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研修心得体会

2024-08-23

新课标研修心得体会(精选8篇)

1.新课标研修心得体会 篇一

2022年4月21日,教育部正式出台了《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了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顺应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潮流,我通过党员学习会、在线网络学习、观看新闻和相关视频等多种方式对新课标进行研读,作为担任毕业班英语教师的我来说,对今后的教学方向有了更为明确的指导和方向。

首先,2022年5月10日,王应东校长在本次党员会议上从指导思想到具体方法再到聚焦课堂,给我们做了深入的解读。他强调,首先我们党员教师要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在新课标的指导下,要有明确目标,要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人民教师,这样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在课程改革实施中落实落细。

党员要亮明身份,亮实绩,带头学习课标,搞好课程改革。在学生的管理,课标的落实,要体现党员教师的先进性,带头学习,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做一个大心脏的教师,管好自己,当好模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导图的运用,知识的梳理,严格上好每一节课。在英语学科方面,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英语思维能力,学习外国文化,高质量育人。作为党员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实现中国的伟大复兴之梦。

其次,2022年5月,我通过在线学习北京师范大学程晓堂对《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说,了解到新课标提出了新理念、新目标、新内容、新方法。重新界定了英语课程的性质,提出了旨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理念,设置了基于核心素养的英语课程目标,优化了英语课程的内容和教学要求,重新规划了英语课程的实施路径。具体内容有: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英语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等方面。语言能力是核心素养的基础要素,文化意识体现核心素养的价值取向,思维品质反映核心素养的心智特征,学习能力是核心素养发展的关键要素。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相互渗透,融合互动,协同发展。

课程内容:英语课程内容由主题、语篇、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等要素构成。围绕这些要素,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活动,推动学生核心素养在义务教育全程中持续发展。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内容结构示意图:

教学建议:引导学生在学习和运用英语的过程中,了解不通国家的风土人情、文化历史,拓宽国际视野;推动实施单元整体教学,以单元教学目标为统领,组织各语篇教学内容,规划系列教学活动;以语篇研读为逻辑起点开展有效教学设计;秉承英语学习活动观组织和实施教学;引导学生乐学善学;注重各教学要素相互关系的分析,设计并实施目标、活动、评价相统一的教学;提升信息技术使用效益。

再次,通过视频学习了解到:

“发挥核心素养的统领作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构建基于分级体系的课程结构”遵循外语学习规律,借鉴国际经验,立足我国义务教育阶段英语教育实际,充分考虑学习条件、学习时限和学生学习经验等方面的差异,按照英语能力发展进阶,建立循序渐进、可持续发展的九年义务教育英语分级体系,由低到高明确学习内容与要求。

“以主题为引领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英语课程内容聚焦人与自我、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等三大主题范畴,以主题为引领,以不同类型的语篇为依托,融入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等学习要求,以单元的形式呈现。

“践行学思结合、用创为本的英语学习活动观”坚持学思结合,引导学生在学习理解类活动中获取、梳理语言和文化知识,建立知识间的关联;坚持学用结合,引导学生在应用实践类活动中内化所学语言和文化知识,加深理解并初步应用;坚持学创结合,引导学生在迁移创新类活动中联系个人实际,运用所学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判断。

“注重“教-学-评”一体化设计”坚持以评促学、以评促教,将评价贯穿英语课程教与学的全过程。

“推进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深度融合”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对英语课程教与学的支持与服务功能,鼓励教师合理利用、创新使用数字技术和在线教学平台,开展线上线下融合教学,为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提供支撑,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课程内容六要素学习:

“主题”包括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大范畴。其中,“人与自我”以“我”为视角,设置“生活与学习”和“做人与做事”等主题群;“人与社会”以“社会”为视角,设置“社会服务与人际沟通”“文学、艺术与体育”“历史、社会与文化”和“科学与技术”等主题群;“人与自然”以“自然”为视角,设置“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灾害防范”和“宇宙探索”等主题群。各主题群下设若干子主题。

