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视阈下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_陈静

2024-07-01

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视阈下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_陈静(精选2篇)

1.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视阈下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_陈静 篇一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科整合,信息素养,培养

在基础教育阶段, 学生对于直观性、形象性较强的事物比较感兴趣。 因此, 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学科教学中, 有利于学生更为直观地接受新知识, 提升教学效果。 而在这过程中, 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无疑是最为关键的一环。笔者认为, 加强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尝试。

一、加大教育设施建设, 促进教师信息素养提升

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 必须依赖于完备的现代教育设施。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应用的重要载体就是教育设施。因此, 校方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力争实现“班班有电教, 师师有电脑”。可建立校级“信息技术中心”, 聘请专业的信息技术人员, 给每个办公室安装一台联网的打印机, 实现教育网校园全覆盖。一旦出现网络或软件等方面的故障, 信息技术中心可给予及时的技术支持。鼓励教师在课前备课时, 利用网络搜集课程资料并辅助课程设计与教育实施;鼓励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课程资源进行自主学习。这些都给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提供了物质条件保障。此外, 可要求教师参与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题的研究中, 积极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

二、加强信息教育培训交流, 推动教师信息素养培养优化

从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角度来看, 教育培训可成为其主要的方法之一。学校可发挥“信息技术中心”的作用, 设计并组织教师进行专业、专项的信息技术培训。 这种信息技术培训, 可分为校外专家培训或校际交流学习、校内信息技术教育活动及实操锻炼。培训内容可分为信息技术理论学习、信息技术应用 (包括制作教学课件、建立学习论坛平台等) , 从而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更丰富、更广泛的选择。在信息技术应用的课堂中, 教师要尝试进行角色转变, 由原先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知识学习的引导者和建构者等。

教师信息素质的提升不仅在于培训, 更在于实时的教育思维交流。常态化地进行教师群体间的教学成果交流, 将有利于整体化推进教师信息素质的形成。可以在校内建立网络化的交流平台, 鼓励教师积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并尝试借助校园网络平台实现对学生成绩、学习资源及教学课件的集中化管理。

三、优化学科教学实践, 提升教师信息素养

从信息素养培养的目标性来看, 其主要是为了提升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使得信息技术与课程之间的整合更为容易, 间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使得信息技术能够“融入课堂, 服务学生, 提效教学”。比如在数学学科的一些概念、定理, 物理学科的实验过程等, 依托信息技术将很容易获得直观化的呈现。那么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作为信息技术的应用者, 就应尽可能多角度地审视技术与课程整合, 通过学科教学实践来反思优化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措施。为此, 从课程体系以下几个方面上试执行不同的原则要求。

首先是在课程教育目标上, 教师要注重自身信息素养在课程文化中的和谐发展。教师要注重对信息技术与人文属性、课程价值与社会需求等的关系。要在教学三维目标的设定上, 融入信息素养应用的元素, 尽可能地给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创造空间与机会。当然, 这里教师要准确定位、理解信息素养含义, 切不可将信息素养粗暴地认同为计算机及网络技术操作。

其次是在课程教育内容上, 教师要积极拓宽信息技术在课程整合中的切入点选择面, 加强信息挖掘、传输与交流, 加强相关法律意识、制度的学习, 提升课程整合的个体适配度, 提升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契合度。不论什么课程, 教师都应在这些课程内容中融合信息技术的应用, 以检验自身信息技能的掌握情况, 进而保证教育教学效率提升。

再者是教育教学环境的创造上。学校要营造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及交流氛围, 从而调动教师自主参与的积极性, 挖掘教师信息技术灵活应用的潜能。既要坚持把信息技术作为环境建设的工具, 又要让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成为教育环境创设、教育软件补充的主体。

同时, 在教学评价过程中, 教师必须尊重教育教学行为本身。教师可通过自我审视来辩证分析信息技术应用的科学性与高效性, 同时也可建立 “教师行业联盟”, 从信息技术应用的过程性、整体性和多元化入手进行综合性评价。如“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模式, 综合性强, 对教师教育过程实现了 “科学评价———专业管理———业务成长”, 既是对现有信息技术应用的检验, 又有反思与修正发展, 有助于提高评价的效率和效果。

2.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视阈下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_陈静 篇二

【关键词】教育技术能力 教育生态学 职前教师 活动理论

【课题项目】本文系河南省2014年度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教育生态学视阈下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研究” (项目编号:2014-JSJYLX-040)和河南省教育厅2014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基于体验学习圈的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研究”(项目编号:2014-gh-315)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7-0177-02

一、引言

科技的日新月异使得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促进了教育信息化不断深入推进,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全新的挑战。作为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已经无法跟上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步伐,也远远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成为课程改革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能够从源头上对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进行系统规划,使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与学科知识的学习能够双管齐下,更为有效地培养其信息技术与学科知识整合能力,从而提高其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因此,探讨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对于推动基础教育改革,提高中小学教学质量,促进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

二、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活动生态模型

从教育生态学的视角来看,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活动是一种生态系统,主要指职前教师及其相关的群体构成的学习共同体、教育技术教师和中小学教师等构成的培养共同体、学习任务和培养环境所构成的整体。与一般生态系统一样,它是开放、动态、平衡的整体,具有反馈机制、自我调节和自我维持等功能[1]。

