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体验式学习

2024-10-11

小学英语体验式学习(共7篇)

1.小学英语体验式学习 篇一

《农村小学语文体验式学习方法的研究》

研 究 方 案

一、问题的提出

基础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思维,教会学生创造,教会学生生活,教会学生做人。开展小学语文课堂现代学习方式研究,能较大限度地激发广大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加全面而有效地提高小学生的学习质量与小学的教育质量。由此,小学教育将为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提供高素质,高规格人才支持与智力支持而奠定基础。

小学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更是这场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小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小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小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也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传统的小学课堂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和忽视了发现与探究,从而在实践中导致学生的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和记忆过程,窒息了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了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它不仅不能促进学生发展,反而成为小学生发展的阻力。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直接来源,认识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才能发生,也只有依赖于实践的推动才能发展。”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识活动过程,学生的主体活动是学生主体发展的条件和基础。

现代教学结构理论认为:教学活动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社会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居主体地位,教师居主导地位,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授活动的主体。学生与教师作为相互依存、相互独立的两个主体,教与学的联系就显得十分密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究学生,研究教法,指导学法,学生则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表现出最大可能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语文课程标准》先后15次用上“体验”这一词眼并强调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注重为学生设计体验活动。

《新课标》中有关“体验活动”的大量阐述为我们体验式学习提供了理论依据,开辟了广阔的实践路途,也鼓舞了我们体验式学习的信心和决心。

三、本课题研究的目标

国家教育部课程改革方案的制定者之一:南师大课程改革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郝京华教授指出,面对新教材,老师们要改变原来根据预先写好的教案,在课堂上“走”教案的现状,相反应通过“教学情境”的设计,让学生在“体验式教学”活动中对知识,有更透彻的理解。我们这次研究就要求 :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改变目前课堂教学中“重结论、轻过程,重传授、轻领悟,重知识、轻能力”的现状,构建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主要目的的小学语文体验式学习方式。

2、探明体验式教学中的教学模式、操作程序、应用策略。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获取体验经验的总结和反思。

3、在实验过程中,分析学生在体验式学习中所遇的障碍,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四、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方法:《语文课程标准》、主体教育论、素质教育理论、多元智力论等系统书刊是我们需要广泛涉猎的理论营养。(研究的准备阶段)

(2)行动研究法:通过课题理论学习,教学设计的评析、教学过程的检查等活动,检验研究成果,探讨新的研究重点和方向。(探索实验、验证阶段)

(3)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的各个阶段要不断地进行回溯研究,在反思和总结中,探讨现代教学方式在课堂中的运用。(评价总结阶段)

五、研究的内容

针对农村小学长期以来受到教育资源条件的限制和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结合小语教材和新课程标准,我们注重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引领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积极动口、动手、动脑,在活动中丰富体验、增长知识、提高能力。我们按研究的内容分为三个子课题小组:

(1)农村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体验式学习方法的研究组。

(2)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体验式学习方法的研究组。

(3)农村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体验式学习方法的研究组。

华师大杨再隋说:“实施新课程,不仅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实现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而且必将改变教师生活,实现教学观念、教学行为的根本转变。改革就是变革,在变中求新,在变中求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农村小学语文体验式学习方法”是研究农村小学语文教学长期以来受到教育资源条件的限制,因而学生学习的环境给语文教学带来了“体验式学习”特殊性。研究其特性,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和资源,探索农村小学语文体验式学习方法的研究,建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以自主探究性学习为主的现代学习方式。

其主要策略为:

1、注重儿童的已有体验,并以儿童的经验、体验为中介,解决语文课程的抽象性、概括性、典型性与儿童生活的具体性、多样性、独特性的矛盾。从儿童的经验世界出发,引导儿童进入文本的想象世界、情感世界,以儿童的自我体验为契机,引发儿童与文本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共鸣。

2、重感悟,重语感的培养,能理解的则理解,暂时不能理解的,可“不求甚解”。

3、重情感培养。情感是体验生成的动力。文本蕴含丰富的情感,即使是叙述性课文也隐含着作者特有的感情和特定的态度。体验性的课堂必须注重学生积极情感的激发和调动让他们把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喜怒哀乐融入文本去,这也是一种“超原型”的创造力。

4、注重情境化。让学生在全方位的直接感知和思维中,进入形象化,有感染力的场景,使大脑框架中的情知系统都充分开启,在文本、师生对话中,深入到文本宿地。

5、借助多媒体设置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世界中体验、感悟。

2.小学英语体验式学习 篇二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师的责任不在教, 而在教学生学。”传统教学普遍存在教师讲、学生听的现象, 教师将知识传授给学生, 学生是被教会, 而不是自己学会, 更不用说学生自己会学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处于主体地位, 而学生只是知识的容器, 完全处于被动地位。体验式学习则让学生亲身体验学习实践活动, 通过认知、体验和感悟, 在实践体验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教师也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导师, 组织学生以熟悉的生活案例作为探究背景, 通过自主体验、合作探究等形式进行学习。学生在教学中始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人, 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改变了以前学生学习枯燥乏味的情况。同时, 知识体验除了感官参与活动外, 还需要猜想、类比、分析、归纳、推理等各种思维活动,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的阐述中, 使用了“经历 (感受) 、体验 (体会) 、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动词, 并且在具体目标中多次提到“经历、体验”, 明确了体验作为数学教学过程的目标之一, 突出了教师要在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基础上, 让他们亲身去经历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 在过程中体验和感悟数学, 丰富自己的学习经历和经验, 从而实现“知识学习、能力发展、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统一”。“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强调的就是“躬行”, 也就是在亲身经历中体验, 即个体体验在激活理解、吸收、掌握知识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苏霍姆林斯基说:“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 学习才能成为孩子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因此,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体验式学习既顺应小学生学习心理的要求, 又是实现新课标的需要, 也是改革传统教学的必然。

