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课程总结

2024-10-07

地方课程总结(共8篇)

1.地方课程总结 篇一

四年级《发现与探索》教学工作总结

(2012—2013)第二学期

杨爱民

转眼间,一个紧张而又充实的学年又将过去。回顾这一年,在领导的关心、同事们的帮助以及自己的努力下,我认真做好各项工作,积极完成各项任务。在此,把这学期的工作稍作总结,也为这一年的忙碌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一、同伴互助,资源共享。

由于地方课程教材没有参考书,老师们备课时经常要收集大量的资料,教学难度增大。在这种情况下,同伴间的互助尤其重要。特别是同年级的老师更应相互切磋,互相交流。在这点上,大家做得很好,一个个学而不厌,潜心钻研,经常与组内的骨干教师交流教学方法,共享教学资源,确实让人感动。

二、深刻反思,共同进步。

具备一点反思能力,是每位教师的必修课。听课结束后,又对各位教师的授课进行了评课。评课现场,老师们各抒己见,给各位教师分别提出了两条优点和两条建议。同时,针对教学中的共性问题,如“在教学中如何体现地方课程的活动性、整合性、评价性的三条原则”以及“落实地方课程的多元评价”等问题进行了探讨。老师们认为,本课程可以不进行书面考试,但要加强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性评价。相关教材可以设计多种形式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情况,对相关问题进行讨论或反思。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活动的参与记录、学生自 己的自我报告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其目的不是给学生评分,而是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进而促进教师改进教学,促成课程目标的达成。本课程评价对教师的要求较高,因为倡导评价目标先行的原则,所以,需要教师在上课前,结合课程与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评价目标的分析与准备,设计评价形式及评价标准。

三、物化成果,不断完善。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经过我的努力,我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与别人相比,我的收获甚少,也还存在许多不足,如对课程的研究还欠深入,教学成果寥寥无几,但我相信,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作为三级课程之一的地方课程一定能取得长足的发展

2.地方课程总结 篇二

关键词:地方课程开发,地域性,针对性,探究性,实践性

近年来、尤其是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以后, 我国确立了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 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政策和管理体制进入了新的变革时期。课程模式和课程结构的多样化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基本趋势。在课程模式多样化和课程结构优化中, 地方课程的开发具有重要作用。金川区作为甘肃省级第二批新课程改革实验区, 在地方课程开发方面充分体现了地方教育特色, 并试图对学校课程设计起一定的指导作用, 近年来也取得了一些初步的经验和成果。

一、地方课程在国家课程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个国家的基础教育宏观课程结构大致由三个部分构成: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其中, 国家课程是根据公民基本素质发展的一般要求设计的, 它反映了国家教育标准, 体现了国家对各个地方、社区中小学教育的共同标准。地方课程则主要是根据地方经济和文化发展实际, 以及地域特点设计的课程, 它是不同地方对国家课程的补充, 反映了地方或社区社会发展的实际对学生素质发展的基本要求。学校课程或校本课程必须在贯彻国家课程标准的基础上, 以地方课程方案为依据来加以设计。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者的关系及其比例不同, 国家宏观课程结构的状况就有差别。从课程结构的构成来看, 地方课程直接影响着国家宏观课程结构的状况, 缺乏地方课程, 或者地方课程所占的比例不恰当, 都不利于优化宏观课程结构。从地方课程与国家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关系来看, 一方面, 地方课程既是国家课程目标在特定条件下的具体化, 又是对国家课程的补充;另一方面, 地方课程是研制学校课程或校本课程的重要依据, 校本课程不能完全脱离地方课程资源和社区发展实际来体现学校特色, 它需要将地方课程具体化。因而可以说, 地方课程是沟通国家课程与学校课程的桥梁。

二、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地方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存在内容过难、过于繁重、过偏、过于陈旧以及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等问题。与世界各国相比, 我国同一学段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内容知识面较窄, 同一知识深度较深。同时, 对各科教学的内容、教学要求做了统一的硬性的规定, 缺乏弹性和选择性。课程标准也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 课程标准过高, 它是最高标准, 而不是基本标准, 相当一部分老少边穷地区的中小学难以达到国家课程标准规定的要求。这种现状导致大多数学生负担过重, 学生辍学率增加, 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些问题的存在, 也严重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影响了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不仅造成学生负担过重, 而且与时代发展的要求相悖。为了改变这种现状, 国家提倡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地方课程开发是指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以国家课程标准为基础, 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课程观念的指导下, 充分利用地方课程资源所设计的课程。这种课程在国家课程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因此, 又可称为“地方本位课程”或“地方取向课程”。地方课程是宏观课程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课程与学生、社会的关系来看, 地方课程也是联系学生与社会的纽带。

三、在地方课程开发实践活动中的一些体会

1. 地方课程开发首先要注重地域性

地方课程是针对不同地方的特定地域特征及其对学生发展的特殊要求, 以及特定的课程资源设计的课程, 因而, 在适用范围上具有鲜明的地方性或地域性。前几年, 我们教研室在进行教研活动时, 听到了许多关于学生实践活动课难上、难以开展的呼声, 我就开始关注课程开发, 开始思考一个问题:如何开发一本适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实践活动类课程?经过一年多的努力, 一方面我多方收集资料, 另一方面, 和基层中小学的老师们经常探讨, 从他们的教学实践活动中获得一些有用的东西和灵感, 更多的是在同他们的交流过程中学习并掌握一些当代中小学生的思想活动情况, 考虑到金川区特殊的地理位置、环境资源和独特的经济社会条件, 首先是以人为本, 从关注学校、关注同学、关注家庭、关注自身等方面做起, 进一步扩大到关注社会发展、关注人类生存环境、关注宇宙空间的顺序, 设计了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课题, 又进一步把它们细化, 给出了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方案和设计。例如, “我爱我校”这一课题, 就设计了五个系列活动, 从学校悠久的历史、校园的风貌、教师的风采、学生的成长以及走近名人、走近校友六个方面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方案, 并配以活动主题、活动目的、活动说明、活动时间、活动方法, 对活动中的注意事项、活动准备、活动过程等方面都给出了切实可行的指导性意见, 以便在实际操作中有一个可依据的“参照物”。

