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柳永词有感

2024-09-19

读柳永词有感(共10篇)

1.读柳永词有感 篇一

整首词以“离别”为线索,条理井然,感人至深。

第一句为离别前之景。起句便写“寒蝉凄切”,蝉声喑哑凄裂,为全词定下了浓重悲苦的感情基调。

日落西山,暮色苍茫,骤雨初歇,秋风携卷着丝丝凉意,在空气中肆意蔓延……以哀景写哀情,烘托出悲苦凄凉的气氛。

尔后,作者笔锋一转,由景入情。城帐外饯别,却无畅饮之情,心系知己,眷恋不舍。无奈,船家催促,不允停留。两人心连手牵,泪眼迷离,此时此刻,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如此朴实的句子,不含一丝娇柔造作,却能把作者的眷恋之情、无奈之心一笔囊括,不得不佩服耆卿技法之高妙。

离别之后,舟已入江,前行中看到“千里烟波”、“沉沉暮霭”、“廖阔楚天”,内心愈发惆怅。心中的愁绪如千里烟波般绵长,如沉沉暮霭般浓重,如楚地天空般无边无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成功地写出漂泊无依的一叶行舟上孤寂行人无比寂寥的内心。

上篇实写情人在长亭分别的不舍之情,下篇则着重用想象虚写了离别后孤独冷落的凄凉之情。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该句为全词的主旨。古人重情,吟咏离别之作多感人肺腑。离别使人黯然销魂,而作者融情与词,以“更那堪”衬托自己的离情比古人深。

借酒浇愁,殊不知举杯销愁愁更愁。醉时尚无绪,醒后复何如一句“杨柳岸晓风残月”,词人寓情与景,借景传情,以风之凉月之缺透露离情别绪。婀娜柳枝道出别离时的柔情,清秋凉风恰和别离后心境的凄凉,残月清冷暗合凄清冷落之感。

心潮澎湃,霎时心中所有的空白都被愁绪填满。想到年复一年,无知己相陪,良辰美景已然成为虚设,此后既有千般情意,也无人可诉。

整首词就这样在凄冷的情景下开场,又在忧愁的氛围中结束。

赏析的仅为诗句,可那天下有情人难舍难分的眷恋,谁能一语道破……

物换星移,沧海桑田,多情自古伤离别,别离愁煞多情人。

2.读柳永词有感 篇二

关键词:柳永,夜,意象,审美意蕴

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 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如谢朓诗中的飞鸟, 庾信诗文中的枯树, 李白诗篇中的明月和大鹏, 以及张炎词中的云、纳兰信德词中的梦, 都能显示诗人独特的情感意绪。翻开柳永的词集《乐章集》, 我们会发现, 柳永词中, 夜和与夜相关的意象包括月亮、灯、烛火等, 共出现了约120次, 组成了一个夜意象群。在柳永笔下, 夜具有深沉蕴藉的感情内涵, 既可以传递他对温香软玉的留恋和对所爱女子的苦恋, 也可以抒发仕途多舛和羁旅困顿的落寞情感。冷月银釭见证了他的缠绵爱情, 烘托着他的悲凉心绪, 传达他的生命追求和人生感受, 寄托着这个落魄才子的悲喜哀乐。本文力求探讨夜意象在柳永词中表现出的丰富意蕴和审美价值。

一、夜意象群在柳永词中的丰富意蕴

(一) 夜幕低垂, 柔情蜜意

夜以其朦胧、静谧的特性营造了暧昧、温馨的氛围, 烘托了词人笔下的恋情主题。夜晚像一位静默的天使目睹着人世间的男欢女爱, 感受着情人间的柔情蜜意。情人的山盟海誓、恋情的甜蜜与苦涩, 在夜这一特定的情境中得到了集中的体现。柳永平生风流多情, 常常流连于风月场所, 与许多风尘女子有过交往。这些活跃在夜晚的女性是柳永热恋的对象。在柳永的情词中, 夜晚、良宵、红烛、锦帐等组成夜意象群, 衬托、渲染了柳永甜蜜暧昧的情爱生活。

如《菊花新》:

欲掩香帏论缱绻, 先敛双蛾愁夜短, 催促少年郎, 先去睡鸳衾图暖。须臾放了残针线, 脱罗裳恣意无限, 留取帐前灯, 时时待看伊娇面。

《两同心》:

嫩脸修蛾, 淡匀轻扫。最爱学、宫体梳妆, 偏能做、文人谈笑。绮筵前、舞燕歌云, 别有轻妙。

饮散玉炉烟袅。洞房悄悄。锦帐里、低语偏浓, 银烛下、细看惧好。那人人, 昨夜分明, 许伊偕老。

柳永大胆、直露地叙述自己与恋人夜间幽会的情景。夜色撩人, 夜意象营造了静谧、香艳的氛围, 令痴男怨女恣意地放纵, 迷失在爱河中。柳永词中这样烘托男欢女爱柔情蜜意的夜意象俯拾皆是。如“匆匆纵得邻香雪。窗隔残烟帘映月。别来也拟不思量, 争奈余香犹未歇” (《金蕉叶》) , “厌厌夜饮平阳第。添银烛、旋呼佳丽” (《金蕉叶》) , “几回饮散良宵永, 鸳衾暖、凤枕香浓” (《集贤宾》) , “几回饮散, 灯残香暖, 好事尽鸳衾” (《少年游》) , “与解罗裳, 盈盈被立银釭 (《斗白花》) ……”

(二) 晓风残月, 黯然别情

夜意象群中的月往往成为离别的有情人触景生情的景物。看到明月当空, 就能联想虽远隔千里却沐浴同一片月光的远方的情人。柳永一生四处飘零, 因此写下了许多表达与心上人别后相思的词作, 因此夜月在他的词中频频出现, 衬托着词人的离愁别绪。《雨霖铃》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杨柳岸、晓风残月”把恋人间缠绵爱情被强行割断的黯然心绪表达得分外凄美。又如《殢人娇》:

当日相逢, 便有怜才深意。歌宴罢、偶同鸳被。别来光景, 看看经岁。昨夜里、方把旧欢重继。

晓月将沉, 征骖已鞴。愁肠乱、又还分袂。良辰美景, 恨浮名牵系。无分得、与你恣情浓睡。

词人与意中人的两次相逢都是在夜间, 分别也是在“晓月将沉”的日夜交接之时, 这将沉的晓月散发出冷冷的清辉, 把词人的依依惜别之情渲染得淋漓尽致。

(三) 陌上夜阑, 羁旅愁思

柳永是位敏感的词人, 冷清幽静的夜很容易就能引发他的思绪, 触动他的心灵, 使他借着夜色抒发自己心中的无奈与挣扎。柳永的仕途是坎坷的。屡试不中的打击和高志无法实现的苦闷使得柳永的词作也透出无奈跟愁思。柳永的夜意象词中还有很大一部分就是抒写其仕途失意、羁旅困顿, 《孤塞》便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一首:

一声鸡, 又报残更歇。秣马巾车催发。草草主人灯下别。山路险, 新霜滑。瑶珂响、起栖乌, 金蹬冷、敲残月。渐西风紧, 襟袖凄冽。

这首词上片描写词人在寒夜里漂泊, “新霜”、“冷蹬”、“西风”不仅反映了旅途的艰辛困顿, “残月”这一夜意象更是道出了词人心中的孤独苦涩, 使我们身临其境, 仿佛看见词人披着孤星残月在夜风中艰难的向着那遥远而又渺茫的“白玉京”、“黄金阙”寻寻觅觅。又如《尾范》:

夜雨滴空阶, 孤馆梦回, 情绪萧索。一片闲愁, 想丹青难貌。渐秋老、蛩声正苦, 夜将阑、灯花旋落。最无端处, 总把良宵, 只恁孤眠却。

此词中, 深秋的雨夜里, 阵阵蛩声、将尽的孤灯, 营造出萧瑟、凄清的氛围, 令身为羁旅孤客的柳永那种落寞、孤凄的情怀格外具有感染力。

夜意象在柳永羁旅行役词中不断出现, 如:“晓月将沉, 征骖已鞴。愁肠乱、又还分袂。良辰美景, 恨浮名牵系” (《殢人娇》) ;“夜来匆匆饮散, 欹枕背灯睡” (《梦还京》) ;“暮雨初收, 长川静、征帆夜落” (《满江红》) ;“暮烟衰草, 算暗锁、路歧无限。今宵又、依前寄宿, 甚处苇村山馆。寒灯畔。夜厌厌、凭何消遣” (《阳台路》) ;“一枕清宵好梦, 可惜被、邻鸡唤觉。匆匆策马登途, 满目淡烟衰草” (《轮台子》) ;“望处旷野沉沉, 暮云黯黯。行侵夜色, 又是急浆投村店” (《安公子》) ;“彤霞衬遥天, 掩映断续, 半空残月。孤村望处人寂寞, 闻钓叟、甚处一声羌笛” (《轮台子》) ;“陌上夜阑, 襟袖起凉飙。天末残星, 流电未灭, 闪闪隔林梢” (《凤归云》) ……在柳永词中, 夜风、寒灯、冷月、秋夜这样的夜意象大量集结, 凸显出了柳永悲剧性精神状态:无所皈依, 四处漂泊。

二、柳永笔下夜意象群的独特价值

(一) 柳永笔下的“夜”的暧昧、香暖、放纵的气息, 展现了作者都市浪子率直、多情而放纵的个性特质。

很多词人都写过有夜意象的情词。同是写情爱, 晏几道、周邦彦词中的意向主要是烘托他们对离散的红颜知己的思念之情, 寄托他们的苦情悲恋。他们笔下的夜意象都远不如柳永笔下的香艳。柳永笔下的夜意象群被他用来衬托男欢女爱, 显得特别地暧昧、香暖、放纵, 展现了他作为放浪不羁的都市浪子的个性特质。

柳永笔下得夜意象暧昧、香暖、浓腻、放纵的特质, 与作者对男女情爱大胆直露的描绘密切相关。日本学者宇野直人的在其《柳永论稿》中说道:“柳永以夜晚为舞台的词, 在韵文史上是罕见先例的独特之作。”其独特之处就在于对男女情爱大胆直露的描绘, “主要表现为精彩的小说叙事手法, 传奇涉猎男女恋情的大胆, 直露了痴男呆女相互眷念的真实心迹图景。”如《集贤宾》:

小楼深巷狂游遍, 罗绮成丛。就中堪人属意, 最是虫虫。有画难描雅态, 无花可比芳容。几回饮散良宵永, 鸳衾暖、凤枕香浓。算得人间天上, 惟有两心同。

近来云雨忽西东。诮恼损情悰。纵然偷期暗会, 长是匆匆。争似和鸣偕老, 免教敛翠啼红。眼前时、暂疏欢宴, 盟言、更莫忡忡。待作真个宅院, 方信有初终。

这是柳永为青楼名妓虫娘所作的一首词。从这首词可以看出, 柳永是抱着一腔真挚的感情, 把一位封建社会底层中被侮辱、被损害的歌妓虫娘当成了自己真诚爱慕的对象。但另一方面又可以看出, 柳永与歌妓的恋爱, 在才子佳人恋爱的情调里还带着世俗情欲的放纵, 如“几回饮散良宵永, 鸳衾暖、凤枕香浓”。这种情欲的直露描写使夜意象染上甜蜜浪漫色彩, “良宵”、“鸳衾”、“凤枕”这些与夜密切相连的意象都带有一股浓腻香艳的气息。又如《风栖梧》:

蜀锦地衣丝步障, 屈自回廊, 静夜闲寻访。玉砌雕栏新月上, 朱扉半掩人相望。旋肯熏炉温斗帐, 玉树琼枝, 迤逦相偎傍。酒力渐浓春思荡, 鸳鸯绣被翻红浪。

这首词写夜间幽会, 起于“寻访”, 结于“鸳鸯绣被翻红浪”, 使用白描手法, 大胆直露, 将抒情主人公之间的情爱生活表现得活色生香。

又如“与解罗裳, 盈盈背立银釭, 却道你先睡” (《斗白花》) , “锦帐里、低语偏浓, 银烛下, 细看俱好” (《两同心》) 等, 银釭、银烛, 特别能让人联想到灯烛下的私语, 带给词人从肉体到心灵抚慰的安全感和满足感, 带有香艳、暧昧和甜蜜的暗示。还有“良夜永、牵情无计奈。锦被初见里、余香尤在” (《迎春乐》) , “好天良夜, 深屏香被” (《少年游》) , “厌厌夜饮平阳第。添银烛、旋呼佳丽” (《金蕉叶》) , “几回饮散良宵永, 鸳衾暖、凤枕香浓” (《集贤宾》) , “几回饮散, 灯残香暖, 好事尽鸳衾” (《少年游》) ……总之, 相比其他词人, 柳永笔下得夜意象散发着暧昧、香暖、浓腻、放纵的气息, 凸显出柳永这位“且把功名, 换得浅斟低唱”的白衣卿相的多情而放纵的个性。

柳永笔下的“夜”的孤寂、凄清、萧索色彩, 折射出作者半生困顿的悲凉境遇。

在柳永羁旅愁思、离愁别恨的词中, 夜意象具有两个显著的特色。一是多为秋夜。秋夜里凉风萧瑟, 寒意暗生, 易使人生出悲凉惆怅之情, 所以“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哪堪冷落清秋” (《雨霖铃》) ;二是多用“衰”、“冷”、“残”、“寒”之类的词语。宦游在外的柳永, 怀才不遇, 满腹郁闷悲凉, 沿途映入眼帘的夜晚之景, 都觉得凄凉冷落, 因此诸如“残月”、“寒灯”、“寒蝉”一类的典型意象, 随处可见。夜色里大自然, 经过词人一番形容, 顿生悲凉之气。

