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教学方法,培养阅读理解能力(通用10篇)
1.改革教学方法,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篇一
阅读教学方法与阅读能力培养途径
(一)广水市外国语学校 易华君 432700
阅读作为语言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语言输入的主要手段之一,在英语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会发现,阅读是让很多学生头疼的事情。一些学生的阅读方法不当,兴趣不高,动力不足,成效不佳,直接影响其英语水平的提高。认真究其原因,并非与老师完全无关,部分教师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更侧重于字词的分析理解,语法知识点的讲解,而对于阅读方法的训练、阅读技能的培养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学生普遍存在阅读速度慢、理解能力差的现象。如何引导学生科学有效地进行阅读,激发其兴趣、培养其能力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
一、英语阅读教学方法
(一)、英语阅读教学的目标分析
1、阅读目的。Marilyn Lewis 在其How to Study Foreign Languages一书中提出“Reading in a new language has two main purposes,Students read because they are interested in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s and books,and they read as a means of learning more language.”可见阅读不应只是为了学习语法、词汇,更重要的是为了获取新的知识,提高认知水平,增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英语课程标准对初中英语阅读提出的要求:
①能根据上下文猜测生词的意思,能根据构词法推断、理解生词的含义。
②能读懂简单的故事短文并抓住大意,能从文章中找出有关信息,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运用简单的阅读策略获取信息。
③能找出文章中的主题,理解故事的情节,预测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可能的结局;能理解简易读物中的事件发生的顺序和人物行为;能理解段落中各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
④能读懂说明文等常见体裁的阅读材料,能读懂简单的个人信件。
⑤能使用英汉词典等工具书帮助阅读理解。
⑥五级目标要求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15万词以上。
(二)、篇章课文教学方法
篇章课文具有最悠久的历史、最丰富的方法和技巧。下面简要介绍几种主要的篇章课文教学方法,供老师们参考。
1、讲析方式
讲析方式强调学生对篇章课文的语言知识的理解,采用从课文开头按照篇章顺序讲到课文结尾的方式,主要是老师讲,学生听,辅之老师提问,学生回答,老师讲析,学生造句等。
2、能力控制式导读方式
导读方式的课文教学就是老师事先编制导读材料,让学生在导读材料的引导下自己阅读学习课文,然后老师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再针对问题进行讲解。
能力控制的导读就是导读材料的设计是根据能力要求设计的,比如按照听力理解、口头报告、阅读理解、书面表达等设计导读材料。导读材料通常是篇章背景材料和练习题。
3、测试控制式导读方式
这种导读是按照测试要求设计导读材料,比如要求学生阅读课文后做一系列的单项填空、完形填空、阅读理解、短文改错、书面表达等测试性练习,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特别是帮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提高测试能力。
4、自学讨论方式
就是让学生在课前自学课文,包括使用课文的词汇表、材料中的课文注释、英语词典、教学辅导书、练习册等,然后在课堂上老师与学生就课文内容、语言点的理解运用、练习题的解答进行讨论。
5、篇章课文整体教学
这是将课文看做一个整体,要求学生首先通读课文,通过事先给学生的问题或老师的提问了解课文大意,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分析篇章的段落结构,然后分段阅读,理解每段的大意,最后老师讲解语言点。
6、课型转换方式
即将篇章课文转换成对话课文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对话形式理解课文,然后老师再讲解语言点。
7、重点背诵方式
有的老师在课文教学之后,从篇章中选取若干部分,要求学生背诵,并能直接将背诵部分翻译成汉语,或者根据汉语将背诵部分翻译成英语。
8、板块式
这是课文整体教学法的一种变化形式。这种方式先将课文划分成几大板块,然后以听、说、读多种形式对各板块进行教学。
(三)、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英语著名教学法专家韦斯特认为:“阅读是理解和吸收书面信息的手段。”学生上阅读课的目的是为了获取书面信息,他们阅读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阅读教学方法的选择。那么什么样的阅读教学方法适合初中生呢?怎样才能取得良好的阅读教学效果呢? 笔者在英语学习和实践中经过不断的摸索和探讨,逐步形成了“读前(pre-reading)—读中(while-reading)—读后(post-reading)—作业(homework)”的教学模式。
下面以Go for it九年级Unit 9 Do you know when basketball Was invested? 为例,具体讲解本模式的操作。
1、读前(pre-reading)。很多老师不太看重pre-reading环节,认为是多此一举。其实读前活动开展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一节阅读课的效果。Pre-reading 环节一般包括两项主要内容:warming-up(热身)和leading-in(导入)。
①、Warming-up(热身——激发兴趣)本课建议1:观看NBA视频精彩片段。本课建议2:师生问答。
②、Leading-in(导入——架设桥梁)步骤1:读图(课文插图的介绍和猜测。)步骤2:介绍(Basketball is very popular in China,we can see many people playing basketball everywhere.Yao Ming and Yi Jianlian are both famouse Chinese players in America’s NBA…摘要介绍部分有碍课文理解的生词。)
步骤3:引导(根据文章标题、插图和有关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并预测文章内容;也可根据已有的事实,对文章的结局、后来的前景、隐含的事实进行发掘。)例如:
引导学生根据标题“Do you know when basketball was invented?”预测文章内容。
步骤4:概括(提出一两个能概括全文中心思想的指导性问题,以统一思想,判断是非,使学生领悟阅读的奥妙。)例如:
How was basketball invented?
2、读中(while-reading)。方法就更多了,阅读中可分为计时阅读,快速阅读和细节阅读。通过几个层次的阅读理解培养学生的能力,强化读取信息的意识,为巩固和运用知识打下基础。也可以采取形式多样的讨论、竞赛等学生感兴趣的方式促进合作学习的意识。
步骤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用眼读而不是用嘴读,逐句读而不是逐字读);
步骤2:提问好、中、差学生回答指导性问题,问题要围绕中心思想; 例如:
⑴Who invented basketball?
⑵How many rules do we have when playing basketball? ⑶Why has basketball become a popular sport?
步骤3:提出细节性问题,让学生获取基本事实以及总体过程脉络;例如:
(1)How many people are playing basketball in the world?(2)Who invented basketball?(3)What is the aim of basketball?(4)When did basketball first became an Olympic event? 步骤
4、细读:布置任务(反复阅读课文,反复思考)→研读(力求从所读内容中受到启发,活跃思想,有针对性的解决语言点,(语法一定要讲,但必须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去讲),创造性地对待课文所提供的知识和结论)→检查。
步骤5、学习小组活动:分小组完成教材P75的3a,然后全班检查答案。
3、读后(post-reading)。读后是由一系列的任务组成的,包括旨在提高学生能力的小组(集体)讨论、加深对细节理解的复习巩固以及锻炼英语表达的复述课文。
例
1、小组(集体)讨论:学生们在完成了对课文的理解后,教师趁热打铁,提出一些与本文有一定联系又高出本文的话题供学生讨论,以扩大学生视野,提高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例:
(1)Name some professional basketball teams and some top players in America’s NBA.(2)Yao Ming is an NBA top player from China.Talk as much as you know about him .
例
2、复习巩固:复习巩固往往是一篇根据原文改写的文章,要求学生不看书填空,以检测学生对原文的理解及记忆。
例
3、复述课文:复述课文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练习了口头作文,是阅读教学的深化和发展。复述课文的过程是输入向输出转化的过程,也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是学习语言及运用语言的过程。我们一般用关键词来复述课文,原文顺序可以打乱,重新设计。例如:
P1.History of basketball:Over 100 years old—100 million people—over 200 countries—the first basketball game—an Olympic event.
P2.the person who invented basketball and the reason for inventing it:James Naismith—at college—invent a new game—a game to be played on a hard wooden floor.
P3.rules of playing basketball: divide⋯ ⋯ into⋯ ⋯ —get ⋯ ⋯ into⋯ ⋯ —a net hanging from⋯ ⋯ —shoot⋯ ⋯ — use backboard⋯ ⋯ —move⋯ ⋯—throw⋯ ⋯
P4.Popularity of basketball:a popular sport—young people⋯ ⋯ —dream of⋯ —America’s NBA
4、作业(homework)。阅读课后的作业布置,既要求学生复习当堂所学内容,又要求学生扩大相关内容的阅读量,以扩大其知识面,提高其理解力。例如:
(1)Read the text for further understanding of it.
