干预的结果,而同样的问题也存在我国银行领域。鉴于我国主要的四家商业银行都曾经是国有企业,并且一直到现在都仍然采用了国家控股的公司治理方式,因此在其行为方式也更多留存有以前国有企业的印记。在对信用进行审核的过程中,银行普遍对于贷款申请人采取了不同的态度。对于信用的认定,通常是以贷款申请者的背景,尤其是政治背景为依据的,这就极大地阻碍了民营经济的发展。虽然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都出台了不同程度扶持民营经济的贷款政策,其中也包括了很多面向个体的小额贷款政策,但是从办理的流程角度和扶持力度上看,并不能说达到了完善信用评价体系的目的。

在实际工作中,建议建立起联网的信用评价体系。尤其是针对更为广泛的大众而建立起完善的资金流通监控制度,可以进一步了解到每个经济个体的信用状态。对贷款信用的考证,应当从平时开始,包括现金的流转以及信用卡的结算等方面,而不应当从贷款申请的时候才开始对信用展开考评。

(二)健全经济趋势预测

对于利率风险的规避,从商业银行的角度而言没有更为合理的方法。我国计划经济为本的经济体制,也不可能有所改变,因此由中央银行发起的利率变动,也难以通过任何可控途径进行预测,这为我国商业银行带来了很大的被动性。

虽然如此,还是应当注意到我国计划经济的本质是要保护国家的发展以及正常的经济运行,因此如果从更为宏观的经济层面进行分析,对利率的变化虽然难以实现精准预测,但是在整体宏观经济环境中,还是可以从一定程度实现预测。在实际工作中,建议商业银行更多投身于经济研究,这不仅仅对于银行自身的发展至关重要,对于国家的发展也有积极的意义。构建起更为完善的经济模型,甚至是以多个学科为基础的多个模型,有助于深入了解我国乃至世界的经济走势,并有可能借以预测到中央银行对于利率调整的行为方式,帮助商业银行提前做好准备。此外,由于商业银行能够直接接触到社会生活中第一手的各种数据资料,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最直观的观察和理解,因此如果商业银行能够建立起完善的数据采集机制以及经济行为模拟模型,其对于我国经济运行的分析辅助作用必将意义重大。

(三)操作行为的规范

操作过程中的风险,不仅仅对于商业银行系统,对于各种组织都有存在,然而却因为商业银行中诸多业务办理流程繁琐,标准规则众多,从而导致操作风险更胜于其他行业。

针对这种情况,有必要深入了解银行各个业务的工作流程,制定出最为完善的操作行为规范,确保每一个业务行为都有规则依据,同时也是降低商业银行风险的必要手段。在目前的银行工作中,其规范体系已经初步得以建立,但是想要得到能够有效抵御风险的规范,还有待进一步的努力。首先应当建立起必要的信息闭环,因为很多规则缺陷都会暴露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而很多改进意见也常常会来源于一线工作人员甚至是银行体系的服务对象,因此建立起完善的信息反馈闭环对于改进操作规范至关重要,而规范的完善对于提升银行体系风险抵御能力的作用不言而喻。其次还应当落实各种规范,以自动化办公为辅助,尽最大可能服务业务办理流程和工作流程,一方面为工作过程留下可以参考的数据,另一方面也能有效规避风险。

三、结论

商业银行的风险来自于其内部工作和外部环境的方方面面,想要实现完全规避是不可能的,只有通过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地改善,才能取得相对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石洋.中国银行业:保增长与防风险[J].国际融资, 2009 (02) .

[2]丁伯平.国有商业银行信贷激胁——约束机制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 2003 (2) .

[3]谷秀娟.金融风险管理——理论、技术与应用[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6.

[4]周素彦.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率下降机理及政策建议.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3 (02) .