柳永的夜意象具有这样的特点, 与他的坎坷、不幸命运有密切的关联。柳永大半生都是困顿蹇滞, 沉沦下僚的, 只在晚年的时候做过一些地方小官。年轻的时候, 他混迹于歌楼妓馆, 沉迷于风月场中, 靠为歌女填词而博取生计。做官后, 他仍然纵情于青楼妓馆, 与下层歌儿舞女的生活融为一体。所以有人评价他“薄于操行”。这样的个人性情, 决定了柳永现实人生的坎坷。从他众多的带有夜意象的羁旅词中, 我们可以看到他悲凉的现实生活。在柳永所处的那个年代, 整个社会的风气就是纵情声色, 宋代士人高雅的情操与笙歌美人并行不悖, 正是这个时代的特点。“但象柳永这样总在花街巷陌中寻访意中人, 眠花宿柳, 而且还把这种生活体验不无夸张渲染的写出来, 到底有些过分, 做官总不太合适。相比之下, 柳永是过于率真任性了。”其实, 柳永要是不考虑往官僚阶级发展, 只满足于浅斟低唱, 不去苦苦追求功名, 那谁都不会非难他的风流不羁, 也没人会说他薄于操行。只要他的词保留在民间, 跟正统的文化保持一个能让统治者接受的距离, 那“有井水饮处必能歌柳词”也无妨, 仁宗“颇好其词”也无妨。但不幸的是, 柳永太有才华, 太不甘平庸, 更不幸的是, 他已经在不自觉间成为了市井艳俗文化的代表人物, 如此一来, 他想要跻身上流社会就困难得多了。因为要是以一个风流放荡的形象进入上流社会, 那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的界限就会模糊, 标榜儒雅的正统文化就会受到“浮艳虚华之文”的冲击。说白了, 统治者其实是怕柳永破坏官僚阶级的形象。这样的话, 柳永理所当然就成了统治阶级的排斥对象。因此, 宋仁宗虽然“颇好其词, 每对酒, 必使侍从歌之再三”, 但作为皇帝, 又不能不“留心儒雅, 务本向道, 声斥浮艳虚华之文”, 站在他的角度来看, 柳永流连风月, 善写浮艳虚华之文, 就是薄于操行, 就是再有才华也不能任用。这使得功名对柳永来说看似近在咫尺, 其实却遥不可及。为了像一名文人一样生存, 柳永必须四处奔走, 寻求着安身立命、实现抱负的机会。他一次次离开心爱的人, 独行于孤寂的旅途, 而词人的无可奈何、悲凉失意心绪就通过冷月、寒灯、夜漏为代表的夜意象形象地表达出来。

总而言之, 柳永笔下的夜意象群具有丰富的意蕴, 它们从一个侧面表现了柳永充满柔情蜜意、热烈放纵的男女情爱, 反映了柳永热烈浪漫、落拓不羁的性格和坎坷境遇形成的忧伤心态, 展现着柳永天涯漂泊时踽踽独行的疲惫心灵, 抒发了柳永深沉而悲凉的人生感慨。从这个意义上说, 夜意象群反映了柳永词的风格特点, 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参考文献

[1]、[日]宇野直人.柳永论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

[2]、张海鸥.浪子词人柳永与正统君臣审美意识的冲突[J].学术研究, 1997, (3)

[3]、聂茂.自戕与自救:柳永精神世界的深度模式[J].中国文学研究, 2005, (4) :39-41

[4]、许兴宝.春宵一刻值千金——柳永、周邦彦、苏轼、吴文英词夜意象分析[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2 (3) :16-18

[5]、 (宋) 柳永.乐章集校注[M].中华书局, 1994年12月第一版

[6]、曾大兴.柳永和他的词[M].中山大学出版社, 1990年6月第一版

[7]、姚学贤、龙建国.柳永词详注及集评[M].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1 (2)

[8]、叶嘉莹.唐宋词名家论稿[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1

3.读纳兰词有感 篇三

不知何时,喜欢上了纳兰的词。

短短三十一载的岁月,于是,生命在纳兰这里如此之轻,又如此之重。

反复诵读,词海中的我,向来痴,从此醉。

纳兰曾自嘲:“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寥寥几句,一种孤寂便笼罩了心头。纳兰一生都不曾迷恋官场,出身豪门却偏偏是“虽履盛处丰,抑然不自多。于世无所芬华,若戚戚于富贵而以贫贱为可安者。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

纳兰一生的三段难以割舍的感情,更是使纳兰牵肠挂肚,词情哀怨凄婉,屈曲缠绵。他曾留下千古名句:“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是的,纳兰词虽然流传天下,若容的词名虽然遍及天下,可是人们在争相诵读饮水词诗,纳兰容若那“如鱼饮水,冷暖自知”的心事究竟又有几人懂得?若容这位贵公子,皇帝身边的大红人,写入词中的点点斑驳心情和刻骨铭心的愁苦,谁人又能真的懂得?

渐渐地,读得痴了、醉了。

又见“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透过这清澈的小令长调,仿佛能看都那个拥有着绝世才华、出众容貌、高洁品行的人站在那里,散发着一股遗世独立、浪漫凄苦的气息,华美至极、多情至极,孤独至极。一个才华横溢、欲报效国家而不能如愿,一个因爱而陷入爱的漩涡中挣扎的多情男子,却已被尘封在红尘中。

4.读《李清照词传》有感 篇四

读完这本书后,我认为李清照是灵动俏皮的。一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清新脱俗,不拘一格,让人感觉心情愉悦,一个贪玩的小姑娘跃然于纸上,充满了灵气。然而,作者李易安此时才16岁。

李清照不只是一介女流,玩弄儿女情长,她更有男儿的血性。她目光远大,不拘于闺中之事,她忧国忧民,一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展现了她的铮铮铁骨。人人都知李清照是“婉约派”的开创者之一,却不知她骨子里流露着的是大义。只可惜那个年代“重男轻女”,无法实现她远大的志向,却丝毫不减弱她的满腔热血。

李易安身上有一种愁绪,无时无刻不感染着我。“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仅十四字诉尽了词人无数愁怨。丈夫离世,山河破碎,李清照的生活从此颠沛流离,没有人理解她的痛,当初不谙世事的少女,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变得成熟,这究竟是好是坏?最后一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才是高潮,令我忍不住催然泪下。李清照一代才女,要的不过是一世安定,但这于她而言是奢侈的,只恨天妒骄子。

这本书让我认识并爱上了李清照,她的词无论风格是清丽、豪迈,还是哀愁,无一不吸引着我。

李清照,一代女词宗,独一无二!

