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医改的思考

2024-06-28

关于医改的思考(共8篇)

1.关于医改的思考 篇一

工作研究

关于医改背景下乡镇卫生院

改革发展的政策思考

临朐县卫生局局长、党委书记 刘瑞永

近年来,山东省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卫生工作,采取多种形式加强乡镇卫生院的建设,自2005年始,先后实施“360工程”和“1127工程”,乡镇卫生院房屋简陋、设备陈旧、技术落后的状况得到全面改善,乡镇卫生院建设与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但是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涉及乡镇卫生院发展的一些问题日益突出,影响到了基层卫生工作的开展。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乡镇卫生院债务问题比较突出。部分乡镇卫生院为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举债建设,负债经营,取消药品加成后的业务收入减少难以偿还原有债务,卫生院运营面临困难。二是各级财政对乡镇卫生院稳步长效补偿机制尚未建立。目前各地对乡镇卫生院补偿仅停留在补偿零差率销售的药品收入差上,乡镇卫生院普遍担心政府补助不能完全到位,财政补助长效机制亟待建立。三是人才缺乏,技术落后仍是制约乡镇卫生院瓶颈。调查发现,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员占全部卫生技术人员的9.1%,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只占全部卫生技术人员的1.3%,每院平均不到1人。四是乡镇卫生院发展极不平衡。即使是“360 1

工程”建设项目的乡镇卫生院也普遍存在乡镇卫生院间、不同地区间差距较大的现象。

乡镇卫生院改革发展要坚持政府主导,坚持乡镇卫生院的公益性质,按照深化改革、加强建设、分级负责、保障投入的原则,着力提升乡镇卫生院的服务能力,政府要在每个乡镇办好一所卫生院,更好地满足农村居民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不断提高农村居民健康水平。

一、坚持政府主导,坚持乡镇卫生院的公益性

加强乡镇卫生院建设,改善乡镇卫生院条件,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各级政府应切实加强对农村卫生工作的领导,建立政府统筹、部门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认真抓好各项医改政策措施的落实。要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为目标,建立公益性保障机制,落实已出台各项财政补助政策,加大投入力度,妥善解决乡镇卫生院债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政府对乡镇卫生院稳定长期的补偿机制,增强乡镇卫生院综合服务能力,保障农村居民得到安全、有效、价廉、方便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将改善农村基本卫生条件、提高农村健康水平、缓解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列入各级政府卫生工作考核的内容,督促各地加大投入,提高农村卫生水平。

二、认真实施区域卫生规划,搞好乡镇卫生院的功能定位 根据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臵规划,综合考虑辖区服务

人口、农民需求以及地理条件,本着方便群众和优化卫生资源配臵的原则,合理设臵乡镇卫生院。每个乡镇至少要有一所政府举办的卫生院。乡镇卫生院按照功能分为一般卫生院和中心卫生院。一般卫生院受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的委托,负责履行本辖区内卫生管理职责,在向农民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等综合服务的同时,承担对村卫生室的管理和指导职能;中心卫生院是一定区域范围内的预防、保健、医疗技术指导中心,除具有一般卫生院的职能外,还承担协助县级卫生机构开展对区域范围内一般卫生院的技术指导等工作。乡镇卫生院诊疗项目、床位数量、科室设臵、人员配备、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配备要与其功能定位相适应。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中发[2002]13号)明确规定,乡镇卫生院要深入农村社区、家庭、学校,提供预防保健和基本医疗服务,一般不得向医院模式发展。在当前深化医改的背景下应继续坚持这些政策,以保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任务的落实。

三、积极开展乡镇卫生院综合配套改革

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契机,推进乡镇卫生院管理体制和运行体制改革,建立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公益性管理体制。将所有乡镇卫生院上划,由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按职责管理。在严格界定乡镇卫生院功能和任务、核定人员编制、核定收支范围和标准、转变运行机制的同时,政府负责保障国家规定必需的基本建设、设备购臵、人员经费和其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等的工

作经费,使其正常运行。一是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建立以科学设岗、竞聘上岗、以岗定薪、合同管理为主要内容的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依据乡镇卫生院所承担的工作任务结合服务人口及当地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情况,合理核定需要的人员编制,乡镇卫生院按千分之1~1.5的比例配备人员,其中卫生技术人员不低于90%;人员编制作为聘用人员和核拨经费的依据,所有人员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实行合同管理,分流人员采取多种方式妥善安臵;院长由县级卫生行政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公开选拔、择优聘任,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二是推进分配制度改革,建立科学公平、体现效绩考核分配机制。根据乡镇卫生院的功能定位,科学核定承担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任务和基本医疗服务任务,建立以服务数量、质量、效果和居民满意度为核心,公开透明、动态更新的工作任务考核机制,考核结果与政府补助经费挂钩。乡镇卫生院要加强内部管理,强化收支管理,严格成本核算和控制。建立按岗定酬、按工作业绩取酬的内部分配激励机制。乡镇卫生院建立以岗位责任和效绩为基础、以服务数量和质量以及服务对象满意度为核心的考核和激励制度,并将考核结果与实施效绩工资制度、人员竞聘上岗紧密结合,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酬,重点向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和做出突出贡献的工作人员倾斜,适当拉开收入差距。三是推进保障制度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的补偿机制,确保乡镇卫生院正常运转。乡镇卫生院人员经费和业务经费等运行成本通过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补偿。基本医疗服务主要通

过医疗保障付费和个人付费补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通过政府建立的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补偿;经常性收支差额由政府按照“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的办法补助。医务人员工资水平和当地事业单位平均工资水平相衔接,离退休人员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费用,在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前,由财政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核定补助,四、努力提高乡镇卫生技术人员素质和服务水平

要下大力气做好乡镇卫生院人才培养工作,各级政府应调整财政支出的结构,切实加大对乡镇卫生院卫生人才培养的财政支持力度,列支专项经费或设立培训基金,建立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一是加强对乡镇卫生院院长的培训、监督和管理,强化乡镇卫生院长的管理职能,实行院长任期目标责任制,进行严格考核,逐步建立起一支业务能力强、管理水平高,懂经营、善管理的乡镇卫生院院长队伍。二是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引进机制。建立定向培养制度,为乡镇卫生院培养卫生技术人才,支持医学院校开设全日制普通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实行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对定向培养生在招考、奖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和勤工俭学等方面实行优惠政策。制定和完善扶持措施,用足用好现有编制政策,吸引医学院校大专学历以上毕业生到乡镇卫生院工作。三是健全人员经费保障机制,留住人才。落实提高在乡镇卫生院工作的毕业生待遇的政策规定,鼓励卫生技术人员在基层为农村居民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四是实施“卫生强基”工