(2)Make a list of good and difficult things about being a basketball player.以上所述是初中英语阅读课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及学生实际情况应有所变化,切忌生搬硬套,同时要不断地推陈出新,有效地提高阅读课的教学效果。
二、阅读能力培养途径
阅读能力是一种综合性积极思维活动,它要求读者积极主动地从作者提供的书面材料去寻求理解的线索,是一种潜在的信息交流,它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手段;同时是培养学生接受信息能力的重要途径。要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阅读能力,教师应帮助学生逐渐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和策略。
(一)、加强口语训练,克服母语干扰。初级阶段很多学生读英语文章时都要把读的英文翻译成汉语才能理解并记住。这就是语言专家们所说的“刀枪不入”的“假读”。读完一篇文章后,面对老师的问题“What’s the passage about ?”用汉语学生都会回答,但继续要求“Please tell me in English.”,好多学生都张口结舌,基本说不出来。这就说明他们在读文章时,在脑海中把英语转化成了汉语。“母语干扰”造成了读英语,记汉语。因此在七年级入学后不久就要开始强化英语口语训练。口语在听说读写中是在大脑里产生语言刺激最强的办法。我在每节课前都安排有3分钟的Free-talking,全班轮流一天一人,说什么内容自定,随意发挥。The speaker说完后,教师针对其演讲向全班发问。这样就利用口语和大脑里的汉语做斗争,让汉语给英语让路,让英语进入大脑,训练并逐渐形成英语思维。
(二)、注重英语阅读习惯的培养。阅读习惯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阅读效率的高低,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提高阅读水平的重要因素。因此,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我们必须始终把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放在发展学生阅读能力的高度来认真对待。
1、教学生学会如何用眼。正确用眼的第一步是在阅读时,应该使眼球沿着书行活动,而不是眼球静止,靠转动头部来达到移动目光的目的。要做到正确用眼,还要注意在阅读时一个意群一个意群地读,而不能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地读。按意群阅读既能提高阅读速度,又能提高理解速度。要提高阅读速度,还需要保持眼睛与书本之间有一个适当的距离。一般来说,眼睛与书本的距离应保持在30厘米左右,这样才能既保证提高阅读速度又不致使眼睛太疲劳而导致理解力下降。
2、教学生避免指读。所谓指读就是指阅读时用手指、笔或尺子之类的东西指着字行,并随着眼球的转动而移动手指或其他指字物体。这种做法对于初学阅读的儿童可能会有帮助,但对于想尽快提高阅读能力的人是十分有害的。首先,这种做法会降低阅读速度。其次,这样做的结果往往使人把注意力集中到书页的字行上,而不是文章的思想内容上。为了避免“指读”,教师可提醒甚至强迫学生将习惯于指字的手或其他物品远离读物。
3、教学生不要声读(vocalization)。有的人喜欢在阅读时把所读的内容读出声来,也有的人虽然不发出声音,但他的喉部肌肉仍然是活动的。这两种习惯都会限制阅读速度。普通人的讲话速度,在正常情况下,是每分钟150个词左右,而阅读是250-300个单词。经过训练,阅读速度可达到400-500个单词,而最快的讲话速度不可能超过280个单词。这就是说,一般人的阅读速度是他朗读或讲话速度的两倍。
要克服声读的毛病,一开始可采取阅读时紧闭双唇,用牙齿咬住舌头或口里含点东西等办法。但最重要的还是从思想上认识声读的坏处,不断自觉地去克服这一毛病。
4、教学生克服复视(regression)。很多人在阅读时都有复视的习惯,尤其是读到难以理解的文章时,读完一个长句或是一段,都会回过头去再读一遍,以此来期望加强理解。在平时的观察中,我发现阅读能力差的学生往往过分依赖于复视来以求理解,因此养成这种不良的阅读习惯。在克服复视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强迫自己的目光始终从左向右移动。这样经过一段时间,就会逐渐改掉复视毛病。
5、教学生谨防心读(sub-vocalization)。心读是一种很难觉察到的不良阅读习惯。心读时身体的外部看不出动作,但是学生的内心始终自言自语。这是一种矫正起来比前几种都难的坏习惯。有意识地将阅读速度加快到超过最快的讲话速度,是克服心读的唯一有效的好方法。因此,限时阅读法对克服心读也有很大的帮助。
(三)、教会学生阅读的技巧和技能。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作为英语老师,我们的任务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英语”而不仅是“教学生英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英语阅读教学中 我们应首先教会学生阅读的技巧和方法。
1、阅读技巧包括:
(1)、掠读(skimming)即通过对文章标题和首尾句的阅读,对文章的内容结构有一个整体的印象,让学生在短时间内了解作者的意图或文章所要涉及的问题。
(2)、跳读(scanning)为获得特定的信息而进行的符号辩认的过程,让学生很快能抓住主旨句,并能对生词作出推测。
(3)、精读(close-reading)指学生在对全文有个整体印象的前提下所进行的深入细致的阅读,要求了解各段落的主要意思和文章的细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或观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当然,不同的阅读方式有不同的时间和速度限制,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定的阅读任务,但教师最终的任务是除了让学生理解阅读内容外,更主要的是要让学生通过阅读完成一定的交际任务,形成独到的个人观点。
2、阅读技能包括:
(1)、学会推测词义。英语阅读的最大障碍首先是词汇,而完全没有生词的阅读是不现实的,也不是挑战性的阅读。告诉学生一篇300字左右的文章出现几个生词是正常的。要学会根据上下文、词根、语境等推测词义。
(2)、学会整体阅读。很多学生阅读时总是逐词地读,且常伴有一些习惯动作:用手指、摆头等,这些都是速读的障碍。整体阅读是一种科学的阅读方法。它首先要求把所读的句子尽可能分成意义较完整的组群,目光要尽可能少地停顿,要从整体掌握句子的含义。如:It’s clear that the less we sleep the worse we perform in everyday life.我们可以把句子分成三部分来理解:It’s clear that/the less we sleep the worse we perform/ in everyday life.而不是一个词一个词的停顿阅读。
(3)、学会用英语思维。整体阅读的要义在于它既不是默读(心读)更不是朗读,而是通过目光在文本与大脑之间建立的直接联系,即英语思维。这是一个简捷快速的过程,阅读时要把母语抛在脑后,指导学生逐步确立英语思维的习惯,而非母语英语之间的翻译转换。我们教师要在阅读课上注重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
(四)、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发展他们跨文化交际的意识。《英语课程标准》在目的描述中特别强调:“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全的人生观。”那么我们该如何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呢?
