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研修骨干教师学习心得(共12篇)
1.小学数学研修骨干教师学习心得 篇一
2017年界首市中小学数学骨干教师能力提升
高级研修班学习心得
--研读《数学课程标准》落实“四基”“四能”
界首二中
王永磊
暮春五月,武汉的东湖波光粼粼,界首市中小学数学教师一行55人来到华中师大,参加骨干教师能力提升高级研修,五天时间聆听了七位专家的精彩讲座,收获很多。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汉阳区教育局教科中心龙汉玲主任的讲座。
龙主任的讲座主要是研读《数学课程标准》。
他首先指出:新课标中把数学教学中的“双基”发展为“四基”。
过去的“双基”指的是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现在新课标指的“四基”包括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即通过数学教学达到以下要求: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训练数学基本技能;领悟数学基本思想;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基本活动经验”是指在数学目标的指引下,通过对具体事物进行实际操作、考察和思考,从感性向理性飞跃时所形成的认识。基本活动经验建立在生活经验基础上,在特定数学活动中积累的,其核心是如何思考的经验,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数学现实和数学学习的直觉,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
其次,龙主任强调对“四能”的认识。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过去仅仅强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现在加了两个,就是增强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发现和提出问题是最好的体现。以前学生更多的习惯于解决现成的问题,以前所谓的解决问题就是老师或者书本上,给出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已知条件和结果都有了,是已经数学化的问题,但是在现实世界中,有很多问题是蕴含在具体的情境中的,表现的形式并不是直接的数学问题,它是一个具体的事情,在一个具体的事情里边,你能不能看到它里边有数学,有数学问题,发现一个问题,或者提出一个数学问题,这是一个创造性的,或者是一种创新的动力,是创新直接的来源。在现实世界里边,很多很多具体情境里边,其实不是现成的问题摆在那里,所以你只会解决现实问题,那就变成解题的工具,而不能创造性的去发现一些新的问题。所以说,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比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更重要。
最后,龙主任提出,新课程标准中设计了十个核心概念,和原来的标准实验稿相比有所增加,有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十个核心概念也称之为“核心素养”。
聆听了龙主任对“四基”、“四能”和“十个核心素养”的解读,本人深有感触,提高了对课标的认识。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的 “四基”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这里的基本思想不是前几年的教学实验“数学思想方法“,是指支撑数学科学发展的思想,核心在于数学推理、数学建模。如何让学生获得数学思想,关键要让学生经历概念的抽象过程。这里的基本活动经验,对学生而言,所谓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是指围绕特定的数学课程教学目标,学生经历了与数学课程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数学活动之后,所留下的,有关数学活动的直接感受、体验和个人感悟。经验的特征:具有数学目标的一种结果;是人们最贴近数学现实的部分。基本的数学操作的经验,基本的数学归纳的经验,类比的经验,思考的经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经验等等。学生操作的未必就能获得经验,必须帮助学生归纳。基本活动经验在每个领域中表现不一样,在代数中强调代数建模;就是让学生学会数学化的过程中积淀下来的数学直观。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四能”即,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数学思想的感悟和经验的积累仅仅靠老师的讲解是不行的,更主要的是依赖学生亲自参与其中的数学活动,依赖于学生的独立思考,在注重结果性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了更要注重过程性目标。经验在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思想的基础。没有亲历的数学活动就谈不上经验。新课程大力提倡“做数学”。不过光“做”也不行,还要善“思”。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引导学生对“做数学”的过程进行反思,反思自己失败的教训和成功的经验,反思自己如何从“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处境到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只有在不断的反思中才能积累起宝贵的数学经验,才能找到开启数学之门的金钥匙。通过这次培训,我深深地认识到,在通过数学活动中,应该使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训练数学基本技能;领悟数学基本思想;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并且增强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加强与提高。
2017年5月20日
2.小学数学研修骨干教师学习心得 篇二
1 参训教师的合作学习意识的培养
虽然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我国教育界已经开展了关于建构主义理论以及合作学习理论的研究和实践, 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国家在基础教育改革中也多次强调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提出合作学习的基本模式, 但是通过对参训教师进行的问卷调查不难发现, 参训教师对于合作学习的理解与实践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造成这些差异因素既来源于所在学校合作学习的开展情况, 也来自于参训教师对于理论研究及实践的注重程度。参训教师对于在教育教学中实践合作学习, 在培训中实施合作研修表现出了极高的热情, 在各个讨论环节发言踊跃, 对于培训教师提出的课题能够进行积极的准备, 这些为合作研修的开展提供了很好的前提保障。但是在参训前的问卷调查中, 我们不难发现70%以上的参训教师认为自身欠缺相关的理论知识体系以及教育科研方法, 而且95%以上参训教师提出的希望在培训中解决的问题都是一些关于教材设置, 语法知识与学生英语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很具体的问题, 只有8位教师提到了合作学习, 团队研修中所涉及问题;另一方面当培训教师要求研修小组自定研修方向和主题时, 参训教师遇到了一定的困难, 很难灵活利用理论知识针对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提出系统地解决方案。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学习是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 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 而是以原有的经验为基础, 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 因此参训教师在合作研修过程中, 通过培训教师的指导和小组成员的交流与协作, 一方面强化自身对于合作学习理论的学习及其内涵的科学理解, 在完成培训期间的各项任务的过程中理解合作学习, 发现实践中的问题, 进一步完善合作学习的实施方案, 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 实现合作研修的价值。从而在教育教学实践中, 更加行之有效的指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结合英语教学的内容制定有效地教学方案, 达到新课程改革对于学生及教师的要求。
2 培训期间合作研修氛围的营造
