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曲江》鉴赏(通用9篇)
1.杜甫《曲江》鉴赏 篇一
曲江二首 杜甫-曲江二首其二赏析
导读:
这组诗以曲江为意象,寓意着大唐国运的盛衰,表明了世事变迁。其原文如下:
曲江二首
杜甫
【其一】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
【其二】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曲江二首阅读答案:
(1)首联主要意象是什么?写的是何时之景?
答: 飞花 暮春
(2)请自选角度赏析颈联。
答:① 以小见大,以景物写人事。②承上启下,为下文直抒胸臆,寄寓感慨做铺垫。③练字:巢 卧 ④ 以实写虚 以动写静
(3)诗中 “物理”的含义是什么?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 ①惜春伤春之情;
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兴衰的感慨;
③凝结了诗人对自身命运的反思。
曲江二首翻译:
(一)
一片春花飞落,春随花落而渐去。风吹落花万点,煞是愁人。且看飞花随风飘去,不要因感伤太多而厌酒。江边的明堂上有翡翠筑巢。芙蓉苑边,有石麒麟卧在墓道旁。细细想来,还是应该及时行乐,人生何必为浮名所累。
(二)
每天退朝归来,都要典衣沽酒。常常到曲江边举杯畅饮,尽醉而归。因赊酒太多,处处留有酒债。人生活到七十岁,自古以来就不多。蝴蝶在花丛中穿行,时隐时现。蜻蜓缓缓飞动,时而点着水面。我要对春光说,请与蝴蝶、蜻蜓一同流转。须得片刻欣赏,莫误时机。
曲江二首字词解释:
(1)曲江:河名,在陕西西安市东南郊,唐朝时候是游赏的好地方。
(2)减却春:减掉春色。
(3)万点:形容落花之多。
(4)且:暂且。经眼:从眼前经过。
(5)伤:伤感,忧伤。江上小堂巢翡翠 巢翡翠:翡翠鸟筑巢。
(6)苑边高冢卧麒麟苑:指曲江胜境之一芙蓉花。冢:坟墓。
(7)推:推究。
(8)物理:事物的道理。
(9)浮名:虚名。
(10)朝回:上朝回来。典:押当。
(11)债:欠人的钱。行处:到处。
(12)深深:在花丛深处;又可解释为“浓密的.样子”。见:现。
(13)款款:形容徐缓的样子。传语:传话给。
(14)风光:春光。共流转:在一起逗留的盘桓。
(15)违:违背,错过。
曲江二首背景:
《曲江二首》是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作,写于乾元元年(758)暮春。杜甫时任“左拾遗”,此时安史之乱还在继续。
曲江二首中心大意: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的惜春伤春之情,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兴衰的感慨;凝结了诗人对自身命运的反思。
曲江二首赏析:
(一)
第一首写他在曲江看花吃酒,布局出神入化,抒情感慨淋漓。
在曲江看花吃酒,正遇“良辰美景”,可称“赏心乐事”了,但作者却别有怀抱,一上来就表现出无可奈何的惜春情绪,产生出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他一没有写已经来到曲江,二没有写来到曲江时的节令,三没有写曲江周围花木繁饶,而只用“风飘万点”四字,就概括了这一切。“风飘万点”,不止是客观地写景,缀上“正愁人”三字,重点就落在见景生情、托物言志上了。“风飘万点”,这对于春风得意的人来说,会煞是好看,该不会又“正愁人”。但是作者面对的是“风飘万点”,那“愁”却早已萌生于前此的“一片花飞”,因而用跌笔开头:“一片花飞减却春!”历尽漫长的严冬,好容易盼到春天来了,花儿开了。这春天,这花儿,是很值得人们珍惜的。然而“一片花飞”,又透露了春天消逝的消息。敏感的、特别珍惜春天的诗人就不能不“愁”。“一片”,是指一朵花儿上的一个花瓣。因一瓣花儿被风吹落就感到春色已减,暗暗发愁,可如今,面对着的分明是“风飘万点”的严酷现实啊!因此“正愁人”三字,非但没有概念化的毛病,简直力透纸背。
“风飘万点”已成现实,那尚未被风飘走的花儿就更值得爱惜。然而那风还在吹。剩下的,又一片、一片地飘走,眼看即将飘尽了。第三句就写这番情景:“且看欲尽花经眼。”“经眼”之花“欲尽”,只能“且看”。“且”,是暂且、姑且之意。而当眼睁睁地看着枝头残花一片、一片地被风飘走,加入那“万点”的行列,心中滋味就不怎么样了。于是来了第四句:“莫厌伤多酒入唇。”吃酒为了消愁。一片花飞已愁;风飘万点更愁;枝上残花继续飘落,即将告尽,愁上添愁。因而“酒”已“伤多”,却禁不住继续“入唇”啊!