2. 地方课程要有明确的针对性

从课程目标上看, 地方课程是针对地方实际设计的, 它的基本目的是满足地方和社区发展的实际需要, 加强学生与社会现实和社区发展的联系, 使学生了解社区、接触社会、关注社会, 学会对社会负责,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我在设计这些课题时, 在目标的确定上, 除了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外, 另一个很重要的目标就是要有时代性, 因为21世纪是一个经济时代, 我特别针对市场经济发展进程对农民的影响及人们的经济意识的觉醒等方面, 针对金川区处于金昌市郊区, 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 但个别家庭条件差距又很悬殊的特殊的地域环境和人文环境, 以及金昌市空气污染严重、工农业生产及人们日常生活都比较缺乏水资源等情况, 让学生密切关注个人生活发展和社会生活的联系, 设计了“农民家庭经济收入状况调查”, “独生子女社会化发展的调查研究”, “我们周围的空气”, “亲近大自然, 走进金川峡”等系列实践活动。这些课题满足了不同层次的需要, 在课程目标上也具有一定的针对性。

3. 地方课程开发更要注重探究性和实践性

地方课程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强调学生通过实践, 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 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 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在地方课程实施中, 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应是接受式的, 而应是探究式的、实践式的。学生在学习关于地方和社区基本知识的基础上, 研究本地区的现实问题, 探究每个社会成员适应本地区发展需要应具有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同时, 通过参与社会活动、社区服务活动等, 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的能力。因此, 我按照“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等几个大类, 设计了“花草栽培管理的研究”、“寻访尘封的古镇”、“设计新型汽车”、“小小服装设计师”、“粮食是汗珠换来的”等一些具体可行的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并且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一书第四部分的“参考资料”中, 又给出了一些优秀课例和《怎样写调查研究报告》、《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等一些相关资料, 给老师、学生在实际上课时有一个可模仿、可参考的示例, 以便更好地开展下一步的工作。

参考文献

[1]校本课程开发:上、下[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4.

[2]崔允.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0:18.

[3]郭元祥.关于地方课程开发的几点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 2000, (1) .

3.浅析如何上好地方课程 篇三

关键词 地方课程 新疆精神 热爱自然

自古以来,新疆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新疆各族儿女在新疆这片热土上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共同创造了和谐的中华文化,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与进步。《和谐的中国新疆》是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14年审查通过的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地方课程。

笔者担任四年级地方学科的教学任务,从拿上教材的第一天,笔者有点慌乱,因为这是从教以来第一次接触此课。笔者大概看了一下二年级——六年级的教材,对教材先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发现教材的内容基本上都围绕着新疆的地貌、山水、人文、历史等展丌。要想将这些内容有效地融人到课堂当中,光靠教材提供的内容去讲解,空洞的说教,实在枯燥、没有新意。要想让孩子对地方课产生兴趣,不下一定的工夫是很难有成效的。对此,笔者把自己对教材的领悟和在教学中的一点体会与大家分享。

一、让“新疆精神”在课堂上熠熠生辉

新疆精神是指:“爱国爱疆、团结奉献、勤劳互助、开放进取”。新疆精神是以现代文化为引领的集中反映,是爱国主义和时代精神在新疆的地域体现,是新疆人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坐标。而四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材就紧紧围绕新疆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共同丌发建设新疆,共同维护边疆稳定、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共同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与进步展丌。教材共分三个部分:一是互助互帮一家亲,二是共建美好家园,三是团结就是力量。

在大力弘扬新疆精神,加强新疆对外开放的今天,如何让大美新疆走进学生脑海,切实感受到新疆优美的自然风光,神秘的文化遗址,热情的各族人民,如何让孩子们以新疆人民的大团结、大繁荣为骄傲,让他们为自己的家乡喝彩,在课堂上,如何激发孩子们对这门学科的学习热情,并有效地将新疆元素以孩童可以接受的方式应用到课堂当中,这便是如何上好这门地方课程的问题所在。

笔者利用课余时问,搜集了大量关于新疆的人文历史、民族风俗、名胜古迹等资料,制作成课件应用到课堂中。经过一段时问的学习,笔者发现孩子们的兴趣虽然很高,认知力也很强。但是,这种状态却很难维持,稍有松懈,孩子们就会懈怠。

那么如何让这种兴趣一直持续下去,最后形成无论身在何地,依然不忘自己是新疆人的意识,同时,还为自己是新疆人感到骄傲和自豪,再升华到时刻准备为建设新疆尽力。

一种新的亮点刹那问在我的脑海中闪现:对,光有图片、课件还不行,还要有实物。要让孩子们实实在在的看到凝聚着新疆各族人民优秀智慧结晶的有着新疆多元文化的实物。虽然,这些孩子生活在乌鲁木齐、成长在乌鲁木齐,但对家乡的了解却是欠缺的,他们也许只会因为在其他省市的某一次观光旅游而津津乐道,而忽略了欣赏身边最美的风景。