程,培养人才。健全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和培训制度,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员应当定期到上级医疗卫生机构进修学习,积极参加岗位培训,不断更新知识,提高专业技术水平;选派县级医院卫生技术人员到乡镇卫生院带教,不断提高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的临床实践技能。

五、稳步实施乡镇卫生院转型

较大规模乡镇卫生院转化为县(市、区)医院分院或专科医院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医疗机构规划布局的调整,关系到人员编制、财政补助政策等一系列问题,应统筹兼顾、稳步实施,决不能简单转型。要开展深入调查研究,摸清当地镇卫生院发展现状和人民群众就医需要,按照切合实际、因地制宜的原则,先行试点,成熟一个,批准一个。既不能一哄而上,将乡镇卫生院全部转化为县医院分院或专科医院;又不能搞一刀切,忽视乡镇卫生院现有医疗服务规模和群众就医需求。要在当地区域卫生规划的框架内,结合现有卫生资源和群众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拟定当地的医疗机构设臵规划,优化和调整县级医疗机构、乡镇卫生院的布局,合理划分县医院分院或专科医院的功能定位,科学分配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任务,在确保落实承担基本医疗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的基础上,实施转型。

二〇一二年四月七日

2.关于医改的思考 篇二

关键词:新医改,医患关系,医患矛盾,医疗体系

近年来,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日渐提高, 社会大众对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然而, 我国医疗卫生行业发展面临许多困难, 再加上客观存在的医学技术发展的局限性, 导致医患关系越来越紧张。我国于2015年出台了新医改方案, 既包括对医疗卫生体系整体的推进, 也涵盖对某些重点领域进一步的强调, 其中最主要的是对分级诊疗与药品价格等方面进行的改革。

新医改的工作任务包括以下4个方面内容:一是深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二是进一步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完善“三调解一保险”制度体系;三是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提升医务人员能力和水平;四是推动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和谐医患关系是一切医疗活动的基础[1]。因此, 卫计委明确将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作为新医改工作的重点。

1 我国医患关系现状

医患关系是人们道德关系和人际关系的表现形式, 和谐医患关系是创建和谐社会的重点。长期以来, 我国医疗体系呈现出“倒三角”特点, 严重制约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同时, 我国正处于新一轮社会改革深化推进和社会转型阶段,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我国目前确立的社会关系面临着巨大挑战, 医患关系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点工程, 同样肩负着艰巨的改革任务。传统的医患关系已经不足以调节医患双方矛盾, 导致大量医患纠纷、医闹事件, 甚至还出现了患者及其家属打砸医院、伤害医务人员的恶性事件。这些都显示出当前我国医患关系的紧张和医疗改革形势的严峻。

1.1 医患关系紧张, 医患纠纷频发, 医患矛盾激化

来自卫计委的统计数据显示, 2013年全国发生医患纠纷约7万件, 2014年发生11.5万件, 2015年新医改政策出台后医患纠纷数量相比2014年有了一定减少。但是总体来看, 我国医患关系仍然处于一种紧张态势, 医患矛盾仍需有效调解。2016年是新医改政策推进的关键时期, 但从全国范围来看, 医患纠纷仍频发。

1.2 医患纠纷处理原则

新医改政策出台前, 我国关于医患纠纷的处理存在制度上的缺陷。医患矛盾发生后常常面临取证困难、适用法律困难, 处理结果不能使矛盾双方满意, 为矛盾的进一步激化埋下隐患, 甚至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 不符合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初衷。

2015年, 新医改政策出台后, 我国对医患关系采取“三调解一保险”制度, 即对产生的医患纠纷采取院内调解、人民调解和司法调解, 推动建立医疗责任保险制度。同时, 我国对于医患纠纷的处理包括对一些采取暴力行为的伤医事件处理遵循依法治理的整体思路, 坚持16字基本原则, 即“预防为主、标本兼治、打防并举、健全机制”。

总体来看, 我国医患关系仍处于医疗纠纷频发、医患关系紧张、医患矛盾激化的状态, 形势依然严峻。虽然与之配套的纠纷处理机制相对于新医改政策出台前已有长足进步, 但面对如此紧张的医患关系, 必须紧紧围绕新医改政策, 明确处理机制, 深入贯彻“三调解一保险”制度,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2 我国医患关系紧张、医患纠纷频发、医患矛盾激化的原因

2.1 医务人员关于医患关系紧张成因的看法

2.1.1 政府对医疗卫生事业的财政支持与投入不足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政府对医疗机构的财政支持和投入逐渐减少。我国政府对医疗机构的财政支持与投入仅维持在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最低标准, 因此, 医疗机构如果想正常运营, 就必须采取其他盈利措施。

近几年, 一部分医院无奈之下采取“以药养医”模式创收。计划经济时期, 医院运转均由国家统一财政拨款, 有政府作为坚强后盾, 因此, 医院不需要考虑用这种方法创收。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医院明显已经不能像处于计划经济时期一样完全依靠国家财政拨款运行, 只能另辟蹊径, 增加收入, 以期达到正常运营目的。因此, 计划经济时期医疗机构的公益性不可能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继续保持完整, 医疗机构也就附带了经营性质, 其在注重社会效益的同时, 必然关注经济利益。

患者虽然一直处于消费者地位, 但是,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其仅需要缴纳少量的医疗费就能达到治疗效果;而进入市场经济后, 患者需要缴纳的医疗费相比之下大大增加。这种差异必然会造成医患关系紧张。

2.1.2 医疗保障制度建立滞后

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支持与保障。当前我国总医疗费屡创新高, 然而政府对公共医疗卫生的投入在财政支出中所占比例却逐年下降, 这就造成了当前普遍存在的“看病贵”问题。

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看病难、看病贵”等社会问题。建立医疗保障制度后, 国家在患者治疗疾病时为其提供一定的补助, 使某些家庭困难或有重大疾病的患者能尽早得到有效治疗。这样既能让患者得到治疗, 医疗机构的经济效益也不会受到损失, 极大地促进了医患关系的和谐发展, 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政府在公共卫生事业上投入不足的缺陷。

目前, 我国的医疗保障制度相对于医患关系的恶化仍处于极度不完善状态。大部分不能享受医疗保障制度和公费医疗的患者面临“大病统筹”, 对于某些重大疾病, 患者必须自己承担大部分甚至所有医疗费用, 造成患者心理不平衡, 并将这种不平衡归罪于医疗机构, 从而导致大量医患纠纷。