二、体验学习的内容选择

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 究竟让学生体验什么, 是不是所有的数学内容都可以让学生通过体验获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我通过半年来的相关学习, 结合自己的研究尝试, 认为体验式学习应针对以下几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1. 体验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要追求知识的“一步到位”, 应力求体现知识发展的阶段性, 让学生经历一翻曲折的道路, 由尝试、假设、操作、探究和分析一系列活动, 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在学生探索、发现的关键时刻, 教师要舍得花时间, 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探索和思考, 体验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如《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一课中, 我先请每一位学生从材料袋中取出一根细吸管, 问:“你们能将这根细吸管剪成三段围成一个三角形吗?”此时学生信心十足, 纷纷行动起来。过了一会儿, 有的如愿以偿围成三角形, 有的则围不起来。这时, 我笑着说:“看来不是随随便便剪成三段就可以围成三角形的, 这里面肯定隐藏着什么秘密, 我们一起把它找出来好吗?”由没有围成三角形而产生“为什么围不成”的疑问, 引起探究体验的需要。再通过动态演示两根小棒“斜摆”的活动, 使学生感受到围不成的原因在于“两根小棒的长度之和小于第三根小棒”, 将学生的目光吸引到两边之和与第三边的关系上。接着引导学生猜测“两根小棒长度之和与第三根小棒存在什么关系时才能围成三角形”。最后, 通过操作测量, 用数据说明“任意两根小棒长度之和大于第三根小棒, 能围成三角形”这一事实。这个过程, 曲曲折折, 层层推进, “引人入胜”, 学生的体验自然很不一般。

2. 体验数学知识, 概念之间的关系。

在小学数学王国中, 很多知识与知识、概念与概念之间是互相联系的, 也有的是逐步发展的, 如整除与除尽, 加法与减法, 加法与乘法, 减法与除法, 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 等等。只有学生对这些关系有了体验, 才会更加深刻地理解这些知识和概念, 才会更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和概念。比如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中, 教师就应让学生体验各种图形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在掌握了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后, 其它的图形可以转化为长方形来求面积, 以此加深学生的自我体验。

3. 体验数和运算的意义与方法的价值。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 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 感受数的意义。传统的数学运算的教学目标只注重让学生牢记法则, 形成计算技能。我们认为数学运算的教学应跳出技能框框, 不能把法则的得出、技能的形成作为唯一的目标, 而应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让学生在自身实践探索的过程中体验数学运算的意义与方法价值。如我在教学《分数乘法的简便计算》一课的教学片段:

师:你是怎样计算的, 把你的几种不同的想法告诉你的同桌。

算法交流, 出现了以下几种不同的算法。

师:你喜欢哪一种, 说说你的理由。

师:用你喜欢的方法算一算

我先让学生自己尝试计算。反馈时学生中出现了几种不同的方法, 我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这样便把学生置身于自己喜欢的学习情境中, 在展示自己算法的过程中, 学生体验到了自己的方法的局限性, 同时学习到了同学们更多的方法, 从而能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法。

4. 体验数学的思维方式与方法价值。

猜测与验证是一种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猜想不是凭空捏造, 验证也不是走过场。不同的学生用各自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想时就会以一种全新的意义融入学习之中。这就说明了体验的过程并不仅仅是学生的操练, 还是学生产生新的思考, 并把这种思考提升为一种数学方法的过程。一个数学问题通常可以用多种方法解决。在小学阶段我们鼓励多样化的思考方法, 是指鼓励学生主动设计、使用和讨论所开发的方法, 让学生体会到不同的方法对不同的个体、不同的问题有不同的价值。但在解决某一数学问题时, 我们必须从中选择最佳算法。这一过程不只是学生对基本方法的理解, 更多的是让学生形成对不同方法的价值取向。因此, 鼓励学生自己探索、开发、比较多种思考方法, 不仅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学习过程, 而且是学习各种标准算法的全程体验。

当然, 除了让学生体验以上数学学习的基本内容外, 还包括体验数学内容中隐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学习的情感与态度等, 学生的数学学习是各种体验的互补与揉合。

三、体验学习的主要途径

1. 唤醒生活体验, 创设问题情景。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罗杰斯认为:“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而是主动的、积极的探索者, 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使学生独立探究的情境, 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建构主义的研究也表明, 所有的知识都是从情景和活动中产生的, 而人类的很多学习是在真实的活动和社会性的互动中发生的。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如果教师能设计和日常生活相似的情境和活动, 就能抓住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 就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如何创设生活情景呢?我认为首先应从众多的生活情景中选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事件, 最好是学生生活中真实发生的生活情景, 并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创设生活情景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可以是一个游戏、一段视频、一组材料等, 只要能很好地为教学服务的情景, 就是好情景。教师在创设生活情景时要注意两点:一是生活情景的选择要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并有利于教学中落实重点和突破难点。二是一定要选择适应学生的知识基础和个性特征的真实生活材料。

例如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时,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景。