记得那是一个寒冷的双休口,笔者带着女儿去了亚洲最大的贸易中心——二道桥大巴扎。在琳琅满目的手工艺品中,经过仔細挑选,最终购买了新疆的手工艺人在农家院里摘种的一种小葫芦,上面绘有婀娜多姿的维吾尔少女,用这种成年的葫芦制作的套娃工艺品、弹着热瓦普、穿着传统民族服饰的布艺男子,色彩艳丽的爱得来丝纱巾、挂着小馕饼、小花帽的各式各样的钥匙扣、新疆山水风光明信片、新疆野生动植物的碟片……再配上笔者热情的说教。并且在笔者的课堂上,大胆发言的、认真完成讨论的、思维敏捷的、积极参与学习的、有进步的学生,笔者会把这些实物奖励给他们。课堂上,笔者似乎就是一名导游,正带着孩子们畅游家乡,去感受家乡各民族多姿多彩的生活,让民族大团结的火种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里生根、发芽、丌花。

前一段时问,学校组织丌展了“学生评教师”,要求学生给喜欢的老师打分。在看到评议结果后,笔者霎时欣慰,看到有那么多的学生喜欢自己,甚至有好多学生点名表扬自己,每周都渴望上这门地方课,这跟笔者的努力是分不丌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是我们每一个教师值得探讨的话题。一个优秀的教师,一定会教出优秀的学生,一所优秀的学校,必定会有一个优秀的教师群体。

二、热爱大自然,是一名教师必备的素质

徒步亦称远足、行山或健行,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散步,也不是体育竞赛中的竞走项目,而是指有目的的郊区、农村或者山野问进行中长距离的走路锻炼,徒步也是户外运动中最为典型和最具特色的一种,因为,它可以看到不同的风景。

笔者所在的驴友团基本上走的都是新疆线路。近几年,笔者和朋友们畅游过的地方有:昌吉老龙河的神奇胡杨、天山牧场的花海、穿越过南山苜蓿台子的松林、东山白杨河瀑布、卡拉麦里自然保护区的野生动物、可可托海的矿产……所到之处无不赞叹大自然风光旖旎、鬼斧神工。其实,新疆的山山水水有着它雄浑的韵味,与内地的柔美景色有着截然不同的味道。徒步的过程,就是一次畅游家乡的过程。笔者所走过的山区、村落、所感受过的各民族的风俗、所听到的一切各民族的美好事物,都是笔者人生最美好的回忆。一次学习,就是一次历练,一次远行,就是一次思想境界的升华。笔者把一路走下来的风景,适时融人到《和谐的中国新疆》课程当中,让孩子们伴随着我的节拍,跟随着我的思绪,去歌颂热情的歌舞之乡,去目睹神奇的瓜果之乡、去赞美家乡口新月异的变化、去感受家乡带给孩子们无限美好的记忆,那是多少课时也讲不完的话题。

爱读书、爱校同、爱学生、爱上课、爱山水、爱旅游,增长见识,开阔眼界。这应该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所具有的素质与品质。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希望把课上好,都希望获得成功和幸福。一个好的课堂应当是充满了正能量的课堂,是赋予了教育者的态度、精神、生命与价值观的课堂,是充满了热情、憧憬、情感激荡的心灵互动的课堂,是将精神和人格引向高尚的课堂。

笔者一直认为:无论是什么学科,只要能在孩子们的心中存留住真诚、包容、尊敬、关爱和美好,便是一种幸福。

三、结束语

4.小学地方课程教学总结 篇四

一、同伴互助,资源共享

由于地方课程教材内容丰富,老师们备课时经常要收集大量的资料,教学难度增大。在这种情况下,同伴间的互助尤其重要。特别是同年级的老师更应相互切磋,互相交流。在这点上,大家做得很好,一个个学而不厌,潜心钻研,经常与组内的骨干教师交流教学方法,共享教学资源,确实让人感动。

二、深刻反思,共同进步

具备一点反思能力,是每位教师的必修课。针对教学中的共性问题,如“在教学中如何体现地方课程的活动性、整合性、评价性的三条原则”以及“落实地方课程的多元评价”等问题进行了探讨。老师们认为,本课程可以不进行书面考试,但要加强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性评价。相关教材可以设计多种形式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情况,对相关问题进行讨论或反思。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活动的参与记录、学生自己的自我报告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其目的不是给学生评分,而是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进而促进教师改进教学,促成课程目标的达成。本课程评价对教师的要求较高,因为倡导评价目标先行的原则,所以,需要教师在上课前,结合课程与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评价目标的分析与准备,设计评价形式及评价标准。

三、物化成果,不断完善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经过我的努力,我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与别人相比,我的收获甚少,也还存在许多不足,如对课程的研究还欠深入,教学成果寥寥无几,但我相信,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作为三级课程之一的地方课程一定能取得长足的发展。

地方课程教学总结2

本学期,我班开设传统文化课程、安全课程、心理健康课程、预防地方性氟中毒教育等地方性课程。传统文化课程是对少年儿童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启蒙课程,旨在使民族文化得以血脉相承,使学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从而陶冶情操,开启心智,提升智趣,提高综合文化素养,激发爱国情感,培养民族气节。一学期下来,同学们逐渐适应,现在孩子们对诗句朗朗上口,感受到了课本中的营养,体验到了对传统文化更深刻的认识。这让我为他们高兴,现将总结如下:

一、学情分析:学生经过本学期的学习,对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对心理健康课程、预防地方性氟中毒教育等课程的知识都掌握不少,基本达到预期效果。大多数学生对祖国的文化表现出较浓郁的兴趣,借此时机,将传统文化精髓灌输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志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教育学生做个具有传统文化素养的中国人。

二、取得成绩:

(一)传统文化:丰富学生传统文化,增进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识,激发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建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同时也为了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及写作水平。