2.1.3 医患之间对于治疗结果的认识存在非对称性特点

医疗行业专业性极强, 要求对医学专业知识有深刻把握, 并取得一定专业证书才能从事医疗工作。而患者一般情况下并不具备此类专业知识, 处于被动状态。大多数患者将医疗行为看作消费行为, 认为他们在支付了相应医疗费用之后就应该得到自己预期的治疗效果。但是医疗本身是一项高风险和不可预测的活动, 如果将医患关系简单理解成合同约定或消费关系, 必然会在很大程度上激化医患双方矛盾, 不利于双方沟通与理解。由于医患双方专业分工、知识背景不同, 面对同一个有争议的诊疗结果时, 就会存在归因的认识与动机偏差[2]。

这种偏差往往会导致患者不信任医疗机构。医疗活动须有患者配合才能将治疗效果最佳化, 然而上述偏差引起的不信任使患者在进行治疗时对医疗机构的治疗方案、治疗药物产生怀疑, 认为医院是为了经济效益而故意扩大病情, 将小病当作大病来治疗, 小病开贵药。这种信任的缺失会影响治疗效果, 当治疗结果不佳时, 患者往往将过错归于医疗机构, 而医疗机构则认为这是由于患者自身错误所致。最终导致医患矛盾被激化, 医患关系破裂。

2.2 患者关于医患关系紧张成因的看法

2.2.1 医疗负担过重

患者作为被动治疗的一方, 往往需要承担高昂的医疗费用。前面已经论述过, 由于我国医疗保障制度建立滞后, 总医疗费用逐年递增, 而我国对公共医疗卫生的投入却在逐渐减少, 这就造成了患者在遇到重大疾病时因无法负担高昂的医疗费而放弃治疗, 导致病情加重, 甚至失去生命。

一方面, 医疗机构出于自身运营需要, 不可能单纯为了社会效益而放弃经济效益;另一方面, 患者在病情无法得到治疗和缓解时, 会下意识地将一切错误转嫁到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身上。此外, 由于医疗资源配置的“二八分离模式”和“以药养医”模式也使公立医院医患关系持续恶化[3]。这实质上是体制问题, 却反映在医患关系上。在大多数患者看来, 沉重的医疗负担已成为当前我国医患关系紧张的重要成因之一。

2.2.2 公益性的医疗机构引入市场机制, 公益性锐减

患者和大众认为医疗机构应该作为一种公益性的社会组织而存在, 是一种社会福利性服务机构, 追求社会效益。在我国计划经济时代, 医疗机构也的确是作为这样一种社会性公益组织而存在。

然而,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医疗机构的公益性迅速下降, 更多的是对经济效益的追逐, 虽然这是体制的问题, 但在患者与普通群众看来, 却是医疗机构故意将医疗费用提高, 以创造更大收益。大多数患者认为医疗机构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更应秉承其公益性, 以减少医患纠纷。患者希望支付少量的医疗费就能达到治疗效果, 而某些医院却为了创收公然违反我国医疗卫生相关法律, 无病说有病、小病用贵药。如前几年的“八毛门”事件虽不能表明医疗机构普遍存在违法行为, 但却反映出我国医患双方对医疗费用的关注现象。

2.3 部分社会群众对当前医患关系紧张成因的看法

2.3.1 与医患纠纷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不完善

医疗活动具有较高的风险性, 不能简单利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与合同法进行调解。我国目前将对医患纠纷的处理归属于民法范畴, 关于医患关系的具体规定并不完善。每个重大医疗纠纷的背后都付出了一条甚至几条生命的代价, 因此, 在调整时必须慎而又慎。

医患纠纷发生时, 无论是医疗机构还是患者都不能从我国现有法律体系中找到一部合适的法律法规进行调解。这种法律上的空白往往会造成医患双方适用法律的冲突, 一旦最后不能达成双方都满意的处理结果, 医患关系就会变得更加恶劣, 甚至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

2.3.2 医患双方缺乏有效沟通

医患双方往往是医疗纠纷的当事人, 如果能在治疗过程中相互沟通、相互理解, 就能将矛盾扼杀在萌芽状态, 减少纠纷的发生,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然而, 我国尚未建立医患双方有效沟通机制。当前, 大部分医患纠纷都是由于医患双方缺乏沟通而引起的。院方只考虑纠纷给自身带来的消极影响, 而忽略患者切身利益;患者只考虑自己缴纳了医疗费用却得不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而忽视了医疗活动本身的风险性、不可预测性。双方不能有效沟通、沟通方式不当或在医患纠纷发生后协商“私了”, 这些做法并不能有效减少医患纠纷数量, 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和医疗环境有百害而无一利。

3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对策

3.1 政府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政府作为国家最高行政机关, 有责任保障公民的健康权得以实现, 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后, 在我国GDP保持高速增长的背景下, 更应该通过增加医疗卫生事业财政投入, 推进我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

政府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一方面能避免患者“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国家出面减轻患者负担, 既能减少医疗机构与患者之间关于医疗费用的纠纷, 也能让患者感受到国家对公民健康权的保护, 促进和谐社会的建立;另一方面能使医疗机构拥有足够的资金提升医疗技术, 因为精湛的医疗技术才是医疗机构取得患者信任的根本。

3.2 加强医疗知识科普教育, 缩小医患双方对医疗效果认识的差异

加强医疗知识科普教育, 加大宣传力度, 能在一定程度上使患者了解医疗机构的治疗方法, 促进双方达成合意, 避免信任缺失, 减少医患纠纷。

3.3 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保证有法可依

针对医疗卫生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滞后这一现状, 应尽快出台一套与医疗服务相关的法律, 同时保证其科学性与可操作性。

在有法可依的基础上, 还应加大普法宣传力度, 提高医患双方的法制意识, 使双方在出现医患纠纷时能合理运用法律来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 避免矛盾激化, 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发展。

3.4 建立科学规范的沟通机制

医疗卫生机构应尽快建立医患沟通机制, 使院方与患者之间能及时沟通, 促进双方相互理解。同时, 建立的沟通制度必须是科学、规范的, 这样才能保证其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能够正确引导双方沟通。应开设沟通技巧培训课程。医务人员要想做好医患沟通, 就必须具备娴熟的沟通技巧。人们在工作时不仅是一种纯粹的工作关系, 还是一种情感和情感交流的过程[4]。因此, 出现矛盾时, 合理的沟通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其能避免矛盾激化后产生更加恶劣的后果, 促进和谐医患关系的建立。

总之, 构建和谐稳定的医患关系, 需要政府、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患者等多方在新医改政策引导下齐心协力。政府必须深入贯彻落实新医改政策, 同时加大对医疗卫生机构的财政投入, 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医疗机构应积极开展内部改革, 加强管理, 提升自身医疗技术水平;医务人员应树立敬畏生命观念, 使“以人为本”真正成为一生的行医准则[5];患者应积极同院方沟通, 遵守医疗机构的规章制度。只有政府、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患者共同以新医改政策为指导, 互相理解、互相配合, 才能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参考文献

[1]吕志远, 胡澜.重建现代和谐医患关系的伦理学思考[J].和谐社会, 2009 (9) :113-114.