师:“我准备购买一套新房, 请同学们替老师想想:首先应该考虑哪些问题?希望同学们利用数学知识为我出谋划策。”生:“要知道房价, 考察地理位置, 交通情况, 了解优惠政策, 可使用面积, 小区物业管理, 等等。”我让学生将已有知识“串联”, 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同时又恰如其分地引导学生为学习本节课知识的学习作了铺垫, 创设了一个热烈的学习氛围, 唤醒了学生的生活体验, 引发了学生的探讨。接下来我又顺势创设了这样的情境:“房子买好以后, 为了美观和舒适, 我准备进行装修 (大屏幕出示各种室内装修图片) 。你有什么信息可以提供给我?”由学生介绍高明木地板的市场调查情况。我诚恳地问学生:“我最好选择哪一种木地板?为什么?你能用数据说明吗?”然后请各小组的同学合作探讨, 拿出一个可行的方案, 到实物投影仪上展示。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 如果仅仅让学生计算面积, 就只是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而对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技能并没有帮助, 反而束缚学生的思维发展, 使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得不到提高。只有将生活情境数学化, 数学问题生活化, 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技能。

2. 开展数学游戏活动, 借助表象体验感悟。

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的注意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事物的兴趣, 同时又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非常容易转移。我在教学中大胆采用讲故事、做游戏、模拟表演、开展竞赛等这些儿童喜闻乐见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旨在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下自愿投入到学习中来。

例如学习“圆的认识”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游戏:学生站成一排横队, 距队伍2米处放一泥人, 大家套圈。学生体会到不公平, 应站成一圆圈才公平, 更好地体会到了“在同一个圆内半径都相等”。又如, 在“体积和体积单位”的行为跟进式研究中, 我先创设了《乌鸦喝水》的故事情境, 让学生感知体积。可是学生凭借自己的眼睛观察, 还是不能很好地理解体积单位。接着我又创设了游戏情境, 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体积:三个大小完全一样的塑料盒, 分别用大小不等的小正方体填, 看谁先把塑料盒填满。三位同学争先恐后, 其他同学一边观战一边预测活动结果, 随后我宣布了比赛结果, 比赛的同学不满意, 其他同学也各抒己见, 发表感想, 在争论声中总结出了比赛结果的原因, 体会到了物体占有空间的表象, 而且物体体积有大有小。

3. 开展角色扮演活动, 中体验和感悟。

为了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 我在教学活动中组织学生参与表演, 让学生通过使用角色语言、模拟角色行为、遵从角色规范而促进对事物的认知、理解。例如, 教学“年、月、日”时, 让学生扮演电视节目主持人, 在“极限联想”中引入课题。在相遇问题中, 学生对“相对而行”、“相背而行”、“相遇”、“相距”等一些词语较难理解, 让他们扮演一下问题中的角色, 学生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这些词语, 从而很好地解决了问题。

4. 积极回归生活实践, 体验数学问题解决。

(1) 学生们利用新学的知识去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 既能加深对新知的理解, 又可以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例如在学生建立了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概念后,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找一找自己身上、教室里和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面积约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并要求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 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 1平方米有多大, 再用手在空中画一画约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还可请学生做一个实验, 在1平方米的正方形上站人, 看一看到底能站多少个人, 进一步加深对1平方米大小的印象。之后, 再让学生估计一下教室的地面大概有多少平方米?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和作用, 体验数学的魅力, 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学生知道了面积和面积单位后, 为了让学生了解面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 了解生活中一些物体的面积, 教师可用课件屏幕显示:学校的总面积、操场的面积等, 这样让学生再次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只有我们把学生真正的带到生活中去, 将课堂中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践密切结合起来, 才能真正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美和创造的美。

(2) 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数学纠错活动, 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数学的精确和美妙。例如:学了计量单位后, 我设计了改错题:“今天早晨9点钟, 我从2分米的床上起来, 用5小时很快刷牙, 3秒钟洗完脸, 然后吃了早餐, 背上2克重的书包, 飞快地向400千米的学校跑去, 速度达到每小时10米。在路上, 我碰到55克重的小胖子阿六。来到教室, 我马上拿出1毫米长的钢笔和2米的练习本做起了作业。”学生在实际的改错中, 加深了对这些计量单位的理解。

总之, 体验学习是在素质教育大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教育思想, 它充分展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要求教师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中, 在体验中思考, 在思考中创造, 在创造中发展, 使数学充满活力。

参考文献

[1]叶尧城.数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2]张维忠.面向21世纪的数学教育[M].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

[3]吴卫东.对体验数学的理性思考[J].教学月刊 (小学版) , 2002, (7) .

[4]廖志凌.浅谈新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J].小学教学参考, 2007, (12) .

3.谈文化教学和体验式英语学习 篇三

关键词: 文化教学;体验式;英语学习

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成功的跨文化交流,传统教学模式导致很多学生虽然能够对语法规则倒背如流,却不具备用英语交际的能力。在传统授课模式下,学生的精神高度紧张,随时准备回答老师的提问,同时情绪却低度兴奋。这种以教师为课堂主导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消极被动地接收语言信息,遏制了学生输出语言信息的积极性。从输入的角度讲,学生需要有机会独立地使用英语,真实地体验两种文化中的不同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所带来的撞击,从而完成输出的过程。学生只有在体验的过程中学习英语,才能不断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潜能。因此,对于具备了一定英语基础知识的学生,教师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要导入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和社会价值观念。在英语口语教学中,将英语口语教学和文化教学相结合。多媒体教学设施的介入使得语言文化的输入更加生动和直观。例如,电影片段、图片等音像资料的运用使学生近距离地接触、感受英语社会文化生活。通过中西方文化的对比,可以增强文化差异的意识,了解西方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认知行为、交际关系以及言语表达方式等深层次模式,从而有效地避免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失误,实现得体的言语交际。