1、在诵读中领略古诗的声韵之美。感悟古诗的真挚之情。

2、晓通古建筑文化的历史,体会古代人们的智慧和创造才能。

3、认识一些文学巨匠,初步了解他们的生平行迹,领略其独特风骚。

4、知道中国自古就有与外界保持友好往来的优良传统。

5、熟识中国传统文化,体会中国人的聪明才智。

6、对学生进行心理方面的辅导,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二)安全教育:以《小学生守则》、《小学生安全行为规范》等等为主要内容,进行探索与实践,尝试采用新的教学方式。

(三)环保教育:环境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引导学生全面看待环境问题,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环境素养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重视平常积累,背诵经典名句名篇,通过进行比赛来提高效率。

(五)重视多元评价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评价,幵以此作为反馈,激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积累。下学期我会收进科学的教学模式,及时的解决本学期的问题,我们会发扬优点,改进不足,相信我们会做得更好。

(六)继续进行预防地方性氟中毒教育,通过教育,学生们掌握了预防氟中毒的方法,幵通过学生对家庭、对社会进行宣传。

总之,在本学期的地方课程中,取得的成绩是显著的,但也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如,没有统一的教材,没有固定的内容,加之自己经验不足,使学生学习较困难。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克服这些困难,争取更好的效果。

地方课程教学总结3

时间过得很快,一学期又将近结束了。现将地方课程总结如下:

六年级共有学生两个班,平时孩子们外界知识了解少,对海西的人文地理,文化知识更是了解甚几,因此,教学地方这一科时,我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结合海西实际,使学生了解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现状况,区域文化特质等,使学生学好地方课程。而地方课程真实而又亲切,总是以家乡的东西,深深地吸引着他们,让他们学得有兴趣,学得有热情。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地方课程以本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区域文化物质等为主要内容,编制结构采用主题方式展开,强调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探讨区域文化独特精神气质的形成。

(一)自然地理环境

1.认识地理地貌的特点:地处山坳与江海之间,平原缺乏,懂得山水培育了海西两种精神。

2.认识气候特点:多梅雨,多台风,气候温湿,时序分明。

(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1.了解人的血缘和人缘等的关系,以及人们对寿命,儿女财富和地位等的态度,态度,调查就业观念,职业特点,社会与个人的关系。

2.了解率先发展家庭工业,专业市场和个体私营经济,了解人从“质量立市——品牌兴业——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

(三)区域文化特质

1.了解海西的风俗民情,分析生死观,时间感,价值观和思维特点,领悟文化发展的连续性。

2.了解海西的文物古迹,特别是古村落群的聚落形态和侨民的聚落形态。

3.了解海西的地方语文和民间艺术,分析瓯越精英文化具有重人文、重教育和重科技的传统、领悟商贸文化的思想理念。

通过各种活动对家乡的海洋资源与旅游资源的状况从总体上有所了解,在活动中对家乡的未来可持续发展充满信心,产生自豪感,从而进一步激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感情。

了解海西及各县(市、区)的主要文物古迹,通过实地参观、查询资料、采访和观看记录片等方法感受文物古迹的历史、文化内涵。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初步了解文化名人的治学及创业历程,体会其创业的艰辛与成功,认识其在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学习文化名人刻苦求学、专心治学、爱国爱乡的精神。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开展综合研习活动,促进对闽东知名品牌的认识和探究,在活动中激发对家乡人的热爱。通过收集、阅读材料等实践活动,知道闽东是有几千年历史的礼仪之邦,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特色,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和自豪感。

在教学中,我据六年级学生的特点出发,创设各种活泼生动的活动,强调从活动中学习,让孩子在活动中去了解家乡的状况。重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和社会实践联系,在探究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中感知周围事物的特征,让探究成为地方课程学习的主要方式。主要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运用挂图、实物、录象、多媒体网络组织教学,开发和制作课件,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使教学更形象直观,生动活波。运用观察、信息搜集、现场考察、参观访问、讨论、制作、调查、社区活动、专题研究等多种学习形式,掌握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方法和能力,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要转变教师即是知识权威的错误观念,让地方教学能得到各层面的支援,如家长、老前辈,专家学者等。因为要将地方教好,非单一教师的能力所能完成,它必须结合社会、家庭的资源,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益。我们采用“问问别人”方式,让学生回家了解一些本地情况,上课时又相互介绍,相互补充,以达到家庭、社会资源的结合,也培养了学生社会实际能力和团队精神。

地方课程教学总结4

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完善深入,课程模式也日逐多样化、自主化,特色化课程结构,日趋合理,为学校实施办学自主权创设了广泛的空间,也为教师教育教学更加自由的开放富有创造性的工作提供了一个展台,激发了教师对课程开发的的极大热情。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我校通过教研工作和课程的开发实施,教师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质量观,评价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将我校开发与实施地方课程的情况和取得的一些成绩,总结如下:

一、课程开设情况

在地方课的实施中,一是严格贯彻国家课程计划,开足课时,把地方课程的教学落到实处。

二、注重课程的教学研究,充分利用课程的价值功能

教学活动是地方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是实现其价值功能的重要手段。一是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着眼学生的全面发展,基本素养的全面提高;二是用探索、发现和操作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三是用角色扮演和摸拟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品质为主;四是用社区活动和小组调查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参与社会为主;五是用独立研究和共同研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满足个人需求和兴趣为主。

三、探索课程的评价方式,让地方课程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为了更好的实施地方课程,学校在完善学生学业评价制度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1、评价原则

①注重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评价原则,力求科学客观的反映出学生的学业水平。

②注重学生学习品质和探索成效两方面的评价,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评价的内容与方式