1、讲解文化。
当教材中有涉及到具有文化特性的内容时,教师应加以解释、说明,这些内容往往是学生理解有困难的地方,有时还会引起理解上的偏差。这些讲解的针对性强,教学效果比较好。
2、比较文化。
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收集相关资料,将中西文化进行对比,让学生深入理解中西文化,培养文化意识,增强他们学英语的兴趣。比如:中国人用红色来形容青春少年甚至是太阳,英国人就没有这种文化传统,《红楼梦》中贾宝玉别号“怡红公子”译成英语就不是“red boy”而是“green boy”。另外,在英语中有一个表示“非常容易”的习语“a piece of cake”,在汉语里,表示同样意思的“小菜一碟”,而不是“一块蛋糕”。
3、推荐阅读。
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有效地增加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必须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教师可以有选择地向学生推荐一些英美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的优秀书刊。
4、组织讨论
讨论是学习外语的一种常用方法。它不仅能给学生提供集体活动的氛围,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能使其获取完整的文化背景知识。如在学习Christmas Day前,可以先组织学生讨论有关圣诞节的知识,这样一来,课文中与此相关的文化知识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5、体验文化
教师可以在初级阶段经常给学生播放英语卡通,使教学活动情景交融、声情并茂、寓教于乐。到了高年级还可开设调频广播英语节目,播放录音材料,营造英语学习气氛,把英语学习渗透到生活中,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首先积极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培养激发学生对英语阅读和获得信息的兴趣。然后,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正确科学的阅读方法并懂得如何根据阅读材料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阅读,达到有效的阅读目的。最后,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样,阅读能力便能逐步提高,从而提高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通过培养和提高其阅读能力,帮助学生成为有独立阅读能力的,适应社会发展的现代人。
参考书目:
1、Diane Lapp & James Flood 《成功英语阅读策略》
2、梁承锋 张丹《初中英语新课程教学法》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3、杭宝桐《中学英语教学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王虹光《图式理论对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交通高教研究
5、张文府《英语学习论》香港新世纪出版社
6、鲁子问《中学英语教育学》中国电力出版社
7、Mailyn Lewis How to Study Foreign Languages Palgrave
2.改革教学方法,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篇二
一、新课程改革下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的误区
1.学生不能自主探索阅读能力
语文教学的关键就是让学生找到自主学习的方法。新课程改革之后,在农村中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上,教师不能教授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大多是教师教授,学生学习,不能使学生掌握语文阅读的关键,语文课本本来就是让学生自主学习的辅助物,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应该起到积极引导的作用。当前部分教师过于强调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而忽视了放手让学生自主支配自己学习时间的重要性,在一定层面上剥夺了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丧失了对语文阅读的兴趣。
2.培养学生语文阅读能力不受重视
一直以来,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另一个误区就是教师并不重视培养学生语文阅读的能力,忽视了语文阅读的重要性,过于突出讲授课文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有些教师总是认为阅读课文远不如讲读课文重要,在讲课过程中,总是将讲读课文放在课程教学的第一位,这样学生就不能自主地完成学习知识的过程,对于知识的获取也不能得到检验,导致了阅读课文教学被大幅度地削减,甚至于忽略了实践阅读课文的过程,使学生处于被动的知识接收状态,过度依赖于教师的教授,其效果往往适得其反。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学生处于农村,本身对于语文阅读的能力就有所欠缺,很多课文的难度很大,久而久之,农村中小学生就丧失了对语文阅读的兴趣,产生了厌恶的情绪,这对于培养农村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很不利。
二、课程改革背景下培养农村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建议
1.营造朝气活力的农村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氛围
在现今的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课堂氛围的营造对于学生的影响很大,尤其是对于农村中小学生来说,受农村的条件限制,语文阅读课堂的温馨氛围显得尤为重要。一个积极、充满活力的课堂氛围,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更能够及时完成教学目标,提升教学效率,使学生在各方面都能够得到锻炼,如果语文课堂上的教学氛围过于沉闷,很容易导致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出现昏昏欲睡的情况,使得教师的教学任务不能及时完成,学生不能够掌握语文知识的重点,不能满足语文阅读练习的需要。尤其是在农村中小学语文课堂中,需要让学生处于兴奋状态,提升语文阅读的效率,而良好的语文课堂教学氛围就能够很好地起到督促学生学习的作用。而如何使语文教学课堂变得充满朝气、活力,就需要教师针对农村中小学生的自身特点制订适当的语文课堂阅读的计划。
2.增强学生语文阅读情境的增设
在农村学习条件不足的情况下,在语文教学课堂上适当地利用画面式、诵读式以及接触式、舞台式等情境方式来提升学生语文阅读的兴趣。一般来说,创设画面式的情境比诵读式的情境直观,需要教师课前准备,在语文教学中使用画面材料,将教学的背景以及其他的相关信息直观地展示给学生,积极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采用情境创设的策略,通过还原课文情境来加深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对农村中小学生来说,直观立体的情境教学法能够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语文阅读的真实内容,培养语文阅读的能力。
在新课程改革下,农村中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的学习至关重要,教学中出现的学生不能自主探索语文阅读,培养学生语文阅读能力不受重视等问题应该引起重视,并制定措施,营造朝气活力的课堂氛围,增强学生语文阅读情境的创设,拓展农村中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提升农村学生语文阅读的能力。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课堂的开设是培养农村中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关键。现阶段,农村中小学语文阅读对于培养学生学习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语文阅读是一门语言艺术,尤其是在新的课程改革政策下,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对学生未来掌握更好的文学素养至关重要。立足于当前课程改革的大背景,对课程改革下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培养上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旨在找到适应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农村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新方法。
3.改革教学方法,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篇三
关键词:小学生;阅读;兴趣;习惯;阅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000-01
语文阅读能力是小学期间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内容,语文阅读能力的获得也是学生继续学习其他科目的基础,没有良好的阅读能力,学生就不能在以后的学习中对课本和文字呈现的知识形成很好的理解,因此可以说,阅读能力的掌握和获得关系着小学生以后的学业进展。研究新的培养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方法,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初高中学业打下基础来讲是十分必要的。如何改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呢?我认为主要应体现在如下几点:
一、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学生不喜欢阅读,从根本上说,是对读物缺乏一定的了解。教师可以利用各种机会,给孩子们介绍一些有趣的课外书,增加孩子们对读书的渴望。如介绍一些童话故事,成语故事,天堂和地球等时,用生动的描述和“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式的停止,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欲望,让孩子对读书产生兴趣。另外,学校环境也是一种语言,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能激发教师和学生学习的愿望。如把班级分成一个小图书馆,推出“自理”的补充书,进一步规范图书角建设,实现对学生课外图书资源共享;充分利用教室的墙壁上展出的名言、古典诗歌,如“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等等。每一面墙都渗透着文化氛围,渗透浓浓的学习气息。要重视每周一节的课外阅读课程,并将其作为主要课程,使它成为一个综舍性的活动。为满足不同学生的课外阅读的需要,要准备很多阅读课的材料。因此,要重视对学校图书馆的充分利用,并通过闭路电视教学网络数据,从多种途径提供阅读素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此外,还要及时和家长沟通,让家长提高认识,为学生的课外阅读准备材料及家庭阅读氛围,激发学生课外阅读。
二、阅读中引导学生认真体会词语的表达效果
丁培忠先生曾这样讲过:“语文这种工具,不同于其他任何工具,它是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这种工具,你不用它便罢,只要一用它,必然要赋予它自己的思想、观点、倾向、感情。”这句话说明品味词语的重要性。品味词语的表达效果,如果看不到它身上作者的感情因素,语文味还是淡的,还是浅的。如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找春天》中有这样一句:“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作者为什么偏偏用了这个“探”字?“探”是一种主动的姿势,是带着好奇的心理的词语,“探头探脑”的顽皮和稚气含在其中。在作者的眼里,这哪里是小草啊,分明是一个睁着好奇眼睛的娃娃。不用说,“探”字有作者的情在里面啊!作者用喜爱的目光看,用欣赏的目光看,鲜嫩的小草也就有了灵性,有了表情。教学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师:这里的“探”字还可以换成哪几个字?
生1:可以换成“钻”字。
生2:可以换成“冒”字。
生3:可以换成”露”字。
师:相对于“钻”、“冒”、“露”这些字,“探”字好在哪里呢?
生:(几乎异口同声)“探”字更形象。
师:让我们来读读这句话,读出形象感来。
这样教学,不但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用词准确,还培养了学生热爱阅读、善于思考、学会推敲的习惯,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能力就提高了。