5.读柳永读后感 篇五

《读柳永》中阐述了一个逆境成才的道理,但在阐述中却包含着对逆境中成才之人的同情与歌颂。读梁衡的文章很过瘾;过瘾,是因为解渴。梁衡的散文是真正意义上的散文。我从不认为那种堆砌华丽辞藻而言之无物的东西是真正的散文,我也不喜欢读那些有一些内涵,但枯燥无比的文字。对于梁衡来说,语言的运用、选材的把握已不是问题,他已经到达了一个更高的层次,那就是追求境界。“意匠惨淡经营中”,他已经不满足于内涵的一般性挖掘,而是去寻求一个人、一件情、一处境的境界,洋溢着哲理美。

每读一次梁衡的文章,就有一次收获,而且感觉到,这是把山水游记和人物融为一体的绝好的范例。《读柳永》写得行云流水,既从中增长了历史知识,对词人柳永有了新的了解,又感受到其中的一种词的意境美。“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多么的富有诗意。而柳永那坎坷的人生之路,那郁郁不得志的情怀,又是那样让人同情。正因为他的不得志,他的“奉旨填词”更有悲剧色彩。总之读后,留下了深刻印象。

读柳永读后感二、

读这篇作品使我得到很多美的感受和不同凡响的观点,在《读柳永》里,他告诉我“艺术的高峰的产生和自然界的名山秀峰一样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读后感《读柳永读后感》。柳永自己也没有想到他身后在中国文学史上会占有这样一个重要的位置......柳永经历了宋真宗、仁宗两朝才考取了进士,两朝共取士916人,其中绝大多数的人都顺利的做了官,或许还做的很显赫,但他们早以被历史忘的干干净净,只有柳永至今还享次殊荣......才得其用,时不我失,有功于民,就能名垂后世,就不算虚度生命。这就是为什么历史记住了秦皇汉武,也同样记住了柳永。”

梁衡先生的座右铭是:忧心为政,真情为文。从这篇文章中更能体会到作者的认真思考,为文的真情。

读柳永读后感三、

今天我又翻看了梁衡在散文海外版发表的那篇《读柳永》,已看过多遍,还想读。柳永在中国历史上并不是一个大人物,但他那歪打正着的成就,揭示了做人成事的道理。

梁文中说:“柳永像封建时代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总是把从政作为人生的第一目标。其实这也有一定的`道理,人生一世谁不想让自己有限的生命,发挥更大的光热?有职才能有权,才能施展更大的抱负,改造世界,名垂后世。那时没有像现在这样成就多元化,可以当企业家,当作家,当歌星、球星,当富翁,要成名只有一条路一去当官。所以就出现了各种各样在从政大路上跋涉着的而被扭曲了的人。像李白、陶渊明那样求官不得而求山水;像苏轼、自居易那样政心不顺而求文心;像王维那样躲在终南山而窥视京城;像诸葛亮那样虽说不求文达,布衣躬耕,却又暗暗积蓄内力,一遇明主就出来建功立业。柳永是另一类人物,他先以极大的热情投身政治,碰了钉子以后没有像大多数文人那样转向山水,而是转向市井深处,扎到市民堆里,在这里成就了他的文名,成就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他是中国知识分子中一个仅有的类型,一个特殊的代表。”

6.论柳永词中歌妓形象的特征 篇六

一、柳永词作大量出现歌妓形象缘由探讨

首先, 柳永出生于一个奉儒守官的封建士大夫家庭, 柳永天生浪漫多情的本性被儒家礼法长期压制, 久留于内, 必求发之于外。柳永在北宋真宗咸平年间进京参加其第一次进士考试, 就成了一个发泄的契机。

其次, 从当时的社会风气看, 汴京是十分繁华和艳冶的:宋人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 记北宋首都汴京 (今河南开封) 酒楼盛况云:“凡京师酒楼……南北天井两廊皆小阁子……浓妆妓女数百, 聚于主廊上……望之宛若神仙。”而当时的士大夫们在这种情况之下, 也是纷纷冶游成风。在这种内因外因之下, 柳永难免留恋花街柳巷, 结识了大批的歌妓, 这就成了柳永词作中, 歌妓素材的主要来源。随着柳永人生悲苦愈甚, 柳永和歌妓们的交往程度的不断深入, 歌妓对柳永的影响也逐渐加大, 歌妓形象也就自然而然地大量出现在了柳永的词作中。

二、柳词歌妓形象人格特征之一——欲望

柳永不少词作中的歌妓形象, 鲜明地透漏着人性自然欲望。比如, 《昼夜乐》 (洞房饮散簾帏静) :洞房饮散簾帏静。拥香衾, 欢心称。金炉麝袅青烟, 凤帐烛摇红影。无限狂心乘酒兴。这欢愉, 渐入嘉景。再如, 《菊花新》:须臾放了残针线。脱罗裳, 恣情无限。

柳永将歌妓这一形象, 放在一副充满暧昧, 诱惑, 激发人类原始欲望的场景中, 比较直接地描写了男女欢爱场景:从文学上看, 这些词句比较粗俗, 浅薄, 低级, 基本看不到什么文学技巧和意境。从内涵上看, 这些词句粗俗却直白, 鲜明表现出了歌妓这一古代特殊的女性群体的欲望, 这就打破了很多人只是将歌妓看做玩物, 和花、酒没什么区别的物化的陈腐思想, 赋予了歌妓生命感, 这种生命感虽然很初级, 很原始, 但是较之将歌妓物化的观点, 毫无疑问也是一种进步。而且, 像柳永这么浅露, 大量地表现女性的原始欲望, 在中国古代文学诗词作家中还是比较鲜见的。柳永词作中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歌妓形象的原因:

首先, 歌妓形象以充满人原始欲望的形象出场, 基本出现在柳永在北宋真宗咸平或景德年间第一次进士科举之前的歌妓词中。在这一个时期, 柳永还是年轻气盛, 充满着壮志豪情, 通过柳永第一次进士科考落榜之后的《鹤冲天》 (黄金榜上) 就可以看出来:“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 如何向。未遂风云便, 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 自是白衣卿相。”落榜之后依然自负无比, 可见落榜之前!在这种情况之下, 柳永是很难将自己和低贱的歌妓放在一个水平线上的, 柳永无法真正关心和了解歌妓的内心和苦难, 仅仅是较多的关注了她们的欲望罢了!

其次, 这一时期, 柳永初涉社会, 磨难未深, 受中国传统文化中, 士大夫多将歌妓物化的观点影响较重, 虽然略有进步 (注意了歌妓的欲望) , 但进步不大, 基本观点没变, 对于歌妓的关注还是倾向于感观化。

三、柳永词歌妓形象的人格特征之二——苦难和反抗

歌妓多是破产农民的女儿, 因家庭生计艰难而被迫卖给妓院为妓。也有其他良家女子, 因各种偶然的原因被坏人拐骗入籍。她们的遭遇是非常悲惨的, 柳永不少词作都有着深刻的揭露, 如“自觉当初草草, 细追想, 恨从前容易, 致的恩爱成烦恼”《法曲第二·青翼传情》;表现了其轻易将身托人, 事后又后悔不已的痛苦和烦恼。如“一生赢得是凄凉。追前事、暗心伤……争忍便相忘。王孙动是经年去……万种千般, 把伊情分, 颠倒尽猜量 (《少年游·一生赢得是凄凉》) 。”表现其被抛弃后追想前事、后悔不已的内心痛苦!

柳永笔下的很多歌妓由于充满了悲剧色彩, 已经被词人当做了和自己一样的人, 关注其内心, 也就关注到了歌妓作为人的高级层面, 这无疑是一种巨大的进步!

