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机制提升能力

2024-09-11

创新机制提升能力(8篇)

1.创新机制提升能力 篇一

创新运行机制 提升管理水平

实现又好又快的跨越发展

--****年行政工作报告

各位董事、各位代表:

现在,我受董事会委托做****年工作报告,请予审议!

第一部分 ****年工作回顾

****年是**公司成立的第*年,本着稳定发展的原则,公司在董事会的领导下,各级领导和全体员工围绕全年生产经营目标,挖掘潜力,攻坚克难,落实考核,在机构设置、干部队伍调整、生产组织、设备管理、质量管理、市场开发、技术改进、制度建设等方面做了一系列工作,认真贯彻落实董事会会议精神,重点抓好开源和节流两大主要环节,实现了全年的目标利润指标。为了使****年的工作有一个良好的开端,现对一年的工作作一回顾,以便发扬成绩,解决问题,为今后的工作奠定基础。

一、生产经营指标完成情况

二、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明确任务指标,分解细化利润

**公司资源整合后,根据董事会确定的**万元利润指标,重新核算制定了今年的生产经营计划,并对**万元利润指标进行了分解细化,将利润指标分解到每一种产品和每一个部门车间,并配套制定了相应的考核办法和费用控制计划,每月按照绩效考核办法逐项进行严格考核,加强了目标任务实现的可控性。

――整章建制,规范企业运作

为了有序推进公司的各项管理工作,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公司组织力量制定完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先后制定完善了生产、安全、营销、财务、劳资、设备、质量、绩效考核等各方面的管理考核制度,规范了生产组织、质量控制、产品出入库、资金管理等多方面的管理工作程序,明确了部门、车间职责,逐步理顺了公司上下级之间、部门之间的工作关系,规范了员工行为,保证了公司的正常有序运行。

――完善机构调整,合理配置人员,实现中层管理人员公开竞聘上岗

根据新的生产经营格局,公司对原有的机构进行了调整完善,成立了****的生产、管理机构,并重新明确了各自的职责范围和工作程序,加强了相互之间的协作,做到既有分工又有协作,为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在*月份,公司对中层管理人员进行了公开竞聘,以任务指标的完成作为主要条件,完成了各部室车间中层管理人员的配置,变“要我干”为“我要干”,并在正职的提名下,给相关部室和车间配备了副职及主办,进一步激发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了公司的整体管理水平。同时,公司还对全体员工进行了重新摸底,建立完善了员工档案,通过三周的小时制工作写实试行,基本掌握了各岗位的工作量情况,为定岗定编定员工作奠定了基础。

--建立绩效考核体系,发挥考核激励效应

区别生产、销售、管理等不同情况,制定了配套的绩效考核办法,建立完善了公司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闭合绩效考核体系,将绩效考核指标层层分解量化,做到了人人头上有指标,人人都参与考核,逐月对各项任务指标进行考核,并对部门、人员进行分类排名、末尾受罚,发挥了绩效考核的激励作用,推动了公司各项工作的开展。同时配套制定了以岗技加绩效工资为主导形式的工资分配方案,实行一岗一薪,岗动薪动,体现了责权利相统一和多劳多得、多能多得、奖优罚劣的分配理念,发挥了工资分配的激励效应。

--一手抓安全,一手抓生产,以生产促安全,以安全保生产

根据公司生产经营计划,结合市场销售情况,公司区别各车间及各产品品种的不同情况,积极组织生产,最大限度地完成生产任务。**车间在恢复生产后,公司积极组织和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克服**作业和**作业受限等种种困难,完成产量**吨;**车间加强生产组织和控制,通过强化设备维护保养、强化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积极进行工艺技术改进等措施,基本满足了用户需求;为了实现保质保量按时供货,公司上下克服了很多困难,加班加点,实现了按时交货;

安全作为正常生产的保证,也是公司常抓不懈的一项重点工作。根据**公司安全文件精神及公司的实际情况,公司重新制定了《**安全管理考核办法》及《**安全考核细则》,加强了安全网络建设,明确了责任,加大了走动管理巡查力度,增强了安全的细致化管理。同时,对**作业和高压用电进行了重点监护和强化管理,做到了重点区域重点对待,特殊作业特殊监护,保证了生产作业的安全正常进行。通过努力圆满实现了**年的安全工作目标。

――减少投入,加强维护,稳定设备完好率和运转率

设备完好是正常组织生产的基础,要想在尽可能少的投入下最大限度地满足生产的需求,就需要加强日常的维护点检。为此,公司首先对现有设备进行了重新的摸底建档,并制定了设备维护、点检、检修等管理办法,实行了设备检修单制度,建立完善了设备运行、检修、润滑等各种记录,逐步规范了公司的机电设备管理工作。各车间在日常的设备维护保养中都投入了较大的精力,加强日常的维护、润滑、点检工作,充分利用现有物资修旧利废,在保证设备正常运行的同时尽可能减少投入,降低成本,各车间的设备均保持了较为稳定的完好率和运转率。**年平均设备完好率达到 **%,平均设备运转率达到**%。

――发挥技术优势,加强生产工艺和过程质量控制,促进产品质量的提高

质量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命脉,公司在提高产量的同时也对产品的生产工艺和过程质量进行了严格的控制,并充分发挥专家技术优势,积极组织力量进行工艺技术改进,通过提高产品质量来占领和拓展市场。在产品的生产中,从原材料的进厂、生产过程到产成品的出厂都进行了全程监控,并及时取样进行试验分析,及时调整工艺配比,保证了产品的质量,得到了用户认可。全年产品质量基本保持了一个基本稳定的状态,没有发生较大的质量事故和质量纠纷。

――开源节流,降低成本,强化目标成本精细化管理

本着过紧日子细日子的原则,公司实行了以目标成本管理为主线,以费用目标管理为侧重的全方位的财务管理工作。通过调整库房管理、出入库管理,重新确定核算管理办法等措施,进一步增强车间的目标成本管理力度,下移了财务控制的关口,变纯粹的一级核算管理为从车间核算控制开始的自下而上的较为精细的目标成本管理模式,使财务数据更加准确,经营结果更加真实,管理也更为可行有效。通过每月定期召开的成本分析例会,及时发现问题,及早进行解决控制;为了合理调配资金,公司每月进行费用资金计划平衡,对当月的回款、支出、费用等资金运作进行整体控制,量入为出,区别轻重缓急进行合理调配,做到既要保证重点也要兼顾一般,为生产、经营工作提供了资金保障。严格执行公司“**”及“**”等相关费用管理制度,控制非生产性费用的支出。

――以市场营销为龙头,加大市场开发力度,努力扩大产品销售区域

在今年的市场营销工作中,公司克服了营销队伍力量薄弱、产品结构不尽合理、业绩缺乏等困难,千方百计开拓,并制定出台了供销考核办法等政策,鼓励全员销售,加大市场开发力度;同时积极组织技术力量进行产品工艺技术改进,提高产品质量,调整产品结构,进一步稳固现有市场,开发占领新的市场。对大订单,公司从原料进厂、生产组织、产品发运、用户现场协作指导、售后服务等环节都进行了严格控制,保证了用户的满意。**产品市场先后开发了**、**、等多个新用户。

在过去的一年中,公司全体员工竭尽力量,克服困难,基本完成了目标任务。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在我们的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开拓创新精神不足,思路不宽;相互协作精神有待提高,公司基础薄弱,非常需要一种凝心聚力、团结奉献、坚韧不拔的团队精神,非常需要一种敢想、敢干、敢闯难关,谋大事、干大事的战斗作风,骨干力量的业务能力、管理水平需要提高;工作效率不高,考核不够严格。计划、实施、考核三个环节有脱节现象;需要做好技术的创新和积累,市场开发力度不够,周转资金不足,工艺较为落后。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和制约了公司的发展,在今后的工作中须下大力进行解决。

第二部分 **年经营目标和工作任务

**年,机遇和挑战并存,压力和动力同在,公司上下要正视问题,克服困难,客观分析企业所面临的内外形势,抓住有利时机,加快发展,努力使各项指标再攀新高,各项工作再上台阶。

**年工作指导思想:

主要生产经营指标是:

围绕以上工作指导思想和经营目标,**年要重点抓好以下五方面的工作:

一、强化营销队伍建设,创新营销管理模式,加大市场开发力度,建立完善以销售为龙头的运行机制

**年,公司的营销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如何在巩固现有市场的同时,大力开辟新的多元化的产品市场,是一个关乎公司生存发展的重要问题。为此,**年的营销工作应该着重在队伍建设、管理模式、市场开拓上下功夫。第一,鉴于公司目前营销队伍力量薄弱的现状,要强化营销队伍的培养和建设。通过选拔、招聘等各种形式,充实壮大营销队伍。同时通过定期技术培训、业务理论学习等方式,加强营销人员对营销理论知识及产品性能技术指标的了解掌握,不断提高营销人员的业务、技术素质,使他们真正成为**产品销售的行家里手,最终实现营销员综合素质和公司整体营销水平的双重提高。第二,创新营销管理模式,逐步建立营销监控机制、营销责任追究机制和营销激励机制,将目标任务进行层层分解,做到人人头上有指标,并实行以业绩为主要考核指标的末尾淘汰制度,加大奖惩力度,使每个营销人员既有压力又有动力。同时,本着企业得大头,个人得小头的原则,进一步放宽营销政策,鼓励全员销售,多渠道多方位地开辟新的产品市场。第三,加强市场调研和市场开发力度,重点突破,兼顾一般,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年的市场开发重点要放在利润点较高的**产品和**产品上。要将**市场的开辟作为**产品营销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充分利用**公司**政策,依托**公司的综合优势来发展自我。通过深入细致的市场调研,及时掌握了解市场信息,做到知己知彼,充分利用灵活多样的营销策略和手段,积极推广宣传公司的产品,扩大销售区域,创造公司产品在各个领域的销售业绩,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二、推广引深岗位价值精细化管理,完善绩效考核体系,创新激励考核机制,实行管理创新创效

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精细、完善、高效的管理是企业人财物实现合理配置、发挥最大效能的必要保障。**年公司要在生产、安全、机电设备、质量、成本等方面贯穿精细化管理理念,围绕“一个把关”、“两个控制”、“两个提高”下功夫,不断提升公司的管理水平。

“一个把关”即严把生产安全关。

企业的目标是实现效益最大化,而效益的重要保障是实现安全生产。安全和谐是企业生产得以顺利进行的关键,也是生产组织工作的重点。安全管理工作要以公司安全一号文件为主线,牢固树立“安全为天”的思想,正确处理安全与生产的关系,做到不安全不生产。同时要强化安全操作规程和规章制度的督查落实,加大生产作业现场巡查力度,发现隐患,及时纠正排查,防患于未然。加大重奖重罚力度,把安全考核同职工的切身利益直接挂钩,充分发挥安全风险抵押金的作用,保证全年不发生人身和设备安全事故。

“两个控制”即做好生产过程质量控制和目标成本费用控制。

质量是产品成功进入市场的前提和必备硬件,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已经有了前车之鉴。为此,今年的质量管理工作重点要放在稳定和提高产品质量上。在质量控制环节上,原料质量的提高是首要问题,过程质量控制的关键问题。首先要对原料采购、过程质量控制等各项质量指标进一步细化、量化,明确各部门的质量职责,并责任到人,严把每道工序的质量入口关。通过健全和完善原料进厂检验制度,严格控制进厂原料的质量,质量指标不达标的坚决不能进厂。进一步完善原料出入库手续,在生产流程上控制不合格原料投入生产。在生产中要按公司的内控指标和国家、行业标准对产品质量进行工艺控制和过程质量控制,规范工艺操作,杜绝人为造成的产品质量不合格,避免产品产出销不出或销后发生质量纠纷等状况的发生。同时要建立质量问责制度,对因人为原因造成的质量事故损失,要由责任人承担。

目标成本管理推行以岗位价值精细化管理为核心的事前控制管理模式,实现“人人都是经营者,岗位都是利润源”的财务基础管理,重点突出财务管理的合理、准确和严格。首先要在市场和实际相结合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准确地测算确定目标成本,尽可能将成本费用控制在最低额度。目标成本一经确定后,在目标成本核算管理工作中要始终贯穿目标选人的理念,严格考核。其次,要将目标成本尽可能的细化分解量化,加强目标成本的可控性,做到事前控制,而不仅仅是事后处罚。同时要充分发挥目标成本核算管理的指导作用,真实准确地反映出企业的经营成果,及时分析查找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改进措施。第三,要进一步建立完善原料物资采购、出入库管理、资金收付等管理办法,规范工作程序,明确职责,加强部门之间、生产经营环节之间的相互监督制约,堵塞管理漏洞,挖潜节能降耗,控制管理、财务等非生产性费用支出,努力降低产品成本。

“两个强化”即强化生产组织的合理性和设备管理的规范性

生产组织是实现市场销售的前提。根据市场销售情况,合理安排生产计划,积极组织生产,强化生产组织的合理性和生产计划的周密性,搞好产、供、销的衔接工作。合理调配生产淡、旺期,做到淡期不闲,旺期不乱,最大限度地发挥人财物等综合生产力的效能,不断提高产品产量。特别是对临时性的销售订单的生产组织,要做到合理、及时、保质、保量,保证满足市场的需求,不能因为生产组织不到位而影响产品销售,如因此而造成市场丢失的,所造成的损失要由相关责任部门和责任人承担。

设备完好是生产顺利组织的基础,设备正常运转是产量提高的基础。要保证这两个基础,关键是人,即人对设备管理的到位。**年设备的完好率要达到**%,在以销定产的基础上,当班的设备运转率要达到**%。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加强管理。首先要建立设备分类管理台帐,做到计划检修与机会检修相结合,日常维护与重点检修相结合,完善落实设备日常维护和计划检修管理制度,对设备进行有计划的定期的维护检修,提高维修质量,降低维修费用。其次,要加强设备事故分析和考核力度,增强设备操作人员和维护人员的工作技能和责任心。对机电设备事故和人为生产事故要分清责任,严格考核,加大奖罚力度。第三,要严把生产工艺关和操作规程执行关,提高台时产量,杜绝空载运行和低负荷运行。

今年要继续推行完善绩效考核这一管理手段,不断创新公司激励考核机制,压力和动力并存,以提高员工收入来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以严格细致的管理考核来增强员工的危机感和责任感。首先要通过岗位评价、绩效评定等环节,完善岗位责任制,从岗位描述、岗位责任、考核标准、岗位权力、岗位待遇五个方面对每个岗位进行明确界定;通过全员竞争上岗,实现能者上、庸者让的指标选人择优择贤择能机制,并将员工绩效、部门绩效和公司绩效紧密联系在一起,保证了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平衡。其次要明确部门职责和权力,细化量化考核标准,完善相互监督制约程序,加强考核的严肃性和公平公正,避免使考核流于形式,促进从“知道”指标到“做到”指标的转变。第三,绩效考核结果要与激励挂钩,避免人为操纵,充分体现责权利相统一和多劳多得、多能多得、奖优罚劣的分配考核理念

三、调整产品结构,适应市场需求 公司目前的产品品种相对单一,不能很好的满足市场的需求。在今年,公司要着力于产品结构的调整,把生产重点放在适销对路、利润点高的产品生产组织上,以求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

**产品市场稳中有升,尤其是**产品市场有较大潜力,且利润较高,所以今年的**产品生产要进行调整,在岗位人员配置、生产设备加强等方面保证**的生产,同时提高工艺技术改进等手段,提高产量,努力满足市场的需求。**产品要针对市场销售情况,有的放矢的开发**、**、**项目等所需的**产品,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同时对产品进行分级分类,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同时提高产品利润。

四、发挥特有的技术优势,加快技术创新,大力开发新产品,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随着**相关产业的升级发展,市场对**的质量和品种有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市场发展需求,公司要充分发挥特有的技术优势,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改进,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提高产品档次,增加技术含量高、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发、生产,以开拓更为广阔的新产品市场,为公司增加新的利润增长点,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新产品开发的重点要放在**

** 等产品上。同时,还要致力于对公司现有产品的工艺技术改进,通过调整产品配比、寻找低值替代原料等途径,提高产品技术指标含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率,不断拓宽产品领域,实现企业由资源型向技术型的转变。其次还要借助股东单位的技术优势,加强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逐步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技术队伍。

五、创新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多层次的主观能动性,实现效益效率最大化

在各车间实现内部模拟市场运行,将管理权限下移的同时,将任务、责任逐级分解,压力层层传递,充分发挥多层次的主观能动性。首先根据公司整体的经营目标确定各单位的任务目标,实行目标利润和目标成本总控制,其他方面由各单位自主调配的宏观控制、微观搞活的管理模式;其次,明确各职能部门的职责、任务,完善服务、监督、协调、控制职能,保证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平衡;第三,完善奖惩机制,加大奖惩力度,在动力和压力的双重驱动下实现最大的效率效益。在赋予中层管理人员更大管理权限的同时,也要增加责任和压力,避免出现干好干坏一个样,试一试的现象;第四,制定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和考核标准,使工作衔接有序,有章可循,避免责任不明、人为扯皮、相互推诿、只以小团体利益为主的现象出现,从而影响公司整体经营成果的实现。

**年,我们要在公司董事会的领导下,立足新的起点,锐意进取,励精图治,完成全年的各项指标,实现稳定快速的新发展,为做实做强**开路奠基。

2.创新机制提升能力 篇二

一、当前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

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某分行已积累了较为丰厚的人才基础、客户基础和管理基础,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并取得了一定的竞争优势。该行价值、形象的不断提升以及改革发展的良好表现,受到了市场和业界的充分肯定。但是面对股份制改造的全新起点,面对瞬息变化的市场环境,我行在一些方面还存在很大的不适应性,在业务发展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

