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语言,让课堂有声有色

2024-07-22

教学语言,让课堂有声有色(共12篇)

1.教学语言,让课堂有声有色 篇一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让英语课堂有声有色

【摘要】

培养学生自主与合作学习是一种课标下全新的教学理念,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与合作能力的形成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培养,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创造自主与合作的条件,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自主与合作学习中获得更多且掌握更牢固的知识。

【关键词】

初中英语

培养

自主合作

古语有云:“三人行,必有我师”强调的就是学习要与人合作,与人交流。还有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教学的目的不是简单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要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本领。从以上两句古训来看,作为我们教育教学工作者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自主与合作的能力,让初中英语课堂“动”起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获得更多的知识。

一. 通过预习,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中可以按照任务教学法的要求,让学生围绕每个单元的内容进行课前预习,给每个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创造一个机会。课堂检查过程中再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能力向纵深方向拓展。例如,我在教初中九年级unit 3, SectionB 3a时,先节课就把此内容布置给学生预习,并把班级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设计几个问题,让每个小组分别承担其中的一个问题:1,what do the students in this article think about the school uniforms? 2.what kind of clothes do they usually want to wear? 3, how do they like to study? 4.what is their idea about vacations?5, why is it good to volunteer? 让学生在阅读中收集相关问题的信息,他们在自主学习中完成老师的任务。待上课时学生分组讨论交流任务完成情况,按照要求用简单的英语交流,并以Free talk的形式作大量的准备工作。然后把每个小组选拔出的学生主持人叫上讲台,把每组同学讨论问题的信息结果收集用多媒体展示,让主持人以精彩的英文朗读,然后老师对每组的结果进行点评。活动结束后,大家一起评选出话题主持人。二. 给学生创造自主合作学习的基本条件

在英语教学中,我上课尽量用英语口语,平时和学生交流时也有意无意地夹带英语,我还买了一些英语卡片和一些英语简易读物,分发给部分学生,并有专人负责管理,定期交换,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自主学习英语,鼓励学生课外多用英语交流,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在布置作业时,我也常给学生留一些灵活的作业,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由选择。特别是到了九年级第二学期,我给学生留双休日作业时,有时只划范围,不说数量,只查质量,有时告诉学生作业的数量,让学生自己选题,还让学生自己出一定数量的试题,然后交换做答,让学生间相互评比试题的质量和准确性,给学生创造自主合作学习的机会,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搜集学习信息的能力,又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也让学生完成作业变得不那么乏味。三. 创造宽松的教学气氛,重视培养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给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空间,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英语教学的实质是语言运用,是通过听,说,读,写,译的活动来体现的,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需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创造宽松的教学气氛,给学生一些自主学习的空间。课堂上Role play conversations with your partner,我常划分的学习小组的成员扮演角色,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保证每位同学有机会开口,为小组成员共同分角色对话提供了可能。对于故事类的文章,我常引导学生用英语阐述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哪怕用一个词或短语也可以。在临近中考的复习中,我常把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先让学生解答,在学生中展开讨论,引导学生归纳解题的要点并对提出问题的同学加以表扬,鼓励其他同学提出类似的,有代表性的问题。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无形之中提高了听力技能,扩大了知识面,养成用英语思考的习惯,增强用英语进行交交际的能力。

总之,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是每个教师的愿望。要实现这一愿望,教师就应在指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上大做文章,把时间还给学生。学生有了充裕的时间,他们才有思考的空间,才有可能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才有提出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学习才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我认为我们教师的职责是为学生指明方向,指导学生进行自在的,有效的学习,使学生由“学习”变“求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出击者,让自主合作学习成为学生成功的阶梯。

2.教学语言,让课堂有声有色 篇二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巧用多媒体教学网络, 可以把各种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有机地结合为一体, 实时、高效地采集、加工、处理、传输及播放文、图、声、像信息, 充分发挥人和设备的潜力与整体效能, 达到教学信息资源和设备资源共享, 从而丰富手段, 改善教学环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教学网络, 能够全方位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和触觉的特点, 使之与语文教学结合起来, 寓教于乐, 以趣激学, 整体优化语文教学, 让全体学生能积极、主动、乐观地学习, 可以全面提高小学语文素养。

一、借助声像传情, 感受文章情境美

语文教育是科学, 也是艺术。罗丹说:“艺术就是感情。”上好语文课, 要通过行之有效的调节方式, 引导学生进入并沉浸在课文所特定的情感气氛中, 让他们自然而然地领会课文的思想内容, 使教学双方情感交流畅通无阻。因此, 教学时可借助多媒体教学网络, 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 让学生面对绚丽的画面、鲜艳的色彩、优美的音乐, 做到目观其形、耳闻其声, 感受文章情境美。

如在《十里长街送总理》中, 可同时运用画面再现情境和音乐再现情境的方法, 声画并茂, 渲染气氛, 入情入境, 强化感受, 具有独特的作用。上课了, 我们可在学生机上先出现当年天安门事件的实况录像, 同时扬声器中播放出哀乐中的低沉的朗诵:“1976年1月8日凌晨, 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在北京不幸逝世。噩耗传来, 亿万人民沉浸在万分悲痛中”。学生凝视着周总理的遗像, 看着缓缓行进的灵车、号啕痛哭的人群, 听着低沉悲壮的音乐, 很快激发了他们的悲痛、怀念之情。在这种氛围中学习课文, 既形象地感悟了语言文字的美, 又深刻体会了课文内容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日月潭》一文时, 教师遵循认识规律, 在学习课文之前, 先播放《日月潭》的全文录像, 配上音乐, 加之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 创设情境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学生通过眼看耳听, 早已被日月潭那如诗如画的美丽景色所吸引, 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激起了强烈的学习欲望。学生在初读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再结合语言文字去学习课文, 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 确实收到事半功倍的辅助效果。

二、巧用多媒体计算机, 品味语言文字美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要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阅读教学中的语言文字训练主要是凭借课文进行的, 而课文中的有些文字单凭老师反复讲解, 有时是难以理解深刻的。因此, 在阅读教学中, 应该善于根据课文内容、环节、对象, 巧用多媒体网络, 对训练语言文字的方法进行艺术的再组合、再加工、再创造, 探索出多样化的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 在具体训练中感受语言文字美。

例如在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 为了让学生了解大榕树的特点, 进而理解重点的语言文字, 即“枝上又生根, 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 伸进泥土里”和“似乎每一片绿叶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我首先利用计算机、大屏幕播放了一段大榕树的全貌, 带着学生身临其境地来到了大榕树的面前, 让学生形象地感受到榕树那大、绿、美的特点。接着, 我利用FLASH制作了一段动画镜头, 演示出大榕树枝上生根, 根上又生枝的生长过程, 这样就更加形象、逼真地带着学生进入到大榕树里, 领略它那奇异景象, 而且会很自然理解“枝上又生根, 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 伸进泥土里”这样难理解的语言文字, 体会到作者对榕树的喜爱之情。

对于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看到的景象, 我利用多媒体计算机从网上下载了一段相关资料片, 展示了大榕树上众鸟纷飞的景象, 同时播放录音, 让学生伴随着音乐和鸟叫自学课文, 并想一想:课文又写了鸟的什么特点?通过哪些语句可以体会出来?这些语言文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边看画面边听带有感情的课文朗读录音, 如临其境, 真正体会到“到处是鸟声、到处是鸟影”“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这些语言文字, 感受到作者对鸟的天堂的赞美。学生带着这种感情朗读课文, 就能更深切地感受到语言文字之美。

再如《海底世界》一文中, 有关海底动物活动方式的描述, 如海参动作慢是“靠肌肉伸缩爬行”, 乌贼、章鱼靠“反推力”后退等, 用语言、文字或其他媒介是难以直观表现, 使学生具体感知的。而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来表现这些动物的运动过程, 不但使学生对几种海底动物的活动方式有了深刻的了解, 而且使他们认识到海底动物的种类繁多, 并从中引出海底植物的千姿百态和丰富的矿产, 达到了媒体与内容的有机结合。

三、利用网络资源, 体会人物品质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介绍古今中外优秀人物的课文, 这些课文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的典范, 但这些人物大多却又是小学生所不熟悉的, 运用多媒体网络可以使课文中的榜样人物再现于学生眼前, 让他们崇高的理想、高贵的品质、高尚的情操鼓舞同学们为了祖国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奋斗。

