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理想教学

2024-07-24

我心中的理想教学(精选7篇)

1.我心中的理想教学 篇一

我心中的理想社会

罗增法学系刑法学专业硕士4班学号:S1250011

1古代先哲们对理想社会有着不同的描述,如老子的“小国寡民”、陶渊明的“世外桃源”、柏拉图的“理想国”、莫尔的“乌托邦”、康帕内拉的“太阳城”等。同样对于社会的每一个人而言,其心中的理想社会也不一定相同。就笔者而言,理想社会是蕴含并渗透着“实质正义”的社会。这里的实质正义反对空喊口号的平等,反对单单形式上的正义,但也不要求有绝对的平均、绝对的无任何区别的平等。下面笔者将介绍要求社会实质正义的必然性和对实质正义的个人理解。

纵观近代思想潮流的发展,无不贯穿着“天赋人权”、“人人生而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观念。这些观念是几乎现在每个民主国家的基本或根本原则。这些思想是近代思想革命用来反对封建等级、专制制度的最强有力的武器,对于促进人类思想解放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等级专制”到“法律上人人平等”的过渡,我们最终实现了“人人平等”。这种“平等”是“形式上的平等”或“机会上的平等”,它对人类几百年来的高速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但没有东西是一成不变的,在经历了数百年的社会发展之后,这种“形式上的公平、平等”在遇到一些社会问题时就变的捉襟见肘了,如越来越大的贫富差距。“形式公平”不仅不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反而助长了这种不公平现象,最终产生了“形式上公平但实质上不公平”的怪状。正如有些人所言:“我们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如果一个穷人和一个富人打官司,法官并不会因为我是富人而偏袒我,相反也不会因为你是穷人而做出对你的不利判决。”这番话貌似很有道理,其实经不起仔细推敲。因为纵使法官是公正的,即双方在形式上是平等的,但是因为双方财力不同,富人可能请了最好最专业的律师,而穷人可能请不起律师或请了水平一般的律师。在进行辩护时差距就显现出来了,甚至最终有可能影响最终审判结果。就这点而言,富人堂而皇之所谓的公平是真的公平吗?因而可以看出,形式上的公正已经不能满足人们越来越强烈的实质上公正的需要。这就要求实质正义的出现或是形式正义不断向实质公正的方向发展。在坚持“形式平等、正义”的前提下,不断努力向“实质平等、正义”发展,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在现阶段,财富是否均衡是实质正义的直接体现。所以以财富为例,实质正义并不是要求“财富人人平均、每个人吃穿生活都相同”,而是在承认财富不均、人与人的能力不同的前提下,采取各种调控手段,努力使贫富的差距缩小,缓和因贫富产生的矛盾等。让财富的不均不在成为实质不平等的原因,努力使每个人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正如“不患寡,而患不均”所言,社会中每个人财富的多寡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财富是否均衡。社会成员的财富差距越小,那么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也会越少,社会就越和谐、越稳定。以世界上最廉洁的国家——芬兰为例:“2003年劳动力人均收入为2.75万欧元。2002年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险开支占当年GDP的26.4%。2003年全国拥有医生16633人,病床37656张,每千人拥有3.2名医生,7.2张病床;每千人拥有小汽车436辆、电话492部、移动电话909部;人均住房面积36.3平方米。公民法律意识极强,芬兰人犯罪率极低,监狱也非壁垒森严,甚至连武装警卫都没有。”①正如① http://baike.baidu.com/view/20509.htm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所言“刑法频繁总是政府衰落和无能的一种标志”、“在一个政绩良好的国家里,刑法是很少见的”。②在这里“政绩良好”我们可以理解为社会是属于或趋近于实质正义的。从芬兰的社会来看,正是因为社会成员之间的财富差距甚微,所以芬兰人的犯罪率非常低、社会十分稳定。这个例子从另一个侧面体现了实质正义的作用:可以说一个社会,越趋近实质正义,就越趋近稳定、趋近和谐。

一个稳定、和谐的、适合人类生活的社会正是本文“实质正义”最终的目的所在,这样的社会也正是笔者心中的理想社会。

② 参见[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出版社出版,第52页

2.我心中的理想教学 篇二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理想教育

一、存在的问题

目前, 我们在《历史与社会》初中教学中, 对理想教育总体来说是成功的, 但也存在着很多问题, 具体表现在:

(一) 理想教育淡漠化。

重视智育而轻视德育, 在德育中又轻视理想教育, 把思想品德教育停留在思想品德修养和道德行为的训练上。加之社会上不正之风的影响, 拜金主义、虚无主义、自我中心论、个人价值观对青少年学生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

(二) 理想教育庸俗化。

首先表现为理想教育的急功近利, 希望理想教育能马上发挥作用, 尤其是对提高学习成绩、加强班级管理马上发挥作用。但是由于理想教育的特点决定了我们的理想教育不可能马上发生效果, 于是就产生了对理想教育的悲观失望情绪。具体表现为几种倾向:一是干脆不再进行理想教育, 把理想教育转为解决现实中一个个的问题, 处理现实中一件件的事情, 完成一个个活动, 把理想教育搞得支离破碎, 出现严重的事务主义和庸俗主义倾向。二是把理想教育引入旁门异道。转而去寻找其他精神寄托, 诸如自由主义、复古主义。这些主义出现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譬如过分强调个人自由、管理民主, 过分张扬学生个性, 过分容忍学生错误;过分宣扬传统文化, 认为扔在历史垃圾堆中的东西都是法宝, 随意拿出一件东西就可用于对学生的教导。三是把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教育蜕化为职业理想教育、成绩理想教育、大学理想教育, 甚至是物质理想教育, 这是其当前的一个主要表现形式。

(三) 理想教育“理想”化。

有些教师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时, 片面“求高”、“求洋”, 认为只有读重点高中、读大学、读研究生、出国留学等才算是有出息的学生, 只有这样的学生, 才会得到老师的赞许;只有教出了这样的学生, 老师才能得到安慰, 老师的教育才出了成绩, 才有了炫耀教育实绩的资本。殊不知, 社会固然需要科学家、政治家、军事家这样的伟人, 但也需要教师、工人、农民这样的普通劳动者, 而且后者永远是社会的主体。正是由于认识上的这种误区, 导致了理想教育中的脱离实际, 好高鹜远, 从而也误导了学生。

二、具体方法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规定理想教育内容是非常重要的, 可以说理想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核心。课程标准具体规定:教育者在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同时, 还要教会学生学习和生活, 帮助学生提高人文素养, 增强社会责任感, 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1]所以我们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要重视理想教育, 具体方法有:

(一) 运用故事, 渗透教育。

在《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中, 运用讲故事法, 不失为教学中的一种有效途径。古今中外, 以理想为主题的故事举不胜举:如抱定“为了美国独立而战”的华盛顿;信奉“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有着“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顾炎武, 等等。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放手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这方面话题的资料, 并做课内复述的准备。采用这种方式, 既达到了让学生积极参与, 活跃思维, 细细体味的目的, 又让学生被生动形象的情节所打动, 在倾听中领略名人的理想境界, 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 利用课件, 展示事迹。

在教学中, 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有针对性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中外名人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可歌可泣的情景。学生往往会被这些形象和直观的场景所感染, 起到了震慑学生心灵的作用。如学习八年级下册“辛亥革命”一节, 教师在讲到孙中山这一人物时, 应当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他那“革命尚未成功, 同志仍需努力”这一崇高理想。并运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播放孙中山为了民主革命的成功而前赴后继、奋斗不止的感人肺腑的镜头, 使学生的心灵得到一次“净化”。因此, 利用这种情景式教学能使学生有效地参与到教师所设计的活动当中, 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 引用古诗, 加深理解。

中国历朝历代流传下来很多名篇佳作, 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色和现实生活。这为我们从事历史与社会教学研究提供了真实丰富的宝贵资料。同样, 有关不同时代的人们对于理想的追求的古诗词也举不胜举。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曹操的“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 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鲁迅的“我以我血荐轩辕”, 等等。取之不尽的中国古诗词知识为我们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前途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只要结合授课内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 定会使学生的心灵产生共鸣。

(四) 角色扮演, 把握内涵。

角色扮演是教学者对受教学者实施情景教学的方式之一。它能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来加深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和运用。如我在教七年级下册“人应该怎样活着”一节时, 就运用角色扮演法, 把全班学生分为两大组:积极组、消极组。教师预先设计好下列问题:当今中学生应该树立什么样的理想?理想的实现是否将个人和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然后放手让学生进行辩论, 教师从中进行巡回指导。最终统一了当今中学生对崇高理想树立的理解和认识。这种甲乙两方的正反比较、探讨, 激烈争论, 进入角色, 加深了学生对理想内涵的理解。