一是整体营销能力、客户服务能力需进一步提高。二是集约化程度不高。三是基础管理水平和风险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四是结构问题突出。区域结构上,县域支行价值贡献未得到充分挖潜,城区网点价值贡献度需进一步提高;收入结构上,中间业务收入与总体规模还不匹配,中间业务收入需进一步提高;产品结构上,发展不均衡。五是激励约束机制未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员工工作激情和价值创造能力有待进一步挖潜。

二、持续提升银行价值创造能力的对策和建议

1、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充分激发每一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价值创造力

首先,要制定并推行科学合理的人才选拔、培养、聘用和管理机制。金融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针对目前我行在人力调配状况,应切实改变用人机制,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建立起科学的人才选拔机制,给人才以平等的竞争机会,激发和调动广大员工的工作热情。重点做好:一是以提高管理效率和降低内部交易成本为主线,推进人力资源优化调整,充实加强经营管理队伍,从根本上解决全行经营队伍人员不足的问题,提升市场营销和客户服务能力。二是加大员工教育培训,突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建立基于战略发展需要的培训机制。以管理技能和专业技能的提升为重点,加强核心人才培训;以提升经营能力为重点,加强客户经理和基层机构负责人、后备人才的培训;以岗位资格和履岗能力培训为重点,不断优化、提高各类员工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锻炼一支适应建行现实和未来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三是制定客观统一的员工操作评价标准与奖惩机制,并通过严格的进入与退出机制,促进员工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不断提升;四是通过市场机制引进符合我行发展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建立一支年轻化、专业化的员工队伍,弥补人力资源结构上的不足,同时激发员工竞争意识和工作干劲。

其次,要真正建立、完善、落实以经济增加值为核心的绩效考核体系。在横向上,推进对经营部门、客户经理的绩效评价,建立部门间、行际间、产品间、客户间的利益分配机制;在纵向上,完善考核指标体系,体现配置效率,激励长期价值创造,引导全行主动调整业务结构和各个层面的流程再造,降低内部交易成本。完善价格管理机制,有效运用价格杠杆推进产品和客户结构调整,引导经营管理行为。在层面上,对各级管理人员,逐步构建以价值贡献、风险控制、关键业绩和管理能力为核心内容的绩效评价体系;对支行网点的执行层员工的考核,以其价值贡献度和年度工作业绩进行考核;对本部执行层员工,突出价值创造和内部客户服务原则,区分经营部门管理人员和非经营部门管理人员设立不同评价内容和标准;对一般员工,突出强化正激励导向,增强用人单位对员工绩效考评的调整的灵活性和自主权,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2、深化综合营销机制,提高客户关系管理和服务能力

要充分发挥市分行管理和营销双重职能,提高市场响应能力和管理效率。市分行在做好全行经营计划制定与分解、资源配置、后台支持以及机制建立等管理职能前提下,强化对机构客户、区域性重要客户、行业龙头客户、高附加值个人客户和重点产品的直接经营和牵头营销,成为既承担全行经营管理决策,又面向市场承担重点客户营销双重职能的中枢机构。各支行、网点在风险控制的前提下,结合区域经济特点,突出对支行网点以提供标准化服务和多功能的产品销售为平台,成为社区型零售业务(个人和中小企业)服务中心。

继续加强任务型团队建设,建立多部门、多产品、多渠道的综合营销机制,提高营销能力和营销效果。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各经营部门之间定期的信息沟通,加强经营部门之间及与支持保障部门的联动,建立合理的内部分配和利益补偿机制。从内部管理、绩效考核的要求出发,实事求是地量化其贡献度,并按贡献度的大小合理确定内部分配比例,进行利益补偿,提高各部门综合经营销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为客户提供本外币一体化、多功能延伸性、综合性服务。

加强客户信息管理,提高对客户的分析评价能力。建立完善我行客户信息管理档案,增强信息互动,积极培育具有成长性和综合价值贡献大的客户群体,对风险度高、贡献度低的客户主动退出。

3、创新产品营销与管理体系,提升市场竞争能力

发挥一线贴近市场和客户的优势,注重客户对我行产品反馈信息的收集,对现在产品进行梳理和细分,加大对现有产品的普及推广力度,提高产品销售覆盖率。加强产品的结构调整,对失去市场活力的业务产品及时退出。加强产品营销和品牌塑造,不断提高票据贴现、中长期信贷、银行卡、等产品的品牌知名度,努力培育品种齐全、品牌突出、功能先进、收益显著的产品系列。

4、建立健全风险防范的长效机制,不断提高发展质量

风险管理能力是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控制风险才能提高发展质量,实现价值创造。从构筑风险防范的长效机制入手,加强对经济金融形势的跟踪关注,探索建立各种风险识别预警的机制,提高敏感反映市场变化、抵御周期性风险的能力。要积极培育合作双赢的信贷文化,前移风险防范关口,形成风险经理、客户经理共同营销客户和控制风险的机制。强化贷款基础管理,把贷后管理作为提升存量贷款质量的关键环节,增强对客户风险状况变化的敏感性和反应力。高度关注贷款五级分类类别迁徙状况,重点加强对关注类贷款风险状况的跟踪监控和预警分析,真正做到早发现、早行动。全面推行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工作,将非信贷资产质量的转化作为资产质量提高的重要组成部分。

继续坚持依法治行、从严治行,确保运营安全。大力推进风险管理基础建设,逐步实现流程、架构和职责的标准化。加大操作风险识别和防范力度,加强合规性经营监督和管理,以基层机构负责人、要害岗位关键人员和账户为重点,从源头上防范风险。积极关注和重视市场风险,逐步建立覆盖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的系统化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实现以风险管理促进客户营销和价值增长的目标。

5、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增强低成本运营能力

精细化管理不仅体现在成本费用上,而且体现在产品管理、人力资源上。成本费用管理要从每一个部室、支行、网点、从每位员工、从一点一滴的小处做起,要学会用算账的方式开展工作,不仅要会算总账,而且要会算细账。不仅经营部门、财会部门算细账,而且应普及到非经营部门,增强其成本费用意识,提高低成本运营能力。

要深化计划财务管理,提高价值管理能力。完善以经济资本为核心风险与效益约束机制,提高经济资本的使用效率和长期价值创造能力。加大资源向经营和一线的倾斜力度,引导全行提高成长性战略业务的占比。加大成本管理,大力压缩闲置资产,增量资源主要向资本性占用系数较低的经营项目倾斜,以减少资本占用,优化成本结构,打造低成本竞争优势。

全面提高管理水平,增强全员执行能力。以标准化、精细化管理为核心,以提高全行的整体运营效能为目标,通过针对性的培训和实践锻炼,引导各级管理者学习吸收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技能,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逐步建立一支具有较强领导力、控制力和执行力的管理团队,推动企业管理行为从管理控制型向经营管理型转变。按照现代企业的管理要求,对制度进行经常性、规范化的梳理和检查,不断进行修改和完善,以适应经营管理和环境的变化。加强基础管理和规范化管理,进一步健全问责制度,强化对各项经营管理行为的有效约束,夯实内控和管理基础。在经营管理实践中逐步学习借鉴先进的管理工具、管理方法,推进管理手段创新。加快机制创新,通过机制转换,释放发展的活力。

6、落实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建设,提升全行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3.创新机制提升能力 篇三

[关键词] 知识管理 技术创新 提升机制

当前,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还比较落后,主要依靠对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的吸收和引进,模仿创新的比例很大,缺乏自主创新。由于技术创新本身具有风险性(不确定性)与复杂性等特征,在创新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如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创新失败。作为后发国家,如何提高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创新成功率并保持可持续的竞争优势一直是我国企业发展所面临的核心问题。作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知识与创造知识、应用知识以及管理知识的能力,已经成为企业提升技术创新能力、获得核心竞争力和保持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性战略因素。知识管理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所面临的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在这个依靠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如何通过有效的知识管理来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大问题。

1 理论综述

知识经济虽然在上世纪末才被正式提出来,对知识管理与技术创新领域的研究也是从上世纪90年代才成为学者研究的焦点,但由于受到诸多领域学者的关注,其研究成果已不在少数,但不同领域的学者由于学科背景及知识结构等因素的不同,所提出的理论也不尽相同。欲从知识管理角度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深入分析,对已有的典型理论进行分析就十分必要。

奎塔斯认为,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ant)就是一个管理各类知识的连续不间断的过程,探求现有已获取的知识资源以满足目前以及未来的需要。他认为知识管理主要包括5个方面:①发布知识使组织内部的每个成员都能获得;②有效地开发新知识;③鼓励从组织外部获取知识;④使新知识在组织内部进行扩散;⑤推进新知识的有效应用以及开发新知识[1]。

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1958)将知识分为隐性知识(implicit knowledge)和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认为隐性知识就是未被符号系统明确表达出来的知识,显性知识就是以一定的符号系统清晰明确表达出来的知识。日本知识管理学者野中郁次郎将组织中知识的创造与传播分为4个阶段(即SECI模型):社会化(socialization)→外在化(externalization)→组合化(combination)→内在化(internalization),见图1[2]。知识在SECI模型中流动的过程同时也是知识管理促进组织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过程。