第二语言的习得不会是与生俱来或凭空产生的,这种语言的运用发生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在缺少真实语境和英语本族语者作为交谈对象的条件下,教师还要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设计一些可以让学生直接参与、亲自体验的教学环节,给学生输出语言信息的机会。事实上,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下整堂课聚精会神地听讲记笔记,分析语法成分和翻译课文,学生更希望在具体情境中扮演角色,作为行为的主体进行主动地、创造性地交流。在课堂环境中教师是语境和社会文化的主要提供者,但不是唯一来源。每位学生(无论知识水平的高低)都是课堂社会文化环境的参与者和构建者。教师需要引导并鼓励学生克服焦虑心理、树立自信心并且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正如我们用本族语(即汉语)交流时,真正的会话实践完全出自参与者的意愿,不受任何外界控制。教师的课堂教学也可以从控制性的练习,逐步转化为可以关于个体真实情况的自由会话。不同于其他基于理论为主的知识体系,教师在教授语言这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时,需要了解学生作为认识个体自身所存在的差异,即包括语言学习的能力、动机、情感与性格因素、及认知方式等。并且科学地设计教学环节,简化过于复杂的教学技巧和步骤,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保证学生充分地参与(participation)。因为成功的体验(experience)、运用(performance)和实践( practice )能够保证语言能力(language ability)的提高和习得(acquisition)过程的实现。

首先,要重视班集体的建设,增强班级里每个成员的集体认同感和归属感。因为学生很难与自己所不了解、不信任的其他班级成员实现有效的沟通。如果班级里的每个人都有良好的自我形象和强烈的集体认同感,就很容易在班级内形成积极的、相互支持的氛围。每个成员的不同的学习方式才能与班级的教学模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现实的交际活动中,表达和接受是相对的,言语交际的互动性要求交际双方必须不断地及时调整角色和交换信息,从而实现更好的沟通。而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学生会积极活跃地表达自身观点和情况,但在接收对方信息时往往表现得心不在焉。因此,在班级建设的最初阶段要实现班级成员的相互了解和接受的过程,可以通过一系列活动打破陌生、尴尬的局面(break the ice)。还可以指导学生参加诸如“If I were you” 、“I am you” 及“A day in your life” 等两人小组活动,先通过采访提问获得对方的基本信息,然后访问者发挥想象并且添加适当的细节完成对于对方的描述,从而实现移情活动(empathy activities)。通过参与此类活动,学生开始逐步建立起对于班级体和每位成员的积极的体验。

其次,正确对待学生所犯的语法、语义等表达上的错误。学生如果过于担心在使用英语的过程中会犯错误,就会加深情感焦虑,羞于发言。在学生的语言操练过程中教师不时地纠正和講解,会大大地强化学生的焦虑感,产生消极的情绪。

教师要允许并鼓励学生犯错误,学生只有在宽松、自信的环境中才可以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由地表达。犯错误是语言学习的必经阶段,从自身的错误中学习,比照搬正确的模式更加深刻。对于基础知识较差,表达有严重困难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在最初的某个阶段保持沉默,允许他们借助身体语言、面部表情等非语言符号和图示、图表、照片等符号标记来表达。因为一定社会文化环境中的典型言语类型并不仅仅局限于语言符号。教师要积极充分地肯定学生所做出的努力,同时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导鼓励学生,逐步提升教学内容的难度,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和发挥主动性,使学生确信自己受到教师的尊重和重视,最终过渡到全部用英语输出的阶段。总之,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尽量克服焦虑、紧张、不信任、自卑等的消极情感,积极地培养和发展诸如合作、自信、包容、信任等的积极情感。

再次,要保证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和互动。语言学习的过程通常包括五个步骤:1.生活实践(Do);2.回忆所发生的事情(Recall);3.仔细思考(Reflect);4.得出结论(Conclude);5.准备将这些结论应用于将来的实践中(Prepare)。这五个步骤周而复始,形成一个循环。其间来自于其他人的信息、建议、反馈、教师的指导和交际对象的支持会出现在任何一个步骤中,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最根本的学习经验还是来自于学习者自身。学生需要比较独立地完成认知与实践的相互转换。教师不是认知的主体,教师过度的关注和干涉会适得其反,要鼓励学生大胆应用和实践。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方面入手安排课堂活动:鼓励友好轻松的语言学习环境;通过相关问题和话题启发学生,而不是给与大量的解释;在要求学生讨论时,设计开放性的问题,例如:“为什么….?”“如何….?”等,而不是只能用“是”或“不是”回答的封闭性的问题;给与学生充分的时间倾听、思考、准备回答和发言;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让学生所说的内容真正影响到教师接下来的教学内容;创造学生发言的机会和时间(Student Talking Time);安排两人一组或三人以上的小组活动增加学生发言的机会;鼓励学生之间的互动,而不仅仅是学生与老师的互动。

笔者在大学外语教学实践中感受到转变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模式和加强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教师需要转变传统观念,充分发挥学生认识主体的作用,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和感受英美文化和体验英语学习的快乐。教师只有强调学生的个体作用,才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Jill Hadield.CLASSROOMDYNAMICS[M]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

4.小学英语体验式学习 篇四

在进行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教学时,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第一、加强跨学科教学的研究。第二、注重引导学生主动研讨和探索。由于“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目标强调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精神,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技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综合探索”学习的教学活动,应以学生的研讨和探索为重点。教师应引导学生发现、探究美术或与美术相关的问题,引导他们围绕课题以个人或集体的方式进行活动策划,并综合运用各学科的知识、技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基于这种学习目标,特制定如下教学策略:

一、情境体验—引入问题

教师要根据课题的特点和学生实际,通过诗歌、故事、游戏、猜谜语、歌曲、图片、动画等手段创设情境,导入课题。创设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学习新课做良好的情感铺垫;让学生领会新课学习的意图,并以跃跃欲试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例如六年级上册《家乡的艺术》一课,在导入环节可以播放全国各地优秀的典型的民间艺术品,让生尝试说认识的物品,且观察这些物品在造型和色彩上有什么特点,初步感受各地民间艺术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们各具特色,成为中国民间文化的宝贵财富。以此导入本课要学习的内容。

导课的形式多种多样,不拘一格,这一环节应根据教材的类型、学生的情况以及学校的设施条件进行设计。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自主探究

本环节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在“开放”的教学活动中主动参与实践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活动,是优化课堂教学的最基本条件。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研究获得新知,学会学习,积极开发学生思维活动为基础,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感知生活的事情,做到自我认识、自我激励、自我评价、自我实现,形成独立自主的个性。例如《家乡的艺术》一课,可分小组进行探究活动。可一组探究泥塑,一组探究剪纸,一组探究刺绣。探究的内容为我们家乡的艺术品有哪些,通过观察分析这些艺术品,总结出这些艺术的造型、色彩及制作工艺是怎么样的。

2、互动交流

讨论互动、探究新知、交流信息是研究与讨论的主要形式。本环节的任务是通过参与活动来研究问题、获得知识、变换迁移、促进理解,增强小学生的活动体验。讨论的策略有生生活动、合作交流、自主汇报。例如在《家乡的艺术》一课,可以在组内交流,组内交流完毕后各组可以把本组探究出来的成果在全班进行汇报交流。其它组可以补充添加更多的新知识。

三、艺术创作—实践提高

美术创作是引导学生表达情感,增强创造意识与创造能力,建立创造自信心的有效途径。把学生平常丰富多样的生活体验与情绪感受都转化为美术创造的源泉。为学生搭起一座由生活通往创造表现的桥梁。让学生在美术创作中活跃思维,大胆创造。

四、展示交流—体验成功

1、展示交流

创作之后的展示与交流,是检验学生学习方法、学习能力是否有新的发展的良好方法,是进一步巩固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让生在展示自己的作品的同时体验成功的愉悦与幸福。同时,展示和交流本身也是一种学习,通过介绍、交流、评价,发现优秀作品、优秀思想、优秀方法,查找不足和差距,通过鼓励他人、总结经验,可以有力地提升学生的学习研究能力及审美能力。作品展示与交流的方式多样,可组内开展评比、也可组与组之间开展评比、交流。

2、激励评价

评价时要加强形成性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情况,更要重视对学生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强化评价的诊断、发展功能及内在激励作用。同时,评价时要着力于过程评价、激励式评价,重视肯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经验,肯定学生的创作热情和创意,肯定学生技术能力和个性的发展,从而促进学生认知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提升。

五、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归纳小结

教师可以让学生谈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收获,在互动交流中升华情感。

2、拓展延伸

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拓展延伸知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美术与社会、历史、文化的密切联系,并逐步形成崇尚文明、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升华情感,培养人文精神。例如六年级上册《家乡的艺术》一课可以让学生找找你身边还有哪些民间艺术,我们应该怎么样来保护他们?希望同学们把它们继承发扬下去,使我们的家乡艺术更加繁荣、昌盛。从面提升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家乡艺术的情感。

5.如何开展体验式学习活动 篇五

体验式学习是人的最基本的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人在亲身经历过程中,通过反复观察、感受、实践等模式不断感悟与发现的过程。体验式学习活动是一种融操作性、探究性、变化性、创造性、趣味性为一体的活动,能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及兴趣,充分满足了幼儿探究的欲望,通过自身的实践研究,体验学习活动带来的神奇与乐趣,充分激发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实现幼儿有意义、个性化、创造性的学习,从而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

《纲要》指出:在对幼儿进行教育时,不仅要关心幼儿是否学到知识,而且 更应关注幼儿是否获得了体验,体验到了什么,应追求什么样的体验,如何来感觉表达自己的体验等。

本学期,我们研究的重点是“中班主题背景下体验式学习活动的设计”,现就教学活动设计的方法和经验总结如下:

体验式学习课程提出要赋予幼儿更多自主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以丰富幼儿的直接经验和感性。因此,教师以“以活动促进幼儿发展”的指导思想来设计与组织学习活动,充分挖掘活动的教育价值并适合于幼儿,使学习活动真正为幼儿的发展服务。

一、创设问题情境,提供孩子初探的机会。

幼儿对身边的事物产生的现象都充满了好奇,他们喜欢去探究,喜欢问“为什么?”而我们教师要适时、及时地去发现孩子们感兴趣的话题,并及时把它纳入主题活动中,把握时机开展相关教学活动。老师要善于找到他们与现实生活千丝万缕的关系,先结合生活现象创设一种问题情境,让幼儿带着问题去操作、探究,通过亲自去实验、去实践,这样幼儿动手操作效率大大提高。

如:在《春天来了》的主题活动中,孩子们发现草地上长出新芽,树枝上冒出花蕾,我们及时组织了体验式教学活动《找春天》,大自然使幼儿体验式学习的最佳场所,让他们徜徉在大自然中,通过和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亲身感受春天的到来;夏天,幼儿发现天气闷热,天上乌云多了,地上蚂蚁搬家等各种有趣的现象。类似这样的问题,孩子们是很感兴趣的,幼儿观察的积极性提高了,发现的现象就丰富了。从而在进行交流,进而激发幼儿“发现”的兴趣。