“语篇”既包括连续性文本,如对话、访谈、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歌曲、歌谣、韵文等,也包括非连续性文本,如图表、图示、网页、广告等。语篇类型也可分为口语与书面语等形式,还可分为文字、音频、视频、数码等模态。

“语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语篇和语用知识,是发展语言技能的重要基础。

“文化知识”既包括饮食、服饰、建筑、交通,以及相关发明与创造等物质文化的知识,也包括哲学、科学、历史、语言、文学、艺术、教育,以及价值观、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劳动意识、社会规约和风俗习惯等非物质文化的知识。文化知识的学习不限于了解和记忆具体的知识点,更重要的是发现、判断其背后的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策略”主要包括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交际策略、情感管理策略等。其中,元认知策略有助于学生计划、监控、评价、反思和调整学习过程,提升自主学习能力;认知策略有助于学生釆用适宜的学习方式、方法和技术加工语言信息,提高学习效率;交际策略有助于学生发起、维持交际,提高交际效果;情感管理策略有助于学生调控学习情绪,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

最后,作为初中毕业班的英语教师,面对中考我深知责任重大,通过对英语新课标变化的研读,了解到在2022版英语课程标准的课程性质里,有这么一段话:

长期以来,很多人看到了英语的工具属性,但也只把它当作了语言交流的工具,却忽略了这门语言还是文化和历史的载体。”现在,对英语学习的要求,不再是简单的语言学习和应用,而是要求孩子们能够通过学习和交流,学会客观、理性地看待世界,坚定文化自信,形成正确的三观,这正是符合综合素养培养要求的。那么英语是否是不重要的了?即使单纯考虑孩子未来的职业发展,能用到英语的行业,主要集中在高科技行业、外贸金融行业、跨国公司等。所以,如果你和孩子对未来有着更多的憧憬,学习英语的必要性,不言而喻。

从应试的角度来看,虽然英语在校学习的时间确实减少了,但至少目前来看,英语依然是中高考的选拔科目之一,依然有着很高的分数比重,也没有任何官方文件正式宣布,中高考英语分值会下降。

实际上,英语学科考试难度增大。今年4月6号,教育部发布《关于做好2022年中考命题工作的通知》,其中提到的核心信息如下:

1、取消考纲与考试说明;

2、严格依据课标命题,不扩大或压减考试范围;

3、不出难题偏题,但是也不能过易难以体现区分度。

这就是说,老师再也没有《中考说明》来把握考试了,但又要求中考的题目难度需要保证体现区分度,也就是保证测试的筛选功能。通俗来说就是以后中考英语的难度上限会更高。学生们之间的成绩落差会越来越大。北京师范大学程晓堂对《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说,中关于考试方面提到:

英语在校学习的课时减少,并不意味着难度的下降。英语科目的改革方向,总结起来就是“两减两增”。减,是减去了校内课时和校外辅导;增,是词汇量增加,阅读写作听力难度加大。词汇量从原来的1600变成了2000,要多背400个单词。

新课标是为教育改革做准备,跟双减政策环环相扣,在课程理念中,有这么一点:

简单来说,就是英语不再是单词语法,而是要学习有用的东西。比如,要学习世界主要国家待人接物的基本礼仪,节日餐桌礼仪等等。

英语课堂视听地位提高。

对比旧课标义务教育阶段要求的课堂视听实践每学年不少于10小时(平均每周20~25分钟),新课标要求课视听活动每周不少于30分钟。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英语听说的题为提高了。

从考察知识到考察能力转变,英语教学会从学习英语知识转向培养实际运用能力。

通过研读新课标,我还关注到2022年新增了一些语法点,比如感叹词、缩写和简写。在非谓语动词语法点中,往年我们只考动词不定式做宾语、宾语补足语、目的状语。2022版新增了动词的ing形式和ed形式的考察。重新添加了主谓一致的语法知识点。所以在后期的复习备考中,我会把这些新增语法知识点给学生讲解到位,以备今年的中考。