蒋弱六云:“只一落花,连写三句,极反复层折之妙。接入第四句,魂消欲绝。”这是颇有见地的。然而作者没有说明要如此“反复层折”地写落花,以致魂消欲绝的原因,究竟是仅仅叹春光易逝,还是有慨于难于直陈的人事问题。
第三联“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这一联并非人们所认为的只是叙述凄凉的景象,而是对尾联哲学的阐述。如果想要理解这其中的意思那么就要对古代文人道家归隐思想有所了解了。江上小堂巢翡翠,是指快乐自由的豪放之士。苑边高冢卧麒麟,则是指人生易老,都会走向衰亡的,哪怕是高高在上的王公贵族也不可避免。由苑边高冢即足以见得。结合此联总体,就是说人生苦短,而面对这些则需像翡翠一样好好快乐一番,即说了前边愁思在徘徊于不徘徊之间的纠结情绪,又为下文做了很好的铺垫,可看出杜甫的手笔已经十分成熟。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
这两句意思是:在这个世界上乐是一个人毕生所追求的,那为什么不去痛快的了一次呢。
(二)
第二首,即紧承“何用浮荣绊此身”而来。
前四句一气旋转,而又细针密线。仇兆鳌注:“酒债多有,故至典衣;七十者稀,故须尽醉。二句分应。”就章法而言,大致是不错的。但把“尽醉”归因于“七十者稀”,对诗意的理解就表面化了。时当暮春,长安天气,春衣才派用场;即使穷到要典当衣服的程度,也应该先典冬衣。如今竟然典起春衣来,可见冬衣已经典光。这是透过一层的写法。而且不是偶而典,而是日日典。这是更透过一层的写法。“日日典春衣”,读者准以为不是等米下锅,就是另有燃眉之急;然而读到第二句,才知道那不过是为了“每日江头尽醉归”,真有点出人意外。出人意外,就不能不引人深思:为什么要日日尽醉呢?
诗人还不肯回答读者的疑问,又逼进一层:“酒债寻常行处有。”“寻常行处”,包括了曲江,又不限于曲江。行到曲江,就在曲江尽醉;行到别的地方,就在别的地方尽醉。因而只靠典春衣买酒,无异于杯水车薪,于是乎由买到赊,以至“寻常行处”,都欠有“酒债”。付出这样高的代价就是为了换得个醉醺醺。 诗人对这这究竟是为什么终于作了回答:“人生七十古来稀。”意谓人生能活多久,既然不得行其志,就“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吧!这是愤激之言,联系诗的全篇和杜甫的全人,是不难了解言外之意的。
“穿花”一联写江头景。在杜诗中也是别具一格的名句,叶梦得曾指出:“诗语固忌用巧太过,然缘情体物,自有天然工妙,虽巧而不见刻削之痕。老杜……‘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深深’字若无‘穿’字,‘款款’字若无‘点’字,皆无以见其精微如此。然读之浑然,全似未尝用力,此所以不碍其气格超胜。使晚唐诸子为之,便当如‘鱼跃练波抛玉尺,莺穿丝柳织金梭’体矣。”(《石林诗话》卷下)这一联“体物”有天然之妙,但不仅妙在“体物”,还妙在“缘情&r
2.杜甫《曲江》鉴赏 篇二
关键词:杜甫,曲江情缘,原因
一
曲江位于长安城的东南隅,由芙蓉园、杏园、曲江池、 乐游园等风景区所组成。汉武帝所造,江流曲折,故名。
全唐诗收录杜甫诗歌十八卷共一千四百多首诗,而杜甫以曲江为题或者写到曲江的诗歌共有十几首,占其百分之一,这些作品的写作时间几乎贯穿了杜甫的一生。从杜甫于天宝十年首次写到曲江(《乐游原歌》)到他晚年在夔州时最后一次写到曲江(《秋兴八首》其六),可以清晰地看到杜甫一生思想的发展变化,可以说曲江在他心中已不仅仅是单纯的景观,而是某种寄托了诗人情感的载体,诗人与这一载体间,结下了深深的情缘。
杜甫诗第一次写到曲江的是天宝十年(751)《乐游园歌》。据题下自注:“晦日贺兰杨长史筵醉歌。”这首诗是在正月晦日曲江乐游原豪门之家宴饮筵席上即兴而作的。三宝十一载的《曲江三章章五句》是杜甫第一次以曲江为题写曲江。仇注:“首章自伤不遇,其情悲。……次章放歌自遣, 其语旷。……三章志在归隐,其辞激。……一时感慨之情, 豪纵之气,殆有不能自掩者矣。”