测评内容分基础知识和行为习惯两方面,其评价方式与过程分:笔试、综评、公示。

基础知识的测评,采取笔试方式,确定等级,行为习惯方面,以兴趣与方法、态度与表现、行为与习惯三个领域,采取综合评的方式确定等级。

四、地方课程的实施与思考

1、通过几年来地方课程的实施,取得以下成效:

①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师生角色得到转变。

②学生成为课堂主人,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③通过地方课程的特殊功能,学生文化素养、品德素养得到提升,对培养学生完美个性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④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的知识视野得以拓展,能力得到发展,素质得以提高,有效地提升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2、在地方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困惑。

①教师素质有待提高,教育观念的转变还要加大培训力度。

通过几年来的实践,我们看到少数教师缺乏开展地方课程教学活动的能力和经验,他们是传统教学中我讲你听的高手,认为学生只能服从于教师,不接受新的教育理念。

5.校本地方课程工作总结 篇五

在夏阳高挂,秋风没吹的季节,在领导和老师们的大力推举下,我有幸成为了校本课程的教研组长。自己刚刚担任这个教研组长,因为业务不是太熟练,所以不是那么理直气壮。但是组内的教师一点也没有瞧不起我,而是鼓励我说:“好好干吧,我们支持你。”带着同事们的鼓励和信任,我上任已经快一年了。想想这一年的教研成长之路,有辛酸也有喜悦。

校本课程是被教师们称为小课的学科。很少有人重视,甚至包括我自己,也是赶鸭子上架,但是这几年在对学校进行的各项检查中又是必查的一门学科。怎样有效地调动教师们的教学积极性,使这两门学科的教学富有自己的个性,同时使学生们对这两门学科产生浓厚学习的兴趣,成了摆在我面前的一大难题。

怎么做呢,万事开头难。我先在组织的第一次教研活动时,请教师们把自己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困难说一说,然后我进行归纳。通过活动,我发现教师们的困难最大的是缺少必要的理论支持,又因为担任的科目比较多,没有太多的时间仔细研究教材, 没有现成的教案可以借鉴,上课时随意性比较大。这些问题怎么解决呢?我们经过研究达成了共识,可以通过资源共享来解决这个问题。我先自己查阅了和这两门学科相关的资料,在教研活动时,印发给组内的教师,然后我们一起学习,这样每位教师首先得到了必要的充分的理论支持。然后我们把教学内容作了明确的分工,要求教师们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自己所负责部分的教学设计。分工后,教师们通过上网查资料,借鉴现成的教学设计,自行编写适合我们学情的教案,通过QQ群发给组内的老师,达到资源共享,教师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随时修改教学设计,这样做可以使教学设计更充实。来

年教师们可以在这份教学设计的基础上再加以修改完善,使教学设计更加可行有效。这样做先是初步解决了第一个难题。

五月份是我们莱州的效率课堂活动月,在此之前教研室组织了优质课评选活动。为了使教师们取得好成绩,我们根据比武活动情况,选出教师参加比赛。在参加比赛前,上课教师先自行设计教案,然后进行试讲,听课教师毫不留情地指出课中存在的问题,然后给出修改建议,上课教师再进行试讲,然后再评课,再修改,直到全体教师满意为止。应该说参加评选的结果还是令人满意的,我的课获得优质课,池老师的课获得公开示范课。应该说这两节课凝聚了组内所有教师的心血和汗水。也为五月份的教研活动作了很好的铺垫。五月份,我们组织学生进行了学科能力测试,应该说取得成绩是可喜的。

6.地方课程教学工作总结 篇六

一、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本学期的学习,对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大多数学生对祖国的文化表现出较浓郁的兴趣,借此时机,将传统文化精髓灌输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志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教育学生做个具有传统文化素养的中国人。

二、取得成绩

丰富学生传统文化,增进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识,激发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建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同时也为了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及写作水平。

三、今后努力的方向

1、教学形式多样化。时而教师讲解、时而学生讲故事等。

2、注重游戏教学。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兴趣,我将运用游戏“对话、找宝藏、小老师”等多种形式。

3、注重面向全体和个别差异。集体、小组、个人展示等交错进行,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7.让小学数学地方课程真正落地生根 篇七

近几年,从学科的视角研发课程以弥补现有课程内容的孤立化和碎片化越来越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选择。数学学科的地方课程在这一轮课程实施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但其能够真正落实既需要结合具体情境的审慎经营,又需要走出课堂拘囿的实践探索,更需要厘清其实施路径与教学流程,使其补充国家课程和服务学生成长的功能更加凸显。

一、数学学科地方课程实施现状

数学教学不仅需要动脑,还需要动手。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动手能力,江苏省设计了数学实验地方数学实践课程,目的是帮助学生借助数学知识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创新精神。数学实验为学生进行数学实践活动提供了平台,数学实验教学重视教科书与实验手册的有机结合,为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了实践平台。但根据我们对南京地区部分学校的调查发现,数学地方课程的实施还存在许多问题,地方课程的实施多流于形式、还缺乏实际效果等问题还很突出。

1. 在学校课程中地方课程的实施还流于形式

地方课程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一个部分,指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地方政治、经济和文化资源以及实际需要自行规划、设计、实施的乡土课程。其在内容上是对国家统一课程的补充,在作用上是为了更好地实施国家统一课程,对于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许多学校并不重视地方课程,忽视了课程的实施过程,导致高品质的地方课程缺乏具体的落实,无法起到应有的基础性作用。

2. 对地方课程缺乏规范的教学安排,没有发挥其应有作用

在问卷调查中,当问及“您实施数学学科地方课程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时,56.6%的教师选择“不知道该如何安排教学过程”。当问及“您认为数学学科地方课程的教学流程应该是什么”时,33.6%的教师选择“根据具体情况”,51.6%的教师选择“说不清”。