总之,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研读,我受益匪浅。在“双减”政策下,英语总课时量减少到6%~8%,在所有科目中所占课时为倒数第三,这并不意味这英语不重要了,反而是增加了考试难度,对我后期在教学过程指明了方向,我会全面贯彻执行好,我所学习到的课程新变化和方法,有效利用到自己的课堂中去,践行学思结合,用创为本的英语学习活动观,注重启蒙,多输出,培养孩子学习英语兴趣和深度学习能力,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初中英语教学质量。

2.新课标研修心得体会 篇二

一、教学中要转换角色, 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

面对新课程, 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 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

1.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 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

2. 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 指而不明, 开而不达, 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 同时也包括做人的价值。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 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轻易的告诉方向, 而是引导他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 当学生登山畏惧时, 教师不是拖着走, 而是点起他内在的精神力量, 鼓励他不断地向上攀登。

3. 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 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

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 可以调控教学, 照顾差异, 发现“火花”。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 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既有认知的交流, 更有情感的交流, 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 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

二、教学中要“用活”教材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地用教材, 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 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地阐述清楚, 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自主学习。

1. 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大于教材

教学内容的范围应灵活、广泛, 可以是课内的, 也可以是课外的, 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的材料都可作为学习内容。教师“教教科书”是传统的“教书匠”的表现, “用教科书教”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姿态。

2. 充分利用教材开创自由空间

过去的教和学都以掌握知识为主, 教师很难创造性地理解、开发教材, 现在则可以自己“改”教材了。教材中编入了一些让学生猜测和想象的内容, 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各种不同的思维取向。同时, 教材中还提供了大量供学生自由阅读的栏目以及课题学习。

三、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学习的过程是自我生成的过程, 这种生成是他人无法取代的, 是由内向外的生长, 而不是由外向内的灌输, 其基础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 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 要探明这一点, 并应就此进行教学。”这段话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掌握了这个标准以后, 我在教学中始终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 了解他们已知的, 分析他们未知的, 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

四、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科学地评价每一个学生

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 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1. 评价不是为了证明, 而是为了发展

淡化考试的功能, 淡化分数的概念。

2. 评价学生应该多几把尺子

尺子是什么呢?就是评价的标准, 评价的工具。如果用一把尺子来量, 肯定会把一部分有个性发展的学生评下去。

3. 评价中应遵循“没有最好, 只有更好”

3.新课标英语教学心得体会 篇三

一、树立新型教学观念,转变教学认识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是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这样,教师才有可能主动地探索和尝试一些有利于改变课堂教学现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和措施。

1.树立新的教材观。英语教学应“基于教材,而不局限于教材”,这是一个基本原则,正如有的研究者所认为的那样,课本不是“圣经”,而是核心教学资源,它不是教学的一切,也就是例子而已。因此,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不要仅仅去“教教材”,而要“用教材去教”。 教师要有整合教材内容的能力,包括删减、补充、替代、拓展等;牢记“三个未必”,即“教材上有的,没有必要都教,教师要教的,没有必要都让学生记住,让学生记住的,没有必要都考”。

2.树立学生主体观。学生是语言学习的主体,是语言实践的主体。没有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教学一定是低效的。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和设计教学活动时, 应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的。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考虑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参与教学全过程的机会;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以及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活动形式,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在课堂上,教师应加强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即帮助学生创设语言运用情景,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考、发现、参与、互动、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帮助学生解决语言困难、发现语言规律、获得语言学习策略,指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等,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此外,教师还应思考教学内容,如何教学的问题,以及引导学生进行练习的内容等。

二、走进教材了解内容,走出教材把握思路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应在深入了解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备课。在备课时,教师不仅要走进教材,了解教材的具体内容和具体要求,还应从教材中走出来,从宏观的视角把握教材编写的思路并形成课堂教学的设计思路。许多教师只会“教教材”而不会“用教材教”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找不到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的连接点。因此,备课时,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努力从生活中挖掘教育资源,从生活中创设教学情境。

总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涉及到诸多因素,但核心因素还是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方法的改进。此外,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也是当务之急。因此,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应当树立新的语言观、教学观、教材观、学生主体观和语言实践观等,全面把握并深刻理解教材,重视学生语言学习的过程,改进课堂教学设计,提升课堂教学能力,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张献臣.新课程理念下中学英语教学需要处理的几个辨证关系[J]. 课程?教材?教法.2007(04).

