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学历史课程设计思路的研究

2024-08-02

关于中学历史课程设计思路的研究(共11篇)

1.关于中学历史课程设计思路的研究 篇一

3.1教师应重视基本历史知识巩固复习策略的设计

掌握并理解历史基础知识信息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在历史教学设计时,教师可以设计顺口溜来帮助学生达到记忆历史知识的目的,同时教师还要善于使用图标、数字、视频等一些比较容易被学生掌握和理解的形式进行复习和巩固。关于这一点,相信广大历史教师在以往的历史教学过程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在实际运用时必定会更加得心应手。

3.2合理进行教学设训

良好的方法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历史教师在上课时要尤其注意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中学历史教师不仅要具有专业的历史知识,还要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合理进行教学设计计。在新课程背景下,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理清历史的发展脉络,还可以提高教学质量。

3.3教师应重视对互助学习、自主学习的设计

历史课程的创新应该注重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历史教学过程中,并且敢于提出疑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从被动地接受变为主动地学习。因此,中学历史教学设计时,教师应多安排学生进行探究学习、互助学习、合作学习。同时,由于现阶段历史课本中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减少,也更加有利于教师进行这样的教学设计。

4结束語

中学历史教学改革虽是一个老话题,但时至今日很多问题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无论是教师的教学观念,还是学生的学习态度,都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教育工作者还要继续努力,在进行个性化的课堂教学设计时,努力尝试将教学内容和形式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相结合,从而提升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2.关于中学历史课程设计思路的研究 篇二

在历史学习中,有许多有分歧的观点、认识,或矛盾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教师要善于抓住可疑之处求疑,发动学生讨论解疑,触发其创新思维的灵感。

1)通过课文本身所包含的矛盾实事创设讨论情境,引发学生创新。例如:在学完《北方的民族大融合》一课后提问:“为什么掌权的少数民族首领孝文帝却要向被统治的汉人学习?”这个问题激发了大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各组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人认为:鲜卑族人少,却又是统治者,他们自以为是,高高在上,不把汉人放在眼里,时间长了容易被孤立和推翻;有的认为:鲜卑人入主中原后已经摆脱了游牧而过起了农耕生活,所以不得不学习汉族;有的认为:北方已经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各民族都在互相学习,鲜卑人学习汉人也是身不由己;有的认为:鲜卑族虽然军事强大,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一个国家的强盛不能仅仅建立在军事上;也有的认为:只有军事上的强大,没有强有力的经济做支撑,北魏的统治是很难长治久安的。孝文帝学习汉人是从长远打算……通过探索,学生初步形成了自己的观点。同时经过老师引导使他们深刻地认识到:勇武并不意味着先进,不管处在多有利的位置上,只要落后就必须学习,不然,早晚会被淘汰,这是历史的规律。从而锻炼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活跃性。

2)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发现矛盾,组织讨论,从而激发学生在讨论中探索,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如:我在讲完《戊戌变法》一节时,这样设计提问:19世纪下半期,中日两国各面临怎样的社会危机?两国为挽救危机各采取了什么措施?为什么会出现截然不同的结果?学生通过对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的分析讨论,就会发现中日在19世纪下半期都是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进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中国之所以未能象日本那样摆脱危机成为亚洲的强国,根本原因在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通过集体探索,锻炼了学生思维的精密性和活跃性。

3)利用不同人物对某一问题的不同观点而产生的矛盾激发学生兴趣,从而引发学生讨论。如:我在讲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时举了一个例子:在广东国民政府第二次东征时,陈赓在战场严重失利时刻,曾帮助蒋介石脱离险境。延安整风时,康生对陈赓说:“当年,如果你不救蒋介石的命,不就可以少打这么多仗了吗?”陈赓坦然地答道:“当时,如果蒋介石死了,不就成了烈士了吗?”要求学生结合史实评价两人的观点。问题一出,立即引发了学生的热烈讨论,大家通过分析,不仅辩明了正误,而且掌握了要把历史人物放到具体的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分析评价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同时,也锻炼了学生思维的敏锐性,培养了学生勤于探索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设计冲突,诱发议论,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和独特性

我们的教学不但要在可疑处求疑,还须在看来没有疑义的地方求疑,“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矣。”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所学进行深入思考,激发其创新思维的火花。我们可以通过提出假设,检验假设,激发矛盾的产生,诱发学生议论。例如:许多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的出现,看似偶然,实为必然。如果我们把其必然性大讲、特讲,学生未必买帐,不如顺水推舟,假定其偶然因素不存在,让学生在偶然与必然的冲突中权衡,诱发其议论。如在讲第一次世界大战起因时,我提出:“假如没有萨拉热窝刺杀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否可以避免?”讲“五四”运动时,我提问:“假如没有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上的失败,‘五四’运动还会爆发吗?”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分析讨论,使学生明白一战的发生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的产物,也是帝国主义两大军事侵略集团疯狂扩充军备的结果。“五四”运动则是无产阶级队伍壮大,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十月革命的推动等诸因素作用下的必然之举,进而使学生弄清历史发展的必然。通过讨论,锻炼了学生思维的变通性、灵活性、独特性。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探索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并增强了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三、再现冲突,挑起争论,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流畅性和广阔性

历史本身具有过去性、不可重复性,我们不可能像物理化学那样用实验去验证它的结论,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分角色地扮演模拟历史,让学生“亲历其域”,“触景生情”而感悟历史。因此,在讨论题的设计中可以通过分别扮演有冲突的各方,再现历史,挑起争论,使学生在争论或辩论中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并在整个过程中,受到激励、启发,产生联想、灵感,增添创新的意向,训练和培养创新性思维的才能。

如:在《金与南宋对峙时的中国》一课中,当讲完宋金义和之后,我让学生分别站在当年主战派、投降派和人民的立场上,分角色讨论他们“主战”或“主和”的原因。学生结合史料和已掌握的史实进行了大胆深入地推理和想象,并把自己深入到所扮演的角色中,去体验古人所处境况所具有的思想感情,达到与古人沟通,并与之产生共鸣。讨论中,站在“主战派”一方的代表从条约内容出发,逐条剖析其危害,同时也加深了同学们对这个要识记内容的印象;站在“人民”一方的代表,则从战争的灾难入手层层分析,大胆联想、推理,各方代表的语言也同时加深了同学们对战争的破坏性和和平的重要性理解;而站在“投降派”一方代表的分析论证,更是活生生的勾勒出投降派的丑恶嘴脸,极大地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使讨论出人意料演变为辩论。通过辩论,锻炼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流畅性、广阔性和丰富的想象力。

3.关于中学历史教学设计的一些思考 篇三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设计设计理论设计原则设计范式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220097

历史教学设计是历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历史教学活动的系统预设。它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系统论和史学理论为前提,以新课程理念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支撑为手段,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师的素养,确定教学目标,合理组合、安排和优化各种教学要素,预设学生解决问题的步骤,为优化教学效果而制订实施方案的系统的计划过程。

一、历史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和原则

教学设计要立足学生自身现有经验,让学生接收多种形式的情境刺激,促使其心智活动的展开,在探究中顺应、同化和建构新知识。

历史教学设计的四大理论基础是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系统论和史学理论。从学习理论上看,历史教学设计要以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心理为中心,使历史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教学理论上看,历史教学设计要遵循和应用教学客观规律,解决具体的教学问题。从系统论来看,历史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的过程,为历史教学设计提供科学研究的方法。从史学理论来看,历史教学设计要体现多元史观,使历史教学设计遵循历史学科规律,使教学设计富有历史学科特征,教学过程更具历史味儿。

历史教学设计应当遵循整体设计的原则、以学生为主的原则、意义建构的原则和过程开放的原则。遵照原则,具体的流程如下:

二、高中历史教学环节的设计

从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的角度开展中学历史教学设计的研究,在历史教学设计诸多环节中,历史课程标准具有方向性的地位。

教学目标是教师教学的灵魂和学生学习的诉求,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它是教学创意、教学流程、测量评价和资源整合的依据,它规定了教与学的方向,直接决定了教学的成败。