根据教育生态学的观点,结合活动理论的基本思想,我们构建了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活动的生态模型,如图1所示。我们认为,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活动是以学习任务为基础,学习共同体和培养共同体为主要要素的生态系统,它处于由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和规范环境组成的生态环境中,与外部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

三、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活动设计实践及效果分析

(一)设计实践

根据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活动的生态模型,结合多年职前及职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实践经验,我们提炼总结了以下三种生态培养活动。

1.实践式活动

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根本落脚点是应用,因此,培养的过程要加大实践所占的比例。例如,《标准》中要求教学人员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能够正确地描述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并能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条件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能应用技术开展对学生的评价和对教学过程的评价[2]。因此,在这一部分,我们在课堂上为职前教师提供了10-15分钟微课展示中小学课堂教学的时间。微课虽小,但是要素俱全,也就是说,微课同样要求职前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评价等进行很好的分析、设计。微课展示时可以邀请学科教师、中小学教师等参加,对展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点评,便于职前教师能够及时有针对性地改正。课堂上的实践给职前教师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拉近了职前教师与中小学课堂的距离。另外,中小学教育实习作为一种真实的实践活动,也是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不可或缺的一环。将教育实习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末,为职前教师配备专门的教育技术教师和中小学教师作为导师,在技术应用、教学设计、处理突发教学问题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指导。

2.案例式活动

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主要集中在高校中,虽然我们提倡给予职前教师更多的实践机会,但是毕竟深入中小学课堂的时间不会太多。因此,在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中,我们使用了大量的中小学教学案例来开展培养活动。教学案例可以是事先录制好的教学视频,也可以是网上搜索的全国中小学优质课的教学录像,还可以利用我校建立的教师教育数字化实践教学平台,为职前教师展示洛阳市重点中小学教学名师实时的课堂教学案例[3]。例如,《标准》要求职前教师掌握常见教学媒体选择与开发的方法。在这一部分,可以为职前教师提供三个教学案例,其中有教学媒体选择得当的案例,也有教学媒体选择不当的案例,让职前教师分析案例中教学媒体的选择是否合适,在此基础上探讨和总结如何进行教学媒体的选择。

3.游戏式活动

《标准》中要求职前教师要能够理解教育技术的概念和重要性。在这部分,我们可以设计猜词游戏活动。教师准备三组以上词汇,随机选择六位学生,两人一组,分成三组。在限定时间内每组由一人表演,一人猜词。在猜词环节,要求第一组表演者可以同时使用动作和语言来描述词语;第二组只能使用动作来模仿,不能使用语言描述;第三组只能使用语言描述,不能使用动作模仿。在规定的时间内猜对词汇最多的组获胜。在教学实践中,几乎都是第一组也就是既使用语言描述又使用动作模仿的组胜出。将这种大家非常熟悉的游戏活动引入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中,能够使职前教师深刻认识到,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如果能够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将对其认知产生很大影响,从而引发职前教师对于教育技术概念和重要性的思考。

(二)效果分析

2014年开始,我们尝试将教育生态学的理念引入到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尤其是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开展中。在笔者所教授的两个班中,选择一个班作为对照班采用传统方式来开展培养活动,另一个班为实验班利用职前教师教师教育能力培养活动的生态模型来设计和开展培养活动,分别为2013级体育教育班(实验班,84人),2013级音乐学班(对照班,102人)。学期结束后,我们从课堂表现以及课堂效果等方面对两个班的情况进行了分析比较,发现,对于课堂上所开展的各项活动,实验班学生满意度明显比对照班要高,这从课堂的出勤率、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等方面都可以得到印证。从学生平时的作业以及学期结束后的问卷调查可以发现,在教学设计能力、技术选择与应用等实践能力方面,实验班学生提高较快。另外,从2015年开始,我们将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这一重要培养活动的开展时间从大一下学期调整至大三上学期,这一方面拉近了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与教育实习的时间距离,使职前教师在教育实习中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技术能力的训练,另一方面将现代教育技术课放在大部分专业课程、计算机、教育学和心理学等课程之后开设,既避免了前期教育学、心理学以及计算机等重复内容的讲授,又使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能够建立在坚实的专业基础以及计算机基础之上,使其技术应用能力得到更多更有效的培养。

但是也不得不指出,由于实践时间较短,我们还没有将教育生态学的理念全面融入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全过程,例如,综合考虑前期课程学习以及后续课程开设,对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进行系统规划,对在职的中小学教师进行访谈调查,了解他们的现状及需求,从而更好地开展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而且,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不是一学期或者一学年就可以完成的,它需要一个持续不间断的过程。因此,我们应该将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活动的开展形成常态化,全程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期间。这些都是我们下一步要研究的问题。

四、结语

在开展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实践的过程中,采用生态模型来设计培养活动,能够丰富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活动,将学科知识与教育技术深度融合,从而有效提高职前教师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促进职前职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一体化。

参考文献:

[1]刘圆月.生态视角下网络课程中的互动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2.

[2]教育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J].中国电化教育,2005(2):5-9.

上一篇:大暑节气吃哪些传统食物下一篇:高雅有诗意的女孩名字,文雅有内涵的女孩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