作于夭宝十二载春的《丽人行》写杨国忠兄妹于上巳日游曲江,揭露、讽刺了杨国忠兄妹的荒淫奢侈。“无一刺讥语, 描摹处,语语刺讥;无一慨叹声,点逗处,声声慨叹。”[1] 天宝十二载重阳节的《九日曲江》,仇注:“上四,拈九日, 所感在身老,故有‘兼悲’之叹。下四,拈曲江,所伤在落魄。 故有‘摇荡’之嗟。……去秋故吾,浮沉身世,又可悲也。”[2] 以上诸诗均作于安史之乱前,从各方面表现出诗人个人价值无法实现的焦虑、愤激与凄苦心态。
安史之乱发生以后,杜甫在前往灵武的路上被安史的军队抓住,送回长安。至德二载的春天,杜甫偷游曲江,触景生情,写了《哀江头》,全诗通过今昔的强烈对比,作哀悼之辞,发出最强的痛苦的呻吟。
《曲江陪郑八丈南史饮》以曲江景色起兴来抒发自己的感慨,表达了杜甫“去官不能,进退两难”[3] 的矛盾心情。 其他写于曲江的还有《曲江二首》、《曲江对酒》、《曲江对雨》 等诗歌,晚年漂泊夔州时,所作《秋兴八首》,其中的第六首写曲江:“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花曹夹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珠帘绣柱围黄鸽,锦缆牙椅起白鸥。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
二
在唐王朝覆灭后就消失了的曲江为什么能让杜甫产生挥之不去的曲江情结?也许可以从曲江本身所蕴含的文化信息和唐代文人的生活风尚几点去考察。
一、曲江景点本身的特色构成多样的意象空间
曲江之所以能让包括杜甫在内的诗人为之吟咏赞颂,与景点本身的特色不可分,景点的特色能构成多样的意象空间,易引起杜甫等文人的青睐。曲江主要由曲江池、芙蓉园、 杏园和慈恩寺构成。这些景色山水花林相互映衬,别具特色。
曲江池曲江池地处少陵原与乐游原之间,以水景为主, 构成多样的意象空间。春夏秋冬,景色各异,别有一番妙趣。
芙蓉园是皇家禁苑,是曲江风景区的精华所在。《太平御览 · 居处部 · 园圃》条载:“芙蓉苑,本隋氏之离宫,园中广厦修廊,连互屈曲。其地延袤爽屺跨带原隰,又有修竹茂林,绿被冈阜,东阪下有凉堂,堂东有临水亭。”[4]
大慈恩寺在晋昌坊,有山有水有竹,是京城最美的地方,园里最著名的花是牡丹。《南部新书》卷丁载“长安三月十五日两街看牡丹,奔走车马。慈恩寺元果院牡丹先于诸牡丹半月开;太真院牡丹后诸牡丹半月开”[5]
二、游宴活动的兴盛使曲江成为文化的载体
曲江园林最为特别之处,在于这里是唐代上自帝王,下至士庶宴会场所。根据游览主体来分类,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游宴活动。
科举进士宴
进士宴在分三个地点举行:曲江、杏园和雁塔。《唐摭言》 记载:“曲江亭子,进士关宴常寄其间。既彻馔,则移乐泛舟,率为常例,宴前数日,行市骈阗于江头。其日,公卿家倾城纵观于此,有若中有东床者,十八九钿车珠鞅,栉比而至。”[6] 由这些文字可见唐代宴会盛况。曲江宴后是杏园宴, 亦称“探花宴”;最后是雁塔题名。进士盛宴下的文化信息是科举取士,抱负实现,承载了科举文化和士人的理想。
平民化的节俗游赏活动
每年的三节:正月晦日、三月三日、九月九日,三月三日, “唐上巳日,赐宴曲江,都人于江头禊饮,践踏青草,曰踏青。”[7] 在这些节日之外,百姓还会举行其他的游赏活动, 很代表性的是“仕女的踏春游”:“长安士女游春野步,遇名花则设席籍草,以红裙递相插挂,以为宴幄”,又“都人士女, 每正月半后,各乘车骑马,供帐于园圃,或郊野中,为探春之宴”[8]。
曲江大会
唐代许多皇帝都曾到曲江游乐,有时还要举行盛况空前的曲江大会,曲江大会于士人而言,人生的关键转折点,如果能适时施展文采,就能让皇帝垂青,进而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甚至可以留名青石。
在参加招贤考试落选后,杜甫于天宝十载春写了三大礼赋,投延恩匦以献。唐玄宗看了深感惊奇,但是没有让诗人实现跻身为官的理想,这让诗人十分郁闷。在天宝十一载三月晦日,他参加了贺兰杨长史筵,写了《乐游园歌》。曲江可说是科举文化的代名词,但是理想却一次次与现实相背离,身临曲江是在自己一事无成之时,自然,曲江带给杜甫的刺激无疑是很大的,曲江触痛了他的不第之悲,一次次提醒着他个人价值无法实现的痛苦。