图1 SECI模型

马霍特拉研究指出,知识管理就是当企业组织面对一种日益快速增长而又非连续性的社会环境变化时,其组织为了提高自身适应这种环境变化的生产力和竞争力所采取的一种应对措施,它的本质就是将个体的发明创造能力与信息技术对信息处理的能力两方面进行有机统一的过程。

基于知识管理角度来看,企业进行知识的获得、整合、创新、应用的过程同时也是企业进行创新的过程。即是说企业技术创新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利用吸收的外部环境知识(显性知识)与企业内部知识(隐性知识)有机结合的过程。因此,在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有效地进行知识管理就可以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知识管理就是通过对知识学习、知识吸收、知识共享、知识整合、知识创新、知识应用这些环节进行有效管理来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知识管理的每个环节都有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流动(见图2):①知识学习是企业内部成员通过开放式的学习获取新知识并且使新知识应用到企业发展中的过程。②知识吸收就是企业从企业外部环境中获得新的有价值的知识并在企业内部合理应用这些知识的过程,企业对其外部知识的吸收能力越强,就越有机会比竞争对手获取更多的竞争优势。③知识共享就是知识在企业内部把合适的知识传递给最佳成员以及员工个人将知识转化为企业知识的流动过程。④知识整合即是企业对其内部不同部门之间现有知识以及新的知识进行协调的过程。⑤知识创新是企业通过其自身固有的内部知识与获取的外部知识的整合应用获取新的生产技术、新的生产流程或者新的管理模式的过程。⑥知识应用就是在前面几个环节的基础之上将知识应用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去并使之商业化的过程。

图2 知识管理模型

可以说,知识管理就是企业为了获得长期利益最大化而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将其企业组织中的知识通过知识学习、知识吸收、知识共享、知识整合、知识创新、知识应用等过程中将知识资源与其他资源有机结合的能力,企业可以通过知识管理提升其技术创新能力,获得预期的可持续竞争优势。

2 知识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作用机制

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知识管理对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的作用不可估量,知识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影响是全方位、深层次的,它可以开发企业现有的知识,促进企业成员与知识的整合,激励企业成员进行知识创新并提高对企业外部社会环境变化的反应速度等,可以说知识管理就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加速器。知识管理对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作用主要有学习机制、激励机制、文化机制、共享机制与技术机制,正是这五大机制共同构成了知识管理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主体框架(见图3)。从系统论角度来看,学习机制是基础,激励机制是动力,文化机制、共享机制、技术机制是保障。

图3 知识管理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作用机制

2.1 知识管理下的学习机制

知识经济的运行与学习有着密切的联系,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在改变了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之间界限的同时,也增加了发展中组织获取各种知识的重要性。学习是企业进行知识生产、知识创新前必要的“资本积累”, 是企业不断增加内部知识量与吸收企业外部知识的有效手段。在知识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最重要资源的当今社会,不断地学习对于适应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十分必要。企业组织是企业内部所有成员的集合,知识管理的学习机制就是让企业的每个成员参与到学习中来,有效的学习机制可以统一企业成员的学习目标,提高成员的学习能力,使整个企业形成奋发向上、不断创新的企业氛围。通过学习,企业成员可以获取知识,提高个人素质和技术能力,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知识与技术的积累。企业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地生产知识和吸收知识,才能不断根据内外部环境改变组织结构以及管理模式,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和保持可持续的竞争力。

2.2 知识管理下的激励机制

知识管理下的激励机制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动力,当然也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助推器。激励就是企业通过设立奖励制度和创建良好的工作环境,借助于信息交流,以一定的行为规范来激发企业成员的创新行为,以达到成功实现企业创新目标的活动[4]。作为社会个体的企业成员在心理上都有追求物质与精神利益的欲望,企业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可以不断刺激内部成员进行技术创新:①进行奖酬激励,提高成员工资薪酬,设立各类奖金、福利等;②进行竞争激励,建立企业内部公平有序的竞争制度,优胜劣汰,促使员工不断学习创新;③进行荣誉激励,对于有贡献的员工给予精神上的荣誉奖励;④建立合理的处罚制度也是有效的激励机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有效的激励机制一旦形成,就会影响到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整个过程且会形成良性循环,成为促进企业知识创新、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推动力量。

2.3 知识管理下的文化机制

企业文化就是一个企业在长期的产品生产、企业经营、企业创新等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管理模式、管理理念以及绝大部分员工所认可的思维方式与行为准则的总称。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已经取得公众认可,有效的文化机制可以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良好的企业文化对企业进行创新活动具有导向、激励、规范等功能。当然,一个企业独特的文化机制是其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文化机制的形成主要来源于企业内部作用,但是企业外部文化的作用也是不可或缺的。正是在企业内外部环境共同影响下,企业才会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一种尊重知识、平等交流、相互信任、鼓励创新的企业文化机制会使知识管理得到有效的实施,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带来可观的成效。

2.4 知识管理下的共享机制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管理下的知识共享是企业创新的重要条件。知识创造是企业发展的生命源泉,而知识共享则能使新知识在企业内部不同层次、不同范围上得以重复利用,从而为企业发展做出贡献[5]。企业是由员工组成,个人知识就是企业知识的基础,但是企业也要有自身的知识,这就要求个人之间与企业之间的知识互相流动。知识共享就是知识在企业内部把合适的知识传递给最佳成员以及员工个人将知识转化为企业知识的流动过程,同时也为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转化提供了平台。知识在交流中可以得到新的整合而产生新的知识,可以说,知识共享的过程同时也是知识增值的过程,它可在最大程度上使知识在共享的过程中得以整合与升华。而为这些知识流动提供平台的就是知识共享机制,它可以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新知识和新方法。

2.5 知识管理下的技术机制

技术机制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技术保障,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了重要支撑。技术机制在支持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生产、共享、创新以及在技术交流与技术交易过程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企业通过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来建立知识库和知识地图,企业依靠信息技术建立的知识库与知识地图对企业进行有效知识管理的作用重大。知识库可以对企业以及成员的知识进行合理归类,进而有效地进行知识整合,知识地图就是将企业的各种知识分门别类地编辑到地图中,这样作为知识搜索引擎的知识地图就可以方便地指引知识使用者又快又准地找到需要的知识。技术机制在为企业增加知识存量与技术积累的同时,也为企业知识学习、知识共享、知识创新提供良好的技术平台,这样就可以加快知识整合的速度,提高知识吸收能力,进而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3 基于知识管理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建议

3.1 构建学习型企业

学习型组织就是一种精于知识创造、知识吸收、知识应用的组织,具有知识结构扁平化、组织交流信息化、组织结构开放化的特点,组织中员工与管理者由隶属转变为伙伴关系且组织可以不断调整内部结构关系[6]。目前,知识的更新速度日益加快,对于企业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和保持竞争优势而言,不断提升企业学习能力显得极为关键。构建学习型企业是提高企业学习能力的前提,学习型企业给内部成员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加强对员工的教育培训,培养员工自我学习意识,以不断提升企业学习能力,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资本积累”。

3.2 建立与知识管理相适应的企业文化制度

企业文化是知识管理的基石,它是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软环境,是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先进的企业文化可以强化企业成员的责任感、归属感、认同感以及企业的向心力与生命力。和谐的企业文化制度会使员工更加轻松地进行知识的交流与共享,也会对员工起到更好的激励作用。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全面的系统工程,建立与自身企业知识管理相协调的奋发向上、团队合作、积极创新的企业文化是企业进行知识管理成功的关键,同时也是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

3.3 完善企业信息网络建设

知识管理思想的进步以及知识管理模式的升级都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竞争日趋激烈,谁能超前地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谁就能掌握市场的主动权,就能指引企业的技术创新方向,获得市场竞争优势。企业知识管理的功能之一就是使知识能够及时准确地传递到需要知识的部门与个人,这些要通过信息网络才能更好地实现。企业信息网络设施是知识传递与共享的硬件约束条件,建立完善的企业信息网络设施会给企业技术创新带来规模性的效益。

3.4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创造企业知识管理的良好环境

知识与物质的最大区别就是知识是一种无形资产,它易于被复制、传播,这就决定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对有效地进行知识管理以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性。知识产权制度为企业构建良好的知识管理环境起到了支持和保护作用——它保护创新者利益,激励企业成员的创新行为,又为知识交易和技术交流提供了制度保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可以鼓励企业进行知识创造,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推动全社会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齐建国. 知识经济与管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132-133.

[2] Zoltan D. A theory of implicit and explicit knowledge.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1999,22(5):735-808.

[3] Malhotra Y. Knowledge management for the new world of business. Special issue on Knowledge Management,1998(8):59-73.

[4] 苏新宁. 组织的知识管理.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4:205-206.

[5] 史富文. 知识管理研究进展评析.技术经济,2008,27(8):39-41.

