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进酒 优秀教案

2024-10-12

将进酒 优秀教案(精选8篇)

1.将进酒 优秀教案 篇一

《将进酒》教案

将进酒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理解其思想感情的复杂性;

3、理清诗歌中诗人情感变化的线索,背诵全诗。教学重、难点:

领悟诗人“狂歌痛饮”豪放外表下的愤激之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与酒相从相随,几乎有一种天生的缘分。中国诗人大多爱喝酒。许多诗人因酒忘却人世的痛苦忧愁,因酒在自由的时空中尽情翱翔,因酒而丢掉面具口吐真言,因酒而成就传世佳作。李白好饮,也善饮,这有杜甫诗为证:“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唐代的天才诗人李白尤为突出。他是“诗仙”,又自称是“酒中仙”,时人也号之曰“酒圣”。古时酒店都爱挂上“太白遗风”、“太白世家”的招牌。且沿用至今。他一生写下 了许多咏酒的诗篇。他的《将进酒》就是酒与愁经过心理反应后留下的结晶。

《将进酒》是一支劝酒歌,是汉乐府曲名,大约作于李白以梁园(开封)为中心的十载漫流期间。诗中记李白与岑勋、元丹丘相聚饮酒之事。岑勋,李白称他为“相 门子”。元丹丘是当时著名的隐士,主要隐居地在嵩阳。

二、教师范读(注意读音、节奏)

诵读指导:

这首诗,诗人感情的大起大落是一个显著的特点,这就是豪放的表现。诵读时 应适应着诗人感情的变化来选择不同的声调,要注意诗中节奏的变化。①起兴:开头用“君不见”领出,要读得从容、亲切。“黄河”一联用了比兴手法,“天 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不复回”隐含韶光易逝之意,均须重读。“高堂”一联说及人 生,“悲白发”叹意极浓,“悲”字应重读。这两联把天地人生都说到了,境界极其阔大,应读得很有声势,有慷慨生悲的韵味。

②入题:节奏要逐渐加快。“人生”一联,“尽欢”和“空对月”须重读。“天生”一联显 示诗人对未来的信心,应读得掷地有声。“会须”句要用升调读,读得豪气十足。

③举杯劝酒:应读得亲切,节奏逐渐加快。

④劝酒辞:须读得酣畅淋漓,再现诗人狂放不羁的个性。“钟鼓”二句是劝酒歌的主题,也 是全诗的主旨,应读得从容。“不足贵”“不复醒”用极强音读。“古来”两句以抒情方式 说明“不复醒”的理由,上句宜轻读,下句宜重读。“陈王”两句援引古人饮酒情形,用叙 述语调读,重音落在“恣欢谑”上。“主人”两句,前句宜轻读,后句诗人反客为主,直命 沽酒,宜重读。“五花马”三句当快读,“与尔同销”可两字一顿并放慢速度,“万古愁”三字要用夸张语调读。

三、学生自由朗读,诵读感悟。

此诗气势豪壮,又情感起伏较大,可先指导个别同学朗读,再采用齐读的方式。教师可根据学生朗读情况及时指导诱发,营造高昂活跃的课堂氛围。然后了解学生对诗歌的初步感悟程度。并结合注释了解大意。学生练习朗读。

四、整体把握:

1、一个惊心动魄的开端:“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一从空间夸张,一从时间夸张。真是“巨人式的感伤”。

2、两处用典:(1)烹羊宰牛且为乐(语本曹植《箜篌引》)(2)陈王昔时宴平乐。(语出曹植《名都赋》。)

3、三种主要情感:(1)显示了诗人对未来充满无限的信心。(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2)流露出人生苦短,及时行乐之意。(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3)表达诗人蔑视权贵,尽吐郁积在胸的不平之气。(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4、感情脉络的四个层次:(1)感伤之情:如“君不见”两句。(2)欢乐之情:如“人生得意须尽欢——会须一饮三百杯。”(3)愤激之情:如“钟鼓馔玉不足贵——斗酒十千自欢谑。”(4)狂放之情:如“主人何为言少钱——与尔同销万古愁。”

五、赏析

1、名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赏析:“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不是李白的独创,早在春秋时代问世的《论语》就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记载;汉乐府《长歌行》有诗云:“百川东入海,何日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独伤悲。”告戒世人:光阴易逝难回头,莫让年华付水流。宋代豪放派词人苏东坡高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以及《三国演义》中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都是我国古代“流水文化”的扩展和延续。《将进酒》一开篇,就把作者的视线引到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既描写了大河奔腾的壮观景象,又抒发作者“逝者如斯”的伤感。至于“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如青丝暮成雪。”与作者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则有异曲同工之妙。诗歌开头这两句,不仅为下面的“万古愁”埋下了伏笔,也为李白的“开怀畅饮”提供了充足的借口。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进还复来。

赏析:“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进还复来。”这是后世多少仕途失意者的自慰之辞。那时“千金”尚未“散尽”虽有怀才不遇的失落感,但“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幻想还依稀可辨。八年之后,即公元752年,李白写《将进酒》时,当年“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梦想已化为泡影,所谓“天生我材必有用”实际上并未受到重用,所谓“千金散进还复来”实际上并不见来,仕途上的失意,生活上的困苦,“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宋代词人李清照语)由此可见,“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进还复来。”表面豪爽,暗藏忧愁。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赏析:“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这两句诗反映了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钟鼓”本是一种乐器,在这里是击鼓作乐之意,“馔玉”是指精美的食品。在封建时代,只有衣食无忧的达官贵人才有闲情逸致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享受山珍海味之美。李白不羡慕达官贵人的生活,实际是对权贵们的一种蔑视,这是封建社会的读书人最可宝贵的性格。这种不随波逐流的叛逆性格在作者的另一首诗《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也有所表现:“„„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动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当然,有骨气,不等于没有忧愁。李白在蔑视权贵的同时,一种难言的惆怅也在心中涌动,他想通过“长醉不复醒”来忘却怀才不遇的痛苦,但醉酒真能解愁吗?李白在《宣州谢眺楼芡饯别校书叔云》一诗中作出了明确的回答:“„„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浇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得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我们可以想象,一个满腹惆怅的人,当他一心解愁却又无法解愁的时候,内心是怎样的愁苦啊!表面上开怀畅饮,实际上愁箭穿心,这就是《将进酒》中的李白!