三、曲江是大唐由盛转衰的见证
曲江的兴衰可以说是与大唐帝国的盛衰息息相关的。 唐代的曲江园林,与唐代的兴衰紧密相连,唐代由盛转衰之时,曲江园林也同样由盛转衰,最终由于唐王朝的灭亡而消失。曲江园林承载着有唐一代的文化,成为唐代盛衰的见证者。
初唐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帝王们大兴土木,扩建曲江, 曲江园林成为了贵族统治者喜爱游览的场所,园林也因此受到了很好的保护。玄宗开元年间,是唐代经济文化极为发达的盛世年代,在此期间,统治者也对曲江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建。
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战乱严重毁坏了京都长安城,作为皇家游览胜地的曲江园林也同样遭到毁灭性的损坏。关于战后曲江的破败,《唐摭言》卷三有载:“幸蜀之后,皆烬于兵火矣,所存者唯尚书亭子而己。”[9]
3.杜甫诗词《曲江对酒》的诗意赏析 篇三
《曲江对酒》是中国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作于乾元元年(758年)春,是杜甫最后留住长安时的作品。此诗前两联是曲江即景,接写坐时所见,然后对酒述怀,转写心中的牢骚,最后抒写愁绪。全诗反映出诗人报国无门的苦痛之情。
《曲江对酒》
【年代】:唐
【作者】:杜甫
【内容】
苑外江头坐不归,水精宫殿转霏微。
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
纵饮久判人共弃,懒朝真与世相违。
吏情更觉沧洲远,老大徒伤未拂衣。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春,是杜甫最后留住长安时的作品。一年以前,杜甫只身投奔唐肃宗李亨,受职左拾遗。因上疏为宰相房琯罢职一事鸣不平,激怒肃宗,遭到审讯。以后,虽仍任拾遗,但有名无实,不受重用。杜甫无所作为,空怀报国之心,满腹牢骚。这首《曲江对酒》便是在此种心境下创作的。[2]
作品赏析:
这首诗写于乾元元年(758)春,是杜甫最后留住长安时的作品。
一年以前,杜甫只身投奔肃宗李亨,受职左拾遗。因上疏为宰相房琯罢职一事鸣不平,激怒肃宗,遭到审讯。以后,虽仍任拾遗,但有名无实,不受重用。杜甫无所作为,空抱报国之心,不免满腹牢骚。这首《曲江对酒》便是诗人此种心境的反映。
曲江,即曲江池,故址在今西安市东南,因池水曲折而得名,是当时京都的第一胜地。
前两联是曲江即景。“苑外江头坐不归”,苑,指芙蓉苑,在曲江西南,是帝妃游幸之所。坐不归,表明诗人已在江头多时。这个“不”字很有讲究,如用“坐未归”,只反映客观现象,没有回去:“坐不归”,则突出了诗人的.主观意愿,不想回去,可见心中的情绪。这就为三、四联的述怀作了垫笔。
以下三句,接写坐时所见。“水精宫殿转霏微”,水精宫殿,即苑中宫殿。霏微,迷蒙的样子。在“宫殿”、“霏微”间,又着一“转”字,突出了景物的变化。这似乎是承“坐不归”而来的:久坐不归,时已向晚,故而宫殿霏微。但是,我们从下面的描写中,却看不到日暮的景象,这就透露了诗人另有笔意。浦起龙《读杜心解》曾将诗人这一时期所写的《曲江二首》、《曲江对酒》、《曲江对雨》,跟作于安史之乱以前的《丽人行》作过比较,指出:“此处曲江诗,所言皆‘花’、‘鸟’、‘蜻’、‘蝶’。一及宫苑,则云‘巢翡翠’,‘转霏微’,‘云覆’,‘晚静’而已。视前此所咏‘云幕’,‘御厨’,觉盛衰在目,彼此一时。”这种看法是有道理的。“水精宫殿转霏微”所显示的,即是一种虚空寥落的情景,这个“转”字,则有时过境迁的意味。