建构主义认为, 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下, 借助他人的帮助, 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 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当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而现实培训中, 参训教师来自于不同的区县和学校, 每所学校一般都只有一位, 参训教师彼此之间比较陌生, 加之每一批的中小学骨干教师的集中培训时间大概只在1个月左右, 而且一般分散在寒暑假, 这在无形中会对于小组成员间的高效交流与合作研修会造成一定的障碍, 虽然在自修阶段, 培训机构会指派培训人员跟踪指导小组成员通过网络等形式进行主题研究, 解决研修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但受到小组成员性格、自主学习习惯和参与度、自我研修时间分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研修的质量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此外, 建构主义强调, 教学应使学习在与现实情境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 以解决学习者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 为此学习内容要选择真实性任务, 具体问题往往都同时与多个概念理论相关, 所以, 他们主张弱化学科界限, 强调学科间的交叉。
因此, 在集中培训期间, 多开展一些跨专业的教学交流, 或者合作性文娱活动如与专业相关的英文小话剧, 影视配音等, 如果有条件可以组织参训教师参加一些简单的体育活动如两人三足, 集体跳绳或踢毽子等传统活动, 这些参与度极高的活动不但可以丰富培训期间的业余生活, 加速参训教师之间的了解以及熟识程度, 而且有利于对参训教师的合作精神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另外, 集中培训多集中在寒暑假期间, 但是每一批的培训周期大致为一年到两年左右, 这期间会有师范生为期半年甚至一年的教育实习, 因此可以考虑利用这个时间段, 增加骨干教师的集中培训时间, 强化彼此间的交流, 更有效的树立教师的合作意识, 强化合作研修的有效性。
3 培训中合作研修模式的具体实施
合作学习是一种古老的教育观念和实践, 经过不断的发展与完善, 在现代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是在具体实施中, 也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 比如, 分组的原则, 小组人数和环境的变更, 学习者对于合作学习的适应程度, 合作学习方式的选择等, 这些也是合作研修培训模式所需要面临的问题。另外, 参训的外语教师的教育背景, 个人专业水平, 研究方向, 工作环境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 这些都是合作研修开始前必须考虑的因素。因此, 从分组角度讲调查模式方式的可行性更强, 即按照参训教师的兴趣爱好, 研究特长进行分组;从小组人数方面讲, 4至6人为比较合理的人数, 但是每批培训中, 初中和小学参训教师的数量都会在100人左右, 如果按照4至6人的标准分组, 势必要求对指导教师数量、指导能力和指导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培训过程中, 参训教师总是希望通过一些实际教学案例的研究解决自身在实践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 希望通过主题研究探讨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或者理论指导并运用到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 这种想法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众所周知, 没有任何一种理论或者一套方法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英语的学科教学更是受到了母语影响、语言环境缺乏、发展失衡、教师专业起点及水平提升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合作学习效果的显现差异会很大。因此, 合作研修的主题选择既要考虑实用性又要考虑理论指导性, 同时在这个过程中, 更多的是要帮助参训教师树立合作学习, 合作研修的意识, 鼓励其立足于教学岗位, 结合教学实践, 探索更符合教学环境, 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的教学模式, 完善个人的专业发展道路。
4 培训结束后合作研修小组的存续状况
通过参训学员及培训机构的反馈, 我们发现, 培训中的合作研修模式受到了参训教师的普遍欢迎, 肯定了其在教师专业发展以及指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方面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但参训教师也谈到了一些担忧, 首当其冲的就是培训结束后, 合作研修小组的存续问题, 培训机构的后续参与问题。超过一半以上的参训教师认为培训结束后, 各自回到教育教学实践中, 受制于教学任务, 个人生活等因素, 之前形成的合作研修小组的维系势必会受到影响, 参与程度不能得到保障, 即使小组成员间仍然可以自觉的保持联系, 随时就一些就教育教学的问题进行交流, 但是由于培训机构在培训结束后不再参与其中, 合作研修就会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和对研究方向把控, 这对合作学习而言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针对参训教师所提出的这些问题, 从管理层面讲, 一方面, 教育主管部门需要强化每一批中小学骨干教师的集中培训后的管理和引导, 为参训教师建立教师专业发展档案, 此外可借鉴“中小学及幼儿园教师全员远程培训”平台模式, 为中小学骨干教师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延伸合作研修模式平台, 使教师的专业发展更具方向性和持续性;另一方面, 培训机构需要积极持续地参与到网络平台的建设中, 并且在实践中提供有效的指导, 这样的话, 即使不能保障培训中形成的合作研修小组保持原有的状态, 也可指导中学或者教学规模比较大英语教师数量比较多的小学形成新的合作小组, 进行合作研修;对于只有一两名英语教师的学校, 除了网络平台外, 还可以借助行政管理的优势, 实现校际间的合作, 切实地将合作学习理念有效地贯彻到指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中, 达到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这样既可保证合作研修的可持性发展, 又可使培训机构及时掌握中小学教育发展的前沿信息, 制定更为合理实效的教师的继续教育策略, 由于绝大多数的培训机构是师范类院校, 这对于师范生的培养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具有方向性。
建构主义指导下的中小学英语骨干教师合作研修培训模式尚处于起步阶段, 尚不完善, 除了上述问题外, 如何促使小组成员真正平等阐述个人观点, 如何帮助每个参训者有效地参与合作研修, 如何对合作研修的效果或者成果进行客观评价和考核等等, 这些都是在今后及培训工作中需要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5 结论
建构主义指导下的中小学英语骨干教师合作研修培训模式的发展与完善, 需要教育主管部门的长远规划与指导, 需要借助现代化的网络平台的建设, 需要校际间的合作, 需要培训机构的提供长期有效的理论与实践的指导, 需要校本研修中合作研修的开展, 更需要参训教师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和合作意识的培养, 只有各方共同合作, 才可以孕育合作学习的土壤, 发扬其长处, 改进其弊端, 最终将合作学习理念与方法有效地运用的教育教学实践中, 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摘要: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对于教师的要求, 中小学英语骨干教师培训中采取了合作研修模式, 这一模式受到了参训教师的普遍欢迎, 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本文将就合作学习意识培养, 合作研修情景建构, 具体实施及延续等问题进行进一步探讨, 并提出相应的策略措施。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建构主义,合作研修,问题及对策
参考文献
[1]高帆, 张红.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途径研究[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20 (2) :89-91.
[2]高文, 徐斌艳, 吴刚.建构主义教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8.
[3]黄慧兰.运用建构主义理论探索中小学骨干教师继续教育的模式[J].继续教育研究, 2001 (1) :9-11.
[4]李向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对当前新课改的启示[C]//山东省远程教育学会第七届远程教育优秀科研成果评奖论文集.2006.
[5]王坦.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2.