学生是课程的出发点,更应该是课程的归宿。学情分析不可能孤立于教学设计之外,它是整个教学设计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与教学设计的其他部分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水平同教学质量的高低密切相关,充分利用和开发历史课程资源,有利于历史课程目标的实现。

教学立意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它能体现教师对课程标准、教科书及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与把握,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效能。

史料教学可以把对史料的研习引入历史教学过程中,使历史教学的过程变成为一种对历史事实的认识过程,一种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过程,一种掌握历史学习和研究方法的过程,一种提供历史情境进行历史思维训练的过程。

三、以学为中心的历史教学设计范式

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学得怎样,遵循以学定教,教师还要充分考虑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教得怎样。高中历史教学设计可以灵活运用下列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教学策略、探究式学习策略、合作学习策略、支架式教学策略,讲授式、探究式、自学式、比较式、问题式、情景式等教学方法。

以建构主义为指导的以学为中心的历史教学设计范式就是以教学目标为靶向,以问题探究为中心,以情境创设为平台,以实现优化课堂教学为目的的历史教学预设。其教学策略是提炼鲜明的教学主题,构思精巧的教学结构,营造适切的历史情境,设计深度的探究活动(设置问题连接体,运用有效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

四、信息技术支持下微课资源在高中历史学科设计中的开发

微课是以课程改革理念为引导,依据课程标准,根据学科知识体系,对学科的重点核心内容和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难点、疑点、易错点进行基于学科逻辑的分析与重组,以视频为主要媒体形式的数字教学资源。历史学科微课的类型有:讲授型、答疑型、演示型、解题型和其他类型。微课资源的历史教学设计侧重以下环节:选题意图、教学目标、教学用途、教学过程设计、设计亮点分析、信息技术的整合等。

总之,科学合理的历史教学设计可以改进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丰富学生学习方式,促进课程资源开发,催生教师的实践智慧,提升教学质量。当然,历史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永远没有止境,因此探索历史教学设计也永远没有止境。

4.关于中学历史课程设计思路的研究 篇四

作者:祝吉代宜宾市四中校长

内容摘要:

“文化强市”是一个大课题,本文从发掘整理红色文化的角度,列举了大量工农红军在宜的征战史和中共宜宾地下党可歌可泣的斗争史,说明红色文化的发掘一方面可以传承宜宾人民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向往民主自由的宜宾精神,另一方面可以引发追思,缅怀先烈,同时,红色文化大多处于山青水秀的山区,也是旅游资源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文化强市红色文化旅游资源

具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文化名城宜宾,散布着星罗棋布的历史文化古迹,如千古之迷的僰人悬棺、叱咤风云的哪吒闹海、风景迷人的老君山、千姿百态的千佛岩、八仙山大佛及丹霞洞,还有令人留连忘返流杯池、让人忘俗的真武山道观等等,这些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推动了宜宾经济的发展,这是不言而喻的。然而,人们也有忽略的一面,那就是威武雄壮的红色文化,可歌可泣的革命文化。从历史的角度讲,这些近距离的鲜活的文化,更能引起人们的追思,让人们在旅游休闲的同时,受到具体、形象、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本文就上述两个板块作一简略的叙描。

先说红色文化,主要是指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留下的文化遗址和以武装革命形式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的战斗历程。诸如:

1930年2月1日,“南六红军游击队”在兴文建武粉碎了国民党南六县团防联合围剿后,在共产党员王泽嘉、袁敦厚等率领下,主力近200人进驻长宁、兴文、珙县交界处的凌霄城,开展武装革命斗争,尔后,由于敌众我寡,主要领导人王泽嘉、袁敦厚相继牺牲,但余部仍坚持斗争,直到解放。这里的凌霄城,游击队至坚持6月7日,达4月之久,应当是一个红色文化遗址。

1935年2月10日,中央红军三军团五师政委徐策,干部团上干队政策余泽鸿,八军团民运部长戴怀远及夏才曦(解放后曾任中共南京市委书记)等组成中共川南特委,率领中央红军一个干部连,一个基干连(国家政治保卫部第五连),一个运输排,一个卫生班,一个通讯警卫排和几个枪械修理工人,与川南特区游击队汇合,组建中国工农红军川南游击队纵队,根据周恩来同志的指示,在五龙山区坚持武装斗争,他们在宜宾艰苦卓绝的斗争,应当成为红色文化的重要内容。

1935年2月18日,中国工农红军川南游击纵队在五龙山整编,中央任命如下:司令员王逸涛、宣传部长余泽鸿、组织部长戴元怀、参谋长刘干臣、副司令员曾春鉴、特派员龙厚生供给处长杨德胜。全纵队5个大队600多人3月上旬进占兴文县建武,3月14日进占长宁梅硐,5月在叙永落堡召开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颁布《川南劳苦群众目前斗争纲领》,坚持长期斗争,留下至今仍清晰可见的红军标语,如“不交租、不交粮”、“没收地主财产分给穷人”、“组织抗捐军,抗税抗债”、“实行抗租抗粮”、“农民起来”等及有关遗址,也应是红色旅游文化的重要内容。

1936年5月10日,国民党中央军暂编五旅二团三营士兵在中尉副连长

陶树清带领下起义,编入中国工农红军川滇黔边区抗日先遣支队,由阮俊臣任司令员、陶树清任副司令员、刘复初任政委、曾春鉴任参谋长,先遣支队在宜宾南部兴文县等境开展武装斗争。坚持达4年之久,牺牲者近800人。

1949年12月5日,中共宜宾县委领导的“岷江纵队”在凉风凹阻击溃逃的国民党军宋希濂部,历时4天,打乱了宋部逃窜西昌、云南的行程。

总体说来,红色文化是以当年长征转战川南为主线,以红军留下的游击部队和乘势发展起来的中共领导的游击队为辅线,以红军转战区域为面,以红军作战地点、整休地点、宣传群众地点为点,主辅结合、点面结合,形成网络,既有青山绿水之观赏价值,又有革命岁月之精神陶冶,文化强市的举措,应当包含其中。

革命文化。革命文化主要指中国共产党宜宾地下组织,共青团地下组织在黑暗长夜中英勇卓绝的斗争的事迹、遗迹。宜宾是一个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宜宾地下党工作有声有色,诸如:

1908年(光绪34年)1月14日,同盟会受孙中山之命从日本回国的熊克武、谢奉琦、余英、秦炳及宜宾同盟会员刘永年、罗仲渠、凌体宣和加入同盟会的叙州府堂勇刘绍峰、县幕詹树棠等发动的反清武装起义,起义指挥机关在南岸冯家坝冯敬安家,起义失败后,清朝统治者杀害200余人。辛亥革命后,孙中山下令陆军部褒彰刘绍峰等人。宜宾人民把牵藤街改名为光复街以为纪念,这应当是宜宾革命文化的光辉一页。此外,宜宾很多街道名称,如“将军街”“中山街”等都有一段悲壮的革命斗争史,也当在整理发掘之列。

1928年1月22日,旧历除夕之夜,中共宜宾县委组织党团员和进步学生在宜宾城区开展大规模的宣传活动,以中国共产党宜宾县委员会的名义书写标语口号,张贴街头醒目处,给白色恐怖笼罩中的人民以春天的信息。

1926年1月30日,中国共产党在宜宾第一个地方组织——中共宜宾特支成立。是日,由团委书记曾润百如集党团员会议,投票选举郑佑之为特支书记。特支受党中央直接领导,是当时中共四川省省内最早建立的地方组织之一。1月31日,郑佑之召集特支会议,讨论宜宾地区工作和南六县(珙县、长宁、兴文、庆符、高县、筠连)团务。会议地址地武庙街小学附近,中共宜宾特支从此领导人民开展斗争,很快在南溪、珙县、长宁、兴文、屏山、庆符等县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的地方组织开展工农运动,使宜宾成为大革命时期四川省内革命斗争形势最好的地区之一。