与此适成对照的,是如期而至的自然界的春色:“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短短一联,形、神、声、色、香俱备。“细逐”、“时兼”四字,极写落花轻盈无声,飞鸟欢跃和鸣,生动而传神。两句衬托出诗人的此时的心绪:久坐江头,空闲无聊,因而才这样留意于花落鸟飞。“桃花细逐杨花落”一句,原作“桃花欲共杨花语”,后杜甫 “自以淡笔改三字”(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由拟人法改为描写法。何以有此改?就因为“桃花欲共杨花语”显得过于恬适而富有情趣,跟诗人当时仕途失意,懒散无聊的心情不相吻合。
这一联用“自对格”,两句不仅上下对仗,而且本句的某些字词也相对。此处“桃”对“杨”,“黄”对“白”。鸟分黄白,这是明点,桃杨之色则是暗点:桃花红而杨花白。这般色彩又随着花之“细逐”和鸟之“兼飞”而呈现出上下飘舞的动人景象,把一派春色渲染得异常绚丽。
风景虽好,却是暮春落花时节。落英缤纷,固然赏心悦目,但也很容易勾起伤春之情,于是三、四联对酒述怀,转写心中的牢骚和愁绪。
先写牢骚:“纵饮久判人共弃,懒朝真与世相违。”判,读潘,“割舍之辞;亦甘愿之辞”(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这两句的意思是:我整日纵酒,早就甘愿被人嫌弃;我懒于朝参,的确有违世情。这显然是牢骚话,实际是说:既然人家嫌弃我,不如借酒自遣;既然我不被世用,何苦恭勤朝参?正话反说,更显其牢愁之盛,又妙在含蓄委婉。这里所说的“人”和“世”,不光指朝廷碌碌之辈,牢骚已经发到了肃宗李亨的头上。诗人素以“忠君”为怀,但失望过甚时,也禁不住口出微辞。以此二句,足见诗人的愤懑不平之气。
4.杜甫诗歌《登高》鉴赏 篇四
众所周知,杜甫是中国诗坛上的一大文豪。他以真实务实的笔触,记录了历史事实,悲欢离合。他善陈实事,诗风沉郁顿挫。他这样真实明朗的特征使他拥有了自己独具一格且无人能及的风格,造就了他“诗圣”的崇高地位和“诗史”的永垂青史。
《登高》无疑是他的代表作。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从细处着笔,写具体景物。时值深秋重阳,天高气朗,山风猎猎,猿啼声哀。此联写明作者登高之时,所见之景。这一联诗人用工笔描摹了“风急”、“天高”、“渚清”、“沙白”、“猿啸哀”、“鸟飞回”这六种景物,既展示了此时节气的苍茫、凄清、肃杀的气氛,又烘托了诗人悲怆、愁苦的情怀。此联描写出立体的深秋三峡图,而且为下文垫定悲苦的基调。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表现诗人在写景的同时抒发自己的感想。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联想到时光流逝飞速,韶光已尽,不禁感慨自己的壮志难酬。此联对仗工整,读来朗朗上口且意义深远。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更是整首诗的绝妙之笔。此联第一次明确的点明“秋”的主题,以“悲秋”承接上文两联,且引出作者的悲苦命运。作者离家万里,独自登高,悲伤之情压抑在心中,更受眼前的肃秋风景影响,不禁将压抑在心中的情绪流泻出来。此联巧妙地运用意象的叠加,是典型的意象密集型诗句。此联包含了八种“悲”,以八种“悲”写明作者流离奔波的愁苦命运。分别是:秋天的悲;离家万里的悲秋;离家万里作为游子的悲;离家万里,作为游子常年作客的悲;多病的悲;年事已高多病的悲;独自登台的悲;带着多病的身体独自登台的悲。读完此联,在我眼前展现的画面是这样的: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身体虚弱,拄着拐杖,站立在高高的山巅上,萧瑟的秋风无情地吹动他的头发,衣服。他用已经被泪水模糊的双眼向家乡的方向痴痴地凝视着,也许他也知道,望穿秋水,他也无法望到他在万里之外,亲爱的家乡。此联着重描写了作者的羁旅愁思,忧国忧民。