歌妓们的遭遇是悲惨的, 面对悲惨, 歌妓们并非一味逆来顺受, 柳永歌妓词不少作品中表现出了歌妓们的反抗思想:

如“万里丹宵, 何妨携手同归去。永弃却, 烟花伴侣。免教人见妾, 朝云暮雨”《迷仙引·才过笄年》。这是一种鲜明的对于现实的清醒认识和反抗, 在这些词句中, 我们可以充分看到歌妓摆脱现实悲惨境遇, 追求完美爱情和美好生活的愿望和呼喊!

四、柳永词歌妓形象人格特征之三——爱情

柳永笔下的歌妓形象, 很多作品中都流露着鲜明的爱情色彩。柳永在第一次科举考试失败之后, 开始渐渐与歌妓真心相交, 相恋, 相爱, 相互思念, 感人至深!他笔下的歌妓形象也往往透露着感人的爱情色彩。如“薄情漫有归消息, 鸳鸯被, 半香消。试问伊家, 禁得愁无谬”《少年游?帘垂深院冷萧萧》。这是通过刻画歌妓在恋人离去后, 不知结果的苦苦等待, 幽怨无限中表现出歌妓内心真挚的爱情。

五、柳永羁旅词中的歌妓形象

而在柳永的不少羁旅词中, 歌妓也是频繁出现, 只不过这时候, 歌妓已经成为了柳永在羁旅行役过程中的一种精神寄托而已!表面上回忆歌妓, 实际上, 是柳永对于羁旅行役生活的厌倦, 对于过去自由自在生活、美貌多情, 善解人意的歌妓的向往和怀念。

比如, “陇首云飞, 江边日晚, 烟波满目凭阑久……杳杳神京, 盈盈仙子, 别来锦字终难偶。断雁无凭, 冉冉飞下汀洲, 思悠悠。

暗想当初, 有多少、幽欢佳会, 岂知聚散难期, 翻成雨恨云愁?阻追游……永日无言, 却下层楼 (曲玉管·陇首云飞) 。

在这里, 歌妓在某种意义上讲, 已经超脱了某个单独的人, 转变成了柳永的一种精神寄托, 一种思念, 一种表达对于现状厌倦和不满的方式。

六、柳永词歌妓形象出现苦难、反抗, 最终成为词人精神寄托的原因

柳永在第一次进士科考失败之后, 其极高的抱负遭受沉重打击, 写下了《鹤冲天》词, 触怒了当权者, 一直到30多年后, 北宋仁宗景祐元年方才进士及第, 而在及第为官之后, 柳永的仕途也是极为不顺利的, 长期困于选调。

长期的不第、羁旅、困顿的生涯, 使得柳永深切体味到了人生的悲苦, 对于歌妓柳永颇有些“同时天涯沦落人”之感, 于是开始真心真意地和歌妓交朋友, 开始设身处地地了解歌妓的悲苦和她们的反抗精神。这时, 歌妓已经不仅仅是其玩物, 而是成为了柳永的知己、朋友。所以, 柳永在他第一次科考落榜后, 其词作中的歌妓形象开始关注歌妓的内心苦楚, 希望, 反抗, 而当柳永及第之后, 长期在南方困于羁旅时, 与红颜知己天各一方, 这些美丽多情, 善解人意的歌妓形象, 自然而然也就升华为词人的一种精神寄托和怀念了。

参考文献

[1]薛瑞生.乐章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 2002.

[2]袁行霈, 莫砺锋.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3][宋]孟元老著.邓之诚注.东京梦华录 (现代善本) [M].北京:中华书局, 1982.

7.柳永词习题答案 篇七

一、《望海潮》一词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景象?试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的,抒发了他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

《望海潮》描绘了一派太平、富庶、安定、祥和的都市生活景象。写杭州突出了以下几个方面:从地理位置上说,它是东南的重镇;从历史传统上说,它自古以来便是繁华都市;从自然景观看,这里有著名的钱塘江,有秀丽的西湖;从市井面貌看,其建筑、设施极美观,人口密集;从百姓生活看,人们安居乐业,笙歌处处,老老少少都心情愉悦。

作者在词中全面、细致地描绘了古都杭州的繁华与美丽,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杭州风物的惊叹、赞美与艳羡之情。

二、《雨霖铃》里描写了哪些离别情景?词的上片和下片所描写的景色有什么不同?整首词具有怎样的意境?

设题意图:

理解这首词融情入景和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体会全词的意境。参考答案:

《雨霖铃》描写了饯别时暗淡、低落的心情,船要出发时难分难舍的痛苦,设想中“今宵酒醒”后的凄凉、怅惘以及日后“良辰好景”不再的极度孤独、无聊。

词的上片所描写的景色是离别时实际的环境,下片则是对第二天清晨酒醒后所见到的景物的设想。

8.柳永词集 篇八

1.《玉蝴蝶·望处雨收云断》

年代: 宋 作者: 柳永

望处雨收云断,凭栏悄悄,目送秋光。

晚景萧疏,堪动宋玉悲凉。

水风轻、萍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

遗情伤。故人何在?烟水茫茫。

难忘。文期洒会,几孤风月,屡变星霜。

海阔山遥,未知何处是潇湘?

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

黯相望。断鸿声里,立尽斜阳。

2.《玉蝴蝶·望处雨收云断》

年代: 宋 作者: 柳永

望处雨收云断,凭栏悄悄,目送秋光。

晚景萧疏,堪动宋玉悲凉。

水风轻、萍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

遗情伤。故人何在?烟水茫茫。

难忘。文期洒会,几孤风月,屡变星霜。

海阔山遥,未知何处是潇湘?