[6] 迈克尔•J•马奎特. 创建学习型组织五要素.邱昭良,译.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赵志强,男,1985年生,硕士研究生,发表论文8篇。

4.创新机制,提升组工信息工作水平 篇四

在组工信息工作中,庆城县葛崾岘办事处坚持以“领导重视增动力,创新机制添活力,提升素质挖潜力,提高质量保实效”为思路,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充分发挥信息工作的作用,有效地推动了基层党建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一、党委高度重视,为信息工作创造了良好环境。组工信息是党的事业的宣传窗口,是党建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上级部门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葛崾岘办事处把组工信息作为创建学习型机关的主要内容,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重要手段,由“一把手”书记直接负责,择优选择年青干部、后备干部和大学生村官组成信息工作组,让信息工作人员多参加会议,多阅读文件,多接触中心工作,及时了解党工委的决策意图、工作思路和安排部署,并在安排工作的同时,布置信息写作任务,要求工作推进到什么程度,信息报送反映到什么程度。同时,在办事处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为了保障了组工信息工作的办公需求,购置了电脑、打印机等必要的办公设备,为信息工作创造了良好的硬件环境。

二、创新工作机制,激发干部写作积极性。好的工作机制,能够激发工作活力。葛崾岘办事处通过在工作实践 1

中不断的总结和完善,建立了有效的考评机制,使信息工作富有活力。一是建立了信息报送制度。鼓励广大党员干部人人参与信息工作,人人动手写信息,要求每个干部每月至少报送一篇有价值的信息,及时反映办事处工作动态,宣传报道工作成绩和经验。二是建立了积分评比制度。办事处研究决定,每上报一篇信息积1分,上报信息被国家、省、市、县级采用分别积10分、8分、5分、3分,每季度组织评比一次,表扬先进,督促后进,并将评比结果计入年终奖惩。三是严格奖惩制度。采取现金奖励和树立典型、推荐优秀相结合的方式兑现奖惩,对积分最高的信息员推荐县级优秀,并奖励现金;对工作责任心不强,应付差事的信息员进行通报批评。去年,葛崾岘办事处信息工作共奖励现金3000元,其中奖金最高的达850元,并推荐为全县优秀组工信息员。

三、加强能力培养,提升信息员素质。信息员的能力素质决定着信息工作的水平。葛崾岘办事处通过“四学”加强信息员的能力培养。一是健全制度学。党工委建立了“一三五集中学习日”制度、信息员参加中心组学习制度和学习考勤制度、学习成效测评制度,通过制度保证学习的经常化。二是相互交流学。坚持每季度开展一次干部信息交流会,党员干部将自己撰写的心得体会和工作信息在大会上进行交流,互相学习好的写作经验和写作方法。三是创新方式学。精心设计学习载体,通过灵活多样的学习形式,提升学习效果。适时举办了“立足岗位做贡献,创先争优当模范”的普通话演讲比赛、创建学习型机关思想交流会等,使信息工作人员受益匪浅。四是结合工作学。引导鼓励信息员深入具体工作,在干中学,在学中干,在具体工作中学习、领会工作经验和方法,做到把组工信息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把经济社会发展融入到党建工作之中。通过狠抓学习培养,信息员的敏锐感增强,写作能力和文字综合处理能力进一步提升,信息工作水平得到全面提高。

5.创新机制提升能力 篇五

XX镇人民政府

(2012年3月20日)

近年来,我镇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指示精神,始终把应急管理作为保障公共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切实加强应急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应急管理机制,全面提升应急处置能力,有效防范和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最大限度地减轻和消除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社会危害和影响,为全镇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

一、坚持加强教育培训,应急工作氛围日趋浓厚

一是全面开展《突发事件应对法》宣传教育。我们通过宣传栏、宣传标语、宣传单等形式,大力宣传《突发事件应对法》的产生背景和主要内容,让群众更好地掌握应急管理知识,提高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在抓好《突发事件应对法》宣传教育的同时,全镇各单位结合自身实际,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镇安监局结合“安全生产月”,组织开展了以安全生产为主题的宣教活动;镇国土资源所结合“4.22地球日”,深入到各村委会对广大群众进行地质灾害知识宣传教育;镇消防支队经常深入到企业、学校、村组宣讲防火知识,增强群众消防意识和自救能力。-1-

二是重点抓好企业安全生产教育。针对我镇企业较多的现状,我们认真督促各企业严格落实从业人员的安全责任,大力开展全员安全教育培训,提高职工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最大限度地防止各类事故发生。

三是认真开展中小学生安全教育。认真贯彻落实《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充分利用集会、板报、宣传栏、广播、开学典礼、国旗下讲话、班队会等形式和途径,大力宣传溺水、触电、烧伤、烫伤、地震逃生等方面的应急避险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与互救的应急能力。

四是扎实做好群众防灾减灾教育。我们通过组织开展“防灾减灾日”公益活动和应急管理专题图片展、防灾减灾现场咨询会等形式,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学习和掌握公共安全、避险减灾等基本知识,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本领。同时,各企业、学校、村组充分利用活动室、文化广场以及宣传栏等场所,广泛开展应急知识普及教育,营造了全社会共同防范、有效应对突发事件的良好氛围,切实提高广大群众应对和处置各种灾害的能力。

五是有效开展应急管理培训。近年来,我们利用应急管理和信访维稳工作培训、“突发事件与政府应急管理” 专题讲座等形式,请消防支队、派出所民警为全镇党员干部授课,全面提高机关干部应急意识和应对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为提高应急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我们对消防、安监、城建、民政、交通、卫生、3-

应急预案日常办事机构组成的突发事件信息发布制度,落实了突发事件信息报送时间、内容和要求。几年来,我镇发生的突发事件,我们都第一时间上报并处置,没发生一起迟报漏报瞒报和滥报现象,为及时处置突发事件,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是建立健全应急救援机制。我们坚持立足现实、着眼长远、专兼结合、整体联动的原则,不断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在基层应急队伍建设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我们成立了以公安消防为主体的综合应急救援队伍等。一旦发生突发事件,由镇党政办统一指挥、调度和协调,应急救援队伍迅速赶赴事故现场,按照专业优势,密切配合、整体推进救援工作,实现了各支应急队伍之间的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形成了有效处置突发事件的合力。

三、坚持依法有效应对,应急处置能力全面提升

一是扎实开展应急预案演练。开展应急预案演练是加强应急管理,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全面提升应急处置水平的重要内容。四川汶川大地震后,我们组织公安、消防、教育部门,在中小学开展了地震逃生、人员疏散等方面的应急演练,参与演练人员达3000多人。近年来,由镇党政办牵头安排或组织的人员疏散、建筑安全、防灾抗汛、消防演习等综合性演练达6次,各项应急演练均从实战出发,以练备战,积累经验,锻炼队伍,提高了应急救援能力,增强了群众的公共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4-

二是切实做好隐患排查整改。切实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分别对企业、学校、旅社、商户、车站等公共聚集场所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健全隐患排查分级监管和重大危险源分层监控机制,对检查中发现的安全隐患实行“一患一档”,重点跟踪督办,确保排查一批、监控一批、整改一批,有效防止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三是完善应急预防预警机制。在对相关隐患登记造册的基础上,对长期存在的重大危险源和隐患点,制定了相应的应急救援预案,实施了专人监控、定期检测、信息上报、应急处理、联合救援等一系列制度。我们对重点企业安排专人进行监控,每日上报检测情况;一旦发生异常,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组织专业救援力量,排出安全事故隐患,力求做到为之于未有,治之于为现,防患于未然。

四是积极稳妥处置突发事件。我镇通过加强预测预警体系建设,科学应对突发事件,应对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进一步提高,最大限度避免了突发事件的发生,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危害,保护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了公共安全和良好的社会秩序。

尽管我们的应急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我镇应急管理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着一定距离。如应急预案体系还不够完善,应急联动机制有待健全,应急物质储备不足等,-5-

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努力去改进、去探索。这些问题我们已引起高度重视,将在下一步的工作中予以妥善解决。

四、加强谋划,完善应急机制

一是深化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指导、帮助相关单位完善预案,确保全镇应急预案体系“横到边、纵到底”。积极开展预案演习,增强预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提高统一领导、统一指挥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实战和处置水平。

二是提高应急保障能力。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健全长效规范的应急保障资金投入和拨付制度。

三是加强基层应急队伍建设。切实抓好以公安、消防为骨干力量的综合性队伍,以医疗救护、防汛抗旱等队伍为基本力量的专业队伍、以专兼职队伍和志愿者队伍为辅助力量的应急队伍建设,提高各类应急队伍综合协同应对能力。

四是抓好应急宣教培训工作。加强应急知识宣传教育,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宣传普及应急知识,提高社会公众防灾避险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6.创新机制提升能力 篇六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作为政府的涉房服务部门如何按照十八大提出的要求,积极作为,深化内部改革,优化服务模式,把“人民满意”作为第一标准,以“便民、廉洁、高效”为主要目标,不断把各项涉房服务工作提高到新水平,为促进“住有所居”、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做出新的贡献,是我们的职责所系和应尽义务。去年以来,我们遵循十八大提出的新要求,借鉴外地经验,主动改革,创新理念和思路,以盐城市房产政务服务中心建成使用为契机,对盐城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所有涉房事项进行梳理、分类和优化整合,简化程序,创立了“一站式办理、一条龙服务”新机制,全面提升了服务效能。新的服务机制运行以来,广大服务对象的满意度不断提升。

