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企业经营理念设计

2024-09-01

论企业经营理念设计(精选8篇)

1.论企业经营理念设计 篇一

浅论企业经营战略

摘要

今天的时代是一个变化迅速、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今天的时代对于每一个企业,尤其是中国的企业,都充满着挑战与机遇。在现代市场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从某个角度讲,经营战略是企业求生存谋发展的灵魂,了解和掌握相关的企业经营战略知识,有益于企业的快速发展。本文主要从企业经营战略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出发,结合企业经营战略的含义,我国推行企业经营战略的必要性,企业经营战略的主要内容以及企业经营战略的制定程序这几个方面的内容,并结合相关案例来论述企业经营战略。

关键词:战略;经营战略;企业使命;战略目标

1、企业经营战略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战略一词来源于军事学,虽然企业应用战略作为经营的手段有近百年的历史,然而企业战略理论却只有四十多年的历史,在这四十多年的发展中,企业战略形成了有规律的发展轨迹。现代企业管理人员在环境多变,竞争激烈的情况下,面临着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制定企业适应外部环境的经营战略,如何加强经营战略管理。

1.1古典战略阶段

理论上最早对战略进行研究的学者是切斯特.巴纳德,1938年他在《经理的职能》一书中阐明,企业是一个多因素的综合体;为使企业有效运行,需引用战略要素对各因素进行协调并对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进行分析。1962年美国著名管理学者小阿尔福莱得出版了《战略与结构:工业企业史的考证》,从而揭开了战略问题研究的序幕。1971年安德鲁斯的《公司战略思想》一书首次提出了公司的战略思想问题,充分阐述了制定、实施公司战略的分析方法。1979年安索夫出版的《战略管理》一书,系统的提出了战略管理模式,即企业的战略行为模式,这也是他的战略管理的核心内容。总的来说,这个时期的战略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它虽然侧重于企业理论上的探索,与企业实际经营活动结合不甚紧密,但它却为今后战略理论的发展建立了一个基本框架。

1.2竞争战略理论

随着古典战略理论指导的战略实践中诸多问题的暴露,古典战略理论的缺陷日益明显,即战略的制定基于既定的产业市场而忽视了对产业的考虑,弥补这一缺陷的是迈克尔.波特。1980年出版的《竞争战略》以及他1985年出版的《竞争优势》,对80年代的战略理论产生极大的影响。具体来讲,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的核心内容由三方面构成。首先,通过产业分析来选择有吸引力的产业;其次,利用成本领先或产品差异来取得竞争优势;最后,开发有吸引力的价值链。

1.3新战略的范式与研究新趋势

20世纪九十年代,战略理论更多着眼于企业自身,目标是培养企业能力。90年代的战略管理理论的新发展表明,企业战略理论的架构正在发生变化,一种新的“为未来而竞争”的战略观念正在形成。

进入21世纪,另一个新趋势正在逐渐形成,这就是如何应用权变思想,通过在不同条件下重点建立能力优势、位置优势、竞争优势,来形成一个企业的战略优势。

2、企业经营战略的含义

随着人们对企业经营战略理论研究与实践的不断深入,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赋予企业经营战略以不同的含义。例如:企业经营战略是一种“行动之前”的计划;企业经营战略是一种长期目标;企业经营战略是一种企业定位等等,综合以上各种观点,作者认为企业经营战略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为谋求长期生存和发展,在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以正确的指导思想,对企业的经营理念与使命、主要目标、经营方向、重大经营方针、策略和实施步骤作出长远的、系统的和全局的谋划。

3、我国推行企业经营战略的必要性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深入发展,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企业已从生产型转变为经营型,从内向型转变为外向型,继而向国际型发展,市场体系正在形成和完善,市场竞争也日益激烈,我国企业管理的重心向经营战略管理转移势在必行。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体制要求企业推行经营战略管理,市场体系的日臻完善迫使企业采用经营战略管理,经济环境的多变更要求企业制定经营战略并有效的组织实施,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要求企业推行经营战略管理,世界市场与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要求企业推行经营战略管理,总之,企业经营战略管理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4、企业经营战略的主要内容

一个完整的企业经营战略应当包含如下六个层次:(1)企业使命,企业的使命应当与企业所有者的价值观或期望一致。它定义了企业所能提供的产品与服务,所开展的技术创新、市场营销等活动的性质与范围,是企业一切决策与活动所需遵循的指南与基础。(2)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的分析。整体上看,外部环境主要包括宏观环境、产业环境、市场环境,而对企业内部环境的分析侧重于对企业拥有资源和运用资源的能力的分析。(3)战略目标。战略目标就是要回答:企业在一个较长的时期要完成什么?这是企业管理部门借以判断企业业绩并期待员工和社会公众也据之作出判断的标准。一个好的战略目标通常具有四个特征:有时间限制的、确定的、综合的和现实的。(4)经营方向。它是指企业现在可以提供的产品与服务领域以及在未来一定时间内拟进入或退出、拟支持和限制的某些业务领域,它为企业活动确定了界限,也因此为企业规定了某种环境界限。(5)重大经营方针与策略。它规定企业如何利用其自身资源,如何应付所面对的环境,如何开展业务活动以求实现企业使命与战略目标。(6)实施步骤。它规定了一个战略目标需要分几个阶段实施,以及每个阶段所要达到的目标。

5、企业经营战略的制定程序

企业经营战略是一个系统的多步骤的过程,它包含多个必要的环节,一般而言,它包含以下几个步骤:(1)确定企业的理念与使命。企业理念与使命最初源于企业创始人的理念。例如,福特公司在20世纪30年代的理念是为大众制造廉价高质的汽车,微软公司着力于开发友好的系统软件。(2)战略分析。战略分析是制定战略的基础,包括企业外部环境的分析和企业内部环境分析。(3)战略选择。战略选择的中心必须首先确定总体战略,然后基于市场确定定位战略,基于

产业确定竞争战略,最后是职能战略。(4)战略执行。它主要包括两个步骤,一是进行战略管理,二是组织结构的设计。(5)战略变革。在战略执行的过程中,有两个主要原因会引起战略变革,其一是战略本身不具有可行性,其二是战略制定的前提发生了变化。

6、相关案例分析

江苏泗阳洋河酒厂具有400余年的酿酒历史,1979年就跻身于国家八大名酒的行列。该厂生产洋河大曲素有“闻香下马,知位停车”的美誉,曾多次在巴拿马国际赛会、南洋国际名酒赛会、全国名酒展览会上获奖,以其“甜、绵、软、净、香”的特点饮誉五湖四海。然而,由于国家的宏观调控,特别是控制集团消费,禁止公费吃喝之后,洋河酒厂与其他名酒厂一样,由“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变得产品滞销。而对这一市场变化,厂领导分析研究后认为:名酒厂应有名酒厂的风格和气度,要注重社会效益,按党和政府明确的廉正建设方向制定经营战略,而不能只顾赚钱,挖空心思打推销战。为此,一方面强化自我约束,主动执行国家对白酒的宏观调控政策;另一方面,对产品结构进行适应性调整,开发低度系列洋河大曲,使之价格合理,质量上乘,进入寻常百姓家。制定出“避开‘公费吃喝’,巩固城市,覆盖农村、占领矿山、渗透沿海”的市场战略。从而在其他名酒厂还未醒悟过来时,该厂已深入到名酒市场的“白区”,既顺应了国家将对白酒实行专卖的大趋势,在名酒厂中率先垂青“主渠道”,又“先入为主”,首先占领了广阔的乡村市场继而以互利互惠原则与当地烟酒公司、供销社等主流通渠道共同建立起“洋河大曲”特约经销处近百个。据统计,仅沿海20多个特约经销处年销售洋河大曲就达1000多吨。由于知名度和销售辐射力,洋河大曲的销售长盛不衰。