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更是直白的描写出作者的身世之苦和家国之恨,将诗歌的主题和层次又拉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体现出杜甫诗的特征。作者经历了艰苦的流离失所的生活之后,两鬓斑白,潦倒之时,借酒浇愁,但又不得不放下酒杯,担心国家什么时候能够走出困境,给百姓安定快乐的生活。此联已经将作者悲秋的感情转移到悲国的感情上,因为国家的安危对于作者来说,是远远高于个人的利益之上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杜甫那份深沉的爱国之情。
5.《画鹰》杜甫唐诗鉴赏 篇五
这首题画诗大概作于开元末年,是杜甫早期的作品。此时诗人正当年少,富于理想,充满着青春活力,富有积极进取之心。诗人通过对画鹰的描绘,抒发了他那嫉恶如仇的激情和凌云的壮志。
全诗共八句,可分三层意思:
一、二两句为第一层,点明题旨。以惊讶的口吻起句:洁白的画绢上,突然腾起了一阵风霜肃杀之气,这是怎么回事呢?第二句随即点明:原来是矫健不凡的画鹰有挟风带霜而起,极赞绘画的特殊技巧所产生的艺术效果。这首诗起笔是倒插法。先从画鹰之人所画的角鹰写起,然后勾勒出画面上所产生的肃杀之气,就正起。而此诗则先写“素练风霜起”,然后再点明“画鹰”,所以叫作倒插法。这种手法,一起笔就有力地勾画出画鹰的气势,起到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
中间四句为第二层,描绘画面上苍鹰的神态,是正面文章。颔联的“扌双身”就是“竦身”。“侧目”句见《汉书·李广传》:“侧目而视,号曰苍鹰。”
又见孙楚《鹰赋》:“深目蛾眉,状如愁胡。”再见傅玄《猿猴赋》:“扬眉蹙额,若愁若嗔。”杜甫这两句是说苍鹰的眼睛和猢狲的眼睛相似,耸起身子的`样子,仿佛是在想攫取狡猾的兔子似的,从而刻画出苍鹰搏击前的动作及其心理状态,使一只勇猛矫健的雄鹰瞬间展现在读者面前。颈联“绦镟”的“绦”是系鹰用的丝绳;“镟”是转轴,系鹰用的金属的圆轴。
“轩楹”是堂前廊柱,这里指画鹰悬挂之地。这两句是写系着金属圆轴的苍鹰,光彩照人,只要把丝绳解掉,就可展翅飞翔;悬挂在轩楹上的画鹰,神采飞动,气雄万夫,仿佛呼之即出,去追逐狡兔,从而描绘出画鹰跃跃欲试的气势。作者以真鹰来作比拟,把画鹰描写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此两联中,“思”与“似”、“摘”与“呼”两对词,将画鹰刻画得极为传神。“思”写其动态,“似”写其静态,“摘”写其情态,“呼”表现其神态。诗人用字精工,颇见匠心。通过这些富有表现力的字眼,把画鹰描写得同真鹰一样。是真鹰,还是画鹰,几难分辨。
最后两句进到第三层,承上收结,把画鹰当作真鹰,寄托诗人的思想。大意是说:何时让这样卓然不凡的苍鹰展翅搏击,将那些“凡鸟”的毛血洒落在原野上。“何当”含有希望之意,就是希望画鹰能够变成真鹰,奋飞碧霄去搏击凡鸟。“毛血”句,见班固《西都赋》:“风毛雨血,洒野蔽天。”至于“凡鸟”,张上若说:“天下事皆庸人误之,末有深意。”这是将“凡鸟”喻为误国的庸人,似有锄恶之意。由此看来,此诗借咏《画鹰》以表现作者嫉恶如仇之心,奋发向上之志。作者在《杨监又出画鹰十二扇》一诗的结尾,同样寄寓着自己的感慨曰:“为君除狡兔,会是翻韝上。”
6.《孤雁》杜甫唐诗鉴赏 篇六
开篇即唤出“孤雁”,而此孤雁不同一般,它不饮,不啄,而是一个劲地飞着,叫着,声音里透出:它是多么思念它的同伴!不仅想念,而且还拼命追寻,这真是一只情感热烈而执着的“孤雁”。清人浦起龙评论说:“‘飞鸣声念群’,一诗之骨”(《读杜心解》)。
次联境界骤然开阔。高远浩渺的天空中,这小小的孤雁仅是“一片影”,它与雁群相失在“万重云”间,此时此刻的心情可想而知,天高路遥,云海迷漫,将往何处去找失去的伴侣?此联以“谁怜”二字设问,引起诗人浓郁的思乡之愁:“孤雁儿啊,我不正和你一样凄惶么?天壤茫茫,又有谁来怜惜我呢?”清人朱鹤龄注此诗说:“此托孤雁以念兄弟也”,诗人所思念者不仅是兄弟,还包括他的亲密的`朋友。经历了安史之乱,在那动荡不安的年月里,诗人流落他乡,亲朋离散,天各一方,而他无时不渴望骨肉团聚,无日不梦想知友重逢,这孤零零的雁儿,寄托了诗人自己的思绪。
三联紧承上联,从心理方面刻画孤雁的鲜明个性:
它被思念缠绕着,被痛苦煎熬着,它不停地飞鸣。它望尽天际,望啊,望啊,那失去的雁群仿佛总在它眼前晃;似乎那雁群的鸣声老在它耳畔响;所以,它更·1987·《唐诗鉴赏大典》