三、开展阅读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是语文兴趣与能力形成的土壤。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教师就应转变观念,变单一课堂教学为以课堂教学为主体,以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为辅助的“大语文”教育体系。我们要知道,每一个实践活动都是一剂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催化剂。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我经常开展“讲故事”、“读书会”、“展评读书笔记”、“剪贴册”、“手抄报”、“知识竞赛”、“查阅资料比赛”、“诗歌朗诵比赛”、“课本剧”、“演讲比赛”等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有效地检查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拓展学习文化的范围,扩大知识视野,增加文化知识,补充语文积累,给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让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推动课外阅读步步深入。
四、进行自主阅读训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爱上了语文,对语文知识就存在了极大的兴趣,其阅读能力提高的范围在于通过阅读进一步感受语文知识所蕴含的文化意义,这也是学生的精神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并不需要教师刻意地进行目标设定和学习计划布置,教师应做到的是引导学生深入到阅读的内容之中。要做到这点,就必须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采用学案教学的方法,通过对阅读的探究,实现学生的自主阅读。进行课外自主阅读训练也是较为有效的方法。学生们通过自主探究产生的阅读感受和观点,远比教参上给出的要多得多。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收获更多。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习惯,教师可以把每周的一节阅读课固定作为“课外阅读课”,阅读的内容由学生自主选择,甚至连讲解也不是由教师来进行,而是请三到五名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和赏析评论。这样安排课堂的目的是为了增强师生和学生之间的阅读爱好了解,并鼓励学生进行有营养的课外阅读,坚持两个月之后,学生就能够从阅读赏析中体会到精品文章的妙处,甚至能够将“一个月读一本书”列入语文学习计划中,良好的阅读习惯就此养成,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也就水到渠成了。
4.谈阅读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篇四
阅读是一种复杂的智能活动,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是读者对书面材料的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阅读的过程是读者视觉把文字反映到大脑,刺激大脑产生各个相应部分的兴奋和抑制取得意义,然后比较原有信息的意义贮存,进行综合处理,决定理解和记忆。因此,阅读是阅读者一系列的外在的和内在行为构成的总和。
阅读是学习之母,阅读乃教育之本,阅读能力是学习各门学科的基础能力,是一个人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前提条件,教育工作者应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起点,为中心,为归宿。学校的各科教师都是阅读教师,都负有指导学生阅读活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任务,要使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必须科学地提高学生对阅读能力的理性认识,必须学会运用多种形式的阅读方法。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教之以渔。”这很形象地说明了传授知识与指点方法、培养能力的关系,更强调了指点方法与培养能力的重要性,阅读能力是语文能力的基础,也是从事一切工作的基本功,中学阶段的阅读训练对青少年语言与思维的发展,知识和能力的构成,思想和性格的培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进入新世纪的今天,阅读是日新月异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的需要,是获取新的信息的必要手段,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了。
阅读能力是个多侧面、多层次的心理综合体,它主要包括阅读感知力、阅读理解力、阅读评价力、阅读创造力、阅读记忆力、阅读信息处理能力等。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明确各种阅读能力的要素,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阅读。
阅读感知力是读者对语言和言语的敏锐感知,它包括对汉字字形字音字义的感知,对汉语词语在语境中的意义和感情色彩的感知,对词语在意义上的联系以及语序上的变化的感知,对不同句型的表意色彩的感知,对修辞格式的隐喻意义的体会等。这种感知力带有直觉性,它来自于言语材料的大量积累。它伴随我们一个人的一生,需要我们不断感知,不断积累。
阅读理解力是一个人独立阅读能力的最基本的能力,它是在阅读感知的基础上,深入到字里行间去获取意义的能力,是对书面语言进行分析和综合的能力,它是阅读能力的主要层次,学生既要通过语言形式认识表达的内容,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又要认识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表情达意,体会表达的巧妙,我们阅读一篇文章,要在特定的语境中去理解,在具体的句段语境中去理解词语,在具体的段篇语境中去理解句子和段落,在社会生活、自然环境中去理解篇章。阅读理解力所涉及到的心理活动主要有概括、抽象、联想、开掘、归纳、梳理、组合、判断、推理、言语表述等。
阅读评价力是指对书面语言的审美能力,也就是运用正确的思想观点和合乎逻辑的方法来评判鉴赏作品的能力,这是阅读水平高低的标志,我们评价作品只能在理解和欣赏的基础上进行,有了正确的理解,才可能有正确的评价,在对作品进行具体的分析后,充分肯定正确的、深刻的、优秀的内容和形式,批判错误的、浮泛的、平庸的内容和形式,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今天,评价作品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必须坚持客观实际是检验作品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必须要有一定的政治修养和历史知识,以及相当的生活经验,才能更客观,更准确地去了解事物,分析作品,进而得出更符合实际的正确的结论。我们评价读物,要能说出自己独特的认识和评鉴,必须对读物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进行综合性的研究,才能对读物作出正确的评价,不能人云亦云,更不能就书论书,就文论文。阅读创造力,即是学生(读者)创造性阅读,这种阅读以形成读者自己的创见为目的,在创造性阅读中读者把所有的读物都视为一种参照系,他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提出自己的、与众不同的见解和观点上,在阅读中产生创意并不是神秘不可知、高深不可攀,它总是以读者的阅读理解、深刻的阅读研究为基础,阅读中的创意实质上就是要求读者要产生前人或他人未曾有过的观点或体验和自身前所未有的全新的体验。有研究认为:创造性阅读已经成为从事科学研究的一项最基础的能力,所以中学生应及早地了解和参与到创造性阅读活动中去。这是一种最高级的,充满了生命力和个性特征的阅读,也是一种最困难的阅读,也是学生最难提高的阅读能力。
阅读记忆力,指对书面语言的摄取和储存的能力,这是阅读质量和效果的最后检验,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要处理好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的辩证关系。一般来说,年龄越小,机械记忆的效果较好,年龄越大,意义记忆的效果较好。有调查发现,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二年级学生的逐字逐句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的实验结果是:在逐字逐句的记忆方面,小学一年级学生能记得72%,初中二年级学生能记得55%,高中二年级学生只记得17%;在意义记忆方面,小学一年级学生记得28 %,初中二年级学生记得45%,高中二年级学生能记得80%。因此作为不同年级阶段的学生,应尽力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在人生的黄金时代,辩证运用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精读细读,博览群书,定期背诵,反复记熟,掌握更多的、有用的文化科学知识,为祖国、为人民作出更大的贡献。
阅读信息处理能力,指读者从读物中了解信息、汲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这种阅读能力在当今社会学生必须了解和掌握,现实社会是一个信息丰富的社会,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时代,信息无处不在,我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增多,信息的广泛公用性特点越来越明显。学生的信息素养应具备能运用信息工具,能获取信息,能处理信息,能生成信息,能处理创造信息,能发挥信息的效益,能进行信息免疫。
要使学生具有较高的独立阅读能力,必须依赖于适宜的阅读教学内容,作为语文老师,必须认识和明确阅读教学内容,阅读教学内容大致涉及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经典名篇:经典名篇就是从古今中外文化典籍选出来的世界和民族优秀的文化和文学作品,学生学习这些经典名篇的主要任务是沉浸于这些诗文,对诗文加以内化,并且要注意记诵和积累,让这些经典名篇成为自己文化素养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学习这些经典名篇,学生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二是言语经验:在语文教材中,有些文章是作为运用语言表情达意的成功范例而编选出来的,这些文章或作品,都是作者运用社会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情感、态度、主张的“言语作品”,这些言语作品以活生生的状态告诉学生:他的写作意图是什么,他是如何选择材料的,如何组织篇章的,以至于如何选词造句等等。我们老师在使用这些范文时,要注意寻求它在哪些方面发挥了“范文”的作用,要研究这些成功的个人言语经验如何凝聚了丰富而又独特的人文体验,具有哪些普遍适用的言语规律。
三是读解方法:叶圣陶先生十分重视语文教学应当历练学生读书方法的功能,他不止一次说过:“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从青年现在或将来需要读的同类的书中举出来的例子。”“从语文教本入手,目的都是阅读种种的书。”“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知识不能凭空得到,习惯不能凭空养成,必须有所凭借,那凭借就是国文教本。”《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中,也多次提出学生要“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阅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在学校语文教育中最基本、最具有普遍适用性的读书方法有以下几种:
1、朗读和默读
朗读,也叫诵读,这是一个将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言语的过程,朗读把“目视”与“口读”结合起来,听读并举,声情并茂,有利于理解、体验和记忆,便于培养语感了,朗读可以分宣读、美读、吟读几类。
默读是不出声的目视,文字符号通过视觉直接反映到大脑,为大脑提供思维材料,默读的视觉广度大,阅读速度快,默读可以重复看、反复看,有助于理解,由于默读时默默无声,更利于思考,这是中学生或成人常用的阅读方法。教师要重视训练,学生要多练习。
2、精读与略读
精读是为了达到对读物的充分理解的一种读书法,精读的对象往往是自己在学习和工作中比较重要的书文,学生对教科书都应精读。精读时应逐字逐句、逐段逐节地仔细推敲,精读既可以用朗读方式,也可以用默读方式,一般以默读为多。
略读是一种不求精细理解的读书法,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略读并不是“随便翻翻”。
3、速读
速读是读者在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情况下,以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为目的的一种积极的、富有创造性的阅读,当代信息密集,事务纷繁,速读是常用的方法,实质上默读和略读已涉及到了速度,它要求读者要讲究科学的眼停和眼动,及时变换视线,扩大视角广度,速读主要有浏览和跳读两种方法。