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赏析:在《将进酒》中,李白像一个大哲学家,对生活中的许多问题进行了哲学化的概括。“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就是作者在“饮”与“名”的问题上作出的结论。李白仿佛站在历史的最高点上,指点古代圣贤的功过是非。我们暂且不论他那“唯有饮者留其名”的高见带有多少历史依据,只说他与“陈王”的“深情厚意”。在中国历史上,寂寞的圣贤不可胜数,作者为什么就提到“陈王”呢?我们从陈王的生平可以略知一二。陈王就是三国时候的曹植,他才华横溢,志向远大,但由于“任性而行,饮酒不节”最终没有得到父亲曹操的重用。“曹子建七步成诗”是著名的文学典故,他的《七步诗》家喻户晓:“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与曹植一样,李白也有一段不堪回首的身世:他初入长安,抱济世之志,却为小人排挤,最后落个“赐金还山”的下场。他对曹植情有独衷,大加赞赏,也许是同病相怜的缘故吧。

2、艺术手法 :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

(1)这首诗的基调是愤激,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极快。①开头四句写悲。李白和朋友开怀畅饮的颍阳离黄河不远,因此作者以黄河起兴。黄河自 西而来,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直奔东海。上句写大河之来,上句写大河之去,形成咏叹 味。接着四句向人们喻示时光流逝迅疾,一去不返,人生由青春至衰老不过“朝”“暮”间 事。两个长句,既用比喻——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用反衬——以黄河的伟大永恒 衬托生命的渺小脆弱,更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夸张。这个开端可谓悲感已极。

②“人生”以下六句写欢。“人生”两句由“悲”而翻作“欢”“乐”。诗人渐趋狂放。朋友间的聚会是人生中快事,“金樽”“对月”将饮酒诗化了,“莫使”“空”的双重否定 句式代替直陈,语气更为强烈。“天生我材必有用”是令人击节赞叹的句子,相信自己一定 能作出一番事业,对区区金钱也毫不在意。作者写了盛宴,“一饮三百杯”。③“钟鼓”以下六句写愤激之情。酒宴开始,诗人的感情由欢乐转为愤激,借以渲泄心中 的不平。“钟鼓馔玉”“不足贵”是出于愤慨。“古来”两句亦属愤语。说到“惟有饮者留 其名”,便举出“陈王”曹植作代表,因为曹植是他景仰的人。他为曹植的怀才不遇抱恨终 生而叹惋,兼以自况。

④“主人”句至结尾写狂放之情。(2)夸张的写法。这首诗具有震撼古今的气势和力量,与夸张手法的运用不无关系。诗中 有些夸张是凭数字表现的,有些属于感觉的夸大。“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作者似乎一下子就把读者指引到波涛汹涌的黄河岸边,观赏水从天来,东流入海的壮观景象,读者在领略诗句内含的同时,也感受到其中的艺术魅力。

2.将进酒 优秀教案 篇二

先将原诗摘录如下: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尊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酤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这首诗中,让人疑惑的是前面“人生得意须尽欢”、“天生我材必有用”两句,中间的“古来圣贤皆寂寞”一句,以及末尾的“与尔同销万古愁”一句。这四句诗,从表面上看,显然前后矛盾。前两句表现得无限自信,后两句却又变得万般无奈。换句话说:作者到底要表达什么感情?到底是得意,还是失意?如果是得意,为什么又说“万古愁”?如果是失意,为什么又说“人生得意“、“天生我材”?

今日的注释,大多认为这首诗表达的是失意,失意的原因,无非是怀才不遇。有的注释者甚至多方考证当时的政治背景,以作佐证。比如据周啸天考证,这首诗“约作于天宝十一载(752),人生快事莫若置酒会友,作者又正值‘拥用世之才而不遇合’(萧士贇)之际,于是满腔不合时宜,借酒兴诗情,来了一次淋漓尽致的发抒。”(萧涤非、刘学锴、袁行霈等:208)周氏的这篇注释,看上去言之凿凿,实则满纸空话,只从这几句看,就有些自相予盾:既然是“人生快事莫若置酒会友”,就算政治上真的怀才不遇,能够“置酒会友”,也足以一笔勾销了,怎么又会有“满腔不合时宜”?

其实,诗人在写这首诗的时候,是“得意”的。就算真的是“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诗人也有足够的信心。诗中说得明明白白:“天生我才必有用”。那“与尔同销万古愁”,又是所愁何物?答案很简单:韶华易逝,人生苦短。从古至今,有无数的人为这件事“愁”过,所以才说是“万古愁”。我们随便举几个例子:

《古诗十九首》中,有以下一首:

又有一首:

类似的例子举不胜举。李白之前,已经有人愁过,李白之后,也仍然有人接着愁下去。以《古诗十九首》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李白不可能没有读过。从“愚者爱惜费”(按:对应“何为言钱少”)“不如饮美酒”两句看来,《将进酒》显然也正是一脉相承的。

实际上,这首诗与“怀才不遇”毫无关系。“天生我才必有用”,并不是用力之笔,不过信口而出,为了带出“千金散去还复来”一句而已。“人生得意须尽欢”也是如此,不过即事即景,随口一句,“莫使金樽空对月”才是重点。合起来,无非是说:今日胜会,十分难得,有酒便须饮尽,有钱也须花光,反正我有如此才能,钱来得也容易。这与下文“主人何为言钱少”,正好照应。

文中又有一句:“古来圣贤皆寂寞。”其实,这里的“寂寞”,并不是说生前寂寞(怀才不遇),而是说死后寂寞,哪怕生前再大圣大贤,终究也难免一死,名字与生命一起被世人忘记。这一句,同样也不是着力之笔,只为了带出下一句“唯有饮者留其名”:再有才能,一生辛苦,到头来万境归空,还不如做个“饮者”来得痛快。这一句另外还有一个版本:“古来圣贤皆死尽”。参照之下,越发明白不过了。再看前面两句:“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所谓“天生我才必有用”,也只是为了多换些酒钱而已,富贵功名,王侯将相,又岂是太白眼中之物?