1928年2月8日,按照川南特委通过的《川南暴动计划》,南溪县宋家乡川主庙成立了由共产党领导的南溪县农民协会。由中共党员张守恒任主席,中共党员赵之祥、洪默深等参加领导工作。此时,南溪县半数以上的乡镇均成立了农民协会,会员达5000多人。这是革命文化的重要一页,是中国共产党宜宾特支领导工农运动的壮丽篇章。

1928年3月19日,四川省早期中共优秀党员,宜宾县农民运动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中共宜宾县委东区支部书记李家勋,在宜宾城大什字慷慨就义。就义前,席地而坐,向围观群众宣传共产主义达2个多小时。李家勋为宜宾县双石铺人,1926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3月17日进城参加会议不幸被捕。笔者当时家住南街街头,家父等得以目睹这一壮烈场面,每每向后人复述。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一周年,宜宾商会抗敌晨呼队成立,由商会会长郑国梁兼任队长,在中共宜宾中心县委领导下,以党员、民先队员为核心,青年工人、妇女和公信中学学生参加,共三、四百人。每逢星期天清晨,晨呼队集队沿街呼喊抗日口号,高唱抗日歌曲。晨呼队还在街道主办《大众》、《小食店》等壁报,上演话剧和下乡宣传,传送、代售《新华日报》等进步书刊,深受群众欢迎。1939年2月19日,抗日晨呼队根据中共宜宾中心县委指示,由副队长黄叔相率领到城区真武山慰问抗敌伤病员,向“二O二”疗养院伤员赠送礼物,宣读慰问信,公信中学学生还表演文艺节目,5月,晨呼队又募得大洋900多元直寄前方将士。

1926年3月3日,中共宜宾特支派出党员李竹君(公信中学,今宜宾四中学生)、石兆祥、郑宏度到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参加学习,返宜后培训农运干部,到农村组织农会,开展农民运动。

1926年3月12日,中共宜宾特支发动宜宾各界开展纪念孙中山先生逝世周年活动。特支通过国民党(左派)县党部,约同各团体共捐经费200余元。

1938年3月13日,中共宜宾中心县委推动四川省第六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成立了国际反侵略运动大会中国分会四川省宜宾区会,共产党员古永材任秘书长,中心县委组织委员赵利群任文书,在宜宾北操场召开有6000多人参加的群众大会,会后举行火炬示威游行。区会出版了《反侵略周刊》,掀起抗日斗争高潮。

1928年3月17日,中共党员、共青团宜宾县委委员,中共宜宾县城区书记李筱文被国民党宜宾城防司令部逮捕,当日下午2时许,英勇就义于

城中心大什字。

1931年3月28-31日,中共四川省委特派员苟良歌(又称良戈)来宜宾检查指导工作,3月28日,在北操场附近的一家茶馆内,由宜宾中心县委书记孔方新主持开会时,苟良戈、孔方新及宜宾中心县委委员蔡涛、黄大舜、沈玉琪同时被捕,在宜宾城防司令部遭受坐“老虎凳”、“拍钉爬”、“背火油桶”等酷刑而英勇不屈,3月31日是,五位共产党员高唱着《国际歌》,高呼着口号,由县府街穿过东街、西街、出西门转仁和街、水井街,在华严庵壮烈牺牲。遗体被同穴掩埋于华严庵侧,宜宾人民称这一惨案为“五人堆”事件,永志纪念。

5.关于中学历史课程设计思路的研究 篇五

江津区慈云初级中学校陈霞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而就中学历史课程而言,多年相沿成习的“记忆—复制型”纸笔测验模式,与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所倡导的解放学生、释放学生潜能,真正实现其学习主体性的宗旨是不相符的。在传统历史课程教学中,教师往往侧重对学生进行课本知识的强化和训练,容易出现“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现象,一方面,提高不了学生对学习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在当前的升学考试中,往往造成学生面对日益灵活多变的试题时,发憷或无从下笔,最终造成学生学得无味、考得不优。孔老夫子曾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历史知识的学习需要记忆,但,更重要的是理解和融会贯通。在当前升学压力等相对较大的中学历史教学中,倡导素质教育、创新教育,逐步培养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创新能力,对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突破历史学习过程中的思维定式、轻松应付考试、培养创新性人才等方面将起到积极作用。

1.创新思维是创新的前提

创新,就是不囿陈说,深化对客观规律的认识,提出新观点、新理论,以指导新的实践。中学历史课作为一门传统学科,如何从“记忆—复制型”传统教育方式中走出来,是目前中学历史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读书是获取知识的很好的方法。但,我们要教育学生不应该成为书本的奴隶,不能淹没在书本知识里浮不上来。目前高校招生考试过程中,是否能有效地启动知识积累、借助已知求未知、解决现实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是检验中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历史教育走出传统,就必须着眼于教育思想、教育体制、教育观念的改革和创新,教师和学生要变“为复制既往而教,为应试而学”为“为创造未来而教,为创新而学”,变单向灌输为双向互动,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使学生能结合史料,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针对具体的历史问题,灵活利用掌握的历史知识点进行综合分析、辨证分析,提出独到见解,加深对历史基础知识点的记忆、理解、接受。

2、质疑是创新的源泉

创新是一个由生疑、存疑、质疑到释疑的循环过程。中学历史课教育,不仅要教授学生历史知识点、解决学生惑而不解的问题,更要善于利用课堂教学,鼓励学生勇于突破、打破教条、不断超越,不唯师、不唯书、只唯实,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精神,使学生不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所掌握的或书本所记载的知识。历史知识点的记忆、掌握,是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原始积累的一个阶段,而中学历史课教学中,老师应更多加入“授渔”,培养学生学习的实际判断能力和分析能力。学生在领悟老师所传授的分析问题的方式的同时,要善于质疑,这样才会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才会产生知识的迁移,从而构建一种新的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达到创新目的。

3、实践是创新的动力

中学历史课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基础历史知识点的记忆与实际分析解决能力的培养相统一、传统历史史实教授与科学历史观分析当前社会政治形势培养相联系,努力创造出不同以往的新方法、新思路的能力,包括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改变重教授知识轻培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做法;独树一帜的创新性思想产生之初或许不够完善、不够成熟,为师者要以宽容的态度去培育它,要对学生在创新思考探索过程中出现的不完善之处予以理解和支持,帮助学生树立敢于思考、勇于探索的信心;鼓励学生针对某一现实社会政治问题结合历史展开讨论,如:针对二○○五年四月二十六日,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一行访问大陆一事,让学生展开讨论,以此调动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4、自由、活跃的课堂教学是创新的保证

创新人才的成长与创新思维的形成,依赖于自由、活跃、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学历史老师需注重设计多元化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如课堂剧编演、课堂小品编演、手抄报编写、课堂辩论、小组活动、历史小制作、历史名著读后感、历史影视作品观后感、专题历史问题探究小论文、历史名胜古迹小游记等,设计多元化的测试方式,如语言测试、文字测试、动手测试、表演测试,使各种测试方法有机渗透、使历史教学在浓厚的人文主义氛围中、使学生增添对历史的亲近、对历史追求、对历史的热爱。

中学历史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淡化书本权威和自身权威,努力活跃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见解,不一味“填鸭式”教学,允许思维的多元化,大度地接受学生在探索中所犯的错误,培养学生敢为人先的勇气。这种良好的育人环境的形成,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创新性将得到充分的发挥,极大地培育其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也将极大地推动中学历史教学的发展。

5、综合能力的提高是创新的基础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之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做到厚积薄发,否则,创新则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中学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变单纯地传授知识为对知识外延的拓展,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教会学生怎样去思考、去探索、去质疑,变抽象教学为具体实践,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好感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分析问题的能力,即指对问题能够进行分解,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所教授的知识做深层次的分析,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使之对历史课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有深入了解,在此基础上,从方法论的角度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推理法、形象思维法、理想对比法等分析问题的技巧。中学历史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牢固掌握的历史知识点,针对不同题目测试,熟练运用解题方法,顺利解之,提高学生对历史测验的自信心,在此基础上,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印象,加大对传统文化的喜爱,提高对历史文化的兴趣。

在中学历史课教学的创新过程中,教师需有创意地整合教材内容,有创意地组织教学活动,有创意地的命制练习题目。要让学生切实参与其中,针对现实生活,运用历史学眼光分析、对待。