[2]李盛花.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06).

4.新课标研修心得体会 篇四

(一)学习英语新课标体会

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通过英语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心智发展,提高综合人文素养。

学习了《2011版英语新课程标准》后,对自己的教研深深思考,对照新课标,分析小学英语教学的特点,明晰了小学英语的教学方向,那么根据新课标的这些标准,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可以进一步扎实如下做法:

一、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兴趣

对学生来说,兴趣将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因此,教师要想尽办法,上好每一节课,教师要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创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单调乏味的反复练习变得生动活泼、妙趣横生。充分挖掘教材中具有趣味性的内容,使其唤起情感共鸣,引起学生兴趣。学生才会开动脑筋,认真思考,主动钻研,并且以最有效的方式获取知识,取得进步!

二、注重主体作用发挥,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在教学中,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把二者统一于教学过程之中,引导和帮助学生卓有成效地进行英语知识的学习和语言技能的训练。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要角色,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发挥他们的潜能,使他们体会到主动学习带来的成功和喜悦。

三、增进情感交融策略,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英语教学过程从根本上说,就是通过人际交往而达到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学生对于学习外语的态度,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们与教师的关系。教师的职业是从事教书育人的活动,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有独立思维和见解的孩子,我们不仅在学习上,课堂上,而是在生活上都有要充分尊重他们。

5.新课标小学数学研修日志精选 篇五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中,教师应经常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数学的过程中及时掌握所学知识,感悟到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拓展数学学习的领域。

例如:求近似数是应用四作舍五入法,但对于什么叫“四舍五入”法,可能当字面上理解是“满五进一,小五舍去”,但对于小学生理解是抽象的。在教学时我注意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理解“四舍五入”,例如,一位学生提到有天和爸爸去加油电子计价器上显示92.53元,而收钱只收了92.50元。买菜时也遇到本来是2.95元却收了3.00元。买肉时本来是1.45千克却按1.5千克来算钱等等,通过这样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对知识的理解才是透彻的,鲜活的,有意义的,易于接受的,并从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与价值。再如:我在执教《方程的意义》一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画面跷跷板引入,让学生体会到跷跷板的平衡原理,再把这一原理巧妙的揉合到天平称上,创设利用天平称演示秤东西的生活实例,让学生把生活问题抽象为用数学式子表答。在不断的生活画面切换中,学生通过猜想与推理,用数学式子表达出生活中可能发生的各种数量关系,得出有大于小于关系、左右两边相等关系。再通过小组间合作,同学们自主动手按一定标准给以上关系式分类,在分类比较中不断总结各类关系式特点,从而抽象概括出得出一类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活动中同学不但让体会到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也让学生学会把生活问题抽象成数学知识的能力。

总之,各位老师课改的路是漫长而艰巨的,只有在教学中不断的学习、实践、总结、再实践总结中,才能探索出一条适于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路。

6.新课标研修心得体会 篇六

一、项目主题:基于问题解决的课例研究

二、时间安排:7月22-27日集中研修,11月30日之前完成校本研修。

三、项目目标:通过对项目的理解学习和混合式课例研究的迁移学习和创建学习对接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迁移学习就是先学习两个必修的课例研究,理解和领会混合式课例研究的流程和方法,借以迁移到自己的校本课例研究中去。创建学习就是在校本研修阶段,研修组教师在教学的现实开展一个课例研究,亲身体验锁定教学实践中的实际教学问题并一以贯之地追踪研究教学问题的课例研究过程,形成依靠自身已有经验和同伴互助,锁定教学问题和研究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推动基于网络的校本研究走向常态化。

四、项目任务和学习时间:

集中研修阶段:

7月22日

专题一:走进双对接混合式研修,研修组长提交《问题解决任务单》 7月23日

专题二:课例研究中的课堂观察技术应用,提交作业

7月24-25日

课例研究学习说明;

专题三:课例研究学习一 提交课例学习作业

7月26-27日

专题四:课例研究学习二 提交磨课计划和讨论记录(26日12时前)