3.驱动策略:助推骨干教师高效研修 篇三
一、现状分析与问题聚焦
过去的骨干教师培训,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总感觉培训效果仍不甚理想,在对骨干教师培训的管理与评价、内容与形式、选拔与激励等方面没有建立长效机制,骨干教师的示范、带头、引领、指导作用没有得到发挥。特别是培训的投入和产出反差很大,通过调查分析和总结反思,其原因如下:
(一)现状分析
1.从培训对象来看,主要有安于现状,不求进取型;工作倦怠,没有追求型;利益取舍,保持现状型;视野偏狭,封闭保守型;环境自闭,盲目排他型。
2.从师培机构来看,主要有培训理念滞后,动力不够;培训内容陈旧,目标不明;培训形式灵活性不够,参与度不高;培训评价机制刻板,促进不够;培训管理机械,督导激励不强;培训策略单向,内部动机不足。
(二)问题聚焦
骨干教师内驱力不足,难以激活发展内需;课程设置缺乏前瞻性和针对性,难以更新和重构骨干教师的知识结构;培训模式不够活,难以助推骨干教师主动发展、持续发展;管理机械、评价刻板,难以形成外驱力;动因诱发不够,难以实现内外驱动的相互转化。
二、改革思路与创新举措
(一)理念创新:从“培训”转化为“研修”
在“学习—实践—探索—研究”的研修活动中,参研教师不再是“受训者”,而是研修活动的“主体性参与者”;在组织形式上,“通过培训模式变革,给参加培训的教师在理念、策略等方面提供示范和引领。”培训的教学方式从“讲授为主”,转化为“参与式活动”为主;学习方式从“听讲”为主,转化为“自主、合作、探究、反思、交流”的活动为主。通过采取案例式、探究式、参与式、情景式、讨论式等多种培训方式,充分体现培训的开放性、民主性和参与性。通过有效的措施和办法,建立培养模式和驱动策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充分调动骨干教师自我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策略创新:实施内外双驱动
实现骨干教师研修的高效性,必须通过外部驱动力来激发骨干教师内部动机,必须发挥骨干教师内部动力。一是挖掘内部需求,提高研修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建立内部驱动策略;二是通过设置研修课程、组合灵活的研修形式、研制研修的管理与评价体系来建立外部驱动策略;三是实现内外驱动相互转化、相互支撑的双驱动策略。
(三)模式创新:构建“六式一中心”新模式
一是以激发研修动力为中心,通过道德驱动、职业情感驱动、成就驱动、目标驱动、自我效能感驱动、兴趣驱动六个策略方式来实现内部驱动;二是以活动为中心,通过专业引领式、任务驱动式、互助探究式、跟踪指导式、校本研修式、网络研修式这六种形式来构建骨干教师研修的新模式与新策略,形成具有操作价值的较为完善的技术成果。
(四)方法创新: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研修方式
在研修中,主要组合运用“任务式、参与式、交流式、合作式、反思式、情景式、案例式、探究式、研讨式、沙龙式”等方式方法,做到灵活多样,实现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交流,资源共享,实践反思,探索创新,成为学术型、研究型教师。
三、驱动策略与研修方法
(一)构建“六式一中心”研修的模式驱动策略
1.“六策略一中心”模式驱动
以激发动力为中心,以师德为核心,以教师职业规划为导向,激发骨干教师专业发展愿景,增强骨干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成就感和幸福感,形成骨干教师高效研修的“六个”内驱动策略:道德驱动、职业情感驱动、成就动机驱动、目标导向驱动、自我效能感驱动、兴趣激化驱动。
2.“六形式一中心”驱动模式
以研修活动为中心,以骨干教师为主体,运用专业引领、互助探究、校本研修、任务驱动、跟踪指导、网络研修“六种”研修形式和灵活多样方法,体现骨干教师的主体地位,提高骨干教师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高效的研修模式,形成模式驱动:专业引领式、互助探究式、校本研修式、任务驱动式、跟踪指导式、网络研修式。
(二)建立以发展为目标的课程驱动策略
一方面,选择骨干教师专业发展必备的知识与能力作为研修内容;另一方面,根据骨干教师在教育教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困惑来选择内容,使研修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骨干教师确立核心价值观、提高教学技艺水平,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课堂教学组织管理能力,完善学科知识结构,提升实践反思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实现以发展为目标的课程驱动。其中,主要有核心价值观课程、前沿教育理论课程、特色教育和特色教师铸造课程、教育文化重构课程、高效课堂模式改革课程、新课程研究与资源开发课程。
(三)研制“3+2”督导评价驱动策略
1.“三管理”驱动策略:制度管理、机构管理、自主管理
建立和完善骨干教师研修制度、加强骨干教师研修管理、实现自主管理。
2.“二评价”驱动策略:发展性评价、自我评价
研制发展性评价,形成骨干教师高效研修的激励性驱动策略。发展性评价是通过系统地搜集评价信息和进行分析,对评价者和评价对象双方的活动进行价值判断,实现评价者和评价对象共同商定发展目标的过程。强调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过程动态化、评价主体互动化。
(四)建立骨干教师研修内外转化驱动策略
参与研修的骨干教师在外部的驱动下,逐渐形成自觉意识,转化为内部动机。
从研修课程的设置来看,选择的内容主要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教师普遍感兴趣的问题,实现道德驱动、动机驱动、目标驱动、兴趣驱动;从研修的形式来看,主要运用专业引领、互助探究、校本研修、任务驱动、跟踪指导、网络研修等形式和参与、互动、交流、研讨等多种方式,做到灵活多样,使研修具有参与性强的特点,提高骨干教师研修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实现动机驱动、目标驱动、自我效能感驱动、兴趣驱动;从管理评价来看,健全研修制度、注重管理落实、进行促进骨干教师不断发展评价,实现道德驱动、情感驱动、动机驱动、目标驱动、自我效能感驱动。
道德、情感、动机、目标、自我效能感、兴趣等内部驱动力需要外部课程目标、研修模式、管理和评价等外驱动力来实现,达到内外驱动转化,形成高效研修驱动策略的操作模式。
参考文献:
[1]陈旭远.中小学教师视野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02.
[2]莫雷.教育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01.
[3]黄正平.凝练当代教师核心价值观的思考.人民教育,2012(7).