这样看来,从开头的“悲白发”,到“得意须尽欢”,到“长醉不复醒”,到“同销万古愁”,首尾一气,绝无枝蔓,虽是醉人口吻,信口道来,却又脉络分明,精纯之至,正是“不烦绳削而自合”,“无意求工而自工”。称之为太白名篇,正是名副其实。明明并无难处,今日的一些注释者,偏要百般穿凿,实是可笑之至。

摘要:李白的《将进酒》,本来意思十分明白,今日的注释者,却种种穿凿,误人子弟。本文对这首诗的主旨重作一番分析,以求还原作者的本意。

关键词:得意,人生苦短,首尾一气

参考文献

3.《将进酒》教学反思 篇三

本学期在《将进酒》授课中,背景导入过后,我主要采用了“读”的手段,通过范读、默读、朗读、品读、诵读五个环节,完成了教学。

1、范读——直观感知

在《将进酒》教学之前,我深入研究教材,参考诸多资料,认真品味诗境、诗情,反复地进行了诵读,对其中的语速、语调、重音、情感等作了充分的把握。授课时,我声情并茂地进行了范读,给学生一个强烈的感应,帮助他们直观地感知了课文,融入到诗歌的情境之中,激发了他们学习和朗读这首诗的欲望。

2、默读——初步感知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相关资料,对《将进酒》这首诗进行默读,把握诗歌起兴(“君不见”两大句)、入题(“人生”三大句)、举杯劝酒(“岑夫子”两大句)、劝酒辞(“钟鼓”句至文末)几个层次,完成了对这首诗的初步感知。这个环节,让学生自主学习,改变了以往教师串讲诗歌内容,使学生生硬接受的形式,我觉得做得比较成功。另外,我对诗开头的起兴做了适当的点拨,让学生了然于胸。

3、朗读——融入诗境

在古诗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朗读古诗,让学生在朗读中融入诗境,得到精神的陶冶和审美的感受。

其一,思其事。“文学作品是作家生活的镜子。”要鉴赏古诗,首先要知人论事。朗读前,我引导学生感知了诗人的遭遇和处境:李白怀才不遇,被“赐金放还”,做客嵩山,与友人饮酒,抒发愤懑之情,以此,把握了读诗的感情基调。

其二,抚其景。诗的开头,给我们展示了一组内含丰富的意象。诗人写黄河,显示了宏伟气魄和浩大声势,诗人写白发,暗示了流光易逝,人生短促。把握这些意象,是朗读入情的关键。

其三,揣其情。托尔斯泰说过:“真正的艺术产生的原因是那想表达日积月累的感情的内心要求。”郭沫若也说:“诗的专职在于抒情。”写诗与读诗,怎一个情字了得。这首诗总的来说是豪放旷达,意气凌云,但其感情又有不同的变化,因而,朗读的技法也应有不同的变化:“君不见”两大句写悲,应读得高昂激越,其中“不复返”、“悲白发”两处应重读;“人生”以下三大句写欢,当读得豪气十足,节奏逐渐加快,以升调为主;“钟鼓”以下三大句写愤激之情,要读得从容不迫、畅快淋漓,其中“不足贵”、“不复醒”要重读;“主人”句至结尾写狂放之情,须读得快人快语,节奏由慢到快,最后到慢。在朗读前,这起伏变化的诗情和朗读技法,我都给学生做了适当的点拨。学生读时兴趣盎然,如痴如醉。

4、品读——赏析探究

诗的品读,是赏析探究的途径。仔细品读诗的丽语佳句,不仅可以深刻理解诗的内在美和形式美,而且能使学生洞悉诗人的情感状态,领略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在教学中,我重点让学生品读了几组名句。“君不见”两大句,看似阔大高远,实则暗含渺小短暂的悲情;“人生”两大句,看似悲观消沉,实则明示乐观自信的豪放;“钟鼓”两大句,看似酒醉牢骚,实则表露刚正不阿的高洁。学生品读了这几组名句,对诗人的伟大人格有了更深的了解,自然而然,对之肃然起敬,歌之咏之。

5、诵读——了然于心

完成了以上四个环节后,我对诗的写作特点作了点提示,学生自由诵读进一步体会把握。这一环节中,主要目的是背诵。关于背诵的方法,我让学生抓住两点:其一是起兴、入题、举杯劝酒、劝酒辞四个层次,其二是“君不见”两大句、“人生”两大句、“钟鼓”两大句三组名句。学生大概用了五分钟的时间,从分散到整合,完成了当堂背诵。

以上是这次教学的成功之处,由于备课欠深入或料想不到,也出现了一些不足,再教时,我想做以下的改进:

1、布置学生做好预习

课前,要求学生利用课本、辅助教材或网络信息,了解其人、其事、其诗。学生有了充分的准备,在读的过程中,就更容易融入诗情,体悟诗意。

2、增强学生角色意识

刘勰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要想学生在读诗中能“披情入文”,就要引导他们想其事、想其景、想其理、想其情,真正达到与诗人深情深意的契合。

3、创造入情氛围

黑格尔说:“艺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从来就是寻找引人入胜的情境。”下次再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创造入情氛围。其一,配一首与《将进酒》情调相关的音乐,作为教师范读和学生朗读的背景。其二,播放名家范读,让学生跟着背诵。

4、进行比较赏析

学生品读时,除了赏析本诗的名句外,还可赏析与之相似或相反的名句。如“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苍海”(《行路难》),“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呤留别》)。运用比较的方法,不仅能使学生深入体会《将进酒》的诗情和诗意,而且还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赏识学生、鼓励学生,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

4.将进酒教案 篇四

学习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和分析,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理解李白情感的复杂变化;

2、通过反复诵读讨论,体会李白蔑视权贵、狂放不羁的性格。重点与难点

重点: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理解李白情感的复杂变化。解决办法:通过诵读和分析来实现。

难点:体会李白蔑视权贵、狂放不羁的性格。解决办法:通过分析讨论与诵读共同解决。教学方法:

1、分析法:通过分析李白的情感变化,体会他的性格;

2、朗读法:通过朗读,巩固对李白情感变化的理解;

3、讨论法:通过讨论,加强对李白个性特征的理解。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饮酒和写诗都是李白生活中的乐事和趣事。在诗坛他是泰山北斗,在酒界他是大罗金仙。他把诗人的至情和酒徒的至性、诗仙的浪漫和酒仙的潇洒全融入了饮酒写诗的生涯,他以如椽的诗笔饱蘸醇香浓郁的美酒写出了许许多多绮丽多彩的传世佳作,为唐代文学乃至中国古代文学建立起一座高不可攀的巍峨雄峰,令后人只能翘首仰望,难生攀越梦想。《将进酒》是李白诗歌中的名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李白,感受李白的诗酒人生。(板书题目和作者)

二、出示目标:(多媒体出示)

下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我们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了解完本节课的目标以后,我们来看题目。

三、解读题目:

题目中的“将”为什么读作“qiāng”呢?(“将”在这里是请的意思。)明确:“将进酒”就是请喝酒。《将进酒》原为汉乐府的曲调,多以因酒放歌为内容。

四、整体感知:

既然是诗歌,那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就要注重反复诵读。通过诵读,我们才能感受到诗歌的音乐美和节奏美,我们才能体会到诗人的情感与心声。

(一)检查预习,初读全诗: 课前已经给大家留了预习作业,下面就请一位同学为大家大声地朗读一下这首诗。(找一位同学朗读课文)

谁能说一下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学生评价)

(二)教师引领,朗诵全诗: 这位同学预习作业完成得不错,但是他的朗读在语调和节奏的变化上稍有欠缺,下面老师为同学们朗读一下这首诗,在我朗读的时候,同学们要注意我语调的高低和节奏的快慢变化。

(三)学生模仿,朗读全诗: 我刚才的朗读只是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下面就请同学们放开音量,旁若无人地大声朗读这首诗,想想你就是李白,一会再找同学展示一下自己的练习成果。(自由朗读三分钟,教师个别指导)

我看同学们在下面都读得都很好,谁愿意来向大家展示一下自己的练习成果呢?(找两位同学来朗读)

真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通过刚才的练习,同学们对朗读的音调和节奏的掌握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五、走进文本,分析导读:

要想读好一首诗,首先要把握准作者的情感。一首诗的情感往往是复杂的,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多种情感交织,二是几种情感(或情绪)的前后变化。《将进酒》属于第二种情况。同学们通过课前预习,课上的范读和自由朗读,你读出了李白的哪些情感变化呢?

1、悲(同义词即可)(黄河水“奔流到海不复回”,头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为时光易逝、人生短暂而悲)(板书:悲 人生短暂)

朗读指导:此时此刻,我们仿佛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垂暮老人面对明镜悲叹:“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这充分流露出了诗人对时光易逝、人生短暂的悲叹,所以我们在朗读的时候语调和节奏应该是怎样的?(语调低沉,节奏比较缓慢。)请一位同学为我们用悲叹的感情朗读一下前四句。(教师点评指导)

2、欢(同义词即可)

(1)既然人生短暂,那么李白主张朋友们现在应该做什么呢?(“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李白在这里似乎是在告诉友人,我们就应该“今朝有酒今朝醉”,珍惜时间,及时行乐。)(板书:欢 及时行乐)

(2)此时的李白似乎有一些消极厌世了,大家认为李白是不是完全的消沉下去了呢?(不是)从哪一句看出来李白并不是完全地消极呢?(“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3)这句话显示出了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自信,但是我们要注意,“必”是“一定”的意思,当我们说“一定”时,既表示我们做某事的信心,又表示这件事还没有成功。所以你从这句“天生我材必有用”中还读出了什么?(李白虽然有才,却没得到重用。)

走进作者:事实上,天宝元年,李白被召进皇宫供奉翰林,但是豪放不羁的他不愿意为沉迷酒色的唐玄宗歌功颂德,做任由他人摆布的文字工具,所以他被人排挤,被迫离开长安。这首诗就是李白离开长安8年后所写的。因此,当李白高呼“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时候必然会有一丝怀才不遇的感伤,因为他原本也是一个想要建立一番功业的人。

朗读指导:这一部分主要是说李白劝友人高举酒杯、及时行乐,所以在朗读的时候,节奏应该比较轻快,而其中“天生我材必有用”一句比较高亢激昂、信心十足。请一位同学朗读“人生得意须尽欢”到上片结束。(教师点评指导)

3、愤(同义词即可)

(1)此时的李白酒兴正浓,只想与友人开怀畅饮,微醉的李白还要为朋友高歌一曲。他唱的是什么内容?(“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2)“钟鼓馔玉”指什么?(富贵豪华的生活)李白对荣华富贵的态度是什么呢?(蔑视)

什么样的人才能享受到富贵豪华的生活呢?(权贵)

(3)所以作者既不贪图荣华富贵,又不贪图权势权力。他的好友杜甫就曾在诗中这样描述李白:“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由此足可见李白对权贵强烈的蔑视之情,这种蔑视和愤怒源于他的怀才不遇。(板书:愤怀才不遇)

讨论:那为何他之前还要高呼“天生我材必有用”呢?(这正是李白性格当中的矛盾之处:他既对自己的才华充满信心,想有一番作为,但是仕途受挫又使他的内心极度蔑视权贵。这种矛盾的性格来源于他的怀才不遇。)

(4)“古来圣贤皆寂寞”中“圣贤”指什么人。(指的应该是像李白这样的有才能的人。一个“皆”,似乎是在告诉我们,圣贤之人都是会被冷落的,其实李白是想说,圣贤被冷落的直接原因就是统治者的昏庸无能,不重视人才,所以在这里,再一次体现了李白对权贵的蔑视和愤怒。)

(5)李白在这里列举了哪位古代圣贤?

(陈王曹植,他与李白一样都才华横溢,但也都怀才不遇。李白以陈王曹植自况,怀才不遇、蔑视权贵的悲愤之情溢于言表。)

朗读指导:在朗读这一部分的时候,要注意个别词语的重读,例如“不足贵”、“不用醒”、“皆”、“惟”。请一位同学朗读“岑夫子”到“斗酒十千恣欢谑”。(教师点评指导)

4、狂(同义词即可)(1)陈王可以“斗酒十千恣欢谑”,再名贵的美酒都可以拿出来纵情欢乐,那么李白呢?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即便千金散尽,也还可以用五花宝马、千金狐裘这些名贵的东西去换取美酒,让大家一醉方休)

(2)“主人何为言少钱”中“主人”是谁?酒该谁买?李白的行为说明了什么?(本文是李白与好友岑勋应邀到另一位好友元丹丘家做客时所写的劝酒诗。主人当然是元丹丘,酒应该元丹丘买,李白的行为是反客为主。)

(3)结尾体现了李白的什么性格呢?(狂放不羁)(板书:狂 蔑视权贵)朗读指导:结尾部分正是全文的高潮部分,充分体现了李白飘逸狂放的性格,所以我们要读出强大的气势,结尾“万古愁”要读出拖音。请一位同学朗读“主人何为言少钱”到全诗结束。(教师点评指导)

六、激情投入,美读全诗

就让我们带着对李白情感变化的理解,放声自读一遍这首诗。再请一位同学诵读全诗。通过我们的学习,同学们对李白情感的把握有了很大的提高,课下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切磋一下。

七、迁移练习:

下面是唐代另外一位诗人李贺的《将进酒》,李贺有“诗鬼”之称,相比之下,你认为两首《将进酒》在情感的变化上有何不同?在风格或人生态度上有何不同?为什么?