8.城市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篇八

关键词:网上银行 操作风险 管理

网上银行是通过网络技术并将客户的终端与银行相联,实现了客户可以直接在自己的终端电脑前进行相关的银行业务办理的服务系统。它不但可以为客户提供正常的开、销户,还可以为其提供相关的查询、对账、转账、网上证券等传统银行业务,它打破了空间与实物媒介的限制,使客户可以随时随地的享受到银行更多的服务功能。网上银行不但代表着银行业务的全新拓展,也是其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为了能更好的提高网上银行操作效率,降低商业银行运营成本,预防网上银行操作的风险,商业银行必须重视网上银行操作系统带来的风险,并要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从而强化网上操作系统的可行性,这样才能确保商业银行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1 概述商业银行网上银行操作带来的风险

1.1 网上银行操作技术风险现状与分析 目前在商业银行的网上银行操作流程过程中,大部分网上银行操作流程只需身份数字验证,即可进行网上银行操作流程,由此导致伪造客户身份进行交易的问题越来越频繁,并且由于客户在网上银行操作时,互联网的防御系统被攻击,造成客户身份资料泄露的现象也颇为严重。

总的来说,网上银行风险主要有三大种类:首先,黑客、病毒等。此类风险主要是黑客或是不法分子利用木马病毒等破坏性程序,通过不正当手段加载至客户的计算机终端,利用其程序非法盗取客户的银行账号及密码,并加以利用。一旦受到黑客攻击,计算机中的密码、文件、个人资料等都会被盗取,严重的还会导致计算机整个系统瘫痪。其次,钓鱼网站。不法分子或是集团化的犯罪伙团利用与网络银行极其相似的网址、网页,制造出虚假的钓鱼网站,以骗取客户的银行帐号及密码,进行疯狂盗用。第三,网上银行的信息泄漏。不法分子利用网络聊天或是其他通信设备在赢得客户的信任之后,并从客户手中骗取相关的网上银行的账号、密码等,对其网上银行内的资金进行非法盗用。除了上述情况,网上银行操作系统本身存在着诸多的不足,如资源数据信息防御系统不强,网络安全存在隐患,客户身份认证系统有缺陷等原因都会为网上银行操作带来风险。

1.2 网上银行的第三方风险现状与分析 网上银行操作的第三方风险,主要是服务提供商所造成的。近几年我国虽然也采取了有效的措施,对服务提供商进行了监督与管理,但是由于第三方的专业技术水平不强、安全意识浅薄,导致网上银行操作系统无法得到保障,还造成网上银行交易存在漏洞。与此同时,部分的商业银行将网上银行操作系统分包给服务商进行管理,虽然专业技术可以得到保障,但是一旦管理存在漏洞,就会引发网上银行操作风险[1]。

1.3 网上银行客户操作风险 目前,我国的网上银行操作系统还处于发展期,很多客户对网上银行操作技术水平较低,并且由于用户个人安全防范意识的欠缺,特别是文化水平相对低的客户人群,更是引发网上银行操作风险的主要对象。这样不仅会为个人带来财产安全,还会为商业银行带来网上银行操作流程管理的难度。与此同时,由于客户自身的安全防范意识不高,对于个人的保密密码都是设置一些较为好记的数字,如自己的身份证号码,手机号码,节日日期等,这些用户密码过于简单的现状,导致在网上银行操作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黑客的攻击,使其造成用户密码的泄露。

1.4 商业银行内部操作风险 在商业银行网上银行操作的过程中,内部管理工作是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对银行交易的数据进行审计和核查,对网上银行操作流程的合理管理与监督,对网上银行产生的操作风险进行处理,所以商业银行内部组织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目前我国缺乏对网上银行内部审计及监督控制能力,相关的网上银行业务人员自身就缺乏风险管理意识,导致了网上银行在运作过程中,风险控制的力度不够,从而导致一些不必要的风险发生。其次,商业银行内部组织管理制度还不太完善,导致岗位职责处于混乱的现象,这样不仅会影响到网上银行业务的操作流程,还会降低商业银行内部组织的管理水平。另外,由于商业银行内部组织绩效考核存在漏洞与不合理,导致商业银行信息系统没有作用。