如在教学《詹天佑》一文时, 课前我先带着学生在网上查找有关詹天佑的生平简介、个人事迹, 让学生初步对詹天佑这一伟大的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有一整体的印象。教学中在处理“詹天佑面对帝国主义的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务, 并克服重重困难建造了京张铁路”这一部分时, 我边引导学生读书, 边演示了一组画面:两边都是高山峻岭、悬崖峭壁。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詹天佑又是怎样做的呢?画面又把学生带到了京张铁路的工地。詹天佑这位爱国工程师不顾个人安危, 对工作严肃认真的形象跃入学生眼前。接着我又出示了两种不同的凿井方法的投影画面, 并提问:“詹天佑为什么要用两种不同的凿井方法呢?这说明了什么?”学生又一次被詹天佑敢于创造的精神所感动。最后, 我又用计算机动画演示了詹天佑设计的人字形线路。学生边看大屏幕边听老师讲述, 他们的情感与作者产生了共鸣:“詹天佑真不愧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四、再现文章意境, 领略自然风光美

领略自然风光, 热爱多彩生活, 是我们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课文中有许多有关自然景物的优美描写, 有河流山川的壮丽美, 有花草树木的生机美、秀丽美, 还有名胜古迹的神奇美,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你不动手, 自然就一无所得;只有你动手去做, 随时会发现一些晶莹的金石”。但是, 大自然虽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美的源泉, 学生却不能亲眼目睹, 这时电教媒体可以助学生一臂之力。通过播放录像、音乐, 展现投影片, 可再现课文景物, 让学生感受到自然美景在眼前, 闻其声、观其景, 领略自然风光美。

《草原》一文开头描写了大草原那美丽的景色, 阅读课文时, 我首先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播放了一段草原风光片, 同时配以一首《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的优美旋律, 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碧千里、牛羊成群的大草原, 听到的是蒙古族歌手那浑厚、嘹亮的牧歌, 学生很自然被这美景所陶醉, 身临其境地来到了那广阔无垠、风景如画的境界中。在此基础上, 我适机创设自由表达的氛围:“草原美吗?看后, 你们想说些什么呢?这段文字中哪儿最能体现你的心情呢?”这样就能充分体会到作者描写草原美景用词的精当, 并深深地体会到作者热爱祖国自然风光的思想感情。

再如在教学《海上日出》一文时, 对于文章中所写到“我知道太阳就要从天边升起来了, 便目不转睛地望着那里”一句, 作者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呢?我用3DMAX制作出了“太阳上升过程”的三维动画, 教学时一步一步演示: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 一纵一纵地使劲向上升……学生被大自然这种雄伟壮丽的景象迷住了, 他们情不自禁地说:大自然太美了。在这样的教学中, 学生不仅领略了大自然的美丽风光, 受到美的熏陶, 而且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审美能力。

五、图文有机结合, 启发学生想象美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 发展思维能力, 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为此, 我充分运用网络资源, 让学生以直观为线索启发其想象。

如《海底世界》一文的教学, 课文中描述海底又暗又静, 如何使学生体会到这种情境呢?教师利用计算机中的音响资料库设计了一段无声的录音, 使学生体会“静”, 理解“窃窃私语”的意思。然后引导学生, “穿上潜水衣”, “带上水中听音器” (两手捂住耳朵) , 闭上眼睛“到海底去听一听”。此时教师再次打开计算机, 使学生听到了“嗡嗡”、“啾啾”、“汪汪”、“打鼾”等声音, 要求学生除了描述这些声音外, 还要描述录音中出现的其他声音, 想象海底有许多不同的声音, 为学生提供了独立思考的思维空间, 使学生在情趣盎然中进行学习, 激发了兴趣, 突破了难点, 同时培养了丰富的想象能力。

3.让孩子的语言有声有色有趣 篇三

小学生语言兴趣小学生习作难教,低年级学生写话更难教。因为孩子年龄小,知识贫乏,头脑里的词汇和语言积累都比较少。初学写话,孩子们就像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飞,不知怎样下笔、写什么好。如果你像中、高年级的教法:出个作文题,帮助他们审题,带着他们选材,他们会像丈二和尚那样目瞪口呆,不知所措。这样指导写话对孩子们来说太深奥了,他们也听不懂。我以为低年级写话教学,应从说话训练入手。

一、巧用插图讲故事激发说话欲望,培养说话兴趣

低年级学生一个个天真无瑕、活泼可爱,他们一般对童话、故事比较感兴趣,这个时候切记不能使用“注入式”习作教学,因为他们年龄特点决定他们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如果一味的灌输只会让学生觉得枯燥,毫无兴趣可言。失去兴趣,当然谈不上提高了。理智的做法是满足他们的兴趣,巧妙地变兴趣为动力。开展讲故事比赛,让他们在讲童话故事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说话兴趣。

我在一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就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说话兴趣,我在教学每一篇课文前,都充分利用课前插图,训练孩子的说话能力。由说词组到说短句,再到较长一点的句子。这样坚持训练,孩子就能完整的说一个句子,说一段话,并能清楚地描述一件事情。大大降低了小孩子说话语无伦次的毛病,为以后的习作教学奠定了扎实的语言基本功。

二、引导孩子先做后说

低年级孩子的形象思维优于逻辑思维,在教学中我就引导孩子们先做后说。每天放学回家,我就要求我班孩子,帮着妈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第二天到校后,就利用课间时间和老师交流,说说自己昨天在家的表现。只有自己亲身经历了才会说的有声有色。如果发现有说的不错的孩子,马上利用课前几分钟的时间。让他讲给全班孩子听,训练他们的说话能力,从低年级孩子乐于表现这一心理角度分析,这种做法能大大激发孩子的说话兴趣。

孩子们最喜欢画画,每天课间我到教室巡视时,90%的时间孩子们都在画画。我想任何语言的开始,都是由写、画再到说的,于是我让孩子们尽情的画,然后利用周五的班队课展示,展示不光是把画拿出来,还要给别人讲讲你画的什么,为什么要画它?画的时候有什么感受?这样长期训练,孩子们就能有话可说,有话可写了。

三、为孩子说话提供好词佳句

低年级孩子刚上学不久,词汇少得可怜,叫学生在自己的语言中用上好词、好句子,实属为难他们。有的孩子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好词佳句。有一次,我叫孩子们观察课前插图,说一句话。有一个孩子竟一口的川普话。为了让孩子们语言尽量规范,能正确地运用词句,在说话训练的过程中,我为他们提供了许多好词佳句,要求他们说话时的语言尽量做到书面化。老师的尽心准备在这一环节是最重要的。如我在讲到“蓝蓝的天空”时,趁机组织了一个用其他词语来替换“蓝蓝的”的比赛活动,孩子们的兴趣来了,纷纷组出许多精彩而恰如其分的短语,如“晴朗的天空”、“高高的天空”、“一望无际的天空”等。我在指导学生进行造句练习时,首先通过引导他们分析理解词意,然后联系生活实际再感知一遍需要造句的词语。在指导造句训练中,扶放结合,利用学生童真的幻想,同时指导学生用上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让学生把句子造得生动,充满想象,富有新意,达到促进学生想象能力发展的目的。我这样做既帮助孩子们积累词汇、丰富语言,又为孩子说话的语言创造了条件。孩子们在说话中不仅用上了我为他们提供的词语、句子,而且也能把自己在课内、课外学到的好词佳句用在说话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们积累了丰富的词语和句子,大大降低了写话的难度。

四、注重看图说话写话,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想象能力

看图说话写话是低年级学生习作训练的一种重要而特有的形式,是有效地提高学生习作能力必需的基础训练阶段。看图说话中,画面上的人物和景物都是静止不动的,要把景说得有声有色,把人说的有血有肉,必须通过丰富而合理的想象,才能构成完整的故事。只有想象的细致入微,新颖别致,说话的内容才能丰富。对于低年级的看图说、写,培养学生想象力是在仔细观察画面的基礎上,围绕图中人物的动态、神态、表情展开联想。想象图中没有画出来的事物,如人物语言及心理活动。可见,指导好学生看图说话写话,能非常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促进习作能力的提高。

五、循序渐进,指导学生学习方法

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绝非是一日之功,它必然是日积月累,水滴石穿,它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教学的阶段性和连贯性要求语文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由说词句的训练到说段落的训练,呈循序渐进的训练方式。在一年级阶段,应重点抓词句的训练,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生字组词、说句子。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选择词来说短句,再把短句串连成一段话讲出来,做到出口成章。