6.关于中学历史课程设计思路的研究 篇六

随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新课程历史教材一改“通史”体裁为学习主题的形式,采用国际通行的主题单元的编排体系。当耳目一新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新教材渐渐为我们熟悉的时候,对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历史教学实践也就有了自己的认识,也会有一些问题和困惑,想在此表达出来,和同行们共同探讨

一、强调过程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这是新课标所特有的,新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突出了“过程与方法”,注重过程性目标取向的表述模式,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教师教学过程的创造性。例如鸦片战争中国为什么会战败?我们的设计应当有历史学科自己的特点:你的结论的历史依据是什么?这需要我们提供一些有关战争失败的一些资料,如清政府的、英国方面的,还有不同历史学家的。如果没有过程与方法的目标,我们这么做就足够了。但有了过程与方法这个目标,我们还需要详细的思考这样一些问题: 学生会讨论吗?他们遇到不同的观点各执一词争论起来怎么办?有的学生根本不参与怎么办?同样,一个小组的讨论被以个人承包了怎么办?学生的结论来得太快,只是重复了别人的看法怎么办?有一些学生根本没有讨论,干其他的事情怎么办?••••••这就是过程与方法要解决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的要求提出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积累”→“理解”的过程;倡导“探究性学习”,强调在实践过程中学习。现实的中学历史教学存在“进度快、难度高、知识点多”,这意味着我们省略了很多东西。省略的是什么,我们省略了完整地完成一件事的大部分过程,只是要求学生做好,即熟记教科书上需要考试的内容。文科的历史教学是这样,理科的历史教学更是这样。这样的历史教学,实际效果是什么?分数?能力?品德?健康的身体,还是健全的人格? 新课程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传授知识外,还要培养能力,提高学生的认识,使学生具有终身必备的知识、技能和世界观。这就需要过程、需要方法。

二、注重课程意识。过去我们把历史教材视为唯一的课程资源而“教教材”,现在我们强调“用教材教”。

如人教版必修一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新课程标准中规定:(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由于课标笼统的规定,教科书就从汉朝至元朝各个朝代的中央和地方政治制度一一陈述,结果造成课时紧。其中原因除了课标的笼统外,更多的还是缺乏课程意识造成的:课程标准中对某些内容已经有了调减,而我们还用原来的概念理解教材,有的教师还有意无意地就会把调减的内容自己加上去,穿新鞋走老路。新教材内容变化大、跨度大、时间紧,提供学生学习的素材比过去的教材多,新教材给我们提供了比较大的空间,既有所有学生都要学习要掌握的内容,同时又提供了拓展性、探究性内容。对此,我们更多的应该强调教学方式变化、教材观念的转变。赵亚夫教授说过,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课程。也就是说,历史教师是课程生成的创造者,课怎么上,关键在教师,教师可以对课程进行理解,以自己的方式进行讲授,即使是已经预设的课程,也可以进行批判和改造。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如何领会课程标准,如何理解教材、处理教材,课堂教学中如何去教,教什么内容,都可以由我们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

三、控制辅助性的学生练习、教师用书,改变大面积不及格的现状。

辅助性的学生练习、教师用书,增加了许多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并不是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内容。它们环绕在教师、学生、家长周围,带来一种困惑、焦虑和无形的压力,因此置疑:是不是新教材有问题?若没有问题,同样叫新课程配套的教辅中的题目学生怎么不会?这种情况自然就会增加我们的焦虑,久而久之,自然是新课程不敢放,旧的内容也不敢丢。所以,对于此类参考书的订阅和使用,必须严格加以限制或取缔。由于人为拔高教学要求或者其他原因,造成学生大面积不及格的情况,加上刚实施新课程,本来就有点“将信将疑”、“奉命改革”,给我们普遍带来一种担忧、一种恐惧,怀疑新课程高中阶段的学生学习能力有问题,怀疑课程标准有问题,怀疑教材和教学有问题。不想失去自信的学生和教师,期待改进考试、改变大面积不及格的现状。

初中历史新课程教学设计需要注意的问题?

教学设计既要关注学生、学习内容的分析,也要关注教学环境的分析。教学环境包括软、硬两方面:硬环境一般是指对教学媒体设施和班级的设置等方面,而课堂教学理念、教师教学风格、班级学习氛围、课堂教学评价等组成的是软环境。教学设计包括教学任务、教学目标分析,策略制定、过程设计、教学评价设计和教学设计评价。一、一堂好课的历史教学过程的教学设计,要遵循的基本程序和包括的基本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分析教学任务,阐述历史教学的预期目标;即教学目标:在分析教学目标时,首先要看一堂课的目标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是否全面、完整,其次看是否明确、具体,再次要看学生知道不知道这堂课的目标。只有这样,教学目标才能起到 “灵魂”的作用。

②确定学生的起点状态,包括他们原有的历史知识水平、技能和学习动机、状态等;即教学内容:教师正确理解教材并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和特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合理确定重点和难点;教学内容的安排与选择具有挑战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吸引学生主动参与;重视教学内容的文化内涵,体现科学性、人文性和社会性的融合。

③考虑用什么方式和方法给学生呈现教材,提供学习指导;即教学策略与方法:努力为学生创设各种机会和条件,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让学生在实质性的讨论中真正地交流想法,丰富见解;让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在不同的起点上获得最优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并创造条件使学生经常体验到创造的乐趣,形成自己的创造力。

④考虑用什么方法引起学生的反应并提供反馈;即教学评价:应依据学校自身的条件、教师的特点、学生的特点,创造性地设计和确定课堂教学评价的标准,设计评价工具,如实有效地收集课堂教学的信息,反映课堂教学的优势与不足,通过评价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保证学生全面主动地发展。

⑤考虑如何对教学的结果进行科学的测量与评价。即教学结果:预定的教学目标是否有效的达成,以及消极性的非预期结果的防范。

二、运用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在分析和总结历史教学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加以提炼,形成的新课程历史教学设计,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①注意从学生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以学习主体的主动参与和有效互动,进行历史教学设计:在教与学的活动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学习的自主性、交互性、合作性原则。通过教师积极引导,促使学生在已有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学习提高,培养学生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具备一定的发现探究、获取知识和分析比较的能力,并使教学效果从课堂延伸到课外。

②注意从学生主体认识特点出发,以合作探究和个性发展,进行历史教学设计: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营造出热烈欢快的学习氛围,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在学习中培养合作互助意识,形成学习与交往的合作技能和良好学习习惯,在开放与互动中体验、感知历史。

③注意从情感体验和活动构建,进行历史课堂教学设计:体验学习给学生搭建一个情感体验的舞台,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课堂教学,使学生从已有的经验和内心情感出发,使个体经历过的或者正在经历着的事件、认识、情感得到进一步组织和整合,从而达到知、情、意的统一。

④注意引用乡土史,联系现实生活和激励创新,进行历史教学设计:融入地方史内容,较好地体现 “生活即历史,社会即历史”的理念,实现在教学目标、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空间上的创新。乡土史因其独具地方特色,伴有浓郁的地方气息,贴近学生生活,具体,形象,生动,易于接受,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学生从乡土史这个窗口具体而生动地了解到我国的悠久历史文化传统,激发起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爱家乡和爱祖国的真挚感情,有利于形成建设家乡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⑤注意以实践活动为主的历史教学设计:以具有实践性、操作性的 “活动”为载体,使学生处于“活动”状态;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注意激发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引导学生将自己或小组经过合作探究、体验所获得的收获,进行归纳总结,逐步由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化。