校本研修阶段:

7.新课标研修心得体会 篇七

一、温故自学群学, 打响课堂“第一战役”

当上课铃声响起, 课堂就已经打响了“第一战役” (即“15”阶段) , 这个十五分钟就是指温故、自学和群学, 主要包括前提测评、学生自学、讨论交流等方面。作为一线数学教师, 必须把握一下“三关”:

第一关, 温故。教师在引导学生温习、巩固已学内容的时候, 一定要选准新旧知识的切入点, 为发现新知识创造最佳心理环境, 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 通过动脑动手, 尝试解决新的问题, 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而不是直接告诉结论。譬如, 我在讲授“求代数式的值”内容时, 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解题步骤, 而是如此导入新课:东方威尼斯影剧院每排有30个座位, n排共有多少个座位 (30n) ?如果在两侧楼梯口各放5各座位, 共有多少个座位 (30n+10) ?如果前10排都坐满了人, 有多少人在看电影 (30n=30×10=300) ?如果前15排和两侧楼梯口都坐满了人, 有多少人在看电影 (30n+10=30×15+10=460) ?学生通过这一过程体会到代数式的值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第二关, 自学。学生一般在教师的指导下, 根据预习作业上的内容和要求, 再次围绕教材去阅读、实验、探索和实践, 进一步深入研究解决预习作业上所提出的问题, 对在自学中所暴露出来的典型问题做上标记。

第三关, 群学。教师在这个环节实施的过程中, 可实行“兵教兵”、“兵练兵”等生生互助方式。其中, 小组内的交流合作讨论的重点是学生自学时遇有困难和障碍的内容, 也是本节课所生成的重点与难点。我在实践中根据问题的难易度分成2人、4人和6人学习小组三种形式, 并善于在学生讨论时巡视、观察, 重点针对中差学生进行调查、分析, 了解他们自学讨论中的困难, 最大限度地把学生自学讨论时所暴露出来的疑难问题抓到手, 并整理归纳, 以确定教的内容和方式。教师在学生自学讨论的基础上, 应及时检查自学讨论的效果, 迅速获取反馈信息, 并作必要的讲授, 以帮助学生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去;当然, 个别问题及时解决, 典型性问题一般在第二个环节“20”中进一步展示和点拨。

二、交流质疑点拨, 把握课堂主战场

所谓“20”, 是指20分钟展示交流质疑、训练点拨提高的过程, 主要包括展示交流、纠错落实、点拨提升和开放拓展。此环节实际上是课堂教学的重心所在, 作为教师一定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探究精神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譬如, 我在引导学生学习《平行四边形性质》时, 先展示课堂教学目标中所研讨的问题, 然后以小组交流形式让学生自主去研究, 学生互相补充, 最后总结概括出结论。这样, 学生有了明确的任务, 又有了完成任务的机会, 自然会精诚团结, 互相帮助, 共度难关。

质疑的本质是一种求异思维, 我们应在课堂教学中深入研究教材, 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 敢于质疑, 使问题更完美, 并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归纳、类比和推理等数学方法得出正确的结果, 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意识, 探究问题的能力。例如, 我在讲授“梯形的面积”时, 先让学生取出课前准备好的完全相同的两个梯形, 动手拼一拼, 并让学生联系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最好小组讨论验证, 从中得到启示:把梯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来求面积。这样,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通过操作、观察、猜想、验证和质疑得出结论, 探究能力得到了培养, 获得的知识印象更加深刻。

三、检测反馈矫正, 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课堂的第三主板块“10”是指十分钟内完成课堂检测与反馈、评价矫正小结及作业布置等方面, 当堂检测就是在课堂上对学生所学的知识进行检查测试, 它是实施课堂优化教学的重要手段, 是提高数学课堂质量行之有效的方法。在规范性检测的基础上, 才能使反馈来的信息真实, 才能为矫正的方法提供依据。人无完人, 教无完教。在课堂的最后阶段只有准确矫正不足之处, 才能切实保证课堂高效率。我在平时做到三个“坚持”:

其一, 坚持少数人的问题利用课余时间或自习时间个别矫正, 属群体性问题要舍得花时间, 集中在课堂上矫正, 否则就会大面积影响或阻碍后继内容的学习。

其二, 坚持关键性问题重点矫正, 一般性问题自我矫正。诸如, 在列方程解应用题的过程中, 对于不同类型的实际应用问题, 根据题意找等量关系是个关键性问题。假如这一问题解决得好, 其它问题便迎刃而解。因此, 当学生找“等量关系”出了问题, 就必须把它放在突出的位置加以矫正, 至于设未知数、解方程就属于一般性问题, 教师可启发学生自我矫正。

其三, 坚持技能性问题逐步矫正, 概念性问题对照矫正。譬如, 学生在使用“邻补角”、“补角”等概念时常易出错, 这时就应对照概念, 引导学生反复比较, 找出各自的本质属性以及异同点, 然后对照练习;而两个概念在解有关几何题中准确熟练运用的问题, 则属技能性问题, 应该逐步矫正解决。

8.新课标研修心得体会 篇八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究、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近两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良好的数学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重要前提。下面就数学问题情境教学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感受。

一、创设趣味情境,变“枯燥学习”为“快乐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影响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学习效果的最直接的因素。教学中面对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教师能创造性地把教材中的问题编成生动形象、富有情趣的故事、童话,创设轻松愉悦、富有趣味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能感受到学习数学是一件既有意思又有趣味的事情,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去探索、实践和创新。如在讲“池塘里有多少条鱼”我的课题引入情境:同学们知道《西游记》里有一个神通广大的人物……(孙悟空……),但这个无所不能大圣今天却遇到了一个难题,听我慢慢道来:话说孙悟空弃了养的官,从天宫回到花果山之后,树起齐天大圣的旗帜,天天练兵,准备与玉皇大帝派来的天兵天将决一死战。……但是训练了几天,这些猴兵连立正、稍息、报数样样都不成。连究竟有多少猴兵大圣也弄不清,这可怎么办?它束手无策。就在大圣一筹莫展的时候,它参谋给它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只见参谋在大圣耳边耳语了一翻后大圣露出了笑脸,原来是大圣参谋有它的妙计。第二天大圣和参谋在小猴兵中随意挑选了100只猴子,将这些猴子头上的毛剃去一片后叫它们归队,然后宣布放假三天。话音未落,小猴兵们早已跑得无影无踪。

你知道孙大圣的参谋想出了怎样的妙计吗?

这时全班学生饶有兴趣地展开思考、交流、讨论、探索。这样的情境,学生精神愉悦,激发了强烈的求知欲,享受着学习数学知识的快乐。接着向同学们指出在我们的生活中也经常遇到和孙大圣同样的问题,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今天的内容——池塘里有多少条鱼。学生热情高涨,个个参与到本节内容的学习中,最后轻松掌握了用样本去估计总体的数学思想。

二、创设现实生活情境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数学源于生活,又扎根于生活。”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注意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数学知识放到现实生活里,在联系沟通中训练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事物,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过程,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体验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原来是那么贴近生活,那么丰富多彩,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愿望,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三、创设矛盾情境引发学生探索思维

矛盾和困难是认知的动机和根源,矛盾冲突的问题情境能激起学生已有认知结构与学科之间的矛盾,使之产生冲突,导致一种紧张感,为了消除这种紧张感,学生必然会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四、创设悬念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思维

悬念是一种学习心理机制,它是由学生对所学对象感到疑惑不解而又想去解决它时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对学生的大脑皮层有强烈而手续的刺激作用,使你一时既猜不透、想不通,又丢不开、放不下。若把悬念设置于课尾,具有“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魅力,使学生感到余味无穷,从而激发起学生继续学习,思考的热情。

五、创设实验情境变“单一学习”为“综合实践”

在数学教学中创设实验型的问题情境,可使学生在操作、观察、讨论、交流、归纳、猜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理解数学问题的提出、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结论的获得与验证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从而变“单一学习”为“综合实践”,真正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上一篇: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研究下一篇:对影片《地心引力》中人性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