六、激励表扬,增强孩子自信

如果指导、评讲是为了提高说话能力,那么激励和表扬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说话兴趣,以利于他们大胆的说,达到乐说和会说的目的。学生的每次说话,我都认真倾听,及时评讲,让学生知道自己说得好,好在何处;那些不好,应该怎样表达才好。评价过程中,我着重表扬说得好的学生,那怕是一个词用得好,一句话说得好,我都去表扬他,让他尝到其中的喜悦。有时也让学生自己评价,既体现了生本教育理念,又训练了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

为了让小学习作教学激扬生命,就应大胆地放手开启孩子们的话匣,把课堂还给学生。我们只有把师本转变为生本,才能让我们在“坐看云起时”,领略“望晨光之熹微”,欣赏“木欣欣以向荣”。带着泪花去看孩子们“泉涓涓而始流”。

参考文献:

4.教学语言,让课堂有声有色 篇四

从教已有二十个年头,曾经懵懂的我,对如何上好一节语文课总是摸不着头脑,和许多老师一样,爱犯同一个毛病,那就是爱质疑:“现在的孩子是怎么了?对于老师和课堂总是置之不理。”于是乎又是一连串的埋怨。随着岁月的流逝,站立在这三尺讲台的时间不断增加,孩子们在自己心里占的位置越来越重,对于孩子,对于自己的课堂,少了几分埋怨,而更愿意用时间去思考,思考:怎样才能使自己的语文课堂更出彩?新颖的教学设计、独特的情境创设、创新的教学方法引领着我不懈的追求,总想方设法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但有一点同样值得我不断去锤炼的,那就是我们教师的教学语言。

虽说是一名普通的老师,但年级里教师间相互听课,那也是家常便饭的事。让我感受颇深的是,不少教师一节课下来,语言平淡,除了与学生之间问答的往来,几乎听不到变化的声调,直接导致课堂沉闷,学生学得索然无味。都说一节好的语文课,要能启迪学生的心智,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可一节课下来,学生就像是被牵着鼻子的牛一样被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是荡然无存。

课堂教学语言虽是口头语言,但不能由之而降低表达的标准,不经深思而信口开河,因为课堂教学语言是学生接受知识,巩固和消化知识的直接感知,教师的语言除了要规范、准确、流畅、亲切,我觉得它的生动性更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把利剑,生动的教学语言,的确能让语文课堂更出彩。那么怎样才能使教学的语言变得丰富多彩呢?

一、带着热情走进课堂,让热情赋予语言生命力。

语文课堂就像一个神奇的舞台,老师和学生都是这个舞台上的舞者。无论剧情是悲、是喜、是哀、是怨,教师作为一个舞者都必须酝酿足够的情感,才能使得剧情更打动人心,否则,适得其反。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要打心眼里有一份对学生、对课堂的热爱,才会迸发出上课的热情,从踏进教室的第一步,开口讲第一句话,教师就已经与学生、文本融为了一体,教师的热情就会让语言赋予了生命的力量,在学生与老师之间瞬间就会架起一道心灵沟通的桥梁。而在课堂上,我们时常会听到老师惯例式的:“孩子们上课”,如此一般淡然,任务式的开课,定然让您的课“输在了起跑线上”。

二、让语言带上“表情”,使它变得有声有色。

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可孩子们的持续的注意力却是有限的,要想使的教学的效果更明显,教师的语言魅力功不可抹。例如,我在教学《三袋麦子》时,当土地爷爷再次去拜访时,得知小猪已把麦子做成好吃的吃完了,小牛则把这袋麦子储存了起来,先在仍有一半。当土地爷爷跟着小猴来到里屋一看时,这时,我故意瞪大双眼,满眼惊喜,提高嗓音说:“哇、、、、、、”学生还未等我说完,学生仿佛也来到了小猴家,他们一个个举起小手说:“囤里堆的满满的”,“小猴真聪明”,|“小猴太能干了,我也要像小猴一样做个能干的孩子”。有的强调“满满的”,有的突出“聪明、能干”,有的体会到了小猴的“勤劳”, 无需老师过多的讲解,学生的兴趣被老师这带有“表情”语言调动起来了,学生轻而易举的就把握了文章的主旨。在听取湖南青年教师杨佳慧给我们带了的《池上/小儿垂钓》时,杨老师引导男生把古诗读好后,老师故做为难状,对女生说:“女孩子,咱们就算了吧!”而且老师故意把“算了吧”三个字拉长了说,意在激发女孩子们不仅要读,还要读的更好,而听了老师的话,女生不甘示弱,无论是朗读的节奏、还是韵味上都把握的更到位了,达到了教学想要的效果。试想,如果老师只是平淡的说“好,女生读一遍”,结果肯定会大相径庭。因此说,如果能让我们教师的语言带上“表情”,或吃惊、或神秘、或愉悦、或微笑、、、、、、教师的语言也因此变得有声有色,教学的效果也更明显。

三、让语气高低长短变化有致,提高语言的感染力。

语言富有生命,它也会因您说话时神情的配合而变得更加生动、形象,语言它还需要声音的高低长短变换,才会抑扬顿挫,才能使语言增加无穷的魅力。而部分老师对的教学语言的认识不到位,觉得语言这东西无足轻重,认为谁还不会说话?因此,在一些老师的课堂上,会存在一调定整堂的现象,老师语言缺乏变化,生硬、死板,又怎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然而,有的老师,一节课下来,声音有时如孱孱的流水,有时如三月的和风,有时如动荡的海浪,有时又如喃呢的晚钟,优美婉转的声音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学生,学生会畅快的与老师一起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学习的兴趣、主动性也会因此增强。

形象活泼,有趣味感的课堂教学语言使课堂不再单调枯燥,使学生听来兴趣盎然,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愉快的知识享受。我想如果教师都能多关注、丰富自己的教学语言,我们的语文课堂定能更出彩。

5.让网页有声有色 篇五

6.教学语言,让课堂有声有色 篇六

马屿镇曹村小学 孙东

各位老师:

下午好!首先非常感谢马屿学区及马屿镇中心小学给了我们信息技术老师欢聚一堂学习的机会。下午有幸聆听了两节精彩的信息技术课,感受颇深,甚是钦佩。

两位老师今天展示的课是浙江摄影出版社五年级下第四单元第13课《让演示文稿“有声有色”》,采用了同课异构的方式展开。两位老师上得各有特色,很好的体现了信息技术学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都达成了教学目标。整个教学过程非常清晰,主要内容层层递进,亦步亦趋,表现出了较强的逻辑上的严密性。

下面我就先来说说第一节孙晓丽老师的课。孙老师的这节课体现了素质教育所提倡的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的教学思想。整堂课主要有以下亮点:

一、有效导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上课一开始,孙老师就以猜歌、猜播放软件和自己录制的对学生说的“心里话”,吊足了学生的胃口,吸引了全体同学的注意力。接着就“开门见山”直接点明本课的课题及所要学习的内容,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完整清晰地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有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

二、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孙老师的课堂上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在每一个环节都是让学生自学教材尝试操作,同时提倡小组合作,自主探究,根据学生的情况对自己的教学再作调整,顺学而导。为了学生能更加投入,以奖励“星星”、“神秘奖品”等方式,促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而孙老师只是以一个引导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探究,教师的角色真正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也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建构的空间,让不同的孩子在信息技术活动中有不同的发展。他的整堂课充分体现了“学导课堂”的理念——“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在学生成功自学了“插入声音”之后,教师让会做的学生上来演示,让不会的学生跟随操作,孙老师肯定了学生的表现,随即抛出一个问题:“老师的声音是从第一页播放到第六页,可你们的声音只播放在第一页,怎么办?”引发了学生更深层的思考,积极性一下子又提上来了,紧接着就带着问题去学习,环节紧扣,一切水到渠成。

三、扮演了一名成功的组织者

孙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自己的角色有着相当准确的定位,不是在做个说教者,没有刻意的去进行任何知识的讲授,而是通过学生小组合作,独立大胆尝试,运用知识的迁移,自主完成挑战

