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园长的细节意识(精选3篇)
1.论园长的细节意识 篇一
人人都知道要“注意细节”,但往往都是等别人发现了才注意到细节,该如何改进?曹政给出了6种方法:抛却熟悉感的换位思考、挑剔苛刻的敏感度(哪怕让人生厌)、找小白用户帮忙观察、收集数据反馈并理解之、搜索用户关于产品的提问、注意总结。
方法/步骤
1
换位思考。产品经理很容易对自己设计的产品产生代入感,你会很容易知道如何使用和交互,但是如果能突然把自己变成一个完全不懂网络的菜鸟,你所看到的产品就是另一个模样。
优秀的产品经理会随时做这样的转换,从一个先锋级深度体验用户,瞬间转变为完全无知的菜鸟,然后所有使用上的障碍就会暴露无疑。特别是产品中体现给用户的文案,是产品经理与菜鸟最大的代沟场景,你的描述,对于一个新用户而言,是否足够简单直白,是否需要引申理解?
这听上去就不容易,要实现就更不容易,幸亏,还有些相对容易的方法。
2
敏感度。对任何微小不愉快的捕捉与发泄,很遗憾这可能导致一个严重的副作用,使你在日常生活中变得挑剔和苛刻。
当你适应了高标准的产品体验,你在日常生活中就会抱怨连连,从电话订票,到宾馆住宿,到机场候机,以及餐厅就餐,游乐场娱乐,你会发现到处都存在“不合理”、“诚待改进”的场景,在生活中,这种到处挑刺的行为往往令人生厌;幸运的是,当你练就了这一身横练本领,善于捕捉任何微小的不适,并在抱怨牢骚之外,能使用产品经理的思维将其分析解剖并给予相应的解决策略,你就拥有了一份可靠的生活保障,即便离开互联网行业,去开一个奶茶店,或者摆一个小摊,你也会比别人做的出色。
3
观察。前两者大约需要一定的”天赋“或者长期的培养,但是这一点却可以速成,你可以找一些并不熟悉你产品的朋友,同学,或者就是陌生的路人甲,来帮助你测试产品,观察他们的使用,与他们交谈,理解他们的困惑,从而产生明确的认识。
对我来说,我老婆就是我的首席体验官,特别是针对电商产品,她往往会提出很多我想不到的问题和困惑。我所做的,就是把我觉得有意思的东西交给她体验,然后问她感受即可。
4
数据。特别是日志,跟踪用户的访问和使用日志,试图去理解用户是如何使用,在使用过程中遇到了怎样的障碍和困惑,日志和原始数据往往会给你最明确的答案,这需要一些时间,耐心的跟踪,重现用户的使用过程,然后用心去理解。
此外,一些统计上的数字也有助于理解用户的兴趣点,关注趋势,这要展开是个巨大的话题。
5
正确的提问。面对搜索引擎,对于大部分流行产品而言,用户所遇到的问题和困惑都可以在百度知道、搜搜问问上查到。记住,在这里,用户所提出的问题就是你想要的答案。
用你的产品关键词,去搜索用户提出的问题,然后手工整理,没错,必须是手工整理,理解每一个用户的困惑和障碍,就更能理解你产品的问题。
6
总结与归纳。每个人都需要成长,谁也不是一上来就精通和理解所有的问题,对每次问题的整理,总结,可能决定你成长的速度,或者是别人的双倍,或者是别人的一半。一方面需要感性的认知,这是怎样的问题;另一方面也需要条理和逻辑,将问题拆解,分门别类,这有助于你不断养成各种理解力。
[产品经理如何培养细节意识]
2.论园长的细节意识 篇二
实验是物理教学活动的一部分, 是学生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尤其是在当今课程改革的形势下, 实验教学更是越来越显出其重要地位。至于实验过程中因为某些因素的干扰而导致的实验现象改变、实验结论偏差甚至错误却不能预见。更没有去进一步分析考试, 只要最终回到教材上所列的现象或结论上就证明实验操作是正确的, 否则实验是失败的。这种实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差异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培养的学生只是实验程序的“高智能操作者”, 而非真正的学习的人。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勇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的意识和能力, 是培养创新型人才所必需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要回避学生的这种精神, 特别是在一些实验的细节上, 更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 带着问题实验
提问是引起学生思考, 培养学生思维的一种重要手段。问题提得好, 提得是时候, 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思考的效率, 进而提高学习的质量, 甚至出现一些创造的效果。例如, 在讲“热传导”的内容时, 教师用这样的问题导入新课:
师:教师想请教同学们一个问题, 热水里能养鱼吗?