[2]余珊.医患关系的现状、成因及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 2008, 26 (23) :148-151.

[3]程瑜, 韩丽.两岸医患关系及调解制度的比较研究[J].当代社科视野, 2014 (5) :43-45.

[4]梁红娟, 李刚, 郭照江.和谐医患关系建设中的医患沟通艺术[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2009, 30 (5) :36-38.

3.关于当前我国医改存在问题的探究 篇三

医疗改革;存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R19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11)10-0015-02

一、关于医疗改革

在新中国成立后,医疗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并发展起来。由于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作为社会保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于医疗体制的改革总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而前进,医疗改革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医疗卫生体系定位明确,中国的医疗改革创造的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医疗服务、预防保健等各个方面都有不小的建树。但是目前的医疗改革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甚至一些现行的医疗改革方案阻碍了中国医疗体系的完善。我国应该不断从改革的道路中吸取经验,不断改进改革的方法、内容,促进中国医疗体系的早日完善。

二、中国医改中存在的问题

医疗保障体系一直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国家的繁荣、稳定与发展,离不开一个公平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2005年7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与世界卫生组织在一份中国卫生医疗体制改革的报告中指出,“中国医改基本不成功”。这使我们认识到,漫长医改路,还存在太多的问题。

1.政府对医疗体系改革目标定位不明确

从一开始,我国医疗体制的改革而就确立了市场化改革的方向。市场化的经济运行方式可以提高社会资源合理配置,提高社会经济效益。但政府将医疗卫生事业推向市场主要考虑的是减轻财政压力,并没有为医疗卫生体系的改革明确一个目标,对医改能否促进社会公平、协调,能否改善民众健康,医疗机构是否盈利等并未作出判断。而在改革中过于强调借鉴国外经验,只看具体做法,没有统领全局,重结果轻过程,使医改失去了方向。

2.财政投入不足

目前我国对医疗卫生领域的投入只占医疗总费用的17%比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还低10%。近几年我国对卫生事业的投入绝对值虽然在增加,但占总财政支出的比例却在下降。1980年我国这一比例为2.4%,2007年则下降为1.7%。对医疗机构来说这些投入实在是太少,生存压力巨大,不得不通过各种渠道增加收入,如增收检查费、器材费,最终导致了看病贵问题。

3.医疗保障体系覆盖面不足,社会化程度较低

目前我国医疗保障覆盖面仍显不足,有70%的农村人口和部分城市人口根本没有任何医疗保障,企业在医疗保障中的负担较重,还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在不同行业、不同地域、不同工种等导致的不同的医疗费用,使他们不能很好的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4.医疗制度改革中资源配置不够合理

从总体来看,我国的卫生资源布局不合理,城乡差异与地区差异并存。医疗机构与医疗资源配置失衡。目前的医疗体系呈倒三角型,高新技术、优秀人才基本集中在大医院,而偏远地区、欠发达地区的医院对这类资源的拥有量相当有限,缺医少药。城镇医疗体系发展较快,拥有较多医疗资源,而农村人口众多,医疗体系发展却严重滞后,不同地区间医疗资源配置失衡较为严重。

三、针对我国医疗体系存在问题的对策

纵观各国医改历程,不难发现社会成员对与医疗卫生需求几乎都是无限的。但一个社会的医疗资源是有限的,政府职能充分利用本国所能提供的医疗资源最大限度的满足社会成员的需要。国外的医改证明,单靠政府或市场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医药卫生事业公益性的特点,要求坚持政府在其中的主导作用,引入市场机制,两者有机结合,坚持正确的方向,才能推动医改。

1.建立一个公平有效的社会医疗体系

政府具有维护和促进公共卫生事业的责任。在自由市场下,政府应该提高改革效率,根据市场情况和社会情况制定与社会相适应的政策,最大限度的增加公共利益,准确把握政府在医疗体系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医改目标,调动各种社会力量共同发展医疗体系,合理布局医疗资源,促进医疗服务体系总量上的扩张,强化政府筹资、分配职能,对各种医疗机构进行必要的监督管理,完善医疗体系中的相关政策、法规,为医疗机构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加快医疗改革进程。

2.加强对医疗体系布局的管理

针对我国现阶段出现的医疗资源分配不合理现象,政府应该通过对医疗服务体系的调整,促使其合理分布,防止医疗资源过分集中,保证公民能够得到便捷的医疗服务,合理调节医疗体系服务的层级结构,防止医疗体系过度向专业化发展,过度向高端化发展,严格控制医疗服务价格,加大对医药卫生事业的财政投入,促使医疗服务质量的提高。

3.促进医疗保险制度发展,建立健全完善的医疗体系

一个完善的医疗体系应该包括良好的医疗保险制度。为了实现全民医保,我国应加快医保体系的建设,切实解决社会底层、收入很少或基本没有收入来源的人群的医疗需求,实现全面扩大医疗制度大覆盖范围,实现全民医保。

4.从国外的医改历程吸取经验

英国、美国、德国都进行着不同的医疗体系改革,从中我们应当吸取经验与教训,如应把医疗体制由市场主导转为政府主导,在医疗保障中采取两个主要措施:1.控制医疗费用2.改革医药卫生体系等。但具体国情的不同,应该在借鉴其他国家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国情建立起自己的医疗体系,全面促进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快速健康发展。

[1]柳州市劳动局.柳州市社会医疗保险政策[M].2000.

[2]柳州新闻网2010.6.29讯.

[3]曾繁华.我市公立医院改革即将启动[N].柳州日报.,2010.6.28第五版.

[4]连玉明,武建忠.中国社情报告[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0:101-105.

[5]赵振华.重大民生问题解读[M].中央党校出版社,2010:165-170.

[6]连玉明,武建忠.中国国策报告2009~2010[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0:151.