2 完善网上银行操作风险有效对策

2.1 控制网上银行操作风险的外部框架 网上银行操作风险的外部框架是用来构建网上银行业务安全网络的基础。在控制网上银行操作风险的外部框架时,作为管理人员应要对网上银行业务所有环节都进行控制,并采取先进的金融监管模式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这样不仅形成科学合理的网上银行操作风险的外部框架结构,且还能健全网上银行业务的监督管理体系[2]。

2.2 优化网上银行业务管理理念 新时期背景下的商业银行网上银行操作工作,已被越来越多的人员所重视,为了完善银行业务,促进网上银行操作风险控制成效的提升,作为农信社的网银操作风险监管人员,就必须优化商业银行工序中网上银行业务的管理模式,并通过设立或更新网上银行业务的监管指标和评估体系,确保网上银行业务的管理体系得到优化。这样不仅会降低网上银行操作风险,还可提高网上银行运行的专业技术水平。

2.3 建立健全网上银行监管体系 为了确保网上银行监管体系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对于网上银行新开办的业务,就应进行严格的审批,并按照相关规定对新开办的网上银行业务进行风险评估,使其提高网上银行业务的安全性。与此同时,还应对网上银行系统的电子数据要进行合理的统计,并建立健全网上银行监督体系,使其确保电子数据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从而提高网上银行业务的效率。此外,还应对网上银行业务管理组织职业技能进行完善,并强化工作人员在网上银行风险监管知识技能方面的培训,从而可提高工作人员的判断力和实力,提高网上银行业务的监管水平。

2.4 建立有效的网上银行业务信息系统 为了提高网上银行业务的安全性和真实性,建立有效的网上银行业务信息系统是关键部分。为了使网上银行业务信息系统得到优化,首先应对相关数据的审核工作进行严格监督与管理,并要详细的做好每一笔的数据记录,从而可确保相关信息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其次,对网上银行内部结构进行简化,使其可提高信息资源传递的效率。再次,完善网上信息系统的安全工作,通过对数据资源进行核对、优化系统维护、系统开发等环节进行有效的控制,从而可提高网上银行系统的操作安全性能。最后,加强网上银行业务的事前、事中流程的管理工作,使其可确保网上银行操作流程顺利开展,这样不仅可节约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本,还可降低网上银行操作的风险。

2.5 完善网上银行业务内部管理体系 由于商业银行正处于转型和更新阶段,导致网上银行业务内部管理工作难以有效的开展,从而影响到网上银行相关数据传递的效率,增加网上银行操作安全风险。通过完善网上银行业务内部管理体系,可有效的解决操作风险问题的发生。欲想让网上银行更安全、健康的发展与运行,则必须建立一整套科学、合理、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并实现其内部操作及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与规范化。同时,对网上银行实行有效的安全管理,不但可以解决其安全漏洞问题,还可以避免引发各部门间的利益冲突。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也是网络银行健康发展与运行的基础保障。具体来说,首先应对网上银行业务的安全防范部门、风险管理部门、风险审计部门等相关部门进行严格的管理,并要定期或不定期的对该部门的工作进行审查,确保网上银行操作系统管理的有效性。另外,对主要的网上银行风险部门,必须加强风险评估工作的开展,提高风险防御效率,培训风险判断与评估的专业技术人员,使其可对网上银行操作风险进行科学合理的控制。这样不仅可提高网上银行系统的工作效率,还可维护用户的切身利益[3]。

3 结语

综上所述,商业银行的网上银行操作系统,可有效的节约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本,并可对商业银行内部活动和传统操作流程进行科学合理的更新。以上通过对网上银行操作流程的现状进行讲解,对商业银行操作流程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来优化商业银行网上操作系统的对策,希望能够使网上银行业务客户的个人资料得到维护,降低网上银行的操作风险,从而促进商业银行未来的发展和稳定。

参考文献:

[1]吴建.我国商业银行网上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研究[J].浙江金融,2011,10:45-49.

[2]钱浩辉,徐学锋.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问题解析[J].浙江金融,2011,12:27-29+33.

[3]朱日莫图.我国商业银行网上银行业务的风险管理分析及对策[J].北方经济,2012,19:95-96.

上一篇:机械行业质量报告范文下一篇:反洗钱基础知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