(五) 利用影视, 激活理想。

形象生动的精神文化产品不仅能满足人们的精神要求, 陶冶情操, 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而且能积极地进行理想教育。如学习八年级下册“禁烟运动”一节, 教师可不失时机地组织学生观看电影《林则徐》, 使其为民族英雄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这种铁肩担道义的崇高人格所景仰。因此, 运用这种教学方式, 对学生远大理想的树立, 健全品格的形成, 都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六) 社会实践, 提高自我。

《历史与社会》教材中众多名人震撼人心的事迹为学生远大目标的确立树立了榜样。不仅如此, 教师还应当带领学生根据课内所学知识及学生的思想状况参加综合实践活动。如:军训、参与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等, 不断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 为实践自己的理想打下坚实的基础。

上述是我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如何渗透理想教育所实施的一些教法。当然, 根据实际需要, 教师还可灵活运用其他一些方法。如:与其它学科联合教学法, 理想知识竞赛法, 编辑小报法等。总之, 教师要根据实际需要灵活运用不同方法, 使学生既能获得相关的知识, 又能提高人文素养, 坚定理想和信念。

同时, 我认为, 在本学科贯穿理想教育还应注意下列问题:

1. 渗透理想教育应该注重教学中的趣味性。

因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信赖于兴趣”。[2]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教材中有关名人的感人事迹时, 应当注意知识的趣味性、语言的幽默感和感召力。只有这样, 才能吸引学生, 唤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在学科理想教育中, 要时常运用激励的方法。

近代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激励、唤醒、鼓舞。”[3]这种激励能主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尤其是对一些学习进取心不强、浪费时间、虚度年华的学生, 教师要尽可能地给他们讲一些生动、形象、很有启迪性的实例, 使学生能产生强烈的危机意识、忧患意识和进取意识。如我在执教七年级下册“思想的追求”一课, 在讲到追求理想人生必须付出艰苦努力这一问题时, 结合教材内容, 向学生介绍了如古希腊的德摩斯梯尼“口含石子苦练内功”, 终成全希腊闻名的演说家等古今中外“勤能补拙”, 最终都实现了自己心中理想的故事。这能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 进而唤起学生奋起直追、勇于拼搏的干劲和动力。

3. 要注重理论和实际的联系。

“最好的一种教学, 牢牢记住学校教材和实际经验二者相互联系的必要性, 使学生养成一种态度, 习惯于寻找这两方面的接触点和相互的联系”。[4]教学中切忌对学生进行理想的空洞、抽象的说教, 要化抽象为具体、形象的东西, 易为学生接受。最好的办法是理论联系实际, 教师要经常让学生走出课堂, 融入社会, 投身于火热的社会实践中。并将自己在书中学到的知识和形成的理想、价值观付诸于实践活动, 学以致用, 最终成为社会有用之材。比如我在教七年级下册“思想的追求”一课时, 要求班上每位同学以书面的形式, 谈谈自己的理想。然后根据学生各自的理想, 在现实生活中尝试进行模拟性的实践活动。如当小老师、小记者、小导游等, 必要时, 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和指导。最后, 要求实践学生写出活动的感受和收获。通过这样的活动, 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自己所树立的理想的“滋味”, 为将来最终实现自己的理想, 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做准备。

参考文献

[1]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第3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文化教育出版社, 1981:161.

[3]第斯多惠.《德国教师教育指南》——《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64:377.

3.我心中理想的课堂教学设计 篇三

一、教学目标要多元化,要指向全体学生素质的发展和提高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是整个课堂教学行为的导向。确定教学目标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出发,将学生作为认知、发展的主体。教学目标要明确具体,切合实际,要面向全体学生,客观地预测学生的达成度,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教学目标要体现基础性、发展性和多元化。

1﹒基础性

基础性就是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的教学,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完成知识和技能的教学。

2﹒发展性

培养学生以学习能力为重点的学习素质和以情感为重点的良好人文素质。即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自我评价能力,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积极的自我体验和与人交往与合作能力的培养。

3﹒多元化

要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发展实际,既有知识的、技能的、情感的,又有过程的、方法的和价值导向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把知识、技能的教学与能力、情感的教学等多元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教学内容组织要得当,要经过教师创造性的加工