这一问卷结果在实地走访的过程也得到了印证:以教学流程为例,笔者在一所学校里观察过一节数学学科地方课程,几乎整节课都是学生在自由活动,教师基本没有“掺乎”课堂。这一问卷结果真实地反映出“课程评价”问题严重困扰了目前数学学科地方课程的实施,整个课程评价体系有待进一步优化。同时,这次问卷能够较为清晰地反映出数学学科地方课程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缺乏基本教学流程的“课堂底线保障”,亟需在教学基本流程上给予优化。

二、数学学科地方课程的实施途径

地方课程是对国家课程的有益补充,更是现行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学学科教学实践过程中,对“地方课程”的认识不同,其实施的流程也会有所不同。从数学教师和教育行政部门对地方课程的理解出发,数学学科地方课程的实施主要是结合学科课程安排地方课程的相关内容的教学,根据学科教学进度,单独安排地方课程教学内容,深化和落实地方课程教学。

1. 结合学科教学安排地方课程有关内容

(1)根据学科教学进度选择合适的地方课程教学内容

把数学学科地方课程内容看成是课程内容的一部分,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处理好数学学科课程内容与地方教材内容之间的关系,可以根据教学进度选取适合的地方课程教学内容来作为国家学科课程的补充,渗透到学科课程的教学中。例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模块,选取相关的数学实验来深化教学内容。

从教学渗透的角度看,数学学科课程内容和地方性课程内容会有一些课程内容重合的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应当紧紧抓住这些课程内容重合的部分,设计既符合国家课程要求又满足地方性课程核心追求的教学流程。以江苏省数学实验课程为例,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的教学可以设计一节落实数学实验课程内容中关于角的相关的实验内容的教学,把数学概念教学与数学地方课程的实验和探究结合起来。

根据学科教学内容来安排地方课程的教学。在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教学中,结合地方课程安排教学的主要环节有:

环节一:自学制角,产生疑问

利用微课自主学习并制作活动角,进而产生疑问:什么是角?角为什么会有大小?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环节二:提出猜想,实验验证

实验1: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吗?

教师提供折扇、活动角、闹钟等素材,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或另寻素材找到两边长度相等的若干个角,通过张开、收拢实际操作或模拟实验,自主发现:1.角的大小确实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角的两边叉开得越大,角就越大。

实验2: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有关吗?

提供几组开口大小相同但两边长度不同的角,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进行比较。

学生设计1,使活动角的两边与角1的两边完全重合,然后固定住活动角两边的开叉大小,用固定后的活动角与角2比对,如果两边完全重合,则说明即使角的两条边的长度不同,但只要两条边叉开的大小相同,角的大小也就相同。

学生设计2,把两个角剪下来比对,如果两条边完全重合,则两个角的大小就相同。

学生设计3,自主寻找素材,用可伸缩吸管制作成角,通过伸、缩角的两条边使其加长或减短,以验证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

环节三:趣味实践,拓展应用

教师提供若干张大小不同的长方形纸,学生可以任意选择长方形纸张并折出一个角,以小组为单位比较出大小后,继续思考:同一张长方形纸上以同一点作为顶点来折角,怎样折角更大?

学生通过实验得出:要想使得折的角大,应尽量让角的两边叉开的程度越大。

环节四:回顾反思,全课总结

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你是怎样发现的?

如“角的初步认识”就是一节典型的从学科的视角审视课程的课例。纵览此类课例,其实施的流程虽在具体环节上有所差异,但基本上包括提出学习问题、验证学习问题、解决学习问题等环节,但任何一个环节又都是围绕学科教材的学习内容来展开,作为学科教学的重要环节来组织教学的。

(2)根据教学进度安排相关的教学活动

结合教学进度去安排地方课程教学应该是主要途径。例如在数学实验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就可以根据教学进度,在每一个单元或课的教学中,适当地安排适合的地方课程的教学内容,把地方课程渗透到学科教学中。

在小学《数学》一年级第一单元“100以内的加、减法”的教学中,就可以安排培养学生数感及解决问题能力的数学实验。实验1:怎样调同样多。明确同样多的含义,通过实验操作体会使“不同数量的两份物体”同样多的不同方法。实验2:让两边平衡。通过观察、计算、实验操作等活动,让天平两边的数值相等,促进学生逆向思维的发展。

在小学《数学》第三单元“表内乘法和除法”的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进度,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安排一定的地方课程的数学实验。实验1:怎样分才公平。知道用“每几个一份”和“平均分成几份”两种方法,对物体进行平均分。实验2:纸条接龙。能按要求将纸条粘贴起来,通过算一算、比一比,发现纸条接龙的规律。实验3:怎样折痕最长。通过反复折一折、量一量,发现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最长折痕。在数学实验中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

2. 作为独立的教学内容安排教学

(1)配合学科安排地方课程教学内容

从课程的视角思考数学学科地方课程,其基本课程内容可以是在整合教材的基础上遵循地方课程教材的基本逻辑。以江苏省地方课程数学实验为例,依据教材内容和教材逻辑,在每一个教学单元或教学模块教学后,根据其基本教学内容可以选择地方课程的适当内容来单独安排课堂教学,也可以是开展独立的教学实验。

例如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中,在完成了第二单元“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任务后,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可以用一节课的时间,单独安排两个教学实验。为了加深学生对已学平面图形的认识及简单的空间观念,可以安排地方课程的实验3:有趣的拼搭。通过实验帮助学生初步学会用小棒按要求拼搭出已经学过的图形,体会平面图形的特征,感受拼搭中的乐趣。还可以安排实验4:巧分多边形,让学生在实验中尝试从一个顶点出发,将多边形分成若干个三角形,感受分得的三角形与多边形之间的关系。