二、提供生活化材料,提供孩子实践操作的机会。

孩子的教材“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在生活中都可以找到其原形。

例如:生活中的鸡蛋是孩子们比较熟悉的,也是非常喜欢的食物。利用孩子们感兴趣的食物,在《动物乐园》的主题背景下我设计了《蛋宝宝浮起来了》的科学活动。孩子们听到活动的名称时就相当的感兴趣,都纷纷表示自己的看法与想法,我将本次活动所需的材料全部投放在幼儿面前(盐、味精、糖、搅拌棒、一次性杯子,鹌鹑蛋:鸡蛋体积比较大,用鹌鹑蛋代替)我把所有的材料都投放给孩子们,第一次让孩子自主探索,孩子们将提供的材料都投放在水里进行搅拌,最后的实验结果是有的蛋宝宝浮起来了,但是有些蛋宝宝还是原封不动的躺在杯底,这是为什么呢?此时,孩子们的好奇心已经到了顶峰,大大激发了孩子探究的欲望,因此,我进行了第二次操作,让幼儿放入盐再去试一试,但是,最后有的蛋宝宝还是没有浮起来,这是为什么呢,我把问题抛给了孩子们,让他们互相合作、帮助,想想这是为什么呢?“是不是盐放的不够多?”“哦,是吗?我们一起试一试!”就这样,我们的实验成功了,而孩子们在蛋宝宝浮起来的一刹那体验了科学活动带来的乐趣,并延伸了自己的生活经验,知道了水里加的盐越多浮力就越大,盐放的少水的浮力就小。

因此,在体验式学习活动中,教师为幼儿提供丰富的、生活化的学习材料,幼儿就会感到很亲切,会产生对学习活动的积极情感,还会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三、提供交流、记录展示平台,体验成功的快乐。

“记录”的方法主要体现在体验式科学活动中。科学活动本身的学科特点是主要以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例如:在每一次科学活动中,孩子在操作实践之后,教师给孩子们提供孩子交流的平台和机会,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实验结果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与见解,并学会倾听同伴的意见与想法,找出真正的实验结果,并通过相互合作交流,让幼儿共同努力来验证实验的结果,从而体验成功的乐趣,而促进幼儿相互促进学习的力量。

四、重视鼓励与激励,让幼儿在情感中接受体验。

幼儿在体验式学习中是全身心投入的,他们在学习中伴随着丰富的体验,会引起情感上的变化。

例如:在《动物乐园》的主题背景下我们开展了教学活动《搬过来搬过去》,它讲述了长颈鹿和鳄鱼生活在一起后,先后在各自的家里遇到种种问题,但是两人却在困难面前不放弃,依然相亲相爱,努力建造了一个理想的家园,并甜蜜生活在一起的故事。在活动中教师利用多媒体的形式呈现故事内容,在欣赏故事时,引导幼儿逐步观察,猜想故事的发展,把问题抛给幼儿,给幼儿极大地想象空间,从一开始长颈鹿与鳄鱼一个高大一个矮小,猜想会不会生活在一起?然后为了住在一起,在长颈鹿搬过来后,猜猜住在小房子里会发生什么事?然后想长颈鹿的去留,猜测鳄鱼搬到长颈鹿家会发生什么意外?它们的伟大计划会是什么?幼儿在边看图片边讲述的过程中情绪高涨,积极性很高。通过看看、猜猜、说说,通过交流分享,初步感知爱需要分享,感知故事中的“困难总比办法多,爱的维系需要勇气和创意”的深层内涵。

五、体验式学习活动教学方式的灵活性

开展体验式学习活动的教学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因此,教师应遵循幼儿的发展:学习特点和年龄特点、认知水平等,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和切入点,主动做出灵活的变通和调整,创造出适合幼儿发展的学习环境和教学内容,让幼儿在和谐的学习活动中体验、感悟和认知,获得学习的兴趣。

6.小学英语体验式学习 篇六

关键词:技校,商务英语,体验式学习,情境教学,交流

体验式学习是一种先行而后知的学习方法。学习者通过参与和亲身体验了解需要学习的内容。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For the things we have to learn before we can do them, we learnby doing them. (在我们做事之前我们要学习, 我们通过做事来学习) 。美国学者戴维·科尔布 (David Kolb) 在关于体验式学习的论述中提出, 体验式学习是一个四阶段的循环周期, 即具体体验—反思—形成抽象概念—在新情境中检验概念。贾维斯·皮特 (Jarvis Peter) 通过实验验证了Kolb的观点。这些研究都显示, 关于体验学习包括四个环节的观点, 是体验学习的核心。完整的体验学习应包括制定教学目标、情境体验、反思概括、实践应用等环节。关于体验学习环节的观点被各类课程的教学所采纳, 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教学策略之一。体验式学习理论对设计和开发终身学习模式有着深刻的影响;同时, 对变传统的教师灌输为以学生为主体有着有益的启示。强调“做中学”的体验式学习能够促使学生将掌握的知识、潜能真正发挥出来, 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有效模式。

在传统的技校专业英语教学中, 一般采用认识教学模式来讲授书本中的单词、短语、语法, 而学生也认为拿字典背单词, 买几本语法书看看、针对考试题目进行题海战术就能够学好英语, 却常常忘记了“学以致用”的道理。学习过后学生获取的信息量多, 但难以对获取的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和运用, 学过之后也无法产生很深的印象, 甚至在情感上对英语恐惧、厌烦。在商务英语教学中, 有很多情境是学生无法在现实生活中体验到的, 这就要求教师设置相应的情境, 创造一个有效的体验环境让学生置身于“活”的教科书当中。在学生体验的同时, 教师应该是组织者、对话者、评估者, 一方面, 组织学生的体验活动, 另一方面, 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最后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而学生应该是参与者, 体验者, 是学习的主体。那么, 教师如何构建有效的体验教学模式, 并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商务英语, 进而提高运用英语进行商务交际的能力呢?