7.关于中学历史课程设计思路的研究 篇七

关键词:老街,民俗,景观,传统

1 斜塘老街概况

斜塘老街地处苏州市境内, 在南宋年间见诸与历史记载, 从有文献记载到如今已有760多年。这么长的年代, 历史经历了起起落落, 清朝初年, 斜塘镇临河通达、人口渐增, 人们往来频繁、商业繁荣, 形成了斜塘镇的初貌。咸丰年间中塘以北部分经历战火, 而南斜街因金鸡湖堤坝建设, 逐渐兴盛, 街铺林立, 形成斜塘老街。随着时代的变迁, 斜塘老街承载的历史功能和它的古风古韵已经不能追逐现代城市的风华。几番风雨, 斜塘老街破败不堪, 风貌沧桑, 为了重现斜塘古韵, 保留历史乡土文化和风土人情, 传承斜塘的商业光辉和厚重的历史功能。2012年初, 斜塘老街动工开始, 东西向长1000m, 南北距离150m, 总的面积约为13hm2, 北有万科和朗诗建筑, 南接斜塘河、西起南施街、东至星塘街。斜塘老街4期2.5万m2。

2 斜塘老街4期在改造和景观设计上面临的问题

2.1 如何延续斜塘老街的古风古韵, 保持老街的商业繁华风貌和内涵肌理

斜塘老街在历史上是河岸的交界处, 人来船往, 商贾云集, 江南的繁华尽显, 如何在设计上将这些历史融入, 并且有机结合在当代, 使历史的更新和延续有机结合在一起, 是设计首要面临的问题。

2.2 斜塘老街四期的设计理念

从地域上看, 苏州是江南水乡的呈现, 苏州园林秀甲天下, 园林艺术圆润透熟, 园林美给人清丽婉约, 一步一景的美感;从保护历史与尊重人文角度出发, 斜塘老街的设计尽量恢复原有风貌, 使历史与现代高度契合在一起, 既有历史的苏风古韵, 又有现代的舒适和方便, 从文化角度上说, 斜塘街有传统优厚的文化传承, 将着力把历史上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内涵烙印在当代文化载体中。

3 斜塘老街四期设计

3.1 立意明确

充分考虑老街的“老”, 突出老街的历史风貌。斜塘古街有着久远的历史, 老街老景是历史名街的灵魂和基石, 也是对外展示精髓的名片。通过复建老街的文化建筑、住宅和景观, 来展现老街的魅力[1]。在老街巷的铺装上, 利用了大量收购的斜塘老街废旧材质, 在庭院和老景点设计上, 采用了苏式园林的特点, 烘托老街的沧桑和质感。

3.2 空间布局合理, 造型符合环境要求

充分考虑老街的地理环境, 突出江南水街的风貌。江南水街有着特殊的迷人风采, 而又与当地的人们生活息息相关, 街河相依、前河后街、小桥流水、粉墙黛瓦。通过合理的布局, 采用不同水系划分出老街多元文化业态布局, 使滨河景观为老街增添了水乡情调。

4 选择重建模式

当前在中国房地产开发建设过程中, 历史文化古街的重建中经常会出现的问题:首先, 企业利益最大化, 忽略重建的质量。大面积的拆毁原来建筑, 重新建立许多商业景点, 破坏了原有的建筑。还有的是仅仅改造外观, 只为旅游, 对老百姓的生活质量没有多大改善, 这2种做法违背了历史文化古旧老街内涵, 违背了建筑文物保护与历史传承的出发点。其次, 在重建过程中, 大量的迁走原有住户, 变成富人区, 新的小区建设彻底变样儿了, 外观相似, 精神和内涵传承悄然失踪, 这种重建设计也否定了历史古街的性质。再有, 某些在开发建设中把历史的旧建筑全部拆掉, 建设成仿真街, 迎合了一部分旅游需要, 却真正伤筋动骨, 从长远角度看, 也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2]。

在斜塘老街的重建与景观设计中, 充分考虑当前古街重建中的弊端。当前在历史文化古街的重建中有3种模式, 一种是以开发商为主的盈利性模式, 这种模式是由开发商主导的, 资金来源由开发商筹集, 重建的功能是以商业为主。还有一种是政府主导的复建, 这种模式注重综合效益的考虑。斜塘老街的复建, 将由开发商、政府和居民在原有古街的传承上做文章, 既要保留古街的历史风貌, 对原有文化场景要维护和复建, 它的鱼骨状的水巷格局和250m的街道长度得以恢复, 也充分考虑重建后的功能, 引入许多老字号店、大小作坊、展览馆、画廊等, 具备文化、旅游、社区、商务、商业五大服务功能, 展示和传承了苏州文化文脉。

5 小结

通过对斜塘老街四期景观设计思路的研究与探析, 更加明确在历史人文古街巷和水乡风情的古韵景观设计中, 一定要依据具体的环境构成条件, 分析历史传承和现代的功能, 协调好古建筑与当代建筑的统一和互补, 协调好人工设计的美和自然风光的结合。

参考文献

[1] 贺静, 唐燕, 陈欣欣.新旧街区互动式整体开发——我国大城市传统街区保护与更新的一种模式[J].城市规划, 2003 (4)

[2] 李琴.城市景观的解读及空间整合[J].平顶山工学院学报, 2005 (4)

[3] 杨戌标.现代城市发展中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复兴——杭州河坊街保护的实践与研究[J].城市规划, 2004 (8)

8.关于中学历史课程设计思路的研究 篇八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历史教育    课堂教学    学生评价

在新课程标准之下,历史教学之中更加明确了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对于高中历史教育工作者来说,了解和分析当前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评价非常重要,对历史教学课堂中学生评价做出探讨有其必要性。

一、当前历史课堂之中学生的教学评价

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针对教师教学的风格、方法和技巧常常有着不少评价,其中提出的当前历史课堂教学的不足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拘泥于教材

学生对当前的历史课堂教学的评价之中较多的批评集中于教师的讲课内容。不少教师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认为历史课堂教学之中唯一重要的就是书本内容的掌握,因而将大部分课堂时间都用来讲解书本知识,对于课堂效果的检验标准也局限于学生对于所学内容的记忆程度,不仅忽视了历史学教育教书育人、注重教化的特点,也极大地抹杀了学生对于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培养思辨能力、提出自身见解的机会,这样的历史学教育可以说距离历史学学科的教学目标南辕北辙,学生缺乏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并有所批评也就在所难免。

同时还必须指出,应试所需要的对历史学知识的记忆在仅仅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记忆的条件下,学生难以长时间记忆,也难以记住大量信息,记忆保持时间和记忆效果完全比不上以理解为前提进行记忆。通过死记硬背以求应试相比在理解的情况之下进行记忆可以说事倍功半,这种学习效果差的学习方法也无法得到学生的支持。

2.讲课方式单调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之中,教师可以选择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非常单一,基本可以概括为教师讲课,学生听讲、记笔记。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革新,学生越来越不满于单调的讲课方式,基于此,现代的课堂教学之中引入了越来越多的活泼多彩的教学方法。而这一点在历史学教育之中尤为显见。历史学作为研究人类过往的学科,留下了大量的素材作为研究材料和展示主题,而这些材料都可以在历史课堂上得到良好的展现。

绘画、音乐、戏剧、诗歌常常是取材于历史传说和历史故事,而电影、小说等艺术形式常常是以某一个具体时间段为故事背景,优秀的作品会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种种细节,这些细节以及随之而来的渲染力和影响力是单调的历史教材所不具备的。

3.课堂讨论和问答较少

关于课堂讨论少的批评在学生对历史教学的评价之中也不鲜见。历史是一门重视思辨的学科,也是一门思想和语言互相争锋、交汇的学科,在当前的教育模式下,历史也是作为培养学生人文主义素养和思辨精神而存在的。历史的这种先天特质和教学目标对当前的历史课堂提出了很高的教学要求,需要以课堂讨论等形式加以实现。课堂讨论既可以是师生间的问答,是学生回答教师提问或是教师解答学生疑惑,也可以是在教师的组织下针对当前课程内容和主题进行小组讨论,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在当前的历史教学之中,学生普遍反映课堂讨论少之又少,这一方面是因为学校和教师在思想认识上缺乏对课堂讨论环节的重视,另一方面是因为历史教育客观上的课堂时间过少、教学目标过多,但是这些情况都可以通过加强认识、调整计划来进行改进。