1﹒将教学内容结构化

根据心理学知识及长期的教学实践可知,结构化了的知识最容易被学生接受,有利于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有利于学生自主处理信息,便于理解记忆,能在学生头脑中形成高效、合理、有序的知识结构,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2﹒将教学内容问题化

依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确立学习层次,以有限知识构建问题序列。将教学内容设计为以问题为纽带,以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再发展过程以及学生思维发展过程为主线,以师生合作互动,多向信息沟通,多种感官谐调活动为基本方式。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促进学生认知能力与个性品质的发展,引导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学习,为学生自主发展提供时间和空间。

3﹒将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

教材中能联系社会与现实生活的知识有很多,教师要善于控制和利用这些素材,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注重开发和利用学生生活经验及学习经验中的教育资源,将教学内容设计为从社会、从生活走进教材,再由教材走向社会、走向生活。以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使教学过程充满情趣和活力,让学生品味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兴趣。

三、教学过程要优化,体现“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1﹒体现启发性

教师首先要做到善于挖掘教材内容的启发性素材,创设“启发”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如利用直观教学进行启发;以学生原有知识为起点进行启发;利用比喻进行启发;利用实验进行启发;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启发;利用对比进行启发等等。这样可降低知识难度,便于学生理解,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素质。

2﹒体现探索性

探索性的教学就是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学设计中,将科学探索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探究活动,获得学习过程的亲身经历和体验。在探究活动中教师给予适时提醒、恰当点拨、积极引导。

3﹒体现开放性

当今的社会生活丰富多彩,科技日新月异,要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方法,进而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就必须要有开放的教学。在教学中,教师要以教材为依据,但不局限于教材,在体现基础性的前提下,把教学内容适当延伸到与之相联系的现实生活,适当扩展到相关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引导学生时刻关心社会,关心生存环境,关心科技发展。

4﹒体现情感教育性

教學的情感教育性,是指利用教材中情感素材,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品质,使学生的身心获得健全的发展。

5﹒体现艺术性

教育教学既是一种科学行动,又是一种艺术创作。一堂富有艺术性的教学,能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轻松愉快的学到知识,增长能力。课堂教学的艺术性,不仅是教学设计上的虚实依从、动静交错、张弛有度、疏密相间,还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语言的特点

一堂好课,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该是:字斟句酌,准确精练,遵守科学性;联系实际,深入浅出,重视通俗性;抑扬顿挫,有声有色,富有生动性;比喻恰当,形象得体,增强直观性;善于激疑,巧于解惑,富有启发性;幽默诙谐,活跃气氛,富有趣味性。

(2)情感效能

学生的学习要依靠兴趣、情感、意志、毅力、志向等动力系统的激发。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教师良好的情感品质是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所必须的。

(3)课堂评价艺术

教师要艺术的运用评价手段,对学生的评价遵循过程性、情境性、全面性、鼓励性、积极性的原则,围绕“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宗旨;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情感、意志、人格、潜能等方面也要给予评价。教师的评价要语言与表情同时参与,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关心和鼓励或信任和欣赏的一片真情,以真诚促进师生情感的沟通,用评价激发学生的内在驱动力,帮助学生拥有自信,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四、教学效果反馈要注重实效性、针对性

对教学效果的检查是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依据。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应该是师生情感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和目标达成状态的和谐统一。对课堂教学的评价要“以学论教”,教师在课堂上要关心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果,始终把教学目标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注重根据常规的检查手段检查教学效果。如:

1﹒有针对性的进行分层、分类训练,训练点要准而精,形式灵活有实效。学生能在参与中落实“双基”,悟出学法或规律,在举一反三中提高能力。

2﹒课堂上教师要随时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呈现的情绪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和目标达成状态,并以此为依据对教学过程进行调控,适时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努力使学生获得知识多、得到锻炼和体验多、学习质量高。让每个基础和能力不同的学生都达到预期的应有的进步和发展。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还要考虑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的恰当合理。

4.我心中理想的教师 篇四

“《我的教育理想》读书心得”

在开学的教师会议上,巩校长向我们推荐了朱永新的《我的教育理想》一书,因此我有幸拜读了此书。其中的第二章节——我心中理想的老师,给我(刘静)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朱教授在书中描述: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是一个善于合作,善于协同各方面力量共同对学生施加影响的教师;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