4.在关于医改的公共大讨论中 篇四

就在医改方案临盆之际,医院院长们纷纷借助多个公共平台建言献策。本月9-10日,中国医院院长年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11日,由《南方周末》和中山大学岭南学院、中山市卫生局以及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联合主办的第四届中国医院发展论坛中山峰会召开。不少精英院长马不停蹄,同时现身两个论坛,而本报记者也借机对他们做了贴身采访。

“最近以来医院院长们的话题中心都是医改,但从来没有人征求过我们的意见。”宁夏医学院附属医院院长杨银学对南方周末记者说?quot;我们也想参与医改,不仅是利益攸关,还因为我们有这样的责任与情怀。“

”我们要从改革的对象变成改革的参与者。“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院长石应康说,该院是当今世界上单点规模最大、床位最多的医院。

在目前的体制下,”公“立医院在资金来源上已然不 ”公"--平均而言,政府财政投入只占公立医院成本的8%,大型三甲医院可能只占6%,而本报采访的一些大医院甚至低至1%,再加上医生的服务价值不能在正常体系中得到充分体现,造成了医院和医生以药养医、诱导病人需求等制度性趋利行为。同时,中国医疗保障体系欠缺,看病贵由此衍生为一大社会问题。

5.凤庆县卫生局关于医改的信息 篇五

凤庆县卫生局召开《凤庆县基层医药卫生 体制综合改革实施意见(初稿)》讨论会

凤庆县卫生局近日召开了《凤庆县基层医药卫生制综合改革实施意见(初稿)》讨论会,局领导、局相关股室负责人和各乡镇卫生院、疾控中心、妇幼保健院负责人共26人参加了会议。全体与会人员在杨语发局长的主持下对由县医改办草拟的《凤庆县基层医药卫生制综合改革实施意见(初稿)》进行了讨论。会议明确了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的目标、改革原则和任务,确定了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范围,制定了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实施步骤,为凤庆县医改工作的全面实施奠定了的基础。

会议要求所有涉及“医改”的各单位和股室要以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卫生需求为出发点,以提高人民健康素质为目的,以解决城乡群众“看病难、看病贵”为落脚点,扎实做好各项医改工作。(卫生局 李虎)

6.关于医改的思考 篇六

财社[2009]6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发展改革委、民政厅(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卫生厅(局):

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和《国务院关于印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的通知》(国发[2009]12号)规定,现就完善政府卫生投入政策提出如下意见。

一、完善政府卫生投入政策的基本原则

(一)统筹规划,优化资源配置。科学制定并严格执行具有可行性、客观性、前瞻性和相对稳定的区域卫生规划,在医疗卫生机构设置、基本建设投资、大型检查治疗设备购置、人力资源配置等方面统筹考虑区域内医疗卫生资源的存量和增量,对医疗卫生资源从地理、功能和学科布局上进行整合,合理规划,避免重复浪费。对于医疗卫生资源供过于求的地区,要对资源闲置、功能重叠、布局不合理的公立医疗卫生机构进行规范化调整;对于医疗卫生资源供不应求的地区,坚持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举办,建立健全医疗卫生服务网络。

(二)增加投入,多方筹集资金。科学界定政府和市场在医疗卫生方面的投入责任,确定政府在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中的主导地位。公共卫生服务主要通过政府筹资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由政府、社会和个人三方合理分担费用。特需医疗服务由个人直接付费或通过商业保险支付。鼓励多渠道筹集资金,满足人民群众不同层次的医疗卫生需求。公共卫生服务和医疗服务既可由政府举办的医疗卫生机构提供,也可由社会力量举办的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同时,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医疗卫生需求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要增加卫生投入,政府卫生投入增长幅度要高于经常性财政支出增长幅度,使政府卫生投入占经常性财政支出的比重逐步提高。逐步提高政府卫生投入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居民个人基本医疗卫生费用负担有效减轻。

(三)兼顾供需,保障重点领域。政府卫生投入要紧紧围绕满足人民群众的医疗卫生需求,兼顾供给方和需求方,支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服务、医疗保障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建设。政府卫生投入要重点用于支持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城市社区卫生和基本医疗保障,鼓励在以上各个方面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作用。

(四)明确责任,分级负担投入。在科学界定政府间医疗卫生事权的基础上,合理划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医疗卫生投入责任,形成职责明确、分级负担、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政府卫生投入机制。地方政府承担主要的医疗卫生投入责任,中央政府按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加大对困难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

(五)转变机制,提高投入效率。探索实行政府购买服务、直接补助需方等多种形式的政府卫生投入方式,促进医疗卫生服务机制转变和效率提高。同时,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体系,对医疗卫生机构及其提供的医疗卫生服务进行量化考评,并将考核结果与政府投入相结合,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二、明确政府卫生投入的范围和方式

(一)健全公共卫生经费保障机制。

根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建立健全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使城乡居民都能平等享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对于包括社会力量举办在内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医疗卫生机构按规定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所需经费,由政府根据其服务人口和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数量、质量和单位综合服务成本,在全面考核评价的基础上,可采取购买服务等方式核定政府补助。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突出公共卫生问题,逐步增加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容,逐步提高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

根据重大疾病预防控制需要和财力可能,合理安排结核病、艾滋病等重大疾病防治、国家免疫规划、农村妇女住院分娩等重大公共卫生项目所需资金。

根据城乡居民公共卫生服务需求和合理划分各类专业公共卫生机构职能的要求,在探索整合、优化人员和设备配置的基础上,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妇幼卫生、精神卫生、应急救治、采供血、卫生监督、计划生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所需基本建设、设备购置等发展建设支出由政府根据公共卫生事业发展需要足额安排,所需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业务经费根据人员编制、经费标准、服务任务完成及考核情况由政府预算全额安排。专业公共卫生服务机构按照规定取得的收入,应上缴财政的要全部按国库集中收缴制度规定及时足额上缴国库或财政专户。

(二)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公立医院补助政策。1.补助范围。

对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在严格界定功能和任务、核定人员编制、核定收支范围和标准、转变运行机制的同时,政府负责按国家规定核定的基本建设、设备购置、人员经费和其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的业务经费,使其正常运行。支持村卫生室建设,对乡村医生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等任务给予合理补助。

在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的同时,加大政府对公立医院投入,主要用于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扶持重点学科发展、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人员费用、政策性亏损补贴、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任务补助等方面。

2.补助方式。

(1)政府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补助方式。

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等发展建设支出,由政府根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建设规划统筹安排。

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人员经费和业务经费等运行成本通过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补偿。政府补助按照“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补助”的办法核定。在核定任务方面,根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定位核定基本医疗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任务。在核定经常性收入方面,医疗服务收入根据前几年医疗服务平均收入情况,并综合考虑影响医疗服务收入的特殊因素核定;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收入根据服务人口、单位综合服务成本及核定的公共卫生服务任务的数量、质量核定。在核定经常性支出方面,可以按人员、业务经费分项定额核定,即:人员经费按定员定额的方式核定,核定工资水平要与当地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平均工资水平相衔接;业务经费根据核定的基本医疗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任务的数量、质量和成本定额(剔除人力成本)等综合核定。也可以根据核定的基本医疗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任务的数量、质量及单位综合服务成本,综合考虑以前支出水平和有关特殊因素,分别核定基本医疗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支出预算额度。药品支出和收入根据药品采购价格和合理用药数量等额核定。其他支出和收入根据以前水平并扣除不合理因素核定。核定经常性收支时要充分考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取消药品加成后减少的收入等合理的收支增减因素。在补偿渠道方面,基本医疗服务主要通过医疗保障付费和个人付费补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通过政府建立的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补偿;对其承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任务由政府按服务成本核定补助。对核定的经常性收入不足以弥补核定的经常性支出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差额部分由政府在预算中予以足额安排,并在对其任务完成情况、患者满意度、居民健康改善状况等进行综合绩效考核的基础上,采取预拨和结算相结合的方式予以拨付。探索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基本医疗服务等收入全额上缴,开展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所需经常性支出由财政核定并全额安排。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培训和人员招聘所需支出,由财政部门根据有关人才培养规划和人员招聘规划合理安排补助。