4.小学数学研修骨干教师学习心得 篇四
香洲一小 刘德友
谈到参加这次培训学习心得的体会,我首先要感谢区教育局、学校给我一个这么好的学习机会。让我远离家人,放下学校的工作,来到著名的学府北京师范大学学习。这样的机会太难得了,我们全体学员都异常的珍惜。虽然9月18日深夜我们才赶到培训地点,可第二天一早便投入紧张的学习中。这次培训学习,在培训中心的精心组织下,我们感到充实、快乐,8天的紧张学习不知不觉间就过去了。回来的几天时间里,我的脑海中还时时浮现出专家们给我们上课的情景。为此提笔写下几点个人的培训心得体会。
一、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有了新的认识
通过这次的学习,学到了许多新理念、新知识、新方法,特别是听了教育部中小学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耿培新的关于《稳步推进体育教学改革》的讲座后,让我从中受益非浅,解决了不少之前模糊不清的概念或不懂的东西。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老师的教决定了学生的学。”在此之前,我也明白教师的教法、组织教学非常重要,但也听到相关的专家讲座认为新课程标准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课堂上要让学生去探究,让学生去自主练习,在练习中找到动作的技能技巧,而不要一开始就把动作的要领告诉学生,要让学生在自主练习中去创新、去领悟动作的技术要领。其实在平时的课堂上我很想先把要学习的动作要领,动作的技能技巧先告诉学生,做出正确的动作示范,让学生建立一个正确的动作概念,然后再去练习。如果先让学生自己练,去摸索,一节课40分钟,如果学生自己探索练习就用了10分钟,其实这样走了很多弯路,浪费了本来就十分宝贵的体育课时间。在听了耿教授的讲座后,让我明确了在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同时绝不是说要忽视教师的作用,教师在课堂上要起主导作用。比如:明知蹲踞式起跑是当今最好的起跑动作方法,为什么一定要先让学生来个什么自主练习,去探究最好的起跑动作,我认为这完全是为了探究而探究,没有什么意义。通过这次学习,我觉得要对今后的教育教学的方法进行重新的思考,什么样的教学内容、什么项目、什么年级的学生该采用什么样的教育教学方法,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到一个什么角色是我们值得探讨的。耿教授的讲座让我明白学生的主体作用要靠教师的主导作用来引导,教师的主导方向、主导的技巧对于成长中的学生起到一个主导的作用。我们应该“以学生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知识、技能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为目的”这是我们体育课的任务。
讲座中耿教授提到:“现在教师评价学生时太吝啬,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采取多种
形式的鼓励方式,以激发学生的信心和动力。”教师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要如何表扬,是有学问的。应该多表扬那些真正努力的孩子,而不是单纯通过成绩来表扬。对于如何评价我们的学生,如何评价的恰到好处?听完讲座后我作了反思,反思自己的课堂,表扬学生也很少,最多只是在学生考试成绩很好时,才会给予肯定与表扬,或者是学生的动作非常规范优美时才会表扬。总觉得作为一个体育老师教的班级多,每个班上的课也不多,只要学生能做到课堂上遵守纪律就行,至于学生心里方面关注得确实太少。有时候老师的一句话确实能影响学生,甚至影响学生的一生(教授列举了他同事小孩的真实例子),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表扬与肯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能爱学乐学,只要学生爱学乐学教学就成功了一半。因此,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要尽可能地肯定学生的进步,而不应该简单地认为这是作为一个学生做好的,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有的学生可能因为先天原因,再努力再刻苦也不能很好地完成某项运动或做好某个动作,但只要学生努力了,作为老师都应该给予肯定,甚至要表扬给全班学生听,让这样的学生树立起信心,让这些学生心理明白老师也在关注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也正是耿教授讲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缺一不可,教师主导技巧和应用在教学中起到关键作用。
二、清晰了教学计划的制定
在众多专家教授的讲座中,我对北京教育学院体育艺术学院院长陈雁飞教授的讲座记忆深刻。陈教授以前一直参与教材编写,比较熟悉新课程。所讲的内容也很贴近我们一线的体育教师的接触的工作。她讲了“在新课程标准精神下,应当如何上体育课和当好体育教师?容与组织形式的实施及学方法的选择与应用、师教学方式的变化与更新和学计划的制定等内容。但最让我受益应该是如何制定教学计划。在实行新课标之前,我教学计划定得非常规范,有明确的学年计划、学期计划、单元计划、周计划、课时计划。但自从实行新课标以来,在制定教学计划与目标时,总是顾此失彼,老师们也没有得到这方面的培训,所以出现了很多版本的教学计划,有非常详细的,也有草草几行字的,或只有课时计划没有单元计划的等等。我们要知道,教学工作计划有学年、学期、单元、课时计划4种。在讲到课时计划时,陈教授强调了目前体育老师们的误解有:不能写成教学目标,而要写成学习目标;教学目标一定写在教学内容之前;每节课都要写全五个领域目标。这三个误解也确实一直在困惑着我们一线的体育教师。为了在教案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我们总是牢牢记住要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写成“学习目标”,在“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哪个得写在课时计划的前面我们科级研讨时争论得面红耳赤,每次的赛讲课、公开研讨课时我们拿到授讲者的教案上都清楚地标明了五个领域目标,而且有些目标定得还确实是比较迁就,有些就算定好了目标但课堂上
根本就没有体现出来,而且大多都是写得满满的3页纸,从单元计划、到学情分析、各个时段应达到的目标、学生的心率,教师和学生都在做什么活动等等。因为这是示范课或赛讲课,评课的专家们往往谈得更多的是课的优点,很少正面去评课的缺点,所以久而久之就给体育老师们一种错觉,体育课时计划里一定要体现出本课的五个学习领域,而且越详细越好,生怕自己的教案写得不清楚,不如其他参赛老师的清晰。但作为一线的体育老师都非常的清楚,这样的教案实用价值不高,每周上近20节课,还有课间操,阳光体育活动、早晚的课余训练等等工作要我们做好,还有各级各类的学习、培训,真正留给老师备课的时间有多少我们自己最清楚。因此,我个人认为,体育老师备课应课以一个单元为一个小系统,最少要先备好(也可以用假期、双休日)两个单元课,但课不一定要备得十分详细,但课必须得备,我总认为课是备给自己看的,而不是为了应付学校领导或上级部门来检查的。上课前再用几分钟的时间浏览一下教案即可去给学生上课。为什么说要备好2个单元的课呢?因为现在体育课增加了,上课的体育老师也多了,上课场地、器材经常会出现“打架”的现象,有时真是到了上课前几分钟才知道自己下节课想用的场地器材其他老师也要用。虽然在之前科组老师之间也有沟通,但因为调课或天汽等原因,总会出现上述现象。在情况突变时可能就得改上其它内容的课了。
最后陈教授留给我们一句话是:“当今体育课的教案没有统一的格式,一线教师也应积极参与教案到底应该怎样写,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建议和意见,做出一些东西来。”这也就意味着我们一线的体育老师们有自己的空间,但更应当结合实际动脑筋去想办法备出实际科学的课。
5.省骨干教师研修学习心得体会 篇五
分享
创新
省骨干教师研修学习心得体会
XX年7月7日下午华东师大教育学博士、教育管理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xx讲座《重建课堂文化:为思维而教》。
xx教授从她们曾做的一项研究“沪港两地课堂文化比较研究”为切入点,展示了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教育课堂的不同,就中小学校开展思维教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阐述了为思维而教的课堂文化、思维教学的学科视界、思维教学的课程资源开发及追求道德文化、培养学生思维人格等。教师理性(做“象教师的人”——传统文化的影响)的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很理性!不能收藏自己的个性!所有教师的风格差距不大!