将进酒

李贺 琉璃钟,琥珀浓,小槽酒滴真珠红。烹龙炮凤玉脂泣,罗帏绣幕围香风。吹龙笛,击鼍鼓。皓齿歌,细腰舞。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劝君终日酩酊醉,酒不到刘伶坟上土!

注:①鼍(tuó):鳄鱼的一种。②前五句从声、色、香、味写筵宴之华贵丰盛。以下四个三字句写宴上音乐歌舞之美妙。③酩酊:大醉的样子。刘伶:“竹林七贤”之一。平生嗜酒,曾作《酒德颂》,宣扬老庄思想和纵酒放诞之情趣,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于屋中。对传统“ 礼法”表示蔑视。

诗意描述:端起华美昂贵的酒杯,喝着浓香醇厚的美酒,吃着精美珍异的食物,在那布置得华美绚丽的场所,乐人吹笛、击鼓,美女唱歌、跳舞,啊,我们一片狂欢。突然让人感到,青春飞逝,犹如桃花乱落,唉,活着的时候,还可以一醉千愁,就喝个酩酊大醉吧,死后呢?善饮酒的刘伶坟上无酒的时候,该怎样打发时光啊!

明确:相对来说,李贺的诗,主要是悲,前面写喜,一下子落到悲的万丈深渊,也是非常震撼人心的。而李白整首诗前后是不断变化着的,有时悲,有时喜,有时狂,有时又愤,更有一种不可遏抑的气势和动人心弦的气魄。李贺的《将进酒》前八句写热闹欢乐的歌宴场面。紧接着以“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陡转,直奔愁结难解的主题。李白的《将进酒》开头两个排比长句,气势非凡,在奇特的夸张中,从空间、从时间,又从时空的对比中,突出人生苦短之悲。但五六句来了一个逆转,从“悲白发”转向了“须尽欢”、“且为乐”。紧接着诗人以畅快之笔描述了多么痛快的盛宴,而诗人也在“会须一饮三百杯”“杯莫停”的豪放中,尽情地为朋友“歌一曲”,情感又出现了波澜,由狂放又转到“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用醒”的愤激。接着又转向狂放至极的高潮:“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而结句“与尔同销万古愁”,又跟开头之“悲”相合,浑然天成,传达出诗人复杂的情感世界。

最大不同在于思想境界高下有别。李白的气魄比李贺大,境界比李贺高。读李白的诗虽然感觉到满纸不平之气,忧愤之思,但又觉得心胸爽快,精神舒展;读李贺的诗,你会胸闷气短,天昏地暗,凄凄惨惨。“桃花乱落如红雨”则冷艳哀伤,无以复加。“劝君终日酩酊醉,酒不到刘伶坟上土!”更是凸显死亡,让人不寒而栗!

另一方面,在李白的饮酒诗中,虽有悲感,但却不悲观。“人生得意须尽欢”的及时行乐思想,只是表象,诗人并没有消沉下去,而是用 “天生我材必有用”来肯定人生,肯定自我。从貌似消极的表象中流露出其怀才不遇而又渴望用世的积极的人生态度。但是,在李贺的饮酒诗中,诗人只是用形象的语言说明“青春将暮”,生命没有给人们多少欢乐的日子,须要及时行乐。尾句中出现了死的意念和“坟上土”的惨淡形象,体现了诗人消极悲观的人生态度。

八、布置作业:背诵这首诗。

九、总结:

5.将进酒教案、 篇五

新课导入: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时时洋溢着诗情,处处弥漫着酒香。中秋月圆之夜,苏轼把酒问青天;招揽贤士之时,曹操高唱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秋瑾更是为了酒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而论诗酒之道,当首推李白。李白现今存诗900多首,其中写酒的诗篇240多首。月下独酌之时他举杯邀明月;时而也击剑轻唱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与人宴饮之时更是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李白爱诗若诗,嗜酒成狂。酒中有他涌动的生命,奔腾的激情,还有那无尽的愁绪。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李白的劝酒诗《将进酒》【板书】

朗诵课文:接下来,大家自读一遍课文。读完以后你有什么样的感受?(按照自己的体会感受来读一遍)

可见大家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接下来我们来听一位名家朗读的音频,看一下名家是用什么样的情感来朗读这首诗的。

大家觉得这首诗读的好不好,好在哪?(语音语调的高低起伏、情感的充沛)他在读的时候是只有一种情感贯穿始终?

情感是有起伏变化的。那都表现了哪些情感呢?(关键句)首先(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这句话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悲。悲什么?为何悲?时光易逝,人生短暂。朝夕之间人就由年少变白发。运用了夸张的修辞。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不是李白的独创,早在春秋时代问世的《论语》就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记载;形容时间像流水一样不停地流逝,一去不复返。汉乐府《长歌行》有诗云:“百川东入海,何日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独伤悲。”告戒世人:光阴易逝难回头,莫让年华付水流。宋代豪放派词人苏东坡高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以及《三国演义》中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都是我国古代“流水文化”的扩展和延续。《将进酒》一开篇,就把作者的视线引到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既描写了大河奔腾的壮观景象,又抒发作者“逝者如斯”(生命短暂)的伤感。

作者有没有一直这样的悲下去?诗中又抒发了哪一种情感呢? 乐。那几句话表现了这种情感?人生在世得意之时,要尽情的享乐。不要让酒杯空对着皎洁的明月。

作者表达乐的情绪是如何表达的?(要烹羊宰牛,喝尽三百杯酒)李白的乐是不是发自内心的呢?人生苦短要及时行乐/得意须尽欢,李白当时得意没有,并没有得意,奉诏进京、皇帝赐宴的时候似乎得意过,但是这些终究都是泡影,已经过去许久,作者做这首诗的时候已经有51岁了,在这年过半百的时候,还是一事无成。李白有没有乐起来?有一个词很重要。把这世间的一切都忘记吧,我们姑且把烹羊宰牛作为乐趣。且:姑且、但且。所以这种乐是作者可以营造出来的一种乐。是一种苦中作乐。

那接下来,李白又要宣泄哪一种情感了?那几句体现出来的?(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惜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虐。)

这几句话什么意思,豪华富贵的生活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我只愿长久的沉醉下去,不再清醒过来。自古以来圣贤无不是冷落寂寞的,只有那会喝酒的人才能够留传美名。

理解完这几句话,好像并没有看出作者悲愤的情感啊?悲愤到底体现在哪呢?