二、改进当前历史课堂教学的方法

1.增加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作为历史学教育的重要一环,也是历史思辨精神和求实求是态度培养的主要方法,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了在已有的历史学课堂教育之中增加课堂讨论的环节,教师需要付出非常多的努力和备课时间。在现有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条件下,教师为了掌控课堂时间和讨论主题,必须花费大量时间进行备课和教学计划的安排。为了能够回答学生的种种提问,教师相比简单的讲课需要储备更多的知识以给出满意的解答。为了提出符合学生现有能力的问题,教师需要在课后通过作业、考试等方式及时掌握学生学习状况和学习水平。而为了在已有的紧张的教学计划之中安排足够多的课堂讨论,教师需要在每节课上都对课堂时间做出准确的掌控,并在课后针对现有问题对现有教学计划做出及时调整。可以说,为了满足学生对历史学科课堂讨论的需求,教师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2.丰富教学手段

丰富教学手段是改进单调的教学风格和枯燥的教学方法的主要方式,幸运的是由于历史学科的特殊性,在历史课堂上采用多媒体技术等器材进行辅助教学可谓是事半功倍,可以起到突出的教学效果。

例如,当讲解《法国大革命》时,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技术投影著名的以“法国大革命”为主题的油画《自由引导人们》和《马拉之死》,通过传世名画引入主题、加深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并赋予历史一种亲切感和直观感受。在讲解电影的发明时,教师可以播放早期的默片电影,例如卓别林的相关电影作为辅助。在讲到二战时期的法西斯影响时,由于已经产生了早期的影像技术,学生可以在课堂上聆听希特勒的演讲,以视频的形式身临其境地感受他和他的纳粹思想的蛊惑作用,同时学生还能观看到以《大独裁者》《生死朗读》为代表的以当时纳粹集团为主题的影片。历史的漫漫长河留下了大量的素材,这些素材都可以作为教学辅助丰富教學手段。

三、结语

当前的历史教学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学生的感受和评价在教师的教学效果之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对历史课堂之中学生评价的探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针对现有的历史课堂教学现状做出更为重视学生评价的调整还需要大量的实践,这有赖于广大历史教育工作者的努力和经验。

【参考文献】

[1]叶澜.新编教育学教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2]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9.官窑高级中学历史新课程实施总结 篇九

本人从事历史教育近十年,从2004年秋季开始加入新课程改革行列,在广东省参加了历史新课程培训,迄今为止,在普通高中有三年的新课改实践,深感新课程理念新,操作难,课堂教学实践更难。我十分努力地力图在课堂教学中“内化”、“体现”新课程理念,而在实践中要真正做到、做好这一点,的确是非常困难的。

但是,改革从来都不是一蹴而成的。

在此就本次讲座来展现我在过去的三年中“内化”“体现”新课改的一些体会与做法,与各位同仁切磋,真诚地希望各位同仁不吝赐教、指点迷津。

一、“内化”新理念,迎接新课改。

要“内化”新理念,不外乎做到以下两点:

首先,需要把握新课程的性质,明确课程改革的目的,树立科学理念。它使我们明确新课改的必要性。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 通过对新课标的研读,我们应该树立这样的意识并将其貫穿于我们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高中历史教育不是为了培养历史专业研究人才,不必过于注重和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和专业性,而是要通过历史这门课程的学习来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最终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这是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在课改的实验中,历史教学不能再仅仅局限于知识掌握与能力的培养,更应在此过程养成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以及关心自身发展和人类命运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要通过师生共同体验、探讨、领悟历史,大力提升师生具有历史学科特点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其次,需要极大地提高自身素质,跟上时代步伐。它为我们实施新课改提供可能性。

除了观念的转变,下列一些实际操作中的问题,也对老师进行着能力和责任心的极限挑战。

1、旧有知识体系需要更新。

教材内容由“囊括式”走向“精选式”,教材体系打破“通史”体例转向“专题”体例,历史教师固有的相对静态的知识体系必须进行重新整合和建构。过去,由于升学的压力,一线教师往往围绕考纲进行教学,“考什么,教什么”是一种普遍现象,所以考纲范围内有关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的内容相对熟悉,而考纲范围外的内容则成为教师知识体系的盲点,即使是教材内容,若未列入考纲,教师掌握的也并不十分透彻。特别是世界古代史的相关内容和文化史的相关内容是一线历史教师亟需更新的方向。“给学生一杯水,需自己有一桶水”,新课标下的历史教学不仅要有“一桶水”,更需要构建能让学生获得“一杯水”的知识体系,以适应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需求。

教师要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不但要熟练掌握自己的专业知识,同时还必须有丰富的文史、地理、时政、现代信息技术等其他相关方面的知识,以更好地回答和引导学生提出的问题。

2、历史教师除了要有雄厚的学科专业素养外,还要有丰富的教育专业素养和高尚的职业道德。要有很强的责任感,要热爱历史教育事业,热爱并帮助全体学生,乐于做出无私奉献。

二、“体现”新理念,实施新课改。

要“体现”新课改理念,即要按新理念有效转变教学方式。本人所做的几点尝试是:

1、研究新教材,科学处理新教材。

教科书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历史教学用书,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是历史教学的重要载体,是师生教学内容的主要来源。教学内容是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教科书为主要载体,由师生共同确立的、落实于每一次具体的教学活动中的基本内容。由此可见,课程标准是统帅、是依据,教科书是连接课程标准与教学的纽带,是落实历史知识和培养能力的重要载体。但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历史教材科书的知识内容就是历史教学内容的全部。同时存在几套不同版本的教材,也就说明了,即便是专家对课标的解读也会有不一致的地方。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该依据课程标准,结合教学实际,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性处理,可删、可补、可改,确定生动、活泼,入情合理,切实可行,既有利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又有利学生过程与方法的掌握,还有利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熏陶的,受学生欢迎的教学内容。对教材重点问题的把握,对一些新材料、新资料的分析,以及对课本上新设置的一些思考问题,都需要一一去认识、明确。这些问题,我会和备课组几个人,集体讨论,谈想法,查资料,共同解决。有些内容,涉及到政治或地理学科,我们便与这些学科的老师一起备课,共同研究。只有老师先把教材吃透了,才能够高屋建瓴,有侧重的介绍给学生,使他们既能够全面掌握知识,又节省了大量时间。所以,我对教材下的功夫也就特别大。

2、尝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在新教材教学中,不能再沿用以前单一的讲述法,而应该尝试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主要有问题教学法、课堂讨论法、多媒体创设情境法、史料教学法、研(探)究性学习、网络教学法等。根据学生的年龄知识特点和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课前为学生查找教学资源并制作成网页,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并开设论坛,供学生学习、交流。史料教学法应用非常普遍,教师通过课程资源的开发,注重培养学生“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史学思维意识。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方面形成一定特色,开设了《中日关系探究》、《老子》等研究型课程。

3、改变学生单一在课堂中接受知识的模式,组织课外活动。本人每学期已至少组织一次课外活动,如阅读历史课外书籍、观看历史题材影视、设计制作历史小报、历史知识探究、乡土史调查等。在课堂学习中,也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提出质疑、小组讨论、课后探究等已成为较常见的学习方法。

4、突出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采取一些好的方法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本人的做法是,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实践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课堂上充分解放学生的眼、口、手、脑,给学生提供动手动脑实践的空间。如学生自己查找资料、自制教具、讲述历史事件、思考回答历史问题、表演、竞赛、合作、探究等。

在高中历史必修1第二单元《古代西方的政治文明》第2节《雅典的民主政治》一节中,为了让学生对“雅典民主政体”这一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我设计了一节活动课,让学生模拟雅典公民大会进行选举和辩论。通过轻松愉快的实践,同学们不仅了解了雅典民主机构的动作,而且对它的利弊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样的教学不仅使学生兴趣盎然,记忆深刻,而且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体性也得到了体现。

在高中历史必修2第八单元《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第3节《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进程》一节中,为了让学生体会到经济全球化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我安排了一次学生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分组到商场、家庭、商业街等地展开调查活动。如何调查以及调查什么都是学生自己设计、开展的,事后从生活中的全球化(衣、食、行、戴、妆、器)、南海招商引资的政策、进出口数据、我们的想法等几个方面制作成课件,在课堂上边展示边解说,精彩的解说赢得了学生的阵阵掌声,使学生们在动手动脑的实践中感悟了教学内容,展示了风采获得了自信。