一、以人为本,满意至上

涉房服务工作事关民生安居、事关千家万户、事关企业发展、事关城市建设,我们只有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以人民群众满意、企业满意、社会各界满意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真正构建服务型政府涉房机关,推进房产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由于观念和体制机制方面的原因,部门工作一度存在“重管理轻服务、重权力轻作为”的现象,一些人没有把“服务创优”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本职工作干得不够尽如人意,“短板效应”曾制约了盐城市涉房服务效能和水平的提升。针对以上情况,我们积极创新服务理念,下力气做好优化服务软环境工作。

一是用新的理念提升房产政务服务水平。理念指导实际行动,提升工作标准。为了用先进的理念引领和规范盐城市房管系统干部职工的服务行为,我们在学习调研的基础上,发动干部职工讨论,提炼出了“四最”、“四零”、“五不”的服务新理念,并要求全体干部职工把这些新理念、新要求贯彻落实到每一项工作环节和每一个服务岗位上,推动全局上下从“管理”向“服务”转变,从“裁判员”向“运动员”转变,努力实现各项工作创新创优。“四最”就是要按照“时间最短、流程最简、收费最低、服务最优”对各类涉房服务事项进行整合优化,争创“全省一流、全国先进”的涉房服务品牌;“四零”就是“零失误、零距离、零差错,零投诉”。“零失误”,就是要忠实履行职责,把工作做对,把服务做优,把群众申请的事项做到位,不能因工作失误而让群众办不成事;“零距离”,就是要把企业和群众当朋友、当亲人,主动贴近,耐心、细心、热心、用心服务,不能让群众感觉到有疏远、有距离;“零差错”,就是要严格按照规范的要件和程序、规定的时限和权限办理相关业务,避免因主观原因出现差错;“零投诉”,就是能办的事情一定要办好,不能办的事情要解释清楚,沟通到位,让服务对象心悦诚服,尽量不出现投诉的现象。“五不”就是“不让涉房服务工作在我的手里延误,不让差错在我这里发生,不让事情在我这里积压,不让企业和群众在我这里受到冷落,不让房产部门的形象在我这里遭到损害”。通过学习、宣传,新的服务理念不断融人干部职工思想深处,推动了各项工作进位争先。

二是加强作风建设。紧密联系实际,在全体干部职工中开展以“讲学习、讲大局、讲责任、讲服务,比能力、比效率、比业绩、比守纪,让人民群众满意”为主要内容的“四讲四比一满意”作风建设教育实践活动,广泛征求广大服务对象的意见和建议,开门搞整改。对社区居民、企业和社会各界提出的19条意见和建议,盐城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逐条落实责任、逐条整改,并将整改结果向社会各界反馈,接受服务对象监督。努力克服了少数干部职工身上存在的“庸、懒、散、慢”不良作风,积极弘扬“为民务实清廉”的优良作风,引导全体工作人员不断强化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观念,提供优质涉房服务的观念,人民群众满意是检验我们各项工作成效最高标准的观念。促进干部职工作风有了明显改进,服务效能有了新的提升。

三是开展“房产服务进企业家家到”活动。我们组织局系统全体干部职工对盐城市区516家企业家家到,带上“一份《服务承诺》、一本《房产服务指南》、一张《征求意见表》、一份《盐城市房管局挂钩服务企业分工表》”,虚心上门听取意见,主动征集企业需要房管局帮助解决的问题,热心搞好“一对一”服务。一个多月中,共帮助相关企业解决了涉房服务方面的27个新老问题和困难,受到企业广泛赞誉。服务理念的创新、服务标准的提高以及务实的作风建设,产生了良好的服务成效。盐城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在全市优化经济发展环境考核中排名大幅上升,在市直37个经济管理部门中前移了16个位次。

二、集成服务,并联审批

我们以盐城市房产政务服务中心建成启用为重要契机,创立了“一站式办理、一条龙服务”新机制。按照“集成高效、规范透明、智慧协同、友好便捷”的要求,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改革与整合。

一是在服务内容上努力做到了涉房事项全覆盖。坚持“转变职能、整合资源、优化流程、提升效能”的原则和构建“大房产、大合作、大服务”的新格局,经协调,房产、公积金、地税、金融、公证等多个部门进驻我服务大厅,在5000平方米的大厅内分设了综合服务区、登记发证区、商品房服务区、公积金服务区、税收征管区、收费服务区和信息查询区等功能分区,共设立了70个服务窗口,涵盖51项涉房服务项目。实现了房产政务服务、商品房服务、财务结算服务和热线服务等四个“一站式”。并做到并联服务,将若干个服务事项一起办理、乙并服务,提高效率,减少服务对象跑腿次数。

二是窗口审批,廉洁高效。盐城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主管的物业用房审核、预售方案审查、楼盘表建立、预售许可审批等政务审批项目,一律在大厅服务窗口办理。局里按照“能放则放、一放到底”的原则对窗口充分授权,各类事项的审批都在窗口直接办理。窗口工作人员在授权范围内,对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条件、能当场作出决定的事项,要当场办结;对需要经过会办研究决定的事项,要尽量减少内部流转和审批环节,并在网上办理审批。凡经局里研究确定进服务大厅办理的审批事项,各处室、各单位一律不得另行受理,严禁“体外循环”,严禁不进大厅和窗口私自收件审批,违者一定严肃查处。这样做带来良好成效,杜绝了过去在涉房政务审批方面个别干部不讲纪律讲人情、不重原则重关系的现象,因而铲除了“潜规则”生存的土壤,确保了审批工作的公正、廉洁。企业和广大市民前来办事感到更加放心、踏实,提升了盐城市房管部门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公信度。

三是礼仪引导、方便群众。大厅里构建起导视系统、排队叫号系统、实时监控系统和服务评价系统,创立了礼仪导引等服务内容。服务对象一走进大厅,便有身披红色绶带的引导员热情询问需要办理哪种涉房服务,然后由引导员将服务对象引导到对应的服务区排队拿号。有的项目可马上办理、立等可取;有的项目需要稍候的,则可以坐在等候区椅子上休息一会,等待叫号。整个大厅秩序井然,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广大服务对象办理房屋产权登记、申办住房保障、申请住房公积金、纳税、房屋安全鉴定、白蚁防治以及其他涉房服务事项均在本大厅一站式搞定,便捷高效的服务使服务对象感到温暖。

三、热线服务,顺达畅通

盐城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投资50万元,在整合了房产局原系统信箱、热线等各类信访投诉办理职能的基础上,建立了新的热线服务平台,由电话热线一个窗口对外。热线工作人员能答复的在线问题,直接答复;业务疑难问题由热线、业务部门和服务对象三方通话,完成咨询答复;无法在线回答的问题,由工作人员制成工单交相关职能部门办理后,再由热线话务人员反馈给服务对象。现有坐席话务人员6名,负责市民打进热线电话81610000的来电接听,受理有关住房保障、房产登记、物业管理、房产市场等方面的咨询、投诉、建议,以及在线答复和反馈。按照“统一受理、分级负责、归口办理、限时办结”的原则,对来电把好受理、交办、答复、督办及反馈“五关”,形成了一张网覆盖、一盘棋运作、一条龙服务的工作机制。为了科学、规范、及时、有序办理群众诉求,提升热线服务的效能和质量,盐城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对热线服务平台的全体工作人员提出如下服务要求,并接受广大服务对象和社会各界的监督:一是切实维护好热线服务“绿色通道”,确保畅通无阻,做好全天候服务;二是遵循“两个原则”,即有问必答、有诉必处,全面落实工作职能和责任,认真办理,及时反馈,并定期上门回访,征求意见,改进不足;三是确保“三个第一”,即第一时间受理、第一时间交办、第一时间反馈;四是强化“四个规范”,即服务用语标准规范、接待态度热情规范、办理流程依法规范、材料归档完整规范;五是力争“五个100%”,即受理登记率100%、办理及时率100%、办结率 100%、回访率100%、满意率100%。

四、强化监督,公开透明

7.创新机制提升能力 篇七

1 小微企业创新现状及困境分析

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与创新战略的应用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 作为行业的弱小者小微企业, 想要在长期的竞争中以弱胜强, 是企业面临的一大难题, 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则是构建合适的企业创新机制。然而大多数小微企业通过依靠自身资源优势进入劳动密集型产业, 产品的技术含量比较低, 缺乏核心技术与竞争力, 这些都成为制约小微企业发展的瓶颈。具体表现在:

1.1 小微企业管理者创新意识缺乏

由于小微企业规模比较小, 管理者来源比较复杂, 大多数是依靠营销与人脉, 对创新知识掌握甚少, 因而管理者的创新观念不强, 对企业创新重视程度不足;其次, 由于小微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比较差, 企业经营者往往在创新方面心存顾虑, 不把技术创新当作首要任务, 不选择自主创新, 而是采取保守的技术追随战略, 或根本不采取任何创新战略;第三是认为申请专利费用高不划算。