让学生感受真实的商务世界

因现有教材选文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距离, 所以学生在理解文本时会产生一定偏差, 难以感受到商务交际当中的实际情况。对此, 教师可以运用电影、商务书籍、报纸、小说等创设体验情境, 将国际商务活动的真实内容引入课堂教学。其目的是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进而习得商界地道的商务英语, 使学生在掌握语言技能的同时, 了解现代国际商务的现状。如在讲授“management”部分中如何解雇员工时, 首先让学生观看美国电影《Up in the Air》 (《在云端》) 的片段, 让学生倾听一个在全球飞来飞去以为各个公司解雇员工的自由职业者对各个准失业者的态度的对话, 从而了解到解雇员工并不仅仅是“you are fired”一句话这么简单的事情, 它要对失业者的心理进行分析, 并激励失业者重新开始就业、创业。看完之后学生能够体验到解雇也是一门艺术和学问。

提出疑问, 激发学生的思维体验

心理学家认为:“疑难最容易引起探索性反应, 思维也应运而生。”可见只有让学生经常处于矛盾、产生疑难的心理状态, 才能激起他们的求知欲, 促使他们进行主动的思维体验。在学习“leadership”这一章节的时候, 因为学生还未步入社会, 也未体会到领导工作的滋味, 在理解什么是领导力、领导类型、领导者素质等方面有很大困难。但不少学生在校内担任着学生会职务、社团干部以及班干部职务, 有着相似的经验和经历。因此, 教师可在上课时提出:如果你是班长, 班上有同学不遵守纪律你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怎样动员班上的同学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校运动会?如何激励后进生发奋努力地学习?通过主动设疑, 让有着实际经验的学生展开“思维触角”, 谈谈自己的看法, 从而顺利地过渡到讲述商务活动中作为一个领导者是怎样管理下属,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领导风格的事例中来, 对比学校内管理和课堂外的商务活动, 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什么是领导。

角色扮演和案例学习将体验式学习引向深入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 只有在真实的交流情境中, 外语学习才更有意义, 才会更有效。在学习商务英语交际的时候,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开口进行商务交流, 教师应把“平面的”商务活动变得生动、具体。例如, 在讲述如何使用电话技巧获取公司信息时, 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 每组两人, 一名学生扮演receptionis接电话, 另一名学生扮演ruser (通过一定计谋来获取其他公司情报的人) 。针对不同的事项, ruser组织自己的语言并使用一定的技巧让receptionist相信自己的话从而获取公司的信息。而在学习如何用E-mail进行商务沟通时, 首先不要急于让学生自己动笔写, 可先让学生看一个主题不明确、语言不礼貌且句子冗长的“反面教材”, 让学生感受到商务英语的语言特色是简短达意、主题清晰、语言平实礼貌, 接着让学生对这篇E-mail进行修改, 修改完后作为电子作业以E-mail的形式发到教师的邮箱。该教学过程既让学生了解了商务英语的语言特点, 又让学生在实际改写E-mail、发送E-mail和接受E-mail的三个环节中深刻体验到E-mail的使用方法。

课堂上交流, 课后活动的拓展体验

语言教学不仅仅是教给学生语言知识, 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语言和文化素养。学生不仅要学会使用语言, 还要学会如何使用才有效果, 怎样使用才有美感。在思考语言内涵的同时, 学生都有自己的体验。学生的潜能如能得到开发, 他们内心就会有很多感悟需要倾诉, 这时就需要教师创造交流的机会。学生交流的过程, 便是学生充分表达体验的过程。

倾诉式交流学生在学习后有很多感悟, 会想找一个人倾诉自己的感受或者疑问。此刻, 教师要成为倾听者, 在倾听的过程中了解学生体验的心理活动, 同时可以纠正学生的语音、语调以及表达缺陷, 教师自己也可倾诉意见, 交换思想, 引起共鸣。

讨论式交流在已有的感悟基础上让学生各抒己见, 畅所欲言, 在“争鸣”的同时达到个性化体验教学的目的。例如, 在“managing change”一章里有一个关于道德起源的小故事, 把五只猴子关在一个笼子里, 上头有一串香蕉, 实验人员装了一个自动装置……先不告诉学生这个故事的深层寓意, 让学生看完这个故事后讨论猴子的行为和现实生活中人的行为有什么相似之处, 再进一步讨论这个故事里猴子的行为和商务活动中人类行为的相似之处。通过层层引导, 让学生在语言的交锋和思想的碰撞下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并锻炼语言的逻辑性。

学习是一个不断的、持久的过程, 体验性学习注重“三分课内, 七分课外”。在课堂之外, 学生可以设计各种各样的活动来拓展视野, 扩大学习空间, 从而感受自我体验的乐趣。如学生利用一个晚自习观摩了奥巴马总统就职演说的片段, 首先听, 其后理解, 然后模仿。在模仿的过程中, 学生能体会到英文中气势磅礴的排比句。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演讲词翻译成中文甚至是文言文, 然后中英文对比地去模仿,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和表现力。在学生跃跃欲试并激情演讲的同时体验学习也达到高潮。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以及大公司的跨国经营、金融的国际化、相互依赖的加深, 越来越多的人将面临着用英语这个桥梁来进行商务沟通、管理、运作的机遇和挑战。对于中国的技校学生而言, 有效的商务英语体验式学习模式对提高自身运用英语进行商务交际的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体验商务英语》改编组.体验商务英语听说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2]吴丹绮.高职英语体验教学中的生命实现[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9, (31) .