要不停地追飞,不停地呼唤了。这两句血泪文字,情深意切哀痛欲绝。浦起龙评析说:“惟念故飞,望断矣而飞不止,似犹见其群而逐之者;惟念故鸣,哀多矣而鸣不绝,如更闻其群而呼之者。写生至此,天雨池矣!”(《读杜心解》)
结尾以陪衬的笔法表达了诗人的爱憎感情。孤雁念群之情那么痛切,它那么痛苦、劳累;而野鸦们是全然不理解的,它们纷纷然鸣噪不停,自得其乐。“无意绪”是孤雁面对野鸦时的心情,也是杜甫既不能与知己亲朋相见,却面对着一些俗客庸夫时厌恶无聊的心情。“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王风·黍离》),与这般“不知我者”有什么可谈呢?
这是一篇念群之雁的赞歌,它表现的情感是浓挚的,悲中有壮的。诗情激切高昂,思想境界很高。
7.《蜀相》杜甫唐诗鉴赏 篇七
古典诗歌中常以问答起句,突出感情的起伏不平。
这首诗的首联也是如此。“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一问一答,一开始就形成浓重的感情氛围,笼罩全篇。上句“丞相祠堂”直切题意,语意亲切而又饱含崇敬。“何处寻”,不疑而问,加强语势,并非到哪里去寻找的意思。诸葛亮在历史上颇受人民爱戴,尤其在四川成都,祭祀他的庙宇很容易找到。
“寻”字之妙在于它刻画出诗人那追慕先贤的执著感情和虔诚造谒的悠悠我思。下句“锦官城外柏森森”,指出诗人凭吊的是成都郊外的武侯祠。这里柏树成荫,高大茂密,呈现出一派静谧肃穆的气氛。柏树生命长久,常年不凋,高大挺拔,有象征意义,常被用作祠庙中的观赏树木。作者抓住武侯祠的这一景物,展现出柏树那伟岸、葱郁、苍劲、朴质的形象特征,使人联想到诸葛亮的精神,不禁肃然起敬。
接着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茵茵春草,铺展到石阶之下,映现出一片绿色;只只黄莺,在林叶之间穿行,发出宛转清脆的叫声。第二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所描绘的.这些景物,色彩鲜明,音韵浏亮,静动相衬,恬淡自然,无限美妙地表现出武侯祠内那春意盎然的景象。然而,自然界的春天来了,祖国中兴的希望又在哪里呢?想到这里,不免又产生了一种哀愁怅惆的感觉,因此说是“自春色”、“空好音”。“自”和“空”互文,刻画出一种静态和静境。
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情意渗进了客观景物之中,使景中生意,把自己内心的忧伤从景物描写中传达出来,反映出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
透过这种爱国思想的折射,诗人眼中的诸葛亮形象就更加光彩照人。“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第三联浓墨重彩,高度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
上句写出山之前,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策,指出诸葛亮在当时就能预见魏蜀吴鼎足三分的政治形势,并为刘备制定了一整套统一国家之策,足见其济世雄才。下句写出山之后,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蜀汉,匡扶刘禅,颂扬他为国呕心沥血的耿耿忠心。两句十四个字,将人们带到战乱不已的三国时代,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刻划出一位忠君爱国、济世扶危的贤相形象。怀古为了伤今。此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国家分崩离析,人民流离失所,使诗人忧心如焚。他渴望能有忠臣贤相匡扶社稷,整顿乾坤,恢复国家的和平统一。正是这种忧国思想凝聚成诗人对诸葛亮的敬慕之情;在这一历史人物身上,诗人寄托自己对国家命运的美好憧憬。