她在课堂文化中从课堂风格的感性与理性、课堂思维的归纳与演绎、课堂内容的文以载道与回归生活、课堂教学方法的灵活性与严谨四个方面讲述了香港教育与内地教育(包括上海这种走在时代前沿的大都市)的各方面的差异。
她在此举到一个实例:在沪港老师交流上课中,一名上海老师给香港学生上课,讲“愚公移山”这一课,教案设计中有一个问题,其实也是我们的常规设计的问题:愚公要移山到底傻不傻?按照我们的思路,我们的学生一定刚开始会说傻,但在我们的长期的教学影响,在老师的引导下会逐渐进入到精神层面,开始会说傻,逐步引导为总结愚公精神,锲而不舍,坚忍不拔等等。但在香港,学生们由于文化背景的影响,根本不买账,怎么都无法认同教师的引导,就争论说:愚公干吗要移山,为什么不挖个山洞,术士可以节约好多时间与资源么;有人说为什么不架个索道;更有甚者说,愚公为什么不搬家,大山影响他的出行,搬个家不是什么问题都解决了么„„,就这样争论不休,一节课只完成了一大半,就就无法进行,演变成争论课。这就是文化背景的差异和教育模式的差异。
其中还举到一个香港教师在上海的授课。讲到成语造句“如果我这次考不好了,那么„„”,我们的学生就回答:“如果我这次考不好了,那么我就会头悬梁,锥刺股,努力学习”,“如果我这次考不好了,那么我会凿壁偷光,抓紧学习”,“如果我这次考不好了,那么我会废寝忘食,迎头赶上”,等等。当时那名香港老师的那个激动啊,他到处说,你们的学生太刻苦了,太努力了,比我们香港的学生好太多了,那个激动呀。后来我们的老师实在看不下去了,就告诉
免费
分享
创新
那名老师,我们的孩子那只是造句,他们不会真的那样去做的。那名香港老师就很不理解,你们的学生他们说的难道不是自己做的么,说出来是事情难道不是他们平时的生活么,就很难理解。这就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我们的学生在纸上写的什么大口号,什么学习伟大的精神,很多都是说说而已,并不是他们生活中要做的事,与生活完全脱节,这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难道我们培养的就是说一套做一套的孩子么?
从这些事例中,我们想一想,就更容易看出,我们的教育真的离生活太远了,虽然我们的校长,领导也说过;要贴近课本,贴近生活,可要真正实施起来还是会有很大难度的,希望将来有一天我们的学生会在课堂上敢于因一个问题和老师争论,敢与说真话,敢于说“如果我这次考不好了,那么是因为我没有好好复习”。这一天是我们无数个教育工作者要一起努力,一起去实现的。
6.品德骨干教师研修班学习心得体会 篇六
参加了小学品德骨干教师研修班后,我认真地拜读了一些与本学科有关的教育教学杂志及书籍,于是我接触到许多话题:回归儿童生活,课程综合性,活动教学,生成问题,小组合作„„这其中的许多问题正是我自己在课堂中努力尝试解决可又不能够得以解决的问题。怀着“踩在巨人的肩膀上”的心情读完了这些书后,一些原本模糊的词语渐渐开始明了,一些原本在课堂上不知所措的问题渐渐开始有了点头绪。学习了以后,有以下一些不成熟的想法;
1.让品德课贴近生活
《品德与社会》课本的内容和编排都紧密围绕学生的生活展开,从道德教育到心理品质和健康教育,从法制教育到发展常识和国情教育,无不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生活中有丰富的案例和素材。我们可以多方面采集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深入浅出,让课本上的图画,课本上的事例活起来动起来,让事实说话,将遥远的拉近,让历史复活„„这样就可以使枯燥的问题趣味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深刻的问题通俗化。
2.注重学生情感的培养
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学习活动的安排都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和趣味性。比如通过玩具、故事、谜语或者通过电教、多媒体等手段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例如:在五年级品德与社会《尊重他人有礼貌》一课中,我采取课前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小品的形式,在导入环节中让学生演出来。其中有一组的七、八位学生共同边编排了在公共汽车上发生的故事:到站了,上来一位老奶奶,同时又上来几个小学生。当时,车上没有空位,而且也没人给老人让座。到了下一站,空出了一个空位,这几个小学生主动把空位让给了老奶奶。学生编排的小品虽然很幼稚,但学生演的认真,看的也认真,故事情节与学生的情感产生了共鸣,教室里还不时爆发出欢快的笑声。
3、用发展眼光看待学生。
在现时的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评价者(即教师)与被评价者(即学生)之间是特有一种领导和被领导,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这样的评价,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等待的评价位置上,往往会造成积极性不高,甚至讨厌和惧怕教师的评价。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用发展眼光看待学生,尤其对于那些品德有缺陷的孩子,评价要“货真价实”,易于形成良好的品德。
7.数学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学习体会 篇七
一、专家接触促提升。在这次的学习中,有相应学科和公共学科的知名专家给我们上课,如中小学新课程改革数学课标组组长史宁中教授、郭建华教授、孔凡哲教授、柳海民等。这近距离的接触,面对面的交流,让我们瞻仰了专家的风采,领略了专家的“风骚”。他们先进的理念,丰富的学识修养与魅力,触动了我们的心灵,升华了我们的思想,充实了我们的理论,提升了我们的能力。
二、实地考察促启发。在这次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不但聆听了专家的讲座,我们还实地考察了两间小学,听了他们成功的经验介绍。相同的环境,相同的工作,相同的境遇,相同的教育对象,通过交流与互动,让我们相互之间有了共同的话题,共同的感悟,共同的反思,共同的提升。
三、同伴互助促成长。参加这次的学习,认识了很多同行人,结交了很多同道中人。这是一笔丰富的学习资源。在学习的过程中,相互之间的交流及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互相帮助,互相促进,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共同成长。
8.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培训研修总结 篇八
这次的培训活动,是xx举办的,他的培训对象是我们xx全市所有的骨干数学教师。而我们xx小学的所有数学教师都参与到了其中,除了实习教师以外。当我踏进此次培训活动的地点--xx学校的厅堂,看到众多学校的王牌教师都云集于此地时,我的内心还是掩饰不住的激动,以前只听别人口中说他们如何如何的厉害,便一直想要和他们一起探讨一下关于数学方面的问题。这一次终于让我等到了机会。在和他们关于学术方面的交流和探讨中,我简直自行惭愧。他们所涉及到的领域已经完全超出了我的想象,他们所说的一些知识和数学概念,有很多也都是我听都没听说过的。但是在与他们交流的过程里,我也学习到了很多未知领域的知识。