①天生我才不得用。②本来就不得志,在现实中太过郁闷,所以想沉醉在酒中忘掉忧愁,躲避现实。③李白清高的表现,蔑视权贵,这是古时候文人都有的一种品质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这两句诗反映了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钟鼓”本是一种乐器,在这里是击鼓作乐之意,“馔玉”是指精美的食品。在封建时代,只有衣食无忧的达官贵人才有闲情逸致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享受山珍海味之美。李白不羡慕达官贵人的生活,实际是对权贵们的一种蔑视,这是封建社会的读书人最可宝贵的性格。这种不随波逐流的叛逆性格在作者的另一首诗《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也有所表现:“„„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动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当然,有骨气,不等于没有忧愁。李白在蔑视权贵的同时,一种难言的惆怅也在心中涌动,他想通过“长醉不复醒”来忘却怀才不遇的痛苦,但醉酒真能解愁吗?李白在《宣州谢眺楼芡饯别校书叔云》一诗中作出了明确的回答:“„„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浇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得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我们可以想象,一个满腹惆怅的人,当他一心解愁却又无法解愁的时候,内心是怎样的愁苦啊!表面上开怀畅饮,实际上愁箭穿心,这就是《将进酒》中的李白!

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在中国历史上,寂寞的圣贤不可胜数,作者为什么就提到“陈王”呢?我们从陈王的生平可以略知一二。陈王就是三国时候的曹植,他才华横溢,志向远大,但由于“任性而行,饮酒不节”最终没有得到父亲曹操的重用。“曹子建七步成诗”是著名的文学典故,他的《七步诗》家喻户晓:“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与曹植一样,李白也有一段不堪回首的身世:他初入长安,抱济世之志,却为小人排挤,最后落个“赐金还山”的下场。他对曹植情有独衷,大加赞赏,也许是同病相怜的缘故吧。

文才上:一样的才思敏捷,李白心中有敬佩 命运上:一样的遭人排挤,有同病相怜之感

刚露一点深衷,又回到说酒了,酒兴更高。以下诗情再入狂放,而且愈来愈狂。主人呀,你为何说钱不多?只管买酒来让我们一起痛饮。

那些什么名贵的五花良马,昂贵的千金狐裘,把你的小儿喊出来,都让他拿去换美酒来吧,让我们一起来消除这无穷无尽的万古长愁!

作者所说的这万古长愁到底是什么愁?为何怀才不遇就是万古之愁呢? 怀才不遇之愁无解,只有得遇明主,才能解,但是古往今来,无数的圣贤都是被冷落。

在李白的思想中,浸透着儒家思想的血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其毕生的追求。然而,当无法企及的现实无情地摆在他的面前时,他的理想破灭了。进退维谷之间,他唯有以饮酒排解心中的愁闷,以放歌对抗现时的黑暗,以精神的旷达张扬自己的个性。

总结:贺知章说,李白是谪仙人,所以他必定拥有纵情傲物的权利。酒是引子,愁是血液,狂是脊梁。诗与酒成就了诗仙太白雄奇俊秀的浪漫主义诗境。正如台湾作家余光中所说:

酒放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6.《将进酒》教案 篇六

一、写作背景

这首诗大约是李白以梁园(开封)为中心的十年漫游期间的作品,元丹丘、岑勋和李白曾一起在丹丘家里聚饮,本诗大概就是李白在酒宴中所作。《将进酒》本来是汉乐府的曲调,意为“劝酒歌”,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将(qiāng),请,愿的意思。

二、本诗的基调是什么?

(明确)乍一看,本诗体现出来的是诗人的豪放之情,可是细读之下我们不难看出应该是愤激之情占主导地位。

三、《将进酒》本是乐府旧题,但诗人却自创新意,把饮酒和批判现实结合起来,请进一步分析。

1、“钟鼓馔玉不足贵”是对豪门贵族的否定,“但愿长醉不复醒”则是消极的抵抗行为。

2、“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从某种意义上也揭露了统治阶级埋没人才的事实。

3、因此,我们不难看出诗人思想上的矛盾:一方面是积极用世的想法,深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另一方面他又想用饮酒的办法使自己从怀才不遇的苦闷中解脱出来。

四、诗人此刻已是两鬓染霜,却依然浪迹江湖,政治上极其失意,然而他却说 “人生得意须尽欢”“天生我材必有用”。如何理解?

(明确)“白发如丝悲何益”竟月穷愁非其本性,因此,一方面是英雄迟暮的悲叹与愤激,另一方面又是不甘沉沦的自信好强。

五、如何理解诗末的“万古愁”?并作简要分析。

7.从李白的“镜中我”析《将进酒》 篇七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 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 丹丘生, 将进酒, 杯莫停与君歌一曲, 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 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 唯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 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 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 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

不论哪个时代, 总会有一些文人因远离了朝廷或遭遇了贬谪等而被“玉成”, 成为被千古传颂的文人。李白就是其中一位, 他自诩有治世之才却是“报国有壮心, 龙颜不回首” (《梁园吟》) 。尤其被赐金返还之后的诗作最是能体现出他“怀才不遇”时的幽愤思想。《将进酒》便是其中的代表诗作。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在这里时间和空间都极其夸张, 奔流到海的黄河就像人生岁月流逝, 不可控制。并且把本来短暂的人生写得更加短暂, 只在朝暮之间, 人生如此短暂可是诗人还没有机会大展宏图实现自己的抱负, 这是怎样的无奈。在这种“悲”下, “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更像是一种自我安慰, “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与其说是自信不如说是一种乐观精神。然后便是一种狂放的姿态跃然纸上:“烹羊宰牛且为乐, 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 丹丘生, 将进酒, 杯莫停。与君歌一曲, 请君为我倾耳听”。之后变现出一种激愤:“钟鼓馔玉不足贵, 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 唯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 斗酒十千恣欢谑。”继而“主人何为言少钱, 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 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又转为狂放, 却以“同销万古愁”作结。诗人的“愁”是什么呢?