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离退休人员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费用,在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前,由财政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核定补助。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后,按相关规定执行。

(2)政府对公立医院的补助方式。

政府举办的公立医院的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等发展建设支出,经发展改革等有关部门批准和专家论证后,建立政府专项补助资金项目库,由政府根据轻重缓急和承受能力逐年安排所需资金。政府对包括公立医院在内的各类医疗机构承担的公共卫生任务给予专项补助,按服务成本保障政府指定的紧急救治、援外、支农、支边等公共服务经费。公立医院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由政府安排专项资金予以支持。对于中医院(民族医院)、传染病院、精神病院、职业病防治院、妇产医院、儿童医院,在投入政策上予以倾斜。公立医院的政策性亏损,按规定动用药品收支结余弥补后仍有差额的,由同级政府核定补助。

政府举办的公立医院的离退休人员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费用,在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前,由财政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核定补助。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后,按相关规定执行。

3.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医疗卫生机构。

政府在保持公立医疗卫生机构适度规模的同时,要在平等、公开、规范、有序的基础上,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部分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的重组改制或者直接举办医疗卫生机构,为不同层次的患者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对于社会力量举办的医疗卫生机构,除了按规定享受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承担政府公共卫生服务任务可以按照规定获得政府补偿外,地方政府还可以在房屋建设、设备购置以及人员培养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扶持。

在支付方式上,各地可探索公共卫生经费和医疗保障经费总额预付等多种行之有效的办法。

(三)落实基本医疗保障补助政策。

继续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规定,落实和完善政府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补助政策,并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逐步提高筹资水平和政府补助标准。通过破产企业资产变现、企业集团或主管部门帮助和政府投入等多渠道筹资,帮助关闭破产国有企业退休人员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以及落实国家公务员医疗补助政策所需资金,由各级政府按照有关规定予以安排。继续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进一步增加投入,加大救助力度。对于医疗保障经办机构开展工作所需必要经费和应由政府承担的基本建设投资,由同级政府安排。

(四)支持建立药品供应保障体系。

支持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制定修订和食品、药品、医疗器械标准的建立和完善。加大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能力建设投入,支持食品安全和药品安全突发事件和重大事故应急处置工作。加大医学教育和医学科研投入,推进医学教育和医药卫生科技进步。

三、合理划分各级政府之间的卫生投入责任

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公共卫生支出责任。各级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所需发展建设支出和日常运转所需经常性支出,主要由同级政府负担,省级政府和中央政府对困难地区公共卫生机构的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给予适当补助。按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省级政府要承担建立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的主要责任,中央政府根据服务人口和绩效考核情况等对困难地区给予适当补助。地方政府对于辖区内重大传染病预防控制等公共卫生承担主要投入责任,中央政府对于跨地区的重大传染疾病预防控制等公共卫生给予补助。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的常规免疫以及国家确定的群体性预防接种和重点人群应急接种所需疫苗和注射器的购置费用由中央政府承担,省级及以下地方人民政府确定的群体性预防接种、应急接种所需疫苗和注射器的购置费用由地方政府承担。地方政府要结合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切实保障实施国家免疫规划相关冷链系统的建设、运转和预防接种等工作经费,中央政府对困难地区给予必要支持。对于重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所需经费,以地方政府投入为主,中央政府给予适当补助。

合理划分各级政府对医疗服务机构的补助责任。地方各级政府特别是省级政府要承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投入的主要责任,中央政府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基本建设、设备购置、人员培训和人才招聘等予以补助。公立医院发展建设支出、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人员费用和政策性亏损补贴,主要由同级政府安排。省级政府对辖区内困难地区公立医院的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给予适当补助。中央政府对困难地区公立医院的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等予以补助。

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支持基本医疗保障体系的建设。政府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补助资金,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分级负担。对关闭破产国有企业退休人员参加医疗保险所需补助资金,按照隶属关系由同级财政补助,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按规定对困难地区国有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参保给予适当补助。对城乡医疗救助所需资金,由市、县级财政负担,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给予补助。合理分担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经费。地方政府按规定合理安排食品药品监管机构正常经费和能力建设经费。中央政府对食品药品和医疗器械标准制订等以及困难地区监管能力建设予以补助。

四、加强对政府卫生投入的管理监督

(一)各级财政、发展改革等部门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认真落实政府卫生投入政策,并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办法,合理安排资金。

(二)政府卫生投入资金应依据合法、科学、公开、公正、规范、透明的原则进行分配,并依法接受人大、审计部门和社会的监督。

(三)各级财政、发展改革、卫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民政、中医、药监等部门要加强对政府卫生投入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管理。充分发挥会计师事务所等有资质社会中介组织的审计监督作用。建立健全监测评估制度,采取绩效考评等方法,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考评结果要及时公开,接受监督。

(四)政府专项补助支出应按照国家关于专项资金管理的有关要求,专款专用。资金支付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有关规定执行,加快项目资金使用进度并对资金流向进行监控。项目所需设备和劳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等有关规定实行政府采购。医院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应通过公开招标等政府采购方式确定。

(五)有关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医疗保险机构、药品监督机构新建、改扩建工程建设和限额以上的大中型医疗设备购置项目必须符合区域卫生规划要求,按分级管理原则,经项目主管部门、投资主管部门综合平衡、审批后列入基本建设投资计划。严格禁止基层医疗机构的贷款行为,限制公立医疗机构的贷款行为。社会力量举办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基本建设项目,也要纳入国家基本建设程序管理。

基本建设工程项目要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保证招标、投标工作公开、公正。工程项目要严格按照批准的预算规模、标准和内容建设,并按有关规定实施项目建设稽查、审计、竣工验收等制度。有关部门要加强监督,规范管理,建立工程质量责任追究制度。

(六)加强对医疗卫生预算单位的财务监管,监督其严格执行财务会计制度有关规定,确保应缴入财政专户或国库的资金及时应缴尽缴。

(七)对挤占挪用政府补助资金以及未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使用资金、造成资金损失浪费的单位和个人,按照有关法律法规严肃处理。