诗的最后一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咏叹了诸葛亮病死军中功业未成的历史不幸。
诸葛亮赍志以殁的悲剧性结局无疑又是一曲生命的赞歌,他以行动实践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誓言,使这位古代杰出政治家的精神境界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产生使人奋发兴起的力量。
8.杜甫诗歌鉴赏 篇八
对雨书怀走邀许主簿
杜甫
东岳云峰起,溶溶满太虚①。
震雷翻幕燕,骤雨落河鱼。
座对贤人酒②,门听长者车。
相邀愧泥泞,骑马到阶除③。
【注】①太虚:天空。②贤人酒:浊酒。古人称清酒为圣人,浊酒为贤人。③阶除:台阶。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诗歌的题目表明诗歌包括两个内容:对雨抒发自己的情怀和邀请许主簿前来。
B.首联运用比拟的手法,写泰山上涌起山峰一样的云层;无边无际,遮满天空。
C.颈联写诗人摆好浊酒,侧耳倾听朋友车马到来的声音,表现对朋友到来的`企盼之情。
D.颈联中诗人称请朋友喝的酒为“贤人酒”,暗含着对朋友的赞赏之情。
E.尾联写诗人看到下雨后道路泥泞,对邀请朋友前来之举感到非常后悔。
15.颔联中的哪两个字最富有表现力?请指出并作赏析。(6分)
参考答案:
14.BE(选B给3分,选E给2分)
9.江村杜甫诗鉴赏 篇九
本诗首联第二句事事幽三字,统领全篇。中间四句,紧紧扣住事事幽,一路叙下。梁间燕子,时来时去,自由而自在;江上白鸥,忽远忽近,相亲相近。从诗人眼里看来,燕子也罢,鸥鸟也罢,都有一种忘机不疑、乐群适性的意趣。不仅美好夏景让人陶醉,家中的恬静使诗人惬心快意:老妻画纸为棋局的痴情憨态,望而可亲;稚子敲针作钓钩的天真无邪,弥觉可爱。结句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虽然表面上是喜幸之词,而骨子里正隐含着不少悲苦之情。曰但有,就不能保证必有;曰更何求,正说明已有所求。杜甫确实没有忘记,自己眼前优游闲适的生活,是建筑在故人供禄米的基础之上的。
一旦分禄赐米不存在了,一切就都谈不到了。所以,这结末两句,与其说是幸词,倒毋宁说是苦情。
中联四句,从物态人情方面,写足了江村幽事,然后,在结句上,以此外更何求一句,承合事事幽,收煞了一篇主题。
《江村》一诗,在艺术处理上,也有独特之处。
一是复字不犯复。首联的两句中,江字、村字都出现过两次。按一般律诗的要求,颔、颈两联同一联中忌有复字,首尾两联散行的句子,要求虽不那么严格,但也应该尽可能避复字。这里用一对复字反有一种轻快俊逸的感觉,并不觉得是犯复了。这情况,很象律句中的拗救,拗句就要用拗句来救正,复字也要用复字来弥补。况且,第二句又安下了另外两个叠字事事,这样一来,头两句诗在读起来的`时候,就完全没有支撑之感了。
二是全诗前后照应紧凑。梁上燕属村,水中鸥属江;棋局正承长夏,钓钩又暗寓清江。颔联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两自字,两相字,当句自对;去来与亲 近又上下句为对。自对而又互对,读起来轻快流畅。颈联两句皆以朴直的语气,最能表达夫妻偕老,相敬弥笃,稚子痴顽的意境。
三是结句,忽转凄婉,是杜甫咏怀诗一贯的特色。
【杜甫《曲江》鉴赏】推荐阅读:
《曲江》李商隐唐诗鉴赏10-13
杜甫《佳人》唐诗鉴赏09-05
杜甫《江村》诗歌鉴赏09-23
古诗鉴赏简析杜甫11-20
杜甫《春望》鉴赏及答案07-18
杜甫的诗词《新安吏》鉴赏09-10
杜甫《滕王亭子》阅读答案及全诗鉴赏09-18
求是杂志关于曲江新区的文章11-18
李商隐《暮秋独游曲江》10-20
曲江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试卷分析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