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

黯相望。断鸿声里,立尽斜阳。

3.《诉衷情·一声画角日西曛》

年代: 宋 作者: 柳永

一声画角日西曛。催促掩朱门。不堪更倚危阑,肠断已消魂。

年渐晚,雁空频。问无因。思心欲碎,愁泪难收,又是黄昏。

4.《采莲令·月华收》

年代: 宋 作者: 柳永

月华收、云淡霜天曙。

西征客、此时情苦。

翠娥执手,送临歧、轧轧开朱户。

千娇面、盈盈伫立,

无言有泪,断肠争忍回顾。

一叶兰舟,便恁急桨凌波去。

贪行色、岂知离绪。

万般方寸,但饮恨、脉脉同谁语。

更回首、重城不见,

寒江天外,隐隐两三烟树。

5.《采莲令·月华收》

年代: 宋 作者: 柳永

月华收、云淡霜天曙。

西征客、此时情苦。

翠娥执手,送临歧、轧轧开朱户。

千娇面、盈盈伫立,

无言有泪,断肠争忍回顾。

一叶兰舟,便恁急桨凌波去。

贪行色、岂知离绪。

万般方寸,但饮恨、脉脉同谁语。

更回首、重城不见,

寒江天外,隐隐两三烟树。

6.《甘草子·秋暮》

年代: 宋 作者: 柳永

秋暮。

乱洒衰荷,颗颗真珠雨。

雨过月华生,冷彻鸳鸯浦。

池上凭阑愁无侣。

奈此个情绪。

却傍金笼共鹦鹉。

念粉郎言语。

7.《昼夜乐》

年代: 宋 作者: 柳永

洞房记得初相遇,便只合、长相聚。

何期小会幽欢,变作离情别绪,

况值阑珊春色暮。

对满目、乱花狂絮。直恐好风光,尽随伊归去。

一场寂寞凭谁诉。算前言,总轻负。

早知恁地难拚,悔不当时留住。

其奈风流端正外,更别有、系人处,

一日不思量,也攒眉千度。

8.《女冠子·淡烟飘薄》

年代: 宋 作者: 柳永

淡烟飘薄。莺花谢、清和院落。树阴翠、密叶成幄。麦秋霁景,夏云忽变奇峰、倚寥廓。皮暖银塘,涨新萍绿鱼跃。想端忧多暇,陈王是日,嫩苔生阁。

正铄石天高,流金昼永,楚榭光风转蕙,披襟处、波翻翠幕。以文会友,沈李浮瓜忍轻诺。别馆清闲,避炎蒸、岂须河朔。但尊前随分,雅歌艳舞,尽成欢乐。

9.《瑞鹧鸪·宝髻瑶簪》

年代: 宋 作者: 柳永

宝髻瑶簪。严妆巧,天然绿媚红深。绮罗丛里,独呈讴吟。一曲阳春定价,何啻值千金。倾听处,王孙帝子,鹤盖成阴。

凝态掩霞襟。动象板声声,怨思难任。嘹亮处,迥压弦管低沈。时恁回眸敛黛,空役五陵心。须信道,缘情寄意,别有知音。

10.《女冠子·断云残雨》

年代: 宋 作者: 柳永

9.4柳永词两首 篇九

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词的有关知识,了解词人柳永及其语言特色、创作风格。

能力目标:理解作品情感,把握作品意境;学会借景抒情的手法;学会从情感、格调上鉴赏同一题材的不同诗词作品,比较它们之间的异同。

情感目标:理解抒情主人公的离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作品情感,把握作品意境;体会柳永词的语言特色及创作风格。

难点:比较同一题材诗词作品的异同。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望海潮》

导入:

这个单元我们来学习宋词。词是在我国文学史上继唐诗之后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一种诗歌体裁。而宋代是词的鼎盛时期,名家辈出,风格各异。他们的作品兼顾了豪放和婉约两种风格。今天,我们通过学习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的作品《望海潮》和《雨霖铃》,来体会柳永词的语言特色及其创作风格。

俗话说的好“上有天堂,下有苏杭”,那么,杭州城到底有怎样的迷人景色能令我们的古人发出如此的感慨呢?今天我们就跟随词人柳永一起来学习他的《望海潮》,来领略一下这人间天堂的美丽景色。

词的有关知识: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下词的有关知识。词,产生于晚唐,兴盛于宋,是一种可以配乐歌唱的新诗体。因词是诗的变体,故又称“诗余”;因词“合乐可歌”,故又称“乐府” “曲子词”;因此往往句子长短不齐,故又称“长短句”。词按字数的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落叫“阙”或“片”);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主要代表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主要代表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姜夔等)。

作者简介:

柳永(约987—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崇安(今属福建)人。晚年任屯田员外郎,后人也称他为柳屯田。因其排行 里桂三秋。岂知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见罗大经《鹤林玉露》)说金主亮因受一首词的影响而萌发南侵之心,原不可信。但是,产生这一传说,却可以印证这首词的艺术感染力是很强的。

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听录音,注意词中生字的读音,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首词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场景?并试着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的,抒发了他怎样的感受?

明确:①太平、富庶、安定、祥和的都市生活图景;②:“东南形胜”三句从地理条件、悠久历史来说的,“烟柳画桥”六句是从风景美丽和人口众多来说,“市列珠玑”三句是从人们生活的城市的商业发展来看的。(地理位置、历史传统、自然景观、市井面貌、百姓生活);③对杭州风物的惊叹、赞美、艳羡。对两浙转运使孙何的奉承。

2.课文分析。

(1)先看词的题目。

明确:词的题目是不同于诗的题目的,诗的题目一般概括的是诗的内容,词的题目则是词的格律。每首词都按照一个固定格律写成,这个格律叫词牌。词牌所定的格律包括句数、每句的字数、押韵、平仄等等,写作时须严格遵守,不得随意违背;也因此,我们平时不叫写词,叫填词;词往往分段,但不叫段,叫“阕”或“片”。望海潮这个词牌名就是柳永开创的,取自钱塘江潮天下奇观之意。

(2)这首词分为上下两阕,结合文本分析词的上阕。

明确:“东南形胜”是从地理条件写的,杭州地处东南,地理位置很重要,风景优美,故曰“形胜”。“ 三吴都会”,是从历史悠久着笔的。杭州是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那里人才荟萃,财货聚集,故曰“都会”。“钱塘自古繁华”,这一句是对前两句的总结,因为杭州具有这些特殊条件,所以“自古繁华”。开头三句,以博大的气势笼罩全篇。自“烟柳”一句以下,便从各个方面描写杭州之形胜与繁华。“烟柳画桥”,写街巷河桥的美丽。“风帘翠幕”,写居民住宅的雅致;“参差十万人家”一句,表现都市人烟稠密。“云树”三句,由市内说到郊外,只见钱塘江堤上,绿树环抱,远远望去,郁郁苍苍,犹如云雾一般。“怒涛”两句,写钱塘江潮的澎湃与浩荡。“天堑”,原意为天然的深沟,这里用来形容钱塘江。钱塘江八月观潮,历来称为盛况,描写钱塘江潮是必不可少的一笔。“市列”三句极写杭州的繁华。市场上商品丰富,商业繁荣,市民家家户户罗绮盈箱。只抓住“珠玑”“罗绮”两个细节,便把市场的繁荣、市民的富裕反映出来。最后,再用“竟豪奢”,暗写杭州富民比夸争富,反映了杭州这个都市繁华和奢侈的一面。

(3)上阕就杭州各个方面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刻画,再现了杭州的繁荣美丽。那么,下阕围绕西湖,又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呢?请结合本文来说说。

明确:“重湖”三句写了西湖与众不同的美丽景色,这既是进一步描写“东南形胜”,同时又是杭州人游乐的背景。西湖,蓄洁停沉,圆若宝镜,至于宋初已十分秀丽。苏轼说:“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西湖水碧山青,秀美异常,所以说“清嘉”。“三秋桂子”照应“叠巘”二字,写山中桂花;“十里荷花”照应“重湖”,写水里荷花。红花绿叶,莲子清香,也是很能体现西湖特点的景物。南宋杨万里说“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三秋、十里”,分别从时间和空间着眼。桂在秋季开花,莲在夏季开花,写出了西湖不同季节的美景。西湖不论任何季节、任何时间都是如此美丽,所以就有游人去游玩。接下来是“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词人笔锋一转,从自然写到人物。“羌管弄晴,菱歌泛夜”互文见义,说明不论白天或是晚上,湖面上都荡漾着优美的笛声和采菱的歌声。“嬉嬉钓叟莲娃”,是说渔翁、采莲姑娘都

很快乐。“嬉嬉”二字,则将他们的欢乐神态,作了栩栩如生的描绘,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国泰民安的游乐画卷。

(4)结尾的几句写了什么内容呢?