李白是站在诗坛顶峰的伟大诗人, 也是一位自以为是一流的政治家而其实其实根本不懂政治的诗人。他不明白, 只有诗人屈从政治家, 却没有政治家屈从诗人的。他就是不肯明白这番道理, 才永远都是那个“我本楚狂人”的不可一世的李白。李白的自我评价很高, 但他更加需要的是别人的肯定, 是社会和他人这面“镜子”反映出来的对个人的肯定, 这就是他需要的“镜中我”。

“镜中我”是传播学中的概念, 由美国社会学家C·H库利提出。[1]“他 (C·H库利) 认为: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 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 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 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 个人透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我自己。因此, 人的自我是在与他人的联系中形成的, 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2、关于他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也就是说一个人在社会中得到的评价有一部分是别人赋予的, 而社会和他人的评价, 也是在自己获得某些表现的机会, 得以表现自己之后得到的, 是社会和他人对自己行为的反馈, 并且这些评价也是遵循一定的准则的。当事人对这些评价会做出能动的反应, 或者更加自信, 或者自卑, 或者改过自新等等, 总之有些人积极乐观, 有些人消极自卑, 也就会有不同的行为方式。

就李白而说, 一方面, 一个人的价值不是单靠自己确认的, 他需要他人与社会承认。李白的信念是“建功立业”, 在封建社会, 一个文人的社会价值是靠“建功立业、报效国家”实现的, 这是社会和正统思想对读书人的期待, 也盛唐蓬勃向上的风气使然, 这样的期待正是“镜中”的评价标准。所以李白急于建功立业、报效祖国。“功名不早著, 竹帛何将宣” (《长歌行》) , “荣贵当及时, 春华宜照灼……身没期不朽, 荣名在麟阁” (《拟古诗十二首》其七) , 这些诗都可以反映出李白对功名的渴望。另一方面, 李白对自我的评价也来自两个系统, 一个是自我认识和评价系统, 一个是别人的认识和评价系统。李白是拥有非凡自信的, 自认为有辅佐帝王之才, “自言管葛”。而他自负有治世之才的同时, 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的,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确定自己的才华进而实现自己的抱负“自言管葛竟谁许?长吁莫错还闭关。” (《驾去温泉后赠杨山人》) 就能反映出他这样的心态。

李白诗名远播, 诗名越来越大, 不但名动诗坛, 而且惊动了许多达官贵人, 最后甚至惊动了对艺术有颇有造诣的唐玄宗。应召入京、供奉翰林, 他一度认为自己的政治才华终于得到了肯定, 他认为自己等待的机会终于来了。这样的“镜中我”让他充满了自信:“朝君王垂拂拭, 剖心输丹雪胸臆, 忽蒙白日回景光, 直上青云生羽翼, 幸陪鸾辇出鸿都, 身骑飞龙天马驹。王公大人借颜色, 金璋紫绶来相趋。当时结交何纷纷, 片言道合惟有君。” (《驾去温泉后赠杨山人》) 这也恰恰说明这种“镜中我”对诗人来说是很重要的。这个时候他对包括皇帝和其他达官贵人的, 如何认识或者评价自己的想象是让自己开怀的, 并且把自己的这次“机会”无限放大, 这种放大也是和诗人的自信分不开的。可是他错了, 传世名作《清平调》是唐玄宗与杨贵妃在沉香亭赏牡丹时为令其助兴, 把醉卧的诗人用冷水泼醒所作。却是御用文人, 这对李白来讲是屈辱的。事情不但没有任何转机, 最后是被赐金返还, 这样的打击还是比较大的。

诗人所认为的自己有的治世之才得不到肯定, 面对这样的“镜中我”, 产生一些自我怀疑的情绪是难免的, 恐怕诗人的“愁”当是有这部分内容的。这样的情况下, “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更多的是一种自我安慰, 一种乐观的心态, 自信反而是其次或许有的了。“钟鼓馔玉不足贵, 但愿长醉不复醒。”更多的是一种姿态, 不得志之后的姿态。他的“愁”, 还有一部分原因是面对“镜中我”并没有调整自己的行为, 没有放弃入朝的希望。“安史之乱”爆发后, 李白受到永王李嶙征召, 他只知道为国家效力, 就投在李嶙的帐下, 他斗志昂扬地歌唱着:“三川北劣乱如麻, 四海难笨似永嘉。但用东山谢安石, 为君谈笑静湖沙。” (《永王东巡歌》其二) 可见他以为这次可以实现自己的报国愿望了。可是不幸的陷入皇室的内部斗争, 最终却是闯了祸。这件事一方面说明李白没有放弃过辅佐帝王、建立功业抱负, 另一方面只能说明他不懂政治, 不适合从政。

面对如此的“镜中我”, 与自己的自信和抱负冲突激烈, 就酿成了“怀才不遇”的幽愤。可李白就是李白, 他可以大吼“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梦游天姥吟留别》) 这样的姿态是太自负而得不到肯定之后的一种姿态, “不是我无才无德, 是我不愿意低下高贵的头颅, 趋炎附势”的高姿态。而他敢做出这种姿态是因为他配, 不论从才情上还是物质上他都配。所以面对“镜中我”, 他能这样高呼, “钟鼓馔玉不足贵, 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 唯有饮者留其名。”他以这样的狂放宣泄自己的满腔愤懑, 他甚至可以自信到鄙视自己的对功名的渴望。这是一种气度, 一种境界。越是狂放, 隐在后面的悲哀就越沉重。只有这样的嚣张才能压住一个狂人自己的悲哀。即使是抒发短暂人生迅速逝去, 而自己的抱负却没有机会实现的无奈, 都以一种蓬勃的形象和高昂的气势喷涌而出。

为何李白如此的不得志还能有如此的气势?面对“镜中我”, 面对那些让自己沮丧的“对别人的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 并不贪慕富贵权势的李白, 是乐观的, 豁达的, 甚至仍旧能够保持自己的自信、坚持自己的理想。所以即使有幽愤的感情色彩在, 诗的基调仍然是昂扬的。可以自我安慰, 可以有自己的姿态以对抗心中的悲哀, 但是绝不消沉, 所以我们仍然可以从诗中感受到奔涌着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复旦大学古典文学教研组编.李白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1.

[2]中国李白研究会马鞍山李白研究所编.中国李白研究 (1995-1996年集) [M], 1997, 8.

[3]薛天纬.李太白论[M]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 2002, 11.