读完之后,我不禁按书中所述的标准去问自己:我是不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我是不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显然,我离理想教师的标准还有很大的差距。这就需要我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自我提升,不断进步。

首先,一名理想的教师应该不断地设计成功,追求成功,更重要的是不断去撞击成功。而我是被动追求成功,不敢挑战自我。前不久我刚参加了县里组织的英语教学大赛,结果虽不尽如人意,但收获颇多。刚开始,我缺乏自信,以“试试看”的态度参加学校海选,以微弱的优势晋级。后来在学校领导和备课组的同事们“你能行”的鼓励下,我积极备战,克服自己畏难情绪,顺利地完成县里比赛。没有“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底蕴,缺乏自信,是我不敢挑战自我的主要原因。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必须找准自己的位置,为自己设置目标,并且不断地积累知识,总就经验和教训,不断向自己的目标迈进。

其次,理想必须以现实为依托。一名理想的教师应该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这就要求我必须从最基础的做起,勤学习,多读书,积累丰富的文化底蕴。因为读书涵养人的性灵,提升人的修养,亦可使人思维缜密,头脑灵活。另外我还要多向身边有经验老师学习,把他们先进的教育理念、课堂教育的机智,灵活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去总结自己教育过程中的得失与对错,要勤动笔、善反思,记录教育过程中的点滴感触,使自己努力靠近优秀教师的行列。

5.我心中的理想社会 篇五

初中学过的《桃花源记》中曾有过一段描写: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当时心目中的理想的社会就类似此言:在一处山林掩映处,坐落着几处村舍,民风淳朴,热情好客,与世无争,人人平等„„

随着年龄的增长与所学知识的增加,我的观点渐渐有了改观,现在的我认为一个理想社会应该是:每个人都应该做到人人平等,不要再带着有色眼镜;每个人也都该有一颗博爱包容的心,包容爱护周围的所有人;每个人都有爱的权利与自由,不再为种族与身份地位所迫,的得到大家的祝福;每个人都有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与追求,不再茫然度日,要实现自身的价值;每个人也该尽自己的义务,用自己的劳动换取自己的应得;充分利用社会上的资源,不要再做破坏大自然的事;科技充分发达,满足人们所需,大家相互扶持,相互帮助,下面我将从我自身的经历与所知来谈谈这些观点。

同很多学子一样,经过经过高中地狱似的磨练,来到朝思暮想的大学,原本机器似的学习生涯结束了,现在有了自己充足的自我支配时间,反而一时之间茫然了。除去为数不多的几节课,从周一到周五,我们有近两天的空闲时间。换而言之,我们一周内至少有

一半课余活动时间。如何支配这庞大的课余时间,对我来说,确实是一个问题,参加社团活动,找兼职

工作,泡图书馆,到绿茵场上去翱翔——这一切于我似乎都不太合适。参加社团,觉得没多大意思;做兼

职工作,太累;看书,高三看了那么多,还嫌不够啊;参加体育运动,心有余而力不足——多年的读书生

活,把我们变得手无缚鸡之力。

于是,在我们打着呼噜、做着关于春花秋月的诞梦的时候;在我们沉湎于网络、流连忘返的时候;抑或

是在我们畅游闹市、左顾右盼的时候,时间,在我们杂乱的发丝间,从我们运指如飞的双手间,从我们

被深深吸引的眼球间,静静地流淌而过。一晃,大三马上就要到来了,然而回忆一下我们在过去的两年好像并无收获,只是变得更懒散罢了。

我们等待着被拯救,然而这拯救的实施者,恰恰是我们自己。最终唤醒我们的,应是我们这二十年来灌注了辛勤和汗水的理想。我们应该拯救自己的灵魂,唤醒我们的斗志,向着自己的理想目标执着追求,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样大家才是真正的活着,真正的活过。

心里每时每刻都装着这个理想并为之奋斗的人,活得不可能不精彩。

现在的社会,不要说关心与毫不相关的弱者,就是自己的父母都深知得不到孩子的关心。父母爱孩子,为孩子准备好一切是天经地义,然而孩子对父母却可以“为所欲为”,要知道赡养父母,关心他人,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美德啊!我们应该拥有一颗博爱宽容的心爱戴自己的父母,善待需要帮助的人。