一、挑战二。孙老师利用自己录制的声音、视频,一次又一次调动起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体会到了成就感。可以说,孙老师在本节课中不再是一名导演,而是一个组织者,带着学生一起来学习,很好的发挥了教师引导的作用,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同时孙老师不断激励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对有困难的学生适度地帮助,或同学互助,开导思路,使探索过程顺利进行。最后,孙老师组织学生——美化整个文档,加入背景、标题及实现整个文档的“幻灯片切换“,通过一次次的组织使整个课堂有条不紊。

接下来说说第二节郑海敏老师的课。郑老师整个教学过程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以任务驱动法贯穿教学。很好的体现了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实现了教学的目标。整堂课有以下的闪光点:

一、根据学生特点创设情境导入

《喜洋洋和灰太狼》是学生们都很喜爱的动画片,学生们都看过。郑老师用学生收集的资料和制作的《喜洋洋和灰太狼》演示文稿导入,让学生对其进行评价,之后老师提出要求:通过今天的学习帮助这位同学们完善美化演示文稿,让演示文稿变得有声有色。将全体学生非常自然地引入教学情境,整个教学过程充满了挑战和生机。

二、从教学方法来看

郑老师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本课中,郑老师将知识点转化成一个个小任务,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的能力。同时,郑老师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第三个环节“美化演示文稿”是本课的难点。在这一环节,郑老师同样给出任务,提供线索,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自由发挥,并引导提倡学生自学摸索PPT中其他更多的功能,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创新和自学的乐趣,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素质。

三、评价的多元性

以往学生作品评价主要以“教师点评”为主,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体现师生、生生互动的多主体参与,今天郑老师为我们展示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采用学生互评和教师评解二合一的有效的做法。

让同学之间串门互评,学会互相欣赏。心理学告诉我们,只有在他人的评价中,才能不断调整自我的评价。这一过程中,郑老师积极有效的引导学生以一种客观公正态度参与相互评价,使他们认识到评价重在促进相互的发展。这点我认为郑老师做的非常好。

纵观两节课,虽然上得是同样的内容,却有着不同的构思,上出了各自的味道,精彩纷呈,令人回味。两位老师都紧紧抓住了学生的心理特征,情境贯穿整个教学之中,都采用了任务驱动教学法,有效合理,课堂生动活泼有序,优点很多,有很多地方都值得我去学习。在欣赏品味的同时,也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

1、两位老师的课都非常流畅自然,任务设置合理,有意义,大部分学生操作起来还是比较轻松容易,是不是可以设置分层任务或练习。对学习尚较弱的学生来说,为他们设计一些最基础的甚至略低于教学要求的练习,有利于扎实他们的基础技能,也能提高这些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对于能力较优的学生而言,在轻松“吃下”教学要求的基础上,学有余力地尝试一些更具难度、更富挑战性的练习,则能更好地巩固已掌握的技能,培养积极探索的精神,并为更高阶段的学习做好充分准备。我们的教学面向是全体学生,又要正视并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不求一碗水端平、用同一把尺衡量各不相同的学生;但求人人得以发展,人人得以进步。

2、仔细观察这两节课,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问题都由老师来发现,都由老师来提出。如第一节课孙老师说“老师的声音是从第一页播放到第六页,可你们的声音只播放在第一页,怎么办?”第二节课郑老师说:“老师发现有些同学插入的视频和声音,幻灯片放映时会自动播放,有些同学需要单击才能播放,怎么回事?”我想,在教学中,是否可以转变形式,可以拿学生的作品与老师的作品进行放映对比,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从而由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在学生实在提不出的情况下,教师再进行提问。我们的学生缺的不是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多的是缺少质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3、第三点,是我个人的一些想法。两位老师课前准备都非常充分,郑老师从自己学校收集学生作品以及各种素材,做得很到位很贴心,尤其是孙老师所用的素材都来源于学生身边的生活原材,主题也很符合班级学生实际情况,引来笑声一片,个个兴趣高涨,让学生在学中乐,乐中学。

我想平日里学校、班级都有很多活动,我们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是不是可以收集学生更多美好的瞬间(比如录学生唱得歌、活动照片、视频等等),收集学生身边现有的生活原材,丰富我们教学资源库。让学生可以根据资源库里的声音、图片、视频等,确定自己喜欢的主题,选择适当的音乐、图片和视频,进行创作,让全体学生的作品更加丰富、有趣、多样、灵活。

7.教学语言,让课堂有声有色 篇七

幼儿故事表演分为两个方面:有声语言表演和无声语言表演。幼儿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坐过山车”的原则就是让有声语言像“坐过山车”一样,随着故事剧情的变化,声音有起伏变化,并且变化要明显、夸张。这样的有声语言才能吸引观众的注意,才会让观众有仿佛“坐过山车”的刺激感。就们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去训练。

一、理解作品

我们首先要熟悉作品,知道表演的对象是幼儿。那么我们表演的目的要针对幼儿的特点简化,只要幼儿能基本了解作品的内容,知道里面大约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就行了。针对具体的作品,把内容理解透彻,我们在表演的时候语言表达就会更有针对性,效果会更好。

二、感受作品

学生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还要感受作品,把作品字面上没有表达出来的意思理解清楚,感受作品的“潜台词”,挖掘更多客源表演的内容,并把它表达出来,这样又多增加了观众“坐过山车”的次数,作品的表演显得更加曲折、生动。

三、运用表达技巧

1.运用重音。重音在语言表达中经常用到。如幼儿故事《两只笨狗熊》:“狗熊妈妈有两个孩子,一个叫大黑,一个叫小黑,它们长得挺胖,可是都很笨,是两只笨狗熊。”这里面强调狗熊“笨”,那么“笨”字就要突显出来,运用重音的技巧。重音不一定都是重读,有时轻读也可以起到强调的作用。所以重音应该有两种:重重音和轻重音。怎么才能能够体现重音呢?有三种方法:加大音量;拖长音节;一字一顿。据此,上面举得例子中,强调狗熊娃娃很笨,“都很笨”的“笨”可以加大音量;“是两只笨狗熊”中的“笨狗熊”就可以一字一顿。

2.学会停连。停,就是停顿;连,就是连接。停连的位置是以感情表达为标准的,是表演者思想感情的延续。什么时候“停”,什么时候“连”是有一个标准的,这个标准就是:文章感情的体现。停连的位置其实就是一个表演者的思想和感情的延续。

表现停连要把握住三点:

(1)气息是关键。在需要大大的停顿时候要及时地换气;在小停顿的时候要学会偷偷地换气,也就是换气不能明显,表面让人觉得是一气呵成的。

(2)衔接要紧。这个技巧主要针对内容相关、位置相邻的两个句子。读第一句话的时候要把句尾压低,第二句起音的时候也要低,这样就不容易听出两个句子中的音位差,给人感觉就像两个环紧紧地扣在了一起,紧密相连。

(3)层次“抱团”。无论是每句话还是每段话,文字内容必定会体现它独有的层次。那么每个层次应该紧紧地抱在一起,才能更好地体现层次。

比如《两只笨狗熊》:“狐狸接过干面包,恨不得一口吞下去,可是它并没有这样做,而是随手把干面包分成了两块,哥儿俩一看,连忙叫起来:‘不行!不行!一块大,一块小。”哥俩儿都很贪吃,又怕对方比自己多吃了,所以狐狸帮它们分面包时,心理又急迫又紧张。当狐狸把面包分成大小不一的两块时,哥俩特别着急,这样的情况小,它们脱口而出的“不行!不行!”一定要连读,这样才能体现哥俩急迫的心态!