在相互交流完了后,我们各个学校都要派一名骨干教师去做上台发言,在这些发言中,我学习了很多种不同的数学教学方法,这些方法都比我的要简单和有效率很多。并且也有教师指出了我们现在所教学的难点和通点,针对这些难点,他们也列举出来了几种对应的方法,都是比较的实际可行。
在所有老师发言完毕后,这场活动的总负责人,也对我们这些教师提出了几点要求,其中有作为教师的基本道德上的,有教学能力上的,也有基本素质要求上的。这都让我感受到压力的巨大。
其实我一直以为我们学校的数学教师已经算是十分有资历和能力的,但是经过了这次的培训,我才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这个道理。当然不是说我们学校的教师不好,我只是觉得我自己还不够努力和优秀。
9.小学数学研修骨干教师学习心得 篇九
纳雍县第一中学
王昊
在2014年的5月4日至5月24日,我很荣幸地参加了毕节市中青年骨干教师研修培训。此次培训是由贵州省毕节市教育局和上海市中华职教社第二进修学院联合主办,分别在川沙中学、建平中学、洋泾中学、新场中学开展研修培训,我有幸分配到建平中学,在特级教师虞涛老师的指导下学习,此次培训领导非常重视,从授课人员安排来看,安排的指导教师全是国家知名特级教师,四个中学全是上海市以及全国知名的中学,从授课时间任务来看,时间紧任务重,但是领导、老师们特别尽职,安排具体,服务到位,一些细节工作落实得好,如虞涛老师要求我们听课前需作教学内容教学设计,听课后需作交流探讨,又如我们的住宿安排,生活安排等,大家比较满意,评价很高,学院谢老校长多次来看望关照我们,我们从心底非常感谢。在培训中,我进一步认识了新课程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反思了自己以往在工作中的不足。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深知自己在教学上是幼稚而不成熟的,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太多的问题,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相信我还是有收获的。一些对教育教学工作很有见解的专家以鲜活的案例和丰富的知识内涵,给了我具体的操作指导,使我的教育观念进一步得到了更新,真是受益匪浅。现将研修培训情况作如下总结于。
一、学习收获:
此次培训的内容丰富多彩,培训的方式多种多样,既有专家的报告,又有特级教师的核心理念,还有由虞涛老师的数学教师培训基地中的外校教师观摩课及知名专家共同研讨。为期20天的培训,我感觉每天都是充实的,因为每天都要面对不同风格的讲师,每天都能听到不同类型的讲座,每天都能感受到思想火花的冲击。各个专题讲座让我们进一步理解了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强调教师学习的重要性,分析了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方式方法、中学数学学生探究性思维培养方法对策,数学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等等。
二、学习体会
通过近两周多的学习培训,感悟良多。
首先是以虞涛老师为代表的建平中学老师们的敬业精神,令人敬佩,为我们上课的每一位老师都是精心准备,深入浅出,尽心尽职,体现了一种高尚的职业操守和精湛的业务水平,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其次,我们的教学观念有所改变,教学思想有所更新。倡导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深入思考的能力,需要我们大力转变观念,下大工夫改变长期以来习惯了的单纯接受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这样的学习中增强探究兴趣,养成探究意识和习惯。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根本手段,科学的教学方法 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能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二者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教学自然会成功的。通过培训学习,我知道目前提出的“反转课堂”法即以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为主,相对而言是适合科学课程的。
三、下步工作打算:
回校后正值学校期末,从该期后半期开始我将要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自己的工作中,真正起到引领作用和示范作用,我要把我学到的理论讲解给我们组的教师,用学到的探究性教学、有效教学的艺术风范去感染其他老师,促进所有的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四、一点建议
此次培训安排的学员听示范课次数太少,某些课理论充分但案例较少,可否在今后的类似培训中适当安排,这有助于学员学习的积极性的提高和理论可操纵的更深层次的认识。最后再次希望举办单位能多组织专家到我们基层高中进行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观摩指导等活动。
10.小学数学研修骨干教师学习心得 篇十
作者: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附属小学
高峰 日志1:
日期:2007-6-19
主讲:张丰
《达到教师研究形态的最高层次》
——在行动中研究——寻求问题解决的探索
教师研究的目的性是成果驱动还是自身提高需要。教师研究是朴素的探索,还是平庸的模仿。有效研究的应该特征:针对性、建设性、学习性、时间性、资源性。张丰老师说,教师研究形态的三个层次:
1、在整理中思考——日常渗透的自觉研究
2、在案例中反思——基于教育事件的主题研究
3、在行动中研究——寻求问题解决的探索。
我们应该做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有心人!!——有意识、有习惯、有方法、有毅力。培养习惯:教师关于课堂教学的自我提问、问题的筛选调查与归因、问题的对策设想与行动计划、伴随着持续反思的行动、反思、总结并形成建议。那么,问题从哪里来?应该是最成功的经验、最困难的问题。借此,张丰老师组织全体学员进行了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活动:即小组交流:请大家用研究的眼光谈谈自己教学工作中,最成功的地方或目前存在最为突出的困难。第一小组:教学设计——音乐课堂中“虎头蛇尾”现象的研究
学生在学习中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
音乐学习的层次性
音乐教学中的精教泛教策略:目标意识、单元意识、课程意识。音乐课堂能够淡化歌词吗?