随着越来越多的同行竞争者也在循此路而行,名酒市场的“白区”又变得拥挤狭窄。作为捷足先登者,是牢牢把住自己的院门还是不断开拓新市场,到国际大市场中去竞争?洋河酒厂选择了后者。他们勇敢的叩击国际市场的大门,先后利用中苏关系正常化后,边境民间贸易活跃的有利时机,将洋河大曲打进了东欧市场;抓住广交会、香港名酒展评会等机会,向香港、东南亚、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出口,取得了国际化经营的初步成果。

目前,我国酒类市场已经开始步入新的发展期,其总目标是:低度、优质;结构优化、多品种;保健、天然果汁、低耗粮。酒类市场新的格局正在形成:白酒调整,啤酒减速,黄酒振兴,果酒活跃。国家要求限制白酒总量,积极引导酒类消费向黄酒和果酒方向倾斜。大力发展果酒生产是我国酒类市场步入新发展期的显著标志。为此,洋河酒厂又开始了新一轮的经营战略。

结 论

江苏泗阳洋河酒厂面对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变化,以及激烈的市场竞争,根据具体的情况采取了具体的经营战略,并取得了相应的成功,使得企业不断壮大。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市场体系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市场竞争也日益激烈。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体制要求企业推行经营战略、市场体系的日臻完善迫使企业采用经营战略、经济环境的多变更要求企业制定经营战略并有效的组织实施、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要求企业推行经营战略、世界市场与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要求企业推行经营战略。总之,企业经营战略对企业的生存和发

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这经济全球化、竞争激烈化的背景下,企业经营战略的制定、实施、控制对我国企业的发展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1] 黄中宪.经营战略打造的世界 [M].陕西师范大学大学出版社.2008

[2] 冼国明,陈继勇.当代世界经济格局下的中美企业经营格局 [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3] 王建,石玉川.企业经营战略管理 [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4]何会玲.企业经营中的社会壁垒及其作用机理分析 [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6,(11)

[5] 陈沂,胡荣.SA8000对我国酒品出口竞争力的影响及对策[J]科技和产业,2005,(4)

[6]张京卫,周应堂.SA8000对我国企业出口经营战略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江苏商论,2007,(01)

[7]陈祖松.金融危机对我国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及对策[J].甘肃农业,2006,(07)

[8]顾凝白.“后配额时代”对泗阳洋河酒厂出口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山东纺织经济,2007,(03)

[9]张雪娜,罗海宇.企业经营管理中的相关问题探讨 [J].商讯商业经济文荟,2007,(09)

[10]余平.企业经营战略论 [J].毛纺科技,2005,(06)

2.论企业经营理念设计 篇二

(1) 总体薪酬水平偏低。从总体水平上看,国有企业经营者与其他所有制形式企业的经营者收入差距悬殊。2006年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经营者最高年薪平均值见表1。

资料来源:中国企业家价值报告 (2007) 。

从表中数据可看出,国有企业经营者最高年薪水平略高于民营企业,但与外资企业平均127万元的年薪相比还相差很远,国有企业经营者的总体薪酬水平仍偏低。

(2) 收入水平差距较大。目前,国有企业经营者之间的薪酬水平存在很大差距。从表2中的数据可以看出,虽然同为国有企业,但经营者之间的收入水平差距还是很明显的。

资料来源:中国企业经营者成长与发展专题调查报告 (2006) 。

(3) 薪酬构成中固定收入所占比例偏大。我国大多数国有企业经营者的收入与经营业绩相关性不大,基本工资依然是经营者收入的“大头”。风险收入未能在薪酬分配上体现和突出经营者在企业经营中的作用和地位。

(4) 激励方式倾向于短期激励,缺乏长期激励。目前我国国有企业试行的年薪制不够完善,而股票期权、经营者持股、高额退休金计划等长期激励项目仅在少数地区少数企业进行试点。经营者薪酬结构中的突出特点是短期激励所占比例较大,而与经营业绩相挂钩的长期激励所占比例尚小。

(5)经营者在职消费多, 离退后的福利少。由于经营者薪酬激励中忽视了对经营者退位之后的考虑,因此,经营者为了防备“人走茶凉”的境遇,就会出现“59岁现象”。

二、国有企业经营者薪酬激励机制问题的原因分析

(1) 经营者薪酬水平确定方法不合理。国有企业经营者薪酬水平确定方法的不合理性主要表现在:按行政方法确定薪酬水平;经营者薪酬水平确定过程中缺乏对多种影响因素的考虑。

(2) 企业治理结构不规范。国有企业经营者的职位消费一直居高不下,对国有企业经营者的薪酬激励机制造成了很大的不良影响。

(3) 经营者选拔机制不合理。目前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型企业的经营者选拔机制绝大部分还是行政任命制,他们的薪酬不与外部市场挂钩,薪酬激励机制难以发挥正常作用。

(4) 经营者业绩考核机制不合理。目前国有企业考核工作中主观经验成分占的比重过大,国有企业经营者业绩考评指标体系也不完善。

(5) 企业外部市场发育不成熟。目前国有企业外部市场发育还很不充分,竞争不完全,企业的经营情况受非市场因素影响较大。

三、年薪制和股票期权的组合设计思路

年薪制和股票期权激励的结合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方式,它既避免了年薪激励中所带来的经营者忽视企业长期发展的短视行为,又使经营者与企业的未来命运联系更加密切,对经营者产生更大的激励,并实现了激励方式的长短期相结合。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国有企业经营者年薪制和股票期权的组合设计思路。

1. 假设条件

(1) 不考虑税收的影响。

(2) 假设经营者在期权的行使日当天即将股票转让。

2. 结构模式

采用三元结构模式,即:

年薪=基薪+利润分成收入+股票期权收入

在此结构模式中,风险收入所占的比例应适当提高。

3. 计算方法

(1) 基薪 (α) 的确定。基薪=本企业职工平均工资×调整系数,调整系数按企业规模、企业上年经济效益状况和经营者个人因素确定。基薪应该反映经营者以前的工作业绩和能力。

(2) 利润分成收入 (S1) 的计算。利润分成收入=超额利润×分成比例系数×考核指标完成系数;考核指标完成系数=∑各考核指标所占权重×考核指标实际值/考核指标目标值。 (1) 调整性考核指标。a.资产保值增值率。此指标是为了防止经营者通过不恰当的处置资产手段来增加利润。资产保值增值率=期末所有者权益/期初所有者权益。b.技术创新投入率。此指标是促进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投资。技术创新投入率=技术创新投入额/净利润。c.应收账款回收率。此指标是为了防止经营者虚增利润。应收账款回收率=收回款/应收账款总额。d.速动比率。此指标是为了防止经营者虚增资产。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考核指标完成系数K的计算公式为:

(n为考核指标个数,)

Wi为各指标权重, 实际值为, 目标值为,各考核指标的目标值应以全行业平均先进水平为基础,并结合本企业前几年的实际值来确定。 (2) 利润基数及分成比例系数的确定。设X1*为经营者应实现的基本利润目标,X2*为居国内同行先进利润率水平的利润目标。若完成目标X1*,经营者可获得基薪;若超过目标X1*,则可获得超过部分的分成,分成比例设为b1。若超过目标X2*,则超过部分按b2分成。为避免经营者年薪收入与职工收入相差太大,一般b2

a.当X1*

b.当X>X2*时,

则,经营者调整后的利润分成收入S1为:

(3) 股票期权收入 (S2) 的计算。假设企业股票期权的行权价格为P1, 企业股票期权激励的股票限额为Q*, 则授予经营者股票期权数量Q可按下式计算:

股票期权中的股票限额可根据企业的经营效益来制定。若企业经营效益不好时,可把Q*定得相对高点,因为Q*定得越高,经营者与企业命运联系就会更加紧密,经营者为提高公司股票价格,获得期权收入,就会加大在工作中的投入,而经营者效率的提高会带动整个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若企业经营效益较好时,为避免造成经营者收入与其他员工收入差距过大,则可把Q*定得相对低点。进一步假设经营者获得股票期权的费用为C, 行权日股票市场价格为P2, 股票期权授权日到其行权日时间为T (单位:年),折现率为r,则经营者的股票期权收入S2情况为:

若, 经营者放弃股票期权的行使权,则此时经营者的股票期权收入为:s2=-QC

在此情况下,经营者的年薪收入为:

若, 经营者行使此项权力, 则此时经营者的股票期权收入为:

在此情况下,经营者的年薪收入为:

四、总结

(1) 上述设计思路不仅适用于盈利企业,同样也适用于亏损企业,如果经营者基本目标设为扭亏的话,X1*可设为0;如果经营者基本目标设为减亏的话,X1*也可设为负数。

(2) 上述设计思路有一个与众不同之处,即要求经营者取得股票期权时要支付一定的费用。期权费用的加入,可对经营者起到良好的约束作用;同时,只要股票价格与行权价之差大于期权获得费用,其激励作用仍然有效。

参考文献

[1]关伟.企业薪酬激励机制的误区及其完善[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 (1) :20-22.

[2]李剑.薪酬管理操作实务[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2:57-60.

3.论企业品牌经营 篇三

企业品牌与品牌战略

1、品牌的含义及作用

品牌是生产者,经营者为了标识其产品,以区别于竞争对手,辨认消费者认识而采用的显著的标记。品牌可以是一个名称,一个术语,一种记号,一种象征或设计,也可以是上述若干因素的组合。换言之品牌是用以辨别不同企业,不同产品的文字,图形或文字,图形的有机组合等。

现在,品牌已不再仅仅是一个标记,而是成为一个含义更广、更抽象的概念,是由一种保证性徽章创造的无形资产。换句话说,商标不是品牌的全部,而仅仅是品牌的一种标志或记号。这一区分很重要,把品牌不再作为一个名称、标识或图形来考虑,而是作为一组“无形资产”来考虑,是一种更完善更有力度的思维方式。

企业品牌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有利于产品参与市场竞争。首先是品牌具有识别商品的功能,为广告宣传等促销活动提供了基础,对消费者购买商品起着导向作用。其次,有法律保护的商标专用权,将有力遏制不法竞争者对本企业产品市场的侵蚀。第三,商誉好的商标,有利于新产品进入市场。第四,名牌商品对顾客具有更强的吸引力,有利于提高市场占有率。

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和企业形象。品牌是商品质量内涵和市场价值的评估系数和识别徽记,是企业参与竞争的无形资本。企业为了在竞争中取胜,必然要精心维护品牌的商誉。对产品质量不敢掉以轻心,害怕砸自己的牌子。创名牌的过程必然是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和树立良好企业形象的过程。

有利于保护消费者利益。品牌是销售过程中,产品品质和来源的保证,有助于消费者购买自己偏好的品牌,以得到最大的满足。当产品质量出现问题时,有助于消费者的损失得到补偿。

事实证明,一个享有盛誉的品牌,将是企业一笔巨大的财富。我国著名品牌“红塔山”以100亿元人民币夺冠。这固然是企业长期经营的成果,更是由于产品质地优异和市场营销组合的得当。经验表明,品牌决策的正确、品牌设计的科学、品牌保护的得力对企业经营成功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企业品牌战略及意义

品牌战略,顾名思义,是企业以品牌的营造、使用和维护为核心,在分析研究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基础上所制定的企业总体行动计划。品牌作为一种经济形态要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因此,品牌战略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地位的迅速上升有其深刻的社会和经营背景,品牌战略的发展历程也反映了市场经济的演变历程。商品经济初期,生产力水平较低,卖方市场特征突出,消费者的消费行为简单,没有必要强调产品与服务的外在特征,因而,生产经营主导着企业管理,产品的品牌化程度较低。买方市场的发展引发了消费革命,企业和产品的趋同要求开发产品功能之外的能使消费者动心的异质特色,品牌的文化标识功能得以彰显,品牌战略初露峥嵘。由于市场发展的反复和不平衡性,早期的品牌仅仅是市场营销的基本工具,甚至仅仅处于营销策略层次。即使企业进入战略经营后,企业管理仍紧紧围绕营销的四大要素--产品、价格、地点、促销,品牌战略与企业组织战略、人才战略、投资战略、产品战略、技术战略、跨国经营战略等并列齐观,成为企业诸多战略选择的一种。现代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市场的信息化进程,市场的主动权从企业进一步转移到消费者手中,企业沦为市场第二主体,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逾加依赖和取决于自身信息化程度高低,企业传统的经营管理方式面临严峻挑战。

品牌绝不是一个单独存在于市场之中的东西,它是在许多市场之外的东西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信念,这种信念一旦形成,最终会在潜在消费群体中产生类似迷信的概念。品牌的内涵体现在两个最主要的方面的结合,即知名度和美誉度。任何产品或服务,如果只有知名度而缺乏美誉度的话,注定要在短时间后丧失生存的能力。遗憾的是,我们的企业为了短期发展的利益,追求迅速膨胀的效果,往往专注于用巨额广告打知名度,而不愿花费金钱与精力培养美誉度。这样做的后果是很危险的,一旦有成熟的企业及品牌加入到市场中来,仅有知名度的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是不堪一击的。

企业品牌战略与企业运作

我国大城市消费者已有很强的品牌消费意识,中小城市及农村市场品牌意识也渐渐增强。年轻人以追求知名品牌的消费来实现自我价值,已成为一种时尚,但他们从小在消费外国品牌如雀巢、麦当劳中长大以至于发展成以追求外国品牌为时髦,这不能不让有识之士为国内民族品牌担忧。

在中国市场,外资品牌通过合资、独资或兼并收购等多种方式,创造了一个个成功的本土化品牌。相比之下,我国除了开放较早、竞争比较完全的行业如家电、化妆品、食品饮料等行业品牌发展较好以外,受国家政策保护及限制的行业,品牌营销仍是一片空白,真正的强势品牌几乎没有。

随着中国市场的不断发展,细分化市场形成,针对不同消费顾客群,进行目标市场营销,以及品牌营销是企业营销的必然选择。企业能否开展好品牌营销,建立自己的强势品牌,与企业的业务长期战略密切相关,因为,品牌战略取决于业务战略。国内品牌大多不长久,与国内企业缺乏长期业务战略有密切关系。

企业品牌战略在企业运作中的现状

目前,企业在实施品牌战略上的情况是怎样的呢?从总体来说,对实施品牌战略、发展自己的品牌产品还是刚刚意识到。这种意识来源于市场竞争的实践,使许多企业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去实施和推进品牌战略,发展自己的品牌产品。但是,许多企业意识到品牌战略是一回事,在付诸实践时又是一回事。当前,企业在实践品牌战略上存在着不容忽视的一些问题。主要是:

其一,对实施品牌战略有模糊概念。不少企业一听说应实施和推进品牌战略,立即把目光投向生产商发展的名牌商品。以为只要与这些生产商多取得联系,多经营名牌产品,搞一些专卖、特约经销之类,就是实施和推进品牌战略。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实施品牌战略的直接含义是企业自己发展品牌产品,是自身贴近市场、主导市场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发展品牌产品。这是一个庞大而繁重的系统工程,是要狠下功夫的,不是简单的搞拿来主义就能成功的。