1.2 缺乏高水平人才, 企业持续创新能力不强

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是企业人才的竞争, 人才是企业稳定健康发展的关键。但大多数小微企业普遍存在高水平人才不足、人员素质比较差的问题, 这是现阶段制约小微企业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障碍。与一般制造型企业相比, 小微企业的创始人、领导者, 尤其是科技型小微企业, 他们往往是企业的技术专家或创新带头人, 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但与大中型企业相比, 小微企业员工的工资水平、职业发展平台以及创新环境都处在劣势, 造成了小微企业很难吸引、留住甚至用好人才, 人才流失问题较为严重;加之小微企业规模偏小、工作环境比较差、培训计划少等问题, 致使小微企业研发队伍不稳定, 严重影响了小微企业持续创新的能力。

1.3 融资困难, 企业持续创新投入不足

企业创新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 企业的创新能力是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形成的基础, 而它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 但小微企业本身存在着员工少、规模小、市场竞争力弱等问题, 加之小微企业融资成本比较高、融资渠道比较单一, 进行担保、抵押与贷款都比较困难, 资金往往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因此, 企业经营者往往将有限的资金除了维持日常运营外, 都投入到扩大再生产等环节, 忽略了对企业持续创新的投入。

1.4 激励不足, 企业持续创新动力不强

依据生命周期理论, 小微企业处于创业初期, 这一阶段的企业资金实力不强, 薪酬福利无法满足优秀人才的期望, 难以吸引到高端人才。而随着员工知识能力的提升, 员工期望不断提高, 小微企业由于无法满足员工的利益诉求而导致人才流失;另外, 在创业初期, 员工职业发展机会比较少, 企业内部缺乏良好的职业发展平台, 不利于企业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总体上来看, 小微企业普遍存在着对员工激励不够、企业创新动力不强的问题。

1.5 行为短视, 企业创新战略眼光不够

企业创新的投入往往比较高, 创新成果的形成与转化也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周期, 而市场的残酷竞争使小微企业时刻面临着生死考验。在这种情况下, 小微企业经营者在创新方面采取了各种短视行为。一是侧重于模仿创新, 忽视原始创新。由于技术“跟随”成本较低, 模仿创新成为小微企业的首选, 与此同时, 企业原有的创新优势则难以保持, 甚至逐步丧失;二是注重生存。忽视发展。市场竞争的压力使小微企业急功近利、追求“短平快”, 把主要任务都放在满足生存需要上, 忽视了创新方向的选择与谋划、创新人才的引进与培养等事关企业长远发展的问题。

2 小微企业开放式创新的必要性

开放式创新是一种新的创新理论, 最早是由Henry W.Chesbrough在2003年5月提出的, 他认为企业在发展新技术的过程中, 应同时将内部和外部的所有有价值的创意有机地结合起来, 并同时使用内部、外部两条市场通道。此外, Henkel (2006) 认为开放式创新是将组织内部所积累的创意向外部进行展示;Chesbrough和Appleyard (2007) 认为开放式创新是以创新为目的的知识汇集。这些理论增加了开放式创新在科学研究上的关注度, 成为近十年来创新领域最为重要的理念之一。

随着全球创新新形势的变化, 技术变得越来越复杂, 参与创新的主体明显增多, 创新活动逐步对外开放, 企业可以突破自身界限, 与外部建立协作关系, 开放式创新成为企业的战略选择。在此背景下, 开放式创新模式为小微企业突破创新瓶颈提供了契机, 它使小微企业能够改变过去仅仅依靠自身资源实现创新的思维模式, 通过在本地区、本省、本国甚至全世界范围内整合创新资源, 进而提升创新效率。从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角度出发, 开放式创新对小微企业实施创新战略是非常必要的, 具体体现在:

2.1 市场竞争加剧, 企业自身创新能力差

面对市场的国际化竞争局面, 小微企业市场竞争更为激烈。在这种竞争环境下, 市场对小微企业产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企业的竞争在相当程度上需要依赖自身的创新能力。所以, 提升小微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就是不断提高小微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增强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的创造与应用能力。

2.2 获取外部创新资源

目前越来越多的小微企业已经意识到创新对企业成长的重要性, 然而, 小微企业自身特点导致其难以独立开展创新。而在开放式创新环境下, 小微企业可以从外部获取所需的创新资源, 通过整合资源来开展创新活动, 进而取得创新成果。因此, 小微企业通过建立开放式创新网络, 网络内各成员间形成专业化分工, 进而使得其他企业的技术开发专长转化成小微企业的核心能力, 提高企业的创新绩效。

2.3 突破技术障碍, 降低企业创新风险

随着技术的日新月异, 小微企业在技术创新上遇到的难题日趋复杂, 会碰到更多难以克服的技术创新瓶颈, 而实施开放式创新将有利于小微企业借助外力突破技术障碍, 加快创新步伐。

另外, 小微企业实施开放式创新还有利于降低企业创新风险。小微企业通过与创新网络内其他主体进行合作, 可以获得较为准确的市场和技术信息, 有利于加强创新的市场导向性;降低自身的研发成本, 提高创新成果的可获性;还可以与其他创新主体共担研发成本与风险, 集中多方资源提高创新效率。这样, 在开放式创新模式下, 小微企业通过外部渠道转化了自己无力转化的技术成果, 获得了转化技术的经济效益, 同时也降低了自身的市场风险。

3 提升小微企业创新能力的机制构建

在开放式创新环境下, 小微企业要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 一方面需要从企业内部不断挖掘, 集中优势资源, 增强自身的学习能力与消化吸收能力, 形成独特的核心能力体系;另一方面需要利用企业外部创新网络, 与外部各创新伙伴进行合作, 结成外部网络关系, 内外结合, 同时以环境支撑机制做辅助, 动态地实施创新战略, 具体模型如图1所示。

3.1 内部挖掘式创新机制

依据开放式创新理论, 小微企业想要顺利实现自主创新过程, 就必须在目标确定、资源整合、研究开发与产业化应用等方面具备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 从内部挖掘以形成核心能力体系。内部挖掘性创新模式下, 小微企业需要为开放式创新制定正式的计划, 加强企业创新投入和知识提供者培训, 并努力做好计划实施过程中的控制工作, 有效提高企业的创新成功率。

内部挖掘式创新, 不是简单地要求小微企业从自身出发, 依靠自身的资源来进行自主创新。相反, 内部挖掘式创新机制仍然要求小微企业与其他企业进行协作, 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具体来说主要是通过与其他小微企业进行合作, 构建小微企业集群网络, 将一系列的资源与小微企业紧密联系在一起, 有效构建与管理企业集群价值网络, 帮助其解码并利用其他小微企业的信息流, 比如技术变化、市场需求、战略选择等信息, 以此来增强小微企业的比较优势, 进而为小微企业产生明显收益。

小微企业在自身优势的基础上, 与外部合作共同构建一个灵活开放的组织网络, 进而参与竞争商业化。一个专业化的小微企业合作商业模型, 有许多种合作方式, 比如研发主导型、生产主导型、市场主导型等。不论哪种合作方式, 在小微企业的合作组织中, 都不需要自己去尝试所有的创新过程, 他们只需要致力于企业自身有比较优势的一部分, 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与之建立合作关系, 将其余部分留给其他专业化企业。这样小微企业之间就暂时通过合作联系起来, 建立起跨功能联合体, 最大化的实现商业协同效应, 实现小微企业开放式创新。

3.2 外部利用式创新机制

在创新过程中, 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加大了小微企业的创新压力, 企业单独创新越来越困难, 因此, 小微企业想要提高自身创新能力就必须与其他组织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利用外部的其他主体进行创新, 从外部获取有益资源。

3.2.1 用户参与小微企业创新

小微企业日益重视产品与服务的创新是为了更好地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 而环境的不确定性使得企业的创新活动成为一项复杂性的活动, 小微企业要想进行创新就必须要深入市场了解用户的市场需求。用户作为企业产品的使用者和研发的参与者, 可以弥补小微企业在市场信息不足的缺陷, 同时使企业产品能更加贴切市场需要, 甚至还可以从客观上节约企业成本以及产品投放市场的速度。

3.2.2 供应商参与小微企业创新

小微企业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将供应商参与到企业的创新过程中, 一方面可以减少小微企业在新产品开发阶段由于失误而再设计的风险, 进而避免企业不必要的重新设计和错误, 减少产品开发成本;另一方面供应商参与到小微企业的创新策略中, 通过信息共享, 提高企业的市场应变能力, 进而降低市场风险。

3.2.3 大学、科研机构参与小微企业创新

小微企业一般无法负担大规模的R&D投资, 因而企业要进行创新可以与大学、科研机构来合作, 实施产学研合作创新战略, 使用外部合作伙伴的研发资源, 推进高等院校以及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进行有效转化。在实际应用过程中, 小微企业还需要结合自身行业的特点, 以产业为基地, 以大学、科研机构为依托, 以政策来支撑, 进而解决产业实际需要的知识产权创造问题。