这样的学生活动自然精彩,但并不是每节课都可以这样做。类似这样的探究活动必须是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学生感兴趣的,否则效果不好。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相信学生,学生就会给你惊喜。

三、最大的困惑:新课程改革没有相应的高考评价方案。

高考成绩对高中教学来说是最直接、最重要的评价,影响到学生、家庭和社会,所以教师无论怎样进行改革,最终都要通过高考的检验,也就是说新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主要通过高考成绩来衡量。况且高考还是选拔性的考试。目前新课程改革理念之一就是形成以评价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评价体系,全面实现历史教学的评价的功能。依据课程标准,高中历史学习模块学分评价由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大部分组成。过程性评价包括考勤、作业、课堂表现、测验或探究活动、成果四部分组成,占模块学分的60%。终结性评价是指学科模块测试,考试成绩占模块学分的40%。(也可以40:60或50:50)但是当今的高考评价标准依然是分数至上,高考不参考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过程评价的话,那这一切还有什么意义?以后的教学如何还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考试形式还是单一的书面笔试形式,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新高考中并未得到很好地体现。相反地,应试教育依然能在高考中拿到好成绩,试问,我们还敢拿学生的成绩做试验品,“浪费”学生的时间实行新课改的试验吗?

10.关于中学历史课程设计思路的研究 篇十

惠东中学兰辉

在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我们构建了“合作——探究式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它体现了全新的教学理念,极大地调动师生间教与学的积极性,学生的潜能得到提高,创新思维得到发展,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品行和意志。

传统的历史教学重视教师的教,可有效地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更多书本知识,但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局面,学生的参与性不强,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过于重视教师的教,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能力,不利学生全面发展和形成学习本领。

一、“合作—探究式学习”的含义与操作

“合作”教学是指教师把不同层次的学生优化组合成新的学习群体(小组),小组成员为共同完成任务而成为合作伙什,各成员成为直接交流对象,小组成员既是学习的竞争对象又是学习资源和合作成果共享得益者。“合作—探究”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先学后导之,强调学生的学,教师的导,摆正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明确提出教师在课堂担当的角色是导演而不是主演。

在教学中我们采用“合作预习——出示日标一一探究达标——启发引导——巩固拓展”五个环节进行。(一)“合作预习”:学生收集,相互交流学习材料与个人看法,提出问题,准备课堂交流问题:(二)“出示教学提纲”:教师根据课程标准设计出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学,学生在自学中相互交流或分组讨论,初步了解教师的教学意图,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三)“探究达标”:师生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解决在自学中存在的问题或根据问题的难易组织工作学习分组讨论探究,共同交流探究成果,做到资源共享,共同提高:

(四)“启发引导”:启发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精讲;(五)“巩固拓展”:对学生掌握的知识进行评价,对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进行系统化,结合学生教育实际或社会热点问题对学生思维的升华,做到学以致用。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突出学生的“学”,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转变角色,做一名引导者。通过有效引导下的学生自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懂得如何在教师的引导下和同学的帮助合作完成学习任务,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使学生终身受益;同时积极引导学生合作学习,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分享的快乐,问题解决带来的成就感,激发学牛学习兴趣,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造就良好品格形成。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同学通过发表自己的见解,活跃了思维,开拓了视野,形成了多元思维方式。

二、“合作—探究式”的教学的特点与依据

“合作—探究”的理论依据有如下三点:(一)教与学的辩证统—理论。教与学是对立统一的,以学为主、注重引导统一于教学的过程中。(二)学生的心理发展是独立性和依赖性相统一的过程。(三)使学生学会学习的学习观。(四)学生合作团结探究问题的精神是可通过训练得到的。

三、具体操作程序

“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程序有如下几个步骤:第—阶段,学生预习,搜集材料,互相间交流材料和看法,提出问题留待课堂解决。第二阶段,教师出示课题和自学目标,对学生自学作指导。第三阶段,学生自学教材,学生依教师提供的自学目标,通过阅读,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并通过合作交流尝试解答问题,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以实现培优转差目标,并为提高下一阶段教学的针对性收集信息。第四阶段,教师对学生讨论进行启发引导,并针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精讲。第五阶段,巩固拓展。使学生的知识得到系统化和及时巩固,通过开放性题目的训练,紧扣“合作”和“自学”两个词做文章。通过教师有效引导下的学生自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态度,让学生承担起学习的责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勇于克服困难,为达到即定教学目标不断努力的吃苦精神;让学生掌握自学的方法,形成良好的自学习惯,提高自学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助探究问题的能力。

四“合作—探究”教学模式韵特点及科学性。‘

中学历史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鼓励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合作学导”教学模式集合作学习和新课程标准理念为一体,形成了以下特点和成效。

(一)、学习的自主性

课堂以“合作小组”为基本教学单位,在目前教学班学生人数较多的情况下,为实现分层教学做出了有益的探索,把“因材施教”真正落实在课堂上,以激发兴趣为出发点,从多方面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二)、学习的实践性

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全方位地参与,自觉地搜集,整理材料,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在课后对一些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探究。

(三)、学习的开放性

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学生所找的资料大大超出课本,学生通过筛选、整理、提高了利用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四)、学习的超前性

学生依据课本提供的信息,借助搜集来的知识,汇集整理成资料,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拓展,从而丰富了课本的内容,实现了教学的超前性。

新课程理念倡导“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从上面四个特点可以看出: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实现学习方式向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转变,是中学历史“合作学导”教学模式的重要特征。使学生从“要我学习”向“我要学”“我能学”转变。“合作学导”完全适应高中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这—年龄组的学生争强好胜,恰当地分组使他们既是竞争的对手,又是合作的伙伴。合作组内,学生在自我学习的基础上,相互帮助。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利于学习资源的共享,学习成果的交流,同时还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这正是新课改所要求达到的教育目标。

五、“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成效

经过对“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多年实践,尤其是近—年来在新课程理念的影响下,我们在“教”与“学”方面都有了很大提高。

“合作—探究”模式要求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教学目标,熟练掌握教材,认真设计教学过程中的各环节,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张弛有度,收放自如;才能既传授知识,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才能既面向全体学生,又做到因材施教;同时,由于有了较好的课堂教学模式,我们在培训教师,尤其是新教师上手方面省了不少工夫,通过—定的观摩和实践,新教师能很快能上出较高质量的课。

在学生方面,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大大增强,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进步显著,学生由于主体性得到了体现,产生了强烈的求知和探究的欲望,把学习当作乐事,最终进入学会、会学、乐学的境地。为了完成任务,达到共同目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积极承担自己的责任,并与小组成员互相理解、信任,相互沟通配合,最终解决问题,共同分享学习成果,这种合作精神可让学生终身受用。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然后对问题进行分析、同时通过搜集、查阅、处理信息资料等探究过程,来实现问题的可能解决,这些经历使学生获得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尤其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这是让学生背一些书,记一些现成东西应负考试的传统教法,根本无法达到的教学高度。

六、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对遇到的—些问题进行了思考。

(—)更新教师观念,转变教育行为是—项艰苦细致的于作。

由原来长期形成的教学方法,转变为现代的新课程理念下的“合作学导”教学模式,一般教师在思想上难以很快地转变。“合作学导”的备课,既要熟悉教材又要了解学生,·还要预测课堂的突发现象,比原来的备课量大了,部分教师难以适应这种新的教学法。

我们采取的方法:其一是加强集体备课,在每周的备课组活动时,确定—中心发言人,就某一课谈他的教学设想,各成员在此基础上各抒已见,提出自己的看法,利用集体的智慧,思维火花的撞击,教师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备的课质量有了很大提高。其二:是上好观摩实验课,每学期我科组都要搞“人人上好—节公开课”的活动。并在学校举行“学导式”课堂教学模式优质公开课比赛,还实行“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去听优秀教师的课例,并主动邀请专家,市县教研员来听课、评课。通过听课,让教师去揣摩、分析新旧教法的优劣,自觉地向新课程理念靠扰。