其二,缺乏实施品牌战略的紧迫感。认为企业实施品牌战略是重要的,但现在企业里要做的事情很多。再说,实施品牌战略既然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这件事要慢慢来。当前最要紧的是把生产经营抓上去,其它的事都要放一放。其实,把生产经营抓上去诚然重要,但同时要狠下心来研究品牌战略,找寻突破口,找准方向,企业应有实施品牌战略的紧迫感。

其三,不知从何着手。或由于实施品牌战略的理论缺乏,或由于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发展自己的品牌产品的条件补充分,一些企业在当前实施品牌战略时茫然无措。其中一个迷茫的举动是想看别人怎么做,特别是自己的同行搞什么,然后去跟着学。其实,这是最要不得的。因为实施品牌战略,是一个崭新的知识,所谓是知识经济,并没有太多现成的东西可以照搬。再说,创新本身就是追求一个新字,要各显神通才是,怎好跟在别人后面学样。万事要抱定的一个宗旨,倒是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唯有从实际出发,才能开发出自己的具有个性的品牌来,那才是有生命力的。

其四,缺乏相应的机制。目前,企业正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其中一个关键的问题是实行资产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唯有实行了这种分离,企业的经营者才有独立的人格。这对实施品牌战略是必须的。但现在不少企业还没有实行资产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或虽实行了分离,但界定不严格,不清晰,仍然使经营者缺乏完整的独立人格。这在实施和推进品牌战略时,难免产生短期行为。而品牌战略是很忌讳短期行为的。因为品牌战略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要有连续性,短期行为,是搞不好品牌战略的。所以,企业实施和推进品牌战略一定要解决好企业的经营机制问题。

企业运作中品牌战略对策的灵活运用

那么,当前企业应该怎样实施和推进品牌战略呢?我以为,最主要的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要树立强烈的品牌战略意识

企业的经营者,首先是大型企业(集团)的经营者,要通过学习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和了解国内与国际新的形势,审时度势,及时抓住机遇,实施和推进本企业的品牌战略。深刻认识,实施品牌战略,是现阶段,争夺市场份额,求得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手段之一。更是为国家、为民族做出应有贡献的一个大途径。有志于企业的经营者、企业家,应从这样的高度和理念,树立起强烈的品牌开发战略意识,以高度的政治责任心和紧迫感实施和推进本企业的品牌战略。

2、选准市场定位,确定战略品牌

企业实施品牌战略,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去发展太多的品牌产品。而是从本企业的实际出发,开发主导品牌产品。目前,全世界的大品牌也不过五百强,大企业集团也不过五百强。

关键是在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化大生产,使消费品越来越趋于同质化的情况下,开发的同质化商品,要体现出异质性。唯其这异质性才是品牌开发的成功之处,关键所在。这一异质性是要根据市场的消费需求来开发的。所有著名品牌正是开发到了这一在同类别产品中的异质性才获得成功的。这一异质性就是跟着市场走。

3、运用资本经营,加快开发速度

开发资金不足,可能是当前一些企业在实施和推进品牌战略中普遍遇到的问题。但不能以此为理由等待,更不能因此而放弃开发。一个发展现代企业国际通行的做法是运作资本经营,以加快品牌开发的步伐。资本运作的形式是通过兼并、收购、转让、特许经营、有偿使用等方式,嫁接和引进国际国内现成的品牌。创立品牌是品牌发展的初级阶段,经营品牌则是品牌发展的高级阶段。从美国商品品牌的发展过程来看,已经历经了创立品牌---经营品牌---买卖品牌的三步曲。我们不妨借鉴这个经验,实行品牌的资本经营。到底是运用资本经营去收购、兼并别人的品牌,还是将自己的品牌运用资本经营转让、有偿使用、特许经营出去,这要从企业的具体情况来确定。这里要强调的是,要有资本经营的理念,懂得买一个好的有市场的品牌,就等于买到了一个好的市场。时下,这种品牌资本运作经营,在国际上已司空见惯,在国内也已屡见不鲜。

4、利用信息网,实施组合经营

品牌一经开发,就要以最快的速度上网。因为现在是信息时代,通过高速信息公路,可以实现最快的组合经营。其一,新开发的品牌迅速上网,不仅可以迅速进入新品推进的导入期,推广拓展市场,还可大量节约必要的广告宣传投入,这种投入是开发任何一个新品所必需的,而且是巨大的。因为上了网,这一投入节约了,而市场却开发出来了。而且是以最快的速度开发的。其二,新品信息上网,能以最广阔的视野寻求到合作伙伴。如果上了全球信息网络,那这个视野就是全球性的。其三,随着信息网的普及,网上购物将成为销售的最佳渠道,而这又成为组合营销最直接的组成部分。所以,实施品牌战略,不可不运用信息网。

5、实施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品牌战略的本身就是一种规模化、集约化经营。首先要使开发的品牌进一步延伸和扩大,在实施品牌战略中要实施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二是依靠大集团推进新开发的品牌。这是指,如果企业自身是单体企业,那么新品一开发出来,在得到市场认同的情况下,立即去投靠大型企业集团,利用其资本雄厚、市场占有份额大,管理和营销方面人才济济,把新开发的品牌在更广阔的市场上,在消费的多层面上推出去。三是把开发的新品,踢进制造商门里去。因为制造商毕竟是专业从事新品制造、生产的,有其制造生产的特定优势。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可以通过定牌生产、监制生产等形式在新品牌的生产制造上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经营。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借鸡下蛋”、“借船出海”。

6、营造优良的开发环境

4.论保险企业经营风险的控制 篇四

对保险企业风险的识别、预警、防范和化解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只有坚持用改革和发展的办法,保险企业经营风险才能得到有效化解,并实现保险业又快又好地发展。

一、保险企业经营风险的主要表现

(一)不良资产累积。由于近年来我国保险机构快速扩张,部分进入市场的中小保险企业盲目追求市场份额和保费规模,不注重经营效益,从而形成了一定数量的不良资产。这些不良资产既有存量风险,又有增量风险。我国保险市场潜力很大,存量风险的化解只是时间问题,但如果新增保费未能产生效益,不能保值增值,就会形成新的不良资产,这些累积的风险一旦在特定的诱因下爆发,其危害程度可想而知。

(二)承保质量低下。承保是保险经营中的重要环节。承保质量的高低不但直接影响保险企业经营的稳定性,也影响到企业偿付能力水平。由于部分保险企业忽视风险责任控制,在承保核保过程中,明知保险标的不符合承保条件,但为了实现自身效益最大化而盲目承保,如随意降低费率、放宽承保条件、高额退费和超承保能力承保等,加大了保险企业的经营风险。

(三)理赔把关不严。一是超赔和滥赔。随着保险主体的增多,投保人选择余地增大,投保人和被保险人在理赔环节上与保险公司展开利益争夺,往往要求保险公司通融赔付即对除外责任进行保险赔偿。在理赔过程中,部分理赔人员因责任心不强和素质不高,或受大客户要挟,或对中介机构控制不力从而出现超赔和滥赔的现象,甚至极个别分支机构编造假赔案套取展业费用以谋取小团体的利益。二是错赔、乱赔。由于理赔制度不健全、理赔人员素质不高以及人情赔付等因素,在赔案的责任核定、损失审核及处理等方面都存在着不确定性,该不该赔、赔多赔少在实际操作中存有较大的随意性,导致了错赔、乱赔的风险。理赔环节的逆选择与道德风险的发生,直接为保险诈骗提供了便利。