3.控制语气、语调。首先从感情色彩方面去控制语气。根据内在的感情,通过声音气息的变化来体现语气的感情,也就是主要从“声”和“气”两方面去把握感情的语气体现:

爱——气徐声柔憎——气足声硬急——气短声促

喜——气满声高怒——气粗声重悲——气沉声缓

惧——气提声滞疑——气细声黏

其次,要注意语调的基本类型。语调,指的是说话的一种腔调,详细说来就是指一句话里声调高低抑扬轻重的配制和变化。一般分四类:平直、下降、上扬、曲折。用不同的语调所表达的意思就完全不一样。平直调:多用于陈述、说明语句。表述庄重、严肃、回忆、思索的情形,表现平静、闲适、忍耐、犹豫等感情心理。下降调:多用于感叹及某些陈述句,常表示祈求、命令、祝愿、感叹等方面内容,表现坚决、自信、肯定、夸奖、悲痛、沉重等。上扬调:多用于疑问句、反问句,或某些感叹句、陈述句。适用于提问、称呼、鼓动、号召、训令等场合,表达激昂、亢奋、惊异、愤怒等情绪。

曲折调:多用于语意双关、言外之意、幽默含蓄、意外惊奇、有意夸张等地方,表示惊讶、怀疑、嘲讽、轻蔑等心绪。在实际应用中四个语调不是孤立的,语调变化不以句子为单位体现,而表现在语流中的千差万别的变化。

4.注意节奏。意大利曾经有这样一位音乐家。有一次他上台表演。让人惊讶的是,他这次没有像往常一样展开歌喉,而是张口嘴把1数到了100。他没有像普通人一样数数,而是把数字有节奏的数出来。这次上台表演他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所有观众都掌声雷动,有的甚至泪如雨下。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得出节奏具有多么重要的地位。这儿需要指出的是,节奏和语速是有关联的,但绝不等同于语速。语速指的是说话的快与慢,节奏不仅包括快与慢,还包括说话的起伏和说话的强弱。这样的说话就叫做有节奏,有节奏的说话是有快有慢的,也是有起有伏、有轻有重的;有节奏的说话才会想音乐家唱歌一样,给人生动的乐感。节奏有慢和快之分。第一,慢节奏主要用于对事件进行叙述,对景物进行描写。这时的节奏适合慢,更容易到达引人入胜的效果;在表现诸如伤心、失望、平静等负面情绪时也适合采用慢节奏。第二,相对的,快节奏就适合表现一些积极、向上的情绪:快乐、兴奋、恐惧、辩论、恐慌、愤怒……

灵活运用以上原则,我们的有声语言表演就能像磁铁一样,紧紧地把幼儿给吸牢,让“坐过山车”成为我们幼儿故事表演的“磁性”语言吧。

8.让语言魅力在语文课堂绽放光彩 篇八

让语言魅力在语文课堂绽放光彩

◎王国祥

教师优美的课堂语言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因此,教师要用语言来启迪学生的智慧,塑造学生的心灵,这就要讲究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教学语言不仅关系着学生智慧的启迪和智能的培养,而且还会影响他们非智力因素的健康发展。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一节成功的语文课,一个受学生欢迎的语文老师,往往在于他能以多种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而要达到这一点,关键在于教师课堂语言的运用。

一、教师生动形象的语言可以启迪学生思维

教学语言的生动形象就是要用恰如其分的比喻,诙谐幽默的夸张,具体生动的描绘,激情四溢的情感来吸引学生。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具备这样的语言教学风格:其问答语言具柳暗花明之妙;其讲述语言似行云流水之幽默风趣,娓娓动听;其讲解语言能点石成金、似春风化雨,渗透学生心田;其朗读语言抑扬顿挫、声情并茂,使学生如沐春风,得到美的感受。卢梭在《爱弥儿》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就如一根神奇的魔棒,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风趣,可以唤醒学生的大脑神经,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生动可感、轻松愉快的课堂上,联系自己的生活与情感体验,形成形象思维,从而对所学内容产生深刻印象,变“厌学”为“乐学”。笑话、故事、游戏、对联、格言、警句、成语、典故、诗词、顺口溜、民间谚语、俗语、歇后语等,只要和教材密切相关,均可引入教学语言,塑造形象,创造气氛,让学生感到课堂新奇有趣,知识易于理解和掌握。

二、教师富有情感的语言会打开学生心扉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情感是声音的内在动因,声音是感情的外露形式。语文教师的职责之一就是要在作家与学生之间搭建一座沟通的桥梁,把作品无声文字所寄寓的思想感情,通过自己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情感表达出来。教师动情的串台词,热情的语言鼓动、深情的语言示范,能带着学生进入情境之中,调动起学生的诸多情感,让课堂真正能形成心与心的交流,情感与情感的碰撞。学习高尔基的《海燕》时,笔者在介绍完文章背景后,用轻重徐疾、抑扬顿挫的语言进行饱含激情的朗诵,运用语音、语速、语调的变化来展示时而舒缓、低沉,时而激越、豪壮的情感,同时,辅以坚定的目光,挥舞的手臂,“未成曲调先有情”。再通过精炼的阐释,以声显韵,以情传神,自然地激发了学生的联想和丰富的想象,把学生带入到无产阶级革命者与沙皇黑暗势力殊死搏斗的历史时刻,使学生深切体会到作为革命者化身的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际的英勇无畏和乐观豪迈,从而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始终以富有情感的语言拨动着学生的心弦,牵动着他们情感的发展,教师深情的语言成了联系文章作者与学生感情的纽带,学生与文章内容的距离拉近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就增强了。

三、教师语言的抑扬顿挫能培育学生思维兴奋状态

不变的色彩会让人的视觉产生疲劳,不变的风景会让人的内心感到无味;单调的音符奏不出优美的旋律,单调的生活唤不起人的激情与活力。世间万物,如果缺少了变化,必将毫无生机。语文教师的语言也是如此,抑扬顿挫的语言富有节奏感和旋律美,就好比炎热夏季里的一阵清风会给人送来清凉的慰藉,便仿佛一支优美动人的旋律会给学生带来音乐般的享受。法国哲学家帕斯卡说过:“说话的语调可以左右最明智的人。”教师语言抑扬顿挫的实质就是教师用自己的情感与教材交流、与学生交流。一般地说,讲解教材的重点和比较深奥抽象的内容,应放慢语速,增强音量;如果是浅近易懂或本身节奏明快的内容,应加快语速,放轻音量;表现急切、震怒、兴奋、激昂、壮烈等基调的内容,可用快节奏的语言;表现宁静、优美、沉郁、悲哀、沉思等基调的内容,可用慢节奏的语言。如讲《安塞腰鼓》,第二部分“火爆的腰鼓”需要用快节奏渲染一种激越的气氛,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而第三部分“寂静的腰鼓”表现的是一种宁静之美,需用慢节奏来传达。这样快慢交替,急缓相间,能渲染出与课文内容相吻合的课堂气氛,使学生的兴奋中心能随着教学语言的声波和声调不断得到调节、转移和强化,消除课堂疲劳,保持思维兴奋状态,大大增强了学习的效果。

四、教师语言的文采会将学生带入文学的殿堂

语文课是一门特殊的工具课,它要引领学生感悟文学作品的人文内涵、思想情感。要做到这一点,教师的语言就要有文学之美。丰富的`词汇、艺术的表达,纵贯古今的知识、颇具创造的想象,无疑会将学生带入到文学的殿堂。在讲授李白的《蜀道难》时,笔者选择了一种“以诗解读作者”的方式走近李白,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先选取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现代诗《寻李白》其中几句作为板书,诗句如下:“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秀口一吐就半个盛唐。”用现代诗歌解读古代诗人,本身就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以让学生在文采飞扬的诗句中受到美的熏陶。“酒”“月光”这两种学生熟悉的意象的选取,使学生从自己的知识积累中调出和这两种意象有关的诗句,对这两种意象进行分析,寻找李白的性格发展脉络,联系他的个人经历,从而更好地理解他的浪漫主义诗歌创作风格,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踊跃发言,各种华丽的诗句让课堂充满了“美感”。而聆听这样的教师语言,就是在欣赏一部绝妙的作品;置身于这样的课堂,本身就是一种文学的熏陶。

著名教育家于漪曾说过:“语文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这种能力不仅是加强教学效果的有力手段,而且能给学生以熏陶,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理解语言,提高使用语言的能力。”寓教于话的魅力就在于它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神奇,点燃学生的智慧之火,让学生乐于在语文知识的殿堂中漫步。

(王国祥 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新墩镇中心学校 734000)

9.教学语言,让课堂有声有色 篇九

刘娟 语文 *** 单位:昆明市石林县鹿阜中学

地址:昆明市石林县鹿阜镇天合路1号

652200

【内容摘要】低年级是作文的启蒙阶段。绘本以其丰富的内容、鲜活的画面,引发学生无尽的遐想,为学生搭建了爱读乐写的写话平台。“绘本教学”作为一种新的课程模式正逐渐走进学校,走近孩子,也为我们所熟悉。绘本故事简单易懂,画面又富有童趣,通常幼儿都会被故事中的图画所吸引。它符合儿童形象性思维的特点,尤其适合低年龄段的孩子阅读。它对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开拓孩子的想象空间,提高孩子的审美能力有很大的积极作用。我们可以借助绘本阅读,采取以下几种方式来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练写、猜写、续写、自创。