生:不能。
师:可是老师就可以在热水中养鱼, 你信吗?
生:不信。
师:那老师能通过实验让你们看看, 老师是怎样在热水里养鱼的。
接着老师取出一尾小鱼, 放在盛有水的试管里, 然后开始用酒精灯给试管的上部加热。慢慢地试管上部的水沸腾了, 而小鱼却还在水里自由自在地游动着。此时学生会不由自主地发出一阵阵“咦”的声音。从学生的眼神可以看出他们那种迫切想知道答案的心情。
师:老师是否有特有功能?试管里的水真的变热了吗?小鱼为什么能在“热水”中游动?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这个问题。
可想而知, 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进入学习状态, 学习的效率和质量都大大提高了。最后通过自己的学习终于明白了水是热的不良导体, 上部的水沸腾了, 而下部的水却不太热, 因此, 小鱼仍可以自由地流动。
可见, 在课堂上的提问, 可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教学质量。
2. 实验中, 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不能把“问题”强加给学生, 而应通过启发式教学, 精心设置问题情境, 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让他们自己主动提出问题, 并在教师的引导下, 去解决问题。因此, 教师要以问题为中心, 巧妙地设疑、激疑和质疑, 科学地释疑、解疑, 以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 最终实现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例如, 在演示“压缩气体做功, 气体内能增加”的实验中, 筒内易燃物产生明亮的火焰给学生留下了鲜明、生动的直观印象。然而, 该实验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为什么筒内要放出易燃物?为什么要迅速向下压活塞?这一系列问题, 在学生头脑中仍是模糊的、不明确的。教师在演示实验中, 如果能采取措施, 先做一个对比性的铺垫实验:筒内先不放易燃物时压缩空气, 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筒内空气的内能是否增加。这时学生头脑中会产生疑问:空气内能是否增加怎能看见?此时自然引起一个实验教学的过程, 由于实验是学生自己参与设计的, 设计目的明确, 学生对实验设计的思想及实验所揭示的本质都会有深刻的认识。实验的设计及操作过程, 都是在学生的参与下完成的, 学生不仅可以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 并且会在灵魂深处埋下科学探索的种子。
3. 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实验室
新的教学观念认为, 学生的学习应该是用一个问题的结论去解决另外一些新的问题, 让学生在不断地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 提高能力。因此每次实验操作完成后, 应该给学生留下几个与实验有关的思考题, 这既是对每次实验的总结, 又是实验的继续。它可以把实验课上不能或没有完成的内容带到课外, 通过学生的自学、讨论、查阅资料、课外实践等形式, 进行重新研究、探索, 让学生进一步去发现新问题, 解决问题, 去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同时对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也起到积极作用。如在做完“凸透镜成像”实验后, 我向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些问题: (1) 实验在黑暗环境中好还是明亮环境中好? (2) 实验中若光屏中总找不像有哪些原因? (3) 随着实验的进程, 蜡烛不断变短, 要使像成在光屏中央, 应怎样调节光屏?这样, 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巩固了所学的内容, 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可以让学生将课内的兴趣延伸到课外, 探究更多的未知的问题, 能产生自主学习的需要, 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