财政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民政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卫生部

7.关于医改的思考 篇七

一、医院薪酬现状分析

大部分医院工资分配模式比较陈旧,以不变应万变,缺乏与时俱进的管理理念,达不到激励效果;缺乏公平公正的补偿机制,职工之间没有形成竞争压力。具体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一)按收支结余计提薪酬分配模式

该模式从一定程度上虽然可以控制成本、增加效益,但由于收支结余反映的是实际收益,其结余的增长额高不一定等于增长率高,导致奖金分配与效益之间产生脱节。另外,医院各科室的人员比例、项目构成以及人员收入等都不相同,运用收支结余计提薪酬分配模式很容易失去客观性,不够科学和公正。

(二)按人数配比分配方案

很多医院还是按照职工人数进行奖金分配,存在吃大锅饭现象,体现不出按劳分配的原则,助长了上班无所事事还照样拿奖金的不良风气,不仅造成了不公正分配现象,还严重降低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三)全面考虑经济和社会效益

单纯以工作量和医疗护理质量为衡量标准进行奖金考核,导致效益和经济效果不匹配,使奖金发放没有形成人员间梯度,容易造成奖金发放过度;而只以经济利益因素为衡量标准时,工作人员为了获得更多奖金很可能会对病人进行重复检查等不合理施治现象,使医院管理出现各种问题。

二、医院薪酬改革设计体现的原则

(一)体现按劳分配原则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分配制度都应遵循“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然而由于思维定势除了在奖金上给予员工一定的补偿,忽略了在制度上做到员工的平衡,比如:年度考核,职称晋升方面对优秀员工给予照顾。普通员工与创造出较大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的职工薪酬工资相差无几,导致收入与贡献失衡。因此,医院薪酬的分配制度要体现效率优先、多劳多得,适当拉开不同效率员工之间薪酬差距,体现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健康合理竞争。

(二)体现公平原则

医院的薪酬分配制度是对员工的工薪和风险收入所作的计算,在承担医院经营和管理责任的同时还要承担决策失误等造成的所有风险。而在这种风险和收益并存的机制中,更应做到的是公平原则。公平原则就是在员工之间进行横向比较及自身纵向对比时能够时能得到肯定的结果。要做到薪酬分配制度的公平性,就要求医院要制定全面兼顾、公平公正的薪酬体系。

(三)体现竞争原则

体现竞争性原则即指在薪酬方面医院与同类医院相比要具有竞争性。拥有市场竞争力的工资水平才会留住医疗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基于竞争性,薪酬设计普遍有超前型、跟进型和后进型三种模式。超前型顾名思义就是医院工资水平在本领域中一直都处在领先的地位;跟进型则是说,虽然并不处于领先地位,但在其他单位工资水平与本单位相差悬殊时就会马上跟进;后进型模式则是指不处于领先地位也不积极追求领先,只处于相对领先的位置。这三种模式都可以使自身的薪酬水平具有一定的竞争性。

(四)体现激励原则

激励性原则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显得越来越重要。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威廉詹•姆士曾经指出:职工在受不受激励和不同程度的激励时,其发挥的工作能力是不同的。一般情况下,职工的工作能力只发挥20%~30%,而受到充分激励的情况下,可以发挥出80%~90%的能力。所以,在医院薪酬设计中,激励因素是必不可缺的。医院在薪酬方面要充分体现出激励原则,才会激励员工发挥更大潜能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

三、医院薪酬改革设计的方法

(一)薪酬设计的注意事项及前期准备工作

1、注意事项

医院薪酬在设计之前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事项:在明确医院发展目标和规划的前提下,医院的薪酬设计要充分考虑培养和留住高技术人才。专业性高技术人才是医院开展业务、引领医学技术发展潮流的基础动力;薪酬制度的制定一定要本着公平、公正、透明的原则,让医院员工有机会参与其中,制定出具有执行力强、效果显著、科学合理的薪酬制度体系;保持医院薪酬制度的公开化,使员工正确判断自己以及其他员工的报酬和绩效之间的关系,让员工充分了解到自身的价值。

2、准备工作

很多医院都是因为前期准备工作不足导致薪酬设计实施失败,所以医院薪酬设计需要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首先需要组建推进团队, 保证团队对薪酬设计具有最强的推动力。其次就要编制推进计划,这样会使设计工作进行的有条不紊;最后为了获得薪酬管理现状等信息还需要做的前期准备就是问卷调查的设计,在问题设计上要充分考虑到让员工客观真实的表达出自己想法。

(二)薪酬改革设计的基本步骤

1、薪酬调查

薪酬调查是薪酬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薪酬调查重点解决的是薪酬的对内公平性和对外竞争力的问题。岗位评价解决薪酬内部公平性问题,外部调查则解决相对于其他医院工资竞争力的问题。

岗位分析及评价。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岗位分析是确定薪酬的奠基石,只有对员工、对业务、对岗位进行有效分析,明确各科室各岗位之间的管理,才有利于管理人员对岗位的评价。在分析的基础上完成岗位编写说明书。在岗位评价方面,要本着公平性原则,建立统一的岗位评估标准,使不同医院之间不同岗位名称或不同工作内容的岗位具有可比性。评价医院各科室以及各岗位,对其进行等级划分,制定科学合理的岗位评价体系,从而确定出合理有效的工资级别。

2、外部调查

外部调查主要是针对与自身规模类似或与自身具有竞争力的医院。调查的方法很多,可以通过各种渠道与目标医院达成共识,共享薪酬信息,达到合作共赢的目的;可以参考目标医院发布的招聘岗位薪酬信息;可以组织调查小组或提供薪酬调查的可靠的专业机构进行调查, 医院可以根据自身资质、规模大小等进行适当选择。薪酬调查能够帮助医院明确在薪酬方面与目标医院之间的竞争水平,达到个性化和有针对性地设计薪酬的目的。

3、薪酬结构设计

通过前文对薪酬设计原则等分析可以看出,薪酬结构主要应包括岗位工资、技能工资和绩效工资三部分。医院要根据自己的侧重点不同合理分配这三种工资的比例。

岗位工资应该是作为职工工资中的固定部分,它是由在岗位分析与评价的基础上得出的不同岗位级别所决定的,岗位工资额与岗位挂钩,像医护人员、药剂师、工程医师等具有不同的岗位工资;技能工资则由职工所具有的技能经验,以及在工作中的效率和自身的知识水平等因素决定;绩效工资则是对职工工作能力及表现的一种肯定和赞许,与前两种相比较,绩效工资更具灵活性和不固定性,这就需要制定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将绩效与薪酬制度结合在一起,将职工绩效工资与职工为医院做出的贡献相联系。