【关键词】练写 猜写 续写 自创

低年级是作文的启蒙阶段。新课程标准提出这样的要求:“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像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由于知识、年龄和生活经验的限制,低年级的孩子对写话缺乏兴趣,经常出现无话可说、无话可写的局面。怎样激发学生的写话兴趣,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学生的写话能力,就成了我们低段语文教师共同努力的目标。幸运的是,在带领孩子们开展课外阅读时,我们遇见了绘本。绘本以其丰富的内容、鲜活的画面,引发学生无尽的遐想,为学生搭建了爱读乐写的写话平台。在老师的精心导读下,孩子们徜徉在由丰富的画面和动人的叙述交织而成的美丽故事中,感到“有话可写”。绘本以它的神奇魔力,架起了孩子们的写话长梯,带领他们开始了一段绘声绘色的美丽旅程。

一、模仿练写

“模仿是创作的开始”,特别是对第一学段的孩子来说,更是如此。绘本的规范语言,是孩子们日常生活中的口头语言所不能给予的,它语言简炼生动,描写细腻,构思巧妙却蕴含着一定的语言规律。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提炼其中反复出现的经典句式,图文结合,引导学生“迁移”,让他们愿意表达、乐于表达。在句式模仿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模仿整个故事进行创作,让书中的语言变为自己的语言,用规范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表达爱。

1、句式仿写

如绘本《逃家小兔》讲述了一只小兔子和妈妈玩语言捉迷藏的故事,小兔与妈妈的对话都是这样的句式:“如果你,” XX说,“我就在。” “拓展延伸,升华情感”环节,我做了如下设计:

如果你是小兔子,你还想变成什么?妈妈又会怎么做?你能用上下面的句式,写写小兔和妈妈的对话吗?

“如果你,” 小兔说,“我就。” “如果你,” 妈妈说,“我就。”

孩子们开始兴致勃勃地写下小兔子和兔妈妈玩“语言捉迷藏”的小故事: 生一:“如果你变成渔夫,”小兔说,“我就变成小鱼,游得远远的。” “如果你变成小鱼,”妈妈说,“我就变成荷叶,让你在躲在我的荷叶下唱歌。” 生二:“妈妈如果变成发卡,”小兔说,“我就变成芭比娃娃。”

“如果你变成芭比娃娃,”,妈妈说,“我就变成一个漂亮的盒子,给你一个温暖的家。”

2、段落仿写

绘本《爷爷一定有办法》,讲述了一个孩子约瑟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勤俭的爷爷为我有一块布做出了各种各样的物品,在遇到困难时总是想到爷爷一定有办法。在和孩子共读绘本中,我抓住爷爷的几次为孩子做物品开展教学,采用生动的画面和故事捕捉学生的心灵,让孩子们把自己当成故事中的主人公,激起他们阅读的兴趣。在师生共读“做一条奇妙的毯子”、“奇妙的外套”后,由扶到放指导孩子模仿写作。孩子在前面的故事(一变,二变)中已经储备了语言文字的积累,有了想象的基础,并提炼了句式:

“约瑟说:“爷爷一定有办法”。爷爷拿起,翻过来,又翻过去。“嗯„„”爷爷拿起剪刀开始喀吱、喀吱地剪,再用针飞快地缝进、缝出、缝进、缝出。

爷爷说:“这块粒子还够做„„”在模仿“变形”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下面几个问题“爷爷又会为我设计了„„”,引导孩子们仔细地观察,合理地想象,用笔尖为约瑟精彩“变形”:

在仿写的过程中,孩子们迁移了绘本中精彩的表达方式,创造出了自己的语言,体会了写话的乐趣。他们的创作依旧带有他们年龄的烙印,显得那么稚嫩,却又那么生动。

二、补充猜写

绘本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文字简洁明了,舍去了很多繁琐的叙述,生动的图画间,那些欲言又止的空白处,正是绘本的精髓,给孩子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在阅读过程中,要重视儿童读图能力与想象能力的培养,可以选择最富想象、最动人的画面,引导孩子仔细观察其中的形象、色彩、细节等,遐想文字以外、画面以外的世界,进行想象创作,使绘本更加丰满,让孩子们享受着意想不到的写话乐趣。

如绘本《大卫,不可以!》这是一个有趣又让人感动的故事,故事里的大卫是个调皮的孩子,总是做一些自己觉得好玩的事情,可是这些事情在妈妈眼里确实危险的、不可以的,所以妈妈总是不停的对大卫说“不可以!”读完这个故事,我们才明白原来这么许多的“不可以” 里藏着妈妈对我们的爱呀!它在向幼儿娓娓道来的同时,深入浅出将故事中蕴含的深刻寓意,有效渗透。教学时我设计了书中没有的许多不可以,让孩子从身边的事情来补充猜写。

再如绘本《鸭子农夫》讲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从前有只鸭子和一个懒惰的农夫一起生活。鸭子要干所有的活儿,农夫只管整天赖在床上。终于有一天,农场的动物们决定反抗了!当牛、羊、鸡聚在一起商量怎样帮助受尽农夫欺凌的鸭子时,有这样一段对话:“哞哞!”牛说。“咩咩!”羊说。“咕咕!”鸡说。就这么说定了。短短十几个字,也就是动物们的叫声,但透过简单的文字,我们可以想象到一幅激烈争论的画面:小动物说了些什么?他们当时神态、动作是怎样的?你能用文字把这幅画面描绘出来吗?于是,孩子们就展开想象,写下了精彩的画面:

一天清晨,阳光明媚,清新的空气迎面而来。母鸡、老牛和小羊在院子里散步。他们看到鸭子一大早就扛着锄头去菜园干活了,可是他的主人农夫却还躺在床上呼呼大睡。老牛生气地说:“农夫真是太可恶了,就知道让鸭子干活,自己却在睡大觉。”羊摸摸胡子,点点头说:“是呀,鸭子太可怜了,我们帮帮他吧。” 母鸡拍拍翅膀,接着说:“好,我们一起想个办法吧!”哞哞!咩咩!咕咕!他们在激烈地讨论着。最后,大家齐心协力终于想出办法来了。

三、乘兴续写

绘本的故事短小精悍,有时候,故事虽已读完,结尾又酝酿着一个新的故事,让人意犹未尽,回味无穷。精彩之处的戛然而止,却让孩子们心绪飞扬,产生无数想象,这些有趣的想法让每个孩子都蠢蠢欲动,忍不住想给故事续个“尾巴”。如果这时候让他们写,谁也不会无话可说了。

绘本《母鸡萝丝去散步》讲述了这天,母鸡萝丝走出鸡舍去散步。它没有发现,一只狐狸从后面悄悄跟了上来。萝丝穿过农家院子,身后的狐狸扑了上来。可它一脚踩到了钉耙,钉耙一个反弹,狠狠地打到了它的脸上。萝丝绕过池塘,狐狸扑了上来,可它扑了一个空,栽到了池塘里。萝丝翻过干草垛,狐狸扑了上来,可它一头扎了进去。萝丝经过磨面房时脚钩住了一根线,狐狸扑上来时,上头的一袋面粉正好浇了下来。萝丝钻过栅栏,狐狸扑了上来,可它跌到了栅栏这边的手推车里。萝丝从蜂箱下面走了过去,可那辆手推车载着狐狸撞翻了蜂箱,狐狸被蜜蜂追得抱头鼠窜。萝丝回到鸡舍,正好赶上吃晚饭。阅读到此,可以让学生想象一下狗接下去还会去哪些地方?你能把这个故事继续往下编吗?学生已有刚才的阅读体验,再加上丰富的想象,《小鸭约翰去散步》这个全新的故事自然会在孩子们的笔下轻松诞生:小鸭约翰出门去散步

她走过院子 绕过池塘 越过干草堆 经过磨坊 穿过篱笆 经过蜜蜂房 按时回到家吃晚饭

四、鼓励自创

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孩子们读的绘本多了以后,画面和语言的积累,更厚实了;孩子们的思想和情感,也更活跃更丰富了,于是,创作绘本也就水到渠成了。

指导绘本创作,可以采用伙伴合作、孩子与父母合作的方式,既降低了难度,又可以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在阅读完《蚯蚓的日记》之后,老师就可以让孩子以小组为单位创作《蚂蚁的日记》、《蜻蜓的日记》、《青蛙的日记》等。在读完《小猪变形记》后,可以让孩子写一写《小猴变形记》、《小兔变形记》等。大家分工合作,有的负责文本,有的负责绘画,把他们共同完成的作品张贴在教室里,举行一次作品展览,让孩子互相交流,相互学习。