四是语言文化知识:语言文化知识是指在教科书中出现的讲述语言的和修辞的知识,介绍作家和作品的常识,说明某种文化的或科学的现象,还有给学生提供的有关听、说、读、言语活动的方法,学生阅读这些 语言文化知识的目的,不在于学习它们的表达形式,而在于了解它们所说明的内容,在于增长学生的文化科学知识,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孟子.尽心上》中说:“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文中的这一个“引”字,说得很好,在明确阅读能力的理论认识基础上,指导学生阅读方法,就应在这个“引”字上多下功夫。要培养新世纪的创造型人才,就要抛弃知识上的硬灌,要提供更多的阅读方法,并鼓励他们勇于实践,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1、文字符号教读法:法国著名思想家布丰说:“读书不做记号等于不读。”我国教育家徐特立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这两句话中的“做记号”、“动笔墨”,就是圈点批画的意思,这就是指阅读中的文字批注法。在这一阅读方法上,伟大导师列宁、毛泽东为我们作出了学习的榜样。列宁是博览群书的革命家,他读书时非常喜欢在书页空白处随手写下丰富多彩的评论,注释和心得体会。毛泽东同志多年来养成一种读书习惯,就是手中无笔不读书。他每读一本书都要在重要的地方画上各种符号,在北京丰泽园的图书室里,他圈点批画过的书就有一万三千余册。在阅读时认真作符号,写批注,可以促使自己在读书时开动脑筋,记下某些感受,记录某些思想火花,这是一种卓有成效的读书方法。
在语文常规教学中,指导学生常用的批注符号是:用“----”画出课文中的生字难词,用“﹏﹏”勾出文中典型句子,用“„„„”指出表示文眼的词语,用“△△△”表明文章中的重点语段。用“?”表示课文中发现的疑难问题等。至于在各种文体的课文中如何更好运用文字符号批注法,就有待每个人去总结、去创新。
这种阅读方法是中小学学生常用的阅读方法,它有利于学生阅读感知力和阅读理解力的培养,中小学教师应注重学生这种阅读方法的培养和训练。
2、抓住“文眼”精读法:戏有戏眼,文有文眼。戏眼是一出戏里最精采的场面,是一出戏中最吸引人的地方;文眼是课文的窗户,正象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样,打开这扇窗户就窥见全课,带起对全课的理解,更好把握全文的中心。这种阅读方法有利于学生阅读理解力和评价力的培养。例如:朱自清先生的《绿》写于1924年,这时正是北伐战争前夕,五四运动给作者带来的激情尚未消失。作者紧紧抓住梅雨潭的“绿”来做文章,抒发自己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激情。学生抓住文眼“绿”,就能更好理解全文。该文开头的一句:“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就是全文的文眼。这寥寥几个字,落笔点题,感情倾泻而出,不可抑制。文中紧接着写“梅雨瀑”,实际上紧扣“惊诧”而写。远景可惊诧,近景可惊诧。瀑流“水花”给人的兴趣,更可惊诧。直到后来详写“梅雨潭”,才明确先写“梅雨瀑”是用来作陪衬,以显示“梅雨潭的绿”尤其令人惊诧。这就抒发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狂喜之情,非常鲜明地实现了文章的主题。在阅读能力的培养中,就要善于引导学生把握这统摄全篇的“文眼”,剖析“片言”与“众辞”的依存关系,从而深刻领会文章的主旨和作者构思的匠心,从而在思想上受到启迪,感情上受到陶冶,艺术上得到鉴赏。抓住“文眼”,举纲张目,既是精讲的主要途径,又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
3、巧妙设疑导读法: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应在“导”字上狠下功夫。“导”,就是引导,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运用富于启发性的好方法进行恰如其分的指点引领。杜甫有诗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在阅读教学中,先引领学生登上“山岳”之顶,居高临下,鸟瞰全局,再引导他们下“山”寻异探胜,仔细观赏。这样,使学生们可在鸟瞰时知其全貌,壮观其伟;观赏时可晓其微妙,惊其鬼斧神工。这样的阅读,才能有目的、有重点、有方法;才能从整体到局部,又从局部到整体。这种方法有利于阅读创造力的培养,如何在“导”中开启学生的才智和能力呢?巧妙的多方设疑,“一石投水”的阅读指导,往往会取得“推波助澜”的良好效果。
4、多作比较细读法:所谓比较,就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同类事物辨别异同或高下。“比”,就是熟悉事物、分析事物、认识事物的好方法。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比较细读法,它利于学生阅读评价力和阅读创造力的培养。这种方法就是用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对比观察、综合分析的手段,达到启发思维,加深理解、巩固记忆、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目的。例如西汉贾谊写的《过秦论》、晚唐杜牧写的《阿房宫赋》和北宋苏洵写的《六国论》,选用的都是战国后期秦国的有关历史史实,都是用借古喻今的手法,都是联系作者当时的客观社会实际,抒发作者的独到见解。但各课的写作目的不同,论证手法各异,因而各具特点。从历史上看,我国明代杰出的医药家李时珍,他在行医、读书时,就较多采用了比较细读法。因此,他发现了前人没有发现的问题,纠正了前人的错误,编写了宏篇巨著――《本草纲目》。总之比较细读法是提高阅读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5、不求甚解速读法: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重视读书学习。他在《五柳先生传》一文中写道:“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其意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是不求甚解为好。同时,它也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因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陶渊明认为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之时,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图书出版量成倍增长,读书要都“求甚解”,一辈子能读几本书?对于应该泛读的一些书就采取“不求甚解”的速读法,做到广泛博览,开拓视野,专攻某项知识学问打下雄厚的基础。
6、著名篇段熟读法:新语文大纲中要求“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其附录二中要求背诵20篇古文,50首诗词曲,这无疑是对学生现实而较高的阅读能力的期望。根据某国心理学家的研究,记忆有三种类型: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我们语文教学中,主要强调长时记忆,即大脑某些神经反反复复地接受刺激而连续兴奋,相互之间的联系变得很牢固,一旦出现指令,所载的信息立即可以输出。熟读,就是在初步理解文章的基础上,用朗读和默记的方法反复熟悉课文,逐步加深理解,直到能够背诵,能够牢记心中,这是前人学习的有效方法,古人说得好“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意思是说,读得多了,熟了,就能增强语感,逐步理解文章内容,掌握知识的有关规律。这种方法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记忆力。
5.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方法 篇五
激发兴趣,以“疑”导读。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讲:“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数学阅读的兴趣。就是带着问题读,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数学课本上的概念、规律等语言简练、叙述严谨,对学生来讲比较枯燥,不易理解。老师在提出读的要求之前,要先让学生明白什么原因读,要解决什么问题。学生只有明白了读的原因后,才会带着问题去读,有意识地在读的过程中寻找问题的答案,而不是盲目地莫名其妙地读书。只有老师经常这样训练,学生才能慢慢地形成“在读的过程中思考”的良好习惯,而不致于常常机械地朗读。例如:教学 “厘米、分米”时,老师可以在课堂教学结束阶段,编写小华的一天,小华早上从2厘米的床上起来,穿上15分米长的上衣,和9厘米长的裤子。又穿上20厘米长的鞋子,拿出5毫米长的牙膏,挤出1厘米长的牙膏,拿着15分米长的牙刷在刷牙.。让学生通过阅读发现错误,能及时加深对“厘米、分米”的感知。另外,在教室里张贴著名数学家探索数学规律中所发展的有趣事迹或趣味数学谜等,也不失为激励学生主动去阅读的一种好方法。
手脑并用, 以“动”带读。
6.小学数学教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篇六
黑河市第六小学 吴雪莲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对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就显得愈加重要。但是在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往往忽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造成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阅读能力普遍较低。本文主要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进行阐述,为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和课堂效率提供可行性的建议。
对于小学生来说,书读的越多其思维就会活跃,对问题的思考就会越清晰,有效的数学阅读会不断地扩大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对于数学知识的分析以及推理能力就会不断的提高,同时还不断的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是体现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其不仅可以促进小学生数学语言水平和认知能力的发展,还可以促进学探究能力以及自学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因此,小学数学老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不断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1.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让学生认识到数学阅读的必要性
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中,老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在实际的解题过程和相互交流中认识到数学阅读的重要性,充分利用读题和解题的过程对学生进行引导。例如在进行长方体表面积的讲解时,首先让学生通过对长方体模型的研究和探表面积的讲解时,首先让学生通过对长方体模型的研究和探讨得出其表面积的计算公式,然后让学生通过习题进行练习:长方体石凳的长是 36 厘米,宽是 28 厘米,高是25 厘米,计算它的表面积。学生在掌握了其表面积公式之后,很快就完成计算。然后进行另一个题目的计算:一个无盖的正方体鱼缸,其棱长是 80 厘米,那么做这样 3 个鱼缸至少要用多少玻璃。学生在进行独立解分析,最后得出学生计算错误的主要原因就是没有认真审题。题之后,然后教师进行讲评,存在一部分学生计算错误。老师要引导学生对题目进行这样学生就会在潜意识里形成一个惯性的思维,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对题目进行仔细的阅读,让学生意识到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
2.激发学生对数学的阅读兴趣 数学阅读兴趣的激发可以帮助在进行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更加具有主动性和自觉性。
(1)积极创设阅读情境
在小学数学的教材中具有极为丰富的学习内容,不仅有精炼的文字语言的描述和有趣的数学符号,还有一部分方程以及求最大公因数和圆周率等十分有趣的数学题,同时教材中的“说一说”以及“比一比”和“你知道吗”等环节中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讲都是很新奇的,老师可以充分的利用教材中的这些有趣的内容进行阅读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的阅读兴趣。如在进行圆讲解时,可以让学生搜集日程生活中和“圆”有关的实物,引发学生迫切认识圆的心理,激发其对数学知识的阅读。
(2)加强示范阅读和实践活动老师在数学教学中进行有关材料的示范阅读时,要利用自己情感经验去引导学生,利用活泼的数学语言以及形象的手势和生动的表情调动学生对数学的认知。这样就能树立学生良好的阅读形象,引导学生在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科学合理的安排数学综合实践,让学生在讲述数学家的故事以及猜数学谜语和做数学游戏等活动中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然后利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最大限度上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3.加强对学生的数学阅读训练