3.2.4 其他企业参与小微企业创新

企业的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 小微企业也不例外。不同的企业在资源、技术以及产业发展阶段上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小微企业通过与其他企业进行研发合作, 相关企业通过资源互补与能力的再组合, 可以实现资源共享, 共担创新风险和成本, 进而提高创新效率。

3.3 环境支撑机制

环境支撑机制是辅助小微企业的创新运行机制, 为小微企业提供直接或间接的外部服务, 一方面能够为小微企业的创造、孵化、流转、扩散、合作和应用提供动力和帮助, 另一方面可以为小微企业创新提供各种支持要素和法律、文化、政策以及金融保障。

3.3.1 法律支撑系统

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不仅取决于创新机制能否正确构建, 还取决于企业是否能够从开放式创新中获取利益。由此作为对创新者获得创新利益的治理机制———法律保护下的知识产权占有制度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 法律支撑系统是小微企业在创新网络内将知识或知识产权扩散并应用的保障。离开法律的支撑, 创新将处于无序的状态中, 注定会打击小微企业的开放式创新动力。

3.3.2 政策支撑系统

小微企业开放式创新运行的形成初期, 辅以适当的政府行为, 往往能够对企业创新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各种有利于小微企业的政策都可以激发企业创新, 加速其扩散, 进而形成小微企业开放式创新网络;在小微企业开放式创新运行的成长期, 在利益和行业衍生便利的情况下, 往往会出现各种不同的对小微企业的侵害行为, 因此政府必须通过政策调控来保证企业在良性轨道上发展;小微企业开放式创新运行的成熟期, 在创新网络内的大多数小微企业还缺乏自我升级的能力, 仍需要政府各部门的扶持。小微企业的内部创造或者外部输入是产业升级的必由之路, 它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政策的扶持和激励。

3.3.3 金融支撑系统

金融支撑系统的建立对网络系统的影响巨大, 离开有效的融资, 小微企业无论在创造、扩散和应用会受到很大的影响。目前, 我国已经开始开展了小微企业股权、质押、风险投资等融资形式, 并在实践上达到一定的效果。创新运行机制中的金融支撑系统首先需要小微企业进行合理与有效评估, 否则企业的融资发展就不会顺利。进而构建正确的评估体系, 获取充足的信息, 避免小微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因为不对称信息而受到阻碍;其次是建立合理的小微企业担保制度。小微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可能会因为种种原因带来价值泡沫, 通过担保制度的建立有效抵御并转移风险, 促使企业融资进展顺畅。

3.3.4 创新文化系统

创新文化能够在企业内部鼓励员工创新, 培育创新精神, 而创新文化系统可以促进企业创新的文化得到认同, 成为企业创新机制运行的核心动力。目前我国大多数小微企业创新意识比较薄弱, 缺乏创新的文化氛围, 因此, 小微企业还应该在其内部大力宣扬创新文化, 鼓励创造, 宽容失败, 合作与共享, 全员参与创新, 形成开放式创新文化, 建立良好的小微企业创造、应用与保护的文化氛围, 避免重复研发给企业带来的巨大经济损失。

参考文献

[1]Chesbrough, H.Open Innovation:The New Imperative for Creating and Profiting from Technology[M].Harvard Business Press, 2003.

[2]Chesbrough, H.W.and M.M.Appleyard.Open Innovation and Strategy[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2007, 50 (1) .

[3]Henkel, J.Selective Revealing in Open Innovation Processes:The Case of Embedded Linux[J].Research Policy, 2006, 35 (7) .

[4]陈秋英.国外企业开放式创新研究述评[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3) .

[5]陈钰芬.开放式创新:提升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9, (4) .

[6]陈钰芬.企业开放式创新的动态模式研究[J].科研管理, 2009, (5) .

[7]高良深, 韵江等.开放式创新下的组织网络能力构架[J].经济管理, 2010.

[8]葛秋萍, 辜胜祖.开放式创新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展望[J].科研管理, 2011, (5) .

8.创新机制提升能力 篇八

关键词:应急 机制 法律能力

一、应急管理存在的现实问题

(一)重处理,轻管理

应急处理主要着眼于事故发生之后的应对,是一种传统的观念。其过程更多地放在从事故发生到结果的处理上,其特征是消极被动的反应。一场典型事故灾难发生后的程序是:媒体曝光→领导人视察、批示和慰问受害者、不惜一切代价救人→对伤亡者进行抚恤、处理责任人→要求吸取教训、防止类似事故再度发生。这种思维方式着眼于结果的处理,政府好像救火队。事实证明,这种思维方式下的法规标准体系往往不能避免重蹈覆辙。

(二)重政府,轻社会

政府被视为应急管理的唯一主体。在很多人的心目中,事故的应对和处理只是政府的事情。人们事事等待政府,事事依赖政府。政府努力到什么程度,应急处理就到什么程度。建立在这种社会心理基础之上的应急法规体系往往造成政府不堪重负,疲于奔命,反应迟钝。而普通民众则防灾减灾意识较低。一旦遇到突发事故,很容易出现心理恐慌和社会失序。

(三)重动员,轻法治

所谓的动员,就是指在事故发生后,政府成立临时指挥部或办公室,通过行政手段调动各方面资源,全社会齐动员,搞人海战术。尽管这种体制从表面看有收效快和效率高的特点,但是背后付出的代价却是巨大的。首先,这种动员体制往往是以打乱正常的政治和社会秩序为前提的。其次,这种动员体制的很多做法往往缺乏法律依据,依法行政在应急时期成为一句空话,违法行政倒似乎成了一种常态。再次,临时指挥或领导机构的临时性不但不符合依法行政原则,而且使防灾减灾工作缺乏连续性和持续性。

(四)法律重制定,轻修订

实践证明,在已建立的应急管理法律制度中,有的是由部门规章或者规范性文件确立的,其规范性不强、效力有限。有的法律法规中,对各级政府采取的应急措施规定得不具体,当前的应急管理工作还存在许多问题,也急需用法律手段加以解决。因此应尽快颁布相关配套法规。应急预案编制、审核和备案制度、报告与信息发布制度、应急管理的分级响應制度、应急管理演习制度、应急管理的资金补偿制度等一系列急需要建立的制度都需要在《突发事件应对法》的指导下进行制定。

二、 提升政府应急法律能力的对策

(一)建立科学、高效的应急管理体制

建立科学、高效的应急管理体制是完善突发事件应对制度的关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提出了明确工作目标之一就是“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我国确立的应急管理体制模式是:建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应急管理体制。在预警机制中要科学评估预警信息、发出危机警报,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在决策处置机制中,应急管理的主体应根据所掌握的信息,综合分析突发事件的具体情况而做出决策,并实施决策。决策处置机制包括方案选择、决策执行两个过程。对此要辅之以良好的技术手段,并形成政府与民众的良性互动,激发战胜危机的信心。在善后处理机制中要在突发事件紧急情况被控制以后,致力于恢复工作,尽力将社会财产、基础设施、社会秩序和社会心理恢复到正常状态。

(二)应急管理必须权力有规、行为有序

突发应急处置,往往需要行政主导,这就需要赋予行政机关较大的权力,同时需要更多地限制公民的权利。但这种权力往往具有两面性,运用不当就会损坏老百姓的合法权益,因此无论是行政紧急权力的取得和运作,还是对公民权利的限制或增加公民义务,都需要依法、按章办事。突发事件的应对,是一个技术上的、管理上的问题,法律的作用一是把那些经过实践经验长期积累下来、行之有效的应急管理方法,用法律的方式固定下来,借助法律的强制力保证突发事件应对基本有效、有序、有力。二是赋予和控制政府在应急管理中的权力,首先是保证政府在突发事件应对中有足够的特别权力来解决非常状态,同时又控制政府不要借机滥用权力,以免损害公民的合法权益。

(三)依靠科学、依靠法制

应对突发事件,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手段,做好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的预测、预警,不断提高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分析和处理水平,以及预防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科技水平。

应对突发事件,还要靠法制。现代社会应对突发事件有着自身规律,概括起来说,就是要居安思危、有备无患,快速判断、果断处理,整合资源、协同应对。适应这种规律,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实现三个转变:一是有单一常态管理向常态管理与应急管理相结合转变,在管理理念上做到居安思危,在工作布局上做到有备无患。二是由自发应对向自觉应对的转变,在应对思维上做到有勇与有谋的结合,在应对方式上做到个别经验与规律认识相结合。三是由个别理性向集体理性转变,以实现应对行动上的广泛参与与步调一致的统一、集中指挥与广集民智的统一。这三个转变的根本点在于突发事件的应对要实现由个别调整向规范调整的转变,以减少突发事件应对工作中的任意性,增强趋利避害、化险为夷、转危为安的能力,牢牢掌握应对突发时间段主动权。

(作者单位:中共日照市委党校)

参考文献:

① 王军主编.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读本[M].

②邹建华著.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策略[M].

上一篇:红山中学小课题研究展示活动总结下一篇:提高病房整洁度品管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