明确:结尾处词人描写达官贵人到此游乐的场景,以达官贵人的不思离去,烘托出西湖之美。成群的马队簇拥着高高的牙旗,缓缓而来,一派煊赫气势。诗人笔致洒落,音调雄浑,仿佛令人看到一位威武而又风流的地方长官,饮酒赏乐,啸傲于山水之间。

①问:最后两句是写给谁的?从哪里看出来的?

明确:词中“图将”是指把杭州美景画出来,“凤驰”指朝廷。这样一来,此句的意思就十分明显了。是说:希望长官把杭州美好的景色画出来,等日后升迁,去朝廷做官时,可以把它拿出来,献给朝廷,并夸示于同僚。这里其实暗含对长官日后飞黄腾达、不断高升的美好祝愿。它是作者纯粹的奉承之辞。

②这样的奉承之辞,有些评论家说,它是完全游离于主题之外的,跟本文无关,你认为呢?结合课文说说你的理由。

明确:不是游离于主题之外,而恰恰相反,它点明了全词的主题和写作目的。因为本身这首词就是作者路经杭州时,写给地方长官的投赠之作。作者想通过它获得长官的召见和赏识,那么必然会对长官进行奉承。但是,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整首词的艺术性。对此,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待。

(5)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明确:《望海潮》是慢词,所以在艺术手法上与小令有所不同。本词重在用铺叙的手法,例如“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前面一句是总说,这几句是对前面的分述;又如“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另外,这首词的语言、音律、词调也与词的内容结合得恰到好处。《望海潮》是柳永首创的,词牌与词的内容以及地域性特点密切结合。上阕用“怒涛” “霜雪” “天堑”这类色彩浓烈有气势的语言,词句短小,音调急促,仿佛大潮劈面奔涌而来,有雷霆万钧,不可阻挡之势。而写西湖清幽的美景时,文字优美,词句变长,节奏平和舒缓,出现了“三秋桂子”这样干秋传诵的佳句,继之又用“羌管弄晴”等句不断地加以点染,美丽的西湖就更加使人心旷神怡了。

(6)总结。

这首词着力描写了钱塘的繁华,展现了一派物阜民康、和谐安定的社会风貌,借以歌颂此地的长官治理有方,政绩卓著。

《雨霖铃》 导入:

听了课件中的音乐,下面大家请看以下名句,请问它们共同表现了一种怎样的感情?由此可见,离愁别绪,已经成为文学永恒的话题。刚刚我们已经点出了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雨霖铃》,下面请大家打开课本,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词,体会诗人是如何将“离愁别绪”融进诗词当中的。

点题:

《雨霖铃》又作雨淋铃,词牌名。(课文注释)取自唐时旧曲翻制。据《明皇杂录》云,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避地蜀中,于栈道雨中闻铃音,起悼念杨贵妃之思,“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在词史上,双调慢词《雨霖铃》最早的作品,当推此首。

课文诵读:

1.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本词的理解,带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2.请学生闭眼,认真听朗诵,在听的过程中,让学生注意朗诵者的停顿及音调上的变化,从中感悟本词的感情,体会词的音韵、节奏之美。

3.学生跟着朗诵一起诵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再次体悟作者的创作风格及作品的意境。

课文赏析:

本首词分为上、下两阕,上阕主要写离别时的情景,下阕主要写离别后的情景。

一、上阕分析: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这句话,一眼看去,就是一句写景的文字。就好比是一篇日记的开头,仅仅是为了交代时间、地点、天气状况,所以我们可以用一种平和的叙述语气来读这句话(师用“叙述语气”范读),这样来诵读好不好?说明理由。

明确:这句话虽然点明了时间、地点、环境,但是句中的每一处景色无不透露出“悲”“凉”的感觉,凄凉的寒蝉叫声,傍晚时的雨后长亭,这些凄凉的环境,触动作者的离情别绪,字字含情,情景交融。开首三句,简单看,只是交代送别的时间、地点,然而细心留意,景物特点:“蝉”是“寒”的,特指是秋后的蝉,秋有萧索的感觉,而蝉在凄凉急促地鸣叫,傍晚时分让人有落寞之感,更兼雨后带凉意。再看词人,一个“对”让我们联想到他的动作可能是“呆”对着长亭。这样,这里的景已不是单纯的景物。一阵骤雨过后,景色特别鲜明刺眼,周围都是凄切的蝉声,又正是暮色苍茫时分,对着这送别的长亭,这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呵!可见这里侧重的是在酿造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先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打下情感的基础,以增强下面抒写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所以这句要读得凄凉、落寞。

2.“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零噎。”(学生自行体会这句词的感情,现场模拟情景)

明确:前一句是实写不忍别离又不能不别的情况。这六个字明显地写出地点、动作和情绪,是高度压缩的精练的写法。“留恋处,兰舟催发”,是说正在留恋不舍的当儿,舟子已经催促他出发了。从“催发”中可以看出他们多么依依不舍。从这种依依不舍的情况中也可以更清楚的看出上句的“无绪”是已经达到了“黯然魂销”的程度。这里要读得泪眼朦胧,难以割舍,不忍放手。后一句是进一步刻画两人难舍难分的形象。在这时候,真是纵有千言万语也给喉咙噎住说不出口了。只有紧握着手,泪眼相对而已。这一形象的刻画,看来似很简单,实则是情感的集中表现,是很真挚动人的。这句要读得“哽咽”欲哭,欲言又止。

3.“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这句话在上阕的结尾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放在此处有何作用?

明确:邈远之景,衬托出情人相见无期,自己前途茫茫的惆怅;承上启下,既是总结上阕的离别情景,又是为下阙写别后情景作铺垫。

二、下阕分析:

1.“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在这两句中,有三个字点明了这首词的主旨,是哪三字?