以下是学生在阅读《小猪变形记》后创作的作品《小猴变形记》: 有一只非常孤单的小猴,它决定出去找快乐。

小猴遇到了乌龟,看见了它坚硬的“盔甲”,非常羡慕。它连忙跑回家,用了一个特大的椰子壳,系在自己的身上,便高高兴兴地出去玩了。半路上,小猴碰到了孔雀,它傲慢地说:“我是一只了不起的乌龟,我可以用‘盔甲’抵挡各种攻击。”孔雀不服气地说:“你不是乌龟,而是一只普普通通的小猴。你看,我的尾巴多漂亮,你能跟我比美吗?”小猴气得直跺脚,缩进了“盔甲”,一不小心滚到了山下撞到了石头上,眼冒金星,“盔甲”也破了。

小猴气冲冲地跑回家,找来七彩的羽毛,把它们粘在自己的尾巴上,变成了一只美丽的孔雀。随后,小猴又兴高采烈地出门去了。小猴走到山坡上,碰到了一只小兔,他炫耀道:“我有一身五彩缤纷的羽毛。小兔,你有吗?”小兔嘲笑道:“这不是你真正的羽毛。你能像我一样有一身洁白如玉的毛吗?”小猴听了怒气冲天,扯下羽毛,抛到了九霄云外。

小猴生气极了,一不小心撞到了一棵桃树。它抬头一看,桃树上结满了又大又红的水蜜桃。它箭一般地爬上桃树,香喷喷地吃着桃子。“做自己才是最快乐的。”小猴边吃桃子,边自言自语。

绘本世界缤纷无限。绘本以它独有的精妙的语言和明快的画面,营造出了一片新的教学氛围。它给予孩子们的不仅是眼睛的享受,更多的是细节的领悟和心灵的体会。在绘本写话的课堂上,我们要努力挖掘“图”的作用,认真落实“文”的训练,让孩子们尽情挥洒着只属于他们的童真和童趣,聆听着,积累着,学习着,创作着,真正体会到了写话的乐趣与轻松。

【参考文献】

1、《手心里的光》 马玲 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9

2、《绘本的欣赏与应用》 林敏宜 台湾心理出版社 1989

3、《图画书阅读与经典》 彭懿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2006

4、《利用绘本资源 丰富写话形式》陈玉洁 《教学月刊》 2010.7-8

10.教学语言,让课堂有声有色 篇十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评价;有声语言;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5-013-1

在数学课堂上如何做到恰当地评价学生?教师要努力寻找学生的闪光点,正确公正地评价学生,讲究语言艺术,让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并学会自我评价。但有的教师由于理解上的偏差,容易走极端。于是课堂上“好”声一片,不管学生的思考是否到位,也不管学生的回答是否到位,便盲目地进行表扬奖励。甚至有的教师认为,只要对学生肯定了,表扬了,奖励了,学生的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其实表扬奖励也应讲究个“度”,千万不可滥用。如果学生只是算对了一道基本的口算题,就大大地给予奖励,这样的奖励就会丧失应有的价值,就会让学生“迷失自我”。下面我们不妨走进课堂去感受感受。

课堂片段:教师只是面无表情,一“好”到底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一列数:0,3,8,15,24,35……希望学生能归纳这列数的特征,即第m个数可表示为㎡-1。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列数,你能发现其中的规律吗?

问题一提出,学生就踊跃站起来回答。

生甲:我发现数列中的数依次增大。

……

一堂课下来,教师只是面无表情地“好”,“OK”与学生交流。满以为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他们的探索热情,活跃课堂的气氛。但实际上师生双方是麻木的对话,谈不上对学生的欣赏和尊重。教师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随意夸奖不仅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价值导向,反而可能导致学生形成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的学习态度。其实,学生对问题都具有敏锐的火花,只是由于经验及思维能力有限,有时的回答可能显得幼稚,此时,教师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这点火花是否将燃成满腔的创新热情。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及时,更需要恰当,只有恰当,才能发挥出评价的激励性和导向功能。

一、关注课堂动态,让学生“畅所欲言”

老师在课堂上首先应给学生一个“想说,敢说,乐于说”的平台,这是老师对学生进行评价的大前提。给出问题后,老师应“想学生所想”,“难学生所难”,多方面观察学生的反应。哪些学生已成竹在胸,哪些学生还在思考,哪些学生还没有真正投入到课堂的氛围中来。然后恰倒好处地提问“胸有成竹者”;引导“苦思冥想不得结果者”;提醒“悠闲漫游者”,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而且一吐为快,把自己独特的见解毫不保留地拿出来与同学分享,与此同时自己更是信心百倍。我班曾有一学生,数学成绩非常优异,逻辑推理、空间想象、规律探究等各方面的能力都相当强,基本上每节数学课的难题最后都由他来解决,他在数学方面也表现了浓厚的兴趣。一段时间以后,我发现他上课无精打采,平常也是萎靡不振。事后跟他谈心,他的回答很简单:“我上课经常举手想发表意见,可最近老师您很少给我机会,您是不是不喜欢我了?”这个回答深深地震撼了我,我庆幸我及时发现了问题,不然对这个孩子的一生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学生的“畅所欲言”不仅能让老师明白他们在想什么,而且更能增加他们的自信。

二、努力寻找“亮点”,正确公正地评价学生

教师都比较喜欢学习态度好的学生,常常肯定尖子生,而很少对后进生认可,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其实,这是课堂评价中最大的忌讳。我们要用公正的眼光和宽容的心态去对待每一个学生,对于差生我们也应该努力找出他或她身上的闪光点进行表扬,让每个人都能发现自己的无限的潜力。学生能从教师激励性的评价中找回自尊与自信,获得前进的动力与勇气。

三、鼓励学生在进行自我评价的同时学会相互评价和欣赏

新课标明确告诉我们,评价已不再是教师的专利了,应把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互相质疑、互相欣赏、互相帮助才能把学生吸引住。

刚开始自评时,大多数学生只是说缺点,不好意思说优点,特别是后进生更是如此。基本上是“我很粗心”,“我还不够认真”,“我总要半天才明白的”之类的话语。我们应帮助他们肯定自己,正确评价自己,“你虽然是有些粗心,但你做事情的效率还是挺高的,以后要提高质量,好吗?”“我觉得比起上节课你已经进步了,不过要继续努力”,慢慢地,学生学会了自我评价,坚定了学习的信心,并学会了自我欣赏,敢于正确对待自己。

在学生之间互评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全面评价一个人:首先,找出同学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其次,帮助同学找出需要改正的地方。同时每个同学要学会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这样才能达到共同进步。学生学会了去发现别人的优点,学会了用欣赏的眼光看别人,适时恰当地给别人赞扬与鼓励。这样不但营造了互帮互学、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而且也培养了将来立足于社会的一种为人处世的原则和生存能力。

评价频率是否越高越好?心理学研究证明,答案是否定的。根据心理学原理,评价过分强调定期评价、频率高、次数多,既费时,效果又不佳。因此,笔者认为,激励性评价一定要适时适度,才更有效。上面提到的贯穿于教学过程的激励性评价,也要做到适时适度,不可太过夸张。试想如果学生的每次回答都要奖一个“大苹果”,势必占用过多的时间,而且随着运用次数的增多,对学生的诱惑力也越来越小,这样的评价便不能很好地起到激励的作用,成为无效评价。激励性评价的次数不是越多越好,而应适量。教师的评价用语也要注意适度。有的教师喜欢经常用“太棒了”、“好极了”、“你真聪明”、“老师太喜欢你了”等语言评价学生的作业或发言。笔者认为,这种评价用词过分,用得多了,则起不到激励作用。

11.教学语言,让课堂有声有色 篇十一

再有后来的“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一切无非不证明了:无声之境,囊括一切有声之语。

如果拿蓝天白云与《清明上河图》相比哪一样覆盖的信息更多的话,我相信多数人会选择后者。的确,一览无余的天空比不上以工笔精细著称的名作。可答案却偏偏是前者。而结果最令人吃惊的是,前者比后者蕴含信息丰富千倍甚至万倍。

因为无人知道包揽万物的苍穹背后究竟是什么。这是比可以完全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清明上河图》更加神秘不可捉摸的存在。正是因为这一丝神秘,前者才会是世人一直探索研究的对象。