(二)现代教学媒体建设相对滞后

中学历史“合作学导”教学模式可操作性强,便于推广。教师用—支粉笔+小黑板可以上出较高质量的课。但是教学思路的展示(如材料、动漫的插放),还有学生作品的交流,资料库的提取都需要现代教学手段的参与。而目前我市现代教学设备仍较落后,无法满足课改的需要。

(三)教学目标确定时“达标”与“超标”关系的处理

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按照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结合学生实际,使全体学生都能基本实现,切不可随心所欲,任意拔高或降低教学目标。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班级人数较多,教师整体素质也有参差,“不达标”或“超标”现象时有发生。

(四)教学中“放”与“收”的问题

“合作学导”,教学模式是课堂教学的改革,受课堂45分钟的制约,课堂上既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又要完成教学任务,“ 一放就乱”或“一管就死”的现象是教师必须避免的问题,做到“收”“放”有度。

11.课程教学设计思路 篇十一

根据教学型院校应用性综合化人才培养目标的特征要求,我们应确立以综合知识为基础、综合应用能力主导、人格教育为导向的课程教学综合化模式。

我们如何理解应用性、综合化的课程教学模式呢,课程教学应用性综合化模式的含义:是指以科学的课程应用性综合化的教育理念为依据,以学生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导向,在课程教学中创设体现应用性和综合性的课程形式和课程内容,并采取综合性课程教学策略和评价策略以实现人才教育的应用性、综合性目标。应用性综合化作为课程教学的理念要在所有课程教学中体现其学生应用能力的综合培养。课程教学中依据不同课程的性质和特点确定不同应用能力的培养目标和不同的课程教学形式、课程教学内容、课程教学策略和评价策略。

课程教学目标应用性综合化应体现为,应用综合知识结构、应用性复合型人才能力培养和完整人格塑造。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知识的应用综合可以通过设置各种类型课程来实现;应用性复合型人才培养,在课程教育中要注重行为能力培养和不同专业技术能力的综合培养;完整人格塑造主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学院的隐性课程和实践课程实现。

课程教学形式和课程教学内容应用性综合化如何体现(1)、课程形式应用性综合化。课程教学形式的综合是指从课程形式设置上体现课程教学应用性综合化。课程综合形式可以分为首先 大型综合课、微型综合课、专业综合课(专业学习导入课(专业培养目标、社会需要、课程设置、学习方法、相关学科、就业方向、素质结构)、非专业综合课、综合技能训练课、综合行为能力训练课。

培养文化思维范式的综合课程(东西方文化综合课、社会综合课、“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综合课程、现代社会发展课、)课程开设的目标:明确方向、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培养能力、提高素养、拓展专业视野的微型课程概要课、学科专业概要介绍课、、为了使学生能在有限时间内学习、了解更多的学科知识,可以把一些学科由教师加工成概要课。介绍本学科的基本结构,对学科有一个大体了解。专业了解、课程了解。了解专业和课程内容和学习的方法。

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非专业核心选修课:跨学科、跨专业选修课程。对非专业的学生开设本专业的核心课程,可以培养复合型人才,比如化工专业的学生学管理专业的课程,可以培养技术管理型人才、(社会需要复合型人才),体育专业学生学文学,可以培养体育新闻人才、经济专业选学新闻学课程可以培养经济新闻人才。

提高思维能力的微型思维训练课(心智科学)课程、自选课程课、)培养学术思维的微型研究性课、提高师范生教育教学技能的师范技能课程 实践思维课

非专业介绍课(与专业相近的课程)、、修养课、人文感性修养课程 非学科性课程或称问题课程

社会问题课程(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人口老龄化问题、环境治理问题、社会治安管理问题、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问题、经济发展与民主发展、城乡一体化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应用性综合化。是根据应用性综合化的科学的课程教学理念,打破课程的学科逻辑体系结构实现课程内容应用性综合化。真正使课程教学上从理论性、学术性、知识性课程教学为主转向以应用性、综合性为主。我们的专业课程教学中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是在学科理论逻辑体系基础上形成的以理论知识为主的课程,这样的课程体系最大特点是具有学术性。但对于我们教学型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来说有很大的局限性。如何在课程教学中体现应用性综合化,我们可以以门具体课程为例。例如我们现行的师范教育专业的《教育学》课程内容基本上是一个理论体系,缺少具有可操作性的教育行为知识和教育思维方式的知识。师范生学了《教育学》课程,当了教师以后仍然不知道如何教育学生、怎样教育学生。这就是我们目前的课程教学存在的严重问题——缺少应用性知识。《教育学》要变成有用的课程就要增加教育思维方式、教育行为能力知识。以培养师范生的教育思维能力和教育行为能力。课程教学综合化。再例如《管理学》课程,是各类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管理学》课程也是纯理论性课程,不涉及具体各类组织管理的知识。学生学了《管理学》只是掌握一些纯理论知识,对具体的各类组织的管理知识了解甚少。造成学生的知识面非常狭窄,职业适应性很差。不能在不同类型的组织中转换工作。造成一方面企业招聘不到合适人才;另一方面大学生找不到合适工作。解决的办法就是把《管理学》课程的知识体系变成一个包含具体类型组织管理知识的综合型课程。当然不可能把每一类型的组织管理知识都纳入进去,可以有侧重点的结合本院系设置的有关管理专业的类型,确定综合那类管理知识。这样学生学到的管理知识就是综合性的,将来进入社会学生的职业适应性就会增强。《管理学》中综合的各类管理知识教学可以由不同管理专业的教师承担。

课程教学的应用性综合化要通过具体的课程教学策略来实施。课程教学策略如何对学生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呢。我认为课程教学策略的基本理念是知识教学和能力训练结合。也就说课程教学策略可以分为认知课程教学策略、应用思维课程教育策略、行为能力训练课程教学策略和人格成长课程教学策略、创造设多元课程教学策略和课程教学评价策略的类型

1、认知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以知识学习、一般思维能力、学科思维能力、学术思维能力(研究能力或创新能力)、独立学习能力等培养为目标。主要通过课程教学在教师的讲授和引领下通过学生课堂内外参与学习活动,在学生的思维得以启发、激活、思考和交流的过程中使思维能力得以提高。针对不同思维能力的形成可以采取不同的课程教学形式或策略。比如研究能力培养可以通过微型研究课的讨论交流方式进行,比如北京大学在研讨型教室开设的研讨班课程。

2、应用思维能力课程教学策略:以问题解决方案设计能力、计划制定能力、技术操作思维能力、管理思维能力等为目标。应用思维能力培养可以通过模拟教学、实训教学等形式来完成。

3、行为能力训练课程教学策略:以语言表达能力、问题和事务处理能力、沟通和人际交往能力、管理能力、创造能力等为目标。学生的能力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自己训练出来的。行为能力的形成不是教师讲解一次完成的,需要学生通过学生实际的、反复的训练、实践实习、体验和感悟得以提高的。例如口头表达能力,就要学生反复的讲演、辩论等训练才能提高。因此,行为训练课程教学策略是培养学生行为能力的关键策略。当然针对不同的能力的形成需要不同的训练方式。

4、人格成长的课程教学策略或称人文教育策略:以人生经验积累、心理意识和能力提高、个性品格塑造、人文精神陶冶、职业选择与发展能力为目标。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校园活动中、社会实践中运用人格成长课程教学策略,使学生在实践、体验和感悟中成长成熟起来。具体操作方式和思路有待进一步细化。

课程教学应用性综合化的实现还要建立科学的多元的评价体系。课程教学评价在课程教学中起着导向作用,如何在课程教学中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这是我们需要研究的一个问题。目前教学型院校虽然建立了教与学的评价体系。但由于受落后的教育观念的影响评价的方式是经验型的、单一的。科学的评价是以科学的科学课程教学为依据的,评价是对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度的检验。由于课程教学目标不科学课程教学评价也难以科学进行。

上一篇:移动应用软件开发实践教学改革分析论文下一篇:室外团队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