根据歌词的不同来选择教唱:旋律和歌词都好的、词好曲一般的、曲好歌词一般的。
课堂中我们是否应该更多关注音乐、关注音乐带给我们的情感性的因素,不要过。人在声音信息的记忆中对旋律的纪录应该更强。
△第二组:我用最轻的声音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关注了班级里的弱视学生!学生习惯培养!对教材的处理、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比较成熟!高段的学生喜欢上他的课!器乐学习的延续性问题? 音乐与相关知识的关联!归因问题
△ 第三组:课堂距离的稳定性:低段、中段、高段学生的特性不同
不同年段学生课堂纪律的控制策略与技巧
课堂纪律调控的案例研究
△ 第四组:三~四年级的合唱教学的把握:根据单声部歌曲的需要,自己加入二声部的练习,做好铺垫工作。合唱教学应该循序渐进、在伴奏上下工夫,用游戏的方式进行,清唱,学生离钢琴越早越好。
淡化:识谱、钢琴等;情景性学习:将枯燥的技能练习融入一定的情景中;充分利用钢琴在教学中的作用;教材好好使用:读教材;任何的改革不是推倒重来,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特别是传授性教育;有效教育。合唱教学是重点、难点,难在什么地方》需要整理。为什么难?对难的方面有哪些影响的因素?合唱教学中有哪些典型的合唱曲目?这些曲目分别可以用哪些技巧去解决?在音乐新课成实施中形式的分成和目标的达成寻求平衡!△ 第五组:知识技能的规范化落实与个性化落实问题!音乐具有趋同一致性、也有独特性;
我们乐理教学中目标定位的问题;乐理教学在音乐学科评价中的问题。
△ 第六组:如何在音乐课堂中全员参与的问题?在课堂上进行物质奖励是否合适?
课堂激励的技巧;教学技巧:学生为什么不能全员参与?
通过这次讲座和亲身参与活动,我觉得我们遇到什么问题?该问题主要有哪些方面的表现?该问题是普遍问题还是特殊问题?都应该静下心来,用反思、换位、解剖、对比、迁移等策略去耐心解决;好好地将问题进行归因。对于问题的对策设想与行动计划,我们可以通过一下问题去解决:如研究试图改变教育教学的哪些方面?其中最值得探索的是哪些方面?以往工作和研究中是如何解决问题的?最合适自己的解决问题的可能办法?研究的阶段策略如何安排更合理?实施中可能会遇到的影响因素有哪些?等等。这样的讲座对于我们一线的教师真是受益匪浅。
日志2:
日期:2007-6-20
主讲:肖桦
《实现有效课堂教学的根本保证》
——优化的音乐教学设计
今天的学习从肖桦老师的《优化教学设计》讲座开始,肖老师是我非常熟悉的教研员,也是对我帮助最大的教研员之一。我今天又从肖老师的讲座中领悟到作为小学音乐教学应该有一份好心情,有一种宽阔的视野。
肖老师在讲座中讲到;课堂教学是实施学校教育的主渠道,教育教学改革最终需要体现在课堂,落实在课堂,教育教学的目标追求主要通过课堂教学实现。另一方面,教师生活在课堂,学生成长在课堂,课堂是教师和学生生命活动的主要场所。因此,提高师生课堂生命活动质量是十分重要。我们需要从教学设计入手,研究课堂,改进课堂。
当前音乐教学设计中存在问题:
一、学生起始状态的诊断与分析不准确,影响教学目标的定位。
二、解读与处理教材能力不够,影响教学内容的整合。
三、对新的学习方式的理解偏差,造成追求教学效果的表面化和形式化。
四、忽视教学细节的设计,影响整体教学效果。
五、共享教学资源,缺乏二度设计。
音乐教学设计是根据音乐学科的特点从系统的整体出发,综合考虑教师、学习者、教学目标、教材、媒体、评价等各方面因素,分析音乐教学问题和需要,设计教学策略,以期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最大程度克服凭主观经验进行教学活动,充分开发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
优化音乐教学设计应从以下几方面体现:优化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媒体。音乐教学目标是音乐课堂教学活动的灵魂与方向,是评价教学效果的依据,是教师在熟悉教学内容,了解学生实际情况后,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能力与水平而制定的学生应该达到而且能够达到的标准与境界。
日志3:
日期:2007-6-21
活动:课堂教学实践
《四人领衔主演》
——分组设计课并由四位教师联手完成
今天,是一个充满新鲜的日子,也是一个难熬的日子,更是一个令人期待的日子。说充满新鲜是因为今天的三堂课要由12位教师联手完成,而这12位教师的课堂教学成果体现的却是30位教师的教学精华;说难熬是因为我今天作为第三组的代表将在第三节课以班长的身份打头炮;说令人期待是因为从教12年来,从来没有如此上课,不知道会出现怎样的状况,不知道教师、学生会有怎样的反映,不知道这样的课堂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思考,真是令人期待啊!
通过昨天下午的匆匆准备和分工,更是汲取了第三组10位经验丰富教师的教学智慧,我们怀着各自不同的心情在早上首先聆听了由杭州市聋人学校的陈珊珊老师带给学员们的两堂特殊教育课,老师们从陈老师动情的教学中、从聋哑儿童刻苦努力的课堂学习状态中领悟到了教学的真谛。教师们纷纷表示:“陈老师真是太辛苦了,比比她,我们真是太幸福了!”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到了中午。我们一组人约定,吃完午餐后马上集合进行连接。在连接的过程中我们屡屡有智慧的火花碰撞出来,这使得我们十分开心,也使原先心中没底的我顿时有了底。时间到了,该我们上场了,我第一个站上讲台:“小朋友,你们好!今天是我们第一次见面,高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份见面礼——一首好听的乐曲。我们来听听,并说说你听后的感受!”整堂课就从我的谈话中拉开了帷幕。而后的效果真是出奇的好,学生也是相当的配合,我用我的舞蹈优势,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完全的激发起来。学生和着音乐的节奏跟着我的动作自信地表演着。听课的教师也不时地发出阵阵的掌声。“我们出发去游玩喽!”我扮演船夫、学生扮演乘客,一位学生扮演舵手,我就这样摇着船出了教室,结束了我的使命。而后一位来自衢州龙游的教师的一句:“小朋友们,有船夫,怎么能没有船歌号子呢?”使得我俩的衔接没有一丝做作的痕迹,显得天衣无缝。后面来自杭州江干区的教师用自己美妙的歌声和踏实的教学风格使学生的歌唱掌握得踏实而出彩。最后一位来自嘉兴的老师在学生表演唱的过程中,悄悄地从后面划船进入了课堂,学生一点也没有发觉,衔接得非常完美;也使后续的歌词创编的拓展教学进行得非常顺利。
11.小学数学研修骨干教师学习心得 篇十一
单位:重庆三峡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
姓名:刘学飞
学习地点 :重庆学习点
2008年10月24日——10月26日,本人作为重庆三峡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数学建模骨干教师,参加了“国家精品课程数学建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本次研修班培训当中,本人认真听取了黄延祝教授、徐全智教授等专家的精彩讲课。各位专家在精品课程申报、精品课程建设、教学理念、学科前沿、案例教学的实践、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作了精辟、深入浅出地讲解。专家教法新颖,观点独到,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使我受益匪浅。本人是数学建模的任课教师,也是数学建模的指导教师,本人认为这样的研修班非常有必要,使我接触到很多新的教法、观点,能够指导我的教学实践,使我在以后教学中做得更好。同时,本次研修班,还组织了班级讨论,大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充分发表了自己的观点,相互交流,经验共同分享,共同探讨了教学、精品课程建设、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等问题。班级讨论也使我受益匪浅,给我很大的启发。总结一下,本人在本次研修班中,对《数学建模》精品课程建设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体会:
一、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热爱教学,精心教学,创新教学,舍得花力气数学建模精品课程的建设的好坏,关键取决于教师。我们教师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合格的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而人才如何去培养,这就要靠受教育者知识的融会贯通。数学建模是多门知识的综合应用,而在这样的教学当中,教师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就要研究教书育人,研究课程建设。如果教师只是形式化地上课,不去用心地思考、探索课程建设,数学建模课程建设是不可能搞好的。所以,教师首先要热爱教学,精心教学,创新教学,对教学倾注心血,不断探索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法,这样,久而久之,数学建模课程课程才能越建越好。
二、精品课程建设是长期积累的过程
数学建模精品课程建设有许多指标,这些指标可能不是在短时间内能做到的。另外,市场营销精品课程建设要考察我们课程建设的过程、沿革。也就是要看我们在课程建设过程中,一步一步是怎样做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注意进行不断的积累。对教学改革的经验、创新点等进行不断的积累、总结。时间长了,就会积累很多数学建模课程建设的非常有价值的成果。特别是对一些物化成果,更应该注意及时地进行整理、归类、保存。例如:编写的教材、著作、照片、证书等要注意整理、保存,特别是照片,是第一手资料,要注意整理、保存。有些事情,我们可能做了,但是,当时没有留下第一手资料(照片),这样,做还是没做?做得怎样?不好说明。有了第一手资料(照片),非常直观,能很好地说明问题。所以,精品课程建设一定要注意平时的积累,积累多了,精品课程可能也就比较容易建成。
三、要重视精品课程评价指标的变化
数学建模精品课程建设的评价指标几乎每年都在变。评价指标变化的趋势是:越来越全面、越来越深入、越来越严格。要申报数学建模精品课程,就应关注一下数学建模精品课程建设的评价指标有哪些?这些指标同往年相比有哪些变化?变化的指标都是对数学建模精品课程建设的新要求,新的关注点。应该把变化了的新的评价指标做好。
四、数学建模教学自始至终要以学生为主体
《数学建模》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数学建模精品课程的建设,都会涉及到处理实践过程提出的方方面面的问题。教学有很多形式,但是,我们自始至中都没有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在建模案例教学中,老师经常提出问题,让学生从各个方向广开思路,并注意总结。老师实时点评,但要做到恰到好处,借以提高学生参与理论教学与建模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能力,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充分参与才行。
在本次研修班学习中,徐全智教授给我们播放并讲解了她的数学建模示范教学公开课,该公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样的教学自始至终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充分参与,老师影响、但不左右学生。我想这样的数学建模教学才能真正锻炼、培养学生的学习应用能力。
五、老师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
数学建模精品课程建设都是使学生受益,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数学建模精品课程建设、如果脱离了学生,完全由老师去做,这样的建设,肯定是不全面的,不科学的,甚至,我们建设的成果,建立的培养体系,学生可能感觉并不好,最终达不到培养学生的目的。所以,在数学建模精品课程建设中,老师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通过各种途径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沟通。认真听取学生意见、建议、观点、思路等。把学生良好的建议、观点数学建模精品课程建设、数学建模竞赛以及将来工作的实践当中去。基于这样的要求,数学建模精品课程建设才能搞得更好。
12.小学数学骨干教师研修总结报告 篇十二
在忙忙碌碌中,一个学期很快就过去了。这学期我认真执行学校教学工作计划、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在继续推进我校课堂教学模式的同时把构建有效课堂落实到教学中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具体总结如下:
一、加强业务学习,提高教学水平。
本着“多学、常思考”的宗旨,本学期我除了经常阅读有关的专业资料和网络信息外,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并经常到有经验、有先进教学理念的教师那里去听课。在学校组织的“三制”、“三课”中,我们教师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并将学到的知识与经验应用到平时的教学中来,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水平。
二、创建有效情境,提高课堂效率。
我们数学教师都是课堂教学的实践者。为了创建有效课堂,这学期我研究的小课题是:“如何创设有效数学情境的研究”,是想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数学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数学教学看成是教师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让他们真正体味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本着这一原则,我主动参加了我校组织的自愿上一节创新的课,在教学“抛硬币”一节时,我采用情境探究式教学模式,在情境中设疑,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来感知问题的可能性,在一系列的游戏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中学、玩中学、大大的增加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的兴趣。并且在与同行们研讨时既能提高自身水平,又有利于教师之间的优势互补,从而整体提高课堂效率,达到自主、创新、高效的教学效果。
三、做好常规教学工作、保证教育教学任务全面完成。
在抓好课堂教学的同时,本学期每位教师平均每人听课不少于20节,好的教学设计16篇,反思16篇,学习笔记10000字等。并且认真备课,作业批改仔细,扎扎实实做好常规工作,做好教学的每一件事。真正做到了课前有准备、课后有反思。
四、认真落实培优补差,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培优补差对于数学学科而言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每个数学教师在这方面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心血。学校也很重视,除了培优补差外,每个教师还指定了详细的转差计划、转差有记录,有总结。本学期每位教师至少转化一至二名学困生。由于我们学校每个学期都有插班生,再加上家庭等各方面的原因,学困生很多,所以把每周一下午最后一节课,给学生补差,特别是临近期末考试这段时间,有时还要利用利用中午休息时间给差生补课,确实很辛苦。好在,工夫不负有心人,这些学生都有较大的进步。说明补差效果很好。
【小学数学研修骨干教师学习心得】推荐阅读:
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培训感言07-02
小学数学教师研修工作计划10-26
中职数学骨干教师培训心得07-23
初中数学骨干教师培训班心得体会10-29
小学数学老师外出学习心得06-23
小学数学新课程理念学习心得09-17
小学课数学教师心得体会08-12
小学数学教师读书心得体会10-10
《提升小学数学教师专业素养》学习体会09-27
小学数学学习的心得体会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