(四)竞争行为不规范。由于部分保险企业盲目追求市场份额,采取不正当的竞争手段招揽业务,如随意降低保险费率、放宽承保条件、提高保费返还率、提高中介佣金来招揽保险业务等,给保险市场带来了极大的风险隐患,并严重威胁着保险企业的偿付能力。

(五)从业人员未尽到如实告知义务。部分营销人员为了自身的利益,未履行如实告知义务,有的未对条款、特别是免责条款进行说明,甚至对保户进行欺诈误导,使投保人在未全面了解保险产品的情况下,轻信营销人员的宣传而投保,一旦日后出险理赔,极易出现投保人投诉或集体上访事件。这样既影响保险公司的正常经营,又影响保险企业的社会形象。

二、保险企业经营风险产生的主要因素

(一)未充分体现风险管理作用。一是部分保险企业内控制度不健全,风险管理意识薄弱,没有将风险管理理念融入自身的经营管理,发展规划和经营决策缺乏风险管理意识,且风险管理技术水平较低,信息管理技术应用水平不高,没有形成科学的风险评估体系。二是风险控制方式多为事后控制,方式单一,对风险的事前控制重视不够。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如重财务风险、忽视业务风险,重内部风险、忽视外部风险,重短期风险、忽视长期风险等。

(二)粗放管理模式导致经营风险。一是未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管理中的作用,管理手段落后,效率较低。虽然中小型保险企业已经开始采用信息管理技术手段进行各项业务处理,但应用程度仍更多的处于低层次阶段,没有真正发挥其在经营管理中的支撑作用,很多有效的技术管理手段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二是仍以粗放型管理为主,缺乏标准化管理体系和量化考核体系,缺少对管理效率和效果的科学评估体系,如对核保规则的合理性、条款费率的合理性程度等情况,无法通过业务运行结果及时反映,并加以健全和完善。三是信息传递渠道不畅,对 政策和监管机构的规定甚至上级公司的决策未能及时传达到相关人员,部分保险企业经营管理机制对各种政策、环境、市场变化的应变能力较弱。四是管理成本较高,资源的合理利用还有待加强。

(三)被保险人逆选择和道德风险。主要产生于保险人、投保人、被保险人或受益人信息不对称。保险营销人员在承保核保时,明知投保人不符合承保要求,但为了实现自身绩效最大化而盲目承保;在理赔环节中,业务员不遵循程序理赔、人情赔付等行为造成的经营风险;以及投保人或受益人出于利益考虑,隐瞒事实、捏造事故等对保险公司进行欺诈和逆选择,导致赔付增多、利润下降,影 响公司的正常经营和偿付能力。

(四)合规意识薄弱导致违规风险。部分保险企业为加快业务拓展,提高市场份额,没有从创新的角度开发市场,而是采用不规范的竞争手段掠夺现有的市场资源。如在一些领域进行非理性价格竞争、销售误导、不严格执行报批报备条款费率等。

(五)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影响经营质量。保险业的特殊经营方式产生了对展业、承保、投资、理赔等特殊人才的需求,但各种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累积的过程。一些综合素质不高的营销人员进入保险行业,对经营质量和行业形象都造成了负面影响。

三、保险企业经营风险的预防和控制保险企业内部的经营风险可以通过完善分支机构内控制度和建设,强化风险管理水平,严格执行承保核保以及统一理赔标准,加强人员素质培训,提高员工专业技能,减少人为风险等措施来防范与化解。监管部门在防范和化解保险企业经营风险中应发挥强有力的保险监管作用。

(一)制定规范条款,防范道德风险。保险条款制订不严密,是引发保险纠纷的主要原因。基于“解释有利于被保险人”的原则,保险人在因保险条款模糊引起的诉讼案中常处于不利地位,被保险人可能在其中获利,这在很大程度上会诱使道德风险的产生,也致使被保险人或投保的行为变得不可控制。因此,严格制订保险条款,在条款中列明保险责任和除外责任,界定保险双方责任范围,可减少行为的不可控因素。制订条款要用规范、准确的语言,避免模棱两可、含糊不清等条文和语句,有助于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此外,在条款中采用免赔额,要求被保险人进行必要的防灾防损工作等约束条件,一旦发生保险事故或事故损失扩大,被保险人也要承担部分责任,此举可制约心理风险,使其行为增加可控度。

(二)把好承保关,提高业务质量。把好承保关,拒绝不可保风险,并对可保风险以合理的费率加以匹配,维护保险经营的财务稳定性。首先,要求保险展业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通过资格考试,并设置业务质量的考证制度,以经过核保部门核保后接受的业务数量来确定其业绩,明确展业人员的权责范围。其次,核保部门成立专门的资料搜集中心,加强同各方的信息交流。在展业人员 收集资料的基础上,核保人员还应掌握投保人的保险情况、财务状况、损失经历、职业环境、信用程度及性格特征等更为详尽的资料,确保在信息充分的情况下作出核保结论。再次,统一核保标准和核保方法,以减少核保人员行为的不确定因

素,确保核保标准和方法充分体现高效和公平的原则,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再其次,严格实行责、权、利相结合的专业核保人制度,参与核保的人员要求 通过专门的核保资格考试及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

(三)加强理赔管理,防止利益漏损。理赔工作应当确立风险控制目标,不断追求高品质的理赔质量和理赔服务。理赔人员除了要注重经验的积累,职业道德的培养,还要求其熟悉理赔案件的处理程序,掌握法律、医学及其他相关知识。核赔人制度通过区分不同经验、素质、能力的理赔人员,授予其特定的权限和职责,对提高理赔管理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另外,在理赔中信息掌握必须充分。搜集理赔资料时,应特别注意有无保险欺诈迹象,尽量做到现场查勘,以获取及时准确的信息。大额理赔案件在赔付后,应安排专人进行追踪调查,发现有保险欺诈线索,立即诉诸法律追回赔款。

(四)加强人员培训,提高队伍素质。一方面,要配备一支业务能力强、管理水平高、具有创新能力的领导班子作为支撑保险企业发展的组织保证和基础。另一方面,要不断加强对从业人员的思想、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通过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培育合规文化,增强合规意识,完善分配结构和激励机制,提升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要科学制定和实施人才战略,为企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五)深化诚信建设,提高服务水平。深入开展从业人员诚信教育活动,培育保险诚信文化。健全并完善各项管理制度,提高服务水平,继续跟踪投保提示制度和新型产品说明书等落实情况,探索治理理赔难的有效办法。加大失信惩戒力度,完善营销员不良信用信息查询系统。探索合同纠纷的解决途径,从提高消费满意度、树立行业形象出发,积极稳妥地解决消费者与保险企业的合同纠纷,完善保险合同纠纷调解处理机制,切实维护被保险人的合法权益。

(六)强化保险监管,规范市场行为一要改善现场检查。继续完善分类监管,深入分析市场状况,明确各监管领域对市场秩序破坏最大、对整个行业发展造成影响、市场反映强烈的业务、公司、地区,实施重点监管、专项检查。通过信访、复查、非现场分析等手段实施后续监管和跟踪检查,督促保险公司限期整改,增强监管的有效性。严格中介机构准入门槛,加强中介机构退出管理。坚持持证上岗制度,全面推行保险营销员挂牌展业制度。二要强力规范市场秩序,遏制非理性价格竞争。继续严肃整治随意降低费率、制作阴阳单、账外账、销售误导、理赔难、数据不真实等问题。依照法律法规、保监会重点要求和监管市场实际,制定治理不良市场行为的打击重点,加快反应速度,加大查处力度。三要加强对保险公司高管人员的监督管理,加大对责任人的处罚。进一步规范完善高管人员任职测试和任前谈话制度,开展对高管人员合规经营、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培训。四要坚定不移地推动行业自律工作。探索有效的监管与自律结合的操作办法,切实实现监管与自律的有效联动,改善检查方式,增强自律工作的深度和力度。