4、薪酬体系的实施和修正

薪酬制度体系要想得到很好的实施需要医院各个部门的积极参与配合。薪酬制度在符合法律规定要求的基础上还要让员工满意,要让员工意识到医院给予每位员工待遇和机会是公平的。但好的薪酬制度也不会一直好下去,人力资源部门要审时度势,实时调查更新,不断对工资进行调整,对薪酬方式进行修正,使其适应环境的变化,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薪酬制度的实用性。

四、新医改下薪酬改革的思路

随着国家新医改方案的出台,医院薪酬制度只有更新和变革,才能适应新的制度环境,保障医院可持续性发展。

在推进国家医院补偿机制改革中,要加强财务管理,以及药品、设备、人力资源等成本核算,加大对增收节支管理的力度,通过完善新机制下的成本核算问题,来保障医院的可持续发展;加强人事管理制度完善工作,制定“以人为本”的、以提高群众满意度为服务宗旨的创新的绩效考核机制和内部运行机制,保障管理体制健康运行;要打破医院原有的工资制度和奖金制度,要把职工的岗位工资、技能工资、绩效工资、津贴补助以及各种奖励都考虑在薪酬范围内,将薪酬改革设计建立在员工的业绩和技能的基础上。

五、结束语

随着新医改方案的实施,医院内部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都将会得到很大的改善。通过对医院薪酬现状、薪酬改革原则、设计方法和思路的分析看出,医院薪酬分配设计的合理性,可以提升员工的忠诚度,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从而提高医疗护理服务质量和效率,进而提升患者满意度,最终实现医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推动医院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毕烈恭.岗位工资+绩效工资=走得远[J].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2006;1:13;14

[2]朱艳坤,黄祖存.浅谈卫生机构分配制度改革[J].卫生经济研究,2000;12:19

8.关于医改的思考 篇八

【关键词】 医改公立医院成本核算

1. 研究背景

2009年,政府公布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 1年)》。新医改回归公益性,提出了基本医疗服务由政府、社会和个人三方合理分担费用。实施方案还明确,要推进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逐步将公立医院补偿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财政补助三个渠道改为服务收费和财政补助两个渠道。政府负责对公立医院承担的公共卫生任务给予专项补助,保障政府指定的紧急救治、援外、支农、支边等公共服务经费。公立医院属于差额拨款公立医院,要得到长足发展,根本上还是要依靠自身通过改革,在改革中成本核算体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成为公立医院改革的核心。

2. 公立医院成本核算的必要性

麦肯锡曾这样评价中国企业:“成本优势的巨人却是成本管理上的侏儒”。其实,成本控制是一门花钱的艺术,而不是节约的艺术。如何将每一分钱花得恰到好处,将企业的每一种资源用到最需要的地方,这是中国企业在新的商业时代共同面临的问题。

同样,做为社会服务体系之一的公立医院,医疗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目前“优质、高效、低耗”的运作模式已被公认为是公立医院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方向。公立医院只有增强自身的积累和发展能力,才能继续生存和发展。因此实行成本核算,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3. 公立医院成本核算的目的

合理有效地利用现有的卫生资源,优化配置;增加公立医院的原始积累;降低医疗服务成本,减轻患者负担;推动公立医院资金的良性循环,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提高公立医院的竞争力。

4. 公立医院成本的特性

人力成本为各公立医院的重要成本项目;直接成本比率很低,大部分成本均需按不同分摊方式转摊至各受益部门;成本中心众多,独立性较低,成本分摊相当困难;折旧、工资等固定成本高,设备使用率难以掌握;单项成本的计算视需要提供,无法按常规方法完成;计算每一病例的成本难度高。

5. 公立医院成本核算的作用

有利于给国家有关部门提供准确、详细的公立医院成本信息,从而较好地获得财政补偿;对公立医院医疗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对公立医院进行医疗服务成本和费用控制;对公立医院服务合理定价;有利于确定更合适的医疗付费方式。

是打造公立医院内部管理层执政能力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对各责任中心的考核管理;有利于建立合理和有效激励的薪酬体系。

6. 公立医院成本核算现状及成本构成

公立医院目前已有初步的成本核算体系。但实行的是不完全成本核算,科室成本归集不完全,行政、后勤服务成本未进行分摊;成本核算仅限于计算奖金,没有上升到管理的高度;核算只是针对结果,未做到事前、事中监督和控制。成本核算的构成主要包括人力成本、材料费、低值易耗费以及固定资产的修购基金、公共费用、维修费以及其他费用。

7. 公立医院成本核算的主要问题

7.1成本核算面临着比较复杂的现实环境。

当前,国家作为公立医院的所有者是抽象的,公立医院作为经营管理者实际上并不完全拥有经营权。内部控制的受益主体不明确,内部控制制度未被具体地有力执行并落到实处。财务管理人员技能的局限和各个科室对经营活动的资料提供不具体以及公立医院信息网络建设不完善,都影响了成本核算在公立医院管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7.2公立医院领导、财务人员以及公立医院职工的成本意识较低。公立医院领导对增加收入方面非常重视,对成本管理重视不够;对开展成本核算的理解不够,认为这是财务部门的工作,对这项工作的支持不够;职工的成本意识和降低成本的主动性尚未建立,并且存在部分医疗人员只注重自身利益,不考虑公立医院的全局发展。

7.3内部结构划分不明晰

公立医院没有明确的职能机构负责成本管理工作,只注意医疗服务过程的成本管理,而忽视行政后勤服务全过程的成本管理。忽视药品、材料、物资、设备、劳动力供应过程的成本管理。

8. 加強公立医院成本核算的几点建议

8.1以人为本,加强成本意识的培养。

要从改变全院工作人员的思想观念人手,形成共同合作的局面;从公立医院收入支出的各个环节入手,形成节约的氛围,为加强公立医院的成本核算改革创造必要条件。

8.2完善公立医院内部的成本控制制度,建立核算组织机构,形成高效的组织管理体系。

8.3划清应由服务对象负担的和不应该由服务对象负担的成本及其费用界限和层次,科学设置会计科目。实施成本核算可分为公立医院总成本、科室成本、医疗项目成本、病种成本四个层次。

8.4实施公立医院成本核算的网络化管理。

实行成本核算网络化也有利于提高会计人员的工作效率,避免重复劳动。

医改工作已经在试点公立医院展开,这对公立医院来讲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公立医院应该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和特点。以成本核算改革为切入点。正确地面对挑战,把握机遇以取得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爱军.实行全成本核算提高公立医院经济效益[J].中国公立医院管理,2007,27(12):85.

[2] 郭静,沈红,对医院全成本核算的探讨[J],价值工程,2009,(10).

上一篇:计生例会会议通知下一篇:一元一次方程应用精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