明确:伤离别。词作下阕一落笔就点明了全词的主题是“伤离别”。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有感情的人,都会因为离别而感觉到悲伤。所以南朝的江淹在《别赋》上说:“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宋代的秦观在《调笑令》中说:“始信别离情最苦,兰舟欲解春江暮。”这些诗句都在表达类似的感受:人生当中,什么最令人痛苦?那就是生离和死别。离别本来就是人生中最令人悲伤难过的事,更何况正处在冷落的清秋节呢!秋天本来是草枯叶落、百花凋零的季节,人在秋中往往会有一种凄清冷落之感,所以古人在描写秋天的时候,经常与“愁苦悲凉”的感情联系在一起。比如先秦的宋玉在《九辨》中说:“悲哉,秋之为气也!”南宋吴文英在《唐多令》中说:“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而曹雪芹在《秋窗风雨夕》中则说:“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这些诗句都写出了怀有特定情感的人在秋天中的特定感受。离别之事是非常悲苦的,清秋之气是特

别凄凉的,而在这首《雨霖铃》中,词人把离别之事与清秋之气叠加在一起,融合在一起,非常悲苦,再加上特别凄凉,这就使情感的表达更加沉重。正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啊。

2.接下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两句之所以成为名句,就在于它没有一个字写情,而又没有一个字不写情。词人设想旅途中的情景:待今宵酒醒之后,我将身在何方呢?我的身边还能有我的知心人陪伴我吗?不会有了,陪伴我的将只有岸边杨柳,耳畔清风,天边残月!)句中“酒醒”二字很值得玩味。在上阕,词人已经写到“都门帐饮无绪”,既然是没有情绪,为什么还要喝呢?无非是借酒浇愁而已。(词人本指望一醉解千愁,却不料“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酒醒之后越发空茫茫愁绪更浓,这怎不令人潸然泪下呢?)

5.本词的写作特色

明确:(1)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这首词以冷落的秋景作衬托,精心刻画难分难舍的惜别场景,进而想象别后的离愁别恨,情景相生。作为封建时代的文人,自伤身世,慨叹自己不能作生活的主人,抒情尽管真实,而情调未免凄怆;对现实尽管忧愤,而意志未免消沉,这是受时代局限的反映。(2)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上阕重点在记别,下阕重点在述怀,前后呼应,浑然一体。作者善于运用铺叙手法在前后呼应对照中逐步深入。下阕想象部分与上阕的写实部分有一定内在联系。(3)白描的艺术手法:词作在表现离人分别时,通过离别场面的描写、铺叙,让读者深切感悟离情。

总结:

我们学完了柳永的两首词,从这两首词中,我们体会了诗人柳永婉约的创作风格,体会了词的特色。由此我们得知:词,声韵谐婉,意境优美,是我国抒情文学的最高形式之一。建议大家多去品味词的意境美,增强自身对美的感悟。

10.谈柳永词的“俗” 篇十

柳词之所以“俗”,是有其历史原因的。

柳永出自具有深厚儒学传统的仕宦之家。和许多士子一样,他在家乡习成举业,到京都参加考试,以期踏上仕途;也曾自信“凌云词赋,掷果风标”(《合欢带》),对前程充满美好的希望;他相信自己“对天颜咫尺,定然魁甲登高第”(《长寿乐》),却屡试不第,更因《鹤冲天》一词惹得宋仁宗不悦,于“临轩放榜”时被其黜落。在进仕无望时,柳永怀着偏激的情绪,鄙弃功名,留连曲坊,走上了民间通俗文艺创作的道路。

北宋时期,随着城市的发展,市民阶层急剧扩大,强烈刺激着民间通俗文艺。时代呼唤那些既能迎合市民口味,又能提高其文化素养的词作。柳永具有高度的文学修养,精通词律音乐,又长期混迹于秦楼楚馆,熟悉民间的风物人情,其作品便应运而生。

柳词之俗具体表现在三方面:

首先,在题材内容上,大量深入描写市井曲坊中的生活内容,这类词总的来说是比较俗的,其表现有两个方面:

第一,毫不避讳,欣然自得地写自己的情场生活。由于官场失利,柳永长期沉溺于花间樽前。在词中,他对自己这种风月生活的自得之意表现得大胆直露,毫不虚伪、做作,公开宣称“偎红翠,风流事,平生畅”(《鹤冲天》),公开鄙视“名缰利锁,虚费光阴”(《夏云峰》),颇有些反传统道德的意味,令一般酸腐文人咋舌。

第二,对女性作具体化、世俗化的描写。前代及同代的诗词家多把女性当作观念的象征来描写,带着托喻和理想的色彩。柳永则具体描写生活中遇到的歌妓,如《木兰花》中,“心娘自小能歌舞”、“佳娘捧板花钿簇”、“虫娘举措皆温润”、“酥娘一搦腰肢袅”,直书歌妓的名字、技艺。也正因为柳永所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歌妓,所以他了解她们的技艺,也了解她们的心愿;热爱她们的姿色,更同情她们的遭遇。他不但写歌妓对平凡而和满的家庭生活的眷恋:“早知恁么,悔当初、不把雕鞍锁。向鸡窗,只与蛮笺象管,拘束教吟课。镇相随、莫抛躲,针线闲拈伴伊坐。和我。免使年少,光阴虚过”(《定**》),他更幻想带她们脱离苦海,过正常的夫妻生活:“万里丹霄,何妨携手同归去。永弃却、烟花伴侣,免教人见妾,朝云暮雨”(《迷仙引》)。可以说,柳永对歌妓不仅是同情,而且在感情上把她们当作平等的“你”,希望享受“你”和“我”之间的这份感情。这一点反映到词中,虽然世俗,却又实在。

其次,柳永词语言较通俗。

虽然柳永为读书人,但柳词要满足市民们的审美要求,必须在内容和形式上彻底的通俗化。柳词的语言之通俗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词中采用市井方言俗语。柳永的词中时时有俚俗之语,如,《鹤冲天》云:“假使重相见,还得似旧时么?悔恨无计那,迢迢良夜,自家只恁摧挫。”副词“得”、“么”、“那”、“恁”等,使其词的白话色彩突出;如,《金蕉叶》中的“就中有个风流”,《昼夜乐》中“悔不当时留住”,《惜春郎》中的“不早与伊相识”等口语的使用,都成为他与俗众沟通的媒介。

第二,模拟人物语气。柳永有时应歌妓的要求写词,供歌妓演唱。他用第一人称代言,把歌妓的.内心淋漓尽致得表露了出来,如“早知恁么,悔当初、不把雕鞍锁”(《定**》),完全是模仿歌女的口吻来写的。

再次,柳永选用的词牌及词风之俗。

柳永不但独创的词牌多,如《戚氏》、《望海潮》等;而且他在填词时常常将旧有的曲式加以改写。把欧阳修的《定**・把酒花前欲问君》与柳永的《定**・自春来》作比较,就不难发现,柳词在字数、曲式上,有别于文人惯常使用的词牌,却为下层市民喜闻乐见,这也正是柳词通俗的重要原因。

柳永还用长调铺叙的手法创制了大量慢词,增加了词的容量,扩大了词的表现能力。他的这类词侧重于叙事的完整、描写的细腻,叙述描写直观浅露不求含蓄,毫不掩饰其从俗的态度。如《雨霖铃》一词中,以白描的手法铺叙景物,写临别以及别后的种种设想,倾吐心情,层次分明,语意明确,绝少掩饰假借之处,符合市民们的接受习惯。

因此,可以说柳词之俚俗实质上是以市民们喜闻乐见、容易接受的艺术形式来表现城市生活中市民们的思想感情;也可以说在题材内容和艺术形式上都对词这一形式注入了新的活力,对词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上一篇:幼儿舞蹈创编教学初探下一篇:客服班长轮岗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