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主要就是在进行练习的过程中不断的得到强化。(1)在对数学教材的阅读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在小学数学的教材学习中,老师要引导学生读出教材和题目中关键的词字句以及未知数,这样学生就能找出教材以及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和关键点,集中的解决问题。尤其是在进行几何图形的阅读时,要引导学生对图形的性质以及特点进行分析,并读懂图形语言和图形关系,在弄清图形本质的情况下进行题目的解答
(2)在习题练习中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在进行数学练习时,要引导学生对题目进行仔细的阅读,找出已知数以及未知数,弄清两者之间的关系,找出解题的突破口,同时要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题思路和方法的确定。(3)在对知识进行总结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在每一个单元和章节学习完成后,要引导学生对教材进行全面的阅读,然后让学生进行知识的总结和概括,形成自己的数学知识网络和阅读方法,这样就能促进学生不断的进行数学知识的阅读,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7.改革教学方法,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篇七
阅读, 就是以书面材料为对象、以信息获取为目的的过程。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是当代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大课题。但是, 应该怎样做才能达到此目的呢?南宋诗人陆游说得好:“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一语道破了实践的重要性。这里所说的实践, 也就是要让学生自己去阅读。人的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转化为能力, 学生的阅读能力, 也只有在学生的自身阅读实践中才能逐步形成。以前的初、高中教材, 课文分为讲读课文 (占总数的43%) , 课内、课外自读课文 (占总数的57%) ;而现行新编的高中教材必修部分讲读课文与自读课文的比例各占50%, 选修部分有大量的阅读材料供学生阅读, 另外还有一些推介书目。新、旧版本教材的共同点就在于:要求学生自读的课文, 内容多、所占比例大。这正是为了给学生的自读实践提供一个广阔的天地, 为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创造充裕的条件。然而, 不少语文教师却无视教材的这一结构, 对自读课文均一课不漏地细细讲授, 他们没有意识到正是这种善意的辛劳与过多的讲授, 挤掉了学生自读实践的机会, 削弱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与提高。要想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就必须根据讲读课文与自读课文的内容、特点、要求作详略讲授的处理, 按照先由教师“牵着走”, 再由教师“扶着走”, 最后让学生“放开胆子自己试着走”的教学过程, 循环往复, 使学生养成较强的阅读能力, 以达到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二、整体感知与局部品读相结合
学习语文, 既要广泛涉猎, 又要精读细研。现代阅读教学论研究专家刘守立先生曾指出:“阅读心理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认识的心理活动的过程, 即浏览语言文字、形成整体印象, 然后揣摩文章的谋篇布局, 遣词造句, 最后再回到文章整体上去, 获得发展了的整体印象。”这段话说明了语文阅读教学首先必须有一个整体感知的过程,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再学习文章的语言, 进一步理解课文, 对课文进行局部品读, 最后上升到对整篇课文的把握和领悟。这样, 也就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 即“整体———部分——整体”这样一个认识过程。比如我们阅读《红楼梦》这部小说, 首先必须弄清楚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关系, 进而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典型环境, 然后才有可能读懂、乃至研究《红楼梦》。
品读文章, 是一种较为高级的阅读, 即边读边细细品味, 揣摩作品的意境、文笔, 分析语言运用, 理解词语, 体味语境, 形成语感。有时可以通过比较对照, 想象、联想, 朗读、诵读等方法加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提高鉴赏文章的能力, 达到“积累、感悟、熏陶”的目的。
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能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直接关系到一个人学识的高低、事业的成败。良好的阅读习惯既包括读书态度方面的, 又包括读书技巧方面的。从目前中学生的现状来看, 最重要的是持之以恒。
“持之以恒”, 就是要有恒心, 有毅力。热爱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成功的第一块基石。然而, 中学生年纪较小, 情绪波动较大, 对阅读实践的热爱往往不能持久, 兴趣常常不能稳固。“持之以恒”, 一要始终对自读实践保持浓厚的兴趣, 始终坚持聚精会神地阅读;二要坚持利用工具书, 以此析疑解惑, 使获得的知识准确、清晰而牢靠;三要坚持写读书笔记或读书批注。
四、着力于抓好“三步阅读式”教学
古有“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的道理。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培养, 阅读能力应首屈一指。因为通过阅读容易使认字识词、分析归纳、推理判断、联想认识、欣赏鉴别等一系列活动过程融为一体, 所以听说读写都要以阅读为基础。实施三步阅读式教学, 能使学生循序渐进, 获得知识和技巧。
第一步是课前预习阅读。它是一种感性认识过程, 不仅因为通过预习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实际, 确定教的起点和进度, 收到有的放矢的效果, 更重要的是通过预习能使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如阅读鲁迅先生的《故乡》一文, 预习时初步掌握线索 (以“我”回故乡的见闻为线索组织材料) , 结构 (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 , 两个人物形象 (闰土、杨二嫂前后变化及造成的原因是什么) , 再通过课堂点拨、置疑, 对文章的理解便迎刃而解了。叶圣陶先生把课前阅读誉为“训练阅读的重要阶段”, 如果少了这一步, 光靠老师照本宣科包讲到底, 会导致学生昏昏欲睡, 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第二步是课堂阅读。它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这一步, 教师应了解学生预习得怎样, 可抽读中、差生, 即可得出预习效果, 然后让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可导读讲解, 点拨启发。
第三步是课后阅读。这一步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除让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外, 我们还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师生都要接受双向检验。古代鲁班学艺时, 师傅并不教他如何做, 而是先让他练好推、刨、砍的基本功后, 点拨要领, 然后让他拆去一幢宫殿模型, 再让他把宫殿复原。孟子云:“大匠予人规矩, 不予巧。”可见, 要培养学生四种能力, 关键在于阅读“练”。
三步阅读教学法, 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能力, 更重要的是把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位置摆正了。其效果是调动了学生的思维, 增强了四种能力的培养。
古语曰:“授人以鱼, 供一餐之用;授人以渔, 则享用不尽。”因此, 我们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 只要提高认识, 转变观念, 并授之以法, 使之养成良好的习惯, 就一定能收到“师逸而功倍”的最佳效果。
8.改革教学方法,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篇八
首先,要从“人的培养”的高度来认识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的意义。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改变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的现状,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求理解,自己品悟,这才能谈得上养成自能读书的习惯。其次,要建立阅读教学常规,规范学生阅读行为。本人就是规定本班学生每个学期开学前通读新的语文课本,完成规定的寒暑假作业;又规定学生阅读一篇文章要做到浏览、略读、精读如此三遍,并始终如一地坚持执行,使学生形成了习惯。另外,还应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时间加强课外阅读。可由教师指定读书篇目,也可由学生自由选择有益的书阅读。
二、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作为一个教学环节参与到阅读教学之中,抓好“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
我们应该相信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把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作为一个教学环节参与到阅读教学之中,抓好“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抓好了“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无疑对优化学生的思维结构,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阅读能力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首先,要通过粗读课文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只有把作者的思路弄清楚了,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也要从作者的思路入手,弄清作者运用了哪些主要材料,初步了解作者有些什么表达意图。
其次,要通过阅读课文初步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每篇文章都可以说是作者情感的结晶,无论它是以抒情为主,还是以写景或叙事为主,都或多或少地渗透着作者的情感因素,具有一定程度的感染力量。最后,要通过读课文了解文章的框架。框架是文章思想内容结构的外在表现形式,把握住文章的框架就可以说是从整体上把握住了文章的基本面貌。
三、认清启发式这种教学指导思想,精心设计一两个中心提问,优化语文阅读教学结构。
一位美国教学法专家说过:“教师教学效率的高下,大部分可以从他们所提出的问题的性质和发问的方法来考查。因此,教师必须清醒地认清启发式这种教学指导思想,精心设计一两个能带动整篇课文阅读的中心提问,以强化学生深入思考,深入地领会课文的特点、重点和难点,从而优化语文阅读教学结构。
阅读理解一篇课文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一篇课文可提的问题是很多的,即使是一篇短文,除思想内容外,仅就语文基础知识而言就有“字、词、句、段、篇、语、修、逻、文”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使一篇课文成为一个矛盾的统一体。我们只有抓住主要矛盾才能突破课文,其他的次要矛盾也才会迎刃而解。以课文的主要矛盾为切入口设计一两个中心提问,往往能带动整篇课文的阅读理解。
设置一两个中心提问可以牵动整个课堂教学,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目前许多中学语文教师沿用的从时代背景、作者介绍到划分段落、逐段讲析然后归纳中心思想、写作特色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使课堂气氛死气沉沉,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和思维发展,也容易造成教学目标过于分散而不明确。如果教师能够设计一两个关键问题就可以打破这种模式,引出课堂教学的高潮,激起热烈的课堂气氛,使课堂教学节奏不再是平淡无奇,而是起伏有致,生机勃勃。这无疑会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也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例如教学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一文,教师只要抓住一个中心提问“济南的冬天总体上有什么特点”,并指导学生通过阅读了解到济南的冬天的特点就是“温晴”,那么,进而了解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描写济南的冬天的特点,那就不是一个那么棘手的问题了。