恰如无声之境与有声之语进行对比,我相信前者意蕴之无穷定是后者无法匹及的。有声之语可以被展示,再深奥的语言都可以被解读。可无声之境的可贵就在于“一切尽在不言中”的那一份豁达与开阔。其意境之无穷宽,无尽远。

简媜曾说过:”我一直以为叶子是树的语言,松木善于针砭,相思则一树的梦句,爱自言自语。那么我说这古树的薄叶乃哲人语,简而深。其实生命到了这种程度,说什么都是多余,所以更多的时候,树是无言。”她将树的语言描绘得清新且具有人情味,最后也不得感慨道:树是无言。是啊,大树一直给人以沉稳宽厚的形象,他无言就是其他语言不可挑战的存在。

诗人顾城曾说过:“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美好的境界便在这不言中,一旦打破沉默。就失去了那一份安详熨帖的氛围。

记得林黛玉说过:“人有聚就有散,聚时欢喜,到散时岂不清冷,既清冷则生伤感,所以倒不如不聚的好。”我想她心思缜密,细腻敏感,定是体会到了无声之境的意蕴无穷。

叶子是树的语言,细雨是天空的语言,沧海桑田是历史的语。我们生活在同一方土地,内心却编织着不同的图景。自然馈赠我们的,不仅是各类语言,更是无声之境。我们去追寻,去发现,去创造。我始终相信:

无声之境,囊括一切有声之语。

12.让作文语言靓丽起来教学实录 篇十二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掌握修饰作文语言的方法,提高学生作文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结合学生作文,总结修饰作文语言的方法。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调动学生学写作文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教学重点

掌握修饰作文语言的方法,提高学生作文能力。

教学难点

结合学生作文,总结修饰作文语言的方法。

教学实录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有这样一段文字,我们十分熟悉,请大家看大屏幕,读一下这段文字,想想这段文字为什么大家十分熟悉?(大屏幕展示)生:这段文字是我们本学期月考作文题目的提示语。师:是的,我们月考题目是“有______真好”。那么在这段提示语的提示下,大家都选择了什么内容来好。

生:有家真好;有朋友真好:有感动真好:有幸福的感觉真好、、、、、、师:看来有些同学是在提示语的提示下,打开了思路,选择了自己有话可说的素材来写。也有些同学,有创新精神,选择了自己喜欢的内容来命意。那么,题目想好了,大家的作文成绩又怎样呢? 生:37分、42分、38分、41分、36分、、、、、师:从大家的语气来看,有些同学对自己的作文成绩并不满意。那大家是否思考过自己作文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呢?

生:我作文的最大问题是中心不突出;我作文最大的问题是语句不流畅;我作文最大的问题是错别字较多;还有结构不完整、、、、、、师:大家分别从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说出了自己作文的困惑,尤其很多同学对如何让自己作文语言过关很困惑。那么今天我们就作文语言问题进行一下探讨。

师:我们的先贤孔子曾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一篇作文,即使具备充实的内容和清晰的结构,可是却缺少靓丽的语言作为点缀,那么作文也似乎也缺少色彩。那么今天我们就如何让作文的语言靓丽起来进行一下探讨。【二精彩瞬间】

师:本次作文中很多同学的作品在语言上存在着问题,例如这样两段文字(屏幕展示),请大家帮同学分析一下存在什么样的问题。

生:第一则材料句子存在语病,读起来不顺畅;第二则作文有错别字、对爸爸妈妈焦急的表现没有具体的描写,只是反复去说他们很着急。师:其他同学的作文语言有存在问题,老师做了如下整理。(大屏幕展示作文语言常见问题:学生读)

师:其实,大家的作文中也都存在精彩的瞬间和片段。(大屏幕展示学生作文精彩语句)(请作者自己朗读),请大家想想这些语言精彩的原因。

师:下面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以上语句你喜欢的句子,并说出理由。(学生讨论)生:我喜欢赵杨同学描写柳树在句子,“飞扬”一词用的准确。

生:我喜欢“有梦想就会有未来”这个句子,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生:我喜欢张洋洋描写妈妈的那段文字,描写得很具体,而且还运用了修辞手法。生:我比较喜欢自己写的那段话,因为我觉得那是我的真实感受。生:我比较喜欢赵杨同学写的那段排比句,他借用了我们学的句子。生:我比较喜欢刘梦西同学的那句“常回家看看”,她借用了歌名。生:我喜欢吴佳坤同学写爸爸手那句写得很朴实。

生:我喜欢“世界因爱而精彩”这句话,它既简练又富含哲理。

生:我喜欢张洋洋同学的那段话,尤其是“花言巧语”这个 词语,本位贬义词,这里她用了反语,感觉有幽默色彩,而且这句话营造了一个充满温馨在家庭氛围。生:、、、、、、、【三他山之石】

师:有这样一个成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意思是说借助别人的力量可以帮助改正自己在不足。那刚才我们点评了班级一些有才华同学的精彩语句,学到了他们宝贵在经验,老师做了如下整理: 1巧用修辞,注重文采。(对偶、排比、比喻等)2精描细绘,斟酌用词。(景物描写、人物描写)3含义丰富,饱含哲理。4朴实无华,真情实感。5善用句式,自然流畅。(长短句、整散句、关联词)6幽默风趣,营造情趣。7旁征博引,尽显积累。(诗词、名言、歌词等)(师结合刚才分析在语句稍加提示)【四佳作欣赏】

师:刚才我们欣赏句子只是在同学的作文中偶而出现的精彩瞬间,只可惜他们没有把精彩进行到底。但是,我们也有的同学语言表达能力较强,整篇文章精彩纷呈,下面我们就请她们朗读一下自己的文章,我们再进一步体会如何修饰语言的方法。(学生配乐朗读作文)

杜爽同学《有幸福的感觉真好》,肖倩文《有感动真好》,张西《有家真好》 师:下面请从语言在角度点评一下这两位同学的作文吧!赏析杜爽同学《有幸福的感觉真好》

生:她选用一段句式工整、手法多样的开头段,写出了自己对父亲的感激。生:文章多处用到比喻的修辞手法,例如:我是爸爸的掌上明珠。生:文章对人物进行了精描细绘,如“父亲的眼神中充满的懊恼”“父亲说的每一个字都像一根针扎入我的心中”,写出人物的心理。生:全文没有华丽的辞藻,都是真情流露,朴实感人。肖倩文《有感动真好》

生:全篇文章语言朴实动人,也不乏幽默之笔。生:文章蕴含十分丰富的哲理。生:文章句式多变化。【五实战演练】

展示一篇病文,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修改。原文:

考卷发下来了,我的语文得了100分,我非常高兴。可有几个同学却说我是抄的,在我面前说了很多讽刺话,这对我刺激很大,更增添了我学习的信心。

这种非常空泛的叙述在考场作文中颇具代表性。同学们是怎么讽刺“我”的?对“我”造成了怎样的刺激?“我”的心态怎样?毫不具体。我们不妨改动一下。(学生修改病文)学生交流改后作文,教师适当点拨,之后出示意一篇改文,让学生评点。改文:

成绩公布了。哈,100分,万岁!我想叫想唱,想蹦想跳,想让所有我认识或不认识的人分享我的喜悦。几个同学走过来,我笑着迎上去,准备接受他们的祝贺。

哪知钻进耳朵的是一串嘲讽:“瞧那得意劲,麻雀变凤凰了!”“哼,抄来的分也自豪!”“嘻嘻嘻„„”“哈哈哈„„”轰!我头脑一炸,眼前暖融融的阳光一下变得冷飕飕的。我想哭,痛痛快快的哭!不,我不能哭!我要用更多的100分向他们证明:我这只麻雀能变成凤凰。【六作业布置】

修改自己月考作文语言 【七板书设计】

作文修饰语言的方法

1巧用修辞,注重文采。(对偶、排比、比喻等)2精描细绘,斟酌用词。(景物描写、人物描写)3含义丰富,饱含哲理。4朴实无华,真情实感。5善用句式,自然流畅。(长短句、整散句、关联词)6幽默风趣,营造情趣。7旁征博引,尽显积累。(诗词、名言、歌词等)

《让作文的语言靓丽起来》

作文讲评课教学实录

哈尔滨市第一三七中学

上一篇:安全警示教育方案下一篇:关于走过的作文800字