在完成了第十二单元“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的教学任务后,为了让学生学会自己动手去收集和整理数据,可以利用课后的课外活动或研究性学习,单独安排地方课程的有关数学实验,进一步巩固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地方课程教学流程

把地方课程作为“独立的课程”的角色,数学学科地方课程内容可以成为课堂教学的全部内容。当然,数学学科地方课程在实施过程中也应当注重本学科独特的知识追求、能力追求和价值追求,并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都要注重自身独特的价值追求。以江苏省数学实验课程为例,笔者曾在区内组织开设了一节“纸条接龙”的课堂展示。

环节一:操作感受

1.猜一猜:把两张长6厘米的长方形纸条粘贴成一个长条(粘贴处长1厘米),粘贴后的纸条长多少厘米?

2.粘一粘:取出2张长6厘米的长方形纸条,按照上述要求粘贴并计算粘贴后纸条的长度。

环节二:深度实验

1.算一算:依次将2张、3张、4张不同长度的长方形纸条分别按照上述方法粘贴在一起,列算式求出粘贴后的纸条总长度,同时填写实验记录表。

2.想一想:比较粘贴前、后的纸条长度和纸条的数量,你发现了什么?

组织学生通过操作、计算获得的数据对实验现象加以分析,发现纸条在粘贴过程中长度的变化规律。

环节三:拓展应用

王老师将20根50厘米长的彩带依次连接,形成一条花边用于装饰花环。每根彩带用于打结的长度均为5厘米,请问这20根彩带连接后的长度是多少厘米?

先想一想、猜一猜,再画一画、算一算。

环节四:回顾反思

通过纸条接龙实验你有什么发现?计算“纸条接龙”后的长度时应注意什么?

(3)通过社团活动实施地方课程

如果从开展学生社团活动的视角审视数学学科地方课程,它就能以提升学生兴趣为基点,通过多元的表现形式表达课程内容。

在社团活动中安排地方课程活动。学生社团活动不同于课程活动,从组织形式上看,学生社团通过学生组织将有同一类兴趣的学生团结起来。恰当的社团实践活动是落实数学学科地方课程内容的关键。落实数学学科地方课程的相关要求,教师可从“集体实践”和“社区实践”两个层面设计实践活动。“集体实践”即围绕学生所在的班级、学校等设计活动,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社区实践”即围绕学生所在的生活社区设计并开展活动,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形成主流价值取向。

在第七单元“时分秒”的教学任务完成后,可以通过独立的社团活动,组织学生分组制作简易日晷和方向板,并能运用其做简单判断。安排学生完成地方课程的实验12:用日晷计时,体会古代用日晷记时的方法,提高估计时间的能力,感受古人的智慧。

地方课程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从学科教学实际出发,根据教学内容,安排适当的地方课程的学习内容。“从学科目标审视地方课程,补充教学内容”、“结合学科进度实施课程,深化教学目标”、“从学科教学深化的视角实施地方课程,丰富教学活动”,以扎实的行动优化数学学科地方课程建设的品质。

参考文献

[1]张和平.苗侗民族地区地方数学课程资源开发模式构建[J].教学与管理,2012(3).

[2]么加利“.地方性知识”析——地方课程开发中知识选择的思考[J].教育学报,2012(4).

[3]许洁英.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含义、目的及地位[J].教育研究,2005(8).

[4]徐学俊,周冬祥.地方课程资源开发与优化配置的探索[J].教育研究,2005(12).

8.地方课程总结 篇八

关键词:地方课程背景 园本课程 开发

【中图分类号】G61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园本课程开发就是伴随着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不断深入而不断借鉴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课程开发模式,同时园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也成为幼儿园展现办园特色,提升教师素质和办园质量的有效途径。那么在地方课程背景下必须处理好地方课程与园本课程的关系,有的放矢地开发园本课程,让园本课程正真发挥其价值与效应,达到促进孩子全面和谐发展的目的。

一、正确地认识幼儿园课程

幼儿园在开发园本课程时由于对课程的涵义、课程要素、课程编制基本原理等认识不到位,认为园本课程就是搞一些特色教育活动,编写一些教材即可,在组织与实施上缺乏理论指导,缺乏制度与监管,使园本课程开发流于形式,甚至部分课程违背了幼儿身心发展规律,走入误区。课程开发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作,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幼儿园课程?幼儿园课程这个词早在五六十年前就已被我过幼教界普遍使用,有着多种解释和理解,教育部“九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中国幼儿园课程政策研究》课题组经反复讨论认定:“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帮组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其中活动是课程的主要载体。其次要了解课程体系组成的要素:课程理念、课程大纲、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组织与实施、课程评价以及课程开发过程中的一些产品和成果,如:教材、教辅资料等。最后要掌握课程各要素在开发和制定中的原则与方法。因此在园本课程开发之前,对管理层和教师都应该进行有关课程的相关理论学习与培训,提高认识,掌握方法,才能使开发工作有质量的开展。

二、以园为本地确定开发园本课程的方向

在地方课程为主的情况下,园本课程作为一种辅助的课程或者是特色课程,在开发方向和内容上必须与幼儿园的实际情况紧密联系。例如幼儿园的发展还处于规范办学阶段,时间、空间、人力物力等方面还不具备独立开发的条件时,可以采取直接借鉴国内外优秀课程资源,根据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做适度调试、改编、创新,做为园本课程使用。