人与人之间是温暖和善良的,每个人之间都真诚的互信。不像现在刚刚说完话,回头就在心里想刚才对方说的话是假的,这样的人与人之间还有什么温暖可言。我们尊重每一个从事不

同行业的人,用同等的眼光看待没一个人。我们对孩子对老人都多出那么一些由衷的关心和爱。我们应尊重别人说出的话,认真地聆听,真心的对待。

我心中的理想社会里,任何一个人看到破坏环境的行为,看到违法的行为,看到暴力行为,看到种

种不合理不道德的行为时,能够勇敢地自然地站出来制止。而不是像现在这样为了自己的利益,去任意的破坏环境,对危害社会的新防伪置之不理。我们应该重视社会道德,不要再让像小月月那样的事件发生,用博爱唤醒人们心中那颗爱的种子。

爱情应该是忠贞的,不应该泛爱。婚姻是真爱的结果而不是金钱的原因,在爱情面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格,都有自己的灵魂,我们有权利生活,有权利爱,他是神圣而伟大的,不应受到一切的束缚,只要两个人真心相爱,他们就有权利在一起。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自己的学识知识,利用自己的优势,为社会发展做贡献,社会不会一直停滞不前,只要大家努力,掌握自己的所学,就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为社会发展,科技的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改善现在被我们所破坏的环境,改进我们的生活水平。

在我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在物质与精神上都应有一定的改善,那是每个人积极向上,每个人充分发挥自己作用,有所作为,那是没有饥饿,没有抱怨,人人安居乐业,住在属于自己的世外桃源。

我自己都觉得这些的理想太遥远了,但是在我的心里一直有一个声音,那就是坚持。我最崇拜的人

是特蕾莎女士,就因为她不因为自己一个人力量的薄弱就放弃努力,相反地,她用自己一个人坚持的努

力和爱心,影响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进来了。我知道,理想的构建总是一个问题上的片面认识,所以说

出来就显得幼稚,但却不能不去构建理想,毕竟理想是一种向善的愿望。

理想社会不是一说而就的,必须有很多的人来为之而努力,我将会是这个队伍的一员,尽自己的力

量践行我的理想社会。

6.我心中的理想作文 篇六

随着汽车的普及,石油的消耗越来越快了,虽然现在大海里还有许多的石油资源没有被开采,但这些都是不可再生资源,是有限的,如果人类再这么没有节制地用下去,石油早晚会被用完的。尽管人们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措施来节约能源,但汽车、飞机的数量正以惊人的速度在增长,这些措施已经无法阻挡石油危机的提前到来了。

于是我就想发明一种汽车,它们以水为动力,并且速度很快。有些人也许会说:“这怎么可能,水是用来灭火的,怎么可能燃烧呢”?是的,水当然不可能燃烧。那又有人会问:“不燃烧汽车怎么开得起来呢”?那我就给你说说我这个汽车的原理:首先,我这车有一个特殊的装置,它是一个很大的带有正负极的方形水箱,只要往水箱里加满水,发动机一开,水箱上的电极就会产生高压电,因为发生电解的原因,水面上立刻会产生两种气体,这两种汽体才是推动汽车的神秘功臣,它们分别是氧气和氢气。说到这里,许多人都会猜到下一步想要干什么了吧,水箱的正上方有一个接收汽体的装置,氧气和氢气在这个装置里燃烧,产生大量的能量和水,水被重新回流到汽车的水箱中,而所产生的能量,正好为汽车提供动力。

至于安全与舒适度嘛,嘿!绝对响当当!我这辆车里装有减震装置,你走在里面,就像走在地面上一样舒服;里面还有带卫生间的房间,有不澡堂、厨房,还有一个电脑阅览室,生活非常方便。什么,你问为什么没有驾驶室?我这车是声控的,它还装有最先进的超声波雷达,可以自动发现并躲开障碍物,你想去哪里,只要说出地名,保证你很快就能平安到达。

7.我心中理想的教育 篇七

一、大胆创新,教材趣味化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一门融合思想品德、地理、历史人文知识于一体的学科,内容涵盖面很广,涉及的知识也很多,如果照本宣科的讲解书本知识,必将导致学生兴趣缺失,可如果过于脱离书本,又很难达成教学目标,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学会活用课本,尽可能地利用好这个教材资源,可以结合学生实情,大胆重组教材,也可以适当地整合课程,大胆创新教材,让教材独具趣味性,真正吸引学生的眼球,从而发挥教材最大的潜能和作用。