总之, 实验是一门科学, 更是获得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它必须在不断地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实现。在平时的实验教学中, 我们应该积极引入“科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让学生也在不断地探索研究中去捕捉灵感, 去解决他们应该能够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林永周.中学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
3.论园长的细节意识 篇三
1编导意识的重要性
在一部电视纪录片的制作过程中,编导的地位显然易见,因此编导的意识充斥在整个制作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1.1初期选材环节
选择、确定题目,然后收集素材是制作电视纪录片的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编导的口味与偏好都将充分体现。因此,编导意识在这一阶段决定着整个制作过程的基础。
1.2中期拍摄环节
选好题材后,就要进行第二阶段的拍摄。这一阶段是最重要的,即如何选择拍摄纪录片的角度,编导必须通过反复尝试,并结合自己的经验来选择最适合的角度,因此这个过程完全依赖于编导的意识,其编导意识左右着电视纪录片的层次和自身价值。
1.3末期剪辑环节
拍摄完成后就进入到制作纪录片的最后阶段剪辑,即剪辑制作。在这个阶段中,也是以编导的意识为主导,通过将素材做成故事来编辑。由于电视纪录片是无剧本的真实拍摄,所以在拍摄过程中,所拍摄的内容也是无法预料的,因此拍摄的画面与内容往往冗长而杂乱,这就要靠后期剪辑制作发挥作用,而如何剪辑、如何取舍镜头则取决于编导意识。由此可见,编导意识在这一阶段也必不可少[1]。
2编导意识不能滥用
在电视纪录的整个制作阶段都需要编导意识的运用,这样会使拍摄阶段的作品真实感人、情节巧妙,使剪辑出来的作品层次鲜明、表达方式多种多样,让电视纪录片以最佳的姿态呈现给观众。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依据“物质第一,意识第二”的准则,纪录片还是要以真实还原为最终目标,若把电视纪录片比作一道菜,编导意识就像用来锦上添花的调味料或是配菜,不能过度使用、喧宾夺主,影响纪录片的真实性与客观性。
3电视纪录片中编导的情节和细节意识分析
3.1电视纪录片编导的情节意识
一部电视纪录片的关键组成部分即为它的情节,而纪录片的情节都是客观发生的事实,是生活片段的真实写照,在经过编导的挑选与排列之后,作为整个纪录片的基础框架,因此编导的情节意识将在这一过程中发挥很大的作用[2]。
情节作为一部电视纪录片的故事大纲,可以把它比作纪录片的骨架,它也是让观众坚持观看的动力,巧妙且合理的情节排列还能够带给观众启发,这就是纪录片的亮点与精髓所在。电视纪录片大多来源于生活,反映的都是客观事实,因而其故事情节的发展走向也必须与事实相符,不能人为改编,编导在此起到筛选、截取再排列的作用,取其精华,使情节精简不啰嗦,并切合主题。换而言之,最终呈现给观众的电视纪录片都是经编导意识介入后的成果。
3.2电视纪录片编导的细节意识
如果说情节是电视纪录片的骨架,那么细节则是电视纪录片的血肉,它使纪录片的内容更加饱满、细致、生动。电视纪录片中的细节是指某些细微的组成单元,这些小单元聚在一起就能生动地刻画出一些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成长背景、生活情景等,它可以是人物的某句话、某个眼神,也可以是一处风景等。
与影视剧不同的是,电视纪录片取材于生活,不能使用虚假情节来博眼球,所以纪录片唯一的方式就是放大一个个感人的细节,以此来带动观众的感情。因此,细节是电视纪录片表达感情的唯一途径,它对于电视纪录片而言是不可缺少的[3]。而要想在纪录片中放大细节,着重刻画某个细节,首先得善于寻找、筛选及捕捉它。总之,编导的细节意识够不够敏锐,能不能善于发现细节都很重要,这直接决定了所制作的纪录片是否真实感人,耐人回味,关系到电视纪录片的质量。
4结语
综上所述,要想制作一部成功的电视纪录片,必须有深入人心的故事情节与耐人回味的细节特写,这些加在一起才能构成一部有血有肉的电视纪录片,而要达到上述目标,就依赖于编导的情节和细节意识的恰当介入。因此,编导对于情节和细节意识的透彻的理解与恰到好处的运用将决定一部电视纪录片的成败。
参考文献
[1]陈国钦.电视纪录片:娱乐化追求中的迷失与反思[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2]刘芳,张方敏.透视栏目化背景下的电视纪录片[J].新闻爱好者,2009(11).
【论园长的细节意识】推荐阅读:
如何当好民办幼儿园的业务园长〔园长助理〕10-14
民办幼儿园园长的管理日记06-23
幼儿园园长毕业精彩的致辞10-23
生活的细节高一作文06-23
细节决定成败的名言06-24
描写人物细节的作文08-09
运用细节描写的作文11-02
幼儿园园长的竞聘演讲稿09-11
注重细节的重要性06-28
简历中的细节处理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