论保险企业经营风险的控制

企管42班

姓名:刘燕

5.论理念对企业的重要性 篇五

企业是以盈利为主的经济组织,企业是以人为本,而理念,是一家企业的灵魂。

企业理念是企业在持续经营和长期发展过程中,员工自觉实践的信念,从而达到激发企业活力、推动企业进步的团体精神。

企业理念必须遵循人本原则和市场原则。

人本原则即是以人为中心。企业必须将理念当作一种管理工具来应用,来达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根本目的,企业理念的有效实施,将会使员工得到尊重和信任,使企业拥有一种良好的氛围和环境。

企业理念是企业价值观的体现,而简洁、清晰、新颖的体现顾客需求和竞争要求将更会深入人心。

本公司的理念是“责任、执行、服务、团队”,即是公司要求员工需要有很强的责任心、执行力和高度的服务意识和团队意识。

6.论企业经营理念设计 篇六

发布: 2010-5-25 11:04 | 作者: 物业论坛 | 来源: 中国物业教育网 | 查看: 45次

本文提要:构建和谐企业要高度重视文化的传承性,并需要运用科学的评判标准进行辩证分析,摈弃诸如人治思想等存在于意识之中的不和谐因素。

源自于建筑资料

“和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意指各种事物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和相互协调。在新的历史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提出的重要执政理念,其战略目标体现为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面对国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社会建设做出的宏观规划,作为朝阳产业的物业管理在寻求突破发展中遭遇的瓶颈时,需重新审视固有的运行模式,认真思索探究和谐理念的深刻内涵,并以此为基点适时更新观念,拓展思路,重塑经营理念,以期把握机遇,提升发展层次。

一、将和谐理念融入企业文化,提升整体竞争实力

构建和谐企业要高度重视文化的传承性,并需要运用科学的评判标准进行辩证分析,摈弃诸如人治思想等存在于意识之中的不和谐因素。

(一)经营战略规划中引入和谐理念

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提升系统思考能力的有效手段,是企业协调、持续、有序发展的原动力。构建和谐企业应在战略设计上体现企业文化的独特内涵,将和谐基因融入经营理念之中,确立“诚信、责任、创新、合作”的企业精神,彰显“精心管理、周到服务、业主满意”的服务宗旨。在经营中恰当处理员工利益与企业利益的关系,并兼顾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在管理中着力于文化管理与制度管理并重,切实提升综合管理能力;在发展中运用科学理论、坚持持续发展思路。

(二)价值取向疏导中引入和谐理念

构建和谐企业必须导入科学的价值理念,并坚决贯彻执行。和谐企业作为一个纲领性目标,在实现过程中必然分解为由多种价值组成的价值标准系统,为企业管理行为和员工行为提供规范的行为准则。梯度推进管理制度的建设,严格履行既定的管理措施,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把构建和谐企业的理念根植到员工的思想意识中,是企业长效运行的重要保证。另一方面企业应竭力营造一个相互尊重、互助友爱、精诚团结、蓬勃向上的和谐氛围,建立起顺畅无碍的沟通渠道,把企业与员工凝结成命运共同体,使员工自觉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以增强企业的向心力、凝聚力。

(三)人力资源开发中引入和谐理念

和谐企业最大的特征是人的和谐,人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也是生产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如何挖掘员工的潜能,开发员工的创造性,是构建和谐企业的关键环节。这就要求企业熟知员工需求层次理论,如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社交的需求、被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等等,根据不同时期何种需求取得主导地位,采用目标激励、示范激励、尊重激励、荣誉激励、关心激励、物质激励等形式多样的激励措施,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充分调动员工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达到人力效能利用的最佳状态。

二、将和谐意识融入物业服务,架起与业主沟通的桥梁

在我们感叹业主市场意识淡薄、立法滞后、公平机制缺乏、舆论导向有失公允的同时,更应平复心境从科学理论中寻求解决的途径,就现阶段而言即是需要领会并灵活运用“和谐理念”,而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要在服务中强化“和谐意识”。强化“和谐意识”,体现在物业服务中就是要把和谐的观念、和谐的价值取向内化为企业和员工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形成和谐的服务心理和服务氛围,以实现物业管理区域人际环境的和谐。这需要物业管理从业人员突出增强两种“和谐”意识。

(一)合作双赢意识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只有合作,才能形成发展合力。因此,在物业服务过程中,物业管理企业应着力培养和增强员工的合作意识,努力与业主在平等的基础上建立一种朋友式的合作关系,根据不同层次业主的心理需求,灵活规范的提供服务。让业主满意不仅要求企业恪尽职守按约定提供质价相符的服务,更需要用心付出,在业主心中建立对企业的认同感、信任度。当出现矛盾时应及时沟通趋利避害,消除隔阂,始终让合作、发展成为彼此关注的主题。同时,“双赢”意识应成为企业立业拓展之本,只有怀着诚心让业主赢得服务,企业才能赢得效益,赢得发展的空间。

(二)宽容理解意识

物业服务需要企业有一种宽容的境界,需要员工有一种宽容的涵养,相互宽容相互理解有利于营造和谐的氛围,能更好地促进物业管理企业与业主之间的交往。构建和谐社区,急需树立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的风气,更需要怀有一种宽容理解的风范,当这种风范为企业和员工自觉追求时,人际关系才会和谐,社区环境才会和谐安定。

共同的理想信念是维系企业和谐的精神纽带,是激励全体员工团结奋斗的精神支柱。现今,社会生活多样、多元、多变的特征日益凸显,只有用共同的理想信念来凝聚人心,才能为和谐理念的贯彻提供根本的思想保证。它需要企业在运用和谐理念的实践中,积极推进理论创新,善于把员工在服务中创造的新鲜经验升华为理论,并运用理论创新的成果指导实际工作,以增强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另一方面企业管理层应通过培训、宣传教育、与员工交心等多种形式拉近与员工的距离,针对性地解决员工的思想疑虑和实际问题,着力统一思想、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凝聚力量,消除不和谐因素,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为和谐意识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和谐理念需要道德规范的支撑、法治意识的护航

(一)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理性对待利益关系的调整

胡锦涛总书记倡导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涵盖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时代要求,反映了社会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明确了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鲜明、正确的道德规范。只有坚持这样的道德规范,才能构建起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在物业服务中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才能在物业管理区域构建起和谐的社区环境。企业员工在提供物业服务时应切实将“八荣八耻”的道德准则运用于实践,并适时在物业管理区域向业主普及宣传,以为和谐理念的贯彻提供有力的支撑。

(二)树立法治意识,强化服务规范

7.论企业的品牌经营 篇七

品牌战略就是公司将品牌作为核心竞争力, 以获取差别利润与价值的企业经营战略。品牌战略是市场经济中竞争的产物。战略的本质是塑造出企业的核心专长。

1、放弃所谓的“品牌”, 实行非品牌战略

每个企业起步都很艰难, 在产品开发、生产制造、市场开拓上都投入很大的精力和财力。品牌的创造同样是一个段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奋斗过程。因此, 某些正在创业或处于成长阶段的中小企业, 不妨选择放弃品牌战略, 以价格优势或其它核心竞争力构筑自己的市场地位。

而适合放弃品牌战略的中小型企业则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难以形成产品差别, 用户对产品的品牌要求并不高的机械制造、中间部件制造的企业;二是质量难以统一保证和衡量, 或消费者对质量要求不高, 无需进行特别辨认的企业;三是制造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不需要特别专业知识就能够辨别商品其真假好坏的企业。我国消费者的主体是广大的工薪阶层和农民阶层, 物美价廉的商品则是他们的首要选择。中小型企业实施放弃品牌战略是短期内有效地节省资金, 扩大产量最佳时机, 只要产品质量有了保证, 再制定低廉的价格出售产品, 往往会赢得消费者的青睐。