如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陶与青铜》一课,了解了中国令人骄傲的火焰中的文化,完全可以重组到《我国的国宝》一课,追根溯源,环环相扣,让学生在骄傲与遗憾中学会珍惜,懂得保护文物古迹。另外,品社学科还可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丰盈知识,激发兴趣。如五年级下册《汉字和书的故事》一课可与语文学科知识整合,将猜字谜等语文学习活动纳入本课,激发学生对汉字探究的兴趣,感受中国汉字文化的魅力,在对本课学习认识到位后,把握这一有效时机适时开展诗文竞赛、书法展览等陶冶情操的语文实践活动,学生情满于胸,感露于文,使《品德与社会》与语文教学实现双向的收获,并从中获得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只有像这样不断在教学实践中依据本地资源特点、校情、班情活用教材,才能真正发挥文本资源的作用。

二、就地取材,资源自然化

由于城乡教学环境、办学条件的差距,身为农村小学教师的我们常因一些课程无法开展而牢骚满腹,认为先进的教学设备、优越的教育教学环境对课程的开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却忽略了我们农村最丰富的教育资源——大自然。我们的学生都是来自农村,农村的风土人情、农民的生产生活状况等都可以作为资源加以利用,只要我们有效地安排、组织,合理地开发利用这些隐藏在大自然中的课程资源,把学习知识与接触大自然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学生就会从大自然中拓展视野、增长知识。如教学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生活中的快乐》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感受到快乐,我充分发挥了农村自然资源作用,让学生参与农耕,感受劳动的快乐;带学生到原野中游戏,感受游戏的快乐;鼓励学生去贫困农户家帮忙,感受助人的快乐……对现有资源的利用,让孩子们充分感受到了快乐,很轻松地就达成了教学目标,这样的教学效果绝不亚于多媒体资源演示的作用。可见,利用已有的教科书、图册,结合生活实际和生活环境,利用身边的事物作为教学资源,亲身去体验、感知学习,更利于学生发现知识,收获知识。

三、因生制宜,方法多样化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作为教育工作者,能让每一片树叶焕发各自特有的光彩,才是理想教育的最高目标。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差异,充分发挥学生这种教学资源,根据学生的不同经验实际、已有的知识水平等因生制宜,選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恰当引导,促进差异共享,取长补短,进而丰富和拓展自己。

诸如中高年级的品社课,很多活动是让学生参与调查实践,自行设计活动方案,填写调查表格。而这样的任务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完成的,考虑到学生间的差异,在教学中,我注重采用小组合作,分层互助的方法,在每个小组内均衡分配A、B、C不同层次的学生,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彼此相长,多让学生在小群体内自己谈体会,谈体验,小组内的学习交流往往比老师的说教更为深刻,更能打动学生的情感。例如教学六年级下册《我们能为地球做什么》一课时,在班内举办节水创意大赛,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作用,开展调查研究,引导组长合理分配组员调查任务,保证让成员量力而行,只要能在最低要求的基础上获得更优,就获得相应的奖励,这样组内自我比拼、组间竞争的方式,给每个学生以信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活动的热情。活动中虽然有的同学可能动用了网络等资源搜集大量资料,而有的同学仅仅调查了身边人家的节水方法,但却能互相补充,对于他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收获,而在最终组内汇报中也能彼此相长,这样的活动把自主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给自己定位后有了自己奋斗的目标,而不至于迷失方向,不知所措。

相信,只要教师能合理引导,善用这种资源差异因人施教,学生也会乐在其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链接生活,活动新颖化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把课堂内的生活与课堂外的生活联系起来,教学应从课堂生活拓展到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当中,积极开展各种情境性、体验性、探究性、实践性、创新性的活动,以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力求使活动丰富多彩、多样化、趣味化,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发展需要。这样学生在活动中既能获取知识,又能培养能力,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升华,从而获得全面发展。如教学六年级下册《学会和谐相处》一课时,我设计了两个主题活动,首先开展班级结对子活动,让同学之间和谐相处,并组织交流互动活动,评选和谐星,在争星活动中让学生意识到和谐是人际交往的关键。然后,把家长请进课堂,开展亲子互动与心灵对对碰活动,让父母与孩子在互动中增进感情,在心里话的对白中化解矛盾,真正学会和谐相处,最终做到教材与儿童的真实生活相链接,在课堂上回归生活,使学生能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引发了学生的体验。

上一篇:公文常见的错误下一篇:足球赞助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