9.培养小学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方法 篇九
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学习、理解和运用,就是 在一个个的情境中进行的。因此,浓郁的阅读情境可以使学生入情入境,更有兴趣去领悟作者的意图故事人人都爱听。教师还可恰当的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从视、听等方面给学生感官以多重刺激,创设有趣的课堂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乐中学,趣中获”。使学生在细细的听、看中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也会被老师美的情感、语调和生动的画面所陶醉了。孩子们其实是很善于模仿的,老师的范读无形中为孩子们树立了榜样。这时他们也显得跃跃欲试了,这时老师再因势利导,让学生试读。学生反复吟读最终领悟到课文的意境,感受到美的愉悦,自然也就培养了阅读的兴趣。
二、借用课文激发阅读欲望
小学语文教材中课文的体裁是多样化的。低中年级主要以童话、寓言、故事、诗歌为主,高年级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一定量的应用文和适量的科普文。在阅读教学时,可适当扩展阅读同一体裁的文章,使学生掌握不同文体的阅读方法,对不同文体产生阅读兴趣。如教学《小木偶的故事》一课后,我推荐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选》等。这样学生会被兴趣推动,纷纷积极参与阅读,在读中感受魅力和灿烂文化艺术所在。实践证明,只有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学生才会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三、组织课堂游戏,培养阅读兴趣
小学生活泼好动、喜爱表演。在中年级教学童话一类性质的课文,可以让学生扮演成文中的角色进行分角色表演,或让学生排演课本剧等方式,在编一编、演一演的过程中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又能使学生有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从而达到享受阅读的乐趣。
四、开展课间活动,培养阅读的兴趣
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我们开展朗读比赛、办读书剪贴报、手抄报,开展读书会、讲故事比赛、读歌朗诵会,展示优秀读书笔记知识竞赛等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课间活动,能有效地检查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让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热情,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从而让学生自觉进行课内外阅读。
五、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古人云:“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因此,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掌握良好的读书方法,养成良好阅读习惯也尤为重要。教师要培养学生认真阅读的习惯。阅读是一个处理信息的极其复杂的心理过程,有效的阅读要求小学生不仅用眼睛看,而且用心“看”,用嘴“看”、用手“看”。特别是对课文以及一些有启迪的好作品,不能走马观花,需用心体会,圈点批注,认真思索。教师要培养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的习惯。阅读方法一般包括初读、品读。
10.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篇十
作者:漳州市龙师附小 施婧 发表时间:2011-10-11 9:37:54 访问次数:1287
新课程十分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也就是要打破传统的以讲授、灌输为主,过份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阅读教学方式,通过营造课堂氛围、创设情境等条件,指导学生掌握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等探究方式,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勤于探究、懂得探究的能力。
一、民主对话,平等交流
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的前提条件。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需要教师大胆地放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中能够轻松、和谐、主动地学习。具体地讲,教师与学生要真正建立起爱生尊师、民主平等、心理相容、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为学生创造开放、宽松、积极的学习气氛,能给予学生具有安全感的、愉快的、和谐的感受。只有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的探究性思维才会被激发出来。
如在教学《乌鸦喝水》一课时,我向学生提出乌鸦怎样才能喝到水的问题。我不急于展示答案,而是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提议将瓶子推倒,水流出来就可以喝到了。马上有学生提出异议,认为这样太浪费水了,课文中有一句“瓶子里的水不多。”又有同学提出用吸管,对于这种童话式的想像方法教师不能简单地用“荒唐”两个字来否定,因为这样的思维方式与学生的年龄是一致的。很快有学生提出看法,认为现场没有吸管,或者乌鸦不会用吸管。这样,通过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平等对话,让学生来探究这个问题,使学生学会思考问题、论证问题,养成探究问题的习惯。
二、创设情境,引导探究
情境是一种特殊的学习情景,创设良好的情境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必要条件。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感悟、建构并丰富学习经验。教育家赞可夫认为:“教学中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才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创设导语情境、问题情境、争论情境等,帮助学生理解、内化学习内容,使他们在原有的认知结构上进行有效探究和意义建构,推动学生从被动学习变成主动探究。
1、创设导语情境,培养学生探究情感。导课是整个教学的前奏、序曲,要在学生心里形成良好的心里定势,为整堂课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上课时,教师用精彩的导语创设情境,学生积极性纷纷被调动起来了,萌发了探究的兴趣,为下面学习课文内容作好了铺垫。教师要把课堂变成一个生活中的缩影,通过导语设置,还原生活,让课堂显示出活力,引导学生学会探究生活,在生活中学会探究。
2、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探究欲望。教学要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就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设计一些活动、表演、游戏、剪纸、现场辩论、听故事复述、看投影片、看录像带等情境。但必须做到所设计的情境要符合力求生动有趣,能引导他们的情感。力求提高他们辨别是与非,美与丑,善与恶的审美能力。如果情境复杂可以分步演示,分步讲述。
3、创设争论情境,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培养他们大胆的探索和批评精神。古人云:“学贵有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疑是争论的起点,有了疑而又能独立思考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才有了敢于争论的思想基础。教师对学生的质疑要提倡、鼓励,使学生逐步做到敢说、爱说,甚至提出跟教师不同的想法。如在《小蝌蚪找妈妈》的教学中,我提问:“你认为乌龟和鲤鱼谁说得对?”。课堂很快形成了几种不同的观点,我没有简单评判对错,而是让学生就该问题展开讨论,鼓励相互质疑、相互辩驳,在辩论过程中找出各自的问题所在,最后老师才明确“乌龟和鲤鱼讲的都是片面的”。
三、尊重个性,自主探究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独特感受、独特理解,指出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鼓励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就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中华民族优秀教育文化中的精髓,在现代的教育模式下被赋予了新的意义。这里的“因材”有两层含义,一是因“教材”施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探究性学习资源,需要教师在备课中认真钻研教材,潜心挖掘探究资源,精心设计探究性内容,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时要根据不同类型的文章、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探究性、创造性感受、理解、评价、鉴赏文本。首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一篇课文有多种读法,也很有可能出现多种意义。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成为学生展现个性、表现个性、培养个性和塑造个性的过程。如教学古诗词的时候,可以通过看图,展示学生的不同的观察能力;可以通过品词析句,展示不同的理解能力;可以凭借想像,展示思维的个性;可以让学生自己布置作业,展示设计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的个性。让语文教育真正实现“一人一特色、一生一个性”的理想的个性化教育理念。二是因“学生”施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教学方法选择要因人而异。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让每个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都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阅读教学中既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差异,又要考虑整体能力的发展。因为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气质和生活经验都不一样,即使阅读同一文本,也会有各自不同的感受和体会,形成各自不同的见解,进而产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个性化理解。决定了不同的学生对同样学习任务的学习速度和所需要的帮助不同。新课程尤其强调要从学生的个别差异出发,努力实现学生学习的个性化和教师指导的针对性。如在教《小松鼠找花生》(一年级上册)之前,教师有必要对学生的情况作一个全面、准确的了解,因材施教。任教的班级学生情况各异,对于一部分有着丰富的耕作生活体验的农村的学生来讲,他们亲眼见过花生长在根部,甚至种过花生,对他们讲授花生长在哪里显然没有太大的意义。而对于城市的老师和学生而言,像小松鼠一样以为花生长在枝干上,他们有着小松鼠同样的困惑,教师的详细讲解也未必能够准确的理解和把握,因为他们缺乏农村的生活体验。我曾经尝试让农村学生来当小老师,由小老师来讲解提出“花生长在哪里”的问题给大家共同探究,最后由小老师讲解花生的种植知识和过程,这样既增强了农村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又通过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使学生能够准确地理解。之后,有针对个别探究欲望特别强的学生提出的“怎样种花生,能不能自己种”的问题,小老师带领全班学生在学校实践小花圃里种上花生,慢慢观察花生的成长变化,直到植物的根部长出花生。这样,既使学生对《小松鼠找花生》一课有着特别深刻的印象,有获得了真实的种植花生的知识和体验。整个教学过程,教师不要用惟一的标准来禁锢学生思维,而是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要尊重了学生的不同程度的理解和认识,让学生都能通过教师的引导,敢于探究,学会探究,完善探究。