2、合理运用贴牌“打工”战略

所谓小品牌甘于为大品牌“打工”, 实施代工生产只是一种权宜之计, 而不是一辈子去“为他人作嫁衣”。在为大品牌“打工”的过程中, 借大品牌的商誉共谋发展, 待积累了足够的资本后, 自然可以自立旗帜独闯天下, 在你所处的行业中“脱颖而出”。在现阶段, “贴牌打工”对我国众多的中小型企业来说, 是一种务实的战略。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1) “贴牌打工”可使许多企业闲置的生产能力得到充分利用, 且大批量的加工订单能保证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下降; (2) 为世界著名企业“贴牌打工”, 可以了解、学习和消化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 推进我国企业的技术进步; (3) “贴牌打工”可以促进职工业务技能的提高, 有利于技术人才的培养; (4) “贴牌打工”能够让企业接受最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 促进企业整体素质的提高; (5) “贴牌打工”完全是以销定产, 有利于克服盲目生产导致库存积压的现象, 有利于有效防范市场不确定风险; (6) “贴牌打工”可以为今后自创品牌集聚资本、市场技术等众多有形和无形的资源。“贴牌打工”战略将随着经济全球化、知识化、信息化的发展, 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展开, 并随着产业集群的发展而长期存在下去。

3、企业之间互利同盟实施品牌共享战略

所谓品牌共享战略, 就是指若干家企业共同使用同一品牌, 组成一个品牌联合体。通过品牌共享, 企业可以突破企业规模小、资金力量薄弱、产品类型单一的限制, 集零为整, 为品牌宣传和扩大知名度创造条件。“全面共享”是品牌共享战略的基点和核心, 这种共享不仅有着品牌价值的共享, 还有着销售渠道、客户资源的共享等等。实施品牌共享战略, 不是随意地、无条件地将企业联合在一起, 而是必须基于各自所拥有产品的某种相关性。并且要制定详细的运作规则, 既相互提携, 又相互制约, 否则彼此随意运作品牌资源, 又不建立相对隔离的“防火墙”, 就很难使共享的品牌得到良好的发展, 甚至还可能为以创造的品牌带来负面的效应。

二、企业品牌战略在我国企业运作中的现状

目前, 商业企业对实施品牌战略、发展自己的品牌商品的意识才初步形成。许多商业企业觉悟到, 商业发展到今天, 再走传统的道路不行了, 应走现代化的经营之路, 去实施和推进品牌战略, 发展自己的品牌商品。但是, 商业企业在实践品牌战略上却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1、对品牌战略的概念和实施不清晰。

不少商业企业一听说应实施和推进品牌战略, 立即把目光投向生产商开发的名牌商品。以为只要与这些生产商取得联系, 多经营名牌商品, 搞一些专卖、特约经销之类, 就是实施和推进品牌战略。其实, 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我们不排除通过工商联手来实施和推进品牌战略, 但商业实施品牌战略的直接含义是商业自己发展品牌商品, 是利用商业自身主导市场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发展品牌商品。选择制造商品牌还是经销商品牌、是自创品牌还是加盟品牌, 在品牌创立之前就应该明确好这个问题, 这样才可以更好的去推销自己的产品和赚取更大的收益。

2、缺乏实施品牌战略的紧迫感。

许多国内企业认为商业实施品牌战略是重要的, 但现在企业里要做的事情很多, 要一步一步进行。再者, 实施品牌战略既然是一个系统工程, 就不可能一蹴而就, 这件事要慢慢来。当前最要紧的是把销售的业绩提上去, 其它的事都要放一放。其实, 对销售业绩的提升诚然重要, 但怎样提上去呢?不是已采取了各种扩销、促销措施都收效不大吗?与其屡战屡败, 倒不如狠下心来研究品牌战略, 商业企业应有实施品牌战略的紧迫感, 从这里找寻突破口, 从而找准方向, 使自己的产品达到更好的发展。

三、企业运作中品牌战略对策略的灵活运用

明确了品牌战略在商业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定位, 接下来的重要工作, 就是要推广品牌, 让它真正地进入人心, 让大家都知道品牌的作用, 从而持久、有力地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商业企业实施和推进品牌战略最主要的是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要树立强烈的品牌战略意识

商业企业的经营者, 首先是大型商业企业 (集团) 的经营者, 要通过学习现代商业知识, 了解国内与国际商业发展的形势, 审时度势, 及时抓住机遇, 实施和推进本企业的品牌战略。深刻认识到实施品牌战略, 是现阶段争夺市场份额, 求得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手段之一。树立起强烈的品牌开发战略意识, 以高度的政治责任心和紧迫感实施和推进本企业的品牌战略。

2、选准市场定位, 确定战略品牌

商业企业通常经营的商品种类, 少则成百上千, 多则成千上万。实施品牌战略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去发展这么多的品牌商品。应当经过市场调查, 从本企业的实际出发, 开发一两个品牌。关键是在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化大生产的背景之下, 使消费品越来越趋于同质化的情况下, 开发的同质化商品, 要体现出异质性。唯有这异质性才是品牌开发的成功之处和关键所在。所有著名品牌正是开发到了这一在同类别产品中的异质性才获得成功的。这一异质性就是跟着市场走。

3、运用资本经营, 加快开发速度

开发资金不足, 可能是当前商业企业在实施和推进品牌战略中普遍遇到的问题。国际上发展现代商业通行的做法是运作资本经营, 以加快品牌开发的步伐。资本运作的形式是通过兼并、收购、转让、特许经营、有偿使用等方式, 嫁接和引进国际国内现成的品牌。创立品牌是品牌发展的初级阶段, 经营品牌则是品牌发展的高级阶段。实行品牌的资本经营。到底是运用资本经营去收购、兼并别人的品牌, 还是将自己的品牌运用资本经营转让、有偿使用、特许经营出去, 这要从企业的具体情况来确定。要有资本经营的理念, 懂得买一个好的有市场的商品品牌, 就等于买到了一个好的市场。

4、利用信息网, 实施组合经营

品牌一经开发, 就要以最快的速度上网。因为现在是信息时代, 通过高速信息公路, 可以实现最快的组合经营。其一, 新开发的品牌迅速上网, 不仅可以迅速进入新品推进的导入期, 推广营销、拓展市场, 还可大量节约必要的广告宣传投入。上了网, 投入节约了, 而市场却开发出来了。而且是以最快的速度开发的。其二, 新品信息上网, 能以最广阔的视野寻求到贸易伙伴。如果上了全球信息网络, 那这个视野就是全球性的。寻求到的贸易伙伴越多, 那么, 组合营销的程度就越深, 收效当然也就越大。其三, 随着信息网的普及, 网上购物将成为销售的最佳渠道, 而这又成为组合营销最直接的组成部分。

总之, 企业在选择品牌战略的过程中, 要充考虑自身的优势和特点, 选择最适合企业发展的, 只有这样才能走上成功的品牌经营之路。

摘要:品牌战略在企业中的运作形式日益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 市场商品的极大丰富和高质量化, 为企业品牌战略的运作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我国企业的品牌运作管理的运作水平与运用程度在营销环境、营销观念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 应积极发现问题, 灵活运用品牌战略为我国自主企业品牌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品牌战略,贴牌,营销观念,企业运作

参考文献

[1]迈克尔·希特, 吕巍.MBA教材精品译丛·战略管理:竞争与全球化 (概念) (原书第8版) [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