8.《将进酒》教学设计 篇八

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掌握诗中句式的长短变化和节奏的轻重缓急。

培养学生因声求气,准确传达情感的朗诵能力。理清诗歌情感变化线索,理解貌似消极行乐实则渴望用世的复杂感情。

【教学重点】

理清诗歌情感变化线索,理解貌似消极行乐实则渴望用世的复杂感情。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因声求气,准确传达情感的朗诵能力。

【教学方法】

诵读法 探究法 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诗人大多爱喝酒。多少诗人因酒忘却人世的痛苦忧愁,因酒在自由的时空中尽情翱翔,因酒而丢掉面具口吐真言,因酒而成就传世佳作。唐代的天才诗人李白尤为突出。他自称“酒中仙”,时人也号之曰“酒圣”。古时酒店都爱挂上“太白遗风”、“太白世家”的招牌。杜甫曾在《饮中八仙歌》写道“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李白不仅爱喝酒,还善于劝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劝酒诗《将进酒》。

二、背景和解题

此诗,约作于天宝十一载,即安史之乱前四五年光景。当时唐玄宗耽于女色,先后将政事交给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官场一片黑暗,豪门贵族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社会腐败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诗人对此极为不满,却又无力改变这种状况,只能借酒销愁,“但愿长醉不愿醒”。此时距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有八年之久。由于受到排挤,李白离开长安,开始了以东鲁、梁国为中心的第二次漫游。当时,他曾多次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他们登高畅饮,对酒当歌,畅抒满腔不平之情。此作就是他咏酒抒情的佳作。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的曲名。“将(qiāng)”,“请,愿”之意。“将进酒”意即“劝酒歌”,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

三、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诗歌

2.听录音,纠正字音,把握节奏。

3.学生初读,读出诗歌,读准字音,把握好节奏。

四、学生再读课文,理清诗歌情感脉络

诵读指导——(掌握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体会诗人情感)

这首诗的旨趣跟《蜀道难》不同,它着力刻画的是诗人的自我形象,其实是借劝酒为名吐胸中块垒。全诗的基调是豪放的,但思想感情却十分复杂。诵读时应当伴随着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适当地变换声调和节奏,力求再现诗人的形象。指导诵读的要点如下:

1.开头两联,要求学生找出表达诗人情感词语。(悲)

“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不复回”隐含韶光易逝之意,均须重读。“高堂”一联系承“不复回”而来,说及人生。“悲白发”,犹言人生易老,叹意极浓,“悲”字当重读,再用“朝如”句补足其意。这两联把天地人生都说到了,境界极其阔大,应当读得很有声势,有慷慨生悲的韵味。学生试读,教师指导。

2.“人生”六句中要求学生找出表达诗人情感词语。(欢乐)

“人生”一联为人题语,重音当落在“尽欢”和“空对月”上。“天生”一联说明“须尽欢”的理由,显示了诗人对未来的信心,应当读得掷地有声;读后宜作一顿(这里的潜台词是“既如此,那就……”),为诗中策一个高潮蓄势。第一个高潮在“会当一饮三百杯”这句上,应当读得豪气十足,要用升调读,“三百杯”一语尤当着力加以渲染;为突出这一句,上句“烹羊宰牛且为乐”宜轻读。

以上是诗的铺垫部分,读后可作稍长停顿。

3.“岑夫子”以下六句中表达诗人情感词语(狂放)

为诗意转换处,亦可视为下面劝酒歌的引语,应当读得亲切,节奏逐渐加快,重者依次落在“将”“莫停”“歌”“倾耳听”请字上,突出拆请之意。读完,稍作停顿。

4.“钟鼓”六句表达诗人情感词语(愤激)

“钟鼓”二句是这支劝酒歌的主题,也是全诗主旨所在。诗人说这话时,其愤激之情必当见于辞色,应当读得从容。“不足贵”“不复醒”二语当用极强音读,以见其憎恶、鄙弃之深。其下“古来”二句是以抒情方式说明“不复醒”的理由,亦可见诗人盖世之气和狂放之态。两句之中,上句为宾,宜轻读,略示“风歌笑孔丘”(《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之意;下句为主,宜重读,要表现出十足的自信。

5.“主人何为言少钱”五句中体现的是人情感是“狂放”甚至是“癫狂”

6.“与尔同销万古愁”一句是“愁苦”

五、问题探究

1.李白为何喝酒?

明确:借酒浇愁“与尔同销万古愁”。

2.李白有哪些愁?

明确:

(1)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苦短)

(2)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怀才不遇)

(3)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壮志难酬)

3.开篇两句“君不见”的重心在哪一句?为什么?首句为何要从黄河写起?

明确:后一句。其中的“悲”是全诗的诗眼,给全诗奠定 悲怆凄凉的基调。

比兴手法,古人常以流水比年华易逝, 一去不返,又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兴起对生命渺小短暂的喟叹!

4.李白是抱着“奋起智能,愿为辅弼”的宏愿来长安入仕的,但从以上诗句看,李白在政治理想破灭后,好像很安于这种颓废享乐,放浪形骸的生活。怎样理解这种现象?

明确:假象,是李白借酒来消释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

5.如何评价李白在失意的暮年还唱出“天生我材必有用”这种高度自信的豪迈语句呢?对后世有何影响?

明确:坚定向上的信念,渴望用世的乐观精神。自信,乐观.

6.酒逢知已千杯少,李白痛饮狂歌,对朋友愤言“钟鼓馔玉不足贵”,是由衷之言吗?为何“但愿长醉不愿醒”?

明确:不是。是反语,统摄全诗的中心句借酒麻醉,减轻愁苦

7.李白为什么说“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又为何单说曹植呢?

明确:对荒唐社会的愤怒嘲讽和痛彻总结

相似之处:诗才敏捷,才华横溢,遭受排挤和压抑而命运坎坷,壮志难酬而沉溺酒乡。

8.诗的最后一句“与尔同销万古愁”与开篇的“高堂明镜悲白发”首尾照应,有何作用?

明确:强化了整首诗的悲愁愤激的氛围

六、课堂小结

全诗围绕一个“酒”字,感情跌宕起伏:悲壮—欢快—狂放—愤激—癫狂—愁苦,而这所有的情感又都是基于一个“愁”字,作者因愁而悲叹时光易逝,因愁而纵酒作乐,因愁而慷慨愤激,也因愁而狂放失态,表现了一种怀才不遇又渴望用世的矛盾复杂的情感。

豪放是它的外壳,愤激才是它的内核。可以说:酒是引子,愁是血液,狂是脊梁。

余光中在他的诗中这样写道: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七、作业布置

1.背诵本诗

上一篇:大学语文文史概述下一篇:优秀作文:秋天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