当幼儿园具备独立开发的条件时,可以通过挖掘幼儿园自身的优质教育资源开发园本课程,如:幼儿园有特色的教育活动、幼儿园长期文化的积淀、幼儿园环境的资源、人文资源等。也可以通过挖掘地方特色、传统文化、民间艺术、社区资源等开发课程。更重要的是从满足幼儿发展需求出发,发现幼儿发展中“短板”有针对性开发的课程。

三、精选园本课程的内容

园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直接受益者是幼儿,孩子在课程实施中得到有益的发展才能真正体现园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价值和目的,否则只是流于形式和重复已有的过程,增加幼儿和教师的负担,在内容选择上应遵循以下原则:

1、价值性原则。选择课程内容时首先应进行“价值性筛选”,把在地方主课程实施中的薄弱方面以及孩子成长过程中缺失的教育作为课程内容进行开发,才能让孩子真正做到全面发展。

2、可行性原则。要综合考虑幼儿园基础、现状、环境资源、师资的素质等条件,能否使课程顺利实施,避免盲目跟风和脱离幼儿园实际的一些课程开发。

3、稳定性原则。园本课程的开发不是对阶段性工作的促进,更不能突一时的轰轰烈烈,必须与日常工作紧密联系,相辅相成,促进幼儿园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具有稳定性,不受学校外部或内部因素的影响而消失或淡化,是可持续发展的相对稳定的课程。

4、生活性原则。陶行知提出“教育及生活”,意指生活中的一切都可以成为孩子学习的内容,成为课程,也就是说园本课程不能脱离孩子生活的环境,课程要基于孩子日常的生活,充分地與生活建立联系,孩子密切接触的自然界、周围环境、身边发生的事件,孩子能亲身感受、便于操作的的内容才是适合孩子的课程。

四、发挥教师园本课程开发的主体作用

在课程开发中,教职工、幼儿、家长、社区人员等都可以作为参与主体,其中孩子是学习主体,家长是支持主体,教职工是建构主体。英国著名的课程理论家斯滕豪斯宣称:“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课程编制”, 课程开发的过程也是一个研究课程的过程,教师的教育实践本身就是课程开发的过程,因此教师是课程的研究者与实施者,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与利用者,是课程开发的主体。在开发的过程中加强师资培训,营造积极向上工作氛围,提供及时的支持与帮助,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才可能真正发挥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主体作用。如:对教师进行课程理论、园本课程开发知识与技术、先进课程模式等培训提高理论层面的认识;园本课程开发与科研、教研结合,人人参与,积极互动;园本课程开发与地方课程实施有机结合等,让教师以一个研究者的身份和眼光来审视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过程,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挖掘资源,整合资源,提高设计课程的能力。从被动的执行者转变为主动、能动、创造性动的开发者。

五、园本课程开发实施与幼儿园各项工作有机整合。

在开发园本课程中必须紧紧围绕幼儿园工作全局性,与幼儿园各项工作有机整合,避免为了开发而开发影响幼儿园其他工作的开展,甚至影响到地方主课程实施的质量,不仅增加幼儿和教师的负担,也使幼儿园办学宗旨偏离教育方针和素质教育的轨道。

1、与幼儿园地方主课程整合:地方主课程系统性强、科学性严谨、内容丰富、方式多样,对孩子健康、社会、语言、科学、艺术、数学六大领域大发展几乎全覆盖。在园本课程中注意发现主课程里已经呈现、囊括的内容,进行合理的替换和删减,避免重复;同时主课程的实施有时也会利用园本课程来完成。例如:幼儿园开发了种植特色园本课程,在主课程的科学领域里关于认识植物的形态、生长,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社会领域里关爱生命、爱护环境、爱劳动等内容可以直接替换为种植园本课程里相关内容,能更直观和真实地带给孩子们以体验与感受。主课程内容也可以利用种植课程为载体进行活动,如:数学测量活动可与种植观察活动结合,教师引导孩子用自己的方式测量植株的高矮、茎的粗细、叶片的大小等;艺术领域里的粘贴美工活动,可利用种子、叶片粘贴。

2、与幼儿园一日活动整合。园本课程实施必须融入幼儿园一日活动之中,使之不孤立,不占用更多时间,才能常态实施,更好地发挥其价值作用。一日活动中晨间活动、生活环节、游戏活动、区域活动中均可融入园本课程内容,仍以种植园本课程为例,在晨间活动中可以开展如浇水、观察、记录等活动,区域活动中美工区种子粘贴、叶片制作等,角色游戏中餐馆、娃娃家的烹调,进餐环节可以品尝收获的作物,体育活动中利用种植的植物藤蔓、果实等开展游戏等等,让孩子在同样的时间和更丰富的活动中收获快乐的童年。

3、与教师专业发展整合。园本课程的开发对教师专业素质要求相对较高,专项的培训和学习提高必不可少。但现实中幼儿教师工作琐碎与繁杂,班级教学与案头工作占据教师大量时间,因此课程开发相关工作要与教师继续教育和教科研活动紧密结合,尽量减少另起炉灶,如:业务学习汇中对教师进行有关课程理论、课程开发、特色课程相关知识技能的培训,观摩现场活动、评课、赛课等围绕园本课程内容进行,建立网络论坛研究讨论,围绕课程开发撰写文章等等,这些方式均能有效地提升教师专业发展速度,为教师专业成长插上翅膀。

总言之园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漫长和系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即就,要站在幼儿发展、幼儿园提质的高度,积极调动一切资源,处理好地方课程等之间的关系,因地制宜,因人而异,让课程实施正真成为达成幼儿园教育目标发展的载体。

参考文献:

[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 幼儿园课程 冯小霞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

上一篇:小学师生必背现代名言警句60句下一篇:微机控制系统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