[2]菲利普·科特勒, 楼尊.工商管理经典译丛·市场营销原理 (第13版)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3]邹凤岭.全球品牌经营贵在本土化——美国公司在中国品牌经营本土化新谋略[J].质量与可靠性.2003, (2)

[4]李保军.扩大品牌策略的误区[J].经营策略.2009, (10)

[5]单单.走好品牌经营之路——WTO框架下中国企业品牌经营的辩证思考[J].苏南科技开发.2005, (5)

[6]杨金凤.品牌创新——从知名企业实践看不同企业品牌经营渐进策略的成功选择[J].中国电子商情.2002, (10)

8.浅论电力企业经营管理 篇八

【关键词】电力企业;经营;管理

1.电力企业经营管理状况

电力企业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建设发展发挥了重要支柱作用,取得了显著成效,为企业的创新建设发展、实现现代化经营管理巩固了基础。目前,供电企业多为非独立经营核算,其经营管理阶段中,则体现了一定的固有特征。首先在内部管理层面呈现出一定的行政化。由于长期受到我国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作用影响,令电力企业始终为我国机关行政附属单位,在政府计划管控下经营。企业内部岗位人员的安排、组织机构的设立体现了同政府行政机构的对应性。领导制度则呈现出一元化特点,加之电力行业属于资金投入以及技术应用密集型经营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建设的核心基础,影响到国民经济的稳定与社会发展的安全。因而,我国政府应对电力企业的经营管理、销售分配做好全面控制。生产管理阶段中,电力企业履行从高至低逐级控制的三角形模式结构、通过层层管控实现经济效益目标。财务管理实践中,基于电力企业并不具有法人资格,因而基于内部模拟市场的实践运行方式实施经济责任体制的管理考核,通过收支并行线路开展预算管理。电力企业文化管理阶段中,基于党政直接控制的基础上,发挥工会组织管理作用,因而体现了文化管理实践思路与工作重心的时常转变。信息时代,电力企业经营管理虽提升了信息化发展意识,然而管控职能却多以系统优化维护为主,没有良好实施现代化软件的应用开发,进而影响了经济效益目标的良好实现。

2.电力企业管理经营科学策略

2.1优化更新电力企业发展管理内部体制,创新经营理念

针对电力企业经营管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应优化更新内部管控体制,创建良好的法人代表实践制度,进而全面明晰产权管理责任,实现政企的有效分离、优质管理,做好全面改革。应针对我国国情探寻适宜的电力企业经营发展体制,创建区域法人治理模式,并逐步发展为可进行独立核算管理的电力单位与丰富经营投资发展的股份经营形式。电力企业为扩充经济建设,实现利润效益目标,可创建基于股东、董事以及监事会为核心的领导控制制度。为扩充发展途径应全面创新管理经营理念,确保电力单位法人体制的合理规范性,令其发挥优质管控效能。同时应创建有效的约束激励制度,规划内部管理体系机构组织,应全面符合市场经济发展需求,探寻先进、现代化的控制管理模式,做好规章体制的更新完善,促进电力企业经营行为的有序规范。电力企业核心管控责任在于应真正明晰具体发展方向,进而为机构组织、员工供给必要的资源,树立服务型经营理念。就外部层面来讲,电力单位为基础公益性服务企业,因而其生产的商品核心价值需要通过服务方能良好展现。为此,电力企业应树立优质服务意识,实施知识型控制。应优化企业整体结构,营造公平合理的决策管理机构与推进企业单位内部员工良好交流的优质人文环境。对于无形资产的控制应全面注重,夯实企业经济发展基础,为其实现利润目标提供优质保障。应做好专利与各类先进精专技术的管控,树立企业优质形象,做好无形资产控制。电力单位应优化管理经营观念,将电力资源视为一类商品,持续优化员工管理服务意识。应促进电网实现良好的商业化管理运行,并为电力交换创建优质市场条件,符合用户需求,基于经济手段实现优化管控发展。

2.2完善企业管理经营实践模式,更新企业控制方法

为促进电力企业的优质经营发展,应完善实践管理模式,将优化提升客户服务视为一项重要工作,提供满足市场需求的优质电力管控营销实践体制,创设城乡市场的集成一体化营销模式。同时应对营销资源做好良好配置,促进电力企业经济效益的优化提升。伴随电力单位的改革更新与优化发展,电气单位市场化拓展已逐步成为必然趋势,为此应进一步优化管理体制,依据商品价值的客观规律,推行峰谷电价管理模式。同时应创建确保电费一致同收的管控制度。基于现代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征,树立公益服务型目标为根本需求,因此电力单位应集中企业核心优势,统筹资金、先进技术与人力资源创建优质电力产业,进而打造自身健康、良好的产业品牌。企业控制管理方法应力求做到精细化,优化运行模式、机制,构建特色化的电力供应环境,提升社会影响力。基于生产技术控制基础上,应做好信息化管理生产作业,逐步实现由粗放生产技术发展为集约技术模式,实现现代化、信息化、科学化控制。应就电力企业自身内部环境与外部发展氛围做好综合研究分析,明确科学合理的运营管理与生产实践方案,进而科学实现现代电力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

2.3全面整合资源,创建电力企业持续经营发展核心战略

市场为资源良好配置、完善优化的实践手段,而资源则包括人力、技术与物资等内容。想要强化电力单位的更新改革,应做好各类优质资源的整合,明确持续发展实践战略。人才战略需要伴随市场经济的完善发展而创建。电力企业应借助市场吸收逐步赢得人才资源,实现有效的获取占有与科学应用,做好人才资源的良好开发。电力企业应基于人力资源市场,激发核心优势,扩充企业经营规模,实现持续经营发展,创设显著效益,发挥人力资源综合优势。技术资源则为电力单位提升自身核心技术实力的主体实践方式。优质技术资源可实现技术创新、技术改革,促进电力企业开发应用新技术、提升生产效率,并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目标。为此电力企业应牢牢把握技术资源,借助开发占有获取行业市场,创设显著经济效益。

2.4提升企业人员素质水平,优化安全控制管理

电力企业经营管控水平的优化提升,离不开良好企业人员素质的有效支持。为此电力企业经营管理阶段中,应注重企业人员素质的管理培养,以员工为核心,加强教育培训,树立责任意识。安全管控关系到电力企业直接经济效益,为此,电力单位应做好各类电力仪器、设施器具的安全控制,明确文明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制定安全生产标准,强化现场管理。实践经营阶段中,应促进设备设施安全运行水平的优化提升,为企业的良好增效、持续运行生产提供优质硬件保障。另外电力企业应进一步明确各岗位安全生产管理责任,探究安全管理实践工作的核心要点。应清晰安全运营目标,做好安全生产计划的良好编制,促进生产责任体制的优化健全,创建完善合理的安全保障系统。同时应基于电力企业发展特征创建适应性安全生产经营责任制度,令安全目标责任依据岗位实施有效划分、科学落实到岗、分布到人。还应基于各区域管控体制存在的差异,做好各类人力、财物资源的优质组织分配,提升电力企业经营生产的可靠安全性。

3.结语

总之,电力企业为国民经济发展支柱产业,针对其经营管理现实状况,我们应制定科学有效的应对策略,优化内部体制、创新经营观念、完善实践模式、更新控制方法、全面整合资源、提升企业人员整体素质水平、优化安全控制管理,创建电力企业持续经营发展核心战略,方能提升电力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实现优质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目标,进而获取健康、优质、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科]

【参考文献】

[1]张玉雷.企业财务信息分析在电力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2008(24).

上一篇:关于高考作文的写作技巧下一篇:调查问卷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