[3]赵泽霖, 韩文民.体验学习论——知识构建的科学向度[J].理论月刊, 2010, (7) .

[4]胡叶美.数学中的“体验学习”[J].教育教学论坛, 2010, (3) .

[5]马波, 刘婉玲.论体验式学习的学习策略[J].教育与职业, 2007, (17) .

[6]肖海平, 付波华.体验式教学:素质教育的理想选择[J].教育实践与研究, 2004, (1) .

7.小学英语体验式学习 篇七

【关键词】小学英语;学生;需求;体验

小学生英语学习心理告诉我们,为他们创设与教材相似情境,让学生在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中享有更多的话语权和主动权,更能激活他们学习的自觉性与激情。运用体验式教学,一方面,能使得学生作为英语学习主体主动参与并融入课堂,帮助其增强学习的动力和激情;另一方面,活跃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获得深刻感知体验的基础上积极调整学习的策略与方法。

一、活化课程内容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知氛围

引导学生带着新鲜感学习英语,更能吸引他们的学习注意力和集中力。环境的外化能使得学生在感知英语学习的良好氛围中激活自身激情,在丰富的情境中获得更为全面深刻的感知。

把教学内容作为学生认知英语和探究学习的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相关的情境,能使得他们在发挥自身主动性和创造力的基础上积极融入课堂。运用多媒体为学生营造富有视听效果和真情实感的环境,让学生在熟知的情境中主动发现和探究学习问题。多给学生设计具有导向性的指导思考题目,让他们在主动交流过程中不断释放学习的活力和光彩。外化情境,使得学生不再局限于课程的听说读写,而是带着好奇主动探寻英语学习的宝藏。

情境活化内容,更利于学生识记运用。例如,在译林版四年级下册Unit 2 After school的“Story time”教学中,可结合学生对动漫感兴趣的特点,播放《喜洋洋和灰太狼》中小羊们上学的情境,并建议学生围绕“Do you like their school life? Why?”“What would you do if you are in the school? ”进行自由表述,以此来帮助学生打开认知感悟思维。同时,可建议学生运用自由演讲的形式,就“My favourite dream school life”进行自由表达,帮助他们主动交流,激发学习的激情和内生动力。

二、尝试多样互动合作交流帮助学生体验表达

让学生在相互探究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彼此讨论交流中不断畅谈表达,能使得识记由单纯的理解记忆向主动表达交流转变。通过多样化的互动合作来帮助学生找到认知感觉,更能够在丰富教学资源中,帮助学生主动探究和使用英语,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通过合作的形式来放手让学生唱主角和挑大梁,能使得教学的进展氛围在他们相互探究的过程中不断舒展,变得更加轻松活泼。尝试运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给学生提供便捷的对话平台,让他们在交流中互动学习,帮助他们在交流的过程中丰富认知思维,主动转变学习的方式方法。教师可鼓励学生运用角色对话模拟的形式来找出自己喜欢的学习对象,帮助他们在实践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发现英语学习中的精彩。同时,可建议学生尝试运用不同的表达交流形式,针对合作过程进行深入总结。

多样化的合作能使得课堂的形式更加丰富,更能帮助学生在交流中主动破解学习难题。例如,在五年级上册的Unit 1的“Goldilocks and the three bears”教学中,建议学生就“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 Goldilocks and the three bears?”进行同桌交流,帮助他们将自身的阅读主动演变为信息搜集整理。可要求学生就“What do you find interesting story from the article?”和“What would you do when meet the same thing?”进行小组讨论,帮助学生在彼此交流的过程中更好地主动理解表达主题。多样化的合作,能使得学生在开口说话的过程中不断调整表达思维,主动策应语言的交际发展需要。

三、运用实践活动拓展延伸提高学生语用技能

把内容活化,引导学生在具有动感的学习过程中消化和使用英语,能激起他们的感知兴趣。通过实践活动的尝试,能使得学生不再死记硬背词汇和语法规则,而是在主动尝试的过程中有所发现,增强探究的实效性。

给学生营造灵活自如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主动尝试的过程中将发现和理解自觉生成为表达运用。从学生喜欢的实践活动中创设相关活动,让他们在主动交流和运用中能使用英语,像运用手抄画报、趣味游戏、English Party等,帮助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展示自身的英语知识积累和表达运用。例如:在五年级下册Unit4 Seeing the doctor的教学中,当学生学会看病方面的句型“Whats wrong with you ? What should I do?...”之后,我尝试让学生四人为一组进行表演,A&B分别饰演病人和医生,而C&D则根据A&B的对话进行问答,让学生在自由表演过程中提高自身英语综合能力,将英语的语言意义进一步升华。

总之,围绕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多创设富有情景趣味的环境,让他们在自我体验和互动交流中学习英语和使用英语,转变学习思维方法。体验式教学模式的运用更能使得学生在获得探究感知的过程中提高有意义学习效果,激发学生学习激情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倪晴春.探讨体验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学的应用[J].小学教学参考,2014(33)

[2]曹小红.体验式教学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陕西教育(教学),2013(11)

[3]刘凤.小学英语教学中体验式教学探索[J].校园英语(下旬),2014(07)

上一篇:《学会交流,懂得关爱》12月讲稿doc下一篇:《同心共筑中国梦》观后感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