四、学会交流,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是在自主探究基础上形成的更高层次的探究。通过优化小组合作,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学会交流。如在《小伙伴》一课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互助精神,把合作、互助的精神表现出来,我精心安排,把《小伙伴》编成一个话剧剧本,请几个学生分别扮演“维加”、“玛莎”、“安娜”、“安东”,一位同学当报幕员,讲述春游发生的一个故事。小伙伴在吃午饭的时候发现“玛莎”不小心在路上把面包和矿泉水丢了,没东西吃了你说怎么办呢?几个小伙伴演员上场,有批评讽刺、有责备同情,但都不能真正帮助“玛莎”。最后,“安东”二话没说,把自己的黄油面包掰成两半,把大的放在了“玛莎”手中。“玛莎”热泪盈眶,非常感动,话剧呈现出高潮,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堂课的设计在表演前需要小演员门的排练合作,表演的时候又是突出合作互助的主题,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学会互助合作。通过学生的互助合作,使学生的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主动讨论的意识更加强烈,使学生的探究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总之,教师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树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通过营造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创设导语、新课程十分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也就是要打破传统的以讲授、灌输为主,过份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阅读教学方式,通过营造课堂氛围、创设情境等条件,指导学生掌握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等探究方式,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勤于探究、懂得探究的能力。
一、民主对话,平等交流
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的前提条件。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需要教师大胆地放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中能够轻松、和谐、主动地学习。具体地讲,教师与学生要真正建立起爱生尊师、民主平等、心理相容、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为学生创造开放、宽松、积极的学习气氛,能给予学生具有安全感的、愉快的、和谐的感受。只有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的探究性思维才会被激发出来。
如在教学《乌鸦喝水》一课时,我向学生提出乌鸦怎样才能喝到水的问题。我不急于展示答案,而是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提议将瓶子推倒,水流出来就可以喝到了。马上有学生提出异议,认为这样太浪费水了,课文中有一句“瓶子里的水不多。”又有同学提出用吸管,对于这种童话式的想像方法教师不能简单地用“荒唐”两个字来否定,因为这样的思维方式与学生的年龄是一致的。很快有学生提出看法,认为现场没有吸管,或者乌鸦不会用吸管。这样,通过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平等对话,让学生来探究这个问题,使学生学会思考问题、论证问题,养成探究问题的习惯。
二、创设情境,引导探究
情境是一种特殊的学习情景,创设良好的情境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必要条件。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感悟、建构并丰富学习经验。教育家赞可夫认为:“教学中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才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创设导语情境、问题情境、争论情境等,帮助学生理解、内化学习内容,使他们在原有的认知结构上进行有效探究和意义建构,推动学生从被动学习变成主动探究。
1、创设导语情境,培养学生探究情感。导课是整个教学的前奏、序曲,要在学生心里形成良好的心里定势,为整堂课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上课时,教师用精彩的导语创设情境,学生积极性纷纷被调动起来了,萌发了探究的兴趣,为下面学习课文内容作好了铺垫。教师要把课堂变成一个生活中的缩影,通过导语设置,还原生活,让课堂显示出活力,引导学生学会探究生活,在生活中学会探究。
2、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探究欲望。教学要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就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设计一些活动、表演、游戏、剪纸、现场辩论、听故事复述、看投影片、看录像带等情境。但必须做到所设计的情境要符合力求生动有趣,能引导他们的情感。力求提高他们辨别是与非,美与丑,善与恶的审美能力。如果情境复杂可以分步演示,分步讲述。
3、创设争论情境,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培养他们大胆的探索和批评精神。古人云:“学贵有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疑是争论的起点,有了疑而又能独立思考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才有了敢于争论的思想基础。教师对学生的质疑要提倡、鼓励,使学生逐步做到敢说、爱说,甚至提出跟教师不同的想法。如在《小蝌蚪找妈妈》的教学中,我提问:“你认为乌龟和鲤鱼谁说得对?”。课堂很快形成了几种不同的观点,我没有简单评判对错,而是让学生就该问题展开讨论,鼓励相互质疑、相互辩驳,在辩论过程中找出各自的问题所在,最后老师才明确“乌龟和鲤鱼讲的都是片面的”。
三、尊重个性,自主探究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独特感受、独特理解,指出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鼓励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就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中华民族优秀教育文化中的精髓,在现代的教育模式下被赋予了新的意义。这里的“因材”有两层含义,一是因“教材”施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探究性学习资源,需要教师在备课中认真钻研教材,潜心挖掘探究资源,精心设计探究性内容,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时要根据不同类型的文章、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探究性、创造性感受、理解、评价、鉴赏文本。首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一篇课文有多种读法,也很有可能出现多种意义。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成为学生展现个性、表现个性、培养个性和塑造个性的过程。如教学古诗词的时候,可以通过看图,展示学生的不同的观察能力;可以通过品词析句,展示不同的理解能力;可以凭借想像,展示思维的个性;可以让学生自己布置作业,展示设计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的个性。让语文教育真正实现“一人一特色、一生一个性”的理想的个性化教育理念。
二是因“学生”施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教学方法选择要因人而异。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让每个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都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阅读教学中既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差异,又要考虑整体能力的发展。因为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气质和生活经验都不一样,即使阅读同一文本,也会有各自不同的感受和体会,形成各自不同的见解,进而产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个性化理解。决定了不同的学生对同样学习任务的学习速度和所需要的帮助不同。新课程尤其强调要从学生的个别差异出发,努力实现学生学习的个性化和教师指导的针对性。如在教《小松鼠找花生》(一年级上册)之前,教师有必要对学生的情况作一个全面、准确的了解,因材施教。任教的班级学生情况各异,对于一部分有着丰富的耕作生活体验的农村的学生来讲,他们亲眼见过花生长在根部,甚至种过花生,对他们讲授花生长在哪里显然没有太大的意义。而对于城市的老师和学生而言,像小松鼠一样以为花生长在枝干上,他们有着小松鼠同样的困惑,教师的详细讲解也未必能够准确的理解和把握,因为他们缺乏农村的生活体验。我曾经尝试让农村学生来当小老师,由小老师来讲解提出“花生长在哪里”的问题给大家共同探究,最后由小老师讲解花生的种植知识和过程,这样既增强了农村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又通过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使学生能够准确地理解。之后,有针对个别探究欲望特别强的学生提出的“怎样种花生,能不能自己种”的问题,小老师带领全班学生在学校实践小花圃里种上花生,慢慢观察花生的成长变化,直到植物的根部长出花生。这样,既使学生对《小松鼠找花生》一课有着特别深刻的印象,有获得了真实的种植花生的知识和体验。整个教学过程,教师不要用惟一的标准来禁锢学生思维,而是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要尊重了学生的不同程度的理解和认识,让学生都能通过教师的引导,敢于探究,学会探究,完善探究。
四、学会交流,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是在自主探究基础上形成的更高层次的探究。通过优化小组合作,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学会交流。如在《小伙伴》一课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互助精神,把合作、互助的精神表现出来,我精心安排,把《小伙伴》编成一个话剧剧本,请几个学生分别扮演“维加”、“玛莎”、“安娜”、“安东”,一位同学当报幕员,讲述春游发生的一个故事。小伙伴在吃午饭的时候发现“玛莎”不小心在路上把面包和矿泉水丢了,没东西吃了你说怎么办呢?几个小伙伴演员上场,有批评讽刺、有责备同情,但都不能真正帮助“玛莎”。最后,“安东”二话没说,把自己的黄油面包掰成两半,把大的放在了“玛莎”手中。“玛莎”热泪盈眶,非常感动,话剧呈现出高潮,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堂课的设计在表演前需要小演员门的排练合作,表演的时候又是突出合作互助的主题,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学会互助合作。通过学生的互助合作,使学生的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主动讨论的意识更加强烈,使学生的探究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总之,教师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树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通过营造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创设导语、问题、争辩三种情境,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学会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问题、争辩三种情境,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学会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上一条:打开阅读的一扇窗
下一条:加深阅读理解 享受阅读乐趣
首页|人事科|党委会|计财科|监察室|德育科|高教科|中教科|初教科|职成科|教育工会|招生办|自考办|督导室|仪器电教|普教室|民办教育|廉政建设|职教中心
主办:漳州市教育局
CopyRights © 2010 漳州市教育局 版权所有
闽ICP备07003321号
地址:漳州胜利西路118号
【改革教学方法,培养阅读理解能力】推荐阅读:
基础课程改革中语文创新能力的培养08-04
小学数学教学阅读能力的培养08-08
利用课外教学资源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09-18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09-27
重庆省2017年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二考试试题10-05
作文教学改革08-22
预算会计教学方法改革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